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1a 页 WYG0037-058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易经解义卷十四
 ䷼(兑下/巽上)
  中孚之为卦三与四二柔在内为中虚二与五二刚
  得中为中实中虚则无我中实则无伪唯此心洞然
  而虚则至诚充然而实矣充然者𤼵于中而孚于外
  所以为中孚也六爻惟取柔而正刚而中者初九中
  孚之初上应六四阴阳皆居正位而有六三之阴柔
卷十四 第 1b 页 WYG0037-0583b.png
  不正者隔于其中故爻辞设有他之戒九二与五阳
  刚相应至诚感孚有鹤鸣子和之象三不得位而应
  亦不正一为说之极一为信之穷于中孚之义无当
  也六四得位故无咎九五刚健中正有中孚之实德
  与二同德相信合为一体包二阴以成中孚者也上
  九失位居中孚之极故为贞凶按中孚六爻独于五
  言孚盖二五皆中实实则诚诚则未有不孚者而五
  又为之主则使一卦六爻如一气然而靡不为之用
卷十四 第 2a 页 WYG0037-0584a.png
 者唯九五也他卦二五皆取阴阳相应而中孚则取
 以刚应刚以知中孚之道不主于情而主于理不孚
 于外而孚于中一诚相通君臣道合化邦而应天端
 在于是非他卦应与之比也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此卦兑下巽上以全体言为中虚以二体言为中实
 中虚信之本中实信之质信𤼵于中故名中孚卦辞
 言信能合理所以善用其孚而无不通也豚鱼无知
卷十四 第 2b 页 WYG0037-0584b.png
 喻难化之人涉川至险喻难济之事文王系中孚彖
 辞曰中孚以孚信在中为义有一心之孚有两情之
 孚总之本于在中而𤼵见于外则至诚所感何人不
 格虽物之冥顽如豚鱼之无知亦可感动之而得吉
 况有知者而有不格乎何事不济虽事之艰险如大
 川之难涉亦可济之而利况平居时而有不济乎然
 其所以为孚者一皆本于义理之至正而不为硁硁
 之小信胶执不通然后信所当信而合于贞焉斯人
卷十四 第 3a 页 WYG0037-0584c.png
 无不感事无不济乃为利耳按圣贤脩身持世莫不
 以孚信为本原然而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恐其不皆
 出于正也古之圣人至諴感神至于化傲象格有苗
 经权常变无不各得其至正若后世之君不失虞人
 之期不废徙木之赏是信失其正者也此利贞所以
 善成其孚欤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
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
卷十四 第 3b 页 WYG0037-0584d.png
应乎天也
 此彖传是释中孚彖辞备言孚之体用明尽人可以
 合天也柔在内指三四刚得中指二五乘木舟虚取
 外实中虚之象孔子释中孚彖辞曰卦名中孚者以
 卦体言之三四以柔居一卦之中是中虚也二五以
 刚居二体之中是中实也中虚而能实虚所以受信
 实所以为信此孚之存乎已者也以卦德言之下说
 而上巽说则臣以和衷上感乎君巽则君以虚怀下
卷十四 第 4a 页 WYG0037-0585a.png
 应乎臣上下交孚自能化行邦国此孚之及乎人者
 也而一本于在中之孚中孚之所由名以此其曰豚
 鱼吉者谓信由中出自通于物无不输诚感化即如
 豚鱼无知之物亦且能及之而吉此孚之验于物者
 也曰利涉大川者谓以实体运乎虚中应变无穷如
 卦象木在水上木体本实而为舟则虚也舟惟虚可
 以行水心惟虚可以行世何不利涉之有此孚之验
 于事者也若是其中孚而犹曰利贞者盖孚命于天
卷十四 第 4b 页 WYG0037-0585b.png
 浑然至正若意见未融一徇于人为即非正矣惟孚
 出于人心之正而合乎天命之本然乃与天相应斯
 感无不化也按天命流行物与无妄中孚之理即是
 天心通于亿兆人之心而又通于亿兆物之心人惟
 失此心之本体所以不能通人物之心以应乎天心
 耳盖天之道孚贞而已故又曰利贞乃应乎天者惟
 恐择之不精持之不固或稍涉乎偏私而不合乎天
 心之正是以丁宁若此此即中庸以人达天之义乎
卷十四 第 5a 页 WYG0037-0585c.png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此象传见君子好生之心善体中孚之意也孔子释
 中孚象曰兑泽之上有巽风泽至实而风至虚风无
 形而能感泽犹诚无象而能动物中孚之象也君子
 体此以用狱当狱之未成则用议以求其入中之出
 即狱之既成犹用缓以求其死中之生哀矜恻怛总
 出于至诚无私所谓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俱
 无憾焉此君子为民之意有以深入乎民心上感而
卷十四 第 5b 页 WYG0037-0585d.png
 下受亦中孚之义也按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君至诚
 恳恻之心莫大于好生不杀此即孚以应天之理也
 书曰钦恤舜之中孚也有虞之民协中从欲天下之
 中孚也后世如唐太宗之纵囚约其自归以就法虽
 未合于纯王之道亦必其一时不忍之念有以深入
 乎民心此亦可谓得于中孚之义者也三代而下如
 太宗者不亦仁民爱物之主哉
初九虞吉有他不燕象曰初九虞吉志未变也
卷十四 第 6a 页 WYG0037-0586a.png
 此一爻言信得其人当善保其初志以成孚也虞度
 也燕安也周公系中孚初爻曰初九阳刚得正与柔
 正之六四相应此孚之至正而贞者也在初能度其
 可信与之交而成孚则学业事功观摩效法有得朋
 之庆获所安而吉矣若失其初心而复有他焉是疑
