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a 页 WYG0780-052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一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中之二目录
痰饮欬嗽篇第十三
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
五苓散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一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中之二目录
痰饮欬嗽篇第十三
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
五苓散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b 页 WYG0780-0522b.png
甘遂半夏汤
厚朴大黄汤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
十枣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木防己汤
木防己加茯苓芒消汤
厚朴大黄汤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
十枣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木防己汤
木防己加茯苓芒消汤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a 页 WYG0780-0523a.png
泽泻汤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茯苓五味去桂加乾姜细辛汤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桂加乾姜细辛半夏汤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消渴小便利淋篇第十四
猪苓汤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茯苓五味去桂加乾姜细辛汤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桂加乾姜细辛半夏汤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消渴小便利淋篇第十四
猪苓汤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b 页 WYG0780-0523b.png
文蛤散
栝蒌瞿麦丸
蒲灰散
滑石白鱼散
茯苓戎盐汤
水气病篇第十五
枳实白术汤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栝蒌瞿麦丸
蒲灰散
滑石白鱼散
茯苓戎盐汤
水气病篇第十五
枳实白术汤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a 页 WYG0780-0523c.png
越婢汤
防己茯苓汤
越婢加术汤
甘草麻黄汤
麻黄附子汤
杏子汤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桂枝加黄耆汤
防己茯苓汤
越婢加术汤
甘草麻黄汤
麻黄附子汤
杏子汤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桂枝加黄耆汤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b 页 WYG0780-0523d.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一目录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a 页 WYG0780-052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一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中之二
痰饮欬𠻳病脉證并治第十三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
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
者饮也
(按/)此条微者短气之下古夲有脉双弦者寒也等句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一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中之二
痰饮欬𠻳病脉證并治第十三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
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
者饮也
(按/)此条微者短气之下古夲有脉双弦者寒也等句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b 页 WYG0780-0524b.png
文义不属当另分为一条在后
(注/)凡病人食少饮多小便利者为消渴病小便不利
者为留饮病留饮者即今之停水饮病也若水停
上焦胸中则壅肺气不得降故暴喘满也若水停
中焦心下甚者则凌心故病悸动不安微者则碍
肺故病呼吸短气若水停下焦少腹则不输膀胱
故必苦里急也仲景于此但言上中二焦不及下
焦者非略之也谓已详于伤寒论中也
(注/)凡病人食少饮多小便利者为消渴病小便不利
者为留饮病留饮者即今之停水饮病也若水停
上焦胸中则壅肺气不得降故暴喘满也若水停
中焦心下甚者则凌心故病悸动不安微者则碍
肺故病呼吸短气若水停下焦少腹则不输膀胱
故必苦里急也仲景于此但言上中二焦不及下
焦者非略之也谓已详于伤寒论中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8a 页 WYG0780-0524c.png
(集/注)程林曰饮水多则水气停泛于胸膈必暴喘满也
凡人食少饮多则胃土不能游溢精气甚者必停
于心下而为悸微者则阻于胸膈而为短气也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注/)水停心下中焦部也中焦属胃故不止病悸短气
而亦病呕也病悸短气者是水停胃外从膈下而
上干于胸也病呕者是水停胃内从胃中而上越
于口也然必先渴饮水多而后作呕者方属饮家
凡人食少饮多则胃土不能游溢精气甚者必停
于心下而为悸微者则阻于胸膈而为短气也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注/)水停心下中焦部也中焦属胃故不止病悸短气
而亦病呕也病悸短气者是水停胃外从膈下而
上干于胸也病呕者是水停胃内从胃中而上越
于口也然必先渴饮水多而后作呕者方属饮家
卷二十一目录 第 8b 页 WYG0780-0524d.png
呕病也主小半夏汤者以止呕也加茯苓者以饮
水多而病呕故兼利水也
(集/注)魏荔彤曰水停心下阻隔正气不化生津液上于
胸咽故渴也渴必饮水水得水而愈恣其冲逆所
以先渴而后必呕也此属饮家当治其饮不可以
为渴家治其渴也治饮则用辛燥治渴必用寒润
大相径庭可不明其属于何家而妄治之乎
尤怡曰先渴后呕者夲无呕病因渴饮水水多不
水多而病呕故兼利水也
(集/注)魏荔彤曰水停心下阻隔正气不化生津液上于
胸咽故渴也渴必饮水水得水而愈恣其冲逆所
以先渴而后必呕也此属饮家当治其饮不可以
为渴家治其渴也治饮则用辛燥治渴必用寒润
大相径庭可不明其属于何家而妄治之乎
尤怡曰先渴后呕者夲无呕病因渴饮水水多不
卷二十一目录 第 9a 页 WYG0780-0525a.png
下而反上逆也故曰此属饮家小半夏止呕降逆
加茯苓去其停水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觔/)
茯苓(三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呕家夲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
半夏汤主之
加茯苓去其停水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觔/)
茯苓(三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呕家夲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
半夏汤主之
卷二十一目录 第 9b 页 WYG0780-0525b.png
(注/)饮家渴者是水停气不化生津液而渴也呕家渴
者是呕吐胃乾燥伤津液而渴也故曰呕家夲应
渴也先呕后渴者当少少与饮之以和胃生津为
欲解也若呕吐后反不渴者是必心下素有支饮
故也惟主小半夏汤止呕而不加茯苓者以不渴
并无新饮且呕后已伤津液不可再行利水重竭
津液也
(集/注)李彣曰此专以治呕言呕家渴者为欲解以胃气
者是呕吐胃乾燥伤津液而渴也故曰呕家夲应
渴也先呕后渴者当少少与饮之以和胃生津为
欲解也若呕吐后反不渴者是必心下素有支饮
故也惟主小半夏汤止呕而不加茯苓者以不渴
并无新饮且呕后已伤津液不可再行利水重竭
津液也
(集/注)李彣曰此专以治呕言呕家渴者为欲解以胃气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0a 页 WYG0780-0525c.png
复而津液生也若心下素有支饮则不燥自当不
渴泛溢而呕也半夏生姜温能和胃气辛能散逆
气为呕家圣药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觔/)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集/解)沈明宗曰此支饮上溢而呕之方也凡作呕必伤
津液应当作渴故为呕家夲渴渴则病从呕去谓
渴泛溢而呕也半夏生姜温能和胃气辛能散逆
气为呕家圣药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觔/)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集/解)沈明宗曰此支饮上溢而呕之方也凡作呕必伤
津液应当作渴故为呕家夲渴渴则病从呕去谓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0b 页 WYG0780-0525d.png
之欲解若心下有支饮停蓄胸膈致燥故呕而不
渴则当治饮所以生姜散邪半夏涤饮呕自止矣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注/)卒然呕吐虽然不渴而心下痞塞是膈间有水凝
结也眩者是水阻阳气不升也悸者是水气上干
于心也即不渴无新饮而平日饮盛可知则不必
顾及津液亦必加茯苓以利水斯结可开而阻可
通也
渴则当治饮所以生姜散邪半夏涤饮呕自止矣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注/)卒然呕吐虽然不渴而心下痞塞是膈间有水凝
结也眩者是水阻阳气不升也悸者是水气上干
于心也即不渴无新饮而平日饮盛可知则不必
顾及津液亦必加茯苓以利水斯结可开而阻可
通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1a 页 WYG0780-0526a.png
(集/注)赵良曰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阳气必不宣散
也经云以辛散之半夏生姜皆味辛夲草半夏可
治膈上痰心下坚呕逆眩者亦上焦阳气虚不能
升发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受水凌非半
夏可独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肾逆以安神神安则
悸愈也
尤怡曰饮气逆于胃则呕吐滞于气则心下痞凌
于心则悸蔽于阳则眩半夏生姜止呕降逆加茯
也经云以辛散之半夏生姜皆味辛夲草半夏可
治膈上痰心下坚呕逆眩者亦上焦阳气虚不能
升发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受水凌非半
夏可独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肾逆以安神神安则
悸愈也
尤怡曰饮气逆于胃则呕吐滞于气则心下痞凌
于心则悸蔽于阳则眩半夏生姜止呕降逆加茯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1b 页 WYG0780-0526b.png
苓去其水也
半夏加茯苓汤方(见前/)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
之
(按/)瘦人之瘦字当是病字癫眩之癫字当是巅字巅
者头也文义相属此传写之讹
(注/)悸者筑筑然跳动病也上条心下有悸是水停心
下为病也此条脐下有悸是水停脐下为病也若
半夏加茯苓汤方(见前/)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
之
(按/)瘦人之瘦字当是病字癫眩之癫字当是巅字巅
者头也文义相属此传写之讹
(注/)悸者筑筑然跳动病也上条心下有悸是水停心
下为病也此条脐下有悸是水停脐下为病也若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2a 页 WYG0780-0526c.png
欲作奔豚则为阳虚当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主之今吐涎沫水逆胃也巅眩水阻阳也则为水
盛故以五苓散主之也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煖水汗
主之今吐涎沫水逆胃也巅眩水阻阳也则为水
盛故以五苓散主之也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煖水汗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2b 页 WYG0780-0526d.png
出愈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
丸亦主之
(注/)水停心下甚者病悸已明其治矣微者短气其治
有二气虚短气是气少不能长息而短也微饮短
气是水停阻碍呼吸而短也若呼之气短是心肺
之阳有碍也用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
膀胱之窍利矣吸之气短是肝肾之阴有碍也用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
丸亦主之
(注/)水停心下甚者病悸已明其治矣微者短气其治
有二气虚短气是气少不能长息而短也微饮短
气是水停阻碍呼吸而短也若呼之气短是心肺
之阳有碍也用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
膀胱之窍利矣吸之气短是肝肾之阴有碍也用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3a 页 WYG0780-0527a.png
肾气丸以通其阴阴气通则小便之关开矣故曰
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也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中/)
(集/解)尤怡曰饮水病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术甘
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也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中/)
(集/解)尤怡曰饮水病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术甘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3b 页 WYG0780-0527b.png
益土气以行水肾气丸温阳气以行水虽所主不
同而利小便则一也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
缺盆欬𠻳则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
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按/)此条古夲内于四肢历节痛之下有脉沉者有留
饮一句当另为一条始合论脉之义短气而渴之
渴字当是喘字四肢上当有缺文皆传写之讹
同而利小便则一也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
缺盆欬𠻳则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
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按/)此条古夲内于四肢历节痛之下有脉沉者有留
饮一句当另为一条始合论脉之义短气而渴之
渴字当是喘字四肢上当有缺文皆传写之讹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4a 页 WYG0780-0527c.png
(注/)停饮初病即以小半夏汤加茯苓五苓散肾气丸
等药治之而愈者微邪也若邪甚而不去者留于
心上则阻心阳必背寒冷留于胁下则碍肝气必
胁下痛引缺盆欬𠻳转甚留于胸中则壅肺气必
短气而喘留于身体则塞经络必四肢历节痛也
由此推之留于脾则腹肿身重留于肾则囊足胫
肿理必然也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
等药治之而愈者微邪也若邪甚而不去者留于
心上则阻心阳必背寒冷留于胁下则碍肝气必
胁下痛引缺盆欬𠻳转甚留于胸中则壅肺气必
短气而喘留于身体则塞经络必四肢历节痛也
由此推之留于脾则腹肿身重留于肾则囊足胫
肿理必然也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4b 页 WYG0780-0527d.png
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注/)伤饮之病留而不去谓之留饮伏而难攻谓之伏
饮伏饮者乃饮留膈上伏而不出发作有时者也
即今之或值秋寒或感春风发则必喘满咳吐痰
盛寒热背痛腰疼咳剧则目泣自出咳甚则振振
身动世俗所谓吼喘病也
(集/注)程林曰痰饮留于膈则令人喘咳吐发于外则令
人寒热背痛腰疼咳甚则肺叶举而目泣出喘甚
(注/)伤饮之病留而不去谓之留饮伏而难攻谓之伏
饮伏饮者乃饮留膈上伏而不出发作有时者也
即今之或值秋寒或感春风发则必喘满咳吐痰
盛寒热背痛腰疼咳剧则目泣自出咳甚则振振
身动世俗所谓吼喘病也
(集/注)程林曰痰饮留于膈则令人喘咳吐发于外则令
人寒热背痛腰疼咳甚则肺叶举而目泣出喘甚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5a 页 WYG0780-0528a.png
则息摇肩而振振身瞤如此剧者必有伏饮
脉浮而细滑伤饮
(注/)凡饮病得脉浮而细滑者为痰饮初病水邪未深
之證也
(集/注)李彣曰饮脉当沉今脉浮者水在肺也
脉沉者有留饮
(按/)此条系在四肢历节痛之下今分在此
(注/)凡饮病得脉沉者为留饮水邪将深之言也
脉浮而细滑伤饮
(注/)凡饮病得脉浮而细滑者为痰饮初病水邪未深
之證也
(集/注)李彣曰饮脉当沉今脉浮者水在肺也
脉沉者有留饮
(按/)此条系在四肢历节痛之下今分在此
(注/)凡饮病得脉沉者为留饮水邪将深之言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5b 页 WYG0780-0528b.png
