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1225-030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诚意伯文集卷十三
             明 刘基 撰
  春秋明经上
   公朝于王所仲孙羯会晋韩不信云云城成周
春秋与诸侯之觐王而惜王所之非其地与大夫之勤
王而伤王城之同于列国夫趋事赴工者臣子之所当
为至于天子之守则有先王之遗法焉襄王下临僖公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1225-0307b.png
有王所之朝春秋书公而成其为朝谓天子在是诸侯
不可以不朝也然不言明堂而曰王所则所非其地异
乎先王方岳之礼矣敬王命城王都而诸大夫有成周
之城春秋列书大夫之名氏谓天子有命诸侯不可以
不从也然不言京师而曰成周则同于列国而异乎先
王作京之意矣然则流水之朝宗葵藿之向日固臣子
之至情也而下堂以见诸侯与城郭沟池以为固者又
岂天子之盛事哉呜呼此圣人之所以不责诸侯大夫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1225-0307c.png
而深不满于王室之意与是故至于岱宗肆觐东后天
子巡诸侯之守者然也未闻下劳诸侯而临于非所之
地也王命仲山甫城及东方天子撤诸侯之封者然也
未闻请于诸侯以城其所都之邑也平辙既东周纲解
纽归祊邑易许田而朝觐之礼委诸草莽赋黍离歌束
楚而二雅之音变为国风于是霸图兴而王道绝矣推
原其由岂非天王自失其道而致之哉观春秋之所书
然后正本澄源之意可得而知矣且蛮夷猾夏寇贼奸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1225-0307d.png
宄惟是大侯小伯所当攘斥非异人任则夫城濮之勋
因其献俘而锡命之赐之弓矢以旌其劳可也何至屈
万乘之尊亲举玉趾以劳晋侯于践土乎纵自轻也奈
宗庙何成康之时巡宜不如是春秋安得不以为贬哉
然而君虽失礼臣不可以不尽其敬是故诸侯就朝虽
无为龙为光之盛而冠冕佩玉觐天威于咫尺犹足以
明水木本源之义谓非东迁以后之美事不可也是故
我公书朝以成其礼故曰春秋与诸侯之觐王而惜王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1225-0308a.png
所之非其地也嬖子匹嫡乱生不夷惟是二三大臣相
与僇力以不陨坠则夫定位之后所当夙夜夤畏任贤
脩政以图转危而为安也何至以四海之广请城其都
以为固乎德则不竞城郭何为周公之作洛宜不如是
春秋又安得而不讥之乎然而上虽失政下不可以不
奉其令是故大夫会城虽有弗躬弗亲之责然版筑雉
堞服王事而靡盬亦足以存宗邦翰屏之典谓非王室
乱以后之美事不可也是故诸大夫书名以达其义故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1225-0308b.png
曰春秋与大夫之勤王而伤王城之同于列国也夫春
秋天子之事也故其自治严而待人恕惟其自治之严
故周之不振为可贬惟其待人之恕故或成其朝或与
城而无责焉虽然二百四十二年之间书公之朝者有
二而皆于王所则言外之意可见矣书大夫城成周而
无诸侯则属辞之法又可见矣然则二役也谓之免于
贬可也而或者谓为美之则岂圣人之意哉故尝考之
周室在襄王则有子带之难在敬王则有子朝之难子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1225-0308c.png
带之难惟书天王居郑至晋文纳王则不书盖以是为
臣子之常也子朝之难始末皆书而以城成周终之是
果足以为美哉呜呼齐桓首止之盛不可及已得如晋
文亦庶几矣至于晋侯午者又文公之罪人也
   筑郿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新延厩
诸侯兴不急之役以空其国而取给于人犹不戒焉春
秋比事而书之以示饥也夫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
本可不相时而轻用其力也哉庄公妄兴筑郿之役而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1225-0308d.png
不计国储之虚实至于麦禾皆无而当国之大夫亲往
告籴于齐其事急矣而明年之春又新延厩何其轻慢
国本至于此极乎春秋比而书之而鲁之君臣无务农
重谷之实而有伤财害民之政可见矣云云古之为国
者必时视民之所勤民勤于力则工筑罕民勤于食则
百事废未闻以凶年而兴不急之役也三年耕必馀一
年之食九年耕则馀三年之食未闻在位二十八年而
无一年之积也鲁之庄公则不然矣以峻宇雕墙为无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1225-0309a.png
损以节用时使为无益也是故筑郿之工未毕而仓廪
已空告籴之迹犹新而延厩复作曾谓君国子民之道
而若是乎宜其见讥于君子矣且筑者创作邑也城邑
所以禦暴非时与制不敢兴也况于无故而筑邑乎庄
公不视岁之丰凶而有筑郿之役不知其何为也若曰
禦暴保民则鲁国无故苟无令德太行孟门且不可恃
而况于郿乎若曰虞山林薮泽之利则非君人之心矣
未几而仓廪尽竭麦禾俱无无而曰大颗粒不存之词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1225-0309b.png
也然后皇皇焉无所措其手足而臧孙辰奔告于齐以
请籴焉以千乘之国仰给于他人以活其民可不惧乎
不曰如齐告籴而曰告籴于齐见其情之急也急病让
夷何足为功适以昭其治名不治实之罪焉耳鲁之君
臣盍亦因此而加省矣则又愈不知戒以求于人之馀
而新延厩夫延厩者法厩也养马之所也凶年饥岁民
食不给而马厩是新推此心也不至于率兽而食人乎
故书新延厩于告籴之后所谓时诎举赢知其用民力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1225-0309c.png
为已悉矣然则庄公之为国也可知矣不然春秋书筑
者七而公有其四书兴作者九而公有其三书无麦苗
无麦禾而皆见于庄公之世何耶鲁十二公台苑池囿
