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a 页 WYG0722-031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览经史讲义卷三
  周易
 泰小往大来吉亨
           监察御史(臣/)张孝挰
  程传小谓阴大谓阳往往之于外也来来之于内
  也阳气下降阴气上交也阴阳和畅则万物生遂
  天地之泰也以人事言之大则君上小则臣下君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b 页 WYG0722-0312b.png
  推诚以任下臣尽诚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朝廷之
  泰也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君子来处于内小人往
  处于外是君子得位小人在下天下之泰也泰之
  道吉而且亨也
  (臣/)谨按道有升降时有污隆古今来治乱废兴循
  环无穷一若寒暑书夜之推迁莫之能改非独气
  数使然盖亦其理有一定也夫泰以阴居于外阳
  居于内君子得位小人在下为吉亨然阳一阴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a 页 WYG0722-0313a.png
  阴多于阳自古以来君子常少而小人常多是以
  乱日常多而治日常少然则君子处世而值阴阳
  和会众俊汇征之时盖极不易得可不戒哉周书
  曰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泰九三曰无平不陂
  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夫曰未乱则是治时未危则
  是安时然曰未乱则固有乱之可虑曰未危则是
  有危之可忧平陂往复造化之机有自然而至者
  此忧勤惕厉持盈保泰之心所以兢兢业业君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b 页 WYG0722-0313b.png
  交儆而不敢刻斁也艰贞无咎当泰之时何艰之
  有而处泰之道则必艰危其思虑正固其施为而
  庶几于无咎焉夫是以动一念则惟恐有几微之
  不合于道而开侈肆之端也行一事则惟恐有一
  毫之不合于天心一端之不慊于民志而致悔吝
  之萌也推而至于一举一动一嚬一笑无不凛冰
  渊于夙夜严对越于神明而不敢有丝毫之或忽
  也朝乾夕惕一日百年持之以敬要之以久唐虞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a 页 WYG0722-0313c.png
  成周之隆古今称至治者其道要不外于此已虽
  然治乱安危之机本于天而治于人者也君子道
  长为泰小人道长则为否矣小人道消为泰君子
  道消则为否矣消长之际祸福之本也依古以来
  史册所载何可胜道夫人情莫不好治安而恶危
  乱亦莫不喜君子而嫉小人然而君子多困厄小
  人多倖进者则以君子之道难合小人之道难知
  是以三代以后号称小康者率多奸贞并立治乱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b 页 WYG0722-0313d.png
  参半耳若夫明镜当空妍𡟎必照日月在上魑魅
  潜形君子小人之情状既已洞见而周知则举错
  之间大公至正君子日进小人亦化而为君子朝
  廷清明海内乐业宇宙之气蒸为太和小往大来
  之吉亨有垂之无极者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a 页 WYG0722-0314a.png
  周易
 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
 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
 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少詹事(臣/)许王猷
  孔颖达曰所以得名为泰者由天地气交而生养
  万物物得大通故云泰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以人
  事象天地之交也内阳外阴据其象内健外顺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b 页 WYG0722-0314b.png
  其性此就卦爻释小往大来吉亨也内君子而外
  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更就人事之中释小往
  大来吉亨也
  程子曰小往大来阴往而阳来也则是天地阴阳
  之气相交而万物得遂其通泰也在人则上下之
  情交通而其志意同也阳来居内阴往居外阳进
  而阴退也乾健在内坤顺在外为内健而外顺君
  子之道也君子在内小人在外是君子道长小人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a 页 WYG0722-0314c.png
  道消所以为泰也
  (臣/)谨按易言上下交而其志同者即尚书一德一
  心之谓也然志同可以论君子而不可以概小人
  夫小人固断断乎宜外之者也邵子曰治世非无
  小人难乎为小人乱世非无君子难乎为君子惟
  在人君慎于用舍之间默以操其消长之权而已
  而所以慎用舍而操其消长之权者其道在乎明
  以辨之诚以待之盖小人者其言辨其行坚其见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b 页 WYG0722-0314d.png
  闻之博足以出人之所不能其情貌之深足以欺
  人之所不测其智术之巧足以移人之所好而不
  悟其才艺之美足以行人之所难而不惮欲从而
  辨其孰君子孰小人也亦綦难矣臣尝观李德裕
  曰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小人如藤萝非附他物
  不能自起张浚曰不私其身慨然以天下百姓为
  心此君子也谋求之计甚密而天下百姓之利害
  我不顾焉此小人也其言之刚正不挠无所阿曲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a 页 WYG0722-0315a.png
  此君子也词气柔佞切切然伺候人主之意于眉
  目颜色之间此小人也人君欲知君子小人之分
  于此两言恭之亦可得其大概矣至于小人既去
  则在内者皆君子矣而上之所以待之者是不可
  以不诚倚以腹心任以股肱苟有益于国家勿以
  专行而疑其擅苟有利于民生勿以树恩而罪其
  私我第无猜忌之心则纳其嘉谟而不嫌于屈参
  以独断而不病于乖我第秉忠信之情则尊以禄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b 页 WYG0722-0315b.png
  位而天下共羡其宠荣即示以裁节而天下愈见
  其无间上以一心遇其下则下亦以一心报其上
  矣是知人之明既有以辨其君子小人之分而用
  舍悉当待下之诚复有以联其君臣一体之谊而
  志意交孚此之谓内君子而外小人此之谓君子
  道长小人道消夫至君子道长而后可以称上下
  交矣然臣以为人君诚于待臣必先诚于爱民盖
  人臣受主之眷必将视其主之所寤寐思服者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a 页 WYG0722-0315c.png
  求称其意苟徒以赤心待其臣而无恻怛为民之
  意则臣之求报称者亦惟主之所欲而不暇及于
  民生之大计故必上以实心为民然后以实心待
  臣使群臣知上于为民之外别无他欲而人臣于
  为民之外亦别无可以报主则其志同矣其志同
  而后上下之交乃孚也彼虞廷有喜起之歌则舜
  治著时雍之化泰交之盛不千古为昭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8a 页 WYG0722-0316a.png
  周易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
 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
 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右赞善(臣/)钱本诚
  (臣/)谨按泰交之运开之者天地主之者人君保泰
  之道无他惟在辨夫君子与小人而已君子之心
  至公惟愿天下之治安而不计身家之荣利小人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8b 页 WYG0722-0316b.png
  之心至私惟图身家之利害而不顾天下之安危
  推小人之私心则是天下人各异心也而上下安
  得而交世运之所以否也推君子之公心则是天
  下举同一心也而上下安得而不交世运之所以
  泰也然而天之运也有阳必有阴人之生也有君
  子必有小人人主安能尽得君子而用之又安能
  悉举小人而屏之惟于内外之间置之得其当而
  已内不尽秉钧执成凡人主所敬信一德一心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9a 页 WYG0722-0316c.png
  是也外不必投閒置散凡人主所驱策因材器使
  者是也盖君子固有全备之德而小人亦非无杰
  出之材总使君子得以驭小人而小人不得以乘
  君子如是则得矣或谓小人不尽去必至与君子
  争而小人常处必胜之势臣以为此惟邪正混淆
  而杂处于内故有此患耳若使君子而在内则知
  明处当为小人者皆有以安其身而服其心方将
  奔走承顺之不暇而又何争胜之有且彼见小人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9b 页 WYG0722-0316d.png
  之道不可行于时也亦自敛其奸伪刻薄之术而
