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目录
卷五目录 第 1a 页 WYG0780-018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五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全篇目录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乾姜汤
  黄连汤
  大柴胡汤
卷五目录 第 1b 页 WYG0780-0189b.png
  柴胡加芒消汤
 
 
 
 
 
 
御纂医宗金鉴卷五目录
卷五目录 第 3a 页 WYG0780-019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五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少阳病脉證并治全篇
  少阳主春其气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气亦
  如之故主半表半里也半表者谓在外之太阳也
  半里者谓在内之太阴也邪入其间阴阳相移寒
  热交作邪正相持进退互拒此际汗吐下三法俱
卷五目录 第 3b 页 WYG0780-0190b.png
  在所禁故立小柴胡汤和解法加减施治然小柴
  胡加减法中又有口不渴身有微热者加桂枝以
  取汗及下后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
  汗出往来寒热者用柴胡桂枝乾姜汤汗之又有
  柴胡證具而反下之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
  也大陷胸汤主之及柴胡證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
  胡汤下之更有本柴胡證医以丸药下之微利胸
卷五目录 第 4a 页 WYG0780-0190c.png
  胁满而呕日晡潮热者小柴胡加芒消汤下之等
  法是仲景亦有汗下之法惟在临證详察因病施
  治不可执一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注/)少阳者胆经也其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
  挟咽出颐颔中邪伤其经故口苦咽乾目眩也口
  苦者热蒸胆气上溢也咽乾者热耗其津液也目
  眩者热薰眼发黑也此揭中风伤寒邪传少阳之
卷五目录 第 4b 页 WYG0780-0190d.png
  总纲凡篇中称少阳中风伤寒者即具此證之谓
  也
 (集/注)林澜曰论中言少阳病胸胁痛耳聋往来寒热心
  烦喜呕胸胁痞鞕半表半里之證详矣此何以曰
  口苦咽乾目眩也大抵病于经络者此篇诸条已
  悉之矣若胆热府自病则又必有此證也
  沈明宗曰此虽少阳总證然偏里矣少阳主胆其
  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仲景另出手眼
卷五目录 第 5a 页 WYG0780-0191a.png
  以补口苦咽乾目眩之里證乃括少阳风伤卫寒
  伤荣风寒两伤而言也
  吴人驹曰少阳者一阳也少阳之上相火主之若
  从火化火盛则乾故口苦咽乾也少阳属木木主
  肝肝主目故病则目眩也
  魏荔彤曰胆府与少阳经为表里而非半表半里
  之谓半表者对太阳之全表言半里者对太阴之
  全里言故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总以经络之界
卷五目录 第 5b 页 WYG0780-0191b.png
  为言又曰经中所谓不必悉具者指或中馀證而
  少阳经胆府之主病未有不悉具而遽可指为少
  阳病成者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
吐下则悸而惊
 (注/)少阳即首条口苦咽乾目眩之谓也中风谓此少
  阳病是从中风之邪传来也少阳之脉起目锐眦
  从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循胁表邪
卷五目录 第 6a 页 WYG0780-0191c.png
  传其经故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也然此乃少阳
  半表半里之胸满而烦非太阳證具之邪陷胸满
  而烦者比故不可吐下若吐下则虚其中神志虚
  怯则悸而惊也此揭中风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集/注)程知曰少阳惟宜和解若吐之则虚其阳而悸下
  之则虚其阴而惊
  汪琥曰少阳有吐下之禁祗因烦满故误行吐下
  之法成注谓吐则伤气气虚者悸下则亡血血虚
卷五目录 第 6b 页 WYG0780-0191d.png
  者惊不知惊悸皆主于心误吐且下则津液衰耗
  神志虚怯故悸而惊也
  沈明宗曰胸中烦满似乎可吐但在少阳其邪已
  下胸循胁吐之徒伤胸中之气使邪内并逼迫神
  明则悸而惊也
  魏荔彤曰此条论仲景不出方小柴胡条中有心
  烦心下悸之證想可无事他求也汗吐下三法既
  不可行则当和解之小柴胡为少阳对證之药斯
卷五目录 第 7a 页 WYG0780-0192a.png
  用之宜决耳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
则讝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注/)不曰少阳伤寒而曰伤寒略言之也谓此少阳病
  是从伤寒之邪传来也脉弦细少阳之脉也上条
  不言脉此言脉者补言之也头痛发热无汗伤寒
  之證也又兼见口苦咽乾目眩少阳之證故曰属
  少阳也盖少阳之病已属半里故不可发汗若发
卷五目录 第 7b 页 WYG0780-0192b.png
  汗则益伤其津而助其热必发讝语既发讝语则
  是转属胃矣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自和则或可
  愈否则津乾热结胃不能和不但讝语且更烦而
  悸矣此揭伤寒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集/注)王肯堂曰凡头痛发热俱为在表惟此头痛发热
  为少阳者何也以其脉弦细故知邪入少阳之界
  也
  喻昌曰少阳伤寒禁发汗少阳中风禁吐下二义
卷五目录 第 8a 页 WYG0780-0192c.png
  互举其旨益严盖伤寒之头痛发热宜于发汗者
  尚不可汗则伤风之不可汗更不待言矣伤风之
  胸满而烦似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则伤寒之不
  可吐下更不待言矣脉弦细者邪欲入里其在胃
  之津液已为热耗重复发汗而驱其津液外出安
  得不谵语乎
  汪琥曰误发其汗讝语者夺其津液而胃乾故言
