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通志 卷五十八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a 页 WYG0374-011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志卷五十八
  宋 右 迪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
 选举略第一
  历代制 考绩
  历代制
周官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物犹事/也兴犹)
(举也民之三事教既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而宾客之既则献其书于王也)一曰六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b 页 WYG0374-0111d.png
德二曰六行三曰六艺诗书礼乐谓之四术四术既修
九年大成凡士之有善乡老论士之秀者升诸司徒曰
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诸学曰俊士既升而不
征者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升诸司马曰进士
司马论进士之贤者及乡老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王
再拜受之登于天府藏于祖庙内史书其贰而行焉在
其职也则乡大夫乡老举贤能而宾其礼司徒教三物
而兴诸学司马辨官材以定其论太宰诏废置而持其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a 页 WYG0374-0112a.png
柄内史赞与夺而贰于中司士掌其版而知其数论定
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盖择材取士
如此之详也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彊兵为务仕进
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汉高祖
初未遑立制至十一年乃下诏曰贤士大夫既与我定
有天下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其有称明法者御史
中执法郡守必身劝驾遣诣丞相府署其行义及年有
其人而不言者免官又制诸侯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b 页 WYG0374-0112b.png
独为置丞相也惠帝四年诏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
高后元年初置孝悌官二千石者一人文帝因晁错言
务农贵粟诏许民纳粟得拜爵及赎罪至于景帝后元
二年诏曰有市籍赀多不得官廉士寡欲易足今赀算
十以上乃得官赀少则不得官朕甚怜之减至四算得
(有市籍谓贾人有财不得为吏赀万钱算百二十也/算十万时疾吏之贪以为衣食足知荣辱故限赀十)
(万乃得为吏廉士无赀/减至四算乃得官也)武帝建元初诏天下举贤良方
正直言极谏之士其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a 页 WYG0374-0112c.png
政皆罢之元光元年举贤良董仲舒对曰今之郡守县
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
不宣恩泽不流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
弟选郎吏又以富赀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
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
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智务治
其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
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殽也请令诸侯列卿郡守二千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b 页 WYG0374-0112d.png
石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
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
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无以日
月为功实试用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
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帝于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
人又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
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
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限以四科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a 页 WYG0374-0113a.png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
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
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至五年又
诏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给食令与
计偕至元朔元年又诏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
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
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
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是时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b 页 WYG0374-0113b.png
天下慎法莫敢谬举而贡士盖鲜故有斯诏有司奏请
议曰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
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不贡士一则黜爵再则黜地三
则黜爵削地毕矣其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
廉为不胜任也当免奏可凡郡国之官非傅相其他既
自辟置又调属僚及部民之贤者举为秀才廉吏而贡
于王庭多拜为郎居三署无常员或至千人属光禄勋
故卿校牧守居閒待诏或郡国贡送公车徵起悉在焉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5a 页 WYG0374-0113c.png
光禄勋复于三署中诠第郎吏岁举秀才廉吏出为他
官以补缺员元封五年又诏州县察吏民有茂材异等
可为将相及出使绝国初公孙弘以儒术为丞相天下
之学士靡然向风时太常孔臧等曰请太常博士官置
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
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
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
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5b 页 WYG0374-0113d.png
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
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
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时外事四夷内阙用度仍募人
入羊谷奴婢得授官增秩复役除罪大至封侯卿大夫
