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五
卷二十五 第 1a 页 WYG0154-025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分记卷二十五   宋 程公说 撰
  书七
疆理书第一
昔在黄帝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
万区唐虡稽古协和万邦至于夏殷亡所变更周既克
殷监于二代损益莫详焉大司徙掌建邦之土地之图
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职方氏
卷二十五 第 1b 页 WYG0154-0256b.png
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盖以土地至广大司徒特
以图而知天下土地之数则要在于上也职方氏掌图
而又按其图以掌天下之地则详在于下也方国各自
图之以入于大司徒职方氏则谓之天下之图大司徒
合而图之则谓之建邦土地之图盖规为千里以为甸
服供祀制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
子男使各有宁宇小大相维以蕃王室相与至于无穷
宗周灭于幽王岐丰方八百里尽失之平王东迁洛邑
卷二十五 第 2a 页 WYG0154-0257a.png
才方六百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职贡不入于王府命
令不行于中国孔子惧作春秋断自隐公始伤王者之
迹熄而雅道亡变风作刑政不出于河洛间也自时厥
惠王割虎牢以畀郑割酒泉以畀虢襄王举河内阳
樊温原攒茅之田以与晋文公王畿日以朘削诸侯彊
者并弱者灭并则益以大灭则不复见春秋书侵伐战
围入取甚者莫极于灭仇党盛战争兴古制泯没愈不
足證职此其由抑尝考受地之制矣书武城曰列爵惟
卷二十五 第 2b 页 WYG0154-0257b.png
五分土惟三王制孟子皆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
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
子附于诸侯曰附庸而质之周官公五百里侯四百里
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地制太广与书王制孟子
之言不合郑氏以为包附庸而言深求其故理或有之
夫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此唐虞三代通制
非特周为然故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则未有过于
百里者也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而商汤之
卷二十五 第 3a 页 WYG0154-0257c.png
兴有三千馀国是四百年间其相吞灭者众矣逮武王
之兴成王周公继之封建有加止千七百馀国是六百
年间其相吞灭者又几半矣而谓无损益变通则固哉
之说也大抵周初诸侯封域稍广者武王成王周公不
能夺其地而新封之国又不欲更变古制虽曰百里而
附庸之国居多其自黄帝尧舜以来世变至此故欤孟
子曰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
百里大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
卷二十五 第 3b 页 WYG0154-0257d.png
俭于百里然管仲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则非百里之封疆也诗曰锡
之山川土田附庸奄有龟蒙遂荒大东则亦非百里之
封疆也古谓天子之地象日月诸侯之地象雷震则周
官五百里以至百里为兼附庸明矣郑氏之说不为无
据然于释王制也谓周公斥大九州之界而益其地以
求合职方氏之说君子无取焉传载子产言于晋昔者
天子之地一圻诸侯一同较之书王制孟子俱合至论
卷二十五 第 4a 页 WYG0154-0258a.png
春秋之变谓今大国多数圻矣若非侵小将焉所取夫
以始焉所受一同之地而极于数圻之多视王畿千里
或相倍蓰于周官兼附庸之数又相什百也大国如晋
楚境延袤而封疆之削何国蔑有欲其合受地之制诚
亦难矣用考春秋地理仿大司徒邦国所掌合而图之
纪载博备则图体广大穷幅不能尽书是书之作先总
图国名以存大略乃若其详则国别为图尚职方氏天
下之图之遗意书王畿不曰周者明自王畿外邦国封
卷二十五 第 4b 页 WYG0154-0258b.png
疆皆王土也凡山川国邑道涂关津春秋多见其事盟
会侵伐各有所止周旋往来可得而推但据当时列国
所属因以求并吞侵削之迹而考彊弱得失之鉴千载
之远粲然目前使诸侯考礼正刑一德以尊天子由五
十里之国以达于千里之畿皆如王制则春秋之变不
极而西周之美可寻矣
卷二十五 第 5a 页 WYG0154-0258c.png
     王畿总说
武王克殷都于酆镐而定鼎于郏鄏至成王在丰使召
公先相宅卜涧水东瀍水西而营洛邑是为王城(郏鄏/陌名)
(汉孔安国云王城今河南城周灵王时榖洛斗毁/王宫则左传齐庄公遣师城郏是也在今城之西)周公
往营成周卜瀍水东亦惟洛食迁殷顽民居之(孔安国/云将定)
(下都迁殷顽/民故并卜之)盖雍州豫州地也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
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
南惇物至于鸟鼠厥土黄壤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
卷二十五 第 5b 页 WYG0154-0258d.png
会于渭汭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
厥土惟壤下土坟垆浮于洛达于河周礼职方正西曰
雍州河南曰豫州在天文雍则鹑首之次东井鬼之分
辰居未宫曰巨蟹豫则鹑火之次柳七星张之分辰居
午宫曰师子初酆镐与洛邑通封畿酆镐地方八百里
八八六十四为方百里者六十四雒邑地方六百里六
六三十六为方百里者三十六二都得方百里者百而
得方千里者十东西长南北短长短相覆为千里及幽
卷二十五 第 6a 页 WYG0154-0259a.png
王时犬戎作乱西周方八百里之地尽失而属于秦平
王因此自丰镐迁居雒邑则东周之始王也其后敬王
与子朝争立出奔晋定公使魏舒率诸侯之大夫会于
翟泉城成周而居敬王(今在洛阳城东三十馀里故城/则周下都也然成周是王城下)
(都之总号故左氏传曰苌弘云西王天弃之东王必大/克时子朝居王城故曰西王敬王居翟泉在王城东故)
(曰东/王)孝王封其弟桓公于河南以续周公之官职至孙
惠公乃封少子于巩号东周惠公王赧立东西周分治
(又徙都西都/则王城也)其俗雍州之地厥田上上鄠杜之饶号称
卷二十五 第 6b 页 WYG0154-0259b.png
陆海民义而健荆河之间四方辐辏故周人善贾趋利
而纤啬李巡云豫者舒也言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大
抵宗周被山带河四塞为固可守可攻雒邑土中风雨
所交四通八达不恃隘害然皆非有德不王
卷二十五 第 7a 页 WYG0154-0259c.png

