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a 页 WYG0020-036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传义附录卷七上   宋 董楷 撰
下经
(兑下/离上)
  传睽序卦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家
  道穷则睽乖离散理必然也故家人之后受之以
  睽也为卦上离下兑离火炎上兑泽润下二体相
  违睽之义也又中少二女虽同居而所归各异是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b 页 WYG0020-0367b.png
  其志不同行也亦为睽义
睽小事吉
  傅睽者睽乖离散之时非吉道也以卦才之善虽
  处睽时而小事吉也
   程氏附录睽卦不见四德盖不容著四德繇言
   小事吉者止是方睽之时犹足以致小事之吉
   不成终睽而已须有济睽之道
  本义睽乖异也为卦上火下泽性相违异中女少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a 页 WYG0020-0368a.png
  女志不同归故为睽然以卦德言之内说而外明
  以卦变言之则自离来者柔进居三自中孚来者
  柔进居五自家人来者兼之以卦体言之则六五
  得中而下应九二之刚是以其占不可大事而小
  事尚有吉之道也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传彖先释睽(一无/睽字)(一作/意字)次言卦才终言合睽之
  道而赞其时用之大火之性动而上泽之性动而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b 页 WYG0020-0368b.png
  下二物之性违异故为睽义中少二女虽同居其
  志不同行亦为睽义女之少也同处长则各适其
  归其志异也言睽者本同也本不同则非睽也
  本义以卦象释卦名义
 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
 吉
  传卦才如此所以小事吉也兑说也离丽也又为
  明故为说顺而附丽于明凡离在上而彖欲见柔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a 页 WYG0020-0368c.png
  居尊者则曰柔进而上行晋鼎是也方睽乖之时
  六五以柔居尊位有说顺丽明之善又得中道而
  应刚虽不能合天下之睽成天下之大事亦可以
  小济是于小事吉也五以明而应刚不能致大吉
  何也曰五阴柔虽应二而睽之时相与之道未能
  深固故二必遇主于巷五噬肤则无咎也天下睽
  散之时必君臣刚阳中正至诚协力而后能合也
  本义以卦德卦变卦体释卦辞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b 页 WYG0020-0368d.png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
 其事𩔖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传推物理之同以明睽之时用乃圣人合睽之道
  也见同之为同者世俗之知也圣人则明物理之
  本同所以能同天下而和合万𩔖也以天地男女
  万物明之天高地下其体睽也然阳降阴升相合
  而成化育之事则同也男女异质睽也而相求之
  志则通也生物万殊睽也然而得天地之和禀阴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a 页 WYG0020-0369a.png
  阳之气则相𩔖也物虽异而理本同故天下之大
  群生之众睽散万殊而圣人为能同之处睽之时
  合睽之用其事至大故云大矣哉
  本义极言其理而赞之
   朱氏附录问程传物虽异而理本同之旨曰天
   施地生男倡女随此感彼应盖不能以相无也
   非理之本同何以如此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b 页 WYG0020-0369b.png
  传上火下泽二物之性违异所以为睽离之象君
  子观睽异之象于大同之中而知所当异也夫圣
  贤之处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于世俗所同者
  则有时而独异盖于秉彝则同矣于世俗之失则
  异也不能大同者乱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独异者
  随俗习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异耳中庸曰和而
  不流是也
  本义二卦合体而性不同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5a 页 WYG0020-0369c.png
   朱氏附录问睽卦大象君子以同而异曰此是
   取两象合体为同而其性各异在人则是和而
   不同之意盖其趣则同而所以为同则异如伯
   夷柳下惠伊尹三子所趣不同而其归则一彖
   辞言睽而同大象言同而异在人则出处语默
   虽不同而同归于理讲论文字为说不同而同
   于求合义理立朝论事所见不同而同于忠君
   本义所谓二卦合体者言同也而性不同者言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5b 页 WYG0020-0369d.png
   异也以同而异语意与用晦而明相似大凡读
   易到精熟后颠倒说来皆合不然则是死说耳
   ○问睽君子以同而异作理一分殊看如何曰
   理一分殊是理之自然如此这处又就人事之
   异同上说盖君子有同处有异处如所谓周而
   不比群而不党是也大抵易中六十四象下句
   皆是就人事之近处说不必深去求它此处伊
   川说得甚好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6a 页 WYG0020-0370a.png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丧息/浪反)
  传九居卦初睽之始也在睽乖之时以刚动于下
  有悔可知所以得亡者九四在上亦以刚阳睽离
  无与自然同𩔖相合同是阳爻同居下又当相应
  之位二阳本非相应者以在睽故合也上下相与
  故能亡其悔也在睽诸爻皆有应夫合则有睽本
  异则何睽唯初与四虽非应而同德相与故相遇
  马者所以行也阳上行者也睽独无与则不能行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6b 页 WYG0020-0370b.png
  是丧其马也四既与之合则能行矣是勿逐而马
  复得也恶人与巳乖异者也见者与相通也当睽
  之时虽同德者相与然小人乖异者至众若弃绝
  之不几尽天下以仇君子乎如此则失含弘之义
  致凶咎之道也又安能化不善而使之合乎故必
  见恶人则无咎也古之圣王所以能化奸凶为善
  良革仇敌为臣民者由弗绝也
  本义上无正应有悔也而居睽之时同德相应其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7a 页 WYG0020-0370c.png
  悔亡矣故有丧马勿逐而自复之象然亦必见恶
  人然后可以辟咎如孔子之于阳货也
   朱氏附录马是行底物初间行不得后来却行
   得大率睽之诸爻都如此多说先异而后同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辟音/避)
  传睽离之时人情乖违求和合之且病其不(一作/未)
  能得也若以恶人而拒绝之则将众仇于君子而
  祸咎至矣故必见之所以免辟怨咎也无怨咎则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7b 页 WYG0020-0370d.png