(集/注)程林曰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故脉沉者为水饮
李彣曰经云沉潜水蓄是也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
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按/)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句当在利反快之下必传写
之讹
(注/)凡饮病得脉伏者为伏饮水邪已深之證也凡病
饮之人欲自下利利后通快此为所留之饮欲自
李彣曰经云沉潜水蓄是也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
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按/)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句当在利反快之下必传写
之讹
(注/)凡饮病得脉伏者为伏饮水邪已深之證也凡病
饮之人欲自下利利后通快此为所留之饮欲自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6a 页 WYG0780-0528c.png
去而愈故也若虽利利反不快心下续有坚满乃
所留之饮盘结不欲去也宜攻之以甘遂半夏汤
方中反佐甘草以激之意在所向无前即潜伏难
攻水结未有不破者因自下利故又佐芍药以约
束之防胜后穷追不止也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所留之饮盘结不欲去也宜攻之以甘遂半夏汤
方中反佐甘草以激之意在所向无前即潜伏难
攻水结未有不破者因自下利故又佐芍药以约
束之防胜后穷追不止也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6b 页 WYG0780-0528d.png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
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集/解)程林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
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
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药之酸虽甘草甘遂相
反而实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
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欤
尤怡曰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
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集/解)程林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
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
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药之酸虽甘草甘遂相
反而实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
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欤
尤怡曰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7a 页 WYG0780-0529a.png
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药白蜜不特
安中亦缓药毒耳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
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
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欬吐引痛谓
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
重谓之溢饮欬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
饮
安中亦缓药毒耳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
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
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欬吐引痛谓
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
重谓之溢饮欬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
饮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7b 页 WYG0780-0529b.png
(注/)设问曰夫饮不止于留饮伏饮也而世谓饮有四
者何也师曰留饮伏饮言饮病新久深浅之理也
今世所谓四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言饮病之
情状也四饮亦不外乎留饮伏饮之理但因其水
流之处特分之为四耳由其状而命之名故有四
也痰饮者水饮走肠间不泻水精留膈间不输得
阳煎熬成痰得阴凝聚为饮凡所在处有声故在
上则㗋中有漉漉之声在下则肠间有沥沥之声
者何也师曰留饮伏饮言饮病新久深浅之理也
今世所谓四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言饮病之
情状也四饮亦不外乎留饮伏饮之理但因其水
流之处特分之为四耳由其状而命之名故有四
也痰饮者水饮走肠间不泻水精留膈间不输得
阳煎熬成痰得阴凝聚为饮凡所在处有声故在
上则㗋中有漉漉之声在下则肠间有沥沥之声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8a 页 WYG0780-0529c.png
即今之遇秋冬则发至春夏则止久咳𠻳痰喘病
也悬饮者饮后水流在胁下不上不下悬结不散
欬唾引痛即今之胁下有水气停饮胁痛病也溢
饮者饮后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壅
塞经表身体疼重即今之风水水肿病也支饮者
饮后水停于胸欬逆碍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水
肿状即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之病也
(集/注)赵良曰水行走下而高原之水流入于川川入于
也悬饮者饮后水流在胁下不上不下悬结不散
欬唾引痛即今之胁下有水气停饮胁痛病也溢
饮者饮后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壅
塞经表身体疼重即今之风水水肿病也支饮者
饮后水停于胸欬逆碍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水
肿状即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之病也
(集/注)赵良曰水行走下而高原之水流入于川川入于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8b 页 WYG0780-0529d.png
海塞其川则洪水泛溢而人之饮水亦若是内经
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
所饮之水或因脾气而不上散或因肺气而不下
通以致流溢随处停积而为病也
程林曰内经云土郁之发饮发于中以其性流衍
不常治法亦有汗下温利之异
李彣曰夫饮有四而此独以痰饮名总之水积阴
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
所饮之水或因脾气而不上散或因肺气而不下
通以致流溢随处停积而为病也
程林曰内经云土郁之发饮发于中以其性流衍
不常治法亦有汗下温利之异
李彣曰夫饮有四而此独以痰饮名总之水积阴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9a 页 WYG0780-0530a.png
或为饮饮凝阳或为痰则分而言之饮有四合而
言之总为痰饮而已
尤怡曰素盛今瘦知其津液尽化痰饮故不复外
充形体而反下走肠间也饮水流溢者水多气逆
也其流于胁下者则为悬饮其归于四肢者则为
溢饮悬者悬于一处溢者溢于四旁其偏结而上
附心肺者则为支饮支饮者如水之有𣲖木之有
枝附近于脏而不正中也欬逆倚息不得卧者上
言之总为痰饮而已
尤怡曰素盛今瘦知其津液尽化痰饮故不复外
充形体而反下走肠间也饮水流溢者水多气逆
也其流于胁下者则为悬饮其归于四肢者则为
溢饮悬者悬于一处溢者溢于四旁其偏结而上
附心肺者则为支饮支饮者如水之有𣲖木之有
枝附近于脏而不正中也欬逆倚息不得卧者上
卷二十一目录 第 19b 页 WYG0780-0530b.png
迫肺也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
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
肾心下悸
(按/)心下悸之心字当是脐字必传写之讹
(注/)四饮之水或留膈间或留肠间或留胁下或留肢
体或留胸中然不能尽水之为病也故又发明水
之在心者心下坚鞕短气而悸不欲饮水也水之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
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
肾心下悸
(按/)心下悸之心字当是脐字必传写之讹
(注/)四饮之水或留膈间或留肠间或留胁下或留肢
体或留胸中然不能尽水之为病也故又发明水
之在心者心下坚鞕短气而悸不欲饮水也水之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0a 页 WYG0780-0530c.png
在肺者吐涎沫渴欲饮水也水之在脾者少气身
重也水之在肝者胁下支满嚏而痛也水之在肾
者脐下悸也医者以此触类而通之则水之病自
无遁情矣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按/)支饮胸满之胸字当是腹字若是胸字无用承气
汤之理是传写之讹
(注/)支饮胸满邪在肺也宜用木防己汤葶苈大枣汤
重也水之在肝者胁下支满嚏而痛也水之在肾
者脐下悸也医者以此触类而通之则水之病自
无遁情矣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按/)支饮胸满之胸字当是腹字若是胸字无用承气
汤之理是传写之讹
(注/)支饮胸满邪在肺也宜用木防己汤葶苈大枣汤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0b 页 WYG0780-0530d.png
支饮腹满邪在胃也故用厚朴大黄汤即小承气
汤也
(集/注)尤怡曰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
下法厚朴大黄与小承气汤同设非腹中痛而闭
者未可以此轻试也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汤也
(集/注)尤怡曰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
下法厚朴大黄与小承气汤同设非腹中痛而闭
者未可以此轻试也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1a 页 WYG0780-0531a.png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详出其證以明其治也心下有痰饮谓
痰饮之水流在膈间故胸胁支满支满则阻碍阳
气不得上通于头目故目眩也主以苓桂术甘汤
者利水而通阳气也
(集/注)李彣曰胸胁支满痰饮停滞于中也目眩阻遏阳
气不上升也茯苓淡渗以利水饮桂枝宣导以行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详出其證以明其治也心下有痰饮谓
痰饮之水流在膈间故胸胁支满支满则阻碍阳
气不得上通于头目故目眩也主以苓桂术甘汤
者利水而通阳气也
(集/注)李彣曰胸胁支满痰饮停滞于中也目眩阻遏阳
气不上升也茯苓淡渗以利水饮桂枝宣导以行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1b 页 WYG0780-0531b.png
阳气白术去湿健脾甘草和中益气同为补土制
水之剂
苓桂术甘汤方(见上/)
腹满口舌乾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圆主之
(注/)此又承上条互详其證以别其治也心下有痰饮
喉间有漉漉声肠间有水气肠中有沥沥声者用
苓桂术甘汤即温药和之之法也若更腹满则水
结实矣口舌乾燥则水不化矣故以防己椒目葶
水之剂
苓桂术甘汤方(见上/)
腹满口舌乾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圆主之
(注/)此又承上条互详其證以别其治也心下有痰饮
喉间有漉漉声肠间有水气肠中有沥沥声者用
苓桂术甘汤即温药和之之法也若更腹满则水
结实矣口舌乾燥则水不化矣故以防己椒目葶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2a 页 WYG0780-0531c.png
苈大黄前后分攻水结水结开豁则腹满可除水
化津生则口燥可滋小服而频示缓治之意稍增
者稍稍增服之口中有津液渴者乃饮渴也加芒
消者以峻药力耳
(集/注)李彣曰腹满水聚于胃也肠间有水气则湿渍中
焦津液不为灌溉故口舌乾燥前云水走肠间沥
沥有声为痰饮此肠间有水气即痰饮也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方
化津生则口燥可滋小服而频示缓治之意稍增
者稍稍增服之口中有津液渴者乃饮渴也加芒
消者以峻药力耳
(集/注)李彣曰腹满水聚于胃也肠间有水气则湿渍中
焦津液不为灌溉故口舌乾燥前云水走肠间沥
沥有声为痰饮此肠间有水气即痰饮也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方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2b 页 WYG0780-0531d.png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
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消半两
(集/解)程林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
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得从大便而下也此前后
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而津液生矣若
渴则甚于口舌乾燥加芒消佐诸药以下腹满而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
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消半两
(集/解)程林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
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得从大便而下也此前后
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而津液生矣若
渴则甚于口舌乾燥加芒消佐诸药以下腹满而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3a 页 WYG0780-0532a.png
救脾土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注/)沉主里弦主饮悬饮之病属饮停里故主悬饮内
痛也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主以十枣汤亦形气之实
者宜之若形气稍虚又当临證斟酌也
(集/注)赵良曰脉沉病在里也凡弦者为痛为饮为癖悬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注/)沉主里弦主饮悬饮之病属饮停里故主悬饮内
痛也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主以十枣汤亦形气之实
者宜之若形气稍虚又当临證斟酌也
(集/注)赵良曰脉沉病在里也凡弦者为痛为饮为癖悬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3b 页 WYG0780-0532b.png
饮结积在内作痛故脉见沉弦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
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
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服半钱得快利后糜粥
自养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
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
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服半钱得快利后糜粥
自养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4a 页 WYG0780-0532c.png
(集/解)李彣曰三物皆味苦苦以泄之能直达水饮窠囊
之处但恐峻利泄人真元故加大枣甘以缓之且
枣为脾果补土所以制水也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溢饮病属经表虽当发汗然不无寒热之别也热
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寒者以辛温发其汗
小青龙汤故曰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也
之处但恐峻利泄人真元故加大枣甘以缓之且
枣为脾果补土所以制水也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溢饮病属经表虽当发汗然不无寒热之别也热
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寒者以辛温发其汗
小青龙汤故曰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4b 页 WYG0780-0532d.png
(集/注)尤怡曰水气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
体重痛谓之溢饮夫四肢阳也水在阴者宜利在
阳者宜汗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
体重痛谓之溢饮夫四肢阳也水在阴者宜利在
阳者宜汗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5a 页 WYG0780-0533a.png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
