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通典 卷一
通典 卷一 第 1a 页 WYG0603-000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典卷一
  唐 京 兆 杜 佑 君 卿 纂
佑少尝读书而性且蒙固不达术数之艺不好章句之
学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徵诸人事将施有政夫理道之
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夲在乎足衣食易称聚人曰财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
足知荣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谓矣夫行教化在乎
通典 卷一 第 1b 页 WYG0603-0009b.png
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
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
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
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狄焉是以食货为之首(十二/卷)
举次之(六/卷)职官又次之(二十/二卷)礼又次之(百/卷)乐又次之(七/卷)
刑又次之(大刑用甲兵十五/卷其次五刑八卷)州郡又次之(十四/卷)边防末
(十六/卷)或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本初纂录止于天/宝之末其有要须)
(议论者亦便/及以后之事)
通典 卷一 第 2a 页 WYG0603-0009c.png
 食货
  第一田制上
  第二田制下 水利田 屯田
  第三乡党 土断 版籍并附
  第四赋税上
  第五赋税中
  第六赋税下
  第七历代盛衰户口 丁中
通典 卷一 第 2b 页 WYG0603-0009d.png
  第八钱币上
  第九钱币下
  第十漕运盐铁
  第十一鬻爵 𣙜酤 算缗 杂税 平准(均输/附)
  第十二轻重
 食货一
  田制上(唐/魏) (周/) (秦/) (汉/) (后汉/) (晋/) (宋/) (后/)
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
通典 卷一 第 3a 页 WYG0603-0010a.png
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
知此三者谓之治政夫地载而不弃也一著而不迁也
国固而不动则莫不生殖圣人因之设井邑列比闾使
察黎民之数赋役之制昭然可见也自秦孝公用商鞅
计乃隳经界立阡陌虽获一时之利而兼并踰僣兴矣
降秦以后阡陌既弊又谓隐覈在乎权宜权宜凭乎簿
书簿书既广必藉众功藉众功则政由群吏政由群吏
则人无所信矣夫行不信之法委政于众多之胥欲纪
通典 卷一 第 3b 页 WYG0603-0010b.png
人事之众寡明地利之多少虽申商督刑挠首总算亦
不可得而详矣不变斯道而求理者未之有也夫春秋
之义诸侯不得专封大夫不得专地若使豪人占田过
制富等公侯是专封也买卖由己是专地也欲无流窜
不亦难乎陶唐以前法制简略不可得而详也及尧遭
洪水天下分绝使禹平水土别九州(其分别疆理所/在具州郡篇)
州厥土惟白壤(无块/曰壤)厥田惟中中(田第/五)兖州厥土黑坟
(色黑而/坟起)厥田惟中下(第/六)青州厥土白坟厥田惟上下(第/三)
通典 卷一 第 4a 页 WYG0603-0010c.png
徐州厥土赤埴坟(土黏/曰埴)厥田惟上中(第/二)扬州厥土惟涂
(地泉/湿)厥田惟下下(第/九)荆州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
(第/八)荆河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坟垆(高者壤下者/垆垆疏也)厥田惟
中上(第/四)梁州厥土青黎(色青黑/沃壤也)厥田惟下上(第/七)雍州厥
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第/一)九州之地定垦者九百一十
万八千二十顷虞夏殷三代凡千馀载其间定垦书册
不存无以详焉○周文王在岐(今扶风郡/岐山县)用平土之法
以为治人之道地著为夲(地著谓/安土)故建司马法六尺为
通典 卷一 第 4b 页 WYG0603-0010d.png
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
通十为成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
十为畿畿方千里故丘有戎马一疋牛三头甸有戎马
四疋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一
同百里提封万井戎马四百疋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
之大者是谓百乘之家一封三百六十六里提封十万
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疋车千乘此诸侯之
大者谓之千乘之国天子之畿内方千里提封百万井
通典 卷一 第 5a 页 WYG0603-0011a.png
定出赋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疋兵车万乘戎卒七十
二万人故曰万乘之主小司徒之职乃均土地以稽其
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
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
二人(郑玄曰均平也周犹遍也一家男女七人以上则/授之以上地所养者众也男女五人以下则授之)
(以下地所养者寡也止以七人六人五人为率者有夫/有妇然后为家自二人以至于十为九等七六五者为)
(其中可任谓丁强任力役之事者出老/者一人其馀男女强弱相半其大数也)乃经土地而井
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
通典 卷一 第 5b 页 WYG0603-0011b.png
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此/谓)
(造都鄙也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重立国小司徒为经/之立其五沟五涂之界其制似井字因取名焉谓隰皋)
(之地九夫为牧二牧当一井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当一是之谓井牧昔夏少康)
(在虞思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一旅之众而田一成则井/牧之法先古然矣九夫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
(也四井为邑方二里四邑为丘方四里四丘为甸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则方十里为一成积百井九百夫其中)
(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田税三十六井三百二十/四夫治洫四甸为县方二十里四县为都方四十里四)
(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为一同也积万井/九万夫其四千九十六井三万六千八百六十四夫出)
(田税二千三百四井二万七百三十六夫治洫三千六/百井三万二千四百夫治浍井田之法备于一同今止)
通典 卷一 第 6a 页 WYG0603-0011c.png
