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通志 卷六十一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a 页 WYG0374-018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志卷六十一
  宋 右 迪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
 食货略第一
  田制 陂渠 屯田 赋税 历代户口 丁中
  田制
禹别九州制田九等雍州第一等徐州第二等青州第
三等豫州第四等冀州第五等兖州第六等梁州第七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b 页 WYG0374-0182d.png
等荆州第八等扬州第九等九州之地垦田九百一十
万八千二十顷周文王在岐用平土之法以为治民之
道地著为本故建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
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十为终
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故
邱有戎马一疋牛三头甸有戎马四疋兵车一乘牛十
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一同百里提封万井戎
马四百疋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是谓百乘之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a 页 WYG0374-0183a.png
家一封三百六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
井戎马四千疋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谓之千乘之国
天子之畿内方千里提封百万井定出赋六十四万井
戎马四万疋兵车万乘戎卒七十二万人故曰万乘之
主小司徒之职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
井为邑四邑为邱四邱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
地事而令贡赋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
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b 页 WYG0374-0183b.png
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农民户人已
受田其家众男为馀夫亦以口受田士工商家受田五
口乃当农夫一人(凡一口受/田二十亩)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
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民年
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
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彊也商鞅相秦孝公以三晋地
狭民贫秦地广民寡于是诱三晋之民而废井田开阡
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彊无敌于天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a 页 WYG0374-0183c.png
下及汉孝武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
董仲舒说上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
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
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
塞兼井之路然后可善治也终不能用及末年悔征伐
之事乃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畎岁代处故曰代田代田者耕田
之法耳而非受田之制也哀帝时师丹辅政建限田之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b 页 WYG0374-0183d.png
制以裁抑兼并天子下其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
请诸侯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
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
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
者没入官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丁傅用事董贤隆贵
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晋武帝平吴之后有
司奏王公以国为家京城不宜复有田宅未暇作邸当
使城中有往来之处近郊有刍藁之田今可限之国王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4a 页 WYG0374-0184a.png
公侯京城得有宅一处近郊田大国十五顷次国十顷
小国七顷城内无宅城外有者皆听留之男子一人占
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
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其官第一品五十顷每品减
五顷以为差第九品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
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代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士人子
孙亦如之而又得荫人为衣食客及佃客量其官品以
为差降后魏文帝时李安世上疏曰臣闻量民画野经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4b 页 WYG0374-0184b.png
国大式邑地相参致理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
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雄擅之家
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窃见州郡之
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代三长
既立始返旧墟庐井荒凉桑榆改植事已历远易生假
冒彊宗豪族肆其侵凌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
年载稍久乡老所惑群證虽多莫可取据争讼迁延连
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欲令家丰人给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5a 页 WYG0374-0184c.png
其可得乎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
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馀地之
盈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帝深纳
之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妇人二十
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
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人
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5b 页 WYG0374-0184d.png
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人倍田分于分虽盈
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诸初受田者
