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a 页 WYG0723-059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览经史讲义卷二十五
  周礼
 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
           监察御史(臣/)赵青藜
  (臣/)谨按尚书周官首三公而周礼六官阙三公论
  者谓三公道尊故不下列于六曹而非其人居其
  位则三公之官存三公之义亡尤不如其阙也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b 页 WYG0723-0598b.png
  其说似焉而实不然夫道之教训曰师傅其德义
  曰傅保其身体曰保详究厥义天官冢宰中已具
  之矣帝王之学与师儒不同一动作而国事之治
  忽随之一举念而民生之休戚系之故其道之教
  训者非以博典故多文为富也傅之德义者非以
  高清净恭默独善也保其身体者又非悦耳目娱
  心志姑息以为爱也今考太宰之职掌建邦之六
  典偏言则一职专言则包六职尔雅曰冢大也是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a 页 WYG0723-0599a.png
  以为之冢宰以治官府曰八法以治都鄙曰八则
  而体国经野之规画定以任万民曰九职以敛财
  贿曰九赋以均财用曰九式而开源节流之大道
  明以致邦国之用曰九贡以系邦国之民曰九两
  而甸卫要荒之经制详八柄驭群臣也王有废置
  太宰诏之八统驭万民也王视治朝太宰赞之以
  至祭祀燕飨朝觐会同皆一一佐吾王而成嘉礼
  内外相维神人胥悦国事民生无非所以尽辅导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b 页 WYG0723-0599b.png
  之实也若夫治忽之几辨于内志之清明休戚之
  故切于至诚之恻怛则保身体又其本焉宋之彭
  龟年曰后世宰相兼三公之贵而不任三公之责
  道之教训傅之德义仅委之经筵至于保身体之
  事虽世之贤者未尝留意程子曰大率一日之中
  亲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宦官宫妾之时少则自然
  气质变化德器成就此二臣者皆知本之论今观
  天官所帅既有内宰以阴礼教九嫔以妇职教九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a 页 WYG0723-0599c.png
  御而掌妇学之法者重之以九嫔书内令者详之
  以女史则虽宫寝燕室森然若堂陛之尊严宦官
  宫妾俨乎若士君子之陶淑晏安之私不形情欲
  之感有制饬其情以正其性谨其独以纯其修其
  保之于内者至严且慎也若夫侍卫以护身而宫
  正宫伯属焉饮食以养身而膳夫酒正属焉行息
  以安身而掌舍掌次属焉衣裳以章身而司裘司
  服缝人染人属焉其保之于外者又至详且备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b 页 WYG0723-0599d.png
  然则位冢宰兼三公其责诚钜任之者必其专且
  久承之者必其公且忠是以宏敷帝德之广运用
  咸和万民而君臣一心宫府一体以长治而久安
  也哉使阙三公之官而并失其义甚非所以弼成
  君德也成周盛时周公以太师兼冢宰召公以太
  保兼宗伯陈无逸戒异物其于师傅保之义亦大
  略可睹矣具其义于冢宰抑周公之志也夫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a 页 WYG0723-0600a.png
  周礼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
             检讨(臣/)周长发
  郑司农曰三农者山泽平地之农也
  郑玄曰原隰平地农民可于三处营种
  (臣/)谨按虞帝咨牧曰食哉惟时洪范八政首食与
  货豳风自于耜举趾以及筑场纳稼其言农事为
  尤详盖民间作苦稼穑艰难所关于至治者不綦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b 页 WYG0723-0600b.png
  重哉先王体国经野其制备在周官太宰以九职
  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榖在郑司农则以山泽平
  地为三农在郑玄则曰原隰平地农民可于三处
  营种是皆以地为别矣而或谓上农中农下农为
  等则农以人别其说盖未尽善也粤稽禹贡则三
  壤以定赋雍州黄壤厥田上上冀州白壤厥田中
  中扬州涂泥故列下下而他州胥准此矣孔颖达
  谓九州之内视地肥瘠区为上中下三等以成贡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a 页 WYG0723-0600c.png
  赋之法其实一州之内大约亦有此三等也夫区
  田之法始于伊尹田长十有八丈分十有五町中
  间十四道其法有三等以上农中农下农为别此
  三农以人别之说之所由起也不知区田之法本
  乎代田代田之法创乎后稷圳长终亩一亩三圳
  一夫三百圳而播种于圳中岁代处故曰代田汉
  成帝时议郎泛胜之曰昔成汤时伊尹善区田教
  民播种岁收粟每亩百石胜之试为之得四十石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b 页 WYG0723-0600d.png
  皆此法也然以之定疆界别丰歉则可而以之分
  三农则犹未足以为准也尝考周礼一易再易之
  制虽雍冀间亦然而一夫授田百亩惟以不易者
  为定尔雅之三田自一岁以至三岁曰菑曰新田
  曰畬所种愈熟得榖愈多而井田之法有遂有径
  有沟有畛有洫有涂有浍有川有道有路以达于
  畿经界一正而民得按亩以耕此三代之所以乐
  康也周礼大司徒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以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6a 页 WYG0723-0601a.png
  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分野十二邦上系十
  二次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他若九土见于左氏九
  地见于太元班固艺文志农凡九家书一百四篇
  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贾思协齐民要术唐中和
  节有进农书之例宋景德时有农田敕之颁凡载
  在经史诸子百家者班班可考而知也郑司农以
  山泽平地为三农其说是矣然山多荦确地多低
  洼黍稌未必皆宜惟郑玄原隰平地可于三处营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6b 页 WYG0723-0601b.png
  种之说实本乎大司徒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
  物各有所宜生而檃括其词以列诸注疏卓然为
  千古不易之论焉要惟取代田区田之法相其高
  下备其旱潦审量而善用之上追周官周礼之遗
  意使民务本力穑百榖顺成由是以经术为治术
  导之以礼乐泽之以诗书而厚生正德教养兼施
  唐虞三代之治不是过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7a 页 WYG0723-0601c.png
  周礼
 以九式均节财用
           监察御史(臣/)周祖荣
  郑氏康成曰式谓用财之节度
  (臣/)谨按国家之用财不可不慎也财出于赋赋出
  于土自邦中四郊甸削县都以及关市山泽之民
  皆终岁竭蹶胼手胝足奔走转运出粟米泉布作
  器皿通货贿以供上所需一丝一粒皆民脂膏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7b 页 WYG0723-0601d.png
  故圣王不敢轻用其财立之式法以为节限隆杀
  有差出入有度掌之以冢宰而共之于有司是以
  人主不得踰式法而过取百官亦不得违式法而
  过与凡祭祀币玉之奉宾客饔饩之等膳羞裘服
  之制凶年施舍赈贷之条下至酒人授酒材掌皮
  颁皮革委人共薪蒸材木职币敛币馀职岁赞逆
  会大府颁货贿皆称其所给足以待事岁有常经