(于都者采地食者皆四之一其制三等百里之国凡四/都一都之田税入于王五十里之国凡四县一县之田)
(税入于王二十五里之国凡四甸一甸之田税入于王/地事谓农牧衡虞贡谓九谷山泽之材也赋谓出车徒)
(给徭/役也)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任土者/任其力)
(势所能生育且以制贡赋也物物色之以/知其所宜之事而授农牧衡虞使职之)以廛里任国
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
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
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
田任疆地(谓廛里者若今云邑居里矣廛民居之区域/也里居也园树果蓏之属季秋于中为场樊)
通典 卷一 第 6b 页 WYG0603-0011d.png
(圃为之园宅田者致仕之家所受之田也士相见礼曰/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士读为)
(仕仕亦受田所谓圭田也孟子曰自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贾田在市贾人其家所受田也官田庶人)
(在官者其家所受田也牛田牧田畜牧者之家所受田/也赏田者赏赐之田公邑谓六遂馀地天子使大夫治)
(之自此以外皆然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疆五百里王畿界也皆)
(言任者地之形实不方平如图受田邑者远/近不得尽如制其所生育职贡取正于是耳)民受田上
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
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
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爰于也更谓三岁即/与别家佃以均厚薄)农民户
通典 卷一 第 7a 页 WYG0603-0012a.png
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馀夫亦以口受田如比(比例也/必寐反)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口田二/十亩)此谓平土
可以为法者也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淳尽也泽/卤之田不)
(生/谷)各以肥硗多少为差(硗硗确谓/瘠薄之田)民年二十受田六十
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二以
上上所强也(勉强劝之/令习事)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
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
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秦孝公任商鞅鞅
通典 卷一 第 7b 页 WYG0603-0012b.png
以三晋地狭人贫(三晋韩赵魏三卿/今河东道之地)秦地广人寡故草
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
代无知兵事而务夲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
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
富兵强天下无敌○汉孝文时民近战国皆多背本趋
末贾谊说上曰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游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本农桑/也末工)
(商也言人已弃农而务工商矣其/食米粟者又甚众也残谓伤害)汉之为汉几四十年
通典 卷一 第 8a 页 WYG0603-0012c.png
(几/近)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言年载已多/而无储积)即不幸有方二
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万之众
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今驱人而归之农皆
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
(言皆趋/农作)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帝感谊言始开籍田
躬耕以劝百姓诏曰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度/谓)
(量/计)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馀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
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蕃多/也)为酒醪以
通典 卷一 第 8b 页 WYG0603-0012d.png
靡谷者多(靡散也靡/读曰縻)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
未能得其中(竹/反)仲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
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也晁错复说曰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食/读)
(曰/嗣)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
之旱而国亡捐瘠者(捐谓人饥相弃捐也瘠瘦病/也言无相弃捐而瘦病者)以畜
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
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
通典 卷一 第 9a 页 WYG0603-0013a.png
遗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
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
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
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
衣不待轻煖(苟禦风霜/不求靡丽)饥之于食不待甘旨(旨美/也)饥寒
至身不顾廉耻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
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农
桑薄税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通典 卷一 第 9b 页 WYG0603-0013b.png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
者不下二人(服事/也)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
百石春耕夏耘秋穫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
