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a 页 WYG0799-041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制数理精蕴下编卷五
  线部三
   按数加减比例(递加递减差分/互□□平差分) (超位加减差分/首尾互准差分)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a 页 WYG0799-0415a.png
  按数加减比例
差分之内又有按数递加递减或互和折半者皆为
相当比例其法有四一曰递加递减差分盖所加所
减之中递次数目皆同者也一曰超位加减差分乃
加减之中彼此分数不同者也一曰互和折半差分
盖立法以首尾二数之较互和折半以求中数而递
加递减者也一曰首尾互准差分乃以前几分之数
与后几分之数互相比较或以前几分与后几分定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b 页 WYG0799-0415b.png WYG0799-0415c.png
为同数以立准则然后立衰数以求之者也然超位
加减即递加递减之一类也首尾互准又为互和折
半之变体也
递加者其数自少而多以渐而加也递减者其数自
多而少以渐而减也加减之数递次皆同故以递次
名之法中有三色者以总法比总实即得中一数凡
单位者俱按此例如五色七色九色之类是也有四
色者以总法比总实得中二数相和折半之数凡双
位者皆按此例如六色八色十色之类是也既得中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b 页 WYG0799-0415b.png WYG0799-0415c.png
数按定数加减则各色之数可得矣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a 页 WYG0799-0416a.png
超位加减者加减之中递次分数不同即如三人分
银若干一得三分一得五分一得八分而彼此分数
之比例不同又如三人买物第一人比第二人多出
二倍第二人比第三人又多出一倍而加倍之比例
不同故谓之超位加减然立衰分求之与递次加减
无异故次于递次加减之后
互和折半者亦如递次加减之理但用法微异递次
加减知总物数知总人数并知递加递减之数以求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b 页 WYG0799-0416b.png WYG0799-0416c.png
各数互和折半则亦知总物数总人数但知首一人
比末一人之较数而求递加递减之数以得各数是
以三色者第一数第三数相和折半即第二数四色
者第一数第四数相和折半即第二数第三数之中
数既得中数按较数之分加减之即得递加之数五
色六色以至多位者止分奇偶立法总以三四为例
俱可以相和折半而得故名之曰互和折半也
首尾互准者即互和折半之变体盖互和折半知总
物数知总人数又知首一人比末一人之较数因此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b 页 WYG0799-0416b.png WYG0799-0416c.png
较数而得各人分数首尾互准则不知总物数但知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a 页 WYG0799-0417a.png
总人数与首尾二人各分数或但知首尾几位共分
数由此互相准折而得各项分数与总数要之但以
互和折半之法逆推之而即得故次于互和折半之
后焉
  递加递减差分
设如有金六十两令甲乙丙三人依次递加五两分
 之问各得几何
     法以三人为一率金六十两为二率一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b 页 WYG0799-0417b.png WYG0799-0417c.png
     人为三率推得四率二十两即乙应得
     之数自乙数加五两得二十五两即丙
     应得之数自乙数减五两得十五两即
     甲应得之数也此法因甲丙二人所得
     较之乙所得加减之数皆同故以总三
     人与总六十两之比即若中一人与中
     一分二十两之比也
设如有铅三百五十斤欲作四球依次递加二十五
 斤问每球重数若干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b 页 WYG0799-0417b.png WYG0799-0417c.png
     法以四球为一率铅三百五十斤为二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5a 页 WYG0799-0418a.png
     率一球为三率推得四率八十七斤半
     即第二球第三球相和折半之数乃以
     递加二十五斤折半得十二斤半与八
     十七斤半相加得一百斤即第三球之
     重与八十七斤半相减馀七十五斤即
     第二球之重于第三球重数内再加二
     十五斤得一百二十五斤即第四球之
     重于第二球重数内再减二十五斤馀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5b 页 WYG0799-0418b.png WYG0799-0418c.png
     五十斤即第一球之重也此法比例所
     得八十七斤半较之第二球多十二斤
     半较之第三球则少十二斤半故为二
     球相和折半之数以递加二十五斤之
     数折半加减之即得中二球之重再以
     二十五斤加减之即得第一与第四球
     之重也
设如有金七十五斤分与公侯伯子男五等自男以
 上递加五斤问各该几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5b 页 WYG0799-0418b.png WYG0799-0418c.png
     法以五人为一率金七十五斤为二率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6a 页 WYG0799-0419a.png
     一人为三率推得四率十五斤即伯所
     得之数自伯十五斤而上加五斤得二
     十斤即侯所得之数再加五斤得二十
     五斤即公所得之数自伯十五斤而下
     减五斤馀十斤即子所得之数再减五
     斤馀五斤即男所得之数也
设如有俸粮三百零五石令五等官依品级递减十
 三石给之问各得若干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6b 页 WYG0799-0419b.png WYG0799-0419c.png
     法以五分为一率(即五等官/五分也)粮三百零
     五石为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六
     十一石即三等官俸自六十一石递加
     十三石得二等七十四石一等八十七
     石自六十一石递减十三石得四等四
     十八石五等三十五石也
设如有银九百九十六锭分给八人自末名以上依
 次递加十七锭问首末两人各该几何
     法以八人为一率银九百九十六锭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6b 页 WYG0799-0419b.png WYG0799-0419c.png
     二率一人为三率推得四率一百二十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7a 页 WYG0799-0420a.png
     四锭半为第四人第五人相和折半之
     数乃以递加十七锭折半得八锭半与
     一百二十四锭半相加得一百三十三
     锭即第四人应得之数再以十七锭递
     加三次得一百八十四锭即第一人应
     得之数以八锭半与一百二十四锭半
     相减馀一百一十六锭即第五人应得
     之数再以十七锭递减三次馀六十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7b 页 WYG0799-0420b.png WYG0799-0420c.png
     锭即第八人应得之数也
设如一人有九子不明说出各人岁数但云共有二
 百零七岁自长至少皆递差三岁问各岁几何
     法以九分为一率(即以九子/为九分也)二百零七
