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a 页 WYG0722-042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览经史讲义卷六
  周易
 咸亨利贞
             编修(臣/)万承苍
  程子曰君臣上下以至万物皆有相感之道物之
  相感则有亨通之理君臣能相感则君臣之道通
  上下能相感则上下之志通以至父子夫妇亲戚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b 页 WYG0722-0429b.png
  朋友皆情意相感则和顺而亨通事物皆然故咸
  有亨之理也利贞相感之道利在于正也
  (臣/)谨按上经言天道故首乾下经言人道故首咸
  人道有五而君臣为首天生蒸民必授其权于有
  德之君以统治之而后其情可一所以谓之咸也
  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
  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a 页 WYG0722-0430a.png
  义有所错夫妇者人道之始君臣上下者人道之
  大是故乾统天咸统人以咸配乾明君道一天道
  也咸之为言同也庄周亦云周遍咸异名而同实
  凡物两相附者皆可言同圣人在上合天下之人
  而遍覆之是之谓大同乾彖传言首出庶物万国
  咸宁正于此卦见之咸之九五即乾之九五刚健
  中正以临臣民而施泽及下四则大臣之位以阳
  居阴刚而不过膺腹心之任与五同体商书咸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b 页 WYG0722-0430b.png
  一德即其义也三处下卦之上分股肱之寄刚正
  无私亦能仰承乎五之德者也二为在下之贤中
  正自守顺而应乎五初为在内之民与四相应上
  为在外之民与三相应而皆顺乎五此咸之备乎
  人道而足以配乎乾者也然而君德必主乎刚中
  其公卿百执事必济之以刚明其士庶人必应之
  以惇厚柔顺古帝王统壹六合未有能易此者也
  文王彖辞言咸亨利贞盖已备举乎咸之德其曰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a 页 WYG0722-0430c.png
  取女吉者特因兑下艮上而发阳先于阴之一义
  耳亨利贞即乾四德之三咸不言元咸即元也在
  天为元在人为仁仁者以万物为一体非是不得
  为仁非是亦不得为咸矣周公作爻辞则见夫平
  天下之本在于修身又内卦为艮一阳居上二阴
  居下有身之象故六爻皆以身言之五之咸其脢
  窃谓与艮其背同即笃恭而天下平之意若以感
  应之理言则此爻乃无思无为而四之贞吉则所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b 页 WYG0722-0430d.png
  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也
 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胡瑗曰天气降于下地气升于上二气升降而交
  通则万物以生以遂而各正性命圣人推诚信之
  道使其仁义教化藏人之肌肤沦人之骨髓然后
  感悦于心而归之也
  (臣/)谨按卦本名咸彖辞爻辞皆言咸而不言感至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a 页 WYG0722-0431a.png
  夫子作彖传则以为有感之理焉夫独不能感咸
  斯感矣天下之理不越感应两端有感必有应所
  应复为感事变万殊而理惟一致是不必预计夫
  应也第慎其所以感之者而已矣柔上而刚下者
  小往居上大来居三也二气者阴阳也乾为阳坤
  为阴阳贵也阴贱也贱不敢干贵必阳先感而阴
  始从之是故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则为交泰然自
  泰卦观之乾下坤上气虽合而位则分乃天地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b 页 WYG0722-0431b.png
  既交也而方交之象则著之于咸三阳在上渐而
  下济天以实施地以虚受絪缊化醇䜣合无间此
  诚交泰之实而名卦曰咸所以立君极也盖咸则
  公公则溥君臣上下之间以此交感至于恒久不
  已而泰运弥隆焉其在泰之传曰天地交而万物
  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上下交即咸之象其志同即
  咸之义也泰之九二曰包荒不遐遗亦无非咸之
  义也夫子释咸为感而于序卦释泰为通系辞又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a 页 WYG0722-0431c.png
  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知通之由于感亦愈知泰
  之由于咸矣乾文言曰圣人作而万物睹咸主君
  道故特称圣人以明之圣人治天下未尝有意以
  感人也当其静也此心之体廓然大公天地万物
  咸归性内及夫物来顺应而心之用行焉于是乎
  有感即通时出而为仁足以有容时出而为义足
  以有执时出而为礼为智足以有敬有别圣人无
  心以天下人之心为心而各得其理之所同然诚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b 页 WYG0722-0431d.png
  动于此几应于彼不特用恩之地为感即用威之
  地亦莫非感也而天下有不化者乎夫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以和平之心感之则必以和平之
  心应之然而或有不应者则以人性本同而其情
  多变往往歆于所可说而不明于所当止此止而
  说之所以为咸也圣人知其然既道之以德而复
  齐之以礼俾人皆循乎天秩笃于人伦自公卿百
  执事以及士庶人各尽其义之所当为而毋觊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a 页 WYG0722-0432a.png
  分之所不逮由是行谊日修习尚日厚熙熙然一
  道同风与驩虞之象迥不侔矣大学言平天下在
  于絜矩而朱子释之以为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
  彼我之间各得分愿上下四旁均齐方正岂非咸
  之道得也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a 页 WYG0722-0432c.png
  周易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
 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编修(臣/)僧格勒
  程子曰天地二气交感而化生万物圣人至诚以
  感亿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天下之心所以和平由
  圣人感之也观天地交感万物之理与圣人感人
  心致和平之道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感通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b 页 WYG0722-0432d.png
  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
  张子曰能通天下之志为能感人心圣人同乎人
  而无我故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
  郑汝谐曰天地万物虽异位其气则一圣人亿兆
  虽异势其诚则一观其所感而其情可见者感生
  于情也情出于正而后知感通之理
  张清子曰寂然不动者性也感而遂通者情也于
  其所感者观之而天地万物之情乃可得而见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a 页 WYG0722-0433a.png
  (臣/)谨按天地万物同一气以阴阳之气感万物而
  万物同受是气者自气化而形生焉圣人天下同
  一心圣人以和平之心感人心而天下同有是心
  者自无乖戾而和平焉然则万物之化生天地之
  和平也人心之和平圣人之化生也观于天地万
  物之情可见位育通于一感而已故圣人治天下
  不恃乎刑政之务而恃乎感化之机凡人主之一
  嚬一笑皆足以动臣民而况以和平之心感之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b 页 WYG0722-0433b.png
  然其所以感之者亦惟一诚而已诚则无不通治
  不本于诚则空文岂足以动人而圣人之心所以
  和平者又非一日之故也致中而喜怒哀乐无所
  偏致和而喜怒哀乐无所乖则大本达道之行而
  天地位万物育此真感之至者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9a 页 WYG0722-0433c.png
  周易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编修(臣/)邓时敏
  程子曰圣人至诚以感亿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天
  下之心所以和平由圣人感之也
  (臣/)谨按治化感应之说先儒论之最详窃以为咸
  卦所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实为古圣王致
  治之根本夫感应之理原不在事功上见然帝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9b 页 WYG0722-0433d.png
  本心出治又当合体用以观而感通之效愈见其
  大其在深宫寂处之时一物未接而天命民碞不
  敢稍放服食起居宦官宫妾一以正心诚意之学
  与为质对则天下之性命身心百姓之喜怒哀乐
  俱于至静之中一齐摄起阴阳之患血气之隔皆
  在潜移默夺之中直如元气之运合宇宙为呼吸
  所谓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此感人心之存于无
  形者也其在班朝莅官之时行一政用一人人心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0a 页 WYG0722-0434a.png
  秉彝之良如出一辙在朝则有大小臣工在外则
  有愚夫愚妇莫不惴惴焉以为如是则得如是则
  失不如是则可如是则否乃未几而君令之下不
  特人人皆如其意之所出而且圣人之委曲周挚
  者更能取斯人天良所不到之处而使之愉快于
  是潜消缺陷之心但存荡平之象所谓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此感人心之徵于功用者也盖天下
  多故之由皆起于臣民之心与君上之心彼此不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0b 页 WYG0722-0434b.png
  相浃洽为君上者非不欲出其心与天下相见而
  无如性情之刚柔好恶之偏倚不能克治以使之
  纯粹则一言一动自以为至当不易而天下已有
  以窥其浅深三代以下非无刑赏严明之主而和
  平之化远逊于古者不能感人以心也三代以上
  未必一夫之皆获而和平之化超轶于后者能感
  人以心也窃以为礼乐刑政皆圣人精神以后之
  事农桑教养皆圣人性情衍设之文人主果能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1a 页 WYG0722-0434c.png
  精神性情上做到至诚恻怛地位则虽法令所著
  偶有疏虞而天下万世俱能谅其无过至和平二
