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通典 卷十二
通典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603-012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典卷十二
  唐 京 兆 杜 佑 君 卿 纂
 食货十二
  轻重(平籴/ 宋) (常平后义仓○周/齐 魏 北齐) (汉周后汉/后 隋) (晋/大)
   (唐/)
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解在钱/币篇)太公退又行之于齐至
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曰岁有凶穰故榖有贵贱令
通典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603-0128d.png
有缓急故物有轻重(上令急于求米则民重米缓于求/米则民轻米所缓则贱所急则贵)
人君不理则畜贾游于市(谓贾人之/多蓄积也)乘民之不给百倍
其本矣(给足也以/十取百)故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
国必有千金之贾者利有所并也国多失利则臣不尽
忠士不尽死矣计本量委则足矣(委积/也)然而民有饥饿
者榖有所藏也(谓富人多/藏榖也)民有馀则轻之故人君敛之
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民轻之之时官/为敛籴民重之)
(之时官/为散之)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平守准平使万室之
通典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603-0129a.png
邑必有万钟之藏藏镪千万(六斛四斗为/钟镪钱贯)千室之邑必
有千钟之藏藏镪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耘(奉谓/供奉)耒耜
器械种饟粮食毕取赡焉故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
(豪谓轻/侮之)管子曰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
人君知其然故视国之羡(羡馀也/羊见反)不足而御其财物榖
贱则以币与食布帛贱则以币与衣视物之轻重而御
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则古之理财赋未有
不通其术焉(榖贱以币与食布帛贱以币与衣者与当/为易随其所贱而以币易取之则轻重贵)
通典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603-0129b.png
(贱由君上也周易损卦六五云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沙门一行注曰十朋者国之守龟象社稷之臣)
(能执承顺之道以奉其君龟之为物则主人之重宝为/国之本损而奉上则国以之存损而益下则人以之存)
(明于法则调盈虚御轻重中和之要若伊尹太公管仲/之所执夫龟者上达神祗之情下乃不言而信于人也)
(斯故往者用之为币/则一行深知其道矣)齐桓公问于管子曰自燧人以来
其要会可得而闻乎对曰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
天下也共工之王(帝共工氏继/女娲有天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
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至于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不
利其器(藏秘锋芒不以示人行机/权之道使人日用而不知)烧山林破增薮焚沛
通典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603-0129c.png
(沛大泽也一说/水草兼处曰沛)逐禽兽实以益人然后天下可得而
牧也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禺/氏)
(西北戎名/玉之所出)南贵江汉之珠禽兽之仇以大夫随之(禽兽/之仇)
(者使其逐禽兽如从仇雠也以大夫随之者使其/大夫散邑粟财物随山泽之人求其禽兽之皮)公曰
何谓也对曰令诸侯之子将委质者(诸国君之子若卫/公子开方鲁公子)
(季友/之类)皆以双虎之皮(双虎之皮/以为裘)卿大夫豹饰(卿大夫上/大夫也袖)
(谓之/饰)列大夫豹幨(列大夫中大夫也襟/谓之幨音昌詹反)大夫散其邑粟
与其财物以市虎豹之皮故山林之人刺其猛兽(刺音/七亦)