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
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
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
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其有者半价而卖(夲值千金/者价得五)
(百/)亡者取倍称之息(取一偿二为倍称举/也今俗所谓举债)于是有卖田
通典 卷一 第 10a 页 WYG0603-0013c.png
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
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
罚帝从之其后务敦农夲仓廪充实孝景元年制曰间
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朕甚痛之郡国或地
硗狭无所农桑系畜或地饶广荐草莽(草稠曰荐/草深曰莽)水泉
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后元三年诏
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
币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
通典 卷一 第 10b 页 WYG0603-0013d.png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孝武外事四
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董仲舒说上曰春秋
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
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
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
种宿麦令毋后时(宿麦谓/苗经冬)仲舒又说上曰秦用商鞅之
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
无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音/猝)行宜
通典 卷一 第 11a 页 WYG0603-0014a.png
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名田占田也各为立限不/使富者过制则贫弱之家)
(可足/也)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竟不能用元狩三年
遣谒者劝种宿麦举吏人能假贷贫人者以名闻及末
年帝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下诏曰
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
一亩三圳(圳垄也音工犬/反字或作畎)岁代处故曰代田(代易/也)古法
也后稷始圳田以二耜为耦(并两耜/而耕)广尺深尺曰圳长
终亩一亩三圳一夫三百圳而播种于圳中(播布也种/谓谷子)
通典 卷一 第 11b 页 WYG0603-0014b.png
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耨锄/也)因隤其土以附苗根(隤谓/下之)
(音/颓)故其诗曰或芸或秄黍稷儗儗(音拟小雅甫田之诗/儗儗盛貌秄音子)
芸除草也秄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必寐/反)
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能读/曰耐)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
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
(九夫为井三夫为屋夫百亩于古为十二顷古百步/为亩汉时二百四十步为亩古千二百亩则得今五)
(顷/也)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
(缦田谓不圳/者音莫干反)善者倍之(善为圳者又过/缦田二斛以上)过使教田太常
通典 卷一 第 12a 页 WYG0603-0014c.png
三辅(太常主诸陵有/民故亦谓田种)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为作田器
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
耕种养苗状(为法/意状)民或苦少牛无以趋泽(趋读曰趣及/也泽雨之润)
(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音/晚)(挽引也史/失光姓)过奏光以
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庸功也言换功共/作也义与佣赁同)率多人者田
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以故田多垦辟过试以离宫卒
田其宫壖(而缘/反)(离宫别处之宫非天子所常居也壖/馀也宫壖地谓外垣之内内垣之外)
(也诸缘河壖地庙垣壖地其义皆同守/离宫卒閒而无事因令于壖地为田)课得谷皆多其
通典 卷一 第 12b 页 WYG0603-0014d.png
旁田亩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辅公田(令使也命者教/也令离宫卒教)
(其家田/公田也)又教边郡及居延城(居延张掖县也/时有甲卒也)是后边城
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至
孝昭时流民稍还田野垦辟颇有畜积孝宣地节三年
诏曰郡国宫馆勿复修治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
(种五/谷种)孝元初元元年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
者振业贫民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
赋建昭五年诏曰方春农桑兴百姓勠力自尽之时也
通典 卷一 第 13a 页 WYG0603-0015a.png
故是月劳农劝桑无使后时今不良之吏覆按小罪徵
召證按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使失一时之作亡终岁
之功公卿其明察申敕之孝成帝之时张禹占郑白之
渠四百馀顷他人兼并者类此而人弥困阳朔四年正
月诏曰夫洪范八政以食为首斯诚家给刑错之本也
先帝劭农薄其租税宠其强力令与孝弟同科间者民
弥惰怠乡本者少趋末者众将何以矫之方东作时其
令二千石勉劝农桑出入阡陌致劳来之书不云乎服
通典 卷一 第 13b 页 WYG0603-0015b.png
田力穑乃亦有秋其勖之哉孝哀即位师丹辅政建言
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
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民
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今累
世承平豪富吏民赀数钜万而贫弱逾困盖君子为政
贵因循而重改作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亦未可详
宜略为限天子下其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诸