卷二十五 第 8a 页 WYG0154-0260a.png

卷二十五 第 9a 页 WYG0154-0260c.png
     王畿地释名
(昭四/年)
 文王伐崇作丰今京兆府鄠县是也传言康有酆宫
 之朝即此酆宫在鄠县之东长安县之西北灵台乡
 丰水上
(昭元年/宗周)
 传言宗周亦曰京周武王居镐京在长安县上林昆
 明池北镐陂酆镐二邑相去二十五里
卷二十五 第 9b 页 WYG0154-0260d.png
雒邑(隐元/年周)
 古郏鄏地成王命召公相宅是为王城公羊传曰王
 城者何周也水经注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
 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凑平王东迁居之后为
 西周君所封今西京河南府河南县
成周(隐三/年)
 周之下都周公营之迁殷顽民是为成周公羊传曰
 成周者何东周也至敬王居成周晋合诸侯大夫城
卷二十五 第 10a 页 WYG0154-0261a.png
 之今河南府洛阳县
     宗周成周辨
 成王之世以丰为宗周文王宫庙对武王为尊周官
 以还归在丰而作其序曰归于宗周董正治官是丰
 为宗周也康王之世以镐为宗周以世降杀则镐为
 尊故毕命言王步自宗周至于丰是镐为宗周也平
 王以后总丰镐为宗周黍离之诗闵宗周又曰赫赫
 宗周褒姒灭之是西土总为宗周也洛邑之下都号
卷二十五 第 10b 页 WYG0154-0261b.png
 为成周洛诰曰周公营成周毕命曰以成周之众命
 毕公保釐东郊又曰毖殷顽民密迩王室康王在镐
 而曰密迩者迩王城也晋魏舒城成周亦以敬王自
 王城居成周也
     洛邑成周辨
 武王克殷迁九鼎于洛邑成王命召公先相宅在涧
 水东瀍水西而作召诰以洛邑天地之中四方朝贡
 道里均焉亦曰王城周公往营成周卜瀍水东亦惟
卷二十五 第 11a 页 WYG0154-0261c.png
 洛食迁殷顽民而作洛诰平王东迁居洛邑王城之
 地更十三王敬王与子朝争立子朝据王城于是晋
 魏舒合诸侯之大夫城成周以居敬王其后孝王仍
 封弟桓公于王城号西周故今之河南县为雒邑则
 为(于伪反/下同)定都而作也洛阳县为成周则为迁顽民
 而作也统而言之皆属河南郡分而言之则有异
(隐三/年)
 司寇苏忿生所封之田隐十一年王与郑人苏忿生
卷二十五 第 11b 页 WYG0154-0261d.png
 之田温原絺樊隰郕攒茅向盟州陉隤怀即苏忿生
 十二邑也僖十年狄灭温苏子奔卫二十五年晋文
 公启南阳遂有阳樊温原攒茅之田今孟州温县是
 也
(十一年/下同)
 自原至怀皆苏忿生之田隐十一年以与郑僖二十
 五年以原与晋文公伐原即此二汉为轵县地晋为
 沁水县地释例县西北有原城(凡释例所引皆/晋地理下文同)俗以
卷二十五 第 12a 页 WYG0154-0262a.png
 济水重源所发因谓之济源城隋开皇十六年置济
 源县唐属孟州国朝因之沁水今属泽州非原地也
攒茅
 始以与郑后以与晋文公怀州修武县北有攒城