通典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603-0129d.png
(反/)若从亲戚之仇此君冕服于朝而猛兽胜于外大夫
以散其财物万人得受其流此尧舜之数也(言尧舜常/用此数)
管子曰夫富能夺贫能与乃可以为天下(富者能夺抑/其利贫者能)
(赡恤其乏/乃可为君)国有十年之蓄(用之蓄积/常馀十年)而不足于食皆以
其技能冀君之禄也故人君挟其食据有馀而制不足
故人无不系于上也(食者人之司命言人君唯以食能/制其事所以人无不系于号令)
且君引錣(錣筹也/丁劣反)量用耕田发草上得其数矣人之所
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计本量委(委/积)则足矣然而人有
通典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603-0130a.png
饥饿不食(音/嗣)者何也榖有所藏也(言一国之内耕垦之/数君悉知凡人计口)
(受田家族多少足以自给而人乏/于食者谓豪富之家收藏其榖故)然则人君不能散积
聚均羡(馀/也)不足则君虽强本趋耕(本则务农/趋读为促)乃使人下
相役耳恶(音/乌)能以为理(人君不能散豪富之积均有馀/以赡不足虽务农事督促播植)
(适所以益令豪富驱役细人终不能治/理所谓须有制度于其间兼轻重之术)管子曰利出于
一孔者(凡言利者不必货/利庆赏威刑皆是)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
(诎与屈同屈/穷也求物反)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
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人之养(养利也/羊向反)隘其利途故予
通典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603-0130b.png
之在君(予音/与)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人之戴
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以
守人不能调通人利不可以语制为大理分地若一彊
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有什倍人之功(以一/取十)
有不赓(赓犹偿/也音庚)本之事然而人君不能调也夫人富则
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威罚也法令之不行万人
之不理贫富之不齐也且天下者处兹行兹(谓塞/利途)若此
而天下可一也夫天下者使之不使用之不用故善为
通典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603-0130c.png
天下者无日使之使不得不使无日用之用不得不用
(使其不知其所以然若巨桥之/粟贵粜则设重泉戍之类是)故善为国者天下下我
高天下轻我重天下多我寡然后可以朝天下(常以数/倾之若)
(服鲁梁绨/之数是也)桓公问曰不藉而赡国为之有道乎管子曰
轨守其时有官天财何求于人泰春泰夏泰秋泰冬(泰/犹)
(当/也)令之所止令之所发(令之所止令之所发/谓山泽之所禁发也)此物之高
下之时此人之所以相并兼之时也君素之为四备以
守之泰春人之且所用者泰夏人之且所用者泰秋人
通典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603-0130d.png
之且所用者泰冬人之且所用者皆以廪之矣(廪藏也/言四时)
(人之所要皆先备之所谓耒耜器械种饟/粮食必取赡焉则豪人大贾不得擅其利)桓公曰行币
乘马之数奈何(即筐乘马所谓箧乘马者筐犹实/也箧者以币为箧而泄重射轻)管子
对曰士受资以币大夫受邑以币人马受食以币则一
国榖赀在上币赀在下国榖什倍数也皮革筋角羽毛
竹箭器械财物苟合于国器君用者皆有矩劵于上(矩/劵)
(常/劵)君实乡州藏焉(周制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二千五/百家为州齐虽霸国尚用周制)
某月日苟从责者(责读/为债)乡决州决故曰就庸一日而决
通典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603-0131a.png
国筴出于榖轨国之策货币乘马者也(赀价也言应合/受公之所给皆)
(与之币则榖之价君上权之其币在下故榖倍重其有/皮革之类堪于所用者所在乡州有其数若今官曹簿)
(帐人有负公家之债若耒耜种粮之类者官司如要器/用若皮革之类者则与其准纳如要功庸者令就役一)
(日除其簿书耳此盖君上一切权之也详轻重之本旨/摧抑富商兼并之家隘塞利门则与夺贫富悉由号令)
(然可易为理也此篇经秦焚书潜蓄人间自汉兴晁贾/桑耿诸子犹有言其术者其后绝少寻览无人注解或)
(编断简蠹或傅讹写谬年代绵远详正莫由今且梗槩/粗知固难得搜摘其文字凡问古人之书盖欲发明新)
(意随时制事其道无穷而况机权之术千变万/化若一二模楷则同刻舟胶柱耳他皆类此)桓公问
