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八目录
卷十八目录 第 1a 页 WYG0780-042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八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上之一目录
 藏府经络先后第一
  论法无方
 痉湿暍第二
  葛根汤
  大承气汤
卷十八目录 第 1b 页 WYG0780-0427b.png
  栝蒌桂枝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防己黄耆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人参汤
卷十八目录 第 2a 页 WYG0780-0428a.png
  一物瓜蒂汤
 
 
 
 
 
 
 
卷十八目录 第 2b 页 WYG0780-0428b.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八目录
卷十八目录 第 5a 页 WYG0780-042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八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上之一
  伤寒论论伤寒金匮要略论杂病乃仲景全书伤
  寒论得成无己创注续者五十馀家故得昌明宇
  内金匮要略人罕言之虽有赵良徐彬等注释但
  其文义古奥系千载残编错简颇多疑义阙文亦
  复不少承讹袭谬随文蔓衍宜后人视为迂远束
卷十八目录 第 5b 页 WYG0780-0428d.png
  诸高阁今于其失次者序之残缺者补之博采群书
  详加注释俾二书并行于世庶后之业医者不为
  俗说所误知仲景能治伤寒未尝不能治杂證也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證第一
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
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
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
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
卷十八目录 第 6a 页 WYG0780-0429a.png
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
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
中经络未流传府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
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
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
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
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按/)此篇乃一书之纲领前人误编为次篇先后失序
卷十八目录 第 6b 页 WYG0780-0429b.png
  今冠于首以统大意
 (注/)五常者五行也五行之气风暑湿燥寒也五行之
  味酸苦甘辛咸也夫人禀此而有其形则藏府日
  与气味相通不曰五气而曰风气者该他气而言
  也盖风贯四气犹仁贯四德故曰因风气而生长
  也然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者盖主气正
  风从其所居之乡而来主长养万物者也客气邪
  风从其冲后而来主杀害万物者也人在气交之
卷十八目录 第 7a 页 WYG0780-0429c.png
  中其生其害犹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也天之五气
  人得之则为五藏真元之气若通畅相生虽有客
  气邪风勿之能害人自安和如不通畅则客气邪
  风乘隙而入中人多死然人致死之由虽有千般
  疢难大要不外三因一者中虚经络受邪即入藏
  府此为内所因也二者中实虽感于邪藏府不受
  惟外病躯体四肢九窍血脉壅塞此为外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非由中外虚实感召其
卷十八目录 第 7b 页 WYG0780-0429d.png
  邪是为不内外因也以此三者详之千般疢难病
  由悉尽矣若人能慎养形气不令客气邪风干忤
  经络即适中经络未传藏府遂医治之自可愈也
  四肢九窍才觉重滞尚未闭塞即导引吐纳针灸
  按摩亦可愈也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
  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五味各得其宜不使形气
  有衰万病疢难无由而入其腠理矣腠者一身空
  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理者
卷十八目录 第 8a 页 WYG0780-0430a.png
  皮肤藏府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
 (按/)正风者从八方应时而来相生和缓之主气也邪
  风者从其冲后而来相尅冲烈之客气也如时当
  东风而来西风也所谓后者以己过之时言也
 (集/注)赵良曰人在气交中秉地之刚柔以成五藏百骸
  之形秉天之阴阳以成六经之气形气合一神机
  发用驾行榖气出入内外同乎天度升降浮沉应
  夫四时主宰于身形之中谓之元真外感者客气
卷十八目录 第 8b 页 WYG0780-0430b.png
  也灵枢曰虚邪不能独伤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
  之盖天人之气各有正不正人气正则不受邪不
  正则邪乘之天气正则助其生长不正则害之人
  气不正者由七情动中服食不节房欲过度金刃
  虫兽伤其气血尽足以受病也天气不正者由四
  时不和八风不常尽足以伤万物也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
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
卷十八目录 第 9a 页 WYG0780-0430c.png
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
