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目录
卷十九目录 第 1a 页 WYG0780-045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九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上之二目录
 百合狐惑阴阳毒篇第三
  百合地黄汤
  百合滑石散
  百合洗方
  栝蒌牡蛎散
卷十九目录 第 1b 页 WYG0780-0451b.png
  百合知母汤
  滑石代赭汤
  百合鸡子汤
  甘草泻心汤
  苦参汤
  雄黄薰方
  赤小豆当归散
  升麻鳖甲汤
卷十九目录 第 2a 页 WYG0780-0452a.png
 疟病篇第四
  鳖甲煎圆
  白虎加桂枝汤
  蜀漆散
 中风历节篇第五
  乌头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血痹虚劳篇第六
卷十九目录 第 2b 页 WYG0780-0452b.png
  黄耆桂枝五物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小建中汤
  黄耆建中汤
  酸枣汤
  大黄䗪虫圆
  薯蓣圆
 肺痿肺痈欬𠻳上气篇第七
卷十九目录 第 3a 页 WYG0780-0452c.png
  葶苈大枣泻肺汤
  桔梗汤
  甘草乾姜汤
  射干麻黄汤
  麦门冬汤
  皂荚圆
  越婢加半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卷十九目录 第 3b 页 WYG0780-0452d.png
  厚朴麻黄汤
  泽漆汤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九目录
卷十九目录 第 7a 页 WYG0780-045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九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上之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證并治第三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
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
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
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
卷十九目录 第 7b 页 WYG0780-0453b.png
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
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
證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
月微见者各随證治之
 (注/)百合百瓣一蒂如人百脉一宗命名取治皆此义
  也百合病者谓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曰百脉
  即一脉也犹言百体一体也是盖以周身言之也
  周身之脉分而言之曰百合而言之曰一故曰百
卷十九目录 第 8a 页 WYG0780-0453c.png
  脉一宗若曰百合之病总脉病也脉者谓十二经
  脉三百六十五络脉也伤寒大病之后馀热未解
  百脉未和或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或偶触惊
  疑卒临景遇因而形神俱病故有如是之现證也
  百脉周于身脉病则身病故身形如和不和欲卧
  不能卧欲行不能行也百脉通于心脉病则心病
  故常默默也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似外感而非外
  感也意欲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闻食臭有不
卷十九目录 第 8b 页 WYG0780-0453d.png
  用时似里病而非里病也至脉数口苦小便赤者
  是郁结之热虽侵里而其热未甚也方其初病之
  时医者不识误为表里之病以药汗下之故剧吐
  利也虽剧吐利不变诸逆若有神灵身形如前之
  和而脉则比前微数故其势即不能遽进不觉加
  甚而亦不能速愈也试以缓愈之期约略言之重
  者不过六十日轻者不过二十日轻重之间者不
  过四十日可愈也然愈必以每溺时头痛不头痛
卷十九目录 第 9a 页 WYG0780-0454a.png
  恶风不恶风快然不快然辨者以经脉之邪莫不
  由太阳而愈也头痛恶风是其经之候也溺时快
  然是其腑之徵也其證或未病而预见者其證指
  百合病等證言也未病言未病伤寒病也犹言未
  病伤寒之前而预先见百合欲食不食等證也或
  病四五日而出谓已病伤寒之后而始见百合病
  證也预先见者是先有情志不遂偶触惊疑而召
  病也或病二十日或一月才见者是因伤寒病后
卷十九目录 第 9b 页 WYG0780-0454b.png
  而才见也故曰各随證治之也
 (集/注)李彣曰活人书云伤寒大病后气血未得平复变
  成百合病今由百脉一宗悉致其病观之当是心
  肺二经之病也如行卧饮食寒热等證皆有莫可
  形容之状在内经解㑊病似之观篇中有如神灵
  者岂非以心藏神肺藏魄人生神魄失守斯有恍
  惚错妄之情乎又曰内经云凡伤于寒则为病热
  热气遗留不去伏于脉中则昏昏默默凡行卧饮
卷十九目录 第 10a 页 WYG0780-0454c.png
  食寒热皆有一种虚烦不耐之象矣
  沈明宗曰若邪淫于胸中连及上脘则意欲食复
  不能食走于肝肾故常默默流入脾胃故欲卧不
  能卧欲行不能行邪不在胃饮食或有美时壅抑
  胃气则闻食臭流于胆则口苦流于膀胱则便赤
  以上诸證非一齐并见皆移易变动而见也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
卷十九目录 第 10b 页 WYG0780-0454d.png
为逆
 (注/)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百合一病难分阴阳表里
  故以百合等汤主之若病见于阴者以温养阳之
  法救之见于阳者以凉养阴之法救之即下文见
  阳攻阴或攻阴之后表仍不解复发其汗者此为
  逆见阴攻阳或攻阳之后里仍不解乃复下之者
  此亦为逆也
 (集/注)徐彬曰内经所谓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即是此义
卷十九目录 第 11a 页 WYG0780-0455a.png
  故诸治法皆以百合为主至病见于阳加一二味
  以和其阴病见于阴加一二味以和其阳
  李彣曰百合病多端数条之法亦说不尽
  沈明宗曰此治百合病之总要法也微邪伏于荣
  卫流行而病表里当分阴阳以施救治可也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注/)百合一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是谓其病
  迁延日久而不增减形證如首章之初也以百合
卷十九目录 第 11b 页 WYG0780-0455b.png
  地黄汤通其百脉凉其百脉中病勿更服恐过服
  生地黄大便常如漆也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
  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
  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
 (集/解)程林曰百合花叶皆四向故能通达上下四旁其
卷十九目录 第 12a 页 WYG0780-0455c.png
  根亦众瓣合成故名百合用以医百合病也有以
  夫
  高世栻曰百合色白味甘手太阴之补剂也其花
  昼开夜合如气之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司开阖以
  行荣卫和阴阳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注/)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本不发热今变发热
  者其内热可知也故以百合滑石散主之使其微
卷十九目录 第 12b 页 WYG0780-0455d.png
  利热从小便而除矣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则止服热则
  除
 (集/解)高世栻曰滑石亦名液石又名膋石石之脂膏也
  主治身热泄澼利小便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卷十九目录 第 13a 页 WYG0780-0456a.png
 (注/)百合病本不渴今一月不解变成渴者外以百合
  汤浸洗其身通表泻热内食煮饼勿以盐䜴不致
  引饮而渴自止也
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
  右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
  盐䜴也
百合病渴不瘥者用后方主之
卷十九目录 第 13b 页 WYG0780-0456b.png
 (注/)与百合洗身而渴不瘥者内热盛而津液竭也栝
  蒌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蛎咸寒引热下行也
栝蒌牡蛎散方
 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
  右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注/)百合病不应汗而汗之不解者则致燥以百合知
  母汤主之者清而润之也
卷十九目录 第 14a 页 WYG0780-0456c.png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
  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
  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注/)百合病不应下而下之不解者则怯中以滑石代