于管子曰吾欲守国而无税于天下而外因天下可乎
通典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603-0131b.png
对曰昔武王有巨桥之粟籴贵之数(武王既胜殷得巨/桥粟欲使籴贵巨)
(桥仓在今广平/郡曲周县也)立重泉之戍(戍名也假设戍名欲人惮/役而竞收粟也重丈恭反)
令曰人自有百榖之粟者不行(榖十二/斛也)人举所最粟(举/尽)
(也最聚也/子外反)以避重泉之戍而国榖二什倍巨桥之粟亦
二什倍武王以巨桥之粟二什倍而市缯帛军五岁无
藉衣于人以巨桥之粟二什倍而衡黄金(衡平/也)终身无
藉于人桓公曰与天子提衡争秩于诸侯(提持也合众/弱以事一强)
(者谓之衡/秩次也)为之有道乎管子曰唯藉于号令为可请以
通典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603-0131c.png
令发师置屯藉农(屯戍也发师置戍/人有粟者则不行)十钟之家不行(六/斛)
(四斗/为钟)百钟之家不行千钟之家不行行者不能百之一
千之十而囷窌之数(囷邱伦反/窌力救反)皆见于上矣君按囷窌
之数令之曰国贫而用不足请以平价取之子皆按囷
窌而不得挹损焉(挹犹谓/灭其数)君直币之轻重以决其数(直/犹)
(当也谓其/积粟之数)使无劵契之责(分之曰劵合之曰契责读曰/债使百姓皆称贷于君则无)
(契劵/之债)则积藏囷窌之粟皆归于君桓公曰齐西水潦人
饥齐东丰庸而粜贱(庸用也谓丰/稔而足用)欲以东之贱被西之
通典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603-0131d.png
贵为之有道乎管子曰今齐西之粟釜(五钟/为釜)百泉则鏂
二十也(斗二升八合曰鏂/乌侯反泉钱也)齐东之粟釜十泉则鏂二钱
也请以令籍人三十泉得以五榖菽粟决其籍若此则
西出三斗而决其籍东出三釜而决其籍然则釜十之
粟皆实于仓廪西之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若此则东
西之相被远近之准平矣(君下令税人三十钱准以五/榖令齐西之人纳三斗东之)
(人纳三釜以赈西之人则东西俱平矣管子智用无穷/以区区之齐匡天下本仁祖义成其霸业所行权术有)
(因而发非为常道故别/篇云偏行而不尽也)桓公曰粜贱寡人恐五榖之归
通典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603-0132a.png
于诸侯寡人欲为万民藏之为此有道乎管子曰今者
夷吾过市有新成囷京者二家(大囷/曰京)君请式璧而聘之
(式用也璧石璧也聘问也使玉人刻石为璧尺者万泉/八寸者八千七寸者七千是也赐之以璧仍存问之)
令半年万民舍其业而为囷京以藏菽粟者过半管子
谓桓公曰北郊有堀阙得龟者(堀穿也求物及穿地/至泉曰阙求曰反)
检数百里之地也(检犹比也以此龟为用/者其数可比百里之地)令过之平盘
之中(令力呈反过之犹置/之也平盘者大盘也)君请起十乘之使百金之提
(起发也提装/也使色吏反)赐若服中大夫(若汝也中大/夫齐爵也)曰东海之子
通典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603-0132b.png
类于龟(东海之子其状类龟假言此龟东海/之子耳东海之子者海神之子也)托舍于若
(托舍犹/寄居也)以终而身(而若/也)劳若以百金(劳赐/也)之龟为无赀
(之是也是龟至宝而/无赀也无赀无价也)而藏诸泰台(泰台高/台也)立宝曰无赀
(立龟为宝/号曰无赀)还四年伐孤竹(还四年/后四年)丁氏之家粟(丁氏齐/之富人)
(所谓丁/惠也)可食三军之师行五月(食音嗣下以意取/行五月经五月)召丁
氏而命之曰吾有无赀之宝吾今将有大事请以宝为
(音致下/皆同)以假子之邑粟(即家/粟也)丁氏北乡再拜革筑室
赋藉藏龟(革更也赋敷也/藉席也才夜反)孤竹之役丁氏之粟中食三
通典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603-0132c.png
军五月之食(中当也丁仲/反下皆同)桓公曰吾欲西朝天子而贺
献不足为此有数乎管子曰请以令城阴里(城者筑城/也阴里齐)
(地/也)使其墙三重而门九袭(袭重也亦欲其事密而/人不知又先托于筑城)因使
玉人刻石为璧(刻石刻/其美石)尺者万泉八寸者八千七寸者
七千圭中(丁仲/反)四千瑗中五百(好倍肉/曰瑗)璧之数已具管
子西见天子曰弊邑之君欲率诸侯而朝先王之庙观
于周室请以令使天下诸侯不以彤弓石璧者(彤弓朱/弓也非)
(齐之所出盖不可独言石/璧兼以彤弓者犹藏其机)不得入朝天子许之天下诸
通典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603-0132d.png
侯戴黄金珠玉五榖文采布帛输齐(输音式/树反)以收石璧
石璧流而之天下财物流而之齐故国八岁而无藉阴
里之谋也桓公曰吾欲杀商贾之利而益农夫之事为
此有道乎管子对曰请重粟之价若是则田野大辟而
农夫劝其事矣请以令使卿藏千钟大夫藏五百钟列
大夫藏百钟(列大夫中/大夫也)富商畜贾藏五十钟内可以为
国委(于伪/反)外可以益农夫矣桓公曰峥丘之战(峥丘地/名未闻)
