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723-016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览经史讲义卷十二
  书经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检讨(臣/)陈兆崙
  蔡沈曰德者善之总称善者德之实行一者其本
  原统会者也德兼众善不主于善则无以得一本
  万殊之理善原于一不协于一则无以得万殊一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723-0163b.png
  本之妙谓之克一者能一之谓也博而求之于不
  一之善约而会之于至一之理此圣学始终条理
  之序与夫子所谓一贯者几矣
  (臣/)谨按此篇自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以下凡言一
  之文六七见而此节乃推本于君心其词复而不
  厌其义引而弥深于以见人臣之忠爱其君如是
  其至也盖君心与气化相维自古圣帝明王有百
  年必世之心即不屑为旦夕苟且之计善者因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723-0164a.png
  而形故曰主主以言乎舍此而从彼也一者先事
  而寓故曰协协以言乎用彼以證此也协于一犹
  孟子所谓逢其原也惟有所谓一者为主于内而
  后能用天下之善以协之协之之方至变而一不
  变审乎此而纯王之心见矣何谓一蔡氏以万殊
  一本之一当之似矣顾此特空举之辞而学者饫
  闻之语也臣愚以为一者仁义中正而已矣仁义
  中正又统于仁而已矣何以知为仁义中正而又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723-0164b.png
  统于仁也王者求端于天一元之运仁为善长故
  知一之不外是耳然而是一也非知之艰行之维
  艰亦非行之艰守之维艰何也人有少之所习至
  涉世而转自疑者家之所修至宦达而不自坚者
  此无他故也观事变而阅情伪忽若向之所明非
  今之所便耳而况人君临御万方萦怀万世一日
  二日所理者非一事宫府内外所用者非一人事
  繁则不皆素定之事人众则不皆可信之人虽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723-0164c.png
  慕古之心推诚之德而时务之见起则渐开功利
  之门防奸之意多将参用机权之说凡此类者皆
  足迁思回虑夺其所安故曰难也今夫尧舜之道
  固所称惟一者也明德亲睦帝尧之仁也而天下
  化之克谐蒸乂帝舜之仁也而天下亦化之夫尧
  舜之为君亦犹是治天下之事与治天下之人而
  已矣洪水猛兽之不为害于世尧舜所不能必于
  天也巧言令色之不混迹于朝尧舜所不能必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723-0164d.png
  人也然而雍动之朝已成勋华之业如昨何者大
  体正心术纯而终始一也且夫一者至约而可操
  亦至危而易夺凡为君者之所难非独尧舜之所
  易也且尧舜之所难即禹皋稷益有不尽知者也
  故曰尧兢兢舜业业以尧舜之资行仁义之道宜
  其从所欲而不踰矣而且兢兢业业如此者岂不
  以摇撼之易而允执之难乎惟伊尹上窥尧舜惟
  一之旨而必欲其君之为尧舜故曰协于克一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723-0165a.png
  者难之之辞谓实有其能而不可诬也诚能如是
  则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所以明人
  心之不可欺而诚之不可掩也而因克绥先王之
  禄永底烝民之生所以明其非迂阔而不可行行
  之而必可久也此诚致治之良谟保治之至计也
  抑(臣/)闻仲舒之策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
  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他在乎加之意而
  已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陆贽亦云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723-0165b.png
  人之所助在乎信信之所立由乎诚循诚于中然
  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己可以教人不欺夫所闻所
  知善也而曰诚曰信一也二子之言其庶乎纯粹
  简要而可与书言相发明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723-0165c.png
  书经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监察御史(臣/)马燝
  (臣/)谨按尧之命舜者曰允执其中而已至舜之命
  禹则益以三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诚以心之虚灵知觉则一而杂乎形气之私者为
  人心原乎性命之正者为道心二者则有公私之
  不同而其势不容以并立故必精以察之而使人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723-0165d.png
  心退听一以守之而使道心常存然后危者安微
  者著而修德行道无过不及之差矣此千古传心
  之要而道统治统胥出乎此也然而学之为道也
  非博则无以措之于事物非约则无以守之于一
  心先之以极博返之于至约其程功有次第而安
  勉无殊途伊尹之告其君也既勖之以主善而又
  勉之以克一明乎天下之善无穷必当诚诸身而
  备诸我天下之理则一又当握其要而会其通其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723-0166a.png
  即精一之微旨而孔门之所谓一以贯之者乎今
  夫德者善之总称善者德之实行而一者则其本
  原统会者也本于一而散为万事事物物各有一
  善焉一本之所以为万殊散为万而仍归于一事
  事物物同此一善焉此万殊之所以为一本今使
  抱进德之愿以求师法乎古人而心无所主不几
  乎欲适千里而不识其途将伥伥乎安所之哉顾
  师亦何常之有善即师耳见一善则迁之而弗已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723-0166b.png
  得一善则守之而弗失由一事之善而推之于事
  事由一时之善而推之于时时将见众善毕臻而
  德成于己矣而由是由繁以归之于简由分而归
  之于合易曰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向之
  广搜博采惟恐一善之或遗者今则统有宗而会
  有元众善总归于一理焉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
  之则退藏于密也所谓细之不遗名物象数之繁
  精之则祗此身心性命之理也至于协于克一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723-0166c.png
  善何不备德何不成乎总之一实万分则所以涉
  其流者不得不博惟博而后约乃不至于简陋自
  安是万为一则所以返其源者不得不约惟约而
  后博乃不至于汗漫无归伊尹之学其所以继虞
  廷而深契乎孔子者如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723-0167a.png
  书经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监察御史(臣/)沈景澜
  (臣/)谨按天地间弥纶磅礴者一善气之流行也切
  而求之存乎人综而贯之存乎心不涉之于至博
  则无以得一本万殊之理不返之于至约则无以
  达万殊一本之妙此取人为善之大凡欤蔡沈集
  注曰德者善之总称善者德之实行一者其本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723-0167b.png
  统会夫一言之合乎道一事之合乎道皆善也惟
  恃至虚至灵之心随所在而取资焉是善无涯而
  取善之心与为无涯广搜博采可无得此遗彼之
  失审乎此而神明之内常悬一善以为之鹄譬若
  日月孰不照临万物森然感而得之裕如耳夫鸡
  司晨犬警夜虽尧舜之圣犹不能废苟弃小善而
  勿录则学术治功未有能臻其极者虞廷之明四
  目达四聪好问好察虽刍荛未之或遗其千古主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723-0167c.png
  善之极则乎夫师之无常盖由善之无定在也而
  善之所在必有定理故主善又贵乎协一圣人之
  学必以一为归宿之地方寸之中纯然而不杂融
  会而贯通譬之操权衡以制轻重持规矩以裁方
  圆凡有形者皆勿能违以之治一身则律度明而
  禔躬淑以之治天下则风俗美而教化成其殽列
  者资诸人其粹精者准诸已至赜而无所遗至散
  而有所统天下之理万有不齐圣人之学由博返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723-0167d.png
  约始终条理之序有如是者诚可与帝廷精一执
  中数言相表里也夫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723-0168a.png
  书经
 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绥先王之
 禄永底烝民之生
              检讨(臣/)鹤年
  蔡沈集传曰人君惟其心之一故其发诸言也大
  万姓见其言之大故能知其心之一感应之理自
  然而然天禄安民生厚一德之效验也
  (臣/)谨按商书此篇前后皆陈一德而此一节盖言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723-0168b.png
  德至日新之后所行悉主于善则众心感通仰政
  教之昭宣验君心之纯一而天庥滋至民俗丰宁
  皆一德之徵也夫所谓一者何也诚也诚则无妄
  诚则不息当夙夜宥密之时左右近御莫能仰睹
  其渊微师保疑丞莫能上窥其蕴蓄敛此心于兢
  业之中即推此心于敷布之际易传有云言出乎
  身加乎民礼记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
  其出如綍举凡涣汗所颁皆有至诚不贰之心载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723-0168c.png
  之以出而礼乐刑政已无不包举于其中天下之
  大万姓之繁上感下应呼吸相通莫不奉王言之
  大而仰见王心之一即所谓彰信兆民信以此懋
  昭大德昭以此也且王者又何尝明揭此心与万
  民共见哉其政令实有裨于国是而匪以干誉其
  恩纶实有济于生民而匪属具文其为奖劝也实
  有以迪善良而著为恒经其为惩诫也实有以维
  风俗而可垂永久如日月之运行咸被其光如四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723-0168d.png
  时之顺序胥沾其化而王者纯一之心自灼然共
  见而颂声作由是玉食万方梯航远集先王所守
  之天禄安以受矣由是九有敉宁丰年屡庆先王
  所授之烝民康以乐矣孰非一德之所致哉然王
  心之持此一德者愈勉勉也省察克治无间于功
  修休戚恫瘝常切于睿念发号施令则酌定画一
  之条而无所纷更用贤任能则崇信端一之彦而
  树之标准凡属百尔臣工共承君德之盛以赞襄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723-0169a.png
  郅治之隆上孚天眷下协民心于以膺福禄于万
  年跻斯民于熙皞皆必至之效也夫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723-0169c.png
  书经
 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
             侍读(臣/)黄孙懋
  蔡沈曰分猷者分君之所图而共图之分念者分
  君之所念而共念之相从相与也中者极至之理
  谓各以极至之理存于心也
  (臣/)谨按中者一心之权衡万事之标准自古圣帝
  明王曰执中曰建中运之神明达诸政事舍此更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723-0169d.png
  无他道不独君道然也为臣之道亦然何则臣之
  猷即君之猷臣之念即君之念臣特分君之猷念
  以为猷念也分君之念以为念无一毫自私自利
  之心则此心为不欺其君可以质幽独分君之猷
  以为猷无一毫自私自利之事则此事为不负乎
  君可以对大廷自公孤至于百司同心同德虚意
  研求必期于至当不易而后已所谓各设中于乃
  心也天下国家未有不就于理者然䆒其不中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723-0170a.png
  故其弊有四一曰无学二曰无识三曰固执四曰
  观望夫无学无识平日讲明涵养之未至固执观
  望则积习之为害居多其固执者意见为主所谓
  刚恶也其观望者祗便身图不恤国事所谓柔恶
  也事之当为不当为各有一定之衡不易之准意
  见用事者恣睢之态显然易见若夫狡诈自私巧