  乱也此少阳之邪已转属胃胃和则愈者言当用
卷五目录 第 8b 页 WYG0780-0192d.png
  药以下胃中之热而使之和平也胃不和不但讝
  语更加烦扰忪悸此言胃热上犯于心故藏神不
  自宁也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
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
胡汤主之
 (注/)此承上三条互详其證以明其治也伤寒中风三
卷五目录 第 9a 页 WYG0780-0193a.png
  四日见口苦咽乾目眩之證与弦细之脉知邪已
  传少阳矣若兼见耳聋目赤胸满而烦者则知是
  从中风传来也若兼见头痛发热无汗者则知是
  从伤寒传来也今五六日更见往来寒热胸胁苦
  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则知是中风伤寒兼
  见俱有之證也少阳之邪进可传太阴之里退可
  还太阳之表中处于半表半里之间其邪外并于
  表半表不解则作寒内并于里半里不和则作热
卷五目录 第 9b 页 WYG0780-0193b.png
  或表或里无常故往来寒热不定也少阳之脉下
  胸循胁邪凑其经故胸胁苦满也少阳邪近乎阴
  故默默也少阳木邪病则妨土故不欲饮食也邪
  在胸胁火无从泄上逼于心故心烦也邪欲入里
  里气外拒故呕呕则木气舒故喜之也此皆柴胡
  应有之證也其馀诸證时或有之总宜以小柴胡
  汤主之各随见證以加减治之可耳然既分中风
  伤寒之传而不分其治者何也盖以太阳有荣卫
卷五目录 第 10a 页 WYG0780-0193c.png
  之分故风寒之辨宜严及传阳明少阳则无荣卫
  之分且其邪皆化热故同归一致也
 (集/注)成无己曰邪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伤寒中
  风者是或伤寒或中风非伤寒再中风中风复伤
  寒也五六日邪自表传里之时邪在表则寒在里
  则热今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故往来寒热
  也邪在表心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满今言胸
  胁苦满亦是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呻吟不安邪
卷五目录 第 10b 页 WYG0780-0193d.png
  在里则内烦经云阳入之阴则静默默由邪方自
  表之里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不
  能食不欲食者未至于必不能食故亦为在表里
  之间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呕
  烦而喜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邪初入里未有定
  处所传不一故有或见之證也
  方有执曰五六日大约言也往来寒热者邪入躯
  壳之里藏府之外两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乃
卷五目录 第 11a 页 WYG0780-0194a.png
  少阳所主之部位也故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
  于阳则热出入无常故寒热间作也太阳一经有
  荣卫之不同所以风寒异治阳明切近太阳荣卫
  之道在迩风寒之辨尚严少阳一经越阳明去太
  阳远矣风寒无异治经以伤寒中风五六日往来
  寒热交互为文者发明风寒至此同归于一致也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觔/)   黄芩(三两/)
卷五目录 第 11b 页 WYG0780-0194b.png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
  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卷五目录 第 12a 页 WYG0780-0194c.png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
  汗愈
  若欬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乾姜二
  两
 (方/解)邪传太阳阳明曰汗曰吐曰下邪传少阳惟宜和
卷五目录 第 12b 页 WYG0780-0194d.png
  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里而
  角于躯壳之内界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也在半
  里者是主气受病也邪正在两界之间各无进退
  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既以柴胡解少阳在经之
  表寒黄芩解少阳在府之里热犹恐在里之太阴
  正气一虚在经之少阳邪气乘之故以姜枣人参
  和中而预壮里气使里不受邪而和还表以作解
  也世俗不审邪之所据果在半表半里之间与所
卷五目录 第 13a 页 WYG0780-0195a.png
  以应否和解之宜及阴阳疑似之辨总以小柴胡
  为套剂医家幸其自处无过病者喜其药味平和
  殊不知因循误人实为不浅故凡治病者当识其
  未然图机于早也
 (集/解)程应旄曰方以小柴胡名者取配乎少阳之义也
  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通津液
  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
  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
卷五目录 第 13b 页 WYG0780-0195b.png
  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人参补内虚助生发之
  气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荣卫
  相须相济使邪不至内向而外解也至若烦而不
  呕者火气燥实逼胸也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实
  也渴者燥已耗液逼肺也故去半夏加栝蒌根也
  腹中痛者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
  安土加芍药以戢木也胁下痞鞕者邪既留则木
  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缓加牡蛎之咸而耎也心
卷五目录 第 14a 页 WYG0780-0195c.png
