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a 页 WYG0722-02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览经史讲义卷首
  周易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检讨(臣/)孙景烈
  朱子曰此专以天道明乾义又析元亨利贞为四
  德以发明之而此一节首释元义也大哉叹辞元
  大也始也乾元天德之大始故万物之生皆资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b 页 WYG0722-0201b.png
  以为始也又为四德之首而贯乎天德之始终故
  曰统天
  (臣/)谨按此三句乃孔子总释乾与元也说卦云乾
  健也盖天以形言定体之名健用形者也天之体
  以健为用圣人作易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
  体故名乾不名天凡天下有形之物必敝皆以其
  形为累天虽有形而能永保无亏则所以总统之
  者岂非至健之乾哉然乾固统天而元实统乾子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a 页 WYG0722-0202a.png
  夏传云元始也而朱子又云大也言此卦之德有
  纯阳之性而元又为阳德之首阳气昊大而造物
  托始故曰大哉乾元所以深叹其广远也万物资
  始乃释乾元称大之义资始以气言若坤卦彖传
  资生则以形言物先受气而后成形故形曰生气
  曰始万物莫不有始而不能自为之始其所以始
  者皆资此乾德之元阳有以发其机缄万物遂含
  阳气而兆胚胎不失其宜是万物之自无而有举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b 页 WYG0722-0202b.png
  不外此元阳此乾元所以称大耳盈天之下皆物
  也物之始不资于有形之天而资于天之乾且资
  于乾之元是天虽总统物而乾元乃所以总统天
  也审是而乾元之大愈见矣乾之德曰元亨利贞
  而元居其首人之德曰仁义礼智而仁居其先故
  元于人为仁于时为春君子体此而仁以育万物
  则万物既资于乾元而君子复有以培养其元气
  由是万物之气俱足而灾害不生夭札不作凡物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a 页 WYG0722-0202c.png
  之戴乎天者息息与君子之性命相关切血脉相
  流通仁贯四德而常充春贯四时而常在其斯为
  体乾元而立极者乎文言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言无一物不在君子所爱之中故足以尊长乎人
  也明儒薛瑄曰元始统天仁道统人旨哉斯言亦
  可谓善广孔子之义者矣
  奉
上谕尔所进讲不合朱子本义朱子云乾元天德之大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b 页 WYG0722-0202d.png
 始又为四德之首而贯乎天德之始终故曰统天此
 说最精尔讲云天虽总统万物而乾元乃所以总统
 天是添出天统物一层且将天与乾看成两样了殊
 不知乾即是天若说天之外另有乾来统天岂天之
 外又有天乎更即尔讲中所引薛瑄元始统天仁道
 统人二句论之是元统天不是乾统天仁者人也亦
 非人之外别有所谓仁尔讲又云元于时为春春贯
 四时而常在夫春特为四时之首不得谓夏秋冬三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a 页 WYG0722-0203a.png
 时皆有春以贯之也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a 页 WYG0722-0203c.png
  周易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监察御史(臣/)侯嗣达
  朱子曰裁成者所以辅相也万物自有此理若非
  圣人裁成亦不能如此整齐所谓赞天地之化育
  而与之参也又曰裁成是截作段子底辅相是佐
  助他底
  (臣/)谨按此言圣人乘泰之运保泰之方也天地为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b 页 WYG0722-0203d.png
  万物父母亶聪明作元后后为父母之冢子故当
  上承天地之德而赞助之后又作民父母故当下
  抚斯民而奠安之天地之道本乎太极分阴分阳
  时行物生皆有自然之发育然造化流行不过浑
  浑尔穆穆尔圣人为之裁为片段而成就之如岁
  功则分为春夏秋冬人伦则分为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以至水火木金土之各分其性飞潜动
  植之各分其群所谓裁成之也而因有制作以辅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6a 页 WYG0722-0204a.png
  相之俾之春耕夏耘秋敛冬藏俾之君义臣共父
  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朋友有信以至范金
  合土伐木取火治水以致其利用若于上下草木
  鸟兽以广其生成所谓辅相之也盖天地以生物
  为功而所以成其能者天地不能自为赖圣人代
  为之裁成者立其大纲即辅相之始事辅相者尽
  其节目即裁成之终事其实原非两事道言其体
  之自然宜言其用之当然其实亦非两端总之所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6b 页 WYG0722-0204b.png
  以左右民耳民之性本善圣人因其所能而扶翼
  之民之质多愚圣人济其所不能而开𨗳之上佐
  天地即下以佐民元后之道备矣而必系之泰卦
  者一则百物丰盈乃可施其裁成之用所谓乘泰
  之运也一则经纶尽制乃可以长治而久安所谓
  保泰之道也又泰之为卦内阳外阴内君子外小
  人上下气通君臣道合圣人之裁成辅相孰有外
  于此理哉我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7a 页 WYG0722-0204c.png
皇上代天子民时当极治正所谓泰小往大来吉亨之
  候也大纲小纪无不毕举深仁厚泽普被群生保
  泰之方至矣然易之为道屡迁阴阳相乘泰否迭
  运循环反覆间不容发极泰之时否常伏焉故曰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又曰城复于隍圣人所以兢
  兢业业虽四海升平靡有怠忽而深宫独处乾惕
  弥深时时恐庶政或有不平万民尚多失所而所
  以密其心思善其经纬者是圣人之自为裁成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7b 页 WYG0722-0204d.png
  所以防其逸欲致其清明者是圣人之自为辅相
  也天道下际故必咨询善道以访诸臣地道上行
  故必朝夕承弼以辅其上是又裁成辅相之所由
  出君左右民而臣复翼戴乎君以共相左右焉斯
  天地常交泰不复否矣抑中庸言赞化育参天地
  而必本于至诚则诚又裁成辅相之本欤臣敢广
  其义以为
圣天子献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8a 页 WYG0722-0205a.png
  奉
上谕易之为道泰否相循此气运之固然以人事而论
 不得谓既泰之后方至于否既否之后自至于泰也
 如人心一念纵逸即否之机已伏焉一念敬畏兢兢
 业业克自修省即泰之机已兆焉此其倚伏甚微转
 移亦甚捷今尔谓正当泰小往大来吉亨之候夫以
 此时为泰朕则何敢然兢业增修持盈保泰原不必
 因既泰之后方怀此念凡所以防其怠忽致其钦畏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8b 页 WYG0722-0205b.png