     岁为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二十
     三岁即第五子之年自二十三岁递加
     三岁得四子二十六岁三子二十九岁
     二子三十二岁长子三十五岁自二十
     三岁递减三岁得六子二十岁七子十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7b 页 WYG0799-0420b.png WYG0799-0420c.png
     七岁八子十四岁九子十一岁也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8a 页 WYG0799-0421a.png
设如有叙功之二十人其末一人赏银一百两以上
 递加三十两问第一人赏银几何共赏银几何
     法以一分为一率递加三十两为二率
     十九分为三率推得四率五百七十两
     即第一人比末一人共多之数于此数
     内加入末名之一百两共六百七十两
     即第一人应得之数以第一人所得之
     数与末一人所得之数并之共七百七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8b 页 WYG0799-0421b.png WYG0799-0421c.png
     十两复以二十人乘之得一万五千四
     百两折半得七千七百两即二十人共
     得之银数也此法盖以第一人比第二
     十人共多十九个三十两故以一分与
     递加之三十两相比即如十九分与第
     一人共多于第二十人之五百七十两
     相比也既得十九分共多之数再加入
     末一人之一百两即得第一人应得之
     数矣又首末二数相并以人数二十乘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8b 页 WYG0799-0421b.png WYG0799-0421c.png
     之折半得其银数者盖以递加之数彼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9a 页 WYG0799-0422a.png
     此均同首一人得数至多末一人得数
     至少首末二人之数相并折半即为中
     数以中数乘人数而得共数今首末二
     人之数相并而末折半即用人数乘之
     故所得之数为应得共数之加倍数是
     以半之而始得共银数也
设如有牛四十区但云第一区是三十头馀递加二
 十头问第四十区该几何总数几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9b 页 WYG0799-0422b.png WYG0799-0422c.png
     法以一分为一率递加二十头为二率
     三十九分为三率推得四率七百八十
     加入第一区之三十共八百一十头即
     第四十区之数以首末二区数相并共
     八百四十头用四十区乘之得三万三
     千六百头折半得一万六千八百头即
     四十区之总数也此法第二区比第一
     区加二十由此递加则第四十区比第
     一区共多三十九个二十故以一分与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9b 页 WYG0799-0422b.png WYG0799-0422c.png
     二十头相比即如三十九分与第四十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0a 页 WYG0799-0423a.png
     区共多于第一区之七百八十头相比
     也再加入第一区之三十头即第四十
     区之数继而并首末两数以总区数四
     十乘之折半即得共数也
设如有人一百名第一人赏银一百两以下递减五
 钱问共该银几何
     法以一分为一率递减五钱为二率九
     十九分为三率推得四率四十九两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0b 页 WYG0799-0423b.png WYG0799-0423c.png
     钱即第一名多于第一百名之数于一
     百两内减之馀五十两零五钱即第一
     百名应赏之数又与第一名赏银相并
     得一百五十两零五钱以一百名乘之
     得一万五千零五十两折半得七千五
     百二十五两即共赏银数也盖赏银递
     减五钱则第一名比第一百名多九十
     九个五钱故以一分与五钱相比即如
     九十九分与第一名总多于第一百名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0b 页 WYG0799-0423b.png WYG0799-0423c.png
     之数相比也爰以首尾两数相并以名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1a 页 WYG0799-0424a.png
     数一百乘之折半而得总银数也
设如一人染绢初日染八尺日加一尺加至六十尺
 止问日与绢各几何
     法以初日之八尺与末日之六十尺相
     加得六十八尺为首尾两日共染之绢
     数又看八尺以前递减至一尺有几分
     今有七分即为七尺乃于末日之六十
     尺减去七尺馀五十三尺即为共日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1b 页 WYG0799-0424b.png WYG0799-0424c.png
     十三日乃以二日为一率六十八尺为
     二率五十三日为三率推得四率一千
     八百零二尺即五十三日共染之绢数
     也此法以二日为一率者取其首末相
     合之共日为准也以初日末日之尺数
     相并为二率者取其首末尺数相合与
     首末两日为比也以八尺递减至一尺
     而得日数为三率者盖以初日之八尺
     上数至一尺得数必为七分即为七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1b 页 WYG0799-0424b.png WYG0799-0424c.png
     (理与一面/尖堆法同)而今有之末日六十尺内减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2a 页 WYG0799-0425a.png
     去七尺馀五十三尺即为五十三日故
     二日与首末相合之尺数相比即如共
     日五十三日与共绢之尺数相比也
设如一人行路日增六里共行三百二十里但知初
 末两日所行共一百六十里问共行几日及初日
 末日各行几里
     法以初末两日行数一百六十里折半
     得八十里乃共日之中数为一率一日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2b 页 WYG0799-0425b.png WYG0799-0425c.png
     为二率共行三百二十里为三率推得
     四率四日即共行日数也又以日增六
     里折半得三里与六里相并得九里加
     于中数八十里得八十九里即第四日
     所行之数减于中数八十里馀七十一
     里即第一日所行之数也此法以第四
     日第一日行数相并折半者为得四日
     之中数既得四日之中数与一日之比
     即如共数与四日之比也又以日增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2b 页 WYG0799-0425b.png WYG0799-0425c.png
     数折半而与日增之数相并加于中数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3a 页 WYG0799-0426a.png
     而得末日所行之数减于中数而得初
     日所行之数者其所得之中数在第二
     日第三日之间故此中数内加日增数
     之半即得第三日所行之数减日增数
     之半即得第二日所行之数故再加日
     增数之全而得末日所行之数再减日
     增数之全而得初日所行之数也
设如一人织布历十三日共织一千三百五十二寸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3b 页 WYG0799-0426b.png WYG0799-0426c.png