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
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
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
肝气盛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
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
馀是其义也馀藏准此
 (注/)此承上条受病三因以明其治也上工良医也中
卷十八目录 第 9b 页 WYG0780-0430d.png
  工常医也已病已然之病也未病未然之病也假
  如现在肝病此已然之病也肝病将来传脾此未
  然之病也良医知肝病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
  衰旺次审脾土虚实时旺脾实则知不受肝邪不
  须补脾直治已病之肝若时衰脾虚则知肝必传
  脾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彼常医不晓四
  时所胜五藏相传之理见肝之病惟泻已病之肝
  不知补未病之脾也上工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
卷十八目录 第 10a 页 WYG0780-0431a.png
  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治
  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
  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
  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
  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此亢则害承乃
  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
  则不用此法也中工不晓虚实虚者泻之是为虚
卷十八目录 第 10b 页 WYG0780-0431b.png
  虚实者补之是为实实非其义也上工知其虚实
  补其不足损其有馀是其义也其馀四藏皆准此
  法伤字作制字看
 (集/注)徐彬曰假如肝经之病肝木胜脾土知邪必传脾
  经治宜实脾为先此脾未病而先实之所谓治未
  病也不忧本藏之虚而忧相传不已其病益深故
  先以实脾为急务也
  程林曰经云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
卷十八目录 第 11a 页 WYG0780-0431c.png
  衰而彰之所谓因者乘其机也治未病者谓治未
  病之藏府非治未病之人也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使土旺则能胜水水不行则火盛而制金金不能
  平木肝自愈矣此治肝补脾治未病之法也
  高世栻曰实脾专为制水使火盛金衰肝不受制
  则肝自愈其理甚精微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
  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
卷十八目录 第 11b 页 WYG0780-0431d.png
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
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
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注/)气色见于面部而知病之死生者以五气入鼻藏
  于五藏其精外荣于面也色者青赤黄白黑也气
  者五色之光华也气色相得者有气有色平人之
  色也即经云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黄白如
卷十八目录 第 12a 页 WYG0780-0432a.png
  豚膏黑如乌羽者生也气色相失者色或浅深气
  或显晦病人之色也即经云浮泽为外沉浊为内
  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夭泽以观成败察其散
  搏以知新故视色上下以知病处色粗以明沉夭
  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也有色无气者色枮不
  泽死人之色也即经云青如蓝叶黄如黄土赤如
  衃血白如枯骨黑如炱者死也鼻者明堂也明堂
  光泽则无病矣而曰见青色为腹中痛鼻苦冷甚
卷十八目录 第 12b 页 WYG0780-0432b.png
  者死黑色为水为劳黄色为上寒下热小便难面
  目鲜明内有留饮色白为亡血色赤为热为风若
  见于冬为非其时者死目直视正圆不合如鱼眼
  者痉不治此气色主病之大略也其详皆载内经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
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按/)头中病之头字当是腹字经中从无头中病之文
  且文义不属必是传写之讹
卷十八目录 第 13a 页 WYG0780-0432c.png
 (注/)病人语声寂然谓寂然不语也若恶人语是心病
  也喜惊呼者谓不恶人语且喜惊呼是知其病不
  在心而在外也故曰骨节间病也病人语声喑喑
  然不彻者谓声不响亮而不了彻也此有碍于息
  气故知为心膈间病也病人语声啾啾然细而长
  者谓唧唧哝哝小而悠长也因不敢使气急促动
  中故知腹中病也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欬息张口短
卷十八目录 第 13b 页 WYG0780-0432d.png
气者肺痿唾沫
 (注/)息者一呼一吸也摇肩谓抬肩也心中坚谓胸中
  壅满也呼吸之息动形抬肩胸中壅气上逆者喘
  病也呼吸引胸中之气上逆喉中作痒梗气者欬
  病也呼吸张口不能续息似喘而不抬肩者短气
  病也盖肺气壅满邪有馀之喘也肺气不续息正
  不足之短气也然不足之喘亦有不续息者有馀
  之短气亦有胸中壅满者肺气上逆者必欬也欬
卷十八目录 第 14a 页 WYG0780-0433a.png
  时唾痰𠻳也若欬唾涎沫不已者非欬病也乃肺
  痿也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
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
动摇振振者不治
 (按/)吸促之促字当是远字吸远之远字当是促字方
