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037-064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易经解义卷十七
 系辞下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
 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
 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此一章言卦爻吉凶原于易简而此四节则先论象
  爻变动之所自出以推吉凶之所由生也八卦谓乾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037-0648b.png
  兑离震巽坎艮坤三画之卦象谓奇偶纯杂之象因
  重谓每一衍八重之为六十四也刚柔谓奇偶变谓
  阴阳变化动谓占者所值当动之爻象孔子意曰易
  理尽于吉凶吉凶寓于象爻变动象爻变动何自而
  生乎圣人作易本大极而生两仪由两仪而生四象
  八卦次第成列则乾坤列而纯阴纯阳之象以著六
  子列而杂阴杂阳之象以昭象不在成列之中乎由
  是因已成之卦各以八卦次第加之则内外备而贞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037-0649a.png
 悔全远近贵贱承乘比应之爻即灿然于各卦之中
 矣由是爻之奇偶即为刚柔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
 四爻不过刚柔二画往来推换则凡阴极变阳阳极
 变阴不即在此相推中乎由是卦爻之中时有消息
 位有当否圣人皆系之辞而明示以趋避之宜此时
 虽未形于动而占者所值当动之爻象岂能出辞所
 命之中哉夫辞之所命者吉凶悔吝而已吉凶悔吝
 虽已备于系辞之时必俟卦爻之动而吉凶悔吝方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037-0649b.png
 始昭然是吉凶悔吝固生乎卦爻之动者也使不先
 系辞以命之人将何所适从乎然所谓动者亦因乎
 时而已盖六十四卦不外刚柔两画方其未动一刚
 一柔各有定位确不可移则刚柔非立易之本者乎
 然位有定而时无定及其既动则化裁推行总非自
 主非顺乎时之自然而趋乎时之不得不然者乎可
 见时之所在动不能违人能变通趋时自然动与吉
 会何凶悔吝之有按天道不外一时圣人合德天地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037-0649c.png
 之学亦不外于一时孔子释乾五曰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释大有彖辞曰其德刚健而文明应
 乎天而时行萃之时用大牲吉也而损之时则二簋
 可用享屯之时君子以经纶也而需之时则宜饮食
 宴乐盖莫非时之所宜然也知易之理不外乎一时
 则知圣人体易之学矣
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
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037-0649d.png
 此二节是申明吉凶之故而示人以贞一之学也贞
 谓正而常也一即理也孔子意曰夫刚柔变通则卦
 爻动而吉凶生矣然吉凶不容并立常以正而相胜
 者也吉胜凶凶胜吉虽有万变不外一贞贞则吉胜
 于凶不贞则凶胜于吉所谓惠迪吉从逆凶唯影响
 也不观之造化乎天地之道消息盈虚至变矣惟以
 贞常运天垂象地效法历万古而不易也日月之道
 晦朔弦望至变矣惟以贞常照日明昼月明夜亘万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037-0650a.png
 古而不息者也然则天下之动可知矣天下之动得
 失忧虞万变无穷其贞常不易者一理而己人之动
 非顺乎理即逆乎理顺理则吉逆理则凶势无常而
 理有定不犹天地之贞观日月之贞明乎此吉凶之
 所以贞胜也按圣人系辞以断吉凶原有以见天下
 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所谓典礼即贞也所
 谓会通即一也故其所系之辞从之则吉悖之则凶
 而天下后世不能外也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037-0650b.png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
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
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此三节推原象爻所由立吉凶所由见而归功于圣
 人也确然健貌隤然顺貌动乎内谓揲蓍求卦而值
 当动之爻象也功业指趋避言变即动动则变也辞
 即吉凶之辞孔子意曰夫天下之动固贞夫一矣人
 亦知一之原于天地乎夫乾天也性情确然静专动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037-0650c.png
 直气至即达自然无为以生万物明示人以易矣坤
 地也性情隤然静翕动辟无所烦扰顺承天施以生
 万物明示人以简矣乾坤既以易简示人圣人忧天
 下后世不能效法乾坤也因作易以教人而立象生
 爻焉爻备于因重人知效天下之动也不知奇而阳
 者效乾之易偶而阴者效坤之简爻虽至变而有不
 变之理以主宰于中爻非彷效乾坤之所示者乎象
 具于成列人知象天下之赜也不知阳息阴消者如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037-0650d.png
 户斯辟象乾之易阴息阳消者如户斯阖象坤之简
 象虽至赜而有至约之理以纲维于内象非肖像乾
 坤之所示者乎有爻象即有吉凶之辞而吉凶必借
 揲蓍而后著如人抱蓍问易参伍错综通变极数效
 像乾坤之爻象动乎蓍卦之内而所值或吉或凶即
 见乎蓍卦之外所谓吉凶悔吝生乎动也此爻象之
 动即变也既动乎内而为变此时虽未即措之天下
 而务自此可成业自此可定利用出入百姓与能之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037-0651a.png
 功业已见乎此矣然非圣人系辞以命之则趋避终
 迷而功业亦无由而见是功业固见于爻象之变必
 得圣人系爻彖吉凶之辞然后得失明而从违决圣
 人与民同患之情不毕见于辞乎此其忧世觉民之
 功真可比德天地矣按此章贞一二字最为精要一
 即天命之性也贞即率性之道也乾坤易简者性命
 之原而生成万物之大本也圣人效天法地立象系
 辞者固欲天下各脩其道以尽其性而至于命也故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037-0651b.png
 圣人之意尽于象而圣人之情见乎辞学易者可不
 神明夫圣人之意与情乎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
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此一节是言用易之圣人体天地造化之情以为情
 而著之于功业者也天地无心而成化故不言情而
 言德德之所被无不周遍故言大德生谓物遂其生
 也位人君之位也仁当作人理治也孔子意曰易之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037-0651c.png
 卦爻既已彰彰矣然易之所以为用者在天地则为
 造化在圣人则为功业以天地言之天地有大德曰
 生而已盖天地之间品物万形无所不具惟天则确
 然于上地则隤然于下寂然一无所为而生生不已
 之机随处流行若日以生物为事是生固天地之大
 德矣以圣人言之圣人体天地好生之德以生天地
 所生之民必身膺天位然后可以赞化育而宰群生
 则又以位为大宝也然大宝在位须兢业以守之而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037-0651d.png
 守之则以人焉士民乐业遐迩归心而后位可守也
 守位在人须休养以聚之而聚之则以财焉家室盈
 宁闾阎优给而后人可聚也至若财以聚人宜理也
 则崇本业省冗费以理之辞以教民宜正也则殊贵
 贱辨名实以正之民之为非宜禁也则申法令明刑
 罚以禁之然三者必皆裁之以义焉盖合于义则理
 之而财得其平正之而辞得其顺禁之而民格其非
 庶圣人之功业与天地之大德侔矣按易之一书原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037-0652a.png