(一说即/葵)人多称贷负息以给上之急寡人欲复业产(业/产)
通典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603-0133a.png
(者本/业也)此何以洽(洽通也言百姓为戎事失其本/业今欲复之何以通于此也)管子曰
唯胶数为可耳(胶读曰缪假此/术以陈其事也)今表称贷之家(表旌/也)
垩白其门而高其闾(亦所以/贵重之)使入使者式璧而聘之以
给盐菜之用(令使者赍石璧而与仍/存问之谦言盐菜之用)称贷之家皆齐首
稽颡问曰何以得此使者曰君令曰寡人闻之诗曰恺
悌君子民之父母寡人有峥丘之战吾闻假贷吾贫萌
(萌与/氓同)使有以给子之力称贷之家皆折其劵而削其书
(旧执之劵皆折毁之所/书之债皆削除之不用)发其积藏出其财物以赈贫国
通典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603-0133b.png
中大给峥丘之谋也桓公曰鲁梁之于齐也蜂螫(蜂古/蜂字)
(螫音尺亦反言鲁梁/二国常为齐患也)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
鲁梁之民俗为绨(徒奚反缯之/厚者谓之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人
从而服之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
农事而作绨矣桓公即为服于泰山之阳(鲁梁二国在/泰山之南故)
(为服于此近其境也/欲鲁梁人速知之)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鲁梁之贾人
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子十至而金三千
斤则是鲁梁不赋于人财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
通典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603-0133c.png
其人为绨十三月鲁梁国中之人道路扬尘十步不相
见绁繑而踵相随(绁繑谓连续也绁/息列反繑邱乔反)车毂□骑连伍而
(□齧也土角反言其车毂往来相/齧而骑东西连而行皆趋利耳)管子曰鲁梁可下
矣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无与鲁梁通使后十月鲁
梁人饥馁相及(相及犹/相继)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应声之正/谓急速之)
(赋正/音征)鲁梁之君即令其人去绨修农榖不可以三月而
得鲁梁之人籴十百(榖斗/千钱)齐粜十钱(榖斗/十钱)周月鲁梁之
民归齐者十之六管子曰夫人予(音/与)则憙夺则怒先王
通典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603-0133d.png
知其然故见予之形(见贤/遍反)而不见夺之理(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故民爱可洽于上也(洽通/也)租藉者所以强求(在工商曰/租藉强音)
(其两/反)租税者所虑而请也(在农曰租税虑犹/计也请犹求也)王霸之君
(丘吕/反)其所以强求废其所虑而请故天下乐(雅教/反)
也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盖方春蚕家阙乏而/赋与之约收其缯帛)
(也方夏农人阙乏亦赋/与之约取其榖实也)是故人君无废事而国无失利
(人之所乏君即与之则/豪富商人不得擅其利)凡五榖者万物之主也榖贵
则万物必贱榖贱则万物必贵两者为敌则不俱平故
通典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603-0134a.png
人君御榖物之秩相胜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间(秩积也/食为人)
(天故五榖之要可与万物为敌其价常不俱平所以人/君视两事之委积可彼此相胜轻重于其间则国利不)
(散/也)故万民无藉而国利归于君也夫以室庑藉谓之毁
(小曰室大曰庑音武/是使人毁坏庐室)以六畜藉谓之止生(畜许牧反/是使人不)
(竞牧/养也)以田亩藉谓之禁耕(是止其/耕稼也)以正人藉谓之离情
(正数之人若丁壮/也离情谓离心也)以正户藉谓之养赢(赢大贾蓄家也/正数之户已避)
(其藉则至浮浪为大贾蓄/家之所役属增其利耳)五者不可毕用故王者当偏
行而不尽故天子藉于币诸侯藉于食中岁之榖石十
通典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603-0134b.png
钱大男食四石月有四十之藉大女食三石月有三十
之藉吾子食二石月有二十之藉岁凶榖石二十则大
男有八十之藉大女有六十之藉吾子有四十之藉(六/十)
(为大男五十为大女吾子为小男小女也按古之石准/今之三斗三升三合平岁每石税十钱凶岁税二十者)