小者郎吏繇是吏杂而多端官职复耗废矣孝昭始元
初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节行郡国举贤良至孝宣
帝时谏议大夫王吉上言曰今使吏得任子弟率多骄
骜不通古今至于积功治民无益于人此伐檀所为作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6a 页 WYG0374-0114a.png
也宜明选求贤除任子弟之令黄龙初制凡官秩六百
石者不得举为廉吏孝元帝永光元年春二月诏丞相
御史举质朴敦厚逊顺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
官后又诏列侯举茂才谏大夫张勃举太官献丞陈汤
汤有罪勃坐削户二百会薨故赐谥曰缪侯其为劝励
也如是故官得其才位必久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
以为姓号三代以降斯之为盛也建昭中因西羌反及
日蚀京房奏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遂诏房作考课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6b 页 WYG0374-0114b.png
吏法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常侍曹尚书一人主公卿又
有二千石曹尚书一人掌郡国二千石盖选曹之所由
起也汉诸帝凡日蚀地震山崩川竭天地大变皆诏天
下郡国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諌之士率以为常又其有
要任使皆标其目而令举之(王莽时太常学官子弟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
(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为文学掌故)后汉光武十二年诏三公举
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一人左右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
光禄岁举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岁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7a 页 WYG0374-0114c.png
察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农二人将兵将军岁察廉吏
各二人监御史司𨽻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改前汉常
侍曹尚书为吏部尚书其时选举于郡国属功曹于公
府属东西曹于天台属吏曹尚书亦曰选部而尚书令
总之其所进用加以岁月先后之次凡郡国守相视事
未满岁不得察举孝廉廉吏以其未久不周知也所徵
举率皆特拜不复简试士或矫饰则谤议渐生章帝建
初元年诏曰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7b 页 WYG0374-0114d.png
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著而当授之政事甚
无谓也每寻前代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敷奏
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治有异迹文质斌斌朕
甚嘉之始复用前汉丞相故事以四科辟士(武帝因董/仲舒之言)
(立制故事在丞相府今复用之第一科补西曹南閤/祭酒二科补议曹三科补四辞公奏四科补赋决)
所举士先试之以职乃得充选其行尤异不宜试职者
疏于他状举非人兼不举者罪旧制大郡口五六十万
举孝廉二人小郡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和帝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8a 页 WYG0374-0115a.png
以为不均下公卿议司徒丁鸿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
之科宜有阶品蛮夷杂错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
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
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
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帝从之又制缘边郡口十万以上
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
一人(推校当时户口而一岁/所贡不过二百馀人)安帝永初二年诏王官属
墨绶下至郎谒者经任博士居乡里有廉清孝顺之称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8b 页 WYG0374-0115b.png
才任治民者国相岁移名与计阶上尚书公府通调令
得外补顺帝又增甲乙科员十人除郡国耆儒皆补郎
舍人焉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限年四
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如有颜回子奇之类
不拘年齿雄又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
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彊
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
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9a 页 WYG0374-0115c.png
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
不拘年齿乃班下郡国明年有广陵孝廉徐淑年未及
举台郎疑而诘之对曰诏书有如颜回子奇不拘年齿
是故本郡以臣充选郎不能屈雄诘之昔颜回闻一知
十孝廉闻一知几淑无以对乃遣还郡于是济阴太守
胡广等十馀人皆坐缪举免黜唯汝南陈蕃颍川李膺
下邳陈球等三十馀人得拜郎中自是牧守畏慄莫敢
轻举雄在尚书迄于永嘉十馀年间察选清平故多得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9b 页 WYG0374-0115d.png
其人雄又奏徵海内名儒为博士使公卿子弟为诸生
有志操者加其俸禄及汝南谢廉河南赵建年始十二
各能通经雄并奏拜童子郎自是负书来学云集于京
师侍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
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
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科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自
改试以来累有妖星震裂之灾是天意不安于此法也
后黄琼为尚书令以雄前所上孝廉之选专用儒学文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0a 页 WYG0374-0116a.png
吏于取士之义犹有所违乃奏增孝悌及能从政者为
四科(范煜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古诸侯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后复增敦朴有道仁)
(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敦厚之属荣路既广自/是窃名伪服寖以流竞权门贵仕请谒繁兴自左雄任)
(事限年试才虽颇有不密固亦因识时宜而黄琼胡广/张衡崔瑗之徒泥滞旧方互相诡駮循名者屈其短算)
(实者挺其效雄在尚书天下不敢谬举十馀年间称为/得人斯亦效实之徵乎旧典选举委任三府三府有选)
(参议椽属咨其行状度其器能受试任用责以成功名/无可察者然后付之尚书举刺请下廷尉覆案虚实得)
(以行其/诛罚)桓帝建和初诏诸学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国明
经试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为中郎中第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0b 页 WYG0374-0116b.png