 释例轵县西有地名向上隋大业初轵县省入河内
 后复置唐贞观元年省入济源故城在今孟州济源
 县东南
卷二十五 第 12b 页 WYG0154-0262b.png

 古孟津武王伐纣师渡孟津即此隐十一年以与郑
 今孟州河阳县南孟津

 隐十一年以与郑释例河内野王县西南有絺城今
 怀州河内县

 始与郑人名曰樊后与晋文则名阳樊其实一也释
卷二十五 第 13a 页 WYG0154-0262c.png
 例河内野王县西南有阳城今河内县故野王县也
 (上书怀州河内县今不/重出怀州字馀仿此)

 释例河内怀县西南有隰城唐贞观元年怀县省入
 武陟在今怀州武陟县西隰又其西南云

 释例河内州县河内今孟州怀州地

卷二十五 第 13b 页 WYG0154-0262d.png
 怀州修武县北隤城
怀
 禹贡覃怀之地后归之晋传谓赤狄围怀是也二汉
 为怀县属河内郡唐贞观元年省入武陟国朝因之
 故城在今县西
(僖二十四/年下同)
 故雍县秦德公卜居雍即此至孝公徙焉二汉属右
 扶风释例扶风雍县东南有邵亭京相璠曰亭在周
卷二十五 第 14a 页 WYG0154-0263a.png
 城南五十里今凤翔府天兴县

 河南县西北有甘水
坎欿
 司马彪郡国志巩有坎欿聚京相璠曰巩东地名坎
 欿今河南府巩县晋大康地记晋书地道并言在巩
 西非也
翟泉(二十/九年)
卷二十五 第 14b 页 WYG0154-0263b.png
 成周城中有翟泉敬王避子朝之难居之释例河南
 洛阳新城县北大仓南池今西京城内有翟泉即大
 仓西南池水
邥垂(文十/七年)
 释例新城县北有邥垂亭新城今省入河南府伊阳
 县
鄇田(成十/一年)
 武陟县西南鄇田
卷二十五 第 15a 页 WYG0154-0263c.png
轘辕(襄二十/一年)
 河南府永安县有轘辕山
景亳(昭四年/下同)
 帝喾所都亦古亳邑商有三亳成汤居西亳此其一
 也至盘庚又自河北徙治此亳商家从此改号殷武
 王伐纣还欲示休戎之意名为偃师二汉属河南郡
 晋省故杜预误释以河内巩县西南有阳亭为即景
 亳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国朝因之今河南府偃师县
卷二十五 第 15b 页 WYG0154-0263d.png
歧阳
 大王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诗谓居歧之阳即
 此文王始以治焉春秋为秦都二汉为美阳县地属
 右扶风今凤翔府扶风县歧阳镇(大音/太)
阎田(九/年)
 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今河阳县有阎坎
前城(三十二/年下同)
 服虔云前读为泉洛阳西南五十里伊阙前亭
卷二十五 第 16a 页 WYG0154-0264a.png