 者我君臣固无时而不当存斯意也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9a 页 WYG0722-0205c.png
  周易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监察御史(臣/)张湄
  程子曰万物众多则有善恶之殊君子享大有之
  盛当代天工治养庶类治众之道在遏恶扬善而
  已恶惩善劝所以顺天命而安群生也
  (臣/)谨按有善无恶者人之性善善恶恶者人之情
  凡在人之所当然而不可易者即皆天理之所自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9b 页 WYG0722-0205d.png
  然而不容己者也盖天之为道福善而祸淫其有
  祸福之所不及则寄其权于人主之赏罚以辅乎
  温肃之宜于是兼容并包之中亦复类族辨物而
  天之道乃愈显大有之象为火在天上是以无物
  不覆之天而加以无微不照之火则大有者既德
  参乾坤且明并日月其于善恶之在人者岂复有
  几微之或混哉虽然善恶亦最难辨矣善恶本有
  定而好善恶恶者无定好善恶恶本至公而好其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0a 页 WYG0722-0206a.png
  所善恶其所恶则至私以爱憎一人之私为进退
  众人之法将任贤弗贰而任者未必贤去邪弗疑
  而去者未必邪如是则善者或在所遏而恶者或
  在所扬赏不足劝罚不足惩谓之顺天可乎是故
  君子之观人也不将不迎虚中以应若明镜然妍
  者自妍丑者自丑皆因物造形而于已无与焉苟
  先以其人为妍则随吾所见无往而非妍矣先以
  其人为丑则随吾所见无往而非丑矣盖天无心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0b 页 WYG0722-0206b.png
  成化王中心无为遏恶扬善者一念不与天相似
  即乖乎彰瘅之常一念稍以人相参必拂乎鉴观
  之意故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谓仁者之
  心纯乎天理也古圣人五服五章以命有德亦惟
  天所予则予之而未尝有一毫之喜五刑五用以
  讨有罪亦惟天所夺则夺之而未尝有一毫之怒
  是以扬在一人而天下之善者莫不兴遏在一人
  而天下之恶者莫不惧岂其智力足以胜亿兆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1a 页 WYG0722-0206c.png
  众哉诚服乎其心也服乎心即顺乎天顺乎天即
  无不顺乎人然则天不可得而知君子亦还问之
  众人而已矣抑又闻程子之言曰赏必当功罚必
  当罪此后世刻核之论也若尧舜之世则不然罪
  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斯又以
  好生之德上洽天心而非徒以不僣不滥为顺天
  已也其斯为忠厚长者之风享国长久之道与
  奉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1b 页 WYG0722-0206d.png
上谕君子之善善恶恶皆物来顺应一无成见若先有
 好恶之念存于中则好恶必不得其平尔所论先以
 其人为妍则随吾所见无往而非妍先以其人为丑
 则随吾所见无往而非丑数语甚是至引程子之言
 谓赏必当功罚必当罪乃后世刻核之论尧舜之时
 则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非徒
 不僣不滥而已此论错误夫尧舜之世所谓赏从重
 罚从轻者专为功罪之疑而未定者言之也若亦既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2a 页 WYG0722-0207a.png
 确然无疑矣则信赏必罚惟其当耳而复故为轻重
 于其间岂圣人之心哉不辜固不可杀而不经者亦
 未尝少纵观四凶可诛则诛之此可与眚灾同肆赦
 者乎若使忘却疑字但谓尧舜之于人赏浮其功罚
 不蔽罪则圣人代天理物至公无私之心反为所掩
 矣不可以不辨也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3a 页 WYG0722-0207c.png
  周易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
 其道而天下化成
             编修(臣/)吴华孙
  程传曰此极言常理日月阴阳之精气耳惟其顺
  天之道往来盈缩故能久照而不已得天顺天理
  也四时阴阳之气耳往来变化生成万物亦以得
  天故常久不已圣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3b 页 WYG0722-0207d.png
  下化之以成美俗也
  朱子本义曰极言恒久之道
  (臣/)谨按天地圣人同一悠久无疆有恒之道贯彻
  于亿万斯年矣夫天地之气化日新然其昼夜之
  推迁寒暑之往来皆有一定之常度此其所以能
  日新也圣人之治功极盛然其达之而不悖推之
  而皆准皆有不敝之常法此其所以能极盛也恒
  久故也是以日月者阴阳之精四时者五气之布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4a 页 WYG0722-0208a.png
  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
  本久照久成皆天之恒道为之圣人以仁育万物
  以义正万民而本之以诚行之以忠要之以不息
  天下成于变时雍之治皆圣人之恒道为之董子
  曰天不变道亦不变此之谓也且夫天地圣人所
  以能恒久者何哉夫天行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一昼夜而一周动而不已也惟其动而不已是以
  其光为日月其运为四时无一息之停圣人无逸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4b 页 WYG0722-0208b.png
  作所一日二日万几兢兢业业无旷庶官亦动而
  不已也惟其动而不已是以民已安而犹如伤道
  已至而若未见无一息之间复卦曰复其见天地
  之心乎益卦曰益动而巽日进无疆然则至诚无
  息一言该之矣虽然行之有次序焉夫日月相推
  而昼夜分明之所以不疲于照四时递嬗而岁功
  备物之所以无为而成王道无旦夕之功亦犹是
  耳其民日用饮食其道三纲五常其法礼乐刑政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5a 页 WYG0722-0208c.png
  其文诗书易春秋如日月之丽乎天而剂之以宽
  猛摩之以岁时仁义并施刚柔互济无偏无党默
  运于上不识不知顺则于下民日迁善而不知谁
  之为者亦如百昌万汇之潜滋暗长于气化之所
  推移也所谓以纯王之心行纯王之政久于其道
  而天下化成王道之极盛也且夫天之于穆不可
  见日月四时以得天成变化之功王省惟岁而卿
  士师尹庶民咸有赞襄从欲之责至于六合同风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5b 页 WYG0722-0208d.png
  九州共贯化成而久道之效乃臻也则圣人亦安
  有自暇逸之时哉诗曰如日之升如月之恒皇极
  经世书曰三皇之时如春五帝之时如夏悠久无
  疆夫固天地圣人同揆尔
  奉
上谕尔所诠解天地圣人恒久之道至诚无息一言该
 之矣此语是但以天地圣人皆由于动而不已则不
 然太极之道动静互根乾曰静专坤曰静翕先儒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6a 页 WYG0722-0209a.png
 为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圣人定
 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可见动未有不本