  勉从忠厚正直之风如裴矩在唐太宗时则亦能
  直言以悟主王钦若在宋真宗时则亦能蠲赋以
  惠民彼虽小人而亦行君子之道故曰君子道长
  小人道消夫既能舍其道以从君子则亦君子也
  人主安得而弃之哉虽然不可以不戒也阴交乎
  阳阴之质自在小人交乎君子小人之性自存尧
  舜之世君明臣良而犹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盖彼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0a 页 WYG0722-0317a.png
  特自知巧令之习必不容于钦明浚哲之主故抑
  而不敢肆使误以为君子而授以百揆四岳之任
  则彼亦有进退君子之权而小人之故智复萌矣
  此保泰之所以不易而圣人兢兢乎惧之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1a 页 WYG0722-0317c.png
  周易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
 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
 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监察御史(臣/)陆尹耀
  邱氏富国曰天地之形不可交而以气交气交而
  物通者天地之泰也上下之分不可交而以心交
  心交而志同者人事之泰也阴阳以气言健顺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1b 页 WYG0722-0317d.png
  德言君子小人以类言内外释往来之义阴阳健
  顺君子小人释小大之义
  (臣/)谨按阴阳对待而分小大者阴不敢抗阳故谓
  阴为小阳为大也阴宜在外而六往居四阳宜在
  内而九来居三往来适得其宜而初无拂逆焉于
  时为贞元会合世道清明是谓之泰也占得此卦
  者阳德方亨阴柔退听其于天运人事无不吉且
  亨矣此卦辞之义也由天运言之则天以职覆地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2a 页 WYG0722-0318a.png
  以职载而化生万物凡芸生庶类莫不各安其常
  咸若其性是天地之气交也天与地以气交而各
  得天地之气以为气者气无不通焉由人事言之
  则君以主治臣以效能而宣布教化凡礼乐政刑
  莫不协于大中归于至正是上下之心交也上与
  下以心交而各体上下之心以为心者心无不同
  焉泰运开自天地泰和起自君臣于以博观小往
  大来之景象生生之气弥纶充塞于宇宙之内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2b 页 WYG0722-0318b.png
  肃杀之意潜消盖阳居于内而阴自在外矣刚毅
  之德自强不息于日用之间而柔懦之习不行盖
  健主于内而顺自在外矣君子不必尽升诸朝而
  有向用之机是即内君子矣小人不能尽削其迹
  而有疏远之势是即外小人矣君子在内以制小
  人小人在外以奉君子由是而福国利民之道日
  以寖长蠹国病民之道日以寝消安往而不吉且
  亨哉夫天地之交乃气化之本是为一定者也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3a 页 WYG0722-0318c.png
  人事宜尽上能推诚以待下下能尽诚以事上以
  人事之泰克符乎天运之泰而君子秉道而立小
  人革面以从庶乎泰交之治可成而气化相通固
  操诸一己者欤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4a 页 WYG0722-0319a.png
  周易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
 下交而其志同也
            给事中(臣/)卫廷璞
  (臣/)谨按传释泰小往大来吉亨之义而推之天地
  上下之交亦以坤往外卦乾来内卦一往一来有
  交之义而物以之通志以之同则有吉亨之意也
  然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4b 页 WYG0722-0319b.png
  矣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君臣然后有
  上下是则天地上下其位固有截然甚相悬者乃
  窃尝考之易有不易变易二义乾凿度云变易者
  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则小往大来似不言不易
  之文而言变易之义故云交也盖盈天地间一气
  耳气有阴阳即有升降而非交则孤阴不生独阳
  不长两间闭塞万物不通故卦之坤上者地气上
  腾以交于天即所谓地道卑而上行也乾下者天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5a 页 WYG0722-0319c.png
  气下降以交于地即所谓天道下济而光明也二
  气相交絪缊化醇流行不滞而凡得之而成形者
  莫不资始资生各正保合声应气求于天地之内
  此万物之所以通而为天地之泰也濂溪周子曰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互根非即天地交之义乎又
  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变化无穷非即
  万物通之义乎若夫君之尊天也故乾为天为君
  皆从乎上之名臣地也故坤曰地道曰臣道皆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5b 页 WYG0722-0319d.png
  乎下之名上下之位若是其严明矣而亦曰交者
  何系辞传曰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大学曰与
  国人交止于信则略其位之异而言其志之同有
  何不可以言交者夫泰之时开泰者志于裁成辅
  相保泰者惕于往复平陂其感孚于夙夜默喻于
  隐微者莫不上感下应固结而不可解即使君可
  臣否外若不同而卒之为国为民之志可以共白
  于天下见谅于君心是不以随声附和为同而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6a 页 WYG0722-0320a.png
  大公无私为同其同也非即其交也耶今夫二帝
  之时上下之分非不严也三王之世上下之位非
  不肃也而或交警堂廉或赓歌廷陛或致三聘之
  勤或肖傅岩之求或切后车之载故其时上无不
  恤之臣下无不钦之主同寅协恭一心一德和气
  盎然诸福备至天地以位万物以育将见天地之
  泰且由人事之泰基之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7a 页 WYG0722-0320c.png
  周易
 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编修(臣/)赖翰颙
  (臣/)谨按两间生成之机统于造化而万古经纶之
  本起于人心人徒见清宁之候景物咸熙郅隆之
  朝几康就理以为气化人事之适际其盛而不知
  健顺匀调明良会合其感通之故殊非偶也今夫
  天地高卑异位也阴阳异气也而且职覆职载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7b 页 WYG0722-0320d.png
  殊其权也使其判然而不交则号物之数有万将
  何以神其发育哉惟夫乾一之气下行于坤两之
  中而资生之功上符乎资始之用由是絪缊化醇
  自勾萌而甲拆洁齐而相见形形色色莫非此静
  专动直静翕动辟者为之鼓荡其机是天地形不
  交而气交于物之通而见其泰也至若上下天泽
  之辨本于彝伦冠履之严行为典礼分之相隔甚
  悬绝矣情之所交则畴咨若采几忘势位论秀书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8a 页 WYG0722-0321a.png
  升不拘形迹要其所以重汲引而隆交赞者惟廑
  民生于在念懋庶绩于咸熙故飏拜赓歌固彰同
  德同心之雅即予违汝弼亦见无贰无疑之忱是
  大业崇为富有盛德畜于日新总此上下之志同
  者为之也所以泰也盖天地上下理本相通而气
  则一贯者也试观升平聿启景运鸿开冲和之气
  钟为灵秀圣继出而贤笃生天地方为上下而隆
  其作合行若翼而思若启上下且赖天地而神其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8b 页 WYG0722-0321b.png
  志气况乎元首明而股肱良雍穆之致无在不昭
  其响应故郊焉而天神降景庆且贡其休徵而何
  止于百昌之畅遂社焉而地祇出河岳且为之效
  灵宁第见庶类之咸亨是天地上下亦相交而为
  泰也泰之义固无穷哉释经者取以配合为正月
  之卦诚见夫三才之道美善悉备而中和位育之
  景象从可识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9a 页 WYG0722-0321c.png
  周易
 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监察御史(臣/)富德
  (臣/)谨按资始统天谓之乾乾君道也顺承天施谓
  之坤坤臣道也乾坤合德谓之泰泰者运会休隆
  之象也故极两间位育之徵显仁必由于藏用千
  古明良之会大业亦本于盛德盖在天在人无不
  交相契合则由体达用以成宇内之极功者道出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19b 页 WYG0722-0321d.png
  同原理无二致也惟是天地者万物之父母而化
  生万物者也高明之体立于上博厚之体立于下
  当其日至之时气机伊始声臭无闻而大生广生
  之德发微而不可见及其交而成泰也而天施地
  生之益自充周而不可穷是以天以一阳之气交
