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目录 第 1a 页 WYG0780-0213c.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六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太阴全篇目录
理中丸
乾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卷六目录 第 1b 页 WYG0780-0213d.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六目录
卷六目录 第 3a 页 WYG0780-0214a.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六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太阴病脉證并治全篇
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
盖以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藏有寒热所受之
邪每从其人之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
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譬诸水火
卷六目录 第 3b 页 WYG0780-0214b.png

知乎此又何疑乎阳邪传阴变寒化热而遂以为
奇耶自后汉迄今千载以来皆谓三阴寒邪不传
且以伤寒传经阴邪谓为直中抑知直中乃中寒
之證非传经之邪耶是皆未曾熟读仲景之书故
有此误耳如论中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
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此
三阳阳邪传入太阴邪从阴化之寒證也如少阴
卷六目录 第 4a 页 WYG0780-0214c.png

也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
汤主之此少阴寒邪传厥阴之寒證也皆历历可
据岂得谓伤寒阴不相传无阳从阴化之理乎夫
太阴湿土纯阴之藏也故病一入太阴则邪从阴
化者多从阳化者少从阴化者如论中腹满吐食
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宜服理中四逆辈
者是也从阳化者如论中发汗后不解腹满痛者
卷六目录 第 4b 页 WYG0780-0214d.png

黄汤主之者是也盖脾与胃同处腹中故腹满腹
痛两皆有之然腹满为太阴主病心下满为阳明
主病其阳明亦有腹满者以阳明腹满与热同化
故必有潮热自汗不大便之證而不似太阴与湿
同化有发黄暴烦下利秽腐之證也诚能更于腹
之时痛大实痛腹满痛处详审虚实斟酌温下则
了无馀义矣故以此括之自知太阴之要法也
卷六目录 第 5a 页 WYG0780-0215a.png

下之必胸下结鞕
(按/)吴人驹曰自利益甚四字当在必胸下结鞕句之
下其说甚是若在吐食不下句之下则是已吐食
不下而自利益甚矣仲景复曰若下之无所谓也
(注/)太阴脾经也其脉布胃中络于嗌寒邪传于太阴
故腹满时腹自痛寒邪循脉犯胃故吐食不下此
太阴里虚邪从寒化之證也当以理中四逆辈温
卷六目录 第 5b 页 WYG0780-0215b.png

从热化之證当以桂枝加大黄汤下之矣若以太
阴虚寒之满痛而误认为太阴实热之满痛而下
之则寒虚相抟必变为藏结痞鞕及自利益甚矣
此太阴病全篇之提纲后凡称太阴病者皆指此
證而言也
(集/注)程应旄曰阳邪亦有腹满得吐则满去而食可下
者今腹满而吐食不下则满为寒胀吐为寒格也
卷六目录 第 6a 页 WYG0780-0215c.png

而时腹自痛则利为寒利痛为寒痛也曰胸下阴
邪结于胸下之阴分异于阳邪结胸之在胸且按
之而痛也曰结鞕无阳以化气则为坚阴异于痞
之濡而耎也彼皆阳从上陷而阻留此则阴从下
逆而不归寒热大别也
吴人驹曰自利有时而腹自痛非若积蓄而常痛
者若以诸痛为实从而下之其满益甚必令胸下
卷六目录 第 6b 页 WYG0780-0215d.png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注/)伤寒四五日邪入太阴之时也腹中痛若不转气
下趋者属阳明也今腹中痛转气下趋少腹者乃
太阴欲作自利之候也此仲景示人不可以诸痛
为实而妄议下之意也
(集/注)方有执曰腹中痛转气下趋者里虚不能守而寒
邪下迫也
卷六目录 第 7a 页 WYG0780-0216a.png

痛自上而下趋者定属寒痛无疑
魏荔彤曰此重在预防下利而非辨寒热也玩若
字欲字可见其辨寒邪者自有别法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
逆辈
(注/)凡自利而渴者里有热属阳也若自利不渴则为
里有寒属阴也今自利不渴知为太阴本藏有寒
卷六目录 第 7b 页 WYG0780-0216b.png