 信不一舍正而求不正中无定主将无以成孚宁得
 燕而安乎所当致戒也孔子释初象曰初九所以虞
 而得吉者以其当中孚之初刚而得正私情未起从
卷十四 第 6b 页 WYG0037-0586b.png
 正之志未为所变也是以得吉若能守正而善保其
 初斯诚能孚者矣按圣人立教莫先于辨志志之所
 向邪正分焉一于正则不正者蔑由进矣惑于不正
 则正者亦蔑由安矣中孚之初未有所主正辨志之
 时也其志未变欲其审于始未变而不能保其不变
 更欲其慎于终闲邪所以存诚要在初之自为审持
 耳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象曰
卷十四 第 7a 页 WYG0037-0586c.png
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此一爻见君臣同德相孚其感应出于至诚也鸣鹤
 指二言子和指五言好爵懿德也靡与縻同犹系恋
 也周公系中孚二爻曰二与五中实相应君臣一德
 而成孚也二居阴位人臣幽隐之诚本于在中以自
 鸣其素而为之君者亦以诚信之念不期而孚同声
 相应犹鸣鹤在阴而子和之之象所以然者懿德良
 贵人所同好二既有此懿德不敢自私其所有其致
卷十四 第 7b 页 WYG0037-0586d.png
 君忠爱之心出于至诚五亦系恋之而不能自已故
 感应之象有若此耳孔子释二象曰五之应二若其
 子之和岂有所矫饰于外哉君心所愿慕者德也二
 之鸣既由中而𤼵五之和亦根心而生是诚出于中
 心之愿有不知其然而然者也按诸爻有应皆有间
 隔惟二五无间隔乃以同德相孚中虚相感此即盛
 世君臣同心一德赓歌拜稽于一堂无尊卑阔绝之
 忧无彼此形骸之隔是以上下交而治道成为有合
卷十四 第 8a 页 WYG0037-0587a.png
 于中孚之义也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象曰或鼓或罢位不当

 此一爻为信失其正不能自主者戒也得敌指上九
 之应鼓是鼓舞作事之意周公系中孚三爻曰六三
 以柔而不正应上九之刚而不中此居说之极是为
 无恒彼当信之穷则为太固与之相应实相敌而不
 相助矣于是或鼓而前或罢而废见行止之无常或
卷十四 第 8b 页 WYG0037-0587b.png
 泣而悲或歌而乐见忧喜之无定则中怀纷扰莫所
 适从以此图功立事不亦难乎孔子释三象曰人心
 惟中虚以理为主自动静忧乐各中其节若三之或
 鼓或罢由阴居阳位处不中正而无中孚自主之德
 所以临事无恒动失其度揆厥由来岂徒得敌之咎
 哉按中孚诸爻各有相信之理而贞不贞则有异六
 三之得敌不当信而信憧憧往来莫适为主既不能
 如二五之同心相应又不能如初之虞吉而得所安
卷十四 第 9a 页 WYG0037-0587c.png
 此不贞而不可以为信者也然究其故实由己而不
 由敌故君子贵克己之学而无攻人之过斯信所可
 信而有以成其孚欤
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象曰马匹亡绝类上也
 此一爻言大臣当绝私交专心以事上也望是月盈
 匹配也指初与四应绝类是绝初九上是上从九五
 周公系中孚四爻曰六四居阴得正位近于君相得
 而承宠眷德隆势盛如月之将盈而几望也此正群
卷十四 第 9b 页 WYG0037-0587d.png
 心归附之时猜忌易生四乃柔顺自处恪守臣道履
 盛而不矜虽与初为应而相匹能奉公事主不树私
 交犹马之相匹而亡其匹也若是则精白一心而无
 罔上行私之咎矣孔子释四象曰古纯臣公尔忘私
 未有一心为私一心为公者四所为马匹亡者四与
 初为类而四必绝其私与惟克尽其诚专心上事于
 五所以无咎也按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
 党正与不正各有其类同道为朋者其意主于为国
卷十四 第 10a 页 WYG0037-0588a.png
 家同利为党者其意专于为一已昔欧阳脩谓退小
 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可治是在人主熟
 察而明断之矣
九五有孚挛如无咎象曰有孚挛如位正当也
 此一爻见君臣相信之深能以一德成天下之孚也
 挛固结也周公系中孚五爻曰九五中实而居尊为
 孚之主下应九二之贤亦中实而相辅君臣同德和
 之以中心縻之以好爵相信之深有猜疑所不能间
卷十四 第 10b 页 WYG0037-0588b.png
 谗忌所莫能离者自然固结而不可解为有孚挛如
 之象如是则上下交而孚乃化邦正在此矣何咎之
 有孔子释五象曰五之有孚何以有挛如之固以五
 德称其位而为中孚之主则位正且德以位显而成
 天下之化则位又当故也使居至尊之位而无中正
 之德虽当而不正何能一德相孚而化及于天下乎
 此挛如之义盖有取也按中孚诸爻不言孚惟九五
 独言有孚者盖五以中孚之实成化邦之功由竭诚
卷十四 第 11a 页 WYG0037-0588c.png
 信贤相与经纶密勿国家恃以治安非推心置腹之
 诚始终无间殆未易言挛如之义也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
 此一爻言处孚之穷为信非所信者戒也翰是羽翰
 音言鸡鸣必振其羽也周公系中孚上爻曰天下事
 理当与时势变通方能善用其信而无窒碍难行之
 患上九居中孚之极徇偏执之见乏融通之识不度
 可否顺逆固守其信而必欲行之犹翰音本非登天
卷十四 第 11b 页 WYG0037-0588d.png
 之物而强欲登于天非贞而自以为贞则必违时拂
 势而取凶矣孔子释上象曰孚信所以可久者惟能
 通其变而不穷也今翰音登于天登非所登犹信非
 所信不知变通至于穷极而立见其败尚何长久之
 可望哉按中孚之道有常有变初爻宜守常而惟恐