  乎坤地以一阴之气交乎乾由是云以之行也雨
  以之施也品物以之咸亨也即极之昆虫草木皆
  得见盛世之休祥盖此日之气化宇宙清宁庶类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0a 页 WYG0722-0322a.png
  畅遂其德大其功盛也然交在天地则无心而成
  化而代天工以出治者则在上下之同志而成能
  也人君继天立极神化之权操于上而致治保邦
  赞襄之功本于下所谓都俞吁咈一德一心足彰
  喜起之休风者亦惟其交而已矣独是上下交会
  之际又各有其道矣自古为君难为臣不易圣帝
  明王之抚御天下也以聪明睿智之德致经纶参
  赞之功犹体道而不居见善如不及当其夙夜宥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0b 页 WYG0722-0322b.png
  密心自强而不息万几所以待理也诣纯粹而至
  精万物所以待命也刚健中正而嗜欲悉蠲高深
  易简所以合符也由是上有圣智之君下必有贤
  明之臣非徒事飏言拜手之仪文也盖人臣之事
  君公正者其心无私者其学抒精诚吐情愫忠爱
  发于至性靖献本于实心体此意以莅官则竭力
  尽能而诚悫可以上达体此意以任事则嘉谟入
  告而志意可以上孚是以主圣臣良而元首之康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1a 页 WYG0722-0322c.png
  股肱之佐交相契合而无间者一天道之变化而
  各正保合也其理岂有二哉观之尧舜禹汤文武
  之君获稷契皋陶伊尹吕望之臣明明在朝穆穆
  布列聚精会神相得益彰其即上下交之明验也
  欤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2a 页 WYG0722-0323a.png
  周易
 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监察御史(臣/)马丙
  伊川程子传曰天地阴阳之气相交而万物得遂
  其通泰也在人则上下之情交通而其志意同也
  (臣/)谨按天尊地卑而乾坤之位以定上天下泽而
  君臣之分以昭尊卑上下之间截然而不容紊也
  曷可以言交哉然天地之形不可交而以气交上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2b 页 WYG0722-0323b.png
  下之分不可交而以情交泰宁之象启于造化成
  于人事自古迄今莫之或易焉尔泰之吉亨试先
  徵之天地今夫天地间号物有万其芸然各得而
  有畅遂之机者物之通也适以形其泰也而要其
  所以为通者则必本于天地之交天处乎上地处
  乎下清宁之位岂容无辨哉然而天道下济地道
  上行若或相交焉由是天地絪缊万物化醇自甲
  拆以至勾萌自洁齐以至相见无一物不见其通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3a 页 WYG0722-0323c.png
  焉此天地开一世之运以徵泰象者如此至于郅
  隆之运非徒气化之豫顺也朝廷之上更有一德
  之隆焉间尝溯之唐虞考之三代见夫君都臣俞
  之世主圣臣良之朝上也略朝宁之威严下而与
  庶司卿尹讲友生之谊下也忘草茅之疏贱上而
  与元后父母笃宾朋之好书思对命君乐群贤之
  汇征访范亲师臣欣一人之有道一堂之精神不
  隔而内外之情形会而成豫顺是亦天地之交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3b 页 WYG0722-0323d.png
  九阍之情意既通而草野之好恶亦得以上达是
  亦万物之通也上下交而志同有足信者然后知
  气数当成平之日天地固为君臣兆其休而气运
  际熙盛之时君臣亦为天地大其化阴阳和而万
  物以顺明良盛而喜起以歌民安物阜适以徵太
  平之景象一德一心适以昭和恒之治理天人相
  济以成其泰者不信而可徵也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4a 页 WYG0722-0324a.png
  周易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监察御史(臣/)周祖荣
  (臣/)谨按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上下者天泽之等威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君臣然后有上下其秩然
  而不可踰者分之殊也其蔼然而不容间者理之
  一也惟其分之殊斯防维于以攸别惟其理之一
  斯气谊于以相资自古以来天人迭为经纬以成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4b 页 WYG0722-0324b.png
  世运而清宁之合令共之休固悠然其可想也夫
  天地列而乾坤以定卑高陈而贵贱以位两大之
  所以立三才之所以成要皆相助为理而相得益
  彰故夫天地犹是也上下犹是也而至治之世清
  和雍睦俯仰皆宽莫不乐化日之舒而庆遭逢之
  盛此其所以为泰也泰以交而见而交之理实托
  始于天地大造和同贞元所以会合也健顺有常
  絪缊所以化醇也自是而屯蒙辟矣自是而族类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5a 页 WYG0722-0324c.png
  滋矣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其间刚柔强
  弱不同于质灵蠢偏全不同于性温凉寒燠不同
  于气方圆巨细不同于形而当夫云行雨施品物
  流形之际则固有一通而无不通者试观金木水
  火土谷之繁以及动植飞潜变化之赜孰一非气
  机之鼓舞哉天地如此而上下可知矣上下之统
  属在势位上下之联合在精神患其异也所贵惟
  同然而同于貌不同于心同于欲不同于道同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5b 页 WYG0722-0324d.png
  比昵不同于寅恭皆不可以言同也此其间有志
  焉志同则情同情同则举措施为无不同政教之
  颁犹其末焉者也堂廉之上不异家人父子而政
  教之本已立礼乐之设犹其外焉者也主臣之际
  直如元首股肱而礼乐之原已通盖上下之交犹
  之天地之交也诚哉其为休明之象熙皞之风矣
  抑尝思之天地上下之交有天运焉有人事焉天
  地交而上下从之此其主持在造化上下交而天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6a 页 WYG0722-0325a.png
  地从之此其权衡在君相从来世运之升降固随
  气数为转移而人力之匡扶能以中和为位育是
  故有同心之美则必有太和之应有一德之协则
  必有纯佑之休有明良喜起之君臣则必有光华
  复旦之天地人定胜天此其理也虽然乾元资始
  坤道顺承浚哲知人庶明励翼天地之交由天之
  下于地上下之交由君之下于臣故曰天道下济
  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又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6b 页 WYG0722-0325b.png
  义可思矣然则泰运之成盖所系尤在君德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7a 页 WYG0722-0325c.png
  周易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监察御史(臣/)葛峻起
  (臣/)谨按中天之世明良喜起赓歌一堂窃叹当日
  君臣何以略分言情若此也及深考夫致治之由
  其时之平成在两间修和在庶政歌叙在兆民而
  其所以相须有成者实原于明堂交儆之一心乃
  知君劳于上臣勉于下用臻泰运之隆固有与造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7b 页 WYG0722-0325d.png
  化同功者矣是可即泰彖所云小往大来者得其
  意焉夫自乾坤既定而卑高以陈贵贱以位上下
  者所以继天地而成泰者也然而堂高廉远等级
  分明在上者咫尺具见天威在下者毫发不容自
  肆固未易厥孚交如而称同心同德矣若乃忘势
  分之悬殊而不啻家人父子置仪文之末节而引
  为元首股肱则载咏鹿鸣驩然嘉宾之相接式歌
  燕笑蔼乎誉处之堪亲上交不謟下交不渎岂非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8a 页 WYG0722-0326a.png
  泰之所由配天地乎且夫虎啸而风生龙兴而云
  合所投者素也不遍窥望而视已明不殚倾耳而
  听已聪所感者微也今者上下之间气志之地有
  孚嘉而无暌隔有联合而无乖离则臣也而邻之
  皇心时通于百尔尊也而亲之下情毕达于九重
  矣斯时也明明在朝穆穆布列聚精会神相得益
  章猗欤休哉非君臣一德乌能合志同道如此哉
  由是朝廷清而万几咸理群枉黜而众正日升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8b 页 WYG0722-0326b.png
  以感召天和嘉祥毕至窃谓卷阿何必矢其音天
  保不足扬其盛也要之泰阶既平则保泰者当愈
  至上勿以日赞有人而忘宵旰之兢业下勿以主
  知有素而弛夙夜之靖共故为都为俞同也曰吁
  曰咈亦同也惟其然而明良喜起之风直媲美于
  中天矣泰运之隆交酿于上下之间而即洋溢于
  天地之际夫岂易致者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9a 页 WYG0722-0326c.png
  周易
 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监察御史(臣/)陈仁
  (臣/)谨按君子小人之分自古辨之详矣然能灼见
  其为君子小人而用舍不淆者盖戛戛乎其难哉
