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目录
卷八目录 第 1a 页 WYG0780-025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八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厥阴全篇目录
  乌梅丸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白头翁汤
 
卷八目录 第 1b 页 WYG0780-0259b.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八目录
卷八目录 第 3a 页 WYG0780-026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八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厥阴病脉證并治全篇
  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故其
  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若
  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阳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
  中疼热蛔厥口烂咽痛喉痹痈脓便血等阳證见
卷八目录 第 3b 页 WYG0780-0260b.png
  矣若其人素偏于寒则邪从阴化故手足厥冷脉
  微欲绝肤冷藏厥下利除中等阴證见矣所以少
  阳不解传变厥阴而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
  欲愈阴阳消长大伏危机兹以阴阳从化厥热胜
  复之微旨详发于篇中俾临證者诊治有要道焉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此条总言厥阴为病之大纲也厥阴者为阴尽阳
卷八目录 第 4a 页 WYG0780-0260c.png
  生之藏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
  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
  乃厥阴热化而耗水也厥阴之脉起足大指循股
  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其注肺热邪循
  经上逆膈中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也饥而不欲
  食者非不食也因食则动蛔而吐故虽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也夫消渴多饮饥不能食则胃中所
  有者但水与热耳若更以厥阴热气挟蛔撞疼误
卷八目录 第 4b 页 WYG0780-0260d.png
  认为转属阳明之实痛而下之则胃愈虚必下利
  不止矣
 (集/注)成无己曰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乾未
  成渴也至少阴则口燥舌乾而渴未成消也至厥
  阴则成消渴者以势甚能消水故也又张卿子云
  尝见厥阴消渴数證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
  白虎黄连等汤皆不能救盖厥阴消渴皆寒热错
  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證可比也
卷八目录 第 5a 页 WYG0780-0261a.png
  魏荔彤曰此申解厥阴传经热邪为患历举其證
  以禁误下也伤寒之邪传入少阴为里中之里及
  自少阴传厥阴又为三阴之极尽处矣阴尽处受
  邪无所复传却同少阳为升降之出路少阳无下
  法厥阴阴邪亦无下法下之为误可知矣首标消
  渴二字凡热必渴而寒湿隔阻正气亦有渴者然
  其渴虽欲饮水必不能多未有渴而饮饮而仍渴
  随饮随消随渴若是者则消渴为传经之热邪传
卷八目录 第 5b 页 WYG0780-0261b.png
  入厥阴无疑也
厥阴病渴欲饮水少少与之愈
 (注/)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乃阳回欲和求水自滋作解
  之兆当少少与之以和其胃胃和汗出自可愈也
  若多与之则水反停渍入胃必致厥利矣
 (集/注)张璐曰阳气将复故欲饮水而少少与之者盖阴
  邪方欲解散阳气尚未归复若恣饮不消反有停
  蓄之患矣
卷八目录 第 6a 页 WYG0780-0261c.png
  汪琥曰厥阴有消渴一證不言自愈者盖热甚而
  津液消烁虽饮水不能胜其燥烈乃邪气深入未
  愈之徵也而此条之渴欲饮水与之愈者盖其热
  非消渴之比乃邪气向外欲解之机也两者自是
  不同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
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按/)厥而心下悸者之下当有以饮水多四字若无此
卷八目录 第 6b 页 WYG0780-0261d.png
  四字乃阴盛之厥悸非停水之厥悸矣何以即知
  是水而曰宜先治水耶
 (注/)伤寒厥而心下悸者不渴引饮乃阴盛之厥悸也
  若以饮水多乃停水之厥悸也故宜先治水却治
  其厥当与茯苓甘草汤即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生
  姜也桂枝甘草补阳虚也佐生姜外散寒邪则厥
  可回矣君茯苓内输水道则悸可安矣此先水后
  厥之治也盖停水者必小便不利若不如是治之
卷八目录 第 7a 页 WYG0780-0262a.png
  则所停之水渍入胃中必作利也
 (按/)伤寒太阳篇汗出表未和小便不利此条伤寒表
  未解厥而心下悸二證皆用茯苓甘草汤者盖因
  二者见證虽不同而里无热表未和停水则同也
  故一用之谐和荣卫以利水一用之解表通阳以
  利水无不可也此證虽不曰小便不利而小便不
  利之意自在若小便利则水不停而厥悸属阴寒
  矣岂宜发表利水耶
卷八目录 第 7b 页 WYG0780-0262b.png
 (集/注)方有执曰金匮云水停心下甚则悸者是悸为水
  甚而厥则寒甚也寒无象而水有形水去则寒消
  而厥亦愈入胃者水能渗土也
  喻昌曰太阳篇中饮水多者心下必悸故此厥而
  心下悸者明系饮水所致所以乘其水未渍胃先
  用茯苓甘草汤治水以清下利之源后乃治厥庶
  不致厥与利相因耳