  合病义必传写之讹
 (注/)此承上文言喘分三焦有可治不可治之辨也喘
卷十八目录 第 14b 页 WYG0780-0433b.png
  肺病也肺主气司呼吸故以呼吸气促谓之喘也
  若呼吸气均促是病在呼吸阻升降之气也故知
  喘在中焦也呼之气促吸之气长病在呼呼出心
  与肺故知喘在上焦也呼之气长吸之气短病在
  吸吸入肾与肝故知喘在下焦也喘之实者谓邪
  气盛则实也中实则必腹满便鞕当下之可治也
  喘之虚者谓正气夺则虚也中虚则必腹软便滋
  不堪下难治也若喘而呼吸动摇振振不能擎身
卷十八目录 第 15a 页 WYG0780-0433c.png
  者则为形气不相保勿论虚实不治也曰吸而微
  数数即促也促即短也远即长也吸不言呼略辞
  也犹言呼吸均短呼短吸长吸短呼长也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
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注/)寸口者统言左右三部脉也脉动法乎四时命乎
  五藏然必因其王时而动则为平脉也假令肝旺
  于春随其时色当青脉当弦此不病之色脉也若
卷十八目录 第 15b 页 WYG0780-0433d.png
  色反白脉反浮此非其时乃病之色脉也四时准
  此
 (集/注)尤怡曰王时当时至而气王乃脉乘之而动其色
  亦应之如肝王于春脉弦而色青此其常也推之
  四时无不皆然若色当青而反白为非其时而有
  是色不特肝病为然即肺亦当病矣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
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
卷十八目录 第 16a 页 WYG0780-0434a.png
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
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
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
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注/)冬至之后得甲子日夜半少阳之气始生天渐温
  和气之常也若未得甲子天即温和此为未至而
  至也气未应至而先至者是来气有馀也已得甲
  子阳气渐盛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气应至
卷十八目录 第 16b 页 WYG0780-0434b.png
  而不至者是来气不足也若天大寒不解此为至
  而不去也气应去而不去者是去气太过也若天
  过温如盛夏时此为至而太过也气应至而甚者
  是至气太过也太过者其气淫则薄其所不胜乘
  其所胜也不及者其气迫则所胜妄行所生者受
  病所不胜薄之也此内经所谓谨候其时气可与
  期馀皆仿此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卷十八目录 第 17a 页 WYG0780-0434c.png
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注/)脉浮虚风之候也关前之寸脉浮者病在表也关
  后之尺脉浮者病在里也虚风在表故主腰痛背
  强不能行也虚风在里故主短气而极也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
厥阳
 (注/)阴阳偕行顺也阴阳独行逆也厥逆也逆阳独行
  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也
卷十八目录 第 17b 页 WYG0780-0434d.png
 (集/注)李彣曰厥阳即阳厥也内经云阳气衰于下则为
  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此厥阳独行有阳无
  阴之大槩也
  高世栻曰按此为有阳无阴是为厥阳也经曰阴
  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
  曰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
  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于四肢也乃肾气日衰阳
  气独胜此所以为有阳无阴而为厥阳独行也
卷十八目录 第 18a 页 WYG0780-0435a.png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
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
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按/)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之
  十八字文理不顺衍文也血气入藏之血字当是
  厥字始与卒厥相合必传写之讹也
 (注/)此详申阳厥阴厥生死之义也厥气者逆气也即
  逆阳逆阴之气也气逆则乱于胸中故忽然眩仆
卷十八目录 第 18b 页 WYG0780-0435b.png
  名曰卒厥若唇口青身冷是阴进阳退则为入藏
  即死也若身温汗自出是阴消阳长则为入府即
  愈也
 (集/注)沈明宗曰邪气入藏神明昏愦卒倒无知谓之卒
  厥若唇口青身冷神机不能出入藏气垂绝所以
  主死经曰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暴厥是也若
  身和汗出乃邪气入府不得出入一时卒倒非藏
  绝之比顷时阳机外达邪气随之外泄故知入府
卷十八目录 第 19a 页 WYG0780-0435c.png
  即愈
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
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
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注/)此详申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之义也卒厥之病多
  脉脱而不见脉脱不见而死者是正气不反也脉
  脱不见而生者是邪气闭而复通也非为厥气一
  病百病入藏入府皆然也譬如浸淫疠风等疮从
卷十八目录 第 19b 页 WYG0780-0435d.png
  口起流向四肢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也盖以病向外者可治病入里者难医亦此义也
 (集/注)赵良曰脱者去也经脉乃藏府之隧道为邪气所