 为与民同患而作故上系首章由乾始坤成而归之
 乾坤易简之理下系首章复由乾易坤简而归之天
 地大生之德得乾坤易简之理而成位乎其中者圣
 人之体也行天地大生之德而以位为大宝者圣人
 之用也有体则与天地合其德有用则为天地大其
 功系易者其有望于后世有德有位之圣人也如此
 哉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037-0652b.png
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
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此一章是言圣人制器尚象之事而此二节言包牺
 氏作易以前民用而开鲜食之原也文羽毛也与地
 之宜诸本多有天字宜时令方隅也结绳以麻为之
 网所以佃罟所以渔盖者疑辞言疑取诸此而非必
 取诸此也孔子意曰粤稽古昔以圣人之德履大宝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037-0652c.png
 之位而能作易以前民用者昉于包牺氏之王天下
 也盖羲皇藏往知来心通造化固已具一作易之本
 矣而又求之于俯仰远近之内以验阴阳消息之理
 故仰则观经纬之象于天如日月星辰之属是也俯
 则观一定之法于地如南北高深之类是也至于俯
 仰之间即鸟兽之文观之如刚鬣柔毛亦阴阳也希
 革毛毨亦消息也即天地之宜观之如春夏则阳之
 息秋冬则阴之消也高者阳之息下者阴之消也近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037-0652d.png
 取诸身之形体性情远取诸物之飞潜动植而阴阳
 消息之理无不毕具于其中于是乃作乾兑离震巽
 坎艮坤之八卦焉神明之德不可见者也就健顺动
 止八者之德以通之而凡阴阳之理深入无形者易
 皆与之融贯而无间矣万物之情可见者也就雷风
 山泽八物之情以类之而凡阴阳之理显及有象者
 易皆与之相肖而不违矣八卦既成显微毕著圣人
 人作易宁徒为制器而设然而制器之理总不越此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037-0653a.png
 古者禽兽鱼鳖多而人民少故包牺氏教民结麻为
 绳以为网罟以佃于山林以渔于川泽使民知鲜食
 之利焉若是者疑取诸离盖离象为目离德为丽如
 网罟之两目相承而物丽之也按宓牺首画八卦其
 神灵意智本不待外象而著特假河图神物以徵信
 兆民耳故易之未作全易之理具在圣心易之既作
 天下之理备于易书虽备物致用圣人未尝取象于
 易而究未有出于易之外者其理同也不然网罟之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037-0653b.png
 设未必不在画卦之前则又何从取两目相承之象
 而求合之乎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
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此二节是言神农氏之教民粒食而通有无于不匮
 也耜耒首也斲木使锐而为之耒耜柄也揉木使曲
 而为之耨除草也孔子意曰包牺之时鲜食之原既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037-0653c.png
 开矣然粒食之道未备也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民厌
 鲜食而食草木之实于是斲木使锐为耜揉木使曲
 为耒耒以运耜耜以起土设为耒耨之利而教天下
 以树艺之法焉若是者疑取诸益盖二体皆木取益
 之象其动者在下之耜而入之者在上之耒上入下
 动取益之德天下之益莫大于耒耜又有取于益之
 义也夫网罟设而鲜食足耒耜具而黍稷登则货财
 殖矣然有谷者或不给于鲜有鲜者或不给于谷乏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037-0653d.png
 者无所取积者无所散则有无不均而所养或缺神
 农氏于是教民期以日中为市使之道里均趋走便
 而天下之民无不致矣市各聚其货使之百物具诸
 用备而天下之货无不聚矣交其所有易其所无交
 易而退则有无相济彼此相通而人人各得其所矣
 若是者疑取诸噬嗑盖卦德上明下动日中象上明
 为市象下动卦名噬嗑民不一业货不一用致而聚
 之又噬而嗑之之义也按圣人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037-0654a.png
 其用不止一端而系易者必先自离次益次噬嗑其
 说何耶盖食货乃斯民之大命生养为王政之大端
 圣王图治未有舍此而他为先图者大传之垂训也
 深矣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
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
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037-0654b.png
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
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
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
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此以下是言黄帝尧舜通变宜民之事而此六节皆
 创制以前民用者也刳刻之使中虚也剡削之使末
 锐也弦以丝弦木也弧木弓也孔子意曰神农之时
 食货足而生养遂矣然风气日开人心渐启朴陋之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037-0654c.png
 治不可以久也迨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三圣人
 又有因时致治之道焉盖民心之厌淳固而思变为
 文明也时为之也圣人因其时之变而通之使天下
 之民亹亹焉日习于其中而不倦焉然其通变之道
 又不过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以自然之理若神化莫
 测者然故使天下之民皆鼓舞于神化之内而安之
 以为宜惟其宜之故趋之而不倦也三圣人之通变
 神化若此岂有他术哉一易理而已矣盖易理即天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037-0654d.png
 之理也消息互乘盈虚迭运时处其穷则数尽必更
 势重必返未有不变者变则随时而转因势而导未
 有不通者通则一时适宜后世无弊未有不久者三
 圣人之通变合乎易即合乎天矣是以民宜之而天
 祐之吉无不利也尝即通变而进稽其事始于黄帝
 备于尧舜定为上衣下裳之制垂之于身以革上古
 简陋之俗则贵贱别而上下分民志以定恭已无为
 而天下治矣若是者疑取诸乾坤盖乾以易知坤以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037-0655a.png
 简能乾坤之变化无为也垂衣裳而天下治圣人之
 变化无为也衣裳之制度既同将遐迩之向风恐后
 苟川泽梗塞则文教有所不通于是刳木使中虚而
 为舟剡木使末锐而为楫舟以载物楫以进舟舟楫
 之利兴而不通者赖以通矣若是者疑取诸涣盖涣
 之象上巽木而下坎水一如舟之浮出于水上也夫
 川泽既通而山林阻脩则担簦重趼负戴劳苦也于
 是牛以顺为道故服而驯之以引重马以健为性故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037-0655b.png
 乘而驾之以致远而天下享安驱之利矣若是者疑
 取诸随盖卦德下动上说犹物在下而动人在上而
 说也川涂既通远迩错至暴客或乘而起矣于是设
 为重门以禦之于外严为击柝以戒之于内虽有暴
 客之来而警备已密吾固有以待之矣若是者疑取
 诸豫盖取豫备之意也耒耜以开粒食之原而民未
 知脱粟之利于是断木为杵而使之足以舂掘地为
 臼而使之足以容杵臼之利兴而万民之养益以济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037-0655c.png
 矣若是者疑取诸小过盖卦象上木下土杵为木臼
 为土卦德下止上动如臼止而杵动也外有击柝以
 待暴客内有杵臼以精粒食而害之大者无所挟以
 威之则虽有险而不能守虽有粟而不得食于是弦
 木使曲而为弧剡木使锐而为矢弧矢之利所及者