  程应旄曰寒因水停而作厥者其證以心下悸为
卷八目录 第 8a 页 WYG0780-0262c.png
  验厥阴有此多因消渴得之水其本也寒其标也
  不先水而先厥且防水渍入胃敢下之乎
  汪琥曰厥而心下悸者明系饮水多寒饮留于心
  下胸中之阳不能四布故见厥此非外来之寒比
  也故法宜先治水须与茯苓甘草汤而治厥之法
  即在其中矣盖水去则厥自除也不尔者谓不治
  其水则水渍下入于胃必作利也
  吴人驹曰气脉流行不循常道是为悖逆名之曰
卷八目录 第 8b 页 WYG0780-0262d.png
  厥但厥有痰实寒热气水之不同此因于水者也
  水气不循故道则水之寒气上乘于心而为悸故
  治水即所以去悸而厥亦回设或不然则水之甚
  者其土沮洳因为之利矣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
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
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
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
卷八目录 第 9a 页 WYG0780-0263a.png
主之又主久利
 (按/)此为藏寒之此字当是非字若是此字即是藏厥
  与辨蛔厥之义不属
 (注/)首条总论厥阴阳邪化热此条详辨厥阴阴邪化
  寒以明藏厥蛔厥之不同而出其治也伤寒脉微
  而厥厥阴脉證也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而更
  通身肤冷躁无暂安之时者此为厥阴阳虚阴盛
  之藏厥非阴阳错杂之蛔厥也若蛔厥者其人当
卷八目录 第 9b 页 WYG0780-0263b.png
  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不似藏厥之躁无暂安
  时知非藏寒之躁乃蛔上膈之上也故其烦须臾
  复止也得食而吐又烦者是蛔闻食臭而出故又
  烦也得食蛔动而呕蛔因呕吐而出故曰其人当
  自吐蛔也蛔厥主以乌梅丸又主久利者以此药
  性味酸苦辛温寒热并用能解阴阳错杂寒热混
  淆之邪也藏厥者宜吴茱萸汤兼少阴者宜四逆
  通脉附子等汤临證者酌而用之可也
卷八目录 第 10a 页 WYG0780-0263c.png
 (集/注)方有执曰脉微而厥统言之也肤冷言不独手足
  以见阳气内陷也藏厥言非在经也
  喻昌曰脉微而厥则阳气衰微可知然未定其为
  藏厥蛔厥也惟肤冷而躁无暂安时乃为藏厥藏
  厥用四逆及灸法其厥不回者死若蛔厥则时厥
  时烦未为死候但因此而驯至胃中无阳则死矣
  程知曰言厥有藏与蛔之别也藏厥者肾藏之阳
  不行也蛔厥者手足冷而吐蛔胃府之阳不行也
卷八目录 第 10b 页 WYG0780-0263d.png
  蛔厥者蛔动则烦而有静时非若藏厥之躁无暂
  安时也此胃阳病而无关于肾阳故厥虽同而證
  则异也
  程应旄曰脉微而厥纯阴之象徵于脉矣七八日
  肤冷无阳之象徵于形矣阴极则发躁无暂安时
  此自是少阴藏厥为不治之證厥阴中无此也至
  于吐蛔为厥阴本證则蛔厥可与阴阳不相顺接
  者连类而明之也用乌梅丸名曰安蛔实是安胃
卷八目录 第 11a 页 WYG0780-0264a.png
  并主久利见阴阳不相顺接厥而下利之證皆可
  以此方括之也
  林澜曰阳烦阴躁烦轻躁重于藏厥言躁于蛔厥
  言烦已具安危之异矣藏厥者阳气将脱藏气欲
  绝而争故藏厥为死证若蛔厥者藏气虚寒而未
  至于绝藏气寒则蛔不安其宫而动藏气虚则蛔
  求食而出是以其證必吐蛔
乌梅丸方
卷八目录 第 11b 页 WYG0780-0264b.png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乾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蘖(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
  蒸之五升米下饮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
  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
卷八目录 第 12a 页 WYG0780-0264c.png
  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集/解)柯琴曰六经惟厥阴为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
  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
  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
  厥阴之法也厥阴当两阴交尽又名阴之绝阳宜
  无热矣第其合晦朔之理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
  所以厥阴病热是少阳使然也火王则水亏故消
  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有馀便是火也木盛则
卷八目录 第 12b 页 WYG0780-0264d.png
  生风虫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而出故
  吐蛔虽饥不欲食也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为
  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
  洪范曰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君
  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
  佐黄蘖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连蘖治厥阴阳
  邪则有馀不足以治阴邪也椒附辛姜大辛之品
  并举不但治厥阴阴邪且肝欲散以辛散之也又
卷八目录 第 13a 页 WYG0780-0265a.png
  加桂枝当归是肝藏血求其所属也寒热杂用则
  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渍乌梅同
  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
  加之缓则治其本也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