  赭汤清而镇之也
卷十九目录 第 14b 页 WYG0780-0456d.png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
  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
  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
  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卷十九目录 第 15a 页 WYG0780-0457a.png
 (注/)百合病不应吐而吐之不解者则虚中以百合鸡
  子汤清而补之也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
  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
  温服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卷十九目录 第 15b 页 WYG0780-0457b.png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
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
于下部则咽乾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注/)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
  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
  牙穿腮破唇每因伤寒病后馀毒与湿䘌之为害
  也或生斑疹之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为患亦
  同也状如伤寒谓发热憎寒也默默欲眠目不得
卷十九目录 第 16a 页 WYG0780-0457c.png
  闭谓其病或在阴亦或在阳故卧起俱不安也此
  病有虫虫闻食臭而动动则令人烦心故不欲饮
  食恶闻食臭也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亦由虫动交
  乱胃中胃主面故色无定也惑蚀于上部之喉故
  先声嗄毒在喉也狐蚀于下部之阴故先咽乾毒
  在阴也外治之法苦参汤雄黄散解毒杀虫尚属
  有理内用甘草泻心汤必传写之误也姑存之
 (集/注)程林曰灵枢经云虫动则令悗心是以有卧起不
卷十九目录 第 16b 页 WYG0780-0457d.png
  安等项也
  李彣曰喉肛与前阴皆关窍所通津液滋润之处
  故虫每蚀于此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
 人参     乾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卷十九目录 第 17a 页 WYG0780-0458a.png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
  三服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
  水一斗煮取七升熏洗日三
 雄黄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
卷十九目录 第 17b 页 WYG0780-0458b.png
 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
小豆当归散主之
 (注/)病者脉数谓病狐惑之人脉数也数主疮主热今
  外无身热而内有疮热疮之热在于阴故默默但
  欲卧也热在于阳故微烦汗出也然其病初得之
  三四日目赤如鸠眼者是热蕴于血故眦络赤也
卷十九目录 第 18a 页 WYG0780-0458c.png
  七八日四眦皆黑者是热瘀血腐故眦络黑也若
  不能食其毒尚伏诸里若已能食其毒已化成脓
  也故以赤小豆排痈肿当归调疡血米浆和胃气
  也
 (集/注)李彣曰经云脉数不止而热不解则生恶疮今脓
  成何处大率在喉与阴肛盖积热生虫亦积热成
  脓是亦恶疮之类也
赤小豆当归散方
卷十九目录 第 18b 页 WYG0780-0458d.png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 当归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
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
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注/)阴阳平正气也阴阳偏邪气也阴阳变异气也正
  气者即四时令平之气也中人为病徐而浅邪气
卷十九目录 第 19a 页 WYG0780-0459a.png
  者即四时不和之气也中人为病速而危异气者
  非常灾疠之气也中人为病暴而死所以过五日
  不治以五藏相传俱受邪也此气适中人之阳则
  为阳毒适中人之阴则为阴毒非后人所论阴寒
  极阳热极之阴毒阳毒也观其所主之方要不过
  升麻甘草当归鳖甲蜀椒雄黄而并不用大寒大
  热之药则可知仲景所论阴毒阳毒非阴寒极阳
  热极之谓也此二證即今世俗所称痧證是也阳
卷十九目录 第 19b 页 WYG0780-0459b.png
  毒终属阳邪故见面赤斑斑如锦文唾脓血之热
  證阴毒终属阴邪故见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之寒
  證二證俱咽喉痛者以此證乃邪从口鼻而下入
  咽喉故痛也
 (按/)由此推之凡邪所过之处无不痛也故中此气之
  人不止咽喉痛身痛甚至有心腹绞痛大满大胀
  通身络脉青紫暴出手足指甲色如靛叶口噤牙
  紧心中忙乱死在旦夕者若谓必从皮毛而入未
卷十九目录 第 20a 页 WYG0780-0459c.png
  有为病如是之速者也是必从口鼻而下入咽喉
  无疑况阴毒反去雄黄蜀椒必传写之讹故治是
  證者不必问其阴阳但刺其尺泽委中手中十指
  脉络暴出之处出血轻则用刮痧法随即服紫金
  锭或吐或下或汗出而愈者不少若吐泻不止厥
  逆冷汗脉微欲绝用炮附子炮川乌吴茱萸丁香
  生乾姜甘草虚者加人参救之亦多得生
 (集/注)王履曰仲景虽有阴毒之名其叙證不过面目青
卷十九目录 第 20b 页 WYG0780-0459d.png
  身痛咽痛而已并不言阴寒极盛之说其升麻鳖
  甲汤并不用大热药是知仲景所论阴毒者非阴
  寒之病乃感天地恶毒异气入于阴经故曰阴毒
  耳后人谓阴寒极盛之證称为阴毒引仲景所叙
  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数语郤用附子散正
  阳散等药窃谓阴寒极盛之證固可名为阴毒然
  终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后人所叙阴毒与仲
  景所叙阴毒自是两般岂可混论盖后人所叙阴
卷十九目录 第 21a 页 WYG0780-0460a.png
  毒只是内伤冷物或暴寒所中或过服寒凉药或
  内外俱伤于寒而成耳非天地恶毒异气所中者
  也
  李彣曰赵献可云此阴阳二毒是感天地疫疠非
  常之气沿家传染所谓时疫證也观方内老小再
  服可见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卷十九目录 第 21b 页 WYG0780-0460b.png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鳖甲(手掌大/一片炙)  雄黄(半两/研)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
  汗
 疟病脉證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
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
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卷十九目录 第 22a 页 WYG0780-0460c.png
 (按/)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可下之理弦紧
  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
  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
  意
 (注/)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
  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弦也弦数者多
  热弦迟者多寒谓发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
  阴盛也夫伤寒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
卷十九目录 第 22b 页 WYG0780-0460d.png
  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盖疟属
  杂病不可不知也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里也
  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
  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
  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若久发不止则不
  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调理消息止之盖
  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其他瘅疟
  即内经所谓但热不寒之瘅疟也温疟即内经所
卷十九目录 第 23a 页 WYG0780-0461a.png
  言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热多寒少之温疟也牝疟
