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a 页 WYG0799-1009a.png

御制数理精蕴下编卷十九
面部九
各面形总论
直线形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a 页 WYG0799-1010a.png

面之为形成于方圜直线所成皆方之类曲线所成
皆圜之类立法则方为圜之本度圜者必以方而度
方者必以矩所谓方有尽而圜无尽是也论理则圜
又为众界形之本盖众界形或函圜或函于圜其边
皆当弧线之度故求众界形者必以圜界为宗也因
有方圜众界之各异是以边线等者面积不等如众
界形之每一边与圜径俱设为一○○○○则方面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799-1010b.png WYG0799-1010c.png


九八一六三等边形之面积为四三三○一二七○
五等边形之面积为一七二○四七七四一六等边
形之面积为二五九八○七六二○七等边形之面
积为三六三三九一二四○八等边形之面积为四
八二八四二七一二九等边形之面积为六一八一
八二四二○十等边形之面积为七六九四二○八
八三此各形之面积皆以方积比例者也或以圜面
积设为一○○○○○○○○则圜径得一一二八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799-1010b.png WYG0799-1010c.png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a 页 WYG0799-1011a.png

○○○○○○而三等边形之面积为五五一三二
八八九方面积为一二七三二三九五四五等边形
之面积为二一九○五七九八六六等边形之面积
为三三○七九七三三四七等边形之面积为四六
二六八四○九八八等边形之面积为六一四七七
四四三五九等边形之面积为七八七○九四三○
二十等边形之面积为九七九六五七○九九此各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799-1011b.png WYG0799-1011c.png


等面积不同故皆定为面与面之比例也面积等者
边线不等如众界形之面积与圜面积俱设为一○
○○○○○○○○○○○○○○○则方边为一
○○○○○○○○而圜径为一一二八三七九一
六三等边形之每边为一五一九六七一三七五等
边形之每边为七六二三八七○五六等边形之每
边为六二○四○三二四七等边形之每边为五二
四五八一二六八等边形之每边为四五五○八九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799-1011b.png WYG0799-1011c.png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a 页 WYG0799-1012a.png

皆以方边比例者也或以圜径设为一○○○○○
○○○则圜面积为七八五三九八一六三三九七
四四八三如圜面积与众界形之面积俱设为七八
五三九八一六三三九七四四八三则圜径为一○
○○○○○○○而二等边形之每边为一三四六
七七三六九四等边形(即正/方)之每边为八八六二二
六九二五等边形之每边为六七五六四七九三六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799-1012b.png WYG0799-1012c.png


每边为四六四八九八○三八等边形之每边为四
○三三一二八八九等边形之每边为三五六四四
○一四十等边形之每边为三一九四九四一八此
各形之边线皆以圜径比例者也盖因各形之面积
相等边线不同故皆定为线与线之比例也然自众
界形之中心分之则又各成三角形皆以勾股为准
则故勾股三角形虽为面而不囿于面之中却别立
一章焉要之众界形边求积者归之勾股积求边者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799-1012b.png WYG0799-1012c.png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a 页 WYG0799-1013a.png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a 页 WYG0799-1013c.png

设如正方形每边五十尺问对角斜线几何
法以方边五十尺自乘得二千五百尺
倍之得五千尺开方得七十尺七寸一
分零六豪有馀即所求之对角斜线也
如图甲乙丙丁正方形其甲乙乙丙丙
丁丁甲每边皆五十尺甲丙为所求对
角斜线甲乙为股则乙丙为勾乙丙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799-1013d.png WYG0799-1014a.png


可互为勾股故以一边自乘倍之开方
得弦即如各自乘相并开方而得弦也
又用定率比例法以定率之方边一○
○○○○○○为一率对角斜线一四
一四二一三五为二率今所设之方边
五十尺为三率求得四率七十尺七寸
一分零六豪有馀即所求之对角斜线
也盖定率设方边为一千万其对角斜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799-1013d.png WYG0799-1014a.png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7a 页 WYG0799-1014c.png

对角斜线一千四百一十四万二千一
百三十五之比即如今所设之方边五
十尺与所求之对角斜线七十尺七寸
一分零六豪有馀之比也
若有对角斜线求方边则以对角斜线
自乘折半开方所得为正方形之每一
边也盖甲丙弦自乘之方与甲乙股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799-1014d.png WYG0799-1015a.png


自乘折半则必与甲乙或乙丙自乘之
一正方相等故开方而得每一边也或
用定率比例法以定率之对角斜线一
四一四二一三五为一率方边一○○
○○○○○为二率今所设之对角斜
线为三率求得四率即方边也
设如正方形每边二尺今将其积倍之问得方边几
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799-1014d.png WYG0799-1015a.png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8a 页 WYG0799-1015c.png

馀即所求之方边数也如图甲乙丙丁
正方形每边二尺其面积四尺倍之得
八尺即如戊乙己庚正方形其每边即
甲乙丙丁方形之对角斜线试于戊乙
己庚正方形内作甲乙丙丁正方形以
乙为心戊为界作戊己弧与丁角相切
则丁乙与己乙皆为半径其度相等盖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8b 页 WYG0799-1015d.png WYG0799-1016a.png


乘之方之二倍故戊乙己庚正方形即
为甲乙丙丁正方形之二倍而戊甲丁
丙己庚磬折形积即与甲乙丙丁正方
形积相等也
设如正方形每边二尺今将其积四倍之问得方边
几何
法以每边二尺倍之得四尺即所求之
方边数也如图甲乙丙丁正方形每边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8b 页 WYG0799-1015d.png WYG0799-1016a.png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9a 页 WYG0799-1016c.png

得甲乙丙丁正方形每边之二倍是故
不用四倍其积开方止以每边二尺倍
之而即得也此法盖因两方面之比例
比之两界之比例为连比例隔一位相
加之比例(见几何原本/七卷第五节)故戊乙己庚正
方面积一十六尺与甲乙丙丁正方面
积之四尺相比为四分之一而戊乙己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9b 页 WYG0799-1016d.png WYG0799-1017a.png


之二尺之比为二分之一夫十六与八
八与四四与二皆为二分之一之连比
例而十六与四之比其间隔八之一位
故为连比例隔一位相加之比例也
设如长方形长十二尺阔八尺今将其积倍之仍与
原形为同式形问得长阔各几何
法以阔八尺自乘得六十四尺倍之得
一百二十八尺开方得一十一尺三寸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9b 页 WYG0799-1016d.png WYG0799-1017a.png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0799-1017c.png

为二率今所得阔一十一尺三寸一分
三釐七豪有馀为三率求得四率一十
六尺九寸七分零五豪有馀即所求之
长也或以长十二尺自乘倍之开方亦
得一十六尺九寸七分零五豪有馀为
所求之长也如图甲乙丙丁长方形甲
乙阔八尺甲丁长十二尺将其积倍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799-1017d.png WYG0799-1018a.png


之比例即同于其相当二界各作一正
方面积之比例(见几何原本/七卷第七节)故依甲乙
丙丁长方形之丁丙阔界作丁丙壬癸
正方形将其积倍之即如戊己庚辛长
方形之辛庚阔界所作之辛庚子丑正
方形故开方得辛庚为所求之阔也既
得辛庚之阔则以甲乙与甲丁之比即
同于戊己与戊辛之比得戊辛为所求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799-1017d.png WYG0799-1018a.png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0799-1018c.png

也
设如长方形长十二尺阔八尺今将其积四倍之仍
与原形为同式形问得长阔各几何
法以阔八尺倍之得十六尺即所求之
阔又以原长十二尺倍之得二十四尺
即所求之长也如图甲乙丙丁长方形
甲乙阔八尺甲丁长十二尺将其积四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799-1018d.png

