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a 页 WYG0722-038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览经史讲义卷五
  周易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右中允(臣/)朱良裘
  王弼注曰相临之道莫若说顺也
  朱子本义曰地临于泽上临下也教之无穷者兑
  也容之无疆者坤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b 页 WYG0722-0383b.png
  (臣/)谨按天泽曰履履者以下承上也地泽曰临临
  者以尊适卑也万物莫不尊天而亲地于此可见
  而王者所以崇效而卑法者皆取诸此矣系辞曰
  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又曰说万物者莫说
  乎泽既说而顺临民之道备矣而彖必以刚浸而
  长刚中而应释临之义者盖说而顺之道必有至
  健者以主乎其中然后得大亨以正而有合于天
  之道此即董仲舒所谓阳常以生育长养为事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a 页 WYG0722-0384a.png
  阴常积于空虚不用者也夫丽泽之功朋友资以
  讲习厚载之德品物纳于含宏故曰说言乎兑致
  役乎坤是教之无穷容之无疆皆临民者必不容
  己之事乃言教而必系之以思言容而必极之于
  保者于以见教非徒提命之谆谆容亦不仅度量
  之相越己也党庠术序所以教民者綦详而琴书
  干羽皆载深宫之德意以周流而后有以感发其
  性情而沦浃乎肌髓井疆庐舍以奠其居比闾族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b 页 WYG0722-0384b.png
  党以联其谊制节谨度以厚其生所欲与聚所恶
  勿施必使天下之大九州之远皆有以安其出作
  入息之常而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所谓保之如赤
  子而视之如伤也孟子言圣人之教民曰劳之来
  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此可以知圣人之心思无一息不与斯民之日用
  饮食相流通而其言保民也举斯心以加诸彼而
  达于家邦讫于四海夫岂有此疆彼界之分与抑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a 页 WYG0722-0384c.png
  又闻之易之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
  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而言也然树之后
  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必统于首出庶物之一人
  故必有知人善任之能而后克殚作君作师之职
  此六五所以言知临大君之宜也有知周万物之
  能必有仁覆天下之量其积之也至厚而后运之
  也不劳此上六所以言敦临吉无咎也中庸言唯
  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此知临之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b 页 WYG0722-0384d.png
  也其言德之积于中而见于外者首之以宽裕温
  柔此敦临之义也然则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非
  知之尽仁之至而全乎自强不息之勇者孰能与
  于斯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a 页 WYG0722-0385a.png
  周易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侍讲(臣/)冯秉仁
  胡氏炳文曰不徒曰教而曰教思其意思如兑泽
  之深不徒曰保民而曰容保其度量如坤土之大
  (臣/)谨按帝王抚有寰宇海隅向风四方从欲固将
  举万民之众登衽席敦礼让臻熙皞之庥而成久
  道化成之治者也是以首出庶物取象于乾厚德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b 页 WYG0722-0385b.png
  载物取势于坤容民畜众则师之道昌辅相裁成
  则泰之爻著为养为教易之说也大备而泽上有
  地更取义于临者其于君民相接之谊殆有恺切
  言之者与今夫苍苍在上天之临也终古代明日
  月之临也而莫高匪天日月无私照承乎下者蒙
  其覆而忘其德其象则然矣惟夫地之上泽滴滴
  必归无源不浚言乎茹纳也有包育之能言乎积
  渐也有涵濡之力其气通其情洽圣人观象于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a 页 WYG0722-0385c.png
  而即以教思无穷容保无疆归之君子其取义实
  宏且挚焉盖九重之上廉远堂高而人君痌瘝为
  怀则无远弗届是以庄临之以威临之而实以惠
  临之也故夫言教而复言思者言乎条诰训约之
  颁布诸涣汗者为犹浅而委曲开导之意实系乎
  天子之隐忧言保而复言容者言乎蠲租赈贷之
  施出之赉予者为旷典而维持调护之能实发于
  皇心之肫恳不然一夫不获时予之辜民未知礼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b 页 WYG0722-0385d.png
  未生其共将所谓无穷无疆者方诸地泽之义不
  大相径庭乎二典之训曰食哉惟时敬敷五教三
  代以还凛民惟邦本之旨而肇修人纪视民如伤
  生其时者承风动歌乐只乎尚矣亦越汉唐而
  后力田有诏学校有式躬履至道以示四方务兹
  稼穑以臻仁遂岂不以民犹水也不拯其流将靡
  所极君实临之风化之行必由近始夫乃以教以
  养浃髓沦肌重熙累洽迄百年必世之遥犹戴恩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a 页 WYG0722-0386a.png
  膏于不替以云教之无穷其思实远也以云保之
  无疆其容乃大也此而揆于地泽之交阴阳之气
  刚柔之用诚有若合符节者君人者果何道而能
  几此哉唐陆贽奏疏云君人之道子育为心虽身
  处九重而虑周四表近取诸身如疴痒之关乎四
  肢也远取诸物如品汇之鉴于两曜也故时有凶
  害而人无流亡恃天听之必闻知上泽之浸至今
  试即其说而参究之已饥已溺即教思之思欲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b 页 WYG0722-0386b.png
  欲达即容保之容夫教人以善谓之忠何以守位
  曰仁忠也仁也岂外假之数哉亦惟端本于君心
  之常临而已矣若乃皇路升平士民乐业而保民
  如赤之衷方且给求养欲之慇慇救弊补偏之急
  急则上下之气通地泽之情浃于以上召天和而
  绍唐虞三代之治也何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a 页 WYG0722-0386c.png
  周易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编修(臣/)张若需
  蔡清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
  又从而振德之可见君子教思之无穷民吾同胞
  必使皆乐其乐而利其利可见君子之容保民无
  疆也
  (臣/)谨按治天下之道不外教与养两端唐虞尚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b 页 WYG0722-0386d.png
  命契为司徒则曰敬敷五教命弃为后稷则曰播
  时百榖所以正德利用厚生者功叙惟歌俾之勿
  坏三代以来教民之道益详保民之政益备而良
  法美意尤莫具于周礼一书间尝考之地官司徒
  掌邦教典曰教典职曰教职象曰教象法曰教法
  官曰教官教官之属似专为教设乃观大司徒之
  职主土地封疆之政以土会辨物生以土宜辨名
  物以土均之法制地征而后施之以十有二教兴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a 页 WYG0722-0387a.png
  之以乡三物防伪而以五礼教之中防情而以六
  乐教之和其属则乡师至比长有考德行察道艺
  月吉读法之文遂人至邻长有授田野教稼穑三
  岁兴氓之制而且师氏保氏迪于上司谏司救训
  于下廪人以数邦用司稼以均民食下至土化之
  法潴浍之宜莫不掌之专官施其禁令然后知圣
  人之于民也必先有以尽地利而后可以淑人心
  既有以淑人心而后可以复民性成周教养之法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b 页 WYG0722-0387b.png
  分见于六官而司徒独备其全虽其条目布置先
  后不一以见教不徒行养有兼济而使民相生相
  爱之具实参错而并施也方策所载纤悉毕备莫
  非圣人精神智虑之所寄而运量之广固恢恢乎
  纳万物于在宥矣是故治术多端本于建极教之
  无穷者系乎思也保民无疆者实能容也使出身
  加民之际无至诚恺恻之意与之相永则徒法不
  能以自行将有久而必敝之势而一切苟且迁就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9a 页 WYG0722-0387c.png
  之治仅能补救于一隅不克普美利于遐迩皆君
  子所不道也然则至治之世德教洽于人心经纶
  弥于海宇优游渐渍入之最深旁皇周浃覃于无
  外象涵濡于兑泽安持载于坤舆戴履之伦有几
  忘帝力于何有者不将轶官礼之隆规而臻勋华
  之上理也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0a 页 WYG0722-0388a.png
  周易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监察御史(臣/)金溶
  本义曰二者皆临下之事教之无穷者兑也容之
  无疆者坤也
  (臣/)谨按人主之君临天下统御寰区非徒拥崇高
  之位擅威福之柄也其精神智虑常关注于匹夫
  匹妇之隐而协其性情谋其家室其念之诚也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0b 页 WYG0722-0388b.png
  加无已其量之宏也无远弗周故读易至兑下坤
  上之卦而叹圣帝明王之所以为民计者至深且
  远也盖天下之至愚者民也天不忍其终于愚昧
  于是生先觉之圣人以作之师而教立焉天下之
  至涣者民也天不忍其少有颠连于是有继天之
  元后以作之君而养兴焉而易卦之临具此义矣
  且泽取乎润物有渍渐不已之意故教而深之以
  思地取乎载物有含蓄无尽之意故保而深之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1a 页 WYG0722-0388c.png
  容固不徒沾沾于教养之虚名而洵有与泽俱深
  与地俱永之实际也但从来上之所施于民民之
  厚期于上举不外此教养二事而二事之中又有
  先后之分缓急之异不可不察也书曰资富能训
  孟子曰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
  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是谋生之不及则虽有党
  庠术序能驯其耳目究不能洽其心思何也志有
  分也民生有蕃衍之势固不能无所资而立天地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1b 页 WYG0722-0388d.png
  有自然之利亦不能无所待而开一夫不耕或受
