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a 页 WYG0020-027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傅义附录卷五上   宋 董楷 撰
上经
(震下/坤上)
  傅复序卦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
  复物无剥尽之理故剥极则复来(一无/来字)阴极则阳
  生阳剥极于上而复生于下穷上而反下也复所
  以次剥也为卦一阳生五阴之下阴极而阳复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b 页 WYG0020-0270b.png
  岁十月阴盛既极冬至则一阳复生于地中故为
  复也阳君子之道阳消极而复反君子之道消极
  而复长也故为反善之义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傅复亨既复则亨也阳气复生于下渐亨盛而生
  育万物君子之道既复则渐以亨通泽于天下故
  复则有亨盛之理也出入无疾出入谓生长复生
  于内入也长进于外出也先云出语顺耳阳生非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a 页 WYG0020-0271a.png
  自外也来于内故谓之入物之始生其气至微故
  多屯艰阳之始生其气至微故多摧折春阳之𤼵
  为阴寒所折观草木于朝暮则可见矣出入无疾
  谓微阳生长无害之者也既无害之而其类渐进
  而来则将亨盛故无咎也所谓咎在气则为差忒
  在君子(一有之/道字)则为抑塞不得尽其理阳之当复
  虽使有疾之固不能止其复也但为阻碍耳而卦
  之才有无疾之义乃复道之善也一阳始生至微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b 页 WYG0020-0271b.png
  固未能胜群阴而𤼵生万物必待诸阳之来然后
  能成生物之功而无差忒以朋来而无咎也三阳
  子丑寅之气生成万物众阳之功也若君子之道
  既消而复岂能便胜于小人必待其朋类渐盛则
  能协力以胜之也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反复之复芳福/反又作覆彖同)
  傅谓消长之道反复迭至阳之消至七日而来复
  姤阳之始消也七变而成复故云七日谓七更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a 页 WYG0020-0271c.png
  临云八月有凶谓阳长至于阴长历八月也阳进
  则阴退君子道长则小人道消故利有攸往也
   程氏附录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
   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
   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
   如复言七日来复其间元不断续阳巳复生物
   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又曰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天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b 页 WYG0020-0271d.png
   地间如洪炉虽生物销铄亦尽况既散之气岂
   有复在天地造化又焉用此既散之气其造化
   者自是生气至如海水日出则潮水涸是潮退
   也其涸者巳无也月出则潮水生也却非是将
   巳涸之水为潮此是气之终始开阖便是易一
   阖一辟谓之变
  本义复阳复生于下也剥尽则为纯坤十月之卦
  而阳气巳生于下矣积之踰月然后一阳之体始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a 页 WYG0020-0272a.png
  成而来复故十有一月其卦为复以其阳既往而
  复反故有亨道又内震外坤有阳动于下而以顺
  上行之象故其占又为巳之出入既得无疾朋类
  之来亦得无咎又自五月姤卦一阴始生至此七
  爻而一阳来复乃天运之自然故其占又为反复
  其道至于七日当得来复又以刚德方长故其占
  又为利有攸往也反复其道往而复来来而复往
  之意七日者所占来复之期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b 页 WYG0020-0272b.png
   朱氏附录问复一阳动于下而云朋来无咎何
   也曰方一阳生未有朋类必竟是阳长将次并
   进以其为君子之道故亨通而无咎也○七日
   只取七义犹八月有凶只取八义○七日来复
   终不是巳往之阳重新将来复生旧底巳自过
   了这里自然生出来○复反也言阳气既往而
   来反也夫大德敦化而川流不穷岂假夫既消
   之气以为方息之资也哉亦见其绝于彼而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5a 页 WYG0020-0272c.png
   于此而因以著其往来之象尔唯人亦然太和
   保合善端无穷所谓复者非曰追夫已放之心
   而还之录夫巳弃之善而属之也亦曰不肆焉
   以骋于外则本心全体即此而存固然之善自
   有所不能巳耳○看来天地中閒此气升降上
   下当分为六层十一月冬至自下面第一层生
   起直到第六层上至天为四月阳气才生足便
   消下面阴气便生只是这一气升降循环不巳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5b 页 WYG0020-0272d.png
   往来乎六层之中也或问月令中天气下降地
   气上腾此又似天地之气相交合否曰只是这
   一气阳极则阳消而阴生阴极则阴消而阳生
   天气下降便是冬至复卦之时阳气在下面生
   起故云下降或曰如此则阴是消于上而阳生
   于下都不见得天气下降曰也须一转则阳气
   在下故从下生也今以天运言之则一月日自
   转一匝然又有那大转底时候盖天本是一个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6a 页 WYG0020-0273a.png
   大底物须大着心胸看不可拘一不通也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
 咎
  傅复亨谓刚反而亨也阳刚消极而来反既来反
  则渐长盛而亨通矣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
  朋来无咎以卦才言其所以然也下动而上顺是
  动而以顺行也阳刚反而顺动是以得出入无疾
  朋来而无咎也朋之来亦顺动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6b 页 WYG0020-0273b.png
  本义复亨刚反刚反则亨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
  无疾朋来无咎以卦德而言
   朱氏附录问刚反当作一句曰然此二字是解
   复亨下云动而以顺行是解出入无疾以下大
   抵彖辞解得易极分明子细寻索尽有条理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
 见天地之心乎(长丁/丈反)
  傅其道反复往来迭消迭息(一有/也字)七日而来复者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7a 页 WYG0020-0273c.png
  天道之运行如是也消长相因天之理也阳刚君
  子之道长故利有攸往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
  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