  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邪侵乎心故去黄芩之苦寒
  加茯苓之淡渗也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
  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也欬者半表之
  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乾姜
  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乾姜助热也总之邪
  在少阳是半表半里之热郁而不升故以小柴胡
  治之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伤寒中风有柴胡證但见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卷五目录 第 14b 页 WYG0780-0195d.png
 (注/)此承上而言无论伤寒中风邪传少阳病在半表
  半里有柴胡證但见一證便以小柴胡随證加减
  治之不必待其悉具也
 (集/注)方有执曰此承上条辨认少阳一经为病之大旨
  郑重光曰有柴胡證但见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者
  言往来寒热是柴胡證此外兼见胸胁满鞕心烦
  喜呕及诸證中凡有一證者即是半表半里故曰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因柴胡为枢机之剂
卷五目录 第 15a 页 WYG0780-0196a.png
  风寒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可用故證不必悉
  具而方有加减法也至若柴胡有疑似證不可不
  审者如胁下满痛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
  也及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亦非柴胡證此等又
  当细为详辨者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注/)伤寒该中风而言也其邪三日少阳受之脉若大
  者为邪盛欲传今脉小为邪衰欲自已也
卷五目录 第 15b 页 WYG0780-0196b.png
 (集/注)程应旄曰脉小则阳得阴以和是邪尽退而正来
  复矣
  张锡驹曰三日乃少阳主气之期脉小则病退也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小柴胡汤主之
 (注/)伤寒四五日邪在三阳之时身热恶风太阳證也
  颈项强太阳阳明證也胁下满手足温而渴阳明
  少阳證也此为三阳合病之始固当权其孰缓孰
卷五目录 第 16a 页 WYG0780-0196c.png
  急以施其治然其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是已露
  去表入里归并少阳之机故独从少阳以为治也
  主以小柴胡汤者和解其表里也此三阳合病不
  必悉具柴胡證而当用柴胡之一法也
 (集/注)方有执曰三阳俱见病而独从少阳小柴胡以为
  治者太阳阳明之邪微少阳近里而里證见故从
  少阳一于和而三善备也
  喻昌曰本当从三阳合并病之例而用表法但手
卷五目录 第 16b 页 WYG0780-0196d.png
  足温而加渴是外邪逼凑于少阳向里之机已著
  更用辛甘发散则重增其热而大耗其津矣故从
  小柴胡之和法使阳邪罢而阴津不伤一举而两
  得也小柴胡汤当从加减法不呕而渴者去半夏
  加栝蒌根为是
  张志聪曰手足温者手足不冷也非病人自觉其
  温乃诊者按之而得也不然何以既曰身热而复
  云手足温耶
卷五目录 第 17a 页 WYG0780-0197a.png
  汪琥曰此条系三阳经齐病而少阳之邪居多也
  太阳伤寒已至四五日之时不曰发热恶风祗曰
  身热者此太阳之邪渐衰也其兼阳明證不曰鼻
  乾不得卧而祗曰颈项强者此阳明之邪亦将衰
  也惟胁下满为少阳经之专證况兼手足温而又
  渴此为邪将传里之机已著也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
柴胡汤
卷五目录 第 17b 页 WYG0780-0197b.png
 (注/)阳明病发潮热当大便鞕小便数也今大便溏小
  便如常非阳明入府之潮热可知矣况有胸胁满
  不去之少阳證乎故不从阳明治而从少阳与小
  柴胡汤主之也
 (集/注)王肯堂曰阳明为病胃家实也今便溏而言阳明
  病者谓有阳明外證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程应旄曰如得阳明病而发潮热似乎胃实之徵
  矣但胃实必大便鞕而小便数今大便溏小便自
卷五目录 第 18a 页 WYG0780-0197c.png
  可是热非入府之热也再以胸胁徵之则主以小
  柴胡汤无疑矣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
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注/)阳明病不大便胁下鞕满而呕是阳明传少阳病
  也若舌上黄胎涩者为阳明之热未尽则当与大
  柴胡汤两解之今舌上白胎滑者是已传少阳故
  可与小柴胡汤和解之俾上焦得通则呕可止津
卷五目录 第 18b 页 WYG0780-0197d.png
  液得下则便可通胃气因和而鞕满除则身必濈
  然汗出而解矣
 (集/注)程知曰此言阳明兼少阳宜用小柴胡也不但大
  便溏为胃未实即使不大便而呕亦为邪未入里
  鞕满在胁而不在腹舌胎白而不黄皆少阳之见
  證多故当从小柴胡分解阴阳则上下通和濈然
  汗出而表里之邪为之一撤矣
  程应旄曰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是大柴胡汤證
卷五目录 第 19a 页 WYG0780-0198a.png
  也其用小柴胡汤者以舌上白胎犹带表寒故也
  若胎不滑而涩则所谓舌上乾燥而烦欲饮水数
  升谓里热已耗及津液此汤不可主矣又曰上焦
  得通照胁下鞕满言津液得下照舌胎与呕言胃
  气因和照不大便言上条阳明病从潮热上见此
  条阳明病从不大便上见
凡柴胡汤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罢者复与柴胡汤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卷五目录 第 19b 页 WYG0780-0198b.png
 (注/)凡柴胡汤病證不与柴胡汤而反下之不变他病
  柴胡證仍在者可复与柴胡汤则解但以误下其
  證必虚故解必蒸蒸而热振振而寒邪正交争然
  后汗出而解也
 (集/注)方有执曰蒸蒸而振作战汗也必如此而后解者
  以下后里虚故也
  程知曰邪气还表故蒸蒸而热下后正虚故振振