(非必税其人谓于操事/轻重之间约放其利也)是人君作发号令收穑而户藉
也使人君守其本委谨而男女诸君吾子无不服藉者
(穑敛委所委积之物谨严也言人君不用下令税/敛于人但严守利途轻重在我则无不遂其税也)
之北泽烧火(猎而行火曰/烧式照反)光照堂下管子入贺曰田野
通典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603-0134c.png
辟农夫必有百倍之利矣是岁租税九月而具桓公曰
此何故也管子曰万乘千乘之国不能无薪而炊今北
泽烧莫之续则是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荛(大曰薪/小曰荛)
束十倍则春有以倳耜夏有以决芸(耘/同)此租税所以九
月而具也桓公问管子曰终身有天下而勿失有道乎
对曰请勿施于天下独施之于吾国国之广狭壤之肥
硗有数终岁食馀有数彼守国者守榖而已矣曰某县
之壤广若干某县之壤狭若干(国之广狭肥硗人之所/食多少其数君素皆知)
通典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603-0134d.png
(之/)则必积委币(委蓄也各于县州里积蓄钱帛所谓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藏藏镪千万千室)
(之邑必有千钟/之藏藏镪百万)于是县州里受公钱(公钱即积/委之币)秋国榖
去参之一(去减也/丘吕反)君下令谓郡县属大夫里邑皆藉粟
入若干榖重一也以藏于上者(一其榖价/而收藏之)国榖三分则
二分在上矣(言先贮币于县邑当秋时下令收籴也则/魏李悝行平籴之法上熟籴三舍一中熟)
(籴二舍一下熟中分之盖出于此/今言去三之一者约中熟为准耳)泰春国榖倍重数也
泰夏赋榖以理土田泰秋田榖之存予者若干今上敛
榖以币人曰无币以榖则人之三有归于上矣(言当春/榖贵之)
通典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603-0135a.png
(时计其价以榖赋与人秋则敛其币虽设此/令本意收其榖入既无币请输榖故归于上)重之相因
时之化举无不为国筴(重之相因若春时榖贵与榖也/时之化举若秋时榖贱收谷也)
(因时之轻重无/不以术权之)则彼诸侯之榖十吾国榖二十则诸侯
榖归吾国矣诸侯榖二十吾国榖十则吾国榖归于诸
侯矣故善为天下者谨守重流(重流谓严守榖/价不使流散)而天下
不吾泄矣(泄散也吾/榖不散出)彼重之相归如水之就下吾国岁
非凶也以币藏之故国榖倍重诸侯之榖至也是藏一
分而致诸侯之一分也利不夺于天下大夫不得以富
通典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603-0135b.png
侈以重藏轻国常有十国之筴也此以轻重御天下之
道也○魏文侯相李悝曰籴甚贵伤人(此人谓/世工商)甚贱伤
农人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
善为国者使人无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
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
馀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
馀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
春秋之祠用钱三百馀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
通典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603-0135c.png
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少四百五/十不足)不幸疾病死
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
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
岁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自四馀四百石(平岁百亩收/百五十石今)
(大熟四倍收六百石计人终岁长四/百石官籴三百石此为籴三舍一也)中熟自三馀三百
(自三四百五十石也终岁长三百石/官籴二百石此为籴二而舍一也)下熟自倍馀百
(自倍收三百石终岁长百石官籴其五十/石云下熟籴一谓之中分百石之一也)小饥则收
百石(平岁百亩之收收百五十石今/小饥收百石收三分之二也)中饥七十石(收二/分之)
通典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603-0135d.png
(一/也)大饥三十石(收五之一也以此推/之大小中饥之率)故大熟则上籴三
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人适足价平则止小