 于静者而非徒动而不已也且天日行三百六十五
 度天无心也天之静且不自知而况于动乎圣人亦
 非有所强勉而行之以忠要之以不息也圣人之静
 且不自知而况于动乎天道圣人莫非至诚之自然
 无息故曰于穆不已纯亦不已又曰动而无动静而
 无静盖诚者动静之所以一源而显微无间者也天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6b 页 WYG0722-0209b.png
 地圣人之恒久亦何所容心于其间哉皆诚之所为
 也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7a 页 WYG0722-0209c.png
  周易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谕德(臣/)嵇璜
  王申子曰既济虽非有患之时患每生于既济之
  后君子思此而豫防之则可以保其初吉而无终
  乱之忧矣
  (臣/)谨按一切制治保邦之说古人论之綦详然(臣/)
  以为最切者莫如既济之象辞何则人君当未济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7b 页 WYG0722-0209d.png
  之世忧患方剧虽有侈心无自而生若当既济之
  时所见所闻皆太平富庶之象于此而必欲设一
  无形之忧患以为警惕岂不甚难即或臣进惕厉
  之说君下忧勤之诏久之亦相习为故事且君臣
  之间既自以为忧矣勤矣而何者当思其弊何者
  当防其流究未尝长虑而谨持之则亦与不忧不
  勤者等惟君子于此为能深之以思而备之以豫
  夫思者君子之真精神也豫者君子之大作用也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8a 页 WYG0722-0210a.png
  气数所关萌芽未见而始终倚伏之数君子早已
  烛照数计而为之补救非徒恃其神明首出也乾
  惕兢业之志其自一身以及天下未然而作已然
  之观始事而为既事之虑者不可胜数矣及其效
  或见于数千万里之外功或成于数十百年之后
  人始叹君子之防之者何其豫而不知人见以为
  豫者犹其可见者也其消于无形杜于无象者宵
  衣旰食时已不知几费精神矣所以唐虞三代其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8b 页 WYG0722-0210b.png
  致治之迹可见其致治之心不可见惟孔子于既
  济之象辞有以特发之且以天下之大百官万民
  之众其可患者不一而足也而大要莫先于君身
  一人深宫静处凡声色舆马饮食衣服宫室之奉
  其显然可患者明主既去之矣至于喜怒动静之
  间一念不谨或贻四海之忧一日不谨或贻数世
  之害程子所谓患常生于忽微而志亦戒乎渐习
  者不思则不得也若夫听言用人张弛经纬之际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9a 页 WYG0722-0210c.png
  宽则慢猛则残自用则小偏听则蔽大臣慕清净
  而畏事易至因循小臣好议论而喜事易至烦扰
  内重则事多捍格而胥吏操废置之权外重则事
  多专擅而岳牧启威福之渐行保举而党援奔竞
  或从此开重久任而怠隋懈弛或从此积欲兴利
  而不免劳民欲除弊而不免惊众其初见以为无
  患而其后遂为患之所丛生者比比皆是也救之
  于己著不若防之于将萌亦在思之而己传曰思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19b 页 WYG0722-0210d.png
  则有备有备无患诚能思一身之患则正本清源
  而天下之患不生能思天下之患则持盈保泰而
  一身之患亦不生唐魏徵十思十渐之疏宋司马
  光远谋重微之规皆可与象辞相发明者也
  奉
上谕从来天下之事有形之患易知而无形之患难见
 若待患已有形而后思而防之则非所谓豫矣论语
 云为君难为臣不易君道之难其大要惟在防微杜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0a 页 WYG0722-0211a.png
 渐不必师旅水旱显然有可患之事也即如朕日理
 万几平心顺应当宽者宽当严者严不过随事制宜
 因物付物原无成见而观望之徒便已妄为揣摩多
 方迎合岂知朕心若先设一用宽用严之见则办理
 政务安能事事得中毫无偏陂乎迎合之见最人心
 风俗之大患虽未尝显然有形而其流弊不可胜言
 正所当思而豫防早为杜绝者总之可患之处不在
 已然而在将然其审于几微而防于未事朝乾夕惕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0b 页 WYG0722-0211b.png
 之意亦惟朕心自知之耳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1a 页 WYG0722-0211c.png
  书经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监察御史(臣/)吴士功
  唐孔颖达曰任用贤人勿有贰心逐去回邪勿有
  疑惑
  (臣/)谨按人君抚有四海势不能以独理于是乎设
  官分职以代天工者皆于人是赖焉夫有治人然
  后有治法人之大较曰贤曰邪知其为贤则任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1b 页 WYG0722-0211d.png
  必专而不可惑于谗间知其为邪则去之必力而
  不可制于依回此惟知人则哲能官人所由百寮
  师师而成俊乂在官之美也且夫人主操用舍之
  权以进贤退不肖要未有明知其贤而不任明知
  其邪而不去之理亦未有任其所任而不惟贤是
  任去其所去而不惟邪是去之心虽然贤与邪之
  品量不同而任与去之鉴别非易盖贤者来自田
  间势处疏逖而难于亲信本非常之姿而或以资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2a 页 WYG0722-0212a.png
  格限其选本大受之器而或以小试枉其材则掣
  肘生嫌而英豪反坐困于既任之后即邪者巧令
  孔壬计图侥倖而善于弥缝或念其平日之小忠
  小信而曲示优容或怜其一端之末艺寸长而稍
  为姑息则希荣固宠而谀悦以求合于未去之先
  是惟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情顺万物之情而无情
  欲通天下之欲而无欲夫然后智周靡遗贤否邪
  正瞭然如指诸掌所谓仁者之能好能恶也此任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2b 页 WYG0722-0212b.png
  贤勿贰去邪勿疑必先以罔逸罔乐之戒云顾任
  贤与去邪均关用人之大而任贤则尤为急务焉
  贤臣者人主所与共天位治天职者也所任者贤
  则群贤有汇征之吉而群邪敛迹宵小佥壬无所
  施其伎俩故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
  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此任
  贤而邪自去之明效大验也抑勿贰勿疑其始不
  外于知人而其终则归于能断陆贽曰执狐疑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3a 页 WYG0722-0212c.png
  心者来谗慝之口持不断之臆者开群妄之门朱
  子有言勿字如旗脚转旗脚一麾三军听令如恶
  恶臭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诚能如此
  则任贤乃为能任去邪乃为能去岂复有疑贰之
  见存乎其中哉又闻司马光曰窃见祖宗之时閒
  居无事常召侍从近臣与之从容讲论万事委曲
  详尽所以然者一则欲使下情上通无所壅蔽二
  则欲知其人能否才器所任是以黜陟取舍皆得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3b 页 WYG0722-0212d.png