  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而复有山川之限隔时
  世之变迁地势之广狭风俗之厚薄气运之盛衰
  极纷纭不齐之致欲使天下之疲癃残疾茕独鳏
  寡无一不在包含遍覆之中而获长养生全之庆
  此亦事之最难区画经营者也而圣人于此若有
  不敢畏其难者汲汲皇皇肫肫恳恳有其法不徒
  恃其法而法外复有运用有其泽不徒恃其泽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2a 页 WYG0722-0389a.png
  泽外更有恩勤竭其心思神其经纬务使地无遗
  利人无遗力不计目前不规小利被润泽而大丰
  美所谓体仁长人乐天者保天下者此也由是比
  户封而亲逊自裕俯仰足而揖让皆兴物畜然后
  有礼将有相因而渐至者矣是故论教于养之先
  者王道之成论养于教之先者王道之始养之为
  势难而急教之为数易而缓观临之象而致治之
  能事毕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3a 页 WYG0722-0389c.png
  周易
 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侍读(臣/)周玉章
  (臣/)谨按天生民而立之君戴之为元后亲之为父
  母必将合天下之身心而陶淑之萃亿兆之室家
  而康乂之乃克称临民之任盖临者非第以贵驭
  贱以卑承尊之谓谓其有以教之也谓其有以保
  之也唐虞之世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敷教在宽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3b 页 WYG0722-0389d.png
  民则惠其所以嘉惠元元者深矣三代以来法制
  大备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
  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
  逮不足自司徒司空而下以至乐正党正比长族
  师皆司教民之官也载师闾师遂人均人皆分保
  民之职也以故风民醇茂狱讼衰息衣食饶足菑
  害不生熙熙然太平之盛治与然教不恃乎术之
  多而贵有此诲人不倦之心保固期乎泽之渥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4a 页 WYG0722-0390a.png
  尤重此怙冒无外之量读临卦之象辞而可见矣
  胡氏炳文曰不徒曰教而曰教思其意思如兑泽
  之深不徒曰保民而曰容保民其度量如坤土之
  大盖崇四术立四教党庠术序有其地诗书礼乐
  有其文兴贤举能示之劝觥挞郊遂示之惩教民
  之道尽矣而君子勤勤恳恳之心无时或已惟愿
  家皆孝弟户尽醇良与吾民日渐月摩沦肌浃髓
  教思无穷程子所谓至诚无斁也任九职定九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4b 页 WYG0722-0390b.png
  农桑畜牧殖其本山林川泽取其材比闾族党奠
  其居兵甲车乘捍其患保民之制详矣而君子民
  胞物与之量扩之弥宏真觉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必使一夫无不获之辜海隅无未遍之泽容保无
  疆程子所谓广大无限也夫教人以善谓之忠若
  临天下者之曲成万物将昆虫草木且被其光华
  而属在含生负性者可知一命之士留心利物必
  有所济若临天下者之覆冒苍生虽奕祀万年犹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5a 页 WYG0722-0390c.png
  享其乐利而当时之饮和食德者更将何如甚矣
  其无穷也甚矣其无疆也兑之象曰君子以朋友
  讲习坤之象曰君子以厚德载物至兑与坤合而
  以上临下之象呈焉君子观其象法兑泽之义孚
  化于群黎体坤厚之德锡福于兆庶尧舜禹汤文
  武之临民率由此道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6a 页 WYG0722-0391a.png
  周易
 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编修(臣/)孙人龙
  朱子曰二者皆临下之事教之无穷者兑也容之
  无疆者坤也
  蔡清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
  又从而振德之此可见君子之教思无穷民吾同
  胞以至鳏寡孤独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必使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6b 页 WYG0722-0391b.png
  皆乐其乐而利其利此可见君子之容保民无疆
  也
  (臣/)谨按先儒谓泽上有地其象为临临下之道不
  外教与养两端而泽以沦浃至深为义故有教导
  人之意不徒曰教而曰教思者其意念必如兑泽
  之深而真诚罔斁焉地以渐被甚广为义故有容
  受人之意不徒曰容民而曰容保民者其度量必
  如坤地之大而博厚无遗焉此君子之善体乎临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7a 页 WYG0722-0391c.png
  卦之义者也盖尝念之百姓者朝廷之赤子也故
  唐刘蕡谓宜令慈仁者亲之育之如保傅焉如乳
  哺焉如师之训导焉而后民之于上也敬之如神
  明爱之如父母宋欧阳修亦云唐虞三代之为法
  其虑民之意甚精治民之具甚备防民之术甚周
  诱民之道甚笃行之以勤而被于物者洽浸之以
  渐而入于人者深故民之生也不用力于南亩则
  从事于礼乐之际不在其家则在乎庠序耳闻目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7b 页 WYG0722-0391d.png
  见无非仁义道德而趋之不知其倦是则临天下
  者立教兴养固惟至诚无息以贯彻于一日万几
  之中而若地方有民社之责者尤必仰承德意辅
  化宣猷凡制田里薄赋敛设学校立师儒匪第曰
  奉行故事而已也务在本实心为实政而开衣食
  之源兴礼让之化渐渍涵濡所以复民性者初终
  靡倦广博深厚所以遂民生者遐迩咸周夫然后
  风俗美而教化行乃克奏太平盛治于亿万年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8a 页 WYG0722-0392a.png
  周易
 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监察御史(臣/)李清芳
  朱子注曰地临于泽上临下也二者皆临下之事
  教之无穷者兑也容之无疆者坤也
  (臣/)谨按此章地泽之象而圣人系之以辞则以人
  君之所以教养斯民者为言可以见人君代天理
  物必其有以使覆载之中无一物不得其所以遂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8b 页 WYG0722-0392b.png
  其生以复其性而跻一世于荡平正直之休然后
  可以参三才而立极也何也泽之深而无间浸灌
  滋润其被于物也无不发荣焉地之广而无外溥
  博深厚其及于物也无不咸亨焉君子体于泽而
  为教思则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使皆有
  以全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圣人之
  心乃安焉体于地而为容保则养之以保息安之
  以本俗聚之以荒政使其器用之利而财求之阜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9a 页 WYG0722-0392c.png
  百室之盈而妇子之宁而圣人之心乃快焉然论
  其序则养先于教既富方榖衣食足而后知礼义
  论其极则教深于养民可使由不可使知自新必
  推以新民故敷锡庶民之义必以会极归极为至
  焉而容保之实事则惟曰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周
  官颁十有二职于万民使各尽其力之所极无旷
  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教思之实事则
  惟曰设大学以教国立庠序以化邑五礼教之中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19b 页 WYG0722-0392d.png
  六乐教之和六德六行六艺三物以宾兴之而已
  矣夫自谋衣食岂其一一仰给于上惟民生厚岂
  在上者之相为赐然而其职皆在于君者盖以天
  生民而立之君聪明睿智足以有临则光天之下
  至于海隅苍生莫不托命此圣人所以引为己责
  而惓惓不已之意如泽之深浑浑无涯之化如地
  之大也裁成辅相参赞化育于以君临万邦岂不
  盛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0a 页 WYG0722-0393a.png
  周易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检讨(臣/)吕炽
  程子曰五以柔中顺体居尊位而下应于二刚中
  之臣是能倚任于二不劳而治以知临下者也夫
  以一人之身临乎天下之广若区区自任岂能周
  于万事故自任其知者适足为不知唯能取天下
  之善任天下之聪明则无所不周是不自任其知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0b 页 WYG0722-0393b.png
  则其知大矣五顺应于九二刚中之贤任之以临
  下乃已以明知临天下大君之所宜也其吉可知
  又曰君臣道合以气类相求五有中德故能倚任
  刚中之贤得大君之宜成知临之功盖由行其中
  德也
  朱子曰以柔居中下应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
  之事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
  (臣/)谨按卦之爻辞及小象俱未明言任人之义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1a 页 WYG0722-0393c.png
  注易者推求其义则五与二为正应为能虚中以
  听故皆以不自用而任人言之正与中庸舜其大
  知也与一章意义相合盖人君之临天下所莅者
  大一人之耳目不敌众人之闻见唯广询博采翕
  受敷施则合天下之聪明皆一己之聪明其为知
  也大矣此即舜之好问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也
  传又归之于行中臣以为此有二义一者君能行
  中则宅心处事无偏倚之私故能任贤勿贰以成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1b 页 WYG0722-0393d.png
  其知一者人君听受天下之言其中过与不及亦
  甚参差不齐唯斟酌其至当不易者见诸施行则
  稽于众者断于独其权衡仍在君而不在臣夫然
  后理无不得而庶绩咸熙此即舜之执其两端用
  其中于民也程子于后一说似尚未及要而论之
  临天下者莫贵于知故周书曰亶聪明作元后元
  后作民父母商书则曰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虞书
  则曰明四目达四聪此皆与知临之说相发明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2a 页 WYG0722-0394a.png
  也而知莫贵于行中虞书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商书言建中于民周书言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