饥则发小熟之所敛(官以敛/藏出粜)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
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粜不贵
而人不散取有馀而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彊○
汉宣帝时岁数丰穰榖至石五钱农人少利大司农中
丞耿寿昌请令边郡皆筑仓以榖贱时增其价而籴以
利农榖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人便之上乃下诏
通典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603-0136a.png
赐寿昌爵关内侯元帝即位罢之○后汉明帝永平五
年作常平仓○晋武帝欲平一江表时榖贱而布帛贵
帝欲立平籴法用布帛市榖以为粮储议者谓军资尚
少不宜以贵易贱泰始二年帝乃下诏曰古人权量国
用取赢散滞有轻重平籴之法此事久废希习其宜而
官蓄未广言者异同未能达通其制更令国宝散于穰
岁而上不收贫人困于荒年而国无备豪人富商挟轻
资蕴重积以管其利故农夫苦其业而末作不可禁也
通典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603-0136b.png
今宜通籴主者平议具为条制然事未行至四年乃立
常平仓丰则籴俭则粜以利百姓○宋文帝元嘉中三
吴水潦榖贵人饥彭城王义康立议以东土灾荒人凋
榖踊富商蓄米日成其价宜班下所在隐其虚实令积
蓄之家听留一年储馀皆敕使粜货为制平价此所谓
常道行于百代权宜用于一时也又缘淮岁丰邑地沃
壤麦既已登黍粟行就可折其估赋仍就交市三吴饥
人即以贷给使彊壮转运以赡老弱并未施行○齐武
通典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603-0136c.png
帝永明中天下米榖布帛贱上欲立常平仓市积为储
六年诏出上库钱五千万于京师市米买丝绵绫绢布
扬州出钱千九百一十万(扬州理建业/今江宁郡也)南徐州二百万
(南徐州理京/口今丹阳郡)各于郡所市籴南荆河州二百万(南荆河/州理寿)
(春今/郡)市丝绵绫绢布米大麦江州五百万(江州理浔/阳今郡)
米胡麻荆州五百万(荆州理南/郡今江陵)郢州三百万(郢州理江/夏今郡)
皆市绢绵布米大小豆大麦胡麻湘州二百万(湘州理/长沙今)
(郡/)市米布蜡司州二百五十万(司州理汝南/今义阳郡)西荆河州
通典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603-0136d.png
二百五十万(西荆河州理/历阳今郡)南兖州二百五十万(南兖州/理广陵)
(今/郡)雍州五百万(雍州理襄/阳今郡)市绢绵布米使台傅并于所
在市易○后魏孝庄时秘书丞李彪上表曰昔之哲王
莫不克勤稼穑故尧汤水旱人无菜色盖由备之也汉
家乃设常平魏氏以兵粮制屯田军国取济光武一亩
不实罪及牧守皆明君恤人若此今山东饥京师俭臣
以为宜折州郡常调九分之二京师都度支岁用之馀
各立官司年丰籴积于仓俭则减私之十二粜之如此
通典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603-0137a.png
人必力田以买官绢又务贮钱以取官粟年丰则常积
岁凶则直给明帝神龟正光之际自徐扬内附之后(徐/今)
(彭城郡扬/今寿春郡)收内兵资与人和籴积为边备也○北齐河
清中令诸州郡皆别置富人仓初立之日准所领中下
户口数得一年之粮逐当州榖价贱时斟量割当年义
租充入(齐制岁每人出垦租二石义租五/斗垦租送台义租纳郡以备水旱)榖贵下价粜
之贱则还用所籴之物依价籴贮○后周文帝创制六
官司仓掌辨九榖之物以量国用足蓄其馀以待凶荒
通典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603-0137b.png
不足则止馀用用足则以粟贷人春颁秋敛○隋文帝
开皇三年卫州置黎阳仓陜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
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京师置常
平监五年工部尚书长孙平奏古者三年耕而馀一年
之积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虽水旱为灾人无菜色皆
由劝导有方蓄积先备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
社共立义仓收穫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
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
通典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603-0137c.png