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
粉扑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乾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汤洗)
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
粉扑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乾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汤洗)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5b 页 WYG0780-0533b.png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
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集/解)尤怡曰大青龙合桂麻而去芍药加石膏则水气
不甚而挟热者宜之倘饮多而寒伏则必以小青
龙为当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注/)弦为诸饮之證然专主者肝也水在肝部则病悬
饮故脉沉弦也水在肺部则病支饮故脉不弦也
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集/解)尤怡曰大青龙合桂麻而去芍药加石膏则水气
不甚而挟热者宜之倘饮多而寒伏则必以小青
龙为当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注/)弦为诸饮之證然专主者肝也水在肝部则病悬
饮故脉沉弦也水在肺部则病支饮故脉不弦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6a 页 WYG0780-0533c.png
喘咳短气肺饮證也胁下引痛肝饮證也今亦不
见胁下引痛之肝證但见苦喘短气之肺證故曰
肺饮不弦也
(集/注)李彣曰弦为肝脉故肺饮不弦苦喘短气肺邪迫
塞也前云咳逆倚息短气为支饮是也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注/)支饮水在肺之病故亦喘而不能卧短气也其脉
平谓见肺之平脉或浮或涩或短此详申上条不
见胁下引痛之肝證但见苦喘短气之肺證故曰
肺饮不弦也
(集/注)李彣曰弦为肝脉故肺饮不弦苦喘短气肺邪迫
塞也前云咳逆倚息短气为支饮是也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注/)支饮水在肺之病故亦喘而不能卧短气也其脉
平谓见肺之平脉或浮或涩或短此详申上条不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6b 页 WYG0780-0533d.png
弦之义也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喘咳不能卧短气不得息
皆水在肺之急證也故以葶苈大枣汤直泻肺水
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支饮偏溢于肺也支饮贮于胸膈上
干于肺气逆则呼吸难以通彻故不得息然急则
治标所以佐大枣之甘以保脾葶苈之苦以泄肺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喘咳不能卧短气不得息
皆水在肺之急證也故以葶苈大枣汤直泻肺水
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支饮偏溢于肺也支饮贮于胸膈上
干于肺气逆则呼吸难以通彻故不得息然急则
治标所以佐大枣之甘以保脾葶苈之苦以泄肺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7a 页 WYG0780-0534a.png
俾肺气通调脾得转输为峻攻支饮在肺之方也
尤怡曰不得息肺满而气闭也葶苈入肺通闭泄
满用大枣者不使伤正也
葶苈大枣汤方(见肺痈中/)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
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
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
芒硝汤主之
尤怡曰不得息肺满而气闭也葶苈入肺通闭泄
满用大枣者不使伤正也
葶苈大枣汤方(见肺痈中/)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
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
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
芒硝汤主之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7b 页 WYG0780-0534b.png
(注/)支饮则喘满不得息水在胸肺也更兼心下痞坚
则水盘结连引膈间故曰膈间支饮也面色黧黑
水邪深结之色也其脉沉紧水邪深结之脉也水
邪深结故有喘满痞坚之證也得之数十日医或
吐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单结在上故越之而不愈
也或下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单结在下虽竭之亦
不愈也心下痞坚饮结在中可知故以木防己汤
开三焦水结通上中下之气方中用人参以吐下
则水盘结连引膈间故曰膈间支饮也面色黧黑
水邪深结之色也其脉沉紧水邪深结之脉也水
邪深结故有喘满痞坚之證也得之数十日医或
吐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单结在上故越之而不愈
也或下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单结在下虽竭之亦
不愈也心下痞坚饮结在中可知故以木防己汤
开三焦水结通上中下之气方中用人参以吐下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8a 页 WYG0780-0534c.png
后伤證也故水邪虚结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实结
者虽愈亦复发也即复与前方亦不能愈当以前
方减石膏之寒凝加芒硝峻开坚结加茯苓直输
水道未有不愈者也
(集/注)李彣曰喘满痞坚膈间支饮逆上也面黑者饮属
北方水色也脉沉为饮紧为寒皆阴脉以水饮禀
阴寒之气也吐下俱行不愈则阴阳之气俱虚木
防己汤补虚散饮虚者受补即愈实者饮邪固结
者虽愈亦复发也即复与前方亦不能愈当以前
方减石膏之寒凝加芒硝峻开坚结加茯苓直输
水道未有不愈者也
(集/注)李彣曰喘满痞坚膈间支饮逆上也面黑者饮属
北方水色也脉沉为饮紧为寒皆阴脉以水饮禀
阴寒之气也吐下俱行不愈则阴阳之气俱虚木
防己汤补虚散饮虚者受补即愈实者饮邪固结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8b 页 WYG0780-0534d.png
不解故复发不愈乃寒气凝聚未解故去石膏恐
寒胃也加茯苓淡以渗饮芒硝咸以软坚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寒胃也加茯苓淡以渗饮芒硝咸以软坚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9a 页 WYG0780-0535a.png
人参 茯苓(各四/两)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再微煎
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注/)心下膈下也水在膈上则喘满水在膈间则痞悸
水在膈下则惟苦眩晕以泽泻汤之平和小剂主
之治支饮之轻者可也若阳虚水盛又当从事乎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再微煎
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注/)心下膈下也水在膈上则喘满水在膈间则痞悸
水在膈下则惟苦眩晕以泽泻汤之平和小剂主
之治支饮之轻者可也若阳虚水盛又当从事乎
卷二十一目录 第 29b 页 WYG0780-0535b.png
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矣
(集/注)尤怡曰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
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
乍见眩黑也泽泻泄水气白术补土气以胜水也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集/注)尤怡曰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
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
乍见眩黑也泽泻泄水气白术补土气以胜水也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0a 页 WYG0780-0535c.png
(注/)稠浊为痰阳之盛也稀清为饮阴之盛也有痰无
饮当以凉药治之有饮无痰当以热药温之若痰
而兼饮者此不可纯凉又不可纯热故当以温药
和之可也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
宜十枣汤
(注/)支饮水在膈之上下也水乘肺则咳水乘心则烦
水结胸则痛其人形气俱实以十枣汤攻之可也
饮当以凉药治之有饮无痰当以热药温之若痰
而兼饮者此不可纯凉又不可纯热故当以温药
和之可也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
宜十枣汤
(注/)支饮水在膈之上下也水乘肺则咳水乘心则烦
水结胸则痛其人形气俱实以十枣汤攻之可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0b 页 WYG0780-0535d.png
然病此卒不死或至百日或延至一年者以饮阴
邪阴性迟故不卒死也
十枣汤方(见上/)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以出其脉也咳家谓久咳之家也咳家
未可攻也若脉弦其咳则为有水也有水可攻故
以十枣汤攻之
(集/注)魏荔彤曰咳𠻳者有饮冷而咳𠻳者有因外感风
邪阴性迟故不卒死也
十枣汤方(见上/)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以出其脉也咳家谓久咳之家也咳家
未可攻也若脉弦其咳则为有水也有水可攻故
以十枣汤攻之
(集/注)魏荔彤曰咳𠻳者有饮冷而咳𠻳者有因外感风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1a 页 WYG0780-0536a.png
寒而咳𠻳者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也此外感风
寒之咳𠻳也有因伤倦而咳𠻳者所谓阴虚内热
火刑肺金此内伤虚劳之咳𠻳也于此俱无涉也
仲景命之曰咳家专为痰饮在内逆气上冲之咳
𠻳言也故其脉必弦无外感家之浮无内虚家之
数但见弦者知有水饮在中为患也主之以十枣
汤使水邪有所制斯下注而免于上厥也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寒之咳𠻳也有因伤倦而咳𠻳者所谓阴虚内热
火刑肺金此内伤虚劳之咳𠻳也于此俱无涉也
仲景命之曰咳家专为痰饮在内逆气上冲之咳
𠻳言也故其脉必弦无外感家之浮无内虚家之
数但见弦者知有水饮在中为患也主之以十枣
汤使水邪有所制斯下注而免于上厥也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1b 页 WYG0780-0536b.png
(按/)此条系在首条微者短气之下今分在此
(注/)脉双弦者两手左右脉皆弦也偏弦者或左或右
脉单弦也偏弦者饮也故当下之双弦者寒也不
当下也即偏弦当下亦不可大下若大下之则虚
其里单弦变而为双弦矣弦为阴脉重阴则寒故
曰双弦者寒也此又示人不可以弦脉耑主饮也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按/)脉弦数之数字当是迟字始与寒饮之理合是传
(注/)脉双弦者两手左右脉皆弦也偏弦者或左或右
脉单弦也偏弦者饮也故当下之双弦者寒也不
当下也即偏弦当下亦不可大下若大下之则虚
其里单弦变而为双弦矣弦为阴脉重阴则寒故
曰双弦者寒也此又示人不可以弦脉耑主饮也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按/)脉弦数之数字当是迟字始与寒饮之理合是传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2a 页 WYG0780-0536c.png
写之讹
(注/)单弦主饮固当下也若单弦兼迟而有寒饮不可
下也寒饮之咳冬夏难治者以夏阴极于内冬阴
极于外故也此承上二条详申弦脉饮病可下不
可下之义也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
冒其人夲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注/)久咳数岁即今之年年举发痰饮咳𠻳水喘之病
(注/)单弦主饮固当下也若单弦兼迟而有寒饮不可
下也寒饮之咳冬夏难治者以夏阴极于内冬阴
极于外故也此承上二条详申弦脉饮病可下不
可下之义也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
冒其人夲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注/)久咳数岁即今之年年举发痰饮咳𠻳水喘之病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2b 页 WYG0780-0536d.png
也若其脉弱者知邪不进则为可治若实大数者
知邪日进故死也若脉虚者知正气虚必苦冒也
审其人素夲有支饮则不必治其咳宜于痰饮家
求治法也
(集/注)尤怡曰久咳数岁不已者支饮渍肺而咳饮久不
已则咳久不愈也咳久者其气必虚而脉反实大
数者则其邪犹盛以犹盛之邪而临已虚之气其
能久持乎故死若脉虚者正气固虚而饮气亦衰
知邪日进故死也若脉虚者知正气虚必苦冒也
审其人素夲有支饮则不必治其咳宜于痰饮家
求治法也
(集/注)尤怡曰久咳数岁不已者支饮渍肺而咳饮久不
已则咳久不愈也咳久者其气必虚而脉反实大
数者则其邪犹盛以犹盛之邪而临已虚之气其
能久持乎故死若脉虚者正气固虚而饮气亦衰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3a 页 WYG0780-0537a.png
故可治然饮虽衰而正不能禦亦足以上蔽清阳
之气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为支饮所致去其饮
则病自愈故曰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
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
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
咳胸满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加乾姜细辛以治
之气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为支饮所致去其饮
则病自愈故曰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
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
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
咳胸满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加乾姜细辛以治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3b 页 WYG0780-0537b.png
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乾姜
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
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茯苓桂枝
五味甘草汤去甘草桂枝加细辛乾姜半夏汤主之水
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證应内麻黄以其
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
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
薰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
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茯苓桂枝
五味甘草汤去甘草桂枝加细辛乾姜半夏汤主之水
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證应内麻黄以其
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
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
薰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4a 页 WYG0780-0537c.png
(按/)小青龙汤下已之下字当是汗字大小青龙汤皆
汗剂必是传写之讹
(注/)咳逆古咳𠻳名也倚息今呼吸促也咳𠻳呼吸气
促不得卧久病多属痰饮新病每兼形寒故宜以
小青龙汤汗之以散内饮外寒也小青龙汤辛温
大散惟有馀之人宜之若误施之于不足之人辛
热则伤阴故多唾口燥也大散则伤阳故手足厥
逆也面热如醉阳外浮也小便难气上冲阴内竭
汗剂必是传写之讹
(注/)咳逆古咳𠻳名也倚息今呼吸促也咳𠻳呼吸气
促不得卧久病多属痰饮新病每兼形寒故宜以
小青龙汤汗之以散内饮外寒也小青龙汤辛温
大散惟有馀之人宜之若误施之于不足之人辛
热则伤阴故多唾口燥也大散则伤阳故手足厥
逆也面热如醉阳外浮也小便难气上冲阴内竭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4b 页 WYG0780-0537d.png
也脉沉微里气弱也手足痹表气虚也时复冒虚
之甚也虽阴阳表里俱虚然属误汗寒热错杂之
坏病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先通阳和阴俟
上冲气平再议他法也今气冲虽下而反更咳𠻳
胸满者则知寒饮贮胸故嫌桂枝偏于走表加乾
姜细辛独胜中之寒饮也服之咳满即止而更复
渴冲气复发则知阴火上逆为乾姜细辛热药所
动故也若服之时遂渴稍时而渴反止者则为其
之甚也虽阴阳表里俱虚然属误汗寒热错杂之
坏病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先通阳和阴俟
上冲气平再议他法也今气冲虽下而反更咳𠻳
胸满者则知寒饮贮胸故嫌桂枝偏于走表加乾
姜细辛独胜中之寒饮也服之咳满即止而更复
渴冲气复发则知阴火上逆为乾姜细辛热药所