  于趋避者当其始持禄养交窃位希宠而已宠位
  既固偏党遂生偏党既生威福乃作故始而圆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723-0170b.png
  巽软者即其终之坚愎恣肆者也外而闪烁狡狯
  者必其内而倾侧险忌者也如宋元祐间役法一
  事司马光主差役章惇主雇役蔡京以一人前后
  观望反覆贤如司马光暴如章惇皆足以欺之小
  人诚叵测也独不思己有何猷己之猷即君之猷
  已有何念己之念即君之念而甘为此哉而忍为
  此哉(臣/)读书至盘庚三篇见其时巨室世族百官
  庶尹狃于便安昩于远图致使其君谆谆恳恳丁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723-0170c.png
  宁吁告如此窃思观望之于固执其弊相等而观
  望之害尤隐伏难知不可不辨之于早防之于微
  也盘庚一时诫勉之言足为千古为臣者训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723-0171a.png
  书经
 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
           监察御史(臣/)胡宝瑔
  (臣/)谨按天生烝民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固
  欲共体仁爱之心而筹其生养计其安全使亿兆
  人民无不各得其所也惟天地万物父母而以鞠
  谋之权授之元后元后作民父母而以鞠谋之事
  分任于群有司则叙钦之人可不慎其选欤鞠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723-0171b.png
  如父母之拊育其子善为养也因民之所利而利
  之斯能鞠人者矣谋者如父母之顾复其子善为
  计也取民之身家而代为图之斯能谋人者矣鞠
  之谋之思其艰也图其易也故曰思其艰以图其
  易民乃宁然则民之宁也其保居之谓乎能保居
  者真能鞠谋者也必如此之人始叙而用之钦而
  礼之则书之所以任贤保民者胥得其道矣夫善
  鞠谋者贵于审时酌古今之宜视风土之便明缓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723-0171c.png
  急之数推利弊之源求其实有益于民者而力行
  之则因时调剂得人以经理而民生自无不遂太
  公望曰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
  物盈冬道藏万物静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故
  天下治易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盖生长敛藏者天之时而补偏救弊者
  人之事欲言保居在于鞠谋欲言鞠谋在于叙钦
  贾谊曰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诚使守令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723-0171d.png
  皆能鞠谋则保其民而奠厥居即万年太平之基
  也三代盛王所以叙而用之钦而礼之者为民用
  之为民礼之也汉时重吏治循良最盛黄霸卓茂
  爵至通侯即书之所谓叙也玺书勉励增秩赐金
  即书之所谓钦也而其道在于久任宣帝云吏数
  变易则下不安业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
  其教化是吏之宜于久任洵前人不易之论也然
  则鞠谋保居皆由叙钦之得人苟以此为课吏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723-0172a.png
  常法利民之良规斯盈宁乐利之休不且骎骎上
  理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723-0172c.png
  书经
 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
              侍讲(臣/)介福
  蔡沈注曰总聚也庸民功也此则直戒其所不可
  为勉其所当为也
 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蔡沈注曰式敬也敬布为民之德永任一心欲其
  久而不替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723-0172d.png
  (臣/)谨按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而君又难以
  独治也爰立公卿大夫百执事以分猷宣化凡以
  为民而已使臣而不能惠鲜怀保跻斯民于安全
  之地则亦何取乎有是臣哉然臣之所以不能为
  民者大都皆身家之一念中之既惟利之是殉则
  其视小民之痌瘝如秦越人之肥瘠虽欲其鞠谋
  保居而以恭生生为念也岂可得乎此盘庚三篇
  所以谆谆然勉之以生生自庸而必以总货宝为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723-0173a.png
  戒者良有以也盖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过相流
  转于天地之中惟散之于民则一人之财足以供
  一人之用推而至于四海之广皆家给人足仰有
  以事而俯有以育此万物之所以得其所也若在
  上之人务为蓄积则财聚而不散于是闾阎之下
  始有饥不得食寒不得衣而民之不遂其生者众
  矣故为政之心莫先于抚字而励臣之道莫切于
  止贪诚使为臣者不以货宝为心则其于民也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723-0173b.png
  不至掊民之财以适己之欲虽不见有经天纬地
  之才而民自有欣欣向荣之意者惟上不甚有馀
  故民亦不甚不足盖均无贫此理势之必然也且
  所谓无总于货宝者非特掊克之宜戒而已即瞻
  徇之弊馈遗之私乃人情所不能免者而返之公
  尔忘私之义则于此尤不可不慎陆贽有云利于
  小必害于大易于始必悔于终贿道一开展转滋
  甚此固揭人臣贪墨之害至深切而著明也昔公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0723-0173c.png
  仪休相鲁见织帛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
  拔之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盖居君子
  之位即不宜为庶人之行况不止与民争利而以
  掊克为事乎(臣/)尝论之可散而不可聚者财也故
  大学平天下一章于悖入悖出之际不啻三致意
  焉盘庚商之贤君也以身发财之事可决其必无
  而犹虑其臣之或不然也故于迁殷之始即以是
  戒之其即周官六计以廉为本之意乎至所谓永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0723-0173d.png
  肩一心者则又恐其勉强于一时或不能不改操
  于异日故以始终如一期之庶几民德敷而民生
  遂然则盘庚之所以诰诫其臣者诚万世臣道之
  极也夫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0723-0174a.png
  书经
 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
 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
           侍讲学士(臣/)熊晖吉
  (臣/)谨按元首之尊运以手足明堂之构承以栋梁
  天子置公卿辅弼大臣夫固将有所用之也而大
  臣之效用于君与夫君之所以用大臣盖交相待
  矣夫师保之隆非一职之选也调燮之能非簿书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0723-0174b.png
  之治也自夫主德之醇疵社稷之至计天下生民
  之利害皆于一身毕萃假而曰非我责也将修常
  习故如仲长统所称汉世三公仅以清悫勤慎自
  名而缓急曷赖焉若夫人主之用大臣殷殷托寄
  更非徒备位之云也苟以为能则用之而己以为
  不能则舍之而已用舍固无成心也然而国家安
  可一日无大臣也一姓之中必有宗老一介之士
  必有密友托之也重则遇之也不轻若乃号之为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0723-0174c.png
  钧衡实縻之以虚位当此之时大臣浮沉逊避离
  事自全而腹心耳目遂不得不别有所属于是左
  右之人投间抵隙藉以阴售其私驯至离朱眯目
  贸易黑白而人主之心益茫茫乎无所恃矣中庸
  谓敬大臣则不眩良有以也高宗之相傅说也择
  之未用之先信之既用之后惓惓然以作砺作舟
  楫作霖雨期之天下后世卒不谓高宗之果于用
  说而傅说钦承祇若亦洵不负王之所用也乃其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0723-0174d.png
  言启乃心沃朕心何也则又以究纳诲辅德之实
  也易曰上下交而志同君与臣之相得也惟心与
  心之相契也夫忠诚不积则献替徒虚献替罔闻
  则忠诚曷效古大臣之爱君忧国也自乎天性焉
  真如火之必热水之必寒也故其端亮贞纯无所
  矫饰光明洞达无所回隐知之无不言言之无不
  尽务使优游渐渍举君心怡然涣然而动于不自
  知感于不容己夫是之谓沃心沃心者格心也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0723-0175a.png
  子曰人不足适政不足间惟大人能格君心亦谓
  先其根本后其节目其潜移默化之机神速焉耳
  非必绳愆纠缪之果可尽废也而苟随时俯仰顺
  旨雷同以妄托大人不足适间之意则夫张禹孔
  光几疑深静得体而唐虞之朝禹皋陈谟动色相
  戒不反觉多事耶是故将顺不乏匡救吁咈多于
  都俞大臣以道事君固当以傅说为法而如高宗
  者求言若渴亦真悬鼗设铎之盛轨也哉大抵君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0723-0175b.png
  人命相才而忠直者上也而舟楫霖雨之才每间
  世而一遇独启沃之道随人所得自致焉(臣/)愚以
  为将求舟楫霖雨之才亦必于启沃见之盖未有
  阿䛕取容尚可与建立功业亦未有法家拂士不
  足以尊主庇民此又帝王鉴别贤否斟酌用舍之
  权衡所历历不爽者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5a 页 WYG0723-0175c.png
  书经
 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
 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
           监察御史(臣/)陈高翔
  王氏安石曰作砺使成器舟楫使济难霖雨使泽
  民
  蔡氏沈曰高宗托物以喻望说纳诲之切虽若一
  意然一节深一节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5b 页 WYG0723-0175d.png
  (臣/)谨按若金用汝作砺喻修身也金之为质纯粹
  以精故周易以象乾道之刚卫风以比武公之德
  然必淬而磨之斯渣滓消而光辉著矣人性皆善
  亦纯粹以精者也物蔽气拘而后渐失其本故欲
  修身者必加以克治之功然所以克而治之者不
  能无藉于匡救赞襄之益如仲山甫之补衮汲黯
  之拾遗魏徵之諌诤皆所以弼成主德而建皇极
  作砺之谓也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喻任事也大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6a 页 WYG0723-0176a.png
  廷敷政治忽所关取譬巨川明其为遗大投艰也
  舟楫之任载犹臣僚之任事故巨川至广必舟楫
  坚牢斯济之而不难政务至繁必臣僚举职斯理
  之而无旷苟非辅弼疑丞之选输诚竭智各殚其
  翼为明听之才如同舟者之共济则有弛而不张
  之处而庶绩不能以咸熙矣诗所谓靖共尔位罗
  从彦所谓爱君如爱父爱国如爱家吕祖谦所谓
  处官事如家事皆所以仔肩国是而济时务作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6b 页 WYG0723-0176b.png
  楫之谓也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喻泽民也民之
  戴君也如戴天其望君也如望岁然天泽之布必
  云雷为之效灵而后万物有咸享之象易曰雷雨
  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是也君泽之布必臣僚为
  之承流而后万民有均沾之庆诗曰芃芃黍苗阴
  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是也若有司怀出纳
  之吝群吏有中饱之虞则无异于屯之屯膏小畜
  之密云不雨矣安得使含生之类无不饮和食德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7a 页 WYG0723-0176c.png