  而动
卷五目录 第 20a 页 WYG0780-0198c.png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
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
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
榖者哕
 (按/)食榖者哕四字衍文食榖呕者有之从无哕者
 (注/)得病六七日少阳入太阴之时也脉迟太阴脉也
  浮弱太阳脉也恶风寒太阳證也手足温太阴證
  也医不以柴胡桂枝汤解而和之反二三下之表
卷五目录 第 20b 页 WYG0780-0198d.png
  里两失矣今不能食胁下满痛虽似少阳之證而
  实非少阳也面目及身发黄太阴之證已具也颈
  项强则阳明之邪未已也小便难者数下夺津之
  候也此皆由医之误下以致表里杂揉阴阳同病
  若更以有少阳胁下满痛之一證不必悉具而又
  误与柴胡汤则后必下重是使邪更进于太阴也
  虽有渴證乃系数下夺津之渴其饮水即呕亦非
  少阳本證之呕缘误下所致故柴胡汤不中与也
卷五目录 第 21a 页 WYG0780-0199a.png
 (集/注)程知曰前言柴胡證但见一證便是此更言胁下
  满痛亦有不宜柴胡者以为戒也
  程应旄曰以一渴證辨之前条之手足温而渴者
  热在里未经数下自能消水今本渴而饮水则呕
  知其渴为膈燥津亡之渴数下中虚不能消水究
  于胃阳无涉然则柴胡汤之于少阳岂可云但见
  一證便是乎又岂可云下之而柴胡證不罢者复
  与柴胡汤乎
卷五目录 第 21b 页 WYG0780-0199b.png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
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注/)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
  结者是太阳之邪传少阳也故取桂枝之半以散
  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散少阳呕结之病
  而不名桂枝柴胡汤者以太阳外證虽未去而病
  机已见于少阳里也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
  解少阳为主而散太阳为兼也支者侧也小也支
卷五目录 第 22a 页 WYG0780-0199c.png
  结者即心下侧之小结也
 (集/注)方有执曰支节四肢骨节也支结言支饮抟聚而
  结也发热至微呕太阳之表也故曰外證未去
  程知曰此邪入少阳而太阳證未去者也发热恶
  寒支节烦疼太阳證也乃恶寒而微但支节烦痛
  而不头项强痛则太阳證亦稍减矣呕而支结少
  阳證也乃呕逆而微但结于心下之偏旁而不结
  于两胁之间则少阳亦尚浅也若此者惟当以柴
卷五目录 第 22b 页 WYG0780-0199d.png
  胡汤和解少阳而加以桂枝汤发散太阳此不易
  之法也
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黄芩(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卷五目录 第 23a 页 WYG0780-0200a.png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集/解)柯琴曰仲景书中最重柴桂二方以桂枝解太阳
  肌表又可以调诸经之肌表小柴胡解少阳半表
  亦可以和三阳之半表故于六经病外独有桂枝
  證柴胡證之称见二方之任重不拘于经也如阳
  浮阴弱条是仲景自为桂枝證之注释血弱气尽
  条是仲景自为柴胡證之注释桂枝有坏病柴胡
  亦有坏病桂枝有疑似證柴胡亦有疑似證如病
卷五目录 第 23b 页 WYG0780-0200b.png
  似桂枝證脚挛急与胸中痞鞕者及病似柴胡證
  本渴而饮水呕与但欲呕胸中痛者是已此条言
  伤寒六七日寒热当退之时反见发热恶寒诸表
  證更见心下支结诸里證表里不解法当表里双
  解之矣然恶寒微则发热亦微可知支节烦疼则
  一身骨节不疼可知微呕心下亦微结故谓之支
  结是表證虽不去而已轻里證虽已见而未甚故
  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
卷五目录 第 24a 页 WYG0780-0200c.png
  解少阳微结之證口不渴身有微热者法当去人
  参以六七日邪虽未解而正已虚故仍用之外證
  虽在而病机已见于里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上
  为双解两阳之轻剂也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
胡桂枝乾姜汤主之
 (注/)伤寒五六日已发其汗表未解而复下之若邪陷
卷五目录 第 24b 页 WYG0780-0200d.png
  入阳明之里则必作结胸痞鞕协热下利等證今
  邪陷入少阳之里故令胸胁满微结也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者非停水之故乃汗下损其津液也论
  中有身无汗独头汗出发热不恶寒心烦者乃阳
  明表热郁而不得外越之头汗也今但头汗出往
  来寒热心烦者无阳明證知为少阳表热郁而不
  和上蒸之头汗也此为少阳表里未解之證故主
  柴胡桂枝乾姜汤以专解半表之邪兼散半里之
卷五目录 第 25a 页 WYG0780-0201a.png
  结也
 (集/注)林澜曰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胁
  满微结寒热心烦者是邪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也
  小便不利而渴乃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有热
  饮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饮热也伤寒汗出
  则和今但头汗出馀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未和
  也与柴胡桂枝乾姜汤以解表里而复津液也
  汪琥曰伤寒头汗出者乃阳郁于表非阳虚于上
卷五目录 第 25b 页 WYG0780-0201b.png
  也
柴胡桂枝乾姜汤方
 柴胡(半觔/)   桂枝(三两/)
 乾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
  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卷五目录 第 26a 页 WYG0780-0201c.png
 (方/解)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主之即小柴