动故也若服之时遂渴稍时而渴反止者则为其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5a 页 WYG0780-0538a.png
人素有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是因饮逆胸
中作呕而冒非阳虚为饮所阻不升之冒也故仍
以夲方复加半夏者以去水也更去甘草者恐甘
助呕也水去呕止其人面形肿者加杏仁以降呕
咳上逆之馀邪若不因呕咳面肿则为风邪所袭
应加麻黄今其人血虚手足痹阳虚手足厥且因
呕咳后而肿故不加也若兼有面热如醉此为胃
热上冲熏其面更加大黄以利胃热可也
中作呕而冒非阳虚为饮所阻不升之冒也故仍
以夲方复加半夏者以去水也更去甘草者恐甘
助呕也水去呕止其人面形肿者加杏仁以降呕
咳上逆之馀邪若不因呕咳面肿则为风邪所袭
应加麻黄今其人血虚手足痹阳虚手足厥且因
呕咳后而肿故不加也若兼有面热如醉此为胃
热上冲熏其面更加大黄以利胃热可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5b 页 WYG0780-0538b.png
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乾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乾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6a 页 WYG0780-0538c.png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服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乾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 细辛
乾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服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乾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 细辛
乾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6b 页 WYG0780-0538d.png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乾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半夏(半升/)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五味子(半升/) 乾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半夏(半升/)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7a 页 WYG0780-0539a.png
乾姜(三两/) 细辛(三两/)
杏仁(半升去/皮尖) 大黄(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證并治第十四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义不
同必是错简
杏仁(半升去/皮尖) 大黄(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證并治第十四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义不
同必是错简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7b 页 WYG0780-0539b.png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
则荣气竭
(按/)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
(注/)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浮而有力为风浮而
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證故主卫外荣
内虚竭也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榖而大坚气盛则溲
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则荣气竭
(按/)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
(注/)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浮而有力为风浮而
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證故主卫外荣
内虚竭也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榖而大坚气盛则溲
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8a 页 WYG0780-0539c.png
(按/)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
之遗
(注/)趺阳胃脉也胃脉浮盛按之而数为胃气热故善
消榖也火盛消榖则大便必坚气盛消水则小便
必数故溲数即坚也坚数相抟即为消榖消渴之
病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榖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注/)此复申上条大便坚小便数之义也
之遗
(注/)趺阳胃脉也胃脉浮盛按之而数为胃气热故善
消榖也火盛消榖则大便必坚气盛消水则小便
必数故溲数即坚也坚数相抟即为消榖消渴之
病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榖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注/)此复申上条大便坚小便数之义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8b 页 WYG0780-0539d.png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故名上消也食榖
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故名中消也饮水多而
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上中二消属
热惟下消寒热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藏也饮一溲
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故与肾气丸从阴中温
养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
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注/)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故名上消也食榖
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故名中消也饮水多而
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上中二消属
热惟下消寒热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藏也饮一溲
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故与肾气丸从阴中温
养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
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9a 页 WYG0780-0540a.png
(集/注)程林曰小便多则消渴经曰饮一溲二者不治今
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治之肾中之动气即水中
之命火下焦肾中之火蒸其水之精气达于上焦
若肺金清肃如云升而雨降则水精四布五经并
行自无消渴之患今其人必摄养失宜肾水衰竭
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刑肺金肺热叶
焦则消渴引饮其饮入于胃游溢渗出下无火化
直入膀胱则饮一斗溺亦一斗也故用桂附肾气
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治之肾中之动气即水中
之命火下焦肾中之火蒸其水之精气达于上焦
若肺金清肃如云升而雨降则水精四布五经并
行自无消渴之患今其人必摄养失宜肾水衰竭
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刑肺金肺热叶
焦则消渴引饮其饮入于胃游溢渗出下无火化
直入膀胱则饮一斗溺亦一斗也故用桂附肾气
卷二十一目录 第 39b 页 WYG0780-0540b.png
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何消渴之有哉
沈明宗曰男子二字是指房劳伤肾火旺水亏而
成消渴者
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
之
(注/)脉浮病生于外也脉浮微热热在表也小便不利
水停中也水停则不化津液故消渴也发表利水
沈明宗曰男子二字是指房劳伤肾火旺水亏而
成消渴者
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
之
(注/)脉浮病生于外也脉浮微热热在表也小便不利
水停中也水停则不化津液故消渴也发表利水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0a 页 WYG0780-0540c.png
止渴生津之剂惟五苓散能之故以五苓散主之
也于此推之曰脉浮可知上条脉沉也曰微热可
知上条无热也且可知凡脉沉无热之消渴皆当
用肾气丸方也
五苓散方(见痰饮中/)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此与上条文同义异文同者脉浮小便不利发热
微热渴欲饮水消渴也而义异者一以五苓散利
也于此推之曰脉浮可知上条脉沉也曰微热可
知上条无热也且可知凡脉沉无热之消渴皆当
用肾气丸方也
五苓散方(见痰饮中/)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此与上条文同义异文同者脉浮小便不利发热
微热渴欲饮水消渴也而义异者一以五苓散利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0b 页 WYG0780-0540d.png
水发汗一以猪苓汤利水滋乾也审其所以义异
之意必在有汗无汗之间也何以知之一以发汗
为主其因无汗可知一以滋乾为主其因有汗可
知故文同而义异病同而治别也仲景之书言外
寓意处甚多在学者以意会之自识也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之意必在有汗无汗之间也何以知之一以发汗
为主其因无汗可知一以滋乾为主其因有汗可
知故文同而义异病同而治别也仲景之书言外
寓意处甚多在学者以意会之自识也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1a 页 WYG0780-0541a.png
泽泻(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
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渴欲饮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消渴则渴欲饮水水入即消而仍口乾舌燥者是
热邪盛也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见中暍中/)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
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渴欲饮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消渴则渴欲饮水水入即消而仍口乾舌燥者是
热邪盛也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见中暍中/)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1b 页 WYG0780-0541b.png
(注/)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水逆者是里热微而水邪
盛也故以五苓散利水止吐也
(集/注)李彣曰内有积水故水入则拒格而上吐名水逆
也五苓散利水故主之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注/)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證也渴
欲饮水水入则消口乾舌燥者白虎人参汤證也
渴欲饮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乾舌燥非
盛也故以五苓散利水止吐也
(集/注)李彣曰内有积水故水入则拒格而上吐名水逆
也五苓散利水故主之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注/)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證也渴
欲饮水水入则消口乾舌燥者白虎人参汤證也
渴欲饮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乾舌燥非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2a 页 WYG0780-0541c.png
热邪盛也惟引饮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温
不清不利专意于生津止渴也或云文蛤即今吴
人所食花蛤性寒味咸利水胜热然屡试而不效
尝考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药煎大能
生津止渴故尝用之屡试屡验也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不清不利专意于生津止渴也或云文蛤即今吴
人所食花蛤性寒味咸利水胜热然屡试而不效
尝考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药煎大能
生津止渴故尝用之屡试屡验也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2b 页 WYG0780-0541d.png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注/)小便不利水畜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
液也以薯蓣花粉之润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
苓瞿麦之渗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
阳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亦肾气丸之变制也然
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即/花粉) 茯苓(三两/)
(注/)小便不利水畜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
液也以薯蓣花粉之润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
苓瞿麦之渗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
阳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亦肾气丸之变制也然
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即/花粉) 茯苓(三两/)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3a 页 WYG0780-0542a.png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右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
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集/解)李彣曰此方与五苓散同为利水生津之剂此用
薯蓣即五苓用白术之义也但五苓兼外有微热
故用桂枝走表此内惟水气故用附子温下也
尤怡曰此下焦阳弱气冷而水气不行之證故以
瞿麦(一两/)
右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
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集/解)李彣曰此方与五苓散同为利水生津之剂此用
薯蓣即五苓用白术之义也但五苓兼外有微热
故用桂枝走表此内惟水气故用附子温下也
尤怡曰此下焦阳弱气冷而水气不行之證故以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3b 页 WYG0780-0542b.png
附子益阳气茯苓瞿麦行水气观方后云腹中温
为知可以推矣其人苦渴则是水气偏结于下而
燥火独聚于上夫上浮之燄非滋不熄下积之阴
非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悖此方为良法也
求变通者于此三复焉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
之
(注/)无表里他證小便不利而渴者消渴水邪病也小
为知可以推矣其人苦渴则是水气偏结于下而
燥火独聚于上夫上浮之燄非滋不熄下积之阴
非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悖此方为良法也
求变通者于此三复焉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
之
(注/)无表里他證小便不利而渴者消渴水邪病也小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4a 页 WYG0780-0542c.png
便不利不渴者小便癃闭病也主蒲灰散滑石白
鱼散者蒲灰乱发血分药也滑石白鱼利水药也
然必是水郁于血分故并主是方也观东垣以通
关丸治热郁血分之小便不利则可知在血分多
不渴也主茯苓戎盐汤者茯苓淡渗白术燥湿戎
盐润下亦必是水湿郁于下也盐为渴者之大戒
观用戎盐则不渴可知也
(集/注)魏荔彤曰小便不利者所因有不同治法亦不一
鱼散者蒲灰乱发血分药也滑石白鱼利水药也
然必是水郁于血分故并主是方也观东垣以通
关丸治热郁血分之小便不利则可知在血分多
不渴也主茯苓戎盐汤者茯苓淡渗白术燥湿戎
盐润下亦必是水湿郁于下也盐为渴者之大戒