  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程氏附录复其见天地之心一言以蔽之天地
   以生物为心○复者反本也本有而去之今来
   复乃见天地之心也乃天理也此贤人之事也
   ○复卦非天地之心复则见天地之心圣人无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7b 页 WYG0020-0273d.png
   (一作/未尝)复故未尝见其心○人说复其见天地之
   心皆以谓至静能见天地之心非也复之卦下
   面一画便是动也安得谓之静自古儒者皆言
   静见天地之心唯某言动而见天地之心或曰
   莫是于动上求静否曰固是然最难○或曰先
   生于喜怒哀乐未𤼵之前下动字下静字曰谓
   之静则可然静中须有物始得这里便(一作/最)
   难处学者莫若且先理会得敬能敬则自知此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8a 页 WYG0020-0274a.png
   矣
  本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阴阳消息天运
  然也利有攸往刚长也以卦体而言既生则渐长
  矣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
  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在人则为
  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程
  子论之详矣而邵子之诗亦曰冬至子之半天心
  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8b 页 WYG0020-0274b.png
  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牺至哉言也学
  者宜尽心焉
   朱氏附录彖曰反复其道当连下句○反复其
   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消长之道自然如此故曰
   天行处阴之极乱者复治往者复还凶者复吉
   危者复安天地自然之运也○复非天地心复
   则见天地心此语与所以阴阳者道之意不同
   但以易传观之则可见矣盖天地以生物为心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9a 页 WYG0020-0274c.png
   而此卦之下一阳爻即天地所以生物之心也
   至于复之得名则以此阳之复生而巳犹言临
   泰大壮夬也岂得遂持此名以为天地之心乎
   但于其复而见此一阳之萌于下则是因其复
   而见天地之心耳○问复见天地之心曰十月
   纯阴为坤卦而阳未尝无也以阴阳之气言之
   则有消有息以阴阳之理言之则无消息之间
   学者体认此理则识天地之心故在我之心不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9b 页 WYG0020-0274d.png
   可有间断也○问复其见天地之心生理初未
   尝息但到坤时藏伏在此至复乃见其动之端
   否曰不是如此这个只是就阴阳动静阖辟消
   长处而言如一堆火自其初𤼵以至渐渐𤼵过
   消尽为灰其消之未尽处固天地之心也然那
   消尽底亦天地之心也但那个不如那新生底
   鲜好故指那接头再生者言之则可以见天地
   之心亲切如云利贞者性情也一元之气亨通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0a 页 WYG0020-0275a.png
   𤼵散品物流形天地之心尽𤼵见在品物上但
   丛杂难看及到利贞时万物悉巳收敛那时只
   有个天地之心丹青著见故云利贞者性情也
   正与复其见天地之心相似康节云一阳初动
   处万物未生时盖万物生时此心非不见也但
   天地之心悉巳布散丛杂无非此理呈露倒多
   了难见若会看者能于此观之则所见无非天
   地之心矣惟是复时万物皆未生只有一个天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0b 页 WYG0020-0275b.png
   地之心昭然著见在这里所以易看也○天地
   之心未尝无但静则人不得而见尔○伊川言
   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一段盖谓天地
   以生生为德自元亨利贞乃生物之心也但其
   静而复乃未𤼵之体动而通焉则已𤼵之用一
   阳来复其始生甚微固若静矣然其实动之机
   其势日长而万物莫不资始焉此天命流行之
   初造化𤼵育之始天地生生不已之心于是而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1a 页 WYG0020-0275c.png
   可见也若其静而未𤼵则此心之体虽无所不
   在然郤有未𤼵见处此程子所以以动之端为
   天地之心亦举用以该其体尔○问程子言先
   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不知动之端乃天地
   之心动处如何见得曰这处便见得阳气𤼵生
   其端巳兆于此春了又冬冬了又春都从这里
   𤼵去事物间亦可见只是这里见得较亲切○
   问程先生言动之端乃天地之心窃谓十月纯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1b 页 WYG0020-0275d.png
   坤不为无阳天地生物之心未尝间息但未动
   耳因动而生物之心始可见曰十月阳气收敛
   一时关闭得尽天地生物之心固未尝息但无
   端倪可见惟一阳动则生意始𤼵露出乃始可
   见端绪也言动之头绪于此处起于此处方见
   得天地之心也○问程子以动之端为天地之
   心动乃心之𤼵处何故云天地之心曰此须就
   卦上看上坤下震坤是静震是动十月纯坤当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2a 页 WYG0020-0276a.png
   贞之时万物收敛寂无踪迹到此一阳复生便
   是动然不直下动字却云动之端端又从此起
   虽动而物未生未到大段动处凡𤼵生万物却
   是从这里起岂不是天地之心○问伊川与濂
   溪说得这复字亦差不同濂溪就归处说伊川
   就动处说所以不同曰然濂溪就坤上说就回
   来处说如云利贞者诚之复诚心复其不善之
   动而已矣皆是就归来处说伊川却正就动处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2b 页 WYG0020-0276b.png
   说如元亨利贞濂溪就利贞上说复字伊川就
   元字头说复字以周易卦爻之义推之则伊川
   之说为正然濂溪伊川之说道理只一般王弼
   之说与濂溪同○问天地之心不可测识惟于
   一阳来复乃见其生生不穷之意所以为仁也
   曰若果如此说则是一阳未复以前别有一截
   天地之心漠然无生物之意直到一阳之复见
   其生生不穷然后谓之仁也如此则体用乖离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3a 页 WYG0020-0276c.png
   首尾衡决成何道理王弼之说便是如此所以
   见辟于程子也须知元亨利贞便是天地之心
   而元为之长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便是有
   此乾元然后万物资之以始非因万物资始然
   后得元之名也○问复以动见天地之心而主
   静观复者又何谓曰复固是动主静是所以养
   其动动只是这静所养底一阳动便是纯坤月
   养来问此是养之于未动之前否曰此不可分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3b 页 WYG0020-0276d.png
   前后但今日所积底便为明日之动前日所积