  字尤宜推详有时过喜而不和有时盛怒而反和
  性之得其平也有时赏人而人不感有时刑人而
  人反感法之得其平也天地之感物也以气圣人
  之感物也以心缇室之灰遇阳而动丰山之钟霜
  降则鸣此以气相感者也刑期无刑四方风动明
  慎敬狱海内刑措此以心相感者也总而言之将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1b 页 WYG0722-0434d.png
  欲治天下之心使之感我此必不得之事也邪正
  善恶造化无补救之权而况于人乎将欲治一己
  之心以感天下此必得之事也匹夫慕义乡曲有
  歌泣之节而况于君乎汉儒曰敬天以实不以文
  勤民以德不以名又曰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
  如耳此感应之本也诸葛亮治蜀凡所废黜僚吏
  俱无怨心陆贽为德宗草制凡骄将悍卒莫不流
  涕此感应之效也夫以一事之当一言之善足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2a 页 WYG0722-0435a.png
  人心而况于圣人之应天顺人乎人主以圣人为
  法则和平之化即见于今日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3a 页 WYG0722-0435c.png
  周易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编修(臣/)林蒲卦
  程子曰圣人至诚以感亿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天
  下之心所以和平由圣人感之也
  (臣/)谨按咸卦柔上而刚下即泰之内阳外阴上下
  交而志同之象也艮止而兑说即大传所谓寂然
  不动感而遂通之义也其感通之理甚神惟圣人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3b 页 WYG0722-0435d.png
  之感人心足以当之感通之效甚大必天下和平
  乃足以尽之此彖传所以推言天地万物之感而
  复极其量于圣人然则圣人之所以感人心者果
  何如哉以天下之人之众也比闾族党群聚而相
  与其心至不齐也利足以相竞力足以相胜其聪
  明智巧足以相欺固日处于必争之势矣虽赏以
  劝之法以齐之权以制之术以驭之犹嚣然而难
  靖而欲其悉底于和平之域此非可强致于天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4a 页 WYG0722-0436a.png
  也明矣夫圣人之治天下也有人治有天治以人
  治者法制禁令以辅天下之所不及者也以天治
  者因天地之自然顺民心之固有而通乎天下之
  志者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千万人之心圣
  人之心也人心原无不同圣人因其同然者以感
  之宽平正直以协民之中无作好恶以遵王之路
  朝廷之意指常与草野相关不必见诸告诚限以
  章程而所欲与聚所恶勿施早已默孚天下之隐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4b 页 WYG0722-0436b.png
  感应之机捷于影响盖惟相动以天者无容强也
  至于天下和平则上下之心交相沦洽至治之气
  蒸为太和阴阳正而风雨时怨诽消而咏歌作四
  海之广被润泽而大丰美万类之众欣作睹而乐
  生成书曰黎民于变时雍又曰无党无偏王道平
  平此之谓也是知王道必本乎人情人情者圣王
  之田也胶于迹而不能感以心者不芸苗者也徇
  人欲而感以有心者助苗长者也圣人则不然当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5a 页 WYG0722-0436c.png
  其未感也浑涵之量廓然而大公及其方感也无
  我之衷物来而顺应至于既感而虚明之体依然
  鉴空而衡平所谓心普万物而无心情顺万事而
  无情初非简弃一切姑托于清静无为之说又非
  私恩小惠仅流于驩虞小补之归也所以程子于
  圣人之感而申其说曰至诚盖诚则明明则通也
  诚则公公则溥也明通公溥之用运乎千世万世
  而无穷推诸南海北海而皆准天下之感感以心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5b 页 WYG0722-0436d.png
  也圣人之感感以诚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故曰诚者圣人之本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6a 页 WYG0722-0437a.png
  周易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编修(臣/)路斯道
  来知德曰感者感而应也无应不为感矣又曰无
  心以感之者寂也有心以感之者私也惟感之至
  公无所容心于其间则无所不感矣又曰和者无
  乖戾平者无反侧圣人以德感天下而无不通也
  (臣/)谨按人为万物之灵而圣人者天地之心心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6b 页 WYG0722-0437b.png
  全体曰性赋于有生之初心之大用曰情动于有
  生之后体用原于至一而物我无间者也世之言
  性者纷纷矣子思子以天命言性孟子主性善之
  说又曰乃若其情可以为善而以恻隐羞恶恭敬
  是非当之谓之四端盖主其不杂乎形气者而为
  言是为义理之性然其感而遂通者则知觉运动
  之心为之发而为喜怒哀乐之情于是气质之性
  寓乎其中而人心道心判然矣此其感发之际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7a 页 WYG0722-0437c.png
  接为搆间不容发而危微以分故能中节者圣人
  等而下之为上智为大贤为善人为贤者其过不
  及者为智愚贤不肖而悖乎此者为无忌惮为下
  愚皆凡民也盖人心主气常足以充体道心主理
  常不足以帅气是以小人常多而君子常少惟圣
  人辨之明守之定而执中以立人极常以静御动
  以理率气而人心退听焉即志壹之动气也惟中
  故能和惟和故能平约之在一心达之在天下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7b 页 WYG0722-0437d.png
  人先得乎人心之所同然推而放之无不准也德
  备于一身知周乎万物其感之也以德而莫能名
  其感之之迹故去其心而咸以名咸也者无心之
  感也又咸皆也圣人首出而万物咸宁咸之时义
  大矣哉然圣人高居九五而念切闾阎韨濯深宫
  而丕冒海隅未尝矜言淡漠崇尚无为谓之无心
  或未必尔盖其金锡圭璧之质而出身以加民忧
  勤惕厉之衷而整躬以率物非有心以要结乎天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8a 页 WYG0722-0438a.png
  下而应之者无不翕然从风又不得以有心名故
  取象于泽山而为咸也观于诗之二南可见矣上
  有关雎麟趾之德下有鹊巢驺虞之化皆自然而
  致至究其所以感通之故微乎微乎是知人同此
  心心同此理上以此感下即以此应举凡天下万
  有不齐之伦胥纳之于荡平正直之中而会极归
  极者又何有偏陂反侧之可言乎故合亿兆而为
  一太和和之至也历万世而期以太平平之至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8b 页 WYG0722-0438b.png
  而其感之也则由于圣人之以德化民而人情胥
  悦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溥万物而无心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9a 页 WYG0722-0438c.png
  周易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编修(臣/)孙灏
  朱子曰山上有泽以虚而通也
  程子曰泽性润下土性受润泽在山上而其渐润
  通彻是二物之气相感通也君子观山泽通气之
  象而虚其中以受于人夫人中虚则能受实则不
  能入矣虚中者无我也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19b 页 WYG0722-0438d.png
  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臣/)谨按咸之义主于感泽居下而其气上升于山
  泽之感山也山居高而其气下通于泽山之受泽
  之感也山外实而中虚气之所感至神而无迹惟
  虚故能受惟受故能感也君子居万物之上而得
  相感之机体咸之感则亦以虚受人之感也盖山
  上有泽者泽非上于山而山之能受泽也以虚受
  人者人非有加于君子而君子之能受人也夫其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0a 页 WYG0722-0439a.png
  所谓虚受者何也寂然不动者所以澄其原感而
  遂通者所以妙其用廓然大公者所以立其宰物
  来顺应者所以善其施皆虚也虚则无私无私故
  足以尽万物之理虚则无我无我故足以通天下
  之情盖人之心虚则量无不包而实则物无自入
  河海之大百川趋之其所受者有地也器之贮物
  空其中则能容有物焉以实之则内先自窒也其
  何加焉夫天下之理不胜穷也事不胜纪也守理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0b 页 WYG0722-0439b.png
  之是而两是相参则同是者必有其至是矣度事
  之可而众可并较则仅可者或犹有所未可矣咸
  之君子不以己为断而以人为衡虚之至也虚故
  无不受也虽然虚无不受则未知受之者之尽出
  于可乎否乎而要无虑此惟虚则未有不明而烛
  物者精矣惟虚则未有不静而揆几者审矣其所
  受皆其所当受者也其无不受则亦必有权衡于
  受之之馀者矣虞舜之好问察虚也及其执两端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1a 页 WYG0722-0439c.png
  而用中则虚之运量神焉而岂徒受之己乎抑又
  思之山泽通气泽感而山受之似泽之为功于山
  也然泽之气上通而山之气复下济则其蒸而为
  云沛而为雨者泽复被之而非泽所能自为矣山
  之于泽以受始而不以受止故二气之应相循于
  无穷此感通之极致也以虚受人则圣人之感人
  心而天下和平者何以异是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2a 页 WYG0722-0440a.png
  周易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检讨(臣/)万松龄
  (臣/)谨按孚贵中实咸贵中虚惟其实也所性之体
  万理毕周惟其虚也寸心之内一私不起万理毕
  周而实者非胶于形迹一私不起而虚者非涉于
  杳冥是以君子之学必以咸为贵也咸之为卦艮
  为山而止于泽之下兑为泽而在乎山之上泽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2b 页 WYG0722-0440b.png
  气足以下润山之气足以上腾山泽之间二气相
  感则为中虚之象君子观其象而知其然也虚中
  以受其未至者未尝有所将迎其已过者未尝有
  所留滞而寂然不动之体乃可以感而遂通夫虚
  者道之源也目惟虚是以无所不睹耳惟虚是以
  无所不闻心惟虚是以无所不受无所不受则天
  下之善可以择之极其精而用之极其当使稍有
  一毫之私先拒于内则本然之虚者为之窒而匪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3a 页 WYG0722-0440c.png
  灵匪莹矣我不能不与物接听其自往感亦因应
  也物不能不与我接顺其自来受亦感通也虚故