 远以威天下之不轨非止重门击柝以防之于内也
 若是者疑取诸睽盖睽乖然后威以服之也按天下
 风气既趋于文明则人心嗜欲日繁诈伪亦日甚不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037-0655d.png
 予之以利无以遂其求不震之以威无以禁其暴是
 故利天下者圣人之仁也威天下者圣人之义也仁
 与义皆所以宜民而已矣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
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
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
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
民以察盖取诸夬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037-0656a.png
 此三节是言黄帝尧舜易古制以前民用者也栋屋
 脊檩也宇椽也丧期丧哭之期也书文字也契合约
 也孔子意曰凡上古未备之器而不可缓者圣人皆
 尚象而创其制矣乃上古已备之器而不可用者圣
 人尤必尚象而变其制如上古宫室未兴冬则穴居
 夏则野处风雨奄至民无宁居后世圣人易之以宫
 室之制有栋以直承而上有宇以两垂而下虽有震
 风暴雨莫能侵之矣若是者疑取诸大壮盖取壮固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037-0656b.png
 之意宫室不壮则不固也宫室既具生者得以庇荫
 而死者无所覆藏亦何以教民孝乎古之葬者不过
 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之地无封土树木之规无丧
 麻哭踊之期后世圣人易之棺以周其内椁以固其
 外计虑久远而无使土亲肤矣若是者疑取诸大过
 盖取送死大事宁过于厚也上古民淳事简故小大
 之事惟结绳以记验之亦足以为治后世风俗寖薄
 欺诈日生于是圣人易之以书契言有不能记者书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037-0656c.png
 识之事有不能信者契验之由是百官之功实可稽
 万民之情伪可覈而以治以察矣若是者疑取诸夬
 盖取明决之意以夬能决去小人之伪而防其欺也
 按历代圣人制器尚象或尚其德或尚其名或尚其
 义或尚其体又或尚其道总谓之象也盖卦者象而
 已矣五圣人之制作非必观玩于十三卦之象而为
 之而孔子以为取诸云者正以日用事物之间原自
 有一易之理圣人所为默与之合即邵子所谓画前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037-0656d.png
 之易是也然则千万世利用安身养生送死之道无
 一不由于易易岂仅为卜筮之书而已哉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
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此一章是言易之卦爻不外乎象而人当观象玩辞
 以知所趋避也材卦之质也效仿也孔子意曰原夫
 圣人尚象之故而知羲皇既作图书遂起于是易有
 小成有大成不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奇偶之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037-0657a.png
 象而已然象有本体之象有一爻之象总之不滞于
 迹彷佛于理之似耳如阳卦六画之乾以卦言则所
 以像夫纯阳至健之理以爻言则有以像夫潜见惕
 跃飞亢之理阴卦六画之坤以卦言则所以像夫纯
 阴至顺之理以爻言则或以像一阴之始生或以像
 阴盛而亢阳亦各自备一理举乾坤而诸卦可类推
 矣此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也象既立矣观象而系
 辞则有彖彖者言一卦之材也如卦德卦体卦变卦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037-0657b.png
 象卦义皆其材也卦兼有善恶卦材之善者辞亦从
 而善卦材之恶者辞亦从而恶而象之全体形矣于
 是乎又有爻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如爱恶相攻
 远近相取情伪相感天下之动纷纭变化莫可穷诘
 而皆爻中之所已具是以圣人一一摹仿于逐爻之
 下而象之一节昭矣既有卦爻以象告又有卦爻之
 辞以𤼵挥乎象是故得失之报以明吉凶由此而生
 焉忧虞之故以晰悔吝由此而著焉盖悔吝在心未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037-0657c.png
 著吉凶在事已著吉之生悔之著也凶之生吝之著
 也总之系辞以尽言不外乎立象以尽意材者象之
 质动者象之用吉凶悔吝者象之徵也象立而易之
 理备矣按宓羲画象其吉凶悔吝之故已了然于心
 中特其时当浑穆故不显著之于辞而止以象告至
 中古之世诈伪日生凡辞之所系者皆事之所有故
 圣人系之辞以正告天下曰如是则可以悔而得吉
 如是则必至吝而得凶使天下晓然于趋避之途则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037-0657d.png
 圣人之立象系辞皆因乎时以有功于世道者也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
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
之道也
 此一章是即少阳少阴之卦名以见圣人贵阳贱阴
 之意也君谓阳民谓阴孔子意曰乾坤二卦纯阳纯
 阴其画无有多寡矣至于震坎艮皆为阳卦宜多阳
 矣其画乃一阳二阴是阳卦反多阴也巽离兑皆为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037-0658a.png
 阴卦宜多阴矣其卦乃一阴二阳是阴卦反多阳也
 此其故何也凡阳卦以一阳为一画其二阴各二画
 合之则为五画五奇数也奇则为阳卦矣凡阴卦其
 一阴已二画其二阳又各一画合之则为四画四耦
 数也耦则为阴卦矣是皆数中自然之妙非人力所
 能参也然数未有不本于理由数之所呈以究其理
 之所合则卦画之所在即德行之所在也而其德行
 又有公私邪正之不同焉盖阳道尊贵而统阴有君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037-0658b.png
 之象阴道卑贱而从阳有民之象阳卦一阳而二阴
 则其象为一君而二民夫以一君而统二民其道大
 而公义之正也君子之道也阴卦一阴而二阳则其
 象为一民而二君其道小而私事之变也小人之道
 也然则多阴者为阳卦多阳者为阴卦岂非理之一
 定数之自然而圣人扶抑之深意所隐寄于其中者
 哉从来君子虽多小人用事其象为阴小人虽多君
 子用事其象为阳盖小人为君子所制则治君子为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037-0658c.png
 小人所制则乱小人为君子所制或能改弦易辙以
 求当乎君子之意尚可以效一官一职之能君子为
 小人所制断难败行丧检以求类乎小人所为必至
 于成相倾相轧之渐此治乱所由分也易之泰卦不
 曰有君子无小人而曰内君子外小人然则处之得
 其宜用之得其道虽小人亦乌足为害哉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
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037-0658d.png
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
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
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
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
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此四节是引咸九四爻辞以明天下感应之理屈信
 之机皆出自然而无所容心于其间也思者心之用
 也虑者谋度其事也致极致也咸之四爻以阳居阴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037-0659a.png