之役莫多于庄公而水旱螟蜮多麋有蜚之灾皆备于
庄公天人感应之理不诬矣而公终不寤也身死而妻
子不保几亡其国呜呼岂他人之咎哉
   初税亩蝝生饥大有年
困民以致灾者理之常悖道而获福者理之变夫天人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1225-0309d.png
感应之理春秋之所深谨也是故螽蝝饥馑国之灾也
鲁之宣公废助法而用税虐民也虐民而天降之灾宜
矣故初税亩之年蝝生而饥斯非理之常乎百谷顺成
国之福也鲁之宣公夺世嫡以有国悖道也悖道而天
降之福异矣故即位之十有六年而大有年斯非理之
变乎在他人以饥蝝为变在宣公则为常在他人以有
年为常在宣公则为变春秋诛乱臣讨贼子之法严矣
哉商书曰惟吉凶不僣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夫凶人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1225-0310a.png
为不善而致谴焉天道之当然也其或反之者庸非异
乎是故螽蝝之害法所当书而他公皆记有年之瑞法
不当书而独志于桓宣之册圣人之旨渊乎微矣且饥
者五谷皆歉之谓也宣公以不义得国惧讨于人而竭
力以事齐水旱螽蝝相继而起于是国用不足而税亩
之法兴焉初者事之始也税亩者公田之外又履其馀
亩而取之是为什而取二矣以诸侯而擅改先王之法
以国君而行虐民之政由是怨怼之声上闻于天而戻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1225-0310b.png
气应之秋虫未息冬蝝又生蝝者螽之子也螽蝝相继
于二时嘉谷其有孑遗乎故遂至于饥馑而无以振业
贫乏春秋书蝝生与饥继于初税亩之后则是灾也实
税亩之应而宣公得之非过矣故曰困民以致灾者理
之常也若夫有年者五榖皆熟之谓也宣公以庶孽之
子篡正嫡之位使恶视二子殒于非辜而过市之哭哀
动鲁国是上不有王法而下不有宗庙王朝不能施残
执之刑邻国不闻有沐浴之请而鲁国又无石碏之臣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1225-0310c.png
矣则惟天能诛之耳其乖气所感两螽而一旱一水而
两饥宜也至于是岁而大有年焉有年而曰大则禾麻
菽麦黍稷穜稑实颖实栗无所不有是果何以致之哉
春秋书大有年于蝝生饥之明年则是福也非凶人之
所当有而宣公得之为反常矣故曰悖道而获福者理
之变也然则天道僣乎曰非也宣公在位十有八年而
独是年为有年他年之歉可知矣越明年而宣公死矣
获罪于天者宣公也鲁国之民不可尽绝而周公不可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1225-0310d.png
摧也税亩矣饥矣而不畀之以有年则周馀黎民何罪
乎天非为宣公而有年也夫岂僣耶或曰春秋之法当
事不书惟变则书之桓宣之有年志变也则桓宣之水
旱螟螽乃为常矣何以亦书之乎曰春秋天子之事也
天人相与之理惧灾思患之意治恶人矜小民之道无
所不备是故观凶灾之迭见于二公则知天道之不僣
而为恶者知所警观有年之独见于二公则知恶人之
不可容于世而操刑赏之柄者可以知所主矣呜呼至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1225-0311a.png
哉故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诸侯盟于扈
伯主能以力治贰国而不能以义讨罪人春秋比书而
自见也夫诸侯从夷固伯者之所当问而弑逆之恶又
乌可舍而不讨也哉晋灵之时蔡从楚以次厥貉罪也
故郤缺帅师伐蔡而入其国力有馀矣夫何齐有商人
之乱则诸侯为会于扈而受其赂何不以所治蔡者治
齐乎春秋书伐蔡入蔡于前而不序诸侯于盟扈之役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1225-0311b.png
知晋之所以力争诸侯者不过求逞其私耳岂其知有
义哉尝谓天下之事有重有轻故伯者之治有缓有急
是故不能三年而缌小功之察谓之不知务失肩背而
养一指则为狼疾人矣今也商人弑君告于诸侯已及
期矣伯主无致讨之令而大夫无沐浴之请何其久也
必有以也一旦上卿授钺韅靷鞅靽出自绛都意其事
之在齐也既而义旗不指于营丘之邦马首乃瞻于淮
西之境诸侯不无惑矣师及于蔡蔡人未服而以戊申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1225-0311c.png
之日鼓而入其国都以百里之侯邦倚荆蛮之势援未
易破也今以孤军攻之而城郭失其守甲兵失其卫使
蔡侯泥首受罪以为城下之盟谓晋师不强而若此乎
苟以此众声齐之罪师直而壮若举江河以沃炎火商
人之血何足以污斧钺耶奈何诸侯之会于扈名为讨
齐实以取货谓其力之不足乎则八国诸侯非直一郤
缺之师也惟其不以贼为贼而甘与贼为徒也是故于
扈未盟天下犹有所望而齐犹有惧也及夫于扈既盟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1225-0311d.png
然后天下绝望而商人成为齐侯于是变讨罪之师为
成乱之会是举诸侯而为夷狄之行矣不亦甚哉春秋
于伐蔡而书帅师书伐书入则其力之有馀可知盟扈
略诸侯而不序则其义之不足可见而后讨贼之功不
足以盖其纵贼之罪矣呜呼中国之所恃以制夷狄者
礼义而已有贼不讨礼义亡矣虽得百蔡何益哉厥后
遂习为常至于陈夏氏之乱方以会狄为务而楚庄遂
为辰陵之盟晋卒无以为伯其来非一日矣今观入蔡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1225-0312a.png
之役不足以离蔡于楚而盟扈之役反足以使鲁从齐
则晋人见利忘义之效也向使晋灵能移伐蔡之师于
齐而冀缺能推不可以怠之心以纳忠于盟扈之际则
晋之世伯视文襄有光矣岂其有邲之败哉噫
   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继献六律又以郜鼎纳
    于太庙
正乐用于别宫而非礼陈于祖庙圣人据事书之所以
伤鲁之衰也夫礼乐者国家之本不可一日紊也隐公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1225-0312b.png