男夫一人给二十亩课莳馀果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
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馀果及多种桑榆
者不禁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
地入还分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
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
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诸麻布之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6a 页 WYG0374-0185a.png
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
从还受之法诸有举户老小残疾无受田者年十一已
上及疾者各授以半夫田年踰七十者不还所受寡妇
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诸还受人田恒以正月若始
受田而身亡及卖买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
受诸土广人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人种莳后有来居
者依法封授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
以其家桑为正田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足家内人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6b 页 WYG0374-0185b.png
别减分无桑之乡准此为法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
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人有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以为居室奴婢五口给
一亩男女十五以上因其地分口课种菜五分亩之一
诸一人之分正从正倍从倍不得隔越他畔进丁受田
者恒从所近若同时俱受先贫后富再倍之田放此为
法诸远配流商无子孙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
以供授受授受之次给其所亲未给之间亦借其所亲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7a 页 WYG0374-0185c.png
诸宰人之官各随近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
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职分田/起于此)北齐给授田令仍依魏朝每年十月普令转授
成丁而授丁老而退不听卖易文宣帝天保八年议徙
冀瀛定无田之人谓之乐迁于幽州宽乡以处之武成
帝河清三年令男子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
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京城四面诸方之外
三十里内为公田受公田者三县代迁户执事官一品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7b 页 WYG0374-0185d.png
以下逮于羽林虎贲各有差其外畿郡华人官第一品
以下羽林虎贲以上各有差职事及百姓请垦田者名
为永业田奴婢受田者亲王止三百人嗣王二百人第
二品嗣王以下及庶姓王百五十人正三品以上及皇
宗百人七品以上八十人八品以上至庶人六十人奴
婢限外不给田者皆不输其方百里外及州人一夫受
露田八十亩妇人四十亩奴婢依良人限数与者在京
百官同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止四牛每丁给永业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8a 页 WYG0374-0186a.png
二十亩为桑田其田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不
在还受之限非此田者悉入还受之分土不宜桑者给
麻田如桑田之法关东风俗传曰其时彊弱相凌恃势
侵夺富有连畛亘陌贫无立锥之地昔汉氏募民徙田
恐遗垦课令就良美而齐氏全无斟酌虽有当年权格
时暂施行争地文案有三十年不了者此由授受无法
者也后周文帝霸政之初创置六官司均掌田里之政
令凡人口十以上宅五亩口七(隋志/作九)以上宅四亩口五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8b 页 WYG0374-0186b.png
以下宅三亩有室者田百四十亩丁者田百亩隋文帝
令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
百顷少者至三十顷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
之制并课树以桑榆及枣其田宅率三口给一亩京官
又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至五品则为田三顷其
下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
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用开皇九年任垦田千九百四
十万四千二百六十七顷(开皇中总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户按定垦之数)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9a 页 WYG0374-0186c.png
(每户合垦/田二顷馀)开皇十二年文帝以天下户口岁增京辅及
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议者咸欲徙就宽乡帝乃
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老小
又少焉至大业中天下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
四十顷(按其时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则每户合得垦田五顷馀恐本史之非实)
开元二十五年令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
为顷(此秦汉以来/顷亩之制也)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
亩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男给老男笃疾废疾各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9b 页 WYG0374-0186d.png
给口分田四千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先永业
者通充口分之数黄小中丁男女及老男笃疾废疾寡
妻妾当户者各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二十亩应给
宽乡并依所定数若狭乡新受者减宽乡口分之半其
给口分田者易田则倍给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
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
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郡公若职事官从二品各
三十五顷县公若职事官正三品各二十五顷职事官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0a 页 WYG0374-0187a.png
从三品二十顷侯若职事官正四品各十四顷伯若职
事官从四品各十顷子若职事官正五品各八顷男若
职事官从五品各五顷上柱国三十顷柱国二十五顷
上护军二十顷护军十五顷上轻车都尉十顷轻车都
尉七顷上骑都尉六顷骑都尉四顷骁骑尉飞骑尉各
八十亩云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其散官五品以上同
职事给诸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袭爵之人
唯得承父祖永业不合别请其县界内所有部受田悉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0b 页 WYG0374-0187b.png