 其变虞之所以得吉上爻宜通变而固执其常贞之
 所以得凶夫贞何以凶也宋襄之行仁适足以取败
 荀息之死难无补于格君拘一时之小信而不通古
卷十四 第 12a 页 WYG0037-0589a.png
 今之大义识者讥之所谓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非
 凶之道乎
(艮下/震上)
 小过四阴二阳阴过之卦易贵阳贱阴二阴函四阳
 为大过四阴函二阳为小过阳虽过而二五得中其
 势进而有为故有攸往之象小过阴柔居中阳刚失
 位故可小事而不可大事利在居贞而已夫处小过
 之时贵于辞尊而居卑勇退而不进此二五所以得
卷十四 第 12b 页 WYG0037-0589b.png
 柔中之应而三四不当位以阳刚处之惟在慎防以
 免患也初六阴之始进上六阴过之极以小才而有
 躁动之失不能下而上至于亢极宜其凶灾之荐至
 矣君子惟谨其在我之所得为者于寻常之事过于
 周防而不敢为非分之举此所谓过以得中也方诸
 箕子之明夷文王之用晦其得小过之义者乎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
下大吉
卷十四 第 13a 页 WYG0037-0589c.png
 此卦艮下震上卦中四阴二阳阳为大阴为小阴多
 于阳小者过也故名小过卦辞言处小过之道当安
 分以守正也飞鸟遗音是轻举留音无甚大过之象
 文王系小过彖辞曰小过以阴过乎阳为义其在人
 也才不足而守有馀就其作为于人无所逆于事无
 所拂有可以得亨者然必不自恃其可亨惟安守分
 义不失当然之贞乃为利耳其利贞何如如寻常之
 事无甚艰虞吾之才分所能为而量力为之则可如
卷十四 第 13b 页 WYG0037-0589d.png
 事关国家举动非常吾之才分所不能为而强为之
 则不可即所谓小事亦须收敛退让不居亢而居卑
 若飞鸟遗音下而不上者然盖不宜誇张而凌上但
 宜谦抑而处下也凡此皆小过之贞可长保其亨而
 大吉矣按易止阴阳二义阳过乎阴为大过阴过乎
 阳为小过易于大过许其利往然刚中而必巽悦乃
 亨以小心用其大才斯无不亨也况处小过者乎阴
 柔过胜才小而心愈欲小故亨必利贞不贞则不亨
卷十四 第 14a 页 WYG0037-0590a.png
 也若力小而任大德薄而上人未有不失其贞而获
 戾者圣人致戒于阴之过深矣
彖曰小过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
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飞
鸟之象焉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

 此彖传是释小过彖辞言因时而不失其正处小过
 之要道也柔得中指二五刚失位指三四孔子释小
卷十四 第 14b 页 WYG0037-0590b.png
 过彖辞曰卦名小过以卦体阴过于阳是小者过也
 以义言之小心过甚无轻举妄动之失即可以是而
 得亨也然必利于贞者以小过之时必量力安分谨
 密周畏之独至与时偕行始得贞而为利也时行何
 如以二五爻言之柔而得中柔非干理之才本不足
 以任事幸其得中则善用其柔不至于因循废弃尚
 可以处小事胜任而得吉也以三四爻言之刚失位
 而不中刚固有图大之才但失位则无权不中则累
卷十四 第 15a 页 WYG0037-0590c.png
 德不能善用其刚而鲜弘济时艰之略安可任大事
 而有为乎且以卦体言之内实外虚有飞鸟之象有
 其象则当思其义卦辞所谓飞鸟遗音不宜上宜下
 大吉者正以小过之时若处于骄亢而有上人之心
 则拂于时为逆安于卑逊而有下人之心则协于时
 为顺惟上逆而下顺所以不宜上宜下必与时行之
 为贞也能与时行有不得亨而吉者乎按小过利贞
 而释之曰与时行者盖违时则中者亦过适时则过
卷十四 第 15b 页 WYG0037-0590d.png
 者乃中故可小而不可大宜下而不宜上此即君子
 时中之学乎若小人者不安于小而妄欲居上所谓
 无忌惮而反中庸者是也圣人于小过之时丁宁反
 覆所以勉君子而警小人无所不至矣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
乎俭
 此象传言君子体小过之义善用其过而趋于正也
 孔子释小过象曰山上有雷声离于地而未升于天
卷十四 第 16a 页 WYG0037-0591a.png
 小过之象也君子体之以时当小过岂能居高图大
 务为惊世骇俗之事就一身之中日用常行无关于
 天下国家者皆小也皆其可以过者也如行已易傲
 宁过乎恭而但不至于足恭居丧多易宁过乎哀而
 但不至于灭性制用患奢宁过乎俭而但不至于失
 礼此皆小事而宜下总见慎小之意多而张大之心
 少是过得其正而不为过矣按时当小过世道日漓
 所贵补偏救弊矫不正以归于正此恭哀俭三者有
卷十四 第 16b 页 WYG0037-0591b.png
 举趾高之莫敖正考父矫之以伛偻有短丧之宰予
 高柴矫之以泣血有三归反坫之管仲晏子矫之以
 敝裘所以励人心而维风俗有所为而为之其亦因
 时制宜善体小过之义乎
初六飞鸟以凶象曰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此一爻为举动躁妄不宜上而上者示戒也以凶谓
 以飞致凶也周公系小过初爻曰小过之时凡事宜
 收敛处下初六阴柔上应九四以躁易之性喜应助
卷十四 第 17a 页 WYG0037-0591c.png
 之力志满气扬不安于下欲进而妄邀非分震动一
 时如飞鸟然鸟本在下飞则上而不下违时逆理以
 此招尤取败凶所自致不亦宜乎孔子释初象曰凡
 人凶害未有不可救止者如初六不安其分居下而
 欲上凭势作威孽自己作凶之至也莫可救解亦无
 如之何矣此圣人致戒之深谓其宜下反上不能处
 小过而贞也按叔季之世小人凭藉声援得时用事