  有可合之道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傅二与五正应为相与者也然在睽乖之时阴阳
  相应之道衰而刚柔相戾之意胜学易者识此则
  知变通矣故二五虽正应当委曲以相求也二以
  刚中之德居下上应六五之君道合则志行成济
  睽之功矣而居睽离之时其交非固二当委曲求
  于相遇觊其得合也故曰遇主于巷必能合而后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8a 页 WYG0020-0371a.png
  无咎君臣睽离其咎大矣巷者委曲之涂也遇者
  会逢之谓也当委曲相求期于会遇与之合也所
  谓委曲者以善道宛转将就使合而已非枉已屈
  道也
  本义二五阴阳正应居睽之时乖戾不合必委曲
  相求而得会遇乃为无咎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传当睽之时君心未合贤臣在下竭力尽诚期使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8b 页 WYG0020-0371b.png
  之信合而已至诚以感动之尽力以扶持之明义
  理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诚其意如是宛转以求其
  合也遇非枉道迎逢也巷非邪僻由径也故夫子
  特云遇主于巷未失道也未非必也非必谓失道
  也
  本义本其正应非有邪也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曳以制反/象同掣昌)
(逝反劓/鱼器反)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9a 页 WYG0020-0371c.png
  傅阴柔于平时且不足以自立况当睽离之际乎
  三居二刚之间处不得其所安其见侵陵可知矣
  三以正应在上欲进与上合志而四阻于前二牵
  于后车牛所以行之具也舆曳牵于后也牛掣阻
  于前也在后者牵曳之而已当前者进者之所力
  犯也故重伤于上为四所伤也其人天且劓天髡
  首也劓截鼻也三从正应而四隔止之三虽阴柔
  处刚而志行故力进以犯之是以伤也天而又劓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9b 页 WYG0020-0371d.png
  言重伤也三不合于二与四睽之时自无合义适
  合居刚守正之道也其于正应则睽极有终合之
  理始为二阳所厄是无初也后必得合是有终也
  掣从制从手执止之义也
  本义六三上九正应而三居二阳之间后为二所
  曳前为四所掣而当睽之时上九猜狠方深故又
  有髡劓之伤然邪不胜正终必得合故其象占如
  此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0a 页 WYG0020-0372a.png
   朱氏附录天合作而剃须也篆文天作□而作
   而
 象曰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传以六居三非正也非正则不安又在二阳之间
  所以有如是艰厄由位不当也无初(一有/而字)有终者
  终必与上九相遇而合乃遇刚也不正而合未有
  久而不离者也合以正道自无终睽之理故贤者
  顺理而安行智者知几而固守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0b 页 WYG0020-0372b.png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传九四当睽时居非所安无应而在二阴之间是
  睽离孤处者也以刚阳之德当睽离之时孤立无
  与必以气𩔖相求而合是以遇元夫也夫阳称元
  善也初九当睽之初遂能与同德而亡睽之悔处
  睽之至善者也故目之为元夫犹云善士也四则
  过中为睽已甚不若初之善也四与初皆以阳处
  一卦之下居相应之位当睽乖之时各无应援自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1a 页 WYG0020-0372c.png
  然同德相亲故会遇也同德相遇必须至诚相与
  交孚各有孚诚也上下二阳以至诚相合则何时
  之不能行何危之不能济故虽处(一无/处字)危厉而无
  咎也当睽离之时孤居二阴之间处不当位危且
  有咎也以遇元夫而交孚故得无咎也
  本义睽孤谓无应遇元夫谓得初九交孚谓同德
  相信然当睽时故必危厉乃得无咎占者亦如是
  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1b 页 WYG0020-0372d.png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传初四皆阳刚君子当睽乖之时上下以至诚相
  交协志同力则其志可以行不止无咎而已卦辞
  但言无咎夫子又从而明之云可以行其志救时
  之睽也盖以君子阳刚之才而至诚相辅何所不
  能济也唯有君则能行其志矣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传六以阴柔当睽离之时而居尊位有悔可知然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2a 页 WYG0020-0373a.png
  而下有九二刚阳之贤与之为应以辅翼之故得
  悔亡厥宗其党也谓九二正应也噬肤噬齧其肌
  肤而深入之也当睽之时非入之者深岂能合也
  五虽阴柔之才二辅以阳刚之道而深入之则可
  往而有庆(一有/也字)复何过咎之有以周成之幼稚而
  兴盛王之治以刘禅之昏弱而有中兴之势盖由
  任圣贤之辅而姬公孔明所以入之者深也
  本义以阴居阳悔也居中得应故能亡之厥宗指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2b 页 WYG0020-0373b.png
  九二噬肤言易合六五有柔中之德故其象占如
  是
   朱氏附录宗如同人于宗之宗
 象曰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传爻辞但言厥宗噬肤则可以往而无咎象复推
  明其义言人君虽巳才不足若能信任贤辅使以
  其道深入于已则可以有为是往而有福庆也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3a 页 WYG0020-0373c.png
寇婚媾往遇雨则吉(说吐活始/锐二反)
  传上居卦之终睽之极也阳刚居上刚之极也在
  离之上用明之极也睽极则咈戾而难合刚极则
  躁暴而不详明极则过察而多疑上九有六三之
  正应实不孤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如人虽有
  亲党而多自疑猜妄生乖离虽处骨肉亲党之间
  而常孤独也上之与三虽为正应然居睽极无所
  不疑其见三如豕之污秽而又背负泥涂见其可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3b 页 WYG0020-0373d.png
  恶之甚也既恶之甚则猜成其罪恶如见载鬼满
  一车也鬼本无形而见载之一车言其以无为有
  妄之极也物理极而必反以近明之如人适东东
  极矣动则西也如升高高极矣动则下也既极则
  动而必反也上之睽乖既极三之所处者正理大
  凡失道既极则必反正理故上于三始疑而终必
  合也先张之弧始疑恶而欲射之也疑之者妄也
  妄安能常故终必复于正三实无恶故后说弧而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4a 页 WYG0020-0374a.png
  弗射睽极而反故与三非复是寇雠乃婚媾也此
  匪寇婚媾之语与它(一作/屯)卦同而义则殊也阴阳
  交而和畅则为雨上于三始疑而睽睽极则不疑
  而合阴阳合而益和则为雨故云往遇雨则吉往
  者自此以往也谓既合而益和则吉也