   㡳便为后日之动只管恁地去观复是老氏语
   儒家不说老氏爱说动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
   复谓万物有归根时吾只观他复处○问纯坤
   之月可谓至静然昨日之静所以养成今日之
   动故一阳之复乃是纯阴养得出来在人则主
   静而后善端始复在天地之化则是终则有始
   贞则有元也曰固有此意但不是此卦大义大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4a 页 WYG0020-0277a.png
   象所谓至日闭关者正是于巳动之后要以安
   静养之盖一阳初复阳气甚微劳动它不得故
   当安静以养微阳如人善端初萌正欲静以养
   之方能盛大若如公说却是倒了○问一阳复
   在人言之只是善端萌处否曰以善言之是善
   端方萌处以恶言之昏迷中有悔悟向善意便
   是复如睡到忽然醒觉处亦是复气象又如人
   之沈滞道不得行到极处忽小亨道虽未大行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4b 页 WYG0020-0277b.png
   已有可行之兆亦是复这道理千变万化随所
   在无不浑沦○问今寂然至静在此若一念之
   动此便是复否曰恁地说不尽复有两样有善
   恶之复有动静之复两样复自不相须须各看
   得分晓终日营营与万物并驰忽然有恻隐是
   非羞恶之心𤼵见此善恶为阴阳也若寂然至
   静之中有一念之动此动静为阴阳也二者各
   不同须推敲子细○问动见天地之心固是不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5a 页 WYG0020-0277c.png
   知在人可以主静言之否曰不必如此看这处
   在天地则为阴阳在人则为善恶有不善未尝
   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善处便是阴知处便属
   阳上五阴下一阳是当沈迷蔽固之时忽然一
   夕省觉便是阳动处齐宣王兴甲兵危士臣搆
   怨于诸侯可谓极矣及其不忍觳觫即见善端
   之萌肯从这里做去三王事业何患不到○复
   见天地心此须通动静阴阳善恶观之见得各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5b 页 WYG0020-0277d.png
   是一理而此意无所不通始尽其曲折耳学者
   工夫则只如易傅所说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
   善此是要约处○恶极而善常人之复静极而
   动圣人之复然常人亦有静极而动时节圣人
   却无那恶极而善底复○天地之心动后方见
   圣人之心应事接物方见○程子曰圣人无复
   故未尝见其心且尧舜孔子之心千古常在圣
   人之心周流运行何往而不可见若言天地之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6a 页 WYG0020-0278a.png
   心如春生𤼵育犹是显著此独曰圣人无复未
   尝见其心者只为是说复卦系辞曰复小而辨
   于物盖复卦是一阳方生于群阴之下如幽暗
   中一点白便是小而辨也圣人赞易而曰复见
   天地之心今人多言惟是复卦可以见天地之
   心非也六十四卦无非天地之心但于复卦忽
   见一阳之复故即此而赞之尔论此者当知有
   动静之心有善恶之心各随事而看今人乍见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6b 页 WYG0020-0278b.png
   孺子将入井之时此心未动只静而巳众人物
   欲昏蔽便是恶底心及其复也然后本然之善
   心可见圣人之心纯于善而巳所以谓未尝见
   其心者只是言不见其有昏蔽忽明之心如所
   谓幽暗中一点白者而巳但此等说话只可就
   此一路看去才转入别处便不分明也不可不
   知○圣人无复故未尝见其心者盖天地之气
   所以有阳之复者以其有阴故也众人之心所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7a 页 WYG0020-0278c.png
   以有善之复者以其有恶故也若圣人之心则
   天理浑然初无閒断人孰得以窥其心之起灭
   邪若静而复动则亦有之但不可以善恶而为
   言耳○见天地之心以动静言也未尝见圣人
   之心以善恶言也○问尧夫诗冬至子之半曰
   立冬是十月初小雪是十月中大雪十一月初
   冬至十一月中小寒十二月初大寒十二月中
   冬至子之半即十一月之半也人言夜半子时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7b 页 WYG0020-0278d.png
   冬至盖夜半以前一半巳属子时今推五行者
   多不知之然数每从这处起略不差移此所以
   为天心然当是时一阳方动万物未生未有声
   臭气味之可闻可见所谓玄酒味方淡大音声
   正希(大雪子之初气/冬至子之中气)○问天心无改移谓何曰
   年年岁岁是如此月月日日是如此○问一阳
   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曰此在贞元之间才见孺
   子入井未做出恻隐之心时节○钦夫极论复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8a 页 WYG0020-0279a.png
   见天地心不可以夜气为比某则以为夜气正
   是复处固不可便谓天地心然于此可以见天
   地心矣易中之意亦初不谓复为天地心也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
 省方
  傅雷者阴阳相薄而成声当阳之微未能𤼵也雷
  在地中阳始复之时也阳始生于下而甚微安静
  (一作/顺)而后能长先王顺天道当至日阳之始生安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8b 页 WYG0020-0279b.png
  静以养之故闭关使商旅不得行人君不省视四
  方观复之象而顺天道也在一人之身亦然当安
  静以养其阳也
   程氏附录圣人无一事不顺天时故至日闭关
  本义安静以养微阳也月令是月斋戒掩身以待
  阴阳之所定
   朱氏附录一阳来复与雷在地中只是一义盖
   阳生于闭藏之中至微而未可有为之时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9a 页 WYG0020-0279c.png
   问阳始生甚微安静而后能长故复之象曰先
   王以至日闭关人于迷途之复其善端之萌亦
   甚微故须庄敬持养然后能大不然复亡之矣
   曰然又曰古人所以四十强而仕者前面许多
   年亦且养其善端若一下便出来与事物衮了
   岂不坏事○问本义安静以养微阳安静二字
   还有分别否曰作一字看○感兴诗曰朱光遍
   炎宇微阴眇重渊寒威闭九野阳德昭穷泉文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19b 页 WYG0020-0279d.png
   明昧谨独昏迷有开先几微谅难忽善端本绵
   绵掩身事斋戒(月令夏至冬至君子/皆斋戒处必掩身)及此防未
   然(此二句兼冬/至夏至说)闭关息商旅(所以养/阳气也)绝彼柔道
   牵(所以绝阴气易姤之/初六系于金柅是也)○复卦赞曰万物戢戢
   其生不穷孰其尸之造化为工阴阖阳开一静
   一动于穆无疆全体妙用奚独于斯潜阳壮阴
   而曰昭哉此天地心盖翕无馀斯辟之始生意
   蓊然具此全美其在于人曰性之仁敛藏方寸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0a 页 WYG0020-0280a.png
   包括无垠有茁其萌有恻其隐于以充之四海
   其准曰惟兹今眇绵之间是用斋戒掩身闭关
   仰止羲图稽经协傅敢赞一辞以诏无倦
初九不远复无祇(陆德明音支玉篇五经文/字群经音辨并见衣部)悔元吉
  傅复者阳反来复也阳君子之道故复为反善之
