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a 页 WYG0020-053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传义附录卷十上   宋 董楷 撰
系辞上
  本义系辞本谓文王周公所作之辞系于卦爻之
  下者即今经文此篇乃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以
  其通论一经之大体凡例故无经可附而自分上
  下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b 页 WYG0020-0536b.png
柔断矣方以𩔖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
成形变化见矣(断丁乱反/见贤遍反)
  天尊地卑止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程氏曰天尊地卑尊卑之位定而乾坤之义明矣
  尊卑既判贵贱之位分矣阴阳动静各有其常则
  刚柔判矣事有理(一作方/事理也)物有形也事则有𩔖形
  则有群善恶分而吉凶生矣象见于天形成于地
  变化之迹见矣阴阳之交相摩轧八方之气相推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a 页 WYG0020-0537a.png
  荡雷霆以动之风雨以润之日月运行寒暑相推
  而成造化之功得乾者成男得坤者成女乾当始
  物坤当成物乾坤之道易简而已乾始物之道易
  坤成物之能简平易故人易知简直故人易从易
  知则可亲就而奉顺易从则可取法而成功亲合
  则可以常久成事则可以广大圣贤德业久大得
  易简之道也天下之理易简而已有理而后有象
  成位在乎中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b 页 WYG0020-0537b.png
   程氏附录问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何也曰
   鬼神只是一个造化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鼓之
   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是也
  本义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乾坤者易中纯阴
  纯阳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万物上下之位贵贱
  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动者阳之常静者阴之
  常刚柔者易中卦爻阴阳之称也方谓事情所向
  言事物善恶各以𩔖分而吉凶者易中卦爻占决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a 页 WYG0020-0537c.png
  之辞也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形者山川动植之属
  变化者易中蓍策卦爻阴变为阳阳化为阴者也
  此言圣人作易因阴阳之实体为卦爻之法象庄
  周所谓易以道阴阳此之谓也
   朱氏附录天尊地卑上一截皆说面前道理下
   一截是说易书圣人做个易与天地准处如此
   如今看面前天地便是它那乾坤卑高便是贵
   贱圣人只是见成说这个见得易是准这个若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b 页 WYG0020-0537d.png
   把下面一句说做未画之易也不妨然圣人是
   从那有易后说来又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观
   天地则见易也○或问此章第一节盖言圣人
   因造化之自然以作易曰论其初则圣人是因
   天理之自然而著之于书此是后来人说话又
   是见天地之实体而知易之书如此如见天之
   尊地之卑却知得易之所谓乾坤者如此如见
   天之高地之下却知得易所分贵贱者如此又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a 页 WYG0020-0538a.png
   曰此是因至著之象以见至微之理○天尊地
   卑乾坤定矣上句是言造化之实体以明下句
   易中之事天尊地卑故易中之乾坤定矣龟山
   说得深了易中固有言屈伸往来之乾坤处然
   此只是说乾坤之卦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上句
   是说天地间有卑有高故易之六爻有贵贱之
   位也故曰列贵贱者存乎位方以𩔖聚物以群
   分伊川说是亦是言天下事物各以𩔖分故存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b 页 WYG0020-0538b.png
   乎易者吉有吉𩔖凶有凶𩔖在天成象在地成
   形变化见矣变化是易中阴阳二爻之变化故
   又曰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又曰贵贱是易之位
   刚柔是易之变化𩔖皆是易不必专主乾坤二
   卦而言又曰上是天地之变化下是易之变化
   ○方以𩔖聚物以群分方只是事训术训道善
   有善之𩔖恶有恶之𩔖各以其𩔖而聚也又曰
   方向也所向善则善底人皆来聚所向恶则恶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a 页 WYG0020-0538c.png
   底人皆来聚物又通天下之物而言是个好物
   事则所聚者皆好物事也若是个不好㡳物事
   则所聚者皆不好㡳物事也○问在天成象在
   地成形变化见矣变化非因形象而后有也变
   化流行非形象则无以见故因形象而变化之
   迹可见也日月星辰象也山川动植形也象阳
   气所为形阴气所为然阳中有阴则日星阳也
   月辰阴也阴中有阳则山阴而川阳然阴阳又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b 页 WYG0020-0538d.png
   未尝不相错而各自为阴阳细推之可见矣不
   知是否荅云亦是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本义此言易卦之变化也六十四卦之初刚柔两
  画而已两相摩而为四四相摩而为八八相荡而
  为六十四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本义此变化之成象者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a 页 WYG0020-0539a.png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本义此变化之成形者此两节又明易之见于实
  体者与上文相𤼵明也
   朱氏附录自天尊地卑至变化见矣是举天地
   事理以明易自是故以下却举易以明天地间
   事又曰此以上是将造化之实体对易中之理
   此下便是说易中却有许多物事又曰系辞说
   是故字都是唤那下文起也有相连处也有不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b 页 WYG0020-0539b.png
   相连处○摩如物在一物上面摩旋㡳意思亦
   是相交意思如今人磨子相似下面一片不动
   上面一片只管摩旋推荡不曾住自两仪生四
   象则老阳老阴不动而少阴少阳则交自四象
   生八卦则乾坤震巽不动而兑离坎艮则交自
   八卦而生六十四皆是从上加去下体不动每
   一卦生八卦故谓之摩荡又曰摩是两个物争
   相摩戛荡是圆转推荡出来摩是八卦以前事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7a 页 WYG0020-0539c.png
   荡是有那八卦了团旋推荡那六十四卦出来
   汉书所谓荡军是圆转去杀它磨转它㡳意思
   又曰相荡只是相摩○天地父母分明是一理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则凡天下之男皆乾之气
   凡天下之女皆坤之气从这里便彻上彻下即
   是一个气都透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通人
   物言之在动物如牝牡之𩔖在植物亦有男女
   如麻有牡麻及竹有雌雄之𩔖皆离阴阳刚柔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7b 页 WYG0020-0539d.png
   不得○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岂得男便都无
   阴女便都无阳这般须错看○因论张子游气
   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阴阳两端循
   环不息者立天地之大义之语曰阴阳循环如
   磨游气纷扰如磨中出者易曰刚柔相摩八卦
   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
   一暑此阴阳之循环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
   游气之纷扰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8a 页 WYG0020-0540a.png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程氏附录坤作成物是积学处乾知大始是成
   德处
  本义知犹主也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承上文男
  女而言乾坤之理盖凡物之属乎阴阳者莫不如
  此大抵阳先阴后阳施阴受阳之轻清未形而阴
  之重浊有迹也
   朱氏附录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知者管也乾管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8b 页 WYG0020-0540b.png
   却大始大始即物生之始乾始物而坤成之也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以/豉反)
  本义乾健而动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难故