 不能正固将以私感而害大公故其爻辞曰憧憧往
 来朋从尔思孔子释之意曰天下至广大也其一感
 一应之相为往来者原属天下自然之理而不碍我
 空虚之体则又何处可用吾之思用吾之虑哉盖天
 下之理原于太极本同归也但一涉于事物则所感
 者多其涂各殊究之涂虽殊而归则同天下无二理
 也理根于人心本一致也但既接乎事物则所应者
 分虑亦有百究之虑虽百而致则一天下无二心也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037-0659b.png
 夫理无二理心无二心则顺理行之因心付之足矣
 信乎何处可用吾之思用吾之虑而以憧憧为哉试
 以天运观之因日之往而有月之来因月之往而有
 日之来二曜相推以相代则明生而不匮因寒之往
 而有暑之来因暑之往而有寒之来二气相推以相
 继则岁成而不缺夫日月寒暑之往者不待思而往
 乃气机之消而屈也日月寒暑之来者不待思而来
 乃气机之息而信也一屈一信即造化相感不已之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037-0659c.png
 机而明生岁成之利于是乎生焉是屈信往来孰非
 感应自然之常理乎因天运而推之物理莫不皆然
 如尺蠖之行也不有所屈则不能有所信其屈也自
 有求信之理不待思虑而信也龙蛇之在冬也不蛰
 而伏其气则不能存其身其蛰也自能以存其身不
 待思虑而存身也岂特物理为然哉即验之圣学亦
 有自然之机也夫天下事物之感不齐而心能裁制
 之即为义心之所感不一而义能变通之即为神精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037-0659d.png
 研其义至于入神其于事物之所宜靡不洞察而臻
 于神妙之地则心不外驰入者不出内之屈也而见
 理明彻自有以推极其外之用屈之感信也既足以
 致用而用无不利则应事接物随其所遇迎刃而解
 而身之所履无适不安外之信也而动作得宜自有
 以增崇其内之德信之感屈也夫屈信往来无往非
 交养互𤼵之理功在于此而效见于彼则亦何在可
 容吾思虑之扰其间哉夫义求其精用求其利此其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0037-0660a.png
 机在我可知者也由此内外之间交养互𤼵自有欲
 罢不能者矣自是以上惟有待其天机之自至而绝
 非人功之可加又岂我之所能知哉盖穷极天地之
 神而与合一不测者共藏其域通知天地之化而与
 推行有渐者冥契其机始而入神至此神已穷矣始
 而可知至此知已化矣皆由其德之盛故能穷神知
 化如斯也岂徒崇之已乎夫交养互𤼵之机熟之又
 熟而至于不知者往而屈也神化合一之妙忘之又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0037-0660b.png
 忘而至于自致者来而信也是亦皆感应自然之理
 而非思虑之所能及也按咸之象以虚为义至虚之
 中无不同焉无不一焉然推之晦明寒暑往来屈信
 之理则同之中有至不同者存一之内有至不一者
 存此神化所由生也故又推之精义利用及于穷神
 知化以明同者惟通不同为同然后其同可通一者
 惟合不一为一然后其一可合孔子之一贯是也若
 夫俗学之失固患乎思虑之纷纭而异端之学又误
卷十七 第 25a 页 WYG0037-0660c.png
 执何思何虑而流入于虚无寂灭将何以致用崇德
 而穷神知化乎故九五之志末与憧憧同戒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
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
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此一节是引困六三爻辞以戒小人不当掩抑君子
 而自贻伊戚也易困卦之三爻以阴柔之质上掩四
 下掩二欲困人而卒自困故其爻辞曰困于石据于
卷十七 第 25b 页 WYG0037-0660d.png
 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孔子释之意曰困之六
 三以阴柔不中正是无才德之小人也而居九四之
 下四之刚坚重不挠足以压制夫三石之象也三不
 自量其力而思倾陷乎四之下欲乘其隙而夺之位
 是非所困而困焉必至公论不与而名辱又居九二
 之上二之刚英锐难近不甘依倚乎三蒺藜之象也
 三不外度其人而思盘据于二之上欲凭其权以扼
 其腕是非所据而据焉必至贯盈祸至而身危夫名
卷十七 第 26a 页 WYG0037-0661a.png
 既辱身且危死亡无日矣虽上六正应有妻之象然
 身且不能保其能有其妻耶故妻不可得而见明上
 六之亲䁥亦不为三应也按君子有不幸之困非其
 所自致身虽危而名不辱小人欲陵君子卒必至于
 自困以至名辱身危何如安分自守人已两全之为
 愈哉易不唯为君子谋其为小人谋者亦至矣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
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卷十七 第 26b 页 WYG0037-0661b.png
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

 此一节是引解上六爻辞以明君子当善藏其用也
 藏收敛不露之意括结碍也成完全无缺也易解卦
 之上爻居公孤之位而能解除六三之悖恶故其爻
 辞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孔子释之
 意曰隼者鸷害之禽也弓矢者射禽之器也射之者
 操弓矢以射隼之人也解悖之义庶唯君子得之君
卷十七 第 27a 页 WYG0037-0661c.png
 子抱经邦济世之才是盖藏其利用之器于其身也
 韬锋敛锷不先不后待其时之可为而动则其器已
 素具矣何不利之有若是者正以其藏而后动故其
 动自利而无足为我括一出则鸷害以除而有获矣
 然则解上爻之语正言公之能善藏以成其器谋出
 万全动无结碍是以获之无不利也按君子之待小
 人常疏小人之伺君子常密必藏器以待使之不疑
 不忌而后可乘时以制其命大舜之去四凶孔子之
卷十七 第 27b 页 WYG0037-0661d.png
 诛少正卯不动声色而成功于俄顷率是道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
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
谓也
 此一节是引噬嗑初九爻辞以明人君当惩戒小人
 使之远于罪戾也孔子意曰仁载于心心莫患乎无
 耻小人唯不耻不仁故其心入于不仁义著于事唯
 其不耻不仁故其所为之事常不畏夫不义之名既
卷十七 第 28a 页 WYG0037-0662a.png
 至于不耻不畏则其中荡然无名教之可惧而无所
 不至然小人虽愚彼其初原不知仁义之为利而不
 仁不义之深为害也苟歆之以所利而怵之以所害
 彼其趋避之情当必有翻然悔悟者矣故不见利则
 不劝于仁义不见威则不惩于不仁不义是利与威
 正人君惩诫之大权也始之惩其小不仁不义于其
 前而终能诫其大不仁不义于其后此惩之诫之所
 以造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小惩大诫
卷十七 第 28b 页 WYG0037-0662b.png
 之谓也按天下之小人非必生而怙终者也大约进
 无所慕退无所惧流于极恶而靡所底止使有国家
 者早明劝惩之典则斯世不受佥壬之祸而小人亦
 得以蒙其福必至于刑措而不用矣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
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
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此一节是引噬嗑上九爻辞以明善恶视其所积而
卷十七 第 29a 页 WYG0037-0662c.png
 祸机伏于所忽也孔子意曰善者成名之机也不积
 则不足以成名恶者灭身之媒也不积则不足以灭
 身小人之心不知小善之可以积而至于大善也但
 以为无益于名而弗为也又不知小恶之可以积而
 至于大恶也但以为无伤于身而弗去也夫善既不
 为恶又日积则秽德彰闻渐不可掩恶极罪大岂复
 能解乎易曰何校灭耳凶由灭趾不防而至于灭耳
 也夫安得而不凶哉按旅獒之训曰不矜细行终累
卷十七 第 29b 页 WYG0037-0662d.png
 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汉昭烈之戒子曰勿以善