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诸狭乡田不足者听于宽
乡遥受应给园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
加一亩贱口五口给一亩每五口加一亩并不入永业
口分之限其京城及州郡县郭下园宅不在此例诸京
官文武职事职分田一品十二顷二品十顷三品九顷
四品七顷五品六顷六品四顷七品三顷五十亩八品
二顷五十亩九品二顷并去京城百里内给其京兆河
南府及京县官人职分田亦准此即百里外给者亦听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1a 页 WYG0374-0187c.png
诸州及都护府亲王府官人职分田二品十二顷三品
十顷四品八顷五品七顷六品五顷七品四顷八品三
顷九品二顷五十亩镇戌关津岳渎及在外监官五品
五顷六品三顷五十亩七品三顷八品二顷九品一顷
五十亩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各六顷中府五顷
五十亩下府及郎将各五顷上府果毅都尉四顷中府
三顷五十亩下府三顷上府长史别将各三顷中府下
府各二顷五十亩亲王府典军五顷三十亩副典军四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1b 页 WYG0374-0187d.png
顷千牛备身左右太子千牛备身各三顷亲王府文武
官随府出藩者于所在处给诸军上折冲府兵曹二顷
中府下府各一顷五十亩其外军校尉一顷二十亩旅
师一顷队正副各八十亩皆于领侧州县界内给其校
尉以下在本县及去家百里内领者不给诸驿封田皆
随近给每马一匹给地四十亩若驿侧有牧田之处匹
各减五亩其传送马每匹给田二十亩诸庶人有身死
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诸以工商为业者永业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2a 页 WYG0374-0188a.png
口分田各减半给之在狭乡者并不给又田令在京诸
司及天下州府县监折冲府镇戌关津岳渎等公廨田
职分田各有差职分陆田限三月三十日稻田限四月
三十日以前上者并入后人以后上者入前人其麦田
以九月三十日为限若前人自耕未种后人酬其功直
已自种者准租分法其价六斗以下者依旧定以土者
不得过六斗并取情愿不得抑配亲王出藩者给地一
顷作园若城内无可开拓者于近城便给如无官田取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2b 页 WYG0374-0188b.png
百姓地充其地给好地替天宝中应受田一千四百三
十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顷十三亩(按十四年有户八百/九十万馀计定垦之)
(数每户合一顷六十馀亩至建中初分遣/黜陟使按比垦田田数都得百十馀万顷)
  陂渠
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起进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
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为邺令不
知用于是以史起为邺令遂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
内民歌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3a 页 WYG0374-0188c.png
潟卤兮生稻梁其后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疲之无令东
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仲山西抵瓠口
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
欲杀国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
卒使就渠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
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命曰郑国渠秦平天下
以李冰为蜀守冰壅江水作堋穿二江成都中双过郡
下以通舟船因以溉灌诸郡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3b 页 WYG0374-0188d.png
海汉文帝以文翁为蜀郡太守穿煎㳛口溉灌繁田千
七百顷人获其饶武帝元光中大司农郑当时言引渭
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馀里渠下民田万馀
顷又可得以溉田益肥关中之地得榖天子以为然令
齐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渠下
民颇得以溉田矣其后河东守番系请穿渠引汾溉皮
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皮氏今龙门县地属绛/郡汾阴今宝鼎县地蒲)
(坂今河东县地/并属河东郡)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壖弃地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4a 页 WYG0374-0189a.png
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榖二百万石以上天
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
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与越人令少府以为
稍入(时越人有徙者以田与/之其租税入少府也)其后严熊言临晋民愿穿
洛以溉重泉以东万馀顷(重泉在今冯翊郡界今有/乾坑即庄熊之所穿渠)
恶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馀人穿渠自
徵引洛水至商颜下(徵在冯翊即今郡之澄/城县商颜今冯翊县界)岸善崩乃
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4b 页 WYG0374-0189b.png
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间井渠之开自此始穿渠得
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馀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是时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
川谷以溉田而关中灵轵成国津渠引诸川汝南九江
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
馀顷他小渠陂山通道不可胜言自郑国渠起至元鼎
六年百三十六岁而儿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
(在郑国渠之里今尚/谓之辅渠亦曰六渠)以益溉郑国傍高仰之田后十六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5a 页 WYG0374-0189c.png
岁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
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馀顷因名曰白渠
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
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
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言此两渠饶也元帝
建昭中邵信臣为南阳太守于穰县之南六十里造钳
卢陂垒石为堤傍开六石门以节水势泽中有钳卢王
池因以为名用广溉灌岁岁增多至三万顷人得其利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5b 页 WYG0374-0189d.png
及后汉杜诗为太守复修其业时歌之曰前有邵父后
有杜母后汉章帝建初中王景为庐江太守郡部安丰
县有楚孙叔敖所起芍陂先是荒废景重修之境内丰
(其陂径百里灌田万顷芍/音鹊今寿春郡安丰县界)顺帝永和五年马臻为会
稽太守始立鉴湖筑塘周回三百十里灌田九千馀顷
东晋张闿为晋陵内史时所部四县并以旱失田闿乃
立曲阿新丰塘(丹阳郡/丹阳界)溉田八百馀顷每岁丰稔葛洪
为其颂宋文帝元嘉七年刘义欣为荆河刺史镇寿阳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6a 页 WYG0374-0190a.png