  为以易而知大始坤顺而静凡其所能皆从乎阳
  而不自作故为以简而能成物
   朱氏附录乾知大始此知字训管字如知州知
   县不当解作知见之知大始是万物资始乾以
   易故管之成物是万物资生坤以简故能之○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9a 页 WYG0020-0540c.png
   乾以易知盖乾惟行健其所施为自是容易观
   造化生物则可见又曰乾德刚健做时便通透
   彻达栏截障蔽它不得人刚健者亦如此乾以
   易知只是说它恁地做得不费力○坤以简能
   者坤最省事更不劳攘它只承受那乾㡳生将
   出来阴只是一个顺若不顺如何配阳而生物
   ○问乾坤易简之理曰易简只以健顺可见且
   以人论之健㡳人遇事时自然觉易易只是不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9b 页 WYG0020-0540d.png
   难又如人禀得性顺及其作事便自然简简只
   是不烦然乾之易只管得上一截事到下截却
   属坤故易坤只是承乾故不著做上一截事只
   做下面一截故简如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知便
   是做起头能便是做了只观隤然确然亦可见
   得易简之理又曰简字却易理会易字却难说
   它是健了是自然恁地都不劳气力才从这里
   过要生便生所谓同行不妨掉臂便是这㨾话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0a 页 WYG0020-0541a.png
   系辞有数处说易简皆是这意子细看便见又
   曰易只是一个要做便做简只是一个不入自
   家思惟意思惟顺它乾道做将去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
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本义人之所为如乾之易则其心明白而人易知
  如坤之简则其事要约而人易从易知则与之同
  心者多故有亲易从则与之协力者众故有功有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0b 页 WYG0020-0541b.png
  亲则一于内故可久有功则兼于外故可大德谓
  得于已者业谓成于事者上言乾坤之德不同此
  言人法乾坤之道至此则可以为贤矣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本义成位谓成人之位其中谓天地之中至此则
  体道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可以与天地参矣○此
  章以造化之实明作经之理又言乾坤之理分见
  于天地而人兼体之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1a 页 WYG0020-0541c.png
   朱氏附录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以上是言乾坤
   之德易则易知以下是就人而言言人兼体乾
   坤之德也乾以易知者乾健不息惟主于生物
   都无许多艰难险阻故能以易而知大始坤顺
   承天惟以成物都无许多烦扰作为故能以简
   而作成物大抵阳施阴受乾之生物如瓶盛水
   其道至易坤惟承天以成物别无作为故其理
   至简在人则无艰阻而白直故人易知顺理而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1b 页 WYG0020-0541d.png
   不烦扰故人易从易知则人皆同心亲之易从
   则人皆协力而有功矣有亲可久则为贤人之
   德是就存主处言有功可大则为贤人之业是
   就做事处言盖自乾以易知便是指存主处坤
   以简能便是指做事处故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则与天地参矣又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此易
   简在乾坤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却是以人事言
   两个易字又自不同一个是简易之易一个是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2a 页 WYG0020-0542a.png
   难易之易要之只是一个字但微有豪釐之间
   夫易知㡳人人自然去亲它若其中险深不可
   测则谁亲之做事不烦碎人所易从有人从之
   功便可成若是头项多做得事来艰难㡳必无
   人从之如何得有功易知而人亲附自然可以
   长久易从而有功则所为之事自然广大○易
   知易从不必皆指圣人但易时人自然易知简
   时人自然易从○德者得也得之于心谓之德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2b 页 WYG0020-0542b.png
   如得这个孝则为孝之德业是做得成头绪有
   次第了不然汎汎做只是俗事更无可守○问
   本义曰知则同心从则协力一于内故可久兼
   于外故可大如何曰既易知则人皆可以同心
   既易从则人皆可以协力一于内故可久者谓
   可久是贤人之德德则得于已者兼于外故可
   大者谓可大是贤人之业事业则见于外者故
   尔○鹅湖之会陆诗云易简工夫终久大彼所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3a 页 WYG0020-0542c.png
   谓易简者容易苟简耳可久则贤人之德可久
   者日新而不已可大则贤人之业可大者富有
   而无疆有几多事岂容易苟简之云乎又曰今
   工夫易得间断便是不能久见道理偏滞不开
   展便是不能大须是两头齐著力乃得也○问
   可久可大只说是贤人之德业杨氏曰可而已
   非其至也如何曰其说亦是此虽不说是圣人
   至成位乎中则是圣人也○张子所谓尽人道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3b 页 WYG0020-0542d.png
   并立乎中以成三才则尽人道非圣人不能程
   子之说不可晓
    右第一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圣人设卦观象止吉无不利
  程氏曰圣人既设卦观卦之象而系之以辞明其
  吉凶之理以刚柔相推而知变化之道吉凶之生
  由失得也悔吝者可忧虞也进退消长所以成变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4a 页 WYG0020-0543a.png
  化也刚柔相易而成昼夜观昼夜则知刚柔之道
  矣三极上中下也极中也皆其时中也三才以物
  言也三极以位言也六爻之动以位为义乃其序
  也得其序则安矣辞所以明义玩其辞义则知其
  可乐也观象玩辞而能通其意观变玩占而能顺
  其时动不违于天矣
  本义象者物之似也此言圣人作易观卦爻之象
  而系以辞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4b 页 WYG0020-0543b.png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本义言卦爻阴阳迭相推荡而阴或变阳阳或化
  阴圣人所以观象而系辞众人所以因蓍以求卦
  者也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本义吉凶悔吝者易之辞也得失忧虞者事之变
  也得则吉失则凶忧虞虽未至凶然已足以致悔
  而取羞矣盖吉凶相对而悔吝居其中间悔自凶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5a 页 WYG0020-0543c.png
  而趣吉吝自吉而向凶也故圣人观卦爻之中或
  有此象即系之以此辞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
极之道也
  本义柔变而趣于刚者退极而进也刚化而趣于
  柔者进极而退也既变而刚则昼而阳矣既化而
  柔则夜而阴矣六爻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
  天动即变化也极至也三极天地人之至理三才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5b 页 WYG0020-0543d.png
  各一太极也此明刚柔相推以生变化而变化之
  极复为刚柔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间而占者得因
  所值以断吉凶也
   朱氏附录圣人设卦观象止生变化三句是题
   目下面是解说这个吉凶悔吝自大说去小处
   变化刚柔自小说去大处吉凶悔吝说人事变
   化刚柔说卦画从刚柔而为变化自变化而为
   刚柔所以下个变化之极者未到极处时未成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6a 页 WYG0020-0544a.png
   这个物事变似那一物变时从萌芽变来成枝
   成叶化时是那消化了㡳意思○吉凶者失得
   之象也止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四句皆互换往
   来乍读似不贯穿细看来不胜其密吉凶与悔
   吝相贯悔自凶而趣吉吝自吉而趣凶进退与
   昼夜相贯进自阴而趣乎阳退自阳而趣乎阴
   也又曰系辞一字不胡乱下只人不子细看○
   又曰吉凶悔吝四者正如刚柔变化相似四者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6b 页 WYG0020-0544b.png
   循环周而复始悔了便吉吉了便吝吝了便凶
   凶了又悔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似盖忧
   苦患难中必悔悔便是吉之渐及至吉了少间
   便安意肆志必至做出不好可羞吝㡳事出来
   这便是吝吝便是凶之渐矣及至凶矣又却悔
   只管循环不已正如刚柔变化刚了化化了柔
   柔了变变便是刚亦循环不已吉似夏吝似秋
   凶是冬悔似春○刚过当为悔柔过当为吝又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7a 页 WYG0020-0544c.png
   曰悔属阳吝属阴悔是逞快做出事来了有错
   失处这便生悔所以属阳吝则是那愄愄衰衰
   不分明㡳所以属阴亦犹骄是气盈吝是气歉
   ○悔者将趣于吉而未至于吉吝者将趣于凶