  止随感随受故悦此其象所以为咸也故虚非守
  寂之谓思何可废而思至朋从则己扰乎虚之体
  志何可无而志在随人则己亏乎虚之量惟渊然
  莫测之中而尝有澄然各足之象如水之止而万
  类无不毕照也如鉴之悬而众形不能自匿也居
  静以运动而静而无静动而无动故必待感而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3b 页 WYG0722-0440d.png
  应而应亦如其无感常虚者所以能无所不受而
  不见其盈乎盖虚则无可囿无可囿则无所受以
  为量而非有量以为限也虚则无可间无可间则
  即所受以见体而非离体以为用也入焉而即化
  探之而不穷由是著之为业则富有而无一毫之
  亏缺业何大也由是蕴之为德则日新而无一息
  之断续德何盛也藏而愈有则显而愈新显藏迭
  用而内外一源咸之时义大矣哉是则所以感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4a 页 WYG0722-0441a.png
  心也无心者不能感故咸而彖释之曰感咸必加
  心而后为感然有心于感者亦不能感故山上有
  泽而为咸感必去心而后为咸无心而沦于空寂
  则虚即为心之累而虚巳入于岐途有心而滞于
  当几则心更为虚之累而虚乃失其本始故有心
  不可言虚也无心亦不可言虚也心主于理而不
  逐于物即日感日应而仍虚也心系于物而不主
  于理即未感未应而已非虚也惟万理之毕周则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4b 页 WYG0722-0441b.png
  虚者未尝不实而一私不起则实者又无时不虚
  君子之学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所谓以虚受
  人也然则虚中者无我也无我则虚有主则实实
  者虚之根虚者实之因虚而实实而虚者感之门
  也天地之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情应万事而
  无情惟虚而已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5a 页 WYG0722-0441c.png
  周易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监察御史(臣/)万年茂
  (臣/)谨按周易卦序上经首乾言天地定位也下经
  首咸言山泽通气也物必理而后和情以萃而不
  乱故乾象天德咸象人心焉然而心非一人之心
  理非一隅之理也心役于物则心无所主而不足
  以妙感物之原物隘于心则心为有我而不足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5b 页 WYG0722-0441d.png
  善应物之用孔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
  殊涂一致而百虑夫不察其所以同归一致者而
  妄为应焉吾之心宜其岐而不能合也且夫巍然
  而崇者山也渊然而卑者泽也山崇而泽上之泽
  感山也而山不损其高泽卑而山有之山应泽也
  而泽不病其溢夫山泽无情者也君子与人则犹
  是有情者也合天下人以为心而合天下心以为
  理其不可以有我与也亦明矣窃以卦位推之四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6a 页 WYG0722-0442a.png
  为咸主辞曰贞吉又曰朋从盖九四阳德而居心
  位阳则未有不正者也而心则未有无朋者也故
  三阳居中三与上应四与初应五与二应其应者
  皆其阴也阳惟阴之是应而未有以通于所应之
  外则阳之感亦惟应之是感而未有以神于众感
  之中夫阳既与阴应而不能神于众感矣而为所
  应者又皆阳之所统其分不能以相及而德不足
  以相抗于是隐微之地翘然自负其刚明而私忽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6b 页 WYG0722-0442b.png
  之中狎焉日狃于近习固其势也圣人知其然故
  著其义于虚而明其感于受曰虚则无憧憧之扰
  矣曰受则不从于其思矣曰人则不蔽于其朋矣
  夫初曰咸拇外驰而纷也二曰咸腓妄动而害也
  三曰咸股随人而诡也不然而枯寂之耽五之脢
  也绝物以为无也不然而口说之腾土之辅也逐
  物以为有也君子之心以无心为心君子之受无
  受而无不受无受故不滞于实无不受故亦不沦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7a 页 WYG0722-0442c.png
  于虚实以养虚有为皆应迹也虚以含实明觉皆
  自然也故彖曰利贞心宰德也象曰虚受德宅心
  也感之道以天不以人受感之道以德不以伪孟
  子曰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虚而神焉受而化焉盛
  德大业至矣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8a 页 WYG0722-0443a.png
  周易
 君子以虚受人
             修撰(臣/)钱维城
  程子曰君子观山泽通气之象而虚其中以受于
  人虚中者无我也
  (臣/)谨按自士君子学问之功以及人君宰天下之
  道莫不大乎能受而贵乎能虚虚则如空谷如止
  水有响斯应无滞响也遇物成影无留影也为卦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8b 页 WYG0722-0443b.png
  山上有泽以虚而通泽性润下土性受润故有以
  虚而受之象然不取象于山下有泽之损而独取
  于咸者(臣/)愚以为山高泽下似不相通乃屈而止
  于下以资其润如圣人德业已成而能不废集思
  广益之助人君尊隆已极而能不废悬鼗悬铎之
  招尤为感通之极非至虚者不能亦犹地中有山
  之为谦也舜禹大圣人也舜明四目达四聪虽迩
  言必察禹闻善言则拜而益之赞禹犹以满招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9a 页 WYG0722-0443c.png
  谦受益为谆谆夫圣人之知宜无不至矣人之自
  献于圣人者宜无有过于圣人之知者矣然圣人
  且多方以求之降心以礼之如此诗云先民有言
  询于刍荛书云皇帝清问下民圣人之视天下无
  可以为愚而忽之者故虽匹夫匹妇不敢不竭其
  千虑之一得以为高深之助泰山不让土壤洪海
  不择细流惟圣不自圣圣之所以益圣也国语曰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29b 页 WYG0722-0443d.png
  师箴𥉡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
  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夫以一
  人之身前后左右争献其知以受而成焉是一人
  之聪明即天下人之聪明也四海虽大何必下堂
  阶而灼见哉不然雷霆之震万钧之压无不震慑
  摧折望风疑畏安所效其献纳哉此虚与不虚之
  效也臣观三代以下能受言者莫如唐太宗然初
  则恐人不谏导之使言中则悦而从之继且勉强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0a 页 WYG0722-0444a.png
  从之而犹有难色矣岂非治安己成功业已盛其
  量渐满哉此程子所谓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
  者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盖凡境有量而虚则
  无量虚即随物之所到以为量者也无量故无满
  受天下之益而不见其盈圣人之心浑然一天地
  之太虚故曰大而化也由是言之虚则受不虚则
  不能受受则为咸不受则失其所以为咸中孚以
  虚而信及豚鱼故有鹤鸣子和之应夬四以刚自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0b 页 WYG0722-0444b.png
  决故闻言不信而有聪不明之咎书曰好问则裕
  自用则小魏徵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岂虚语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1a 页 WYG0722-0444c.png
  周易
 君子以虚受人
             编修(臣/)周玉章
  程子曰君子观山泽通气之象而虚其中以受于
  人夫人中虚则能受实则不能入矣虚中者无我
  也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
  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吴慎曰虚者咸之贞也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1b 页 WYG0722-0444d.png
  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者虚而
  已君子之学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所谓以虚受人
  也
  (臣/)谨按圣贤学问必虚中以受人之益然后日进
  无疆故泰山不让土壤以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
  以就其深君子观山泽通气之象而知能感由于
  能受能受在于能虚虚受者廓然大公物来顺应
  若一有偏私扰其静正之体先儒陈琛所谓先入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2a 页 WYG0722-0445a.png
  者为主而感应之机窒虽有所受未必其所当受
  而所当受者反以为不合而不之受矣书云有言
  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岂必有合于心而始受之即所受者果当于理而
  其他遗弃者必多又程子所谓择合而受之非圣
  人有感必通之道也且夫君子一身圣德王功交
  有责焉者也德无不懋而陈善纳诲益有以增宥
  密之修功无不备而嘉谋嘉猷更有以广协恭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2b 页 WYG0722-0445b.png
  治惟虚中善受则刍荛工瞽皆得至于其前而嘉
  言罔伏矣特是人之来感者情伪不齐是非互见
  并有合天理顺人情之事而或古今异宜经权异
  势者于此拒之不可而辄受之则转以滋累然君
  子惟虚故明此心如鉴之空如衡之平有感即应
  而其中是非可否灼然不淆则集思广益既有以
  来天下之善而无稽勿听弗询勿庸自不得轻为
  尝试由是以受之于人者施之于人而德洋恩溥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3a 页 WYG0722-0445c.png
  天下并受其福大舜之好问好察执两用中即此
  意也抑(臣/)谓虚者诚而已矣诚则无欲无欲则静
  虚动直因以得夫明通公溥不自有其心乃能合
  万物之心不自有其情乃能达万事之情天地心
  普万物圣人情顺万事无一不在天地覆载之内
  即无一不在圣人胞与之中以虚受之实以诚感
  之耳易之中孚言诚咸卦言虚中孚曰说而巽孚
  乃化邦也咸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程子释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3b 页 WYG0722-0445d.png
  之谓圣人至诚以感亿兆之心而天下和平然则