甲乙丙丁长方形每边之二倍是故不
用四倍其积开方止以各边之数倍之
而即得也此法盖因两长方面之比例
既同于其相当二界各作一正方面之
比例而两正方面之比例比之二界之
比例为连比例隔一位相加之比例故
两长方面之比例较之两界之比例亦
为连比例隔一位相加之比例也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799-1018d.png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2a 页
法以积三千尺倍之得六千尺用底阔
八十尺除之得七十五尺即所求之长
也如图甲乙丙三角形其积倍之成丁
乙丙戊长方形乙丙为底阔故以底阔
除长方积得甲己为中长也
设如两两等边无直角斜方形(一日象/目形)小边皆二十
五丈大边皆三十九丈对两小角斜线五十六丈
问面积几何
八十尺除之得七十五尺即所求之长
也如图甲乙丙三角形其积倍之成丁
乙丙戊长方形乙丙为底阔故以底阔
除长方积得甲己为中长也
设如两两等边无直角斜方形(一日象/目形)小边皆二十
五丈大边皆三十九丈对两小角斜线五十六丈
问面积几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2b 页
法以对角斜线分斜方形为两三角形
算之以对角斜线五十六丈为底大边
三十九丈小边二十五丈为两腰用三
角形求中垂线法求得中垂线十五丈
乃以对角斜线五十六丈与中垂线十
五丈相乘得八百四十丈即斜方形之
面积也如图甲乙丙丁斜方形甲丁乙
丙二小边皆二十五丈甲乙丁丙二大
边皆三十九丈甲丙对两小角斜线五
算之以对角斜线五十六丈为底大边
三十九丈小边二十五丈为两腰用三
角形求中垂线法求得中垂线十五丈
乃以对角斜线五十六丈与中垂线十
五丈相乘得八百四十丈即斜方形之
面积也如图甲乙丙丁斜方形甲丁乙
丙二小边皆二十五丈甲乙丁丙二大
边皆三十九丈甲丙对两小角斜线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2b 页
十六丈今以甲丙斜线分甲乙丙丁斜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3a 页
方形为甲乙丙甲丁丙两三角形俱以
甲丙为底甲丁与丁丙为两腰求得丁
戊或乙己皆为中垂线故以甲丙斜线
与丁戊垂线相乘所得甲丙庚辛长方
形比甲丁丙三角形积大一倍而甲乙
丙丁斜方形亦函两三角形积故所得
之甲丙庚辛长方形与甲乙丙丁斜方
形之面积相等也
甲丙为底甲丁与丁丙为两腰求得丁
戊或乙己皆为中垂线故以甲丙斜线
与丁戊垂线相乘所得甲丙庚辛长方
形比甲丁丙三角形积大一倍而甲乙
丙丁斜方形亦函两三角形积故所得
之甲丙庚辛长方形与甲乙丙丁斜方
形之面积相等也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3b 页
设如不等边两直角斜方形直角之边长五十丈上
阔二十丈下阔二十八丈问面积几何
法以上阔二十丈与下阔二十八丈相
加得四十八丈折半得二十四丈与长
五十丈相乘得一千二百丈即斜方形
之积面也如图甲乙丙丁斜方形以上
阔甲丁与下阔乙丙相加得乙戊折半
为乙己与甲乙长相乘遂成甲乙己庚
长方形其斜方外所多之丁庚辛勾股
阔二十丈下阔二十八丈问面积几何
法以上阔二十丈与下阔二十八丈相
加得四十八丈折半得二十四丈与长
五十丈相乘得一千二百丈即斜方形
之积面也如图甲乙丙丁斜方形以上
阔甲丁与下阔乙丙相加得乙戊折半
为乙己与甲乙长相乘遂成甲乙己庚
长方形其斜方外所多之丁庚辛勾股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3b 页
形与斜方内所少之辛己丙勾股形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4a 页
积等故所得之甲乙己庚长方形即甲
乙丙丁斜方形之面积也
又法上阔下阔相并与长相乘得数折
半即斜方形之面积也盖前法上阔下
阔相加折半而后与长相乘此法则上
阔下阔相加即与长相乘而后折半其
理一也
设如梯形长三十丈上阔十二丈下阔二十丈问面
乙丙丁斜方形之面积也
又法上阔下阔相并与长相乘得数折
半即斜方形之面积也盖前法上阔下
阔相加折半而后与长相乘此法则上
阔下阔相加即与长相乘而后折半其
理一也
设如梯形长三十丈上阔十二丈下阔二十丈问面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4b 页
积几何
法以上阔十二丈与下阔二十丈相加
得三十二丈折半得十六丈与长三十
丈相乘得四百八十丈即梯形之面积
也如图甲乙丙丁梯形以上阔甲丁与
下阔乙丙相加得乙戊折半为乙己与
丁己长相乘遂成庚乙己丁长方形其
梯形外所多之甲庚乙勾股形与梯形
内所少之丁己丙勾股形之面积等故
法以上阔十二丈与下阔二十丈相加
得三十二丈折半得十六丈与长三十
丈相乘得四百八十丈即梯形之面积
也如图甲乙丙丁梯形以上阔甲丁与
下阔乙丙相加得乙戊折半为乙己与
丁己长相乘遂成庚乙己丁长方形其
梯形外所多之甲庚乙勾股形与梯形
内所少之丁己丙勾股形之面积等故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4b 页
所得之庚乙己丁长方形即甲乙丙丁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5a 页
梯形之面积也
又法以上阔下阔相并与长相乘得数
折半即梯形之面积也
设如三角形自尖至底中长二百尺底阔一百五十
尺今欲自尖截长一百二十尺问截阔几何
法以中长二百尺为一率底阔一百五
十尺为二率截长一百二十尺为三率
求得四率九十尺即所截之阔也如图
又法以上阔下阔相并与长相乘得数
折半即梯形之面积也
设如三角形自尖至底中长二百尺底阔一百五十
尺今欲自尖截长一百二十尺问截阔几何
法以中长二百尺为一率底阔一百五
十尺为二率截长一百二十尺为三率
求得四率九十尺即所截之阔也如图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5b 页
甲乙丙三角形甲丁中长二百尺乙丙
底阔一百五十尺甲戊为所截长一百
二十尺而甲丁与乙丙之比即同于甲
戊与己庚之比也如以截阔求截长则
以底阔为一率中长为二率截阔为三
率所得四率即所截之长也
设如不等边两直角斜方形长九十尺上阔二十尺
下阔三十八尺今欲截中阔二十七尺问上下各
截长几何
底阔一百五十尺甲戊为所截长一百
二十尺而甲丁与乙丙之比即同于甲
戊与己庚之比也如以截阔求截长则
以底阔为一率中长为二率截阔为三
率所得四率即所截之长也
设如不等边两直角斜方形长九十尺上阔二十尺
下阔三十八尺今欲截中阔二十七尺问上下各
截长几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5b 页
法以上阔二十尺与下阔三十八尺相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6a 页
减馀一十八尺为一率长九十尺为二
率以上阔二十尺与所截中阔二十七
尺相减馀七尺为三率求得四率三十
五尺即上所截之长以上所截之长三
十五尺与总长九十尺相减馀五十五
尺即下所截之长也如欲先得下所截
之长则仍以上阔二十尺与下阔三十
八尺相减馀一十八尺为一率长九十
率以上阔二十尺与所截中阔二十七
尺相减馀七尺为三率求得四率三十
五尺即上所截之长以上所截之长三
十五尺与总长九十尺相减馀五十五
尺即下所截之长也如欲先得下所截
之长则仍以上阔二十尺与下阔三十
八尺相减馀一十八尺为一率长九十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6b 页
尺为二率乃以所截中阔二十七尺与
下阔三十八尺相减馀一十一尺为三
率求得四率五十五尺即下所截之长
也如图甲乙丙丁斜方形甲乙为长九
十尺与丁戊等乙丙为下阔三十八尺
甲丁为上阔二十尺与乙戊等己庚为
所截中阔二十七尺上阔与下阔相减
馀戊丙十八尺上阔与所截中阔相减
馀辛庚七尺而戊丙与丁戊之比即同
下阔三十八尺相减馀一十一尺为三
率求得四率五十五尺即下所截之长
也如图甲乙丙丁斜方形甲乙为长九
十尺与丁戊等乙丙为下阔三十八尺
甲丁为上阔二十尺与乙戊等己庚为
所截中阔二十七尺上阔与下阔相减
馀戊丙十八尺上阔与所截中阔相减
馀辛庚七尺而戊丙与丁戊之比即同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6b 页
于辛庚与丁辛之比也又甲乙丙丁斜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7a 页
方形上阔与下阔相减馀戊丙十八尺
所截中阔与下阔相减馀壬丙十一尺
而戊丙与丁戊之比又同于壬丙与庚
壬之比也如有所截上长或所截下长
求截阔则以总长为一率上下阔相减
所馀为二率截长为三率求得四率有
上截长则与上阔相加有下截长则与
下阔相减所得即所截之阔也
所截中阔与下阔相减馀壬丙十一尺
而戊丙与丁戊之比又同于壬丙与庚
壬之比也如有所截上长或所截下长
求截阔则以总长为一率上下阔相减
所馀为二率截长为三率求得四率有
上截长则与上阔相加有下截长则与
下阔相减所得即所截之阔也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7b 页
设如梯形面积一千五百尺下阔四十尺中长五十
尺问上阔几何
法以积一千五百尺倍之得三千尺用
长五十尺除之得六十尺为上下两阔
相和之数内减下阔四十尺馀二十尺
即上阔也如图甲乙丙丁梯形倍之成
甲乙己戊斜方形试将己角取直作己
辛线则截斜方形一段为己辛戊勾股
形如以己辛戊勾股形移补于甲庚乙
尺问上阔几何
法以积一千五百尺倍之得三千尺用
长五十尺除之得六十尺为上下两阔
相和之数内减下阔四十尺馀二十尺
即上阔也如图甲乙丙丁梯形倍之成
甲乙己戊斜方形试将己角取直作己
辛线则截斜方形一段为己辛戊勾股
形如以己辛戊勾股形移补于甲庚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7b 页
遂成庚乙己辛长方形其积原与甲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8a 页
己戊斜方形等今用庚乙中长除之得
乙己即上下两阔相和之数内减乙丙
下阔所馀丙己与甲丁等即上阔也
设如不等边两直角斜方形积九千六百尺长一百
二十尺上下两阔相差之较四十尺问上阔下阔
各几何
法以积九千六百尺倍之得一万九千
二百尺用长一百二十尺除之得一百
乙己即上下两阔相和之数内减乙丙
下阔所馀丙己与甲丁等即上阔也
设如不等边两直角斜方形积九千六百尺长一百
二十尺上下两阔相差之较四十尺问上阔下阔
各几何
法以积九千六百尺倍之得一万九千
二百尺用长一百二十尺除之得一百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8b 页
六十尺为上下两阔相和之数内减上
下两阔相差之较四十尺馀一百二十
尺折半得六十尺为上阔加上下两阔
相差之较四十尺得一百尺即下阔也
如图甲乙丙丁斜方形其甲乙长一百
二十尺甲丁上阔与乙丙下阔相差戊
丙四十尺试将原积倍之遂成甲乙己
庚长方形故以甲乙长除之得乙己为
上下阔相和之数内减戊丙上下两阔
下两阔相差之较四十尺馀一百二十
尺折半得六十尺为上阔加上下两阔
相差之较四十尺得一百尺即下阔也
如图甲乙丙丁斜方形其甲乙长一百
二十尺甲丁上阔与乙丙下阔相差戊
丙四十尺试将原积倍之遂成甲乙己
庚长方形故以甲乙长除之得乙己为
上下阔相和之数内减戊丙上下两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8b 页
相差之较馀数折半得乙戊与甲丁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9a 页
为上阔加戊丙较得乙丙为下阔也
设如梯形面积六千六百五十尺长九十五尺上下
两阔相差之较二十尺问上阔下阔各几何
法以积六千六百五十尺倍之得一万
三千三百尺用长九十五尺除之得一
百四十尺为上下两阔相和之数内减
上下两阔相差之较二十尺馀一百二
十尺折半得六十尺为上阔加上下两
设如梯形面积六千六百五十尺长九十五尺上下
两阔相差之较二十尺问上阔下阔各几何
法以积六千六百五十尺倍之得一万
三千三百尺用长九十五尺除之得一
百四十尺为上下两阔相和之数内减
上下两阔相差之较二十尺馀一百二
十尺折半得六十尺为上阔加上下两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9b 页