立宫以祀仲子而乐舞之数用六用六虽正而献于妾
母之宫则非其所矣桓公奖乱以立宋督而取郜大鼎
之赂求赂立贼而纳于先君之庙岂不为己甚乎夫君
子之事其亲也造次必以其礼然则鲁人之待周公鲁
仲子之不若矣呜呼悖哉夫媵妾不可以为夫人未闻
违礼立宫以祀之也宗庙礼法之所在未闻昭违乱之
赂于其中也鲁于春秋号为秉礼而若是乎此圣人之
所为惧而春秋之所以深谨也盖仲子者惠公之妾也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1225-0312c.png
惠公元妃孟子既入于庙则仲子无祭享之所矣若以
庶子为君为其母筑宫而使公子主祭之典言之则仲
子非隐之母安得为立宫乎至其歌舞之数则于别宫
不敢同于群庙而降用六羽自当时言之盖以为得礼
矣以王制论之则诸侯用六奚取于仲子之宫哉今也
六羽献于妾母之前而群公之庙用八自若曾是以为
礼乎春秋因其始成而祀书曰考仲子之宫既正名其
为非礼矣献羽而书初者以见前此未尝有六佾之舞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1225-0312d.png
所谓因事以明用八之僣也若夫太庙者周公庙也曾
谓周公而享非礼之祀乎犹有鬼神而以不义之物陈
于公前公其无所依矣不孝孰大焉桓既篡兄而立而又
推其恶以及于人于是偕齐郑之徒成宋督之乱而取
其赂器置于周公之庙是死周公也不惟亵祖宗之灵
而又以教其百官习为乱伦逆理之行乱臣贼子得志
而无忌惮至于此极哉春秋书取郜大鼎于宋取者得
非其有之称又书纳于太庙纳者不受而彊致之谓日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1225-0313a.png
以戊申深谨之也夫六羽者当用之乐也而在仲子之
宫郜鼎者违乱之器也而在周公之庙四方之人将于
鲁乎观礼而鲁之礼若是哉此春秋之所为惧也因循
至于僖公而有禘太庙致夫人之举文公而有大事太
庙跻僖公之事仲子犹别立宫而成风则直致之于太
庙仲子犹降用六羽而成风则直用天子之大禘礼乐
之紊既不可言而乱伦逆理之事纷纷然于周公之前
陈焉何周公之不幸至于此哉周家之礼公所制也而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1225-0313b.png
公之子孙若是他国复何望哉呜呼此春秋之所以假
鲁史而作也夫
   公会齐侯伐莱公至自伐莱大旱
人君以不义劳民为可危故天应之灾为可惧甚矣乖
气之能致异也鲁之宣公以篡得国故屈已以事齐今
又劳民以会齐而伐莱夫何义乎公既告至而国内大
旱庸非嗟怨之气上感于天而致之乎春秋书伐书至
于上以著宣公之罪继书大旱于下以见天道之应不
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1225-0313c.png
可诬也云云尝谓善恶之事作于下而灾祥之应见于
上此天人相与之至理也是故僖公以务农重榖为事
而三时之不雨不足以为其害庄公以峻宇雕墙为务
而一时之不雨即可以为之忧天之于人各以类应其
可忽哉今宣公之得国既获罪于天矣况于即位以来
烦其兵役渎其交际虚内事外而不恤其民乎则天降
之灾宜矣齐为不道狡焉思启封疆故为伐莱之举其
所以召兵于鲁者恃其有援立之私恩也宣自会于平
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1225-0313d.png
州以后奴役于齐非一日矣今又动鲁国之众往为之
役以伐无罪之莱外结衅于远人内贾怨于百姓则是
行也宁不危哉幸而得归反行饮至以告于先君之庙
甚哉其怙恶也军旅之后必有凶年盖其愁叹之罪怨
愤之气上彻于天而戾气为之应乎是故伐莱方至旱
暵已作旱而曰大必至于涤涤山川而不可沮非直僖
文不雨之兆也春秋以大旱书者抑旱而不雩耶是无
忧国恤民之心也雩而不雨耶是见弃于天矣宣公造
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1225-0314a.png
恶不悛而流毒于其国若是哉圣人比而书之所以哀
鲁国之民也虽然宣之虐用其民不特此也伐莒取向
伐邾取绎改助法而用税非一事矣天之示变亦不特
此也螽之见经者三饥之见经者二至于大水蝝生亦
非一端矣春秋备书于经然则为君而不仁不义者亦
可警矣故曰天灾流行必不于有道之国岂不信哉
   郑伐许郑伯伐许
诸侯之陵虐小国春秋狄之于前而爵之于后皆以著
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1225-0314b.png
其恶也夫春秋之法有加贬而后见其罪者有直书而
罪自见者惟明乎属词比事之意斯得之矣郑人为许
之小弱也每肆暴以伐之皆罪矣故我成公之三年书
郑伐许以其一岁而再动干戈为恶已甚故称国以狄
之所谓加贬以见其罪者也及其明年襄卒而悼立矣
丧未踰年而复伐许其恶非不甚也然自郑伯而不贬
所谓直书而罪自见燕之书爵又见其释服从戎有忘
亲之罪焉由此观之春秋之法可知矣呜呼王泽竭伯
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1225-0314c.png
功浅小国之迫于大国春秋深伤之也许以太岳之胤
密迩于郑郑庄怙其诈力托为鬼神不逞之词入其国
而披其地其所以不遂殄其宗祀者东迁之初尚以灭
国为重事故未敢蒙首恶之名然而窜逐其君置许叔
于东偏而公孙获处其西制其死生之命虽有存许之
名亦何异于灭乎其后许叔因乱窃入未几而齐伯兴
故得保其遗祀以俟他日郑人盖以许为俘邑久矣特
畏大国而未得逞其志耳以义言之许者先王所封之
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1225-0314d.png
国郑安得而虐之哉今郑襄既背中国而事楚遂藉强
夷之势肆虎狼之心一岁之间再加兵于许国不思已
之见陵于晋楚者亦惟国小而弱之故可不自反而以
是施于蕞尔之男邦乎是与夷狄之所行无以异矣春
秋狄之所以诛其不仁之心也襄公既没悼公所宜改
恶从善以自新也奈何父丧甫葬遂以吉礼从金革之
事以肆其毒于许夫许之与郑非有不共戴天之雠何
至伐之若是亟哉忘丧非礼陵弱不仁干大国之怒不
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1225-0315a.png