  章此皆与行中之说相发明者也盖临上卦为坤
  故取藏知之义五爻居中故取行中之义循是而
  勿替焉即谓上六之敦临谓其敦厚于临故吉而
  无咎岂非存此大知用中之德加以至诚不息之
  功故能跻天下于郅隆之治者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3a 页 WYG0722-0394c.png
  周易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监察御史(臣/)周祖荣
  程子曰五有中德能倚任刚中之贤得大君之宜
  成知临之功盖由行其中德也
  (臣/)谨按人臣之知居于一偏以明不明为量故负
  一长者皆可见功于国人君之知期于得中以宜
  不宜为量故不遍物者自足取用于人古之称大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3b 页 WYG0722-0394d.png
  知者莫如舜而惟不自用而取诸人遂成执两用
  中之治临卦之六五其犹是乎柔中居尊有六四
  以为之相能守正而亲贤有九二以为之应能竭
  诚以事上于是合天下之知以成一人之知而即
  以一人之知运用乎天下之知岂非聪明睿智足
  以有临者乎顾所谓宜者何也人君立一政而不
  能行于天下不可谓宜人君行一政而不能允协
  于中亦不可谓宜象以行中为大君之宜谓能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4a 页 WYG0722-0395a.png
  中则必虚己任人集众善以成一是故曰宜也夫
  君道莫先于养民而劝农课桑待人而治莫重于
  教民而议礼正乐得人而兴惟知临之主明于简
  贤方其政之未行也有咨询之诚有论辨之典操
  之于衡鉴者见择中之精焉及其政之将行也有
  股肱之寄有心膂之托措之于委任者见执中之
  一焉以此临天下所谓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者
  不劳而自致此诚神灵首出左右咸宜者与要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4b 页 WYG0722-0395b.png
  中而曰行言其用也如论其体其必系于君心乎
  基命宥密能观乎万化之源清明在躬克建乎维
  皇之极大君为天下得人而天工以亮庶绩以熙
  凡厥庶民无弗协于中者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
  差何以与此也故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5a 页 WYG0722-0395c.png
  周易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给事中(臣/)宫焕文
  朱子曰以柔居中下应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
  之事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
  程子曰五以柔中顺体居尊位而下应于二刚中
  之臣是能倚任于二不劳而治以知临下大君之
  所宜也其吉可知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5b 页 WYG0722-0395d.png
  (臣/)谨按临之取义以爻之阴阳言则为刚临柔以
  象之地泽言则为上临下皆以己临人之义也君
  道也卦之六五居大君之位主坤之顺致兑之说
  是宜为君而无不吉矣顾必下应九二刚中之臣
  乃始称知临而为大君之所宜而吉者何哉盖人
  主以一身居乎巍巍之上以一心运乎茫茫之中
  其于天下之事与人固皆有相临之分惟是道济
  天下必先知周万物而知周万物者如徒恃一己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6a 页 WYG0722-0396a.png
  之知以周之未必果周之而不遗也中庸言至圣
  聪明睿智足以有临者非谓役吾耳目运吾心思
  以求尽天下之无穷也亦惟不自用其聪而能用
  天下之耳以为聪则其聪无不闻不自用其明而
  能用天下之目以为明则其明无不见不自用其
  睿智而能用天下之心思以为睿智则其睿无不
  通而其智无不知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又曰股
  肱惟人艮臣惟圣诗言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6b 页 WYG0722-0396b.png
  又曰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凡皆不自用而任人
  之道也知之事也是以自古圣帝哲王莫不劳于
  求贤而逸于任人三代以前若尧之得舜舜之得
  禹皋陶成汤武丁之得伊傅文武之得周召望散
  固皆用贤勿贰而致堂廉一德之休三代以后如
  汉之得萧曹丙魏昭烈之得诸葛唐世之得房杜
  姚宋宋世之得文范富韩欧阳司马诸贤亦皆知
  人善任而收宫府一体之效此其为大君之宜临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7a 页 WYG0722-0396c.png
  下之吉尤其彰明较著者也尝考程子之说曰君
  贵明不贵察臣贵正不贵权今按临之刚中如九
  二是臣道之正者也柔中如六五是君道之明者
  也五惟以君之明任臣之正故能上下交孚而德
  合于中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谓其能以知行
  中也夫惟中之所在而知及之因倚任之则君臣
  道合矣君臣道合以之临百官而百官以治以之
  临万民而万民以察由是教思无穷天下鼓舞其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7b 页 WYG0722-0396d.png
  化而莫测其用容保无疆天下涵濡其德而莫名
  其功岂非亶聪之隆规元后之伟绩与抑参诸他
  卦自临而进则为泰泰之六五其占曰以祉元吉
  盖亦取下应九二任贤而成交泰之功是知取人
  为大自用则小明良喜起千古为昭要惟在我之
  权度精切不差夫然后收公听并观之益无偏信
  专任之私此又存乎任人之先者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8a 页 WYG0722-0397a.png
  周易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监察御史(臣/)张孝挰
  程传曰五以柔中顺体居尊位而下应于二刚中
  之臣是能倚任于二不劳而治以知临下者也夫
  以一人之身临乎天下之广若区区自任岂能周
  于万事故自任其知者适足为不知惟能取天下
  之善任天下之聪明则无所不周是不自任其知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8b 页 WYG0722-0397b.png
  则其知大矣五顺应于九二刚中之贤任之以临
  下乃己以明知临天下大君之所宜也其吉可知
  (臣/)谨按仲虺告汤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夫子称
  舜为大知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盖天下之理
  资于人则不劳而取诸己则有限诚以一人之耳
  目心思断不能周乎万事万物之广故虽明如离
  娄必有所不能见聪如师旷必有所不能闻心思
  如尧舜必有所不能及苟自恃以为无所不见无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9a 页 WYG0722-0397c.png
  所不闻无所不及则举其一而废其百察于迩而
  遗于远万事万物之广所失有不可胜言者矣大
  抵人君之道有二或端拱无为以希穆清之化而
  所任非人则政必丛脞而不举或励精自治以任
  天下之重而不复任人则势必劳苦而无功然而
  慕无为者中材之主而不轻任人者每多出于英
  明贤哲之后盖其聪明神武本乎天纵其于天下
  之贤才每多否而少可而又其措置之力恢恢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29b 页 WYG0722-0397d.png
  馀是以不难毅然以自任而不甚责成于其臣子
  然大君终日焦劳于上而其下至于熟视而不敢
  有所为甚者积习既久恬嬉成风乃至庸懦而不
  能有所为则人主又何利于此是故君者职要者
  也臣者职详者也职要则莫要于任人昔文王罔
  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而务克知三有宅心灼见
  三有俊心诚以天职修而上有所承体统立而下
  有所寄非任人不可也若秦始皇之衡石程书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0a 页 WYG0722-0398a.png
  文帝之卫士传餐处万乘之尊躬庶司之务劳而
  日拙何足尚乎夫惟合天下之聪明以为聪明则
  视听博而靡遗合天下之心思以为心思则计虑
  周而鲜忒大权独揽于上群材奔走于下求贤劳
  者其任人逸以仁育者必以知临舜有五人武有
  十乱唐虞三代之隆未有不本乎此者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1a 页 WYG0722-0398c.png
  周易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监察御史(臣/)陈高翔
  程子曰五以柔中顺体居尊位而下应于九二刚
  中之臣是能倚任于二不劳而治以知临下大君
  之所宜也其吉可知
  朱子曰以柔居中下应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
  之事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1b 页 WYG0722-0398d.png
  (臣/)谨按居上临下谓之临而六五以中德居尊位
  所谓聪明睿知足以有临者也故有取于知临之
  象夫以天下之大万民之众必欲事事而理之物
  物而察之其势有所不能故所谓知者不在于遍
  物而在于亲贤亲贤斯能遍物矣唐虞之世府修
  事和揆其所以致此者曰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夫明四目达四聪则天下之聪明睿知皆一己之
  聪明睿知斯其足以有临也虽然自古人君孰不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2a 页 WYG0722-0399a.png
  欲任人而任得其人者往往而少盖人不易知知
  人原不易或行与言违或心与迹异初终殊辙常
  变改观趋走承顺有似于恭逡巡畏缩有似于谨
  依违两可有似于和阿谀逢迎有似于忠诸如此
  类难以悉数此知人则哲尧舜其难也细观此爻
  柔顺虚中具有知人之德而其所应者乃刚中之
  九二表里如一守正不渝以责难为恭以匪懈为
  谨以不同为和以无私为忠五知而善任之正如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2b 页 WYG0722-0399b.png
  尧之知舜舜之知禹皋陶也其吉宜矣故人君欲
  任人必先知人而知人又非逆亿而伺察之谓也
  清心寡欲则此中虚明洞达如鉴之照物妍媸毕
  现先儒所谓居敬者尤知人任使之本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3a 页 WYG0722-0399c.png
  周易
 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监察御史(臣/)沈世枫