十七人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为王家郎至永寿二
年甲午诏复课试诸生补郎及舍人其后复制学生满
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不能通二经者须后试
复随辈试试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其已为文学
掌故者满二岁试能通三经者擢其高第为太子舍人
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为太子舍
人已为太子舍人满二岁试能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
郎中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为郎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1a 页 WYG0374-0116c.png
中已为郎中满二岁试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补吏随
才而用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亦得补吏
其后纲纪隳紊凡所选用莫非亲故时议以州郡相阿
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之人不得相临遂复
有三互法(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吏/时史弼迁山阳太守其妻钜野薛氏女以三)
(互自上转拜/平原相是也)禁网益密选用弥艰幽冀二州久阙而公
府限以三互经时不补议郎蔡邕上言曰伏见幽冀旧
壤铠马所出比年兵饥渐至空耗阙职经时吏民延属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1b 页 WYG0374-0116d.png
而三府选举逾月不定以避三互十一州有禁当取二
州而已又二州之士或复限以岁月狐疑淹迟以失事
会愚以为三互之禁禁之薄者但申以威灵明其宪令
在任之人岂不戒惧而坐设三互自生留阂邪昔韩安
国起自徒中朱买臣出于幽贱并以才宜还守本邦岂
复顾循三互继以末制者乎臣愿蠲除近禁其诸州刺
史器用可授者无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灵帝不省是
时诸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更相告讼颇行贿赂改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2a 页 WYG0374-0117a.png
兰台漆书之经以合其私文者帝乃诏诸儒雠定五经
而镌石以刋其文使蔡邕等书为古文篆𨽻三体立于
太学门谓之石经由是争者乃息凡学士不得有金痍
痼疾督邮书其版举主保之(其督邮版状曰生事爱敬/丧没如礼如治易尚书孝)
(经论语兼综载籍穷微阐奥师事某官见授门徒五十/人以上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身无金痍痼疾三十六属)
(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赏赐行应四/科经任博士下署某官某甲保举)魏文帝为魏王时三
方鼎立士流播迁四民错杂详覈无所延康元年吏部
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2b 页 WYG0374-0117b.png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
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
有秀异不拘户口其武官之选则俾护军主之黄初三
年始除汉限年之制令郡国贡举勿拘老幼儒通经术
吏达文法则皆试用焉自明帝太和之后俗用浮靡递
相标目而夏侯诸葛何邓之俦有四聪八达之称帝深
忌嫉之于是恶士大夫之有名声者或禁锢废黜以惩
之吏部尚书卢毓奏曰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3a 页 WYG0374-0117c.png
绩之法废而以毁称相进退故真伪混杂也帝遂诏散
骑常侍刘邵作都官考课之法以考覈百官焉齐王嘉
平初曹爽既诛司马懿秉政乃详求治本中护军夏侯
元言曰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铨衡专于台阁上之
分也孝行考乎闾巷优劣任之乡人下之叙也奚必使
中正干铨衡之机于下而执机柄者有所委仗于上上
下交侵以生纷错哉且众职之属各有官长但使官长
各以其属能否献之台阁如其不称责负在外则内外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3b 页 WYG0374-0117d.png
相参得失有所庶可静风俗而审官才矣懿因辞不能
改请俟于他贤(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兵/兴衣冠士族多离本土欲徵源流虑难)
(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
(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
(退七矣是以吏部不能审定覈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以免乖失及法弊也唯能知其)
(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
(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隋开皇中方罢之)晋依魏氏九品之制内官吏部尚
书司徒左长史外官州有大中正郡国有小中正皆掌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4a 页 WYG0374-0118a.png
选举若吏部选用必下中正问其人居及父祖官名武
帝泰始初又议考课散骑常侍傅元皇甫陶以为政教
颓弊风俗不淳各言其故元之议以散官众而学校未
设游手多而亲农者少工器不尽其宜臣以为宜亟定
其制陶之议欲令赐拜散官皆课使亲耕今文武之官
既众而赐拜不在职者又多加服役为兵不得耕稼当
农者之半南面食禄者参倍于前使冗散之官为农而
收其租税家得其实而天下之榖可以无乏矣虞书曰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4b 页 WYG0374-0118b.png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是为九年之后乃有迁叙也
故居官久则念立慎终之化不久则竞为一切之政六
年之限日月浅近不周黜陟武帝甚善其议而终不能
用于时虽风教颓失而无典制然时有清议尚能劝俗
陈寿居丧使女奴丸药积年沉废郤诜笃孝以假葬违
常降品一等其为惩劝也如是其后中正任久爱憎由
已而九品之法渐弊遂计官资以定品格天下唯以居
位者为贵尚书仆射刘毅以九品者始因魏初丧乱是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5a 页 WYG0374-0118c.png
军中权时之制非经久之典也因用土断复古乡举里
选之法上疏陈八损之义谓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
九品而有八损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
法立一代之美制司空卫瓘又表请除九品复古乡议
里选又刘颂为吏部尚书复建九班之制令百官在职
少迁时贾郭专朝仕者务速进故皆不行及东晋元帝
制扬州岁举二人诸州各一人以天下丧乱务存慰勉
远方孝秀不复策试到即除授既经略粗定乃诏试经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5b 页 WYG0374-0118d.png
有才不中举者免其太守其后孝秀莫敢应命有送至
京师皆以疾辞太兴三年尚书孔坦议请普延五岁许
其讲习乃诏孝廉申至七年而秀才如故宋初制丹阳
吴会稽吴兴四郡岁举二人馀郡各一人凡州秀才郡
孝廉至皆策试天子或亲临之及公卿所举皆属于吏
部叙才铨用凡举得失各有赏罚失者其人加之禁锢
年月多少随群议制文帝元嘉中限年三十而仕郡县
以六周而代刺史或十有馀年及孝武即位仕者不拘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6a 页 WYG0374-0119a.png
老幼守宰以三周为满左卫将军谢庄以其时搜才路
狭又上表曰九服之旷九流之杂提钧悬衡委之选部
一人之鉴易限而天下之材难源以易限之鉴照难源
之才使国罔遗授野无滞器其可得乎请普令大臣各
举所知以付尚书铨用不从帝又不欲重权在下乃分
吏部置两尚书以散其权(裴子野曰官人之难先王言/之尚矣居家视其孝友乡党)
(察其诚信出入观其志义忧难取其智谋烦之以事以/求其理临之以利以察其廉周礼始于学校论之州里)