  其宜(臣/)愚以为司马光此言实用人之本也诚使
  万几之暇时时与老成耆旧讲论经邦之硕画或
  取古今贤奸事迹参稽而互较之用以考鉴得失
  启沃乃心则心正身修义理昭著于以推广惠迪
  克艰之谋不难矣傥是非取舍决于一己之私乃
  欲断而行之无所疑惑则其为害反有不可胜言
  者可不戒哉
  奉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4a 页 WYG0722-0213a.png
上谕朝廷用人进贤退不肖最是第一难事盖人主勤
 求治理断未有知其贤而不用知其不肖而不去者
 惟是黜陟取舍无一不以用贤去不肖为兢兢而人
 之贤否邪正君虽神圣势不能于耳目未周之处坐
 照靡遗况见闻所及即可知其人之行事亦未遽知
 其心术若何傥留心察访又恐迎合揣摩百弊丛出
 究无以得其人之真此用人之难惟人君自知之并
 非局外旁观者所得喻其微也且国家设官分职各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4b 页 WYG0722-0213b.png
 有专司熙绩釐工需人孔急如百僚庶司一时不得
 其人遽将备位旷官者悉摈而斥之则人材一时难
 得而员缺又不可久虚更当何如也即如尧舜之时
 五臣举而众正盈庭四凶诛而群邪敛迹致治可谓
 得人矣然当其用之之始驩苗共鲧未尝不与岳牧
 同朝而究无伤于询岳辟门之圣治是以人主操予
 夺之权以进退人材进君子而有一君子之未进退
 小人而有一小人之未退亦理势所不免若因一二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5a 页 WYG0722-0213c.png
 人之黜陟遂谓君子难进而易退小人难退而易进
 殊属过刻之论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6a 页 WYG0722-0214a.png
  书经
 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编修(臣/)张麟锡
  陆贽曰非明智不能招直言非圣德不能求过行
  招直则其智弥大求过则其德弥光
  司马光曰周易天地交则为泰君天也臣地也君
  降心以访问臣竭诚以献替则庶政修治邦家乂
  安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6b 页 WYG0722-0214b.png
  (臣/)谨按帝王检身若不及从义如转圜置敢諌之
  鼓植告善之旌立司过之士悬赏以待嘉谟而不
  匡者有罪凡皆导之使言内以备补察之司而外
  以通万物之气故其时下无依阿唯诺之习上无
  咈民从欲违道干誉之举所由主德纯而四方归
  极也窃尝观于唐虞之世询四岳命九官咨十有
  二牧一切播谷敷教典礼明刑诸大政罔不交修
  并举功叙而绩熙而帝舜犹凛凛于时几敕命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7a 页 WYG0722-0214c.png
  思慎宪省成之虑当是时岂复有片念怠荒纤微
  罅漏尚待补救于臣工哉乃读其命禹之词则曰
  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诚以天人理欲之
  际其界甚微而其几易忽一念之不谨一事之未
  防而出此入彼有相乘于不觉者千里之应违由
  于寸衷之疏密此其所以慄慄危惧而不敢信心
  以自是也独是禹当日者丕绩懋著昌言屡闻一
  则曰克艰厥后再则曰慎乃在位惠迪之吉勖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7b 页 WYG0722-0214d.png
  敬天几康之饬勖以省身府事之治勖以养民其
  祗承之意笃棐之忱在帝固已深信而不疑而顾
  戒其面从而后言夫面从而后言岂禹之所以事
  舜者哉然则舜之为此言者何也曰此非虑其臣
  之欺而戒之切乃专求乎己之过而省之深也以
  严恭寅畏之衷时切丛过招尤之虑而绝不闻其
  臣之确指一事以明诤其非则意迫于莫解而虑
  且及于所必无以为或者其面从也或者其面从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8a 页 WYG0722-0215a.png
  而后言也不然者深信禹之必非面从而因恃己
  之万无过举岂圣人兢兢业业之心哉夫君若舜
  而其臣犹儆以逸乐慢游之失臣若禹而其君犹
  诫以面谀背憎之为一若君与臣不甚相知者而
  不知其惓惓爱主之衷与孜孜求諌之意实不啻
  精神血脉之交相贯注焉此隆古之世所为以交
  儆而成交泰之休也后世若汉文之诏群臣曰二
  三执政犹股肱也其悉思朕过失及见知所不及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8b 页 WYG0722-0215b.png
  以启告朕唐太宗饬诏令有未合务相执奏毋得
  阿从不尽己意由此观之苟有愿治之主未有不
  虚怀而乐善者也若夫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
  勿庸俾诵言之士不得假直说以济其私此又在
  乎如神之智秉乾纲而内断也哉
  奉
上谕舜之戒禹者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夫
 虞廷之上如禹皋稷契夙称贤佐岂有面从后言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9a 页 WYG0722-0215c.png
 事然此实千古为臣之通弊舜之为此言者盖必在
 廷诸臣尚有蹈袭此弊之人所以不惮谆谆训诫也
 朝廷所依赖以匡正者惟此左右之谅直则是非可
 否之间自当侃侃不阿以引其君于当道而或面称
 其是而背议其非则人主将何恃以绳愆纠谬此为
 君者之所以难也要惟为君者洞悉此弊而内断于
 心则逢迎之说不能惑有主之听闻而本身出治自
 克协于大中至正之归为臣者时时省察惟恐一念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29b 页 WYG0722-0215d.png
 之或蹈于是则自献可替否以及分猷效职自无在
 不竭其款款之忠以毕致其元首股肱休戚相关之
 谊如是则君臣一德上下一心明良交庆庶绩咸熙
 于以追唐虞都俞吁咈之盛为不难矣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0a 页 WYG0722-0216a.png
  书经
 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飏言曰念哉率
 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
 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
 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俞往钦哉
            侍讲学士(臣/)杨椿
  蔡沈曰天命无常理乱安危相为倚伏今虽治定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0b 页 WYG0722-0216b.png
  功成礼备乐和然顷刻谨畏之不存则怠荒之所
  自起毫发几微之不察则祸患之所自生不可不
  戒也舜作歌而责难于臣皋陶赓歌而责难于君
  君臣之相责难者如此有虞之治兹所以为不可
  及也欤
  (臣/)谨按有虞氏之世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可
  谓盛矣宜其恭己无为坐享升平之治而作歌之
  日犹君臣责难祗畏天命有如此盖君者天之宗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1a 页 WYG0722-0216c.png
  子大臣者宗子之家相也明王奉若天道树后王
  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故其位