 因日渐长每日加功六寸至末日比初日多织七
 十二寸问初末二日各织几何
     法以十三日为一率共织数一千三百
     五十二寸为二率一日为三率推得四
     率一百零四寸乃初末二日之中数为
     第七日所织之数以第七日上计初日
     下计末日俱得六分于是以六分与日
     加六寸相乘得三十六寸乃以三十六
     寸于第七日之一百零四寸内减之得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3b 页 WYG0799-0426b.png WYG0799-0426c.png
     六十八寸即初日所织之数于第七日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4a 页 WYG0799-0427a.png
     之一百零四寸上加之得一百四十寸
     即末日所织之数也此法虽求初末两
     日之数然以十三日与总织数之比即
     一日与初末两日中数之比既得中数
     按分加之何所不得此又递次加减法
     中之又一例也
设如有田七百二十亩令甲乙丙三户依次递减分
 耕问各该几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4b 页 WYG0799-0427b.png WYG0799-0427c.png
     法以三分为甲衰数二分为乙衰数一
     分为丙衰数相并得六分为一率总田
     七百二十亩为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
     四率一百二十亩为一分即丙所耕之
     数以二分因之得二百四十亩即乙所
     耕之数以三分因之得三百六十亩即
     甲所耕之数也此法并总衰分为一率
     总田数为二率者是将总衰分比总田
     数故六分得七百二十亩而一分得一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4b 页 WYG0799-0427b.png WYG0799-0427c.png
     百二十亩也六分中甲得三分乙得二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5a 页 WYG0799-0428a.png
     分丙得一分自甲递次至乙至丙皆减
     一百二十亩故为递减也凡命法中不
     定所减分数者即以此法为例
设如有银九十二两令伯仲叔季四人递减分之问
 各得几何
     法以四分为伯衰数三分为仲衰数二
     分为叔衰数一分为季衰数相并得十
     分为一率总银九十二两为二率一分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5b 页 WYG0799-0428b.png WYG0799-0429a.png
     为三率推得四率九两二钱即季所得
     之数以二分因之得一十八两四钱即
     叔所得之数以三分因之得二十七两
     六钱即仲所得之数以四分因之得三
     十六两八钱即伯所得之数也此法以
     十分比总银即如总银分为十分也是
     以十分中伯得四分仲得三分叔得二
     分季得一分自伯递次至季皆减一分
     故谓之递减差分也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5b 页 WYG0799-0428b.png WYG0799-0429a.png
设如有金一十二两六钱欲挨次递减造套杯六个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6a 页 WYG0799-0429c.png
 问各重若干
     法以六五四三二一为六杯衰分并之
     得二十一分为一率共金数一十二两
     六钱为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六
     钱即第六杯之重以二分因之得一两
     二钱即第五杯之重以三分因之得一
     两八钱即第四杯之重以四分因之得
     二两四钱即第三杯之重以五分因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6b 页 WYG0799-0429d.png WYG0799-0430a.png
     得三两即第二杯之重以六分因之得
     三两六钱即第一杯之重也此法以总
     分比总银即如以一分比末一杯之重
     也以上递加一分即各杯之重矣
设如有粮一千一百三十四石令五等户递减纳之
 一等二十四户二等三十三户三等四十二户四
 等五十一户五等六十户问各等每户应纳若干
     法以五四三二一为五等衰分以五分
     因一等户二十四得一百二十分以四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6b 页 WYG0799-0429d.png WYG0799-0430a.png
     分因二等户三十三得一百三十二分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7a 页 WYG0799-0430c.png
     以三分因三等户四十二得一百二十
     六分以二分因四等户五十一得一百
     零二分以一分因五等户六十仍得六
     十分总并之得五百四十分为一率总
     粮一千一百三十四石为二率一分为
     三率推得四率二石一斗即五等每户
     所纳之数以二分因之得四石二斗即
     四等每户所纳之数以三分因之得六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7b 页 WYG0799-0430d.png WYG0799-0431a.png
     石三斗即三等每户所纳之数以四因
     之得八石四斗即二等每户所纳之数
     以五因之得十石五斗即一等每户所
     纳之数也
  超位加减差分
设如甲丙丁三人买房一所共价八百一十两丙比
 甲出银加一倍丁比甲丙共出银又加一倍问每
 人各出几何
     法以一分为甲衰数加一倍得二分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7b 页 WYG0799-0430d.png WYG0799-0431a.png
     丙衰数又以甲一分丙二分相并为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8a 页 WYG0799-0431c.png
     分复加一倍得六分为丁衰数相并得
     九分为一率总银八百一十两为二率
     以甲一分为三率得四率九十两即甲
     所出银数加一倍得一百八十两即丙
     所出银数将甲丙共银复加一倍得五
     百四十两即丁所出银数也此法以一
     分为甲数加一倍为丙数者因丙比甲
     银多一倍也又共甲丙两数加一倍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8b 页 WYG0799-0431d.png WYG0799-0432a.png
     丁数者因丁比甲丙共银又多一倍也
     故以所命各人分数相并得共分数以
     此共分数比共银数即如各人分数比
     各人所出银数也
设如有银五千两买马四匹园一区宅一所其园价
 比马价多三倍而宅价比园价又多四倍问各价
 几何
     法以一分为马衰数加三倍(为三/分)得四
     分为园衰数又将园四分加四倍(为十/六分)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8b 页 WYG0799-0431d.png WYG0799-0432a.png
     得二十分为宅衰数相并得二十五分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9a 页 WYG0799-0432c.png
     为一率总价五千两为二率马一分为
     三率推得四率二百两即马四匹之价
     (马每匹价/五十两)加三分六百两得八百两即
     园一区之价再将园价加四分三千二
     百两得四千两即宅一所之价也此法