  虚受之心与中孚之化皆一诚之所积而通也夫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4a 页 WYG0722-0446a.png
  周易
 君子以虚受人
           监察御史(臣/)张孝挰
  程传君子观山泽通气之象常虚其中以受于人
  夫人中虚则能受实则不能入矣虚中者无我也
  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
  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臣/)谨按天下之理惟虚故能受惟受故能感惟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4b 页 WYG0722-0446b.png
  故能通上蟠下际四达而不悖焉若不能虚则必
  不能受不能受则必不能感而物我之情窒矣然
  所谓虚者非心无所主之谓而无私之谓也方寸
  之间一有私意以蔽之则先入之见巳实其中虽
  有所受未必其所当受而所当受者或反以为不
  合而不之受矣是故仁义中正者所以主宰乎吾
  心皆实理也而空灵不昧仍属至虚意必固我者
  所以障塞乎吾心皆虚气也而没溺蔽锢则为至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5a 页 WYG0722-0446c.png
  实守仁义中正之道则中虚虚故物莫不受而凡
  理义之悦心懿德之同好皆觉其怡然顺应触乎
  外而动乎中存意必固我之私则中实实故物莫
  能入而凡嗜欲之纷扰朋从之往来反觉其与心
  相习徇乎外物而忘乎在己是则能受之道在于
  能虚能虚之道在于无私为君子者亦廓然而大
  公物来而顺应斯巳矣凡人莫不有性性莫不发
  而为情情之最易见者莫如喜怒两端君子之喜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5b 页 WYG0722-0446d.png
  因其人之可喜而喜之无私德焉君子之怒因其
  人之可怒而怒之无私憾焉如鉴之空妍媸毕照
  妍者自得其为妍媸者自得其为媸而鉴不与焉
  如衡之平轻重悉称轻者自得其为轻重者自得
  其为重而衡不与焉设使鉴而有意为妍媸衡而
  有意为轻重则必失其妍媸轻重之本然而鉴与
  衡俱归于无用矣是以君子静则存动则察瞬有
  存息有养一念之偏私必绝一端之奇邪必拒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6a 页 WYG0722-0447a.png
  明在躬常觉此中湛然无丝毫之蒙蔽于是乎无
  所不虚即无所不受如覆载之包容如江河之茹
  纳故曰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
  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天地以虚而感物圣人
  以虚而感人心极而言之三才之道尽于是矣而
  岂拘拘焉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者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7a 页 WYG0722-0447c.png
  周易
 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
 也
            侍读学士(臣/)世臣
  程子曰恒之道可致亨而无过咎但所恒宜得其
  正失正则非可恒之道也故曰久于其道其道可
  恒之正道也不恒其德与恒于不正皆不能亨而
  无咎也天地之所以不已盖有恒久之道人能恒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7b 页 WYG0722-0447d.png
  于可恒之道则合天地之理也
  (臣/)谨按圣贤之学以久而成帝王之功以久而备
  故汤之日新文之缉熙学进于无疆也尧之协和
  时雍周之太和宇宙业由于积累也自古明德新
  民未有不要于久而能有成者此恒之所以致亨
  而无咎也然人一生之中亦有情好之偏私欲之
  蔽终身由乎其途而莫改者矣而不得为恒者以
  失其正故也失其正则不得谓之道既不得其道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8a 页 WYG0722-0448a.png
  又安得谓之恒哉且夫天位乎上地位乎下其间
  温肃之用生养消长之机莫不各有当然之理自
  然之则惟天地无心而顺布其当然之理潜率其
  自然之则故前有千古后有万年鼓舞运量常如
  一日圣人知其然以至明者决择乎是非而以至
  健者力持乎终始自身心意知之地以及于礼乐
  刑政之施不敢以轻心出之惧其浮而易辍也不
  敢以慢心间之惧其倦而中阻也不敢以骄心乘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8b 页 WYG0722-0448b.png
  之惧其盈而终弛也自一日以至百年由一事以
  及万事酌乎义理彰厥有常恒有可恒之道而无
  始勤终怠之虞则学日进于高明治日跻于隆盛
  心通造化而撰合乾坤胥由是也夫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9a 页 WYG0722-0448c.png
  周易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监察御史(臣/)陆秩
  (臣/)谨按正大者天地之情贞观者天地之道而天
  地之道之见于恒者即可由久于其道推之据本
  义云天地之道所以常久亦以正而已矣程传云
  其道可恒之道也又云天地之所以不已盖有恒
  久之道人能恒于可恒之道则合天地之理也又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39b 页 WYG0722-0448d.png
  朱子云所谓不易者须有变通乃能不穷又徐氏
  几云有不易之恒有不巳之恒利贞者不易之恒
  也利有攸往者不巳之恒也林氏希元云惟其不
  易所以不已其说如此夫天地之化运于自然彖
  传言正而推极于天地者盖自观化者就五行二
  气中见其道之所以不易而因推本于正言之如
  寒暑之有往来也流峙之有高深也往不一于往
  而又济之以来高不一于高而又间之以深而往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0a 页 WYG0722-0449a.png
  来高深之象则仍可于至不一之中而得其至一
  之道至不一者朱子所谓变通不穷也至一者卦
  之所谓恒亦彖之所谓贞也则论恒之由于正者
  又何不可于天地之道见之哉卦象风雷在天者
  也山泽在地者也而水火则天地并有之者也恒
  象雷风本义以为理之常盖第就恒之所以名者
  言之究之山泽水火亦孰有外于理之常者至于
  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则恒也而又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0b 页 WYG0722-0449b.png
  矣程传言天地而又及于人之合天地者盖正者
  人与天地所以同原恒者人与天地所以并寿立
  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则仁与义者所以效天法地克体阴阳
  刚柔之全而成参赞位育之功者也仁以长人义
  以利物长人以仁则饮和食德之众生生而不穷
  利物以义则因时制宜之模永永而无极天地之
  道即圣人久道化成之道矣传由天地而推极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1a 页 WYG0722-0449c.png
  圣人宜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2a 页 WYG0722-0450a.png
  周易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
 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
 矣
             检讨(臣/)万松龄
  (臣/)谨按道无二致圣人之治功与天地之化功同
  其恒久而不已也于穆不已不已者恒也天之道
  也至诚无息无息者恒也圣人之道也顾恒之体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2b 页 WYG0722-0450b.png
  主于常而恒之用每适于变日往月来日月相推
  未始常也而不失其照之常寒往暑来寒暑相推
  未始常也而不失其岁之常日月得天循其自然
  之理也四时变化亦循其自然之理也人第见日
  月之照四时之成终古如斯而不知其所以能久
  照能久成者固有恒久不已之道存焉耳圣人继
  天立极与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化民成俗之
  心无懈于宵衣旰食之顷然必运之有本而不遽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3a 页 WYG0722-0450c.png
  期其效推之有序而不急计其功朝乾夕惕日新
  又新不敢有一息之间以杂夫天命之原由观刑
  而慎五典宾四门由关雎而桃夭化麟趾应自家
  而国而天下渐之以仁摩之以义而天下之人心
  于是乎化家敦礼乐户说诗书而天下之风俗于
  是乎成五帝三王之世所以风动时雍而比户可
  封刑措不用也自是而降如汉之文帝十年而外
  吏修其职民乐其业禁罔疏阔几于刑措唐之太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3b 页 WYG0722-0450d.png
  宗初御宇内连岁荒旱勤而抚之三年之后天下
  大稔狱讼稀息仁义之效较然可睹而况以性功
  为治功久道化成之效自非三代以下所可几乎
  然八卦之中惟雷风之为象宜乎可暂不可以常
  而独以恒名者何与苏轼有云雷风非天地之常
  用而天地之化所以能常者以有此也若胶固不
  移则恒而失其正非所以为恒矣岂足以语夫天
  道哉圣人之治体夫雷风为恒之象酬酢万变妙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4a 页 WYG0722-0451a.png
  用无方而其不易之体固无时而或易久照久成
  天地无心而成化也天下化成圣人有心而无为
  也圣人之恒一心如一日天地之恒万古如一日
  道之在圣人与在天地宁有异哉然则天地万物
  总不外乎恒久之道顾性不可见而可见者惟情
  子朱子云性只是个物事情却多般或起或伏然
  头面却只一般盖性者道之体情者道之用体隐
  而难窥用显而可见见其情而性亦于是可尽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4b 页 WYG0722-0451b.png
  其用之变乃所以为体之常也夫天高地下万物
  散殊气有参差而其德性功用亘万古而不易善
  观天地万物之情者舍恒奚以哉是则天人无二
  理治功化功无二道惟圣敬之日跻以进于无息
  由身心意知之微以达于家国天下之广人心日
  益正风俗日益淳臻于风动时雍之盛不难矣又
  何驩虞小补之足云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5a 页 WYG0722-0451c.png
  周易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侍读(臣/)林蒲封
  程子曰圣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之
  以成美俗也
  (臣/)谨按天地生人生物而裁成辅相之功必赖于
  圣人盖圣人者体天立极而道济天下者也其显
  仁藏用既足以通乎易简之原而纯亦不已又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5b 页 WYG0722-0451d.png