  何者君子指小人为邪小人亦指君子为邪且有
  迹似君子而心实小人者有言似君子而行实小
  人者人主辨之亦在知其术而已夫薰莸不同器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29b 页 WYG0722-0326d.png
  而芳禾莠不同垄而茂二者其心不相入其势亦
  不可以两存盖君子如苍松古柏挺然独立植之
  甚难去之甚易小人如藤萝蔓草必多倚附不种
  而生除之复蕃故易以阳为君子以阴为小人凡
  阳必刚刚则不挠凡阴必柔柔则难测磊磊落落
  如青天白日无纤芥可疑者君子也闪倏狡狯如
  鬼蜮狐蛊不可方物者小人也不私其身而慨然
  以天下百姓为心者君子也但知利己而不顾君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0a 页 WYG0722-0327a.png
  国之安危者小人也志在于行道进以礼而退以
  义者君子也志在于谋利利在而相亲利尽而相
  戕者小人也庄言正论逆耳拂意徇国而不徇君
  者君子也委婉逊顺切切然伺候上意于眉目颜
  色之间者小人也隐恶扬善恶讦以为直者君子
  也妒人之善幸人之恶掩其长而暴其短者小人
  也然而君子为国而国恒疏之小人病国而国恒
  亲之何也忠义之士识高而见明虑远而忧大世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0b 页 WYG0722-0327b.png
  方无虞若可以少安矣而为痛哭流涕以发天下
  大难之端乘舆无甚失德犹可以为安也而尽言
  极谏甚者有幽厉桓灵之比百官效职亦无大奸
  邪未去也而深惧指鹿之祸发于朝夕嘉祥美瑞
  人主所罕见而奇焉者也则视以为不足信至于
  一日月之食一雨旸之愆则从而尤之曰此疵政
  之招也射猎巡幸歌舞之娱似未病于治则禁而
  抑之其在岩廊之上天子为之踧然而有所畏士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1a 页 WYG0722-0327c.png
  大夫不敢安肆怠惰于其间虽未必遽就孤危而
  其日见陵替也决矣若奸臣则不然小忠小信既
  足以固结人主之心逢君长君又有以顺适人主
  之意方其未得志也或以谄进或以利合或比周
  近习以起誉言或阿谀权要以博欢心卑猥鄙贱
  无所不至及其得君也弥缝左右愚弄上下使人
  主欢爱悦怿阴授以国而不知而公卿大夫庶司
  百职莫不奔走归命争为之腹心于是内外盘结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1b 页 WYG0722-0327d.png
  而在盲之疾药之不能达附咽之瘿近而不可割
  也今夫君子者未有不公而恕者也小人者未有
  不私而刻者也昔蜀汉之兴也葛蒋诸贤辐辏于
  朝同心戮力以扶王室而李平魏延之徒杂处其
  间虽寸功片能无弗录也虽小过微瑕无弗容也
  盖君子存心仁厚必不肯以不肖待之即或彼纵
  欲败度君子亦不过摈斥之而已未尝绝其自新
  之路也而章惇之在宋也自知其负天下之怨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2a 页 WYG0722-0328a.png
  诸贤之莫吾赦也于是假绍述之名思有以报复
  之然斥其一而众君子尚存犹未足以泄已之忿
  欲尽其类而君子谨身寡过无隙可乘惟是国之
  有党最世主所大忌故须此说方可倾之而又恐
  其黜而复用也于是编管穷裔置之死地而后安
  虽然天下岂尽皆君子哉则亦岂尽皆小人哉使
  朝廷之上股肱心膂之寄得二三君子以任之上
  格君心下型百僚则小人者将为吾用之不暇又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2b 页 WYG0722-0328b.png
  何奸之萌乎其究也亦莫不勉为君子矣且夫小
  人之才亦非不足用也特其心惴惴焉患其得复
  患其失故一切惟上意是奉而不遑为国忠谋其
  始本为固宠援引丑类表里交煽而不觉养成祸
  胎然则用舍之际人主其可不慎欤夫贤臣进者
  治之表也邪臣进者乱之机也如使贤奸并立于
  交戟之内而世可长治则古之圣王亦何为以天
  下之大而不能容二三宵人哉虽知人则哲尧舜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3a 页 WYG0722-0328c.png
  其难听言观行孔子所戒有天下者诚能清心寡
  欲兼听并观则邪正虽曰难辨而亦岂得而逃哉
  苟持不断之意处贤于欲亲欲疏之间而处邪于
  欲退欲不退之际则邪者常得以计胜而贤臣不
  得阐其忠天下不可一日为理是故人主又贵有
  以断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4a 页 WYG0722-0329a.png
  周易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
 右民
              编修(臣/)
  朱子曰财成以制其过辅相以补其不及
  (臣/)谨按造化之与人事相为感通而斯民者生成
  于天地教养于元后者也天地仁爱之心初无须
  臾之偶息而时当其泰则阳气方滋阳德方亨上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4b 页 WYG0722-0329b.png
  行下济物生尤盛卦之所谓小往大来也顾开泰
  者天地致泰者君臣君臣之间一心一德相与有
  成而其权悉操于元后盖元后父天母地而子万
  民故乘时以尽道而本道以宜时其精神所聚直
  贯乎元会运世之全而纪纲法度又足相维于不
  敝是泰之在天地者气运尚有推迁而泰之在元
  后者固百年如一日也窃就财成辅相之说而广
  其义焉盖化之自然者曰道因其道而裁制之如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5a 页 WYG0722-0329c.png
  明四时定八方垂五教也道之当然者曰宜因其
  宜而赞助之如四仲调而三农必辨疆里分而土
  宜必协纲常立而训诫必周也此财成辅相之大
  经大法百王莫易者也而推其本详其末人事多
  端要不外元后之一心耳盖从来圣帝明王学问
  渊深笃恭不显而旦明呼吸动与天地相流通至
  其以心而行政也本乎覆载无私之量而运以精
  明刚断之德吏治何以澄清民风何以淳朴庆赏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5b 页 WYG0722-0329d.png
  刑威蠲除兴作之事何以有利无弊有得无失莫
  不以道体为权衡随时宜而补救化其过不及之
  偏而一归于大中至正焉则四海九州莫非被德
  之区而实无藏奸之薮由是善气流行休徵恊应
  天地太和而斯民受福于无穷矣汉儒董仲舒曰
  为人君者正一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
  百官以正万民远近四方无敢不出于正而无有
  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和而风雨时群生遂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6a 页 WYG0722-0330a.png
  万民殖此可见财成辅相之实而泰之所为吉亨
  者诚非无故也且夫泰者渐积而趋于盛亦极盛
  而戒其盈故泰之初爻幸贤类之同升泰之二爻
  见中行之可尚而后则于平陂往复之理申言示
  警焉人君体交泰之象深保泰之思进君子退小
  人扶阳抑阴以健驭顺则主德清明百为振举自
  足以赞化育参天地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垂休而
  泰运长新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7a 页 WYG0722-0330c.png
  周易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
 右民
              编修(臣/)曹经
  (臣/)谨按善言治者莫不求其端于天天之道统于
  一元而为气之始天之运首于一春而为时之始
  王者上奉天时下勤民事政教号令之施必始于
  正月皆所以本天而正天下云尔审是而易泰卦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7b 页 WYG0722-0330d.png
  之象可取而释也盖天地交而阴阳和履端于始
  而分至启闭之候以递而推焉寒暑往来之序以
  渐而积焉月令云立春之日天子命布德和令行
  庆施惠下及兆民是天道运于上而时序昭人事
  兴于下而圣化彰相应而至者也何以明其为财
  成也后体天地交泰之道凡畸乎阴阳者限于时
  数之偏而以政导之畸乎刚柔者阻于风土之异
  而以礼平之朱子所谓制其过者此也蔡氏渊云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8a 页 WYG0722-0331a.png
  气化流行分春夏秋冬之节地形广邈分东西南
  北之限而财成之义从可识矣至于辅相者继财
  成而有事者也朱子云辅相以补其不及程子云
  使民用天时因地利辅助化育之功成其丰美之
  利也如时运有温肃当春而耕当秋而敛以及于
  盖藏卒岁之必谨地势有高下燥者种黍湿者种
  稻以暨于瓜樗葵枣之咸周此则圣人之辅相也
  又曰以左右民者其道不外于财成辅相之大要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8b 页 WYG0722-0331b.png
  而实本于我后钦若敬授之深衷盖天地以生物
  为心圣人即以天地之心为心家为富之人为寿
  之此治之布于大经大法者也兢业持之时几敕
  之此德之裕于不睹不闻者也天道行而万物顺
  圣德修而万民化其道不有同揆者乎由卦象而
  推之乾阳也君道也坤阴也臣道也象独言后而
  略于臣者君为臣纲犹阳之可以统阴也圣人首
  出于上奉若天道膏泽频敷犹儆无逸下而公卿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39a 页 WYG0722-0331c.png