     将马为一分而加三分为园价者因园
     价比马价多三倍也又将园价为一分
     而加四分为宅价者因宅价比园价又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9b 页 WYG0799-0432d.png WYG0799-0433a.png
     多四倍也是以共分之比共价即如马
     四匹之一分比各色每一分之价也
设如有粮七百六十石以船三次运之第一次运十
 分二次运七分三次运二分问每次运粮几何
     法以十分七分二分相并得十九分为
     一率共粮七百六十石为二率十分为
     三率得四率四百石即第一次所运之
     数如以七分为三率得四率二百八十
     石即第二次所运之数如以二分为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19b 页 WYG0799-0432d.png WYG0799-0433a.png
     率得四率八十石即第三次所运之数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0a 页 WYG0799-0433c.png
     也此法第一次之十分二次之七分三
     次之二分即三次之衰数分数已明故
     即以运分作衰分也
设如有铜一百八十两依次递减造三等仪器上等
 比中等加二倍中等比下等加一倍问三等仪器
 各得铜几何
     法以一分为下等衰数二分为中等衰
     数二分加二倍得六分为上等衰数并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0b 页 WYG0799-0433d.png WYG0799-0434a.png
     之得九分为一率共铜一百八十两为
     二率下等之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二
     十两即下等仪器之重加一倍得四十
     两即中等仪器之重又加二倍得一百
     二十两即上等仪器之重也此法命一
     分为下等数故加倍为中等数而得二
     分复以二分加二倍为上等数故上等
     数又为六分也
设如有银七十两买骆驼马驴各一匹而价之多少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0b 页 WYG0799-0433d.png WYG0799-0434a.png
 不等但知马比驼价为九分之四驴比驼价为九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1a 页 WYG0799-0434c.png
 分之一问各价几何
     法以一分为驴衰数四分为马衰数九
     分为驼衰数并之得十四分为一率银
     七十两为二率驴一分为三率推得四
     率五两即驴一匹之价以四分因之得
     二十两即马一匹之价以九分因之得
     四十五两即驼一匹之价此法因驼价
     为九分故即以九为衰数且两分母俱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1b 页 WYG0799-0434d.png WYG0799-0435a.png
     同为九分而马居九分之四故即以四
     为马分驴居九分之一故即以一为驴
     分也既得驴价取其四分即马价取其
     九分即驼价也
设如一人为商三次初次获利比原银多二倍二次
 获利比初次本利共银多四倍三次获利比二次
 本利共银又多三倍共计获利并原银得九百两
 问原银几何
     法以一分为初商原银衰数加二倍得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1b 页 WYG0799-0434d.png WYG0799-0435a.png
     三分为初次本利共分又比三分加四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2a 页 WYG0799-0435c.png
     倍得十五分为二次本利共分又比十
     五分加三倍得六十分为三次本利共
     分即以此六十分为一率三次本利共
     银九百两为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
     率一十五两即原银数也此法初次加
     二倍是原银之外加二倍也又加四倍
     是比初次本利共银之外又加四倍也
     又加三倍是比二次本利共银之外又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2b 页 WYG0799-0435d.png WYG0799-0436a.png
     加三倍也故以总分比总银即如一分
     之比原银也
设如有米二十四石分与四人甲四分乙五分丙七
 分丁九分问各该几何
     法以甲之四分乙之五分丙之七分丁
     之九分相并得二十五分为一率共米
     二十四石为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
     率九斗六升乃每一分之数以甲四分
     因之即得甲之三石八斗四升以乙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2b 页 WYG0799-0435d.png WYG0799-0436a.png
     分因之即得乙之四石八斗以丙七分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3a 页 WYG0799-0436c.png
     因之即得丙之六石七斗二升以丁九
     分因之即得丁之八石六斗四升也此
     法以一分为三率故得每人一分之数
     如以各人分数各为三率即得各人之
     全分矣
设如有银九十二两赏二十人分上中下三等上等
 四人中等六人下等十人其中等比下等赏加一
 倍上等比中等赏加二倍问各等每人得赏几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3b 页 WYG0799-0436d.png WYG0799-0437a.png
     法以一分为下等衰数乘下等十人得
     十分又将一分加一倍得二分为中等
     衰数乘中等六人得十二分又将二分
     加二倍得六分为上等衰数乘上等四
     人得二十四分乃以十分十二分二十
     四分相并得四十六分为一率总银九
     十二两为二率下等一分为三率推得
     四率二两即下等每人应得之数将二
     两加一倍得四两即中等每人应得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3b 页 WYG0799-0436d.png WYG0799-0437a.png
     数将四两再加二倍得十二两即上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4a 页 WYG0799-0437c.png
     每人应得之数复以各等人数乘各等
     每人应得之数即得上等四人共得四
     十八两中等六人共得二十四两下等
     十人共得二十两也此法以下等一分
     为三率故得下等每人一分之数按分
     倍加而得中等上等如以各等众人分
     数各为三率即得各等之共数矣
设如有米五百三十五石赏与三等人第一等二十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4b 页 WYG0799-0437d.png WYG0799-0438a.png
 名第二等五十名第三等一百一十名一等比二
 等每名加七斗二等比三等每名加五斗问三等
 每名各得几何
     法以二等比三等每名多五斗与二等
     五十名相乘得二百五十斗又以一等
     比二等每名多七斗与二等比三等每
     名多五斗相加得十二斗与一等二十
     名相乘得二百四十斗两数相并得四
     百九十斗乃于总米五百三十五石内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4b 页 WYG0799-0437d.png WYG0799-0438a.png