  逼故绝气脱去其脉而入于内五藏阴也六府阳
  也阴主死而阳主生所以入藏即死入府即愈而
  可治非惟藏府之阴阳然也凡内外阴阳之邪毒
  出入表里者皆然也
  徐彬曰凡病邪能出阳为浅故生闭阴不出为深
卷十八目录 第 20a 页 WYG0780-0436a.png
  故死非止一病百病皆然复以浸淫疮喻之若从
  口起而流向四肢者是邪从内发于外泄而不进
  故可治若从四肢起流入口者是邪由外入于内
  进而不泄此藏气伤败故不可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
病十八何谓也师曰欬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
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
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
卷十八目录 第 20b 页 WYG0780-0436b.png
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饦
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
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
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按/)字典无䅽字当是漀字漀音倾侧水也后之积聚
  门䅽气之䅽字亦误
 (注/)此章曰十八曰九十等文乃古医书之文今不可
  考难以强释五劳七伤等说亦详在千金故不复
卷十八目录 第 21a 页 WYG0780-0436c.png
  注也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
  也欬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
  故为阴病也清邪居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
  下谓湿邪本乎地也六淫天邪故名大邪六淫伤
  外故曰中表也七情人邪故名小邪七情伤内故
  曰中里也䅽饦者饮食也饮食之邪从口而入食
  伤隔夜不化故名曰宿食也五邪谓风寒湿雾饮
  食也夫五邪之中人莫不各以类而相从前者早
卷十八目录 第 21b 页 WYG0780-0436d.png
  也风中于早从阳类也寒中于暮从阴类也雾邪
  清轻故伤皮肤湿邪浊重故流关节饮食失节故
  伤脾胃极寒之食伤经以经属阴也极热之食伤
  络以络属阳也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
得下利清榖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
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
卷十八目录 第 22a 页 WYG0780-0437a.png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注/)痼疾旧病也卒病新疾也当以旧病为本为缓新
  疾为标为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故先治卒病后
  治痼疾也
 (集/注)赵良曰痼疾病已沈痼非旦夕可取效者卒病谓
  卒然而来新感之病可取效于旦夕者乘其所入
  未深急去其邪不便稽留而为患也且痼疾之人
  正气素虚邪尤易传设多瞻顾致令两邪相合为
卷十八目录 第 22b 页 WYG0780-0437b.png
  患不浅故仲景立言于此使后学者知所先后也
  沈明宗曰此有旧疾复感新邪当分先后治也痼
  者邪气坚固难拔卒者邪气骤来而易去也若病
  者素有痼疾而忽加卒病务当先治卒病不使邪
  气相并转增旧疾但久病乃非朝夕可除须当缓
  图所以后乃治其痼疾也
师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
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卷十八目录 第 23a 页 WYG0780-0437c.png
 (注/)此明五藏各有所得而愈言以情志相胜也即如
  怒伤肝得悲而愈此悲胜怒也亦有得之时日而
  愈者经曰病在肝愈于夏是喜得子气制其胜我
  者也夏不愈胜于秋是恶其胜我者得王气也秋
  不死持于冬是我喜得母气以生我也起于春是
  喜自得其位而气王也馀藏仿此病者云云谓平
  素不爱食之物及当病之时而反暴思食是病邪
  藏气之变故虽思食而食之必发热也
卷十八目录 第 23b 页 WYG0780-0437d.png
 (集/注)程林曰内经云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
  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酸肾色黑宜食辛此五
  藏得饮食而愈者肝病愈于丙丁起于甲乙心病
  愈于戊己起于丙丁脾病愈于庚辛起于戊己肺
  病愈于壬癸起于庚辛肾病愈于甲乙起于壬癸
  此五藏自得其位而愈者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
  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各随其所恶而不喜者
  为病也若病人素不食而暴食之则入于阴长气
卷十八目录 第 24a 页 WYG0780-0438a.png
  于阳必发热也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
苓汤馀皆仿此
 (按/)如渴者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必传写之遗也
 (注/)藏者里也凡诸病在里有可攻之證虽欲攻之当
  随其所得之轻重而攻之不可率意而攻之也如
  渴者小便不利先与猪苓汤利其小便俟小便利
  乃可攻也馀皆仿此谓他證或有未可遽攻者皆
卷十八目录 第 24b 页 WYG0780-0438b.png
  仿此也
 痉湿暍病脉證并治第二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
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
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按/)诸家以刚柔二痉列为首条今以此为第一条者
  盖刚柔之辨俱从此条分出痉病之最备者宜冠
  诸首再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与上文义不
卷十八目录 第 25a 页 WYG0780-0438c.png