 相与倾危国家逮天下既被其患而身家之祸败亦
卷十四 第 17b 页 WYG0037-0591d.png
 随之此初六之凶所以莫可如何也人君知此当制
 之于始不使势重难反则可无尾大之忧与凌上之
 祸矣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象曰不及
其君臣不可过也
 此一爻言纯臣守分以事君得小过之贞也三四阳
 爻皆居二之上有祖之象五阴爻有妣之象相过之
 谓过凌逼之谓及适相当之谓遇周公系小过二爻
卷十四 第 18a 页 WYG0037-0592a.png
 曰六二以柔居中纯德之臣也其进而事君循理守
 分克骄亢之心秉恭顺之节过三四而遇六五是去
 阳而就阴去亢而从顺以象言之犹过其祖遇其妣
 也如此则不敢凌迫其君居下处顺适得为臣之分
 以义言之是不及其君而遇其臣也不疑不忌何咎
 之有孔子释二象曰六二之不及其君者岂才力有
 不足乎人臣之分固不可稍过乎君臣而过君小则
 专恣而不敬大则僭越而不忠有断断不可者惟不
卷十四 第 18b 页 WYG0037-0592b.png
 可过所以不及二之能免于咎者其以此欤按司马
 光曰君臣之分犹天地之不可易然后上下相保而
 国治安王风既降君弱臣强如鲁三家晋六卿之类
 蔑弃名分骎骎乎有及其君之势罪莫大焉圣人于
 小过二爻特申之以大义曰臣不可过所以立纲常
 之准为万世之防其犹春秋尊王之义乎知其不可
 过而不过此六二之柔中为能恪守臣道而不失其
 贞也
卷十四 第 19a 页 WYG0037-0592c.png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象曰从或戕之凶如何也
 此一爻见君子之防小人不可不过为之虑也周公
 系小过三爻曰凡事不可太过独防小人之心不可
 不过九三以阳刚之德失位不中时当阴过正众阴
 之所欲害者也若自恃其刚逞其才力谓可制之有
 馀不深思远虑过为之防小人从此乘间而入为所
 中伤致有意外之虞大则患及于国小则危及其身
 凶可知矣孔子释三象曰天下事惟有备可以无患
卷十四 第 19b 页 WYG0037-0592d.png
 今三无防患之术则戕害之者乘其无备出于意表
 始既莫知所自来终又莫究所底止其凶之甚也如
 此防之容可弗过乎从来小人之伺君子常密君子
 之待小人常疏汉之陈蕃窦武相与协谋剪除群小
 惟机事不密反召祸端唐之李德裕君臣契合近倖
 潜伏不知其志欲求逞一𤼵而遭贬逐此皆弗过防
 之故也圣人于九三谆谆告戒盖必立身不败之地
 然后天下事可有为耳
卷十四 第 20a 页 WYG0037-0593a.png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象曰弗过遇
之位不当也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此一爻言当善用其刚随时合宜而不失其中也周
 公系小过四爻曰九四当过之时刚而不中宜有咎
 矣然能以刚处柔宁过于柔而为恭弗过于刚而为
 傲适合乎处过之宜为弗过遇之之象所以无咎者
 在此若使任刚而往则躁进而任事或疏用壮而去
 邪过激是过于刚矣故有厉而当戒所以然者亦其
卷十四 第 20b 页 WYG0037-0593b.png
 时适当然耳如因戒往厉专于用柔则将柔过而废
 矣故又勿用永守以为贞但当斟酌时宜善用其刚
 以求合乎中则处过之善道也孔子释四象曰四之
 弗过遇之者惟其以刚居柔而不当位虽不中可以
 求中所以弗过于刚而适合其宜也若往厉必戒往
 则过刚失中终至于败岂久长之道乎按刚柔贵于
 得中九四所居之位有中道焉然当群阴用事以君
 子处小人之间进而图功则为所倾陷退而守道亦
卷十四 第 21a 页 WYG0037-0593c.png
 不免孤危进退行藏之际岌岌乎难言之矣惟审机
 观变动与时行则刚柔并用可以守中而不过此四
 之所以无咎也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象曰密云不
雨已上也
 此一爻为居高无助不能有为者戒也在穴阴象指
 六二已上过上也周公系小过五爻曰六五以柔而
 中其才仅可小事乃居尊任大又当阴过之时优柔
卷十四 第 21b 页 WYG0037-0593d.png
 寡断不能大有所为以沛泽于民如云自西郊虽密
 而不雨之象是在已固不能为矣为五计者或得刚
 阳之佐扶持兴起代君泽民则不雨者犹可雨也乃
 弋取者又六二之阴柔以无能之臣辅不振之君安
 能相助为理以图天下之事乎孔子释五象曰密云
 不雨之故六五才弱而乃居尊过高不能虚已下贤
 以求辅则膏泽屯而不下安望其有济乎所处已上
 不能有为者也按小过之二象曰臣不可过其在六
卷十四 第 22a 页 WYG0037-0594a.png
 五曰已上是不特臣不可过即君亦不可过也若君
 处于太高则上下暌隔必至下情蔽而不上通上恩
 壅而不下达天下之患莫大于是矣故君道则天而
 下济佐理得人则民隐周知而泽可下究记曰天降
 时雨山川出云言得贤辅佐之义也五之不雨殆可
 反观而自见矣
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象曰弗遇过之
已亢也
卷十四 第 22b 页 WYG0037-0594b.png
 此一爻明亢非小过之宜极言其凶以示儆也离过
 之远也周公系小过上爻曰上六柔而过中处极过
 之时又居动体之上凡事率意妄行弗合乎宜违理
 过常如飞鸟宜下离之而远去则过高已甚一蹶而
 不可救矣以此致凶天人交忌灾眚不期而至皆上
 所自取非出于不幸也孔子释上象曰当过之时宜
 下不宜上者也亢且不可况至于过亢乎上之弗遇
 过之者由其已亢而不能下所以犯上逆之戒而致
卷十四 第 23a 页 WYG0037-0594c.png
 天人之忌凶莫甚于此矣按小过初爻从下而上言