     减之馀四百八十六石乃以一等二十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5a 页 WYG0799-0438c.png
     人二等五十人三等一百一十人相并
     得一百八十人为一率四百八十六石
     为二率一人为三率推得四率二石七
     斗即三等每一人应得之数加五斗得
     三石二斗即二等每一人应得之数再
     加七斗得三石九斗即一等每一人应
     得之数也此法以二等比三等每名多
     五斗与二等五十人相乘者是求二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5b 页 WYG0799-0438d.png WYG0799-0439a.png
     比三等共多之数又以一等比二等每
     名多七斗并二等比三等每名多五斗
     与一等二十人相乘者是求一等比三
     等共多之数也既得一等二等共多于
     三等之数于总数内减之所馀即三等
     相并共一百八十人均分之数故以一
     百八十人比总米四百八十六石即第
     三等每一人之比二石七斗也由此加
     五斗即得第二等每一人所得之数于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5b 页 WYG0799-0438d.png WYG0799-0439a.png
     第二等每一人数内再加七斗即得第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6a 页 WYG0799-0439c.png
     一等每一人所得之数矣
  互和折半差分
设如有米一百八十石令甲乙丙三人互和折半分
 之但知甲多丙三十六石问各该若干
     法以三人为一率总米一百八十石为
     二率一人为三率推得四率六十石即
     乙应得之数次以甲多丙三十六石二
     分之每分得一十八石于乙数内加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6b 页 WYG0799-0439d.png WYG0799-0440a.png
     得七十八石即甲应得之数于乙数内
     减之得四十二石即丙应得之数也此
     法盖以三人共得之数比一人所得之
     数其一人所得之数即中一人应得之
     数甲多乙几何即乙多丙几何而甲多
     丙之数又为甲多乙之倍数故以甲多
     丙之数分为二分于中数内一加一减
     则彼此相较之数自得均平故谓之互
     和折半也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6b 页 WYG0799-0439d.png WYG0799-0440a.png
设如有银二百四十两令赵钱孙李四人互和折半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7a 页 WYG0799-0440c.png
 分之但知赵多李一十八两问各该若干
     法以四人为一率总银二百四十两为
     二率一人为三率推得四率六十两即
     钱孙中二人相和折半之数次取赵多
     李十八两之数以三归之(以三立法者/用二归以四)
     (立法者用三归盖以/之相比而得较也)得六两即四人递
     加之数折半得三两乃中二人相和折
     半数与中二人应得数之较以此三两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7b 页 WYG0799-0440d.png WYG0799-0441a.png
     加于六十两得六十三两即钱银数减
     于六十两馀五十七两即孙银数钱银
     数内再加六两得六十九两即赵银数
     孙银数内再减六两馀五十一两即李
     银数也此法盖以四人共得之数比一
     人应得之数其一人应得之数固非四
     人平分之数故比例所得六十两为钱
     孙二人之中数较之钱数少三两较之
     孙数多三两故于六十两中加三两即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7b 页 WYG0799-0440d.png WYG0799-0441a.png
     钱数减三两即孙数既得钱孙中二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8a 页 WYG0799-0441c.png
     数则首末二人祇按分数加之而已
设如有兵二万三千八百令甲乙丙丁戊五将互和
 折半领之只云戊少甲三千三百六十问各将所
 领若干
     法以五分为一率兵数二万三千八百
     为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四千七
     百六十即丙所领之数又取戊少甲之
     三千三千六十以四归之(此有五人而/较为四故用)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8b 页 WYG0799-0441d.png WYG0799-0442a.png
     (四归/也)得八百四十为平分加减之数自
     丙数而上递加之得五千六百即乙所
     领之数得六千四百四十即甲所领之
     数由丙数而下递减之得三千九百二
     十即丁所领之数得三千零八十即戊
     所领之数也
设如有稻一百九十八亩令甲乙丙丁戊己六人收
 割但知甲比己多收三十亩问各该收稻几何
     法以六人为一率总田一百九十八亩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8b 页 WYG0799-0441d.png WYG0799-0442a.png
     为二率一人为三率推得四率三十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9a 页 WYG0799-0442c.png
     亩即丙丁中二人相和折半之数次取
     甲多己三十亩以五归之得六亩折半
     得三亩加于三十三亩得三十六亩即
     丙收数再加六亩得四十二亩即乙收
     数再加六亩得四十八亩即甲收数又
     以折半三亩减于三十三亩馀三十亩
     即丁收数再减六亩馀二十四亩即戊
     收数再减六亩馀十八亩即己收数此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9b 页 WYG0799-0442d.png WYG0799-0443a.png
     法因三十三亩为丙丁二人之中数较
     之丙少三亩较之丁多三亩故以丙与
     丁总差六亩折半加减之即得也
  首尾互准差分
设如甲乙丙丁四人递次分银但知甲得六十九两
 丁得五十一两问乙丙各得银几何
     法以三分为甲多于丁之衰数(有四人/故用三)
     (分如或五人则用四/分六人则用五分)为一率甲六十九
     两与丁五十一两相减馀一十八两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29b 页 WYG0799-0442d.png WYG0799-0443a.png
     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六两即四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0a 页 WYG0799-0443c.png
     人所得递加之数将丁银五十一两加
     六两得五十七两即丙应得之数再加
     六两得六十三两即乙应得之数也盖
     甲数最多丁数最少相差一十八两由
     丁至丙至乙至甲相隔三位则知有三
     差故用三分比一十八两即如一分比
     六两而为递加数也若三色者以首尾
     两数相加折半即中数其法易求故不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0b 页 WYG0799-0443d.png WYG0799-0444a.png
     设例
设如五人递次络丝第一人络丝四十两第五人络
 丝二十四两问中三人各络丝几何
     法以四分为第一人多于第五人之衰
     数为一率第一第五两数相减馀一十
     六两为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四