  即内经所言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寒多热少之寒
  疟也惟疟母一證经所未载然论诸疟未有详于
  内经者也其文虽略有不同必是脱简然所出治
  法亦未有过于仲景者也
 (集/注)徐彬曰自者谓感有风寒而脉惟自弦也于是脉
  既有一定之象而兼数为热兼迟为寒此其大纲
  也
卷十九目录 第 23b 页 WYG0780-0461b.png
  尤怡曰疟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间而人之藏则
  有偏多偏少之异故其病有热多者有寒多者有
  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当各随其
  脉而施治也
  周扬俊曰人之疟證由外邪之入每伏于半表半
  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故寒热往
  来主少阳谓兼他经證则有之谓全不涉少阳则
  无是理也仲景曰疟脉自弦正以脉之数迟小紧
卷十九目录 第 24a 页 WYG0780-0461c.png
  浮大皆未可定要必兼弦弦为少阳脉也夫邪犯
  少阳与卫气并居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邪
  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若
  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气内著阴与阳
  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然则偏阴多寒偏阳
  多热其为瘅为温为牝莫不自少阳而造其极补
  偏救弊必从少阳之界使邪去而阴阳适归于和
  而后愈也
卷十九目录 第 24b 页 WYG0780-0461d.png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
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
鳖甲煎圆
 (注/)病疟者以月计之如一日发者当以十五日愈以
  十五日更一气也人受气于天天气更则人身之
  气亦更更气旺则不受疟邪故愈也设若不差当
  月尽解是又更一旺气也倘如更二气不差此疟
  邪不衰与病者气血痰饮结为症瘕名曰疟母也
卷十九目录 第 25a 页 WYG0780-0462a.png
  当急治之宜用鳖甲煎丸攻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十五日也
  夫人受气于天气节更移荣卫亦因之以易也
鳖甲煎圆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乾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卷十九目录 第 25b 页 WYG0780-0462b.png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苇(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五分/熬)
 阿胶(三分/)   蜂窠(四分/炙)
 赤消(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卷十九目录 第 26a 页 WYG0780-0462c.png
  右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
  斗浸灰候酒尽一半著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
  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
  日三服
 (集/解)徐彬曰药用鳖甲煎者鳖甲入肝除邪养正合煅
  灶灰所浸酒去瘕故以为君小柴胡汤桂枝汤大
  承气汤为三阳主药故以为臣但甘草嫌柔缓而
  减药力枳实嫌破气而直下故去之外加乾姜阿
卷十九目录 第 26b 页 WYG0780-0462d.png
  胶助人参白术温养为佐瘕必假血依痰故以四
  虫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凡积必由气结气利而
  积消故以乌扇葶苈利肺气合石苇瞿麦清邪热
  而化气散结血因邪聚则热故以牡丹紫葳去血
  中伏火膈中实热为使千金方去鼠妇赤消而加
  海藻大戟以软坚化水更妙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
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
卷十九目录 第 27a 页 WYG0780-0463a.png
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按/)此言瘅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
桂枝汤主之
 (按/)此言温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觔/)   粳米(二合/)
卷十九目录 第 27b 页 WYG0780-0463b.png
 桂枝(三两/)
  右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
  愈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按/)此言牝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卷十九目录 第 28a 页 WYG0780-0463c.png
  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
  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集/解)李彣曰牝疟證多阴寒治宜助阳温散为主云母
  之根为阳起石下有云母上多云气性温气升乃
  升发阳气之物龙骨属阳能逐阴邪而起阳气蜀
  漆乃常山之苗功能治疟不用根而用苗者取其
  性多升发能透达阳气于上之义也温疟加蜀漆
  亦取其升散之功
卷十九目录 第 28b 页 WYG0780-0463d.png
 中风历节病脉證并治第五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
而数中风使然
 (注/)风病内经论之详矣但往往与痹合论后人惑之
  故仲景复言之曰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即经所
  谓偏枯也或但两臂不遂者非中风也即痹病也
  盖痹为阴病脉多沉涩风为阳病脉多浮缓今脉
  微而数中风使然其脉微者正气虚也数者邪气
卷十九目录 第 29a 页 WYG0780-0464a.png
  胜也故病风中之人因虚而召风者未有不见微
  弱之脉者也因热而生风者未有不见数急之脉
  者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分中风与痹也风之为病非伤于卫
  即侵于荣故当半身不遂谓半身之气伤而不用
  也若但臂不遂此为痹痹者闭也谓一节之气闭
  而不仁也于是诊之于脉必微而数微者阳之微
  也数者风之数也此中风使然谓风乘虚入而后
卷十九目录 第 29b 页 WYG0780-0464b.png
  使半身不遂也
寸口脉浮而𦂳𦂳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
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
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
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则
难言口吐涎
 (按/)寸口脉浮而𦂳𦂳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
  在皮肤此五句与本条文义不属当在后条之首
卷十九目录 第 30a 页 WYG0780-0464c.png
  后条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
  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此六句亦与本
  条文义不属当在此条之首文气相属必是错简
  其中有浮者血虚一句必是衍文浮则为虚寒虚
  相搏二虚字当是风字是传写之讹
 (注/)中风虚邪之脉皆当浮缓以浮主风缓主虚也荣
  分见缓经络之血亡也卫分见缓经络之气空也
  盖邪风中人未有不由经络血气空虚而中也贼
卷十九目录 第 30b 页 WYG0780-0464d.png
  邪不泻留而不去在左则病左在右则病右浅则
  病经络深则病藏腑邪在于络则为病肌肤麻木
  不仁也邪在于经则为病身肢偏重喎斜不遂也
  邪入于腑则为病九窍闭不识人也邪入于藏则
  为病舌瘖难言唇缓吐涎也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
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
入中则胸满而气短
卷十九目录 第 31a 页 WYG0780-0465a.png
 (按/)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二迟字当是浮字寒字
  当是风字始得文义了然且迟缓二脉不能并见
  必是传写之讹
 (注/)上条发明虚邪贼风之为病此条发明荣卫风寒
  之为病也寸口脉浮而𦂳𦂳则为寒浮则为风风
  寒之邪相抟于表郁于皮肤经络则令人身痒而
  发瘾疹也若其人心气不足谓心胸之气不足而
  邪气入心胸故令人胸满而短气也
卷十九目录 第 31b 页 WYG0780-0465b.png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
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注/)寸口脉沉而弱肝肾之气不足也盖肝主筋肾主
  骨肝肾不足筋骨痿缓一为风寒湿邪所乘即病
  筋骨关节交会之处夫人汗出时腠理开风尚易