  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
  连蘖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
  则下信为治虫佳剂久利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
  之下利自止
卷八目录 第 13b 页 WYG0780-0265b.png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注/)此详申厥阴藏厥之重證也伤寒六七日脉微手
  足厥冷烦躁者是厥阴阴邪之重病也若不图之
  于早为阴消阳长之计必至于阴气寖寖而盛厥
  冷日深烦躁日甚虽用茱萸附子四逆等汤恐缓
  不及事惟当灸厥阴以通其阳如手足厥冷过时
  不还是阳已亡也故死
 (集/注)方有执曰灸所以通阳阳不回故主死也
卷八目录 第 14a 页 WYG0780-0265c.png
  程知曰六七日为邪传厥阴之时脉微而厥未是
  危證危在烦躁为微阳外露耳
  程应旄曰脉微厥冷而烦躁是即前条中所引藏
  厥之證六七日前无是也
  汪琥曰烦躁者阳虚而争乃藏中之真阳欲脱而
  神气为之浮越故作烦躁可灸太冲穴以太冲二
  穴为足厥阴脉之所注穴在足大指下后二寸或
  一寸半陷中可灸三壮
卷八目录 第 14b 页 WYG0780-0265d.png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
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注/)此详申厥阴藏厥之轻證也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者厥阴阴邪寒化之脉證也然不通身肤冷亦不
  躁无暂安时者则非阳虚阴盛之比故不用姜附
  等辈而用当归四逆汤和厥阴以散寒邪调荣卫
  以通阳气也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
  加吴茱萸生姜以直走厥阴温而散之也
卷八目录 第 15a 页 WYG0780-0266a.png
 (集/注)程知曰不用姜附者以證无下利不属纯阴也盖
  脉细欲绝之人姜附亦足以劫其阴故不惟不轻
  用下且亦不轻用温也
  郑重光曰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
  證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也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卷八目录 第 15b 页 WYG0780-0266b.png
 通草(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于前方内加吴茱萸半升生姜三两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
  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卷八目录 第 16a 页 WYG0780-0266c.png
 (方/解)凡厥阴病必脉细而厥以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
  阳生若受邪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细而厥
  也然相火寄居于厥阴之藏经虽寒而藏不寒故
  先厥者后必发热也故伤寒初起见手足厥冷脉
  细欲绝者皆不得遽认为虚寒而用姜附也此方
  取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佐细
  辛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藏通草性极
  通能利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荣倍加大枣即建中
卷八目录 第 16b 页 WYG0780-0266d.png
  加饴用甘之法减去生姜恐辛过甚而迅散也肝
  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甘辛并举则志遂而神悦
  未有厥阴神志遂悦而脉细不出手足不温者也
  不须参苓之补不用姜附之峻者厥阴厥逆与太
  阴少阴不同治也若其人内有久寒非辛温甘缓
  之品所能兼治则加吴茱萸生姜之辛热更用酒
  煎佐细辛直通厥阴之藏迅散内外之寒是又救
  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
卷八目录 第 17a 页 WYG0780-0267a.png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
在膀胱关元也
 (注/)此申上条详出其證也经曰六日厥阴受之厥阴
  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邪传厥阴其人本
  自有热必从阳化则烦渴少腹满而囊缩乃四逆
  散承气汤證也若其人本自有寒必从阴化则手
  足厥冷少腹满而囊缩乃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
  證也今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是谓大腹不
卷八目录 第 17b 页 WYG0780-0267b.png
  满而惟小腹满按之痛也论中有少腹满按之痛
  小便自利者是血结膀胱證小便不利者是水结
  膀胱證手足热小便赤涩者是热结膀胱證此则
  手足冷小便数而白知是冷结膀胱證也
 (集/注)成无已曰手足厥不结胸者无热也小腹满按之
  痛下焦冷结也
  程知曰阳邪结于上阴邪结于下手足厥冷小腹
  满按之痛其为阴邪下结可知此当用温用灸关
卷八目录 第 18a 页 WYG0780-0267c.png
  元穴名在脐下三寸为极阴之位足三阴任脉之
  会膀胱所居也
  程应旄曰发厥虽不结胸而小腹满实作痛结则
  似乎可下然下焦之结多冷不比上焦之结多热
  也况手足厥上焦不结惟结膀胱关元之处故曰
  冷结也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
也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卷八目录 第 18b 页 WYG0780-0267d.png
 (注/)此详诸条致厥之由慎不可下也盖厥虽阴经俱
  有然所属者厥阴也故厥阴一病不问寒热皆有