  义初刚阳来复处卦之初复之最先者也是不远
  而复也失而后有复不失则何复之有唯失之不
  远而复则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只宜音抵抵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0b 页 WYG0020-0280b.png
  玉篇云适也义亦同无只悔不至于悔也坎卦曰
  只既平无咎谓至既平也颜子无形显之过夫子
  谓其庶几乃无只悔也过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
  既未能不勉而中所欲不踰矩是有过也然其明
  而刚故一有不善未尝不知既知未尝不遽改故
  不至于悔乃不远复也
   程氏附录只与底通使底至也无至于悔大学
   之道在明其明德明德乃止于至善也知既至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1a 页 WYG0020-0280c.png
   自然意诚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至也知
   之至故未尝复行他人复行知之不至也○颜
   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如颜子地
   位岂有不善所谓不善者只是微有差失才差
   失便能知之知之便更不萌作颜子大率与圣
   人皆同只这便有分别若无则便是圣人曾子
   三省只是紧约束颜子便能三月之久到这些
   地位工夫尤难直是峻绝又大段着力不得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1b 页 WYG0020-0280d.png
  本义一阳复生于下复之主也只抵也又居事初
  失之未远能复于善不抵于悔大善而吉之道也
  故其象占如此
   朱氏附录问不远复无只悔只字何训曰书中
   只字只有这只字使得来别看来只得解做至
   字又有训多为祇者如多见其不知量也多祇
   也只与只同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2a 页 WYG0020-0281a.png
  傅不远而复者君子所以修其身之道也学问(一/无)
  (问/字)之道无他也唯其知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
   朱氏附录先生举易傅语惟其知不善则速改
   以从善而已曰这般说话好简当
六二休复吉
  傅二虽阴爻处中正而切比于初志从于阳能下
  仁也复之休美者也复者复于礼也复礼则为仁
  初阳复复于仁也二比而下之所以美而吉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2b 页 WYG0020-0281b.png
  本义柔顺中正近于初九而能下之复之休美吉
  之道也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下如字一/户嫁反)
  傅为复之休美而吉者以其能下仁也仁者天下
  之公善之本也初复于仁二能亲而下之是以吉
  也
   朱氏附录问休复之吉以下仁也曰初爻为仁
   人之体六二爻能下之谓附下于仁者学莫便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3a 页 WYG0020-0281c.png
   于近乎人既得仁者而亲之资其善以自益则
   力不劳而学美矣故曰休复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
  傅三以阴躁处动之极复之频数而不能固者也
  复贵安固频复频失不安于复也复善而屡失危
  之道也圣人开迁善之道与其复而危其屡失故
  云厉无咎不可以频失而戒其复也频失则为危
  屡复何咎过在失而不在复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3b 页 WYG0020-0281d.png
  本义以阴居阳不中不正又处动极复而不固屡
  失屡复之象屡失故危复则无咎故其占又如此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傅频复频失虽为危厉然复善之义则无咎也
六四中行独复
  傅此爻之义最宜详玩四行群阴之中而独能复
  自处于正下应于阳刚其志可谓善矣不言吉凶
  者盖四以柔居群阴之间初方甚微不足以相援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4a 页 WYG0020-0282a.png
  无可济之理故圣人但称其能独复而不欲言其
  独从道而必凶也曰然则不云无咎何也曰以阴
  居阴柔弱之甚虽有从阳之志终不克济非无咎
  也
  本义四处群阴之中而独与初应为与众俱行而
  独能从善之象当此之时阳气甚微未足以有为
  故不言吉然理所当然吉凶非所论也董子曰仁
  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于剥之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4b 页 WYG0020-0282b.png
  六三及此爻见之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傅称其独复者以其从阳刚君子之善道也
六五敦复无悔
  傅六五以中顺之德处君位能敦笃于复善者也
  故无悔虽本善戒亦在其中矣阳复方微之时以
  柔居尊下复无助未能致亨吉也能无悔而已
  本义以中顺居尊而当复之时敦复之象无悔之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5a 页 WYG0020-0282c.png
  道也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傅以中道自成也五以阴居尊处中而体顺能敦
  笃其志以中道自成则可以无悔也自成谓成其
  中顺之德
  本义考成也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
于十年不克征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5b 页 WYG0020-0282d.png
  傅以阴柔居复之终终迷不复者也迷而不复其
  凶可知有灾眚灾天灾自外来眚已过由自作既
  迷不复善在已则动皆过失灾祸亦自外而至盖
  所招也迷道不复无施而可用以行师则终有大
  败以之为国则君之凶也十年者数之终至于十
  年不克征谓终不能行既迷于道何时而可行也
   程氏附录质夫云频复不已遂至迷复
  本义以阴柔居复终终迷不复之象凶之道也故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6a 页 WYG0020-0283a.png
  其占如此以犹及也
   朱氏附录问上六迷复至于十年不克征何如
   曰过而能改则亦可以进善迷而不复自是无
   说所以无往而不凶凡言十年三岁皆是有个
   象方说若三岁犹是有个期限到十年便是无
   说了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傅复则合道既迷于复与道相反也其凶可知以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6b 页 WYG0020-0283b.png
  其国君凶谓其反君道也人君居上而治众当从
  天下之善乃迷于复反君之道也非止人君凡人
  迷于复者皆反道而凶也
(震下/乾上)
  傅无妄序卦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复者反
  于道也既复于道则合(一无/合字)正理而无妄故复之
  后受之以无妄也为卦乾上震下震动也动以天
  为无妄动以人欲则妄矣无妄之义大矣哉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7a 页 WYG0020-0283c.png