智卒之交讼楚庭以中国之君而听于夷狄之大夫然
则郑伯之自伐亦甚矣春秋于襄之伐许虽书之于公
子去疾帅师伐许之后而其恶未著故必贬之而后见
若夫悼之伐许则上书葬郑襄公而继之以郑伯伐许
则其罪已明不必贬矣故曰惟明于属词比事之义斯
得之矣大抵春秋之法既贬则多从同是故晋之伐鲜
虞也既于昭公之十二年狄之矣至于十有五年荀吴
之伐则直书之盖与郑伐许郑伯伐许之书法同矣虽
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1225-0315b.png
然许独无可议者乎苟能修德行仁以保其国何畏乎
一郑而乃恃楚以为安他日楚有亡郢之祸而郑遂有
灭许之师而叶夷白羽容城之迁俱无益焉呜呼观远
臣以其所主弃中华之礼义而附夷以为安夫何社稷
之能守哉
   陈侯使袁侨如会陈人围顿陈侯逃归
贰国背夷以即夏乃不量力而陵小国又不守义而叛
伯主此春秋之所惜也夫为国以礼其可不慎而轻举
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1225-0315c.png
哉陈之成公背楚从晋而使袁侨听命于鸡泽之会可
谓知所向矣至于哀公乃兴围顿之师以挑楚人之怒
及夫于鄬有会诸侯方急于陈而又效匹夫之事脱身
以逃则其举不中礼甚矣是故书陈侯使袁侨如会见
其背楚而从晋也陈人围顿见其无故而怒楚也陈侯
逃归则又背晋而从楚矣五岁之间一来一往君子盖
有取于成而深不满于哀焉是故袁侨如会而称陈侯
之使致其志也围顿而称人贬也逃义曰逃逃者匹夫
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1225-0315d.png
之事也由此观之予夺见矣呜呼陈以有虞之裔列在
三恪虽其国迩于楚然春秋之初楚患已及蔡郑犹未
至于陈也齐桓之伯陈无事于四邻故独倚齐以为安
桓公即世穆公首生厉阶以倡于齐之歃则延盗入室
职陈之由由是而取焦夷由是而围宛丘则陈实自取
之耳尚赖晋文之兴而践土如会得以自拔于蛮夷之
污不幸而有灵公之祸中国无伯而陈遂专属于楚亦
可哀已今也晋悼复文襄之业实中国之大幸矣陈侯
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1225-0316a.png
厌楚之暴而憣然改辙虽不能躬来听命于坛坫之间
而袁侨之使亦足以见其向华之实以二十馀年服楚
之国一旦不召而来春秋能不与其出幽谷而迁乔木
乎彼楚也怒陈背己未敢声兵来伐而姑使顿间陈者
何耶侵欲之暴其曲在已故未有词以加陈也为陈计
者脩明德政坚事伯主而睦四邻蕞尔之顿亦何以伺
其隙哉不知自反而肆其兵威以围顿不思顿小于陈
而陈小于楚顿固非我敌也而我岂楚敌哉昔在穆公
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1225-0316b.png
尝以顿故受得臣之围矣今而围顿无乃履其覆辙乎
遂使楚人得以有词于我而陈国从此不遑宁处伐而
继之以围陈虽噬脐亦知无及然当是时晋君方明诸
侯听命始之以戍而继之以救未尝顷刻而忘陈也今
又合诸侯于鄬亦惟陈故之以苟能完守以老楚伏信
以待晋犹可为也奈何以千乘之君效匹夫之举背先
君之成德弃仪卫而逃奔是下乔木而入幽谷其父析
薪其子弗克荷负春秋至是不得而不责之矣盖尝论
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1225-0316c.png
之春秋之时陈与蔡郑皆困于楚之国也而其受患之
故多在于不量力以召侮是故郑之见伐始于侵蔡而
蔡之被围由于灭沈不思小国之见陵于我亦犹我之
见陵于楚也惟不能推已及人以至于此是故陈人围
顿独加贬焉盖围国非将卑师少所能办而书人焉其
贬明矣虽然晋之与楚争者陈与郑也自于鄬以后而
陈遂终于从楚悼公之志盖自以得郑为足矣晋人曰
有陈非吾事也无之而后可鲁人曰陈不服于楚必亡
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1225-0316d.png
论而至此则陈之不能自拔为可矜而不能拔陈于楚
则亦伯者之罪也
   城费叔弓帅师围费
大夫役民以强私家而无以制倍臣之横可见其出乎
尔者之反乎尔也甚矣上行下效之捷于影响也季孙
宿为政于鲁无故役民以城费不过欲强其私邑以弱
公室也岂意至于意如而南蒯据之以叛叔弓帅师围
之有如敌国其效岂不深切著明矣乎君子曰所恶于
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1225-0317a.png
下毋以事上所恶于上毋以使下观季孙之所为亦可
为不能事君者之戒矣夫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
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所以示强干弱枝之道而鲁乱
之所由生也昔者季友受费于僖公至是九十年矣未
尝有疆场之虞也无故役民以城之且当农事方殷之
月何其急耶是季孙宿之欲斲丧公室惟恐其弗及也
是故乘叔孙之媢已而兴版筑之功君且不顾于民何
有哉一旦百雉之城溥彼东土而龟蒙之境如两国焉
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1225-0317b.png
由是而三分公室有其一由是而四分公室有其二惟
其所欲而为之夫孰得而制之哉而不思南氏之世为
费宰亦犹季氏之世为鲁卿也彼南蒯之欲出季孙亦
犹季孙之欲僣其君也叔弓以国卿动鲁国之众环而
攻之则向日之沟池雉堞反为他人之守亦独何哉出
乎已者之反乎已不可诬也春秋书城费于襄公之时
而又书围费于昭公之世所谓属词比事原始可以知
其终矣故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卷十三 第 22a 页 WYG1225-0317c.png
故夫三桓之于孙微矣夫三桓实分公室而子孙以微
何耶下陵上替虽令不从此其效也或曰春秋不登叛
人南蒯以费叛而不正其罪何也曰谓春秋法不书内
叛但书围则叛可知此胡氏之说其或有未尽欤按左
氏南蒯谓子仲吾出季氏而归其邑于公子更其位我
以费为公臣则蒯之叛叛季氏也非叛公也季氏无君
之人安得以叛名蒯春秋亦安得以叛讨夫谋去意如