   而未至于凶又曰悔吝小于吉凶而将至于吉
   凶者也又曰若吉而不知戒惧自是生出吝来
   虽未至于凶毕竟是向那凶路上去○变化者
   进退之象是言刚化为柔柔变为刚盖变是自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7b 页 WYG0020-0544d.png
   无而有化是自有而无也又曰变化只进退便
   是进者阴变而为阳如自坤而乾退者阳变而
   为阴如自乾而坤方变而未定故曰进退若已
   定则便是刚柔也又曰变是进化是退便与悔
   吝相似且以一岁言之自冬至至春分是进到
   一半所以谓之分自春分至夏至是进到极处
   故谓之至进之过则退至秋分是退到一半处
   到冬至也是退到极处天下事物皆只有此两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8a 页 WYG0020-0545a.png
   个问变化者进退之象如此则变是自微而著
   化是自盛而衰曰固是变是自阴而阳化是自
   阳而阴易中说变化惟此处最亲切如言刚柔
   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刚柔是体变通
   不过是二者盈虚消息而已此所谓变化此章
   刚柔者昼夜之象所谓立本变化者进退之象
   所谓趣时又曰变化者进退之象是刚柔之未
   定者刚柔者昼夜之象是刚柔之已成者盖柔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8b 页 WYG0020-0545b.png
   变而趣于刚是退极而进刚化而趣于柔是进
   极而退既变而刚则昼而阳既化而柔则夜而
   阴如子午卯酉卯酉是阴阳未定子午是阴阳
   已定又如四象之有老少故此两句惟以子午
   卯酉言之则明矣然阳化为柔只恁地消缩去
   无痕迹故曰化阴变为刚是其𫝑浸长有头面
   故曰变又曰刚柔便是个骨子只管恁地变化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9a 页 WYG0020-0545c.png
(乐音/洛)
  本义易之序谓卦爻所著事理当然之次第玩者
  观之详
   朱氏附录问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曰序是次
   序谓卦爻之初终如潜见飞跃循其序则安又
   问所乐而玩者爻之辞曰横渠谓每读每有益
   所以可乐盖有契于心则自然乐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19b 页 WYG0020-0545d.png
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本义象辞变已见上凡单言变者化在其中占谓
  其所值吉凶之决也○此章言圣人作易君子学
  易之事
   朱氏附录易有象(八卦/六爻)然后有辞(卦爻/之辞)筮有变
   (老阳/老阴)然后有占(变爻/之辞)象之变也在理而未形于
   事者也辞则各因象而指其吉凶占则又因吾
   所值而决焉其示人也益以详矣故君子居而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0a 页 WYG0020-0546a.png
   学易则既观象矣又玩辞以考其所处之当否
   动而诹筮则既观变矣又玩占以考其所值之
   吉凶善而吉者则行否而凶者则止是以动静
   之间举无遗理而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盖观
   者一见而决玩者反覆而不舍之辞也○问居
   则观象玩辞动则观变玩占如何曰若是平时
   理会不得却如何理会得占必是闲常理会得
   此道理到动时便可以此占决○居则玩其辞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0b 页 WYG0020-0546b.png
   又不待占而自显者○问所居而安与居则观
   其象之居不同上居字是总就身之所处而言
   下居字是静对动而言先生曰然
    右第二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止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程氏曰彖言卦之象爻随时之变因得失而有吉
  凶能如是则无咎位有贵贱之分卦兼小大之义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1a 页 WYG0020-0546c.png
  吉凶之道于辞可见以悔吝为防则存意于微小
  震惧而得无咎者以能悔也卦有小大于时之中
  有小大也有小大则辞之险易殊矣辞各随其事
  也
  本义彖谓卦辞文王所作者爻谓爻辞周公所作
  者象指全体而言变指一节而言
   朱氏附录问爻也者言乎变者也曰爻是两个
   交叉看来只是交变之义卦分明似将一片木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1b 页 WYG0020-0546d.png
   画挂于壁上所以为卦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
善补过也
  本义此卦爻辞之通例
   朱氏附录问悔吝所以谓之小疵者只是以其
   未便至于吉凶否曰悔是知道是错便有进善
   之理吝只是心下不足又不肯说只管窨恶庇
   护没分晓然未至大过故曰小疵○先生说易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2a 页 WYG0020-0547a.png
   吉无咎云吉是遂其意无咎是上不至于吉下
   不至于凶平平恰好了又合道理处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
乎辞
  本义位谓六爻之位齐犹定也小谓阴大谓阳
   朱氏附录问上下贵贱之位何也曰四二则四
   贵而二贱三五则五贵而三贱上初则上贵而
   初贱上虽无位然本是贵重所谓贵而无位高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2b 页 WYG0020-0547b.png
   而无民在人君则为天子父天子师在它人则
   清高而在物外不与事者此所以为贵也○问
   齐小大者存乎卦龟山曰阳大阴小如何曰齐
   如分辨之义泰卦为大否卦为小又曰齐又不
   是整齐如协字是分辨字
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本义介谓辨别之端盖善恶已动而未形之时也
  于此忧之则不至于悔吝矣震动也知悔则有以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3a 页 WYG0020-0547c.png
  动其补过之心而可以无咎矣
   朱氏附录问忧悔吝者存乎介悔吝未至于吉
   凶是那初萌动可向吉凶之微处介又是悔吝
   之微处介字如界至界限之界是善恶初分界
   处于此忧之则不到悔吝矣曰然○悔吝固是
   吉凶之小者介又是几微之间虑悔吝之来当
   察之几微之际无咎者本是有咎善补过则为
   无咎震动也欲动而无咎当存乎悔尔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3b 页 WYG0020-0547d.png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易以/䜴反)
  本义小险大易各随所向○此章释卦爻辞之通
  例
   朱氏附录问卦有小大旧说谓大畜小畜大过
   小过如此却只说得四卦不知如何先生曰看
   来只是好㡳卦便是大不好底卦便是小如复
   如泰如大有如夬之𩔖尽好底卦如睽如困如
   小过之𩔖尽不好㡳卦譬如人光明磊落㡳便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4a 页 WYG0020-0548a.png
   是好人昏昧迷暗㡳便是不好人所以谓卦有
   小大辞有险易大卦辞易小卦辞险即此可见
   矣又曰遇好卦便说得平易如泰谦之𩔖是也
   凶卦便说得艰险如困睽之𩔖是也○问卦有
   小大辞有险易阳卦为大阴卦为小观其爻之
   所向而为之辞如休复吉㡳辞自是平易如困
   于葛藟㡳辞自是险曰这般处依约看也是恁
   地自是不曾见得它㡳透只是依众说如所谓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4b 页 WYG0020-0548b.png
   吉凶者失得之象一段却是彻㡳见得圣人当
   初作易时意似这处更移易一字不得只是其
   它处不能尽见得如此所以不能尽见得圣人
   之心
    右第三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与天地准止故君子之道鲜矣
  程氏曰圣人作易以准则天地之道易之义天地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5a 页 WYG0020-0548c.png
  之道也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遍也纶理也在事
  为伦治丝为纶弥纶遍理也遍理天地之道而复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验之著见之迹故能知幽明
  之故在理为幽成象为明知幽明之故知理与物
  之所以然也原䆒其始要考其终则可以见死生
  之理聚为精气散为游魂聚则为物散则为变观
  聚散则见鬼神之情状万物始终聚散而已鬼神
  造化之功也以幽明之故死生之理鬼神之情状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5b 页 WYG0020-0548d.png
  观之则可以见天地之道易之义与天地之道相
  似故无差违相似谓同也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
  下故不过义之所包知也其义周尽万物之理其
  道足以济天下故无过差旁行而不流旁通远及
  而不流夫正理顺乎理乐天也安其分知命也顺
  理安分故无所忧安土安所止也敦乎仁存乎同
  也是以能爱范围俗语谓之模量模量天地之运
  化而不过差委曲成就万物之理而无遗失通昼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6a 页 WYG0020-0549a.png
  夜阖辟屈伸之道而知其所以然如此则得天地
  之妙用知道德之本源所以见至神之妙无有方
  所而易之准道无有形体道者一阴一阳也动静
  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动静相因而