 凶之始上爻已上而亢言凶之终甚言小人在上乘
 时负势酿祸作灾不独凶在一身亦且毒流天下故
 凡灾眚之来如水旱凶荒日食星变山崩地震之类
 自天降者数犹可逭惟小人之凶孽由人作是谓灾
 眚不可倖而免也圣人言之切虑之深总见处过者
 任小而不可大居下而不宜上能与时偕行尚何凶
 之有哉
卷十四 第 23b 页 WYG0037-0594d.png
(离下/坎上)
 既济水火相交各当其用天下万事已济之时也而
 卦爻之辞皆有警戒之意正以安不忘危乃持盈经
 久之至计盖既济虽非有患之时而患每生于既济
 之后也初之曳轮濡尾则可保无咎二五虽相应而
 不能下交以取益则盛极而衰之渐矣三阳刚而有
 动众之虑四居柔以远患为亟至上六怀亢满之志
 有入险之势载胥及溺既济可常保乎盖天下之理
卷十四 第 24a 页 WYG0037-0595a.png
 时过则衰日盈则昃月盈则亏牙孽萌生多伏于丰
 亨豫大之会故天地交而为泰而有无平不陂之占
 水火交而为既济而有初吉终乱之戒圣人之垂训
 切矣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此卦离下坎上水火相交各得其用六爻之位各得
 其正故名既济卦辞言保济之道当慎终如始而固
 守其贞也文王系既济彖辞曰既济以治定功成为
卷十四 第 24b 页 WYG0037-0595b.png
 义当斯时也君明臣良同心协力处置咸宜而事无
 不济矣但时当既济则盛极将衰虽处承平之会常
 有不测之虞其为亨已小岂不可畏保济者正宜存
 心戒惧祗畏以敬天省惕以勤民固守其贞方为利
 耳所以然者当济之初多以谨畏而得吉及济之终
 多以慢易而致乱始忧勤而终逸乐人情类然此保
 吉弭乱之所以必利于贞乎按水火交而为既济犹
 之天地交而成泰也泰极则否既济之反为未济盖
卷十四 第 25a 页 WYG0037-0595c.png
 一治一乱天运之常而所以制其治乱者实由人事
 也三代以后贞观之治号称极盛然魏徵之告太宗
 莫切于十思十渐不以内外治安为喜而以居安思
 危为戒其于治乱危微之机虑其不克终者筹之熟
 矣图治者所当三致意焉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
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此彖传是释既济彖辞勉守正而戒止心所以通济
卷十四 第 25b 页 WYG0037-0595d.png
 道之穷也济下疑脱小字刚正谓初三五柔正谓二
 四上初吉指六二孔子释既济彖辞曰时当既济治
 定功成丰亨之盛已过而衰微之兆将开其所为亨
 亦仅得其小者耳然非守之以贞虽小亨岂易保乎
 故辞言利贞者卦之六爻初三五以阳居阳是刚得
 其正而当乎刚之位二四上以阴居阴是柔得其正
 而当乎柔之位刚柔正而当本位则刚能励精以图
 治而不好大以生事柔能持重以固守而不因循以
卷十四 第 26a 页 WYG0037-0596a.png
 滋弊保济之所贵乎贞也如此其初之得吉以六二
 当济之初柔顺得中柔则敬慎而不渝中则善用其
 柔而不过有谨畏之小心无废弛之失事济道方兴
 而得吉宜矣至终之所以乱者非终自为乱也当既
 济之终人皆有苟且安止之心则始之忧勤渐衰终
 之怠荒日起将百度俱废莫可支持乱之所由生也
 使人无止心乱安从生此济道之穷人所自取可不
 以利贞为兢兢乎按既济之时刚柔各正其位极治
卷十四 第 26b 页 WYG0037-0596b.png
 之象也然济之初吉不取刚正而取柔中何也柔中
 则持盈戒满任人守法不事躁妄更张而又非因循
 而止故事治功成自可久而不乱若止则过柔而非
 中一切不为有良法而不能守有正人而不知用道
 穷则乱所当深戒矣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此象传见防患不可不豫君子所以善体济也孔子
 释既济象曰此卦坎水居离火之上水能润下火能
卷十四 第 27a 页 WYG0037-0596c.png
 炎上相交而各得其用既济之象也君子体之以保
 济时方未有患也常恐患生于所忽每隐而不及觉
 故贵用思思以善其终也又恐患生于所伏一𤼵而
 不及持故贵用防防以谨其始也彻始彻终反复䌷
 绎既虑其患于未形又严其备于未至则虽患至而
 有弭患之道济可长保而无虞矣从来国家之患常
 由于己治已安书曰儆戒无虞罔失法度记曰禁于
 未𤼵之谓豫古帝王制治保邦未有不深思远虑防
卷十四 第 27b 页 WYG0037-0596d.png
 患于未然如成汤之危惧大禹之克勤是也叔世之
 君每恃其富盛而不谨于几微遂驯致于祸乱而不
 可救如唐之明皇宋之徽宗是也孰得孰失有国者
 可不为殷鉴乎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此一爻见能敬慎于始处于不败之地也曳轮濡尾
 皆在下不前之象周公系既济初爻曰初九当既济
 之初刚而得正刚则有图济之才正则又慎重周详
卷十四 第 28a 页 WYG0037-0597a.png
 不敢轻为躁进其任事也重若舆之将进而自曳其
 轮不轻进也其虑患也深若狐之将涉而先濡其尾
 不轻涉也当济之初而谨戒如此则防患豫图衅隙
 不生岂有终乱之咎乎孔子释初象曰车以轮而行
 能自曳之则不亟行矣今初之任事长虑却顾不急
 于求进其慎重如此以义度之必不至于颠车覆辙
 所谓无咎也固宜矣此可见天下事莫不成于持重
 败于轻躁当济之初无大险难其患尚浅防之犹不
卷十四 第 28b 页 WYG0037-0597b.png
 可不慎况处遗大投艰之日乎古来英材济事必以
 临深履薄战兢小心为本才如武侯克任大事其所
 自明之语不过谨慎而已其不敢轻于求济乃能有
 济也此初之所以无咎欤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此一爻见守中以待时方成保济之功也茀妇车之