  为天位职为天职功为天功叙典秩礼命德讨罪
  无一不本之于天周颂曰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
  不易哉大雅曰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
  敢驰驱自昔圣君贤相当太平极盛之会尤莫不
  以天命为兢兢焉在易丰之彖曰丰亨王假之勿
  忧宜日中朱子谓丰大也以明而动故能成盛大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1b 页 WYG0722-0216d.png
  之势然至于过盛则又有忧道焉圣人以徒忧无
  益故谨之于未然也周官曰制治于未乱保邦于
  未危系辞传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
  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夫制治保邦
  之道存乎慎行事之要本乎心心之敬肆则又在
  责难之言君有以儆惕乎臣臣有以启沃乎君也
  前代有为之主始以德义为心惟恐人之不言每
  曲导之使言继则闻人之言悦之而已不必其尽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2a 页 WYG0722-0217a.png
  从也久则恐人之言言之而不必受受之而亦有
  难色又其甚者或引之于当道辄自以为己知或
  格其心之非辄自以为无失夫自以为己知自以
  为无失是自以为贤矣自以为贤其下因莫不同
  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以唐
  太宗之英明于魏徵尚有不平之语而欲其臣之
  无隐衮职之无阙岂易得哉今观帝舜之时惟几
  惟康惟动丕应徯志岂尚有时几之未敕百工惟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2b 页 WYG0722-0217b.png
  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岂尚有未兴之事未慎之
  法度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岂尚有未省之功
  实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岂尚有丛脞之
  患惰与堕之忧而舜以之责难于臣皋陶以之责
  难于君舜于皋陶之责难从而拜之即从而俞之
  盖圣人之于臣惟愿其弼直不愿其面从于进言
  者惟论其理之是非不计其辞之工拙鉴其心之
  诚挚不复问其事之有无皋陶平日之告舜曰无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3a 页 WYG0722-0217c.png
  教逸欲有邦益曰儆戒无虞无怠无荒夫舜岂教
  逸欲而好怠荒者哉而诸臣言之而不以为忤帝
  舜受之而不以为非古大臣之爱其君与君之自
  爱其慎微防患保泰持盈之至意不得不如此也
  有虞氏之治所以弗可及而君道臣道为千古人
  伦之至者在是也
  奉
上谕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二典三谟之关键史臣记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3b 页 WYG0722-0217d.png
 尧曰钦明文思舜曰温恭允塞尧舜之敕天命也君
 道也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二十二人之敕
 天命也臣道也君臣交敕纯乎义理无一毫私欲以
 间之人心之危者于是乎安道心之微者于是乎著
 而惟精惟一在是允执厥中亦在是知人安民时雍
 协中之治俱莫不在是矣舜先言股肱者欲臣之敕
 天命以承君而君之当敕可知皋陶先言元首者欲
 君之敕天命以帅臣而臣之当敕益可知舜与皋陶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4a 页 WYG0722-0218a.png
 咨儆一堂非有未熙之绩未釐之工也其时从欲以
 治四方风动而君臣敕命之心不遑自逸故寓儆戒
 畏惧于歌咏之中史臣系之二典三谟之末以著唐
 虞之盛所以致时雍风动之休者无非本乎敕天之
 敬也若云君臣责难此不足以尽圣君贤相之量当
 时舜与皋陶并此敕命之心实出于无心而不自见
 其为敕命又况有责难之意哉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5a 页 WYG0722-0218c.png
  书经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
 食
           侍读学士(臣/)张若霭
  蔡沈曰福威者上之所以御下玉食者下之所以
  奉上也曰惟辟者戒其权不可下移曰无有者戒
  其臣不可上僭也
  正义曰惟君作福得专赏人也惟君作威得专罚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5b 页 WYG0722-0218d.png
  人也惟君玉食得备珍食也为臣无得有作福作
  威玉食言政当一统权不可分也
  (臣/)谨按福威者人君御天下之大权玉食者人君
  享天下之大福也人君奉天命以命有德五服五
  章而作福惟辟矣奉天讨以讨有罪五刑五用而
  作威惟辟矣富有四海而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
  之内以为御而玉食惟辟矣盖天子以一身居乎
  兆民之上临制四海之广所以整齐不紊者端在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6a 页 WYG0722-0219a.png
  奉天之威福以施于天下如网之有纲如丝之有
  总诗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言太阿之柄不可倒
  持也至于天下乂安人民和乐则虽享天下之奉
  而不以为泰也若夫臣子受君之爵食君之禄行
  君之令而致之民其不可作福作威玉食也明矣
  然而所谓无有者非但揽权朋比贪冒无忌惮之
  彰彰较著者也人臣不能不宣布德泽而有一市
  恩近名之念则已为作福人臣不能不奉行法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6b 页 WYG0722-0219b.png
  而有一击断丈致之私则已为作威人臣不能不
  受重糈厚禄而隐微寤寐之间有一念之侈然自
  放则皆玉食之类也必并此而无之惟知有君不
  知有身任重则思报称之难位高愈怀盈满之戒
  谟猷惟我后之德夙夜矢匪懈之心功名有所不
  居况于威福温饱有所不计况于玉食小心谨慎
  而后为纯臣也且夫人君亦曷尝有威福惟我玉
  食惟我之意哉礼曰爵人于朝与众共之刑人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7a 页 WYG0722-0219c.png
  市与众弃之大禹之菲食周文之日昃以一人劳
  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洪范以三者归之君曰
  惟辟有之所以明臣下之万万不可有也盖惟人
  君能好人而臣下孰敢作好人君能恶人而臣下
  孰敢作恶惟人君大烹以养圣贤而臣子孰敢封
  靡于尔邦此地道之所以辅君而赞化也夫
  奉
上谕尔所诠解洪范惟辟作福一节颇与朕意相合朕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7b 页 WYG0722-0219d.png
 思人君固操予夺之权以驭天下然赏者天命罚者
 天讨何能自为威福也正惟不敢存作威作福之心
 而后爵赏刑威无不当天理而洽人情矣至于大官
 八珍之供亦不过以下奉上之名而大禹菲饮食周
 文不遑暇食可知圣帝明王宵旰焦劳克勤克俭之