者哉不然公山弗狃以费叛召孔子而子欲往何耶
卷十三 第 22b 页 WYG1225-0317d.png
   公至自晋晋侯使士丐来聘杞伯来朝邾子来
   朝筑郎囿
交情睦于外而逸乐肆于内观春秋比事之书可以知
望国之所以衰矣夫国家閒暇乃脩明政刑之时而劳
民以自奉则岂君人之道哉成公之末年至自朝晋而
晋侯即使士丐来聘大国睦矣既而杞伯邾子相继来
朝小国睦矣四邻和睦国家无故不于此时立政立事
以新其国乃役民以筑鹿囿夫何为哉君子以是知成
卷十三 第 23a 页 WYG1225-0318a.png
公之终于不振而已矣尝观成公在位十有八年之间
国内多故甚矣方其即位之未几也赤棘有盟而东虐
于齐战鞍幸胜而南辱于楚比年朝晋而汶阳之田终
失于韩穿之言仆仆从役而沙随之会又中于侨如之
赞会葬而见止来聘而及盟其所以困心衡虑者亦云
至矣何独无愤悱自强之心乎幸而晋悼新立矫厉公
之虐政复文襄之故业推亲亲之心以仁我是以公之
如晋至不暖席而士丐之聘踵及鲁庭以伯主之尊报
卷十三 第 23b 页 WYG1225-0318b.png
礼于鲁惟恐或后晋之待鲁非复昔日比矣于是杞伯
邾子之朝项领相望自吴伐郯之岁曹伯来朝之后诸
侯不至鲁庭者十年谓鲁之不见重于大国也今而骤
来庸非为晋重鲁之故与大国来聘而小国来朝公之
困辱至此可少杀乎则当居安思危鉴已往之不逮图
将来之日新明德脩政怀保小民维其时矣不此之图
而槃乐傲怠如恐不及当农事之方殷役丘民以筑囿
囿曰鹿囿者养鹿之所也虞山薮之利以奉耳目之娱
卷十三 第 24a 页 WYG1225-0318c.png
而不知国政已落三家之手虽有台池苑囿其能独乐
之哉春秋比而书之义自见矣厥后昭公之即位也鲁
亦未有事也七年而公如楚八年而叔弓如晋九年而
仲孙貜如齐大国睦矣而郎囿筑焉无乃效成公之尤
乎诗曰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筑囿
未几而周公之鲁为季孙之鲁矣他日定公亦筑蛇渊
之囿于堕三都之日卒使圣人去鲁而一变至道之国
终分崩离柝而不能守叔孙有言曰无囿犹可无民何
卷十三 第 24b 页 WYG1225-0318d.png
为而鲁之诸君不悟也哀哉
   蔡侯郑伯会于邓公及戎盟于唐公至自唐
德不脩而惧外患者为可鄙身不正而结外交者为可
危夫天下莫大于理莫强于义也曾何会盟之足恃哉
蔡郑与邓为楚彊而惧则相与为会于邓而不自省其
德之不脩也不亦鄙乎鲁之桓公篡其兄而立则往与
戎盟于唐而不自念其身之不正也不亦危乎是故于
邓之会特书于经而于唐之盟谨书其至圣人之意见
卷十三 第 25a 页 WYG1225-0319a.png
矣呜呼方叔元老克壮其犹吾闻荆蛮之来威矣未闻
私为会聚而惧之也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吾闻戎狄之
是膺矣未闻刑牲歃血以要之也而况于时会发禁行
人掌其事非列国之所得专司盟之法太史藏其约非
诸侯之所宜用也哉今也蔡郑之为会于邓不过谓我
之封境密迩荆蛮而筚路篮缕之众实蕃有徒惟我有
邦所当协比以为辅车相依之势自常情观之其策未
为失也君子则曰惟德可以自强苟有令政则汤以七
卷十三 第 25b 页 WYG1225-0319b.png
十里无敌于天下矣何不师之而安其所以危乎事丑
德齐莫能相尚而徒以会聚为能事陋矣哉三国之所
为也春秋直书其事虽无贬词而鄙之之意自见于言
外矣若夫鲁桓之及戎盟于唐得无谓已得国本以不
义而狼子野心之种实处东郊我位新定所当脩睦以
市继好息民之誉自常人言之以为不足责也君子则
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彼诸侯之甘心同恶
者无可望矣安知祸之不在此乎要言既毕反行饮至
卷十三 第 26a 页 WYG1225-0319c.png
以告先君之庙幸矣哉桓公之此行也春秋先书及以
志其欲在鲁终书至以志其幸而得归而危之之意见
矣观之诸侯已不能自强矣观之望国又有甚焉则夷
夏盛衰之势判矣呜呼滥觞不塞必致于滔天之忧履
霜不谨无惑乎坚冰之至他日盟于齐而战于泓次厥
貉而盟辰陵甚而至于问鼎于周室则楚之势愈盛向
使蔡郑之徒能思所以自强吾固知其不在此也异日
侵济西而为鲁患阻燕贡而逐曹君极而至于败刘康
卷十三 第 26b 页 WYG1225-0319d.png
公之师则戎之抗莫遏向使中国无间可乘吾又知其
未至此也诗曰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忧国者盍亦以
礼义为尚不然何华夷之足辨哉
   郑人侵宋宋人齐人卫人伐郑荆伐郑会齐侯
   宋公云云同盟于幽
贰国背好以启华夷之交争外夷猾夏而速诸侯之从
伯此世道之所以变也夫夷狄之陵中国岂无其故而
列国之成为伯亦岂无其由哉故我庄公之时郑人弃
卷十三 第 27a 页 WYG1225-0320a.png
二鄄之好而闻齐以侵宋于是诸侯有伐郑之举未几
而荆亦伐郑则华夷之争郑非由郑人侵宋以启之欤
荆既伐郑而后于幽之盟出于诸侯之所同欲而齐伯
成矣然则来齐楚之争者郑也而成齐桓之伯者荆也
比事以观岂不信哉古人有言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也其郑之谓乎又曰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
鹯也其楚之谓乎我庄公之十年齐宋实始为郎之次
其年荆亦败蔡于莘俨然有与君并兴之势矣越四年而
卷十三 第 27b 页 WYG1225-0320b.png
荆入蔡于是乎有二鄄之会诸侯之心盖已凛凛畏楚
而思倚齐以为安矣郑何为者玉帛之好方殷而干戈
之念又起间诸侯之有事于郳而侵宋潜师以掠人之
境何名也是时宋方睦于齐师而加宋齐必救之郑岂
不知此哉而侵宋焉是谓自作孽以动天下之兵也未
几而诸侯之师至矣以一旅之侵易三国之伐郑之为
谋疏矣不思既暌于齐而又取轻于楚遂使荆尸乘广
之卒鸣钟击鼓公然问其缓告之罪而荥阳京栎之间
卷十三 第 28a 页 WYG1225-0320c.png
自是多故向使郑人能守二鄄之好则唇齿之势方固
楚安得而轻犯之哉故曰贰国背好而启华夷之交争
也若夫齐之图伯固未能卒有诸侯也北杏之会宋人
旋叛二鄄之役郑又贰心屡会而不敢为盟知人心未
可以强一也及夫荆患至郑则天下诸侯皆有无厌及