观用戎盐则不渴可知也
(集/注)魏荔彤曰小便不利者所因有不同治法亦不一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4b 页 WYG0780-0542d.png
仲师并列三方以俟主治者择其善而从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三分/烧)
白鱼(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三分/烧)
白鱼(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5a 页 WYG0780-0543a.png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觔/)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注/)小便不利及淋病皆或有少腹弦急痛引脐中之
證然小便不利者水道涩少而不痛淋则溲数水
道涩少而痛有不同也小便溺出状如粟米者即
茯苓(半觔/)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注/)小便不利及淋病皆或有少腹弦急痛引脐中之
證然小便不利者水道涩少而不痛淋则溲数水
道涩少而痛有不同也小便溺出状如粟米者即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5b 页 WYG0780-0543b.png
今之所谓石淋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注/)淋家湿热畜于膀胱之病也若发其汗湿从汗去
热则独留水腑告匮热迫阴血从小便出即今之
所谓血淋也
(集/注)高世栻曰淋家之膀胱津液先虚故不可发汗若
发汗更夺其津液则膀胱气竭胞中并虚故必便
血便血溺血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注/)淋家湿热畜于膀胱之病也若发其汗湿从汗去
热则独留水腑告匮热迫阴血从小便出即今之
所谓血淋也
(集/注)高世栻曰淋家之膀胱津液先虚故不可发汗若
发汗更夺其津液则膀胱气竭胞中并虚故必便
血便血溺血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6a 页 WYG0780-0543c.png
水气病脉證并治第十五
少阴脉𦂳而沉𦂳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
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按/)脉得诸沉者一条乃始论水气病之脉当列于篇
首但古夲脉得诸沉之上有少阴脉𦂳而沉四句
文义不属并有脱简不释
(注/)欬喘而不肿胀谓之痰饮肿重而不欬喘谓之水
气沉脉得于诸部身体不肿重者当责为气也肿
少阴脉𦂳而沉𦂳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
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按/)脉得诸沉者一条乃始论水气病之脉当列于篇
首但古夲脉得诸沉之上有少阴脉𦂳而沉四句
文义不属并有脱简不释
(注/)欬喘而不肿胀谓之痰饮肿重而不欬喘谓之水
气沉脉得于诸部身体不肿重者当责为气也肿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6b 页 WYG0780-0543d.png
重者当责有水也以水畜于里故脉沉水溢于表
故肿重也
水病脉出者死
(注/)水病肉肿脉当不见今脉出者是气外散也故死
(集/注)沈明宗曰脉得诸沉沉为气郁不行于表则络脉
虚虚即水泛皮肤肌肉故身体肿重当责有水但
沉为正水而正水乃阴盛阳郁脉必沉极若陡见
浮起是真气离根之象故曰水病脉出者死若风
故肿重也
水病脉出者死
(注/)水病肉肿脉当不见今脉出者是气外散也故死
(集/注)沈明宗曰脉得诸沉沉为气郁不行于表则络脉
虚虚即水泛皮肤肌肉故身体肿重当责有水但
沉为正水而正水乃阴盛阳郁脉必沉极若陡见
浮起是真气离根之象故曰水病脉出者死若风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7a 页 WYG0780-0544a.png
皮二水脉浮洪不在此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
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注/)病下利则虚其土伤其津也土虚则水易妄行津
伤则必欲饮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则水精输
布何水病之有惟小便不利则水无所从出故必
病水病水者脾必虚不能制水故腹满也肾必虚
不能主水故阴肿也于此推之凡病后伤津渴欲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
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注/)病下利则虚其土伤其津也土虚则水易妄行津
伤则必欲饮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则水精输
布何水病之有惟小便不利则水无所从出故必
病水病水者脾必虚不能制水故腹满也肾必虚
不能主水故阴肿也于此推之凡病后伤津渴欲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7b 页 WYG0780-0544b.png
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当防病水也
(集/注)程林曰病下利则脾土衰而津液竭故渴引饮而
土又不能制水故小便不利脾恶湿故腹满肾主
水故阴肿此为病水无疑若小便利则水行汗出
则水散虽不药而亦自愈矣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而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
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按/)其人消渴之下古夲有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
(集/注)程林曰病下利则脾土衰而津液竭故渴引饮而
土又不能制水故小便不利脾恶湿故腹满肾主
水故阴肿此为病水无疑若小便利则水行汗出
则水散虽不药而亦自愈矣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而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
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按/)其人消渴之下古夲有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8a 页 WYG0780-0544c.png
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四句与上文义不属当另分
为一条在夲门五条之次始合里水脉證
(注/)目下窠太阴也目下微肿水也惟土不能制水则
水汎溢为病故水始病必先见微肿于目下也有
卧蚕状水病證也面目鲜泽水病色也沉甚脉伏
水病脉也消渴引饮水病因也此皆水病先见之
徵也
(集/注)赵良曰内经色泽者病溢饮溢饮者渴而多饮溢
为一条在夲门五条之次始合里水脉證
(注/)目下窠太阴也目下微肿水也惟土不能制水则
水汎溢为病故水始病必先见微肿于目下也有
卧蚕状水病證也面目鲜泽水病色也沉甚脉伏
水病脉也消渴引饮水病因也此皆水病先见之
徵也
(集/注)赵良曰内经色泽者病溢饮溢饮者渴而多饮溢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8b 页 WYG0780-0544d.png
于肠胃之外又曰水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
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便目下肿也灵枢曰水始起
也目下微肿如蚕如新卧起之状其人初由水榖
不化津液以成消渴必多饮多饮则水积水积则
气道不宣故脉伏矣
沈明宗曰水外走则泛溢于皮肤肌肉内逆则浸
淫于脏腑肠胃相随胃脉上注于面目下如卧蚕
之状水主明亮而光润故面鲜泽为水病之验也
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便目下肿也灵枢曰水始起
也目下微肿如蚕如新卧起之状其人初由水榖
不化津液以成消渴必多饮多饮则水积水积则
气道不宣故脉伏矣
沈明宗曰水外走则泛溢于皮肤肌肉内逆则浸
淫于脏腑肠胃相随胃脉上注于面目下如卧蚕
之状水主明亮而光润故面鲜泽为水病之验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9a 页 WYG0780-0545a.png
然水病因阳微阴盛经隧不利所以脉伏而胃中
津液水饮外溢皮肤肌肉不溉喉舌故作消渴诚
非真消渴也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
乃愈
(注/)诸有水者谓诸水病也治诸水之病当知表里上
下分消之法腰以上肿者水在外当发其汗乃愈
越婢青龙等汤證也腰以下肿者水在下当利小
津液水饮外溢皮肤肌肉不溉喉舌故作消渴诚
非真消渴也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
乃愈
(注/)诸有水者谓诸水病也治诸水之病当知表里上
下分消之法腰以上肿者水在外当发其汗乃愈
越婢青龙等汤證也腰以下肿者水在下当利小
卷二十一目录 第 49b 页 WYG0780-0545b.png
便乃愈五苓猪苓等汤證也
(集/注)赵良曰身半以上天之分阳也身半以下地之分
阴也而身之腠理行天分之阳小便通地分之阴
故水停于天者开腠理而水从汗散水停于地者
决其出关而水自出矣即内经开鬼门洁净府法
也
尤怡曰发汗利小便因其势而利𨗳之也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集/注)赵良曰身半以上天之分阳也身半以下地之分
阴也而身之腠理行天分之阳小便通地分之阴
故水停于天者开腠理而水从汗散水停于地者
决其出关而水自出矣即内经开鬼门洁净府法
也
尤怡曰发汗利小便因其势而利𨗳之也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0a 页 WYG0780-0545c.png
(注/)上条为水之在外在下者立法也若水在里者非
其治矣腹者至阴脾也故病水必腹大也水畜于
内故小便不利也其脉沉绝即伏脉也脉伏腹大
小便不利里水已成故可下之十枣神祐之类酌
而用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腹大者为水在里小便不利者为水不行
是以脉必沉伏也故宜下之以利其水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
其治矣腹者至阴脾也故病水必腹大也水畜于
内故小便不利也其脉沉绝即伏脉也脉伏腹大
小便不利里水已成故可下之十枣神祐之类酌
而用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腹大者为水在里小便不利者为水不行
是以脉必沉伏也故宜下之以利其水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0b 页 WYG0780-0545d.png
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按/)越婢加术汤主之七字当在后太阳病脉浮而𦂳
条发汗即愈之下文义始属必是错简在此观其
里有水之文自可知非越婢加术汤发表之药所
能治矣
(注/)此承上条言里水未实不可下不可利之义也里
水者谓里有水也一身面目黄肿有水之證也脉
沉有水之脉也虽有是證脉犹必渴而小便不利
(按/)越婢加术汤主之七字当在后太阳病脉浮而𦂳
条发汗即愈之下文义始属必是错简在此观其
里有水之文自可知非越婢加术汤发表之药所
能治矣
(注/)此承上条言里水未实不可下不可利之义也里
水者谓里有水也一身面目黄肿有水之證也脉
沉有水之脉也虽有是證脉犹必渴而小便不利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1a 页 WYG0780-0546a.png
腹大者始为里有水也设不腹大满急此里水未
实不可下也若小便自利此亡津液作渴非里有
水作渴亦不可利小便也
(集/注)尤怡曰里水水从里积与风水不同故其脉不浮
而沉而盛于内者必溢于外故一身面目悉黄肿
也水病小便当不利今反自利则津液消亡水病
已而渴病起矣
越婢加术汤方(见下/)
实不可下也若小便自利此亡津液作渴非里有
水作渴亦不可利小便也
(集/注)尤怡曰里水水从里积与风水不同故其脉不浮
而沉而盛于内者必溢于外故一身面目悉黄肿
也水病小便当不利今反自利则津液消亡水病
已而渴病起矣
越婢加术汤方(见下/)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1b 页 WYG0780-0546b.png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主之
(注/)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此里水所作也似当下
而不可下者以坚大而不满痛是为水气虚结未
可下也故以白术倍枳实补正而兼破坚气行则
结开两得之矣此里水不可下之和剂也
(集/注)赵良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气弱则所饮之水入而
不消痞结而坚必强其胃乃可消痞白术健脾强
胃枳实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滞气
(注/)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此里水所作也似当下
而不可下者以坚大而不满痛是为水气虚结未
可下也故以白术倍枳实补正而兼破坚气行则
结开两得之矣此里水不可下之和剂也
(集/注)赵良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气弱则所饮之水入而
不消痞结而坚必强其胃乃可消痞白术健脾强
胃枳实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滞气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2a 页 WYG0780-0546c.png
程林曰此證如盘而不如杯是水饮散漫之状也
以散漫于心下如盘不必辛热之剂以发之但用
枳术以散之得腹中耎而水自消矣
沈明宗曰见心下坚大如盘当审虚实寒热脉之
浮沉迟数大小为异毋得执方而误用也
尤怡曰言水饮所作者所以别于气分也气无形
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
枳实白术汤方
以散漫于心下如盘不必辛热之剂以发之但用
枳术以散之得腹中耎而水自消矣
沈明宗曰见心下坚大如盘当审虚实寒热脉之
浮沉迟数大小为异毋得执方而误用也
尤怡曰言水饮所作者所以别于气分也气无形
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
枳实白术汤方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2b 页 WYG0780-0546d.png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耎即
当散也
(集/解)李彣曰枳实消胀苦以泄之也白术去湿苦以燥
之也后张元素治痞用枳术丸亦从此汤化出但
此乃水饮所作则用汤以荡涤之彼属食积所伤
则用丸以消磨之一汤一丸各有深意非漫无主
张也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耎即
当散也
(集/解)李彣曰枳实消胀苦以泄之也白术去湿苦以燥
之也后张元素治痞用枳术丸亦从此汤化出但
此乃水饮所作则用汤以荡涤之彼属食积所伤
则用丸以消磨之一汤一丸各有深意非漫无主
张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3a 页 WYG0780-0547a.png
趺阳脉当伏今反𦂳夲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
下之则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夲自有热消榖
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注/)此明里有水兼寒兼热误下之义也里水脉伏非
谓三部脉皆当伏乃谓趺阳胃脉当伏也若脉不
伏反𦂳其人必夲自有寒也水寒同病则疝瘕腹
中痛医误以为里水而下之水去寒留更虚其中
故胸满短气也若脉不伏反数其人必夲自有热
下之则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夲自有热消榖
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注/)此明里有水兼寒兼热误下之义也里水脉伏非
谓三部脉皆当伏乃谓趺阳胃脉当伏也若脉不
伏反𦂳其人必夲自有寒也水寒同病则疝瘕腹
中痛医误以为里水而下之水去寒留更虚其中
故胸满短气也若脉不伏反数其人必夲自有热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3b 页 WYG0780-0547b.png
也水热同病当消榖而小便数不病水也今小便
反不利此欲作水之病也
(集/注)赵良曰趺阳当伏者非趺阳胃气之夲脉也为水
畜于下其气伏故脉亦伏脉法曰伏者为水
魏荔彤曰趺阳有水邪则当伏以胃阳为衣湿阴
寒所固闭故阳明之脉不出也今反𦂳不惟水盛
于里而且寒盛于中矣盖其人不止有水气之邪
而更兼平日有积寒疝瘕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
反不利此欲作水之病也
(集/注)赵良曰趺阳当伏者非趺阳胃气之夲脉也为水
畜于下其气伏故脉亦伏脉法曰伏者为水
魏荔彤曰趺阳有水邪则当伏以胃阳为衣湿阴
寒所固闭故阳明之脉不出也今反𦂳不惟水盛
于里而且寒盛于中矣盖其人不止有水气之邪
而更兼平日有积寒疝瘕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4a 页 WYG0780-0547c.png
又兼寒邪也医者不识其为阴寒乃以为水邪可
下虽水下沉而寒邪上逆故胸满短气矣此病趺
阳脉当伏今反数为夲自有热然夲自有热则当
消榖小便数大便坚如伤寒胃实之證也今小便
反不利则知为欲作水与湿热之邪无疑也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
小便续通
(注/)以上发明表里上下之水以下发明五脏气血之
下虽水下沉而寒邪上逆故胸满短气矣此病趺
阳脉当伏今反数为夲自有热然夲自有热则当
消榖小便数大便坚如伤寒胃实之證也今小便
反不利则知为欲作水与湿热之邪无疑也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
小便续通
(注/)以上发明表里上下之水以下发明五脏气血之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4b 页 WYG0780-0547d.png
水也肝主筋腹胁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筋缓
不能自转侧内则腹大胁痛淋溲也
(集/注)魏荔彤曰肝水者水附肝则肝水也肝经有水必
存两胁故腹大而胁下痛少阳阴阳往来之道路
有邪窒碍故不能自转侧肝有水邪必上冲胸咽
故时时津液微生及上升而下降小便不利者又
续通此水邪随肝木往来升降之气上下为患也
见此知肝经有水当于肝脏治之也
不能自转侧内则腹大胁痛淋溲也
(集/注)魏荔彤曰肝水者水附肝则肝水也肝经有水必
存两胁故腹大而胁下痛少阳阴阳往来之道路