(告诸六事而后贡于王庭其在汉家尚犹然也州郡积/其功能然后为五府所辟五府举其掾属而升之于朝)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6b 页 WYG0374-0119b.png
(三公参其得失除署尚书奏之天子一人之身所阅者/众一贤之进其课也详故能官得其才鲜有败事魏晋)
(易是而所失弘多夫厚貌深衷险如溪壑择言观行犹/惧弗同况今万品千群俄折乎一面庶僚百位专断于)
(一司于是嚣风遂行不可止也孝武虽分选曹/为两不能反之于周汉朝三暮四其病愈甚)齐尚书
都令史骆宰议策秀才格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
为下诏从之因习宋代限年之制然而乡举里选不覈
才德其所取进以官婚胄籍为先遂令甲族以二十登
仕后门以三十试吏故有增年矫貌以图进者其时士
人皆厚结姻援奔驰造请浸以成俗焉至和帝时梁武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7a 页 WYG0374-0119c.png
帝为丞相上表曰前代选官皆立选簿应在贯鱼自有
铨次胄籍升降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馀论故
得简通宾客无俟埽门顷代陵夷九流乖失其有勇退
忌进怀质抱真者选部或以未经朝谒难于进用或有
晦善藏声自埋衡荜者又以名不表著绝其阶绪必须
书刺投状然后弹冠则是驱迫廉隅奖成浇竞遂依旧
例立簿梁初无中正制年三十有五方得入仕天监中
又制凡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若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7b 页 WYG0374-0119d.png
有才同甘颜勿限年次至七年州置州重郡置郡崇乡
置乡豪各一人专典搜荐无复膏粱寒素之隔普通七
年诏凡州岁举二人大郡一人至敬帝太平二年复令
诸州各置中正仍旧访选举皆须中正押上然后量授
不然则否陈代依梁制凡年未三十不得入仕唯经学
生策试得第诸州迎主簿西曹左奏及尝为挽郎得未
壮而任诸郡唯正王为丹阳尹经迎得出身者亦然庶
姓尹则否有高才异行殊勋别降恩旨叙用者不在常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8a 页 WYG0374-0120a.png
例凡选无定时随缺则补官有清浊以为升降从浊得
清则胜于迁若有迁授吏部先为白牒列十数人名尚
书与参掌者共署奏敕或可或否其可者则下于选曹
量贵贱别内外随才补用以黄纸录名八座通署奏可
乃出以付于典名典名书其名帖鹤头版修容整仪送
所授之家其别发诏除者即宣付诏局诏局草奏闻敕
可黄纸写出门下门下答诏请付外施行又书可付选
司行名得官者不必皆待名到但闻诏出明日即入谢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8b 页 WYG0374-0120b.png
后诣尚书上省拜受若拜王公则临轩凡拜官皆在午
后初武帝承侯景丧乱之后纲维颓坏制度未立百官
无复考校殿最之法但更年互迁骤班进秩法无可称
者后徐陵孔奂继为吏部尚书差有其序焉后魏州郡
皆有中正掌选举每以季月与吏部铨择可否其秀才
对策第居中上表叙之文成帝和平三年诏曰今选举
之官多不以次令班白处后晚进居先岂所谓彝伦攸
叙者也诸曹选补宜各书劳旧才能(初崔浩为冀州大/中正荐冀定相幽)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9a 页 WYG0374-0120c.png
(并五州士数十人各起家为郡守景穆帝谓浩曰先召/之人亦州郡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令先补前召外)
(任郡县以新召者代为郎吏又守宰人使更事者浩固/争而遣之高允闻之谓东宫博士管恬曰崔公其不免)
(乎苟逞其非而校胜于上何以能济又李孝伯赵郡人/父曾治郑氏礼左氏春秋郡三辟功曹不就门人劝之)
(曾曰功曹之职虽曰乡选高第犹是郡吏耳北面事人/亦何容易仕郡主簿到官月馀日乃叹曰梁叔敬有云)
(州郡之职徒劳人耳道之不行身之忧也遂还家又郭/祚为吏部尚书特洁清重惜官位至于铨授假令得人)
(必徘徊久之然后下笔即云此人便已贵矣由是事颇/为稽滞当时每招怨讟然所拔用者量才称职时又以)
(此归/之)其后中正所铨但在门第吏部彝伦仍不以才举
至孝文帝励精求治内官通班以上皆自考覈以为黜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19b 页 WYG0374-0120d.png
陟宣武帝诏庶族子弟年十五不听入仕(任城王澄从/幸邺官除吏)
(部尚书及幸代辇驾自北巡留澄铨简旧臣初魏自公/侯以下迄于选臣动有万数冗散无事澄品为三品等)
(量其优劣尽其能否之用咸无怨者又韦伯昕/兄子玚为吏部郎性贪婪鬻卖吏官皆有定价)自太和
以前精选中正德高乡国者充其边州小郡人物单鲜
者则并附他州其在选陋者则阙而不置当时称为简
当颇谓得人及宣武孝明之时州无大小必置中正既
不可悉得其人故或有蕃落庸鄙操铨覈之权而选叙
颓紊至正始元年冬乃罢诸郡中正时有以杂类冒登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0a 页 WYG0374-0121a.png
清流遂令在位者皆五人相保无人任据者则夺官还
役初孝明嗣位幼冲灵太后临朝征西将军冀州大中
正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请铨别选格排抑武夫不使
在清品于是武夫怨怒声諠道路乃榜于衢会期屠害
彝父子灵太后于是乃命武官得依资入选既而官员
少而应调者多选曹无以处之及崔亮为吏部尚书乃
奏为格制官不问贤愚以停解日月为断虽复官须此
人停日后者终不得取庸才下品年月久者则先擢用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0b 页 WYG0374-0121b.png
时沉滞者皆称其能(时亮外甥司空咨议刘景安书规/亮曰商周以乡塾贡士两汉由州)
(郡荐才魏晋因循又置中正谛观在昔莫不审举虽未/尽美足应十收六七朝廷贡才止求其文不取其理察)
(孝廉唯论章句不及理道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至于取士之途未溥沙汰之理未精而舅属)
(当铨衡宜须改张易调如之何反为停年/之格以限之天下士谁复修厉名行哉)后甄琛元修
义城阳王徽相继为吏部尚书利其便已踵而行之自
是贤愚同贯泾渭无别魏之失才从亮始也及辛雄为
尚书右丞转吏部郎中上疏曰自神龟以来专以停年
为选士无善恶岁久先叙职无剧易名到授官执案之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1a 页 WYG0374-0121c.png
吏以差次日月为功能铨衡之人以简得老旧为平直
且庸劣之人莫不贪鄙委斗筲以共理之重托硕鼠以
百里之命可乎盖助陛下理天下者唯在守令今最须
简置以康国道但郡县选举由来所轻贵游俊才莫肯
居此宜改其弊以定官方请上等郡县为第一清中等
为第二清下等为第三清不得拘以停年三载黜陟有
称者补在京名官如前代故事不历郡县不得为内职
则人思自勉书奏会明帝崩及孝庄帝初诏求德行文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1b 页 WYG0374-0121d.png
艺政事彊直者县令郡守刺史皆叙其志业具以表闻
得三人以上县令太守刺史赏一阶举非其人者黜一
阶凡官郡守县令六年为满满之后六年乃叙之北齐
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
书策秀才集书策考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天子常服
乘舆出坐于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字有脱误者
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
席脱其容刀初东魏元象中文襄王高澄秉政摄吏部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2a 页 WYG0374-0122a.png
尚书乃革后魏崔亮年劳之制务求才实自迁邺以后
掌大选知名者不过数四文襄年少高爽其弊也疏袁
聿修沈密谨厚所伤者细杨遵彦风流辩给所取失于
浮华唯辛雄学术精明简习新旧参举管库必擢门阀
不遗衡鉴之美者一人而已至孝昭帝皇建二年诏内
外执事官从五品以上三府主簿录事参军诸王文学
侍御史廷尉三官尚书郎中中书舍人每在三年之内
各举一人或夙在朝伦沈屈未用或先官后进今见停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2b 页 WYG0374-0122b.png
散或白屋之人巾褐未释其高才良器允文允武理识
深长干具通济操履凝峻学业宏瞻诸如此辈随取一
长无待兼资方充举限所荐之文指论事实随能量用
必陈所堪不得高谈谬加褒饰所举之人止在一职三
周之内有犯死罪以下刑罪以上举主准举人犯各罚
其金自鞭以下举主勿论凡所举人主事立功裨益时
政举主之赏亦当非次被举之人别当擢授其违限不
举依式罚金又拥旄作镇任总百城分符共治职司千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3a 页 WYG0374-0122c.png