  胡汤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正气不虚减半夏
  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蒌根以其能止渴兼
  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
  以耎少阳之结乾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
  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且可制乾姜不益心烦也
  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初服微烦药力
  未及复服汗出即愈者可知此證非汗出不解也
卷五目录 第 26b 页 WYG0780-0201d.png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风寒之邪从阳明而传少阳起初不渴今服柴胡
  汤已反渴者是少阳转属阳明也以法治之谓当
  分其经府见證而治之也葛根白虎调胃间各从
  其宜而用之可耳
 (集/注)方有执曰已毕也服柴胡汤已毕而渴则非暂渴
  其为热已入胃亡津液而渴可知故曰属阳明也
  沈明宗曰服柴胡汤已渴者乃少阳之邪不传三
卷五目录 第 27a 页 WYG0780-0202a.png
  阴而转入阳明矣即当随阳明现證而治故谓以
  法治之
  郑重光曰少阳阳明之病机在呕渴中分渴则转
  属阳明呕则仍在少阳如呕多虽有阳明證不可
  攻之因病未离少阳也服柴胡汤渴当止若服柴
  胡汤已加渴者是热入胃府耗津消水此属阳明
  胃病也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
卷五目录 第 27b 页 WYG0780-0202b.png
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
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證悉入
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
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按/)脉细当是脉沉细观本条下文脉沉亦在里也之
  亦字自知脉虽沉紧之紧字当是细字本条上文
  并无𦂳字如何说脉虽沉𦂳虽字何所谓耶必是
卷五目录 第 28a 页 WYG0780-0202c.png
  传写之误
 (注/)伤寒五六日虽表有头汗出微恶寒之阳邪未罢
  里有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之阳结已形但手
  足冷脉沉细则阳邪所结殊微也故曰此为阳微
  结必有表复有里也然脉沉细似乎里阴盛而头
  汗出则为表阳郁也假令纯阴结则不得复有头
  汗出之外證始合悉入在里之纯阴结矣夫既非
  悉入在里之纯阴结此必为半在里半在表之阳
卷五目录 第 28b 页 WYG0780-0202d.png
  微结也故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三
  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
  胡汤者和其不通身汗出微恶寒也设不了了者
  必大便之鞕未除自宜利其大便使得屎而解也
 (集/注)喻昌曰阳微结者阳邪微结未尽散也旧注作阳
  气衰微故邪气结聚大差果尔则头汗出为亡阳
  之證非半表半里之證矣果尔则阴结又是阴气
  衰微矣玩本文假令纯阴结及阳邪若不微结是
卷五目录 第 29a 页 WYG0780-0203a.png
  纯阴邪内结则不得复有外證等语其义甚明
  程知曰此言少阳病有似少阴者当细辨其脉證
  也
  程应旄曰凡脉细脉沉皆阴脉也今与阳證同见
  则为阳热郁结之诊无关少阴也可见阳气一经
  郁结不但阳證似阴并阳脉亦似阴矣
  沈明宗曰得屎而解当用大柴胡之法也
  吴人驹曰此證尝见有误作阴寒而施温热以致
卷五目录 第 29b 页 WYG0780-0203b.png
  大逆者盖因其恶寒手足冷脉细而沉不究其證
  之始末由来也
  周扬俊曰此条恶寒肢冷不欲食脉细或沉有似
  乎阴最难辨晰仲景特出阳微结三字昭示千古
  以头汗出为阳阴不得有汗也至五六日头痛发
  热證原属阳也故纵见少阴之脉不得为少阴之
  病然独未见少阳一證何遽得为少阳病耶此仲
  景所以又明言半在表半在里也尔时里證既多
卷五目录 第 30a 页 WYG0780-0203c.png
  不得纯以表药汗之外證似阴不得复以里药温
  之故取小柴胡提出其邪于表里之半而大便鞕
  不了了者则当下之得屎无疑也仲景恐人未明
  自为详辨然后知手足冷微恶寒者正因阳邪郁
  结不外通于肢体故独头汗出也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注/)伤寒脉得浮涩荣卫不足也脉得沉弦木入土中
卷五目录 第 30b 页 WYG0780-0203d.png
  也荣卫不足则表虚木入土中则里急惟表虚里
  急腹中急痛所以先用小建中汤以其能补荣卫
  兼缓中急则痛可差也或不差必邪尚滞于表知
  涩为荣卫不通弦为少阳本脉故与小柴胡汤按
  法施治也成无己去黄芩加芍药疏外调中其说
  亦是
 (集/注)汪琥曰弦脉不除痛犹未止者为不差此为少阳
  经有留邪也
卷五目录 第 31a 页 WYG0780-0204a.png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
主之
 (注/)伤寒未解欲呕吐者胸中有热邪上逆也腹中痛
  者胃中有寒邪内攻也此热邪在胸寒邪在胃阴
  阳之气不和失其升降之常故用黄连汤寒温互
  用甘苦并施以调理阴阳而和解之也然此属外
  因上下寒热之邪故有如是之證若内因杂病呕
  吐而腹痛者多因宿食由此推之外因内因證同
卷五目录 第 31b 页 WYG0780-0204b.png
  而情异概可知矣
 (集/注)程知曰阴邪在腹则阳不得入而和阴为腹痛阳
  邪在上则阴不得入而和阳为欲呕逆
  汪琥曰尚论篇皆以风寒二邪分阴阳寒热殊不
  知风之初来未必非寒寒之既入亦能化热不可
  拘也
  郑重光曰此热邪中于上焦寒邪中于下焦阴阳
  不相入失其上下升降之常也
卷五目录 第 32a 页 WYG0780-0204c.png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乾姜(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方/解)伤寒邪气入里因人藏气素有之寒热而化病如
  阳明病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以小柴胡
卷五目录 第 32b 页 WYG0780-0204d.png