 蔽七日得是阴阳之数穷于六七则变而可通也周
 公系既济二爻曰二以中正上应九五之君同德相
卷十四 第 29a 页 WYG0037-0597c.png
 济宜得君行道矣但五当济之将终未免苟止之心
 生任贤之意怠臣不得君无以行道犹妇丧其茀而
 失其所行之具也然为二计者中正之道岂容终废
 惟待时而动不汲汲于求行久当见用不犹丧茀者
 勿逐而七日得乎盖揆之理数终将得君以行道也
 孔子释二象曰二之能勿逐而自得岂无故哉以其
 得中道则济时之任有舍二不能者数穷理极久而
 必合所以七日得也又何事于逐而后能得乎从来
卷十四 第 29b 页 WYG0037-0597d.png
 济世之君子怀才抱德不先时而动不后时而废以
 进退从违之机在我而不在人也故畎亩乐道而任
 天下之重岩野旁求而成济川之功下固可以无求
 于上上且不得不有求于下此主持济运者尤当下
 贤礼士用正人以行良法庶可保吉而不至于终乱
 矣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象曰三年克之
惫也
卷十四 第 30a 页 WYG0037-0598a.png
 此一爻言兵不可轻动当以择人为要也鬼方北方
 幽远小国惫困也周公系既济三爻曰三以刚居刚
 当济之时与上为应内治将终而或勤于远略以诛
 罚不庭然险陷在前难以骤克有高宗伐鬼方至三
 年方克之象夫以高宗之贤主伐鬼方之小国劳民
 动众迟之又久其用兵之难如此若任用小人轻启
 兵端志在逞威挟忿残民肆欲其患可胜言乎故小
 人必在所勿用也孔子释三象曰伐必三年后克者
卷十四 第 30b 页 WYG0037-0598b.png
 则师老财匮亦已惫甚也兵可轻举乎按时当既济
 之后承平日久启多事之端于无事之日舍内治而
 召外衅皆小人为之也隋末之经略西域始于裴矩
 前宋之谋破辽本于安石小人开边酿乱贻害国家
 此其较著者矣故曰戎寇之祸远小人之祸近圣人
 于用兵之时每戒以小人勿用其在师之上六与既
 济之九三具有深意所以为万世训岂偶然哉
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卷十四 第 31a 页 WYG0037-0598c.png
 此一爻言有备患之具尤当存备患之心也繻当作
 濡舟漏也袽敝衣所以塞舟之罅漏周公系既济四
 爻曰六四柔而得正当济之时小心畏惧过于敬慎
 不恃其久安无事凡所以拯灾弭乱之术无不豫备
 而其心犹不敢自安也每患变生于意外祸𤼵于不
 虞防之又防如乘舟者虑或罅漏濡湿而豫备衣袽
 似可无患矣犹恐漏至俄顷而不及觉终日戒惧罔
 敢稍懈盖处过中之会恐生苟止之心慎之至也孔
卷十四 第 31b 页 WYG0037-0598d.png
 子释四象曰四之终日戒者岂漫为无益之忧哉其
 心诚有所疑畏常恐一息不谨祸患旋生虽谋出万
 全不敢自信此戒心之无已而深于保济者也按既
 济之世不有外患即有内忧二者皆所当慎防也然
 内忧之所伏每起于外患之既除若外无蛮方敌国
 之患而内有失人败度之忧则天下之罅漏莫大于
 是矣在昔晋平吴乱而晋自乱隋取亡陈而隋自亡
 惟侈然恣肆苟止偷安不为终日计也是安得不豫
卷十四 第 32a 页 WYG0037-0599a.png
 备而切戒之如四之拳拳不已者乎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实受其福象曰东邻
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此一爻言处济者以实不以文方可得时而保吉也
 东邻阳也指五西邻阴也指二杀牛是盛祭礿是薄
 祭周公系既济五爻曰九五以阳刚中正为济之主
 但济道将终若有一满假之心未免骄侈易萌文治
 有馀而实意不足不如二当初吉恪守中正之德文
卷十四 第 32b 页 WYG0037-0599b.png
 不足而实有馀足以致济而辅五之治象如东邻杀
 牛其祭虽盛反不如西邻礿祭之薄而能实受其福
 也孔子释五象曰东邻之盛不如西邻之薄者以其
 时不同也二当初吉之时不务虚文能乘时图济有
 真实受福之具所以升平之福方来而未艾也若五
 当终乱之时过于侈盛安可不防维收敛以保其吉
 乎按人主当既济之时坐享盛业惟诚敬之心为祈
 天永命之本若此心一衰徒事誇张则治功不进而
卷十四 第 33a 页 WYG0037-0599c.png
 倦且止矣非所以格天心而膺多福也圣人谆谆垂
 训以明济之时宜畏不宜肆犹祭之时在诚不在物
 主济者明于此义可以得时而长保济矣
上六濡其首厉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此一爻言不能防患以济险为终乱者致儆也濡首
 谓首尾俱溺周公系既济上爻曰上六居险体之上
 当既济之极乃以阴柔处之惟务为因循玩愒偷安
 委靡不振至于末流将险愈深而乱愈不可治象犹
卷十四 第 33b 页 WYG0037-0599d.png
 狐之涉水而濡其首则身已沈溺其何能济此正道
 穷之日危可知也孔子释上象曰上之濡首而厉者
 盖自恃为济怠心日胜不能思患豫防一旦患至而
 无其备莫可如何惟有沦胥及溺而已岂能久乎按
 既济六爻由离明而入坎险内三爻言已济之事外
 三爻言由既济而开未济之渐可见保济之道当安
 不忘危治益求治乃为长治久安之道也至上六所
 谓终止则乱天时人事危微绝续之关圣人于此不
卷十四 第 34a 页 WYG0037-0600a.png
 言凶而言厉正救时之深意欲人于不可久之中求
 可久之道也如轮台之悔过兴元之罪已君子犹有
 取焉然乱至而图不若未乱而防尤为制治保邦之
 要道而处既济之日者亦可有终无乱矣
䷿(坎下/离上)
 易不终既济而终未济者何也造化之理无往不复
 人事之变终则有始既济则功已毕未济则事复始
 有生生之义生生之谓易所以终未济也为卦下坎