 小而弗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盖言积小以致大也至
 若圣贤之学致谨乎隐微不愧于屋漏又岂待小善
 小恶之著而后兢兢哉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
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此一节是引否九五爻辞以明人君常存戒惧之心
卷十七 第 30a 页 WYG0037-0663a.png
 则能永享天位而固国势于不倾也孔子意曰凡图
 事宜谋其甚全存心贵操其不足故必使其心若危
 危者乃所以安其位者也使其心若亡亡者乃所以
 保其存者也使其心若乱乱者乃所以有其治者也
 君子深鉴其故虽海内宁谧可谓安矣而常虑位之
 不可久安不忘危之将至也宗庙巩固可谓存矣而
 常虑存之不可屡倖不忘亡之或及也纪纲釐举可
 谓治矣而常虑治之不可徒恃不忘乱之渐萌也夫
卷十七 第 30b 页 WYG0037-0663b.png
 既不忘有危有亡有乱之时则必图所以安之存之
 治之之策是以身之位得以安而国家可保其久存
 长治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玩爻辞而益加儆
 惕矣按唐虞之时可称极盛然禹有慢游傲虐之戒
 益有怠荒逸乐之箴至若伊尹儆太甲以恒舞酣歌
 召公训武王以玩物丧志贾谊陈治安策于文帝之
 朝魏徵上十渐疏于太宗之世李沆处真宗太平之
 日而惟以水旱盗贼为言耶律楚材当太祖开创之
卷十七 第 31a 页 WYG0037-0663c.png
 初而日以生民休戚为告岂故为是已甚之辞哉惟
 其日虑夫乱亡故能保世于长久然则其亡二语真
 万世有天下者之金鉴欤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此一节是引鼎九四爻辞以明小人不量才德而贪
 位图功必至于覆国亡身也孔子意曰凡居位必视
 乎其德谋事必视乎其知责任必视乎其力若夫德
卷十七 第 31b 页 WYG0037-0663d.png
 薄者位亦宜卑知小者谋亦宜小力小者任亦宜轻
 此理之常也苟始之不自审其德之薄而贪夫尊位
 位既得矣又不肯自揣智力之所不足而谋大任重
 务为好大喜功之论以饰其愚而固其位则败可立
 见而位亦旋失不特身名俱丧公家之餗由此覆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盖言其位虽尊而才
 德不足以胜其任也按古圣贤出处之际必先内度
 之已外度之君虽卑位微秩亦必胜其事而后食其
卷十七 第 32a 页 WYG0037-0664a.png
 禄况身秉国钧事关民社岂可不自度量而漫然处
 于其上乎然用人者人君之事则又当辨才授官不
 使有尸位素餐之诮此大传之微旨也以上六节五
 节皆言小人之事困之三爻以小人而图君子者也
 解之上爻以君子而图小人者也噬嗑之初爻小人
 之未遂其非僻者也噬嗑之上爻小人之已陷于大
 恶者也鼎之四爻小人之贻患于家国者也圣人或
 危之或幸之或指示之或哀矜之或忧虑之总欲使
卷十七 第 32b 页 WYG0037-0664b.png
 之安其分而不为天下之害御小人者其亦知所以
 善处之道哉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
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此一节释豫卦六二爻义也孔子意曰凡人于处事
 接物之间其几必有先动者人心至神本无不烛唯
卷十七 第 33a 页 WYG0037-0664c.png
 心有所蔽则当几而不知苟此心空洞无物自然随
 触而觉未有不知几者知至于几其神矣乎夫上下
 之交莫不有几存焉与上交固贵于恭逊然恭逊之
 过便近于阿附而为谄与下交固贵于和易然和易
 之过便近于亵狎而为渎所争在几微之间耳唯君
 子上交而不至于谄下交而不至于渎于事理一定
 之权衡审之极其精而行之无少过其真知几乎夫
 所谓几者乃天理之萌动其动至微兆而未著苟顺
卷十七 第 33b 页 WYG0037-0664d.png
 适其几无有不吉此吉之先见者也众人所不及察
 唯君子见之君子一见此几即作而趋之有不俟终
 日者盖稍涉濡迟则失其所为几而违其所为吉矣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言人赴几之不速由于心
 溺物欲而不能静见涉依违而不能断苟其介然如
 石焉无欲而静坚确而不可移则理定而智圆守固
 而行决断可识其不俟终日矣盖天下之理有隐潜
 而微者有显设而彰者人之处事有巽顺而柔者有
卷十七 第 34a 页 WYG0037-0665a.png
 勇决而刚者人知乎此方能知几今君子既知其微
 又知其彰既知其所以柔又知其所以刚四者既知
 则无所不知所以为万夫之望此真所谓知几之神
 也按系辞释豫卦六二爻而言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者以豫之九四不中不正为豫之主初与之应三与
 之比皆谄乎四六二中正自守在初与三之间上交
 不谄也初六鸣豫凶不正者也六二虽与之比中正
 而不渎慢下交不渎也此所谓知几也乃知易之理
卷十七 第 34b 页 WYG0037-0665b.png
 不外于知几而知几实难必静止之功成于内然后
 光明所烛能得于义理之精微应事接物无少过差
 动与吉会始为知几之君子也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
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此一节释复卦初九爻义也颜氏之子谓颜回也庶
 几言近道也孔子意曰人自继善成性以来止有一
 善但为气禀物欲所拘蔽乃渐失其本然矣唯圣人
卷十七 第 35a 页 WYG0037-0665c.png
 之心纯乎至善与道为体贤人之心复其本善庶几
 近道若及门之颜回其殆庶几乎回不必有显形之
 过方其念虑之间或稍有间杂有非继善之初者即
 为不善也回于不善之动当体即知无有蒙昧而不
 及察有不善未尝不知不待迷而后觉也知其不善
 之动当几即克无或迟留而不遽改知之未尝复行
 非失久而后复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盖初九
 一阳来复复之最先所谓不远之复不至于悔大善
卷十七 第 35b 页 WYG0037-0665d.png
 而吉者即颜氏子之学也乃知人性之善以能复为
 功复性之学以知行为要有不善而不知不可言行
 知不善而复行不可言知如颜子之学知行合一庶
 几复性之功乎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搆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
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此一节释损卦六三爻义也絪缊浓密也醇凝厚也
 搆交也致一言专一也孔子意曰造化之生机与人
卷十七 第 36a 页 WYG0037-0666a.png
 类之事为莫不合两为一以尽变化而成功能试观
 天地本两也及其以气相交阴阳絪缊浓密无间则
 两而一矣而万物之以气化者于是醇厚而不漓焉
 男女本两也及其以形相交阴阳施受精气感通则
 两而一矣而万物之以形化者于是生生而不息焉
 夫天地男女所以成化醇化生之功者以其絪缊搆
 精专一而不二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
 得其友损一人者两也得其友者亦两也两相与则
卷十七 第 36b 页 WYG0037-0666b.png
 专一若三则杂乱不能成功损其间吾两之人所以
 致吾两者之专一也言致一也按损卦以卦象言三
 阳三阴地在中爻上下皆天有天地絪缊之象以上
 下二卦言少男在上少女在下男止女说有男女搆
 精之象故以天地男女言之六三与上九相应志气
 专一故曰致一而本卦六爻应与亦各阴阳相配无
 非致一也此造化之生机人事之功用所不能外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
卷十七 第 37a 页 WYG0037-0666c.png
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
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
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此释益卦上九爻义也动见诸政事也易坦易也语
 施诸号令也求取诸赋税也孔子意曰取益之道在
 于有恒如临民出治则有动而君子不遽动也去欲