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榖赈给自是诸
州储峙委积至十五年以义仓贮在人间多有费损诏
曰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
于后乏绝又北境诸州异于馀处灵夏甘瓜等十一州
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若人有旱俭少粮先给杂种
及远年粟十六年又诏秦渭河廓豳陇泾宁原敷丹延
绥银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
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通典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603-0137d.png
大唐武德五年废常平监八年敕诸州斗秤京太府校
贞观初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
免国无九年储蓄礼经之所明诫今丧乱之后户口凋
残每岁租米不实仓廪随即出给才供当年若遇凶灾
将何赈恤故隋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名为社
仓终于文皇得无饥馑及大业中国用不足并取社仓
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今请自王公以下爰及
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每至秋熟准见田苗以理劝
通典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603-0138a.png
课尽令出榖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立义仓
年榖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太宗曰既为
百姓先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
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有司议立条制户部尚书
韩仲良奏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
各依地土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制从之自是天下州县
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高宗永徽二年九月
颁新格义仓据地取税实是劳烦宜令户出粟上上户
通典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603-0138b.png
五石馀各有差六年京东西市置常平仓高宗武太后
数十年间义仓不许杂用其后公私窘迫贷义仓支用
自中宗神龙之后天下义仓费用向尽开元二十五年
定式王公以下每年户别据所种田亩别税粟二升以
为义仓其商贾户若无田及不足者上上户税五石上
中以下递减各有差诸出给杂种准粟者稻榖一斗五
升当粟一斗其折纳糙米者稻三石折纳糙米一石四
斗天宝八年凡天下诸色米都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
通典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0603-0138c.png
百二十石
 和籴一百一十三万九千五百三十石
  关内(五十万九千三百四十七石/)
  河东(十一万二百二十九石/)
  河西(三十七万一千七百五十石/)
  陇右(十四万八千一百四石/)
 诸色仓粮总千二百六十五万六千六百二十石
  北仓(六百六十一万六千八百四十石/)
通典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0603-0138d.png
  太仓(七万一千二百七十石/)
  含嘉仓(五百八十三万三千四百石/)
  太原仓(二万八千一百四十石/)
  永丰仓(八万三千七百二十石/)
  龙门仓(二万三千二百五十石/)
 正仓总四千二百一十二万六千一百八十四石
  关内道(百八十二万一千五百一十六石/)
  河北道(百八十二万一千五百四十六石/)
通典 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0603-0139a.png
  河东道(三千五十八万九千百八十石/)
  河西道(七十万二千六十五石/)
  陇右道(三十七万二千七百八十石/)
  剑南道(二十二万三千九百四十石/)
  河南道(五百八十二万五千四百一十四石/)
  淮南道(六十八万八千二百五十二石/)
  江南道(九十七万八千八百二十五石/)