于时土荒民散义欣乃经理芍陂为之堤堰引渒(匹诣/反)
水入陂开榛伐木水得通泾岁获丰稔后魏刁雍为薄
骨律镇将至镇上表曰富平西三十里(薄骨律镇今灵/武郡富平今回)
(乐/县)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东西四十五里凿以通河似
禹旧迹其两岸作溉田大渠广十馀步山南引水入此
渠中水则充足溉官私田四万馀顷旬日之间则水一
遍水凡四溉榖得成实从之公私获其利裴延俊为幽
州刺史范阳郡有旧沉渠径五十里渔阳燕郡有故戾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6b 页 WYG0374-0190b.png
诸堰广袤三十里皆废毁多时莫能修复水旱不调人
多饥馁延俊自度水形营造未几而就溉田万馀顷为
十倍利
  屯田
汉昭帝始元二年诏发习战射士诣朔方调故吏将屯
田张掖郡孝宣帝神爵元年遣后将军赵充国将兵击
先零羌充国以击羌殄为期乃欲罢骑兵屯田以待
其敝上从之于是留步士万人屯田大获其利明年遂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7a 页 WYG0374-0190c.png
破先零屯田之详见充国传魏武帝破黄巾欲经略四
方而苦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祇建置屯田于是以
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榖百万斛
郡国例置田官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废帝齐
王芳正始四年司马懿督诸军伐吴时欲广田蓄榖为
灭贼资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
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大积军粮又通运漕
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7b 页 WYG0374-0190d.png
田积榖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
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
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
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
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得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
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
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懿善之如艾计遂北临淮水
自钟离西南横石以西尽沘水四百馀里五里置一营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8a 页 WYG0374-0191a.png
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脩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
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北穿渠三百馀里溉田二
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
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
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晋羊祜为征南
大将军镇襄阳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馀里每为边害
祜患之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戌逻减半分以垦田八
百馀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8b 页 WYG0374-0191b.png
年有十年之积太康元年平吴之后杜预在荆州修邵
信臣遗迹激用滍淯诸水以浸原田万馀顷分疆刋石
使有定分公私同利众庶赖之号曰杜父旧水道唯沔
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又巴邱湖沅湘之会表
里山川实为险固荆蛮之所恃预乃开杨口起夏水达
巴陵千馀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南土歌之
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东晋元帝督课
农功二千石长吏以入榖多少为殿最其宿卫要任皆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9a 页 WYG0374-0191c.png
令赴农使军各自佃即以为廪穆帝升平初荀羡为北
部都尉镇下邳屯田于东阳之石鳖(临淮/郡界)公私利之后
魏文帝大统十一年大旱十二年秘书丞李彪上表请
别立农官取州郡户千分之一为屯田人相水陆之宜
料顷亩之数以赃赎杂物市牛科给令其肆力一夫之
田岁责六十斛蠲其正课并征戌杂役行此二事数年
之中则榖积人足矣帝览而善之寻施行焉自此公私
丰赡虽有水旱不为之害也北齐废帝乾明中尚书左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19b 页 WYG0374-0191d.png
丞苏珍芝又议修石鳖等屯岁收数十万石自是淮南
军防粮足孝昭帝皇建中平州刺史嵇晔建议开幽州
督亢旧陂长城左右营屯岁收稻粟数十万石北境得
以周赡又于河内置怀义等屯以给河南之费自是稍
止转输之劳武成帝河清三年诏沿边城守堪垦食者
营屯田置都子使以统之一子使当田五十顷岁终课
其所入以论褒贬隋文帝开皇三年突厥犯塞吐谷浑
寇边转输劳敝乃令朔方总管赵仲卿于长城以北大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0a 页 WYG0374-0192a.png
兴屯田唐开元二十五年令诸屯𨽻司农寺者每三十
顷以下二十顷以上为一屯𨽻州镇诸军者每五十顷
为一屯应置者皆从尚书省处分其旧屯重置者一依
承前封疆为定新置者并取荒闲无籍广占之地天宝
八年天下屯收百九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关内五
十六万三千八百一十石河北四十万三千二百八十
石河东二十四万五千八百八十石河西二十六万八
十八石陇右四十四万九百二石(后上元中于楚州置/洪泽屯寿州置芍陂)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0b 页 WYG0374-0192b.png
(屯厥田沃壤/大获其利)
  赋税
古之有天下者必有赋税之用计口而入谓之赋公田
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谓之税税以供郊庙社稷天子
奉养百官禄食赋以给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
赐予之用禹定九州量其贡赋三代因之而什一之法
未尝废秦孝公十二年初为赋盖纳商鞅之说而易其
制也自时厥后内兴功作外攘四国收大半之赋而犹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1a 页 WYG0374-0192c.png
为不足汉高帝惩其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
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
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
天子之经费又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
之四年八月初为算赋(汉仪注人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
(给库兵/车马)孝惠六年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二十不嫁五
(汉律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钱唯贾人/与奴婢倍算今使五算罪商之也)孝文人赋四十
丁男三年而一事(常赋岁百二十岁一事时天下之/人多故出赋四十三岁而一事)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1b 页 WYG0374-0192d.png
错说上令民入粟得以拜爵边食足支五岁可令入粟