 循理以安其身使大中至正略无偏陂而后万事万
 变虑善而动焉𤼵号施令则有语而君子不遽语也
卷十七 第 37b 页 WYG0037-0666d.png
 平情抑气以易其心使坦适从容略无诡戾而后有
 体有要因时而语焉制国家之用则有求而君子不
 遽求也待民若子以定其交使上下感通略无疑贰
 而后度地制赋循分而求焉安其身易其心定其交
 君子脩此三者则取益之道全故动则民悦语则民
 信求则民与不求益而自益矣若理不足以胜欲则
 危危以动是自处于可危之地而骤欲动民民谁与
 而从之心不足以制气则惧惧以语是我实不德而
卷十七 第 38a 页 WYG0037-0667a.png
 告令以空文未免有恫疑之心民谁应而奉之有相
 临之分无相感之情则无交无交而求是恩无所施
 而徒责其报民又谁与而供之至于莫之与则不但
 不与而已以身𤼵财争民施夺而伤之者至矣此易
 之所云莫益之而或击之由其立心之勿恒是以凶
 也夫益下者君道之恒有恒者益之本也益之上九
 阳居益之极求之不巳而专于利巳则失其恒无恒
 即无益矣此周公所以为殖货者戒而孔子复详以
卷十七 第 38b 页 WYG0037-0667b.png
 释之使后之君子知立恒以取益也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此一章言圣人本阴阳以作易明造化之理示人事
 之得失也此一节言卦爻之画从乾坤而出备于理
 而妙于用也物言有形质也撰犹事也有形可拟曰
 体有理可推曰通孔子意曰易始乾坤凡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皆从此变化而出然则乾坤者其易
卷十七 第 39a 页 WYG0037-0667c.png
 书诸卦爻之门邪夫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可见
 圣人画奇为乾以象阳之健是乾乃阳物也画偶为
 坤以象阴之顺是坤乃阴物也以阴阳之德言则阴
 与阳合阳与阴合交错往来而二物相得其德合矣
 以阴阳之体言则刚自为刚柔自为柔各成其质而
 二物对待其体立矣由是形之可见者如雷风山泽
 之类易则一一象出之无不形容其似是天地之撰
 以易而体矣理之可推者如健顺动止之类易则一
卷十七 第 39b 页 WYG0037-0667d.png
 一显出之无不𤼵挥其妙是神明之德以易而通矣
 总之易之为言阴阳往来而巳六十四卦乾坤往来
 而巳言其合而未尝不分言其分而未尝不合圣人
 作易因其自然之往来自然之分合为之陈其数而
 备其义体天地通神明而不外乎阴阳二物此乾坤
 为易之门也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此一节言易书卦爻之辞不出阴阳之变亦因时而
卷十七 第 40a 页 WYG0037-0668a.png
 作也越踰越也类事类也孔子意曰太始以来唯有
 阴阳而穷极理数至于不可胜纪于是一卦有一卦
 之名一爻有一爻之名或言物象或言事变其称名
 也可谓纷然杂出矣而总不出乎阴阳之变是称名
 虽杂而未始有踰越也然尝稽考其事类所以尽万
 物之变者似非上古民淳俗朴不识不知之语也盖
 文王周公见中古以来人心日浇迷谬愈甚乃系卦
 爻之辞示吉凶之义忧患后世之意甚深且切其衰
卷十七 第 40b 页 WYG0037-0668b.png
 世之意邪乃知圣人制作因乎其时当伏羲之画卦
 凡事物之变巳无不具于其中特上古质朴无用费
 辞至后世人情物态无所不有文王周公目击身历
 虑之也深故言之也详易之道乃无馀蕴亦时之不
 得不然也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
辞则备矣
 此一节承上杂而不越而更言其理之备也按本义
卷十七 第 41a 页 WYG0037-0668c.png
 云而微显恐当作微显而开而之而亦疑有误彰彰
 明也阐阐𤼵也孔子意曰易既杂而不越则理无不
 备如天道之已然者谓之往而易书卦爻之变象于
 阴阳消息已然之理皆有以彰之人事之未然者谓
 之来而易书卦爻之占辞于吉凶悔吝未然之几皆
 有以察之日用所为者显也易则推其根于理数之
 幽使显者至微盖以人事本之天道也百姓不知者
 幽也易则𤼵其端于事为之显使幽者毕阐盖以天
卷十七 第 41b 页 WYG0037-0668d.png
 道用之人事也天下不可乱者名分易则于君臣父
 子之分贵贱上下之等各当其位矣天下不可混者
 物类易则于乾马坤牛离火坎水之类各辨其似矣
 以明卦爻之义则有言易之言皆本典常之道以𤼵
 之无不中正言之正也以告吉凶之故则有辞而易
 之辞皆因得失之情以判之无有回惑辞之断也盖
 易之理精及无形粗及有象无弗备矣而要其所以
 备者即阴阳二物有以体其撰通其德也乾坤不信
卷十七 第 42a 页 WYG0037-0669a.png
 为易之门耶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此一节承上节言理之备而详论其妙也肆陈也贰
 疑也报犹应也孔子意曰易辞纤悉无遗其称名尝
 小矣然其所取之类皆本于乾之阳坤之阴何其大
 也天地阴阳道德性命散见于诸卦爻之中其旨甚
 远矣而其所系之辞经纬错综焕然明白何其文也
卷十七 第 42b 页 WYG0037-0669b.png
 凡委曲其辞者未必皆中于理而易之言多委曲矣
 乃适当于义理之极致何其曲而中也将以迪人从
 也凡敷陈其事者无有隐而不露而易之于事大小
 本末无有不该极其敷肆矣然至理贯于其中未易
 窥测何其肆而隐也将以启人思也易书之曲尽其
 妙如此盖后世民心不古情伪爱恶柏感相攻而吉
 凶相杂疑贰纷然莫知趋避圣人因其疑贰之情欲
 济其行之所不及故作易定吉凶以告人明其失得
卷十七 第 43a 页 WYG0037-0669c.png
 之报使知所趋避所以济民之陷溺者端在乎此圣
 人虑民之心深矣乃知乾坤二卦巳包三百八十四
 爻而文王周公卦爻之辞即伏羲之画先天尽意后
 天尽言而圣人开物成务之功无不同也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
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
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

卷十七 第 43b 页 WYG0037-0669d.png
 此一章是言易有处忧患之道在于反身脩德而此
 二节原易之所由兴因举九卦之德以明其序也中
 古谓文王时文王拘于羑里而系彖辞孔子意曰易
 自羲皇而肇其来远矣然夏商之末其道中微易之
 复兴也其在中古之时乎当是时文王以盛德而蒙
 大难因演易六画之卦而系之彖辞以垂教万世操
 心危而虑变深其有忧患之思乎夫以忧患之心作
 易则处忧患之道莫备于易矣要其道无如反身脩
卷十七 第 44a 页 WYG0037-0670a.png
 德而脩之有序大约于九卦可槩见焉是故德莫先
 于立基必谨于践履之实则身心有所受治而可以
 为积累之渐履非德之基乎德基始立一有骄亢之
 念即至隳坏必守之以谦退则有所执持而不失谦
 非德之柄乎既有执持又必于念虑之萌时时审几
 而反复于善以存养其本体故复为德之本本既在
 我而不能常守虽得必失又必其守之也恒久不变
 始安固而不摇故恒为德之固然持守虽固私欲或
卷十七 第 44b 页 WYG0037-0670b.png
 未尽去也损则惩忿窒欲以去其所本无德于是乎
 脩焉然脩省虽严天理或未尽纯也益则改过迁善
 以充其所固有德于是乎裕焉德既至于充裕则可
 自验于处境矣盖当困时凡进退语默取舍辞受之
 间最可观德当义则是违理则非是困为德之辨也
 德至于可以处困则可施以及物矣盖性体常定始
 终无改而应变不穷如井之泽及于物而未尝动焉
 故井为德之地也至此则凡事之来能以心顺入于
卷十七 第 45a 页 WYG0037-0670c.png
 其理而裁制得宜盖事理之细微曲折非此心巽入
 则所见必有未彻不无几微之失惟顺而能入斯化
 裁尽妙此巽所以为德之制也哉凡此九卦皆反身
 脩德以处忧患之道也要之圣人之德纯亦不已心
 与易会自居平以及处忧患无非全体乎易岂仅以
 此九卦为反身脩德之事哉孔子第就处忧患之道
 而举其近似者言之为万世学易者之法可以见德
 之有序而其用无所不备耳
卷十七 第 45b 页 WYG0037-0670d.png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
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
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
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此二节是言卦德之妙而因以著圣人之用易也物
 指众阴言设是施为之意孔子意曰易以九卦为反