里凡其部统理宜悉委刺史于所绾之内下郡太守县
令丞尉府佐录事参军以降州官州官都主簿以下但
沾在吏职并听表荐太守则曹掾以下及绾内之人亦
听表举其大州中州下州畿内上郡中郡并三年之内
各举一人其不入品州并自馀郡守不在举限昔三代
以前天下列国有三卿五大夫二十七士大国三卿二
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三卿一卿命于天子
二卿命于其君公侯伯之大夫再命子男之大夫一命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3b 页 WYG0374-0122d.png
其士以下不命皆国君专之汉初王侯国百官皆如汉
朝唯丞相命于天子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及景帝
惩吴楚之乱杀其制度罢御史大夫以下官至武帝时
又诏凡王侯吏职秩二千石者不得擅补其州郡佐吏
自别驾长史以下皆刺史太守自辟历代因之而不革
洎北齐武平中后主失政多有佞倖乃赐其卖官分占
州郡下及乡官多降中旨故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者
自是之后州郡辟士之权浸移于朝廷以故外吏不得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4a 页 WYG0374-0123a.png
精覈皆由此起也后周以吏部中大夫一人掌选举小
吏部下大夫一人以贰之初霸府时苏绰为六条诏书
其四曰擢贤良绰深思本始惩魏齐之失罢门资之制
其所察举颇加精慎焉及武帝平齐广收遗逸乃诏山
东诸州举明经干理者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四人
至宣帝大成元年诏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经
明行修者为孝廉上州上郡岁一人其刺史僚佐州吏
则自署府官则命于朝廷至隋文帝开皇七年制诸州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4b 页 WYG0374-0123b.png
岁贡三人工商不得入仕开皇十八年又诏京官五品
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牛弘为吏部尚书高构为侍郎最为称职当时之制尚
书举其大者侍郎铨其小者则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
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自后/魏末)
(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多为吏部所授至隋一切归在省/司牛弘尝问刘炫曰按周礼士多而府史少今吏百倍)
(于前判官减即不济其故何也炫对曰古人委任责成/岁终考其最殿案不重校文不繁悉府史之掌要目而)
(已今之文簿常虑覆理锻鍊若不密万里追證百年旧/案故谚云老吏抱案死今古不同若此之相远也事繁)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5a 页 WYG0374-0123c.png
(政弊盖职此之由弘又问魏齐之时令史从容而已今/则不遑宁舍其事何由炫对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
(守丞县唯令而已其寮属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是吏部纤介之迹皆)
(属考功所以繁也省官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欲从容其可得乎弘甚善其言而不能用之)自后周
以降选无清浊初卢恺摄吏部尚书与侍郎薛道衡陆
彦师甄别物类颇为清简而谮愬纷纭恺及道衡皆除
名焉炀帝始建进士科又制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其功
德行能有昭然者乃擢之大业三年始置吏部侍郎一
人分掌尚书职事时武夫参选多授文职大业八年诏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5b 页 WYG0374-0123d.png
曰顷自班朝治人乃由勋叙拔之行阵起自勇夫蠹政
害民实由于此自今以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因授文
官职事唐人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
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
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每岁仲冬郡县馆监课试其成者长吏会属僚设宾主
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行乡饮酒礼歌鹿鸣之诗徵
耆艾叙少长而观焉既饯而与计偕其不在馆学而举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6a 页 WYG0374-0124a.png
者谓之乡贡旧令诸郡虽一二三人之限而实无常数
到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
(武德旧制以考功郎中监试贡举/贞观以后则考功员外郎专掌之)律曰诸贡举非其人
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
徒三年初秀才科等最高试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
上下中上凡四等贞观中有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由
是废绝(开元二十四年以后复有此举其时以进士渐/难而秀才本科无帖经及杂文之限反易于进)
(士主司以其科废久不欲收奖应者多落之三十年来/无及第者至天宝初礼部侍郎韦陟始奏请有堪此举)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6b 页 WYG0374-0124b.png
(者令官长特荐其/常年举送者并停)自是士族所趣向唯明经进士二科
而已其初止试策贞观八年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
至调露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二科并加帖经
后又加老子孝经使兼通之高宗永隆二年诏明经帖
十得六进士试文两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武太后载
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
自此始长寿三年制始令举人献岁元会列于方物之
前以备充庭长寿二年太后自制臣轨两篇令贡举习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7a 页 WYG0374-0124c.png
业仍停老子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每岁如明经进士
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开元十九年诏武贡人与/明经进士同行乡饮酒礼)
其课试之制画帛为五规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列
坐引射名曰长垛(弓用一石力/箭重六钱)又穿土为埒其长与垛
均缀皮为两鹿历置其上驰马射之名曰马射(鹿子长/五寸高)
(三寸弓用七/斗以上力)又断木为人戴方版于顶凡四偶人互列
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踣名曰马
(枪一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其木人上版方三寸五分)皆以儇好不失者为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7b 页 WYG0374-0124d.png
上兼有步射穿札翘关负重身材言语之选通得五上
者为第其馀复有平射之科不拘色役高第者授以官
其次以类升又制为土木马于里闾间教人习骑(天宝/六载)
(正月制文武之道既惟并用宗敬之仪不可独阙其乡/贡武举人上省先令拜谒太公庙每拜大将及行师克)
(捷亦宜/告庙)神龙二年二月制贡举人停臣轨依旧习老子
开元八年七月国子司业李元瓘上言三礼三傅及毛
诗尚书周易等并圣贤微旨生民教业必事资经远则
斯道不坠今明经所习务在出身咸以礼记文少人皆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8a 页 WYG0374-0125a.png