卷十四 第 34b 页 WYG0037-0600b.png
 上离水火不交六爻皆不当位故为未济然刚柔皆
 相应应则阴阳相助而未济者终于必济故彖辞言
 亨既济已然之亨也未济方来之亨也然处未济者
 必有进作有为之才慎始持终之力后能济天下之
 艰难初六六三二爻皆阴柔失位一处险之初一未
 离乎险故有凶吝之占九二刚中与五相应为佐济
 之才然身在坎中犹必舒徐审虑有待而进九四以
 刚居柔刚而不轻用其刚征伐鬼方三年而后奏绩
卷十四 第 35a 页 WYG0037-0600c.png
 盖于未济求济若斯之难也六五离明之主以文明
 之盛而养之以晦以精断之智而运之以柔方且虚
 其中以照临百官坚其诚以信任群下安得不一扫
 大难为无难之世一变未济为既济之时乎至上九
 之濡首乃有所陷溺而不能济者所以于爻终示戒
 也总之圣贤之处世在既济之日则无时非未济之
 心在未济之日则无时非欲济之念乾之自强不息
 终日乾乾而夕犹惕若者由此道也是故既济未济
卷十四 第 35b 页 WYG0037-0600d.png
 合而易道终矣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此卦坎下离上水火不交不相为用卦之六爻皆失
 其位故名未济卦辞言求济之道当以敬慎持其始
 终也汔几也濡尾力竭而不能济之象文王系未济
 彖辞曰未济以治功未定为义当斯时也众心未协
 人谋未臧事不能遽有所济然以天运言之终有可
 济之理故可以得亨顾所以致亨之道必老成持重
卷十四 第 36a 页 WYG0037-0601a.png
 敬始慎终虑出万全而后克济如不自度其才力果
 锐以求进而不谨密以图成使纪纲稍振法度粗举
 即以怠忽乘之若小狐几济而濡其尾则事终于不
 济尚亦安所利哉按未济之时大险未过世难方殷
 其势非天下之大才不能济天下之大事是在离明
 之主慎择其才而用之使老成练达者倡率于前方
 可驱策群力经营远大若衡量失当误用小才冒昧
 当先必不能出险以终事此图济之道全在得人圣
卷十四 第 36b 页 WYG0037-0601b.png
 人取象小狐深以为戒不可不慎也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
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此彖传是释未济彖辞明柔中之善于济事又贵相
 助以成其济也柔得中指六五未出中谓未出险中
 孔子释未济彖辞曰未济而辞曰亨者岂徒有可济
 之时哉卦体六五柔而得中柔则能小心谨慎得中
 又处事得宜故终于能济有可亨之道耳其曰小狐
卷十四 第 37a 页 WYG0037-0601c.png
 汔济者时当坎险虽有事于图济尚未出险之中值
 此将济未济之时正须毕智竭能以求必济而辞乃
 谓濡其尾无攸利则究其所事由于轻为躁动始锐
 而中懈若狐之首济而尾不济不能继续以成其终
 也又何利乎然非时之不能济惟人之不善济耳而
 所以可济者未常不在也卦之六爻虽阴阳皆失其
 位谋猷未臧而刚柔各相为应犹能同心协力补偏
 救弊于理于势可以共济而续其终也何至几济而
卷十四 第 37b 页 WYG0037-0601d.png
 濡其尾哉此未济之终可济而得亨也如此按既济
 未济两卦其理互相𤼵明既济之吉以柔得中未济
 之亨亦以柔得中则敬慎胜也既济之乱以终止未
 济之无利以不续终则克终难也既济之贞以刚柔
 正未济之可济以刚柔应则交济之功得也总见圣
 人求济之事敬慎以保其终则事无可轻忽之时相
 应以补其偏则人无不可济之事反覆䌷绎济之能
 事毕矣
卷十四 第 38a 页 WYG0037-0602a.png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此象传言物当各止其所君子以慎辨体济之用也
 孔子释未济象曰离火在坎水之上上下不交不能
 相济为用未济之象也君子体之以为时当未济则
 物之倒置易位者多矣不可不谨慎而明辨之因器
 命名缘分定制使疏不得拟亲卑不敢抗尊小不致
 絜大则物各有方所而居之不迁始于相别终于相
 得而济世之业俱出其中未济者何忧不济乎按系
卷十四 第 38b 页 WYG0037-0602b.png
 辞传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如水火异物各居其所
 天地自然之定位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自一身以
 至天下国家莫不各有当然之分既济未济之所以
 不同者惟分定与乱故耳故君子以慎致辨顺天地
 自然之位使分定不乱如水火之不相杂而未始不
 相为用焉则可以赞化育而成济功矣
初六濡其尾吝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此一爻言不能量力妄进为终于不济者示戒也极
卷十四 第 39a 页 WYG0037-0602c.png
 是终周公系未济初爻曰初六以阴柔居下当未济
 之初又值难济之时无才无位岂能进而图功乃不
 自为量度而欲轻为冒进急于求济若狐之涉水而
 濡其尾则终于不济而已岂不可羞吝乎孔子释初
 象曰凡事必敬始而后可以善终若初之濡尾岂独
 时之难济哉由其所以济者亦昧于敬慎之道不审
 势量力冒昧干进是但知始之欲济而不知终极之
 不能济也亦可惜矣按古之济大事者未事之先必
卷十四 第 39b 页 WYG0037-0602d.png
 能见其始而要其终区画时势瞭若指掌及其任事
 而有成也不出其规模之所素定三代以下如韩信
 之权楚汉诸葛亮之度孙曹皆预决于筑坛命将之
 日与草庐三顾之中其后卒如其当时之所言者凡
 以规模之素定也若其始漫无成见临事尝试而欲
 倖其成功者未之有也此濡尾之羞不能继续以终
 其事既专著于彖辞而爻又首及以示戒欤