  用有常数大约按每岁所赋之多寡以为定总计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8a 页 WYG0723-0602a.png
  所入如干所出如干四分为率量用其三而存其
  一积至三十年则有十年之赢邦国有故不待加
  赋而王府所藏沛然自裕民或偶值水旱又得以
  蠲赋减租而无病于国故天不能灾岁不能凶国
  计不绌民力不匮此古昔盛世所为经久保盈造
  原立本端在此至纤至悉也夫以成周之隆家各
  授田民有恒业又俗尚敦朴人知节俭岁计所入
  各有馀饶不待仰给公上而上之人犹日汲汲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8b 页 WYG0723-0602b.png
  惧民生之或蹙民于时乐事劝功鼓舞率作力出
  赋税而先王犹不敢泰然享之节之又节惟恐侈
  用以病民也夫其恤之也甚周取之也甚薄而用
  之也犹甚啬如此况后之民视周之民其苦乐又
  加远矣田制坏而贫富不均生齿繁衍地力就衰
  加以僧道之养兵役之饷及一切俳优饮博徵逐
  閒游不事生产仰屋而食日耗米榖习俗既浇争
  事奢丽服舍玩好之饰宾祭昏葬宴游之费计贫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9a 页 WYG0723-0602c.png
  民一岁所获不及一朝之资而豪右墨吏又从而
  朘削之迫之以水旱困之以转输重之以疾病死
  丧穷居蹙处不自聊赖而民于是始无以为生矣
  古今殊势于此而欲治以周官之法以求足民非
  惟罔效适以滋扰计惟得其意而善为之要在均
  节财用而已考之史传如汉之文帝宫室苑囿无
  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减诸服御狗马时赐
  田租令丁男三岁而二事其时人给家足海内殷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9b 页 WYG0723-0602d.png
  富至武帝轻用其财外事征伐内兴工作大府日
  匮乃置均输告缗钱卒至虚耗奢俭得失昭然可
  睹然则足民之要别无有所为治财之术也欲治
  财必致笼天下之利利归于上则下益竭善计者
  惟撙其财之所出而不悉其入则用之者无渗漏
  取之者无过差省约之馀留为施舍财不聚于上
  泉府所流转相灌输民得各自为生而又简其节
  目去其苛禁一人躬行俭朴率先天下则而象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0a 页 WYG0723-0603a.png
  谁敢餍纵耳目以荡厥家闾阎之产锱积黍累日
  计不足岁计有馀此财以用而得生以节而能流
  信乎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孟子所谓贤
  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保民之长策利国之
  良规莫有善乎此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1a 页 WYG0723-0603c.png
  周礼
 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一曰以叙正其位二曰以叙
 进其治三曰以叙作其事四曰以叙制其食五曰以
 叙受其会六曰以叙听其情
             编修(臣/)王会汾
  (臣/)谨按哲王御宇所以措一世于雍和者必先使
  万事万物各得其序而朝廷为起化之原则澄叙
  官方尤不可以凌节杂施者也周礼小宰副冢宰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1b 页 WYG0723-0603d.png
  以赞王治辨之以六职合之以六联合则群僚共
  为一体不至乖隔而不亲辨则诸司各守典常不
  至侵官而越俎法如是亦云备矣乃于职首必先
  正之以六叙者何也记曰百官得其序传曰众贤
  和于朝物必有序也而后能和此礼乐所由兴而
  万化所从出也天地之气运行有渐是故风雨节
  而寒暑时人主设官分职布教立事亦民之风雨
  寒暑也安可不以其序乎观小宰之六叙举凡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2a 页 WYG0723-0604a.png
  功赋食上计受成皆有秩然之次第而非任意以
  为后先此法守所以有常而民听所以不惑也因
  是知古之铨衡考课一循其叙必无有踰阶躐次
  者矣或谓爵禄者天下之砥石人主所以厉世摩
  钝也循资限年岂古制耶曰非然也太宰以八柄
  诏王则驭富驭贵王自操之原非官司所得与其
  有茂材异等显绩殊勋以布衣而位三公不踰时
  而登保傅何不可者若材能不过中人劳绩又非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2b 页 WYG0723-0604b.png
  显著则但以入官之久近制爵秩之崇卑斯二者
  固并行而不悖矣冢宰赞元经国故举其通变者
  以诏王小宰谨守章程故循其画一者以明制斯
  小大之辨也夫陈殷置辅惟贤是求鼓舞人材难
  拘一辙有不次之荣以达俊异有积劳而授以励
  中材天下异材少而中材多则圣王之驭吏也越
  次者少而循序者多非惟作吏治之精勤亦以杜
  人心之浮竞吏皆出于精勤则不至居官如邮传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3a 页 WYG0723-0604c.png
  而职业举矣人尽消其浮竞则不以请谒玷官箴
  而风俗淳矣汉制郡县守相高第者擢二千石二
  千石治行最者入为九卿其褒迁似乎太速然汉
  之州部刺史犹后世节钺大臣则己位居常伯矣
  自是而九卿而副相行能虽高尚需历试岂无能
  者而可侥倖于捷得哉铨叙人材必稽名实苟无
  殊绩莫若循资故德均以才才均以劳汉唐以来
  亦犹行古之道也周礼一书其中若六曹署吏九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3b 页 WYG0723-0604d.png
  命设官三年大比之类后代皆师其意而朝廷官
  府之治尤礼乐教化之原其所为叙正群吏者诚
  万世铨衡考课之要术欤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4a 页 WYG0723-0605a.png
  周礼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编修(臣/)储晋观
  郑玄曰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弊断也
  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
  (臣/)谨按帝王官人之道克知灼见因材器使尝慎
  简于登进之途敷纳明庶委任责成必综核于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4b 页 WYG0723-0605b.png
  业之地唐虞之九德所以断之于其人也成周之
  六计所以断之于其官也夫六官之属名位之大
  小攸殊庶务之繁简不一其中英髦杰魁之伦积
  日累劳建功奏绩始著羽仪之用而终堪梁栋之
  任者岂伊乏人要举此六者足以该之盖善则循
  良有以宜民矣能则猷为有以敷政矣克敬则不
  懈于位矣守正则不违于道矣执法者不徇乎情
  矣明辨者不惑乎事矣先善于能者善自德言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5a 页 WYG0723-0605c.png
  能自才言之德为才本故善居能先也敬正主德
  亦善之端法辨主才亦能之类也王安石曰廉者
  察也谓察于此六者则群吏之臧否自见而六者
  之外不复有所为廉之名与郑说稍异管子曰廉
  不蔽恶则行自全夫廉虽训察亦即褆躬厉行检
  制精明之意而以之为臣工劝则夫内而衾影之
  无惭外而簠簋之必饬胥此物此志也窃以郑元
  之解文义较为完备且六事之必本于廉者其理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5b 页 WYG0723-0605d.png
  亦甚切而易明矣人必志气洁清身家之营寡而
  后其德昭焉操履淳白取舍之分严而后其才当
  焉不廉则曰善曰敬曰正者无非邀誉之术而曰
  能曰法曰辨者又适足为济贪之资也且廉者人
  臣之当固无足异而六事乃居官之绩也故徒廉
  而已则不足以概六事而六者之中或得其全或
  得其半或得其一人材之优绌不能齐也然均不