竞读周礼经邦之轨则仪礼庄敬之楷模公羊榖梁历
代崇习今两监及州县以独学无友四经殆绝事资训
诱不可因循其学生请停各量配作业并贡人参试之
曰习周礼仪礼公羊榖梁并请帖十通五许其入策以
此开劝即望四海均习九经该备诏从之二十一年明
皇新注老子成诏天下每岁贡士减尚书论语二策而
加老子焉二十四年制移贡举于礼部以侍郎掌之(因/考)
(功员外郎李昂诋诃进士李权文章大为权所陵/折朝议以郎官地轻故移之于礼部遂为永例)二十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8b 页 WYG0374-0125b.png
五年二月制明经帖十取通五以上免旧试一帖仍按
问大义十条取六以上免试经策十条令答时务策三
道取粗有文理者与及第其进士停小经准明经帖大
经十帖取通四以上然后准例试杂文及策考通与及
第其明经中有明五经以上试无不通者进士中兼有
精通一史能试策十条得六以上者奏听进止其应试
进士等唱第讫具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详覆(礼/部)
(侍郎姚/奕奏)明皇方弘道化至二十九年始于京师置崇元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9a 页 WYG0374-0125c.png
馆诸州置道学生徒有差(京都各百人诸州无常员习/老庄文列谓之四子荫第与)
(国子/监同)谓之道举举送课试与明经同凡举司课试之法
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
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
(后举人积多故其法益难务欲落之至有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者或上抵其注下馀一二)
(字使寻之难知谓之倒拔既甚难矣而举人则有驱县/孤绝索幽隐为诗赋而诵习之不过十数篇则难者悉)
(详矣其于平文大/义或多墙面焉)天宝元年明经停老子加习尔雅十
一载礼部侍郎杨浚始开为三行(不得帖断绝/疑似之言也)而明经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29b 页 WYG0374-0125d.png
所试一大经及孝经论语尔雅帖各有差帖既通而口
问之一经问十义得六者为通问通而后试策凡三条
三试皆通者为第进士所试一大经及尔雅(旧制帖一/小经并注)
(至开元二十五年改帖大/经其尔雅亦并令帖注)帖既通而后试文试赋各一
篇文通而后试策凡五条三试皆通者为第(经策全通/为甲第通)
(四以上为乙第通三帖以下及策全通而帖经文/不通四或帖经通四以上而策不通四皆为不第)明法
试律令各十帖试策共十条(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通八以
上为乙自七以下为不第书者试说文字林凡十帖(说/文)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0a 页 WYG0374-0126a.png
(六帖字/林四帖)口试无常限皆通者为第算者试九章海岛孙
子五曹张邱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帖各有差
(九章三帖五经等七部各/一帖缀术六帖缉古四帖)兼试问大义皆通者为第凡
众科有能兼学则加超奖不在常限按令文科第秀才
与明经同为四等进士与明法同为二等然秀才之科
久废而明经虽有甲乙丙丁四科进士有甲乙二科自
武德以来明经唯有丁第进士唯乙科而已于先试之
期命举人谒于先师有司卜日宿张于国学宰辅以下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0b 页 WYG0374-0126b.png
皆会而观焉博集群议讲论而退之礼部阅试之日皆
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诃出入以防假滥者
焉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
十一二其制诏举人不有常科皆标其目而搜扬之试
之日或在殿庭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
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开元以后四海晏
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
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武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1a 页 WYG0374-0126c.png
(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临天下二十馀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浸以成风)
宝应二年六月礼部侍郎杨绾奏诸州每岁贡人依乡
举里选察秀才孝廉敕旨州县每岁察孝廉取在乡闾
有孝悌廉耻之行荐焉委有司以礼待之试其所通之
学五经之内精通一经兼能对策达于治体者并量行
业授官其明经进士道举并停旋复其故矣贞元二年
诏习开元礼者举同一经例明经习律以代尔雅至六
年诏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十六年中书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1b 页 WYG0374-0126d.png
舍人高郢奏罢议者是之元和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
庾承宣奏复考功别头之试初开元中礼部考试毕送
中书门下详覆其后中废是岁侍郎钱徽所举送覆试
多不中选由是贬官而举人杂文复送中书门下长庆
三年侍郎王起言故事礼部已放榜而中书门下始详
覆今请先详覆而后放榜议者以起虽避嫌疑然失贡
职矣谏议大夫殷侑言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于六经
比来史学都废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2a 页 WYG0374-0127a.png
于是立史科及三傅之科先是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
五道明经策三道建中二年中书舍人赵赞权知贡举
乃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而皆试策三道太和八年礼部
复罢进士议论而试诗赋文宗从内出题以试进士谓
侍臣曰吾患文格浮薄昨自出题所试差胜乃诏礼部
岁取登第者三十人苟无其人不必充其数是时文宗
好学嗜古郑覃以经术位宰相深嫉进士浮薄屡请罢
之文宗曰淳厚浮薄色色有之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2b 页 WYG0374-0127b.png
不可遽废武宗即位宰相李德裕尤恶进士尝论公卿
子弟艰于科举武宗曰向闻杨虞卿兄弟朋比贵势妨
仕进之路昨黜杨知至郑朴等抑其太甚耳有司不识
朕意不放子弟即过矣但取实艺可也德裕曰郑肃封
敖子孙皆有才不敢应举臣无名第不当非进士然臣
祖天宝末以仕进无他岐勉彊随计一举登第自后家
不置文选盖恶其不根艺实然朝廷显官须公卿子弟
为之何者少习其业目熟朝廷事台阁之仪不教而自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3a 页 WYG0374-0127c.png
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固不能娴习也则子弟未易可
轻及唐之季世进士之科尤为浮薄时皆知其非而不
能更革也凡旨授官悉由于尚书文官属吏部武官属
兵部谓之铨选唯员外郎御史及供奉之官则否(供奉/官若)
(起居补阙拾遗之类虽是六品以下官而/皆敕授不属选司开元四年始冇此制)凡吏部兵部
文武选事各分为三铨尚书典其一侍郎分其二文选
旧制尚书掌六品七品选侍郎掌八品九品选景云初
宋璟为吏部尚书始通其品员而分典之遂以为常凡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3b 页 WYG0374-0127d.png
选始于孟冬终于季春(先时五月颁格于郡县示人科/限而集之初皆授状于本郡或)
(故任所述罢免之由而尚书省限十日至省乃考覈资/绪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年齿形状优劣)
(课最谴负刑犯必具焉以同流者五五为联以京官五/人为保一人为识皆列名结款不得有刑家之子工贾)
(殊类及假名承伪隐冒升降之徒应选者冇知人之诈/冒而紏得三人以上者优以授之其试之日除场援棘)
(讥察防检如礼/部举人之法)其择人有四事一曰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曰言
(取其词/论辨正)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优长)四事可取则先