   程氏附录无妄震下乾上圣人之动以天贤人
   之动以人若颜子之有不善岂如众人哉惟只
   在于此间尔盖犹有巳焉至于无我则圣人也
   颜子切于圣人未达一息耳不迁怒不贰过无
   伐善无施劳三月不违仁者此意也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𤯝不利有攸往(妄亡/亮反)
  傅无妄者至诚也至诚者(一无/者字)天之道也天之化
  育万物生生不穷各正其性命乃无妄也人能合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7b 页 WYG0020-0283d.png
  无妄之道则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也无妄有大亨
  之理君子行无妄之道则可以致大亨矣无妄天
  之道也卦言人由无妄之道也(一无/也字)利贞法无妄
  之道利在贞正失贞正则妄也虽无邪心苟不合
  正理则妄也乃邪心也故有(一作/其)匪正则为过𤯝
  既已无妄不宜有往往则妄也
  本义无妄实理自然之谓史记作无望谓无所期
  望而有得焉者其义亦通为卦自讼而变九自二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8a 页 WYG0020-0284a.png
  来而居于初又为震主动而不妄者也故为无妄
  又二体震动而乾健九五刚中而应六二故其占
  大亨而利于正若其不正则有眚而不利有所往
  也
   朱氏附录无妄本是无望这是没理会时节忽
   然如此得来面前朱英所谓无望之福是也桑
   树中箭柳树汁出○问若以为无望即是愿望
   之望非诚妄之妄曰有所愿望即是妄但望字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8b 页 WYG0020-0284b.png
   说得浅妄字说得深○问无妄卦曰卦中未便
   有许多道理圣人只是说有许多爻象如此占
   著此爻则有此象无妄是个不指望偶然底卦
   忽然而有福忽然而有祸如人方病忽勿药而
   瘉是所谓无妄也据诸爻名义合作无望不知
   孔子何故说归无妄人之卜筮如决珓柸如此
   则吉如此则凶珓柸又何尝有许多道理如程
   子之说说得道理尽好尽开阔只是不如此未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9a 页 WYG0020-0284c.png
   有许多道理在又曰无妄一卦虽云祸福之来
   也无常然自家所守者不可不利于正不可以
   彼之无常而吾之所守亦为之无常也若所守
   匪正则有眚矣眚即灾也○问虽无邪心苟不
   合正理则妄也既无邪何以不合正曰有人自
   是其心全无邪而却不合于正理如贤智者过
   之他其心岂曾有邪却不合正理佛氏亦岂有
   邪心者○因论易傅无妄虽无邪心苟不合正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29b 页 WYG0020-0284d.png
   理则妄也乃邪心也或以子路使门人为臣事
   为證曰如鬻拳强谏之类是也又曰如杨墨何
   尝有邪心只是不合正理○先生荅方宾王书
   曰所论易傅无妄之说甚善但所谓虽无邪心
   而不合正理者实该动静而言如燕居独处之
   时物有来感理所当应而此心顽然固执不动
   则虽无邪心而只此不动处便非正理又如应
   事接物处理当如彼而吾所以应之者乃如此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0a 页 WYG0020-0285a.png
   则虽未必出于有意之私然只此亦是不合正
   理既有不合正理则非邪妄而何恐不可专以
   庄敬持养此心既存为无邪心而必以未免纷
   扰敬不得行然后为有妄之邪心也○问伊川
   言灾自外来眚自内作是否曰看来只一般微
   有不同耳灾是偶然生于彼者眚是过误致然
   书曰眚灾肆赦春秋曰肆大眚皆以其过误而
   赦之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0b 页 WYG0020-0285b.png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
  傅谓初九也坤初爻变而为震刚自外而来也震
  以初爻为主成卦由之故初为无妄之主动以天
  为无妄动而以天动为主也以刚变柔为以正去
  妄之象又刚正为主于内无妄之义也九居初正
  也
 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傅下动而上健是其动刚健也刚健无妄之体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1a 页 WYG0020-0285c.png
  刚中而应五以刚居中正二复以中正相应是顺
  理而不妄也故其道大亨通而贞正乃天之命也
  天命谓天道也所谓无妄也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
 祐行矣哉
  傅所谓无妄正而已小失于正则为有过乃妄也
  所谓匪正盖由有往若无妄而不往何由有匪正
  乎无妄者理之正也更有往将何之矣乃入于妄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1b 页 WYG0020-0285d.png
  也往则悖于天理天道所不祐可行乎哉
  本义以卦变卦德卦体言卦之善如此故其占当
  获大亨而利于正乃天命之当然也其有不正则
  不利有所往欲何往哉盖其逆天之命而天不祐
  之故不可以有行也
   朱氏附录刚自外来说卦变动而健说卦德刚
   中而应说卦体大亨以正说元亨利贞自文王
   以来说做希望之望这事只得倚阁在这里难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2a 页 WYG0020-0286a.png
   为断杀他○伊川易傅似不是本意刚自外来
   是所以做造无妄动而健是有卦后说底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傅雷行于天下阴阳交和相薄而成声于是惊蛰
  藏振萌芽𤼵生(一作/育)万物其所赋与洪纤高下各
  正其性命无有差妄(一作/忒)物与无妄也先王观天
  下雷行𤼵生赋与之象而以茂对天时养育万物
  使各得其宜如天与之无妄也茂盛也茂对之为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2b 页 WYG0020-0286b.png
  言犹盛行永言之比对时谓顺合天时天道生万
  物各正其性命而不妄王者体天之道养育人民
  以至昆虫草木使各得其宜乃对时育物之道也
   程氏附录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天后天皆合
   乎天理也人欲则伪矣○天下雷行物与无妄
   动以天理故也其大略如此又须研究之则自
   有得处○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天下雷行赋与
   无妄天性岂有妄邪圣人以茂对时育万物各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3a 页 WYG0020-0286c.png
   使得其性也无妄则一毫不可加安可往也往
   则妄矣无妄震下乾上动以天安有妄乎动以
   人则有妄矣
  本义天下雷行震动𤼵生万物各正其性命是物
  物而与之以无妄也先王法此以对时育物因其
  所性而不为私焉
   朱氏附录先生荅吕子约问目曰周子以万物
   资始为善各正性命为性此是就造化处说今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3b 页 WYG0020-0286d.png
   欲以物与无妄言之则此句属性而以上句天
   下雷行为善方始相对得过程子所云今人说
   性只是说继之者善此又是近下就人性分上
   说语各有当
初九无妄往吉