  厥若无厥则非厥阴也太阴寒微故手足温而无
  厥冷少阴寒甚故有寒厥而无热厥厥阴阴极生
  阳故寒厥热厥均有之也凡厥者谓阴阳寒热之
  厥也阴阳不相顺接者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交
  通也不相顺接交通则阳自阳而为热阴自阴而
  为寒即为厥病也厥者之證手足逆冷是也诸四
卷八目录 第 19a 页 WYG0780-0268a.png
  逆厥者谓诸病四逆厥冷者也然厥病阴阳已不
  相顺接交通慎不可下虚家见厥尤不可下故曰
  虚家亦然也
 (集/注)成无己曰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之十指足之
  三阴三阳相接于足之十指阳气内陷不与阴相
  顺接故手足为之厥冷也
  喻昌曰厥阴證仲景总不欲下无非欲邪还于表
  使阴从阳解也此但举最不可下之二端以严其
卷八目录 第 19b 页 WYG0780-0268b.png
  戒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
下之死
 (按/)结胸二字当是大便二字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
  皆无可下之理而曰不可下何所谓耶
 (注/)此承上条详申不可下之义也伤寒五六日邪至
  厥阴之时不大便似可下也若腹濡脉虚复厥者
  此为亡血虚躁更不可下也下之则蹈虚虚之戒
卷八目录 第 20a 页 WYG0780-0268c.png
  而死矣大病汗后产妇亡血之家多有此證
 (集/注)张璐曰伤寒五六日邪入厥阴其热深矣今脉虚
  而复厥则非热深当下之可比以其亡血伤津大
  便枯涩恐人误认五六日热入阳明之燥结故有
  不可下之之戒盖脉虚腹濡知内外无热厥则阴
  气用事即当同亡血例治若其人阴血更亏于阳
  或阴中稍挟阳邪不能胜辛热者又属当归四逆
  證矣
卷八目录 第 20b 页 WYG0780-0268d.png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注/)伤寒邪传厥阴阴阳错杂为病若阳交于阴是阴
  中有阳则不厥冷阴交于阳是阳中有阴则不发
  热惟阴盛不交于阳阴自为阴则厥冷也阳亢不
  交于阴阳自为阳则发热也盖厥热相胜则逆逆
  则病进厥热相平则顺顺则病愈今厥与热日相
  等气自平故知阴阳和而病自愈也
卷八目录 第 21a 页 WYG0780-0269a.png
 (集/注)方有执曰厥五日热亦五日阴阳胜复无偏也当
  复厥不厥阳气胜也阳主生故自愈可知也
  张璐曰此云厥终不过五日言厥之常后云厥反
  九日而利言厥之变盖常则易治变则难复也
  林澜曰三阴经伤寒太阴为始则手足温少阴则
  手足冷厥阴则手足厥逆然病至厥阴阴之极也
  反有发热之理盖阳极而生阴故阳病有厥冷之
  證阴极而生阳故厥逆有发热之条
卷八目录 第 21b 页 WYG0780-0269b.png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
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
满者其后必便血
 (注/)伤寒热少厥微所以手足不冷而但指头寒寒邪
  浅也默默阴也烦躁阳也不欲食胃不和也此厥
  阴阴阳错杂之轻病即论中热微厥亦微之證也
  若数日小便利其色白者此邪热已去也欲得食
  其胃已和也热去胃和阴阳自平所以其病为愈
卷八目录 第 22a 页 WYG0780-0269c.png
  也若小便不利而色赤厥不微而甚不惟默默而
  且烦不但不欲食更呕而胸胁满此热未除而且
  深也即论中厥深热亦深之證也热深不除久持
  阴分后必便血也所谓数日者犹曰连日也
 (集/注)王肯堂曰设未欲食宜乾姜甘草汤呕而胸胁烦
  满者少阳證也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邪干其府故
  呕而胸胁烦满肝主血故后必便血
  方有执曰热少厥微邪浅也所以手足不冷而但
卷八目录 第 22b 页 WYG0780-0269d.png
  指头寒默默谓无言也不欲食厥阴之脉挟胃也
  烦躁则内热故以小便辨之欲食邪退而胃回也
  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厥阴脉挟胃贯膈布胁肋也
  便血阴邪必走下窍也
  林澜曰于热厥言指头寒于寒厥微者言手足寒
  甚者言四逆厥逆轻重浅深当细味之
  汪琥曰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郭雍云热不除而
  便血可用犀角地黄汤
卷八目录 第 23a 页 WYG0780-0270a.png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
必口伤烂赤
 (注/)伤寒一二日即厥四五日仍厥不已者是阴盛阳
  衰之寒厥也寒厥者即藏厥也若一二日厥至四
  五日而热或一二日热至四五日而厥前厥后热
  前热后厥是阴阳互为胜复之热厥也热厥者即
  阳厥也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此厥乃应
卷八目录 第 23b 页 WYG0780-0270b.png
  下之热厥非当温散之寒厥也若误为寒厥而反
  温散之则助其热上攻必口伤烂赤也
  成无已曰经云诸四逆者不可下之至此又云应
  下最宜详审先贤谓热厥手足虽厥冷而或有温
  时手足虽逆冷而手足掌心必煖戴元礼又以指
  甲之煖冷红青别厥證之寒热皆慎之至也
  汪琥曰此条乃传经邪热阳极似阴之證伤寒一
  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言伤寒在一二日之时本
卷八目录 第 24a 页 WYG0780-0270c.png
  发热至四五日后而厥者乃邪传厥阴之候也必
  发热者言病人四肢及肌表虽厥而躯壳以内必
  发热也前热者后必厥乃申明一二日为前四五
  日为后以见热极必发厥也阳邪深伏应须以苦
  寒之药下去其热使阴气得伸则阴阳平四肢和
  顺而不厥矣粗工见厥认以为寒而反用辛温之
  药辛温皆升引热上行必口伤烂赤以厥阴之脉
  循颊里环唇内故也
卷八目录 第 24b 页 WYG0780-0270d.png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𦂳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
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注/)病人手足厥冷若脉微而细是寒虚也寒虚者可
  温可补今脉乍紧劲是寒实也寒实者宜温宜吐
  也时烦吐蛔饥不能食乃病在胃中也今心中烦