  程传曰君臣道合盖以气类相求五有中德故能
  倚任刚中之贤得大君之宜成知临之功盖由行
  其中德也人君之于贤才非道同德合岂能用也
  (臣/)谨按周公爻辞以知临为大君之宜而孔子象
  传则以为行中之谓者非知之外别有一中乃欲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3b 页 WYG0722-0399d.png
  以中而成其知也夫以舜之大知犹问察隐扬以
  归于用中是可知非中不足以言知也盖人之知
  者或任其聪明而轶夫轨范或务为精密而转至
  迟疑则因知而失中岂惟任人鲜当哉凡发政施
  令亦恐无以善其天亶之用矣夫中无定体随时
  而在惟视乎君心之操舍凡众著于殿廷之间者
  共见而共闻而慎持于宥密之内者独知而独觉
  必于深宫默处之地节嗜欲谨情好无胶于成见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4a 页 WYG0722-0400a.png
  无惑乎旁挠鉴空衡平以审夫至善之所在然后
  任人而权衡悉当制事而偏倚悉泯其所行乃无
  乎不宜也即如临民之务不外教思容保二大端
  乃教而必深之以思者不徒守条教之陈规也保
  而必恢之以容者非以博施济之鸿名也其间因
  地制宜随时变法斟酌尽善咸协于中而后知临
  之用一时蒙其利万世享其福矣夫知为贞固中
  贵允执中固贯彻于知之内而有以相济然非诚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4b 页 WYG0722-0400b.png
  无以守之坚而要诸久此文王著临卦之义必以
  利贞为训而立诚以致中本中以行知信乎为大
  君之宜而天下咸仰亶聪之后已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5a 页 WYG0722-0400c.png
  周易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
 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
 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少詹事(臣/)福十宝
  朱子曰观者有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也盥将
  祭而洁手也荐奉酒食以祭也颙然尊敬之貌言
  致其洁清而不轻自用则其孚信在中而颙然可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5b 页 WYG0722-0400d.png
  仰也四时不忒天之所以为观也神道设教圣人
  之所以为观也
  (臣/)谨按人主一身天下之观瞻系焉云为动静不
  可以不慎也苟君极不立则君道不尊而天下失
  所仰矣岂大观之谓乎故必有顺巽之德内焉于
  理无所乖外焉于事无所拂自一身以达庶政无
  事制度文为之末一皆大中至正之规夫而后端
  拱九五之上一人垂裳而万邦作式有不期然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6a 页 WYG0722-0401a.png
  然者矣然此岂徒崇尚淡漠无为之治也哉观之
  卦辞取义于祭系之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是以
  存诚主敬为大观之本矣人君果能事事如盥而
  未荐之时诚意浑全敬心纯洁以精一凝固之神
  立臣庶兆民之上此时虽有设施不见经营措置
  之劳虽有变通不见纷更粉饰之迹将所存者既
  神所过者自化天下之人潜移默运顺帝之则于
  不知此其感应之捷夫宁有端倪之可寻乎传曰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6b 页 WYG0722-0401b.png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言天之
  神道也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言圣人之设
  教也大观物化即谓圣人以神道设教也亦宜昔
  虞舜恭巳正南面而天下自治文王不大声以色
  而万邦作孚胥此物此志也夫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7a 页 WYG0722-0401c.png
  周易
 有孚颙若
           监察御史(臣/)倪国琏
  朱子曰颙然尊敬之貌言致其洁清而不轻自用
  则其孚信在中而颙然可仰也
  (臣/)谨按此承上文言为观之道如祭者盥而未荐
  之时精诚专一凝而不散孚信之念存于中颙然
  之容见于外盖总不外一主敬之学也夫观德虽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7b 页 WYG0722-0401d.png
  在于民而为观则在于己若居大观之位而欲立
  为观之本非徒致谨乎号令文章已也必也惟精
  惟一守之以中而不敢有一毫怠荒之意无思无
  为持之以正而不敢有一毫轻率之事就如承祭
  者盥而未荐其心纯是一团诚敬聚斋戒之精神
  于一日而致爱致悫积于馨香未达之先通万心
  之仁孝于一心而僾见忾闻凝于祼献未将之始
  此时精意潜孚诚心默契对越感通之微莫过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8a 页 WYG0722-0402a.png
  此所谓有孚也由是理积而气流孚遂并著之于
  象第觉威仪容止之间无不示人以可尊可敬上
  足以格如在之神而充满昭著无不歆享下足以
  慑骏奔之众而精微恻怆罔不祇承其颙然可仰
  者正惟此未涣未散之诚有以凝于内而徵于外
  也夫存此意于庙中则不显笃恭为昭格神明之
  本形此意于民物则临朝渊穆即蟠固天下之原
  程子所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8b 页 WYG0722-0402b.png
  气无不和而四灵毕至矣大哉观乎实德在中则
  有感必应此下观而化所以莫不动其敬顺之心
  以共仰其建中表正之盛治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9a 页 WYG0722-0402c.png
  周易
 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
 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
 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编修(臣/)观保
  程子曰五居尊位以阳刚中正之德为下所观其
  德甚大故曰大观在上下坤而上巽是能顺而巽
  也五居中正以巽顺中正之德为观于天下也为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39b 页 WYG0722-0402d.png
  观之道严敬如始盥之时则下民至诚瞻仰而从
  化也天道至神故曰神道观天之运行四时无有
  差忒则见其神妙圣人见天道之神体神道以设
  教故天下莫不服也
  (臣/)谨按人君继天立极知临九五之尊首出庶物
  之上顺以宅心如尧舜之温恭克让文王之徽柔
  懿恭尤本乎巽以制事盖巽者德之制也以类天
  下之情以通万物之理所以因时而制宜也顾顺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0a 页 WYG0722-0403a.png
  巽皆自其一身言之天德也自一身以达诸庶政
  百度兴而徯志应纪纲饬而号令明本大中至正
  之道以为协中归正之基所以为观于人者也王
  道也至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则以专一之精神发
  而为颙邛之容止即建其有极之意也不动而敬
  不言而信下观而化者即归其有极之意也若夫
  妙不可测之谓圣圣不可知之谓神则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而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四时代谢于其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0b 页 WYG0722-0403b.png
  中亘古亘今无稍差忒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往
  来不穷变化不居天何言而四时行也此天之神
  道也圣人者居天位备天德心与天合道与天契
  凡敕几感物无非体天之妙用故曰圣人以神道
  设教岂若后世谬为谶纬禨祥之说托为荒远无
  稽之谈且假河图洛书以实其说曰此圣人之神
  道设教也哉是以圣人端拱于穆清之上荡荡乎
  化而裁之推而行之神而明之默而成之者莫可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1a 页 WYG0722-0403c.png
  形容斯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鼓舞其
  化而莫测其用忘帝力于何有日迁善而不知所
  谓诚于此动于彼存者神过者化也然则圣人之
  神道非神奇也即民彝物则日用寻常大中至正
  之道也是以大观在上而天下服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2a 页 WYG0722-0404a.png
  周易
 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
            监察御史(臣/)马丙
  宋徐氏几曰下观而化以四阴观二阳言谓上有
  精洁诚敬之德颙然可仰则天下有所观感而化
  如舜恭已正南面而天下自治文王不大声以色
  而万邦作孚自然之感固如此也
  (臣/)谨按君民之际通乎性情感应之机捷于影响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2b 页 WYG0722-0404b.png
  上有显示之模斯下有潜移之效自古迄今未之
  有易也盖君天下者首庶物而作睹垂衣裳而御
  宇志气神明咸与百姓之心思相贯衣冠瞻视常
  与万民之耳目相周风化之原实由于此是故诚
  敬积于一心而德辉畅于四体勿虞勿诈内之不
  参以伪妄之端如圭如璋外之自形其穆皇之象
  渊默之衷彰于王度颙卬之望著于明堂思虑固
  所不存而缘饰亦所不事矜持固所不作而镇静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3a 页 WYG0722-0404c.png
  亦所不知由是自朝廷以至百官自百官以至万
  民聚而睹焉既共凛乎天颜环而象之因以成为
  风俗不待申命悬书而瞻圣主之清光自潜消其
  积习之染无烦令行禁止而对明王之德宇自隐
  动其乐善之思其观而化也非上之有孚颙若者
  足以感之曷克臻此乎故徐氏举舜与文王以发
  明之者盖帝舜以温恭允塞之精心垂旒搢珽施
  于山龙藻火之华而时雍风动之休因之以作海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3b 页 WYG0722-0404d.png
  隅苍生罔不钦承帝德此其徵也文王以徽柔懿
  恭之至意端拱深居发为临保肃雍之盛而乔木
  甘棠之化因之而成小怀大畏罔不乐顺王风此
  亦其徵也是知深宫之作则非欲要结于斯人而
  默召之神势难遏焉虽在愚民能不闻风而向道
  闾里之会归非欲求媚于天子而观感之深心难
  已焉编氓虽陋能不革面而回心故上之所示下
  斯应之其事有必至其几有必然也帝王表正万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4a 页 WYG0722-0405a.png