乎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其六品以降计资量劳而
拟其官五品以上不试列名上中书门下听制敕处分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4a 页 WYG0374-0128a.png
凡选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
注询其便利乃拟其官已注而唱示之不厌者得反通
其辞他日更其官而告之如初又不厌者亦如之三唱
而不服听冬集服者以类相从攒之为甲先简仆射乃
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不审
者皆得駮下既审然后上闻下主者受旨而奉行焉各
给以符而印其上谓之告身其文曰尚书吏部告身之
印自出身之人至于公卿皆给之武官则受于兵部兵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4b 页 WYG0374-0128b.png
部武选亦然课试之法如举人之制取其躯干雄伟应
对详明有骁勇材艺及可为统帅者若文吏求为武选
取身长六尺以上籍年四十以下彊勇可以统人者武
夫求为文选取书判精工有治民之材而无殿犯者凡
官已受成皆殿庭谢恩其黔中岭南闽中郡县之官不
由吏部以京官五品以上一人充使就补御史一人监
之四岁一往谓之南选凡居官以年为考六品以下四
考为满(武德初因隋旧制以十一月起选至春则停至/贞观二年刘林甫为吏部侍郎以选限既促多)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5a 页 WYG0374-0128c.png
(不究悉遂奏四时听选随到注拟当时以为便十九年/十一月马周为吏部尚书以吏部四时提衡略无休暇)
(遂请取所由文解十月一/日起到三月三十日毕)自高宗麟德以后承平既久
民康俗阜求进者众选人渐多总章二年裴行俭为司
列少常伯始设长名姓历榜引铨注之法又定州县官
资高下升降以为故事其后莫能革焉至于明皇开元
中行俭子光庭为侍中以选人既无常限或有出身二
十馀年而不获禄者复作循资格定为限域凡官罢满
以若干选而集各有差等卑官多选高官少选贤愚一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5b 页 WYG0374-0128d.png
贯必合乎格者乃得铨授自下升上限年蹑级不得踰
越久淹不收者皆便之谓之圣书虽小有常规而抡材
之方失矣(此起于后魏崔/亮停年之制也)其有异才高行听擢不改然
有其制而无其事有司但守文奉式循其资例而已初
吏部选才将亲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按牍疑议试
其断割而观其能否此所以为判也(按显庆初黄门侍/郎刘祥道上疏曰)
(今行署等劳满唯曹司试判不简善/恶雷同注官此则试判之所起也)后日月浸久选人
猥多案牍浅近不足为难乃采经籍古义假设甲乙令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6a 页 WYG0374-0129a.png
其判断既而来者益众而通经正籍又不足以为问乃
以僻书曲学隐伏之义问之唯惧人之能知也工者登
于科第谓之入等其甚拙者谓之蓝缕各有升降选人
有格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
拔萃亦曰超绝词美者得不拘限而授职焉初州县混
同无等级之差凡所拜授或自大而迁小或始近而后
远无有定制其后选人既多叙用不给遂累增郡县等
级之差(郡自辅至下凡八等/县自赤至下凡八等)其折冲府亦有差等按格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6b 页 WYG0374-0129b.png
令内外官万八千八十五员而合入官者自诸馆学生
以降凡十二万馀员(弘文崇文馆学生五十员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凡二千二百一十)
(员州县学生六万七百一十员两京崇元馆学生二百/员诸州学不计太史历生三十六员天文生百三十员)
(太医童科咒诸生二百一十一员太卜卜筮生三十员/千牛备身八十员备身二百五十六员进马十六员斋)
(郎八百六十二员诸三卫监门直长三万九千四百六/十二员诸屯主副千九百八十四员诸折冲府录事府)
(吏千七百八十二员校尉三千五百六十四员执杖执/乘每府六十四员亲事帐内一万员集贤院御书手一)
(百员翰林药童数百员诸台省寺监军卫坊府之/胥吏及上州市令录事省司补授者约六千馀员)其外
文武贡士及应制挽郎辇脚军功使劳徵辟奏荐神童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7a 页 WYG0374-0129c.png
陪位诸以亲荫并艺术百司杂直或恩赐出身受职不
为常员者不可悉数大率约八九人争官一员初武德
中天下兵革方息万姓安业士不求禄官不充员吏曹
乃移牒州府课人应集至则授官无所退遣四五年间
求者渐多方稍有沙汰贞观京师榖贵始分人于洛州
选集参选者七千人而得官者六千人是时太宗谓吏
部尚书杜如晦曰今吏部取人独取其言辞刀笔而不
详其才行或授职数年然后罪彰虽刑戮继及而人已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7b 页 WYG0374-0129d.png
弊矣如之何对曰昔两汉取人必本于乡闾选之然后
入官是以称为多士今每岁选集动踰数千人厚貌饰
辞何可知也选曹但校其阶品而已若抡材辨行未见
其术上由是将依汉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议行封建
事乃寝他日上又曰夫古今致治在于得贤今公不能
知朕不遍识日月其逝而人远矣吾将使人自举如之
何魏徵曰知人则哲自知者明知人诚难矣而自知岂
易乎且自媒自衒士女之丑行是长浇竞也故复寝是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8a 页 WYG0374-0130a.png
时吏部之法行始二十馀年虽已为弊矣而未甚滂流
故公卿辅弼或有未之觉者(贞观十七年吏部侍郎高/季辅知选凡所铨综时称)
(允惬十八年独知选事太宗赐/金背鉴一面以表其清鉴焉)太宗初知其微而未及
更因循至于永徽中官纪已紊迨麟德之后不胜其弊
焉及武太后临朝务悦人心不问贤愚选集者多收之
职员不足乃令吏部大置试官以处之故当时有车载
斗量之谣又以邓元挺许子儒为侍郎无所藻鉴委成
令史依资平配其后诸门人仕者猥众不可禁止有伪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8b 页 WYG0374-0130b.png
立符告者有接承他名者有远人无亲而买保者有试
判之日求人代作者如此假滥不可悉数武太后又以
吏部选人多不实刬革其弊(神功元年敕自今以后本/色出身解天文者进官不)
(得过太史令音乐者不得过太乐鼓吹令医术者不得/过尚药奉御阴阳卜筮者不得过太卜令解造食者不)
(得过司膳令有从勋官品子流外国官参佐视品等出/身者自今以后不得任京清要等官若累限应至三品)
(不须进阶每一/阶酬勋两转)而乃繁设等级递立选防多方以抑之
及神龙以来复置员外官二千馀人兼超授阉官为员
外官者又千馀人时中宫用事恩泽横出除官有不由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9a 页 WYG0374-0130c.png
宰司特敕斜封便拜于是内外盈溢居无廨宇时人谓
之三无坐处言宰相御史及员外官也时以郑愔为吏
部侍郎大纳货贿留人过多无阙注拟逆用三年阙员
于是纲统大紊焉及先天以后宋璟为尚书李叉卢从
愿为侍郎方革前弊量阙留人虽资高考深而非才实
者并罢选当时选者十不收一由是吏曹之职复理矣
自有唐以来居吏部者唯马载裴行俭崔元炜韦嗣立
四人最为称职开元十三年明皇又以吏部选试不公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39b 页 WYG0374-0130d.png
乃置十铨试人(礼部尚书苏颋刑部尚书韦抗工部尚/书卢从愿右常侍徐坚御史中丞宇文)
(融朝集使蒲州刺史崔琳魏州刺史崔沔荆州长史韦/虚心郑州刺史贾曾怀州刺史王邱各掌其一时左庶)
(子吴兢上表諌仍停此十铨/分选依旧以三铨为定也)明年仍行故至天宝八载
六月敕旨授官宜立攒符下诸郡府十一载杨国忠为
吏部尚书以肺腑为相惧招物议取悦人心乃以选人
非超绝当留及蓝缕当放之外其馀常选从年深者率
留故憃愚废滞者咸荷焉其明年三铨注官皆自专之
于尚书都堂与左相相偶唱注二旬而毕不复再经门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0a 页 WYG0374-0131a.png
下考审旧制中书门下便除授贞元四年正月制春秋
举荐至五年六月敕在外者委诸道观察使及州府长
吏其在京城者委中书门下尚书省御史台常参清官
并诸使三品以上官左右庶子少詹事少卿监司业少
尹谕德国子博士长安万年县令著作佐郎郎中中允
中舍人秘书太常丞赞善洗马等每年一度荐闻至八
年正月敕比来所举人数颇多自今以后中书门下两
省及御史台五品以上尚书省四品以上诸司三品以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0b 页 WYG0374-0131b.png
上应合举人各令每人荐不得过两人馀官不得过一