  以合乎于穆之运是以当动而动当静而静而动
  静不失其常当弛而弛当张而张而弛张克贞乎
  一不慕于小利不急于近功不惑于纷更不摇于
  浮说举一事而必求众情之协立一法而必图万
  世之宜神而明之优游而渐渍之胥天下含生负
  性之伦皆归于范围曲成之内莫不有以作其维
  新之化而成其荡平之风此道之所为可大而可
  久也程子所谓行之有常者非圣人其孰能之然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6a 页 WYG0722-0452a.png
  考之易传言化成天下者凡三见其在离卦则曰
  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其在贲卦则曰观乎
  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此独言久于其道者何也盖
  离之明而得其正则能照临乎四方而万物作睹
  贲之文明而止则能辨上下定民志而众庶同风
  皆有可以化成天下之道然非贞之以久则其化
  亦未易至于成要之其久也非执一而不变之谓
  也亦非因循而不振之谓也圣人一诚而已矣诚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6b 页 WYG0722-0452b.png
  则无偏无偏则无弊而百年必世莫能易其规诚
  则无妄无妄则无息而四海九州可以通其志犹
  之日月之运行四时之递嬗夜往昼来者即圣人
  之静专而动直也春温秋肃者即圣人之仁育而
  义正也雷动风行者即圣人之令行而禁止也云
  行雨施者即圣人之德洋而恩溥也元亨者圣人
  诚之通利贞者圣人诚之复也圣人之道即天地
  之道也圣人之久于其道即天地之恒久不已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7a 页 WYG0722-0452c.png
  圣人亦一天地而已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8a 页 WYG0722-0453a.png
  周易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编修(臣/)吴嗣富
  (臣/)谨按孔子释恒卦之义而推之日月照临四时
  代嬗固已极天地之大矣而恒之为义必验之人
  事而后详因举而归之圣人盖圣人御极欲使大
  化翔洽则必宽为之候使得从容以竟其业初未
  尝急遽以期旦夕之成昔者尧禅舜舜禅禹圣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8b 页 WYG0722-0453b.png
  相承抚中天之景运万邦协和从欲以治其所为
  优而柔之餍而饫之者悉皆浃于肌肤沦于骨髓
  此唐虞之治所以独隆于千古也迨及成周文武
  成康之君耿光大烈继继承承仁渐义摩重熙累
  洽是以周书毕命之篇有曰既历三纪世变风移
  四方无虞一人以宁由是言之则化之要于久也
  审矣何则人主之治天下不外乎兴利与革弊然
  当其兴革之始虽有所甚爱于天下而天下或转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9a 页 WYG0722-0453c.png
  以为不便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及其相沿既
  久耳濡目染习为固然夫固有潜移默夺而不知
  者矣且夫纪纲法度之立亦未有猝而布之者也
  其施之也有次第其入之也有浅深苟刻期以程
  效则必不能委曲以尽其理故曰欲速则不达夫
  布治者既不可以骤而定而受治者亦不可骤而
  效则化之要于久也不益较然哉然臣以为政之
  有恒尤在心之不息后世人主非无奋发有为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49b 页 WYG0722-0453d.png
  然以三代为必可复然其始也励精图治纲举目
  张乃不克居之以无倦则敏皇之念久而或渝振
  奋之气又锐而易退如是以为治虽使皇皇法尧
  舜一一师文王亦何益之有哉此无他图始则易
  而要终则难也夫惟圣人以至诚无息之心行悠
  久无疆之政始之清心寡欲者久之犹然不迩声
  色不殖货利也此天德之恒也始之明作有功者
  久之犹然自朝至昃不遑暇食也此王道之恒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0a 页 WYG0722-0454a.png
  本天德以行王道而总要于恒此所谓久于其道
  者也由是而渐摩之至举凡五礼以节之六乐以
  和之八政以防之八刑以纠之者使天下安之如
  出入之常守之如高曾之矩服而习之如饥食渴
  饮之不可暂去言乎道德而道德一也言乎风俗
  而风俗同也语曰礼乐百年而后兴即此之谓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1a 页 WYG0722-0454c.png
  周易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监察御史(臣/)侯嗣达
  朱子本义曰极言恒久之道
  程子传曰圣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
  之以成美俗也
  (臣/)谨按此言圣人得恒之道而致恒之效也圣人
  继天立极以一心合撰于清宁而使心之清者常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1b 页 WYG0722-0454d.png
  清无一时之混淆宁者常宁无一事之扰累由是
  以欲通天下之欲以情类万物之情优游渐渍无
  事不当其序无物不顺其则以至政行俗美成其
  化于天下而无难而其道必持之以久久则变而
  不失其常动而不失其静存之中者存存而不息
  推之外者亹亹而不穷礼乐刑政协于度饮食教
  诲发其良固未有久而不得其效者譬之日月往
  来错行其照临万古如新也譬如四时春秋代嬗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2a 页 WYG0722-0455a.png
  气候万古常正也圣人准此以化导天下故其机
  亦不在旦夕之间盖人君承天理物所以教养斯
  民者本非苟且补苴之术则自无岁月捷奏之功
  凡其所运量虽未尝不化裁推行与民变通而治
  原必要于克一迄今上溯中天之治放勋之后继
  以重华乃始得臻于协和从欲三代之治盛于成
  康其先则文王始之武王继之涵濡百年而后有
  以洋溢乎天下自古帝王未有能舍久道以成化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2b 页 WYG0722-0455b.png
  者皋陶曰彰厥有常伊尹曰始终惟一莫非恒久
  之谓也后世论治或专言法不知致治在道而法
  以辅之法因时为转移而道则亘古而不易惟以
  法为用而本道以为质凡所为劝课农桑兴立学
  校不操切以期速效搜剔贤才整饬吏治不烦扰
  以致纷更一日二日即可必世百年四海九州不
  异宫阙左右信乎得恒之道乃有以致恒之效也
  抑恒久之道不独人君为然凡朝廷任官分职亦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3a 页 WYG0722-0455c.png
  必要之以久而后可考其成功故唐虞三载考绩
  三考乃行黜陟汉之盛也为吏或长子孙盖化民
  成俗之事贵行之以专而需之以久所谓日计不
  足岁计有馀若法方立而辄课其成事有端而不
  竟其绪守令数易则视官如传舍大僚屡更则下
  不知所从始焉择之贵精既焉任之宜久此亦久
  道化成之义也臣敢推广其说以效刍荛之献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4a 页 WYG0722-0456a.png
  周易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监察御史(臣/)杨勋
  (臣/)谨按王道本于天德圣人宪天出治以不息之
  心著为可大之业其精神运量于无穷斯德泽涵
  濡于莫外自非近功小效所得而并也今夫天地
  之道恒久而不已则圣人之化成天下其道当何
  如哉夫论治而至于化成亦未易言矣民生必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4b 页 WYG0722-0456b.png
  其遂何以使之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民性必期其
  复何以使之道德以一风俗以同乃观圣人在上
  仁周六宇至治之弥纶臻一世于丰亨豫大运际
  重熙德教之洋溢洽斯民于心术性情举饮和食
  德之众皞皞然顺帝则于不知直不解圣人果何
  道以致此也而抑知圣人岂责效于旦夕间哉盖
  大化不可浅求而至治无庸骤几故农桑树畜因
  民之利必几为经营区画而民生始厚礼乐诗书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5a 页 WYG0722-0456c.png
  兴民之行必几为劳来匡直而民德始正优游渐
  渍有以浃其肌肤而沦其骨髓而后从欲以治四
  方风动游圣人之宇者莫不快化日之舒长也在
  昔成周之时文王积功累仁于前武王缵绪丕承
  于后至于成王礼明乐备然后教化大行万邦咸
  休非久于其道而能然乎是知天地惟一元之运
  周而不息故资始资生性命各正而化成万物圣
  人惟一心之诚纯亦不已故引养引恬于变时雍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5b 页 WYG0722-0456d.png
  而化成天下观于久道化成则信乎政贵有恒而
  王道必本于天德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6a 页 WYG0722-0457a.png
  周易
 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监察御史(臣/)周祖荣
  程子曰君子观雷风相与成恒之象自立于大中
  常久之道不变易其方所
  (臣/)谨按易之为书有交易之义有变易之义而要
  以不易者为之宗故其言人事也虽抱通变之才
  游万变之地而必有不易者以定其极所谓止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6b 页 WYG0722-0457b.png
  其所也观于雷风相与虽变而不失其常可知日
  用事物之间应接纷繁莫不各有当然之则如为
  君而仁为臣而敬为父而慈为子而孝所处之时
  不必尽同所操之理断然不易譬之工之有矩木
  之从绳随其所向归于一定故曰方也然而不能
  自立则亦有难言者或中无定识遇一事而利害
  之见足以夺是非之明则游移而失所向或外无
  定力为一事而成败之势足以淆邪正之趋则辗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7a 页 WYG0722-0457c.png
  转而莫能安此非方之有所拘抑亦心之无所主
  也惟君子择至是之方以为之据执至正之方以
  为之归操之于己有道义而无私曲此植体之所
  以不易也措之于世有中平而无偏陂此致用之
  所以不易也盖其智勇深沉退藏于一物未交之
  始而言行相顾全德于百折不回之时固有神明
  于交易变易之义而守夫不易之经者岂硁硁拘
  执之学所可同日语哉昔明道程子与横渠张子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7b 页 WYG0722-0457d.png
  论定性之学有曰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此发明立不易方之旨为下学者指其功也伊川
  程子又曰恒非一定之谓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
  时变易乃常道也此由不易之理而会通于交易