  邦之道其理岂外是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5a 页 WYG0722-0405c.png
  周易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监察御史(臣/)倪国琏
  程子曰圣明在上则怀抱才德之人皆愿进于朝
  廷辅戴之以匡济天下四既观见人君之德国家
  之治光华盛美所宜宾于王朝效其智力上辅于
  君以施泽天下故云利用宾于王也
  (臣/)谨按此言观道之极盛也五以中正之德大观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5b 页 WYG0722-0405d.png
  在上而最近者莫如六四一爻所以观之最切盖
  斯时在上之本身以出政者谟烈显承炳为邦治
  文章礼乐蔚为国华其盛德之光辉不特见之一
  身而且著之于天下惟四得以仰瞻日月躬睹休
  明有如唐虞之时叙为典礼敷为文德播为干羽
  国光之发越甚隆而禹稷皋夔诸佐皆得就日而
  瞻云又如成周之时显为懿德传为令闻者为雅
  颂国光之宣昭甚远而周召毕散诸臣皆得觐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6a 页 WYG0722-0406a.png
  而扬烈夫明良相遇之日自古为难而声明文物
  之朝代不数觏占斯爻者所以奋然而兴幸际盛
  明愿依末光以景郅治也然此有才有德之士原
  由朝廷数十百年之培植而成盈廷师济所以志
  美于书棫朴菁莪所以兴歌于雅国家于朝觐之
  臣则宾而礼之于草茅之士则宾而兴之是以旗
  章衮舄锡之以礼者敷湛露之深恩而修其方物
  以其介圭用以对越天威焉则燕笑誉处之馀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6b 页 WYG0722-0406b.png
  煌乎观恺乐之龙光也且承筐鼓瑟宴之以乐者
  举鹿鸣之盛典而进于司徒升于司马用以委贽
  彤庭焉则书思对命之际奕奕乎观令德之休光
  也用宾于王者其利如是上下交而其志同策力
  献而其政举大观之主在上岂独六四一爻之幸
  乎诗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菶菶萋萋雍雍喈喈惟有菶萋之嘉荫而因以致
  雍喈之和鸣则四之观光而得与于宾礼也究由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7a 页 WYG0722-0406c.png
  五之中正足以为观于上而令下观而化耳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8a 页 WYG0722-0407a.png
  周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编修(臣/)窦光鼐
  (臣/)谨按贲之彖辞曰文明以止人文也朱子本义
  曰以卦德言之止谓各得其分吕温曰文者言错
  综庶绩藻绘人情如成文焉以致其理然则易所
  谓文犹曰万物各得其理云尔何以明其然也人
  之生也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二者天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8b 页 WYG0722-0407b.png
  下之大患也是故君臣父子之间兄弟夫妇之际
  文之所由起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
  夫妇妇文之所由成也若然则文在天下亦人自
  为正之具耳而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何也道
  率于性而修于教也荀卿曰圣也者尽伦者也王
  也者尽制者也古之圣王观乎人之有君臣而明
  其朝觐燕飨以止于义也观乎人之有父子而明
  其寝膳问省以止于亲也观乎人之有兄弟而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9a 页 WYG0722-0407c.png
  其奉几执酱以止于序也观乎人之有夫妇而明
  其亲迎合卺以止于别也以为是足以厌天下之
  心而观吾化之成矣既而犹虑其未足以厌天下
  之心而观吾化之成也则又为之彫琢刻镂黼黻
  文章以饰其目为之疏房檖越席床第以饰其
  体为之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以饰其乐为之寝兕
  持虎蛟韅弥龙以饰其威为之笾豆樽俎毛炰胾
  羹以饰其爱敬之情为之宾主介绍筐篚玉帛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49b 页 WYG0722-0407d.png
  饰其交会之节使天下之人得其养而好其别安
  其身而深思其意至于步骤驰骋方皇周浃鼓舞
  之而不倦日用之而不知也故曰欲观圣王之迹
  则于其粲然者矣苏辙曰历观唐虞至于商周未
  尝一日而不趋于文也由今考之明俊德亲九族
  平章百姓协和万邦陶唐氏之文也徽五典叙百
  揆宾四门命九官有虞氏之文也六府孔修庶土
  交正祇台德先不距朕行夏后氏之文也率民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0a 页 WYG0722-0408a.png
  神先罚后赏商之文也尊礼尚施赏罚用爵列周
  之文也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盖亦以
  为王道之盛其文理当极于是焉耳至于后世文
  久而息节奏久而绝而议者乃以为用文之弊夫
  使古圣王而不用文也则万物之不得其理久矣
  且以贲卦论之六五为贲之主以敦本而终吉上
  九居贲之极以返本而无咎此乃所谓文明以止
  之人文也后人不思饰质以为文而灭质以为文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0b 页 WYG0722-0408b.png
  至或盛威仪以求至理骛繁缛而待太平及其用
  之不效而乃归过于文不亦惑乎易曰物不可以
  苟合故受之以贲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
  剥真善言文者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1a 页 WYG0722-0408c.png
  周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编修(臣/)钱琦
  (臣/)谨按一代之文章一代之气运为之亦一代之
  学问主之也虞夏之书浑浑商书灏灏周书噩噩
  唯时际其盛亦德极其隆故文遂炳炳麟麟自词
  采日炽道义始蚀华藻胜而理义之旨微芜陋滋
  而尔雅之辞鲜此匪独文章之病抑亦世道人心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1b 页 WYG0722-0408d.png
  之惧也易之贲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盖言风
  气之所成皆教化之所致然则所以障学海之狂
  澜作世教之砥柱者不可不讲矣臣总其略大约
  人文之弊易犯者六而所以化成之者其要亦有
  六一则艳词逞辨穷极瑰丽摭拾以快聪明典而
  不确寻讨以矜渊博丽而不经是为夸一则抉隐
  宗元过为诡诞竞今摈古旁引不经如李长吉之
  呕心扬子云之集字是为怪一则钻研蠹穴墨守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2a 页 WYG0722-0409a.png
  兔园芜秽而不切于情拘牵而不达于事土羹尘
  饭糟粕唾馀是为腐一则纤佻乏骨涂泽无神但
  求属对之工不嫌傅会弥竭琢镂之巧终失大方
  是为凿一则瘠义肥辞繁杂失统连篇累幅神气
  不联未免支离或致重复是为冗一则心孤情惧
  貌瘁神伤辞不克以达心兴殊落落才不足以称
  体幅亦寥寥是为枯夫言以旌心文原载道经史
  之旨荟萃百家孔孟之书包涵万象不必别求奇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2b 页 WYG0722-0409b.png
  也是故贵正本也夫本固则叶盛源远则流长古
  之作者胸罗星斗笥富缥缃以故濡毫则珠玑并
  集著纸亦风雨争飞非枵腹所能办也是故贵储
  学也夫井蛙不可语海拘于墟也夏虫不可语冰
  笃于时也学者少所见则多所怪矣上下千年纵
  横万里而后著书匪自成一家之言立说非强作
  解事之论也是故贵广识也夫水畜则盛火宿则
  壮风积则厚气养则充沛若江河之决屈曲皆流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3a 页 WYG0722-0409c.png
  响如宫羽之调短长悉协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是
  故贵养气也乃若议论之词不可施于纪事草野
  之语不可上于明堂非明辨以晰是犹慕规之圆
  而规圭之方既无当于体裁泥古之言而违时之
  制必有乖于事理是故贵辨体也至若食古宜化
  下笔有神奥义可以自抒心裁务期独出不然仅
  工獭祭或见嗤于优孟之衣冠即解虫镌且有类
  于东施之颦笑是故贵神解也夫本正则俗说不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3b 页 WYG0722-0409d.png
  淆学博则考证有据识广则无固陋之失气充则
  无浅薄之虞文有体裁则靡巧之弊革学能神解
  则模拟之习除由是离离蔚蔚矞矞皇皇人文日
  盛气运日隆直与唐虞三代比美矣夫非在上者
  有以化成之奚以臻此此则圣人用贲之道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4a 页 WYG0722-0410a.png
  周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监察御史(臣/)王显绪
  (臣/)谨按贲之为卦离下艮上离本卦彖辞曰重明
  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艮本卦彖辞曰动静不失
  其时其道光明是离自离而艮自艮也至贲以离
  处于下火之性炎上而莫遏艮居于上山之体峙
  立而不迁约离于艮而光辉愈见凝聚饰艮于离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4b 页 WYG0722-0410b.png
  而行藏悉寓中庸离得至善其明不流于浮艮得
  至明所止不囿于陋甚矣贲道之大也其文之在
  人不可取而观乎夫天下一人文之区也举凡伦
  常之大纲纪之繁以及礼乐文章之细悬之象魏
  之际而无所易达之山海之遥而无所违声溢八
  荒光被四表历古圣帝明王所以张弛损益者治
  美当时功垂后世人文之盛亦各成其化矣而孰
  不由贲之文明以止者致之哉是故观贲之明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5a 页 WYG0722-0410c.png
  经纶天下而典礼敦庸皆焕然不容掩观贲之止
  以节文天下而等威度数皆确然不可越典礼敦
  庸之所布天下渐被于熙熙皞皞之风等威度数
  之所齐天下甄陶于荡荡平平之治则化成于恩
  明谊美者贲之离明之德之所致化成于道一风
  同者贲之艮止之德之所致也在王者乘时出治
  且未有不法天者天文人文一而二二而一天文
  之温肃寒暑日风雷雨其各有节次者与人文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5b 页 WYG0722-0410d.png
  各有条理无以异其各有气候者与人文之各有
  分量无以异王者之化动与天文相合即极之日
  月合璧五星联珠卿云见甘露降又未始不可以
  人文化成为感召孔氏颖达曰文明离也以止艮