   程氏附录睽之上九离也离之为德在诸卦莫
   不以为明独于睽便变为恶以阳在上则为亢
   以刚在上则为很以明在上变而为察以很以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4b 页 WYG0020-0374b.png
   察所以为睽之极也故曰见豕负涂载鬼一车
   皆自任已察之所致然往而遇雨则吉遇雨者
   睽解也睽解有二义一是物极则必反故睽极
   则必通若睽极不通却终于睽而已二是所以
   能解睽者却是用明之功也
  本义睽孤谓六三为二阳所制而巳以刚处明极
  睽极之地又自猜很而乖离也见豕负涂见其污
  也载鬼一车以无为有也张弧欲射之也说弧疑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5a 页 WYG0020-0374c.png
  稍释也匪寇婚媾知其非寇而实亲也往遇雨则
  吉疑尽释而睽合也上九之与六三先睽后合故
  其象占如此
   朱氏附录载鬼一车等语所以差异者为它这
   般事是差异㡳事所以却把世间差异㡳明之
   世间自有这般差异㡳事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传雨者阴阳和也始睽而能终和故吉也所以能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5b 页 WYG0020-0374d.png
  和者以群疑尽亡也其始睽也无所不疑故云群
  疑睽极而合则皆亡也(一作则疑/皆亡矣)
   朱氏附录问睽卦无正应而同德相应者何曰
   无正应所以为睽当睽之时当合者既离其离
   者却合也○问睽卦本不好爻中取却好如六
   五对九二处非其位九四对初九本非相应都
   成好爻不知何故曰易之取爻多为占者而言
   占法取变爻便是到此处变了所以困卦虽是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6a 页 WYG0020-0375a.png
   不好然其间利用祭祀之属却都好问此正与
   见群龙无首吉利永贞一般曰然却是变了故
   如此
(艮下/坎上)
  传蹇序卦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
  难也睽乖之时必有蹇难蹇所以次睽也蹇险阻
  之义故为蹇难为卦坎上艮下坎险也艮止也险
  在前而止不能进也前有险陷后有峻阻故为蹇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6b 页 WYG0020-0375b.png
  也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传西南坤方坤地也体顺而易东北艮方艮山也
  体止而险在蹇难之时利于顺处平易之地不利
  止于危险也处顺易则难可纾止于险则难益甚
  矣蹇难之时必有圣贤之人则能济天下之难故
  利见大人也济难者必以大正之道而坚固其守
  故贞则吉也凡处难者必在乎(一无/乎字)守贞正(一无/正字)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7a 页 WYG0020-0375c.png
  设使难不解不失正德是以吉也若遇难而不能
  固其守入于邪滥虽使苟免亦恶德也知义命者
  不为也
  本义蹇难也足不能进行之难也为卦艮下坎上
  见险而止故为蹇西南平易东北险阻又艮方也
  方在蹇中不宜走险又卦自小过而来阳进则往
  居五而得中退则入于艮而不进故其占曰利西
  南而不利东北当蹇之时必见大人然后可以济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7b 页 WYG0020-0375d.png
  难又必守正然后得吉而卦之九五刚健中正有
  大人之象自二以上五爻皆得正位则又贞之义
  也故其占又曰利见大人贞吉盖见险者贵于能
  止而又不可终于止处险者利于进而不可失其
  正也
   朱氏附录蹇利西南是说坤卦分晓但不知从
   何插入这坤卦来此须是个变例圣人到这里
   看见得有个做坤㡳道理大率阳卦多自阴来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8a 页 WYG0020-0376a.png
   阴卦多自阳来震是坤第一画变坎是第二画
   变艮是第三画变易之取象不曾确定了它○
   蹇无坤体只取坎中爻变如沈存中论五姓一
   般蹇利西南谓地也据卦体艮下坎上无坤而
   繇辞言地者往往只取坎中爻变变则为坤矣
   沈存中论五姓自古无之后人既如此呼唤即
   便有义可推
 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难乃/旦反)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8b 页 WYG0020-0376b.png
  传蹇难也蹇之为难如乾之为健若易之为难则
  义有未足(一作/尽)蹇有险阻之义屯亦难也困亦难
  也同为难而义则异屯者始难而未得通困者力
  之穷蹇乃险阻艰难之义各不同也险在前也坎
  险在前下止而不得进故为蹇
 见险而能止知矣哉(知音/智)
  传以卦才言处蹇之道也上险而下止见险而能
  止也犯险而进则有悔咎(一作/吝)故美其能止为知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9a 页 WYG0020-0376c.png
  也方蹇难之时唯能止为善故诸爻除五与二外
  皆以往为失来为得也
  本义以卦德释卦名义而赞其美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
  传蹇之时利于处平易西南坤方为顺易东北艮
  方为险阻九上居五而得中正之位是往而得平
  易之地故为利也五居坎险之中而谓之平易者
  盖卦本坤由五往而成坎故但取往而得中不取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19b 页 WYG0020-0376d.png
  成坎之义也方蹇而又止危险之地则蹇益甚矣
  故不利东北其道穷也谓蹇之极也
 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以正邦也
  传蹇难之时非圣贤(一有大/人字)不能济天下之蹇故
  利于见大人也大人当位则成济蹇之功矣往而
  有功也能济天下之蹇者唯大正之道夫子又取
  卦才而言蹇之诸爻除初外馀皆当正位故为贞
  正而吉也初六虽以阴居阳而处下亦阴之正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0a 页 WYG0020-0377a.png
  以如(一作/如以)此正道正其邦可以济于蹇矣
 蹇之时用大矣哉
  传处蹇之时济蹇之道其用至大故云大矣哉天
  下之难岂易平也非圣贤不能其用可谓大矣顺
  时而处量险而行从平易之道由至正之理乃蹇
  之时用也
  本义以卦变卦体释卦辞而赞其时用之大也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脩德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0b 页 WYG0020-0377b.png
  传山之峻阻上复有水坎水为险陷之象上下险
  阻故为蹇也君子观蹇难之象而以反身脩德君
  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已而益自脩孟子曰行有
  不得者皆反求诸已故遇艰蹇必自省于身有失
  而致之乎是反身也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
  则加勉乃自脩其德也君子脩德以俟时而巳
   朱氏附录或言蹇与困相似君子致命遂志与