言也
(集/注)程知曰言太阴自利为寒宜温者也少阴属肾水
热入而耗其水故自利而渴太阴属脾土寒入而
从其湿则不渴而利故太阴自利当温也
程应旄曰三阴同属藏寒少阴厥阴有渴證太阴
独无渴證者以其寒在中焦总与龙雷之火无涉
少阴中有龙火底寒甚则龙升故自利而渴厥阴
卷六目录 第 8a 页 WYG0780-0216c.png

则利止见厥而复利也
魏荔彤曰自利二字乃未经误下误汗误吐而成
者故知其藏本有寒也
理中丸方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乾姜(各三/两)
右四味𢷬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
卷六目录 第 8b 页 WYG0780-0216d.png

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
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枝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卷六目录 第 9a 页 WYG0780-0217a.png

寒者加乾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
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集/解)程应旄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
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
之阳也盖谓阳虚即中气失守膻中无发宣之用
六府无洒陈之功犹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
卷六目录 第 9b 页 WYG0780-0217b.png

守中州乾姜辛以温中必假之以燃釜薪而腾阳
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
五藏六府皆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胜
即当脾肾双温加之以附子则命门益而土母温
矣白术补脾得人参则壅气故脐下动气吐多腹
满皆去术也加桂以伐肾邪加生姜以止呕也加
附子以消阴也下多者湿胜也还用术燥湿也渴
卷六目录 第 10a 页 WYG0780-0217c.png

也加茯苓导水也腹中痛倍人参虚痛也寒者加
乾姜寒甚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
即吐乾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按/)经论中并无寒下之病亦无寒下之文玩本条下
文寒格更逆吐下可知寒下之下字当是格字文
义始相属注家皆释胃寒下利不但文义不属且
卷六目录 第 10b 页 WYG0780-0217d.png

(注/)经曰格则吐逆格者吐逆之病名也朝食暮吐脾
寒格也食入即吐胃热格也本自寒格谓其人本
自有朝食暮吐寒格之病也今病伤寒医见可吐
可下之證遂执成法复行吐下是寒格更逆于吐
下也当以理中汤温其太阴加丁香降其寒逆可
也若食入口即吐则非寒格乃热格也当用乾姜
人参安胃黄连黄芩降胃火也
卷六目录 第 11a 页 WYG0780-0218a.png

乾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
宜桂枝汤
(注/)伤寒医不分表里寒热虚实而误下之续得下利
卷六目录 第 11b 页 WYG0780-0218b.png

但下利清谷不止里寒已盛法当急救其里俟便
利自调仍身疼痛不止再救其表可也救里宜四
逆汤温中胜寒救表宜桂枝汤调荣和卫也
(集/注)王三阳曰此證当照顾协热利须审其利之色何
如与势之缓急不可轻投四逆桂枝也
喻昌曰攻里必须先表后里始无倒行逆施之患
惟在里之阴寒极盛不得不急救其里俟里證稍
卷六目录 第 12a 页 WYG0780-0218c.png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注/)此详上条不先救里而发其表以明太阴少阴同
病之證也下利清谷太阴寒邪已传少阴即有身
痛不可攻表若误攻其表即使汗出太阳表解而
太阴寒凝必胀满矣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
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卷六目录 第 12b 页 WYG0780-0218d.png

腹胀满者里寒邪也身体疼痛者表寒邪也凡表
里寒邪之證同见总以温里为急故当先温其里
后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集/注)方有执曰里虚表实惟其虚也故必先之惟其实
也故可后焉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注/)发汗后表已解而腹满者太阴里虚之胀满也故
卷六目录 第 13a 页 WYG0780-0219a.png

中降逆也
(集/注)成无己曰吐后胀满与下后胀满皆为实者言邪
气乘虚入里而为实也发汗后则外已解腹胀满
知非里实由太阴不足脾气不通故壅而为满也
与此汤和脾胃而降逆气宜矣
汪琥曰此条乃汗后气虚腹胀满其人虽作胀满
而内无实形所以用人参炙甘草等甘温补药无
卷六目录 第 13b 页 WYG0780-0219b.png