  傅九以刚阳为主于内无妄之象以刚实(一无/实字)
  柔而居内中诚不妄者也以无妄而往何所不吉
  卦辞言不利有攸往谓既无妄不可复有往也过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4a 页 WYG0020-0287a.png
  则妄矣爻言往吉谓以无妄之道而行则吉也
  本义以刚在内诚之主也如是而往其吉可知故
  其象占如此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傅以无妄而往无不得其志也盖诚之于物无不
  能动以之修身则身正以之治事则事得其理以
  之临人则人感而化无所往而不得其志也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则利有攸往(菑侧其反畬音/馀一弋恕反)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4b 页 WYG0020-0287b.png
  傅凡理之所然者非妄也人所欲(一作/欲所)为者乃妄
  也故以耕穫菑畬譬之六二居中得正又应五之
  中正居动体而柔顺为动能顺乎中正乃无妄者
  也故极言无妄之义耕农之始穫其成终也田一
  岁曰菑三岁曰畬不耕而穫不菑而畬谓不首造
  其事因其事理所当然也首造其事则是人心所
  作为乃妄也因事之当然则是顺理应物非妄也
  穫与畬是也盖耕则必有穫菑则必有(一作/为)畬是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5a 页 WYG0020-0287c.png
  事理之固然非心意之所造作也如是则为无
  妄不妄则所往利而无害也或曰圣人制作以利
  天下者皆造端也岂非妄乎曰圣人随时制作合
  (一作/因)乎风气之宜未尝先时而开之也若不待时
  则一圣人足以尽为矣岂待累圣继作也时乃事
  之端圣人随时而为也
  本义柔顺中正因时顺理而无私意期望之心故
  有不耕穫不菑畬之象言其无所为于前无所冀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5b 页 WYG0020-0287d.png
  于后也占者如是则利有所往矣
   朱氏附录问不耕穫不菑畬曰言不耕不穫不
   菑不畬无所为于前无所冀于后未尝略起私
   意以作为唯因时顺理而已程傅作不耕而穫
   不菑而畬不唯添了而字又文势牵强恐不如
   此○六二在无妄之时居中得正故吉其曰不
   耕穫不菑畬是四事都不做谓虽事事都不动
   作亦自利有攸往○耕菑固必因时而作然对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6a 页 WYG0020-0288a.png
   穫畬而言则为首造矣易中取象亦不可以文
   害辞辞害意若必字字拘泥则不耕而望穫不
   菑而望畬亦岂有此理邪○此爻乃自始至终
   都不营为而偶然有得之意耕穫菑畬率事之
   始终而言也当无妄之世事有如此者若以义
   言则圣人之无为而治学者之不要人爵而人
   爵从之皆是也大抵此爻所谓无妄之福而六
   三所谓无妄之祸也○问史记作无望谓无所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6b 页 WYG0020-0288b.png
   期望而有得疑有六二不耕穫不菑畬之意曰
   此出史记春申君傅正说李园事是说无巴鼻
   而有一事正合无妄之灾无妄之疾亦见得古
   人相傅尚识得当时此意也
 象曰不耕穫未富也
  傅未者非必之辞临卦曰未顺命是也不耕而穫
  不菑而畬因其事之当然既耕则必有穫既菑则
  必成畬非必以(一无以字/一无必字)穫畬之富而为也其始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7a 页 WYG0020-0288c.png
  耕菑乃设心在于求(一无/求字)穫畬是以其富也心有
  欲而为者则妄也
  本义富如非富天下之富言非计其利而为之
   朱氏附录问伊川说爻词与小象郤不同曰便
   是晓不得爻不说不耕而穫到小象又郤说耕
   而不必求穫都不相应○易傅中说未字多费
   辞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7b 页 WYG0020-0288d.png
  傅三以阴柔而不中正是为妄者也又志应于上
  欲也亦妄也在无妄之道为灾害也人之妄动由
  有欲也妄动而得亦必有失虽使得其所利其动
  而妄失已大矣况复凶悔随之乎知者见妄之得
  则知其失必与称也故圣人因六三有妄之象而
  𤼵明其理云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
  之灾言如三之为妄乃无妄之灾害也设如有得
  其失随至如或系之牛或谓设或也或系得牛行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8a 页 WYG0020-0289a.png
  人得之以为有得邑人失牛乃是灾也借使邑人
  系得马则行人失马乃是灾也言有得则有失不
  足以为得也行人邑人但言有得则有失非以为
  彼已也妄得之福灾亦随之妄得之得失亦称之
  固不足以为得也人能知此则不为妄动矣
  本义卦之六爻皆无妄者也六三处不得正故遇
  其占者无故而有灾如行人牵牛以去而居者反
  遭诘捕之扰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8b 页 WYG0020-0289b.png
   朱氏附录便是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
   何与邑人事而邑人之灾如谚曰闭门屋里坐
   祸从天上来是也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傅行人得牛乃邑人之灾也有得则有失何足以
  为得乎
九四可贞无咎
  傅四刚阳而居乾体复无应与无妄者也刚而无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9a 页 WYG0020-0289c.png
  私岂有妄乎可贞固守此自无咎也九居阴得为
  正(一作/贞)乎曰以阳居乾体若复处刚则为(一无/为字)
  矣过则妄也居四无尚刚之志也可贞与利贞不
  同可贞谓其所处可贞固守之利贞谓利于贞也
  本义阳刚乾体下无应与可固守而无咎不可以
  有为之占也
 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傅贞固守之则无咎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39b 页 WYG0020-0289d.png
  本义有犹守也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傅九以中正当尊位下复以中正顺应之可谓无
  妄之至者也其道无以加矣疾为之病者也以九
  五之无妄如其有疾勿以药治则有喜也人之有
  疾则以药石攻去其邪以养其正若气体平和本
  无疾病而攻治之则反害其正矣故勿药则有喜
  也有喜谓疾自亡也无妄之所谓疾者谓若治之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0a 页 WYG0020-0290a.png
  而不治率之而不从化之而不革以妄而为无妄
  之疾舜之有苗周公之管蔡孔子之叔孙武叔是
  也既已无妄而有疾之者则当自如无妄之疾不
  足患也若遂自攻治乃是渝其无妄而迁于妄也
  五既处无妄之极故唯戒在动动则妄矣
  本义乾刚中正以居尊位而下应亦中正无妄之至
  也如是而有疾勿药而自愈矣故其象占如此
   朱氏附录问九五阳刚中正以居尊位无妄之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0b 页 WYG0020-0290b.png
   至何为而有疾曰此是不期而有此但听其自然
   尔久则自定所以勿药有喜而无疾也大抵无
   妄一卦固是无妄但亦有无故非意之事故圣
   人因象示戒