  以游于圣人之宇哉易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书
  称安民则惠黎民怀之皆所以诞敷闿泽而固邦
  本作霖雨之谓也高宗设此三喻以命傅说其于
  天德王道灿然备矣更即其意而推广之则知凡
  为人臣之道必以责难为心以陈善闭邪为事庶
  有合于作砺之说若承顺意旨以为恭称颂德美
  以为敬斯与作砺之意异矣必当官以瘝旷为忧
  食禄以尸素为愧庶有合于舟楫之说若志在偷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7b 页 WYG0723-0176d.png
  安而常存局外之视以与众浮沉巧于规避而常
  持两可之议以与时俯仰斯与作舟楫之意异矣
  必仰体君心而一物失所以为忧奉扬德意而一
  夫不获以为耻庶有合于霖雨之说若不明于本
  末之内外而挟畛域之见以稽沛泽之汪洋不辨
  乎义利之后先而假节啬之名以阻鸿波之浩荡
  斯与作霖雨之意异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8a 页 WYG0723-0177a.png
  书经
 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
           监察御史(臣/)彭肇洙
  (臣/)谨按人臣立朝正君德莫先于一臣心臣心不
  一君德不可得而正故兼听并观虚一心以纳群
  下者人君之度也端已率属集众心以事一君者
  大臣之责也何者朝廷之上自卿尹以逮于百职
  事位益卑去君益远非若大臣左右天子一言一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8b 页 WYG0723-0177b.png
  动可随时规正己也而政治或有未当君心或有
  未纯小臣纵有感激奋发之私恒苦于势隔而莫
  由上达惟恃大臣开诚布公俾人人得以自靖而
  后衮职之阙乃可得而补伊训曰臣下不匡其刑
  墨春秋传曰同官为僚匡君者臣子之职而同心
  则大臣暨乃僚以共成弼谐之休者也然而古来
  为大臣者或天资深刻惟恐后来骤进往往借君
  无过举之说预杜群寮靖献之口而专权固宠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9a 页 WYG0723-0177c.png
  则又树党营私或阳博接引之名而阴以行其朋
  比之术同心固难同心而匡乃辟尤难虽然人臣
  之所事者君耳君父之念重猜忌之见必消忠爱
  之情深异同之迹自化禹皋圣人也君明臣良其
  相与儆戒之词犹曰同寅协恭和衷哉又曰不自
  满假惟汝贤盖兢兢乎惟恐嘉言之攸伏也周召
  夹辅王室下至虎贲侍御之士亦得旦夕承弼厥
  辟故其诗曰济济辟王左右趋之又曰无怨无恶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29b 页 WYG0723-0177d.png
  率由群匹是以朝臣协于下君德昭于上也且夫
  小臣之不得与大臣同者禄耳秩耳至其爱君许
  国靖共匪懈之心非有间也公孤无进逼之嫌则
  嘉谟日至于当宁执政宏开济之谊则谠论不缺
  于黻庭言苟切于君身即论议失当亦必委曲以
  原其隐事若关乎国计纵意气过激尤当推奖以
  尽其才况大臣不忘启沃小臣复得因事效忠弥
  缝其阙而救正其失一堂之上济济相师庶尹允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0a 页 WYG0723-0178a.png
  谐何患君不若尧舜治不若唐虞哉要非大臣奉
  公体国端一己以为僚属倡不至此由是言之君
  虽明圣尚必藉规諌之勤臣非协恭无以尽弼直
  之义不然高宗圣君也傅说贤相也犹以同心匡
  辟为命则可知大臣公忠之难而人君之纳诲诚
  不可以或缓矣若夫借党援为声气引宵小为腹
  心祸首及于正人而害且贻于家国此人臣朋党
  之弊为人君者不可不知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1a 页 WYG0723-0178c.png
  书经
 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后克圣臣
 不命其承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监察御史(臣/)徐以升
  汉书文帝本纪诏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
  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諌者也今法有诽谤
  訞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
  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1b 页 WYG0723-0178d.png
  蔡沈曰木从绳喻后从諌明諌之决不可不受也
  然高宗当求受言于己不必责进言于臣君果从
  諌臣虽不命犹且承之况命之如此谁敢不敬顺
  其美命乎
  (臣/)谨按傅说之言见人君不可不受諌也天下虽
  有本直之木然断无不假绳墨而正者古来虽有
  睿智之君然断无不受諌戒而圣者圣之名人君
  所甚慕苟非口无过言身无过行亦未易副其名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2a 页 WYG0723-0179a.png
  也而究其实则以从諌当之盖天下惟圣人大公
  无我舍己从人观其真能从諌则知其有圣人之
  德矣故下文不复云从谏而曰后克圣者以见从
  諌之即为圣也至于三代以后惟汉文帝实能求
  谏止辇受疏开言路者至矣乃复下诏除诽谤訞
  言之罪欲使臣下尽情主上闻过求谏之切如此
  则情岂有不尽而过岂有不闻哉下无匿情上无
  过举治道宁有不日盛哉盖求谏之道必先去其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2b 页 WYG0723-0179b.png
  所畏有所顾忌则虽贤者或不敢以尽言无所诛
  责则虽中材亦皆可以激发故除诽谤訞言之罪
  乃求谏第一要着此文帝所以为三代后守文令
  主也然(臣/)愚以为凡人臣之进言不必论其言之
  当否宜先辨其心之公私夫无所为而为者谓之
  天理有所为而为者谓之人欲古今之进言其出
  于天良之本然者固有其人而或汲汲于功名或
  戚戚于富贵希冀一言之合以邀人主不次之用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3a 页 WYG0723-0179c.png
  者亦复不少然或遇不克纳谏之主而能言人之
  所不敢言或具先几之见而能言人之所不及言
  或审治乱之要而适当乎时与势之不可不言虽
  其举念之初未必无所为然所言者非系君身即
  关国是人主亦未尝不收进言之益乃若明知大
  度之主不加谴责或逞其一偏之见矫饰以为言
  或窃取已往之陈事纷更以为言或影响其事张
  皇其说傅会以为言沽直名而希荣遇其心术已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3b 页 WYG0723-0179d.png
  不可问更何论其言之当否哉唐太宗神采英毅
  群臣进见举止失措太宗知之每奏事辄假以颜
  色冀闻其过此亦求谏之盛心也然观其怒魏徵
  之直而有会须杀此田舍翁之语则知其犹有不
  能自克之意潜伏于隐微幽独而非诚能乐受者
  矣窃以为人臣爱君无过于谏而古来因谏获罪
  者不少此岂尽为君者恶闻逆耳之谈以规为瑱
  哉毋亦有爱君之心而所以为諌之法有未善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4a 页 WYG0723-0180a.png
  天下后世徒加主以咈谏之名而不知臣已分其
  过矣若夫明知其说之过也而姑容之明知其中
  之诈也而姑恕之明知其事之难行也而姑酌之
  不使杜进言之口惟欲作敢言之气如天地之无
  不容如江海之无不纳是即古帝王好问好察闻
  善则拜之盛心非仅商高汉文之可同年而语也
  抑(臣/)更有进者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父母有过
  人子几谏起敬起孝居常则视于无形听于无声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4b 页 WYG0723-0180b.png
  惟臣之事君亦然折槛牵裾不过谏法之一端圣
  人之教在不欺不数所贵以忠爱孚以诚敬格谋
  猷之入告使细旃广厦默喻潜移从善如转圜而
  视听形声之胥泯甚且因一言而定大疑决大患
  天下百世赖之虽秉国钧者不是过也斯为无忝
  言职者矣故宋臣欧阳修曰諌官虽卑与宰相等
  其言良有以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5a 页 WYG0723-0180c.png
  书经
 后从谏则圣
            检讨(臣/)李金台
  (臣/)谨按傅说之告君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諌则
  圣夫以高宗恭默思道之主审象旁求之殷舟楫
  盐梅之喻其求諌之心亦已至矣而说以是为言
  者盖有见于作圣之难也抑有见于非作圣之难
  而从諌之难也粤考自昔人主有始而从諌如流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5b 页 WYG0723-0180d.png
  继而十渐不终者唐之太宗是也有明知其善优
  柔不断者汉之元帝是也有刚愎自用虽有善而
  不纳者唐之德宗是也有恶其言之戆直而渐疏
  斥不用者汉武之于汲黯明皇之于九龄是也有
  坚信一人不采众说以至成法纷更者宋之神宗
  是也有臣下立言之体不善人主遂厌其激聒一
  切章奏留中不报者明之神宗是也从谏之难得
  固如此哉善夫舜之责禹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6a 页 WYG0723-0181a.png
  退有后言求言之心何其切也益之告舜曰儆戒
  无虞罔失法度舜决无是事而益言及此何其思
  深而虑远也以大舜为法以汉唐诸君为戒则作
  圣不难矣且夫殷商之时王畿不过千里风俗犹
  存浑厚似其时之治平犹易而傅说已殷殷劝戒
  如此后世疆宇日拓中外一家则腹里边外之情
  形海疆沿河之事势数倍于昔时又且一命之士
  授自铨部一尺之土守以王官则内外文武臣僚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6b 页 WYG0723-0181b.png
  又数倍于昔时四方水旱疾疫之灾仰给于天府
  官俸役食兵饷之费仰给于司农则会计出入之
  烦又数倍于昔时加以一岁之断狱动盈千百一
  事之辗转辄经数年则裁决办理之难又数倍于
  昔时人主虽宵衣旰食日不暇给窃恐四目之明
  犹有遗照四聪之达犹有遗闻则广开言路集思
  益以裨高深当有较高宗之旁求启沃而更加勤
  者矣抑犹有进焉者蔡襄之言曰任谏非难用諌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7a 页 WYG0723-0181c.png
  为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臣之分也谏无不听
  听无不行者君之明也群臣中有缄默保位间或
  摭拾浮辞琐屑卑陋渎圣听以塞责者此其人原
  无心于国家虽罢斥之不为过若有关治体而意
  见稍殊议论不一者人主惟有兼容并纳执两用
  中择其言之尤善者而见之于实事务使有裨于
  国计有益于民生可传于天下后世则用諌之利
  溥及无疆矣至于作圣之根原则又在深宫密勿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7b 页 WYG0723-0181d.png
  人臣章奏不及之地庶有合于古人不闻亦式不
  諌亦入之道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8a 页 WYG0723-0182a.png
  书经
 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
             右庶子(臣/)陈浩
  孔安国曰圣王法天以立教于下无不闻见除其
  所恶纳之于善其所施为未尝不法天也
  吕祖谦曰高宗已造明哲之地若火然泉达故傅
  说欲扩充高宗之明哲必宪天之聪明而后已也
  蔡沈曰天之聪明无所不闻无所不见无他公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8b 页 WYG0723-0182b.png
  已矣人君法天之聪明一出于公则臣敬顺而民
  亦从治矣
  (臣/)谨按人君继天出治所以率乎臣而安乎民者
  必以奉若天道为先天聪明而圣宪之则天人合
  而王道备也圣宪天而臣民训行之则上下交而
  治功成也孔安国以立教之除恶纳善为法天吕
  祖谦以为扩充高宗之明哲必至于法天之聪明
  而后已俱于经义有所发明蔡沈于无不闻见推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9a 页 WYG0723-0182c.png
  出公字以为上天聪明之实其说益精义蕴几无
  馀矣臣愚以为惟主之以敬而本乎诚然后能聪
  明一出于至公而宪乎天也今夫天高高在上未
  尝视也而无不见未尝听也而无不闻斯为天之
  聪明也而非天之所以为天中庸曰维天之命于
  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又曰上天之载无