阔相差之较二十尺得八十尺为下阔
也如图甲乙丙丁梯形甲戊长九十五
尺甲丁上阔与乙丙下阔相差乙戊与
己丙共二十尺试将原积倍之成甲乙
庚辛斜方形与壬乙庚癸长方形之积
等故以甲戊长除壬乙庚癸长方形得
乙庚为上下两阔相和之数内减乙戊
与己丙上下两阔相差之较馀折半得
戊己与甲丁等为上阔加乙戊与己丙
也如图甲乙丙丁梯形甲戊长九十五
尺甲丁上阔与乙丙下阔相差乙戊与
己丙共二十尺试将原积倍之成甲乙
庚辛斜方形与壬乙庚癸长方形之积
等故以甲戊长除壬乙庚癸长方形得
乙庚为上下两阔相和之数内减乙戊
与己丙上下两阔相差之较馀折半得
戊己与甲丁等为上阔加乙戊与己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19b 页
上下两阔相差之较得乙丙为下阔也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0a 页
设如方环形外周二百八十丈内周一百二十丈求
面积几何
法以外周二百八十丈四归之得七十
丈自乘得四千九百丈又以内周一百
二十丈四归之得三十丈自乘得九百
丈两自乘数相减馀四千丈即方环之
面积也如图甲乙丙丁外周二百八十
丈四归之得甲乙之一边自乘得甲乙
面积几何
法以外周二百八十丈四归之得七十
丈自乘得四千九百丈又以内周一百
二十丈四归之得三十丈自乘得九百
丈两自乘数相减馀四千丈即方环之
面积也如图甲乙丙丁外周二百八十
丈四归之得甲乙之一边自乘得甲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0b 页
丙丁大方积戊己庚辛内周一百二十
丈四归之得戊己之一边自乘得戊己
庚辛小方积两方积相减所馀即方环
之面积也
又法以外周二百八十丈自乘得七万
八千四百丈内周一百二十丈自乘得
一万四千四百丈两数相减馀六万四
千丈以十六除之得四千丈即方环面
积也前法将内外周各四归之而得内
丈四归之得戊己之一边自乘得戊己
庚辛小方积两方积相减所馀即方环
之面积也
又法以外周二百八十丈自乘得七万
八千四百丈内周一百二十丈自乘得
一万四千四百丈两数相减馀六万四
千丈以十六除之得四千丈即方环面
积也前法将内外周各四归之而得内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0b 页
外方边故以内外方边各自乘相减而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1a 页
得方环面积此法即以内外周各自乘
相减以十六除之而得方环面积也盖
内外周为内外方边之四倍内外周自
乘之积必比内外方边自乘之积大十
六倍(凡方边大一倍则面积大四倍今/方边大四倍故面积大十六倍为)
(隔一位相加/之连比例也)是以两周各自乘相减之
馀积比两方边各自乘相减之馀积亦
大十六倍也
相减以十六除之而得方环面积也盖
内外周为内外方边之四倍内外周自
乘之积必比内外方边自乘之积大十
六倍(凡方边大一倍则面积大四倍今/方边大四倍故面积大十六倍为)
(隔一位相加/之连比例也)是以两周各自乘相减之
馀积比两方边各自乘相减之馀积亦
大十六倍也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1b 页
又有方环面积求外方边至内方边之
阔则以外周二百八十丈与内周一百
二十丈相加得四百丈折半得二百丈
以除方环面积四千丈得二十丈即外
方边至内方边之阔也如图自方环内
边作壬癸子丑二线则甲乙癸壬子丑
丙丁为外方边与阔相乘之二长方壬
戊辛子己癸丑庚为内方边与阔相乘
之二长方引而长之成寅卯辰己一长
阔则以外周二百八十丈与内周一百
二十丈相加得四百丈折半得二百丈
以除方环面积四千丈得二十丈即外
方边至内方边之阔也如图自方环内
边作壬癸子丑二线则甲乙癸壬子丑
丙丁为外方边与阔相乘之二长方壬
戊辛子己癸丑庚为内方边与阔相乘
之二长方引而长之成寅卯辰己一长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1b 页
方其长即半外周与半内周之和其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2a 页
即外方边至内方边之阔故以外周与
内周相并折半除方环面积而得外方
边至内方边之阔也
又法以内方边三十丈与外方边七十
丈相减馀四十丈折半得二十丈亦即
外方边至内方边之阔也如图甲丁为
外方边减与戊辛内方边相等之壬子
馀甲壬与子丁折半得甲壬即方环之
内周相并折半除方环面积而得外方
边至内方边之阔也
又法以内方边三十丈与外方边七十
丈相减馀四十丈折半得二十丈亦即
外方边至内方边之阔也如图甲丁为
外方边减与戊辛内方边相等之壬子
馀甲壬与子丁折半得甲壬即方环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2b 页
阔也
设如方环面积四千尺阔二十尺求内外方边各几
何
法以阔二十尺自乘得四百尺四因之
得一千六百尺与环积四千尺相减馀
二千四百尺四归之得六百尺以阔二
十尺除之得三十尺即内方边又以阔
二十尺倍之得四十尺加内方边三十
尺得七十尺即外方边也如图甲乙丙
设如方环面积四千尺阔二十尺求内外方边各几
何
法以阔二十尺自乘得四百尺四因之
得一千六百尺与环积四千尺相减馀
二千四百尺四归之得六百尺以阔二
十尺除之得三十尺即内方边又以阔
二十尺倍之得四十尺加内方边三十
尺得七十尺即外方边也如图甲乙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2b 页
丁戊己庚辛方环形内减甲寅戊壬辰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3a 页
乙癸已子辛卯丁庚丑丙巳阔自乘之
四正方馀寅辰巳戊辛庚巳卯壬戊辛
子巳癸丑庚四长方四归之得寅辰已
戊一长方其阔即方环之阔其长即方
环内边之长故以寅戊阔除之得戊己
为内方边也
又法置环积四千尺以阔二十尺除之
得二百尺四归之得五十尺加阔二十
四正方馀寅辰巳戊辛庚巳卯壬戊辛
子巳癸丑庚四长方四归之得寅辰已
戊一长方其阔即方环之阔其长即方
环内边之长故以寅戊阔除之得戊己
为内方边也
又法置环积四千尺以阔二十尺除之
得二百尺四归之得五十尺加阔二十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3b 页
尺得七十尺即外方边于五十尺内减
阔二十尺馀三十尺即内方边也如图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方环积以阔除之
即得壬癸子丑为内周外周相并折半
之中数以四归之即得壬癸一边与戊
寅等故加阔得外边减阔得内边也
设如勾股形股三十六尺勾二十七尺今从上段截
勾股形积五十四尺问截长阔各几何
法以股三十六尺为一率勾二十七尺
阔二十尺馀三十尺即内方边也如图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方环积以阔除之
即得壬癸子丑为内周外周相并折半
之中数以四归之即得壬癸一边与戊
寅等故加阔得外边减阔得内边也
设如勾股形股三十六尺勾二十七尺今从上段截
勾股形积五十四尺问截长阔各几何
法以股三十六尺为一率勾二十七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3b 页
为二率截积五十四尺倍之得一百零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4a 页
八尺为三率求得四率八十一尺开方
得九尺即所截之阔既得所截之阔则
以勾二十七尺为一率股三十六尺为
二率所截之阔九尺为三率求得四率
十二尺即所截之长也此法一率与二
率为线与线之比例三率与四率为面
与面之比例也如图甲乙丙勾股形甲
乙为股三十六尺乙丙为勾二十七尺
得九尺即所截之阔既得所截之阔则
以勾二十七尺为一率股三十六尺为
二率所截之阔九尺为三率求得四率
十二尺即所截之长也此法一率与二
率为线与线之比例三率与四率为面
与面之比例也如图甲乙丙勾股形甲
乙为股三十六尺乙丙为勾二十七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4b 页
甲丁戊勾股形为截积五十四尺是故
甲乙与乙丙之比应同于甲丁与丁戊
之比然而无甲丁之数故将截积倍之
为甲丁与丁戊相乘之长方则甲乙与
乙丙之比必同于甲丁与丁戊相乘之
长方与丁戊自乘之正方之比(盖截积/倍之成)
(己甲丁戊长方形丁戊自乘成庚丁戊/辛正方形此二形为二平行线内直角)
(方形其面之互相为比同于其底之/互相为比见几何原本八卷第七节)故
开方而得丁戊为所截之阔又乙丙与
甲乙与乙丙之比应同于甲丁与丁戊
之比然而无甲丁之数故将截积倍之
为甲丁与丁戊相乘之长方则甲乙与
乙丙之比必同于甲丁与丁戊相乘之
长方与丁戊自乘之正方之比(盖截积/倍之成)
(己甲丁戊长方形丁戊自乘成庚丁戊/辛正方形此二形为二平行线内直角)
(方形其面之互相为比同于其底之/互相为比见几何原本八卷第七节)故
开方而得丁戊为所截之阔又乙丙与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4b 页
甲乙之比即同于丁戊与甲丁之比而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5a 页
得甲丁为所截之长也若先求截长则
以勾二十七尺为一率股三十六尺为
二率倍截积一百零八尺为三率求得
四率一百四十四尺开方得十二尺为
所截之长盖乙丙与甲乙之比同于丁
戊与甲丁之比亦必同于丁戊与甲丁
相乘之长方与甲丁自乘之正方之比
(截积倍之成甲丁戊己长方形甲丁自/乘成甲丁庚辛正方形此二形之面互)
以勾二十七尺为一率股三十六尺为
二率倍截积一百零八尺为三率求得
四率一百四十四尺开方得十二尺为
所截之长盖乙丙与甲乙之比同于丁
戊与甲丁之比亦必同于丁戊与甲丁
相乘之长方与甲丁自乘之正方之比
(截积倍之成甲丁戊己长方形甲丁自/乘成甲丁庚辛正方形此二形之面互)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5b 页
(相为比亦同于其/底之互相为比也)故开方而得甲丁为
所截之长也既得截长则用比例四率
求之亦得所截之阔矣
又法以勾二十七尺与股三十六尺相
乘折半得勾股积四百八十六尺为一
率所截之勾股形积五十四尺为二率
勾二十七尺自乘得七百二十九尺为
三率求得四率八十一尺开方得九尺
为所截之阔若以股二十六尺自乘得
所截之长也既得截长则用比例四率
求之亦得所截之阔矣
又法以勾二十七尺与股三十六尺相
乘折半得勾股积四百八十六尺为一
率所截之勾股形积五十四尺为二率
勾二十七尺自乘得七百二十九尺为
三率求得四率八十一尺开方得九尺
为所截之阔若以股二十六尺自乘得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5b 页
一千二百九十六尺为三率则得四率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6a 页
一百四十四尺开方得十二尺为所截
之长也如图甲乙丙勾股形截甲丁戊
勾股形积五十四尺此两勾股形为同
式形故甲乙丙勾股积与甲丁戊勾股
积之比同于乙丙勾自乘之乙己庚丙
正方形与丁戊勾自乘之丁辛壬戊正
方形之比亦必同于甲乙股自乘之癸
子乙甲正方形与甲丁股自乘之丑寅
之长也如图甲乙丙勾股形截甲丁戊
勾股形积五十四尺此两勾股形为同
式形故甲乙丙勾股积与甲丁戊勾股
积之比同于乙丙勾自乘之乙己庚丙
正方形与丁戊勾自乘之丁辛壬戊正
方形之比亦必同于甲乙股自乘之癸
子乙甲正方形与甲丁股自乘之丑寅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6b 页
丁甲正方形之比也
设如勾股形股三十六尺勾二十七尺今从下段截
斜方形积四百三十二尺问截长及上阔各几何
法以股三十六尺为一率勾二十七尺
为二率截积四百三十二尺倍之得八
百六十四尺为三率求得四率六百四
十八尺乃以勾二十七尺自乘得七百
二十九尺内减所得四率六百四十八
尺馀八十一尺开方得九尺为所截之
设如勾股形股三十六尺勾二十七尺今从下段截
斜方形积四百三十二尺问截长及上阔各几何
法以股三十六尺为一率勾二十七尺
为二率截积四百三十二尺倍之得八
百六十四尺为三率求得四率六百四
十八尺乃以勾二十七尺自乘得七百
二十九尺内减所得四率六百四十八
尺馀八十一尺开方得九尺为所截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6b 页