  满饥不能食是病在胸中也寒饮实邪壅塞胸中
  则胸中阳气为邪所遏不能外达四肢是以手足
  厥冷胸满而烦饥不能食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涌
卷八目录 第 25a 页 WYG0780-0271a.png
  其在上之邪则满可消而厥可回矣
 (集/注)喻昌曰此与太阳之结胸迥殊其脉乍紧其邪亦
  必乍结故用瓜蒂散涌载其邪而出斯阳邪仍从
  阳解耳
  程应旄曰手足厥冷邪气内阻脉乍紧紧而不常
  往来中倏忽一见也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注/)伤寒脉微细身无热小便清白而厥者是寒虚厥
卷八目录 第 25b 页 WYG0780-0271b.png
  也当温之脉乍紧身无热胸满而烦厥者是寒实
  厥也当吐之脉实大小便闭腹满鞕痛而厥者热
  实厥也当下之今脉滑而厥滑为阳脉里热可知
  是热厥也然内无腹满痛不大便之證是虽有热
  而里未实不可下而可清故以白虎汤主之
 (集/注)程应旄曰脉滑而厥乃阳实拒阴之厥白虎汤凉
  能清里而辛可解表故当舍證而从脉也
  林澜曰热厥亦有不同如传邪入府秘结不通燥
卷八目录 第 26a 页 WYG0780-0271c.png
  矢在内非下不可者以承气治之之證是也若火
  极似水里有大热而大便不闭无燥粪可除者滑
  则里热已深厥则邪陷已极非以白虎涤其极热
  则亢甚之阳何以清耶
  吴人驹曰厥因阳气不相顺接其脉当见阴象脉
  滑为气有馀是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内则实热外
  而假寒者也白虎以清解实热则厥自解矣辨之
  之法冷必不甚浮而近之则冷按之肌骨之下则
卷八目录 第 26b 页 WYG0780-0271d.png
  反热矣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注/)伤寒阴證见阳脉者虽困无害无宁俟之也今伤
  寒脉促手足厥逆而曰可灸之者盖以欲温则有
  阳脉之疑欲清则有阴厥之碍也夫證脉无寒热
  之确据设以促之一阳脉清之惟恐有误于脉或
  以厥之一阴證温之又恐有误于證故设两可之
  灸法斯通阳而不助热回厥而不伤阴也
卷八目录 第 27a 页 WYG0780-0272a.png
 (集/注)喻昌曰伤寒脉促则阳气跼蹐可知更加手足厥
  逆其阳必为阴所格拒而不能返故宜灸以通阳
  也
  张璐曰手足厥逆本当用四逆汤以其脉促知为
  阳气内阻而非阳虚故但用灸以通其阳不用温
  经以助阳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
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伤寒厥四日热
卷八目录 第 27b 页 WYG0780-0272b.png
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

 (注/)伤寒邪在厥阴阳邪则发热阴邪则厥寒阴阳错
  杂互相胜复故或厥或热也伤寒发热四日厥亦
  四日是相胜也今厥反三日复热四日是热多厥
  少阳胜阴退故其病当愈也当愈不愈热仍不止
  则热郁于阴其后必便脓血也若厥九日热反三
  日则厥多热少阴胜阳退故为病进也
卷八目录 第 28a 页 WYG0780-0272c.png
 (集/注)程知曰此即厥热往复之机知阴阳进退之义明
  厥證所重在阳则厥阴之大旨昭然矣
  张璐曰太阳以恶寒发热为病进恐其邪气传里
  也厥阴以厥少热多为病退喜其阴尽阳复也
  程应旄曰厥阴少阳一藏一府少阳在三阳为尽
  阳尽则阴生故有寒热之往来厥阴在三阴为尽
  阴尽则阳生故有厥热之胜复凡遇此證不必论
  其来自三阳起自三阴祗论厥与热之多少热多
卷八目录 第 28b 页 WYG0780-0272d.png
  厥少知为阳胜阳胜病当愈厥多热少知为阴胜
  阴胜病日进热在后而不退则为阳过胜过胜而
  阴不能复遂有便血诸热證厥在后而不退则为
  阴过胜过胜而阳不能复遂有亡阳诸死證所以
  调停二者治法须合乎阴阳进退之机阳胜宜下
  阴胜宜温若不图之于早坐令阴竭阳亡其死必
  矣
  吴人驹曰内经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
卷八目录 第 29a 页 WYG0780-0273a.png
  甚不死是伤寒以热为贵也然热不及者病太过
  者亦病故此二节论寒热之多少以明不可太过
  与不及也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
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
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
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
卷八目录 第 29b 页 WYG0780-0273b.png
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
有馀必发痈脓也
 (按/)不发热者之不字当是若字若是不字即是除中
  何以下接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之文也
 (注/)热而不厥为阳厥而不热为阴伤寒始发热六日
  厥亦六日至七日仍发热而不厥者是阳来复当
  自愈也今厥九日较热多三日是阴胜阳故下利
  也凡厥利者中必寒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是阴
卷八目录 第 30a 页 WYG0780-0273c.png
  邪除去胃中阳气而为除中之病也恐者疑而未
  定之辞也故以索饼试之食后不发热则为除中
  若发热知胃气尚在则非除中可必愈也若食后
  虽暴发热恐热暂出而复去仍是除中故必俟之
  三日其热续在不去与厥相应始可期之旦日夜
  半愈也若俟之三日后虽热不罢而亦不愈且脉
  犹数者此为热气有馀留连荣卫必发痈脓也
 (集/注)方有执曰食饲也索常也谓以素常所食之饼饲
卷八目录 第 30b 页 WYG0780-0273d.png
  之也一说无肉曰索谓不令犯食禁也旦日明日
  平旦朝而阳长之时也夜半阴尽阳生之时也数
  以候热痈脓者厥阴主血血热持久则壅瘀壅瘀
  则腐化故可必也
  吴人驹曰除者去也中者中气也乃中气除去欲
  引外食以自救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
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
卷八目录 第 31a 页 WYG0780-0274a.png