  可以废廉考之周官成王所以戒卿士者与此实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6a 页 WYG0723-0606a.png
  相表里其曰阜成兆民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曰
  敬尔有官曰以公灭私曰议事以制其尔典常作
  之师曰蓄疑败谋比皆六计所檃括其曰恭俭惟
  德无载尔伪作德心逸日休则又以廉为本之义
  也自唐虞始立考绩之典周礼大宰之职以八法
  治官府八曰官计以弊邦治三岁则大计群吏之
  治而诛赏之然则小宰之六计其即成周考课之
  法欤三代而下汉法以六条察二千石郡国守相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6b 页 WYG0723-0606b.png
  高第入为九卿唐考功法流内之官叙以四善二
  十七最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
  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宋时考吏能否为三等
  以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大都仿成周之遗制
  而为一代黜陟之课者也虽然小宰所听治者六
  官之属耳若六官之长则有大宰之六典在焉盖
  三公九卿居论道经邦之职非可以六计求之而
  膺高位而享厚禄则廉固宜不待于言矣记曰大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7a 页 WYG0723-0606c.png
  臣法小臣廉此之谓也抑尝思之立朝而无忝者
  其素行之修也莅职而克举者其藏器之良也故
  断之于其官必先断之于其人大司徒乡大夫之
  职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使民
  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此其法良意
  美与小宰之六计相为维制而有合乎唐虞九德
  咸事之规者欤官人之要亦略具于是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8a 页 WYG0723-0607a.png
  周礼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检讨(臣/)兴泰
  郑康成曰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弊断
  也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
  (臣/)谨按人君代天理物统莅臣工纲举目张丝联
  绳贯俾得各励名节为国家效股肱耳目之用考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8b 页 WYG0723-0607b.png
  课之法固其最要者也周礼天官以六计弊治之
  条掌诸小宰以平治官府之功善则悃愊无华能
  则因时取济敬则各居官次正则操履端方法则
  守典弗坠辨则临事不疑此六者吏治之所从出
  也而要必以廉为本何谓廉有天理而无人欲者
  也人性感物而动不能无利欲之私故圣人严植
  其防使之相束于礼教名义之中而各安其分自
  知砥砺廉隅制节谨度上不负国中不辱身下不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9a 页 WYG0723-0607c.png
  病民品行从是而端气节从是而立汉世取士曰
  兴廉调吏曰廉察夫亦犹六计上廉之意云尔然
  廉未有不从节俭出者元德秀为鲁山令岁满笥
  馀一缣仅驾柴车赵抃守蜀惟以琴鹤自随盖能
  俭以养廉故取与一无所苟后世居官者一切服
  饰器用馈遗往来耗费多端俸薪不敷所用于是
  巧取渔利而民不胜其扰矣那移侵欺而国帑亦
  多致虚悬矣周公盖早鉴戒乎此故分六计而各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19b 页 WYG0723-0607d.png
  冠以廉俾为臣者以此为标准则簠簋不饬之行
  自清课治者以此为劝惩则苞苴竿牍之弊不作
  岂非万世不易之良法欤抑(臣/)闻礼记曰大臣法
  小臣廉是廉之一言尤大臣之所以表率百僚者
  也后汉祭遵屡掌兵戎家无私财光武叹为忧国
  奉公张奂为属国都尉羌有献金马者奂以酒酹
  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
  以还之威化大行然则属员之廉节惟在为大僚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0a 页 WYG0723-0608a.png
  者激厉而振兴之而于考课之时务必激浊扬清
  精详甄别果有封鲊却金皭然不污者显加褒擢
  以为廉吏倡其败检踰闲贪冒无耻者严加黜罚
  以警其馀如此则察典不视为具文而臣品克端
  人心风俗亦蒸蒸丕变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1a 页 WYG0723-0608c.png
  周礼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检讨(臣/)德保
  (臣/)谨按注疏云善善其事有辞誉也谓有善事四
  方令闻辞誉也能政令行也谓虽无辞誉而政令
  得行也敬不懈于位也谓敬其职位恪居官次也
  正行无倾邪也以其行正直言公正无私也法守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1b 页 WYG0723-0608d.png
  法不失也谓依法而行无有错失也辨辨然不疑
  惑也谓其人辨然于事分明无有疑惑之事也廉
  者洁不滥浊也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臣/)不揣
  愚陋谨就六计廉为本而广其义为六箴云
  理烦治剧周流不滞令闻广誉声称四至内重外
  轻如轩如轾以廉为本明道正谊不计其功不谋
  其利
     右廉善箴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2a 页 WYG0723-0609a.png
  卓哉能吏之纲之纪上令下行如臂使指暮夜怀
  金风颓波靡以廉为本饬其簠簋臣门如市臣心
  如水
     右廉能箴
  不懈于位以事一人佩垂佩委王之荩臣昭昭表
  节冥冥堕行以廉为本匪猊祗承夙夜惟寅直哉
  惟清
     右廉敬箴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2b 页 WYG0723-0609b.png
  重规叠矩行表言坊敬内以直义外以方苞苴弗
  却蝇玷圭璋以廉为本无欲则刚煌煌令典浊激
  清扬
     右廉正箴
  森然宪章金科玉律尺寸不失修其边幅式饮贪
  泉或出或入以廉为本无惭衾独凛冽霜威不寒
  而肃
     右廉法箴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3a 页 WYG0723-0609c.png
  鉴兮本空衡兮本平惟虚生白惟公生明蔽交于
  前夺吾之精以廉为本玉壶冰晶清斯浊斯濯足
  濯缨
     右廉辨箴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4a 页 WYG0723-0610a.png
  周礼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监察御史(臣/)胡宝瑔
  注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弊断也既断
  六事又以廉为本
  疏皆以廉为本者此经六事皆先言廉后言善能
  之等故知将廉为本廉者洁不滥浊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4b 页 WYG0723-0610b.png
  (臣/)谨按朝廷设官分职随其才能而器使之务令
  各尽所长以共襄盛治然众材之毕集必考核之
  尤精惟衡以定品而平治官府之法昭焉曰善曰
  能曰敬曰正曰法曰辨六者不同同归于廉夫所
  谓廉者非矫世以鸣高饰情以干誉也古之良臣
  清畏人知无愧衾影本乎不敢自欺之诚以坚其
  夙夜匪懈之志则职任无旷而庶绩咸熙胥由此