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
通典 卷一 第 14a 页 WYG0603-0015c.png
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
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
没入官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丁傅用事董贤隆贵皆
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须待/也)遂寝不行孝平元始元年置
大司农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劝农桑二年定垦田八
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顷盖纪汉盛时之数(据元始二/年户一千)
(二百二十三万三千每户合得/田六十七亩百四十六步有奇)王莽篡位下令曰古者
设井田则国给人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
通典 卷一 第 14b 页 WYG0603-0015d.png
行也秦为无道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
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于是更名天下田
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
过一井者分馀田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
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于
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百姓涕泣于市道坐卖买田宅
奴婢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人抵罪者不可胜数经二
年馀中郎区博谏曰井田虽圣王法其废已久周道既
通典 卷一 第 15a 页 WYG0603-0016a.png
衰而人不从秦顺人心改之可以获大利故灭庐井而
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弊今欲违人心追
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生而无百年之渐不能行也莽
知人愁乃许买卖其后百姓日以凋弊○后汉之初百
姓虚耗率土遗黎十才一二光武建武十五年诏下州
郡检覆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
十馀人坐度田不实下狱死顺帝建康元年定垦田六
百八十九万六千二百七十一顷五十六亩九十四步
通典 卷一 第 15b 页 WYG0603-0016b.png
(据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九十每户合得田七十亩有奇)荀悦论曰昔文帝
十三年六月诏除人田租且古者十一而税以为天下
之中正今汉人田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然豪富强人
占田逾多其赋大半官收百一之税而人输豪强大半
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是以惠
不下通而威福分于豪人也今不正其本而务除租税
适足以资富强也孝武皇帝时董仲舒尝言宜限人占
田至哀帝时乃限人占田不得过三十顷虽有其制卒
通典 卷一 第 16a 页 WYG0603-0016c.png
难施行然三十顷又不平矣且夫井田之制不宜于人
众之时田广人寡苟为可也然欲废之于寡立之于众
土田布列在豪强卒而革之并有怨心则生纷乱制度
难行由是观之若高祖初定天下光武中兴之后人众
稀少立之易矣既未悉备井田之法宜以口数占田为
之立限人得耕种不得卖买以赡贫弱以防兼并且为
制度张本不亦宜乎虽古今异制损益随时然纪纲大
略其致一也崔实政论曰昔圣人分口耕耦地各相副
通典 卷一 第 16b 页 WYG0603-0016d.png
适使人饥饱不变劳逸齐均富者不足僭差贫者无所
企慕始暴秦隳坏法度制人之财既无纪纲而乃尊奖
并兼之人乌氏以牧竖致财宠比诸侯寡妇清以攻丹
殖业礼以国宾于是巧猾之萌遂肆其意上家累钜亿
之赀斥地侔封君之土行苞苴以乱执政养剑客以威
黔首专杀不辜号无市死之子生死之奉多拟人主故
下户踦𨄅无所跱足乃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帅妻孥
为之服役故富者席馀而日炽贫者蹑短而岁踧历代
通典 卷一 第 17a 页 WYG0603-0017a.png
为虏犹不赡于衣食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岁
小不登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其所以伤心腐藏失生人
之乐者盖不可胜陈故古有移人通财以赡蒸黎今青
徐兖冀(后汉青州今北海济南淄川东莱东牟高密平/原等郡地徐州今东海琅琊彭城临淮广陵等)
(郡地兖州今陈留灵昌濮阳东平济阳济阴鲁等郡地/冀州今魏郡邺郡钜鹿清河常山赵郡博陵信都景城)
(等郡/地)人稠土狭不足相供而三辅左右及凉幽州内附
近郡(凉州今安定彭原之北天水陇西并其地/幽州今上谷范阳之北东至辽东并其地)皆土旷
人稀厥田宜稼悉不肯垦小人之情安土重迁宁就饥
通典 卷一 第 17b 页 WYG0603-0017b.png
馁无适乐土之虑故人之为言瞑也谓瞑瞑无所知犹
群羊聚畜须主者牧养处置置之茂草则肥泽繁息置
之硗卤则零丁耗减是以景帝六年诏郡国令人得去
硗狭就宽肥至武帝遂徙关东贫人于陇西北地西河
上郡会稽(陇西今陇西天水金城会宁安乡等郡地北/地今安定彭原安化平原灵武五原等郡地)
(西河今银川新泰西河昌化等郡地上郡今延安咸宁/洛交中部等郡地会稽今浙江东晋陵郡以东直至信)
(安永嘉/郡地)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后加徙猾吏于关内今宜
复遵故事徙贫人不能自业者于宽地此亦开草辟土
通典 卷一 第 18a 页 WYG0603-0017c.png
振人之术也仲长统昌言曰远州县界至数千而诸夏
有十亩共桑之迫远州有旷野不发之田代俗安土有
死无去君长不使谁能自往缘边之地亦可因罪徙人
便以守禦○晋武帝泰始八年司徒石苞奏州郡农桑
未有殿最之制宜增掾属令史有所巡幸帝从之苞既
明劝课百姓安之平吴之后有司奏王公以国为家京
城不宜复有田宅今未暇作诸国邸当使城中有往来
之处近郊有刍稿之田今可限之国王公侯京城得有
通典 卷一 第 18b 页 WYG0603-0017d.png
宅一处近郊田大国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城内
无宅城外有者皆听留之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
三十亩其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
女则不课其官第一品五十顷每品减五顷以为差第
九品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
少者三代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
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量给官品以为差降(自西/晋则)
(有荫客之制至东晋其/数更加具赋税上篇)○宋孝武帝大明初羊希为尚
通典 卷一 第 19a 页 WYG0603-0018a.png
书左丞时扬州刺史西阳王子尚上言山湖之禁虽有