  入况入水中浴焉得不致寒耶水伤心心主汗汗
  郁成湿故风胜为历节湿胜为黄汗出也
 (集/注)赵良曰肾主水骨与之合故脉沉者病在骨也肝
卷十九目录 第 32a 页 WYG0780-0465c.png
  藏血筋与之合血虚则脉弱故病在筋也心主汗
  汗出入水其汗为水所阻水汗相搏聚以成湿久
  变为热湿热相蒸是以历节发出黄汗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
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
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
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
头汤主之
卷十九目录 第 32b 页 WYG0780-0465d.png
 (按/)名曰断泄之泄字当是绝字始与下文相属必是
  传写之讹
 (注/)此详申上条互发其义以明其治也历节之病属
  肝肾虚肝肾不足于内筋骨不荣于外客邪始得
  乘之而为是病也究其所以致虚之由不止一端
  也如饮食之味过伤日久亦为是病也味过于酸
  则伤肝肝伤则筋伤筋伤则缓不收持名曰泄也
  味过于咸则伤肾伤肾则骨伤骨伤则枯不能立
卷十九目录 第 33a 页 WYG0780-0466a.png
  名曰枯也枯泄相搏名曰断绝断绝者即荣气不
  通卫不独行荣卫俱虚三焦失所四维断绝身体
  羸瘦也若独足肿胫冷寒胜凝于下也黄汗自出
  湿胜发于中也假令发热则属风便为历节也病
  历节者历节疼痛不能屈伸也故主之以乌头汤
  通荣行卫并驱风寒湿之邪也以蜜制乌头亦缓
  毒法耳
 (集/注)沈明宗曰金匮补示饮食内伤脾胃心肺肝肾致
卷十九目录 第 33b 页 WYG0780-0466b.png
  病名曰历节然出脉證皆因饮酒湿壅内热而招
  外邪合病谓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即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是矣或外风而合内湿外寒而合内湿内
  寒而招外湿内热而招外湿此等关头不可不晓
  又当分别风寒湿气偏多偏少而处发表温中行
  阳补虚散邪之法故治此当与灵素金匮合看则
  备若泛用成方则非良工所为之事也
乌头汤方
卷十九目录 第 34a 页 WYG0780-0466c.png
 麻黄     芍药
 黄耆(各三/两)   甘草
 川乌(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右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
  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按/)温温当是嗢嗢
卷十九目录 第 34b 页 WYG0780-0466d.png
 (注/)历节之證诸肢节疼痛也身体尪羸即上条身体
  羸瘦甚言其瘦之甚也脚肿如脱即上条独足肿
  大甚言其肿之甚也头眩短气阳气虚也嗢嗢欲
  吐寒邪盛也而不用乌头汤者因无黄汗之湿胜
  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者以壮阳气散寒湿为急
  也故方中桂枝芍药倍于麻黄防风大加白术附
  子其意专在温行阳气次在散寒湿也多用生姜
  因其欲吐更佐知母甘草者以其剂过辛热监制
卷十九目录 第 35a 页 WYG0780-0467a.png
  之也
 (集/注)李彣曰此历节病由气血两虚而致者也风湿相
  搏四肢节节皆痛即历节病也身体尪羸邪胜正
  衰也脚肿如脱气绝于下也头眩短气气虚于上
  也嗢嗢欲吐气逆于中也此三焦气血两虚故是
  汤主袪风湿而温气血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卷十九目录 第 35b 页 WYG0780-0467b.png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二两/)
 附子(二枚/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榖气实浮则汗自出
 (注/)趺阳胃脉也榖气胃气也浮则为风外薄滑则为
  胃实热风热蒸于肌腠之间故汗自出此发明黄
卷十九目录 第 36a 页 WYG0780-0467c.png
  汗亦有因风热之义也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
痛如掣
 (注/)少阴心脉也心主血心脉浮而弱弱则为血虚浮
  则为风邪风血相搏而交争于经络之间故疼痛
  牵引如掣也此发明历节亦有因血虚之义也
 (集/注)李彣曰风在血中则剽悍劲切无所不至为风血
  相搏盖血主荣养筋骨者也若风以燥之则血愈
卷十九目录 第 36b 页 WYG0780-0467d.png
  耗而筋骨失其所养故疼痛如掣昔人曰治风先
  养血血生风自灭此其治也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
汗出当风所致
 (注/)盛人脉盛不应涩小盛人气长不应气短今盛人
  脉涩小短气是形气脉息不合也审其證自汗出
  历节疼不可屈伸询其由得之于饮酒汗出当风
  也此又发明历节不止一端之义也
卷十九目录 第 37a 页 WYG0780-0468a.png
 (集/注)徐彬曰盛人肥人也肥人湿多脉得涩小此痹象
  也于是气为湿所搏而短因风作使而自汗气血
  为邪所痹而疼痛不可屈伸然肥人固多湿何以
  脉骤涩小岂非酒湿困之乎何以疼痛有加而汗
  出不已岂非湿而挟风乎脉證不同因风则一故
  曰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
卷十九目录 第 37b 页 WYG0780-0468b.png
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
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注/)历节属伤气也气伤痛故疼痛也血痹属伤血也
  血伤肿故麻木也前以明邪气聚于气分此以明
  邪气凝于血分故以血痹名之也尊荣人谓膏粱
  之人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肤盛重是以不任疲劳
  疲劳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亦不胜久卧卧则不
  时动摇动摇即加被微风亦遂得以干之此言膏
卷十九目录 第 38a 页 WYG0780-0468c.png
  粱之人外盛内虚虽微风小邪易为病也然何以
  知病血痹也但以身体不仁脉自微涩则知邪凝
  于血故也寸口关上小紧亦风寒微邪应得之脉
  也针能导引经络取诸痹故宜针引气血以泻其
  邪令脉不涩而和紧去邪散血痹自通也
 (集/注)周扬俊曰天下惟尊荣人为形乐志苦形乐故肌
  肤盛志苦故骨弱骨弱则不耐劳肌盛则气不固
  稍有劳困即汗出也汗出而阳气虚虽微风且得
卷十九目录 第 38b 页 WYG0780-0468d.png
  以袭之则血为之痹故一见脉微则知其阳之不
  足一见脉涩则知其阴之多阻此血痹之本脉也
  而其邪入之处则自形其小紧小为正气拘抑之
  象紧为寒邪入中之徵然仲景明言微风何以反
  得寒脉也盖邪随血脉上下阻滞汁沫未有不痛
  者故痛为紧脉也针以泄之引阳外出则邪去而
  正自伸也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證身体不仁
卷十九目录 第 39a 页 WYG0780-0469a.png
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互详脉證以明其治也上条言六脉微
  涩寸口关上小紧此条言阴阳寸口关上俱微尺
  中亦小紧合而观之可知血痹之脉浮沉寸口关
  上尺中俱微俱涩俱小紧也微者虚也涩者滞也
  小紧者邪也故血痹应有如是之證也血痹外證
  亦身体顽麻不知痛痒故曰如风痹状但不似风
  痹历关节流走疼痛也主黄耆桂枝五物汤者调
卷十九目录 第 39b 页 WYG0780-0469b.png
  养荣卫为本袪风散邪为末也
 (集/注)周扬俊曰此申上条既痹之后未能针引以愈遂
  令寸口微者今则阴阳俱微且寸关俱微矣且尺
  中小紧矣夫小紧既见于尺则邪之入也愈深而
  愈不得出何也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脉经
  内外谓之阴阳上下亦谓之阴阳今尺既小紧则
  微属内外也明矣若言證以不仁槩之则疼痛麻
  木每与我相阻其为不仁甚矣故以风痹象之非
卷十九目录 第 40a 页 WYG0780-0469c.png
  真风痹也于是以黄耆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
  荣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
  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黄耆(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
卷十九目录 第 40b 页 WYG0780-0469d.png
  (有人/参)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注/)男子平人应得四时五藏平脉今六脉大而极虚
  非平人之脉也然大而无力劳役伤脾气也极虚
  者内损肾阴精也此皆欲作虚劳之候故有如是
  之證也
 (集/注)李彣曰平人者形如无病之人经云脉病人不病
  者是也劳则体疲于外气耗于中脉大非气盛也
卷十九目录 第 41a 页 WYG0780-0470a.png
  重按必空濡乃外有馀而内不足之象脉极虚则
  精气耗矣盖大者劳脉之外暴者也极虚者劳脉
  之内衰者也
  魏荔彤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脉
  大者邪气盛也极虚者精气夺也以二句揭虚劳
  之总而未尝言其大在何脉虚在何经是在主治
  者随五劳七伤之故而缔审之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
卷十九目录 第 41b 页 WYG0780-0470b.png
者皆为劳得之
 (按/)若肠鸣三字与上下文不属必是错简侠瘿之瘿
  字当是瘰字每经此證先劳后瘰先瘰后劳者有
  之从未见劳瘿先后病也必是传写之讹
 (注/)平人年二三十常得大脉者则多病劳若人年已