  也盖独知之地不为物欲所移则介然之操自不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5a 页 WYG0723-0610c.png
  为权利所夺有其德而德本于光明有其才而才
  亦归于中正以之服官敬其事而后其食以之治
  民高其行而从其教故弊吏以廉为本洪范之垂
  训也有猷有为必兼有守子贡为信阳宰孔子曰
  劝之慎之又告之曰治官莫若平临财莫若廉廉
  平之守不可改也观圣人之言则信乎有守为入
  官之要而察吏之道即莫先于此小宰之职听之
  以六计欲其循良足以宜民贵乎善善必本于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5b 页 WYG0723-0610d.png
  乃昭内志之精纯欲其才力足以处事贵乎能能
  必本于廉乃见中情之粹白敬者谓其不懈于位
  也惟廉而主一无适长守此严翼之心正者谓其
  行无倾邪也惟廉而至公无私不改其端方之素
  持守不阿者取其法因廉而法所以遵循而无失
  也临事不惑者取其辨由廉而辨所以昭晰而无
  疑也然则何一非以廉为本哉夫不贪为宝以贫
  而贺子文无一日之积王曾志不在温饱惟其品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6a 页 WYG0723-0611a.png
  诣己端不为外物所染夫是以公明正直皭然不
  滓确乎不拔有德以用其才而才乃不入于偏私
  不流于巧伪所谓欲影正者端其本也厥本既端
  则存心砥砺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宜乎
  清标可以风有位羔羊素丝诗人所以咏委蛇也
  洁行可以振颓风凤凰瑞麦史臣所以书治行也
  以廉为本而律己则先洗涤其心论人则先衡量
  其品由是国家有得人之庆在位无踰检之臣善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6b 页 WYG0723-0611b.png
  也能也敬也正也法也辨也不皆各效其长以成
  郅隆之治哉于此知周官六计弊吏之为先得其
  本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7a 页 WYG0723-0611c.png
  周礼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监察御史(臣/)刘方蔼
  郑玄曰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弊断也
  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善善其事有辞誉也能
  政令行也敬不懈于位也正行无倾邪也法守法
  不失也辨辨然不疑惑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7b 页 WYG0723-0611d.png
  (臣/)谨按九德之中一则在廉十愆之儆一则惟货
  是知官府之计寡廉必黜群吏之治以廉为先盖
  人一不廉则自封瘠民安能善不廉则恣欲慆心
  安能敬不廉则赂章官邪安能正不廉则败度败
  官安能法虽不廉之人多有能者辨者但干事之
  才为欲所诎其能不足任也见事之智为利所昏
  其辨不足用也一不廉而吏治遂无一可取此廉
  所以为官府之大本而听官府之计之大要也但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8a 页 WYG0723-0612a.png
  国家分职于官府与百姓重赖有群吏者苟能洁
  己不剥民廉矣犹未足以既乎其职也故有六计
  以弊吏治一则廉善而德惟善政二则廉能而位
  事惟能三则廉敬而钦乃攸司四则廉正而正色
  率下五则廉法而各守尔典六则廉辨而庶明励
  翼必六者有一乃称循吏六计中善为本能为用
  善之分著为敬正能之敷施为法辨而六者均以
  廉为本能廉则善敬正因以可兼惟廉则能法辨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8b 页 WYG0723-0612b.png
  方为可取顾官吏之廉其根本倡自朝廷周之时
  九赋以义取九式以节用圣主之慎乃俭德惟怀
  永图周以前皆然也帝尧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舜
  禹有天下而不与皋陶犹戒以无教逸欲有邦成
  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盘庚不肩好货武王廉于
  财廉于色召公犹戒以不役耳目百度惟贞成王
  言恭俭惟德无载尔伪皆以一人之清心寡欲为
  天下官吏倡率斯为臣者各能砥砺廉隅基德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29a 页 WYG0723-0612c.png
  廉而增美焉庶可以六计弊之而成大法小廉之
  盛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0a 页 WYG0723-0613a.png
  周礼
 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
 教敬则民不苟
             编修(臣/)庄存与
  (臣/)谨按虞书舜命契曰敬敷五教在宽司徒教典
  宜莫重焉乃别言十有二教何也(臣/)愚以为五教
  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而非空言所能喻必施
  此十二教而后可以敬敷之于民焉尝考先王制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0b 页 WYG0723-0613b.png
  祀礼莫大于郊社莫隆于禘尝尊事上帝以训民
  事君顺事祖考以训民事亲孔子著宗祀之典于
  孝经我将之诗是也其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典日
  靖四方又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圣人昭事之忱
  于是为至是以其民不赏而劝不怒而威恪恭匪
  懈竭其忠孝以复其性以修其职而治化成焉圣
  人之教不肃而成者祀礼教敬之谓也
 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1a 页 WYG0723-0613c.png
  臣谨按宾射飨燕饮食之礼所以亲兄弟宗族而
  和朋友宾客也俗贵爵则民争于位俗贵富则民
  争于财俗贵德则民争于名苟有所贵则必争争
  必于其同类是以失序而相诈也圣人以礼示之
  觞酒豆肉之间朝廷几席之位莫不导民致其尊
  让夫射以观德君子不徒让也然升降进退揖逊
  雍容善犹不争而况财与位乎是以其君子善则
  称人过则称己其庶人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礼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1b 页 WYG0723-0613d.png
  化也
 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
  (臣/)谨按婚姻之礼所以经夫妇之别而厚人伦之
  本也周之盛时文王躬上圣之德有内助之美周
  公制礼咏歌其义以风化天下后妃则有关雎之
  德葛覃之本卷耳之志国君夫人则有鹊巢之行
  采蘩之职大夫列士之妻修采蘋之法度此六诗
  者乡饮酒之礼则歌之是以其民笃于行廉于色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2a 页 WYG0723-0614a.png
  男女正婚姻时怨旷之感息和平之化行此教亲
  而民不怨之效也
 四曰以礼乐教和则民不乖
  (臣/)谨按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七情出焉情有所
  向则僻僻有所甚则乖名义不及顾刑法不及畏
  平则悔而思思则悟而和圣人作乐以教民所以
  防其僻而导之平也夫雅颂之音六代之舞固足
  以动四气之和而著万物之理至于闾巷四野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2b 页 WYG0723-0614b.png
  所习又为之土鼓苇籥以吹豳诗笙磬琴瑟以合
  乡乐鼓舞之师以作其气采诗之官以达其志是