   君子反身脩德亦一般曰不然泽无水困是尽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1a 页 WYG0020-0377c.png
   乾燥处困之极事无可为者故只得致命遂志
   若山上有水蹇则犹可进步如山上之泉曲折
   多艰阻然犹可行故教以反身脩德岂可与困
   为比只观泽无水困山上有水蹇两句便全然
   不同
初六往蹇来誉
  传六居蹇之初往进则益入于蹇往蹇也当蹇之
  时以阴柔无援而进其蹇可知来者对往之辞上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1b 页 WYG0020-0377d.png
  进则为往不进则为来止而不进是有见几知时
  之美来则有誉也
  本义往遇险来得誉
   朱氏附录问往蹇来誉曰来往二字唯程传言
   上进则为往不进则为来说得极好今人或谓
   六四往蹇来连是来就三九三往蹇来反是来
   就二上六往蹇来硕是来就五亦说得通但初
   六来誉则位居最下无可来之地其说不得通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2a 页 WYG0020-0378a.png
   矣故不若程传好只是不往为佳耳不往者守
   而不进故不进则为来
 象曰往蹇来誉宜待也
  传方蹇之初进则益蹇时之未可进也故宜见几
  而止以待时可行而后行也诸爻皆蹇往而善来
  然则无出蹇之义乎曰在蹇而往则蹇也蹇终则
  变矣故上巳(一作/六)有硕义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2b 页 WYG0020-0378b.png
  传二以中正之德居艮体止于中正者也与五相
  应是中正之人为中正之君所信任故谓之王臣
  虽上下同德而五方在大蹇之中致力于蹇难之
  时其艰蹇至甚故为蹇于蹇也二虽中正以阴柔
  之才岂易胜其任所以蹇于蹇也志在济君于蹇
  (一作/艰)难之中其蹇蹇者非为身之故也虽使不胜
  志义可嘉故称其忠荩不为巳也然其才不足以
  济蹇也小可济则圣人当盛称以为劝矣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3a 页 WYG0020-0378c.png
  本义柔顺中正正应在上而在险中故蹇而又蹇
  以求济之非以其身之故也不言吉凶者占者但
  当鞠躬尽力而巳至于成败利钝则非所论也
 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传虽艰(一作/蹇)厄于蹇时然其志在济君难虽未能
  成功然(一无/然字)终无过尤也圣人取其志义而谓其
  无尤所以劝忠荩也
  本义事虽不济亦无可尤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3b 页 WYG0020-0378d.png
九三往蹇来反
  传九三以刚居正处下体之上当蹇之时在下者
  皆柔必依于三是为下所附者也三与上为正应
  上阴柔而无位不足以为援故上往则蹇也来下
  来也反还归也三为下二阴所喜故来为反其所
  也稍安之地也
  本义反就二阴得其所安
 象曰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4a 页 WYG0020-0379a.png
  传内在下之阴也方蹇之时阴柔不能自立故皆
  附于九三之阳而喜爱之九之处三在蹇为得其
  所也处蹇而得下之心可以求安故以来为反犹
  春秋之言归也
六四往蹇来连
  传往则益入于坎险之深往蹇也居蹇难之时同
  处艰厄者其志不谋而同也又四居上位而与在
  下者同有得位之正又与三相比相亲者也二与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4b 页 WYG0020-0379b.png
  初同𩔖相与者也是与下同志众所从附也故曰
  来连来则与在下之众相连合也能与众合得处
  蹇之道也
  本义连于九三合力以济
 象曰往蹇来连当位实也
  传四当蹇之时居上位不往而来与下同志固足
  以得众矣又以阴居阴为得其实以诚实与下故
  能连合而下之二三亦各得其实初以阴居下亦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5a 页 WYG0020-0379c.png
  其实也当同患之时相交以实其合可知故来而
  连者当位以实也处蹇难非诚实何以济当位不
  曰正而曰实上下之交主于诚实用各有其所也
九五大蹇朋来
  传五居君位而在蹇难之中是天下之大蹇也当
  蹇而又在险中亦为大蹇大蹇之时而二在下以
  中正相应是其朋助之来也方天下之蹇而得中
  正之臣相辅其助岂小也得朋来而无吉何也曰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5b 页 WYG0020-0379d.png
  未足以济蹇也以刚阳中正之君而方在大蹇之
  中非得刚阳中正之臣相辅之不能济天下之蹇
  也二之中正固有助矣欲以阴柔之助济天下之
  难非所能也自古圣王济天下之蹇未有不由贤
  圣之臣为之助者汤武得伊吕是也中常之君得
  刚明之臣而能济大难者则有矣刘禅之孔明唐
  肃宗之郭子仪德宗之李晟是也虽贤明之君苟
  无其臣则不能济于难也故凡六居五九居二者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6a 页 WYG0020-0380a.png
  则多由助而有功蒙泰之𩔖是也九居五六居二
  则其功(一作/助)多不足屯否之𩔖是也盖臣贤于君
  则辅君以君所不能臣不及君则赞助之而巳故
  不能成大功也
  本义大蹇者非常之蹇也九五居尊而有刚健中
  正之德必有朋来而助之者占者有是德则有是
  助矣
   朱氏附录问蹇九五何故为大蹇曰五是为蹇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6b 页 WYG0020-0380b.png
   主凡人臣之蹇只是一事至大蹇须人主当之
   ○问大蹇朋来之义曰处九五尊位而居蹇之
   中所谓遗大投艰于朕身人君当此之时须屈
   群策用群力乃可济也
 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傅朋者其朋𩔖也五有中正之德而二亦中正虽
  大蹇之时不失其守蹇于蹇以相应助是以其中
  正之节也上下中正而弗济者臣之才不足也自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7a 页 WYG0020-0380c.png
  古守节秉义而才不足以济者岂少乎汉李固王
  允晋周顗王导之徒是也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傅六以阴柔居蹇之极冒极(一作/阴)(一作/蹇)而往所
  以蹇也不往而来从五求三得刚阳之助是以硕
  也蹇之道厄塞穷蹙硕大也宽裕之称来则宽大
  其蹇舒矣蹇之极有出蹇之道上六以阴柔故不
  得出(一作/能耳)得刚阳之助可以舒蹇而已在蹇极之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7b 页 WYG0020-0380d.png
  时得舒则为吉矣非刚阳中正岂能出乎蹇也利
  见大人蹇极之时见大德之人则能(一作/利)有济于
  蹇也大人谓五以相比发此义五刚阳中正而居
  君位大人也在五不言其济蹇之功而上六利见
  之何也曰在五不言以其居坎险之中无刚阳之
  助故无能济蹇之义在上六蹇极而见大德之人
  则能济于蹇故为利也各爻取义不同如屯初九
  之志正而于六二则目之为寇也诸爻皆不言吉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8a 页 WYG0020-0381a.png
  上独言吉者诸爻皆得正各有所善然皆未能出
  于蹇故未足为吉唯上处蹇极而得宽裕乃为吉
  也
  本义巳在卦极往无所之益以蹇耳来就九五与
  之济蹇则有硕大之功大人指九五晓占者宜如
  是也
   朱氏附录诸爻皆不言吉盖未离乎蹇中也至