 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傅人之有妄理必修改既无妄矣复药以治之是
  反为妄也其可用乎故云不可试也试暂用也犹
  曰少尝之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1a 页 WYG0020-0290c.png
  本义既已无妄而复药之则反为妄而生疾矣试
  谓少尝之也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傅上九居卦之终无妄之极者也极而复行过于
  理也过于理则妄也(一作/矣)故上九而行则有过眚
  而无所利矣
  本义上九非有妄也但以穷极不可行耳故其象
  占如此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1b 页 WYG0020-0290d.png
 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傅无妄既极而复加进乃为妄矣是穷极而为灾
  害也
(乾下/艮上)
  傅大畜序卦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无
  妄则为有实故可畜聚大畜所以次无妄也为卦
  艮上乾下天而在于山中所畜至大之象畜为畜
  止又为畜聚止则聚矣(一有/又字)取天在山中之象则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2a 页 WYG0020-0291a.png
  为蕴畜取艮之止乾则为畜止止而后有积故止
  为畜义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傅莫大于天而在山中艮在上而止乾于下皆蕴
  畜至大之象也在人为学术道德充积于内乃所
  畜之大也凡所畜聚皆是专言其大者人之蕴畜
  宜得正道故云利贞若夫异端偏学所畜至多而
  不正者固有矣既道德充积于内宜在上位以享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2b 页 WYG0020-0291b.png
  天禄施为于天下则不独于(一无/于字)一身之吉天下
  之吉也若穷处而自食于家道之否也故不家食
  则吉所畜既大宜施之于时济天下之艰险乃大
  畜之用也故利涉大川此只据大畜之义而言彖
  更以卦之才德而言诸爻则唯有止畜之义盖易
  体道随宜取明且近者
  本义大阳也以艮畜乾又畜之大者也又以内乾
  刚健外艮笃实辉光是以能日新其德而为畜之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3a 页 WYG0020-0291c.png
  大也以卦变言此卦自需而来九自五而上以卦
  体言六五尊而尚之以卦德言又能止健皆非大
  正不能故其占为利贞而不家食吉也又六五下
  应于乾为应乎天故其占又为利涉大川也不家
  食谓食禄于朝不食于家也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傅以卦之才德而言也乾体刚健艮体笃实人之
  才刚健笃实则所畜能大充实而有辉光畜之不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3b 页 WYG0020-0291d.png
  已则其德日新也
  本义以卦德释卦名义
 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
  傅刚上阳居上也阳刚居尊位之上为尚贤之义
  止居健上为能止健之义止乎健者非大正则安
  能以刚阳在上与尊尚贤德能止至健皆大正之
  道也
  本义以卦变卦体卦德释卦辞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4a 页 WYG0020-0292a.png
 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傅大畜之人所宜施其所畜以济天下故不食于
  家则吉谓居天位享天禄也国家养贤贤者得行
  其道也利涉大川谓大有蕴畜之人宜济天下之
  艰险也彖更𤼵明卦才云所以能涉大川者以应
  乎天也六五君也下应乾之中爻乃大畜之君应
  乾而行也所行能应乎天无艰险之不可济况其
  他乎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4b 页 WYG0020-0292b.png
  本义不家食吉养贤也亦取尚贤之象利涉大川
  应乎天也亦以卦体而言
   朱氏附录笃实便有辉光艮止便能笃实○能
   止健都不说健而止见得是艮来止这乾○先
   生尝言熹作本义欲将文王卦辞只大纲依文
   王本义略说至其所以然之故郤于孔子彖辞
   中𤼵之且如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只
   是占得大畜者为利贞不家食而吉利于涉大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5a 页 WYG0020-0292c.png
   川至于刚上尚贤等处乃孔子𤼵明各有所主
   爻象亦然如此则不失文王本意又可见孔子
   之意但今未暇整顿耳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
 德(识如字又音/试行下孟反)
  傅天为至大而在山之中所畜至大之象君子观
  象以大其蕴畜人之蕴畜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
  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5b 页 WYG0020-0292d.png
  而得之以畜成其德乃大畜之义也
   程氏附录陈莹中荅吴国华书天在山中说云
   便是芥子纳须弥之义先生谓正南北说却须
   弥无体芥子无量
  本义天在山中不必实有是事但以其象言之耳
初九有厉利已(已夷止反/一音纪)
  傅大畜艮止畜乾也故乾三爻皆取被止(一作/止之)
  义艮三爻皆取止之为义初以阳刚又健体而居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6a 页 WYG0020-0293a.png
  下必上进者也六四在上畜止于已安能敌在上
  得位之势若犯之而进则有危厉故利在已而不
  进也在他卦则四与初为正应相援者也在大畜
  则相应乃为相止畜上与三皆阳则为合志盖阳
  皆上进之物故有同志之象而无相止之义
  本义乾之三阳为艮所止故内外之卦各取其义
  初九为六四所止故其占往则有危而利于止也
 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6b 页 WYG0020-0293b.png
  傅有危则宜已不可犯灾危而行也不度其势而
  进有灾必矣
九二舆说輹(说吐活反輹音/服又音福象同)
  傅二为六五所畜止势不可进也五据在上之势
  岂可犯也二虽刚健之体然其处得中道故进止
  无失虽志于进度其势之不可则止而不行如车
  舆脱去(一有/其字)轮輹谓不行也
  本义九二亦为六五所畜以其处中故能自止而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7a 页 WYG0020-0293c.png
  不进有此象也
 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傅舆说輹而不行者盖其处得中道动不失宜故
  无过尤也善莫善于刚中柔中者不至于过柔耳
  刚中中而才也初九处不得中故戒以有危宜已
  二得中进止自无过差故但言舆说輹谓其能不
  行也不行则无尤矣初与二乾体刚健而不足以
  进四与五阴柔而能止时之盛衰势之强弱学易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7b 页 WYG0020-0293d.png
  者所宜深识也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陆德明释文云音越刘云曰犹/言也郑人寔反云日习车徒易)