  成变化顺继此道则为善也成之在人则谓之性
  也在众人则不能识随其所知故仁者谓之仁知
  者谓之知百姓则由之而不知故君子之道人鲜
  克知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6b 页 WYG0020-0549b.png
  本义易书卦爻具有天地之道与之齐准弥如弥
  缝之弥有终竟联合之意纶有选择条理之意
   朱氏附录易道本与天地齐准所以能弥纶之
   盖天地有许多道理易上都有故易能弥纶天
   地之道而圣人用之也弥如封弥之弥糊合使
   无缝罅纶如纶丝之纶自有条理言虽是弥得
   外面无缝罅而中则事事物物各有条理弥如
   大德敦化纶如小德川流弥而非纶则空疏无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7a 页 WYG0020-0549c.png
   物纶而非弥则判然不相干此二字见得圣人
   下字甚密也又曰天地有未至处易却能弥纶
   得它○弥字如封弥之义惟其封弥得无缝罅
   所以能遍满也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
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
之情状
   程氏附录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但穷得则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7b 页 WYG0020-0549d.png
   自知死生之说不须将死生便做一个道理求
   ○人能原始知得生理(一作所/以生)便能要终知得
   死理(一作所/以死)若不明得便虽千万般安排著亦
   不济事○原始则足以知其终反终则足以知
   其始死生之说如是而已矣故以春为始而原
   之其必有冬以冬为终而反之其必有春死生
   者其与是𩔖也○魂谓精魂其死也归乎天消
   散之意○鬼是往而不反之义○问易言知鬼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8a 页 WYG0020-0550a.png
   神情状果有情状否曰有之又问既有情状必
   有鬼神矣曰易说鬼神便是造化也又问如名
   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何也曰气之蒸成耳又问
   既有祭则莫须有神否曰只气便是神也今人
   不知此理才有水旱便去庙中祈祷不知雨露
   是甚物从何处出复于庙中求耶○问世言鬼
   神之事虽知其无然不能无疑惧何也曰此只
   是自疑尔曰如何可以晓悟其理曰理会得精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8b 页 WYG0020-0550b.png
   气为物游魂为变与原始反终之说便能知也
   须是于原字上用工夫或曰游魂为变是变化
   之变否曰既是变则存者亡坚者腐更无物也
   鬼神之道只恁说与贤虽会得亦信不过须是
   自得也或曰何以得无恐惧曰须是气定自然
   不惑气未充要强不得
  本义此穷理之事以者圣人以易之书也易者阴
  阳而已幽明死生鬼神皆阴阳之变天地之道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9a 页 WYG0020-0550c.png
  天文则有昼夜上下地理则有南北高深原者推
  之于前反者要之于后阴精阳气聚而成物神之
  伸也魂游魄降散而为变鬼之归也
   朱氏附录观文察变以至知鬼神之情状皆是
   言穷理之事直是要知得许多然后谓之穷理
   ○仰观天俯察地只是一个阴阳圣人看许多
   般物事都不出阴阳两字便做河图洛书也只是
   阴阳○问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29b 页 WYG0020-0550d.png
   知幽明之故本义云天文则有昼夜上下地理
   则有南北高深如何曰故是幽明之所以然者
   昼明夜幽上明下幽观昼夜之运日月星辰之
   上下(日出地上便明日入地下便是幽天/文有半边在上面须有半边在下面)可见
   天文幽明之所以然也南明北幽高明深幽观
   南北高深可见地理幽明之所以然也又曰天
   是阳地是阴然天地又自各有阴阳天之昼是
   阳夜是阴日是阳月是阴地如高属阳下属阴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0a 页 WYG0020-0551a.png
   平坦属阳险阻属阴东南属阳西北属阴幽明
   便是阴阳○问原始反终曰反只如折转来谓
   推原其始折转来看其终如回头之义是反回
   来观其终也(见得以此之/有知彼之无)○精魄也(耳目之/精为魄)
   魂也(口鼻之嘘/吸为魂)二者合而成物精虚魄降则气
   散魂游而无不之矣魄为鬼魂为神礼记有孔
   子荅宰我问正说此理甚详礼记宰我曰吾闻
   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0b 页 WYG0020-0551b.png
   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注气谓
   嘘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聪明为魄杂书云魂人
   阳神也魄人阴神也亦可取○问精气为物游
   魂为变曰此是两个合一个离精气合则魂魄
   合而凝结为物离则阳已散而阴无所归故为
   变又曰变是魂魄相离虽独说游魂而不言魄
   而离魄之意自可见矣又曰此只是聚散聚而
   为物神也散而为变鬼也神属阳鬼属阴又错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1a 页 WYG0020-0551c.png
   综而横看之则精为阴气为阳就人身而言虽
   是属阳然体魄已属阴盖生之中已带了个死
   㡳道理变虽属阳然魂气上游体魄下降亦自
   具阴阳如言殂落升也便是魂之游落即魄之
   降古之祭祀求诸阳所以求其魂求诸阴所以
   求其魄横渠说精气自无而有游魂自有而无
   其说亦分晓又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此却知
   鬼神之情状魂气升于天体魄归于土神气上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1b 页 WYG0020-0551d.png
   升鬼魄下降不特人也凡物之枯败其香气腾
   上物则腐于下推此可见○死则谓之魂魄生
   则谓之精气天地公共㡳谓之鬼神○始终死
   生是以循环言精气鬼神是以聚散言其实不
   过阴阳两端而已○问天地之化虽生生不穷
   然而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能原始而知其
   聚而生则必知其后必散而死能知其生也得
   于气化之日初无精神寄寓于太虚之中则知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2a 页 WYG0020-0552a.png
   其死也与气而俱散无复更有形象尚留于冥
   漠之内曰死便是都散无了问游魂为变间有
   为妖孽者是如何得未散曰游字是渐渐散若
   是为妖孽者多是不得其死其气未散故郁结
   而成妖孽若尪羸病死㡳人这气消耗尽了方
   死岂得更郁结成妖孽然不得其死者久之亦
   散又如其取精多其用物弘如伯有者亦是卒
   未散也○问精气为物阴精阳气聚而成物此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2b 页 WYG0020-0552b.png
   总言神游魂为变魂游魄降散而成变此总言
   鬼疑错综而言曰然此所谓人者鬼神之会也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知/音)
(智知命之知/如字乐音洛)
   程氏附录乐天知命通上下之言也圣人乐天
   则不须言知命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者尔不
   知命无以为君子是矣命者所以辅义一循于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3a 页 WYG0020-0552c.png
   义则何庸断之以命哉若夫圣人之知天命则
   异于此
  本义此圣人尽性之事也天地之道知仁而己知
  周万物者天也道济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则知而
  不过矣旁行者行权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
  既乐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忧而其知益深随
  处皆安而无一息之不仁故能不忘其济物之心
  而仁益笃盖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用故其相为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3b 页 WYG0020-0552d.png
  表里如此
   朱氏附录上文言易之道与天地准此言圣人
   之道与天地相似也○与天地相似故不违下
   数句是说与天地相似之事上文易与天地准
   下数句是说易与天地准之事○与天地相似
   是说圣人第一句泛说知周乎万物至道济天
   下是细密㡳工夫知便直要周乎万物无一物
   之遗道直要尽济天下○知周乎万物便只是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4a 页 WYG0020-0553a.png
   知幽明死生鬼神之理○或问程子知周乎万
   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释之曰义之所包知也
   文意如何曰程子说易字皆谓易之书而言故
   其说如此似觉未安盖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
   天地之道此固指书而言自仰观俯察以下须
   是有人始得盖圣人因易之书而穷理尽性之
   事也○问本义云知周万物者天也道济天下
   者地也是如何曰此与后段仁者见谓之仁知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4b 页 WYG0020-0553b.png
   者见谓之知又自不同此以清浊言彼以动静
   言知是先知得较虚故属之天道济天下则普