  以其民欲心平躁心释迁善远罪日化而不自知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此之谓也
 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
  (臣/)谨按公卿大夫列士庶人上下有章贵贱有等
  所以承王命而崇国体也圣人在上谋议及于众
  庶咨询不废刍荛其卑易近民如此而民服事其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3a 页 WYG0723-0614c.png
  上莫敢踰越者贵有常尊而贱有等威也夫贵乘
  其势以陵于贱则法令废下慢其位以抗于上则
  朝廷亵圣人制宫室车旗之等严服物采章之辨
  以九仪之命轻重布之苟无其爵虽有其财不得
  服其服而行其礼民知尊爵而朝廷益尊冒上无
  等之习所由禁也
 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偷
  (臣/)谨按四方之民各有其俗狃近而忘远舍本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3b 页 WYG0723-0614d.png
  趋末此俗所以日偷也为终日计者其民散为终
  岁计者其民扰为终身计者其民愿为数世计者
  其民仁盛衰之数恒由此起圣人以本俗教民疆
  理有宜室庐有固衣服有恒器械有式树畜有经
  亲戚有谊公刘之迁豳太王之迁岐虽迫遽扰攘
  而纤悉具备定数百年之经制于一日二日之间
  是以其民重厚而难动摇惇笃而善守业也
 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暴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4a 页 WYG0723-0615a.png
  (臣/)谨按民之不能无邪恶犹榖之不能无稂莠也
  治之则驯纵之则暴圣人不忍听其暴于是刑以
  威之约其情防其欲凡勇敢强有力之人能用之
  于礼义不得施之于斗辨书曰伯夷降典折民惟
  刑又曰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祇德夫伯夷典
  礼皋陶作士而播刑之迪以伯夷为法者士师之
  用刑惟以礼为断也是以守礼者虽弱无所惧犯
  礼者虽强无所恃乡无暴俗国无幸民大化之隆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4b 页 WYG0723-0615b.png
  天下无一人之狱焉所谓刑期无刑民协于中者
  是也
 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
  (臣/)谨按安乐之民难治忧患之民易化善教者在
  使民知恤而已盘庚之时商之臣民自以为先王
  之旧人席其宠禄恃其宽政傲上之令而逸豫是
  从玩于近娱忽其远患故其告群臣曰予告汝于
  难告庶民曰今予告汝不易言民生之不易而戒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5a 页 WYG0723-0615c.png
  惧之不可以怠也故又申之曰无戏怠懋建大命
  圣人之于民未安也为之求其安既安也为之思
  其危若父母之训子孙宁或过虑而无有不及诰
  誓之言惟是为切是以其民忧深思远长虑却顾
  早夜不怠以从上教书曰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
  恤此商之所以盛而周公之所以告召公也
 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
  (臣/)谨按天地之所生筋力之所治田畴之所获山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5b 页 WYG0723-0615d.png
  泽之所出其饶乏有大数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
  物力有限民欲无厌富民厚积而不知其极贫民
  偷取而不虞其尽此天下所以常苦不足也圣人
  教之以度受禄者不予民争业家不藏重器国不
  贵异物商贾不擅山泽之富农夫不逐什一之利
  鸟兽草木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故无甚贫甚富之
  民流俗不相耀则心和平而性恬安阴阳调四时
  正万物盛多而可以赡民之欲民无贪心物有馀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6a 页 WYG0723-0616a.png
  利而或不知足者盖未有也
 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
  (臣/)谨按四民之职民职之大者也迁其业则弗能
  为良世其教则不劳而善故士处学校农处田野
  商处市井工处官府父兄子弟相授受以成其业
  家无弃材则国无游民传之既久所谓士食旧德
  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
  高曾之规矩艺日以精俗日以厚亲贤乐利虽百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6b 页 WYG0723-0616b.png
  世犹不忘先王之教也
 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
 则民兴功
  (臣/)谨按爵禄者人君之大柄而教民之枢机也人
  情莫不欲富贵而恶贫贱无以制之则苟得者不
  知愧而德行日废功效日隳以德制爵以功制禄
  尊卑厚薄各有定分近无所滥远无所遗是以其
  民之慎德也为善于国不如为善于邑为善于邑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7a 页 WYG0723-0616c.png
  不如为善于家其民之兴功也安居必先公而后
  私有事则就劳而恶逸书曰敢不敬应言劝赏不
  遍加乎天下而天下从焉此教之成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8a 页 WYG0723-0617a.png
  周礼
 周礼大司徒之职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
 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
 七曰𤯝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
 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
             侍读(臣/)惠士奇
  郑康成曰散利贷种食也薄征轻租税也弛力息
  繇役也舍禁无禁利也去几去其税也𤯝礼凶荒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8b 页 WYG0723-0617b.png
  杀礼也杀哀省凶礼也蕃乐闭藏乐器而不作也
  多昏不备礼而昏娶者多也索鬼神求废祀而修
  之诗所谓靡神不举也除盗贼急其刑以除之饥
  馑则盗贼多不可不除
  贾公彦曰舍禁谓山泽所遮禁者舍去之使民得
  取蔬食去几者几谓呵禁也关市去税而犹几之
  (臣/)谨按荒政十有二外考之史册又有三利有三
  弊三利者一曰开渠二曰运籴三曰鼓铸三弊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9a 页 WYG0723-0617c.png
  一曰抑价二曰贮粟三曰掘井谨一一条陈之于
  左
  宋史汪纲知兰溪县会岁旱躬劝富民浚筑塘堰
  大兴水利饿者得食其力全活甚众于是部使者
  列为一道荒政之冠此岁毕开渠之法也今水利
  方兴似宜推行之于天下前汉召信臣为南阳太
  守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乃于穰县南六十里造
  钳卢陂累石为堤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39b 页 WYG0723-0617d.png
  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郡以殷富及
  后汉杜诗为太守复修其业故时歌之曰前有召
  父后有杜母今南阳郡属河南省魏贾逵堰汝水