  五六十其脉亦大不即病劳者以气血虽虚而火
  自微也火微故不病劳也虽不病劳然气血荣卫
  虚痹不行故为马刀鼠疮侠瘰也此发明脉大虽
卷十九目录 第 42a 页 WYG0780-0470c.png
  同为病不同之义也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
出酸削不能行
 (按/)阴寒精自出之寒字当是虚字是传写之讹
 (注/)此言浮大为劳以详其證也手足烦即今之虚劳
  五心烦热阴虚不能藏阳也阴虚精自出即今之
  虚劳遗精阴虚不能固守也酸削不能行即今之
  虚劳膝酸削瘦骨痿不能起于床也夫春夏阳也
卷十九目录 第 42b 页 WYG0780-0470d.png
  阴虚不胜其阳故剧秋冬阴也阴虚得位自起故
  瘥
 (集/注)徐彬曰脉大既为劳矣更加浮其證则手足烦盖
  阴既不足而阳必盛也于是春夏助其阳则剧秋
  冬助其阴则瘥阴虚而精自出者久则酸削不能
  行矣
  程林曰寒字作虚字看阴虚则气不守而精自出
  矣
卷十九目录 第 43a 页 WYG0780-0471a.png
  李彣曰脉浮大者里虚而气暴于外也四肢者诸
  阳之本劳则阳耗阴虚而生内热故手足烦凡劳
  伤多属阴虚当春夏木火盛炎之际气浮于外则
  里愈虚故剧秋冬金水相生之候气敛于内则外
  不扰故瘥也肾藏精精自出者肾水不藏也肾主
  骨故酸削而不能行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
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卷十九目录 第 43b 页 WYG0780-0471b.png
 (注/)此复申虚极为劳以详其證之义也脉虚沉弦阴
  阳俱不足也无寒热是阴阳虽不足而不相乘也
  短气面白时瞑兼衄乃上焦虚而血不荣也里急
  小便不利少腹满乃下焦虚而气不行也凡此脉
  證皆因劳而病也故曰此为劳使之然
男子面色白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按/)脉浮者里虚也当是衍文
 (注/)此复申虚劳面色白互详其證之义也面色白不
卷十九目录 第 44a 页 WYG0780-0471c.png
  因衄者是血不内生也因衄者是血亡于外也今
  曰面色薄谓面色浅淡不华亦不足之色也故主
  津液不足之渴及吐衄亡血气虚卒喘血虚卒悸
  也
 (集/注)李彣曰此节以亡血为主内经云精明五色者气
  之华也又云心之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劳则气耗
  火动逼血妄行必致亡血盖血主濡之血亡则精
  采夺而面色薄津液去而烦且渴矣又劳者气血
卷十九目录 第 44b 页 WYG0780-0471d.png
  俱耗肺主气气虚则喘心主血血虚则悸卒者猝
  然见此病也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注/)男子之脉浮大而虚者为虚劳也浮弱而涩者则
  为精气清冷故为无子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
清榖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卷十九目录 第 45a 页 WYG0780-0472a.png
 (按/)此条亡血失精之下等句与上文义不属当另作
  一条在后
 (注/)失精家谓肾阳不固精者也少腹弦急虚而寒也
  阴头寒阳气衰也目眩精气亏也发落血本竭也
  若诊其脉极虚而芤迟者当知极虚为劳芤则亡
  血迟则为寒故有清榖亡血失精之證也
 (集/注)程林曰肾主闭藏肝主疏泄失精则过于疏泄故
  少腹弦急也阴头为宗筋之所聚真阳日亏故阴
卷十九目录 第 45b 页 WYG0780-0472b.png
  头寒也目眩则精衰发落则血竭是以脉虚芤迟
  也虚主失精芤主亡血迟主下利清榖也
  李彣曰肝主藏血肾主藏精亡血失精则肝肾俱
  虚矣少腹者肝肾之部今少腹弦急以肝肾两亏
  则里气虚而张急加弦也肝主筋前阴者宗筋之
  所聚肝衰故阴头寒也肝藏血开窍于目肾主骨
  骨之精为瞳子又肾之华在发发者血之馀此肝
  肾两虚故目眩发落也芤脉者浮沉有中间无似
卷十九目录 第 46a 页 WYG0780-0472c.png
  中空芤草故名芤脉此亡血之脉以脉者血之府
  血虚则脉亦虚也迟为在藏迟则为寒脉极虚芤
  迟则其證亦虚清榖者大便完榖不化也此虚劳
  在肝肾二经者也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按/)此节脉證不合必有脱简故不释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
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卷十九目录 第 46b 页 WYG0780-0472d.png
 (注/)脉沉细迟则阳大虚故名脱气脱气者谓胸中大
  气虚少不充气息所用故疾行喘喝也阳虚则寒
  寒盛于外四末不温故手足逆冷也寒盛于中故
  腹满溏泄食不消化也
 (集/注)徐彬曰脉沉小迟其为阳衰无疑沉小迟三脉相
  并是阳气全亏故名脱气其躯为空壳疾行则气
  竭而喘喝四肢无阳而寒腹中无阳而满甚则胃
  虚极而溏泄脾虚极而食不化也
卷十九目录 第 47a 页 WYG0780-0473a.png
  李彣曰此脾肺肾三经俱病也肺主气气为阳沉
  小迟皆阳气虚衰之脉故为脱气疾行则喘喝以
  肺主出气而肾主纳气为生气之原呼吸之门若
  真元耗损则气虚不能续息肺无所出肾无所纳
  故喘喝此肺肾病也又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
  本逆寒者阳虚不温四末也腹满者脾经入腹气
  虚中满也溏泄食不化者此脾虚不能运磨水榖
  多见鹜溏飧泄之證也
卷十九目录 第 47b 页 WYG0780-0473b.png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
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详见伤寒论辨脉法中不复释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
汤主之
 (注/)脉得诸芤动微紧者谓槩虚劳之诸脉而为言也
  非谓芤动微紧仅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之候也
  通举男女失精之病而用桂枝龙骨牡蛎汤者调
卷十九目录 第 48a 页 WYG0780-0473c.png
  阴阳和荣卫兼固涩精液也
 (集/注)徐彬曰失精之家脉复不一苟得诸芤动微紧是
  男子以虚阴而挟火则失精女子以虚阴而挟火
  则梦交主以桂枝龙骨牡蛎汤者盖阴虚之人大
  槩当助肾故以桂枝芍药通阳固阴甘草姜枣和
  中龙骨牡蛎固精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     芍药
卷十九目录 第 48b 页 WYG0780-0473d.png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
乾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注/)虚劳云云者槩虚劳之證而言也非谓虚劳之證
  止于此也故下文有诸不足之说也均主以小建
卷十九目录 第 49a 页 WYG0780-0474a.png
  中汤者欲小小建立中虚之意合下六节皆论虚
  劳各有所主之方也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二两/)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
  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
卷十九目录 第 49b 页 WYG0780-0474b.png
  甜故也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耆建中汤主之
 (注/)所谓虚劳里急诸不足者亦该上条诸不足證之
  谓也黄耆建中汤建立中外两虚非单谓里急一
  證之治也桂枝龙骨牡蛎汤即桂枝汤加龙骨牡
  蛎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加胶饴黄耆建中汤即桂
  枝汤加胶饴黄耆也故尝因是而思仲景以一桂
  枝汤出入加减无往不利如此何后世一见桂枝
卷十九目录 第 50a 页 WYG0780-0474c.png
  即为伤寒发汗之剂是但知仲景用桂枝汤治伤
  寒而不知仲景用桂枝汤治虚劳也若知桂枝汤
  治虚劳之义则得仲景心法矣盖桂枝汤辛甘而
  温之品也若啜粥温覆取汗则发散荣卫以逐外
  邪即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是以辛为主也若加龙
  骨牡蛎胶饴黄耆则补固中外以治虚劳即经曰
  劳者温之甘药调之是以温以甘为主也由此推
  之诸药之性味功能加减出入其妙无穷也
卷十九目录 第 50b 页 WYG0780-0474d.png
 (集/注)魏荔彤曰气虚甚加黄耆津枯甚加人参以治虚
  劳里急此言里急非单指里急之谓也乃虚劳诸
  不足腹痛之谓也故名其方为建中正所以扶持
  其中气使渐生阴阳达于荣卫布于肢体也
  尤怡曰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
  诸脉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證相因而
  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
  虚塞空则黄耆尤有专长也
卷十九目录 第 51a 页 WYG0780-0475a.png
黄耆建中汤方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耆一两半馀依上法若气短胸
 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
 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注/)虚劳之人腰痛肾气虚而不行也少腹拘急小便
  不利膀胱气虚不化也主以八味肾气丸温补下
  焦肾与膀胱表里之气足而腰痛少腹拘急小便
卷十九目录 第 51b 页 WYG0780-0475b.png
  不利未有不愈者也
 (集/注)程林曰腰者肾之外候肾虚则腰痛肾与膀胱为
  表里不得三焦之阳气以决渎则小便不利而少