张锡驹曰此言发汗而伤其脾气也脾主腹故腹
满为太阴主病发汗后而腹胀满则知其人脾气
素虚今脾气愈虚则不能转输浊气不降清气不
升而胀满作矣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觔炙/去皮) 生姜(半觔/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卷六目录 第 14a 页 WYG0780-0219c.png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不减减
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此详申上条互发其义以别其治也发汗后表已
解腹满不痛者乃腹满时减减复如故之虚满也
当温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證也今发汗
卷六目录 第 14b 页 WYG0780-0219d.png

实满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盖以里急先攻里后
和表也
(集/注)喻昌曰减不足言四字形容腹满如绘见满至十
分即减去一二分不足杀其势也此所以纵有外
邪未解而当下无疑耳
程应旄曰下之而腹满如故即减去一二分算不
得减下之不妨再下必当以减尽为度也
卷六目录 第 15a 页 WYG0780-0220a.png

无可下之理在藏则太阴尤无受下之处桂枝加
大黄汤安能无疑乎不知脾与胃相表里也太阳
误下太阴受邪适胃有宿食则脾因胃之实而实
亦即因太阳之邪而痛矣既大满大痛已成胃实
又非此汤之所能治故宜大承气汤也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太阴经病脉当浮缓太阴藏病脉当沉缓今邪至
卷六目录 第 15b 页 WYG0780-0220b.png

有吐利不食腹满时痛一二證其脉不沉而浮便
可以桂枝发汗先解其外俟外解已再调其内可
也于此又可知论中身痛腹满下利急先救里者
脉必不浮矣
(集/注)王肯堂曰病在太阳脉浮无汗宜麻黄汤此脉浮
当亦无汗而不言者谓阴不得有汗不必言也不
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盖以三阴兼表病者俱不
卷六目录 第 16a 页 WYG0780-0220c.png

程知曰此言太阴宜散者也太阴病谓有腹痛下
利證也太阳脉尺寸俱浮今脉浮则邪还于表可
知矣故宜用桂枝解散不用麻黄者阴病不得大
发其汗也桂枝汤有和里之意焉
程应旄曰此太阴中之太阳也虽有里病仍从太
阳表治方不引邪入藏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
卷六目录 第 16b 页 WYG0780-0220d.png

(注/)本太阳中风病医不以桂枝汤发之而反下之因
而邪陷入里馀无他證惟腹满时痛者此属太阴
里虚痛也故宜桂枝加芍药汤以外解太阳之表
而内调太阴之里虚也若大满实痛则属太阴热
化胃实痛也故宜桂枝加大黄汤以外解太阳之
表而内攻太阴之里实也
(集/注)赵嗣真曰太阴腹满證有三有次第传经之邪有
卷六目录 第 17a 页 WYG0780-0221a.png

喻昌曰太阳病之误下其变皆在胸胁以上此之
误下而腹满时痛无胸胁等證则其邪已入阴位
所以属在太阴也仍用桂枝解肌之法以升发太
阳之邪倍芍药者以调太阴之气本方不增一药
斯为神耳大实大满宜从急下然阳分之邪初陷
太阴未可峻攻但于桂枝汤中少加大黄七表三
里以分杀其邪与大柴胡汤同其义也
卷六目录 第 17b 页 WYG0780-0221b.png

矣然表邪内陷留滞于太阴非藏寒病也仍用桂
枝汤升发阳邪但倍芍药以调和之倘大实而痛
于證似可急下然阴实而非阳实仍从桂枝例升
发阳邪但加大黄以破结滞之物使表里两邪各
有去路则寒随实去不温而自温矣然此二證虽
属之太阴实从太阳传来则脉必尚浮可知
桂枝加芍药汤方
卷六目录 第 18a 页 WYG0780-0221c.png

枝汤法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
卷六目录 第 18b 页 WYG0780-0221d.png