     两即五人络丝递加之数将第五人络
     丝二十四两加四两得二十八两即第
     四人所络之数再加四两得三十二两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0b 页 WYG0799-0443d.png WYG0799-0444a.png
     即第三人所络之数再加四两得三十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1a 页 WYG0799-0444c.png
     六两即第二人所络之数也此法用四
     为除法盖第五与第一相隔四位则知
     有四差故用四为比例也
     又捷法以第一第五两数相加折半得
     三十二两即第三人所络之数又以第
     一第三两数相加折半得三十六两即
     第二人所络之数复以第三第五两数
     相加折半得二十八两即第四人所络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1b 页 WYG0799-0444d.png WYG0799-0445a.png
     之数此法即前互和折半之法凡位数
     奇者俱可用如三五七九是也
设如七人运粮不言总数但知第一人第二人共运
 二十三石七斗第五人第六人第七人共运二十
 六石一斗其递加之数俱相等问第三人第四人
 与前后五人各运几何
     法以第一第二两人共运二十三石七
     斗折半得十一石八斗五升为第一第
     二两人相和折半之数第五第六第七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1b 页 WYG0799-0444d.png WYG0799-0445a.png
     三人共运二十六石一斗三归之得八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2a 页 WYG0799-0445c.png
     石七斗即第六人应运之数乃以第一
     分第二分之中数一分半与第六分相
     减馀四分半为一率第一第二两人相
     和折半之十一石八斗五升内减第六
     人之八石七斗馀三石一斗五升为二
     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七斗即每人
     递加之数由第六人八石七斗而下减
     七斗得八石即第七人应运之数由第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2b 页 WYG0799-0445d.png WYG0799-0446a.png
     六人八石七斗而上递加七斗得九石
     四斗即第五人应运之数得十石一斗
     即第四人应运之数得十石八斗即第
     三人应运之数得十一石五斗即第二
     人应运之数得十二石二斗即第一人
     应运之数也此法盖因第一人第二人
     相和折半之数至第二人差半分至第
     三人差一分半至第四人差二分半至
     第五人差三分半至第六人则差四分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2b 页 WYG0799-0445d.png WYG0799-0446a.png
     半故先以第一第二之中数与第六相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3a 页 WYG0799-0446c.png
     减得其四分半之差数而以四分半比
     前二人相和折半多于第六人之六石
     三斗即如一分比每人递加之七斗也
设如八人分银不言总数但知第一第二第三三人
 共得四十五两第七第八二人共得八十五两其
 递加之数俱相等问各人应得若干
     法以前三人共得银数四十五两用三
     归之得十五两即第二人应得之数后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3b 页 WYG0799-0446d.png WYG0799-0447a.png
     二人共得八十五两折半得四十二两
     五钱即第七第八两人相和折半之数
     乃以第二分与第七分第八分之中数
     七分半相减馀五分半为一率第二人
     应得之十五两与后二人相和折半之
     四十二两五钱相减馀二十七两五钱
     为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五两即
     每人递加之数于第二人十五两内减
     五两即得第一人十两于第二人十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3b 页 WYG0799-0446d.png WYG0799-0447a.png
     两外递加五两即得第三人二十两第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4a 页 WYG0799-0447c.png
     四人二十五两第五人三十两第六人
     三十五两第七人四十两第八人四十
     五两之数也此法盖因第二人至第三
     人差一分至第四人差二分至第五人
     差三分至第六人差四分至第七人差
     五分至第七第八两人相和折半之数
     则差五分半故先以第二与第七第八
     之中数相减得其五分半之差数而以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4b 页 WYG0799-0447d.png WYG0799-0448a.png
     五分半比后二人相和折半多于第二
     人之数即如每一分比每人递加之数
     也
设如八人分米不言总数但知第一第二两人共得
 一十一石九斗第七第八两人共得八石三斗其
 递加之数俱相等问每人应得若干
     法以第一第二两人共数一十一石九
     斗折半得五石九斗五升即第一第二
     两人相和折半之数再以第七第八两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4b 页 WYG0799-0447d.png WYG0799-0448a.png
     人共数八石三斗折半得四石一斗五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5a 页 WYG0799-0448c.png
     升即第七第八两人相和折半之数乃
     以第一分第二分之中数一分半与第
     七分第八分之中数七分半相减馀六
     分为一率第一第二两人相和折半之
     五石九斗五升内减第七第八两人相
     和折半之四石一斗五升馀一石八斗
     为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三斗即
     每人递加之数折半得一斗五升加于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5b 页 WYG0799-0448d.png WYG0799-0449a.png
     第一第二两人相和折半之五石九斗
     五升得六石一斗即第一人之数以次
     递减三斗即得第二人五石八斗第三
     人五石五斗第四人五石二斗第五人
     四石九斗第六人四石六斗第七人四
     石三斗第八人四石之数也此法盖因
     第一第二两人相和折半之数至第二
     人差半分至第三人差一分半至第四
     人差二分半至第五人差三分半至第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5b 页 WYG0799-0448d.png WYG0799-0449a.png
     六人差四分半至第七人差五分半至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6a 页 WYG0799-0449c.png
     第七第八两人相和折半之数则差六
     分故先以第一第二之中数与第七第
     八之中数相减得其六分之差数而以
     六分比第一第二相和折半多于第七
     第八相和折半之数即如每一分比每
     人递加之数也又以第一第二之中数
     比第一人差半分故以一分之三斗折