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人租如此德泽加
于万民帝从其言后天下充实乃下诏赐民十一年租
税之半十三年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
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
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孝景帝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
十而税一时上溢而下有馀又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
事八十者二算不事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孝武即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2a 页 WYG0374-0193a.png
位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供使民
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又加月
为更卒巳复为正一岁屯戌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
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
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矣建元元年
制八十复二算九十复甲卒孝昭始元六年七月罢㩁
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武帝时赋敛繁多律/外而取今始复旧)元凤二年
三辅太常郡得以菽粟当赋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2b 页 WYG0374-0193b.png
皆勿收四年出口赋(汉仪注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
(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六年诏曰夫榖贱伤农今三辅减贱
其令以菽粟当今年赋元平元年诏减口赋钱有司奏
请减什三上许之孝宣帝甘露二年减民算三十孝成
建始二年减天下赋钱算四十(本算百二十今/减四十为八十)孝平元
始元年诏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出钱月三百后汉光
武建武六年诏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有产子者复以
三年之算也明帝即位人无横徭天下安宁时榖贵尚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3a 页 WYG0374-0193c.png
书张林上言榖所以贵由钱贱故也可尽封钱一取布
帛为租以通天下之用从之魏武初平袁绍邺都令收
田租亩粟四升户绢二疋绵二觔馀不得擅兴晋武帝
平吴之后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疋绵三觔
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
三分之一夷人输賨布户一疋远者或一丈不课田者
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成帝咸和五年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3b 页 WYG0374-0193d.png
升是后频年水旱田税不至咸康初算田税米空悬五
十馀万斛尚书诸曹以下免官哀帝即位乃减田租亩
收二升孝武帝大元二年除度定田收租之制公王以
下口税三斛唯蠲在役之身八年又增税米口五石宋
孝武大明五年制天下人户岁输布四疋齐高帝初竟
陵王子良上表曰宋文帝元嘉中皆责成郡县孝武徵
求急速以郡县迟缓始遣台使百姓骇迫不以其命恣
意赃贿人无敢言守宰务在裒刻围桑品屋以准赀课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4a 页 WYG0374-0194a.png
致令斩树发瓦以充重赋又台符既切畏失严期乃有
自残躯命斩绝手足以避徭役守长不务富民惟言益
国岂有民贫于下而国富于上邪子良之言虽切而终
不见用自东晋寓居江左百姓南奔者并谓之侨人其
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者谓之浮浪人惟其所输终优
于正课至齐武帝时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
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官品第一第二佃客无
过四十户每品减五户至第九品五户其佃榖皆与大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4b 页 WYG0374-0194b.png
家量分其典计官品第一第二置三人第三第四置二
人第五第六及公府参军殿中监监军长史司马部曲
督关外侯材官议郎以上一人皆通在佃客数中官品
第六以上并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二人第九品举
辇迹禽前驱彊弩司马羽林郎殿中虎贲持椎斧武骑
虎贲持钑冗从虎贲命中武骑一人其客皆注家籍其
课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绿绢八尺绿绵
三两二分粗米五石丁女并半之男年十六亦半课年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5a 页 WYG0374-0194c.png
十八正课六十六免课其男丁每岁役不过二十日田
亩税米二升盖大率如此也其量三升当今一升秤则
三两当今一两尺则一尺二寸当今一尺自梁武帝末
侯景之乱国用常褊京官文武月例唯得廪食多遥带
一郡县官而取其禄秩焉扬徐等大州比令仆班宁桂
等小州比参军班丹阳郡吴郡会稽等郡同太子詹事
尚书班高梁晋康等小郡三班而已大郡六班小县两
转方至一班品第既殊不可委载后魏令每调一夫一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5b 页 WYG0374-0194d.png
妇帛一疋粟二石人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
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十
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疋下至半以
此为降大率十疋中五疋为公调二疋为调外费三疋
为内外百官俸人年八十以上者听一子不从役孤独
病老笃贫不能自存者亦一人不从役旧制民间所织
绢布皆幅广二尺二寸长四十尺为一疋六十尺为一
端后乃渐至滥恶不依尺度孝文帝延兴三年秋更立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6a 页 WYG0374-0195a.png
严制令一准前式违者罪各有差四年诏州郡人十丁
取一以充行户收租五十石以备年粮太和八年始准
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
通户调帛二疋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疋
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至是户增帛三疋粟二
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复增调外帛满二疋所调各随
土所出其司冀雍华定相秦洛荆河怀兖陜徐青齐济
南河东东徐等州贡绵绢及丝其馀郡县少桑蚕处皆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6b 页 WYG0374-0195b.png
以麻布充正光后国用不足乃先折天下六年租调而
徵之百姓怨苦有司奏断百官常给之酒计一岁所省
米五万三千五十四斛九斗糵榖六千九百六十斛曲
三千万五百九十九斤有司又奏内外百官及诸蕃客
廪食及肉悉三分减一计岁终省肉百五十九万九千
八百五十六斤米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三石北齐文宣
受禅多所草创六坊内从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百
人任其临阵必死然后取之谓之百保鲜卑又简华人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7a 页 WYG0374-0195c.png
之勇力绝伦者谓之勇士以备边要始立九等之户富
者税其钱贫者役其力后南征频岁陷没士马死者以