  声无臭至矣天惟以于穆不已者运于无声无臭
  之表故无所视而无不见无所听而无不闻人君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39b 页 WYG0723-0182d.png
  法天行之健以自强不息虽不睹不闻而戒慎恐
  惧之心无或弛虽出王游衍而曰明曰旦之念无
  少渝则诚敬积而视听之际自无偏私矣宪天之
  聪明端在是哉不然而堕聪黜明者异学之杳冥
  恍惚既非正道所尚而伺察以为明偏听以为聪
  者成见一入于心而公理顿失又岂能宪天以尽
  聪明之用乎臣故曰宪天之聪明在视听之出于
  至公而视听之所以能公者惟在一之于诚敬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0a 页 WYG0723-0183a.png
  至于为臣与民者共戴一君即共戴一天虽其分
  相悬而诚敬之理初未尝或异使不仰体吾君宪
  天之心而各以诚敬自效则庙堂无协恭笃棐之
  实心而臣职忝草野昩遵道遵路之大义而民俗
  偷所谓钦若而从乂者果安在乎唐虞三代之治
  所以庶绩咸熙百昌时若和气协而嘉祥毕至者
  惟此诚敬之心贯彻流通上感而下应之以蒸为
  治象也故堂廉一德而后泰交成海宇同风而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0b 页 WYG0723-0183b.png
  至治洽夫是之谓钦若夫是之谓从乂夫是之谓
  宪天之效而非一切近功小补之可托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1a 页 WYG0723-0183c.png
  书经
 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
            给事中(臣/)陈履平
  蔡沈曰天之聪明无所不闻无所不见无他公而
  已矣人君法天之聪明一出于公则臣敬顺而民
  亦从治矣
  (臣/)谨按虞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周书曰亶聪
  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是聪明者出治之原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1b 页 WYG0723-0183d.png
  宪天则又聪明之本也历观古才智之主综核庶
  政耳目有时而蔽见闻有时而穷非聪明之不可
  用也而用之不出于至公则偏倚生而耳目窒矣
  惟天之聪明冲漠无朕而吁呼者罔不闻照临者
  无不察栽培倾覆各因其自然而无不得其当无
  他公而已矣人君继天出治处亿兆之上握化理
  之枢臣也天敕之民也天佑之聪明也天亶之乌
  可不体天心以建极奉天道以宣猷而一出于至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2a 页 WYG0723-0184a.png
  公无我之治哉殷高宗以睿知之质继贤圣之烈
  而傅说首告以宪天之学大哉言乎万世人君聪
  明之用不易此矣抑(臣/)更有进者惟公生明是公
  为聪明所自出非用其聪明以求合于公也耳目
  之涉历有限天下之事理无穷以有限之耳目应
  无穷之事理欲其泛应而曲当也难矣故天以无
  私成化而一诚感乎万类王者以大公驭世而万
  理融于一心然其所以致此者必先之以主敬继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2b 页 WYG0723-0184b.png
  之以穷理慎独以审其几克己以去其私而后心
  与道合道与天合此逊志时敏之学所以继宪天
  而敷陈也欤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3a 页 WYG0723-0184c.png
  书经
 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
           监察御史(臣/)朱续经
  陈栎曰宪天聪明则君与天一臣民之心均此天
  理自有不容违者
  林之奇曰天之聪明即民之聪明君能公其心以
  宪天而率其臣以钦若则自合乎民之心矣民之
  从乂盖得天下之所同然非勉强而从之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3b 页 WYG0723-0184d.png
  姚舜牧曰圣人与天为一要与天为一必时时遵
  奉为成宪而后可又曰圣人不徇己之耳目以天
  下之耳目为耳目则至聪至明与天合德矣
  (臣/)谨按惟天生民有欲欲者聪明之蔽也民蔽于
  欲不克自乂矣惟天生聪明时乂故曰惟天下至
  圣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虽然君与民不相及也
  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厥有臣焉故书称汝明汝听
  也要其所谓汝明汝听者亦祗分一人之聪明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4a 页 WYG0723-0185a.png
  达之天下而止则是聪明者圣所独也圣者臣所
  法也民可使由不可使知者也而圣人顾不自有
  其聪明何也天所赋者命也人所受者性也性命
  之理自天而之人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所得私
  也皋陶谟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泰誓曰天视自
  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者可明而不可愚也人
  君之视听得天下所同然则天且弗违矣而况承
  流于下者乎出一己之私智则人各有心矣安问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4b 页 WYG0723-0185b.png
  监观在上者乎是故塞聪蔽明而具曰予圣常人
  所以被聪明之累也兼听并观而与天合德圣人
  所以极聪明之用也然谓圣人舍一心而外求之
  则又不可圣人天聪明之尽者耳以己之聪明不
  失知天之聪明有在以其所见察乎众人所不及
  见而实为天下所共见以其所闻通乎众人所不
  及闻而实为天下所共闻百官之治治以此万民
  之察察以此此所谓天与人一以贯之者也顾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5a 页 WYG0723-0185c.png
  说言奉天而必曰时宪者何也天命流行帝则必
  察无物不有无时不然纯亦不已之圣人耳目之
  用与天为一自强不息之君子视听所属以天为
  准故郊坛对越者事天之礼也屋漏修省者敬天
  之诚也而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者宪天之实也念
  念而察之事事而体之日日而新之天监常凛帝
  谓时通岂复有逸豫介于其间哉天子无逸豫而
  臣有敢为逸豫者乎君臣皆无逸豫而民有不并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5b 页 WYG0723-0185d.png
  化于无逸豫者乎天以民为心君以天为心臣以
  君为心民以君与臣之顺天者为心事有必至理
  有固然也此奉天治民之要道也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6a 页 WYG0723-0186a.png
  书经
 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
           监察御史(臣/)黄登贤
  (臣/)谨按自古圣王恭己垂裳而庙堂之上四海之
  遥靡不景德向风从欲以治非有奇智异术也其
  所存者天之心所行者天之事而已天者何理也
  理大公而无私记有之奉三无私以劳天下盖言
  王者能奉天之无私也故曰高明配天又曰浩浩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6b 页 WYG0723-0186b.png
  其天而宪天之说特见于傅说之告高宗其奉三
  无私之义欤今夫天非有政教号令之施也维天
  之命于穆不已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然人有善天
  必佑之人有恶天必弃之天之聪明何其无不闻
  无不照如是哉其无不闻无不照者惟无私也圣
  人以其无私听者法天之聪则亦无不闻矣以其
  无私视者法天之明则亦无不照矣以无所不闻
  之聪听天下以无所不照之明视天下而天下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7a 页 WYG0723-0186c.png
  臣民犹有不恪共以奉职鼓舞而向化者乎君与
  天一德则臣与民一心其效有旋至立应者抑(臣/)
  又按宋臣吕祖谦之说谓高宗已造明哲之地傅
  说欲扩而充之必宪天之聪明而后已盖有明哲
  之资者已裕作圣之基而进以法天之学则庄敬
  日强纯一不已俾庶明励翼悉凛王章万姓諴和
  胥归王路而后宪天之道无馀蕴焉此即傅说所
  以尽纳诲之职而吕祖谦发之其所以资君德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7b 页 WYG0723-0186d.png
  诚匪细也夫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8a 页 WYG0723-0187a.png
  书经
 惟天聪明惟圣时宪
             编修(臣/)孙人龙
  孔安国曰圣王法天以立教于下无不闻见除其
  所恶纳之于善其所施为未尝不法天也
  (臣/)谨按傅说既言圣王奉若天道而此申以宪天
  之聪明者盖以天高高在上虽若无所听而实无
  所不闻虽若无所视而实无所不见惟圣王法天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8b 页 WYG0723-0187b.png
  之聪明以治其臣民乃所以为奉若天道也诗称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其实一元资始品物流形
  凡主宰乎群蒙之上者初不待于呼吁而声情毕
  达昭然帝谓之可通烛照乎群生之上者初无事
  于表著而幽隐毕彰灼然帝鉴之有赫此无他维
  天之命于穆不已故易简而理得正大而情见诚
  通复于一原神絪缊于万化皆由阴骘之至公而
  宇宙咸浑涵于聪明中也若夫圣王法天行健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9a 页 WYG0723-0187c.png
  自强不息孔安国以立教于下除其所恶纳之于
  善阐发时宪之义良以天生民而立之君兴化致
  治莫不欲其同归于善故惟宸衷端虚灵之宰斯
  声入能通而一心所融贯者常超乎万汇之先是
  所以宪天之聪也睿虑澄昭灼之本斯物来能照
  而一心所洞彻者常周乎万里之外是所以宪天
  之明也由是奉若天道而乾符克协泰运弥昌庶
  绩咸熙品汇时若臣必钦若民亦从乂咸仰继天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49b 页 WYG0723-0187d.png
  立极之圣人而成万世太平之郅治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0a 页 WYG0723-0188a.png
  书经
 惟天聪明惟圣时宪
           监察御史(臣/)鹿迈祖
  蔡沈曰天之聪明无所不闻无所不见无他公而
  已矣人君法天之聪明一出于公则臣敬顺而民
  亦从治矣
  (臣/)谨按万物之所共戴者惟天兆民之所共尊者
  惟圣天即理圣即天也体天之德行天之道然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0b 页 WYG0723-0188b.png
  三极以立而上下同流惟天鉴观有赫至聪至明
  其所以无不见闻者无私故也无私则无所蔽而
  物无遁情故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圣人继天出治凡惇庸命讨皆出于天而寄于君
  者天临之君主之臣行之与庶民共之几微疑似
  之间稍涉于偏即开天下以畸重畸轻之渐而与
  天心有间焉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诗曰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惟此心惺惺终日乾乾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1a 页 WYG0723-0188c.png
  俾存诸中者淡然无欲以养其清明之体澄然有
  主以善其权度之宜使聪明之用内不蔽于己外
  不蔽于人迩不遗而远不禦斯与天合德而王道
  于以四达而不悖盖太虚无为而万物各止其所
  者天之所以为天也明睿所照而群生共献其诚
  者圣之所以为圣也是故饱煖安佚犹毕雨箕风
  之各有其好礼乐兵刑犹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时
  而明通公溥称物平施以照临万方者直如太和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1b 页 WYG0723-0188d.png