我之虑矣于是大国若宋卫小国若滑滕远国若陈许
望国若鲁无不皆来而郑伯亦不敢不亲至矣于是相
与为盟且谓之同而无不从齐之国矣向使楚患未至
卷十三 第 28b 页 WYG1225-0320d.png
于郑则桓公之伯乌得而遽成哉故曰外夷猾夏以速
诸侯之从伯也春秋书曰郑人侵宋责之也三国伐郑
而书人将卑师少也荆伐郑狄之也盟于幽而书同同
欲也诸侯书爵与之也不书我公讳失信也圣人予夺
之意见矣呜呼以列国而主天下之政岂春秋之所欲
哉不得已也则世道之变可胜言哉虽然吾于齐桓伐
郑之事不能无憾也郑突以篡而有国当讨也使桓公
能请于王而正其罪不亦美乎而公之志止于得郑而
卷十三 第 29a 页 WYG1225-0321a.png
已耳伐郑以讨其侵宋执郑詹以问其不朝于天下之
大义无与也论者谓召陵之役不问楚之僣王而问包
茅之不入盖伯者之苟且大抵类此不然九合诸侯一
匡天下其功盛矣何仲尼之门羞称之哉
   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
外臣之来望国其受命同而所行异春秋因其得失而
予夺之矣夫以道事君者忠之大也仲孙高子皆齐大
夫仲孙之来名为省难高子之来名曰谋鲁其受命而
卷十三 第 29b 页 WYG1225-0321b.png
来也皆非有定难安危一定之辞也春秋略其君臣之
常词而不称使无以异也然仲孙不劝其君急于讨贼
而俟其自毙高子至则平鲁难而定僖公使鲁国赖之
以安是仲孙不能匡君以义而高子则能权而合宜故
春秋一则直书曰来而不言其故一则美而称子且曰
来盟则二子之得失可见矣仲尼曰君使臣以礼臣事
君以忠谓之以礼则不可为私也谓之以忠则不以趋
走承顺为恭而以责难陈善为敬也然则仲孙高子之
卷十三 第 30a 页 WYG1225-0321c.png
得失岂不昭昭矣乎夫齐之与鲁亲则甥舅且邻国也
鲁国有难齐可以坐视之乎而况于盟幽之役齐既以
伯主自任昭大神要言焉于是乎授之诸侯将何为耶
天祸鲁国庄公即世而嗣子弗终无所归咎鲁之臣子
方将有讨而力不足则大国是望而已矣桓公不脩乃
职而有乘乱取国之心乃使仲叔来鲁阳以省难为名
而阴行窥觇之计伯主之义岂若是哉仲孙之言曰不
去庆父鲁难未巳则既知罪人之所在矣则劝其君共
卷十三 第 30b 页 WYG1225-0321d.png
行天讨不可后也乃曰难不已将自毙固将坐而待之乎
虽有务宁鲁难而亲之之言不足以盖其幸灾养患
之罪矣卒使巨奸稔恶无所忌惮而武闱之祸再作向
使仲孙能劝桓公早为之所岂至是耶春秋不言其故
而止曰来则其来之无名可知矣闵公无禄鲁国无君
桓公又使高子将南阳之甲至鲁而谋其国其所以命
高子者想不异于仲孙矣而高子则不然君之命我虽
无一定之言而我之事君岂可不引之以当道哉与其
卷十三 第 31a 页 WYG1225-0322a.png
取鲁以失天下之心孰若安鲁以昭吾君之令德哉于
是制其阃外之命鲁未有君我是以定公子申之位鲁
难未巳我是以有鹿门吏门之城鲁民未安我是以和
其不协而为之盟使周公之社稷赖以不坠而齐侯获
存亡继绝之名于天下呜呼事君若高子真所谓大臣
哉若仲孙者可谓具臣而已矣故春秋特褒之而称子
且曰来盟见其权在高子而高子又能行权以合乎善
非若仲孙之比矣或曰仲孙以省难来安知其阴行窥
卷十三 第 31b 页 WYG1225-0322b.png
觇之计乎曰观桓公之问曰鲁可取乎则知之矣曰然
则仲孙何以称字而不贬乎曰仲孙虽不能劝君以讨
贼而亦未尝纳君于恶也故曰君其待之非也而曰君
其务宁鲁难而亲之则是矣故以仲孙方之高子则不
足若加贬焉则有劝桓公乘时以取鲁者又将何以罪
之哉此又轻重之权衡也故曰春秋非圣人莫能脩之
夫岂可以苟言哉
   晋人执虞公
卷十三 第 32a 页 WYG1225-0322c.png
诸侯徇利以失国乃其自取之也夫有国家而以利为
利未有不失之矣其虞公之谓乎虞公贪璧马之赂而
从晋以灭虢虢亡而虞亦随之春秋书曰晋人执虞公
言以众人执独夫也夫以千乘之国爵为上公而晋人
执之如一夫然非虞公自取之乎观圣人之所书可以为贪
利者之戒矣夫虞太王之昭也晋于是乎灭虞矣则不
言灭而止言晋人执虞公何耶盖灭者亡国之善词上
下之同力也上无明王下无方伯诸侯而有壤地褊小
卷十三 第 32b 页 WYG1225-0322d.png
困于强暴力不足而失其国非其有以致之则书灭以
见灭之者之罪如谭遂弦黄之类是也若夫虞公则异
于是矣以堂堂上公之尊君百里之地夫孰得而犯之
哉今也重货财而轻兄弟信邪说而违忠言璧马既入
而灭虢之师遂起不思下阳灭而虢不能为虢虢灭而
虞不能以为虞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宫之奇言之矣而
不听是爱社稷不如垂棘之璧而视同姓之亲不如屈
产之乘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非独夫而何哉以千乘
卷十三 第 33a 页 WYG1225-0323a.png
之君而身为独夫其亡也非不幸矣春秋不书晋人灭
虞而曰晋人执虞公若曰虞地之蕴于晋久矣虞公之
死命制于晋而已矣故左氏曰罪虞且言易也榖梁曰
其曰公者犹下执之之词也呜呼利之能亡人国若是
哉人亦有言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
伐之其如虞公矣或曰晋之于虞同姓也卫侯燬灭邢
而生名之虞固有罪而晋得从末减何耶曰灭人之国其
罪易见而贪利以失国其罪难明下阳邑也而以虞晋
卷十三 第 33b 页 WYG1225-0323b.png
灭之为文晋之罪已见矣今又执虞公焉虞公天子之
上公而晋人擅执之是无王也而得为无罪乎春秋不
以梁亡之法书之则亦不以恕晋矣若夫灭同姓之恶
复何待于贬耶
   莒人伐我东鄙围台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郓
伐国而围人之邑与救患而入人之邑者皆王法之所
不容也夫兵春秋之所恶至于乘势以为利尤有所不
当为者矣我襄公之十有二年莒人伐我东鄙而围台
卷十三 第 34a 页 WYG1225-0323c.png
书伐书围是罪之在莒也季孙宿受命以救台不受命
而遂入郓书救而遂入是罪之在季孙矣莒固不义而
鲁亦岂为义哉春秋比而书之所以著二国阻兵脩怨
之罪也凡书伐者皆恶其擅兵以为暴也伐而围人之
邑则又甚矣凡书救者皆善其恤患而解纷也救而遂
入人邑则救不足言而入为罪矣是故蕞尔莒国敢伐