数十万计武成以修创台殿所役甚广兼并户口益多
隐漏旧制未娶者输半床租调阳翟一郡户至数万籍
多无妻有司劾之帝以为生事不许由是奸欺尤甚户
口租调十亡六七是时用度转广赐予无节府藏之积
不足以供乃减百官之禄彻军人之常廪并省州郡县
镇戌之职又制刺史守宰行兼者并不给干以节国用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7b 页 WYG0374-0195d.png
之费焉河清三年定令乃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
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率人一床调绢
一疋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斤作丝垦租二石义租
五斗奴婢各准良人之半牛调二丈垦租一斗义租五
升垦租送台义租纳郡以备水旱后周文帝霸府初开
制司赋掌均赋之政令凡人自十八至六十四与轻癃
者皆赋之其赋之法有室者岁不过绢一疋绵八两粟
五斗丁者半之其非桑土有室者布一疋麻十斤丁者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8a 页 WYG0374-0196a.png
又半之丰年则全赋中年半之下年一之皆以时徵焉
若艰凶札则不徵其赋司役掌力役之政令凡人自十
八至五十九皆任于役丰年不过三旬中年则二旬下
年则一旬起徒役无过家一人有年八十者一子不从
役百年者家不从役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役若
凶札又无力征武帝保定元年改八丁兵为十二丁兵
率岁一月役建德二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
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隋文帝霸府初开尉迟迥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8b 页 WYG0374-0196b.png
王谦司马消难相次阻兵兴师诛讨赏费钜万及受禅
又迁都发山东丁毁造宫室仍依周制役丁为十二番
匠则六番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调
以布绢絁以疋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
𨽻各半之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课役开
皇三年减十二番每岁为三十日役减调绢一疋为二
丈时苏威为纳言遵父绰之遗训减宽赋徭务从轻典
帝又躬行节俭海内繁富以江表初定给复十年馀州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9a 页 WYG0374-0196c.png
并免当年租赋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帝曰朕既
薄赋于民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对曰用处常出纳处
常入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损乃更开左
藏之院构屋以受之诏曰既富而教方知廉耻宁积于
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
调全免先是京官及诸州并给公廨钱回易生利以给
公用六月工部尚书苏孝慈等以为所在官司因循往
昔皆以公廨钱物出举兴生唯利是求烦扰百姓奏皆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29b 页 WYG0374-0196d.png
给地以营农回易取利皆禁止十一月诏内外诸司公
廨在市回易及诸处兴生并听之唯禁出举收利炀帝
即位户口益多府库盈溢乃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
其后将事辽碣增置军府扫地为兵租赋之入益减矣
唐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制五尺为步步二百四
十为亩亩百为顷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
亩寡妻妾给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
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0a 页 WYG0374-0197a.png
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
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
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其绢絁为
匹布为端绵为屯麻为綟阔尺八长四丈者谓之匹若
当户不成匹端屯綟者皆随近合成凡丁岁役二旬若
不役则收其资每日绢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
免其调三旬则税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若岭
南诸州则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若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0b 页 WYG0374-0197b.png
夷獠之户皆从半输蕃人内附者上户丁税钱十文次
户五文下户免之附经二年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
一口下户三口共一口凡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以
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损七以上课役俱免凡天下
之户量其资产定为九等每三年县司注定州司覆之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
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士农工商四民
各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1a 页 WYG0374-0197c.png
士伍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
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
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困而租庸调法弊
坏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时相杨
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
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
中以贫富为差商贾税三十之一度与所居者均役其
田税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定遣黜陟使按比诸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1b 页 WYG0374-0197d.png
道丁产等级免鳏寡茕独不济者敢有加敛以枉法论
议者以租庸调高祖太宗之法也不可轻改而德宗方
信用杨炎不疑也按天宝中天下计帐户约有八百九
十馀万其税钱约得二百馀万贯(大约高等少下等多/今一例为八等以下)
(户计之其八等户所税四百五十二九等户则二百二/十二今通以二百五十为率自七载至十四载六七年)
(间与此大数或多少加减/不同所以言约他皆类此)其地税约得千二百四十馀
万石(两汉每户所垦田不过/七十亩今亦准此计约)课丁八百二十馀万其庸
调租等约出丝绵郡县计三百七十馀万丁庸调输绢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2a 页 WYG0374-0198a.png
约七百四十馀万疋(每丁计/两疋)绵则百八十五万馀屯(两/丁)
(三两六两为屯/则两丁合一屯)租粟则七百四十馀万石(每丁/两石)约出布
郡县计四百五十馀万丁庸调输布约千三十五馀万
(每丁两端一丈五尺/十丁则二十三端也)其租约百九十馀万丁江南郡
县折纳布约五百七十馀万端(大约八等以下户计之/八等折租每丁三端一)
(丈九等则二端二丈/今通以三端为率)二百六十馀万丁江北郡县纳粟
约五百二十馀万石大凡都计租税庸调每岁钱粟绢
绵布约得五千二百二十馀万端疋屯贯石诸色资课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2b 页 WYG0374-0198b.png