  元气之流行于四时百物中也且夫宪天者当以
  天之心为心然而天之心寄于民天之聪明初未
  尝以目视而耳听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以万
  方之民命付之君民心即天心也民之心至私合
  天下之私而公出焉民之心至愚合天下之愚而
  明生焉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天下之聪明莫大
  乎是昔洪范次敬用之畴曰视曰明听曰聪又曰
  思曰睿睿作圣盖思者聪明之本作圣之原而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2a 页 WYG0723-0189a.png
  统之以敬一敬而天人之理一以贯之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3a 页 WYG0723-0189c.png
  书经
 惟圣时宪
              编修(臣/)王检
  (臣/)谨按书之言圣治也典曰天叙礼曰天秩章服
  曰天命刑用曰天讨凡其政教之所被无一不推
  本于天焉非但以建极绥猷致其钦崇之词也亶
  聪明作元后圣天子本天锡之姿以临天下而又
  必以其睿智之德兢兢焉奉若而不违则凡其耳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3b 页 WYG0723-0189d.png
  目之所及无非帝命之鉴观而以人道治之实以
  天道治之矣今夫天道之成化无心也其视听之
  所寄非有形声之可求也然而日鉴在兹无形也
  而有形者莫能遁处高听卑无声也而有声者皆
  可通则天道之照临是即君道之极则也故说命
  曰惟天聪明而继之曰惟圣时宪夫圣人者本天
  道以治天下者也书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言其
  敬天之诚无一时一事之少间也敬之至斯宪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4a 页 WYG0723-0190a.png
  精矣诗曰夙夜基命宥密言其夙夜积德以承天
  命者至深至密是宸衷之渊微念念皆与天心相
  契也宪之者内惕其钦承外隆其昭事显以致上
  律之功隐以尽崇效之实凛凛乎旦明乾惕之怀
  一私不杂而万象咸周所谓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也天下虽大万物虽众以一心运焉而可以一日
  而数周矣书曰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惟时宪之圣
  人能之是以一代之礼乐典章人仰圣人之制作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4b 页 WYG0723-0190b.png
  而实皆天文之炳焕也一代之庆赏刑威人仰圣
  人之举错而实皆天道之昭垂也天以高则明圣
  以公则溥极斯世情伪之故万有不齐而听以天
  聪视以天明则凡处于覆帱之中者固无不仰被
  其升闻之化而宁有情暌势隔阻于照临者乎易
  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夫惟宪之斯能合之也
  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奉天者宪天者也陈
  氏栎曰宪天聪明则君与天一而汉儒董仲舒亦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5a 页 WYG0723-0190c.png
  谓圣人法天而立道然则圣人之至德固即天道
  之至教也夫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6a 页 WYG0723-0191a.png
  书经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编修(臣/)秦勇均
  蔡沈曰善当乎理也时时措之宜也虑固欲其当
  乎理然动非其时犹无益也圣人酬酢斯世亦其
  时而已
  (臣/)谨按傅说告商王以宪天聪明此则宪天之见
  于处事者也天则之当然无过不及者为善天道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6b 页 WYG0723-0191b.png
  之自然流行不滞者为时立其极于至静之中而
  鼓其机于群动之际此其故可仰观于天而得之
  今夫天健行不息其动也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阴阳寒暑各得其平屈伸往来莫窥其迹举天下
  之物而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则惟其粹然至善而
  适当其时也然天无思也无为也无所为虑也天
  道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故宪天之主不
  能不藉于虑虑乃可以择善虑乃可以审时而制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7a 页 WYG0723-0191c.png
  动之本一以贯之矣盖人君之动四海之休戚关
  焉千载之得失系焉使不熟思其是非详审其利
  弊则制事无本动何以臧惟以善为的而运四海
  于一心计千载于一日即一言一行之微亦必图
  度而后出之端居穆清神明默运尧本文思为光
  被舜由执两以用中即至畴咨清问亦惟欲求其
  百虑而一致以得至善之会归而使天下之动贞
  于一而已夫动而克善则动得其正似可动而世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7b 页 WYG0723-0191d.png
  为天下道矣而尤必合之于时者何也同一善也
  或宜于古而不宜于今或适于彼而不适于此先
  时而行则有轻躁之弊后时而𤼵则有迟滞之愆
  故必准之以时则秩然而得其序蔼然而适其宜
  神而明之化而裁之范围天地而不过而所谓善
  者乃至精至粹不偏不倚而成其为大中之道矣
  周子通书慎动篇曰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动
  而正即善之谓也用而和即时之谓也何以慎动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8a 页 WYG0723-0192a.png
  亦慎之以虑而已周子之言不与傅说之意相发
  明也哉虽然虑徵于动而虑之本原不在于动也
  大学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必先主静以立
  人极举万事万物之理皆探本于几微握枢于宥
  密至静之中万理悠然其来会至临事之际不过
  再为审量称物平施而自得其理若静而未动无
  以裕其本原而徒虑之于动则其虑也非粗浮而
  不相入即纷扰而无所归又何能得其善而协其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8b 页 WYG0723-0192b.png
  时也哉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诚于
  静斯神于动而天下之理胥浑化于何思何虑之
  天斯则圣学之极功人君宪天而出治至此乃为
  天人合一之道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9a 页 WYG0723-0192c.png
  书经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编修(臣/)陆嘉颖
  蔡沈曰善当乎理也时时措之宜也虑固欲其当
  乎理然动非其时犹无益也
  (臣/)谨按圣人之道与天合德天者理而已自理之
  著于事者言之则曰善人君宰制万几由修身以
  至平天下莫不各有事理当然之极大学所谓至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59b 页 WYG0723-0192d.png
  善也故静与天游动与天适其静也汇众善于一
  心如明镜止水粹然中涵迨由寂之感天人消长
  于是乎判政治得失于是乎分一或不慎鲜不有
  毫釐千里之谬者洪范云思曰睿睿作圣盖思能
  通微虑能得止惟深故通天下之志惟几乃成天
  下之务动之所系远且大虑之为用重以周要皆
  行乎其所不得不行而非一己之所得与易损益
  二卦皆曰与时偕行艮卦曰动静不失其时其道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0a 页 WYG0723-0193a.png
  光明时之义大矣哉窃尝观上古帝王创制显庸
  财成辅相以左右民尽美尽善动罔不臧或数圣
  人之事先后作述易地皆然或一圣人之事次第
  敷施有条不紊或宽厚以养和平之福或严肃以
  振玩愒之风无意必固我之私化刚柔竞絿之迹
  政无不举令无不行惟其能相时而动也若夫急
  功好名而不切于时务优柔寡断而不中乎机宜
  先时者躁后时者濡过不及之弊其失均矣尧舜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0b 页 WYG0723-0193b.png
  之学曰执中曰用中中无定体随时而在傅说所
  言实祖于此要其所谓时者不外于法天而已天
  不言而岁功成日月相推寒暑迭运一动机也法
  天者秉刚健文明之德必应天时行乃为大亨是
  以因时制宜不执成见不循往辙人或见仁见知
  各得其一隅而圣人则如太和元气流行于春夏
  秋冬而各协其候所以百虑一致动而无动也是
  必穷理格物以探其原集思广益以精其辨清心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1a 页 WYG0723-0193c.png
  寡欲以养其明雷厉风行以致其决而后先天弗
  违后天奉若圣人之德一天之德也故曰天地无
  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2a 页 WYG0723-0194a.png
  书经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监察御史(臣/)孙宗溥
  (臣/)谨按人君经纶百为宰制万有必先致谨于隐
  微幽独之间而衡量乎措正施行之地使天下之
  物无以扰吾心而吾心之几审矣吾心之几有以
  应天下而天下之理得矣统寂感存发之交而悉
  化其纷纭胶固之迹所由因心作则而各当其可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2b 页 WYG0723-0194b.png
  也今夫吉凶悔吝生乎动动者事几所由见端而
  不可忽焉者也顾动之之先则为虑动之或当或
  否由于虑之有善有恶故欲慎持乎动者尤当审
  察乎虑夫善之涵于不虑之先者性命之精寂然
  而不动也善之形于方虑之顷者事物之理感而
  遂通也然必有省察之方以审乎善之几有克治
  之力以坚乎善之志因一念之甚微而善有扩充
  之量因一时之偶触而善有日新之功夫如是可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3a 页 WYG0723-0194c.png
  以推行尽利而动罔不臧矣乎然所贵乎时措咸
  宜者何也盖善无定体随时而在方其虑也意念
  乍萌与物未接故只见为善而时之妙理未呈及
  其动也经纬互形与心为准惟能协乎时而善之
  化裁始见苟徒执乎所虑之善而不克变通于其
  间则施之或失其当而径行直遂反有实意而莫
  达者矣用之或非其宜而拘文牵义即有成宪而
  难遵者矣古今来好治之君其立心行政非不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3b 页 WYG0723-0194d.png
  事求合乎理然或时异势殊功效悬绝化未下䆒
  变故滋生此以见徒善之不足以为政而时之为
  义大矣哉且夫善之外非别有所谓时也从来驩
  虞小补之治每假时宜之说以文其目前苟且之
  施卒之化不本乎因心治难臻于上理此舍善以
  言时而失厥本矣夫时亦从善见耳特以善如裘
  葛之良时如寒暑之候时非裘葛虽善何施故必
  有因势利导之方而后见神明默成之妙此帝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4a 页 WYG0723-0195a.png
  经权悉协体立用行以制心之学裕治世之模而
  非后世违道以干民誉因循以便身图者所得藉
  为口实也夫傅说之进告于王曰惟天聪明惟圣
  时宪天道惟时是以万物杂然各得其职而不乱
  其光为日月其运为阴阳其威为雷霆其泽为雨
  露皆生于时者也使人君举措设施昩于机宜干
  时而动即不得谓聪明矣故时者正王者宪天之
  学所以率作臣下丕冒群生者胥此道也乌可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4b 页 WYG0723-0195b.png
  忽乎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5a 页 WYG0723-0195c.png
  书经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编修(臣/)孙宗溥
  (臣/)谨按自古圣君主治于上贤臣辅治于下各有
  其当为之事而无敢稍自暇逸故兢兢业业一日
  二日万几事其君之事百工惟时而思日孜孜思
  日赞赞事其臣之事君臣交相为理于以亮天工