  也胡氏允曰粲然有礼以相接者文之明也截然
  有分以相守者文之止也何氏楷曰一文之一止
  之而文成此三说小有异同其于离德明艮德止
  合明与止以成人文之化者则皆发明精切程传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6a 页 WYG0722-0411a.png
  曰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
  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是贲之为贲既为圣
  人推化之则复为圣人兴化之验贲之所成讵不
  大乎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7a 页 WYG0722-0411c.png
  周易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
           监察御史(臣/)沈懋华
  王弼曰处卦之终独全不落故果至于硕而不见
  食也
  厚斋冯氏曰阳为大故称硕果
  (臣/)谨按硕大也不食者不可得而食之也道大而
  莫能容材大而难为用斯不食之义与东汉中申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7b 页 WYG0722-0411d.png
  屠蟠绝迹芒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袁闳累
  徵不应土室潜身十有八年两人可谓不食者已
  匪特此也郭林宗操人伦之鉴初以有道徵不起
  迨其没也自华阴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
  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盖有万数来
  赴殆所称君子德舆者耶若夫张俭之为党魁也
  始列八及之首既以乡人朱并希中常侍侯览意
  告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则俭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8a 页 WYG0722-0412a.png
  又列八俊之首及夫刋章捕牒亡命所至连染殆
  数百家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此亦得舆之象
  矣党事解不应徵辟建安初年八十馀当涂之势
  已成起为卫尉不得已乃阖门悬车不豫世事当
  是时也无论侯览朱并诸人腐骨已朽即元礼孟
  博名在天壤而昔日之荡为洪波鼓为烈燄者俱
  已销归何有俭于兹时已非复党人面目回视向
  之刻石立墠与小夫刑人争一日之命者不足当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8b 页 WYG0722-0412b.png
  一吷巳盖汉魏之交岿然一老天殆留此硕果以
  终东汉节义之局其斯以为张俭耳矣蛊之上九
  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亦取象于艮止之义然武
  王兴周光武复汉上九一爻乃伯夷严光之所有
  事也又非张俭诸人之所敢望也夫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9a 页 WYG0722-0412c.png
  周易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监察御史(臣/)沈懋华
  节斋蔡氏曰阳自建午之月渐消渐剥至建子之
  月而为复在卦经七爻于时经七月故曰七日来
  复
  郑氏刚中曰七者阳数日为阳故于阳长言日八
  者阴数月为阴临刚长以阴为戒故言月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59b 页 WYG0722-0412d.png
  (臣/)谨按先儒解此卦皆云五月一阴生至十一月
  一阳生凡七月不言月欲见阳长须速故变文言
  日程朱说易皆然独郑注则曰阳气始剥尽至来
  复时凡七日王辅嗣宗之曰剥尽至来复经七日
  也若从五月言之何得云始尽乎郑注本于易纬
  稽览图言卦气起中孚离坎震兑各主一方其馀
  六十卦一爻主一日每卦得六日七分从剥卦阳
  气之尽至复卦阳来中隔坤之一卦六日七分辅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0a 页 WYG0722-0413a.png
  嗣举成数言故云凡经七日也康成以纬乱经其
  说谬悠而不可为训辅嗣宗之非矣夫七日者犹
  言七变也云尔以卦数之则自姤而遁而否而观
  而剥而坤而复为七卦以爻数之则自姤之一阴
  遁之二阴否之三阴观之四阴剥之五阴坤之六
  阴至复之一阳为七爻以月数之则自五月建午
  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
  亥至十一月建子为七月皆经七次变更阳气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0b 页 WYG0722-0413b.png
  复变月言日亦如豳诗所谓一之日二之日也云
  尔圣人于临卦则曰至于八月阳消而数月者幸
  其消之迟也所以抑阴也于复卦则曰七日来复
  阳长而数日者喜其长之速也所以扶阳也然则
  七日来复当自姤数而不当自剥数也明矣康成
  之说何据乎抑又论之经多言日罕言月复言日
  而姤不言月则姤之为月可知诗云一之日日者
  月也不称月者嫌于无阳也复则亟言日以主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1a 页 WYG0722-0413c.png
  月犹坤之上六称龙也重阳而轻阴不称月而称
  日其义如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2a 页 WYG0722-0414a.png
  周易
 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
 心乎
             编修(臣/)朱佩莲
  (臣/)谨按䷗卦内震外坤一阳始生于五阴之下与
  姤卦相反复姤卦一阴生递生而上为遁为否为
  观为剥为坤穷乎上而反乎下历七爻而一阳旋
  复故为七日来复夫姤卦五月也复卦十一月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2b 页 WYG0722-0414b.png
  相去七月诸儒遂有以七日为七月者抑思临卦
  言八月复卦言七日义各有当岂得援豳风一之
  日二之日谓可变月言日耶孔颖达疏亦以七日
  言但引易纬六日七分配一卦之说以为剥卦阳
  气尽于九月之末十月纯坤用事隔坤卦六日七
  分而复卦阳来则又未免牵合(臣/)愚以为历春夏
  秋冬而成一岁历晦朔弦望而成一月晦朔消息
  也弦望虚盈也消息盈虚天行也自朔而上弦自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3a 页 WYG0722-0414c.png
  上弦而望自既望而下弦自下弦而晦大约积七
  日而一变故三月者一岁小变之节七日者一月
  小变之候人性本善远而三月不违乎仁近而七
  日来复乎仁天人相应之节候也且易亦尚有言
  七日者矣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固明言七日即
  蛊之先甲三日为辛后甲三日为丁自辛至丁凡
  七日巽之先庚三日为丁后庚三日为癸自丁至
  癸凡七日无初有终终则有始无在非七日来复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3b 页 WYG0722-0414d.png
  之义利有攸往者刚德方长自下而上为临为泰
  为大壮为夬为乾君子道长往无不利故利有攸
  往也复以初爻为卦主不远复即七日来复无祗
  悔元吉即利有攸往不已互相发明哉咸恒大壮
  皆言天地之情复独言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以静
  而息以动而生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先儒皆主静
  唯伊川主动其实圣人有见于剥反为复动含静
  中虽未生而已有生物之心所谓仁也动不离静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4a 页 WYG0722-0415a.png
  故能生生不已人身一小天地也在一岁则子月
  为复在一日则子时为复子月冬至之时闭关安
  静君子所以斋戒掩身以待阴阳之所定也子时
  平旦之气好恶清明君子所以滋息培养常存仁
  义之良心也汤王昧爽丕显成王基命宥密皆得
  此意我
皇上讲易见天心默喻乎天命流行之始造化发育之
  初生生不已自有与天心相印者非(臣/)管窥所能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4b 页 WYG0722-0415b.png
  见及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5a 页 WYG0722-0415c.png
  周易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编修(臣/)吴兆雯
  朱子本义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
  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
  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
  吴曰慎曰天地以生物为心所谓仁也复之一阳
  初动仁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5b 页 WYG0722-0415d.png
  (臣/)谨按天下有并立之名而无相悖之理阴阳其
  大者也阳生物而阴佐之阳之理鬯而阴之理益
  以全非形于两者之不悖惟贞于一者之最神也
  不二之谓一不变之谓贞运而莫测之谓神若徒
  见其春夏长育秋冬剥落遂谓阴阳相耦各为盛
  衰一气之中自为隔绝则阳之复又于何为其橐
  籥耶儒者推明盈虚消长之义有谓不翕聚则不
  发散不肃杀则不长养究之聚散杀养非二心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6a 页 WYG0722-0416a.png
  使有二心则天地万物相悖相害心之不仁也滋
  甚抑何以昭然蔼然共见于天地之间乎惟从至
  一者求之造化茫茫也枢纽存焉庶汇芸芸也根
  柢藏焉先天后天自为终始者祇此心耳元气转
  运略无停待生生不息充满布濩阳之退即阴之
  生非阳外有阴也阴之盛正阳之蓄非阴见而阳
  绝也设阳外别有所谓阴必且锢闭衰落如槁木
  然此心寄于何所耶盖天地之于物独阳不生独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6b 页 WYG0722-0416b.png
  阴不成春而发育阳之施也天地之心之好也夏
  而长养变化阳之极也天地之心之忧也既蓄其
  好生之具又廑其匮乏之忧天地安得不剥又安
  得不复复者仁也剥亦仁也所以云见也但人所
  见者为阳之阳所不见者为阳之阴而天地之心
  原无断续故阳自见阴亦自见也彼雷之能奋虫
  之能蠕鸟之能鸣至冬至而雷蛰矣虫墐矣鸟伏
  矣如谓无雷无虫无鸟也则后之砰訇者䖶蚑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7a 页 WYG0722-0416c.png
  嘤鸣者伊何物耶得天地之气者犹然况绵绵若
  存为天地根者乎且天地之心犹人心也人心寂
  然不动感而遂通寂然者阴象也奈何云通惟其