  属与后之十一条中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
 (注/)病人身热恶寒太阳證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
  明證也头热阳郁于上也足寒阴凝于下也太阳
  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
  经则有头摇口噤反张拘强之證矣此皆痉病之
  形證故首揭之以为要领
 (集/注)李彣曰手三阳之筋结入于颔颊足阳明之筋上
卷十八目录 第 25b 页 WYG0780-0438d.png
  挟于口风寒乘虚入其筋则挛故牙关急而口噤
夫痉脉按之𦂳如弦直上下行
 (注/)痉之为病其状劲急强直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
  之𦂳劲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也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注/)痉家其脉𦂳弦直上下者以痉病属太阳表也脉
  经所云其脉伏坚直上下者以痉病属阳明里也
  盖痉家原属二经故有太阳葛根汤汗之阳明大
卷十八目录 第 26a 页 WYG0780-0439a.png
  承气汤下之之治也伏坚沉实也直上下弦直也
  即沉实弦直之脉也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
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按/)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痉病之条自知当恶寒
  也
 (注/)痉病既属太阳当以太阳虚实例之故曰太阳病
  发热无汗恶寒为实邪名曰刚痉者强而有力也
卷十八目录 第 26b 页 WYG0780-0439b.png
  发热汗出不恶寒为虚邪名曰柔痉者强而无力
  也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
刚痉葛根汤主之
 (注/)此申明刚痉在表以明其治也太阳病为头项强
  痛发热等證也无汗谓伤寒也太阳伤寒小便不
  当少今反少者是寒气盛而收引也不当气上冲
  胸今气上冲胸是寒气盛而上逆也不当口噤不
卷十八目录 第 27a 页 WYG0780-0439c.png
  得语今口噤不得语是寒气盛牙关紧急而甚也
  以太阳伤寒而有此冲击劲急之象是欲作刚痉
  之病也麻黄汤能治太阳而不能治阳明故以葛
  根汤兼太阳阳明两经之治为刚痉无汗之正法
  也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
气汤
 (注/)此申痉病入里以明其治也痉病而更胸满里气
卷十八目录 第 27b 页 WYG0780-0439d.png
  壅也卧不着席反张甚也脚挛急劲急甚也必齘
  齿牙紧甚也此皆阳明热盛灼筋筋急而甚之象
  故以大承气汤直攻其热非攻阳明之实也其曰
  可与非尽言其可与有慎重之意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消(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
卷十八目录 第 28a 页 WYG0780-0440a.png
  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
  服得下止服
太阳病其證备身体强𠘧𠘧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
桂枝汤主之
 (注/)太阳病其證备谓头痛项强发热恶风寒具见也
  而更身体强有𠘧𠘧然俯仰不能自如之象痉病
  也但脉反见沉迟太阴之脉非太阳浮紧无汗刚
  痉者比故不与葛根汤而与栝蒌桂枝汤和太阳
卷十八目录 第 28b 页 WYG0780-0440b.png
  之表清太阴之里也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
  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卷十八目录 第 29a 页 WYG0780-0440c.png
 (注/)发热太阳病也脉沉细少阴脉也而名曰痉者必
  有或刚或柔之證见也以太阳痉證而见少阴之
  脉表里兼病也夫太阳之邪郁于外故病发热少
  阴之邪凝于内故脉沉细然痉病而见弦紧之脉
  是为本脉即或沉迟尚为可治今沉而细邪入少
  阴阳气已衰岂易治乎故曰难也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注/)以上论痉皆外感风寒湿而为病也亦有因风邪
卷十八目录 第 29b 页 WYG0780-0440d.png
  为病不应下而下之伤液不应汗而汗之伤津以
  致津液枯燥筋失所养而病痉者故曰风病下之
  则痉复发汗必拘急此不可以外感痉病治之当
  以专养津液为务也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注/)此承上文详申发汗过多成痉之义也太阳病当
  发汗若发汗太过腠理大开表气不固邪风乘虚
  而入因成痉者乃内虚所召入也宜以桂枝加附
卷十八目录 第 30a 页 WYG0780-0441a.png
  子汤主之固表温经也由此推之凡病出汗过多
  新产金疮破伤出血过多而变生此證者皆其类
  也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按/)本门首条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当移于此
  条之首文义始属此条暴腹胀大者句衍文也当
  删之
 (注/)不但风病发汗过多则痉即寒湿相抟之病发汗
卷十八目录 第 30b 页 WYG0780-0441b.png
  过多亦痉也发汗过多其表益虚表虚则必即恶
  寒甚也发寒湿汗后其脉不直𦂳如蛇之曲缓则
  为邪退不成痉病为欲解也若脉仍直紧不缓或
  不直紧反伏坚弦急者为邪不退成痉病矣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注/)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
  伤虽有身痛表證亦不可发汗恐汗出血液愈竭
  筋失所养因而成痉或邪风乘之亦令痉也
卷十八目录 第 31a 页 WYG0780-0441c.png
痉病有灸疮难治
 (注/)痉病宜灸如有灸疮若不发脓则为荣卫已绝故
  曰难治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注/)湿家谓病湿之人湿之为病或因外受湿气则一
  身尽痛或因内生湿病则发热身黄若内外同病