     半得一斗五升加于第一第二两人相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6b 页 WYG0799-0449d.png WYG0799-0450a.png
     和折半之数即得第一人之数也
设如有竹九节截为九筒盛米递次长短不均但知
 根底三节共盛米三升九合梢上四节共盛米三
 升问九节各盛米数几何
     法以根底第一第二第三三节共盛米
     三升九合用三归之得一升三合即第
     二节盛米之数梢上第六第七第八第
     九四节共盛米三升用四归之得七合
     五勺即第七第八两节相和折半之数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6b 页 WYG0799-0449d.png WYG0799-0450a.png
     乃以第二分与第七分第八分之中数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7a 页 WYG0799-0450c.png
     七分半相减馀五分半为一率第二节
     盛米一升三合内减第七第八两节相
     和折半之七合五勺馀五合五勺为二
     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一合即每节
     递加之数自第二节盛米一升三合而
     上加一合即得第一节盛米一升四合
     自第二节盛米一升三合而下递减一
     合即得第三节盛一升二合第四节盛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7b 页 WYG0799-0450d.png WYG0799-0451a.png
     一升一合第五节盛一升第六节盛九
     合第七节盛八合第八节盛七合第九
     节盛六合也
设如有竹九节截为九筒盛米但知根底二节盛米
 六升三合梢上二节盛米二升一合问各节所盛
 米数若干
     法以根底二节共盛米六升三合折半
     得三升一合五勺为第一第二两节相
     和折半之数梢上二节共盛米二升一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7b 页 WYG0799-0450d.png WYG0799-0451a.png
     合折半得一升零五勺为第八第九两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8a 页 WYG0799-0451c.png
     节相和折半之数乃以第一分第二分
     之中数一分半与第八分第九分之中
     数八分半相减馀七分为一率第一第
     二两节相和折半之三升一合五勺内
     减第八第九两节相和折半之一升零
     五勺馀二升一合为二率一分为三率
     推得四率三合即每节递加之数折半
     得一合五勺加于第一第二两节相和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8b 页 WYG0799-0451d.png WYG0799-0452a.png
     折半之三升一合五勺得三升三合即
     第一节盛米之数以次递减三合即得
     第二节盛三升第三节盛二升七合第
     四节盛二升四合第五节盛二升一合
     第六节盛一升八合第七节盛一升五
     合第八节盛一升二合第九节盛九合
     也
设如十人按数挨次纳粮前三人共纳一十三石八
 斗后四人共纳一十三石二斗问十人各纳粮数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8b 页 WYG0799-0451d.png WYG0799-0452a.png
 若干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9a 页 WYG0799-0452c.png
     法以前三人共纳一十三石八斗用三
     归之得四石六斗为第二人所纳之数
     后四人共纳一十三石二斗用四归之
     得三石三斗为第八第九两人相和折
     半之数乃以第二分与第八分第九分
     之中数八分半相减馀六分半为一率
     第二人之四石六斗内减第八第九两
     人相和折半之三石三斗馀一石三斗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9b 页 WYG0799-0452d.png WYG0799-0453a.png
     为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二斗即
     每人递加之数自第二人四石六斗以
     上加二斗得四石八斗即第一人所纳
     之数自第二人四石六斗以下递减二
     斗得四石四斗即第三人所纳之数得
     四石二斗即第四人所纳之数得四石
     即第五人所纳之数得三石八斗即第
     六人所纳之数得三石六斗即第七人
     所纳之数得三石四斗即第八人所纳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39b 页 WYG0799-0452d.png WYG0799-0453a.png
     之数得三石二斗即第九人所纳之数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0a 页 WYG0799-0453c.png
     得三石即第十人所纳之数也
设如有米二百四十石令甲乙丙丁戊五人递减纳
 之定甲乙二人纳数与丙丁戊三人纳数相等问
 五人各纳几何
     法以四分为甲多于戊之衰数(自甲至/乙至丙)
     (至丁至戊隔四位/故以四分为衰数)三分为乙多于戊之
     衰数并之为七分以二分为丙多于戊
     之衰数一分为丁多于戊之衰数并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0b 页 WYG0799-0453d.png WYG0799-0454a.png
     为三分乃以三分与七分相减馀四分
     为前二人多于后三人之较又以前二
     人与后三人相减馀一人为后三人多
     于前二人之较夫前多四分后多一人
     而其数相等则四分即为一人之数乃
     以一人为一率四分为二率戊一人为
     三率推得四率仍得四分即定为戊一
     人之分数各加每人所多衰数则甲得
     八分乙得七分并之得十五分丙得六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0b 页 WYG0799-0453d.png WYG0799-0454a.png
     分丁得五分并戊之四分亦得十五分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1a 页 WYG0799-0454c.png
     是前后分数已同矣乃以两总分相并
     得三十分为一率总米二百四十石为
     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八石即每
     一分之数用甲之八分乘之得甲之六
     十四石用乙之七分乘之得乙之五十
     六石并之共得一百二十石用丙之六
     分乘之得丙之四十八石用丁之五分
     乘之得丁之四十石用戊之四分乘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1b 页 WYG0799-0454d.png WYG0799-0455a.png
     得戊之三十二石并之亦共得一百二
     十石是甲乙二人纳数与丙丁戊三人
     纳数等也
设如有银六百两令甲乙丙丁戊己六人递加分之
 定甲乙丙丁四人与戊己二人分数相等问六人
 各分几何
     法以一分为乙多于甲之衰数二分为
     丙多于甲之衰数三分为丁多于甲之
     衰数并之为六分四分为戊多于甲之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1b 页 WYG0799-0454d.png WYG0799-0455a.png
     衰数五分为己多于甲之衰数并之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2a 页 WYG0799-0455c.png