 身脩德之序而其德之兼体用而咸备者固无乎不
 宜也履之为道君臣上下固以各得其所为和矣而
卷十七 第 46a 页 WYG0037-0671a.png
 平易近情之中无非天理民彝之准盖至极而无可
 加也谦之为道卑以自牧固未尝自处于尊而心愈
 敛则望愈崇自光显而不可掩也复以一阳动于群
 阴之下善端甚微似易为物之所淆而理欲界限判
 然分明不既辨于物乎事变之来杂然不一每易至
 于厌怠惟德能有恒则虽处纷扰而所守常定何厌
 之有乎损主惩忿窒欲其功固先有所甚难矣而克
 治既久驯至私累自消后何易耶益主迁善改过其
卷十七 第 46b 页 WYG0037-0671b.png
 势固滋长而充裕矣然积累之基皆吾固有何待于
 施设耶身虽处困而道不与之俱困无入不自得者
 此其穷而能通也立于不动而可以应天下之动及
 物而不穷者井之居而能迁也至于巽以应事能剂
 量万物之宜而称物平施不见表暴之迹乃所谓称
 而隐者也卦德之妙如此以观于其用则何如行已
 若不以礼遂至乖戾惟由于自然之节文则有从容
 顺适之休此行之所以和也非履何以哉行礼若无
卷十七 第 47a 页 WYG0037-0671c.png
 节制亦为虚器惟出之以卑逊而自合于范围之节
 此礼之所以得其制也非谦何以哉善端所存在于
 一念憬然自觉而其几自此日进则复实以之植德
 之方在于始终纯一无间而不为事物所夺则恒实
 以之欲之日长也其为德之害甚大有以远之而非
 几不至于冒贡矣道在于用损德之当脩也其为身
 心之利何穷有以兴之而积累自此日崇矣道在于
 用益用困之道以自处则能尽其在我而随遇皆安
卷十七 第 47b 页 WYG0037-0671d.png
 自无容其怨尤之意非所以寡怨乎用井之道以处
 物则安而能虑而事至吾前自不淆于是非之正非
 所以辨义乎若夫巽顺在中则与道为体虽处变事
 而能委曲合宜此则权之所以行而巽之用为至也
 卦德之用如此自非圣人能全备是德何以能处忧
 患而裕如哉按易卦屯坎蹇皆有处忧患之义而此
 不之及圣人处常处变总一脩德而已如履谦复恒
 诸卦之德岂待遇险难而后力行若以忧患言则困
卷十七 第 48a 页 WYG0037-0672a.png
 而不失其亨即困之一卦已不胜用矣此章随举九
 卦正以见圣人之体用无不备而易之理无往不宜
 也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
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此一章专论玩辞观变为学易之事而深有望于其
卷十七 第 48b 页 WYG0037-0672b.png
 人也远犹忘也不可远犹言不可离不居犹不止也
 六虚六位也位未有爻曰虚卦虽六位而刚柔爻画
 往来如寄非实有也故以虚言出入者以卦内外体
 言出者自内之外往也入者自外之内来也方道也
 孔子意曰圣人之作易也其书所载皆天地自然之
 理而人生日用之不可须臾离者岂可远乎盖易以
 中正有常之则而随时运动其为道也屡迁矣道不
 外乎阴阳阴阳变动而不居其所常周流于六虚位
卷十七 第 49a 页 WYG0037-0672c.png
 之间或自上而降或由下而升而上下之无常或柔
 来而文刚或刚上而文柔而刚柔之相易此岂可以
 典要拘之哉唯随时变易以从道适得其宜而巳易
 既唯变所适故其卦体之一出一入皆道之确然不
 可踰者范围乎一定之矩所谓度也度之所在使人知
 消息盈虚之理出处进退之宜出外入内惕然知所
 戒惧而不敢妄有踰越此其为教彰彰矣而且于出
 入以度之中又独明忧患之事与所以致忧患之故
卷十七 第 49b 页 WYG0037-0672d.png
 而一一详切示之使人不致迷其所往故居则观象
 玩辞动则观变玩占莫不惕然恐惧虽无师保之儆
 戒俨如父母之临于其上而不敢玩忽则于知惧之
 中更有惧焉易之示人深切如此其可远耶故善学
 易者始由卦爻既变之辞而度卦爻之理则出入之
 度忧患之故确有定向而不可为典要者今则既有
 典常可以遵而行之矣然人之由辞以达变者于无
 定之中而求有定之体即于不变之理而神其至变
卷十七 第 50a 页 WYG0037-0673a.png
 之用是在于人之神而明之推类而长之也苟非其
 人则易道虽日在天下而岂能虚行哉盖古者作易
 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参伍错综固有以极天
 下之变而为义类之所宗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者
 也自非极深研几之哲则不能由辞以得其意而有
 以尽易之妙矣此道之所以重有待乎其人也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
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
卷十七 第 50b 页 WYG0037-0673b.png
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
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象辞则思过半矣
 此一章专论爻画之义以示人而此四节首言立卦
 生爻之义又析六爻之蕴而揭其要也质以卦体言
 时谓六位之时物谓阴阳中爻卦中四爻也象辞统
 论一卦六爻之体者也孔子意曰易之为书卦立而
 爻生焉是以全体而妙大用者也然卦有定体而爻
 无定用原其一画之始以要其六画之终则内外刚
卷十七 第 51a 页 WYG0037-0673c.png
 柔无不毕备卦之体质立矣至卦有六爻或阴居阳
 位或阳居阴位相杂而成用则唯六位之时不同而
 事物亦异阴阳各以时成岂有定体之可执乎故以
 时物之见于初上二爻者言初则理微而难知上则
 理显而易知盖初为卦之本其质未明上为卦之末
 其质已著本末之分也惟难知故初爻所系之辞必
 取其象与占而极拟之惟易知故上爻之终但因初
 之象占而卒成之固无烦于拟议也夫初上既足该
卷十七 第 51b 页 WYG0037-0673d.png
 始终之时物矣若夫阴阳赜乱之物杂而陈之刚柔
 中正之德撰而出之物有纯有杂则辨其物中之是
 与非德有当有否则辨其德中之是与非若是者以
 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以明得失之报洵非中
 四爻不备也总而论之六爻既备则天道存亡人事
 吉凶之理具焉噫人亦要其存亡吉凶之所归则六
 爻之义居然可洞晰而无疑矣又况于智者能见事
 于未形虽不必遍观六爻但观卦首之彖辞则存亡
卷十七 第 52a 页 WYG0037-0674a.png
 吉凶之理具于全体中者已得其槩所思不已过半
 矣哉要之天下不皆知者所以圣人作易既设卦而
 复陈爻举凡天道之消长人事之得失阐𤼵详明使
 天下后世知所趋避此圣人所以立开物成务之极
 也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
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
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卷十七 第 52b 页 WYG0037-0674b.png
 此二节又申论中四爻之义也近谓四近君也柔指
 六言刚指九言孔子意曰易书卦爻之义蕴固理无
 不备矣更以二四言之二与四皆阴爻同有柔顺之
 事功然所处之位则异故其善有不同二多声誉而
 四则多恐惧焉盖四之位近于五动则有逼上之嫌
 所以多惧也然论柔之为道必附阳刚而后能自立
 远则难援本不利于远者二柔而远于五乃其要归
 于无咎而多誉则以二居下体之中其用柔得中故
卷十七 第 53a 页 WYG0037-0674c.png
 也夫观二之多誉由于得中则四之多惧又岂独以
 近君之故乎更以三五言之三与五皆阳爻同有阳
 刚之事功然所处之位则异故三多凶危而五则多
 功能焉盖五为君位而贵独操得为之权三为臣位
 而贱有难自擅之势贵贱之等殊也要之三五皆阳
 位以柔居之懦弱不足以有为三固多凶五亦安能
 多功鲜有不危者矣惟以刚居之强毅始足以有济
 五固多功三亦不至多凶岂有不能胜其事者耶夫
卷十七 第 53b 页 WYG0037-0674d.png
 远近贵贱物也刚柔中正德也惧誉凶功是非之辨
 也惟中四爻悉备之学易者洵不可不加之意也观
 孔子之言是可见人臣当以刚中之德佐君有为而
 人君任天下之重临御兆民曰有万几尤必刚健奋
 𤼵以作于上则股肱良而庶事康天下未有不治者
 矣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
卷十七 第 54a 页 WYG0037-0675a.png
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
凶生焉
 此一章言易具天地人之道也变动谓卦之一体非
 指阴阳老少之变也物指阴阳言不当谓爻不当位