  变易之用为上达者宣其蕴也二说相须而卦象
  立言之义无不悉备可互参而见恒道之妙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8a 页 WYG0722-0458a.png
  周易
 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给事中(臣/)陆尹耀
  俞氏琰曰知所以自明则本然之明如日之出地
  而其昭著初无增损也大学所谓明明德所谓自
  明与此同旨
  (臣/)谨按此卦离火居上坤地居下离照文明坤道
  厚载阴以承阳丽天久照柔进上行昭融显烁如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8b 页 WYG0722-0458b.png
  日之升曜采经天至明之象也故曰明焉然明无
  不照照无不遍者明之用也由微而著由晦而彰
  者明之渐也而出自地上则弃闇出幽向明继照
  炳耀万方光被四表有愈进愈明之势故其卦为
  晋而象为明出地上也君子观晋象而知德之在
  我受之自人赋之自天天行至健法以自强人心
  至明进以自昭况明德者虚灵不昧虚则能具众
  理灵则能应万事本无不明者也其有不明物欲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9a 页 WYG0722-0458c.png
  蔽之耳本然之明固未尝息也故德为君子固有
  之德而明者亦君子之德自有之明也自有此德
  而自明之功不藉于后起自有此明德而自昭之
  迹非假于强合内蕴于方寸则仁义中正至足也
  外见于事为则五常百行非邪也彻吾蔽澄吾天
  内省于潜密惺于独人所不见而昭之也我自昭
  之而已人所及见而昭之也亦我自昭之而巳格
  致诚正昭明德于己也修齐治平昭明德于天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59b 页 WYG0722-0458d.png
  也尧之钦明文思克明峻德舜之浚哲文明重华
  协帝汤之懋昭文之缉熙皆自昭其明德也与巳
  之德愈进愈明德之明日呈日露如明之出地其
  德有不于昭显懿于万古者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0a 页 WYG0722-0459a.png
  周易
 上火下泽暌君子以同而异
             庶子(臣/)林蒲封
  程子曰上火下泽二物之性违异所以为暌异之
  象君子观暌异之象于大同之中而知所当异也
  (臣/)谨按火泽二物其为异易明然圣人取象于同
  而异者何也朱子释之曰二卦合体而性不同第
  就卦体刚柔相应而言之耳程子谓大同之中知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0b 页 WYG0722-0459b.png
  所当异又曰圣贤之处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
  于世俗所同者则有时而独异亦惟泛论其理而
  于火泽之所以同而异者究未尝明言之项氏安
  世曰同象兑之说异象离之明夫以兑说为同则
  可而以离明为异则其说近乎凿矣尝考周子通
  书曰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是火泽二物其本同也
  在卦离为中女兑为少女是火泽二物其类同也
  而一则炎上一则润下故其象为同而异也本卦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1a 页 WYG0722-0459c.png
  彖传所谓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者此也若夫火
  炎上而居上泽润下而居下各得其位刚柔相应
  此其所以同为君子之同而异为君子之异与(臣/)
  因推而论之人情莫不好同而恶异然而天下之
  事未有有同而无异者汉任延对光武帝曰忠臣
  不和和臣不忠上下雷同非国之福帝深服其言
  其意似以同为非而独有取于异者不知君子小
  人之分不在乎同异之迹而在乎公私义利之间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1b 页 WYG0722-0459d.png
  而已盖小人之心存乎私私则惟利是图利之所
  共趋则同而利之所必争则异矣君子不然其所
  同者礼义廉耻之防致君泽民之志至于立身行
  巳应事接物之间则惟义所适其心一出于至公
  往往独行其是而不顾故其同也无阿比党援之
  习其异也无分门争胜之嫌所谓和而不流群而
  不党古之君子莫不由之如禹稷颜子道同而出
  处异伯夷柳下惠圣同而清和异孔子之于齐鲁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2a 页 WYG0722-0460a.png
  同一去也而迟速异孟子之于兼金同一馈也而
  辞受异至若禹皋益契同在一堂而都俞吁咈益
  显其明良一德之谟韩琦范仲淹同在政府议多
  不合而不害其公忠体国之实此皆所谓君子之
  同而异者也由是观之帝王之治天下也肃纪纲
  谨法度勤政爱民用贤纳谏其大要同也至于百
  官分职四民殊业文武并用德威相反亦必有因
  时制宜而不能胶于一者夫惟象离之明照临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2b 页 WYG0722-0460b.png
  上如兑之泽普被于下而使百司执事共励其忠
  诚之节各尽其职分之宜以克臻于一道同风之
  盛斯为圣人用暌之极则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3a 页 WYG0722-0460c.png
  周易
 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
 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
 行
           监察御史(臣/)陆尹耀
  张氏清子曰当其可之谓时当损而损时也不当
  损而损则非时
  (臣/)谨按损益二义不能偏废损必济之以益益必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3b 页 WYG0722-0460d.png
  济之以损损与益均为治世之权舆筹时之善术
  也顾益之为用自上施下湛恩汪濊泽被万方自
  可致民说于无疆而其道乃为大光若损下以益
  上损内以益外是取于民以奉其君虽急公奉上
  小民固分谊当然于义诚无可辞然意主于损则
  损所不当损而损违其时必致剥民以自富此慕
  义强仁者不为而况圣人为天子者哉乃复丁宁
  其义于此卦之彖辞者非欲其厉民以自养也亦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4a 页 WYG0722-0461a.png
  曰諴孚于众志观化于无心随时消息善用其损
  善成其益耳盖损本拂情之举或迫于时之不得
  已而计出于此当使此心大白于天下如岁丰则
  从而丰岁俭即从而俭损民原以为民天下后世
  实共见其不得已之心是为损而有孚矣于是众
  志徯应国事以济是为元吉矣本非厉民何咎之
  有虽一时济变之权实万世救时之法不可贞乎
  不特可施于一方抑且可达于天下不利有攸往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4b 页 WYG0722-0461b.png
  乎既以不得已而损之必以不得已而用之虽享
  帝享亲而以诚相格则蘋蘩蕴藻亦可荐馨潢污
  行潦亦可昭敬此二簋可用享也享犹从俭则凡
  损过以就中损文以就质者举视此矣是一损而
  国用以充民财可阜不独取于民之谓损而裕其
  民亦谓之损也损之为用如是然或胶执其见专
  于用损非因时之制也享宜备物而二簋可用者
  特诎于时之不得不然耳由是以观卦画过刚则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5a 页 WYG0722-0461c.png
  亢过柔则屈损刚之有馀以益柔之不足刚自不
  致终亢柔亦不致终屈时然则然也由是以验物
  理气盛而盈气竭而虚损盈之太过以益虚之不
  及盈不得不损与时而偕损益不得不益与时而
  偕益时然则然也损与益一出于理势之自然初
  非人力所能与斯可谓善用其损者矣乃知解衣
  推食小惠未遍益非其益也厚敛取盈民生日蹙
  损非所损也审乎损益之当然顺时而行人事与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5b 页 WYG0722-0461d.png
  造化相维君心与民情相准何损之非益善用其
  损正善成其益者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6a 页 WYG0722-0462a.png
  周易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
 木道乃行
           监察御史(臣/)陈大玠
  (臣/)谨按卦以益名而彖传以卦体释卦名义则有
  取于损上益下者何也盖为卦震居下巽居上损
  上卦乾体初画之阳益下卦坤体初画之阴自上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6b 页 WYG0722-0462b.png
  卦而下于下卦之下故为益夫上君也下民也君
  之于民饥由巳也溺由巳也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平日制产授田而外如山林川泽之利损以予民
  一旦偶被灾䘲则蠲租免赋发仓廪开府库饥即
  赈以米寒即给以衣务使无冻无馁其道有以昭
  格天下而无外此民说之所以无疆而益道因之
  大光也由是观之益下下下是小民之益也民说
  道光是大君之益也记曰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7a 页 WYG0722-0462c.png
  正今益之九五君以中正而有孚惠心六二则臣
  以中正而永贞迪吉其无往不利而大有庆也宜
  矣抑又闻之君犹舟也民犹水也君能益民斯所
  由利涉与虽水患频仍而出斯民于沉溺以登诸
  衽席又何虑乎大川之险哉惟是上有有孚惠心
  之君必下有利用大作与有孚中行之臣能奉宣
  德意与为屯膏宁为涣汗则有孚惠我德上信以
  惠下下亦信以惠于上如九五之象曰惠我德大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7b 页 WYG0722-0462d.png
  得志也正谓此尔卦之二爻有曰王用享于帝吉
  民心之所爱戴即天命之所眷顾也民受益于君
  君受益于天禹曰惟动丕应徯志以昭受上帝天
  其申命用休理有固然也若乃百职庶司持筹握
  算祇画国计之盈缩不图民生之安全较及锱铢
  吝于出纳是爱国而不知爱民也书曰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有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圣贤之垂
  训均有得于损上益下民说无疆之旨也夫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8a 页 WYG0722-0463a.png
  周易
 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侍读(臣/)李清植
  程子曰卦之为益以其损上益下也损于上而益
  下则民说之自上而降已以下下其道之大光显
  也
  (臣/)谨按理财之道莫善于损益二卦圣人以损上
  益下为益而损下益上为损者非徒虚论其理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8b 页 WYG0722-0463b.png
  揆以人事之实确是如此今且以农民论之夫田
  百亩则入亦百亩此常额也然种良者稼美粪多
  者田饶故均之百亩也上农耕之则所入必赢而