 心无时释于寤寐何尝有惟辟玉食之一念耶且也
 人君而存一作福作威玉食之念则爵赏可以及佞
 臣诛戮可以加正士而酒池肉林将极其欲而无所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8a 页 WYG0722-0220a.png
 底止矣盖洪范乃箕子陈于武王之书箕子臣也其
 言故应如是朕所论者君道也君尚不可以作福作
 威玉食孰谓人臣而可恣意作福作威玉食乎哉钦
 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9a 页 WYG0722-0220c.png
  书经
 君子所其无逸
            给事中(臣/)吴元安
  王樵曰无逸者君子敬戒惕厉之心也所其无逸
  者君子所以为敬戒惕厉之密也置此身于天理
  之中动静食息将必有事焉使有时而操有时而
  放则怠荒有乘其隙之所矣所谓无逸者无时无
  处而不在于无逸焉则君子诚无可以自逸之所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39b 页 WYG0722-0220d.png
  而君子之于无逸也乃恒其所者也是曰所其无
  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张栻曰周自后稷以农事开国历世相传相与咨
  嗟叹息服习于艰难而咏歌其劳苦此实王业之
  根本也周公之告成王诗有七月皆言农桑之候
  书有无逸欲其知稼穑知小人之依帝王所传心
  法之要端在于此夫治常生于敬畏而乱常生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0a 页 WYG0722-0221a.png
  骄逸使为国者每念稼穑之艰难而心不存焉者
  寡矣是心常存则骄矜逸豫何自而生岂非治之
  所由兴欤
  (臣/)谨按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莫不以有位为忧未
  闻以位为乐也皋陶之告禹曰兢兢业业一日二
  日万几传说之告高宗曰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此
  圣帝明王贤君察相所以防微杜渐居安思危无
  穷之计也盖天下之劳逸系于人主之一心人主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0b 页 WYG0722-0221b.png
  时自处于劳则天下受其逸人主时自处于逸则
  天下受其劳若以今日之劳而冀将来之逸则其
  劳也浮而易倦惟以天下之逸而仍廑一心之劳
  则其逸也久而弥远周公知其然也故以所其无
  逸者建君心之极而即继以知稼穑之艰难知小
  人之依诚有见于君与民之相关而联四海为一
  家通天下为一体者举不外乎此故力田孝弟劝
  良民也赐半赐全振穷乏也珍禽奇兽不育于国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1a 页 WYG0722-0221c.png
  知稼穑之维艰也水旱盗贼必以闻知民生之不
  易也是皆上有怵惕维厉之心下有震动恪恭之
  意堂廉咨儆海宇盈宁民生之逸岂有涯乎且夫
  王事未有不始于勤劬而荒于逸乐者也盖心以
  暂而易持事以久而生怠必几康是敕无纤细之
  或弛明旦维严无罅隙之有间所谓彻上彻下无
  内无外而一以敬为主宰是主敬者胜逸之本也
  人君诚能修己以敬则安人安百姓一以贯之矣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1b 页 WYG0722-0221d.png
  而夙夜宥密之心岂以天下已治已安而遂得稍
  萌其逸豫乎至召公之告成王亦曰王敬作所可
  见古大臣之所以忠爱其君者惟以执竞为惓惓
  而持盈保泰之思信可为万世则也夫
  奉
上谕尔所奏发明无逸乃逸之义颇有见地无逸固是
 常存此心乃逸亦非因逸而即懈如知无逸之为美
 勉强持之旋复参以因劳得逸之私心是民未逸则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2a 页 WYG0722-0222a.png
 无逸民已逸而遂可自逸矣始勤终怠岂所其无逸
 者乎况君之于民分位虽悬呼吸原自相通所以相
 通者惟在无逸之一念暑雨祁寒蚕桑沟洫心民之
 心者事民之事事民之事者劳民之劳往复循环无
 有断续至天下日享和平之福而人君常以丛脞为
 心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者忧未能与民同乐也后
 天下之乐而乐者民乐终未足以解忧也朱子言天
 地位万物育则训以自戒惧而约之自谨独而精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2b 页 WYG0722-0222b.png
 可见戒惧慎独中自有位育气象而位育时依然一
 戒惧慎独之君子明乎此则得周公所陈无逸之实
 际矣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3a 页 WYG0722-0222c.png
  书经
 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
 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
            监察御史(臣/)齐轼
  葛氏曰成王殆失斯言矣欲其臣善则称君人臣
  之细行也然君既有是心至于有过则将使谁执
  哉禹闻善言则拜汤改过不吝端不为此言矣
  (臣/)谨按善则归君过则归己人臣之义也夫圣明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3b 页 WYG0722-0222d.png
  在上明目达聪有嘉谋嘉猷之臣君则用之有嘉
  谋嘉猷之告君则从之君臣原属一体谋猷何必
  己出自后之臣子暗于大义欲以諌诤显其直欲
  以君之听信显其荣惟欲立名罔思君德每遇事
  故先避嫌疑不知古之君臣一心一德何嫌何疑
  君有善则曰赖吾臣之助臣有善则曰奉我后之
  德皆出于至公之心而归于大义惟君陈非献谀
  之臣故能归其美于上惟成王非导谀之主故能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4a 页 WYG0722-0223a.png
  收其美于下而皆非常情之所能测也观此一条
  正见其君臣相与之际相爱至深相责尤切葛氏
  以为成王之失言(臣/)愚以为所见有偏未尽允协
  也
  奉
上谕尔所进君陈篇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
 尔乃顺之于外一节昔葛氏谓禹闻善言则拜汤改
 过不吝乃成王欲其臣善则称君为失言今尔谓善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4b 页 WYG0722-0223b.png
 则归君过则归己乃人臣大义而以葛氏所见为偏
 朕观尔所论亦尚未得其平盖归美于上出自臣子
 爱君之心则可若君以此导其臣则非取诸人以为
 善之义葛氏所见亦自有理要之为臣者当成君之
 德而不沽己之名故入则尽所欲言出则不使人知
 而为君者则当纳臣之忠旌臣之直扬其善于众以
 昭廓然大公之量斯为上下交而志同义理两全而
 无弊耳又尝见人情品骘当世人物则罕所臧否以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5a 页 WYG0722-0223c.png
 避嫌远怨而尚论古人又往往过于搜求多为苛论
 殊非平恕之道此亦学者之通病不可不知因所论
 奏并及之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6a 页 WYG0722-0224a.png
  诗经
 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监察御史(臣/)丛洞
  朱子曰人君能纲纪四方而臣下赖之以安则百