人至九年十一月敕每年冬荐官吏部准式检勘成者
宜令尚书左右丞本司侍郎引于都堂访以治术兼商
量时务状考其理识通者及考第事迹定为三等兼举
主名录奏试日仍令御史一人监试
  考绩
周制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其训曰三岁而小考其功也
小考者正职而行事也九岁而大考有功也大考者黜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1a 页 WYG0374-0131c.png
无职而赏有功也汉元帝建昭中西羌反日蚀又久青
无光召京房问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
著末代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宜令百官各
试其功灾异可息诏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晋灼/曰令)
(丞尉治一县崇教化无犯法者辄迁有盗贼满三日不/觉者尉事也令觉之自除二尉负其罪率相准如此法)
(也/)帝令公卿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
可许上意向之时部刺史奏事京师帝召见令房晓以
课事诸刺史复以为不可唯御史大夫郑弘光禄大夫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1b 页 WYG0374-0131d.png
周堪言善是时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
尚书令与房同经议论相非时充宗嫉房出为魏郡太
守唯许房至郡自行考课法魏明帝时以士人毁誉是
非混杂难辨遂令散骑常侍刘邵作都官考课之法七
十二条考覈百官其略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
效然后察举或辟公府为亲民长吏转以功次补郡守
者或就秩而加赐爵焉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率考之
事下三府由是大议考课之制后亦不行晋武帝泰始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2a 页 WYG0374-0132a.png
初务崇治本诏河南尹杜预为黜陟之课其略曰臣闻
上古之政因循自然虚已委诚而信顺之道应神感心
通而天下之理得及至末代不得纪远而求于密微疑
诸心而信耳目疑耳目而信简书简书愈繁而官方愈
伪法令滋彰巧饰弥多昔汉之刺史亦岁终奏事不制
算课而清浊粗举魏氏考课即京房之遗意其文可谓
至密然由于累细故历代不能通也岂若申尧舜之旧
典去密就简而易从也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2b 页 WYG0374-0132b.png
考所统在官一年以后每岁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
人为下第因计偕以名闻如此六载主者总集采按其
六岁处优举者超用之六岁处劣举者奏免之其优多
劣少者叙用之劣多优少者左迁之今考课之品所对
不均诚有难易若以难取优以易而否主者固当准量
轻重微加降杀不足复曲以法书也后魏孝文帝太和
中诏曰三载考绩自古通经三考黜陟以彰能否今若
三考然后黜陟可黜者不足为迟可进者大成赊缓朕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3a 页 WYG0374-0132c.png
今三载一考考即黜陟欲令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
拥于下位冬令当曹考其优劣为三等六品以下尚书
重问五品以上朕将亲与公卿论其善恶上上者迁之
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本任时否臧必举赏罚大行
其薄赏者犹锡车马器服以申奖劝后帝临朝堂顾谓
录尚书兼廷尉卿广陵王羽曰凡考绩上下二等可为
三品中等但为一品所以然者上下是黜陟之科故旌
丝发之美恶中等守本事而已帝又谓尚书等曰卿等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3b 页 WYG0374-0132d.png
在任年垂二周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此二事罪之大
者谓羽曰汝居枢端之任在职以来功勤之绩不闻于
朝阿党之音频于朕听今黜汝录尚书廷尉但居特进
太保自尚书令仆射以下凡黜退二十馀人皆略举遗
阙诸如此黜官者令一年之后仕官如初宣武帝时徐
州刺史萧宝夤论曰方今守令厥任非轻及考课悉以
六岁为程既而限满代还复轻六年而叙是则岁周十
二始得一阶于东西两省文武閒职公府散佐无事冗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4a 页 WYG0374-0133a.png
官或数旬方应一直或弦朔止于暂朝及其考日更得
四年为限是则一纪之内便登三级彼以实劳剧任而
迁贵之路至难此以散官虚名而升陟之方甚易何内
外之相远令厚薄之如是孝明帝延昌二年又将大考
百寮散骑常侍领三公郎中崔鸿以考令于体例不通
乃建议曰古者为官求才朝升夕进岂拘一阶半级阂
以同寮等位者哉二汉以降太和以前苟必官须此人
人称其职或超腾转陟数岁而至公卿或长兼试守称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4b 页 WYG0374-0133b.png
允而迁进者披卷则人人而是举目则朝贵皆然故能
时收多士之称国号丰贤之美窃见景明以来考格三
年成一考转一阶贵贱内外万有馀人自非犯罪不问
贤愚莫不上中才与不肖比肩同转虽有善政如龚黄
儒学如王郑才史如班马文章如张蔡得一分一寸必
为常流所攀选曹亦抑为一槩不曾甄别琴瑟不调改
而更张虽明旨已行犹宜消息时不从唐考课之法有
德义清慎公平恪勤各一善自近侍至于镇防并据职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5a 页 WYG0374-0133c.png
事目为之最凡二十七焉一最以上有四善为上上一
最以上有三善或无最而有四善为上中一最以上有
二善或无最而有三善为上下一最以上有一善或无
最而有二善为中上一最以上或无最而有一善为中
中职事粗理善最弗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
下上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下中居官謟诈及贪浊有
状为下下若于善最之外别有可嘉尚及罪虽成殿而
情状可矜或虽不成殿而情状可责者省校之日皆听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5b 页 WYG0374-0133d.png
考官临事量定诸州县官人抚育有万户口增益者各
准见户为十分论每加一分刺史县令各进考一等(增/户)
(口谓课丁率一丁同一户法增不课口者/每五口同一丁例其有破除者得相折)其州户口不
满五千县户不满五百者各准五千五百户法为分若
抚养乖方户口减损者各准增户法亦每减一分降一
等其劝课农田能使丰殖者亦准见地为十分论每加
二分各进考一等(此为永业口分之外别/能垦起公私荒田者)其有不加劝
课以致减损者(谓永业口分之/内有荒废者)每损一分降考一等若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6a 页 WYG0374-0134a.png
数处有功并应进考者并听累加神龙中御史中丞卢
怀慎上疏曰语云三年有成书谓三载考绩子产贤者
也其为政尚累年而化成况其常材乎窃见比来州县
官佐下车布政有多者一二年少者三五月遽即迁除
不论课考或历时未改便倾耳而听企踵而睹争求冒
进不顾廉耻亦何暇宣风布化求瘼恤民哉户口流散
百姓凋弊职为此也何则人知吏之不久则不从其吏
吏知迁之不遥又不尽其能偷安苟且脂韦而已又古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6b 页 WYG0374-0134b.png
之为吏者长子孙仓氏庾氏即其后也臣请都督刺史
上佐两畿县令等在任未经四考不许迁除察其课效
尤异或锡以车裘或就加禄秩或降使临问并玺书慰
勉若公卿有阙则擢以劝能政绩无闻抵犯贪暴者放
归田里以明赏罚致治救弊莫过于此开元二十五年
十二月命诸道采访使考课官人善绩三年一奏永为
常式至二十七年二月赦文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允叶
大猷以劝天下比来诸道所通善状但优仕进之辈与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7a 页 WYG0374-0134c.png
为选调之资责实循名或乖古义自今以后诸道使更
不须通善状每至三年朕自择使臣观察风俗有清白
政治著闻者当别擢用之
 
 
 
 
 
通志 卷五十八 第 47b 页 WYG0374-0134d.png
 
 
 
 
 
 
 
 通志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