  贫农耕之则所入必耗损上益下之世农民优裕
  故耕者多赢合天下之农而皆赢所赢不可以数
  计矣岂非益乎若损下益上则农民乏资而耕者
  多耗合天下之农而皆耗所耗亦不可以数计矣
  岂非损乎推之工商无不皆然王者以天下为家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9a 页 WYG0722-0463c.png
  凡民间之藏皆外府也是损上益下正所以藏富
  于民而裕不匮之源孟子曰圣人治天下使有菽
  粟如水火陆贽曰散小储以成大储皆此意也又
  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者大廷推恩虽极汪濊然
  或见格于舆议或中饱于私囊或宣布之不时或
  奉行之无状则泽不下究而隔阂曚蔽之患生必
  使实惠均沾黎民遍德始为自上下下而益道于
  是为大光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69b 页 WYG0722-0463d.png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顾象德曰既奋发又沈潜学所以日新天下施地
  上生化所以不已此皆时之自然者故曰凡益之
  道与时偕行
  (臣/)谨按益动而巽二句本图义以发圣学也后天
  图首震次巽震者奋也在人心则立志之锐者是
  也又惕也在人心则持敬之密者是也巽者入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0a 页 WYG0722-0464a.png
  在人心则省察之精者是也又制也在人心则克
  治之勇者是也文王之德之纯实于此图见之先
  儒之言学曰立志以端其本居敬以持其志又必
  省察以审其几克治以践其实其于图义若合符
  契此卦震巽合体故夫子发其蕴天施地生二句
  本天道以该王事也天以无心为施故文言传曰
  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也王者之损己初无市
  德于民之心是亦不言所利之谓也地以并育为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0b 页 WYG0722-0464b.png
  生故庾信曰物受其生于天不谢也王民之受益
  实有帝力何有之象是亦于天不谢之类也此卦
  五爻之辞曰有孚惠心勿问元吉吕祖谦释之以
  为人君但诚心惠民不须问民之感然后元吉苟
  问民之感是计功利非诚心惠民者是也此其规
  模气象岂驩虞小补者所能比拟故曰其益无方
  也又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者天行之健万古常
  运曾无一息之停所谓于穆不巳天之所以为天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1a 页 WYG0722-0464c.png
  也圣人希天王者宪天故圣人之学无间断无休
  歇不以小成自安尧舜之惟时惟几禹之惜阴汤
  之日新文王之望道未见皆其义也若诸子之日
  月一至冉求之中道而画则其不行之时多矣王
  者之政治益求治安愈求安不以小康自足尧舜
  之兢兢业业禹之孜孜汤之慄慄文王之视民如
  伤皆其义也若齐桓公葵邱之后而有骄色唐太
  宗贞观之末而有弛志则其不行之时多矣大抵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1b 页 WYG0722-0464d.png
  损益之机间不容发无中立之理一日不益则损
  者至矣故中庸一书其于全体大用灿然纯备而
  一言以蔽之曰至诚无息而已至诚无息则与于
  穆不巳者并运而同流圣人所以希天王者所以
  宪天岂复有加于此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2a 页 WYG0722-0465a.png
  周易
 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
           监察御史(臣/)沈廷芳
  程子曰卦之为益以其损上益下也损于上而益
  下则民说之无疆为无穷极也
  (臣/)谨按王者祈天永命之道在于爱养生民而爱
  养生民之实在于使天下衣食之丰足惟因民之
  所利而利之而不专其利上不专其利而有以子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2b 页 WYG0722-0465b.png
  下则下蒙其福而被其泽人情和乐奉之为元后
  爱之如父母召康公之所谓王位在德元用供王
  能祈天永命者道不越此是其说通于周易之彖
  传有云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臣/)请得而敷陈之
  益之卦体震下巽上巽震二卦皆由下变而成阳
  变而为阴者损也阴变而为阳者益也损上益下
  所以为益(臣/)详绎其义是盖为人君行庆施惠于
  民而言之耳夫上之取下有常经下之奉上有定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3a 页 WYG0722-0465c.png
  分禹贡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
  成赋中邦周礼太宰以九赋敛财贿毛诗倬彼甫
  田岁取十千凡此皆经久之法以备军国禄食之
  需不容过取而正不可不取者也过取乎民则难
  乎为民而有损乎下不取乎民则难乎为国而有
  损乎上是故君天下者代天以理民视天下之垦
  田定天下之赋税岁有正供家有常数额外无苛
  征豪吏无溢取民之受益已自无穷何敢冀格外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3b 页 WYG0722-0465d.png
  浩荡之恩乎是则益下之道固不必尽由于损上
  也乃易传之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者(臣/)谓为人君
  行庆施惠于民而言之者何居盖君民一体宜以
  一人劳天下不宜以天下奉一人务鸠敛而厚帑
  藏之积者匹夫之富也务散惠而收兆庶之心者
  天子之富也三代盛时思艰图易省耕敛以行补
  助其德惠虽史书不详其事盖亦每尝行之汉文
  帝在位休养恬熙民情乐附故讴歌讼德不衰豳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4a 页 WYG0722-0466a.png
  之诗曰万寿无疆雅之诗曰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汉书赞曰海内殷富兴于礼让断狱数百几致刑
  措岂非损上益下之明效大验哉盖损上之时一
  以损己为念原不问民心之感然因民之所利而
  利之尽物之愿则至诚有益于天下天下之人亦
  无不至诚爱戴以君之至诚之德泽为恩惠矣此
  九五一爻所以又有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
  我德之辞也虽然国家之用皆出于民能节则薄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4b 页 WYG0722-0466b.png
  取而有馀过侈则尽取而不足慎乃俭德惟怀永
  图时令有司计国储之多寡因岁事之登耗屡苏
  农民之困则损上益下正所以结人心凝天命而
  培千万年不拔之基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5a 页 WYG0722-0466c.png
  周易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谕德(臣/)觉罗苏岱
  孔颖达曰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者自此已下广明
  益义若动而骄盈则被损无已若动而卑巽则进
  益无疆故曰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
  无方者此就天地广明益之大义也天施气于地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5b 页 WYG0722-0466d.png
  地受气而化生亦是损上益下义也其施化之益
  无有方所故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虽施益无方
  不可恒用当应时行之故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也
  (臣/)谨按彖传极言益道之大于卦德而见圣学之
  益焉盖功不可缺序不可紊震动巽入是既奋发
  而有为又沉潜而深入精神日奋其得日深优游
  日久其养日纯故德崇业广日日增益而不可限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6a 页 WYG0722-0467a.png
  量矣于卦体又见造化之益焉乾之一阳自上而
  下天之施也而物于是乎资始坤之一阴自下而
  上地之生也而物于是乎成形一施一生合同而
  运万物通焉是天之施也而不言其施之之恩地
  之生也而不言其生之之德万物之育也而不自
  知其施生之故是生生化化之益无以加矣宁有
  方之可测乎凡此皆益即皆道也皆道即皆时也
  故人事之穷而通失而得造化之虚而盈消而长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6b 页 WYG0722-0467b.png
  咸与时而偕行时当益者无不益也是以圣人体
  自然之理神道设教必因时以厚民生制器尚象
  必随时以利民用则天下莫不受其益造化运自
  然之理洪纤高下皆因时而不偏飞潜动植皆随
  时而不失则万物莫不受其益圣人天地同一至
  公至仁之心天即圣人也圣人即天也此益道之
  所以为大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7a 页 WYG0722-0467c.png
  周易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编修(臣/)冯秉仁
  程子曰卦才下动上巽动而巽也为益之道其动
  巽顺于理则其益日进广大无有疆限也动而不
  顺于理岂能成大益也以天地之功言益道之大
  圣人体之以益天下也天道资始地道生物天施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7b 页 WYG0722-0467d.png
  地生化育万物各正性命其益可谓无方矣方所
  也有方所则有限量无方谓广大无穷极也天地
  之益万物岂有穷际乎天地之益无穷者理而已
  矣圣人利益天下之道应时顺理与天地合与时
  偕行也
  顾象德曰既奋发又沉潜学所以日新故日进无
  疆天下施地上行化所以不已故其益无方此皆
  时之自然者故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8a 页 WYG0722-0468a.png
  (臣/)谨按圣人崇效天卑法地内而修德于一身外
  而施利于天下无非体造化自然之理而已此其
  道莫著于益卦卦才下动上巽动则鼓奋发有为
  之气巽则密沉潜观理之思修德者震动恪恭敦
  行不怠而又从容涵养深造自得则日新又新有
  层累而日上者汤之圣敬日跻成王之日就月将
  学有缉熙于光明皆此意也(臣/)又谓震得乾之初
  爻有自强不息之义巽得坤之初爻有柔顺利贞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8b 页 WYG0722-0468b.png
  之义则动巽皆所以法天地故其益日进无疆无
  疆者天地之词也坤之彖曰德合无疆中庸曰悠
  久无疆圣人法天地以为功则亦与天地同一无
  疆益在一身者如是益在天下者亦然天地生万
  物圣人养万民其道一也天道高而下济地道卑
  而上行乾则资始坤则成物一施一生而品物流