  凝庶绩而思患预防之意亦未尝不寓于此焉益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5b 页 WYG0723-0195d.png
  之戒舜曰儆戒无虞而傅说之告高宗亦曰惟事
  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夫患伏于未形而备则豫
  于平日有备归于事事则所谓有备者非防变于
  事外而别有经营也亦祗事其所事凡政令之所
  必修职业之所当尽善始虑终慎乃宪省乃成而
  已而备即于是储而患即于是弭先儒张氏曰修
  车马备器械事乎兵事则兵有其备故外务不能
  为之忧简稼器修稼政事乎农事则农有其备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6a 页 WYG0723-0196a.png
  水旱不能为之害此其大较也夫兵可百年不用
  而不可一日不备大司马之法中春教振旅中夏
  教茇舍中秋教治兵中冬教大阅整饬其车旗戎
  马器械熟习其坐作进退疾徐所以修军实而壮
  武威非曰万姓敉宁四夷宾服可忘战备也若夫
  食乃民之天物土宜颁谷种以教稼穑勤树艺自
  司徒而下迄于田畯皆各事其事既无旷土亦无
  惰民三年耕则有一年之蓄九年耕则有三年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6b 页 WYG0723-0196b.png
  蓄而又有十二荒政以聚万民遗人委积以待施
  惠卒遇旱涝之灾而民不冻饥邑无流亡蓄积多
  而备先具也此就兵农二事言之而有备无患之
  意可以类推矣(臣/)又按林氏之奇曰此又戒之以
  预备于不虑治不忘乱安不忘危之事夫居安思
  危在治思乱是固朝乾夕惕之至意持盈保泰之
  良谟百王莫易者也昔周公之辅成王也作诗曰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夫以成王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7a 页 WYG0723-0196c.png
  贤周公之圣君臣一德以成郅隆之治岂犹虑见
  侮于下民而必绸缪于未雨耶诚欲吾君知王业
  之艰难而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必有备乃可
  无患与傅说之告高宗同一意耳是故思艰图治
  者宵衣旰食惟时惟几而同寅协恭相与釐工熙
  载庙堂之经画周及万里而遥一日之章程虑及
  奕祀以后沴忒不作奸宄不生于以巩固其苞桑
  而享万世无疆之休也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8a 页 WYG0723-0197a.png
  书经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监察御史(臣/)程盛修
  (臣/)谨按凡人治己然圣人治未然未然者有备之
  谓也故重熙累洽不足恃而曰桑土绸缪丰亨豫
  大不足言而曰厝薪抱火古之人岂好为是私忧
  过计之言以动色相戒哉诚以天下者非一手一
  足之烈治天下者非一时一世之事继体之主蒙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8b 页 WYG0723-0197b.png
  业而安外侮不生内忧不作循涂守辙不失为哲
  王改弦更张亦号为英辟举而措之驯致太平不
  知治忽之几即伏于此天下之大有耳目所及之
  处有耳目所不及之处有心思所到之处有心思
  所不到之处惟圣人见微知著先事预防故能化
  有事为无事不酿无事为有事国家承平历年所
  矣四郊无垒𤇺燧不惊少者不见金革老者不闻
  钲鼓文恬武嬉习为故常然乡里暴横乱之萌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9a 页 WYG0723-0197c.png
  奸民煽动乱之兆也城狐社鼠之蟠踞乱之薮也
  不早为弭之聚数千万之游手而迫以饥寒何异
  驱数千万之虎狼而纵之山林哉犹有说焉无平
  而不陂者天之道无静而不动者人之心人心之
  动乘乎其机事机之来发于其猝待其猝发而始
  图之则国家受其害而百姓罹其殃当其未发而
  先制之则庙堂无旰食之忧而闾阎无震惊之患
  虽曰旱潦之后抚绥不可缺也而法制亦不可疏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69b 页 WYG0723-0197d.png
  嗷嗷之众喔咻不可缓也而整齐亦不可少必使
  人人有感恩之心而人人无倖恩之心事事有不
  然之虑而事事无或然之虑是安得不赖封疆乎
  哉封疆之臣其付托也重其体察也真其呼应也
  捷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事半功倍也夫以得为
  之势遇可为之时不为地方计长久民生计远大
  锄耰棘矜之辈视为不必忧椎牛发冢之奸视为
  不必畏一旦有衅铤而走险明之往鉴尚忍言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0a 页 WYG0723-0198a.png
  善乎苏轼之言曰内无权臣外无强诸侯而可忧
  者奸民也去奸之道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
  国不避诛除搏击之名而勿邀姑息宽厚之誉有
  备无患岂一朝一夕之故哉有备者何练军实以
  固疆圉劝农桑以兴地利严保甲以清邪慝老生
  之常谈乎实救时之急务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1a 页 WYG0723-0198c.png
  书经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右中允(臣/)涂逄震
  蔡沈曰居止而安之义安于义理之所止也义理
  出于勉强则犹二也义理安于自然则一矣一故
  政事醇而不杂也
  (臣/)谨按傅说告高宗以宪天聪明此则约其要于
  君心乃宪天出治之本而天德王道一以贯之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1b 页 WYG0723-0198d.png
  也夫人君以一心为万化之本大而为政小而为
  事四海之休戚万年之利弊胥系乎此而杂霸之
  施与纯王之道迥乎不同者醇与不醇之分也即
  心慕乎纯王之道欲仿而行之而或求治之心过
  于锐初无宽和优裕之意以行乎其间则张弛每
  因以失宜或图治之文失于繁初无诚恳笃实之
  思以维乎其内则措施自不能各当此政事之不
  醇皆由于心之不醇而心之不醇实由于居之不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2a 页 WYG0723-0199a.png
  安也原夫人心之体至虚至灵义理本其所固有
  自物欲日侵义理渐失而心役役而不宁扰扰而
  不静求所以涵养此心者仍非义理不为功盖义
  胜者从循理则安此一定之理也诚知存理而由
  义矣而察之未精行之未熟则心与义理犹不免
  有迎距离合之迹欲求如尧之安安禹之所谓安
  汝止岂可得乎惟厥攸居者心依于理理融于心
  居之以凝一而散者自聚也居之以简约而纷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2b 页 WYG0723-0199b.png
  自靖也浑然中藏粹然内蕴其养之也至裕其用
  之也不穷由是举而措之一心即万化之枢一理
  即万事之准时中之极有以立于化裁之先斯用
  中之道自有以协于精一之则举所谓庞杂之治
  纷更之端何自而生而宁有纤毫之不醇者哉而
  宪天之道乃可得而言矣天无心而成化圣有心
  而无为天无心而太极之理涵乎六虚推而行之
  而万物于以各正也圣有心而皇极之建浑然一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3a 页 WYG0723-0199c.png
  元行而宜之而万国于以咸宁也夫圣人敛其聪
  明于宁谧一如天之于穆之难窥运其聪明于酬
  酢一如天之变化而莫测攸居则其静也专惟醇
  则其动也直而宪天之全体大用悉该于是矣汉
  儒董仲舒有言曰正君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
  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此探乎
  政事之所从出也又曰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居
  之未安而所以求至于安者可以知其功矣宋儒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3b 页 WYG0723-0199d.png
  朱子有言曰人君为治之本在乎正心术以立纪
  纲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
  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纪纲有所系而立其要在讲
  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是皆可与惟厥攸居
  之旨相参而互证者欤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4a 页 WYG0723-0200a.png
  书经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编修(臣/)汪士锽
  蔡沈曰居止而安之义安于义理之所止也义理
  出于勉强则犹二也义理安于自然则一矣一故
  政事醇而不杂也
  (臣/)谨按傅说以宪天出治告君即备举其事而推
  本于一心曰惟厥攸居居者以心之所宅而言蔡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4b 页 WYG0723-0200b.png
  沈释为止而安者即虞书所谓安汝止也汉儒董
  仲舒有言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
  官以正万民一心所系其重如此苟非养之有素
  从容中道者不可以语居之安也惟圣主殚心宥
  密缉熙光明夙夜寅畏时几敕命其涵养也礼陶
  而乐淑其纯粹也仁熟而义精故德性坚定方寸
  澄湛如明镜止水纤翳不染无少混淆廓然虚公
  物来顺应由是大纲举施之于政而协万目张见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5a 页 WYG0723-0200c.png
  之于事而当在上者南面恭己而成化在下者日
  用饮食而遍德朝无丛脞之烦野无奇邪之扰以
  纯王之心布纯王之政彰为至治醇而不杂是故
  备举其宪天之事则发号施令罔有不臧诘戎除
  暴罔有不济命德而赏不僭讨罪而刑不滥用人
  则贤能在列度务则时措咸宜善盖一世而处之
  以谦功高千古而守之以让保泰持盈斯防维之
  具备远佞寡过亦嚬笑之必严凡人已内外之间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5b 页 WYG0723-0200d.png
  变化云为经纬裁制行乎自然无所勉强盖心安
  于正则心之所发者无不正如是而政事修明犹
  有岐于纷杂者未之前闻此一心所以为万化之
  原而期其政事之醇者必以攸居为宪天出治之
  本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6a 页 WYG0723-0201a.png
  书经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监察御史(臣/)孙灏
  蔡沈曰居止而安之义安于义理之所止也义理
  出于勉强则犹二也义理安于自然则一矣一故
  政事醇而不杂也
  (臣/)谨按傅说告高宗以宪天聪明之事如上文云
  云可谓详矣此节复深探原本而曰惟厥攸居政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6b 页 WYG0723-0201b.png
  事惟醇者盖天下之理散于万事而筦于一心以
  事役心则逐事以分给而施之不胜其劳以心宰
  事则因心以赴几而操之不竭其用古之圣王其
  能聪无不闻明无不见者不于其聪明所被之途
  侈泛应之能而必于其聪明所从出之处裕存神
  之妙则人主之一心是也夫心何以云居也居之
  为义止而安者也理得其所止则至善之极不迁
  道得其所安则应务之神自暇夫然故廓然而大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7a 页 WYG0723-0201c.png
  公物来而顺应大之为政则勿二勿三而偏倚有
  所不恃焉小之为事虽至纤至悉而纷扰有所不
  生焉惟其心一故也一故醇醇故不杂是之谓以
  天德行王道也尧舜之惟危惟微所以谨此心而
  垂裳之治准此矣禹之不矜不伐所以持此心而
  文命之敷本此矣汤之不迩不殖所以清此心而
  九围之式万邦之怀基此矣高宗继尧舜禹汤之
  后傅说辅以宪天聪明而复推本厥居以为政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7b 页 WYG0723-0201d.png
  之根柢斯纯王之心法也董仲舒有言正心以正
  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其知本
  之论也夫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8a 页 WYG0723-0202a.png