九二曳其轮贞吉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卷十四 第 40a 页 WYG0037-0603a.png
 此一爻言能恭顺自守得臣道之正也曳轮是不遽
 进之意周公系未济二爻曰九二以阳刚之才上应
 六五柔顺之君急于有为未免有太迫之虞乃以刚
 居柔能恭顺退守不欲速专成冒进以邀功若车之
 行而自曳其轮不轻于求进在人臣之道为甚正而
 济时之业可徐图其贞而得吉也宜矣孔子释二象
 曰二以贞得吉可谓能行正矣然所以能正者由其
 居柔得中惟中则宅心恭顺见之行事自能虚衷谦
卷十四 第 40b 页 WYG0037-0603b.png
 退宠利不居以行乎臣道之正所以为吉也从来干
 济之臣处艰难之地往往事权太重威福得专不克
 保有其功名者多矣皆由不明于贞吉之义者也为
 人臣者敬守此义而勿失焉庶可成济时之功而善
 其终矣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此一爻见济险不能独任当资人力以求济也未济
 谓未出坎险也周公系未济三爻曰三以阴柔不中
卷十四 第 41a 页 WYG0037-0603c.png
 正居未济之时本无济世之才德以为出险之具使
 独往以求济则力微任重鲜不至于胥溺能无凶乎
 然未济有可济之道险终有出险之理所患者独力
 不能以济耳今三以柔乘九二之刚得倚仗之人而
 时将出险又值可济之会诚能资其才力以匡将出
 之险亦何涉川之不利哉孔子释三象曰凡图事者
 必有可为之具三所以未济征凶者由其阴柔而居
 刚位所处不当既无才德而独力以往未有不败者
卷十四 第 41b 页 WYG0037-0603d.png
 故得凶也按未济五爻不出卦名独于六三一爻见
 之盖以六三阴柔又不中正居险之极必不足以济
 险也又云利涉大川者谓若得阳刚之助则亦可以
 出险而有功其如三之不能何也夫以六三之阴柔
 而犹以涉川望之则弘济时艰者不在同心之助哉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象曰贞
吉悔亡志行也
 此一爻言大臣有济世之责当振作有为以成其志
卷十四 第 42a 页 WYG0037-0604a.png
 也震震动也周公系未济四爻曰九四居上卦之下
 方出乎险虽无内忧而未免于外患又以刚居柔常
 恐畏难避事疑于不正而有悔也能勉之以贞则匪
 躬尽瘁克殚臣职而获吉夙夜匪懈问心无愧而悔
 可亡矣然所为贞者何如时方未济反正之功非可
 因循以图必震𤼵有为攘外以安内且至功深日久
 期于底绩乃克有成为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
 国之象如此则非贞何以得吉而悔亡乎孔子释四
卷十四 第 42b 页 WYG0037-0604b.png
 象曰四当未济而志存乎济世能以贞自勉则明作
 有功克壮其猷无不济之悔而志可行矣按圣人作
 易止此一动一静之义安危得丧之机皆由此出焉
 如同一伐鬼方也既济之时虽克而犹忧其惫利用
 静也未济之时必伐而后行其赏利用动也且既济
 之三过刚恐其宜静而妄动未济之四居柔又恐其
 宜动而反静此圣人互明其义一为保济者戒一为
 求济者勉其意深矣
卷十四 第 43a 页 WYG0037-0604c.png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象曰君子之光其晖
吉也
 此一爻言柔中之德能始终尽善以成济也周公系
 未济五爻曰五以阴居阳疑于不正然为文明之主
 本体虚灵既心知正道觉悟善反又居中应刚能虚
 心下贤克己胜私至于陶融纯粹无复惭德矫偏而
 一归于正故得贞吉而无悔矣由是而为闇然日章
 之君子畅于四体见于猷为其光辉𤼵越一皆诚意
卷十四 第 43b 页 WYG0037-0604d.png
 相孚非有假饰于外者吉之道也孔子释五象曰君
 子之光在己固无不吉矣至于盛德之孚不但畅达
 于一身亦且光被于四表成功文章无不焕然可见
 将文明日启天地为昭其晖而得吉非济功之极盛
 乎按六五为未济之主经纶匡济一本于有孚之诚
 正非好智用察以聪明才辨自矜而陵人者所可同
 日语也故曰君子之光光从孚出而晖又从光生故
 和顺积中英华𤼵外不独君子之获吉而凡被其晖
卷十四 第 44a 页 WYG0037-0605a.png
 英者无不获吉矣此爻终始言吉反覆叹美深有味
 乎柔中之旨欤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象曰饮酒濡
首亦不知节也
 此一爻见处济有善道不可过于自纵也周公系未
 济上爻曰上九以刚明居未济之极有能济之才时
 已将济功已垂成若才过乎刚求济不已则反生患
 但当从容自信不妄作为而与时休养若有孚于饮
卷十四 第 44b 页 WYG0037-0605b.png
 酒然自无欲速侥倖之咎然非一无所事而侈然自
 纵也若使过耽逸乐沈溺不返如饮酒而至濡首则
 信非所信为有孚失是而事终不济矣所当戒也孔
 子释上象曰饮酒而至濡首但知有孚之为是而不
 知是之所在有当然之节不可过也使裁度得中不
 至于失是则慎终者可以保始而宁患其不济乎按
 千圣传心之要典不外乎一中易为尽性至命之书
 所言无非是也既济之九五言时未济之上九言节
卷十四 第 45a 页 WYG0037-0605c.png
  时与节即所谓中也乾知进退存亡其圣人之中乎
  未济以不知节为戒节正随时以取中也知节即知
  进退存亡而不失义命之正易之始终大义略可见
  矣中庸曰时中又曰中节为得性命之传其在是乎
 
 
 
 
卷十四 第 45b 页 WYG0037-0605d.png
 
 
 
 
 
 
 
日讲易经解义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