  则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之身痛发
  黄不似伤寒之身痛发黄者以无六经之形證也
卷十八目录 第 31b 页 WYG0780-0441d.png
 (集/注)徐彬曰此言全乎湿而久郁为热者若湿挟风者
  风走空窍故痛只在关节今单湿为病则浸淫遍
  体一身尽痛不止关节矣然湿久而郁郁则热故
  发热热久而气蒸于皮毛故疼之所至即湿之所
  至湿之所至即热之所至而色如熏黄者熏火气
  也湿为火气所熏故发色黄带黑而不亮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
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
卷十八目录 第 32a 页 WYG0780-0442a.png
则愈
 (注/)此申上条详其义出其脉别其治也湿家病身疼
  发热面黄而喘此内生外受之湿病也外宜𦍑活
  胜湿汤内宜茵蔯五苓散喘甚大陷胸丸若更头
  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證类伤寒但其人里和能食
  知非伤寒不可发汗乃头中寒湿之邪故头痛鼻
  塞惟宜纳药鼻中取黄水从涕出而寒湿以泄病
  可愈也所纳之药如瓜帝散之类
卷十八目录 第 32b 页 WYG0780-0442b.png
 (集/注)魏荔彤曰头中为诸阳之首非寒湿能犯之地今
  头中有寒湿则热气挟之上炎非寒湿外邪自能
  然也有湿热则内为之主持也热引湿邪上干清
  分鼻必为塞故用纳鼻药宣通清气而病愈矣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
火攻之
 (注/)湿家外證身痛甚者𦍑活胜湿汤内證发黄甚者
  茵蔯五苓散若惟身烦痛而不发黄者则为外感
卷十八目录 第 33a 页 WYG0780-0442c.png
  寒湿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寒湿两解也慎不可
  以火攻之者谓不可以火劫大发其汗必致变也
 (集/注)赵良曰湿与寒合令人身疼大法表实成热则可
  发汗无热是阳气尚微汗之恐虚其表是證虽不
  云热而烦以生烦由热也所以服药不敢大发其
  汗且湿亦非暴汗可散用麻黄汤治寒加术去湿
  使其微汗耳不可火攻火攻则增其热必有他变
  所以戒人慎之
卷十八目录 第 33b 页 WYG0780-0442d.png
  喻昌曰麻黄加术则虽发汗不至多汗而术得麻
  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不可以火攻者反增发热
  也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
卷十八目录 第 34a 页 WYG0780-0443a.png
  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按/)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
  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
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注/)此承上条互详其义谓湿家身痛不可发汗当有
  利小便之法也太阳病一身关节烦疼若脉浮细
  者湿在外也当汗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脉沉细
卷十八目录 第 34b 页 WYG0780-0443b.png
  者湿在内也当利之今湿气淫于内外故关节烦
  疼着而不行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名湿痹虽有
  身痛其脉不浮细故不可发汗设脉沉细故但当
  利小便若小便利濡泻止痹不愈身仍疼痛汗之
  可也
 (集/注)赵良曰痹痛也因其关节烦疼脉沉而细则名曰
  湿痹也经云湿胜则濡泻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是湿气内胜也但当先利小便以泻腹中湿气故
卷十八目录 第 35a 页 WYG0780-0443c.png
  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设小便利已而关节
  之痹不去又必自表治之
  李彣曰太阳经行身之表外邪皆得伤之故亦受
  湿气也关节疼痛者湿留关节也湿气郁蒸而生
  热故烦也经云沉潜水畜沉细为内湿脉痹者闭
  塞不通之谓即内经湿气胜者为着痹之意今小
  便不利是湿盛于内也即内经湿胜则濡泄也利
  小便则湿去而泻烦止矣
卷十八目录 第 35b 页 WYG0780-0443d.png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蚤则
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
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注/)湿家头汗出者乃上湿下热蒸而使然非阳明内
  实之热蒸而上越之汗也背强者乃湿邪重着之
  强非风湿拘急之强也欲覆被向火者乃一时湿
  盛生寒非伤寒之恶寒也若误以阳明内湿之热
  上越之头汗而遂下之则湿从寒化即乘虚入于
卷十八目录 第 36a 页 WYG0780-0444a.png
  上则肺气逆而胸满入于中则胃不和而为哕入
  于下则膀胱气化不行为小便不利舌上白滑如
  胎者盖以误下热陷丹田有热也寒聚于上胸中
  有寒也所以渴欲得水而不能饮由下有热而生
  口燥烦由上有寒而不化生津液虽口燥舌乾而
  不能多饮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

卷十八目录 第 36b 页 WYG0780-0444b.png
 (注/)此承上条互详误下以明湿家头汗之死證也夫
  误下额汗微喘若小便不利是湿家额汗之喘未
  可言死也今小便反利则知非湿气上溢乃上脱
  额汗之喘故曰死若下利不止亦知非湿去之利
  乃中脱直下之利故曰亦死
 (集/注)赵良曰此妄下之因而致逆逆则阳自上越阴自
  下脱其额上汗出微喘者阳之越小便利与下利
  不止者阴之脱也阴阳离决必死之兆也自此而
卷十八目录 第 37a 页 WYG0780-0444c.png
  推之下之虽额上汗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
  阴气不脱而阳之根犹在也下之虽大小便利设
  额上无汗与喘是阳气不越而阴之根犹在也则
  非离决可以随其證而治之
  李玮西曰前云湿家当利小便以湿气内瘀小便
  原自不利宜用药利之此下后里虚小便自利液
  脱而死不可一例槩也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