  书经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监察御史(臣/)沈廷芳
  蔡沈曰居止而安之义安于义理之所止也义理
  出于勉强则犹二也义理安于自然则一矣一故政
  事醇而不杂也
  林之奇曰自此以上所以为高宗谋者无所不至
  故又总结之盖言如上之所云当谨者其本则在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8b 页 WYG0723-0202b.png
  人主先正其心术而已居者有所主于中也中有
  所主则政事不驳杂此其本也
  (臣/)谨按人君首出庶物以理万几其政治之得失
  俱系于一心之纯疵故心一正而朝廷百官万民
  胥归于正矣苟其所居安于义理而循自然则敷
  政宁人之道安有不醇者哉此傅说之所以拳拳
  告高宗也臣尝䌷绎其义考郑注谓其所居行皆
  如所言则王之政事醇精其说将居行混而为一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9a 页 WYG0723-0202c.png
  又皆如所言说既与上文不相联贯又于居行无
  所发明集传易之是也据易之艮象曰艮其止又
  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虞书益稷谟禹曰安汝止惟几惟康大学曰在止
  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所谓止与安者居之
  谓也止且安矣而必合之动静推之几康极之能
  虑能得则居之地政事因之此内圣外王一以贯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79b 页 WYG0723-0202d.png
  之之道也先儒以政为大纲事为细目易系辞曰
  万物化醇醇者精也前汉书云黎民醇厚醇者厚
  也说命醇同纯盖不杂之意然三义必相参而其
  义乃备焉醇必视其所居而居之所自来不外说
  命下篇学古有获及逊志时敏道积厥躬诸说而
  得之此人主心术之大防即精一执中之传无有
  踰于此者故能聪明时宪作则万邦恭默之思协
  于成德有不待启沃而休命自扬者然善无常主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0a 页 WYG0723-0203a.png
  而安安能迁则安止之中又必精益求精以复其
  万物皆备之天而后义理之宰无一理之不纯物
  诱之防无一私之或杂天德全而王道备兆民殖
  而庶绩康太平之治将永永无极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1a 页 WYG0723-0203c.png
  书经
 非知之艰行之维艰
             侍读(臣/)林令旭
  张栻曰高宗盖知之者说故告以虽己知之此非
  艰也贵于身亲实履之耳此为己知者言也
  (臣/)谨按傅说因高宗维服之言而更进之曰非知
  之艰行之维艰蔡沈传以为得于耳者非难行于
  身者为难是盖有见于天下之事万物之理必贵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1b 页 WYG0723-0203d.png
  乎躬行实践而不徒在乎口耳之敷陈而听受也
  朱子曰知与行工夫须著并到二者不可偏废如
  大学言道学即言自修中庸言学问思辨即言笃
  行然知行两途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则固有断
  然不可诬者致知者力行之本非知之何以行之
  也是论先后则知先而行后而力行又致知之实
  知之欲以行之也是论轻重则行重而知轻而其
  间难易之故亦可以明白而无疑焉人主临驭万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2a 页 WYG0723-0204a.png
  方并观兼听凡耳目之所接简册之所陈工瞽刍
  荛之所献皆足以广聪益明发迩见远而其理之
  是非可否与夫利害得失之数如黑白之不相蒙
  如水火之不相入则未尝不改容动色以致敬重
  之意如齐宣王于孟子一则曰大哉言矣再则曰
  善哉言乎是非不知孟子之言为可行也然无躬
  行之心故其所病不在于不知此知之所以易也
  如其行之其任重其道远兢兢业业不敢荒宁矻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2b 页 WYG0723-0204b.png
  矻孳孳毋少暇逸知天之难谌则当承以敬畏知
  命之不易则当凛夫时几知创业之艰难则当躬
  行节俭以率下知事几之丛脞则当力图明作以
  赴功知旁求俊乂之当殷则必尽其昩爽丕显之
  实知声色货利之为害则必清其不迩不殖之源
  先儒所谓有是心即有是政者是也此行之所以
  难也然行之难自不行者而言则见为难苟能一
  日用力而行之毋旁挠毋疑贰毋中于功利之邪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3a 页 WYG0723-0204c.png
  说毋惑于近习之浮言思其艰以图其易亦复何
  难之有董仲舒云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
  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
  夫设诚于中然后能致行于外天下之达道五达
  德三而所以行之者惟一一者何诚是也一有不
  诚则是三者皆为虚器故曰诚者圣功之本而知
  行合一之原也臣尝读易于咸得以虚受人之义
  此致知之事欤于乾得自强不息之义此力行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3b 页 WYG0723-0204d.png
  事欤抑臣犹有说焉圣皇统御寰区勤求治理禀
  天亶之聪明图郅隆之至治其所知所行宁犹有
  未尽者惟是四海之大万民之众为一人之所能
  知有非一人之所能行者故承流宣化必有一心
  一德之人而后奉行尽善治化始昭此非殚忠竭
  力无以著勋猷也非公正纯白无以服群情也非
  精敏勤劳无以兴庶务也非小心敬慎无以善始
  终也而或者上下相蒙苟且成习委蛇将顺之意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4a 页 WYG0723-0205a.png
  多弥缝掩护之术巧上有德意而视为具文上布
  明纶而等诸故事此则知之而难必其行之者责
  尤有所归而弊尤不可以不察是又当因傅说维
  艰之说而尽克艰之义者欤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5a 页 WYG0723-0205c.png
  书经
 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监察御史(臣/)刘方蔼
  蔡沈集传言高宗方味说之所言而说以为得于
  耳者非难行于身者为难
  (臣/)谨按惟精惟一发于虞书知之行之详于说命
  其功一也程子曰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
  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诚之之道在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5b 页 WYG0723-0205d.png
  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
  忠信不离乎心朱子曰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
  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是皆言知以启行行以实知而与说之言相发也
  盖德业之所赖乎知者原为必欲行而求知也顾
  知犹可以人为启行不可以人为助知犹可以虚
  而积行不可以虚而成一念之所明操之数年而
  不足终身行之不尽者一日知之而有馀则非艰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6a 页 WYG0723-0206a.png
  惟艰之故说固深为己知未行之高宗勉而亦见
  其进修得力之有在矣惟天聪明惟圣时宪者王
  道之渊源惟厥攸居政事惟醇者王道之体要行
  中之条理多端总以宪天而攸居者为归也若知
  而不行则亦何所不艰哉明知起羞起戎之失在
  笥省躬之义而一或不凛则惟口甲胄衣裳干戈
  之中即滋愆尤而四戒之行难明知天下之治乱
  在庶官而或徇所爱而官私昵误为用而爵恶德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6b 页 WYG0723-0206b.png
  则行于用人而任贤勿贰也难明知动当善时当
  审而或疏于虑过于动不能不失乎中正则行之
  在研虑慎动者难明知丧善丧功之为失而或不
  能化其有与矜之念则谦逊之行难明知有备无
  患之为得而或事事不尽出于周详则备预之行
  难明知纳侮作非之败德而或溺于私而启宠护
  所失而耻过则窒欲迁善之行难要其所以难者
  总由立志不坚立志坚而于明诸心者力求其至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7a 页 WYG0723-0206c.png
  行之必果守之必固则凡宪天以作臣民之则攸
  居以措政事于醇者庶能如目之定体足之步目
  而所谓非艰维艰者无不如其志之所定而成王
  道之易易德业隆于世精一绍其传以继尧舜之
  心法治法岂不盛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8a 页 WYG0723-0207a.png
  书经
 说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
 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
 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惟敩学半念终始典于学
 厥德修罔觉
            给事中(臣/)程钟彦
  (臣/)谨按自羲农黄帝尧舜禹汤数圣人作以道统
  相传即以治统相寄其间言心言性言德言中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8b 页 WYG0723-0207b.png
  则有之矣至于学之一字则自高宗咨于傅说说
  承王命反覆阐发而学之义始明开万世论学之
  源为人君务学之准厥功亦大矣哉其曰人求多
  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者此傅说诏王以
  为学之要而先言学而资于人不如反诸己之为
  有得也多闻者广询博访资讲论以备参考也事
  即成己成物之事也人求多闻固欲其见之于行
  事然口耳之功不如神明之悟古训者古先圣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9a 页 WYG0723-0207c.png
  典谟誓诰之训凡修己治人之道无不具载必求
  之于此然后有得若夫不师古昔自用师心而能
  长治久安者必无之理也于是遂言为学之要惟
  务逊志时敏盖学之患莫甚于骄与怠骄则志盈
  志盈则不能受益怠则气馁气馁则不能自强惟
  卑逊其志而勤敏其行然后身之所修如源头活
  水汨汨乎其来矣允怀者言又必深知笃信念念
  在兹然后所修之道如长日加益渐积而渐崇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89b 页 WYG0723-0207d.png
  虽然学之理有体必有用学之功有本即有末终
  始之谓也所以敩与学各居其半必也始之以修
  己设诚而致行之终之以教人鼓舞而作兴之自
  始迄终一念常在于学庶几由修而来由来而积
  积而至于莫知其然而然斯学古无馀功而有获
  之效全矣易曰谦受益又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逊志时敏之谓也汉董仲舒有曰尊其所闻
  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允怀于兹道积厥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0a 页 WYG0723-0208a.png
  躬之谓矣若夫大学已德之明必推及民德之新
  而后止至善之理始备中庸成己之仁必通之成
  物之智而后合外内之道始全则又见敩学之不
  可偏废而终始典学之义不益明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1a 页 WYG0723-0208c.png
  书经
 学于古训乃有获
             检讨(臣/)王太岳
  (臣/)谨按人君继天立极聪明睿知之姿多得之圣
  性而大业所以富有盛德所以日新者常成于圣
  学学之功所宜懋也盖斯理之在天下千圣同揆
  后圣之心原可直契前圣之心惟心不可得见而
  言为心之声故古人以心之所得者著于言后人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1b 页 WYG0723-0208d.png
  即以言之所得者證其心斯蕴之为德行发之为
  事业罔不与古圣相符契焉此傅说所云学于古
  训乃有获者其旨可深长思也虽然古训之灿陈
  非一端也得其大略矣或未究其精微知其一说