   济万物实惠及民故属之地又言旁行而不流
   乐天知命故不忧此两句本皆是知之事盖不
   流便是贞也不流是本旁行是应变处无本则
   不能应变能应变而无其本则流而入变诈矣
   细分之则旁行是知不流属仁其实皆是知之
   事对下文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一句专说仁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5a 页 WYG0020-0553c.png
   ○知周万物是体旁行是可与权乃推行处乐
   天知命是自处三节各说一理○旁行而不流
   此小变而不失其大常然前后却有故字又相
   对此一句突然易中自时有恁地处颇难晓○
   问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曰此是与上文乐天知
   命对说乐天知命是知崇安土敦仁是礼卑安
   是随所居而安在在处处皆安若自家不安何
   以能爱敦只是笃厚去尽已私纯是天理更无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5b 页 WYG0020-0553d.png
   夹杂充足盈满方有个敦厚之意只是仁而又
   仁敦厚于仁故能爱惟安土敦仁则其爱自广
   又曰乐天知命主知言是崇德事安土敦仁主
   礼言是广业事又曰敦是仁体能爱是及物处
   ○安土者随寓而安也敦乎仁者不失其天地
   生物之心也安土而敦乎仁则无适而非仁矣
   所以能爱也仁者乐山之意于此可见又曰安
   土者随所寓而安若自择安处便只知有已不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6a 页 WYG0020-0554a.png
   知有物也此厚于仁者之事故能爱也又曰安
   土敦乎仁故能爱圣人说仁是恁地说此语说
   仁最密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
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程氏附录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者模范出一
   天地尔非在外也如此曲成万物岂有遗哉○
   范围天地之化天本廓然无穷但人以目力所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6b 页 WYG0020-0554b.png
   及见其寒暑之序日月之行立此规模以窥测
   它天地之化不是天地之化其体有如城郭之
   𩔖都盛其气假使言日升降于三万里不可道
   三万里外更无物又如言天地升降于八万里
   中不可道八万里外天地尽学者要体天地之
   化如此言之甚与天地不相似其卒必有窒碍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昼夜死生之道也○昼
   夜死生之道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7a 页 WYG0020-0554c.png
   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
   也○冬寒夏暑阴阳也所以运动变化者神也
   神无方故易无体若如或者别立一天谓人不
   可以包天则有方矣是二本也
  本义此圣人至命之事也范如铸金之有模范围
  匡郭也天地之化无穷而圣人为之范围不使过
  于中道所谓裁成者也通犹兼也昼夜即幽明生
  死鬼神之谓如此然后可见至神之妙无有方所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7b 页 WYG0020-0554d.png
  易之变化无有形体也○此章言易道之大圣人
  用之如此
   朱氏附录天地之化滔滔无穷如一炉金汁镕
   化不息圣人则为之铸泻成器使入模范匡郭
   不使过于中道也曲成万物而不遗此又就事
   物之分量形质随其大小阔狭长短方圆无不
   各成就此物之理无有遗阙范围天地是极其
   大而言曲成万物是极其小而言范围如大德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8a 页 WYG0020-0555a.png
   敦化曲成如小德川流又曰范围天地之化范
   是铸金作范围是围裹如天地之化都没个遮
   栏圣人便将天地之道一如用范来范成个物
   包裹了试举一端如一岁分四时节候之𩔖以
   此做个涂辙更无过差此特其一尔问范围天
   地之化而不过如天之生物至秋而成圣人则
   为敛藏人之生也欲动情胜圣人则为之教化
   防范此皆是范围而使之不过之事否曰范围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8b 页 WYG0020-0555b.png
   之事阔大此亦其一事也今且就身上看如何
   或曰如视听言动皆当存养使不过差此便是
   否曰事事物物无非天地之化皆当有以范围
   之就喜怒哀乐而言喜所当喜怒所当怒之𩔖
   皆范围也能范围之而不过曲成之而不遗方
   始见得这神无方易无体若范围有不尽曲成
   有所遗神便有方易便有体矣○通乎昼夜之
   道而知既曰通又曰知似不可晓通是兼通乎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9a 页 WYG0020-0555c.png
   昼夜之道若通昼不通夜通生不通死便是不
   知便是神有方易有体了又曰兼通乎昼夜之
   道是知其所以然○神无方而易无体神便是
   在阴㡳又忽然在阳在阳㡳又忽然在阴易便
   是或为阳或又为阴如为春又为夏为秋又为
   冬交错代换而不可以形体拘也又曰无体与
   那其体则谓之易不同各自是一个道理其体
   则谓之易这只说个阴阳动静阖辟刚柔消长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39b 页 WYG0020-0555d.png
   不著这七八个字说不了若唤做易只是一字
   便了又曰此体是个骨子○穷理是知字上说
   尽性是仁字上说言能造其极也至于范围天
   地是至命言与造化一般
    右第四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程氏附录一阴一阳之谓道此理固深说则无
   可说所以阴阳者道既曰气则便是(一作/有)二言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0a 页 WYG0020-0556a.png
   开阖已(一作/便是)感既二则便有感所以开阖者道
   开阖便是阴阳老氏言虚而生气非也阴阳开
   阖本无先后不可道今日有阴明日有阳如人
   言形影盖形影一时不可言今日有形明日有
   影有便齐有○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
   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形而上者则是密也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
   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如一阖一辟谓之变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0b 页 WYG0020-0556b.png
  本义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朱氏附录谓之名之也之谓直为也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程氏附录止于至善不明乎善此言善者义理
   之精微无可得名且以至善目之继之者善此
   言善却言得轻但谓继斯道者莫非善也不可
   谓之恶○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
   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1a 页 WYG0020-0556c.png
   一个元㡳意思元者善之长万物皆有春意便
   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却待它万物自
   成其(一作/甚)性须得
  本义道具于阴而行乎阳继言其发也善谓化育
  之功阳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谓物之所受言物
  生则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阴之事也周子程子之
  书言之备矣
   朱氏附录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何以谓之道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1b 页 WYG0020-0556d.png
   当离合看○一阴一阳之谓道则阴阳是气不
   是道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若只言阴阳之谓
   道则阴阳是道今日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环
   者乃道也一阖一辟谓之变亦然又曰理则一
   而其形者则谓之器其不形者则谓之道然而
   道非器不形器非道不立盖阴阳亦器也而所
   以阴阳者道也是以一阴一阳往来不息而圣
   人指是以明道之全体也此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2a 页 WYG0020-0557a.png
   之说也○问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太极否曰
   阴阳只是阴阳道便是太极程子说所以一阴
   一阳者道也○或问一阴一阳之谓道曰以一
   日言之则昼阳而夜阴以一月言之则望前为
   阳望后为阴以一岁言之则春夏为阳秋冬为
   阴从古至今恁地滚将去只是这个阴阳是孰
   使之然哉乃道也从此句下文分两脚此气之
   动为人为物浑是一个道理故人未生以前此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2b 页 WYG0020-0557b.png
   理本善所以谓继之者善此则属阳气质既定为
   人为物所以谓成之者性此则属阴又曰一阴
   一阳此是天地之理如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