上阔既得所截之上阔则以勾二十七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7a 页
尺为一率股三十六尺为二率所截之
上阔九尺与勾二十七尺相减馀一十
八尺为三率求得四率二十四尺即所
截之长也此法亦系线与线为比面与
面为比也如图甲乙丙勾股形甲乙为
股三十六尺乙丙为勾二十七尺丁乙
丙戊斜方形为截积四百三十二尺其
甲乙与乙丙之比应同于戊己(即丁/乙)与
上阔九尺与勾二十七尺相减馀一十
八尺为三率求得四率二十四尺即所
截之长也此法亦系线与线为比面与
面为比也如图甲乙丙勾股形甲乙为
股三十六尺乙丙为勾二十七尺丁乙
丙戊斜方形为截积四百三十二尺其
甲乙与乙丙之比应同于戊己(即丁/乙)与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7b 页
己丙之比然而无戊己之数故将截积
倍之遂成戊己之长与丁戊乙丙上下
两阔之和相乘之长方形将此长方形
为三率所得四率即丁戊乙丙上下两
阔之较(即己/丙也)与丁戊乙丙上下两阔之
和相乘之长方形也(盖截积倍之成庚/丁乙辛长方形己)
(丙两阔之较与两阔之和相乘成壬己/丙癸长方形此二长方形同以两阔之)
(和为长故丁乙与己丙之比即如庚丁/乙辛长方形与壬己丙癸长方形之比)
(也/)又己丙上下两阔之较与丁戊乙丙
倍之遂成戊己之长与丁戊乙丙上下
两阔之和相乘之长方形将此长方形
为三率所得四率即丁戊乙丙上下两
阔之较(即己/丙也)与丁戊乙丙上下两阔之
和相乘之长方形也(盖截积倍之成庚/丁乙辛长方形己)
(丙两阔之较与两阔之和相乘成壬己/丙癸长方形此二长方形同以两阔之)
(和为长故丁乙与己丙之比即如庚丁/乙辛长方形与壬己丙癸长方形之比)
(也/)又己丙上下两阔之较与丁戊乙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7b 页
上下两阔之和相乘之积与丁戊乙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8a 页
上下两阔之数各自乘相减之馀积等
试依乙丙度作子丑寅卯一大正方形
又依丁戊度作子辰巳午一小正方形
两正方形相减所馀为辰丑寅卯午巳
磬折形引而长之遂成辰丑申未长方
形其辰丑即上下两阔之较其丑申即
上下两阔之和故所得四率长方形积
与辰丑寅卯午巳磬折形之积等今于
试依乙丙度作子丑寅卯一大正方形
又依丁戊度作子辰巳午一小正方形
两正方形相减所馀为辰丑寅卯午巳
磬折形引而长之遂成辰丑申未长方
形其辰丑即上下两阔之较其丑申即
上下两阔之和故所得四率长方形积
与辰丑寅卯午巳磬折形之积等今于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8b 页
乙丙自乘之子丑寅卯大正方形内减
辰丑寅卯午巳磬折形所馀即丁戊自
乘之子辰巳午小正方形故开方而得
丁戊为所截之阔也既得所截之阔则
以丁戊与乙丙相减馀巳丙而乙丙与
甲乙之比即同于己丙与戊己(即丁/乙)之
比也
又法以勾二十七尺与股三十六尺相
乘折半得勾股积四百八十六尺内减
辰丑寅卯午巳磬折形所馀即丁戊自
乘之子辰巳午小正方形故开方而得
丁戊为所截之阔也既得所截之阔则
以丁戊与乙丙相减馀巳丙而乙丙与
甲乙之比即同于己丙与戊己(即丁/乙)之
比也
又法以勾二十七尺与股三十六尺相
乘折半得勾股积四百八十六尺内减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8b 页
从下段所截之斜方积四百三十二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9a 页
馀五十四尺即为从上段所截之勾股
形积依前法比例求之所得亦同
设如三角形中长二十尺底阔一十五尺今从上段
截三角形积五十四尺问截长阔各几何
法以底阔一十五尺为一率中长二十
尺为二率截积五十四尺倍之得一百
零八尺为三率求得四率一百四十四
尺开方得一十二尺即所截之长既得
形积依前法比例求之所得亦同
设如三角形中长二十尺底阔一十五尺今从上段
截三角形积五十四尺问截长阔各几何
法以底阔一十五尺为一率中长二十
尺为二率截积五十四尺倍之得一百
零八尺为三率求得四率一百四十四
尺开方得一十二尺即所截之长既得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9b 页
所截之长则以中长二十尺为一率底
阔十五尺为二率所截之长十二尺为
三率求得四率九尺即所截之阔也此
法亦一率与二率为线与线之比例三
率与四率为面与面之比例也如图甲
乙丙三角形甲丁中长二十尺乙丙底
阔十五尺甲戊己三角形为截积五十
四尺是故乙丙与甲丁之比应同于戊
己与甲庚之比然而无戊己之数故将
阔十五尺为二率所截之长十二尺为
三率求得四率九尺即所截之阔也此
法亦一率与二率为线与线之比例三
率与四率为面与面之比例也如图甲
乙丙三角形甲丁中长二十尺乙丙底
阔十五尺甲戊己三角形为截积五十
四尺是故乙丙与甲丁之比应同于戊
己与甲庚之比然而无戊己之数故将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29b 页
截积倍之为戊己与甲庚相乘之长方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0a 页
则乙丙与甲丁之比必同于戊己与甲
庚相乘之长方与甲庚自乘之正方之
比故开方而得甲庚为所截之长又甲
丁与乙丙之比同于甲庚与戊己之比
而得戊己为所截之阔也若先求截阔
则以中长二十尺为一率底阔一十五
尺为二率倍截积一百零八尺为三率
求得四率八十一尺开方得九尺为所
庚相乘之长方与甲庚自乘之正方之
比故开方而得甲庚为所截之长又甲
丁与乙丙之比同于甲庚与戊己之比
而得戊己为所截之阔也若先求截阔
则以中长二十尺为一率底阔一十五
尺为二率倍截积一百零八尺为三率
求得四率八十一尺开方得九尺为所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0b 页
截之阔盖甲丁与乙丙之比同于甲庚
与戊己之比亦同于甲庚与戊己相乘
之长方与戊己自乘之正方之比故开
方而得戊己为所截之阔也既得截阔
则用比例四率求之亦得所截之长矣
又法以底阔十五尺与中长二十尺相
乘折半得三角积一百五十尺为一率
所截之三角积五十四尺为二率以底
阔十五尺自乘得二百二十五尺为三
与戊己之比亦同于甲庚与戊己相乘
之长方与戊己自乘之正方之比故开
方而得戊己为所截之阔也既得截阔
则用比例四率求之亦得所截之长矣
又法以底阔十五尺与中长二十尺相
乘折半得三角积一百五十尺为一率
所截之三角积五十四尺为二率以底
阔十五尺自乘得二百二十五尺为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0b 页
率求得四率八十一尺开方得九尺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1a 页
所截之阔若以中长二十尺自乘得四
百尺为三率则得四率一百四十四尺
开方得十二尺为所截之长也如图甲
乙丙三角形截甲戊己三角形积五十
四尺此两三角形为同式形故甲乙丙
三角形积与甲戊己三角形积之比同
于甲丁中长自乘之甲丁辛壬正方形
与甲庚截长自乘之甲庚癸子正方形
百尺为三率则得四率一百四十四尺
开方得十二尺为所截之长也如图甲
乙丙三角形截甲戊己三角形积五十
四尺此两三角形为同式形故甲乙丙
三角形积与甲戊己三角形积之比同
于甲丁中长自乘之甲丁辛壬正方形
与甲庚截长自乘之甲庚癸子正方形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1b 页
之比亦同于乙丙底阔自乘之乙丙丑
寅正方形与戊己截阔自乘之戊巳卯
辰正方形之比也
设如三角形中长二十尺底阔十五尺今从下段截
梯形积九十六尺问截长及上阔各几何
法以中长二十尺为一率底阔十五尺
为二率截积九十六尺倍之得一百九
十二尺为三率求得四率一百四十四
尺乃以底阔十五尺自乘得二百二十
寅正方形与戊己截阔自乘之戊巳卯
辰正方形之比也
设如三角形中长二十尺底阔十五尺今从下段截
梯形积九十六尺问截长及上阔各几何
法以中长二十尺为一率底阔十五尺
为二率截积九十六尺倍之得一百九
十二尺为三率求得四率一百四十四
尺乃以底阔十五尺自乘得二百二十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1b 页
五尺内减所得四率一百四十四尺馀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2a 页
八十一尺开方得九尺为所截之上阔
既得所截之上阔则以底阔十五尺为
一率中长二十尺为二率所截之上阔
九尺与底阔十五尺相减馀六尺为三
率求得四率八尺即所截下段之长也
如图甲乙丙三角形甲丁为中长二十
尺乙丙为底阔十五尺戊乙丙己梯形
为截积九十六尺戊己为所截之阔庚
既得所截之上阔则以底阔十五尺为
一率中长二十尺为二率所截之上阔
九尺与底阔十五尺相减馀六尺为三
率求得四率八尺即所截下段之长也
如图甲乙丙三角形甲丁为中长二十
尺乙丙为底阔十五尺戊乙丙己梯形
为截积九十六尺戊己为所截之阔庚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2b 页
丁(与戊辛/己壬等)为所截之长乙辛壬丙两段
为截阔与底阔之较是故甲丁与乙丙
之比应同于庚丁与乙辛壬丙两段之
比矣(盖甲丁与乙丁之比同于等庚丁/之戊辛与乙辛之比又甲丁与丁)
(丙之比同于等庚丁之己壬与壬丙之/比合之则甲丁与乙丁丁丙两段之比)
(亦同于庚丁与乙辛/壬丙两段之比也)但今无庚丁之数
故将截积倍之遂成庚丁所截之长与
戊己乙丙上下两阔之和相乘之长方
形将此长方形为三率所得四率即乙
为截阔与底阔之较是故甲丁与乙丙
之比应同于庚丁与乙辛壬丙两段之
比矣(盖甲丁与乙丁之比同于等庚丁/之戊辛与乙辛之比又甲丁与丁)
(丙之比同于等庚丁之己壬与壬丙之/比合之则甲丁与乙丁丁丙两段之比)
(亦同于庚丁与乙辛/壬丙两段之比也)但今无庚丁之数
故将截积倍之遂成庚丁所截之长与
戊己乙丙上下两阔之和相乘之长方
形将此长方形为三率所得四率即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2b 页
辛壬丙上下两阔之较与戊己乙丙上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3a 页
下两阔之和相乘之长方形也又乙辛
壬丙上下两阔之较与戊己乙丙上下
两阔之和相乘之积与戊己乙丙上下
两阔之数各自乘相减之馀积等故以
所得四率长方形积与乙丙自乘方积
相减即馀戊己自乘方积开方而得戊
己为所截之阔也既得戊己截阔则于
乙丙底阔内减之馀乙辛壬丙而乙丙
壬丙上下两阔之较与戊己乙丙上下
两阔之和相乘之积与戊己乙丙上下
两阔之数各自乘相减之馀积等故以
所得四率长方形积与乙丙自乘方积
相减即馀戊己自乘方积开方而得戊
己为所截之阔也既得戊己截阔则于
乙丙底阔内减之馀乙辛壬丙而乙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3b 页
与甲丁之比又同于乙辛壬丙两段与
庚丁截长之比也
又法以底阔十五尺与中长二十尺相
乘折半得三角形积一百五十尺内减
从下段所截之梯形积九十六尺馀五
十四尺即为从上段所截之三角形积
依前法比例求之所得亦同
设如不等边两直角斜方形长二十四尺上阔十二
尺下阔二十尺今从上段截积一百六十八尺问
庚丁截长之比也
又法以底阔十五尺与中长二十尺相
乘折半得三角形积一百五十尺内减
从下段所截之梯形积九十六尺馀五
十四尺即为从上段所截之三角形积
依前法比例求之所得亦同
设如不等边两直角斜方形长二十四尺上阔十二
尺下阔二十尺今从上段截积一百六十八尺问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3b 页
截长阔各几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4a 页
法以长二十四尺为一率下阔二十尺
内减上阔十二尺馀八尺为二率截积
一百六十八尺倍之得三百三十六尺
为三率求得四率一百一十二尺乃以
上阔十二尺自乘得一百四十四尺与
所得四率一百一十二尺相加得二百
五十六尺开方得十六尺即所截之阔
既得所截之阔则以上下两阔相减之
内减上阔十二尺馀八尺为二率截积
一百六十八尺倍之得三百三十六尺
为三率求得四率一百一十二尺乃以
上阔十二尺自乘得一百四十四尺与
所得四率一百一十二尺相加得二百
五十六尺开方得十六尺即所截之阔