  辟卿士媚而爱之维欲其不解于位而为民所安
  息也
  吕祖谦曰君燕其臣臣媚其君此上下交而为泰
  之时也泰之时所忧者怠荒而已此诗所以终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6b 页 WYG0722-0224b.png
  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也方嘉之又规之者盖皋陶
  赓歌之意也
  (臣/)谨按圣人奉天出治思与大小臣工共奠不拔
  之基而使天下永享升平之福非徒欲其奔走承
  顺缘饰文猊而已也必各出其中心之诚曲将其
  爱戴之忱不自安于怠缓悦从之习而即以仰赞
  一人兢兢业业克艰厥后之美则治日进于熙明
  民日跻于康阜所以主臣道合庶绩咸理万年有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7a 页 WYG0722-0224c.png
  道之长皆臣工忠爱之心有以襄其成也如假乐
  之诗称愿嗣主既言其纲纪毕举燕及群工而因
  推言夫百辟卿士之所以仰答其君者且略其鞠
  躬尽瘁之迹而祗述其责难陈善之意谓其所为
  媚于天子者曰不懈于位民之攸塈盖人臣之爱
  君若祗侈陈功德之隆道扬慈惠之盛此不过揄
  颂之文感激之情不可以为媚于天子也媚于天
  子者出于天性之不容已达于至情之不自知其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7b 页 WYG0722-0224d.png
  所夙兴夜寐笃棐不忘者惟是我后之社稷如何
  而灵长我后之土宇如何而巩固我后之国祚如
  何而千秋万年绵引于无替计惟天下之民饮和
  食德共享太平之乐则民不致有暑寒之咨而天
  子乃以适其泮奂优游之乐亦惟天子之心持盈
  保泰不开燕昵之隙则一人不忘咨警之怀而民
  乃以蒙其怀保底定之恩故必天子之精诚常周
  于穷檐蔀屋之内诚求保赤之真时时与之关切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8a 页 WYG0722-0225a.png
  念念与之维系察其饥寒恤其疾苦补其缺陷均
  其乐利然后水旱不能灾而阴阳不能贼为之民
  者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含哺鼓腹以生以养皆圣
  天子怵惕维厉不自荒宁之心隐贻之利当世赖
  之后世传之以为有道之圣人太平之天子此百
  辟卿士之所为缠绵笃挚而不释于怀者也故曰
  媚也媚于天子者益深献纳于天子者益切成周
  太和之治固君德之隆亦百辟卿士媚兹之心有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8b 页 WYG0722-0225b.png
  以仰赞其盛与
  奉
上谕尔所进经义遵照朱子之说君能纲纪四方而臣
 下赖之以安则百辟卿士媚而爱之维欲其不解于
 位而为民所安息也但以爱言媚不足以履臣道之
 实而补出维欲其三字以不解于位专属于君亦无
 以见君臣各尽之义以朕看来媚不得以爱言当作
 顺字看不解于位不专指君亦兼臣说盖谓君能尽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49a 页 WYG0722-0225c.png
 道于纲纪以安其臣臣顺天子之休命以尽其职又
 且慎终如始君与臣各不解于其位此乃后克艰厥
 后臣克艰厥臣之指与为君难为臣不易之言同是
 君臣交警之意人君以此能全君道人臣以此能全
 臣道君臣道合庶绩熙明而民乃赖之以安息也朕
 意此经当作此解说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0a 页 WYG0722-0226a.png
  史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检讨(臣/)阮学浩
  (臣/)谨按功利之中于人心也久矣先儒谓训诂词
  章皆足害道然未若功利之溺人为尤甚也今人
  发一念举一事未有不从功利起见者功利之习
  深而所谓正谊明道之务循名则是核实则非身
  世之交受其弊也宜哉夫心术之辨不外公私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0b 页 WYG0722-0226b.png
  端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者谊也道也皆
  公也缘是而志虑纷焉歆羡形焉则憧憧扰扰悉
  功利之私而已其始起于自私自便之情而趋向
  既岐末流遂远甚且踰闲荡检败身裂名而无所
  顾惜莫非一心之驰骛阶之厉也试观士子读书
  稽古其讲明切究于平日果能屏除声誉攀援之
  见否也亦有口不言声誉而取声誉者益工外若
  绝攀援而习攀援也愈熟此其为学公乎私乎迨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1a 页 WYG0722-0226c.png
  身列仕籍矣家室之经营迁除之计较犹显焉者
  耳乃若有官守者尽其职而即借尽职以梯荣有
  言责者尽其言而即假尽言以希遇此其立朝公
  乎私乎且夫天下之弊莫大乎共为一事而阴判
  两途既已毫釐千里矣而犹矫托于道德性命之
  说以显为名高以致巧诈之术日滋嗜欲之机日
  炽久之声应成孚波靡不返安得复有学问安得
  复有事功哉今使为士者捐成心去故智群以谋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1b 页 WYG0722-0226d.png
  利计功为耻则学校之气静矣学校之气静而人
  材不出教化不兴者断断无之也又使服官者化
  其谋利计功之私各殚厥心各恭尔位不党同不
  立异则朝廷之气静矣朝廷之气静而政治不底
  于清明风俗不归于醇厚者亦断断无之也盖公
  私之界祗于立心之诚伪别之凡无所为而为者
  皆诚有所为而为者皆伪也设诚致行而勿以私
  伪杂乎其间明体达用胥不外此而求之矣夫周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2a 页 WYG0722-0227a.png
  秦之际功利之锢蔽已深而仲舒乃能首揭正谊
  明道之指开西京儒术之先而上契孔孟之微言
  远有端绪夫岂偶然也哉
  奉
上谕董仲舒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不
 独指为士与服官者言即人君亦不可不深明此意
 何也君有君之分分之所在即谊也明王奉若天道
 即道之当明者也一以功利为念则虽急于图治祇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2b 页 WYG0722-0227b.png
 成驩虞杂霸气习而不足语于纯王之政矣至云有
 官守者尽其职而即藉尽职以梯荣有言责者尽其
 言而即假尽言以希遇似此居心臣子中未尝不有
 其人但人君不可先以此心相待盖君惟患臣之尸
 位素餐与缄默取容耳幸有能尽职尽言者而又预
 疑其梯荣希遇则逆亿为心岂不沮人奋勉报效之
 志乎朕待臣下从无成心而于此等情状要自不为
 所蔽孔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朱子训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3a 页 WYG0722-0227c.png
 以虽不逆不亿而于人之情伪自然先觉必如圣人
 之言乃为无弊是知挟术任数即属功利之见亦君
 道之不可不察者也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4a 页 WYG0722-0228a.png
  史
 唐太宗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未几有诈冒
 事觉者帝欲杀之戴胄奏据法应流帝怒曰卿欲守
 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