我而围邑患自外至者也君子固为鲁忧之季氏强臣
因救邑而生事患自内作者也鲁国之忧至是始大矣
卷十三 第 34b 页 WYG1225-0323d.png
呜呼龙旂承祀奄有龟蒙鲁周公之裔胄春秋之时惟
齐倚其舅甥之故而转为仇敌其他若宋若卫若晋若
蔡皆不敢以一矢相向者畏周公故也今以僻陋在夷
之莒乃敢执干戈与鲁周旋庸非鲁人自取之乎于郦
之役季友败其师而俘其卿莒人不敢报也僖公屈千
乘之尊嫁女于其大夫而自主之又降班失列下与之
盟封境之间虽得无事而辱国亦甚矣宣公以不正之
君贪功徇利以启争端莒犹未敢致报畏鲁之有齐援
卷十三 第 35a 页 WYG1225-0324a.png
也襄公不务德政而属鄫以为私卒致莒人灭鄫而侏
儒有狐绐之败由是鲁之不能为人所料而莒始敢称
兵伐我矣至于今而围台乃莒人伐我之三役也间诸
侯之有事背盟好而兴戈矛今又伐我而围其邑莒之
罪不可胜诛矣季孙受命以救台台者我之封邑受诸
先王有民人焉不可以不救也师至而莒围解振旅以
归复命可矣乃乘时而遂入郓无乃怒蹊田而夺之牛
乎尤而效之其罪与莒同矣而擅权生事不有其君非
卷十三 第 35b 页 WYG1225-0324b.png
细故也其患岂止伐我东鄙而已哉春秋书莒人伐我
东鄙围台所以著莒人之罪继书季孙宿帅师救台遂
入郓帅师救台可也而遂入郓不可也遂者专事之词
入者不顺之意则季孙之罪不可逃矣故尝论之莒鲁
之争每不利于公而利于季孙厥后乘乱取郓者季孙
也而叔孙当其讨伐莒而取郓者又季孙也而昭公受
其辱其事盖权舆于救台入郓之举矣故曰莒患不足
为忧也而大夫之患深可为鲁忧也讵不信哉
卷十三 第 36a 页 WYG1225-0324c.png
   卫人立晋
为臣而擅置其君为子而专有其国则皆得罪于王法
矣夫春秋为正名分而作也卫有州吁之乱贼既讨矣
其国人不请于天王而立晋是擅置其君也晋虽诸侯
之子无王命而遂立焉是专有其国也春秋书曰卫人
立晋则卫人与晋之罪皆无所逃矣古者诸侯继世袭
封则内必有所承爵位土田受之天子则上必有所禀
必承国于先君者所以重父子之亲必禀命于天子者
卷十三 第 36b 页 WYG1225-0324d.png
所以正君臣之义天下之大伦于是乎在而可以私乱
之乎卫州吁以嬖人之子弑其君而自立诸侯连兵欲
定其位而卫人不以为君凡经八月而杀之于濮谓卫
国之无人焉不可也奈何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乎此圣
人之所深惜而特起卫人立晋之文也与吾尝观卫人
之杀州吁而知春秋之初人心之天理犹明也及观卫
人之立晋而伤春秋之时人心天理之壤亦自此始也
何也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介先君之宠握百里之权弑
卷十三 第 37a 页 WYG1225-0325a.png
其君而虐用其民有宋鲁陈蔡以为之党其势未易取
也然而敢即图之使一往而陈人遂执以请涖以一告
老之大夫主其谋而国人无不从诸侯无敢沮非人心
天理之犹明而若是乎奈之何讨贼之后遽尔相率
自置其君而不使一介行李先于天子视周室如无人
焉则不顾先王之典而陷其君于无王之罪矣彼晋者
宣公也纵不足责而石子贤人也亦不念水木之有本
源乎无他狃于见闻之习而遂以为常也贤者而若是
卷十三 第 37b 页 WYG1225-0325b.png
矣人心天理之坏可胜救乎观卫人立晋之文继于卫
人杀州吁于濮之后其为深惜之可知矣是故卫人书立
立者不宜立也所以著擅置其君之罪也于晋绝其公
子言其内无所承也所以明专有其国之非也晋也既
立卒于不令以乱卫国大抵不正其始者必不能善其
终盖亦必然之理矣或曰春秋书立君者二此年卫人
立晋及昭二十三年尹氏立王子朝是矣彼则指其立之
之人而此则言卫人何也盖立子朝者尹氏之私意也
卷十三 第 38a 页 WYG1225-0325c.png
朝不当立而独尹氏立之也晋虽不当专有其国而实
当立故卫人之立晋特不请于王为可罪而非若尹氏
之私于子朝也此又轻重之权衡也吁圣人之笔严矣哉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
春秋纪阴阳之失节所以示人君不可忽天道也夫春
秋常事不书惟异而后书之震电雨雪常有之物而以
为异何耶盖周之三月乃夏时之正月阳气未大发也而
大雨震电阳失节矣震电既发则雨雪不当复降越八
卷十三 第 38b 页 WYG1225-0325d.png
日而又大雨雪是阳稚而阴复肆也阴阳之交失若是
安得不以为异乎天人一理有感则必有其应观春秋
之所书而隐公之失政可知云云愚尝求之洪范庶徵
之论矣君人者所以建皇极而纳民于福者也是故雨
旸燠寒风之若否由之而应于是乎有恒寒恒燠之罚
焉人君知之则遇灾而惧虽有其象而无其应不然则
应复为感而灾咎之来必矣是故震电者阳精之发而
雨雪者阴气之凝震电则发于燠雨雪则凝于寒不可
卷十三 第 39a 页 WYG1225-0326a.png
并行也隐公即位九年于兹不闻令政而多凉德以诸
侯而不事天子以国君而不抚庶民军旅数兴政权下
替君道之失久矣今以建寅之月未当启蛰之时而大
雨震电阳气之动已过于早矣雷电既发于癸酉之辰
而雨雪复作于庚辰之日阳不顺令而动非其时故不
能胜阴之兆见矣故震电而曰大雨震电雨雪而又曰
大雨雪则皆非小变矣为隐公者盍亦反躬而自省矣
德不脩欤政不举欤谗邪之未去欤善人之弗用欤抑
卷十三 第 39b 页 WYG1225-0326b.png
小民之失其所而祭祀之不共欤何上天降鉴之若是
也我其夙夜畏天之威而思所以自新庶其免于戾矣
公则藐乎无所警也方且伐宋取邑会郑入许扬扬然
自以为功而钟巫之难作矣春秋所书虽然不言其应
而事应之符昭然不昧故曰非深明夫天人之理者不
可以言春秋也抑尝考之于经凡书雨雪者三而两在
冬若以夏时言之则雨雪冬所当有春秋法不当书而况
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岂止两雨雪耶故知春秋之以
卷十三 第 40a 页 WYG1225-0326c.png
周正纪事而书冬之为建酉戌亥之月无疑也此夏时
之正月则以震电雨雪兼作为异且又大而过常则皆
为不时矣呜呼读春秋者不以全经贯之而欲因一句
以求义安能得圣人之微意哉
   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
大夫轻身以亲贱事而专命以抗公侯春秋书之所以