  腹拘急矣与是方以益肾间之气气强则便溺行
  而少腹拘急亦愈矣
  尤怡曰虚劳之人损伤少阴肾气是以腰痛少腹
  拘急小便不利以八味肾气丸补阴之虚可以生
  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乃补下治下之良剂也
卷十九目录 第 52a 页 WYG0780-0475c.png
八味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中/)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注/)因虚劳而烦是虚烦也因虚烦而不得眠是虚烦
  不得眠也故主以酸枣仁汤专治虚烦烦去则得
  眠也
 (集/注)李彣曰虚烦不得眠者血虚生内热而阴气不敛
  也内经云气行于阳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
  故目不得瞑酸枣汤养血虚而敛阴气也
卷十九目录 第 52b 页 WYG0780-0475d.png
酸枣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藭(二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
  三升分温三服
五劳极虚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
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乾血肌肤甲错两目黯
卷十九目录 第 53a 页 WYG0780-0476a.png
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按/)缓中补虚四字当在不能饮食之下必是传写之
  讹
 (注/)五劳所伤久之令人极虚羸瘦腹中虚满不能饮
  食宜缓中补虚如前之建中等方也原其所伤之
  道不止过劳伤气房室伤精也即饮食伤胃饥过
  伤脾渴过伤肾忧思伤心罢极伤肝过言伤肺皆
  令人经络荣卫气伤是以劳热煎熬内有乾血故
卷十九目录 第 53b 页 WYG0780-0476b.png
  肌肤不润甲错如鳞也两目不荣黯黑不明也似
  此乾血之證非缓中补虚之剂所能治故主以大
  黄虫丸攻热下血俾瘀积去而虚劳可复也
 (集/注)程林曰此条单指内有乾血而言夫人或因七情
  或因饮食或因房劳皆令正气内伤血脉凝积致
  有乾血积于中而尪羸见于外也血积则不能以
  濡肌肤故肌肤甲错不能荣于目则两目黯黑与
  大黄虫丸以下乾血则邪除正王矣非大黄
卷十九目录 第 54a 页 WYG0780-0476c.png
  虫丸能缓中补虚也
  尤怡曰内有乾血不去适足以留新血而渗灌不
  周故去之不可不早也此方润以濡其乾虫以动
  其瘀通以去其闭而以地黄芍药甘草和养其虚
  攻血而仍滋夫血也
大黄虫汤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卷十九目录 第 54b 页 WYG0780-0476d.png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乾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半升/)
 蛴螬(一升/)   乾地黄(十两/)
  右十二味末之炼蜜为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
  三服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方主之
 (注/)虚劳诸不足者谓五劳诸虚百损也上条以热伤
卷十九目录 第 55a 页 WYG0780-0477a.png
  乾血为言此条以风气百疾立论热伤其上之血
  分则病肺痈热伤其下之血分则病乾血风中其
  外之气分则病肺痿风中其内之气分则病百疾
  主之以薯蓣丸散诸风邪补诸不足滋诸枯槁调
  诸荣卫故其药温润共剂补散同方也
 (集/注)徐彬曰虚劳不足證多有兼风者正不可著急治
  风气故仲景以四君四物养其气血麦冬阿胶乾
  姜大枣补其肺胃而以桔梗杏仁开提肺气桂枝
卷十九目录 第 55b 页 WYG0780-0477b.png
  行阳防风运脾神曲开郁黄卷宣肾柴胡升少阳
  之气白蔹化入荣之风虽有风气未尝专治之谓
  正气运而风气自去也然以薯蓣名丸者取其不
  寒不热不燥不滑脾肾兼宜故多用以为君则诸
  药相助以为理耳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
卷十九目录 第 56a 页 WYG0780-0477c.png
 乾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七分/)
 芎藭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乾姜(三分/)
 白蔹(二分/)   防风(六分/)
卷十九目录 第 56b 页 WYG0780-0477d.png
 大枣(百枚/为膏)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
  一丸一百丸为剂
 肺痿肺痈欬𠻳上气病脉證并治第七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欬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
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
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欬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
卷十九目录 第 57a 页 WYG0780-0478a.png
辟燥欬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欬唾脓血
 (注/)热在上焦不欬不病肺痿也因热病欬则为肺痿
  肺热致痿之由非止一端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
  从消渴小便数利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之重亡
  津液故令肺热乾痿也肺热乾痿则清肃之令不
  行水精四布失度脾气虽散精液上归于肺而肺
  不但不能自滋其乾亦不能内洒陈于藏腑外输
  精于皮毛也其精液留贮胸中得热煎熬变为涎
卷十九目录 第 57b 页 WYG0780-0478b.png
  沫侵肺作欬唾之不已故乾者自乾唾者自唾愈
  唾愈乾痿病成矣若口中辟辟乾燥不吐浊唾涎
  沫每欬即胸中隐隐而痛脉数而滑不数而虚则
  非肺痿乃为肺痈久则痈成脓溃不唾涎沫而必
  欬唾脓血矣
 (集/注)周扬俊曰喻昌云行动数武气即喘鸣冲击连声
  痰始一应金匮治法贵得其精意大要缓而图之
  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以
卷十九目录 第 58a 页 WYG0780-0478c.png
  通肺之小管散火热以复肺之清肃如半身痿废
  及手足痿软治之得法亦能复起而肺近在胸中
  呼吸所关可不致力乎肺痈属在有形之血血结
  宜骤攻肺痿属在无形之气气伤宜徐理故痈为
  实误以肺痿治之是为实实痿为虚误以肺痈治
  之是为虚虚此辨证用药之大略也然两手寸口
  之脉原为手太阴肺脉此云寸口脉数云滑数云
  数实云数虚皆指左右三部统言非如气口独主
卷十九目录 第 58b 页 WYG0780-0478d.png
  右关之上也其人欬口中反有浊唾涎沫顷之遍
  地者为肺痿言欬而口中不乾燥也若欬而口中
  辟辟燥则是肺已结痈火热之毒出现于口欬声
  上下触动其痈胸中即隐隐而痛其脉必见滑数
  有力正邪气方盛之徵也数虚数实之脉以之分
  别肺痿肺痈是则肺痿当补肺痈当泻也可知矣
  又云才见久欬先须防此两證肺痈由五藏蕴崇
  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薰灼
卷十九目录 第 59a 页 WYG0780-0479a.png
  血为之凝痰为之裹遂成小痈所结之形渐长则
  肺日胀而胁骨日昂乃至欬声频并痰浊如胶发
  热畏寒日晡尤甚面红鼻燥胸生甲错始先即能
  辨其脉證属表属里极力开提攻下无不愈者迨
  至血化为脓肺叶朽坏倾囊吐出始识其證十死
  不救嗟无及矣
  沈明宗曰此肺痿肺痈之辨也心居上肾水不足
  心火刑金为热在上焦肺阴日消气逆则欬故致
卷十九目录 第 59b 页 WYG0780-0479b.png
  肺痿然本经明其始病之因或从病后阴虚过汗
  伤液呕吐伤津消渴血虚津竭或利小便数而伤
  阴或大便难反被快药下利而重亡津液以致肺
  金枯燥虚热熏蒸故寸口脉数其人欬𠻳气弱不
  振津液不布化为浊唾涎沫而成肺痿若口中辟
  辟燥欬即胸中隐隐痛者乃风寒侵入肺中凝滞
  荣血为痈故脉滑数而欬唾脓血因无形虚热致
  痿故脉数虚因有形气血凝滞成痈故脉数实此
卷十九目录 第 60a 页 WYG0780-0479c.png
  明肺痈属实肺痿属虚也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注/)此详申上条肺痿肺痈之脉也肺痿得之于热亡
  津液虚邪也故脉数而虚肺痈得之于热毒蓄结
  实邪也故脉数而实
 (集/注)李彣曰潘硕甫云痿与痈皆热在上焦其脉皆数
  皆欬亡津液未有异也但痿属肺气虚而亡津虽
  有热亦不烈故不至燥涸虽欬而口中有浊唾涎
卷十九目录 第 60b 页 WYG0780-0479d.png
  沬故脉虽数而虚也痈则气壅血凝邪实而热烈
  故津液亡而更觉乾涸口中辟辟燥欬即胸中隐
  痛津液既涸脉应涩滞而反滑数者蓄热腐脓脉
  故数实也
  尤怡曰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亡而
  肺焦也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
  㿉也故其脉有虚实不同而其数则一也
问曰病欬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
卷十九目录 第 61a 页 WYG0780-0480a.png
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
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