有邪窒碍故不能自转侧肝有水邪必上冲胸咽
故时时津液微生及上升而下降小便不利者又
续通此水邪随肝木往来升降之气上下为患也
见此知肝经有水当于肝脏治之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5a 页 WYG0780-0548a.png
尤怡曰肝之腑在胁而气连少腹肝之水不行则
腹大不能转侧胁下腹痛也时时津液微生小便
续通者肝喜冲逆而主疏泄水液随之而上下也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按/)其人阴肿四字当在肾水条内错简在此
(注/)心主脉膻中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周身之脉
不行其身重也内则少气心烦不得卧而躁也
(集/注)程林曰内经云心主身之血脉上经曰水在心心
腹大不能转侧胁下腹痛也时时津液微生小便
续通者肝喜冲逆而主疏泄水液随之而上下也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按/)其人阴肿四字当在肾水条内错简在此
(注/)心主脉膻中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周身之脉
不行其身重也内则少气心烦不得卧而躁也
(集/注)程林曰内经云心主身之血脉上经曰水在心心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5b 页 WYG0780-0548b.png
下坚筑短气是以身重少气也内经曰诸有水病
者不得卧夫心属火水在心是以不得卧而烦躁
也
魏荔彤曰夫水邪亦积聚之类也切近于其处则
伏留于是脏即可以脏而名證水附于心则心水
也心经有水四肢百骸皆可灌注故身重气为水
邪所阻故少气水邪逼处神魂不安故不得卧神
明扰乱故躁而烦见此知心经有水当于心经治
者不得卧夫心属火水在心是以不得卧而烦躁
也
魏荔彤曰夫水邪亦积聚之类也切近于其处则
伏留于是脏即可以脏而名證水附于心则心水
也心经有水四肢百骸皆可灌注故身重气为水
邪所阻故少气水邪逼处神魂不安故不得卧神
明扰乱故躁而烦见此知心经有水当于心经治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6a 页 WYG0780-0548c.png
之也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则小便
难
(注/)脾主腹四肢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四肢苦重
内则腹大少气小便难也
(集/注)魏荔彤曰脾水者水附于脾则脾水也脾专主腹
故腹大脾主旋运又主四肢旋运不利故四肢苦
重津液不生气不行于上下则阻碍不通故上则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则小便
难
(注/)脾主腹四肢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四肢苦重
内则腹大少气小便难也
(集/注)魏荔彤曰脾水者水附于脾则脾水也脾专主腹
故腹大脾主旋运又主四肢旋运不利故四肢苦
重津液不生气不行于上下则阻碍不通故上则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6b 页 WYG0780-0548d.png
苦少气下则小便难见此知有水在脾当于脾藏
治水也
尤怡曰脾主腹而气行四肢脾受水气则腹大四
肢重津气生于榖榖气运于脾脾湿不运则津液
不生而少气小便难者湿不行也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注/)肺主气皮毛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周身皮肿
内则不输小便大肠乃其腑水走大肠故鸭溏也
治水也
尤怡曰脾主腹而气行四肢脾受水气则腹大四
肢重津气生于榖榖气运于脾脾湿不运则津液
不生而少气小便难者湿不行也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注/)肺主气皮毛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周身皮肿
内则不输小便大肠乃其腑水走大肠故鸭溏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7a 页 WYG0780-0549a.png
(集/注)赵良曰肺主皮毛行荣卫与大肠合今有水病则
水充满皮肤肺夲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尿溺今
既不通水不得自小便出反从其合与糟粕混成
鸭溏也
魏荔彤曰肺水者水附于肺则肺水也肺主气气
引水行亦能使之周身浮肿肺不肃则气化壅故
小便难小便难则清浊不分故便鸭溏此知为有
水在肺当于肺藏治水也
水充满皮肤肺夲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尿溺今
既不通水不得自小便出反从其合与糟粕混成
鸭溏也
魏荔彤曰肺水者水附于肺则肺水也肺主气气
引水行亦能使之周身浮肿肺不肃则气化壅故
小便难小便难则清浊不分故便鸭溏此知为有
水在肺当于肺藏治水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7b 页 WYG0780-0549b.png
尤怡曰鸭溏如鸭之后水粪杂下也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
其足逆冷面反瘦
(按/)面反瘦之下当有上条其人阴肿四字
(注/)肾主腰足阴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阴肿阴下
湿足冷面瘦内则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也此五
者指水气等胀为言故俱不喘欬也
(集/注)程林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令聚水而生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
其足逆冷面反瘦
(按/)面反瘦之下当有上条其人阴肿四字
(注/)肾主腰足阴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阴肿阴下
湿足冷面瘦内则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也此五
者指水气等胀为言故俱不喘欬也
(集/注)程林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令聚水而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8a 页 WYG0780-0549c.png
病是以有腹大脐肿之證也腰者肾之外候故令
腰痛膀胱者肾之腑故冷不得溺也以其不得溺
则水气不得泄浸渍于睾囊而为阴汗流注于下
焦而为足冷夫肾为水藏又被水邪则上焦之气
血随水性而下趋故其人面反瘦非若风水里水
之面目浮肿也
魏荔彤曰肾水者水附于肾则肾水也肾主少腹
少腹水湿固冱故腹大脐肿腰痛腰以下俱肾主
腰痛膀胱者肾之腑故冷不得溺也以其不得溺
则水气不得泄浸渍于睾囊而为阴汗流注于下
焦而为足冷夫肾为水藏又被水邪则上焦之气
血随水性而下趋故其人面反瘦非若风水里水
之面目浮肿也
魏荔彤曰肾水者水附于肾则肾水也肾主少腹
少腹水湿固冱故腹大脐肿腰痛腰以下俱肾主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8b 页 WYG0780-0549d.png
之也水湿在下焦膀胱之气反塞故不惟小便难
而且竟不得溺阴寒下盛故阴下湿如牛鼻上汗
冷而且粘其足皆逆冷也面乃阳之部位下阴盛
上阳衰故面必瘦见此知水在肾当于肾藏治水
也
尤怡曰身半以下肾气主之水在肾则腰痛脐肿
腹大也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者
肾为阴水亦为阴两阴相得阳气不行而湿寒独
而且竟不得溺阴寒下盛故阴下湿如牛鼻上汗
冷而且粘其足皆逆冷也面乃阳之部位下阴盛
上阳衰故面必瘦见此知水在肾当于肾藏治水
也
尤怡曰身半以下肾气主之水在肾则腰痛脐肿
腹大也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者
肾为阴水亦为阴两阴相得阳气不行而湿寒独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9a 页 WYG0780-0550a.png
胜也面反瘦者面为阳阴盛于下则阳衰于上也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
阳脉伏水榖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
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
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注/)寸口两寸也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水寒
相搏于胸中则阳气不运故趺阳两关之脉伏而
不起水榖不化也若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
阳脉伏水榖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
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
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注/)寸口两寸也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水寒
相搏于胸中则阳气不运故趺阳两关之脉伏而
不起水榖不化也若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
卷二十一目录 第 59b 页 WYG0780-0550b.png
肿也少阳右尺脉陷下少阴左尺脉细小亦因寒
水太甚命火受制故男子水精不化小便为之不
利女子血化为水经水为之不通也经血而曰经
水者以水为血之体也女子以血为主故曰血分
也
(集/注)赵良曰仲景脉法寸口多与趺阳合何也盖寸口
属肺手太阴之所过肺朝百脉十二经各以其时
来见于寸口脾胃二经出在右关胃乃水榖之海
水太甚命火受制故男子水精不化小便为之不
利女子血化为水经水为之不通也经血而曰经
水者以水为血之体也女子以血为主故曰血分
也
(集/注)赵良曰仲景脉法寸口多与趺阳合何也盖寸口
属肺手太阴之所过肺朝百脉十二经各以其时
来见于寸口脾胃二经出在右关胃乃水榖之海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0a 页 WYG0780-0550c.png
五藏皆禀气于胃则胃又五藏之夲所以经脉尤
为诸经之要领也邪或干于胃者必再就趺阳诊
之趺阳胃脉之源也
尤怡曰此合诊寸口趺阳而知为寒水胜而胃阳
不行也胃阳不行则水榖不化水榖不化则脾胃
俱衰脾气主里故衰则鹜溏胃气主表故衰则身
肿也少阳者生气也少阴者地道也而俱受气于
脾胃脾胃衰则少阳脉卑而生气不荣少阴脉细
为诸经之要领也邪或干于胃者必再就趺阳诊
之趺阳胃脉之源也
尤怡曰此合诊寸口趺阳而知为寒水胜而胃阳
不行也胃阳不行则水榖不化水榖不化则脾胃
俱衰脾气主里故衰则鹜溏胃气主表故衰则身
肿也少阳者生气也少阴者地道也而俱受气于
脾胃脾胃衰则少阳脉卑而生气不荣少阴脉细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0b 页 WYG0780-0550d.png
而地道不通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血不通
而其所以然者则皆阳气不行阴气乃结之故曰
血分者谓虽病于水而实出于血也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
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
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
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气
前通则恶寒阴气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
而其所以然者则皆阳气不行阴气乃结之故曰
血分者谓虽病于水而实出于血也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
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
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
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气
前通则恶寒阴气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1a 页 WYG0780-0551a.png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按/)名曰气分之下当有下条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
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
(注/)寸口脉迟为寒脉涩少血趺阳脉微乏气迟亦为
寒是则气血俱虚为寒气所干荣卫不利阴阳不
通故身寒骨痛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麻痹失
气遗溺也此气血俱虚寒气内客之气胀故曰气
分而下条发明主治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
(按/)名曰气分之下当有下条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
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
(注/)寸口脉迟为寒脉涩少血趺阳脉微乏气迟亦为
寒是则气血俱虚为寒气所干荣卫不利阴阳不
通故身寒骨痛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麻痹失
气遗溺也此气血俱虚寒气内客之气胀故曰气
分而下条发明主治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1b 页 WYG0780-0551b.png
细辛汤者温养荣卫阴阳发散寒邪之气也
(集/注)程林曰气散必从前后而去邪气实则失气于后
正气虚则遗溺于前也
尤怡曰微则为气者为气不足也寒气不足该寸
口趺阳为言寒而气血复不足也寒气不足则手
足无气而逆冷荣卫无源而不利由是藏府之中
真气不充而客寒独胜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
胱而下输也荣卫俱劳者荣卫俱乏竭也阳气温
(集/注)程林曰气散必从前后而去邪气实则失气于后
正气虚则遗溺于前也
尤怡曰微则为气者为气不足也寒气不足该寸
口趺阳为言寒而气血复不足也寒气不足则手
足无气而逆冷荣卫无源而不利由是藏府之中
真气不充而客寒独胜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
胱而下输也荣卫俱劳者荣卫俱乏竭也阳气温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2a 页 WYG0780-0551c.png
于表故不通则身冷阴气荣于里故不通即骨疼
不通者虚极而不能行与有馀而壅者不同阳前
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者阳先行而阴不与
俱行则阴失阳而恶寒阴先行而阳不与俱行则
阳独滞而痹不仁也盖阴与阳常相须也不可失
失则气机不续而邪乃著不失则上下交通而邪
不容故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
散失气遗溺谓分虚实而散也曰气分者谓寒气
不通者虚极而不能行与有馀而壅者不同阳前
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者阳先行而阴不与
俱行则阴失阳而恶寒阴先行而阳不与俱行则
阳独滞而痹不仁也盖阴与阳常相须也不可失
失则气机不续而邪乃著不失则上下交通而邪
不容故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
散失气遗溺谓分虚实而散也曰气分者谓寒气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2b 页 WYG0780-0551d.png
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也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
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之十六
字当是衍文观心下坚之夲条自知桂枝去芍药
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当在上条气分
之下义始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
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之十六
字当是衍文观心下坚之夲条自知桂枝去芍药
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当在上条气分
之下义始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3a 页 WYG0780-0552a.png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二
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
脉自浮外證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腑肿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二
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
脉自浮外證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腑肿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3b 页 WYG0780-0552b.png
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
沉迟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满不喘黄汗其
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注/)风水得之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则从上肿故面
浮肿骨节疼痛恶风风在经表也皮水得之内有
水气皮受湿邪湿则从下肿故胕浮肿其腹如鼓
按之没指水在皮里也非风邪故不恶风因水湿
故不渴也其邪俱在外故均脉浮皆当从汗从散
沉迟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满不喘黄汗其