  汤及太阳病下之里虚懊憹舌上如胎者以栀子
  豉汤之类是随胸中有寒丹田有热化者也此则
  随胃中有寒胸中有热而化腹中痛欲呕吐故以
  是方主之君黄连以清胃中之热臣乾姜以温胃
  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黄连呕吐可止人参补中佐
  乾姜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枣所以培中也
  然此汤寒温不一甘苦并投故必加甘草恊和诸
  药此为阴阳相格寒热并施之治法也
卷五目录 第 33a 页 WYG0780-0205a.png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
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太阳病十日以上无他證脉浮细而嗜卧者外邪
  已解不须药也设有胸满胁痛等證则知少阳之
  外邪未解故与小柴胡汤和之若脉但浮不细而
  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證则仍是太阳之外邪
  未解当与麻黄汤汗之
 (按/)论中脉浮细太阳少阳脉也脉弦细少阳脉也脉
卷五目录 第 33b 页 WYG0780-0205b.png
  沉细少阴脉也脉浮细身热嗜卧者阳也脉沉细
  身无热嗜卧者阴也脉缓细身和嗜卧者已解也
  是皆不可不察也
 (集/注)王肯堂曰此条当是太阳少阳合病胸满虽同而
  脉浮细嗜卧则为表邪已解胁痛为少阳有邪故
  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者又当先治太阳也故与
  麻黄汤此是设为变通之言非为服柴胡而脉浮
  也
卷五目录 第 34a 页 WYG0780-0205c.png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
汤主之
 (按/)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吐下利
  而以大柴胡汤下之之理乎
 (注/)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表尚未已也心中痞鞕大便
  不利里病又急矣呕吐少阳阳明兼有之證也少
  阳阳明两急心中热结成痞故以大柴胡汤外解
  少阳发热未尽之表内攻阳明成实痞鞕之里也
卷五目录 第 34b 页 WYG0780-0205d.png
 (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鞕下利不呕吐者
  此表里俱虚桂枝人参汤證也若呕吐不利者此
  表里俱实大柴胡汤證也彼则脉微弱此则脉必
  有力也
太阳病过经十馀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
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
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太阳病传过三阳之经十馀日医不随经施治反
卷五目录 第 35a 页 WYG0780-0206a.png
  二三下之未致变逆后四五日惟见少阳寒热往
  来之柴胡證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解表和里
  如或不愈其呕不止心下满急郁郁微烦此为少
  阳表里均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攻里和表自
  可愈也
 (集/注)方有执曰过经与坏病同不知何逆而二三下之
  适所以致逆故曰反也下而又下阳明虽未伤而
  少阳亦未除故曰柴胡證仍在也呕不止郁郁微
卷五目录 第 35b 页 WYG0780-0206b.png
  烦乃邪扰二阳故曰未解也
  程知曰此言过经误下有用大小柴胡两解法也
  盖其人之邪因屡下而深入若表證未罢必先用
  小柴胡和其半表而后可兼攻其里也
  程应旄曰此条与阳明经呕多虽有阳明證不可
  下之条细细酌量阳明證呕在上而邪亦在膈之
  上未入府故不可下此条呕不止心下急乃邪在
  膈之下已属胃乃可下也可下不可下此等处最
卷五目录 第 36a 页 WYG0780-0206c.png
  不容误也
  林澜曰呕不止则半表里證犹在然心下急郁郁
  微烦必中有燥屎也非下除之不可故以大柴胡
  兼而行之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觔/)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卷五目录 第 36b 页 WYG0780-0206d.png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
  一升日三服
 (按/)许叔微曰大柴胡汤一方无大黄一方有大黄此
  方用大黄者以大黄有荡涤蕴热之功为伤寒中
  要药王叔和云若不用大黄恐不名大柴胡汤且
  经文明言下之则愈若无大黄将何以下心下之
  急乎应从叔微为是
卷五目录 第 37a 页 WYG0780-0207a.png
 (方/解)柴胡證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之法以小柴
  胡汤加枳实芍药者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
  者以里不虚也少加大黄所以泻结热也倍生姜
  者因呕不止也
太阳病过经十馀日心中嗢嗢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
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
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
證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卷五目录 第 37b 页 WYG0780-0207b.png
 (按/)王肯堂曰温温当是嗢嗢又云以呕之下当有阙
  文
 (注/)太阳病过经十馀日曾经吐下不解者以极吐则
  虚其胸邪热乘虚入胸故心下嗢嗢欲吐而胸中
  痛也极下则虚其里邪热乘虚入里故大便反溏
  腹微满郁郁微烦也询知先时若果经极吐下则
  为在表之邪热悉陷胸腹而所见者皆是里證未
  和故宜与调胃承气汤下而和之若不尔者谓不
卷五目录 第 38a 页 WYG0780-0207c.png
  因极吐极下而有斯證则又不可与是汤也夫但
  欲呕者少阳也胸中痛者太阳也微溏者太阳少
  阳合病之利也并无心中嗢嗢郁郁腹满烦热等
  證固不可与承气汤矣然此亦非柴胡證故柴胡
  汤亦不可与也须从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若呕者