(傅从/郑音)闲舆卫利有攸往
  傅三刚健之极而上九之阳亦上进之物又处畜
  之极而思变也与三乃不相畜而志同相应以进
  者也三以刚健之才而在上者与合志而进其进
  如良马之驰逐言其速也虽其进之势(一作/志)速不
  可恃其才之健与上之应而忘备与慎也故宜艰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8a 页 WYG0020-0294a.png
  难其事而由贞正之道舆者用行之物卫者所以
  自防当自(一无/自字)日常闲习其车舆与其防卫则利
  有攸往矣三乾体而居正能贞者也当其锐进故
  戒以知难与不失其贞(一作/正)也志既锐于进虽刚
  明有时而失不得不诫也
  本义三以阳居健极上以阳居畜极极而通之时
  也又皆阳爻故不相畜而俱进有良马逐之象焉
  然过刚锐进故其占必戒以艰贞闲习乃利于有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8b 页 WYG0020-0294b.png
  往也曰当为日月之日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傅所以利有攸往者以与在上者合志也上九阳
  性上进且畜已极故不下畜三而与(一有/三字)合志上
  进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牿古/毒反)
  傅以位而言则四下应于初畜初者也初居最下
  阳之微者微而畜之则易制犹童牛而加牿大善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9a 页 WYG0020-0294c.png
  而吉也槩论畜道则四艮体居上位而得正是以
  正德居大臣之位当畜之任者也大臣之任上畜
  止人君之邪心下畜止天下之恶人(一无/人字)人之恶
  止于初则易既盛而后禁则捍格而难胜故上之
  恶既甚则虽圣人救之不能免违拂下之恶既甚
  则虽圣人治之不能免刑戮莫若止之于初如童
  牛而加牿则元吉也牛之性抵触以角故牿以制
  之若童犊始角而加之以牿使抵触之性不𤼵则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49b 页 WYG0020-0294d.png
  易而无伤以况六四能畜止上下之恶于未𤼵之
  前则大善之吉也
  本义童者未角之称牿施横木于牛角以防其触
  诗所谓楅衡者也止之于未角之时为力则易大
  善之吉也故其象占如此学记曰禁于未𤼵之谓
  豫正此意也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傅天下之恶已盛而止之则上劳于禁制而下伤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50a 页 WYG0020-0295a.png
  于刑诛故畜止于微小之前则大善而吉不劳而
  无伤故可喜也四之畜初是也上畜亦然
六五豮豕之牙吉(豮符/云反)
  傅六居君位止畜天下之邪恶夫以亿兆之众𤼵
  其邪欲之心人君欲力以制之虽密法严刑不能
  胜也夫物有总摄事有机会圣人操得其要则视
  (一无/视字)亿兆之心犹一心道之斯行止之则戢故不
  劳而治其用若豮豕之牙也豕刚躁之物而牙为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50b 页 WYG0020-0295b.png
  猛利若强制其牙则用力劳而不能止其躁猛虽
  絷之维之不能使之变也若豮去其势则牙虽存
  而刚躁自止其用如此所以吉也君子法豮豕之
  义知天下之恶不可以力制也则察其机持其要
  塞绝其本原故不假刑法严峻而恶自止也且如
  止盗民有欲心见利则动苟不知教而迫于饥寒
  虽刑杀日施其能胜亿兆利欲之心乎圣人则知
  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脩政教使之有农(一/作)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51a 页 WYG0020-0295c.png
  (耕/)桑之业知廉耻之道虽赏之不窃矣故止恶之
  道在知其本得其要而已不严刑于彼而脩政于
  此是犹患豕牙之利不制其牙而豮其势也
   程氏附录教人之术若童牛之牿当其未能触
   时已先制之善之大者其次则豮豕之有牙既
   已难制以百方制之终不能使之改惟豮其势
   则性自调伏虽有牙亦不能为害如有不率教
   之人郤须置其槚楚别以道格其心则不须槚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51b 页 WYG0020-0295d.png
   楚将自化矣又曰豕牙最能齧害人只制其牙
   如何制得今人为恶郤只就它恶禁之使无由
   禁止此见圣人机会处又曰豮豕之牙吉不去
   其牙而豮其势则自善良治民者不止其争而
   教之让之类是也
  本义阳已进而止之不若初之易矣然以柔居中
  而当尊位是以得其机会而可制故其象如此占
  虽吉而不言元也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52a 页 WYG0020-0296a.png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傅在上者不知止恶之方严刑以敌民欲则其伤
  甚而无功若知其本制之有道则不劳无伤而俗
  革天下之福庆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
  傅予闻之胡先生曰天之衢亨误加何字事极则
  反理之常也故畜极而亨小畜畜之小故极而成
  大畜畜之大故极而散极既当变又阳性上行故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52b 页 WYG0020-0296b.png
  遂散也天衢天路也谓虚空之中云气飞鸟往来
  故谓之天衢天衢之亨谓其亨通旷阔无有蔽阻
  也在畜道则变矣变而亨非畜道之亨也
  本义何天之衢言何其通达之甚也畜极而通豁
  达无碍故其象占如此
   朱氏附录读书须是先看一件了然后再看一
   件若是畜积处多忽然爆开来时自然所得者
   大易所谓何天之衢亨者是也 何天之衢亨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53a 页 WYG0020-0296c.png
   或如伊川说衍一何字亦不可知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傅何以谓之天衢以其无止碍道路大通行也以
  天衢非常语故象特设问曰何谓天之衢以道路
  大通行取空豁之状也以象有何字故爻下亦误
  加之
   朱氏附录下三爻取其能自畜而不进上三爻
   取其能畜彼而不使进然四能止之于初故为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53b 页 WYG0020-0296d.png
   力易五则阳已进而止之则难但以柔居尊得
   其机会可制故亦吉但不能如四之元吉耳○
   九三一爻不为所畜而欲进与上九合志同进
   俱为畜极而通之时故有良马逐何天之衢亨
   之象但上九已通达无碍只是滔滔去九三过
   刚锐进故戒以艰贞闲习盖初二两爻皆为所
   畜独九三一爻自进耳○问九六为正应皆阴
   皆阳则为无应独畜卦不尔何也曰阳遇阴则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54a 页 WYG0020-0297a.png
   为阴所畜九三与上九皆阳皆欲上进故但以
   同类相求也小畜亦然○小畜言以巽之柔顺
   而畜三阳畜他不住大畜则以艮畜乾畜得有
   力所以唤作大畜
 
 
 
 
周易传义附录 卷五上 第 54b 页 WYG0020-0297b.png
 
 
 
 
 
 
 
 周易傅义附录卷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