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欬口乾
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
凝滞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按/)肺痈之上当有肺痿二字不然本文论肺痿之义
  则无著落必是脱简脉微之三微字当是三浮字
  微字文气不属必是传写之讹
卷十九目录 第 61b 页 WYG0780-0480b.png
 (注/)病欬逆者何以知为肺痿肺痈也欬而不渴浊唾
  涎沫脉数而虚是以脉證知为肺痿也口中乾噪
  胸中隐痛脉数而实是以脉證知为肺痈也至于
  所以受病之由肺痿前已言之而肺痈则未尝言
  也故又取所以致热而病肺痿肺痈之由互为详
  悉发明也寸口肺脉也肺脉当浮涩而短今浮而
  数是以知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初病风热外搏皮
  毛则荣卫受邪故汗出而恶寒也末传风热内舍
卷十九目录 第 62a 页 WYG0780-0480c.png
  于肺则荣卫分病病肺痿者属风热伤于卫气气
  分有津液而无血津液为之浊故其为證欬而不
  吐脓血唾浊涎沫也病肺痈者属风热伤于荣血
  血分有血而无津液血为之凝蓄故其为證欬而
  不唾涎沫吐脓血如米粥也其发热汗出恶寒恶
  风欬而喘满咽燥不渴呼气不入吸气不出则为
  痿痈互相兼有必然之證也呼气不入吸气不出
  乃言其呼吸气促难出难入非竟不出入也始萌
卷十九目录 第 62b 页 WYG0780-0480d.png
  可救谓肺伤尚浅脓成则死谓肺已坏矣盖示人
  图治于蚤又特为肺痈而谆谆言之也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以明急治之义也肺痈者谓口中辟辟
  乾燥胸中隐隐作痛脉数实也而更加喘不得卧
  是邪壅肺甚急故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大苦大寒
  峻泻肺邪恐稍迁延脓成则死矣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卷十九目录 第 63a 页 WYG0780-0481a.png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
  升顿服
 (集/解)赵良曰此治肺痈吃紧之方也肺中生痈不泻何
  待恐日久痈脓已成泻之无益日久肺气已索泻
  之转伤乘其血结而脓未成当急以泻之之法夺
  之况喘不得卧不亦甚乎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
卷十九目录 第 63b 页 WYG0780-0481b.png
辛欬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
 (注/)此承上条互详其證以同其治也肺痈胸胀而满
  欬逆上气喘鸣迫塞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
  不闻香臭酸辛是邪外塞皮毛内壅肺气比之喘
  不得卧殆尤甚焉亦以葶苈大枣泻肺汤者因其
  脓未成故也
欬而胸满振寒脉数咽乾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
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卷十九目录 第 64a 页 WYG0780-0481c.png
 (注/)欬而胸满振寒脉数咽乾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
  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證也肺痈尚未成脓
  实邪也故以葶苈之剂泻之今已溃后虚邪也故
  以桔梗之苦甘草之甘解肺毒排痈脓也此治已
  成肺痈轻而不死者之法也
 (集/注)高世栻曰吐如米粥亦脓也何以上文云脓成则
  死若谓如米粥者非脓上文既曰畜结痈脓吐如
  米粥此又云吐脓如米粥既吐脓矣奚有始萌脓
卷十九目录 第 64b 页 WYG0780-0481d.png
  成之别也愚曰上文先欬逆而呼吸不利后凝滞
  而血脉成脓阴阳血气皆伤故脓成则死若上节
  言肺痈而气机不利此节言肺痈而经络不和病
  阳气者不伤阴病血脉者不伤阳故可治也如但
  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二语尽之是以辞害志也
  奚可乎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卷十九目录 第 65a 页 WYG0780-0482a.png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
  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欬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
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
甘草乾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注/)欬而不吐涎沫者肺燥欬也欬而吐涎沫者肺热
  痿也若似肺痿之吐涎沫而不欬者此为肺中有
  冷饮非为肺中成热痿也肺中冷则其人必不渴
卷十九目录 第 65b 页 WYG0780-0482b.png
  遗尿小便数头眩多涎唾所以然者以上焦阳虚
  不能约制下焦阴水下焦之水泛上而唾涎沫用
  甘草乾姜汤以温散肺之寒饮也如服汤已渴者
  属消渴谓始先不渴服温药即转渴者不但非肺
  中热亦非肺中冷乃胃中热也则不当以属肺中
  冷寒饮治之当以属胃中热消渴治之也
甘草乾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乾姜(二两/炮)
卷十九目录 第 66a 页 WYG0780-0482c.png
  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欬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注/)欬逆上气谓欬则气上冲逆也上条发明不欬而
  吐涎沫者非为肺痿是为肺冷也此条发明欬而
  不吐涎沫者亦非肺痿亦为肺冷也上条以不渴
  小便数多唾涎沫为肺中冷故以乾姜佐甘草是
  以温中为主也此条以气上逆喉中有水鸡声为
  肺经寒故以生姜佐麻黄是以散外为主也病同
卷十九目录 第 66b 页 WYG0780-0482d.png
  冷饮而有在外在内之别方同辛温而有主温主
  散之异也水鸡声者谓水与气相触之声在喉中
  连连不绝也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苑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卷十九目录 第 67a 页 WYG0780-0483a.png
 半夏(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
  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解)程林曰欬而上气如水鸡声连连不绝者是汤主
  之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射干紫苑
  之苦所以泄逆气也以辛泻之麻黄生姜细辛半
  夏款冬花之辛所以泻风邪也以酸收之以酸补
  之五味子之酸以补不足虚则补其母大枣之甘
卷十九目录 第 67b 页 WYG0780-0483b.png
  所以补其母也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按/)大逆上气之大字当是火字文义病药始属必是
  传写之讹
 (注/)欬而上气咽喉有水鸡声而连连者是寒饮上逆
  也今欬而上气咽喉无水鸡声而不利者是火气
  上逆也不利者谓咽喉若有物相碍不爽利也主
  之以麦门冬汤止其火逆下其上气也
卷十九目录 第 68a 页 WYG0780-0483c.png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
  夜一服
 (集/解)周扬俊曰喻昌云此胃中津液枯燥虚火上炎之
  證麦冬汤乃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
卷十九目录 第 68b 页 WYG0780-0483d.png
  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不惟无益而反害
  之凡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即死胃气者肺之母
  气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谓肺藉其清凉知清凉
  为肺之母也有贝母之名者谓肺藉其豁痰实豁
  痰为肺之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
  證而屡不应名不称矣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麦
  冬人参甘草粳米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
  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
卷十九目录 第 69a 页 WYG0780-0484a.png
  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欬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注/)欬逆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是寒饮冲肺射干麻
  黄汤證也欬逆上气咽喉不利者是火气冲肺麦
  门冬汤證也今欬逆上气惟时时唾浊痰涎多也
  但坐不得卧气逆甚也此痰气为病非寒饮亦非
  火气主之以皂荚丸者宣导其痰通达其气也佐
  枣膏之甘以药性剽悍缓其势也
卷十九目录 第 69b 页 WYG0780-0484b.png
 (集/注)程林曰浊唾壅塞于肺则不得卧故时时唾浊也
  皂荚味辛咸辛能散咸能软宣壅导滞利窍消风
  莫过于此故欬逆上气时时唾浊坐不得卧者宜