卷十八目录 第 37b 页 WYG0780-0444d.png
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

 (注/)病者谓一身尽痛之病人也湿家一身尽痛风湿
  亦一身尽痛然湿家痛则重着不能转侧风湿痛
  则轻掣不可屈伸此痛之有别者也湿家发热蚤
  暮不分微甚风湿之热日晡所必剧盖以湿无来
  去而风有休作故名风湿原其由来或为汗出当
  风或为久伤取冷相合而致则麻黄杏仁薏苡甘
卷十八目录 第 38a 页 WYG0780-0445a.png
  草汤发散风湿可与也明矣
 (集/注)程林曰一身尽疼发热风湿在表也日晡申时也
  阳明王于申酉戌土恶湿今为风湿所干当其王
  时邪正相搏则反剧也汗亦湿类或汗出当风而
  成风湿者或劳伤汗出而入冷水者皆成风湿之
  病也
  魏荔彤曰痉家非风不成虽有寒亦附于风湿痹
  无寒不作虽有风亦附于寒此一定之理也
卷十八目录 第 38b 页 WYG0780-0445b.png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枚去/皮尖炒)
  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
  有微汗避风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
 (注/)脉浮风也身重湿也寒湿则脉沉风湿则脉浮若
  浮而汗不出恶风者为实邪可与麻黄杏仁薏苡
卷十八目录 第 39a 页 WYG0780-0445c.png
  甘草汤汗之浮而汗出恶风者为虚邪故以防己
  白术以去湿黄耆甘草以固表生姜大枣以和荣
  卫也
 (集/注)赵良曰此證风湿皆从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脉浮
  汗出凡身重有肌肉痿而重者有骨痿而重者此
  之身重乃风湿在皮毛之表故不作疼虚其卫气
  而湿着为身重故以黄耆实卫甘草佐之防己去
  湿白术佐之然则风湿二邪独无散风之药何耶
卷十八目录 第 39b 页 WYG0780-0445d.png
  盖汗多知其风已不留以表虚而风出入乎其间
  因之恶风尔惟实其卫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
  而治者也
  尤怡曰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得发而
  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
  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
  服后如虫行皮中及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徵也
  然非耆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卷十八目录 第 40a 页 WYG0780-0446a.png
防己黄耆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
 白术(七钱/半)   黄耆(一两一/分去芦)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
  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
  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
  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
卷十八目录 第 40b 页 WYG0780-0446b.png
  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
  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
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
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注/)风湿相抟一身尽痛法当从汗而解而汗亦不可
卷十八目录 第 41a 页 WYG0780-0446c.png
  失其宜也值雨淫湿盛之时若发其汗使大出亦
  不能愈以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然治风湿者必
  俟其天气晴明发其汗使微微似欲汗出者则风
  湿皆去病斯愈矣
 (集/注)徐彬曰此言风湿当汗解而不可过也谓风湿相
  抟疼痛原当汗解值天阴雨则湿更甚可汗无疑
  而不愈何故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
  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若发之微则出
卷十八目录 第 41b 页 WYG0780-0446d.png
  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然则湿在人身粘滞难去
  骤汗且不可而况骤下乎故前章曰下之死此但
  云不愈见用法不当而非误下比也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
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
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详申脉證以明其治也谓此风湿之病
  虽得之伤寒八九日而不呕不渴是无伤寒里病
卷十八目录 第 42a 页 WYG0780-0447a.png
  之證也脉浮虚涩是无伤寒表病之脉也脉浮虚
  表虚风也涩者湿也身体烦疼风也不能转侧湿
  也乃风湿相抟之身体疼痛非伤寒骨节疼痛也
  与桂枝附子汤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也若脉浮
  实者则又当以麻黄加术汤大发其风湿也如其
  人有是證虽大便鞕小便自利而不议下者以其
  非邪热入里之鞕乃风燥湿去之鞕故仍以桂枝
  附子汤去桂枝者以大便坚小便自利不欲其发
卷十八目录 第 42b 页 WYG0780-0447b.png
  汗再夺津液也加白术者以身重着湿在肌分用
  以佐附子逐水气于皮中也
 (集/注)程林曰风淫所胜则身烦疼湿淫所胜则身体难
  转侧风湿相抟于荣卫之间不干于里故不呕不
  渴也脉浮为风涩为湿以其脉近于虚故用桂枝
  附子汤温经以散风湿小便利者大便必鞕桂枝
  近于解肌恐大汗故去之白术能去肌湿不妨乎
  内故加之凡方后有如虫如醉如冒等状者皆药