   上六往蹇来硕吉却是蹇极有济之理既是不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8b 页 WYG0020-0381b.png
   往惟守于蹇则必得见九五之大人与共济蹇
   而有硕大之功矣
 象曰往蹇来硕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传上六应三而从五志在内也蹇既极而有助是
  以硕而吉也六以阴柔当蹇之极密近刚阳中正
  之君自然其志从附以求自济故利见大人谓从
  九五之贵也所以云从贵恐人不知大人为指五
  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9a 页 WYG0020-0381c.png
   程氏附录蹇以反身脩德故往者在外也在外
   必蹇来者在内也在内则有誉无尤来连朋来
   来硕皆反身脩德之谓也蹇蹇不暴进内顾之
   象也暴进出外则无事矣连音平连则无穷也
   朋来则众来言朋来未免于有思也至于来硕
   则来处于大人之事也故曰从贵
(坎下/震上)
  传解序卦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29b 页 WYG0020-0381d.png
  物无终难之理难极则必散解者散也所以次蹇
  也为卦震上坎下震动也坎险也动于险外出乎
  险也故为患难解散之象又震为雷坎为雨雷雨
  之作盖阴阳交感和畅而缓散故为解解者天下
  患难解散之时也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解音蟹彖传/大象并同)
  传西南坤方坤之体广大平易当天下之难方解
  人始离艰苦不可复以烦苛严急治之当济以宽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0a 页 WYG0020-0382a.png
  大简易乃其宜也如是则人心怀而安之故利于
  西南也汤除桀之虐而以宽治武王诛纣之暴而
  反商政皆从宽易也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
  吉无所往谓天下之难已解散无所为也有攸往
  谓尚有所当解之事也夫天下国家必纪纲法度
  废乱而后祸患生圣人既解其难而安平无事矣
  是无所往也则当脩复治道正纪纲明法度进复
  先代明王之治是来复也谓反正理也天下之吉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0b 页 WYG0020-0382b.png
  也其发语辞自古圣王救难定乱其始未暇遽为
  也既安定则为可久可继之治自汉以下乱既除
  则不复有为姑随时维持而已故不能成善治盖
  不知来复之义也有攸往夙吉谓尚有当解之事
  则早为之乃吉也当解而未尽者不早去则将复
  盛事之复生者不早为则将渐大故夙则吉也
  本义解难之散也居险能动则出于险之外矣解
  之象也难之既解利于平易安静不欲久为烦扰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1a 页 WYG0020-0382c.png
  且其卦自升来三往居四入于坤体二居其所而
  又得中故利于西南平易之地若无所往则宜来
  复其所而安静若尚有所往则宜早往早复不可
  久烦扰也
   朱氏附录举解卦云无所往其来复吉程传以
   为天下之难巳解而安平无事则当修复治道
   正纪纲明法度进复先代明王之治夫祸乱既
   平正合脩治道求复三代之规模却只便休了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1b 页 WYG0020-0382d.png
   两汉以来人主还有理会正心诚意否须得人
   主如穷阎陋巷之士治心脩身讲明义理以此
   应天下之务用天下之才方见次第
 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
  传坎险震动险以动也不险则非难不动则不能
  出难动而出于险外是免乎险难也故为解
  本义以卦德释卦名义
 解利西南往得众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2a 页 WYG0020-0383a.png
  传解难之道利在广大平易以宽易而往济解则
  得众心之归也
 其来复吉乃得中也
  传不云无所往省文尔救乱除难一时之事未能
  成治道也必待难解无所往然后来复先王之治
  乃得中道谓合宜也
 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传有所为则夙吉也早则往而有功缓则恶滋而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2b 页 WYG0020-0383b.png
  害深矣
  本义以卦变释卦辞坤为众得众谓九四入坤体
  得中有功皆指九二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
 时大矣哉
  传既明处解之道复言天地之解以见解时之大
  天地之气开散交感而和畅则成雷雨雷雨作则
  万物皆生发甲坼天地之功由解而成故赞解之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3a 页 WYG0020-0383c.png
  时大矣哉王者法天道行宽宥施恩惠养育兆民
  至于昆虫草木乃顺解之时与天地合德也
  本义极言而赞其大也
   朱氏附录阴阳之气闭结之极忽然迸散出做
   这雷雨只管闭结了若不解散如何会有雷雨
   作小畜所以不能成雷雨者畜不极也雷便只
   是如今一个爆杖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3b 页 WYG0020-0383d.png
  传天地解散而成雷雨故雷雨作而为解也与明
  两而作离语不同赦释之宥宽之过失则赦之可
  也罪恶而赦之则非义也故宽之而巳君子观雷
  雨作解之象体其发育则施恩仁体其解散则行
  宽释也
初六无咎
  传六居解初患难既解之时以柔居刚以阴应阳
  柔而能刚之义既无患难而自处得刚柔之宜(一/有)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4a 页 WYG0020-0384a.png
  (也/字)患难既解安宁无事唯自处得宜则为无咎矣
  方解之初宜安静以休息之爻之辞寡所以示意
  本义难既解矣以柔在下上有正应何咎之有故
  其占如此
 象曰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傅初四相应是刚柔相际接也刚柔相际为得其
  宜难既解而处之刚柔得宜其义无咎也
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4b 页 WYG0020-0384b.png
  传九二以阳刚得中之才上应六五之君用于时
  者也天下小人常众刚明之君在上则明足以照
  之威足以惧之刚足以断之故小人不敢用其情
  然犹常存警戒虑其有间而害正(一作/政)也六五以
  阴柔居尊位其明易蔽其威易犯其断不果而易
  惑小人一近之则移其心矣况难方解而治之初
  其变尚易二既当用必须能去小人则可以正君
  心而行其刚中之道田者去害之事狐者邪媚之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5a 页 WYG0020-0384c.png
  兽三狐指卦之三阴时之小人也获谓能变化除
  去之如田之获狐也获之则得中直之道乃贞正
  而吉也黄中色矢直物黄矢谓中直也群邪不去
  君心一入则中直之道无由行矣桓敬之不去武
  三思是也
  本义此爻取象之意未详或曰卦凡四阴除六五
  君位馀三阴即三狐之象也大抵此爻为卜田之
  吉占亦为去邪媚而得中直之象能守其正则无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5b 页 WYG0020-0384d.png