  为新陂通运二百馀里人谓之贾侯渠邓艾修淮
  阳百尺二渠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之南穿渠三
  百馀里溉田二万顷今河南郡县多古所开水田
  之地收穫多于陆地数倍后世皆淤塞不通莫能
  疏浚一逢岁旱束手无策坐以待天岂非河南水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0a 页 WYG0723-0618a.png
  利不兴之故哉即以江东水利言之常州有望亭
  堰闸置于隋之至德彻于宋之嘉祐至元祐七年
  复置未几又毁宋臣章冲以为说此堰牌有三则
  潦岁则泄其水而无淫溢之患旱岁则蓄其水以
  溉田兼运河有节启闭以时足通舟楫永免作埧
  车水科役百姓之烦扰故修建望亭上下二闸固
  护水源而三利备焉孝宗隆兴六年监进奏院李
  结献议谓低田恃堤为固乞于常秀苏湖诸州水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0b 页 WYG0723-0618b.png
  田塘浦要处乘此农隙作堰增令高阔则堤成而
  水不为患方此饥馑俾食其力因其所利而利之
  秋冬旱涸泾浜断流修筑尤为省力而户部以其
  议切当因晓有田之家各出钱米与租田之人更
  相修筑官无所费民不告劳从之由此而推之天
  下凡郡县有古时水道昔通今塞者长吏悉心筹
  画疏而通之浚而深之因修立水门堤阏固护堤
  防并令饥民得食其力此荒政之一大利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1a 页 WYG0723-0618c.png
  南宋时浙东大饥朱熹为提举奏请尽出内库之
  钱为收籴本又江右大饥安抚辛弃疾始至榜通
  衢曰闭籴者配彊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
  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
  物不取子钱使领运籴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
  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以不饥此运籴之法荒政
  之一大利也或曰官榖在仓无烦运籴不知官榖
  赈饥民仅及近城三十里内耳穷乡僻壤势岂能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1b 页 WYG0723-0618d.png
  来老幼疾患之人必有馁者未若令民运籴其粟
  益多以民赈民必能周遍而穷民无不蒙其泽矣
  周官司市国凶荒札丧则市无征而作布注云无
  征谓市不税金铜无凶年因物贵大铸泉以饶民
  然则鼓铸亦备荒之一策也去岁江苏岁旱歉收
  钱价腾贵前此每钱千值银一两二钱五六分犹
  不至日益增昂者赖有宝苏局开炉鼓铸搭放兵
  饷得以流通于民间也今开江省从前收买民间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2a 页 WYG0723-0619a.png
  黄铜器皿尽归苏局鼓铸用讫无存因此停铸未
  得源源接济钱日减价日增伏思铜禁已开国无
  庸再行收买旧铜器皿而洋铜有馀原许商舶售
  销粤铜开矿亦得流通各省似应仰请
敕下江省督抚酌动帑项采买铜觔接济宝苏局鼓铸
  仍照近例搭放兵饷则钱益充裕市价自平矣
  物少则贵多则贱自然之理也岁饥榖贵谁能抑
  之故抑价则民间必有强籴者由是盗贼滋丰白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2b 页 WYG0723-0619b.png
  昼劫掠不可禁止宋时抚州大饥黄震为知州坐
  驿舍署文书不入州舍严禁强籴不抑米价其后
  米价渐省而后入州视事诚以米价不可抑而强
  籴之渐不可不防故浙东饥朱熹为提举始拜命
  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入境而客舟之米
  已辐辏则米价不抑而自省矣故曰抑价足以召
  乱增价足以招商然则抑价者荒政之一大弊也
  宋孝宗时江右大祲郡檄万安丞刘清之视旱徒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3a 页 WYG0723-0619c.png
  步阡陌亲与民接凡所蠲除具得其实清之曰有
  粟之家闭不肯粜实窥伺攘夺者众也在我有政
  则大家得钱细民得粟两以为便此粟在民则为
  法以出之规画防闲民赖以济又辛弃疾安抚江
  西运籴邻郡而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欲勿
  予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
  予信此粟在官则分张以助之此疆尔界一视同
  仁故曰毋蕴年毋壅利谓蕴积年榖而专其利然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3b 页 WYG0723-0619d.png
  则贮粟者荒政之一大弊也
  掘井溉田一见隋书李德林传一见金史食货志
  德林为怀州刺史在州逄亢旱课民掘井溉田空
  致劳扰竟无补益为考司所贬此固昔人已行之
  而无效者也安可复踵其失乎金泰和八年诏诸
  路按察司规画水田部官谓水田之利甚大沿河
  通作渠如平阳掘井种田俱可灌溉比年邳沂近
  河布种豆麦无水则凿井灌之计六百馀顷比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4a 页 WYG0723-0620a.png
  陆田所收数倍以此较之他境无不可行者然则
  凿井种田乃沿河豆麦之田非稻田也又皆在平
  阳邳沂近河之田而欲推行之于他境则李德林
  已尝行之徒劳扰而无补益矣然则掘井溉田岂
  备荒之善策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5a 页 WYG0723-0620c.png
  周礼
 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
              编修(臣/)于振
  东莱吕氏曰尧水汤旱民无菜色其制度不可考
  周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至春秋而秦饥乞籴于
  晋鲁饥告籴于齐九年之制已坏其后如李悝之
  平粜丰年收之凶则出赈亦三代以后之良策也
  汉诏载粟入关得毋用传宋富弼在青州措置流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5b 页 WYG0723-0620d.png
  民种种有法赵抃在会稽不减榖价商贾辐辏皆
  属可行汉耿寿昌为常平仓至宋遂为定制韩𤦺
  又请罢鬻没宫田募人承佃为广惠仓嘉祐间又
  置广济仓宋之德泽洽民三仓盖有力焉
  (臣/)谨按赈荒之法圣人育物之盛心也盖周礼详
  焉然条目虽具而非其人不能行故圣人任人而
  不任法盖圣人不能使岁之必稔而能于丰岁预
  为歉岁之储不能使民之不饥而能使饥岁不失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6a 页 WYG0723-0621a.png
  丰年之乐亦曰慎选亲民之吏而已天子以生民
  之命寄之于大吏大吏以生民之业属之于有司
  有司取百姓之身家谋之于夙夜随时补救因地
  制宜未雨绸缪先劳后逸其事至委曲其道至纤
  悉不可以殚述也诗曰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
  南亩田畯至喜此言天子之重农也又曰嗟嗟保
  介维暮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此言诸侯之劝
  农也农事劝则收穫丰收穫丰则储蓄厚储蓄厚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6b 页 WYG0723-0621b.png
  则水旱不足忧矣古之有司与民常亲亲则耕凿
  出入豆区釜钟之细皆得以量其缓急而节其盈
  虚今之有司与民甚疏疏则刚柔燥湿有无登耗
  无由悉其情形而为之通变且以一邑言之百里
  之中有业者几何无业者几何令所当知也有业
  之家其在高乡者几何其在低乡者几何令所当
  知也潦则低乡受其害而高者或有丰收旱则高