名除中必死
 (按/)伤寒脉迟六七日之下当有厥而下利四字若无
  此四字则非除中證矣有此四字始与下文反与
  黄芩汤之义相属
 (注/)伤寒脉数六七日厥而下利热厥下利也当与黄
  芩汤彻其热今伤寒脉迟六七日厥而下利寒厥
  下利也当与理中汤温其寒而反与黄芩汤复除
  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乃
卷八目录 第 31b 页 WYG0780-0274b.png
  胃气将绝求食以救终无补于胃也故曰必死
 (集/注)方有执曰反者言不顺于道也黄芩汤寒药也彻
  亦除也应亦当也反能食者胃欲绝引食以自救
  也中以胃言死谓万物无土不生也
  程知曰言脉迟为寒不宜更用寒药以致有除中
  之变也中气为阴寒革除则胃中无根之阳气将
  欲尽除而求救于食故为死證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卷八目录 第 32a 页 WYG0780-0274c.png
 (注/)厥逆阴也发热阳也先厥后发热而利必自止者
  是阴退而阳进也见厥复利者是阳退而阴进也
  热多厥少病虽甚者亦可愈厥多热少病虽微者
  亦转甚可知厥热乃阴阳进退生死之机也
 (集/注)汪琥曰厥阴者阴之尽厥阴之经阳气甚微故不
  论阴阳二證寒热之邪但至其经无有不发厥者
  盖厥即为逆起于手足今曰先厥者此初起便厥
  厥即下利发热者则阳气复而利必自止也
卷八目录 第 32b 页 WYG0780-0274d.png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
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
血者其喉不痹
 (注/)此承上条而详辨之以出其證也先厥后发热下
  利必自止厥回利止其热若退为欲愈也若厥回
  利止其热不退而反汗出者是厥阴病从阳化热
  其邪上循本经之脉故咽喉痛痹也若厥回发热
  无汗利不止者是厥阴邪热因利下迫伤及脉中
卷八目录 第 33a 页 WYG0780-0275a.png
  之血故必便脓血也便脓血者其喉不痹谓热邪
  下利而不复上病咽痛也可知下利止其喉为痹
  者谓热邪已上病咽痛即不复病下利也
 (集/注)喻昌曰先厥后热下利止其病为欲愈矣乃反汗
  出咽中痛是热邪有馀上攻咽喉而为痹也既发
  热虽无汗为其阳已回所以利亦必自止若不止
  则无汗明系邪不外出热郁在里必主便脓血也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见热邪在里即不复在表在
卷八目录 第 33b 页 WYG0780-0275b.png
  下即不复在上也
  汪琥曰咽中痛者此热伤上焦气分也痹者闭也
  咽中痛甚其喉必闭而不通以厥阴经循喉咙之
  后上入颃颡故也无汗利不止便脓血者此热伤
  下焦血分也热邪注下则不干上故曰其喉不痹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注/)厥阴下利脉数热利也若热微汗出知邪微欲解
  下利必自止故令自愈也设脉复紧为表邪犹盛
卷八目录 第 34a 页 WYG0780-0275c.png
  未能解也
 (集/注)成无已曰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
  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诸𦂳为寒
  设复脉紧寒邪犹盛故云未解
  沈明宗曰数条乃指厥而下利便脓血者或见实
  大浮数微弱沉涩弦紧洪长诸脉当分虚实寒热
  即知欲愈未愈真为察病之微旨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卷八目录 第 34b 页 WYG0780-0275d.png
 (注/)厥阴下利有大热而渴脉强者乃邪热俱盛也今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是邪热衰也邪热既衰
  故可令自愈也
 (集/注)方有执曰微热阳渐回也渴内燥未复也脉弱邪
  退也令自愈言不须治也
  程知曰下利以阳复邪微为愈微热而渴證已转
  阳脉弱则邪气已退故不治自愈若下利大热脉
  盛又是逆候矣
卷八目录 第 35a 页 WYG0780-0276a.png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

 (注/)此承上条互言以详其变也下利脉数而渴者是
  内有热也若身无热其邪已衰亦可令自愈也设
  下利脉数而渴日久不差虽无身热必圊脓血以
  内热伤阴故也
 (集/注)方有执曰脉数与上文微热互相发明
  程应旄曰脉数而渴阳胜阴矣故亦令自愈若不
卷八目录 第 35b 页 WYG0780-0276b.png
  差则阴虚热入经所云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
  协热而便脓血是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注/)厥阴热利寸脉当沉数今寸脉反浮数是热在外
  而不在内也尺中自涩者是在外之热不解乘下
  利入里伤及其阴热与血瘀必圊脓血也
 (集/注)喻昌曰脉见浮数若是邪还于表则尺脉自和今
  尺中自涩乃热邪抟结于阴分虽寸口得阳脉究
卷八目录 第 36a 页 WYG0780-0276c.png
  竟阴邪必走下窍而便脓血也
  汪琥曰此条乃下利变脓血之候也热利而得数
  脉非反也得浮脉则为反矣此条论无治法宜以
  仲景黄芩汤代之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
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注/)此详申上条下利圊脓血之證脉也脉沉主里脉
  弦主急下重后重也下利脉沉弦故里急后重也
卷八目录 第 36b 页 WYG0780-0276d.png
  凡下利之證发热脉大者是邪盛为未止也脉微
  弱数者是邪衰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也由此可
  知滞下脉大身热者必死也
 (集/注)喻昌曰下利而脉沉弦主里急后重成滞下之證
  即今所称痢證也脉大者即沉弦中之大脉微弱
  数者即沉弦中之微弱数也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热利下重
者白头翁汤主之
卷八目录 第 37a 页 WYG0780-0277a.png
 (注/)此承上条以出其治也下利欲饮水者热利下夺
  津液求水以济乾也热利下重者热伤气滞里急
  后重便脓血也二者皆以白头翁汤主之者以其
  大苦大寒寒能胜热苦能燥湿也
 (集/注)程知曰按少阴自利而渴亦有虚而引水自救者