  不吉也
 象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传所谓贞吉者得其中道也除去邪恶使其(一无/其字)
  中直之道得行乃正而吉也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传六三阴柔居下之上处非其位犹小人宜在下
  以负荷而且乘车非其据也必致寇夺之至虽使
  所为得正亦可鄙吝也小人而窃盛位虽勉为正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6a 页 WYG0020-0385a.png
  事而气质卑下本非在上之物终可吝也若能大
  正则如何曰大正非阴柔所能也若能之则是化
  为君子矣三阴柔小人宜在下而反处下之上犹
  小人宜负而反乘当致寇夺也难解之时而小人
  窃位复致寇矣
  本义系辞备矣贞吝言虽以正得之亦可羞也唯
  避而去之为可免耳
 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6b 页 WYG0020-0385b.png
  传负荷之人而且乘载为可丑恶也处非其据德
  不称(一作/胜)其器则寇戎之致乃巳招取将谁咎乎
  圣人又于系辞明其致寇之道谓作易者其知盗
  乎盗者乘衅而至苟无衅隙则盗安能犯负者小
  人之事乘者君子之器以小人而乘君子之器非
  其所能安也故盗乘衅而夺之小人而居君子之
  位非其所能堪也故满假而陵慢其上侵暴其下
  盗则乘其过恶而伐之矣伐者声其罪也盗横暴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7a 页 WYG0020-0385c.png
  而至者也货财而轻慢其藏是教诲乎盗使取之
  也女子而夭冶其容是教诲淫者使暴之也小人
  而乘君子之器是招盗使夺之也皆自取之之谓
  也
   朱氏附录六居三大率少有好㡳负且乘圣人
   到这里又见得有个小人乘君子之器㡳象故
   又于此发出这个道理来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解佳买反拇/茂后反象同)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7b 页 WYG0020-0385d.png
  传九四以阳刚之才居上位承六五之君大臣也
  而下与初六之阴为应拇在下而微者谓初也居
  上位而亲小人则贤人正士远退矣斥去小人则
  君子之党进而诚相得也四能解去初六之阴柔
  则阳刚君子之朋来至而诚合矣不解去小人则
  已之诚未至安能得人之孚也初六其应故谓远
  之为解
  本义拇指初初与四皆不得其位而相应应之不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8a 页 WYG0020-0386a.png
  以正者也然四阳而初阴其𩔖则不同矣若能解
  而去之则君子之朋至而相信也
   朱氏附录四与初皆不得正四能解其拇者以
   四虽阴位而才则阳与初六阴柔则为有间所
   以能解去其拇故得阳刚之朋𩔖至而相信矣
 象曰解而拇未当位也
  传四虽阳刚然居阴于正疑不足若复亲比小人
  则其失正必矣故戒必解其拇然后能来君子以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8b 页 WYG0020-0386b.png
  其处未当位也解者本合而离之也必解拇而后
  朋孚盖君子之交而小人容于其间是与君子之
  诚未至也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解音蟹/象同)
  传六五居尊位为解之主人君之解也以君子通
  言之君子所亲比者必君子也所解去者必小人
  也故君子维有解则吉也小人去则君子进矣吉
  孰大焉有孚者世云见验也可验之于小人小人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9a 页 WYG0020-0386c.png
  之党去则是君子能有解也小人去则君子自进
  正道自行天下不足治也
  本义卦凡四阴而六五当君位与三阴同𩔖者必
  解而去之则吉也孚验也君子有解以小人之退
  为验也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传君子之所解者谓退去小人也小人去则君子
  之道行是以吉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39b 页 WYG0020-0386d.png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射食亦反/隼荀尹反)
  传上六尊高之地而非君位故曰公但据解终而
  言也隼鸷害之物象为害之小人墉墙内外之限
  也害若在内则是未解之时也若出墉外则是无
  害矣复何所解故在墉上离乎内而未去也云高
  见防限之严而未去者上解之极也解极之时而
  独有未解者乃害之坚强者也上居解极解道巳
  至器巳成也故能射而获之既获之则天下之患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0a 页 WYG0020-0387a.png
  解巳尽矣何所不利夫子于系辞复伸其义曰隼
  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
  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
  语成器而动者也鸷害之物在墉上苟无其器与
  不待时而发则安能获之所以解之之道器也事
  之当解与已解之之道至者时也如是而动故无
  括结发而无不利矣括结谓阻碍圣人于此发明
  藏器待时之义夫行一身至于天下之事苟无其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0b 页 WYG0020-0387b.png
  器与不以时而动小则括塞大则丧败自古喜有
  为而无成功或颠覆者皆由是也
  本义系辞备矣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解佳/买反)
  传至解终而未解者悖乱之大者也射之所以解
  之也解则天下平矣
(兑下/艮上)
  传损序卦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纵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1a 页 WYG0020-0387c.png
  缓则必有所失失则损也损所以继解也为卦艮
  上兑下山体高泽体深下深则上益高为损下益
  上之义又泽在山下其气上通润及草木百物是
  损下而益上也又下为兑说三爻皆上应是说以
  奉上亦损下益上之义又下兑之成兑由六三之
  变也上艮之成艮自上九之变也三本刚而成柔
  上本柔而成刚亦损下益上之义损上而益于下
  则为益取下而益于上则为损在人上者施其泽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1b 页 WYG0020-0387d.png
  以及下则益也取其下以自厚则损也譬诸垒土
  损于上以培厚其基本则上下安固矣岂非益乎
  取于下以增上之高则危坠至矣岂非损乎故损
  者损下益上之义益则反是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传损减损也凡损抑其过以就义理皆损之道也
  损之道必有孚诚谓至诚顺于理也损而顺理则
  大善而吉所损无过差可贞固常行而利有所往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2a 页 WYG0020-0388a.png
  也人之所损或过或不及(一有或/常字)或不常(一作/当)
  不合正理非有孚也非有孚则无吉而有咎非可