 释例河内巩县南有黄亭今巩县
荥锜
 寰宇记巩县西有荥锜涧
东圉
 释例洛阳县东南有圉乡今洛阳县
溪泉
 巩县西南有明溪泉
卷二十五 第 16b 页 WYG0154-0264b.png

 释例洛阳县西南有大解小解今洛阳县
(二十三/年下同)
 巩县西南地名鄩中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有鄩谷
 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曰北鄩
 于是有南鄩北鄩之称也
平阴
 汉因之置平阴县义本此魏文帝改为河阴今洛阳
卷二十五 第 17a 页 WYG0154-0264c.png
 县北五十里有汉平阴县故城

 释例河南巩县西南訾城今巩县

 释例河南县西南有蒯乡今河南县
尸氏(二十六/年下同)
 释例巩县西南偃师城今巩县
褚氏
卷二十五 第 17b 页 WYG0154-0264d.png
 释例河南洛阳县南有褚氏亭今洛阳县
阙塞
 禹疏凿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
 流故曰伊阙释例河南洛阳县西南伊阙按伊阙在
 伊阳县伊阳于洛阳为西南而伊阙在其北阙塞当
 洛阳伊阳之间

 今巩县及求安县地也永安盖割巩县地所置
卷二十五 第 18a 页 WYG0154-0265a.png

 周厉王流于彘即此有彘水西南流入汾因曰彘县
 释例晋平阳永安县东北彘今平阳府霍邑县
鲁县(二十/九年)
 在夏为鲁县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为御龙氏以
 事夏孔甲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既而使求之惧
 而迁于鲁县汉为鲁阳今汝州鲁山县
负黍(定六/年)
卷二十五 第 18b 页 WYG0154-0265b.png
 京相璠曰负黍在颍川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世谓
 之黄城也今河南府登封县
谷城(八/年)
 河南县西北有汉谷城县
(哀四年/下同)
 周南鄙邑王畿地后为戎蛮子邑属楚郑之境战国
 曰南梁以别大梁少梁焉在漠承休西南四十五里
 武帝元鼎四年行幸至洛阳诏封姬嘉为周子南君
卷二十五 第 19a 页 WYG0154-0265c.png
 以奉周祀初元五年以周子南君为承休侯改为承
 休邑至唐贞观元年省梁入承休而更名承休曰梁
 故今汝州梁县本承休邑而梁则在梁县西南

 汝州西南四十五里故梁县地有霍阳聚
     地名疑者一
(昭二十/三年)
 释例或曰河南洛阳县东南有唐亭疑
卷二十五 第 19b 页 WYG0154-0265d.png
     阙地四十有六
  瓦屋(隐八/年)   陉(十一/年)   单(庄十/四年)
  夷(十六/年)    酒泉(二十/一年)  鄄(成十一/年邑名)
  成(十三/年)    平畤(襄三/十年)  颍(昭九/年)
  甘鹿(十七/年)   郊(二十/二年)   要(二十二/年下同)
  饯      杨     领
  京      圃车    社
  阴      侯氏    汜
卷二十五 第 20a 页 WYG0154-0266a.png
  任人     泽邑(二十三/年下同) 墙人
  直人     尹(尹氏/之邑)   阪道
  西闱     左巷    乾祭(二十四/年下同)
  瑕      杏     施谷(二十六/年下同)
  渠      荏谷    莒
  圉泽     堤上    携
  鄻(二十/九年)    冯(定六年/下同)  狐人
  姑犹     仪栗(七/年)   简城(定八年/下同)
卷二十五 第 20b 页 WYG0154-0266b.png
  盂
 
 
 
 
 
 
 春秋分记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