  大夫以及百执事当励夙夜在公之勤敬君之事
  即以代天之工共保乎丰亨豫大之治则载赓明
  良者即占协乎泰交也而治法隆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0a 页 WYG0722-0332a.png
  周易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
 古民
             检讨(臣/)韩彦曾
  蔡渊曰气化流行儱侗相续圣人为之裁制以分
  春夏秋冬之节地形广邈经纬交错圣人为之裁
  制以分东西南北之限此财成天地之道也春生
  秋肃此时运之自然高黍下稻亦地势之所宜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0b 页 WYG0722-0332b.png
  人则辅相之使当春而耕当秋而敛高者种黍下
  者种稻此辅相天地之宜也
  (臣/)谨按乾称父坤称母人君父天母地而子万民
  故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书曰元后作民父母
  凡以天地之化育不能无过不及之处赖圣人维
  持补救于其间为之范围不过曲成不遗参天地
  而赞化育俾斯民相生相养于天地之中而实相
  生相养于圣人一心之中盖世运之方隆天地先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1a 页 WYG0722-0332c.png
  圣人而开其始治功之独盛圣人后天地而成其
  能是以为天地之宗子克胜父母斯民之任而有
  馀也夫天地不外阴与阳而已一阳生而为复复
  者天地之心而非天地之交一阴生而为姤姤者
  天地之遇而非天地之交惟三阳下济而天交乎
  地三阴上行而地交乎天斯为天地之交而泰于
  是乎启矣泰者通也天地交而二气通正月之卦
  也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月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1b 页 WYG0722-0332d.png
  令所记所以属之孟春也人君效天法地如立四
  气以分天时划四方以定地利此财成之说也因
  天之时而教之春耕夏耘因地之利而教之高黍
  下稻此辅相之说也然天地之气化有馀于彼即
  不足于此帝王之经纶于彼损其有馀即于此益
  其不足故有财成即统乎辅相而辅相即寓于财
  成者如人才为天地所生而建官惟贤位事惟能
  此即用人中之财成辅相也货财亦天地所产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2a 页 WYG0722-0333a.png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此即理财中之财成辅相也
  立教以造士而春秋礼乐冬夏诗书此即立教中
  之财成辅相也明刑以弼教而宥过无大刑故无
  小此即明刑中之财成辅相也至于积贮以备缺
  乏而不使谷贵伤民谷贱伤农沟洫以正疆界而
  务使旱则可蓄水则可泄何莫非一事而兼乎财
  成辅相者哉故朱子云天人所为各自有分财成
  辅相须是人做而又云财成者所以辅相也虽然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2b 页 WYG0722-0333b.png
  主泰之运者君也翼泰之运者臣也人君以天地
  之心为心人臣即当以君之心为心盖所谓泰者
  乃地交于天而成其泰也此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亦下交于上而成其泰也此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明良一德庶绩咸熙唐虞三代之朝所以成泰交
  之治也夫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3a 页 WYG0722-0333c.png
  周易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
           监察御史(臣/)陆尹耀
  王氏申子曰天地交而阴阳和万物遂所以为泰
  人君象之裁成其道辅相其宜此天地之间所以
  无一物之不泰也
  (臣/)谨按两间之气运开之自天地而普之自大君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3b 页 WYG0722-0333d.png
  此三极并尊万物所由以咸若也盖隤确之神虽
  以妙合而成化然所统不过元气元形而已藉非
  有统乎元功者调其有馀不足之数则出入亦不
  灵定其无过不及之衡则施生亦未显何由使群
  黎之称机缄如奉律令而不违兆庶之被生成若
  就钧陶而莫爽乎故知一施一济各无阂隔以基
  此泰者两大之心也或节或宣递相经纬以宏此
  泰者一人之责也裁成辅相诚断断乎其不可诿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4a 页 WYG0722-0334a.png
  矣特是天地之道皆天地之神所结天地之宜即
  天地之气所呈此亦何尝不居其至不适于时者
  苟泛焉执继起之弥纶拟先机之发育意不精切
  则恐涉于肤浮局不宏深则虑伤于浅率求其能
  酌天地之量尤在善成天地之终所谓虚者实之
  微者彰之因其自然之精理著为当然之实事而
  已如气机流行浑沦无迹后则为之纪以日月星
  辰统以作讹成易而后春夏秋冬之节具山川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4b 页 WYG0722-0334b.png
  衍广邈无端后则为之辨以疆理戎索制以井牧
  师田而后东西南朔之限明此所谓裁成其道也
  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为天之宜唯后因之爰以有
  作成之要开塞之程而须臾旦晚皆得与大造符
  其运高黍下稻燥瘠湿腴为地之宜唯后仍之爰
  以有变易之方向背之法而尺寸毫釐均克为下
  土订其经此所谓辅相其宜也他如因时立政度
  地居民制节谨度而使不过乎则宣幽出滞而俾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5a 页 WYG0722-0334c.png
  毋壅于机若大若小或缓或急有变有常时行时
  止事非一端而总归于乘权履位者之能凡以以
  理运者理至而势已无加以事伸者事在而责难
  旁贷发蒙亨屯以登一世于諴和唯一人当究厥
  图耳凡此皆以为民也盖民之智能虽足以通天
  地而每诎于权民之手足虽可以应天地而或闇
  于法唯裁成辅相立于无可增损之地斯蹙者可
  舒塞者可通安食饮于不识不知沐光华于大顺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5b 页 WYG0722-0334d.png
  大化而无一人之不若其天矣洵乎泰运之成非
  后不为功然苟非中和之立极先有以懋其全能
  终无由赞化育而参天地意者尽性至命尤凡为
  元后者所宜亟求欤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6a 页 WYG0722-0335a.png
  周易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
 右民
           监察御史(臣/)刘永泰
  朱子曰裁成是裁段辅相是佐助
  王申子曰天地交而阴阳和万物遂所以为泰人
  君象之裁成其道辅相其宜此天地之间所以无
  一物之不泰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6b 页 WYG0722-0335b.png
  (臣/)谨按泰治之隆天地与圣人实共参焉然天地
  之事俟诸圣人而遂谢其柄圣人之事善承天地
  而莫辞其任故运际休嘉之会人知天地予圣人
  以甚逸也而不知圣人则代天地以甚劳惟圣人
  不敢存一自恃之心萌一图安之念其于天地所
  不能为与不及为者无不经纬之咸周而区画之
  悉当而奠三才以阜兆姓遂独归之亶聪作后之
  一人盖元后也者固天地所笃生焉以为斯民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7a 页 WYG0722-0335c.png
  共主者也秉神明之资履君师之位具仰观俯察
  之能尽人官物曲之制天地有自然之道民不知
  所以节之而见为过者后于是为之裁成焉天地
  有当然之宜民不知所以用之而见为不及者后
  于是为之辅相焉如春夏秋冬之分其序也南朔
  东西之别其方也耕耘收穫之随其候也黍稷稻
  粱之因其性也举凡所为厚民生利民用正民德
  者皆使之截然有条秩然就理而天地之所欲致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7b 页 WYG0722-0335d.png
  于民民之所有求于天地者乃无几微之馀憾矣
  当是时宇宙著其光昌亿兆游于熙皞仁风翔洽
  太和洋溢人莫不曰泰治之隆何若斯之盛也而
  抑知其裁成辅相以左右民者皆我后之功也哉
  即以易书言之龙马负图不过自一至十之数耳
  惟伏羲圣人画阴阳之卦文周圣人系彖爻之辞
  然后民之观变而玩占者志由此通业由此定靡
  不推行以尽利而鼓舞以尽神斯亦赞化牖民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8a 页 WYG0722-0336a.png
  大端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9a 页 WYG0722-0336c.png
  周易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
 右民
           监察御史(臣/)史积琦