  贞之道不可行也
  本义损减省也为卦损下卦上画之阳益上卦上
  画之阴损兑泽之深益艮山之高损下益上损内
  益外剥民奉君之象所以为损也损所当损而有
  孚信则其占当有此下四者之应矣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2b 页 WYG0020-0388b.png
  传损者损过而就中损浮末而就本实也圣人以
  宁俭为礼之本故为损发明其义以享祀言之享
  祀之礼其文最繁然以诚敬为本多仪备物所以
  将饰其诚敬之心饰过其诚则为伪矣损饰所以
  存诚也故云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之约可用
  享祭言在乎诚而已诚为本也天下之害无不由
  末之胜也峻宇彫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
  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3a 页 WYG0020-0388c.png
  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
  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
  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本义言当损时则至薄无害
   朱氏附录二簋与簋贰字不同可见其义亦不
   同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上行时/掌反)
  传损之所以为损者以损于下而益于上也取下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3b 页 WYG0020-0388d.png
  以益上故云其道上行夫损上而益下则为益损
  下而益上则为损损基本以为高者岂可谓之益
  乎
  本义以卦体释卦名义
 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传谓损而以至诚则有此元吉以下四者损道之
  尽善也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应/如)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4a 页 WYG0020-0389a.png
 (字旧应/对之应)
  传夫子特释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卦辞简直谓当
  损去浮饰曰何所用哉二簋可以享也厚本损末
  之谓也夫子恐后人不达遂以为文饰当尽去故
  详言之有本必有末有实必有文天下万事无不
  然者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父子主恩必有严顺之
  体君臣主敬必有承接之仪礼让存乎内待威仪
  而后行尊卑有其序非物采则(一作/而)无别文之与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4b 页 WYG0020-0389b.png
  实相须而不可阙也及夫文之胜末之流远本丧
  实乃当损之时也故云曷所用哉二簋足以荐其
  诚矣谓当务实而损饰也夫子恐人之泥言也故
  复明之曰二簋之质用之当有时非其所用而用
  之不可也谓文饰未过而损之与损之至于过甚
  则非也损刚益柔有时刚为过柔为不足损益皆
  损刚益柔也必顺时而行不当时而损益之则非
  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5a 页 WYG0020-0389c.png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传或损或益或盈或虚唯随时而巳过者损之不
  足(一作/及)者益之亏者盈之实者虚之与时偕行也
  本义此释卦辞时谓当损之时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传山下有泽气通上润与深下以增高皆损下之
  象君子观损之象以损于已在脩身之道所当损
  者唯忿与欲故以惩戒其忿怒窒塞其意欲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5b 页 WYG0020-0389d.png
  本义君子脩身所当损者莫切于此
   朱氏附录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观山之
   象以惩忿观泽之象以窒欲欲如污泽然其中
   秽浊解污染人须当填塞了问观山之象以惩
   忿是如何曰人怒时自是恁突兀起来故孙权
   曰令人气涌如山○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
   窒欲必是降下山以塞其泽便是此象六十四
   卦象皆如此○惩忿如救火窒欲如放水○问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6a 页 WYG0020-0390a.png
   惩忿窒欲忿怒易发难制故曰惩惩是戒于后
   欲之起则甚微渐渐到炽处故曰窒窒谓塞于
   初古人说情窦窦是罅隙须是塞其罅隙曰惩
   也不专是戒于后若是怒时也须去惩治它始
   得惩者惩于今而戒于后耳窒亦非是真有个
   孔穴去塞了但遏绝之使不行耳○问何以窒
   欲伊川曰思此莫是言欲心一萌当思礼义以
   胜之否曰然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6b 页 WYG0020-0390b.png
初九巳事遄往无咎酌损之(遄市/专反)
  传损之义损刚益柔损下益上也初以阳刚应于
  四四以阴柔居上位赖初之益者也下之益上当
  损已而不自以为功所益于上者事既巳则速去
  之不居其功乃无咎也若享其成功之美非损已
  益上也于为下之道为有咎矣四之阴柔赖初者
  也故听于初初当酌度其宜而损已以益之过与
  不及皆不可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7a 页 WYG0020-0390c.png
  本义初九当损下益上之时上应六四之阴辍所
  为之事而速往以益之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
  此然居下而益上亦当斟酌其深浅也
   朱氏附录在损之初下犹可以斟酌也○问损
   卦三阳皆能益阴而二上爻则弗损益之初则
   曰酌损之何邪曰这一爻难解只得用伊川说
   又曰易解得处少难解处多今且恁地说去到
   那占时又自别消详有应处难与为定说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7b 页 WYG0020-0390d.png
 象曰巳事遄往尚合志也
  传尚上也时之所崇用为尚初之所尚者与上合
  志也四赖于初初益于四与上合志也
  本义尚上通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传二以刚中当损刚之时居柔而说体上应六五
  阴柔之君以柔说应上则失其刚中之德故戒所
  利在贞正也征行也离乎中则失其贞正而凶矣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8a 页 WYG0020-0391a.png
  守其中乃贞也弗损益之不自损其刚贞则能益
  其上乃益之也若失其刚贞而用柔说适足以损
  之而巳(一无而/巳字)非损已而(一有/以字)益上也世之愚者
  有虽无邪心而唯知竭力顺上为忠者盖不知弗
  损益之之义也
  本义九二刚中志在自守不肯妄进故占者利贞
  而征则凶也弗损益之言不变其所守乃所以益