   继之者善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成之者性
   也这一段是说天地生成万物之意不是说人
   性上事○问继之者善则是此理之流行未赋
   与在万物曰如两个轮只管转流动不已万物
   皆从此出来某尝喻之如两片磨中间一个磨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3a 页 WYG0020-0557c.png
   心只管推转不已榖米四散撒出来所以为继
   之者善○程子言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盖此亦
   且从那动处说起若论着动以前又有静静以
   前又有动如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
   这继字便是动之头若只一阖一辟而无继便
   是合杀了问继是动静之间否曰是静之终动
   之始也○化育流行未有定质者为阳此继之
   者善附著成形不可变易者为阴此成之者性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3b 页 WYG0020-0557d.png
   大凡已成形后即渐衰息以至于尽所以属阴
   又曰继是接续不息之意成是凝成有主之意
   又曰继之者善也元亨是气之方行而未著于
   物也是上一截事成之者性也利贞是气之结
   成一物也是下一截事又曰继之者气之方出
   而未有所成之谓也善则理之方行而未有所
   立之名也阳之属也成则物之已成性则理之
   已立者也阴之属也问妙合之始便是继乾道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4a 页 WYG0020-0558a.png
   成男坤道成女便是成曰动而生阳之时便有
   继㡳意至静而成阴方是成又曰继之者善便
   是公共㡳成之者性便是自家得㡳又曰继之
   者善如水之流行成之者性如水之止而成潭
   ○问继之成之是道是器曰继之成之是器善
   与性是道○孟子言性善易却云一阴一阳上
   成之者性也如此则性与善却是二事曰一阴
   一阳是总名道继之者善是二气五行之事成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4b 页 WYG0020-0558b.png
   之者性是气化以后事○问性固是理然性之
   得名是就人生禀得言之否曰继之者善也成
   之者性也这个理在天地间时只是善无有不
   善者生物得来方始名曰性只是这个理在天
   则曰命在人则曰性○问孔子已说继善成性
   如何人尚未知性到得孟子方说出曰孔子说
   得细腻孟子说得疏略孟不曾推原源头不曾
   说上面一截只是说成之者性也○问程子曰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5a 页 WYG0020-0558c.png
   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
   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
   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
   也曰此继之者善也指发处而言之也性之在
   人犹水之在山其清不可得而见也流出而见
   其清然后知其本清也所以孟子只说见孺子
   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处指以示人使知性
   之本善也易所谓继之者善也在性之先此所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5b 页 WYG0020-0558d.png
   引继之者善也在性之后盖易以天道之流行
   者言此以人性之发见者言惟天道之流行如
   此所以性发见亦如此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知音智不知之知/如字鲜息浅反)
   程氏附录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之道也继之
   者善也出道则有用元者善之长也成之者却
   只是性各正性命者也故曰仁者见之谓之仁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6a 页 WYG0020-0559a.png
   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
   道鲜矣如此则亦无始亦无终亦无因甚有亦
   无因甚无亦无有处有亦无无处无○这个义
   理仁者又看做仁了也知者又看做知了也百
   姓又日用而不知此所以君子之道鲜矣此个
   亦不少亦不剩只是人看它不见也
  本义仁阳知阴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随其所见而
  自为全体也日用不知则莫不饮食鲜能知味者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6b 页 WYG0020-0559b.png
  又其每下者也然亦莫不有是道焉或曰上章以
  知属乎天仁属乎地与此不同何也曰彼以清浊
  言此以动静言
   朱氏附录此言万物各具是性但气禀不同各
   以性之所近者窥之故仁者只见得它发生流
   动处而便以为仁知者只见它贞静处而便以
   为知下此一等百姓日用之间习矣而不察所
   以君子之道鲜矣○此章自易与天地准以下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7a 页 WYG0020-0559c.png
   只是言个阴阳至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
   谓之知谓各随人气禀偏处见仁亦属阳知亦
   属阴此又分著阴阳如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便
   是于造化流行处分阴阳此是指人气禀有偏
   处分属阴阳耳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
矣哉
  显诸仁止阴阳不测之谓神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7b 页 WYG0020-0559d.png
  程氏曰运行之迹生育之功显诸仁也神妙无
  方变化无迹藏诸用也天地不与圣人同忧天
  地不宰圣人有心也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
  心而无为天地圣人之盛德大业可谓至矣富
  有溥博也日新无穷也生生相续变易而不穷
  也乾始物而有象坤成物而体备法象著矣推
  数可以知来物通变不穷事之理也天下之有
  不离乎阴阳惟神也莫知其乡不测其为刚柔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8a 页 WYG0020-0560a.png
  动静也
   程氏附录鼓舞万物不与圣人同忧此天与人
   异处圣人有不能为天之所为处○鼓动万物
   圣人之神知则不可名○天理鼓动万物如此
   圣人循天理而欲万物同之所以有忧患○圣
   人人也故不能无忧天则不为桀亡者也又曰
   圣人有为之功天地不宰之功○王信伯云昔
   时问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之意于张思叔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8b 页 WYG0020-0560b.png
   思叔对曰尧舜其犹病诸后因侍伊川伊川问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如何说则对以思叔
   之语伊川曰不然天地以无心故不忧圣人致
   有为之事故忧○或问老子言天地不仁圣人
   不仁如何曰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也
   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非也圣人岂有不
   仁所患者不仁也天地何意于仁鼓舞万物而
   不与圣人同忧圣人则仁此其为能弘道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9a 页 WYG0020-0560c.png
  本义显自内而外也仁谓造化之功德之发也藏
  自外而内也用谓机缄之妙业之本也程子曰天
  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
   朱氏附录显诸仁是元亨诚之通藏诸用是利
   贞诚之复又曰显诸仁是用㡳迹藏诸用是仁
   㡳心显诸仁是流行发见处藏诸用是流行发
   见㡳物显诸仁千头万绪藏诸用只是一个物
   事作显诸仁㡳骨子显诸仁是继之者善也藏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49b 页 WYG0020-0560d.png
   诸用是成之者性也天下万物万事其粲然发
   见处皆是显然者然一事自是一事一物自成
   一物便是用藏在这里如元亨利贞元亨是流
   行处利贞是流行㡳骨子流行个甚么只是流
   行这贞而已此显诸仁藏诸用之谓也又曰显
   诸仁似恕藏诸用似忠显诸仁似一贯藏诸用
   藏诸用似一显诸仁如恻隐藏诸用似仁也恻
   隐羞恶辞逊是非显诸仁也仁义礼智藏诸用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0a 页 WYG0020-0561a.png
   也只是这一个恻隐随事发见及至成那事时
   一事各成一仁此便是藏诸用其发用时在这
   道理中发去及至成这事时又只是这个道理
   此便是业业是事之已成处鼓万物而不与圣
   人同忧此正是显诸仁藏诸用㡳时节盛德大
   业便是显诸仁藏诸用成就处又曰显诸仁似
   隐而费藏诸用似费而隐又曰显诸仁易说藏
   诸用极微难说这用字如横渠说一故神神字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0b 页 WYG0020-0561b.png
   用字一㨾显诸仁如春生夏长发生彰露可见
   者藏诸用是所以生长者藏在里面而不可见
   又这个有作先后说处如元亨利贞之𩔖有作
   表里说处便是这里或问显诸仁藏诸用本义
   云显自内而外藏自外而内窃疑造化之功固
   有自内而外机缄之妙何以见其自外而内勉