既得所截之阔则以上下两阔相减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4b 页
较八尺为一率长二十四尺为二率截
阔十六尺内减上阔十二尺馀四尺为
三率求得四率十二尺即所截之长也
此法亦系一率与二率为线与线之比
例三率与四率为面与面之比例也如
图甲乙丙丁斜方形甲乙长二十四尺
与丁戊等甲丁为上阔十二尺乙丙为
下阔二十尺甲己庚丁斜方形为截积
一百六十八尺是故丁戊与戊丙之比
阔十六尺内减上阔十二尺馀四尺为
三率求得四率十二尺即所截之长也
此法亦系一率与二率为线与线之比
例三率与四率为面与面之比例也如
图甲乙丙丁斜方形甲乙长二十四尺
与丁戊等甲丁为上阔十二尺乙丙为
下阔二十尺甲己庚丁斜方形为截积
一百六十八尺是故丁戊与戊丙之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4b 页
应同于丁辛与辛庚之比然而无丁辛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5a 页
之数故将截积倍之为丁辛截长与甲
丁己庚上中两阔之和相乘之长方形
为三率所得四率即辛庚上中两阔之
较与甲丁己庚上中两阔之和相乘之
长方形也又辛庚上中两阔之较与甲
丁己庚上中两阔之和相乘之积与甲
丁己庚上中两阔之数各自乘相减之
馀积等试依己庚度作壬癸子丑一大
丁己庚上中两阔之和相乘之长方形
为三率所得四率即辛庚上中两阔之
较与甲丁己庚上中两阔之和相乘之
长方形也又辛庚上中两阔之较与甲
丁己庚上中两阔之和相乘之积与甲
丁己庚上中两阔之数各自乘相减之
馀积等试依己庚度作壬癸子丑一大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5b 页
正方形又依甲丁度作壬寅卯辰一小
正方形两正方形相减所馀为寅癸子
丑辰卯磬折形引而长之遂成寅癸巳
午长方形其寅癸即上中两阔之较其
癸己即上中两阔之和故所得四率长
方形积与寅癸子丑辰卯磬折形之积
等今于甲丁自乘之壬寅卯辰小正方
形外加寅癸子丑辰卯磬折形即得巳
庚自乘之壬癸子丑大正方形故开方
正方形两正方形相减所馀为寅癸子
丑辰卯磬折形引而长之遂成寅癸巳
午长方形其寅癸即上中两阔之较其
癸己即上中两阔之和故所得四率长
方形积与寅癸子丑辰卯磬折形之积
等今于甲丁自乘之壬寅卯辰小正方
形外加寅癸子丑辰卯磬折形即得巳
庚自乘之壬癸子丑大正方形故开方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5b 页
而得已庚为所截之阔也既得所截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6a 页
阔则以己庚与甲丁相减馀辛庚而戊
丙与丁戊之比即同于辛庚与丁辛之
比也
又法将斜方形增作勾股形算之以上
阔十二尺与下阔二十尺相减馀八尺
为一率长二十四尺为二率上阔十二
尺为三率求得四率三十六尺为斜方
形上所增小勾股形之股与斜方形之
丙与丁戊之比即同于辛庚与丁辛之
比也
又法将斜方形增作勾股形算之以上
阔十二尺与下阔二十尺相减馀八尺
为一率长二十四尺为二率上阔十二
尺为三率求得四率三十六尺为斜方
形上所增小勾股形之股与斜方形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6b 页
长二十四尺相加得六十尺为斜方形
与所增小勾股形相并所成之大勾股
形之股乃以上阔十二尺为小勾所得
三十六尺为小股相乘得四百三十二
尺折半得二百一十六尺为斜方形上
所增之小勾股形积与截积一百六十
八尺相加得三百八十四尺为所截之
勾股形积乃用勾股形从上段截勾股
积法算之而得所截之阔焉如图甲乙
与所增小勾股形相并所成之大勾股
形之股乃以上阔十二尺为小勾所得
三十六尺为小股相乘得四百三十二
尺折半得二百一十六尺为斜方形上
所增之小勾股形积与截积一百六十
八尺相加得三百八十四尺为所截之
勾股形积乃用勾股形从上段截勾股
积法算之而得所截之阔焉如图甲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6b 页
丙丁斜方形增作勾股形为壬乙丙其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7a 页
上阔甲丁与下阔乙丙相减所馀为戊
丙以戊丙与丁戊之比同于甲丁与壬
甲之比得壬甲为小勾股形之股以壬
甲与甲乙相加得壬乙为大勾股形之
股又壬甲丁勾股形积与甲己庚丁斜
方形截积相加得壬己庚勾股形积即
壬乙丙大勾股形从上段截壬己庚勾
股形积也
丙以戊丙与丁戊之比同于甲丁与壬
甲之比得壬甲为小勾股形之股以壬
甲与甲乙相加得壬乙为大勾股形之
股又壬甲丁勾股形积与甲己庚丁斜
方形截积相加得壬己庚勾股形积即
壬乙丙大勾股形从上段截壬己庚勾
股形积也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7b 页
设如不等边两直角斜方形长二十四尺上阔十二
尺下阔二十尺今从下段截积二百一十六尺求
截长阔各几何
法以长二十四尺为一率下阔二十尺
内减上阔十二尺馀八尺为二率截积
二百一十六尺倍之得四百三十二尺
为三率求得四率一百四十四尺乃以
下阔二十尺自乘得四百尺内减所得
四率一百四十四尺馀二百五十六尺
尺下阔二十尺今从下段截积二百一十六尺求
截长阔各几何
法以长二十四尺为一率下阔二十尺
内减上阔十二尺馀八尺为二率截积
二百一十六尺倍之得四百三十二尺
为三率求得四率一百四十四尺乃以
下阔二十尺自乘得四百尺内减所得
四率一百四十四尺馀二百五十六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7b 页
开方得一十六尺为所截之阔既得所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8a 页
截之阔则以上下两阔相减之较八尺
为一率长二十四尺为二率下阔二十
尺内减截阔十六尺馀四尺为三率求
得四率十二尺即所截下段之长也此
与勾股形从下段截斜方形积之理同
前法从上段截积所得四率为上阔与
截阔各自乘相减之馀积上阔小而截
阔大故以上阔自乘与所得四率相加
为一率长二十四尺为二率下阔二十
尺内减截阔十六尺馀四尺为三率求
得四率十二尺即所截下段之长也此
与勾股形从下段截斜方形积之理同
前法从上段截积所得四率为上阔与
截阔各自乘相减之馀积上阔小而截
阔大故以上阔自乘与所得四率相加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8b 页
开方而得截阔此法从下段截积所得
四率为下阔与截阔各自乘相减之馀
积下阔大而截阔小故以下阔自乘内
减所得四率开方而得截阔也
设如梯形长十二丈上阔五丈下阔十一丈今从上
段截积二十四丈问截长阔各几何
法以长十二丈为一率上阔五丈与下
阔十一丈相减馀六丈为二率截积二
十四丈倍之得四十八丈为三率求得
四率为下阔与截阔各自乘相减之馀
积下阔大而截阔小故以下阔自乘内
减所得四率开方而得截阔也
设如梯形长十二丈上阔五丈下阔十一丈今从上
段截积二十四丈问截长阔各几何
法以长十二丈为一率上阔五丈与下
阔十一丈相减馀六丈为二率截积二
十四丈倍之得四十八丈为三率求得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8b 页
四率二十四丈乃以上阔五丈自乘得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9a 页
二十五丈与所得四率二十四丈相加
得四十九丈开方得七丈即所截之阔
既得所截之阔则以上下两阔相减之
较六丈为一率长十二丈为二率截阔
七丈内减上阔五丈馀二丈为三率求
得四率四丈即所截之长也此法亦系
一率与二率为线与线之比例三率与
四率为面与面之比例也如图甲乙丙
得四十九丈开方得七丈即所截之阔
既得所截之阔则以上下两阔相减之
较六丈为一率长十二丈为二率截阔
七丈内减上阔五丈馀二丈为三率求
得四率四丈即所截之长也此法亦系
一率与二率为线与线之比例三率与
四率为面与面之比例也如图甲乙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9b 页
丁梯形甲戊长十二丈甲丁上阔五丈
戊己庚辛俱相等乙丙下阔十一丈乙
戊与己丙两段为上下两阔相减之较
六丈甲壬癸丁小梯形为截积二十四
丈是故甲戊总长与乙戊己丙上下两
阔之较之比应同于甲庚截长与壬庚
辛癸上中两阔之较之比然无甲庚之
数故将截积倍之为甲庚截长与甲丁
壬癸上中两阔之和相乘之长方形为
戊己庚辛俱相等乙丙下阔十一丈乙
戊与己丙两段为上下两阔相减之较
六丈甲壬癸丁小梯形为截积二十四
丈是故甲戊总长与乙戊己丙上下两
阔之较之比应同于甲庚截长与壬庚
辛癸上中两阔之较之比然无甲庚之
数故将截积倍之为甲庚截长与甲丁
壬癸上中两阔之和相乘之长方形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39b 页
三率所得四率即壬庚辛癸上中两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0a 页
之较与甲丁壬癸上中两阔之和相乘
之长方形也又壬庚辛癸上中两阔之
较与甲丁壬癸上中两阔之和相乘之
积与甲丁壬癸上中两阔之数各自乘
相减之馀积等故以所得四率长方形
积与甲丁自乘方积相加即得壬癸自
乘方积开方而得壬癸为所截之阔也
既得壬癸截阔则以上下两阔相减之
之长方形也又壬庚辛癸上中两阔之
较与甲丁壬癸上中两阔之和相乘之
积与甲丁壬癸上中两阔之数各自乘
相减之馀积等故以所得四率长方形
积与甲丁自乘方积相加即得壬癸自
乘方积开方而得壬癸为所截之阔也
既得壬癸截阔则以上下两阔相减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0b 页
乙戊己丙两段与甲戊总长之比即同
于上中两阔相减之壬庚辛癸两段与
甲庚截长之比矣
又法将梯形增作三角形算之以上阔
五丈与下阔十一丈相减馀六丈为一
率长十二丈为二率上阔五丈为三率
求得四率十丈为梯形上所增小三角
形之中长与梯形之长十二丈相加得
二十二丈为梯形与所增小三角形相
于上中两阔相减之壬庚辛癸两段与
甲庚截长之比矣
又法将梯形增作三角形算之以上阔
五丈与下阔十一丈相减馀六丈为一
率长十二丈为二率上阔五丈为三率
求得四率十丈为梯形上所增小三角
形之中长与梯形之长十二丈相加得
二十二丈为梯形与所增小三角形相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0b 页
并所成之大三角形之中长乃以上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1a 页
五丈为底所得十丈为中长相乘得五
十丈折半得二十五丈为梯形上所增
之小三角形积与截积二十四丈相加
得四十九丈为所截之三角形积乃用
三角形从上段截三角积法算之而得
所截之阔焉如图甲乙丙丁梯形增作
三角形为子乙丙其上阔甲丁与下阔
乙丙相减所馀为乙戊己丙而乙戊己
十丈折半得二十五丈为梯形上所增
之小三角形积与截积二十四丈相加
得四十九丈为所截之三角形积乃用
三角形从上段截三角积法算之而得
所截之阔焉如图甲乙丙丁梯形增作
三角形为子乙丙其上阔甲丁与下阔
乙丙相减所馀为乙戊己丙而乙戊己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1b 页
丙与甲戊之比即同于甲丁与子丑之
比得子丑为小三角形之中长以子丑
与等甲戊之丑寅相加得子寅为大三
角形之中长又子甲丁三角形积与甲
壬癸丁斜方形截积相加得子壬癸三
角形积即子乙丙大三角形从上段截
子壬癸三角形积也
设如梯形长十二丈上阔五丈下阔十一丈今自下
段截积七十二丈问截长阔各几何
比得子丑为小三角形之中长以子丑
与等甲戊之丑寅相加得子寅为大三
角形之中长又子甲丁三角形积与甲
壬癸丁斜方形截积相加得子壬癸三
角形积即子乙丙大三角形从上段截
子壬癸三角形积也
设如梯形长十二丈上阔五丈下阔十一丈今自下
段截积七十二丈问截长阔各几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1b 页
法以长十二丈为一率上阔五丈与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2a 页
阔十一丈相减馀六丈为二率以截积
七十二丈倍之得一百四十四丈为三
率求得四率七十二丈乃以下阔十一
丈自乘得一百二十一丈内减所得四
率七十二丈馀四十九丈开方得七丈