责其重以失已而又轻以失人也夫礼莫大于正名分
过与不及皆罪矣而况于一出而两失之乎今公子结
卷十三 第 40b 页 WYG1225-0326d.png
以国卿之尊而下媵陈人之妇是以所重临乎礼之轻
既失已矣既而以大夫之卑而专事以及齐侯宋公盟
是以所轻干乎礼之重又失人焉然则结之不知礼也
甚矣春秋能不深恶之哉云云吾闻之易曰君子以裒
多益寡称物平施故以微者而视大夫犹以大夫而视
公侯也其体之不敌犹堂陛之有级截然不可犯矣今
公子结以诸侯之子为当国之卿固将任出谋发虑之
寄以匡社稷庇民人也今乃纵一已之私情视媵妇之
卷十三 第 41a 页 WYG1225-0327a.png
贱事是谓以尊临卑而失上下之等威矣至于齐侯者
太师之胤东州之方伯也宋公者先代之后天子之上
公也夫岂列国大夫所可敌哉乃不自揣而敢上要之
盟无乃以卑抗尊而紊君臣之名分乎故以公子而媵
微者之妇是以冠而荐屦也以大夫而盟齐宋之君则
举足而加首矣不特此也人臣非君命不越境鄄卫地
也以私事而出不可也大夫无遂事盟者有国之大权
不禀于君而专之不可也然则此行也岂特失已失人
卷十三 第 41b 页 WYG1225-0327b.png
而已哉并有不臣之罪矣春秋据事而直书之结之罪
其可逃乎是故牲盘之好方讲于秋至冬而三国之师
至于西鄙故曰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其公子结之谓
乎虽然鲁则失矣齐亦未为得也彼结之求盟其从其
否固在我也何至以二国之君而辄从其所欲哉既盟
而后伐之非矣厥后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谷求盟而
齐侯弗及之盟夫以商人之不义且能却行父之请而
况于堂堂伯主之尊乎呜呼结不足责也吾独深为齐
卷十三 第 42a 页 WYG1225-0327c.png
桓惜之
   公会齐侯云云盟于牡丘宋人伐曹楚人败徐
   于娄林
伯谋不协而与国贰此外夷之所以得肆其志也甚矣
齐桓之伯有始而无终也牡丘之役将以救徐而先为
盟固可见其不协矣誓言方新而宋人有伐曹之举大
功未立而自携贰将何以禦外患耶遂使楚人得志而败
徐于娄林中国之势于是乎衰矣由此观之非桓公不
卷十三 第 42b 页 WYG1225-0327d.png
能敦不息之诚而至于斯欤云云尝谓齐内以治外者
善谋也慎终以承始者善道也故外夷之进退未尝不
视诸华之彊弱而诸侯之向背又岂不由伯者之思斁
哉是故桓公之始伯也郑侵宋则合宋卫以致讨荆伐
郑则率鲁宋而往救分灾讨贰诸侯无阙故能壮中国
之势以服四夷召陵之功蔚为五伯之盛诚可嘉也使
其常存是心不亦善乎奈何葵丘既会震矜遂生由是
楚伐黄而不救恃次陉犄角之助反贻队命亡氏之悲
卷十三 第 43a 页 WYG1225-0328a.png
则桓公之不足以终主诸侯人知之矣不然以密迩山
东之徐楚人何敢踰越险阻以伐之耶今楚而敢伐徐
则以不救黄而觇桓公之不能矣公能于此而振旅焉
犹可及也奈何八国诸侯萃于牡丘则不鼓行直指淮
泗之间以拯徐人于焚溺而方且刑牡歃血以诏鬼神
诸侯君实有之何辱盟焉则伯谋之不协可知矣使敌
人得以忖度其情而淹留不退谁之咎耶大夫之救不
闻有功而伐厉之师徒为黩武未几而无役不从之宋
卷十三 第 43b 页 WYG1225-0328b.png
遂敢致怨于伐厉从齐之曹虽曰弱曹不顾齐矣不知
牡丘之盟何为耶外忧未弭内志已暌俾好恶同之之
国剪为仇雠而不能禁兄弟阋于墙外禦其侮今不然
矣中国之虚实在楚之目中矣于是荆尸乘广之旅蜂
合豕突以败徐于娄林则向日为齐取舒之民今亦无
以庇其民矣使三十馀年之功业一旦扫地岂不哀哉
尝因是而论之齐桓之伯业有系于宋不小也方其始
也宋公推戴以为盟主而伯业以成及其终也宋人背
卷十三 第 44a 页 WYG1225-0328c.png
之以伐曹遂卒无以制楚昔者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
里曷尝倚人以为势哉譬之于水有本者其出无穷若
夫蹄涔沟浍得雨而盈霁则涸矣呜呼此伯者之功烈
所以如彼其卑而君子不愿为之也夫
   齐侯袭莒
大国用兵以掩人之不备春秋特书以著其罪也夫兵
以禦暴非所以为暴也而况以诡诈行之者乎齐为不
道乘莒人之不备而潜师以袭之不仁甚矣春秋特起袭
卷十三 第 44b 页 WYG1225-0328d.png
莒之文而专目齐侯则其包藏祸心之恶何所逭哉云
云先王用三驱而不掩群君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待
物且尔况于人乎凡春秋书用兵皆在所恶然亦有声
罪伐人而驻兵不战以服之者矣未闻有以袭书也彼
小国恃大国之安靖已无故而加之兵已有凌弱犯寡
之罪况以阴谋閟计出其不意而掩取之乎此春秋之
所必诛而不赦者也齐庄背澶渊之会盟而助叛臣以
伐盟主不义甚矣入孟门取朝歌无损于晋也动而无
卷十三 第 45a 页 WYG1225-0329a.png
所以生悖心于是袭莒之念兴焉衔枚卧鼓出莒人之
不意自谓一举可以得莒矣而不虞其谋之不遂也且
于之门伤股而退蒲侯之遇杞梁授首亦何益哉人亦
有言抑君似鼠昼伏而夜动其齐侯光之谓矣春秋二
百四十二年之编此为特笔盖用兵之中其罪为尤甚
者也而齐独有焉他日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而
郑罕达亦帅师取宋师于岩潜踪密迹伺人之间以相
倾覆流而至于战国残民以逞若艾草菅然始作俑者
卷十三 第 45b 页 WYG1225-0329b.png
其无后乎今年未能得志明年再兴伐莒之师构怨未
已而不知祸盈恶积变起萧墙未几何时崔氏之难作
矣故曰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呜呼
若齐庄公者尚谁怼哉抑尝考之于经凡特笔以著其
暴者多在于齐故在襄公则有迁纪郱鄑郚之举在桓
公则有降鄣迁阳之文不特此也春秋未尝书灭国也
而灭国亦自齐始发扬蹈厉之志以成从简尚功之俗
盖其流风之未泯欤
卷十三 第 46a 页 WYG1225-0329c.png
 
 
 
 
 
 
 
 
卷十三 第 46b 页 WYG1225-0329d.png
 
 
 
 
 
 
 
 诚意伯文集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