     九分乃以六分与九分相减馀三分为
     后二人多于前四人之较又以前四人
     与后二人相减馀二人为前四人多于
     后二人之较夫前多二人后多三分而
     其数相等则三分即为二人之数乃以
     二人为一率三分为二率甲一人为三
     率推得四率一分五(即一分/半也)即定为甲
     一人之分数各加每人所多衰数则乙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2b 页 WYG0799-0455d.png WYG0799-0456a.png
     得二分半丙得三分半丁得四分半并
     甲乙丙丁四人数得十二分戊得五分
     半己得六分半并戊己二人数亦得十
     二分是前后分数已同矣乃以两总分
     相并得二十四分为一率总银六百两
     为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二十五
     两即每一分之数用甲一分半乘之得
     甲三十七两五钱用乙二分半乘之得
     乙六十二两五钱用丙三分半乘之得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2b 页 WYG0799-0455d.png WYG0799-0456a.png
     丙八十七两五钱用丁四分半乘之得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3a 页 WYG0799-0456c.png
     丁一百一十二两五钱并四人数共得
     三百两用戊五分半乘之得戊一百三
     十七两五钱用己六分半乘之得己一
     百六十二两五钱并二人数亦共得三
     百两是甲乙丙丁四人银数与戊己二
     人银数等也
设如有麦一千零八亩令七人递减分收定前三人
 与后四人所得共数相同问七人各收麦几何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3b 页 WYG0799-0456d.png WYG0799-0457a.png
     法以六分为第一人比第七人所多衰
     数(自第一至第七隔六/位故以六为衰数)五分为第二人
     比第七人所多衰数四分为第三人比
     第七人所多衰数并之为十五分三分
     为第四人比第七人所多衰数二分为
     第五人比第七人所多衰数一分为第
     六人比第七人所多衰数并之为六分
     乃以六分与十五分相减馀九分为前
     三人多于后四人之较又以前三人与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3b 页 WYG0799-0456d.png WYG0799-0457a.png
     后四人相减馀一人为后四人多于前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4a 页 WYG0799-0457c.png
     三人之较夫前多九分后多一人而其
     数相等则九分即为一人之数乃以一
     人为一率九分为二率末一人为三率
     推得四率仍为九分即定为第七人之
     分数各加每人所多分数则第一人得
     十五分第二人得十四分第三人得十
     三分并之为四十二分第四人得十二
     分第五人得十一分第六人得十分第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4b 页 WYG0799-0457d.png WYG0799-0458a.png
     七人得九分并之亦为四十二分是前
     后分数已同矣乃以两总分相并得八
     十四分为一率麦一千零八亩为二率
     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十二亩即每一
     分之数用十五分乘之即得第一人一
     百八十亩用十四分乘之即得第二人
     一百六十八亩用十三分乘之即得第
     三人一百五十六亩并三人数共得五
     百零四亩用十二分乘之即得第四人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4b 页 WYG0799-0457d.png WYG0799-0458a.png
     一百四十四亩用十一分乘之即得第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5a 页 WYG0799-0458c.png
     五人一百三十二亩用十分乘之即得
     第六人一百二十亩用九分乘之即得
     第七人一百零八亩并四人数亦共得
     五百零四亩是前三人亩数与后四人
     亩数等也
设如有粮一千零九十二石令七次递减运送定前
 二次与后五次运送之数相等问每次运送几何
     法以十八分为第一次比第七次所多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5b 页 WYG0799-0458d.png WYG0799-0459a.png
     之衰数(自第一次至第七次相隔六位/应以六分为衰数是为每次递)
     (加一分今将六分用三因之为十八分/是为每一次递加三分故各衰五四三)
     (二一俱用三因/其比例仍同也)十五分为第二次比第
     七次所多之衰数并之为三十三分十
     二分为第三次比第七次所多之衰数
     九分为第四次比第七次所多之衰数
     六分为第五次比第七次所多之衰数
     三分为第六次比第七次所多之衰数
     并之为三十分乃以三十分与三十三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5b 页 WYG0799-0458d.png WYG0799-0459a.png
     分相减馀三分为前两次多于后五次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6a 页 WYG0799-0459c.png
     之较又以后五次与前两次相减馀三
     次为后五次多于前两次之较夫前多
     三分后多三次而其数相等则三分即
     为三次之数乃以三次为一率三分为
     二率一次为三率推得四率一分即为
     第七次之分数各加每次所多衰数第
     一次得十九分第二次得十六分并之
     得三十五分第三次得十三分第四次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6b 页 WYG0799-0459d.png WYG0799-0460a.png
     得一十分第五次得七分第六次得四
     分并第七次之一分亦得三十五分是
     前后分数已同矣乃以两总分相并得
     七十分为一率总粮一千零九十二石
     为二率一分为三率推得四率一十五
     石六斗即第七次一分所运之数用十
     九分乘之得二百九十六石四斗即第
     一次所运之数用十六分乘之得二百
     四十九石六斗即第二次所运之数并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6b 页 WYG0799-0459d.png WYG0799-0460a.png
     两次共得五百四十六石用十三分乘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7a 页 WYG0799-0460b.png
      之得二百零二石八斗即第三次所运
      之数用一十分乘之得一百五十六石
      即第四次所运之数用七分乘之得一
      百零九石二斗即第五次所运之数用
      四分乘之得六十二石四斗即第六次
      所运之数并第七次所运之一十五石
      六斗亦共得五百四十六石是前二次
      运送粮数与后五次运送粮数等也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7b 页
 
 
 
 
 
 
 
 
 
御制数理精蕴 下编卷五 第 47b 页
御制数理精蕴下编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