旧科人俗相因替而不奉熂(许气/反)山封水保为家利自
顷以来颓弛日甚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
至渔采之地亦又如兹斯实害理之深弊请损益旧条
更申恒制有司检壬辰诏书擅占山泽强盗律论赃一
贯以下皆弃市希以壬辰之制其禁严刻事既难遵理
与时弛而占山封水渐染复滋更相因仍便成先业一
朝顿去易致怨嗟今更刋革立制五条凡是山泽先恒
通典 卷一 第 19b 页 WYG0603-0018b.png
熂爈(力居/反)种竹木薪果为林仍及陂湖江海鱼梁䲡□
(七由反/即移反)恒加工修作者听不追旧官品第一第二品听
占山三顷第三第四品二顷五十亩第五第六品二顷
第七第八品一顷五十亩第九品与百姓一顷皆依定
格条上赀簿若先己占山不得更占先占足若非前条
旧业一不得禁有犯者水土一尺以上并计赃依常盗
论除晋咸康二年壬辰之科从之时山阴县人多田少
孔灵符表请徙无赀之家于馀姚鄮(莫侯/反)鄞三县垦开
通典 卷一 第 20a 页 WYG0603-0018c.png
湖田(馀姚今会稽郡县鄮/鄞则今馀姚郡地)帝令公卿博议咸曰夫训农
修政有国所同土著之人习玩日久如京师无田不闻
徙居他县寻山阴豪族富室顷亩不少贫者肆力非为
无处又缘湖居人鱼鸭为业小人习始既难劝之未易
远废之畴方剪荆棘率课穷乏其事弥难资徙粗立徐
行无晚帝违众议徙人并成良业○后魏明帝永兴中
频有水旱神瑞二年又不熟于是分简尤贫者就食山
东𠡠有司劝课田农曰前志有之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通典 卷一 第 20b 页 WYG0603-0018d.png
凡庶人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死无椁
不蚕者衣无帛不绩者丧无缞教行三农生殖九榖自
是人皆力勤岁数丰穰畜牧滋息太武帝初为太子监
国曾令有司课畿内之人使无牛家以人牛力相贸垦
殖锄耨其有牛家与无牛家一人种田二十亩偿以耘
锄功七亩如是为差至与老小无牛家种田七亩老小
者偿以锄功二亩皆以五口下贫家为率各列家别口
数所种顷亩明立簿目所种者于地首标题姓名以辨
通典 卷一 第 21a 页 WYG0603-0019a.png
播殖之功孝文太和元年三月诏曰去年牛疫死大半
今东作既兴人须肆业有牛者加勤于常岁无牛者倍
佣于馀年一夫制理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馀
力地有遗利时李安世上疏曰臣闻量人画野经国大
式邑地相参致理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
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
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窃见州郡之人或
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代三长既立
通典 卷一 第 21b 页 WYG0603-0019b.png
始返旧墟庐井荒凉桑榆改植事已历远易生假冒彊
宗豪族肆其侵凌远认晋魏之家近因亲旧之验年载
稍久乡老所惑群證虽多莫可取据各附亲知互有长
短两證徒具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
不开柔桑枯而不采欲令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
乎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
准力业相称细人获资生之利豪右靡馀地之盈无私
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
通典 卷一 第 22a 页 WYG0603-0019c.png
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诈之人
绝于觊觎守分之士免于凌夺帝深纳之均田之制起
于此矣九年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
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
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
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
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
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虽盈不得以充露田之数
通典 卷一 第 22b 页 WYG0603-0019d.png
不足者以露田充倍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
亩课莳馀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
一亩依法课莳馀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诸应还之田
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诸桑田皆
为代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
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
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
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法诸有举户
通典 卷一 第 23a 页 WYG0603-0020a.png
老小残疾无受田者年十一以上及废疾者各授以半
夫田年踰七十者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
妇田诸还受人田恒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卖买
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受诸土广人稀之处
随力所及官借人种莳后有来居者依法封授诸地狭
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
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足家内人别减分无桑之乡
准此为法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
通典 卷一 第 23b 页 WYG0603-0020b.png
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人有新居者三
口给地一亩以为居室奴婢五口给一亩男女十五以
上因其地分口课种菜五分亩之一诸一人之分正从
正倍从倍不得隔越他畔进丁受田者恒从所近若同
时俱受先贫后富再倍之田放此为法诸远流配谪无
子孙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供授受授受之
次给其所亲未给之间亦借其所亲诸宰人之官各随
匠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
通典 卷一 第 24a 页 WYG0603-0020c.png
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职分田/起于此)
 
 
 
 
 
 
 
通典 卷一 第 24b 页 WYG0603-0020d.png
 
 
 
 
 
 
 
 通典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