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注/)风水得之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则从上肿故面
浮肿骨节疼痛恶风风在经表也皮水得之内有
水气皮受湿邪湿则从下肿故胕浮肿其腹如鼓
按之没指水在皮里也非风邪故不恶风因水湿
故不渴也其邪俱在外故均脉浮皆当从汗从散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4a 页 WYG0780-0552c.png
而解也正水水之在上病也石水水之在下病也
故在上则胸满自喘在下则腹满不喘也其邪俱
在内故均脉沉迟皆当从下从温解也黄汗者汗
出蘖汁色也其脉沉迟藏内有寒饮身发热者经
外有伏热寒饮故胸满四肢头面浮肿伏热若久
不愈故必致痈脓也由此推之可知黄汗是内饮
外热蒸郁于中从土化而成也以黄汗而列水病
之门者亦因水之为病而肿也
故在上则胸满自喘在下则腹满不喘也其邪俱
在内故均脉沉迟皆当从下从温解也黄汗者汗
出蘖汁色也其脉沉迟藏内有寒饮身发热者经
外有伏热寒饮故胸满四肢头面浮肿伏热若久
不愈故必致痈脓也由此推之可知黄汗是内饮
外热蒸郁于中从土化而成也以黄汗而列水病
之门者亦因水之为病而肿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4b 页 WYG0780-0552d.png
(集/注)程林曰风水与皮水相类属表正水与石水相类
属里但风水恶风皮水不恶风正水自喘石水不
自喘为异耳
尤怡曰风水水为风搏因风而病水也风伤皮毛
而湿流关节故脉浮恶风而骨节疼痛也皮水水
行皮中内合肺气故其脉亦浮不兼风故不恶寒
也其腹如鼓即内经然不坚之意以其病在
皮肤而不及肠藏故外有胀形而内无喘满也水
属里但风水恶风皮水不恶风正水自喘石水不
自喘为异耳
尤怡曰风水水为风搏因风而病水也风伤皮毛
而湿流关节故脉浮恶风而骨节疼痛也皮水水
行皮中内合肺气故其脉亦浮不兼风故不恶寒
也其腹如鼓即内经然不坚之意以其病在
皮肤而不及肠藏故外有胀形而内无喘满也水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5a 页 WYG0780-0553a.png
在皮者宜从汗解故曰当发其汗正水肾藏之水
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正水乘阳之虚
而浸及上焦故脉沉迟而喘石水因阴之盛而结
于少腹故脉沉腹满而不喘也黄汗汗出沾衣如
蘖汁得之湿热交病而湿居热外其盛于上而阳
不行则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则浸及于里而
荣不通则逆于肉里而为痈脓也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
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正水乘阳之虚
而浸及上焦故脉沉迟而喘石水因阴之盛而结
于少腹故脉沉腹满而不喘也黄汗汗出沾衣如
蘖汁得之湿热交病而湿居热外其盛于上而阳
不行则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则浸及于里而
荣不通则逆于肉里而为痈脓也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5b 页 WYG0780-0553b.png
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
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
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按/)身体洪肿之洪字当是浮字此为黄汗四字当是
衍文
(注/)六脉俱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之
病若风强于气相搏为病则偏于荣故为隐疹身
体为痒痒者肌虚为风邪外薄故也名曰泄风即
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
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按/)身体洪肿之洪字当是浮字此为黄汗四字当是
衍文
(注/)六脉俱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之
病若风强于气相搏为病则偏于荣故为隐疹身
体为痒痒者肌虚为风邪外薄故也名曰泄风即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6a 页 WYG0780-0553c.png
今之风燥疮是也故日久不愈则成痂癞痂癞疥
癣疠癞之类是也若气强于风相搏为病则偏于
卫故为水气难以俯仰即今之支饮喘满不得卧
也若风气两相强击为病则为风水故通身浮肿
也以上诸證皆属肌表故当发汗汗出乃愈也风
水无汗当以越婢汤发汗若汗出恶风则为表阳
虚故加附子也若不恶风小便通利非表阳有寒
乃上焦有寒也上焦有寒惟兼病水者则其人口
癣疠癞之类是也若气强于风相搏为病则偏于
卫故为水气难以俯仰即今之支饮喘满不得卧
也若风气两相强击为病则为风水故通身浮肿
也以上诸證皆属肌表故当发汗汗出乃愈也风
水无汗当以越婢汤发汗若汗出恶风则为表阳
虚故加附子也若不恶风小便通利非表阳有寒
乃上焦有寒也上焦有寒惟兼病水者则其人口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6b 页 WYG0780-0553d.png
内必多生涎沫也
(集/注)尤怡曰风天之气气人之气是皆失其和者也风
湿相搏风强则气从风而浸淫肌体故为瘾疹气
强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故为水风气并强两相
搏击而水液从之则为风水汗之则风去而水行
故曰汗出乃愈若恶风者表虚也不恶风而小便
通利者以上焦有寒不能约束津液故其口多涎
也
(集/注)尤怡曰风天之气气人之气是皆失其和者也风
湿相搏风强则气从风而浸淫肌体故为瘾疹气
强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故为水风气并强两相
搏击而水液从之则为风水汗之则风去而水行
故曰汗出乃愈若恶风者表虚也不恶风而小便
通利者以上焦有寒不能约束津液故其口多涎
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7a 页 WYG0780-0554a.png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
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欬按
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注/)此承上条详申风水之證脉也寸口脉沉而滑中
有水气之诊也面目肿大中有水气之證也有寒
者其脉沉迟则为石水也有热者其脉沉滑名曰
风水也视其人之目胞上微拥似蚕如新卧起之
状人迎颈脉动甚时欬按其肿之手足陷而不起
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欬按
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注/)此承上条详申风水之證脉也寸口脉沉而滑中
有水气之诊也面目肿大中有水气之證也有寒
者其脉沉迟则为石水也有热者其脉沉滑名曰
风水也视其人之目胞上微拥似蚕如新卧起之
状人迎颈脉动甚时欬按其肿之手足陷而不起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7b 页 WYG0780-0554b.png
者皆风水之證也
(集/注)赵良曰内经云脉沉曰水脉滑曰风面肿曰风目
肿如新卧起之状曰水颈脉动喘欬曰水又肾风
者面跗庞然少气时热其有跗肿者亦曰夲于肾
名风水皆出内经也
程林曰沉者就下之性滑者流衍之象故沉滑者
中有水也面肿曰风风郁于经则热故面胕肿大
有热名曰风水内经曰诸有水者微肿先见于目
(集/注)赵良曰内经云脉沉曰水脉滑曰风面肿曰风目
肿如新卧起之状曰水颈脉动喘欬曰水又肾风
者面跗庞然少气时热其有跗肿者亦曰夲于肾
名风水皆出内经也
程林曰沉者就下之性滑者流衍之象故沉滑者
中有水也面肿曰风风郁于经则热故面胕肿大
有热名曰风水内经曰诸有水者微肿先见于目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8a 页 WYG0780-0554c.png
下也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
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颈脉人迎脉也水邪干
土则颈脉动水之夲在肾水之标在肺故时时欬
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此属水胀如按水囊者
必随手而起今风水搏于手足胕属肌肉之间按
而散之猝不能聚故陷下而不起也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耆汤主之腹痛加
芍药
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颈脉人迎脉也水邪干
土则颈脉动水之夲在肾水之标在肺故时时欬
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此属水胀如按水囊者
必随手而起今风水搏于手足胕属肌肉之间按
而散之猝不能聚故陷下而不起也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耆汤主之腹痛加
芍药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8b 页 WYG0780-0554d.png
(注/)此承上条风水详申其證以明其治也风水之病
外风内水也脉浮恶风者风也身重肿者水也汗出
表虚故用防已黄耆汤固表以散风水也若腹痛
加芍药甘草以调中也
防已黄耆汤方(见湿病中/)
太阳病脉浮而𦂳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
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
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
外风内水也脉浮恶风者风也身重肿者水也汗出
表虚故用防已黄耆汤固表以散风水也若腹痛
加芍药甘草以调中也
防已黄耆汤方(见湿病中/)
太阳病脉浮而𦂳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
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
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9a 页 WYG0780-0555a.png
胸中塞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
节欬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
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按/)脾胀之脾字当是肺字是传写之讹发汗即愈之
下当有前条越婢加术汤之六字
(注/)此又详申风水皮水黄汗肺胀四證之治法也太
阳病谓头痛发热恶风也脉浮而𦂳似伤寒也伤
寒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面目浮
节欬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
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按/)脾胀之脾字当是肺字是传写之讹发汗即愈之
下当有前条越婢加术汤之六字
(注/)此又详申风水皮水黄汗肺胀四證之治法也太
阳病谓头痛发热恶风也脉浮而𦂳似伤寒也伤
寒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面目浮
卷二十一目录 第 69b 页 WYG0780-0555b.png
肿其人不渴非伤寒也乃风水也发汗汗出即愈
也若愈后而恶寒者此为过于发汗极虚得之当
补表阳自可愈也有是證渴而不恶寒似传里也
但跗浮肿其腹如鼓乃皮水也有是證胸中窒反
聚痛不能食暮躁不得卧似里实也但身肿而冷
麻木如痹此为欲作黄汗也痛在骨节似伤寒也
但其状如水肿欬喘不渴此为肺胀也已上四證
皆初病皮毛状类伤寒故均以越婢加术汤主之
也若愈后而恶寒者此为过于发汗极虚得之当
补表阳自可愈也有是證渴而不恶寒似传里也
但跗浮肿其腹如鼓乃皮水也有是證胸中窒反
聚痛不能食暮躁不得卧似里实也但身肿而冷
麻木如痹此为欲作黄汗也痛在骨节似伤寒也
但其状如水肿欬喘不渴此为肺胀也已上四證
皆初病皮毛状类伤寒故均以越婢加术汤主之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0a 页 WYG0780-0555c.png
发汗即愈也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津液已夺
故不可发汗也
(集/注)赵良曰脾胀恐是肺字之误灵枢经云肺是动则
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也
魏荔彤曰其状如肿者按其手足未至陷而不起
故曰如肿似肿而实非肿也
尤怡曰太阳有寒则脉𦂳骨疼有湿则脉濡身重
有风则脉浮体酸此明辨也今得伤寒脉而骨节
故不可发汗也
(集/注)赵良曰脾胀恐是肺字之误灵枢经云肺是动则
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也
魏荔彤曰其状如肿者按其手足未至陷而不起
故曰如肿似肿而实非肿也
尤怡曰太阳有寒则脉𦂳骨疼有湿则脉濡身重
有风则脉浮体酸此明辨也今得伤寒脉而骨节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0b 页 WYG0780-0555d.png
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即非伤寒乃风水外胜也风
水在表而非里故不渴风固当汗水在表者亦宜
汗故曰汗出即愈然必气盛而实者汗之乃愈不
然则其表益虚风水虽解而恶寒转增矣故曰恶
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若其渴而不恶寒者则
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视风水为
较深矣其證身肿而冷状如周痹周痹者寒湿痹
其阳也皮水为水气淫于肤也胸中窒不能食者
水在表而非里故不渴风固当汗水在表者亦宜
汗故曰汗出即愈然必气盛而实者汗之乃愈不
然则其表益虚风水虽解而恶寒转增矣故曰恶
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若其渴而不恶寒者则
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视风水为
较深矣其證身肿而冷状如周痹周痹者寒湿痹
其阳也皮水为水气淫于肤也胸中窒不能食者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1a 页 WYG0780-0556a.png
寒袭于外而气窒于中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
热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寒湿外淫必流关节故
曰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其咳而喘不渴者水寒伤
肺气攻于表有如肿病而实同皮水故曰发汗则
愈然而诸病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不可谓水
气当汗而槩发之也仲景丁宁之意岂非虑人之
津液先亡也哉或问风水外證骨节疼此云骨节
反不痛身体反重而酸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曰
热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寒湿外淫必流关节故
曰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其咳而喘不渴者水寒伤
肺气攻于表有如肿病而实同皮水故曰发汗则
愈然而诸病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不可谓水
气当汗而槩发之也仲景丁宁之意岂非虑人之
津液先亡也哉或问风水外證骨节疼此云骨节
反不痛身体反重而酸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曰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1b 页 WYG0780-0556b.png
风与水合而成病其流注关节者则为骨节疼痛
其浸淫肌体者则骨节不疼而身体酸肿由所伤
之处不同故也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夲不渴也
谓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
其汗也此所谓渴而不恶寒者所以别于风水之
不渴而恶风也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
汤主之恶风加附子
其浸淫肌体者则骨节不疼而身体酸肿由所伤
之处不同故也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夲不渴也
谓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
其汗也此所谓渴而不恶寒者所以别于风水之
不渴而恶风也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
汤主之恶风加附子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2a 页 WYG0780-0556c.png
(注/)此又承上条风水互详其證而变其治也风水之
邪全在表而不在里故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
也初夲无汗身无大热续自汗出而不恶风寒表
不虚也故用越婢汤以发之若恶风甚者表阳虚
也前方加附子一枚以补其在表之阳也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觔/)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邪全在表而不在里故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
也初夲无汗身无大热续自汗出而不恶风寒表
不虚也故用越婢汤以发之若恶风甚者表阳虚
也前方加附子一枚以补其在表之阳也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觔/)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2b 页 WYG0780-0556d.png
大枣(十五/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沬内诸药煮取
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
风水加术四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
茯苓汤主之
(注/)此承皮水互详其證以明其治也皮水之病是水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沬内诸药煮取
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