  举天地万物实有之理敛而为寂故湛然不动中
  触之辄应未感非本无既感非始有动而能诎静
  而善因均是心也至此则愈可见耳见于其所可
  见而天地之心在见于其所不可见而天地之心
  亦在也第复则见之不复何从而见哉且夫复亦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7b 页 WYG0722-0416d.png
  难言矣阴之极也龙斯战焉然未有不战而能复
  者战非胜人也自胜焉耳克己复礼自胜之道也
  天下归仁心始见也于天地又何疑焉信乎贞于
  一者之最神非形于两者之不悖惟复故一惟一
  故见举凡摩荡絪缊于生生之际者惟圣人为能
  通乎盈虚消长之大原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8a 页 WYG0722-0417a.png
  周易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编修(臣/)储麟趾
  (臣/)谨按乾之彖曰乾元统天坤之彖曰坤元承天
  元之为义于德为仁于时为春元大也始也一元
  大始而四时枢纽以为消息庶汇根柢以为生成
  是天地固无心以成化而亦若有心焉可约略而
  见者此复之为卦所以有复见天地之心之说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8b 页 WYG0722-0417b.png
  易上下经六十四卦尽于乾坤姤复而四卦又以
  复为之主复卦又以初爻为主姤者坤之始也复
  者乾之始也圣人于阳气根荄之初特重言之曰
  天地之心盖以其主宰谓之帝以其不测谓之神
  以其性情谓之乾以其形气谓之天天包乎地天
  以大生地以广生此即其生生之意云尔夫剥尽
  为坤而十月谓之阳月阳无可尽之理方剥于上
  已胚胎于下积之一月而一阳之体始成故称复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9a 页 WYG0722-0417c.png
  焉坤变为震震非乾也而得乾之初爻一阳动于
  五阴之下以顺上行嗣是为临为泰天地交而上
  下通皆于是乎始圣人贵阳故于其始而曰此天
  地之心诚以阳者万物之所从生而一者万物之
  所从始也元统四德而常存春贯四时而常在證
  之邵子天根月窟閒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之说
  不益信乎盖所谓复者在子之半推之也邵子又
  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惟其无改移故灼然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69b 页 WYG0722-0417d.png
  可见尔六阳尽而一阴生为天风姤为夏至六阴
  尽而一阳生为地雷复为冬至姤复循环无端而
  元酒方淡太音正希之喻其尤可推验者也即如
  律管隔八相生以黄钟生林钟为律取妻以林钟
  生太蔟为吕生子推之他律旋相为宫生生不已
  此月律黄钟所以独为万事之根本也故曰动静
  无端阴阳无始一日如是千岁如是所谓天心无
  改移之说尤可信矣若夫复之与姤一也圣人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0a 页 WYG0722-0418a.png
  阳则内之故谓之复复反也刚德方长而幸其有
  日进之势焉于阴则外之故谓之姤姤遇也本非
  所望而猝然值之之谓也此又可见天地之心任
  阳而不任阴乾元坤元总一生生不息之意充周
  于六十四卦之中而体乾之圣人遵扶阳抑阴之
  义内君子而外小人养其几希之萌防其消长之
  渐其又乌容己乎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1a 页 WYG0722-0418c.png
  周易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检讨(臣/)万松龄
  (臣/)谨按六十四卦彖传多言天地之情而复独言
  天地之心王辅嗣云复者反本之谓盖子为十二
  支之首黄钟为万事根本大化无穷皆权舆于此
  其说固为至善而其谓天地以本为心雷息地中
  乃天地之心见且谓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孔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1b 页 WYG0722-0418d.png
  疏因释之曰天地之动静为其本动为其末暂时
  而动止息则归于静是其说专重于静而先儒多
  主之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然复之为卦内震外坤
  初九一爻为卦之主阳动于下而以顺上行阴翳
  ?消阳和默转天地生生之机正在于动且彖传
  曰刚反曰刚长是复之为卦正以阳气始生而得
  名也而乃以寂然至无为复不与卦体有未合乎
  夫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朱子本义云积阴之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2a 页 WYG0722-0419a.png
  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息而至此乃复可见
  此天命流行之初造化发育之始邵子所谓天心
  无改移正在于此而程子谓动之端乃天地之心
  非体道之深不足与乎此也盖天以动为体地以
  静为体地统于天故静不能该动天包乎地故动
  常足以该静而乾元坤元实统亨利贞三德故当
  其静也生理中涵太和保合此时生物之心未尝
  无而兆隐于不可见及其动也声希味淡阳回子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2b 页 WYG0722-0419b.png
  半生物之心亦非至是而后有而几动于有可窥
  过此以往则资始者渐以流形资生者日以光大
  则观察化源者直以为见其情之显露而不曰见
  其心矣推而言之天地有复人心亦有复分而言
  之众人有复贤人有复圣人亦有复众人之心复
  于善贤人之心善不能无间而其复之也不远焉
  惟圣人之心纯亦不已无事于续若不可以复名
  然其一理浑然流行无滞至静之中寓至动之象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3a 页 WYG0722-0419c.png
  则亦如天之行健固无时非复也故静则退藏于
  密寂然不动犹天地之阴与静专静翕者一矣动
  则圆神莫测感而遂通犹天地之阳与动直动辟
  者一矣而其由静而之动则与贞元之交亥子之
  界相似而即可以见天地之心者见圣人之心抑
  又观伏羲大圆图乾上坤下实居子午之中复次
  于坤而在下盖圣神功化之极未有不自下学立
  心始者而造化分于一中经纶起于心上易学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3b 页 WYG0722-0419d.png
  大所以为万世圣人之心法也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4a 页 WYG0722-0420a.png
  周易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编修(臣/)钱琦
  程子曰以卦之才德而言也乾体刚健艮体笃实
  人之才刚健笃实则所畜能大充实而有辉光畜
  之不已则其德日新也
  (臣/)谨按天下无无本之学亦无蹴至之功自古圣
  贤所造或异要未有不自密其闇修而克渐底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4b 页 WYG0722-0420b.png
  粹精之域者书之颂尧也曰钦明文思安安而必
  曰克明峻德颂舜也曰重华协于帝而必曰浚哲
  文明温恭允塞禹则文命敷于四海矣而皋陶曰
  慎厥身修思永汤则德日新矣而仲虺曰慎厥终
  惟其始亦可知学问之功积而愈有所以致其力
  者不可不精以专也大畜一卦内乾而外艮乾有
  天德之刚自有天行之健艮有成始成终之敦厚
  自有时止时行之光明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5a 页 WYG0722-0420c.png
  日新其德其义可思矣今夫理欲之介非委靡所
  能决也知行之功非浮华所能尽也水畜则盛火
  宿则壮风积则厚故柔情巽志亦足自安而存理
  遏欲断必持之以果确而后德可日进于无疆雄
  才大略亦足致用而去浮绝嚣断必出之以安敦
  而后德可日臻于光大袭取者外强而中乾浮慕
  者貌合而神失均于德无补也然则畜德之君子
  何如周易首乾以其卦德之刚健也其象曰天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5b 页 WYG0722-0420d.png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则其所以畜之者亦体乾以
  存心而已矣夏有连山其卦首艮以其卦德之笃
  实辉光也其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则其所以
  畜之者亦体艮以制事而已矣体乾以存心则不
  屈于人欲不间于己私而我之所以自为者有主
  体艮以制事则不涉于浮游不沦于虚妄而我之
  所以履道者有方将英资之振厉既奋发于先而
  素履之敦悫复体验于后如彼为山积久而高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6a 页 WYG0722-0421a.png
  如彼掘井历久而深矣如彼琢玉磨砻久而瑕疵
  净英华外发矣如彼树木培植久而本根固枝叶
  日茂矣向之所有踰时而见为陈迹今之所得触
  处而尽属新机虽天道运行循环不息而进修无
  止机者亦积累无止境所谓日新之谓盛德者此
  耳虽古尧舜禹汤之所以立极于千古者又岂有
  加于是也哉象之词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
  其德盖其所以用才者诚不可不审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7a 页 WYG0722-0421c.png
  周易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监察御史(臣/)周祖荣
  程子曰乾体刚健艮体笃实人之才刚健笃实则
  所畜能大充实而有辉光畜之不已则其德日新
  也
  郑汝谐曰此蕴畜之大者
  (臣/)谨按尽性之学首在明德德赋于天为吾性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7b 页 WYG0722-0421d.png
  固有苟自修者薄则无以蕴之而德不明矣圣人
  观乾以大始艮以厚终终始相推而大畜之义著
  焉盖乾之德纯乎天体而无所挠是其刚周乎天
  行而无所息是其健圣人法刚健以存心则道心
  伸而人心退听此自彊之学所以植性之体也艮
  之德二阴内止而气不嚣是其笃实一阳外见而
  明不掩是其辉光圣人用笃实以修身涵辉光以
  应事则泰宇定而天光自发此安止之学所以达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8a 页 WYG0722-0422a.png
  性之用也夫赋性之始其体未尝不宏其用未尝
  不裕然无学以继之则人事之私于以胜理物情
  之伪于以淆真未免心体渐狭措事失宜畜既不
  大德何由新德既不新性何由复今自刚健以进
  于笃实自笃实以进于辉光则精进之深岁时不
  息积累之久新机自生如泉本清也有以浚之而
  其源益洁鉴本明也有以拭之而其光益莹自其
  进而有得者言之则谓之新自其新而不已者言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8b 页 WYG0722-0422b.png