  (臣/)谨按一代之治运开于造化之相成而一世之
  治功本乎帝王之经纬盖圣人首出身当运会之
  隆常有不敢自恃之心其于天地所不能为与不
  及为者初无可谢之责固知统三才以立极非主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49b 页 WYG0722-0336d.png
  治者不为功也易于内乾外坤之卦而名之曰泰
  斯时也天道下济地道上行宇宙著太和之象堂
  廉有一德之风群贤类聚正道光昌多士汇征人
  才蔚起民生其间可不谓和乐矣乎顾有天地即
  有天地自然之化则为道有天地即有天地当然
  之节则为宜此其功不在天地而在参赞化育作
  民父母之元后也夫后非必有加于天地也人为
  未起而清宁奠位天地未尝求助于至人然天地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0a 页 WYG0722-0337a.png
  固不可以无后也气化虽盛而经纶待兴一人实
  能为功于造物故其财成天地之道也定四时之
  序经九野之分建五常之极执中以运而覆载不
  虑其偏其辅相天地之宜也敬授以趋时辨方以
  尽利鼓舞以成能调燮有权而生成不留其憾若
  此者过有所制而各得其道不及有所益而适协
  其宜以利民用则用无不周以厚民生则生无不
  遂以正民德则德无不复后之所以左右斯民不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0b 页 WYG0722-0337b.png
  甚详且远乎要之天地何道民之所以为道即其
  道天地何宜民之所以为宜即其宜惟天地万物
  父母相亿兆之众而作之君惟皇建其有极而崇
  效卑法广施生之益以及之民此其所以开泰于
  一时而平成底绩保泰于万世而乐利蒙休也元
  后之功顾不伟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1a 页 WYG0722-0337c.png
  周易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编修(臣/)陈顾㶌
  (臣/)谨按古今郅隆之治其端开自两间其利受于
  万姓而其间参三才而立极者非圣人不为功盖
  天地为民而启运会不得不归其权于圣人圣人
  为民而大勋猷又何敢诿其责于天地也是故泰
  交之时絪缊者其气感通者其神下济而上行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1b 页 WYG0722-0337d.png
  其道阳德方亨群生毕达窃意天地于此既取物
  类而化生之何难取斯民而经理之不知万物化
  醇之气两仪实因任乎自然节宣宰制之权二气
  亦有藉于参赞自非亶聪明而作元后者出焉又
  恶能酌天地之中而立生民之命也乎盖化育虽
  昭不能为万方详其经画崇卑虽定不能为亿兆
  遂其生成是道之有时而过宜之有时而不及者
  亦天地所无如何也惟后则有以财成而辅相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2a 页 WYG0722-0338a.png
  明天道于上使往来之不愆察地道于下使疆域
  之有别参差不齐之数悉受王者之化裁而无所
  或过焉奉天而钦若五行悉协于时奠地而平成
  四海毕尽其利开辟未有之奇皆待圣人之补救
  而无或不及焉若此者圣人岂徒骛乎调燮阴阳
  而思乎参天两地也哉亦以使斯民者上之识风
  雨露雷之故下之辨刚柔燥湿之殊夏葛而冬裘
  渴饮而饥食孝友睦姻以厚人伦休养生息以登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2b 页 WYG0722-0338b.png
  仁寿斯民所不能得之天地者有以遂其生天地
  所不能及之斯民者有以泯其憾以左右民而已
  矣然则造化之隆不可谓不由人事也人第见圣
  王御宇阴阳和会民物恬熙美利普于不言大化
  成于有象以为民何幸而躬际太平之盛也庸讵
  知其承天而育物者固有如是之范围不过曲成
  不遗者乎则洵乎功参两大而泽被群生端在乘
  时出治之后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3a 页 WYG0722-0338c.png
  周易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监察御史(臣/)戴章甫
  (臣/)谨按兆民之众天地能生之不能使之各惬其
  分愿而养欲给求遂默寄其权于代天理物之一
  人然圣人之于民亦未尝违乎造物之自然而所
  以体元立制而使之适得其平者初不外乘天因
  地与斯民共安于顺则之常而薄海内外已共享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3b 页 WYG0722-0338d.png
  升平之福焉泰之象辞有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斯诚体天地之泰而协
  之政治使人人各遂其生养欤今夫化机之相续
  流行不息非有以节宣之而二气何以均调广舆
  之交错形势各殊非有以区画之而四方何以克
  一则有待于裁成者如此而且东作西成气候自
  有一定高黍下稌燥湿不无异宜非有以经理之
  而行生何以顺布则有待于辅相者又如此王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4a 页 WYG0722-0339a.png
  为之作讹成易以定分至为之辨方正位以一版
  图为之布令乘时以兴岁功为之度土揆宜以顺
  物性由是五行布四时和六府修三事治所谓裁
  成以制其过辅相以补其不及而教率辅翼以左
  右民使人人共享其乐利则天地间宁犹有一物
  之不泰乎盖阴阳和而万物遂气化之所以舒也
  法制备而民气乐治功之所以懋也书陈洪范诗
  咏豳风礼载王制月令其调燮者不一端经纬者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4b 页 WYG0722-0339b.png
  非一事敬天勤民抚辰凝绩庶政惟和万国咸宁
  则自尧舜禹汤文武以来所以成泰运之隆不诚
  有先后同揆者欤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5a 页 WYG0722-0339c.png
  周易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编修(臣/)王觉莲
  程子曰裁成谓体天地交泰之道而裁制成其施
  为之方也辅相天地之宜天地通泰则万物茂遂
  人君体之而为法制使民用天时因地利辅助化
  育之功成其丰美之利也
  (臣/)谨按自乾坤至履阳三十画阴三十画阴阳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5b 页 WYG0722-0339d.png
  数相等然后为三阴三阳之泰时至于泰则上下
  清明人物恬熙岂复有过与不及之患哉顾开一
  时之泰而无过不及者天地也保万世之泰而常
  使之无过不及者圣人也则所以赞化育而参天
  地者端有赖于亶聪明之元后矣何也天地有自
  然之道有当然之宜所谓自然者天地虽秩然分
  之而未始非浑然运之也所谓当然者天地虽有
  其理而不必有其事也即如四时之循环无端四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6a 页 WYG0722-0340a.png
  方之广远无际非有以裁成之则阴阳不能定其
  序刚柔不能定其位而天地之道或至于过万事
  各有所宜万物各有所适非有以辅相之则寒燠
  不能顺其性燥湿不能顺其情而天地之宜或至
  于不及所以古之哲后崇效卑法俯察仰观定春
  夏秋冬之节而气候不至参差而不齐辨东西南
  北之区而疆域不至混同而无别也因天之时而
  耕耘收穫顺乎长养收藏之机乘地之利而黍稷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6b 页 WYG0722-0340b.png
  稻粱协乎坟壤泥涂之性也推之而君尊臣卑父
  坐子立定秩叙之常经礼乐象阳刑罚象阴符舒
  惨之妙用夏葛冬裘饥食渴饮因人性之当然服
  牛乘马网罟佃渔随物性之宜然何一非元后之
  裁成辅相为功于天地者乎信乎开泰者天地保
  泰者圣人而凡有君天下之责者当尽裁成辅相
  之功使天下后世无一物之不泰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7a 页 WYG0722-0340c.png
  周易
 辅相天地之宜
            给事中(臣/)倪国琏
  程子曰天地通泰则万物茂遂人君体之而为法
  制使民用天时因地利辅助化育之功成其丰美
  之利也
  (臣/)谨按此圣王赞天地之全功也盖天地自然之
  化为道而道中之当然者曰宜天地有其宜而不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7b 页 WYG0722-0340d.png
  能自适其宜则必有赖于王者之勷赞以补造化
  之所不及此辅相之功圣人所不能已也辅相莫
  大于用天时圣人明其阴阳寒暑之宜而东作西
  成南讹朔易莫不本以钦若之心而行其敬授之
  事由是生长收藏各顺其序而允釐百工庶绩咸
  熙矣辅相莫大于因地利圣人察其高下燥湿之
  宜而赤埴青黎涂泥白壤莫不辨其刚柔之性而
  作其稼穑之甘由是黍稷稻粱各蕃其植而庶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8a 页 WYG0722-0341a.png
  交正三壤咸则矣辅相又莫大于秩人伦圣人观
  其恩义序别信之宜而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既正五典而使之敦又用五礼而俾有常由是经
  纶条贯各若其则而百姓无不亲五品无不逊矣
  是故辅则有匡勷之术相则有承弼之方天地无
  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所以燮理寅亮不惮