  之然药性剽悍佐枣膏之甘以缓其药势
  魏荔彤曰欬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则较
  重于喉中水鸡声者矣声滞者挟外感之因唾浊
  则内伤之故但坐不得卧而肺痈之證将成矣是
  上焦有热痰血包裹结聚成患不可不急为宣通
卷十九目录 第 70a 页 WYG0780-0484c.png
  其结聚而后可津液徐生枯乾获润也皂荚丸主
  之皂荚驱风理痹正为其有除瘀涤垢之能也欬
  逆上气时时唾浊胸膈恶臭之痰血已结可不急
  为涤荡使之湔洗不留乎如今用皂荚澡浴以除
  垢腻即此理也用丸俾徐徐润化自上而下而上
  部方清若用汤直泻无馀不能治上部之胶凝矣
  古人立法诚善哉此为预治肺痈将成者主治也
皂荚丸方
卷十九目录 第 70b 页 WYG0780-0484d.png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
  三夜一服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注/)上气谓欬逆上气也面浮肿谓面目浮肿也肩息
  谓喘也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谓脉證两虚
  已属不治又加利则上喘下利阴阳两脱脉證相
  反故曰尤甚也
卷十九目录 第 71a 页 WYG0780-0485a.png
 (集/注)徐彬曰此言肺痈之證元气惫者为难治也谓肺
  痈由风则风性上行必先上气若兼面浮肿肩息
  气升不降也又脉浮大元气不能复敛则补既不
  可汗又不可况内外皆逆气非风之比可尽汗泄
  乎故云不治加利则阳从上脱阴从下脱故曰尤
  甚
  尤怡曰上气面浮肿肩息气但升而不降矣脉复
  浮大则阳有上越之机脉偏盛者偏绝也又加下
卷十九目录 第 71b 页 WYG0780-0485b.png
  利是阴复从下脱矣阴阳离决故当不治肩息息
  摇肩也
欬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
加半夏汤主之
 (注/)欬而上气此为肺胀其證肩息而喘目突如脱之
  状今脉浮大则可知浮则为风大则为实故以越
  婢加半夏汤主之外疏皮毛内降气逆也
 (集/注)赵良曰欬而上气则其气之有冲而不下可知矣
卷十九目录 第 72a 页 WYG0780-0485c.png
  其欬之相连而不已可知矣此皆属肺之胀使之
  也邪入于肺则气壅气壅则欲不喘不可得惟喘
  极故目如脱所以状胀与喘之至也脉浮邪也兼
  大则邪实而所以遗害于肺正未有已故必以辛
  热发之亦兼以甘寒佐之使久合之邪涣然冰释
  岂不快乎然久蓄之饮何由得泄故特加半夏于
  越婢汤中一定之法也
  尤怡曰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欬而上
卷十九目录 第 72b 页 WYG0780-0485d.png
  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
  辅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阳热
  故利辛寒不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暗胀突如
  欲脱落之状壅气然也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卷十九目录 第 73a 页 WYG0780-0486a.png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分温三服
 (集/解)李彣曰脾运水榖主为胃行津液职卑如婢也汤
  名越婢者取发越脾气通行津液之义也今治肺
  胀则麻黄散表邪石膏清内热甘草大枣养正缓
  邪半夏生姜散逆下气也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注/)上气欬逆喘而躁急者属肺胀也乃风郁于外水
卷十九目录 第 73b 页 WYG0780-0486b.png
  逆于中之候也故曰欲作风水当发其汗故曰发
  汗则愈也
 (集/注)徐彬曰有邪者尚可治也若上气但喘而躁则喘
  为风之扇躁为风之烦其逆上之涎沫将挟风势
  而为风水今使先泄于肌表水无风战自然顺趋
  而从下故曰可汗而愈
肺胀欬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
石膏汤主之
卷十九目录 第 74a 页 WYG0780-0486c.png
 (注/)此承上条互详脉證以明其治也肺胀欬而上气
  烦躁而喘脉浮是外伤风寒内有水气主以小青
  龙汤发汗则愈加石膏者因多一烦躁證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互上条肺胀治法也风寒之邪入于
  荣卫挟饮上逆则欬而上气也烦躁而喘肺气壅
  逆谓之肺胀即肺痈未成之初也
  尤怡曰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證而兼烦躁则挟
  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又
卷十九目录 第 74b 页 WYG0780-0486d.png
  此条见證与上条颇同而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
  能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
  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乾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卷十九目录 第 75a 页 WYG0780-0487a.png
 石膏(二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二三服小儿服四合
 (集/解)李彣曰心下有水麻黄桂枝发汗以泄水于外半
  夏乾姜细辛温中以散水于内芍药五味子收逆
  气以平肝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烦躁
  兼能解肌出汗也
欬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卷十九目录 第 75b 页 WYG0780-0487b.png
 (注/)欬谓欬而不上气也脉浮者风寒病外也主之厚
  朴麻黄者以散外邪为主也脉沉者痰饮病里也
  主之泽漆汤以逐内饮为主也
 (集/解)尤怡曰此不详见證而但以脉之浮沉为辨而异
  其治按厚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同则
  散邪蠲饮之力居多而厚朴辛温亦能助表小麦
  甘平五味敛安正气者也泽漆汤以泽漆为主而
  以白前黄芩半夏佐之则下趋之力轻猛虽生姜
卷十九目录 第 76a 页 WYG0780-0487c.png
  桂枝之辛亦祗为下气降逆之用而已不能发表
  也仲景之意盖以欬皆肺邪而脉浮者气多居表
  故驱之使从外出为易脉沉者气多居里故驱之
  使从下出为易亦因势利导之法也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乾姜(二两/)
卷十九目录 第 76b 页 WYG0780-0487d.png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
  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苑)
 泽漆(三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卷十九目录 第 77a 页 WYG0780-0488a.png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右九味㕮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
  夜尽
 (集/解)李彣曰欬者水寒射肺也脉浮者停水而又挟风
  以鼓之也麻黄去风散肺逆与半夏细辛乾姜五
  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龙加石膏为解表行水
  之剂也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则水亦不行故
卷十九目录 第 77b 页 WYG0780-0488b.png
  用厚朴疏敦阜之土使脾气健运而水自下泄矣
  杏仁下气去逆小麦入心经能通火气以火能生
  土助脾而共成决水之功也又云脉沉为水以泽
  漆为君者因其功专于消痰行水也水性阴寒桂
  枝行阳气以导之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
  制水肺气逆不能通调水道故用人参紫参白前
  甘草补脾顺肺同为制水利水之方也黄芩苦以
  泄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也
卷十九目录 第 78a 页 WYG0780-0488c.png
  沈明宗曰详金匮欬𠻳病本于肺则一大纲有三
  一者热刑肺金气弱不振欬而唾沫为肺痿二者
  风伤卫分则病欬上气喘为肺胀三者邪传荣血
  凝而不行为肺痈然肺胀之中又分风寒表里饮
  多风少风多饮少之治故气喘而躁脉浮者为心
  下有水欲作风水当以小青龙两解表里加石膏
  以清风热目如脱状乃风寒多而饮少以越婢驱
  风加半夏而下痰逆风寒外束火热内郁喉中水
卷十九目录 第 78b 页 WYG0780-0488d.png
  鸡声者射干麻黄汤宣通表里之邪风热壅逆津
  液不布化而为涎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者皂荚
  丸以驱风郁之涎若欬而脉浮邪居肺气以厚朴
  麻黄汤俾从表解欬而脉沉邪入于荣将成肺痈
  以泽漆而破壅结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是无外邪
  治当麦门冬汤清润滋降若见浮肿肩息脉浮大
  而下利真气上浮下脱则为不治以上皆外邪兼
  内饮合病微细之辩临證又当合内经五藏六腑
卷十九目录 第 79a 页 WYG0780-0489a.png
  互相传乘之欬而辩之则尽善矣
 
 
 
 
 
 
 
卷十九目录 第 79b 页 WYG0780-0489b.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