  犹当以小便之赤白脉之迟数辨之此言热邪内
  结者也热邪内结而致下重故纯用苦寒以胜热
  而厚肠也
卷八目录 第 37b 页 WYG0780-0277b.png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三两/)   黄连(三两/去须)
 黄蘖(三两/去皮)    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
  更服一升
 (方/解)三阴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自利而
  渴者属少阴也惟厥阴下利属于寒者厥而不渴
  下利清谷属于热者消渴下利下重便脓血也此
卷八目录 第 38a 页 WYG0780-0277c.png
  热利下重乃火郁湿蒸秽气奔逼广肠魄门重滞
  而难出即内经所云暴注下迫者是也君白头翁
  寒而苦辛臣秦皮寒而苦涩寒能胜热苦能燥湿
  辛以散火之郁涩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黄连清上
  焦之火则渴可止使黄檗泻下焦之热则利自除
  也治厥阴热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之苦以泻火以
  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涩固之是谓以寒治热之法
  久利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杂以温
卷八目录 第 38b 页 WYG0780-0277d.png
  补是谓逆之从之随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
  也
伤寒下利日十馀行脉反实者死
 (注/)伤寒下利日十馀行正气虚也其脉当虚今反实
  者邪气盛也正虚邪盛故主死也
 (集/注)成无己曰下利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藏
  也故死脉不应病此之谓也
  郑重光曰脉实则胃气失和缓之状而真藏之脉
卷八目录 第 39a 页 WYG0780-0278a.png
  独见邪盛正脱矣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
阴无阳故也
 (注/)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也厥而不利是阴邪
  未盛若便发热尚在不死今六七日不利忽而下
  利发热汗出不止者是阴盛于中而阳亡于外故
  为有阴无阳也其死可知矣
 (集/注)方有执曰发热而利里阴内盛也故曰有阴汗出
卷八目录 第 39b 页 WYG0780-0278b.png
  不止表阳外绝也故曰无阳
  程知曰言暴下利汗出为亡阳死證也六七日不
  利忽发热而利下至于汗出不止浑是外阳内阴
  真阳顷刻无存矣
  汪琥曰寒中厥阴至六七日当亦厥六七日矣不
  言厥者省文也厥则当利不利者阳气未败犹能
  与邪相支吾也若至发热即利者亦当止今则发
  热与利骤然并至加之汗出不止则知其热非阳
卷八目录 第 40a 页 WYG0780-0278c.png
  回而热乃阳脱而热故兼下利而汗出不止也
  张令韶曰厥阴病发热不死发热亦死者有三證
  一在躁不得卧一在厥不止一在汗出不止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注/)此详申上条发热而厥之义也发热而厥至七日
  若厥回利止则可以自解矣今发热而厥至七日
  下利不止者为难治也盖上条有阴无阳故主死
  此条阴盛而阳不复故为难治也
卷八目录 第 40b 页 WYG0780-0278d.png
 (集/注)方有执曰厥七日而下利阴盛而阳不复也
  张璐曰厥利与热不两存之势也发热而厥七日
  是热者自热厥利者自厥利阴阳两造其偏漫无
  相协之期故虽未见烦躁已为难治盖治其热则
  愈厥愈利治其厥利则愈热不至阴阳两绝不止
  耳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
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
卷八目录 第 41a 页 WYG0780-0279a.png
故也
 (注/)脉沉而迟下利清谷是里有阴寒也若其人面有
  少赤色身有微热又属表有阳热也夫内有里阴
  之寒外有表阳之热则阴得阳化而解者有之但
  其未解之先病人必郁冒汗出而后解所以然者
  面戴之虚阳与下利之虚阴两相和顺故作解也
  此非在下之阴格在上之阳所以病人虽冒而厥
  必微必不似不解之冒厥而甚也
卷八目录 第 41b 页 WYG0780-0279b.png
 (集/注)喻昌曰下利脉沉迟里寒也面少赤有微热是仍
  兼外邪必从汗解但戴阳之證必见微厥此中大
  伏危机其用法当迥异常法矣六经皆有下利之
  證惟少阴厥阴为难治盖邪气入里利深则必致
  厥厥深亦必致利故下利一證经于少阴厥阴皆
  详言之盖以伤寒下利则无论少阴厥阴其治法
  皆可会通也
  汪琥曰郁冒者头目之际郁然昏冒乃阳气能胜
卷八目录 第 42a 页 WYG0780-0279c.png
  寒邪里阳回而表和顺故解汗出而解是阳回里
  寒散而荣卫和故汗出非攻表而使之汗出也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互详其义以出其治也下利清谷里寒
  也身有微热外热也上条有无汗怫郁面赤之表
  尚可期其冒汗而解此条汗出而厥则已露亡阳
  之变矣故主以通脉四逆汤救阳以胜阴也
 (集/注)方有执曰下利故曰里寒阴不守也外热故汗出
卷八目录 第 42b 页 WYG0780-0279d.png
  阳不固也通脉四逆救表里通血气而复阴阳者
  也
  喻昌曰上条辨證此条用药互相发明然不但此
  也少阴病下利清谷面色赤者已用此法矣
  吴人驹曰有协热下利者亦完谷不化乃邪热不
  杀谷其别在脉之阴阳虚实之不同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
四逆汤主之
卷八目录 第 43a 页 WYG0780-0280a.png
 (注/)通身大汗出热当去矣热仍不去而无他證则为
  邪未尽而不解也今大汗出热不去而更见拘急
  肢疼且下利厥逆而恶寒是阳亡于表寒盛于里
  也故主四逆汤温经以胜寒回阳而敛汗也
 (集/注)方有执曰大汗出阳虚而表不固也热不去言邪
  不除也内拘急四肢疼者亡津液而骨气不利也
  下利厥逆恶寒亡阳而阴寒内甚也
  程知曰言大汗后下利厥逆急宜回阳也大汗出
卷八目录 第 43b 页 WYG0780-0280b.png
  而热不去正恐真阳飞越若内拘急四肢痛更加
  下利厥逆恶寒则在里纯是阴寒矣