  其劳经纬措置曲尽其道凡物或有憾于天地圣
  人皆引以为己责而必使之咸有以遂其生皆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8b 页 WYG0722-0341b.png
  以复其性而后已是故以父母天下为王道尤必
  以万物得所为极功而有天地必赖有圣人也虽
  然元后亦岂于天地有所加哉所为辅之相之者
  亦因其时与势之所趋理应如是之补救随时处
  中通权达变是以泰运一开遂无一物之不泰而
  且能使万世之长保其泰也然则王者之辅相天
  地信无愧于天之宗子而即与天地参矣故曰天
  地设位圣人成能凡赞化育之事何莫非左右斯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59a 页 WYG0722-0341c.png
  民之事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0a 页 WYG0722-0342a.png
  周易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监察御史(臣/)李㥳
  朱子本义曰三阳在下相连而进拔茅连茹之象
  征行之吉也
  (臣/)谨按国运之盛衰每视贤才以为进退以故若
  舟楫若盐梅若股肱若心膂昔人言之详矣然而
  生之有时聚之有机分之有其类致之有其端泰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0b 页 WYG0722-0342b.png
  之初九其尤言之著乎其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臣/)即其言而思之其言贤而必附之于泰者何盖
  贤之生也不偶而其出也亦不苟上焉者固志存
  乎道德次焉者亦意在于功名故度之已度之君
  而更度之天人之会时势之机安全虽未奏乎而
  君民辑睦治平固已有其端灾沴虽未除乎而上
  下惕厉经纶可预期其效是固泰之机也出而从
  之以致吾君以泽吾民以伸所学而酬夙志磻溪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1a 页 WYG0722-0342c.png
  之老望西岐而来归莘野之夫待三聘而后起是
  则贤之生因泰而致焉者此也其言泰而必首举
  夫贤者何盖天下之乱必有所由生而其治也亦
  必有所由始故有时方鼎盛君臣群习为固然而
  国无老成觇者已卜其将衰本实拨也亦有僻处
  偏安内外日见其忧虞而朝多硕士识者逆知其
  将盛道可久也夏有遗老而一旅可以复旧业周
  有世臣而幼主可以致中兴有胼胝之圣而昏垫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1b 页 WYG0722-0342d.png
  何虑其为灾有思文之后而粒食自徵其率育是
  则开泰之功因贤而成焉者此也其言贤之进用
  而取譬于拔茅连茹者何盖天下物各有其类一
  小人用而众小人从而附者神相契也一君子用
  而众君子从而进者功又相资也故四岳在位而
  夔龙罴虎济济登庸矣周召分陜而疏附先后烝
  烝丕进矣房杜秉钧而郑宋英卫无不称之职守
  矣韩范立朝而欧蔡尹余无不尽之材技矣盖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2a 页 WYG0722-0343a.png
  运际昌期则群材之应运而生者众而势可有为
  则善类之汲引而升者更切也诗曰蔼蔼王多吉
  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又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其亦泰之初九拔茅连茹之意也夫虽然世不能
  有泰而无否君子亦不能恒聚而无散其所以勤
  延揽广登进以培邦本承景命相与保泰于无穷
  者易虽未言也而意义可思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3a 页 WYG0722-0343c.png
  周易
 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检讨(臣/)周焘
  杨万里曰君子之志在天下不在一身故曰志在
  外也
  (臣/)谨按泰之初九有拔茅茹之象其占为征吉孔
  子惧后世之筮得此爻者或仅以征吉为荣禄之
  阶甚或以拔茅为朋比之助也故为之端其本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3b 页 WYG0722-0343d.png
  志盖志之所向不过义利公私之间其始为毫釐
  之差其后有千里之隔人品之邪正功业之污隆
  未有不由乎此今夫朝廷用人非直曰富之贵之
  已也曰吾为天下求贤贤人之用于世尤非腼焉
  苟富贵已也曰吾为天下行道志在天下则一身
  非所计而富贵不足以易其守志在一身则舍富
  贵无他图而天下之利病皆可漠焉视之夫人臣
  而漠视天下虽有不世出之主居可以得为之会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4a 页 WYG0722-0344a.png
  而天下事其谁与共济者然则所谓志在天下者
  当若何朱子曰古之君子一日立乎其位则一日
  业乎其官上不敢慢其君以为不足与言仁义下
  不敢鄙其民以为不足以兴教化屹然中立无一
  毫私情之累而惟知其职之所当为罗从彦曰爱
  君如爱父爱国如爱家爱民如爱子是皆善言古
  大臣之志者也虽然不可以无本也孔子曰隐居
  以求其志陆九渊讲义亦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4b 页 WYG0722-0344b.png
  于利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
  则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在利斯
  喻于利矣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为小人之归其于
  利欲之习恒为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由
  是而进于场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
  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勤其事
  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故学记曰凡学官先
  事士先志然则志之所向尤存乎策名释褐之先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5a 页 WYG0722-0344c.png
  诚非仓卒旦暮间可强自树立者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6a 页 WYG0722-0345a.png
  周易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
 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监察御史(臣/)王兴吾
  疏正义曰包荒用冯河者体健居中而用乎泰能
  包含荒秽之物故云包荒也用冯河者无舟渡水
  冯陵于河也不遐遗者遐远也遗弃也用心宏大
  无所疏远遗弃于物朋亡者得中无偏所在皆纳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6b 页 WYG0722-0345b.png
  无私于朋党之事亡无也故曰朋亡也得尚于中
  行者以九二所为如此得配六五之中也所以包
  荒得配六五之中者以无私无偏存乎光大之道
  也
  (臣/)谨按泰卦所言皆保泰之道而于初九则曰拔
  茅征吉于九三则曰艰贞无咎盖以阳刚为保泰
  之本故于乾之三爻致其意焉而九二则又乾之
  中爻也故其言保泰之道独详其曰包荒者言含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7a 页 WYG0722-0345c.png
  宏之量无所不包曰用冯河者冯河之事必始终
  用力始克济川盖言保泰之道当用冯河之力也
  曰不遐遗者即不忘远也曰朋亡者即不泄迩也
  曰得尚于中行者即建极用中也曰包荒得尚于
  中行以光大者盖惟光大故能得中而维不遐遗
  朋亡乃能光大则不遐遗朋亡者又此爻之要也
  而其义则有君道臣道焉盖九二乾之中也故有
  君道九二臣之位也故有臣道以君道言之人主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7b 页 WYG0722-0345d.png
  能以宽大之量切兢业之心不以薄海为远而遗
  之不以殿陛为近而忽之则建中表正而为保泰
  之主以臣道言之人臣能以深谋远虑为心而以
  始终一节自励立志存乎为国为民举念要于无
  私无党则大公至正而为保泰之臣盖祸患伏于
  隐微而每生于所忽人主能不遐遗朋亡则自外
  及内自大至小无一非精神之所贯注而何有隙
  孽之萌人臣能不遐遗朋亡则不为目前苟且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8a 页 WYG0722-0346a.png
  计而为国家久远之谋不为偏私党援所累而为
  公尔忘私之事矣天下安有不久安长治者乎夫
  保泰者人主之心而佐君以保泰者人臣之事圣
  人以保泰之道著之于臣位之爻而象曰包荒得
  尚于中行愈以见上以此求下以此应上下同心
  君臣一德即彖所云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盖财成
  辅相者保泰之事而不遐遗朋亡者保泰之道惟