卷十八目录 第 43a 页 WYG0780-0447c.png
  势将行使然周扬俊曰伤寒至八九日亦云久矣
  既不传经复不入府者因风湿持之也所现外證
  烦疼者风也不能转侧者湿也不呕不渴者无里
  證也其脉浮虚而涩正与相应然后知风湿之邪
  在肌肉而不在筋节故以桂枝表之不发热为阳
  气素虚故以附子逐湿两相绾合自不能留矣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卷十八目录 第 43b 页 WYG0780-0447d.png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擘)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
卷十八目录 第 44a 页 WYG0780-0448a.png
  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
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
汤主之
 (注/)风湿相抟身体烦疼重着不能转侧者湿胜风也
  今掣痛不可屈伸风胜湿也掣痛不可屈伸近之
  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皆风邪壅盛也
卷十八目录 第 44b 页 WYG0780-0448b.png
  小便不利湿内畜也身微肿者湿外抟也以甘草
  附子汤微汗之袪风为主除湿次之也此上二条
  皆详风湿之义以明风湿之治也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
卷十八目录 第 45a 页 WYG0780-0448c.png
  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方/解)甘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也去
  姜枣者畏过散也加白术者燥中湿也日三服初
  服一升不得汗则仍服一升若得微汗则解解则
  能食解已彻也可止再服若汗出而复烦者是解
  未彻仍当服也但不可服一升恐已经汗出而过
  汗也服五合可也如不解再服六七合为妙似此
  服法总是示人不可尽剂之意学者宜详求之
卷十八目录 第 45b 页 WYG0780-0448d.png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注/)中暑热病亦由太阳而入故曰太阳中热者暍是
  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颇似太阳温热之病但温
  热无恶寒以热从里生故虽汗出而不恶寒也中
  暍暑邪由表而入故汗出恶寒也䆒之于脉温热
  之浮浮而实中暍之浮浮而虚以暑热伤气也䆒
  之于渴温热之渴初病不过欲饮中暍之渴初病
卷十八目录 第 46a 页 WYG0780-0449a.png
  即大引饮也温热则传经变病不一中暍则不传
  不愈即死也虽同为太阳经中之病而虚实施治
  自有不同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者盖以益气为
  主清暑热次之也
 (集/注)李彣曰热伤气气泄则汗出气虚则恶寒热蒸肌
  腠则身热热伤津液则作渴此恶寒身热与伤寒
  相类然所异者伤寒初起无汗不渴中暍初起即
  汗出而渴也
卷十八目录 第 46b 页 WYG0780-0449b.png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
  三服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
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
卷十八目录 第 47a 页 WYG0780-0449c.png
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注/)此承上文互详證脉不可妄行汗下也中暍本有
  汗若发热无汗身重疼痛者虽證似伤寒然见弦
  细芤迟虚脉则非伤寒也且有小便已洒洒然恶
  寒毛耸之状皆太阳膀胱表气为暑所伤而畏也
  手足逆冷者暑伤气气不能达四肢则寒也小有
  劳身即发热口开前板齿燥者劳则动热暑热益
  烈伤阴液也此皆中暍危證若以发热无汗恶寒
卷十八目录 第 47b 页 WYG0780-0449d.png
  身痛误为伤寒之表妄行发汗则表气愈虚恶寒
  更甚也若以手足逆冷误为阳虚妄加温针则暑
  邪愈盛发热更炽也若以壮热齿乾误为胃火而
  数下之则水源竭涩尿淋窘甚也凡此之證皆中
  暍妄行汗下温针致变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或
  人参汤调辰砂六一散亦可也
 (集/注)程林曰内经云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又
  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其太阳受病与伤寒
卷十八目录 第 48a 页 WYG0780-0450a.png
  相似亦令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也经曰寒伤形
  暑伤气气伤则气消而脉虚弱所以弦细芤迟也
  小便已毛耸者阳气内陷不能卫外手足亦逆冷
  也劳动则扰乎阳故热甚则口开口开则前板齿
  燥也发汗虚其阳则恶寒甚温针动火邪则发热
  甚下之亡津液则淋甚也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
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卷十八目录 第 48b 页 WYG0780-0450b.png
 (注/)太阳中暍之證身热而倦者暑也身热疼重者湿
  也脉彻弱者暑伤气也以此證脉揆之乃因夏月
  中暑之人暴贪风凉过饮冷水水气虽输行于皮
  中不得汗泻所致也此时即以香薷饮大顺散汗
  之可立愈矣若稍缓水气既不得外泻势必内攻
  于中而作喘肿胀矣喘则以葶苈大枣汤肿胀则
  以瓜蒂一物汤下之可也
 (集/注)周扬俊曰无形之热伤其肺金则用白虎加人参
卷十八目录 第 49a 页 WYG0780-0450c.png
  汤有形之水伤其肺金则用瓜蒂汤各有所主也
  李彣曰中暍邪在表故身热伤冷水故身疼中暑
  伤气气虚故脉微弱也瓜蒂治身面四肢浮肿散
  皮肤中水气苦以泄之也
一物瓜蒂汤方
 瓜帝(二十/个)
  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卷十八目录 第 49b 页 WYG0780-0450d.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