  山南道(十四万三千八百八十二石/)
通典 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0603-0139b.png
 义仓总六千三百一十七万七千六百六十石
  关内道(五百九十四万六千二百一十二石/)
  河北道(千七百五十四万四千六百石/)
  河东道(七百三十万九千六百一十石/)
  河西道(三十八万八千四百三石/)
  陇右道(三十万三十四石/)
  剑南道(百七十九万七千二百二十八石/)
  河南道(千五百四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三石/)
通典 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0603-0139c.png
  淮南道(四百八十四万八百七十二石/)
  江南道(六百七十三万九千二百七十石/)
  山南道(二百八十七万千六百六十八石/)
 常平仓总四百六十万二千二百二十石
  关内道(三十七万三千五百七十石/)
  河北道(百六十六万三千七百七十八石/)
  河东道(五十三万五千三百八十六石/)
  河西道(百六十六万三千七百七十八石/)
通典 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0603-0139d.png
  陇右道(四万二千八百五十石/)
  剑南道(七万七百四十石/)
  河南道(一百二十一万二千四百六十四石/)
  淮南道(八万一千一百五十二石/)
  山南道(四万九千一百九十石/)
  江南道(阙/)
论曰昔我国家之全盛也约计岁之恒赋钱榖布帛五
千馀万(其数具食货/赋税篇下)经费之外常积羡馀遇百姓不足
通典 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0603-0140a.png
而每月有蠲息自天宝之始边境多功宠锡既崇给用
殊广出纳之职支计屡空于是言利之臣继进而导行
割剥为务每岁所入增数百万既而陇右有青海之师
范阳有天门之役朔方布思之背叛剑南罗凤之凭陵
或全军不返或连城而陷先之以师旅因之以荐饥凶
逆承隙恃兵两京无藩篱之固盖是人事岂唯天时𬗟
惟高祖太宗开国刱业作程垂训薄赋轻徭泽及万方
黎人怀惠是以肃宗中兴之绩周月而能成之是虽神
通典 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0603-0140b.png
算睿谋举无遗策戎臣介夫能竭其力抑亦累圣积仁
之所致也夫德厚则感深感深则难摇人心所系故速
戡大难少康平王是也若敛厚则情离情离则易动人
心已去故遂为独夫殷辛胡亥是也今甲兵未息经费
尚繁重则人不堪轻则用不足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
弊而思变乃泽流无竭夫欲人之安也在于薄敛敛之
薄也在于节用若用之不节而敛之欲薄其可得乎先
在省不急之费定经用之数使天下之人知上有忧恤
通典 卷十二 第 25a 页 WYG0603-0140c.png
之心取非获已自然乐其输矣古之取于人也唯食土
之毛谓什一而税役人之力谓一岁三日未有直敛人
之财而得其无怨况取之不薄令之不均乎自燧人氏
逮于三王皆通轻重之法以制国用以抑兼并致财足
而食丰人安而政洽诚为邦之所急理道之所先岂常
才之士而能达也民者暝也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审
其众寡量其优劣饶赡之道自有其术历观制作之旨
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
通典 卷十二 第 25b 页 WYG0603-0140d.png
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
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
事可法其汉代桑弘羊耿寿昌之辈皆起自贾竖虽本
于求利犹事有成绩自兹以降虽无代无人其馀经邦
正俗兴利除害怀济世之略韫致理之机者盖不可多
见矣农者有国之本也先使各安其业是以随其受田
税其所植焉可徵求货币舍其所有而责其所无者哉
天下农人皆当粜鬻豪商富室乘急贱收旋致罄竭更
通典 卷十二 第 26a 页 WYG0603-0141a.png
仍贵粜往复受弊无有已时欲其安业不可得矣故晁
错曰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
赏罚如此农民有钱粟有所泄谓官以治之也诚如是
则天下之田尽辟天下之仓尽盈然后行其轨数度其
轻重化以王道扇之和风率循礼义之方皆登仁寿之
域斯不为难矣在昔尧汤之水旱作沴而人无捐瘠以
国有储蓄若赋敛之数重黎庶之力竭而公府之积无
经岁之用不幸有一二千里水旱虫霜或一方兴师动
通典 卷十二 第 26b 页 WYG0603-0141b.png
众废于艺殖宁免赋阙而用乏人流而国危者哉
 
 
 
 
 
 
 通典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