   斋荅曰仁本是在内以其发出在外故谓之自
   内而外用本是在外以其收藏归内故谓之自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1a 页 WYG0020-0561c.png
   外而内如春夏之生长万物便是显诸仁至秋
   冬则收敛成实便是藏诸用春夏是显秋冬所
   藏之仁秋冬是藏春夏所显之用○显诸仁德
   之所以盛藏诸用业之所以成譬如一树一根
   生许多枝叶花实此是显诸仁处及至结实一枝
   成一个种子此是藏诸用处生生不已所谓日新
   也万物无不具此理所谓富有也又曰如此一穗
   禾其始只用一个母子少问成榖一个各自成得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1b 页 WYG0020-0561d.png
   一个将去种植一个又自成一穗又开枝开叶去
   所以下文谓富有之谓大业○天地造化是自然
   圣人虽生知安行然毕竟是有心去做所以说不
   与圣人同忧明道二语最好天地无心而成化圣
   人有心而无为无心便是不忧成化便是鼓万物
   天地鼓万物亦何尝有心来○盛德大业至矣
   哉是赞叹上面显诸仁藏诸用又曰盛德大业
   至矣哉只是说易之理非指圣人而言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2a 页 WYG0020-0562a.png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本义张子曰富有者大而无外日新者久而无穷
   朱氏附录先说个富有方始说日新此如说宇
   宙相似先有这物事方始相连相续去
生生之谓易
   程氏附录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
   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人则能推物则气昏推不得不可谓它物不与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2b 页 WYG0020-0562b.png
   有也○生生之谓易生生之用则神也○天地
   阴阳其𫝑高下甚相背然必相须而为用也有
   阴便有阳有一便有二才有一二便有三一二
   之间便是三已往便无穷老子亦言三生万物
   此是生生之谓易理自然如此维天之命于穆
   不已自是理自相续不已非是人为之如使可
   为虽使百万般安排也须是有息时只为无为
   故不息中庸言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3a 页 WYG0020-0562c.png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本义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理与书皆然也
成象之谓乾爻法之谓坤(爻胡孝反今本作效晁/氏曰按爻古文效字)
  本义爻呈也法谓造化之详密而可见者
   朱氏附录既说盛德大业又说它只管恁地生
   去所以接之以生生之谓易是渐说入易上去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乾只略成一个形象
   到得坤便都呈见出许多法来又曰到坤处都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3b 页 WYG0020-0562d.png
   细了万法一齐出见又曰成象之谓乾效法之
   谓坤依旧只是阴阳凡属阳㡳便只有个象是
   方做未成形之意已成形便属阴成象便如日
   月星辰风霆之𩔖亦无个实体只是个悬象如
   此效者陈也如今人言效力之效法是一成已
   定之物可以形状见者如条法亦是实有一定
   已成之法乾便略坤便详又曰成象之谓乾此
   造化方有些显露处效法之谓坤则效其形法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4a 页 WYG0020-0563a.png
   而可见以法言之大段详密矣效字难看如效
   顺效忠效诚之效有陈献㡳意思乾坤只是理
   理本无心自人而观犹必待乾之成象而后坤
   能效法然理自如此本无相待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本义占筮也事之未定者属乎阳也事行事也占
  之已决者属乎阴也极数知来所以通事之变张
  忠定公言公事有阴阳意盖如此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4b 页 WYG0020-0563b.png
   朱氏附录占出这事人便依它这个做便是通
   变之谓事看来圣人说到这处便说在占上去
   则此书分明是要做占用矣○自富有至效法
   是说其理如此用处却在那极数与通变上面
   盖说上面许多道理要做这般用
阴阳不测之谓神
   程氏附录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阴阳不
   测之谓神要思而得之○游定夫问伊川阴阳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5a 页 WYG0020-0563c.png
   不测之谓神伊川曰贤是疑了问是拣难㡳问
  本义张子曰两在故不测○此章言道之体用不
  外乎阴阳而其所以然者则未尝倚于阴阳也
   朱氏附录阴阳不测之谓神是总结这一段不
   测者是在这里又在那里便只是这一个物事
   走来走去无处不在六十四卦都说了这又说
   三百八十四爻许多变化只是这一个物事周
   流其间○问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阴阳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5b 页 WYG0020-0563d.png
   不测之谓神要思得之明道提此三句是如何
   曰此三句也是𦂳要须是看本文方得问德是
   得于已㡳业是发出来㡳德便是本生生之谓
   易便是体成象谓乾效法谓坤便只是里面交
   错㡳曰乾坤其易之缊易是一块乾坤是里面
   往来底圣人作易便是如此又问阴阳不测之
   谓神便是妙用处曰便是包括许多道理
    右第五章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6a 页 WYG0020-0564a.png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禦以言乎迩则静而正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易广矣大矣止易简之善配至德
  程氏曰易道广大推远则无穷近言则安静而正
  天地之间万物之理无有不同乾静也专动也直
  专专一也直直易也惟其专直故其生物之功大
  坤静翕动辟坤体动则开应乾开阖而广生万物
  广大天地之功也变通四时之运也一阴一阳日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6b 页 WYG0020-0564b.png
  月之行也乾坤易简之功乃至善之德也
  本义不禦言无尽静而正言即物而理存备言无
  所不有
   朱氏附录问以言乎远则不禦以言乎迩则静
   而正曰无小无大无物不包然当体便各具此
   道理所谓静而正者宜着工夫看又曰未动时
   便都有此道理都是真实所以下个正字又曰
   静而正谓触处皆见有此道不待安排不待措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7a 页 WYG0020-0564c.png
   置虽至小至近至鄙至陋之事无不见有随处
   皆见足无所欠阙只观之人身便见(见有见足/之见贤遍)
   (反/)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
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翕虚级反/辟婢亦反)
   程氏附录乾阳(一有/物字)也不动则不刚其静也专
   (专/一)其动也直(直/遂)不专一则不能直遂坤阴(一有/物字)
   也不静则不柔(不柔一/作躁)其静也翕(翕/聚)其动也辟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7b 页 WYG0020-0564d.png
   (发/散)不翕聚则不能发散
  本义乾坤各有动静于其四德见之静体而动用
  静别而动交也乾一而实故以质言而曰大坤二
  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广盖天之形虽包于地之外
  而其气常行乎地之中易之所以广大者以此
   朱氏附录乾静专动直而大生坤静翕动辟而
   广生这说阴阳体性如此卦画也髣髴似恁地
   又曰以乾坤二卦观之亦可见乾画奇便见得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8a 页 WYG0020-0565a.png
   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坤画耦便见得其静也翕
   其动也辟○健者乾之性情如刚强㡳人便静
   时亦有个立作做事㡳意思故曰其静也专顺
   者坤之性情如柔顺㡳人静时只有个收敛而
   已故曰其静也翕○问本义云乾一而实故以
   质言而曰大坤二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广曰此
   两句解得极分晓盖曰以形言之则天包地外
   地在天之中所以说天之质大以理与气言之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8b 页 WYG0020-0565b.png
   则天之气却尽在地之中地尽承受得那天之
   气所以说其量广天只是一个物事一故实从
   里面便实出来流行发生只是一个物事所以
   说乾一而实地形虽是坚实然却虚天之气流
   行乎地之中皆从地里面发出来所以说坤二
   而虚天以其包得地所以说其质之大地以其
   容得天之气所以说其量之广非是说地之形
   有尽故以量言也只是说地尽容得天之气所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9a 页 WYG0020-0565c.png
   以说其量之广耳或问乾一画坤两画如何曰
   观乾一而实坤二而虚之说可见乾只是一个
   物事充实遍满坤便有开阖乾气上来时坤便
   开从两边去如两扇门相似正如扇之运风甑
   之蒸饭扇甑是坤风与蒸乾之气也问阳奇阴
   偶就天地之实形上看如何见得曰大生是浑
   沦无所不包广生是广阔能容受得那天之气