  其有不遐遗朋亡之心而后能行财成辅相之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8b 页 WYG0722-0346b.png
  故(臣/)以为泰卦所言保泰之道惟此爻最为深切
  著明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9a 页 WYG0722-0346c.png
  周易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监察御史(臣/)陶正靖
  (臣/)谨按包荒者仁之德用冯河者勇之德仁必兼
  智故不遐遗有勇且义故朋亡此卦专言保泰之
  事此爻以臣位言之而其说莫详于程子伏惟
皇上抚泰宁之运当劳于求贤之时(臣/)请就程子之说
  条举而核之程子曰九二以阳刚得中上应于五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69b 页 WYG0722-0346d.png
  五以柔顺得中下应于二君德本刚而有取于柔
  者非柔无以尽臣下之心也臣道宜柔而有取于
  刚者非刚无以任天下之重也类于刚矣而不必
  得中虑为申枨之欲也近于中矣而不本于刚又
  虑为胡广之中庸也若是而一以柔道御之是犹
  以水济水必无以成交泰之功伏惟
皇上纪元之初尝举韩愈感激媕阿之句以风厉群臣
  于今三年果已感激思奋乎抑蹈常袭故而未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0a 页 WYG0722-0347a.png
  变也(臣/)闻王者以仁育万物必以义正万民民之
  贵于物也则知义之行当自贵者始义行于贵斯
  仁溥于物矣所谓百官正而万民莫敢不一于正
  也不然则壅遏沮格之患可胜言哉程子曰人情
  安肆则政舒缓而法度废弛庶事无节治之之道
  必有包含荒秽之量则其施为宽裕详密弊革事
  理而人安之又曰泰宁之世人情习于久安安于
  守常惰于因循惮于更变非有冯河之勇不能有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0b 页 WYG0722-0347b.png
  为于斯时也凡程子所指二者之弊自三代以至
  汉唐宋元明盛极而衰罔不由此(臣/)观今日在廷
  之意指盖包含之意居多其见诸施为者则似乎
  宽裕而实纵弛似乎详密而无关体要至乐因循
  而惮更变则尤为切中且如群臣条奏下部议者
  其说在可否之间行之固属无益不行亦复无害
  而一纸空文可以塞责则姑议行之以称
皇上求言之心以示不拒人言之意其他则以为难行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1a 页 WYG0722-0347c.png
  而置之者有矣(臣/)窃谓事当论是非不当论难易
  苟是矣虽难而当行若其非也虽易而必不可行
  昔之所谓难行者若暨𧰚之欲清流品于吴杜弼
  之欲惩勋贵于魏以至唐之末造用师于太原邠
  岐是盖处分裂之朝与积弱之势诚有所甚难方
  今天下一家海内之势固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也而
皇上至仁之德又已洽乎民心必无惊骇物听之虑何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1b 页 WYG0722-0347d.png
  嫌何疑而一切以难行报寝哉夫治病者必究其
  本浚井者必达其源将欲革弊正俗不从其本源
  治之而区区维挽于末流此朱子所谓架漏牵补
  过时日者也为人臣而惧失物情莫肯任怨此便
  文自营之计非程子所谓英烈之辅足以任天下
  之重者也程子释朋亡之义谓如禁奢侈则害于
  近戚限田产则妨于贵家不能断以大公而必行
  是牵于朋比也龚焕曰九二大臣所以进退人才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2a 页 WYG0722-0348a.png
  者惟亡其朋类则能用天下之贤两义相较则龚
  说为优极而论之岂惟大臣如治文书者以律令
  为可否而不牵于请属则庶事无不釐矣司纠绳
  者以义理为权衡而不夺于知交则宵小无所容
  矣此则朋亡之极致虽屯可使泰也而岂有平陂
  往复之虑哉朱子曰包荒非混而无别之谓故必
  断以行之明以周之公以处之然后用舍举措无
  不合乎中道盖孟子所云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2b 页 WYG0722-0348b.png
  道者似已不外乎此虽成康文景将有恧焉惟
皇上之仁明实克比隆前圣(臣/)敢以责难之义效狂瞽
  之说仰冀
垂神察纳天下幸甚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3a 页 WYG0722-0348c.png
  周易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
 有福
              编修(臣/)蔡新
  (臣/)谨按天人治乱之机其微矣哉欲治而不乱者
  天心之仁爱也不能有治而无乱者气数之乘除
  也惧其乱而保其治者人事之所以维气数而体
  天心也自盈虚消息言之则天心有时不能胜气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3b 页 WYG0722-0348d.png
  数之权以制治保邦言之则人事亦有时而符天
  心之准谓数不可逃六月云汉之诗何以光复旧
  物谓时有可恃元狩天宝之治何以不克令终明
  此意者于泰之三爻见之矣夫泰极盛之时也三
  亦犹是阳长之候也圣人于否至四而后有喜祠
  于泰当三而即多戒惧虑患之意深矣盖天下之
  乱也不于其乱而生于极治之时何也开创之始
  国势方兴人心未固君若臣早夜孜孜无非为天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4a 页 WYG0722-0349a.png
  下谋治安为子孙措磐石其精神之所周贯天人
  实系赖之履泰以后上恬下嬉渐忘其旧君以声
  色逸豫为无害民生臣以持禄养交为安享太平
  进谏者谓之沽直远虑者谓之狂愚其上下之精
  神谋画莫不狃目前之安而图一己之利夫图一
  己之利者未有不贻天下之害者也狃目前之安
  者未有不来后日之悔者也则堂陛之玩愒其一
  也开国之初简节疏目网漏吞舟之鱼而吏治烝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4b 页 WYG0722-0349b.png
  烝不恃法也承平以后巧伪渐滋则文网愈密以
  繁文缛节为足以黼黻太平以科条律例为足以
  釐剔奸蠹由是百里之命可寄而颗粒铢两之出
  入不敢专焉钧衡之司可秉而是非轻重之权宜
  不敢问焉使其君子无所恃以大设施之猷其小
  人有所援以售奸诈之术行之既久人人但以簿
  书期会为尽职而立法之初心设官之本意茫然
  莫辨矣则政令之烦琐其一也国以民为命民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5a 页 WYG0722-0349c.png
  食为天当泰之时民物滋丰而民之游惰耗之俗
  之侈靡耗之朝廷之徵敛愈密经费日增耗之古
  者以庶而致富后世则以庶而愈贫古者论贫富
  于民间后世则计赢绌于内府古者制国用量入
  以为出后世筹度支则因出而经入由是虽有恤
  民之令而民未见益徒有足国之计而用不加饶
  则物力之匮竭其一也人才者国家之元气拨乱
  之世尚功致治之初尚文皆有经世之远猷泰运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5b 页 WYG0722-0349d.png
  既开承平日久朝廷不闻谠论士大夫不言名节
  拘牵文义以为学熟习圆通以为才卑顺柔脆以
  为德靡曼繁缛以为文俗以此为尚家以此为教
  莫不渐染成风揣摩干进夫贵之所向贱之所趋
  也幼之所学壮之所行也在朝无骨鲠之臣工则
  草野之诵读皆市心矣居乡无廉隅之砥砺则仕
  路之功名皆苟且矣是人才之委靡其一也风俗
  者盛衰之本源当泰之初其室家妇子里党闾巷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6a 页 WYG0722-0350a.png
  多有敦庞安集之思厥后生齿繁则家庭之诟谇
  日起生计迫则里巷之任恤渐衰商贾之豪奢逾
  仕宦狙狯之险健欺善良朝廷敦宽大之政然法
  行于愚戆而疏于奸民是长其桀骜之气也吏治
  博安静之名而蠹胥之弊窦日启雀角之案牍常
  悬是酿其刁悍之习也则风俗之浇漓又其一也
  此数者或由矫枉之过正或因时势之递迁皆人
  事与气数相因而至者也圣人知其然故于泰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6b 页 WYG0722-0350b.png
  三爻即戒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霜虽未冰月已
  几望诚甚惧乎其孚也然可谓之气数人事而不
  可谓之天心盖天心之仁爱甚矣自古虽当衰乱
  之运其君臣能恪谨天戒侧身修行则天犹未有
  不予之以治者况其为未雨之绸缪乎诚使为人
  君者凛兢业之小心存无虞之儆戒念六月云汉
  之诗鉴元狩天宝之治庙堂之上恪恭震动百尔
  臣工惟怀永图罔敢玩愒以迓天休然后崇简易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7a 页 WYG0722-0350c.png
  敦大体重责成戒丛脞则政令不烦矣省浮费戒
  屯膏修地利薄征税则财用不匮矣审好尚公赏
  罚奖忠直黜浮靡则人才咸奋矣敦孝弟重农桑
  严豪猾清狱讼则风俗还淳矣保大定功和众丰
  财有苞桑之固无复隍之忧岂不亦于食有福哉
  而必自君心之无玩愒始则欲尽人事以体天心
  而维气数者诚不外艰贞之训欤
 
御览经史讲义 卷三 第 77b 页 WYG0722-0350d.png
 
 
 
 
 
 
 
御览经史讲义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