  程应旄曰此證大汗出热不去何为不在亡阳死
  證之列不知亡阳由于汗不止而阳亡此證内拘
  急四肢疼是汗已止阳未亡而恶寒故可行温法
  也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大汗出汗不收者桂枝加附子汤證也大下利利
卷八目录 第 44a 页 WYG0780-0280c.png
  不止者理中加附子汤證也今大汗出又大下利
  不止而更见厥冷乃阳亡于外寒盛于中非桂枝
  理中之所能治矣当与四逆汤急回其阳以胜其
  阴使汗利止而厥冷还则犹可生也已上三条皆
  厥阴少阴同病因少阴寒甚故俱从少阴主治也
 (集/注)喻昌曰此證无外热相错其为阴寒易明然既云
  大汗大下则阴津亦亡但此际不得不以救阳为
  急阳回方可徐救其阴也
卷八目录 第 44b 页 WYG0780-0280d.png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
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
还者死
 (注/)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有阴无阳也虽用附子四
  逆辈恐阳不能急回宜急灸厥阴以通其阳若脉
  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乃无
  气以续之喘是阳气上脱也故主死
 (集/注)方有执曰其喘必息短而声不续乃阳气衰绝也
卷八目录 第 45a 页 WYG0780-0281a.png
  程知曰少阴下利厥逆无脉服白通汤脉暴出者
  死微续者生厥阴下利厥逆脉绝用灸法晬时脉
  还者生不还者死可见求阳气者非泛然求之于
  无何有之乡也必两肾之中有几微可续然后可
  藉温灸为鸾胶耳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
甚厥不止者死
 (注/)伤寒发热下利而厥反烦躁不得卧者乃寒盛于
卷八目录 第 45b 页 WYG0780-0281b.png
  中孤阳扰乱也或发热下利至甚厥逆不止即不
  烦躁亦为表阳外散里阳内脱故均死也
 (集/注)成无己曰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
  也躁不卧病胜藏也故死金匮要略云六府气绝
  于外者手足寒五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伤寒
  发热为邪独甚下利至甚厥不止为府藏气绝故
  死
  程知曰厥阴病但发热即不死以发热则邪出于
卷八目录 第 46a 页 WYG0780-0281c.png
  表而里證自除若外发热而内厥逆下利不止且
  至烦躁不解则发热又为阳气外散之候而主死
  矣
  张璐曰躁不得卧肾中阳气越绝之象也大抵下
  利而手足厥冷者皆为危候以四肢为诸阳之本
  故也加以发热躁不得卧不但虚阳发露而真阴
  亦已消尽无馀矣安得不死乎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
卷八目录 第 46b 页 WYG0780-0281d.png

 (注/)厥阴呕而脉弱大便多利今小便复利虽身有微
  热而又见厥冷是邪既上逆而下焦虚寒不固为
  阴进阳退之象故为难治以四逆汤主之者急壮
  其阳也阳回则可望生矣
 (集/注)方有执曰脉弱虽似邪衰而小便复利则是里属
  虚寒也故曰见厥者难治以身之有微热故虽厥
  犹可以四逆汤救其阳使之复也
卷八目录 第 47a 页 WYG0780-0282a.png
  程知曰言呕而厥者宜温其下也呕者邪气上逆
  也脉弱小便利虚寒见于下也身有微热当为阳
  邪在表然见厥逆则为阴盛于里而微阳有不能
  自存之忧也
  汪琥曰按诸条厥利證皆大便利此条以呕为主
  病独小便利而见厥前后不能关锁用四逆汤以
  附子散寒下逆气助命门之火上以除呕下以止
  小便外以回厥逆也
卷八目录 第 47b 页 WYG0780-0282b.png
乾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太阴有吐食而无呕也少阴有欲吐不吐欬而呕
  也厥阴之厥而呕呕而吐蛔也今乾呕者有声无
  物之谓也吐涎沫者清涎冷沫随呕而出也此由
  厥阴之寒上干于胃也三阳有头痛必兼身热至
  于太阴少阴二经皆无头痛惟厥阴与督脉会于
  巅故有头痛而无身热也此少阳不解传入厥阴
  阴邪上逆故呕而头痛也以吴茱萸汤主之从厥
卷八目录 第 48a 页 WYG0780-0282c.png
  阴本治也
 (集/注)程知曰此言呕而头痛者宜温中而降逆也
  张锡驹曰呕者有声有物者也吐者吐出其物也
  故有乾呕而无乾吐今乾呕吐涎沫者涎沫随呕
  而吐出也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注/)心烦而呕者内热之呕也渴而饮水呕者停水之
  呕也今呕而有脓者此必内有痈脓故曰不可治
卷八目录 第 48b 页 WYG0780-0282d.png
  但俟呕脓尽自愈也盖痈脓腐秽欲去而呕故不
  当治若治其呕反逆其机热邪内壅阻其出路使
  无所泄必致他变故不可治呕脓尽则热随脓去
  而呕自止矣
 (集/注)汪琥曰肺胃成痈由风寒蕴于经络邪郁于肺或
  入胃府变而为热热甚则气瘀血积而为痈痈者
  壅也言热毒壅聚而成脓也
  郑重光曰邪热上逆结为内痈肺胃之痈是也
卷八目录 第 49a 页 WYG0780-0283a.png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注/)厥阴中风该伤寒而言也脉微厥阴脉也浮表阳
  脉也厥阴之病既得阳浮之脉是其邪已还于表
  故为欲愈也不浮则沉沉里阴脉也是其邪仍在
  于里故为未愈也
 (集/注)成无己曰脉浮为邪气还表作汗之兆故云欲愈
  不浮则邪气深入正多变證故云未愈
  方有执曰风脉当浮以厥阴本微缓不浮故微浮
卷八目录 第 49b 页 WYG0780-0283b.png
  则邪见还表为欲愈也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注/)丑寅卯三时厥阴风木乘王之时也正气得其王
  则邪自退故病解
 (集/注)方有执曰厥阴之解自寅卯而终少阳之解自寅
  卯而始盖寅为阳初动阴尚强卯为天地辟阴阳
  分所以二经同旺其病之解由此而终始也
  音切
卷八目录 第 50a 页 WYG0780-0283c.png
 撞(宅江/切)(疾智/切)(音帝/)(与饲/同)(当作/素)(于容/切)(音/畀)
 清(与圊/同)(七情/切)(祖对/切)
 
 
 
 
 
 
卷八目录 第 50b 页 WYG0780-0283d.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