异太阴主出太阴病则腐秽气凝不利故满而时
痛阳明主内阳明病则腐秽燥结不行故大实而
痛是知大实痛是阳明病而非太阴病矣仲景因
表證未解阳邪已陷入太阴故倍芍药以益脾调
中而除腹满之时痛此用阴和阳法也若表邪未
解而阳邪陷入阳明则加大黄以润胃通结而除
其大实之痛此双解表里法也凡妄下必伤胃之
卷六目录 第 19a 页 WYG0780-0222a.png

两阳相抟故转属阳明属太阴则腹满时痛而不
实阴道虚也属阳明则腹满大实而痛阳道实也
满而时痛是下利之兆大实而痛是燥屎之徵故
倍加芍药小变建中之剂少加大黄微示调胃之
方也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
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卷六目录 第 19b 页 WYG0780-0222b.png

若其人脉弱则其中不实虽不转气下趋少腹然
必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胃气
弱难堪峻攻其便易动故也由此推之可知大便
鞕者不论在阴在阳凡脉弱皆不可轻下也
(集/注)程知曰此言太阴脉弱恐续自利虽有腹痛不宜
用攻与建中汤相发明也
喻昌曰此段叮咛与阳明篇中互相发明阳明曰
卷六目录 第 20a 页 WYG0780-0222c.png

阴脾气此太阴證而脉弱恐续自利虽有腹痛减
用大黄芍药又是恐伤阳明胃气也
汪琥曰或问大黄能伤胃气故宜减芍药能调脾
阴何以亦减之答曰脉弱则气馁不充仲景以温
甘之药能生气芍药之味酸寒虽不若大黄之峻
要非气弱者所宜多用故亦减之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
卷六目录 第 20b 页 WYG0780-0222d.png

馀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注/)伤寒脉浮而缓手足热者为系在太阳今手足温
故知系在太阴也太阴属湿湿与热瘀当发身黄
小便自利者则湿不畜热不瘀故不能发黄也若
至七八日大便鞕则为转属阳明今既不鞕虽暴
烦下利日十馀行必当自止何也以脉浮缓手足
温知太阴脾家素实邪不自容腐秽当去故也
卷六目录 第 21a 页 WYG0780-0223a.png

太阴脉本缓故浮缓虽类太阳中风而手足自温
则不似太阳之发热更不似少阴厥阴之厥逆所
以为系在太阴也太阴湿热相蒸势必发黄然小
便利则湿下泄而不发黄矣此虽暴烦频利有似
少阴之證然其利当自止所以然者以脉浮缓手
足温知其人脾气实而非虚寒之比其湿热所积
之腐秽自当逐之而下也若不辨晰而以四逆法
卷六目录 第 21b 页 WYG0780-0223b.png

程应旄曰太阴得浮缓手足温之脉證则胃阳用
事自无藏寒之痛阴郁或有之小便不利必发黄
虽发黄不为阴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阴欲
郁而阳必驱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馀行必
自止所以然者脉不沉且弱而浮缓手足不凉而
自温阴得阳以周护则不寒不寒则不虚是为脾
家实也经曰阳道实阴道虚阴行阳道岂肯容邪
卷六目录 第 22a 页 WYG0780-0223c.png

汪琥曰下利烦燥者死此为先利而后烦是正气
脱而邪气扰也兹则先烦后利是脾家之正气实
故不受邪而与之争因暴发烦热也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注/)太阴中风者谓此太阴病是从太阳中风传来者
故有四肢烦疼之證也阴阳以浮沉言夫以浮微
沉涩之太阴脉而兼见阳明之长脉则为阴病阳
卷六目录 第 22b 页 WYG0780-0223d.png

(集/注)程知曰伤寒阴邪也故自利宜用四逆伤风阳邪
也故烦痛见于四肢凡太阴病脉浮者多是太阴
中风
喻昌曰微涩之中更察其脉之长而不短知元气
未漓其病当自愈也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注/)邪之解也必于所旺之时亥子丑乃太阴所旺之
卷六目录 第 23a 页 WYG0780-0224a.png

音切
趋(七句/切)揭(音讦/)腐(音府/)秽(于废/切)
卷六目录 第 23b 页 WYG0780-0224b.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