及勾剥所获不在其中(据天宝中度支每岁所入端屯/疋贯石都五千七百馀万计税)
(钱地税庸调折租得五千三百四十馀万端疋/屯其资课及勾剥等当合得四百七十馀万)其度支
岁计粟则二千五百馀万石(三百万折充绢布添入两/京库三百万回充米豆供)
(尚食及诸司官厨等料并入京仓四百万江淮回造米/转入京充官禄及诸司粮料五百万留当州官禄及递)
(粮一千万诸道节度/军粮及贮备当州仓)布绢绵则二千七百馀万端屯疋
(千三百万入西京一百万入东京千三百万诸/道兵赐及和籴并远小州便充官料邮驿等费)钱则二
百馀万贯(百四十万诸道州官课料及市驿马/六十馀万添充诸州军和籴军粮)自开元
中及于天宝开拓边境多立功勋每岁军用日增其费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3a 页 WYG0374-0198c.png
籴米粟则三百六十万疋段(朔方河西各八十万陇右/百万伊西北庭八万安西)
(十二万河东节度及/群牧使各四十万)给衣则五百二十万(朔方百二十/万陇右百五)
(十万河西百万伊西北庭四十万安西/五十万河东节度四十万群牧二十万)别支计则二百
一十万(河东五十万幽州/剑南各八十万)馈军食则百九十万石(河东/五十)
(万幽州剑南/各七十万)凡一千二百八十万(开元以前每岁边夷/戎所用不过二百万)
(贯自后经费日/广以至于此)而锡赉之费此不与焉其时钱榖之司
唯务割剥回残剩利名目万端府藏虽丰闾阎困矣(尚/书)
(省度支总天下经费自安禄山反至德乾元之际置度/支使永泰之后度支置副使以掌其外度支以掌其内)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3b 页 WYG0374-0198d.png
(建中初又置转运使复归度支分命出职使往诸道收/户口钱谷名数每岁天下共敛三千馀万贯其二千五)
(十馀万贯以供外费九百五十馀万贯供京师外税米/麦共千六百馀万石其二百馀万石供京师千四百万)
(石给充/外费)
 臣谨按井田之法所以为良者以田与赋不相离虽
 暴君不能违田而取赋污吏不能什一而加多至秦
 孝公开阡陌之法田赋始相离故所取者不多乎什
 一则少乎什一也其弊至于收太半焉汉高帝欲革
 秦之弊什五而税一孝景二年始令民半出田租三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4a 页 WYG0374-0199a.png
 十而税一至后汉以三十而税一为通用之法荀悦
 曰今汉人田或百一而税则知汉法之优民可谓至
 矣然豪彊占田踰多浮客输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
 于三代富室之暴酷于亡秦皆缘无授田之法所以
 惠不及齐民伟哉后魏孝文帝之为人君也真英断
 之主乎井田废七百年一旦纳李安世之言而行均
 田之法国则有民民则有田周齐不能易其法隋唐
 不能改其贯故天下无无田之夫无不耕之民口分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4b 页 WYG0374-0199b.png
 世业虽非井田之法而得三代之遗意始者则田租
 户调以为赋税至唐祖开基乃为定令曰租曰调曰
 庸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者什一
 之税也调者调发兵车井田之赋也庸者岁役二旬
 不役则收其资役多则免调过役则租调俱免无伤
 于民矣舍租调之外而求则无名虽无道之世亦不
 为自太和至开元三百年之民抑何幸也天宝之季
 师旅既兴诛求无艺生齿流移版图焚荡然是时赋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5a 页 WYG0374-0199c.png
 役虽坏而法制可寻不幸建中天子用杨炎为相遂
 作两税之法自两税之法行则赋与田不相系也况
 又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多者为两税定法此总无名
 之暴赋立为常规也且言利之臣无代无之有恨少
 无恨多有言加无言减自两税以来赋不系于田故
 名色之求罔民百出或以方圆取或以羡馀取或言
 献奉或言假贷初虽暂时久为成法建中以来将五
 百年世不乏杨炎不知所以加于大历中一年之多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5b 页 WYG0374-0199d.png
 数目复几倍乎呜呼后世之为民也其难为民矣且
 开元之前户口至众而民皆有田至于癃老童稚寡
 妻女子亦皆有田一丁授田百亩百亩之田岁输粟
 二石绢二丈无绢则布二丈五尺岭南诸州则以户
 计上户一斛二斗下户六斗夷獠半之内附之家上
 户十文下户无出当是时也民之所以为民也如此
 官之所以取诸民也如此后魏去三代为远今去开
 元不远是非难行之道也后之言治道者当使一民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6a 页 WYG0374-0200a.png
 有百亩之田然后可以议魏齐周隋唐之事若有无
 田之民不耕之夫则于魏齐周隋唐之事未可轻议
 也言利之臣则亦当量开元之前所以为重赋者百
 亩之田不过二石粟二丈绢耳所以为轻赋者上户
 之家不过十文耳今百亩之田赋敛如此上户之家
 出钱如此吾于如此之中复何容心哉
  历代户口
禹平水土为九州有民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6b 页 WYG0374-0200b.png
十三口涂山之会执玉帛者万国夏之衰也逮成汤受
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商德之衰也逮周武王受命定
五等之封有千七百七十三国及周公相成王致治刑
措有民千三百七十万四千九百二十三口此周之极
盛也东迁之后庄王之十三年自太子公侯下至庶人
凡千一百八十四万一千九百二十三人其后战国相
并摧残民命伊阙之败斩首二十四万长平之战血流
漂卤然考苏张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踰五百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7a 页 WYG0374-0200c.png
馀万推人口数尚当千馀万秦兼诸侯所杀三分居一
犹以馀力北筑长城四十馀万南戌五岭五十馀万阿
房骊山七十万三十年间百姓死没相踵于路陈项又
肆其酷烈新安之坑二十馀万彭城之战睢水不流汉
高帝定天下人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
三十万方之六国十分无三至孝平元始二年人户千
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
七十八此汉之极盛也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7b 页 WYG0374-0200d.png
乱率土遗黎十才有二三后汉光武建武中兵革渐息
至中元二年户四百二十七万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
百万七千八百二十明章之后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至
孝和人户滋殖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
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建安
之际海内荒残人户所存十无一二魏武据中原刘备
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及平
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8a 页 WYG0374-0201a.png
四万通计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
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除平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
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
八百八十一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收其图籍户五十
三万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后
宫五千馀人九州攸同大抵编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
八百四口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此晋之
极盛也(蜀刘禅炎兴元年则魏常道乡公景元四年岁/次癸未是岁魏灭蜀至晋武太康元年岁次庚)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8b 页 WYG0374-0201b.png
(子凡一十八年户增九十八万六千三百八十一口增/八百四十九万九百八十二则当三国鼎峙之时天下)
(通计户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以奉三主斯以勤矣后赵石勒据)