即所截之阔既得所截之阔则以上下
两阔相减之较六丈为一率长十二丈
为二率截阔七丈与下阔十一丈相减
七十二丈倍之得一百四十四丈为三
率求得四率七十二丈乃以下阔十一
丈自乘得一百二十一丈内减所得四
率七十二丈馀四十九丈开方得七丈
即所截之阔既得所截之阔则以上下
两阔相减之较六丈为一率长十二丈
为二率截阔七丈与下阔十一丈相减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2b 页
馀四丈为三率求得四率八丈即所截
之长也如图甲乙丙丁梯形甲戊长十
二丈甲丁上阔五丈与戊己等乙丙下
阔十一丈乙戊与己丙两段为上下两
阔相减之较六丈庚乙丙辛梯形为截
积七十二丈是故甲戊总长与乙戊己
丙上下两阔之较之比应同于庚壬截
长与乙壬癸丙中下两阔之较之比然
无庚壬之数故将截积倍之为庚壬截
之长也如图甲乙丙丁梯形甲戊长十
二丈甲丁上阔五丈与戊己等乙丙下
阔十一丈乙戊与己丙两段为上下两
阔相减之较六丈庚乙丙辛梯形为截
积七十二丈是故甲戊总长与乙戊己
丙上下两阔之较之比应同于庚壬截
长与乙壬癸丙中下两阔之较之比然
无庚壬之数故将截积倍之为庚壬截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2b 页
长与庚辛乙丙中下两阔之和相乘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3a 页
长方形为三率所得四率即乙壬癸丙
中下两阔之较与庚辛乙丙中下两阔
之和相乘之长方形也又乙壬癸丙中
下两阔之较与庚辛乙丙中下两阔之
和相乘之积与庚辛乙丙中下两阔之
数各自乘相减之馀积等故以所得四
率长方形积与乙丙自乘方积相减即
馀庚辛自乘方积开方而得庚辛为所
中下两阔之较与庚辛乙丙中下两阔
之和相乘之长方形也又乙壬癸丙中
下两阔之较与庚辛乙丙中下两阔之
和相乘之积与庚辛乙丙中下两阔之
数各自乘相减之馀积等故以所得四
率长方形积与乙丙自乘方积相减即
馀庚辛自乘方积开方而得庚辛为所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3b 页
截之阔也
设如梯形长一百二十尺上阔二十尺下阔八十尺
今自一边截勾股积四百五十尺问截长阔各几
何
法以长一百二十尺为一率上阔二十
尺与下阔八十尺相减馀六十尺折半
得三十尺为二率截积四百五十尺倍
之得九百尺为三率求得四率二百二
十五尺开方得一十五尺为所截之阔
设如梯形长一百二十尺上阔二十尺下阔八十尺
今自一边截勾股积四百五十尺问截长阔各几
何
法以长一百二十尺为一率上阔二十
尺与下阔八十尺相减馀六十尺折半
得三十尺为二率截积四百五十尺倍
之得九百尺为三率求得四率二百二
十五尺开方得一十五尺为所截之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3b 页
既得所截之阔则以上下两阔相减折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4a 页
半之三十尺为一率长一百二十尺为
二率截阔十五尺为三率求得四率六
十尺为所截之长也如图甲乙丙丁梯
形甲丁上阔二十尺与戊己等乙丙下
阔八十尺甲戊长一百二十尺乙戊为
上下阔相减折半之三十尺庚乙辛为
所截勾股积四百五十尺甲乙戊勾股
形与庚乙辛勾股形为同式形故立算
二率截阔十五尺为三率求得四率六
十尺为所截之长也如图甲乙丙丁梯
形甲丁上阔二十尺与戊己等乙丙下
阔八十尺甲戊长一百二十尺乙戊为
上下阔相减折半之三十尺庚乙辛为
所截勾股积四百五十尺甲乙戊勾股
形与庚乙辛勾股形为同式形故立算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4b 页
与勾股形从上段截勾股积之法相同
也
设如梯形长一百二十尺上阔四十尺下阔八十尺
今自一边截斜方形积四千二百尺问截上阔下
阔各几何
法以上阔四十尺与下阔八十尺相减
馀四十尺折半得二十尺为所截斜方
形上阔与下阔之较又以截积四千二
百尺倍之得八千四百尺以长一百二
也
设如梯形长一百二十尺上阔四十尺下阔八十尺
今自一边截斜方形积四千二百尺问截上阔下
阔各几何
法以上阔四十尺与下阔八十尺相减
馀四十尺折半得二十尺为所截斜方
形上阔与下阔之较又以截积四千二
百尺倍之得八千四百尺以长一百二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4b 页
十尺馀之得七十尺为所截斜方形上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5a 页
阔与下阔之和内减上阔下阔之较二
十尺馀五十尺折半得二十五尺为上
阔加较二十尺得四十五尺为下阔也
如图甲乙丙丁梯形甲丁为上阔四十
尺与戊己等乙丙为下阔八十尺甲戊
为长一百二十尺甲乙辛庚为所截斜
方形积四千二百尺倍之成壬癸辛庚
长方形乙戊为所截斜方形上下两阔
十尺馀五十尺折半得二十五尺为上
阔加较二十尺得四十五尺为下阔也
如图甲乙丙丁梯形甲丁为上阔四十
尺与戊己等乙丙为下阔八十尺甲戊
为长一百二十尺甲乙辛庚为所截斜
方形积四千二百尺倍之成壬癸辛庚
长方形乙戊为所截斜方形上下两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5b 页
之较今以甲戊长除壬癸辛庚长方积
得癸辛为上下两阔之和内减乙戊上
下两阔之较馀癸乙与戊辛折半得戊
辛与甲庚等即所截斜方形之上阔加
乙戊上下两阔之较得乙辛即所截斜
方形之下阔也
设如三角形小腰边二十丈大腰边三十四丈底边
四十二丈面积三百三十六丈今欲平分面积一
半与原三角形为同式形问所截三边各几何
得癸辛为上下两阔之和内减乙戊上
下两阔之较馀癸乙与戊辛折半得戊
辛与甲庚等即所截斜方形之上阔加
乙戊上下两阔之较得乙辛即所截斜
方形之下阔也
设如三角形小腰边二十丈大腰边三十四丈底边
四十二丈面积三百三十六丈今欲平分面积一
半与原三角形为同式形问所截三边各几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5b 页
法以原面积三百三十六丈为一率原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6a 页
面积折半得一百六十八丈为二率底
边四十二丈自乘得一千七百六十四
丈为三率求得四率八百八十二丈开
方得二十九丈六尺九寸八分四釐八
豪有馀为所截之底边乃以全底边四
十二丈为一率大腰边三十四丈为二
率所截之底边二十九丈六尺九寸八
分四釐八豪有馀为三率求得四率二
边四十二丈自乘得一千七百六十四
丈为三率求得四率八百八十二丈开
方得二十九丈六尺九寸八分四釐八
豪有馀为所截之底边乃以全底边四
十二丈为一率大腰边三十四丈为二
率所截之底边二十九丈六尺九寸八
分四釐八豪有馀为三率求得四率二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6b 页
十四丈零四寸一分六釐二豪有馀为
所截之大腰边仍以全底边四十二丈
为一率小腰边二十丈为二率所截之
底边二十九丈六尺九寸八分有馀为
三率求得四率十四丈一尺四寸二分
一釐三豪有馀即所截之小腰边也如
图甲乙丙三角形平分面积一半成丁
戊丙三角形此两三角形既为同式形
则甲乙丙三角形之面积与丁戊丙三
所截之大腰边仍以全底边四十二丈
为一率小腰边二十丈为二率所截之
底边二十九丈六尺九寸八分有馀为
三率求得四率十四丈一尺四寸二分
一釐三豪有馀即所截之小腰边也如
图甲乙丙三角形平分面积一半成丁
戊丙三角形此两三角形既为同式形
则甲乙丙三角形之面积与丁戊丙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6b 页
角形之面积之比同于各边各自乘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7a 页
正方面积与所截各边各自乘之正方
面积之比故以甲乙丙三角形面积为
一率丁戊丙三角形面积为二率乙丙
底边自乘如乙己庚丙正方面为三率
所得四率即戊丙截底自乘如戊辛壬
丙正方面故开方得戊丙也既得戊丙
则乙丙与甲丙之比同于戊丙与丁丙
之比又乙丙与甲乙之比同于戊丙与
面积之比故以甲乙丙三角形面积为
一率丁戊丙三角形面积为二率乙丙
底边自乘如乙己庚丙正方面为三率
所得四率即戊丙截底自乘如戊辛壬
丙正方面故开方得戊丙也既得戊丙
则乙丙与甲丙之比同于戊丙与丁丙
之比又乙丙与甲乙之比同于戊丙与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7b 页
丁戊之比俱为相当比例四率也若取
原积三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者则将其
积以其分数归之比例并同
又法以乙丙边四十二丈自乘折半开
方即得戊丙边甲丙边自乘折半开方
即得丁丙边甲乙边自乘折半开方即
得丁戊边此即面与面比线与线比之
理也
又法设全积为一尺半积为五十寸乃
原积三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者则将其
积以其分数归之比例并同
又法以乙丙边四十二丈自乘折半开
方即得戊丙边甲丙边自乘折半开方
即得丁丙边甲乙边自乘折半开方即
得丁戊边此即面与面比线与线比之
理也
又法设全积为一尺半积为五十寸乃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7b 页
以五十寸开方得七寸零七釐一豪零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8a 页
六忽而以各边之数乘之即得各边所
截之数盖全积为一尺其全边亦为一
尺半积为五十寸其截边为七寸零七
釐一豪零六忽今以一尺与全边之比
即同于七寸零七釐一豪零六忽与截
边之比又因一尺为一率故省一率之
除止用乘而即得也若取几分之一者
皆仿此类推之
截之数盖全积为一尺其全边亦为一
尺半积为五十寸其截边为七寸零七
釐一豪零六忽今以一尺与全边之比
即同于七寸零七釐一豪零六忽与截
边之比又因一尺为一率故省一率之
除止用乘而即得也若取几分之一者
皆仿此类推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8b 页
设如大小两正方面积共四百一十尺大正方边比
小正方边多六尺问两正方边及面积各几何
法以两正方面积共四百一十尺倍之
得八百二十尺又以多六尺自乘得三
十六尺与倍共积八百二十尺相减馀
七百八十四尺开方得二十八尺为大
小两正方边之和加大正方比小正方
每边所多六尺得三十四尺折半得十
七尺为大正方之边内减六尺馀十一
小正方边多六尺问两正方边及面积各几何
法以两正方面积共四百一十尺倍之
得八百二十尺又以多六尺自乘得三
十六尺与倍共积八百二十尺相减馀
七百八十四尺开方得二十八尺为大
小两正方边之和加大正方比小正方
每边所多六尺得三十四尺折半得十
七尺为大正方之边内减六尺馀十一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8b 页
尺为小正方之边以大正方边十七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9a 页
自乘得二百八十九尺为大正方之面
积以小正方边十一尺自乘得一百二
十一尺为小正方之面积也如图甲乙
丙丁一大正方形丁戊己庚一小正方
形戊丙为两正方边之较试以两正方
之共积倍之则得甲辛壬庚一正方形
仍馀癸子丙戊两正方边之较自乘之
一正方形盖癸丑壬己正方形与甲乙
积以小正方边十一尺自乘得一百二
十一尺为小正方之面积也如图甲乙
丙丁一大正方形丁戊己庚一小正方
形戊丙为两正方边之较试以两正方
之共积倍之则得甲辛壬庚一正方形
仍馀癸子丙戊两正方边之较自乘之
一正方形盖癸丑壬己正方形与甲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9b 页
丙丁正方形等乙辛丑子正方形与丁
戊己庚正方形等其中叠一癸子丙戊
正方形即戊丙较自乘之积故以戊丙
较自乘与所倍共积相减即得甲辛壬
庚正方形开方得甲庚为两正方边之
和加较折半得丁丙为大正方边内减
戊丙较得丁戊为小正方边既得方边
则各自乘即得各面积矣
又法以两正方边之较六尺自乘得三
戊己庚正方形等其中叠一癸子丙戊
正方形即戊丙较自乘之积故以戊丙
较自乘与所倍共积相减即得甲辛壬
庚正方形开方得甲庚为两正方边之
和加较折半得丁丙为大正方边内减
戊丙较得丁戊为小正方边既得方边
则各自乘即得各面积矣