   专直则只是一物直去翕辟则是两个翕则合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59b 页 WYG0020-0565d.png
   辟则开此奇偶之形也又曰地到冬间都翕聚
   不开至春则天气入地地气开以迎之又曰大
   抵阴是两件如阴爻两画辟是两开去翕是两
   合如地皮上生出物来地皮须开今天固包著
   地然天之气却贯在地中地却虚有以受天之
   气下文大生广生云者大是一个大㡳物事广
   便容受得许多物事大字实广字虚又曰地却
   是有空阙处天却四方上下都周匝无空阙偪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0a 页 WYG0020-0566a.png
   塞满皆是天地之四向㡳下却靠著那天天包
   地其气无不通恁地看来浑只是天了气却从
   地中迸出又见地广处横渠云地对天不过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
配至德
  本义易之广大变通与其所言阴阳之说易简之
  德配之天道人事则如此
   朱氏附录问易简之善配至德曰此是将易中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0b 页 WYG0020-0566b.png
   之理取外面一事来对谓易之广大便配天地
   易之变通便如四时寒暑往来(如老阳变阴/老阴变阳)
   阳之义便与日月相似易简之善便如在人之
   至德○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
   日月是以易配天易简之善配至德是以易配
   人之至德○问这配字莫是配合否曰配只是
   相似之意且如变通配四时四时如何配合四
   时自是流行不息所谓变通者如此易简之善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1a 页 WYG0020-0566c.png
   配至德至德亦如何配合易简是当行之理至
   德是自家所得者又曰也是易上有这道理如
   人心之至德也又曰欲见其广大则于天地乎
   观之欲见其变通则于四时乎观之欲知其阴
   阳之义则观于日月可见欲知简易则观于圣
   人之至德可见○上面几句是虚说㡳这个配
   天地四时日月至德是说它实处
    右第六章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1b 页 WYG0020-0566d.png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
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知音/智)
  子曰易其至矣乎止道义之门
  程氏曰易之道其至矣乎圣人以易之道崇大其
  德业也知则崇高礼则卑下高卑顺理合天地之
  道也高卑之位设则易在其中矣斯理也成之在
  人则为性(成之者/性也)人心存乎此理之所存乃道义
  之门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2a 页 WYG0020-0567a.png
   程氏附录问知崇礼卑曰崇㡳便是知卑㡳便
   是礼○兵法远交近攻须是审行此道(知崇礼/卑之意)
  本义十翼皆夫子所作不应自著子曰字疑皆后
  人所加也穷理则知崇如天而德崇循理则礼卑
  如地而业广此其取𩔖又以清浊言
   朱氏附录知崇礼卑这是两截知崇是知识要
   超迈礼卑是须就切实处行若知不高则识见
   浅陋若履不切则所行不实知识高便是象天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2b 页 WYG0020-0567b.png
   所行实便是法地识见高于上所行实于下中
   间便生生而不穷故说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
   道义之门大学所说格物致知是知崇之事所
   说诚意正心修身是礼卑之事又曰知识贵乎
   高明践履贵乎著实知既高明须是放低著实
   去做又曰学只是知与礼它这意思却好礼便
   细密中庸致广大尽精微等语皆只是说知礼
   又曰知是知处礼是行处知尽要高行却自近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3a 页 WYG0020-0567c.png
   起又曰知崇天也是致知事要得高明礼卑地
   也是事事都要践履过卑便业广又曰知崇者
   德之所以崇礼卑者业之所以广礼才有些子
   不到处这业便有欠阙便不广了地虽极卑无
   所欠阙故广又曰知识日多则知益高又曰这
   事也合礼那事也合礼积累得多业便广又曰
   所谓德言盛礼言恭礼便是要极卑故无物事
   无个礼虽于至微至细㡳事皆当畏谨戒惧惟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3b 页 WYG0020-0567d.png
   恐失之这便是礼之卑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无非卑㡳事然又不是强安排皆是天理合如
   此又曰礼卑是卑顺之意卑便广地卑便广高
   则狭了人若只拣取高㡳做便狭如何会广地
   卑便会广世上更无物卑似地㡳又曰礼卑是
   从贴㡳谨细处做去所以能广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程氏附录天地设位而易行其中何不言人行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4a 页 WYG0020-0568a.png
   其中盖人亦物也若言神行乎其中则人只于
   鬼神上求矣若言理言诚亦可也而特言易者
   欲使人默识而自得之也○天地设位而易行
   乎其中只是敬也敬则无间断体物而不可遗
   者诚敬而已矣不诚则无物也诗曰维天之命
   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己
   纯则无间断○且唤做中若以四方之中为中
   则四边无中乎若以中外之中为中则外面无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4b 页 WYG0020-0568b.png
   中乎如生生之谓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
   岂可只以今之易书为易乎中者且谓之中不
   可捉一个中来为中○天地只是设位易行乎
   其中者神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乾
   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
   矣易是个甚易又不只是这一部书是易之道
   也不要将易又是一个事即事(一作唯一/作只是)尽天
   理便是易也○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位乎中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5a 页 WYG0020-0568c.png
   无人则无以见天地书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
   人万物之灵易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乾
   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
   矣○成性存存便是道义之门○成性存存道
   义之门亦是万物各有成性存存亦是生生不
   已之意天只是以生为道○成性存存道义之
   门道无体义有方也
  本义天地设位而变化行犹知礼存性而道义出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5b 页 WYG0020-0568d.png
  也成性本成之性也存存谓存而又存不已之意
  也
   朱氏附录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阴阳升降
   便是易易者阴阳是也○问天地设位止道义
   之门荅曰上文言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人
   崇其智须是如天之高卑其礼须如地之下天
   地设位一句只是引起要说智崇礼卑人之智
   礼能如天地便能成性存存道义便自此出所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6a 页 WYG0020-0569a.png
   谓道义便是易也成性存存不必专主圣人而
   言○成性犹言见成㡳性这性元自好了但知
   崇礼卑则成性便存存又曰成性是不曾作坏
   㡳存谓常在这里存之又存又曰成性成之者
   性字义同而用异成性是已成之性如言成德
   成说之𩔖成之者性是成就之意如言成已成
   物之𩔖问成性存存是不忘其所存曰众人多
   是说到圣人处方是性之成看来不如此成性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6b 页 WYG0020-0569b.png
   只是一个浑沦之性存而不失便是道义之门
   便是生生不已处又曰存存是生生不已之意
   当以伊川说为是又曰尧舜性之是其性本浑
   成学者学之须是以知礼做也到得它成性处
   道义出谓这里流出道体也义用也又曰性是
   自家所以得于天㡳道义是众人公共㡳○问
   程子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只是敬如何
   曰易是自然造化圣人本意只说自然造化流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7a 页 WYG0020-0569c.png
   行程子是将来就人身上说敬则这道理流行
   不敬便断了前辈引经文多是借来说已意○
   问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只是敬也敬则无
   间断天地人只是一个道理天地设位而变易
   之理不穷所以天地生生不息人亦全得此理
   只是气禀物欲所昏故须持敬治之则本然之
   理自无间断曰也是如此天地也似有个主宰
   方始恁地变易便是天地敬
周易传义附录 卷十上 第 67b 页 WYG0020-0569d.png
    右第七章
 
 
 
 
 
 
 周易传义附录卷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