  之则谓之日新盖内外交养身心互用确乎其不
  拔闇然而日章尽性之功莫备于此岂非蕴蓄之
  大者乎要之圣人之学初无二理夫子于乾卦文
  言尝发进修之旨而文王系艮之彖于主静立极
  之义尤为亲切大畜之卦则兼乾艮而备焉盖自
  下学立心之始以至达天知命之候古圣人所以
  致功者固有先后同揆者也如大学之云缉熙敬
  止中庸之云纯亦不已笃恭不显其亦与大畜彖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79a 页 WYG0722-0422c.png
  传之意有相为发明者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0a 页 WYG0722-0423a.png
  周易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侍读(臣/)周玉章
  (臣/)谨按易象小畜大畜俱以畜德言懿文德畜之
  小者也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之大者也文
  德者或指其一节之美或统举其槩而规模小就
  有斐然成章之意若畜之大者体无不备用无不
  周固非专长薄殖之可语也然必多识前言往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0b 页 WYG0722-0423b.png
  者何也古之修德者曰存心养性曰迁善改过曰
  主敬存诚不可胜数而其理欲辨晰之介与工夫
  从入之门先圣先贤垂之明训以昭示来学且身
  体力行各有明效大验此前言往行所以炳若日
  星也诗言先民是程大猷是经书言学于古训乃
  有获朱子曰要妙精微各有攸当惟古之圣人为
  能尽之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法又曰
  以圣贤之学观圣贤之书人以私意自去求理去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1a 页 WYG0722-0423c.png
  圣贤之心尚远然则欲畜其德而不取资于前言
  往行是却行而求及前人也而识之又贵其多者
  性安执复之不一经权常变之各殊观其会而可
  得其通百其虑而仍一其致言之理无或遗而源
  流洞彻行之理无或遗而同异互参于以疏浚其
  灵明而扩充其诣力使吾德不致有偏而不举与
  杂而不醇之处则其为畜也大矣曾子曰尊其所
  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所闻所知讵有外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1b 页 WYG0722-0423d.png
  前言往行哉尊之行之又非特博闻强识而已盖
  荟萃古圣贤之言行审端择术设诚而致行之以
  驯致于高明光大之域而德之畜也何如乎若夫
  天在山中无其事且无其理特取卦象以极言畜
  之大耳至多识以畜德则固学问切要之功上自
  圣帝明王以及修身砥行之士皆当从事于此者
  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2a 页 WYG0722-0424a.png
  周易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编修(臣/)喻炜
  (臣/)谨按颐之义取乎养非第养其一身巳也天地
  以无心而成化帝王以得人而奏功咸本此至公
  无私者旁敷下逮而民与物胥托命焉固有合三
  才而一致者矣夫自两仪定位覆载攸司物之负
  阴抱阳者万有不齐岂物之克自为养哉风雷动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2b 页 WYG0722-0424b.png
  散六子效能寒暑往来五气顺布莫非为天地彰
  其化育之施所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刚柔安其
  性而灵蠢殊其施也本天亲上本地亲下洪纤随
  其质而高下适其宜也资始资生不言而美利溥
  天地万物之功夫亦何所不至与虽然天地设位
  而圣人成能故天地之大人犹有憾而圣人之德
  加于四海要其夙夜图维所为念兹不置者莫如
  养贤为先夫圣人在上三纲正九畴叙五礼修六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3a 页 WYG0722-0424c.png
  乐备郊焉而格庙焉而享固已百姓太和万物咸
  若矣而必亟亟于养贤者其意果何为耶诚以四
  海至广也兆姓至众也博施则力有所穷独施则
  惠有未遍非得贤以共理虽复焦心劳思终不足
  语于光天之治且夫崇效卑法王者之所以奉若
  不违也温肃分其候而仁育义正之兼施燥湿异
  其宜而辨物居方之各得天地之养万物实赖有
  为之承流而宣化者贤之于圣何以异是况贤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3b 页 WYG0722-0424d.png
  匡居图度其于康济小民之计无不预筹惟待之
  以诚推之以泽量才度德而畀以治民之任则贤
  之大者自能调燮经理以亮天工贤之小者亦能
  分猷服采以熙庶绩将见其于民也养其身尤及
  其心而授田制产之有法重农积粟之有规建学
  明伦型仁讲让斯出作入息莫不击壤歌衢咸拜
  君王之赐也观之书曰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诗曰
  蔼蔼王多吉人维天子命媚于庶人周礼大司徒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4a 页 WYG0722-0425a.png
  以保息六养万民可知古先帝王爱民之政不外
  简俊乂以官之此其所以久安而长治也与后世
  庸碌者流居官窃禄才惭负乘而覆餗贻讥朝廷
  以恤百姓为心而施惠者不无中饱之虑百姓以
  望恩为念而请命者或有内壅之忧所养非贤欲
  其养及万民也必无是事矣是以圣王在上慎修
  厥德本至公至明之识以招贤士并畜兼收随才
  任使人以渐而用而出类之才则不以渐官以次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4b 页 WYG0722-0425b.png
  而升而切要之职则不以次如是则事之所谓利
  民之所谓休将无所不举事之所谓病民之所谓
  戚将无所不除烝我髦士非即所以惠我嘉师也
  哉要之乾坤者万物之父母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故圣为继述之宗子而贤为佐理之家相惟圣人
  体天施地生之心扩民胞物与之量自有以挽气
  化之愆而合撰于清宁九州之内六合之外一道
  而同风悉基诸此养贤之典特急其先务耳有平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5a 页 WYG0722-0425c.png
  天下之责者诚能深悉乎颐之义而得养道之正
  则裁成辅相立贤无方而泽被苍生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6a 页 WYG0722-0426a.png
  周易
 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编修(臣/)储麟趾
  (臣/)谨按圣人首出庶物必以天地之心为心天地
  以养万物为心故圣人非徒以天下自养而必以
  养天下为急焉其以天下自养则王食万方而不
  以为过也其以养天下为急则无一夫不被其泽
  而非劳也是岂必户授之衣而人赉之粟哉裁成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6b 页 WYG0722-0426b.png
  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顺而施之有
  其序焉遍而普之无或遗焉盖必至于参天地赞
  化育而后为养道之极功也易卦大有大畜鼎皆
  有养贤之义师益井皆有养民之义而颐卦则兼
  言之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善乎程明道之言曰
  圣人作养贤才与之共天位使之食天禄俾施泽
  于天下养贤正所以养万民也夫生民之初黔首
  蚩蚩同于鸟兽虽有相生相养之道而不能自为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7a 页 WYG0722-0426c.png
  谋也有圣人者作然后仰观俯察网罟耒耜舟楫
  牛焉宫室烹饪之利次第以兴焉而又恐山陬海
  徼群聚州处不能以一人之耳目遍也为之选造
  以升之等威以辨之禄糈以优之期以导宣德化
  抚循众庶俾湛恩汪濊无一民一物之流离失业
  而后即安焉是故有忧劳不倦之尧舜而后有己
  溺己饥之禹稷而后有日孜日赞之皋夔此固财
  之所由以阜愠之所由以解而万民之所由以熙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7b 页 WYG0722-0426d.png
  熙而皞皞也虽然反而观之贤者能佐治以养民
  不贤者即能罔上以病民圣人于此公听并观见
  贤焉则登而庸之见不贤焉仍复屏而斥之流放
  诛殛之条与命官分秩之典每并行而不相悖所
  以颐之为卦与噬嗑相为表里颐口中虚九四一
  阳间于其中必齧之而后合先王治狱之道存焉
  然则圣人之仁育必继之以义正而后全犹之天
  地之春生必济之以秋杀而后备焉尔后世惟萧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8a 页 WYG0722-0427a.png
  何言养民致贤以图天下意亦与此相类而大小
  不同公私顿异彼就蜀汉一隅言之此则以普天
  率土而为言也由萧何之言可以知霸国之胜算
  由颐卦之彖辞可以识王道之大全意义差类而
  体用各殊固未可以同年而语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9a 页 WYG0722-0427c.png
  周易
 象曰水荐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监察御史(臣/)周祖荣
  朱子曰治己治人皆必重习然后熟而安之
  程子曰德行当如水之有常教事当如水之荐习
  (臣/)谨按水动机也进必以渐流而不息坎劳卦也
  象取重习义在克勤观于内外皆坎得治己治人
  之道由内递及于外者进之渐而有序也修己兼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89b 页 WYG0722-0427d.png
  及于人者功之习而不已也夫足乎己者谓之德
  措诸躬者谓之行本德以为行体验者有据矣而
  虑其或间也君子以常心注之平时敬义夹持能
  于人不及见处力争绝续之交虽本体自觉惺然
  而日新又新检身犹若不及则缉熙之学得矣而
  德者人所同具修德亦人有同心也圣贤成物之
  量原在成巳之中吾不能教人即是德行中有亏
  歉处是故本身以立教始而劳来匡直继以辅翼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90a 页 WYG0722-0428a.png
  其事详矣又从而振德则功益密焉凡其无所或
  遗者皆其无所不习也此内外无间而适协乎水
  荐至之义者也又尝思之六十四卦中皆言治己
  治人之法何独于坎象而对举其义乎窃谓坎卦
  中实中实者诚也诚则无息而成己成物之道一
  以贯之观彖辞有孚心亨一语首重立诚则知圣
  人取象盖本于此或谓常德行习教事为处险之
  方似犹执于一偏而未会乎立象之本旨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五 第 90b 页 WYG0722-0428b.png
 
 
 
 
 
 
 
御览经史讲义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