  源被其灾而低畴间有成熟此可以理推者也被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7a 页 WYG0723-0621c.png
  荒之家其为稍给者几何其为赤贫者几何稍给
  者犹可待赤贫者不可缓也苟不留心于平日则
  逐户稽查必滋纷扰苟不详察于临时则文移驳
  诘动涉兼旬及至得请而散给不得其术委用不
  得其人反致鸠形鹄面升斗莫沾而兼并豪强仓
  箱滥及胥吏恣为影射奸商借此居奇既而上司
  风闻白简从事而流离琐尾展转沟壑者不知凡
  几矣详考古今言荒政者大抵开仓赈济平粜截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7b 页 WYG0723-0621d.png
  漕煮糜禁酿是数端者虽使李悝耿寿昌辈生于
  今亦无以易也但必如富弼之综密周详赵抃之
  实心任事行之方有实效盖朝廷之指授惟举大
  纲而有司之经营每多掣肘非置身于功名得失
  之外不能适惬乎闾阎疾痛之微故曰有治人无
  治法得其人则仿古人之法可也师古人之意亦
  可也不得其人则慕古人之名而无济者泥古人
  之法而将不止于无济也故曰慎选亲民之吏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8a 页 WYG0723-0622a.png
  已且夫州县之有常平等仓出陈纳新以备不虞
  法至善也乃铨注者闻所任之地仓榖数多每每
  心惊色骇夫岂不知此陈陈相因者凡以为民哉
  或虑仓廒坍塌而修建无资或恐浥烂相寻而出
  纳无术必至因缘亏空身挂弹章功名之念既重
  则恤民之念不得不轻瞻顾若此而望其实心抚
  字不可得也又朱子社仓其法尽善然说者谓其
  可行于乡而不可行于邑可以委之耆社而不可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8b 页 WYG0723-0622b.png
  属之有司止可任其力之所能为不可强以情之
  所不乐故有司之务名者奉行故事不过虚张其
  数莫济缓急之需甚有不肖官吏比户徵求名曰
  乐输实同抑勒则又与社仓之本意相去甚远矣
  非法之不良行法者非其人也夫身为长吏而四
  境之内高下不知贫富莫辨良顽罔别休戚不通
  无是理也设或有之是旷官也不然则地方大吏
  不能躬亲化导之也夫国家亦岂能旦夕间得数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9a 页 WYG0723-0622c.png
  十百富弼赵抃而用之哉亦在为大吏者体九重
  宵旰之忧宣朝廷慈惠之泽平日风厉属员不以
  趋走承顺为恭不以便捷敏给为能属吏中有实
  心爱民者不以其悃愊无华而鄙之不以其迂拙
  戆直而弃之立考课之法以农政为殿最宽之以
  岁月加之以激劝考成既满则上其绩于朝或如
  汉之赐爵赐玺书以旌异之必得可继其功者然
  后冲替如此则各属向风群相则效有不吏治烝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49b 页 WYG0723-0622d.png
  烝者乎故尹铎用而晋阳无茧丝卓茂封而东汉
  多循吏上行下效捷于影响端不诬也由是言之
  欲讲赈荒之法当先筹备荒之策欲致养民之效
  当先简亲民之官官得其人则水旱无虞丰凶有
  备周官十二可无泥其文矣此德惟善政政在养
  民所以必归之知人则哲之后也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0a 页 WYG0723-0623a.png
  周礼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乃县教象之法于
 象魏使万民观教象挟日而敛之乃施教法于邦国
 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
 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
 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检讨(臣/)张鹏翀
  郑康成曰受者宅舍有故相受寄托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0b 页 WYG0723-0623b.png
 乡大夫之职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正月之吉受教
 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
 考其德行察其道艺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
 兴贤者能者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
  贾公彦曰用乡饮酒之礼以礼贤者能者宾客举
  之
  (臣/)谨按周礼为成周致太平之书纲举目张无所
  不备而保息安养化民成俗之事于地官之职尤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1a 页 WYG0723-0623c.png
  详(臣/)夙昔讲求以为无变今之法不失古之实者
  莫如今制所行保甲乡约等法有比闾族党月吉
  象魏之遗意得其意而善用之则无更张之扰而
  有复古之渐焉盖王者之于民将欲教之必先养
  之将欲养之必先有以整齐而联属之而教养之
  政即行乎其间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
  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
  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此属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1b 页 WYG0723-0623d.png
  有道也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徙于他则以
  旌节行之无授无节则唯圜土纳之此制之有法
  也有小司徒以统其众有乡大夫以均其力有载
  师以掌土事有司稼以制民食有三物以教八刑
  之紏师氏保氏司諌司救之设以长其善而匡其
  失而又有泉府以收壅滞委积以待凶荒閒粟屋
  粟以供散惠施利其至详至悉也如此盖治四海
  九州举如其一乡故曰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2a 页 WYG0723-0624a.png
  也今制保甲十家为甲十甲为保甲有长保有正
  其整齐联属之法合乎比闾族党之意而简径易
  行其十家相坐之制或虞牵涉太多转相推诿则
  稍加变通参用五家为比有罪相及之文五比为
  保十保以上为里保有长里有正制皆如旧里统
  于乡乡统于县令丞以下分巡四乡时时体察务
  悉民隐令四民各占所业毋相混淆佣佃转移及
  艺技杂流附于籍有役则按籍均之给以食奇淫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2b 页 WYG0723-0624b.png
  无益民用者与游惰同罚壮丁二人保长以下轮
  值一人共相守望村置鼓津置栅门关市肆倍严
  稽察使奸匪无所措其足如此则一乡之良顽勤
  惰缓急有无皆可遍察而周知矣鳏寡孤独废疾
  有族党收恤者时加体察官给口粮者时亲验阅
  责成里保无使失所或有冻馁流为丐乞者即时
  设法收养有他处流丐须量为安插使有生业或
  量给资粮移归本籍不许再入我境此中或有盗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3a 页 WYG0723-0624c.png
  贼混伏甚有采割人者可为隐痛又有丐头及杂
  流匪类相助为恶宜严禁而绝其根则良民得安
  息穷民无失所此保甲之大要也邑有耆儒硕彦
  或仕而归其乡者请为乡老其次为约正月吉率
  其乡人而读法讲约倡明友助亲睦之义而功罪
  相及之法行乎其中盖天理民彝之大有不可一
  日不讲者不得因民生未厚而视为缓图也况今
  天下生齿日繁靡费日广生养难遂风俗益以偷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3b 页 WYG0723-0624d.png
  薄乡约之讲尤不可视为汎常必明五礼之序使
  明晓易遵申八刑之纠使警惕无犯至里塾之师
  亦必考核人品使董率子弟共遵循谨庶浇漓渐
  革亲逊可几乡有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则约正书