  形各正性命其益万物也诚无限量矣然而春生
  夏长秋敛冬藏天地之益万物惟其时而已假令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9a 页 WYG0722-0468c.png
  冰坚木落之时而有甲拆勾萌之象岂得谓阴阳
  和而万物生乎圣人法天地之益亦正法天地之
  时书曰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乾之九三曰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益在学问者必有取乎
  时之义而况恩敷四海利济苍生有不与时偕行
  者哉尝考月令所载凡行庆施惠等事皆乘时布
  令无凌节无滥施此时之大槩也而其道有当及
  时者有当顺时者值水旱而蠲赈因流离而安集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79b 页 WYG0722-0468d.png
  稍一后时民不聊生如天地之降时雨泽枯槁而
  成丰穰此及时之益也若夫政以时修事以时举
  循作讹成易之序垂耕桑畜牧之经休养生息食
  德饮和未尝有格外之恩膏而斯民受福无穷此
  如戴天而忘其高履地而忘其厚是顺时之益也
  总之尽性以尽人物之性赞化育位三才皆有与
  天地合德者观于益道而知之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0a 页 WYG0722-0469a.png
  周易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主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给事中(臣/)朱凤英
  宋儒朱子曰动巽二卦之德乾下施坤上生亦上
  文卦体之义又以此极言赞益之大
  (臣/)谨按此节乃言圣人体益之道以益天下准诸
  人事天道而无不然者而因以著时中之用也盖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0b 页 WYG0722-0469b.png
  物我同体天人一原朝野上下间原无彼此之隔
  而应感施受之情几立于此诚验于彼往来迭用
  而不穷者莫不有当然之节主乎其中夫亦曰时
  而已矣夫时者天地之枢机默运而常隐于不言
  圣心之因应无方而恒徵于有象试以益之在德
  业言之动以励进修之志而健行者自强巽以深
  研悦之功而缉熙者不已动以开巽巽以善动而
  日新之机愈引而不自知更以益之在造化言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1a 页 WYG0722-0469c.png
  天道下济乾元开资始之功地道上行坤元广资
  生之用施因生而不穷生以施而不匮而品汇之
  盛普遍而不可极大哉时乎准诸天人而无或异
  者乎然就其一时各至者以观一动一巽互为其
  根一施一生旋相为质而时固万变而难拘就其
  一时合至者以观即动即巽逊敏交致即施即生
  易简同符而时又一定而不易则天下孰非时哉
  凡益之道可类推矣盈虚消长之故圣人辨之为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1b 页 WYG0722-0469d.png
  最精故极深研几而迭运者在神明不在迹象化
  裁通变之宜圣人协之为至一故因心作矩而推
  迁者在宥密即在流行与时偕行而圣人体益之
  道全矣(臣/)尝思之圣人视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
  人而动巽相资敬胜与缉熙并懋施生互用恺泽
  与爱戴胥忘由是酌盈济虚裒多益寡胥天下而
  无不被其益者正其益之广大均平与天地合其
  德者也然则时也者圣心一中之准所以统天人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2a 页 WYG0722-0470a.png
  上下而无间者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3a 页 WYG0722-0470c.png
  周易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
             编修(臣/)秦勇均
  本义曰动巽二卦之德
  程传曰以二体言卦才下动而上巽动而巽也为
  益之道其动巽顺于理则其益日进广大无有疆
  限也
  (臣/)谨按圣贤之学所以能日新不已而造乎广大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3b 页 WYG0722-0470d.png
  高明之域者初非因任自然而可坐收成效也亦
  非勉强从事而以助长为功也其振作有为常足
  以迅赴其几而其从容不迫又有以密循其理夫
  是以毕生无止境而功之所诣为独隆观于大易
  下动上巽之卦名之曰益益也者以莫不增之谓
  也进之道也然非动则无以鼓进之机非巽则无
  以得进之序譬之行远焉裹足而不前固自画其
  进矣幸而奋其步武以为计程可至然不循其序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4a 页 WYG0722-0471a.png
  欲一蹴而至之如蹶者趋者不过崇朝而废耳甚
  且捷径以窘步骛广以自荒其不至捍格多阻者
  几希故学之日进无疆断非动而巽不可盖精神
  以奋发为先而理义非沉潜不入奋发则怠气无
  自乘常以迈往而致其决所谓强有力者能胜果
  而确焉无难也沉潜则轻心不敢肆常以详审而
  得所安所谓优而柔之使自得之餍而饫之使自
  趋之也刚克柔克日复一日说命所云厥修乃来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4b 页 WYG0722-0471b.png
  德修罔觉者其效皆由于此今观于雷风相薄之
  象迅击起于下而草木甲拆者雷之功也其宣幽
  达滞披拂荡涤于天地间使物情莫不畅遂者则
  风之力也雷动而风巽清宁之宇景象赖以常新
  即卦象以验卦德而日进无疆之义更晓然矣是
  以学易之君子无因循之失亦无凌躐之虞有淬
  砺之功复有安详之度积累不疏于一息孰测其
  端倪功修罔替以终身孰穷其究竟无他动而巽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5a 页 WYG0722-0471c.png
  故也而动巽以日进其大要不外于迁善改过而
  已盖动于善之当迁而非巽以为循途之赴究不
  能精义以入神动于过之当改而非巽以为敦复
  之基亦何能洗心而藏密惟其奋迅激昂之用即
  寓于优游涵泳之中斯迁善而自融其迹改过而
  不觉其难希贤希圣希天将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其为益也岂不大哉抑(臣/)更进推之人君秉刚中
  之德以法天行之健所云自强不息者固主乎动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5b 页 WYG0722-0471d.png
  而言诗言单厥心书言疾敬德春秋之义树德莫
  如滋礼记之文庄敬则日强此固皆以动为益者
  也然朝夕之乾惕维殷而德性之充养有素如尧
  之安安舜之温恭汤之宽仁文之徽懿则又皆以
  巽为益者也盖动则运四海于一心巽则洽众心
  于一巳日新而化理俱新无疆而皇图永固则天
  德王道一以贯之矣益之时义大矣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6a 页 WYG0722-0472a.png
  周易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
           监察御史(臣/)吴文焕
  (臣/)谨按圣人之学必日进而始可言益也然非有
  以相资则不为功苟不得其道以加励焉欲身心
  之际交修而奏效也庸可得乎惟观于益之卦德
  而可以知圣学矣益有求其益以为益者迈往之
  力宜奋于崇朝而不当拘乎其故益有忘乎益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6b 页 WYG0722-0472b.png
  为益者积累之功当要之毕世而不可骤期乎其
  成今观内卦固动者也古今艰大之业非有振迅
  之才以励之虽有神圣之质安坐而不前几无殊
  于愚钝学之所以贵于能动也神动则敏志气发
  而精神生形动则勤勉强深而才分出吾既以圣
  贤自期何容优游而坐废所为求其益以为益者
  动之谓也以观外卦则巽者也古今精微之旨非
  有沉潜之志以入之虽有雄毅之姿一往而莫返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7a 页 WYG0722-0472c.png
  亦终失之浅尝学之所以贵乎能巽也心巽则能
  密意气敛而静中之所得乃至理巽则不浮功力
  纾而迟久之所悟乃真吾既以粹精是务自不惜
  逊心以相求所谓忘乎益以为益者巽之谓也日
  进无疆从可知矣吾学之进退原无中立之几巽
  而先之以动今日之进迟诸异日而不敢惟能动
  为能进也假令缓而赴之则将无以图始学之隳
  于怠弛者固不少也而进其于何望也哉吾学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7b 页 WYG0722-0472d.png
  进境非有中止之数动而继之以巽一日之益深
  诸日日以为功惟能巽愈能进也假令迫而图之
  则将难于持久学之荒于欲速者尤不少也而进
  其何由致也哉是故有震动恪恭之意则可以立
  致太平有和平宽厚之心则可以化成久道圣学
  也即圣治也一以贯之而已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8a 页 WYG0722-0473a.png
  周易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监察御史(臣/)杨勋
  (臣/)谨按易下经之有益犹上经之有泰乾坤相交
  其小往大来者可以徵万物之通巽震相协其阳
  变阴合者可以观万物之益故二卦皆有及物之
  功而万物生生变化无穷之妙则尤著于益盖益
  之为卦上巽下震巽震者皆索乎乾坤之初者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8b 页 WYG0722-0473b.png
  乾以初画之阳下交于坤天道之下济也坤以初
  画之阴上交于乾地道之上行也而一施一生有
  其体且上卦为风风从天降是即天之施也下卦
  为雷雷自地出是即地之生也而一施一生有其
  象今夫两仪定位者天地之体所以立二气交感
  者天地之用所以行自太极握动静之枢而阴阳
  有互藏之宅静专而动直焉静翕而动辟焉其施
  也气方行而朕兆莫窥万物于是而资始矣其生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9a 页 WYG0722-0473c.png
  也气已凝而胚胎有质万物于是而资生矣由是
  雷霆风雨六子各赞施生之功水火木金四时各
  任施生之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生生者不息
  见乃谓象形乃谓器而芸芸者不穷其为益也何
  如乎是故天职施而后生者有资地职生而后施
  者皆实此天地之相成为益也而富有日新乃充
  周而无外且天施无形而流形以后仍各正其性
  命地生有象而成象以后仍保合其太和此天地
御览经史讲义 卷六 第 89b 页 WYG0722-0473d.png
  之善留其益也而显仁藏用遂循环而不已以言
  其益宁有方也哉若夫继天地之志述天地之事
  体乾父坤母之心以财成其道辅相其宜施生之
  无待于人者为天地因其功施生之有待于人者
  为天地平其憾尽万物而煦妪覆育之则无方之
  益在天地者又属之圣人矣此一人首出所以参
  三才而立极与两大而合德也与
御览经史讲义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