(有河北初文武官上疏请依刘备在蜀魏王在邺故事/魏王即曹公以河内魏汲等十一郡并前赵国合二十)
(四户二十九万为赵国前秦苻坚灭前燕慕容炜入邺/阅其名籍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千)
(九百九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口于关中平燕定蜀盖为伪代之盛也时关陇)
(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资贩于道)宋武帝
北取南燕平广固西灭后秦平关洛长河以南尽为宋
有孝武大明八年户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9a 页 WYG0374-0201c.png
十八万五千五百一齐既短祚梁则丧乱宏多逮陈之
末年隋家所收五十万户二百万口而已后魏起自阴
山尽有中夏孝文迁都河洛定礼崇儒明帝正光以前
时为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太康倍而馀矣可谓盛哉
及经尔朱之乱东西流移犹不下三百三十七万五千
三百六十八户焉北齐承魏末丧乱与周人抗衡虽开
拓淮南而郡县𥚹小文宣受禅性多残虐武成后主俱
为僻王至隆化二年为周所灭有户三百三万二千五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39b 页 WYG0374-0201d.png
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后周大象中有户
三百五十九万口九百万九千六百四隋以外戚代周
无干戈之患文帝克己无诛敛之求至大业二年户八
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
百五十六此隋之极盛也(后周静帝末授隋禅有户三/百九十九万九千六百四至)
(开皇九年平陈得户五十万及是才二十六/七年直增四百八十万七千九百三十二)炀帝承富
庶之资恣荒淫之行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
百万人𨗳洛至淮及河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40a 页 WYG0374-0202a.png
城东西千馀里皆徵百万馀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
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
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馀万众馈军者倍
之又逆徵数年之赋穷侈极奢举天下之人十九为盗
贼至唐贞观间而户犹不满三百万三年户部奏中国
人因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降附开四夷为州县获男
女一百二十馀万口十四年侯君集破高昌得三郡五
县二十二城户八千四十六口万七千三十一马千三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40b 页 WYG0374-0202b.png
百疋永徽元年户部尚书高履行奏去年进户一十五
万高宗以天下进户既多谓长孙无忌曰比来国家无
事户口稍多三二十年足为充实因问隋有几户今有
几户履行奏隋大业中户八百七十万今户三百八十
万显庆二年十月上幸许汝州问中书令杜正伦曰此
间田地极宽百姓太少因又问隋有几户正伦奏大业
初有八百馀万户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总
章元年十月司空李绩破高丽国虏其王下城百七十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41a 页 WYG0374-0202c.png
户六十九万七千二百配江淮以南山南京西天宝十
四载管户总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应不课户三/百五十六万)
(五千五百一应课户五百/三十四万九千二百八)管口总五千二百九十一万
九千三百九(不课口四千四百七十万九百八十八/课口八百二十万八千三百二十一)
唐家之极盛也(自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损户总五/百九十八万二千五百八十四不课户)
(损二百三十九万一千九百九课户损三百五十九万/六百七十五损口总三千五百九十二万八千七百二)
(十三不课口损三千七十一万三百一课口损五百二/十一万八千四百三十二户至大历中唯有百三十万)
(户建中初命黜陟使往诸道按比户口约都/得主户百八十馀万客户百有三十馀万)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41b 页 WYG0374-0202d.png
  丁中
汉孝景二年令天下男子年二十而始傅(音/附)晋武帝平
吴后有司奏男子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以
下至十三六十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以下六十
六以上为老小不事宋孝武帝大明中从王敬弘之言
以十五至十六为半丁十七为全丁北齐武成清河三
年乃令男子十八以上六十五以下为丁十六以上十
七以下为中六十六以上为老十五以下为小隋文帝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42a 页 WYG0374-0203a.png
颁新令男女三岁以下为黄十岁以下为小十七以下
为中十八以上为丁丁从课役六十为老乃免开皇三
年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炀帝即位户口益多男子以
二十二成丁高颎奏以民间课税虽有定分年常徵纳
除注恒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既无定簿难以推校乃
为输籍之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
随便近五党三党各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帝从之自
是奸无所容矣唐武德七年定令男女始生为黄四岁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42b 页 WYG0374-0203b.png
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神龙元年韦皇
后求媚于人上表请天下百姓年二十二成丁五十八
免役制从之天宝三年十二月制自今以后百姓宜以
十八以上为中男二十三以上成丁按开元二十五年
户令云诸户主皆以家长为之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
无课口者为不课户诸视流内九品以上官及男年二
十以上老男废疾妻妾部曲客女奴婢皆为不课户善
乎杜佑之论也家足不在于逃税国足不在于重敛若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43a 页 WYG0374-0203c.png
逃税则不土著而人贫重敛则多养羸而国贫三王以
前井田定赋秦革周制汉因秦法魏晋已降名数虽繁
亦有良规不救时弊昔东晋之宅江南也慕容苻姚迭
居中土人无定本伤理为深遂有庚戍土断之令财丰
俗阜实由于兹其后法制废弛旧弊复起义熙之际重
举而行已然之效著在前志隋受周禅得户三百六十
万开皇九年平陈又收户五十万洎于大业二年干戈
不用唯十八载有户八百九十万矣(自平陈后又加/四百八十馀万)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43b 页 WYG0374-0203d.png
时承西魏丧乱周齐分据暴君慢吏赋重役勤人不堪
命多依豪室禁网隳紊奸伪尤滋高颎睹流冗之病建
输籍之法于是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彊家
收大半之赋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征先敷其信后
行其令烝庶怀惠奸无所容隋氏资储遍于天下民俗
康阜颎之力焉功规萧葛道亚伊吕近代以来未之有
也唐家贞观中有户三百万至天宝末百三十馀年才
如隋氏之数唐氏之盛迈于西汉约计天下编户合踰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44a 页 WYG0374-0204a.png
元始之间而名籍所少三百馀万直以选贤授任多在
艺文才与职乖法因事弊隳循名责实之义阙考言询
事之道崇秩之所至美价之所归不无轻薄之曹浮华
之伍习程典亲簿领谓之浅俗务根本去枝叶目以迂
阔风流相尚奔竞相驱职事委于郡胥货贿行于公府
而至此也
 
 
通志 卷六十一 第 44b 页 WYG0374-0204b.png
 
 
 
 
 
 
 
 通志卷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