又法以两正方边之较六尺自乘得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49b 页
十六尺与两正方共积四百一十尺相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0a 页
减馀三百七十四尺折半得一百八十
七尺为长方积以两正方边之较六尺
为长阔之较用带纵较数开方法算之
得阔十一尺为小正方之边加较六尺
得十七尺为大正方之边也如图甲乙
丙丁一大正方形丁戊己庚一小正方
形戊丙为两正方边之较以戊丙边较
自乘得辛壬丙戊一正方形与共积相
七尺为长方积以两正方边之较六尺
为长阔之较用带纵较数开方法算之
得阔十一尺为小正方之边加较六尺
得十七尺为大正方之边也如图甲乙
丙丁一大正方形丁戊己庚一小正方
形戊丙为两正方边之较以戊丙边较
自乘得辛壬丙戊一正方形与共积相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0b 页
减馀甲乙壬辛己庚磬折形如以癸乙
壬辛长方形移于庚己子丑即戊甲癸
子丑一长方形折半得丁戊子丑一长
方形庚丑与戊丙等即长阔之较故用
带纵较数开方法算之得丁戊阔即小
方边加庚丑较得丁丑与丁丙等即大
方边也
设如大小两正方面积共六百一十七尺大小两正
方边共三十五尺问大小两正方边及面积各几
壬辛长方形移于庚己子丑即戊甲癸
子丑一长方形折半得丁戊子丑一长
方形庚丑与戊丙等即长阔之较故用
带纵较数开方法算之得丁戊阔即小
方边加庚丑较得丁丑与丁丙等即大
方边也
设如大小两正方面积共六百一十七尺大小两正
方边共三十五尺问大小两正方边及面积各几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0b 页
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1a 页
法以两正方面积共六百一十七尺倍
之得一千二百三十四尺又以两正方
边共三十五尺自乘得一千二百二十
五尺与倍共积一千二百三十四尺相
减馀九尺开方得三尺为大小两正方
边之较与共边三十五尺相加得三十
八尺折半得十九尺为大正方之边内
减两正方边之较三尺馀十六尺为小
之得一千二百三十四尺又以两正方
边共三十五尺自乘得一千二百二十
五尺与倍共积一千二百三十四尺相
减馀九尺开方得三尺为大小两正方
边之较与共边三十五尺相加得三十
八尺折半得十九尺为大正方之边内
减两正方边之较三尺馀十六尺为小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1b 页
正方之边以大正方边十九尺自乘得
三百六十一尺为大正方之面积以小
正方边十六尺自乘得二百五十六尺
为小正方之面积也如图甲乙丙丁一
大正方形丁戊己庚一小正方形甲庚
为两正方边之和戊丙为两正方边之
较试以两正方之共积倍之则得甲辛
壬庚正方形而多癸子丙戊较自乘之
一正方形故以甲庚共边自乘得甲辛
三百六十一尺为大正方之面积以小
正方边十六尺自乘得二百五十六尺
为小正方之面积也如图甲乙丙丁一
大正方形丁戊己庚一小正方形甲庚
为两正方边之和戊丙为两正方边之
较试以两正方之共积倍之则得甲辛
壬庚正方形而多癸子丙戊较自乘之
一正方形故以甲庚共边自乘得甲辛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1b 页
壬庚正方形与倍共积相减即馀癸子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2a 页
丙戊一小正方形开方得戊丙即两正
方边之较与两正方边之和相加折半
得丁丙为大正方边内减戊丙较得丁
戊为小正方边既得方边则各自乘即
得各面积矣
又法以两正方边之和三十五尺自乘
得一千二百二十五尺内减两正方共
积六百一十七尺馀六百零八尺折半
方边之较与两正方边之和相加折半
得丁丙为大正方边内减戊丙较得丁
戊为小正方边既得方边则各自乘即
得各面积矣
又法以两正方边之和三十五尺自乘
得一千二百二十五尺内减两正方共
积六百一十七尺馀六百零八尺折半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2b 页
得三百零四尺为长方积以两正方边
之和三十五尺为长阔和用带纵和数
开方法算之得阔十六尺为小正方之
边与共积三十五尺相减馀十九尺为
大正方之边也如图甲乙丙丁一大正
方形戊己庚辛一小正方形以共边自
乘得壬癸子丑一正方形内减与甲乙
丙丁大正方形相等之寅癸卯辰一正
方形又减与戊己庚辛小正方形相等
之和三十五尺为长阔和用带纵和数
开方法算之得阔十六尺为小正方之
边与共积三十五尺相减馀十九尺为
大正方之边也如图甲乙丙丁一大正
方形戊己庚辛一小正方形以共边自
乘得壬癸子丑一正方形内减与甲乙
丙丁大正方形相等之寅癸卯辰一正
方形又减与戊己庚辛小正方形相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2b 页
之午辰己丑一正方形馀壬寅辰午与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3a 页
辰卯子己二长方形折半得壬寅辰午
一长方形其壬午长与甲乙大方边等
壬寅阔与戊己小方边等两正方之共
边即长阔之和故用带纵和数开方法
算之得阔为小方边得长为大方边也
设如大小两正方形大正方边比小正方边多七尺
大正方积比小正方积多三百四十三尺问大小
两正方边各几何
一长方形其壬午长与甲乙大方边等
壬寅阔与戊己小方边等两正方之共
边即长阔之和故用带纵和数开方法
算之得阔为小方边得长为大方边也
设如大小两正方形大正方边比小正方边多七尺
大正方积比小正方积多三百四十三尺问大小
两正方边各几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3b 页
法以大正方积比小正方积所多三百
四十三尺用大正方边比小正方边所
多七尺除之得四十九尺为大小两正
方边之和加两正方边之较七尺得五
十六尺折半得二十八尺为大正方之
边与共边四十九尺相减馀二十一尺
为小正方之边也如图甲乙丙丁一大
正方形戊己庚辛一小正方形试于甲
乙丙丁大正方形内作与戊己庚辛相
四十三尺用大正方边比小正方边所
多七尺除之得四十九尺为大小两正
方边之和加两正方边之较七尺得五
十六尺折半得二十八尺为大正方之
边与共边四十九尺相减馀二十一尺
为小正方之边也如图甲乙丙丁一大
正方形戊己庚辛一小正方形试于甲
乙丙丁大正方形内作与戊己庚辛相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3b 页
等之甲壬癸子小正方形则壬乙丙丁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4a 页
子癸磬折形即大正方比小正方所多
之积引而长之成壬乙丑寅一长方形
其壬乙阔即两正方边之较乙丑长即
两正方边之和故以壬乙两正方边之
较除之得乙丑两正方边之和以乙丑
与丁乙相加折半得乙丙为大正方形
之边将乙丙与乙丑共边相减馀丙丑
与子癸等即戊己为小正方形之边也
之积引而长之成壬乙丑寅一长方形
其壬乙阔即两正方边之较乙丑长即
两正方边之和故以壬乙两正方边之
较除之得乙丑两正方边之和以乙丑
与丁乙相加折半得乙丙为大正方形
之边将乙丙与乙丑共边相减馀丙丑
与子癸等即戊己为小正方形之边也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4b 页
设如大小两正方形共边三十一尺大正方积比小
正方积多一百五十五尺问大小两正方边各几
何
法以大正方积比小正方积所多一百
五十五尺用共边三十一尺除之得五
尺为大小两正方边之较与共边三十
一尺相加得三十六尺折半得十八尺
为大正方之边与共边三十一尺相减
馀十三尺为小正方之边也如图甲乙
正方积多一百五十五尺问大小两正方边各几
何
法以大正方积比小正方积所多一百
五十五尺用共边三十一尺除之得五
尺为大小两正方边之较与共边三十
一尺相加得三十六尺折半得十八尺
为大正方之边与共边三十一尺相减
馀十三尺为小正方之边也如图甲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4b 页
丙丁一大正方形戊己庚辛一小正方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5a 页
形试于甲乙丙丁大正方形内作与戊
己庚辛相等之甲壬癸子小正方形则
壬乙丙丁子癸磬折形即大正方比小
正方所多之积引而长之成壬乙丑寅
长方形其乙丑长即两正方边之和其
壬乙阔即两正方边之较故以乙丑两
正方边之和除之得壬乙与乙丑相加
折半得乙丙为大正方形之边以乙丙
己庚辛相等之甲壬癸子小正方形则
壬乙丙丁子癸磬折形即大正方比小
正方所多之积引而长之成壬乙丑寅
长方形其乙丑长即两正方边之和其
壬乙阔即两正方边之较故以乙丑两
正方边之和除之得壬乙与乙丑相加
折半得乙丙为大正方形之边以乙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5b 页
与乙丑相减馀丙丑与子癸等即戊己
为小正方形之边也
设如大小两正方形共积一百三十尺大正方积比
小正方积多三十二尺问大小两正方边各几何
法以大正方积比小正方积所多三十
二尺与共积一百三十尺相减馀九十
八尺折半得四十九尺为小正方之积
开方得七尺为小正方之边又以小正
方积四十九尺与大正方积比小正方
为小正方形之边也
设如大小两正方形共积一百三十尺大正方积比
小正方积多三十二尺问大小两正方边各几何
法以大正方积比小正方积所多三十
二尺与共积一百三十尺相减馀九十
八尺折半得四十九尺为小正方之积
开方得七尺为小正方之边又以小正
方积四十九尺与大正方积比小正方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5b 页
积多三十二尺相加得八十一尺为大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6a 页
正方之积开方得九尺为大正方之边
也如图甲乙丙丁一大正方形戊己庚
辛一小正方形试于甲乙丙丁大正方
形内作与戊己庚辛相等之壬癸丙子
小正方形则甲乙癸壬子丁磬折形即
大正方比小正方所多之积以此磬折
形积与两正方形之共积相减馀壬癸
丙子与戊己庚辛两小正方形折半得
也如图甲乙丙丁一大正方形戊己庚
辛一小正方形试于甲乙丙丁大正方
形内作与戊己庚辛相等之壬癸丙子
小正方形则甲乙癸壬子丁磬折形即
大正方比小正方所多之积以此磬折
形积与两正方形之共积相减馀壬癸
丙子与戊己庚辛两小正方形折半得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6b 页
戊己庚辛一小正方形故开方得戊己
为小方边又以戊己庚辛相等之壬癸
丙子小正方形积与甲乙癸壬子丁磬
折形积相加即得甲乙丙丁大正方形
故开方得甲乙为大方边也
设如不等三正方形共积三百八十一尺大方边比
次方边多三尺次方边比小方边多三尺问三方
边各几何
法以大方边比次方边所多三尺与次
为小方边又以戊己庚辛相等之壬癸
丙子小正方形积与甲乙癸壬子丁磬
折形积相加即得甲乙丙丁大正方形
故开方得甲乙为大方边也
设如不等三正方形共积三百八十一尺大方边比
次方边多三尺次方边比小方边多三尺问三方
边各几何
法以大方边比次方边所多三尺与次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6b 页
方边比小方边所多三尺相加得六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7a 页
为大方边比小方边所多之较自乘得
二十六尺又以次方边比小方边所多
三尺自乘得九尺两数相并得四十五
尺与共积三百八十一尺相减馀三百
三十六尺三因之得一千零八尺为长
方积以大方边比小方边多六尺倍之
得十二尺又以次方边比小方边多三
尺倍之得六尺两数相并得十八尺为
二十六尺又以次方边比小方边所多
三尺自乘得九尺两数相并得四十五
尺与共积三百八十一尺相减馀三百
三十六尺三因之得一千零八尺为长
方积以大方边比小方边多六尺倍之
得十二尺又以次方边比小方边多三
尺倍之得六尺两数相并得十八尺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7b 页
长阔之较用带纵较数开方法算之得
阔二十四尺三归之得八尺为小正方
形之边加次方边比小方边多三尺得
十一尺为次正方形之边又加大方边
比次方边多三尺得十四尺为大正方
形之边也如图甲乙丙丁一大正方形