  矣或未悉其繁变按之于心不能融会贯通则遇
  事理之会何以左宜而右有乎是故学之云者非
  徒逞涉猎之能也必有悦心研虑之致焉非徒恃
  规模之迹也必有穷神通变之用焉易曰多识前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2a 页 WYG0723-0209a.png
  言往行以畜其德诗曰古训是式盖畜积盛则经
  权错出有以待万物之感式法勤则践履笃实有
  以受万物之备如是则学为实学获为实获不如
  是则过而不留或执而不化虽曰开卷有益要皆
  儒生寻章摘句之功耳岂有当于帝王之学建事
  之要哉(臣/)窃以为稽古力学之主其要尤有二焉
  曰惟精惟一曰无怠无荒精一斯择之详而守之
  约其学不流于玩物而丧志无怠荒斯德日崇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2b 页 WYG0723-0209b.png
  业日广其学不沦于有初而鲜终董仲舒曰曾子
  云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
  光大不在乎他在加之意而已人君诚加意于此
  使载籍所纪不为空言心力所求皆成实践则尧
  之钦明舜之浚哲禹之克艰汤之日新文武之敬
  止敬胜皆将一以贯之而本圣学为圣治何不可
  继唐虞而跻三代也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3a 页 WYG0723-0209c.png
  书经
 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
            给事中(臣/)邵锦涛
  林之奇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学之欲有得者惟
  在于此二者逊志则功日以崇时敏则业日以广
  此诚为学之大方
  陈经曰信道不笃则所修虽来亦不坚凝惟允怀
  于此笃信不忘则来者积聚不散来如日知其所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3b 页 WYG0723-0209d.png
  无积如月无忘其所能也
  (臣/)谨按自古人君修己治人之道无不由学而得
  而其所以为学之方要在虚以受人勤以励己积
  累以诣其极而己逊者其志虚己能而犹谓未能
  也敏者其功勤求及而常若不及也夫学问无穷
  非心与理相涵理与心相洽必无以深悉乎此中
  曲折之故而曲尽其义蕴之所存故必抑其志使
  入乎理之中沉潜体味不存一毫之满假则能深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4a 页 WYG0723-0210a.png
  与理会静与理参所谓巽者入也入而后说逊志
  之义也顾志不可以不虚而功尤不可以不勤使
  学有作辍奋发于一朝不能无间于异日则事无
  由集理无由凝故为学之功无姑待无中止无勤
  始而懈终所谓自强不息体乾之道日进无疆象
  益之道时敏之义也合是二者而为学之功备则
  为学之效见虽道本吾所固有非自外至而逊敏
  既深则其所修怡然有得不啻如泉始达源源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4b 页 WYG0723-0210b.png
  其来矣故曰厥修乃来也夫修之未来当逊敏以
  裕来之原修之既来尤加逊敏以期来之积念兹
  在兹释兹在兹笃信而不忘服循而不己心愈虚
  而所集愈多功弥勤而所蕴弥实前此修之来心
  融而理得也至此道之积业广而功崇也盖至道
  积于厥躬而为学之效全矣然则学之事无穷而
  握其要实惟此逊敏二者虚以受人勤以励己惟
  虚益勤惟勤益虚由层累而日新由充实而广大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5a 页 WYG0723-0210c.png
  修之来来之积其境递迁其获靡尽岂可以一二
  计哉洵乎盛德隆于一身大业光于斯世未有不
  从学古中来者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6a 页 WYG0723-0211a.png
  书经
 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
             给事中(臣/)张钺
  蔡沈集传曰逊其志如有所不能敏于学如有所
  不及虚以受人勤以励己则其所修如泉始达源
  源乎其来矣笃信而深念乎此则道积于身不可
  一二计矣
 惟敩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6b 页 WYG0723-0211b.png
  蔡沈集传曰言教人居学之半盖道积厥躬者体
  之立敩学于人者用之行兼体用合内外而后圣
  学可全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一念
  终始常在于学无少间断则德之所修有不知其
  然而然者矣
  (臣/)谨按古帝王师保居前劝讲在后未有不䆒心
  于学者故黄帝有大酉小酉之藏周礼重小史内
  史之掌诚以修身之本致治之原不外是耳然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7a 页 WYG0723-0211c.png
  帝王之学不与经生同经生但事寻章摘句而帝
  王之学则必有体有用成始成终统人已而无私
  兼生安而不恃功深于积累效近于自然而后学
  之事以备学之量以全盖学必衷诸道道必体诸
  身而从入有由必先之以逊志而谦能受益力行
  不倦又必继之以时敏而业广惟勤夫天子至贵
  也而刍荛一得未必无当于高深天下至大也而
  日理万几不废观书于乙夜悠然来会而信之坚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7b 页 WYG0723-0211d.png
  守之力非刚健笃实之所以日新其德乎于是而
  日积月累道乃全备而靡遗矣而是道也引而近
  之不外饬己整躬推而远之可以牖民觉世古之
  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诚以成己仁而成物知
  皆道之所寓也即皆学之所在也诗曰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故必工
  夫绵密日进无疆而后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道不
  期积而自积德不期修而自修天德王道一以贯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8a 页 WYG0723-0212a.png
  之而充积极其盛发见当其可此盖学问之极功
  大而化之之谓圣欤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9a 页 WYG0723-0212c.png
  书经
 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编修(臣/)王楷
  (臣/)谨按傅说以圣学进高宗而立修道之极也盖
  天德者王道之本心法者治法之原故书道政事
  而说命下篇于学则谆切而详明之至逊志时敏
  厥修乃来二语尤觉辞简而该言近而远是知帝
  王之治皆帝王之学为之也今夫学之理博引无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99b 页 WYG0723-0212d.png
  方矣其要在虚其中以为受勤其力以为功嘉修
  之无尽也竭心思耳目之用恒觉愈引而愈出故
  学于己者必资于人焉易曰君子以虚受人虚则
  公公则明既物我之见悉化亦是非之介不淆合
  天下之知以为知而聪明广合天下之能以成能
  而道德全学之始事端不外此然所谓逊志者不
  仅卑以自牧己也理道之遥深潜心以入始悉其
  义类之所归故必敛抑其志气而因端竟委原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00a 页 WYG0723-0213a.png
  要终以研穷玩味于不己宋儒朱子曰逊顺其志
  入事理中与为体会此说解逊志更为细密可以
  参观独是集益于人而进修者惟己退藏其志而
  奋勉者惟时故孔门论学首重时习而虞书亦曰
  钦哉惟时时之义大矣哉惟先时以图其要而致
  力于初及时以殚其功而克勤于后日有就月有
  将终日乾乾而自强不息盖不以偶缓者废厥时
  因不以偶懈者废厥学也由是深造自得厥修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00b 页 WYG0723-0213b.png
  来如泉始达疏之则益通而汇之则不竭寻源以
  往取诸左右而咸宜矣至于修来而受于人励于
  己者皆归实用而无一端之或遗盛德大业至矣
  哉总之学为要务学以修之来为归宿修之来以
  逊志时敏为实功虚与勤交勉自有日进而无疆
  者尝观学记一篇言学之书也其中所引述每于
  说命之辞三致意焉洵乎帝王之治本于学帝王
  之学有其要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01a 页 WYG0723-0213c.png
  书经
 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
             给事中(臣/)钟衡
  吕祖谦曰无愆德之至难也舜德盛矣皋陶惟曰
  罔愆而已
  王樵曰为治孰非学中事谓成宪不关于君德固
  不可但监于成宪与上文学古自是相对而言如
  夫子远宗尧舜之道而法则近守文武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01b 页 WYG0723-0213d.png
  (臣/)谨按帝王奉若天命道莫大于法天而缵承祖
  德道又莫大于法祖说之告王曰惟天聪明惟圣
  时宪法天之学也至其敷政治人世世守之奉为
  成宪者则惟法祖为兢兢焉商自成汤受命懋昭
  大德建中于民所以自学教人者载在仲虺伊训
  诸篇可考而知也嗣后圣贤之君继作至高宗恭
  默思道托之帝赉旁求肖形命朝夕纳诲以辅台
  德其言曰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继述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02a 页 WYG0723-0214a.png
  意显然见于言辞之间而说之告王于二篇则曰
  允协于先王成德于三篇则曰监于先王成宪夫
  德全于身为成德法垂于后为成宪本成德以敷
  成宪如三风十愆皆圣谟洋洋垂贻后昆者也德
  既允协而复监兹成宪尚何愆之与有夫论学必
  曰师古学古训以期有获修德之要也论治必曰
  由旧监成宪以期无愆建事之本也高宗与傅说
  君臣相得说以汤望王王以伊尹期说观伊尹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02b 页 WYG0723-0214b.png
  训太甲明言烈祖之成德一则曰钦厥止率乃祖
  攸行再则曰视乃烈祖无时豫怠三则曰今王嗣
  有令绪尚监兹哉其反复诰诫无非期于法祖以
  免过愆今说之告王前后若出一口宜高宗克绍
  成汤而成中兴之令主说亦继美阿衡而为中兴
  之贤臣也欤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03a 页 WYG0723-0214c.png
  书经
 惟说式克钦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
            给事中(臣/)杨二酉
  彭勖曰大臣以己事君不若以天下之贤事君一
  相得其人则天下之贤兼收并蓄庶位皆得其人
  (臣/)谨按古大臣身秉国钧以尧舜君民为己任必
  其才可以驭天下之务必其识可以决天下之几
  又必其量可以容天下之善而后多士奋兴以襄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03b 页 WYG0723-0214d.png
  庶绩登上理而无难傅说言高宗之德苟至于无
  愆则说用能敬承其意旁招俊乂列于庶位盖进
  贤虽大臣之责然君德未至则欲进贤有不可得
  者责在君也虽然业自逊志典学以监先王成宪
  君德其既盛矣乎君德修而相职可举矣乃或者
  訑訑之象见于颜面附己者则从而致之抗己者
  则从而斥之不以国是为念而但凭一己之好恶
  为去取外虽托进贤之名势至贤人远去君子道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04a 页 WYG0723-0215a.png
  消国家何赖有是臣哉且夫全才之难也有才者
  不必有德而有德者恒不见才况名贤不世出必
  欲人皆伊旦士尽皋夔势必有所不能惟在知人
  善任量能器使则君子固收得人之效小人亦罄
  一得之长此贞观能用魏徵等诸臣而兴王卫灵
  能用王孙贾诸臣而保国用不违其才也是知非
  庶位不得其人之为患而辅相能得其人之为难
  故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御览经史讲义 卷十二 第 104b 页 WYG0723-0215b.png
  果能休休有容好善如自己出则天下之贤皆争
  为之用争为之用即争为天下用也而君复能信
  之笃任之专俾得大其设施而不疑为权柄下移
  则君臣一德庶绩咸熙其可媲美于唐虞三代之
  盛矣
 
 
御览经史讲义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