  之三年无变则乡老举之所举三人以上以乡饮
  礼宾之且上达而俟察举焉如所举不当或素不
  教戒而丽于刑者乡老以下议罚有差三丽于罚
  则更易之乡饮弗宾如是则劝规并行功罪相及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4a 页 WYG0723-0625a.png
  而群知兴行矣务使四境之内无盗贼无争讼无
  冻馁丐乞人勤耕织户诵诗书四民乐业百姓亲
  睦而后为能行保甲乡约之实效(臣/)所谓无变今
  之法不失古之实者此也我
皇上广雎麟之德心行官礼之法度察吏安民简贤久
  任使上官无掣其肘小民各输其情簿书期会日
  简农桑教化日兴上下孜孜交勉复仿汉时增秩
  赐金之意以风励将中材知勉而贤能益奋成周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4b 页 WYG0723-0625b.png
  太平刑措之盛必可得而致也(臣/)以说经之次敬
  抒管见冀有裨化理之万一伏惟
圣主裁择而进教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5a 页 WYG0723-0625c.png
  周礼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乃县教象之法于
 象魏使万民观教象挟日而敛之乃施教法于邦国
 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
              编修(臣/)刘纶
  贾逵曰正月之吉谓建子之月一日也正月之时
  调和教典讫即布于邦国诸侯及畿内二鄙公卿
  大夫等建寅之月使万民来就雉门象魏之处观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5b 页 WYG0723-0625d.png
  教象文书从甲至甲为挟日而后敛藏于明堂也
  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者若据邦国则使诸侯若
  据都鄙则使公卿大夫也
  (臣/)谨按成周端本正始之义莫先乎立教故成法
  所在既已垂诸方策信及臣民而岁首必举而县
  之盖天运周于上人事应于下此地官教法所由
  翼天官之治法以行也顾考礼文所纪布化承流
  之职至备且详于邦国有诸侯于都鄙有公卿大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6a 页 WYG0723-0626a.png
  夫次第以相及则是司徒出之贤百执事率其所
  属而禀承之即万民亦得各就其长上而讲明切
  究之矣乃雉门魏阙之间更为之丽其教于象且
  丽其象于挟日而始敛者亦以圣人之爱民周坊
  民至而目著心存之道寓焉尔易曰风行地上观
  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书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
  铎徇于路月令曰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命大
  师守典奉法王者于顺时播化觉世牖民诸大政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6b 页 WYG0723-0626b.png
  常使天下饮食寤寐莫不见其昭天地而灿日星
  然后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是以周之导
  民也溯其纲维所自振则权必统乎尊揆其服习
  所从亲则治必详于近如司徒始和教法其职要
  其属繁其去民亦远故其于法也曰布曰县曰敛
  曰施而不曰读下此为小司徒则曰颁法乡师准
  之又下此为乡大夫则曰受法乡吏从之而犹未
  读者以其所统之州且有五也至于州长乃一岁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7a 页 WYG0723-0626c.png
  而再读法焉谓正月及岁时祭祀是已至于党正
  乃一岁而七读法焉谓四时孟月及春秋祭禜与
  正岁是已至于族师乃一岁而十四读法焉谓十
  二月之吉及春秋祭酺是已降而至于闾胥并无
  常地无定时岂非与民愈亲则数愈密入愈渐而
  化愈深者欤夫民者邦之本亲民者教化之本圣
  人观于乡而识王道之易此物此志也故方其敷
  教也劳来之诏固由上以逮民而及其教成也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7b 页 WYG0723-0626d.png
  俗之书又自民而登上再稽乡举里选之典闾胥
  选于二十五家则敬敏任恤之小善可书矣族师
  选于百家则孝友睦姻有学之累善可书矣党正
  选于五百家则德行道艺之大善又可书矣由是
  州长考之乡大夫宾之且以升于司徒而象益验
  其明法益知其备教益观其成矣夫是故成周端
  本正始之义莫先乎立教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8a 页 WYG0723-0627a.png
  周礼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
 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
 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监察御史(臣/)沈廷芳
  郑康成曰此所以劝民者也使之者皆谓立其长
  而教令使之闾二十五家族百家党五百家州二
  千五百家乡万二千五百家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8b 页 WYG0723-0627b.png
  (臣/)谨按周礼所言即后世之保甲法也大司徒之
  比闾族党州乡行于六乡者也遂人之邻里酂鄙
  县遂行于六遂者也而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则于
  族师之职言之五家相受相和亲有罪奇邪则相
  及又于比长之职言之一官之中于保甲之法惓
  惓数致意焉诚以治民之道散处而杂治之则势
  暌而法难周整齐而联络之则情亲而教易立人
  各有所统则互相稽察可以代官长之烦家各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9a 页 WYG0723-0627c.png
  所联则彼此赒恤可以敦睦姻之俗孟子云出入
  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自古治四海九州之
  众而不异于一井一疆者诚莫善于保甲之法矣
  若夫奉行之道贵乎务其实而不以其名师其意
  而不泥其迹盖户悬一牌里设一籍法似密矣然
  而里居之迁徙不常生齿之登下无定今岁之所
  编或有异于来岁春夏之所籍或不符于秋冬是
  不可以按图而索刻舟而求也周礼不云乎以国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59b 页 WYG0723-0627d.png
  比之法以时稽其夫家众寡徙于国中及郊则从
  而授之若徙于他则为之旌节而行之大槩比闾
  之长以时稽其生齿之多寡民居之迁徙层累而
  上之随时更正互相考覈以符实数小司徒复有
  三年大比之法以要其成是故云不烦而政亦易
  举至于泽居者编排之以舟楫山居者编排之以
  棚寮山陬海澨无往不宜后世所以推广而行之
  者总不越乎比闾族党州乡之法故无事则相保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60a 页 WYG0723-0628a.png
  相受有事则相赒相恤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旌扬
  善行采之于乡评郊遂有移惩之以不齿设有追
  胥力作固可按册而稽或凶祲赈恤不难计口而
  授洵乎治四海九州之众而不异于一井一疆者
  莫善于保甲而为万世不易之良法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二十五 第 60b 页 WYG0723-0628b.png
 
 
 
 
 
 
 
御览经史讲义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