  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可也
 (集/注)方有执曰胸中痛邪在膈也若曾极吐则应有心
  下嗢嗢欲吐之状何也以胃口已被吐伤邪热上
卷五目录 第 38b 页 WYG0780-0207d.png
  抟于膈故欲吐而不得吐也腹微满郁郁微烦邪
  在胃也若曾极下则应大便微溏何也以下则胃
  虚邪虽实于胃大便反不能结鞕也故曰先此时
  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言当荡其热以和其
  胃也不尔言未经极吐下也但欲呕至末申明上
  文之意
  喻昌曰太阳病过经十馀日心下嗢嗢欲吐而不
  吐其人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者此
卷五目录 第 39a 页 WYG0780-0208a.png
  有二辨若曾经大吐大下者表邪从吐解且已入
  里可用调胃承气之法若未经极吐下但欲呕不
  呕胸中痛微溏者是痛非吐所伤溏非下所致调
  胃之法不可用矣
  程知曰过经者谓病过七八日至十三日经气已
  周犹不解也岂惟十三日且有二十馀日者矣盖
  过经不解病必皆在阳经留连若在阴经则又岂
  能若是之持久耶久持且不能安望其生乎
卷五目录 第 39b 页 WYG0780-0208b.png
  程应旄曰大便溏则气得下泄腹不应满烦不应
  郁郁今仍腹微满郁郁微烦必胃有阻留而下后
  仍不快畅也病属阳明證反无阳明而祗有少阳
  其中必有所误故直穷其所以致證之由而后可
  从證上认病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
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
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
卷五目录 第 40a 页 WYG0780-0208c.png
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注/)凡伤寒过经不解热邪转属胃府者多皆当下之
  今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
  潮热已而微利此本大柴胡證也下之而不通利
  今反利者询知为医以丸药迅下之非其治也迅
  下则水虽去而燥者仍存恐医以下后之利为虚
  故复指曰潮热者实也是可再下者也但胸胁之
  邪未已故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之外复以小
卷五目录 第 40b 页 WYG0780-0208d.png
  柴胡汤加芒消以下少阳之里不用大黄而加芒
  消者因里不急且经迅下惟欲其耎坚润燥耳是
  又下中兼和之意也
 (集/注)内台方议曰潮热者实也何不用大柴胡大小承
  气下之却用芒消何也盖潮热虽属实然已先用
  丸药伤动藏府若再用大黄下之则脾气伤而成
  坏證矣祗用芒消润燥以取利也
  方有执曰十三日过经也不解坏證也非其治也
卷五目录 第 41a 页 WYG0780-0209a.png
  以上乃原其坏由于医之误以下至末救误之治
  也
柴胡加芒消汤方
 于小柴胡汤方内加芒消六两馀依前法服不解更
 服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讝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
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
卷五目录 第 41b 页 WYG0780-0209b.png
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互发其义以详其治也伤寒十三日不
  解过经讝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药下其热但上
  条潮热之热热在表里当大便不鞕此条讝语之
  热热归胃府法当大便鞕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
  今大便不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为医以丸药
  下之之利非其治也如未经丸药下之自下利者
  则为内虚内虚之利脉当微弱而厥今反和而不
卷五目录 第 42a 页 WYG0780-0209c.png
  微厥此为内实有热非内虚有寒也虽下利乃热
  利也仍当下其热故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注/)伤寒之邪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
  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
  受之此传经之次第也今伤寒三日三阳表邪为
  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当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
卷五目录 第 42b 页 WYG0780-0209d.png
  不呕者此为里和三阴不受邪也然此乃内经以
  其大概而言究不可以日数拘也
 (集/注)成无己曰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
  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
  方有执曰阳以表言阴以里言能食不呕里气和
  而胃气回阴不受邪可知矣
  汪琥曰邪在少阳原呕不能食今反能食而不呕
  可徵里气之和而少阳之邪自解也里既和而少
卷五目录 第 43a 页 WYG0780-0210a.png
  阳之邪解则其不传三阴断断可必故云三阴不
  受邪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注/)伤寒六七日邪欲入里之时也无大热表热微也
  躁烦者里热盛也此为阳去入阴也阳去入阴者
  谓阳邪去表入里传于三阴也
 (集/注)成无己曰内热为烦谓心中郁烦也外热为躁谓
  身外热躁也内热为有根之火故但烦不躁及先
卷五目录 第 43b 页 WYG0780-0210b.png
  烦后躁者皆可治外热为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
  及先躁后烦者皆不可治
  方有执曰去往也言表邪去而入于里所以外无
  他热而内则烦躁也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
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