  上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8b 页 WYG0020-0391b.png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传九居二非正也处说非刚也而得中为善若守
  其中德何有不善岂有中而不正者岂有中而有
  过者二所谓利贞谓以中为志也志存乎中则自
  正矣大率中重于正中则正矣正不必中也能守
  中则有益于上矣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传损者损所馀也益者益不足也三人谓下三阳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9a 页 WYG0020-0391c.png
  上三阴三阳同行则损九三以益上三阴同行则
  损上六以为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也上以柔易刚
  而谓之损但言其减一耳上与三虽本相应由二
  爻升降而一卦皆成两相与也初二二阳四五二
  阴同德相比三与上应皆两相与则其志专皆为
  得其友也三虽与四相比然异体而应上非同行
  者也三人则损一人一人则得其友盖天下无不
  二者一与二相对待生生之本也三则馀而当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49b 页 WYG0020-0391d.png
  矣此损益之大义也夫子又于系辞尽其义曰天
  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
  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絪缊交
  密之状天地之气相交而密则生万物之化醇醇
  谓醲厚醲厚犹精一也男女精气交构则化生万
  物唯精醇专一所以能生也一阴一阳岂可二也
  故三则当损言专致乎一也天地之间当损益之
  明且大者莫过此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50a 页 WYG0020-0392a.png
   程氏附录道二仁与不仁而巳自然理如此道
   无无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
   无一亦无三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
   得其友只是二也○絪缊阴阳之感○天地之
   大德曰生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生之谓性(告子/此言)
   (是谓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则非也)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人与天地一物
   也而人特自小之何邪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50b 页 WYG0020-0392b.png
  本义下卦本乾而损上爻以益坤三人行而损一
  人也一阳上而一阴下一人行而得其友也两相
  与则专参则杂而乱卦有此象故戒占者当致一
  也
   朱氏附录伊川就六爻上说得好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传一人行而得一人乃得友也若三人行则疑所
  与矣理当损去其一人损其馀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51a 页 WYG0020-0392c.png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遄市/专反)
  传四以阴柔居上与初之刚阳相应在损时而应
  刚能自损以从刚阳也损不善以从善也初之益
  四损其柔而益之以刚损其不善也故曰损其疾
  疾谓疾病不善也损于不善唯使之遄速则有喜
  而无咎人之损过唯患不速速则不至于深过为
  可喜也
  本义以初九之阳刚益已而损其阴柔之疾惟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51b 页 WYG0020-0392d.png
  则善戒占者如是则无咎矣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传损其所疾固可喜也云亦发语辞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传六五于损时以中顺居尊位虚其中以应乎二
  之刚阳是人君能虚中自损以顺从在下之贤也
  能如是天下孰不损已自尽以益之故或有益之
  之事则十朋助之矣十众辞龟者决是非吉凶之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52a 页 WYG0020-0393a.png
  物众人之公论必合正理虽龟筴不能违也如此
  可谓大善之吉矣古人曰谋从众则合天心
  本义柔顺虚中以居尊位当损之时受天下之益
  者也两龟为朋十朋之龟大宝也或以此益之而
  不能辞其吉可知占者有是德则𫉬其应矣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传所以得元吉者以其能尽众人之见合天地之
  理故自上天降之福祐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52b 页 WYG0020-0393b.png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传凡损之义有三损已从人也自损以益于人也
  行损道以损于人也损已从人徙于义也自损益
  人及于物也行损道以损于人行其义也各因其
  时取大者言之四五二爻取损已从人下体三爻
  取自损以益人损时之用行损道以损天下之当
  损者也上九则取不行其损为义九居损之终损
  极而当变者(一无/者字)也以刚阳居上若用(一有/其字)刚以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53a 页 WYG0020-0393c.png
  损削于下非为上之道其咎大矣若不行其损变
  而以刚阳之道益于下则无咎而得其正且吉也
  如是则宜有所往往则有益矣在上能不损其下
  而益之天下孰不服从从服之众无有内外也故
  曰得臣无家得臣谓得人心归服无家谓无有远
  近内外之限也
  本义上九当损下益上之时居卦之上受益之极
  而欲自损以益人也然居上而益下有所谓惠而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53b 页 WYG0020-0393d.png
  不费者不待损已然后可以益人也能如是则无
  咎然亦必以正则吉而利有所往惠而不费其惠
  广矣故又曰得臣无家
   朱氏附录得臣无家犹言化家为国相似得臣
   有家其所得也小矣无家则可见其大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传居上不损下而反益之是君子大得行其志也
  君子之志唯在益于人而已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54a 页 WYG0020-0394a.png
   朱氏附录问损卦下三爻皆是损己益人四五
   两爻是损己从人上爻有为人上之象不待损
   己而自有以益人曰三爻无损已益人㡳意只
   是盛到极处去不得自是损了四爻损其疾只
   是损了那不好了便自好五爻是受益也无损
   已从人㡳意
 
 
周易传义附录 卷七上 第 54b 页 WYG0020-0394b.png
 
 
 
 
 
 
 
 周易传义附录卷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