风水加术四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
茯苓汤主之
(注/)此承皮水互详其證以明其治也皮水之病是水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3a 页 WYG0780-0557a.png
气相搏在皮肤之中故四肢聂聂瞤动也以防己
茯苓汤补卫通荣祛散皮水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入于卫阳气虚
滞则四肢肿经谓结阳者肿四肢即皮水也皮毛
受风气虚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相搏风
虚内鼓故四肢聂聂而动是因表虚也盖三焦之
气同入膀胱而行决渎今水不行则当使小便利
而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湿而利水以黄耆补卫
茯苓汤补卫通荣祛散皮水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入于卫阳气虚
滞则四肢肿经谓结阳者肿四肢即皮水也皮毛
受风气虚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相搏风
虚内鼓故四肢聂聂而动是因表虚也盖三焦之
气同入膀胱而行决渎今水不行则当使小便利
而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湿而利水以黄耆补卫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3b 页 WYG0780-0557b.png
而实表表实则邪不能容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
枝以和荣卫又行阳化气而实四末俾风从外出
水从内泄矣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耆(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枝以和荣卫又行阳化气而实四末俾风从外出
水从内泄矣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耆(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4a 页 WYG0780-0557c.png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按/)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
阅者自知是传写之讹
(注/)皮水表虚有汗者防己茯苓汤固所宜也若表实
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术汤无热者则当用
甘草麻黄汤发其汗使水外从皮去也
越婢加术汤方
于越婢汤中加术四两
(按/)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
阅者自知是传写之讹
(注/)皮水表虚有汗者防己茯苓汤固所宜也若表实
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术汤无热者则当用
甘草麻黄汤发其汗使水外从皮去也
越婢加术汤方
于越婢汤中加术四两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4b 页 WYG0780-0557d.png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沬内甘草煮取
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按/)厥而二字当是衍文
(注/)水在皮肤浸淫日久必然腐溃而出水也当以蒲
灰散敷之以燥水也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沬内甘草煮取
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按/)厥而二字当是衍文
(注/)水在皮肤浸淫日久必然腐溃而出水也当以蒲
灰散敷之以燥水也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5a 页 WYG0780-0558a.png
蒲灰散方(见消渴中/)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
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
汤
(按/)为气水之气字当是风字若是气字则无发汗之
理且通篇并无气水之病
(注/)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水也今脉不沉小而
浮浮者为风非少阴水也若无水虚胀者为风水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
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
汤
(按/)为气水之气字当是风字若是气字则无发汗之
理且通篇并无气水之病
(注/)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水也今脉不沉小而
浮浮者为风非少阴水也若无水虚胀者为风水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5b 页 WYG0780-0558b.png
也风水发其汗即已风水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汗之脉浮者宜杏子汤汗之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沬内诸药煮取
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集/解)沈明宗曰麻黄附子汤今人置之不讲余特举而
汗之脉浮者宜杏子汤汗之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沬内诸药煮取
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集/解)沈明宗曰麻黄附子汤今人置之不讲余特举而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6a 页 WYG0780-0558c.png
明之麻黄附子通阳开窍治水妙剂今人惟用肾
气汤丸壅补其内致阳气不宣转补转壅邪无出
路水肿日增咳血而死者不知凡几矣
杏子汤方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两/炙)
右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得汗止服
气汤丸壅补其内致阳气不宣转补转壅邪无出
路水肿日增咳血而死者不知凡几矣
杏子汤方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两/炙)
右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得汗止服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6b 页 WYG0780-0558d.png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
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
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主
之
(注/)此承黄汗互详其證以明其治也黄汗属湿故身
体肿属风故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者谓面目
浮肿也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谓汗出粘黄也脉
自沉者谓从水得之也究其得之之由以汗出入
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
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主
之
(注/)此承黄汗互详其證以明其治也黄汗属湿故身
体肿属风故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者谓面目
浮肿也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谓汗出粘黄也脉
自沉者谓从水得之也究其得之之由以汗出入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7a 页 WYG0780-0559a.png
冷水中浴则悽怆之寒内入遏郁汗液于肌腠从
土蒸化而出故色黄也宜黄耆桂枝解肌邪以固
卫气白芍苦酒止汗液以摄荣气荣卫调和其病
已矣
(集/注)程林曰汗出则元腑开入水浴则悽怆之水寒藏
留于腠理皮肤之中则身肿发热也汗出沾衣如
蘖汁则津液内竭是以汗出而渴也身肿虽状如
风水但风水之脉不沉汗不黄口不渴为异耳
土蒸化而出故色黄也宜黄耆桂枝解肌邪以固
卫气白芍苦酒止汗液以摄荣气荣卫调和其病
已矣
(集/注)程林曰汗出则元腑开入水浴则悽怆之水寒藏
留于腠理皮肤之中则身肿发热也汗出沾衣如
蘖汁则津液内竭是以汗出而渴也身肿虽状如
风水但风水之脉不沉汗不黄口不渴为异耳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7b 页 WYG0780-0559b.png
李升玺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举一端言之耳大
约黄汗由脾胃湿久生热积热成黄湿热交蒸而
汗出矣
魏荔彤曰黄汗者汗出之色黄而身不黄与发黄
之證不同也
尤怡曰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
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为异其汗沾衣
色正黄如蘖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
约黄汗由脾胃湿久生热积热成黄湿热交蒸而
汗出矣
魏荔彤曰黄汗者汗出之色黄而身不黄与发黄
之證不同也
尤怡曰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
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为异其汗沾衣
色正黄如蘖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8a 页 WYG0780-0559c.png
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外合热气热被水遏互郁交
蒸汗液则黄用黄耆桂枝芍药三味行阳以益阴
则荣气和而卫气周盖欲使荣卫大行而邪气毕
达耳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耆(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
蒸汗液则黄用黄耆桂枝芍药三味行阳以益阴
则荣气和而卫气周盖欲使荣卫大行而邪气毕
达耳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耆(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8b 页 WYG0780-0559d.png
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
苦酒阻故也
(方/解)服后心烦者以苦酒止汗太急也盖汗出于心急
止之则不得出故心烦也至六七日乃解者正复
而邪自退也
(集/解)魏荔彤曰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
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镇江红醋是也又醋
之劣者即白酒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
苦酒阻故也
(方/解)服后心烦者以苦酒止汗太急也盖汗出于心急
止之则不得出故心烦也至六七日乃解者正复
而邪自退也
(集/解)魏荔彤曰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
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镇江红醋是也又醋
之劣者即白酒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9a 页 WYG0780-0560a.png
尤怡曰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
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
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
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
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
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
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
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
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
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
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
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卷二十一目录 第 79b 页 WYG0780-0560b.png
(按/)此承黄汗详申其證也但文义未属必是错简不
释
桂枝加黄耆汤方
桂枝 芍药(各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耆(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
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释
桂枝加黄耆汤方
桂枝 芍药(各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耆(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
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卷二十一目录 第 80a 页 WYG0780-0560c.png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
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
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按/)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寸口脉弦而𦂳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
肠间
(按/)此条必有脱简不释
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
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按/)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寸口脉弦而𦂳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
肠间
(按/)此条必有脱简不释
卷二十一目录 第 80b 页 WYG0780-0560d.png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
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欬喘审如
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𦂳沉则为水𦂳则为
寒沉𦂳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
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
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
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榖不化面
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圆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
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欬喘审如
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𦂳沉则为水𦂳则为
寒沉𦂳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
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
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
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榖不化面
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圆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
卷二十一目录 第 81a 页 WYG0780-0561a.png
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欬喘逆
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欬欬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
病当在后
(按/)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欬欬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
病当在后
(按/)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卷二十一目录 第 81b 页 WYG0780-0561b.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