戊己庚辛一次正方形壬癸子丑一小
正方形试于甲乙丙丁大正方形内作
与壬癸子丑相等之寅乙卯辰小正方
阔二十四尺三归之得八尺为小正方
形之边加次方边比小方边多三尺得
十一尺为次正方形之边又加大方边
比次方边多三尺得十四尺为大正方
形之边也如图甲乙丙丁一大正方形
戊己庚辛一次正方形壬癸子丑一小
正方形试于甲乙丙丁大正方形内作
与壬癸子丑相等之寅乙卯辰小正方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7b 页
形则辰己即大正方边比小正方边所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8a 页
多之较又于戊己庚辛次正方形内作
与壬癸子丑相等之午己未申小正方
形则申酉即次正方边比小正方边所
多之较以辰己自乘得辰己丁戌一正
方形以申酉自乘得申酉辛亥一正形
形以所得两正方形之共积与三正方
形之共积相减则馀寅乙卯辰午己未
申壬癸子丑三小正方形及甲寅辰戌
与壬癸子丑相等之午己未申小正方
形则申酉即次正方边比小正方边所
多之较以辰己自乘得辰己丁戌一正
方形以申酉自乘得申酉辛亥一正形
形以所得两正方形之共积与三正方
形之共积相减则馀寅乙卯辰午己未
申壬癸子丑三小正方形及甲寅辰戌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8b 页
辰卯丙己戊午申亥申未庚酉四长方
形又试将此所馀三小正方形及四长
方形之积共作壬癸乾坎一长方形加
三倍即成艮癸乾震一大长方形其艮
癸阔为壬癸小方边之三倍与癸巽等
巽乾即长阔之较而巽离乃辰己与甲
寅相并之数为大方边比小方边所多
之较之二倍离乾乃申酉与戊午相并
之数为次方边比小方边所多之较之
形又试将此所馀三小正方形及四长
方形之积共作壬癸乾坎一长方形加
三倍即成艮癸乾震一大长方形其艮
癸阔为壬癸小方边之三倍与癸巽等
巽乾即长阔之较而巽离乃辰己与甲
寅相并之数为大方边比小方边所多
之较之二倍离乾乃申酉与戊午相并
之数为次方边比小方边所多之较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8b 页
二倍故以大方边与小方边之较倍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9a 页
得巽离又以次方边与小方边之较亦
倍之得离乾巽离与离乾相并得巽乾
为长阔之较用带纵较数开方法算之
得艮癸阔三归之得壬癸为小正方形
之边加次方边比小方边所多之较即
得次正方形之边又加大方边比次方
边所多之较即得大正方形之边也
设如甲乙丙丁不等边无直角四边形甲乙边十尺
倍之得离乾巽离与离乾相并得巽乾
为长阔之较用带纵较数开方法算之
得艮癸阔三归之得壬癸为小正方形
之边加次方边比小方边所多之较即
得次正方形之边又加大方边比次方
边所多之较即得大正方形之边也
设如甲乙丙丁不等边无直角四边形甲乙边十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9b 页
甲丁边十七尺丁丙边二十八尺乙丙边三十五
尺自丁角至乙角斜线二十一尺问面积几何
法以丁乙斜线分为甲乙丁丁乙丙两
三角形算之先用甲乙丁三角形求得
甲戊垂线八尺与乙丁二十一尺相乘
折半得八十四尺为甲乙丁三角形之
面积又用丁乙丙三角形求得丁己垂
线一十六尺八寸与乙丙三十五尺相
乘折半得二百九十四尺为丁乙丙三
尺自丁角至乙角斜线二十一尺问面积几何
法以丁乙斜线分为甲乙丁丁乙丙两
三角形算之先用甲乙丁三角形求得
甲戊垂线八尺与乙丁二十一尺相乘
折半得八十四尺为甲乙丁三角形之
面积又用丁乙丙三角形求得丁己垂
线一十六尺八寸与乙丙三十五尺相
乘折半得二百九十四尺为丁乙丙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59b 页
角形之面积以两三角形之面积相并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0a 页
得三百七十八尺即甲乙丙丁四边形
之面积也凡无法多边形皆任以两角
作对角斜线分为几三角形算之旧术
四不等边形分为两段一为勾股形一
为斜方形盖必有二平行线然后可算
若此法非二平行线者则必分为丁己
丙与丁甲庚二勾股形甲乙己庚一斜
方然后可算不如分为两三角形算之
之面积也凡无法多边形皆任以两角
作对角斜线分为几三角形算之旧术
四不等边形分为两段一为勾股形一
为斜方形盖必有二平行线然后可算
若此法非二平行线者则必分为丁己
丙与丁甲庚二勾股形甲乙己庚一斜
方然后可算不如分为两三角形算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0b 页
为简捷而密合也
设如甲乙丙三角形面积三百八十四尺乙丙底边
二十二尺今自甲角将原积平分为二问每分底
边几何
法以乙丙底边三十二尺折半得十六
尺即每分底边之数也盖自甲至乙丙
线上作甲戊垂线则甲丁乙甲丁丙两
三角形同以甲戊为高即为二平行线
内同底两三角形其面积必等(见几何/原本三)
设如甲乙丙三角形面积三百八十四尺乙丙底边
二十二尺今自甲角将原积平分为二问每分底
边几何
法以乙丙底边三十二尺折半得十六
尺即每分底边之数也盖自甲至乙丙
线上作甲戊垂线则甲丁乙甲丁丙两
三角形同以甲戊为高即为二平行线
内同底两三角形其面积必等(见几何/原本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0b 页
(卷第/十节)故甲丁乙甲丁丙两三角形积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1a 页
相等而各得甲乙丙三角形积之一半
也如分三分或四分者仿此类推
设如甲乙丙丁二平行线无直角四边形甲乙边八
丈丙丁边十二丈面积一百六十丈今将原积分
为四分问每分截边几何
法以甲乙八丈与丙丁十二丈相加得
二十丈四归之得五丈即每分所截之
边乃自甲量至戊得五丈自戊至丙作
也如分三分或四分者仿此类推
设如甲乙丙丁二平行线无直角四边形甲乙边八
丈丙丁边十二丈面积一百六十丈今将原积分
为四分问每分截边几何
法以甲乙八丈与丙丁十二丈相加得
二十丈四归之得五丈即每分所截之
边乃自甲量至戊得五丈自戊至丙作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1b 页
戊丙线成甲戊丙三角形为第一分又
从丙量至己得五丈自戊至己作戊己
线成丙戊己三角形为第二分又从己
量至庚得五丈自戊至庚作戊庚线成
己戊庚三角形为第三分又自庚至丁
馀二丈自戊至乙馀三丈庚丁与戊乙
相并亦得五丈成戊庚丁乙斜方形即
为第四分也盖甲乙与丙丁二线既为
平行自乙至辛作乙辛垂线则三三角
从丙量至己得五丈自戊至己作戊己
线成丙戊己三角形为第二分又从己
量至庚得五丈自戊至庚作戊庚线成
己戊庚三角形为第三分又自庚至丁
馀二丈自戊至乙馀三丈庚丁与戊乙
相并亦得五丈成戊庚丁乙斜方形即
为第四分也盖甲乙与丙丁二线既为
平行自乙至辛作乙辛垂线则三三角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1b 页
形与一斜方形同以乙辛为高其边线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2a 页
既等则所得各形之面积亦必相等而
各为四边形面积之四分之一也
设如甲乙丙丁戊不等边无直角五边形面积一十
九丈九十八尺甲乙边二丈五尺乙丙边三丈九
尺丙丁边六丈丁戊边一丈五尺甲戊边四丈一
尺自甲角至丙角斜线五丈六尺自甲角至丁角
斜线五丈二尺今自甲角将面积平分为三分问
截各边几何
各为四边形面积之四分之一也
设如甲乙丙丁戊不等边无直角五边形面积一十
九丈九十八尺甲乙边二丈五尺乙丙边三丈九
尺丙丁边六丈丁戊边一丈五尺甲戊边四丈一
尺自甲角至丙角斜线五丈六尺自甲角至丁角
斜线五丈二尺今自甲角将面积平分为三分问
截各边几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2b 页
法以面积十九丈九十八尺三分之每
分得六丈六十六尺乃以甲丙甲丁二
斜线分为甲乙丙甲丙丁甲丁戊三三
角形算之用三角形求面积法求得甲
乙丙三角形面积四丈二十尺甲丙丁
三角形面积一十三丈四十四尺甲丁
戊三角形面积二丈三十四尺因甲乙
丙甲丁戊两三角形面积俱不足一分
所应得之数而甲丙丁三角形面积又
分得六丈六十六尺乃以甲丙甲丁二
斜线分为甲乙丙甲丙丁甲丁戊三三
角形算之用三角形求面积法求得甲
乙丙三角形面积四丈二十尺甲丙丁
三角形面积一十三丈四十四尺甲丁
戊三角形面积二丈三十四尺因甲乙
丙甲丁戊两三角形面积俱不足一分
所应得之数而甲丙丁三角形面积又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2b 页
过一分所应得之数故先以甲乙丙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3a 页
角形面积四丈二十尺与每分所应得
六丈六十六尺相减馀二丈四十六尺
即第一分应得甲乙丙三角形面积外
又截甲丙丁三角形以补之之数乃以
甲丙丁三角形面积一十三丈四十四
尺为一率所应截之二丈四十六尺为
二率丙丁边六丈为三率求得四率一
丈零九寸八分有馀为甲丙丁三角形
六丈六十六尺相减馀二丈四十六尺
即第一分应得甲乙丙三角形面积外
又截甲丙丁三角形以补之之数乃以
甲丙丁三角形面积一十三丈四十四
尺为一率所应截之二丈四十六尺为
二率丙丁边六丈为三率求得四率一
丈零九寸八分有馀为甲丙丁三角形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3b 页
补甲乙丙三角形分数之边如丙己乃
自甲至己作甲己线成甲乙丙己不等
边四边形为第一分又以甲丙丁三角
形面积一十三丈四十四尺为一率每
分所应得六丈六十六尺为二率丙丁
边六丈为三率求得四率二丈九尺七
寸三分有馀为甲丙丁三角形内应得
一分之边如己庚又自甲至庚作甲庚
线成甲己庚三角形为第二分馀甲庚
自甲至己作甲己线成甲乙丙己不等
边四边形为第一分又以甲丙丁三角
形面积一十三丈四十四尺为一率每
分所应得六丈六十六尺为二率丙丁
边六丈为三率求得四率二丈九尺七
寸三分有馀为甲丙丁三角形内应得
一分之边如己庚又自甲至庚作甲庚
线成甲己庚三角形为第二分馀甲庚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3b 页
丁戊不等边四边形即第三分此三分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4a 页
之面积俱为相等也盖两形同高者其
面积之比例同于其底边之比例故以
甲丙丁三角形面积与甲丙己三角形
截积之比同于丙丁与丙己之比而得
甲丙己三角形面积为二丈四十六尺
与甲乙丙三角形面积四丈二十尺相
加得六丈六十六尺又甲丙丁三角形
面积与甲己庚三角形面积之比同于
面积之比例同于其底边之比例故以
甲丙丁三角形面积与甲丙己三角形
截积之比同于丙丁与丙己之比而得
甲丙己三角形面积为二丈四十六尺
与甲乙丙三角形面积四丈二十尺相
加得六丈六十六尺又甲丙丁三角形
面积与甲己庚三角形面积之比同于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4b 页
丙丁与己庚之比而得甲己庚三角形
面积六丈六十六尺则所馀甲庚丁戊
四边形面积亦必为六丈六十六尺若
以甲丁戊三角形面积二丈三十四尺
与每分六丈六十六尺相减馀四丈三
十二尺即甲庚丁三角形面积乃以甲
丙丁三角形面积与甲庚丁三角形面
积之比同于丙丁与庚丁之比而得庚
丁一丈九尺二寸八分有馀与丙己己
面积六丈六十六尺则所馀甲庚丁戊
四边形面积亦必为六丈六十六尺若
以甲丁戊三角形面积二丈三十四尺
与每分六丈六十六尺相减馀四丈三
十二尺即甲庚丁三角形面积乃以甲
丙丁三角形面积与甲庚丁三角形面
积之比同于丙丁与庚丁之比而得庚
丁一丈九尺二寸八分有馀与丙己己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4b 页
庚相加得六丈以合丙丁原数也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5a 页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十九 第 65b 页
御制数理精蕴下编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