 也孔子意曰易之为书以统体言则浑沦而无外极
 其广大以条理言则细密而无遗又悉备也盖天下
 之道天地人尽之矣方易之三画成卦上画有天之
 道焉中画有人之道焉下画有地之道焉是三画已
卷十七 第 54b 页 WYG0037-0675b.png
 具三才矣又兼三才而两之故有六画是六画者非
 它也上二爻即天道之兼阴与阳中二爻即人道之
 兼仁与义下二爻即地道之兼柔与刚固三才之道
 也夫道之变动不居如乾之六画潜见惕跃飞亢之
 类各得卦之一体是皆道之变动而谓之爻爻有远
 近贵贱之等级森然齐列判然分晰故谓之物物之
 刚间乎柔柔间乎刚六位杂陈经纬灿然故谓之文
 是文也有柔居刚位刚居柔位而未必当者亦有纯
卷十七 第 55a 页 WYG0037-0675c.png
 刚纯柔而位未必皆当者故吉凶生于其间而为人
 事得失之象焉是则爻也物也文也吉凶也皆道之
 所出而三才之所统贯也易诚广大悉备矣哉按孔
 子以天地人为三才才之为言以其能有为而为万
 物之所利赖也天地以覆载万物为功圣人承天地
 以成万物使莫不得其所故中庸言至诚尽人物之
 性而可以参赞化育斯所以统三才而建极也欤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
卷十七 第 55b 页 WYG0037-0675d.png
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
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此一章原易兴于文王而𤼵其所以教人之旨也孔
 子意曰易之所从来远矣其复兴也时当殷之末世
 周之盛德而其事当文王与纣之事耶盖末世则人
 之诈伪滋炽盛德则易之道有自传文王以圣人之
 盛德为纣囚于羑里于是处忧患而作易故其所系
 之辞皆有危惧之意凡危惧者能使之平安亨利吉
卷十七 第 56a 页 WYG0037-0676a.png
 无咎是也慢易者能使之倾覆悔吝凶害是也盖出
 于理势之自然若或使之是其道为甚大举天下百
 物之理平未有不生于危倾未有不生于易者祸福
 之由皆有必然谁能废之故文王之作易不过教人
 以危惧存心终如其始则其要归于无咎而有平无
 倾矣此之谓易之道也此圣人与民同患之心存于
 易书之内者也按孔子又尝言天之生物必因材而
 笃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而书仲虺之诰亦以殖有礼
卷十七 第 56b 页 WYG0037-0676b.png
 覆昏暴为慎终惟始之戒其与此之言危平易倾惧
 以终始义有相𤼵明者矣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
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
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
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
姓与能
 此一章总言作易教人之功而此四节先言圣人体
卷十七 第 57a 页 WYG0037-0676c.png
 易简之理于心可以无卜筮而知吉凶次言圣人作
 易以成天地之能而使百姓皆与其能者不外此易
 简之理也德是乾坤蕴诸心者行是乾坤见诸事者
 侯之二字衍文亹亹是不倦于趋避之意孔子意曰
 夫易乾坤而巳矣自其纯乎理者名乾乾则自强不
 息天下之至健也以此至健之德见之于行易固易
 也即难亦无弗易而见为恒易易本无险故凡险之
 几举归坐照以坦荡明白之衷烛之而有馀不待险
卷十七 第 57b 页 WYG0037-0676d.png
 而知自能见险而不陷也自其顺于理者名坤坤则
 安贞无为天下之至顺也以此至顺之德见之于行
 简固简也即烦亦无弗简而见为恒简简本无阻故
 凡阻之几无不洞晰以卑约敬慎之念处之而无碍
 不待阻而知自能遇阻而不困也然此知险知阻岂
 徒知之而巳哉是有其能矣圣人于未事时心与理
 会融洽于中而莫可言喻能以易简悦诸心焉及应
 事时理因虑审精晰于中而无所参杂能以易简研
卷十七 第 58a 页 WYG0037-0677a.png
 诸虑焉惟悦心是以吉凶之理皆吾心所素藏险阻
 与否无不先知之而吉凶有不定乎惟研诸虑是
 以趋避之几皆吾虑所密察险阻与否无不预决之
 而亹亹有不成乎夫既悦心研虑定吉凶成亹亹而
 其自然之知又可进推矣是故在天道有盈虚消息
 而变化以成在人事有语默动静而云为以起此理
 之显者也至天道人事各有吉事必有祯祥以徵其
 感应如变化有吉则祥徵见于垂象云为有吉则祥
卷十七 第 58b 页 WYG0037-0677b.png
 徵动于四体此理之微者也其在圣人理之显者循
 迹观变比拟其象于既往则一定之理所谓器者周
 知而不爽矣理之微者穷幽察隐推验其占于将然
 则先兆之几所谓来者早知而不惑矣若是者圣人
 之能事不假卜筮而知吉凶百姓何由与能乎试观
 天地设位日以易简之理昭然示人不能使人皆以
 易知险以简知阻是其能犹缺陷而未成也惟圣人
 阐明此理画卦系辞作为易书赞天地所不及教万
卷十七 第 59a 页 WYG0037-0677c.png
 世于无穷以成天地之能焉由是人欲定吉凶成亹
 亹者既先人谋以审其是非而趋避未决又抱蓍问
 易继之以鬼谋则吉凶可定亹亹可成而圣人知险
 知阻之能百姓虽愚皆得与之此圣人所以成能者
 也要之成能者成之以此易此简而与能者亦不外
 此易知险简知阻之能也己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
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
卷十七 第 59b 页 WYG0037-0677d.png
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
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
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
守者其辞屈
 此三节首二节言圣人成能之事使人由卜筮以知
 吉凶末节即人之辞以明卦爻之辞也告告此险阻
 言言此险阻也相攻是两情相触相取是强为要结
 叛背理也疑可否未决枝两歧不一失其守无操持
卷十七 第 60a 页 WYG0037-0678a.png
 也孔子意曰夫圣人成能其事何如天地之精非画
 无以示先天画八卦或以纯阴纯阳之象告或以杂
 阴杂阳之象告矣卦画之蕴非辞无以𤼵后天系爻
 彖或以全体之情言或以一节之情言矣夫象所告
 情所言不过欲人知险知阻以趋避吉凶耳而吉凶
 于何见之卦爻中刚柔杂居如初三五刚也或杂之
 以柔二四上柔也或杂之以刚杂居而当位中正则
 顺理而得杂居而不当位不中正则逆理而失吉凶
卷十七 第 60b 页 WYG0037-0678b.png
 不于此昭然可见乎然是吉凶也由象辞以见其体
 必因变占以达其用方揲蓍求卦之初阴阳老少变
 动而未定虽未成卦爻而趋避之利已寓言吉固利
 言凶而使人避亦利也及求卦既成占决巳著遂分
 吉凶卦爻之情有消息当否之异而辞之吉凶因焉
 非以情迁乎情迁何如如卦爻中正相与是爱相攻
 也情孚而理顺故吉生如不以中正相与是恶相攻
 也情乖而理拂故凶生吉凶以爱恶之情迁矣至于
卷十七 第 61a 页 WYG0037-0678c.png
 吉凶未判曰悔吝吉凶方萌曰利害又何从生也以
 远相取则情虽合而病于疏以近相取则情或暌而
 嫌于妄悔吝不由此生乎以情相感则交以道义而
 利生以伪相感则合以私邪而害生利害不由此而
 生乎悔吝利害又以远近情伪之情迁矣要之凡易
 之情固贵近而相得或远而不相得亦无害也惟近
 而不相得则以恶相攻所以致凶也以伪相感所以
 致害也且以不善相取所以致悔吝也夫悔吝利害
卷十七 第 61b 页 WYG0037-0678d.png
 皆吉凶之属各推其情如此故曰吉凶以情迁可见
 圣人作易以成能而众人必由卜筮以知吉凶者此
 也夫所谓情迁者岂特卦爻之辞为然即凡人之辞
 亦可见矣理在人心本自难昧如叛正理者其心多
 愧而辞惭恧理有可否岂宜迁就如疑正理者其心
 多惑而辞枝离有德之吉人养深蓄邃言不妄𤼵而
 辞寡无德之躁人轻浮浅露言不由衷而辞多谤善
 为恶者毁誉失当其辞浮游而不实失所执守者神
卷十七 第 62a 页 WYG0037-0679a.png
  气沮丧其辞屈抑而不伸凡此皆人之辞以情迁者
  也由人之辞以推卦爻之辞则险阻自无遁情此圣
  人所以成能百姓所以与能者其为知险知阻一而
  已矣按洪范惟皇作极凡厥庶民不罹于咎其即此
  作易教人之义也夫
 
 
 
卷十七 第 62b 页 WYG0037-0679b.png
 
 
 
 
 
 
 
日讲易经解义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