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注/)妇人中风发热恶寒表病也若经水不来热必无
卷五目录 第 44a 页 WYG0780-0210c.png
  由传于血室今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后脉迟热
  除身凉似乎表欲解矣若复见胸胁下满如结胸
  状讝语之證则知非表解入里乃表邪之热因经
  水适来乘虚而入于血室也法当刺期门期门为
  肝之穴肝为藏血之所今邪入血室故刺期门随
  其血分实热而泻之也
 (集/注)方有执曰血室为营血停留之所经血集会之处
  即冲脉所谓血海是也其脉起于气冲并少阴之
卷五目录 第 44b 页 WYG0780-0210d.png
  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热入而病作其證则
  如是也期门二穴在不容两傍各去同身寸之一
  寸五分肝之募也肝纳血故刺期门所以泻血分
  之实热也
  汪琥曰邪传少阳热入血室故作讝语等證仲景
  恐人误认为阳明府实證轻用三承气以伐胃气
  故特出一刺期门法以疗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
卷五目录 第 45a 页 WYG0780-0211a.png
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
汤主之
 (注/)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
  者此为热入血室血与热抟其血必结然虽结而
  无胸胁满如结胸讝语等證是为结而未实也尚
  有如疟状之寒热发作有时乃为邪在少阳半表
  半里也故用小柴胡汤以和表里热自解也
 (集/注)方有执曰前经水适来者因热入血室血出而热
卷五目录 第 45b 页 WYG0780-0211b.png
  遂遗也此适断者热乘血来而遂入之与后血相
  抟俱留而不出故曰其血必结也
  程知曰前證经水来而胸胁满结讝语是邪实于
  藏也故用刺以泻之此證因血结而寒热如疟是
  邪发于经也故用小柴胡汤和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
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注/)上二条发明风邪热入血室之證此条发明寒邪
卷五目录 第 46a 页 WYG0780-0211c.png
  热入血室之證妇人伤寒发热无汗经水适来则
  必热入血室故昼则明了知邪不在阳也暮则讝
  语如见鬼状者是为邪在阴也无犯胃气及上二
  焦者通谓三焦也盖禁人汗吐下三法皆不可轻
  用当俟其经行必热随血去而愈也
 (集/注)方有执曰必自愈者言俟其经行血下则邪热得
  以随血而俱出犹之鼻衄红汗故自愈也盖警人
  勿妄攻以致变乱之意
卷五目录 第 46b 页 WYG0780-0211d.png
  林澜曰伤寒发热者寒已成热也经水适来则血
  室空虚邪热乘虚入于血室若昼日讝语为邪客
  于府与阳争也此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
  者是邪不入府而入于血室与阴争也阳盛讝语
  宜下此不可下者犯胃气也彼热入血结寒热者
  与小柴胡汤散邪发汗此虽热入血室而不留结
  不可与发汗药犯其上焦也若热入胸胁满如结
  胸者可刺期门此虽热入血室而无满结不可刺
卷五目录 第 47a 页 WYG0780-0212a.png
  期门以犯其中焦也必自愈者以经行则热随血
  去血下则邪热悉除而愈矣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
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
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藏府相连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
胡汤主之
 (注/)此详申上三条妇人中风伤寒经水适来过多以
  致血弱气尽腠理不密邪热之气乘虚入于血室
卷五目录 第 47b 页 WYG0780-0212b.png
  邪与正相抟结于少阳之界故邪结于胁下也邪
  正相争争于阳则热争于阴则寒故往来寒热也
  争己必衰衰则止故休作有时也少阳病已入半
  里将近厥阴故默默不欲饮食也少阳胆与厥阴
  肝相为表里故曰藏府相连也少阳之脉下胸中
  循胁表厥阴之脉抵少腹循胁里故其痛必及于
  胁下也少阳之邪从胸而下胁因胸而病及于胁
  故曰邪高痛下也邪从胸循胁入里里气上拒故
卷五目录 第 48a 页 WYG0780-0212c.png
  使呕也仲景重出此条仍主之以小柴胡汤者使
  知法不外少阳不必另从厥阴血室中求治也
 (集/注)喻昌曰四条皆互文见意也一云经水适来一云
  经水适断一云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一云七
  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一云胸胁下满一云邪
  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一云如结胸状一
  云邪高痛下一云讝语一云昼日明了暮则讝语
  如见鬼状一云如疟状一云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卷五目录 第 48b 页 WYG0780-0212d.png
  一云刺期门一云用小柴胡汤一云毋犯胃气及
  上二焦皆互文以明大意而自为注脚也学者试
  因此而细绎全书思过半矣如结胸状四字仲景
  尚恐形容不尽重以藏府相连邪高痛下之语畅
  发病情盖血室者冲脉也下居腹内厥阴肝之所
  主也而少阳之胆与肝相连府邪在上藏邪在下
  胃口逼处二邪之界所以默默不欲饮食而但喜
  呕耳期门者肝之募也随其实而泻之泻肝之实
卷五目录 第 49a 页 WYG0780-0213a.png
  也又刺期门之注脚也小柴胡汤治少阳之正法
  也毋犯胃气及上二焦则舍期门小柴胡汤更无
  他法矣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衍文已见太阳中篇/半夏泻心汤条上)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注/)寅卯辰木旺之时也经云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故少阳之病每乘气旺之时而解经气之复理固
  然也
卷五目录 第 49b 页 WYG0780-0213b.png
 (集/注)魏荔彤曰病在少阳乘其正旺如法治之何病不
  已
  音切
 少(去声/)(音色/)(乙骨/切)(音凑/)
 
 
 
御纂医宗金鉴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