 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
 欲杀之既而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
 存大信也帝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给事中(臣/)马宏𤦺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4b 页 WYG0722-0228b.png
  (臣/)谨按一成不变为法法者上与下共守之无容
  意为轻重者也而不能不夺于一时之喜怒喜而
  僭赏则倖泽者多怒而滥罚则扺网者众书曰惟
  明克允又曰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大抵法有定而
  敕无定人主如欲以一时之敕易百年之法必有
  畸轻重而不自知者而其臣复畏威顺旨缄默取
  容以成其失则诎法以从敕而法遂不信于天下
  矣唐太宗忿选人之多诈欲杀之以符前敕当是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5a 页 WYG0722-0228c.png
  时意在示信罚在必行杀一有罪之人以明天子
  之果无戏言于理亦未为大失而戴胄据法以争
  卒能挽回前旨而不以沽直为嫌维太宗亦虚怀
  无我乐其臣之直言守法而不以拂旨为忤使君
  臣之间而尽若此即天下亦安得有冤狱哉乃未
  几杀瀛州刺史卢祖尚大理丞张蕴古史称祖尚
  奉使不行犹有辞难之罪若蕴古则当官执法可
  赏而不可杀者幸即为戴胄不幸则为蕴古前后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5b 页 WYG0722-0228d.png
  相悬迥若霄壤而其时顾寂寂无言者岂真法当
  其罪而无容言与抑嫌于党援朋比而不敢言与
  魏徵曰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
  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夫太宗以一人之
  身始则求贤纳諌舍己从人俾臣下皆得以尽职
  继则威刑自恣戮及无辜而臣下亦无敢据法以
  争讵非善始者多克终者寡一时之小忿每足以
  隳百年之大法欤夫执法者臣职也听其执法而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6a 页 WYG0722-0229a.png
  不以敕夺者君道也敕不胜法斯忍忿存信而上
  下各有所守法不胜敕则朝更夕改而前后两无
  所凭他日太宗有云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更
  敕百司诏敕未便者皆执奏其诚有所悔而善于
  补过者乎若夫古之圣王节喜怒平刑赏谨号令
  予违汝弼而一断以法则又安有既失之悔哉
  奉
上谕朕按戴胄此对与张释之论犯跸事相似但释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6b 页 WYG0722-0229b.png
 云方其时上使人诛之则己未免开人主妄杀之端
 不若戴胄所言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
 以布大信于天下持论甚正非释之所及若唐太宗
 之为人殊不可与汉文帝比文帝天性纯粹以仁心
 行仁政乃自然不嗜杀者太宗则假之而已观其推
 刃同气骨肉之间尚多遗憾何论其他即其纳言从
 諌亦不过勉强一时而非出于中心之诚然安能久
 而不变此魏徵所以有陛下欲善之志不及昔时之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7a 页 WYG0722-0229c.png
 论也夫无始无终而自然纯一自古惟性安之圣能
 之一有矫强则有初者必至于鲜终矣此则不可不
 勉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8a 页 WYG0722-0230a.png
  性理
 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
             修撰(臣/)金德瑛
  朱子曰此为不能先觉而欲以逆诈亿不信为明
  者发然明与疑正相南北何啻千里之不相及乎
  (臣/)谨按周子此章盖承上章无欲静虚明通之说
  而反覆以尽其旨也圣人之心不以一毫私意自
  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湛如止水朗如明镜而于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8b 页 WYG0722-0230b.png
  天下之事感而遂通无所处而不当虚之至故明
  之至焉盖天下外物之累明者犹在后而疑心私
  意之发于内而自生其蔽者最为切近而难知譬
  如人之目其远可以见百里其细可以察秋毫虽
  有外物之障未必能阻其光之全也而惟纤毫之
  翳生乎其间则或至于尺寸之莫辨心之疑犹目
  之翳也欲目明者务去其翳欲心明者务去其疑
  有如事未至而先存图度之心人未接而先存防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9a 页 WYG0722-0230c.png
  范之术是之谓疑疑则虚灵之体蔽而又何以生
  明哉使或以此而用人既已用之旋复防之或潜
  寓耳目于旁观左右之伺察将所用者亦自觉其
  信任之不笃而观望牵制无以尽其材矣或以此
  而听言未遽究其中之可否利害而形似之间疑
  其有所为而发必至于避嫌拘忌而不敢吐其诚
  矣君子不能必人之不欺己而恃己之明有以胜
  之贤不肖可以交至于前而公言私言可以互入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59b 页 WYG0722-0230d.png
  于耳确有所见不妨尽发其根株穷其底里使不
  肖怀私之徒晓然于日月之不可欺雷霆之不可
  犯而断不存二三之见以优游于胸中为也况夫
  执狐疑之心者来谗慝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
  枉之门物先腐则虫生宵小之类且有乘其疑而
  借以行其罔者岂非蓄疑败谋其流必至于此哉
  周子之言曰无欲曰静虚指其本也曰谓能疑为
  明何啻千里破其妄也夫人有夜气明而旦昼则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60a 页 WYG0722-0231a.png
  昏者夜气之时虚而旦昼有百为之扰故也人有
  旁观明而当局则误者旁观之心公而当局有利
  害之切身故也人有考古明而处时事则惑者鉴
  于前者心无爱憎而接于今者容有好恶故也惟
  廓然大公怡然顺应情顺天下之情而无情欲通
  天下之欲而无欲乃称圣人之明焉然而疑心之
  起往往展转于不自知强制焉而不可欲缉熙于
  光明者其必由于学乎记曰清明在躬易曰君子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60b 页 WYG0722-0231b.png
  以虚受人所以屏去本心锢蔽明之本体也书曰
  学于古训乃有获又曰鉴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
  记曰致知在格物果其熟悉古今之成败远迩之
  情形人心之真伪亦自可以临几而立决明之大
  用也惟明之量克充则疑之数自减体用备具疑
  复何自而生此治心之法即御世之权也
  奉
上谕圣人之心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61a 页 WYG0722-0231c.png
 累本见于中庸章句朕观朱子语类中言此二句之
 义实有内外之分私意自内而生私欲自外而入所
 谓私欲者非但声色货利之利足以陷溺人心即如
 耳目口体之在己身者不能戒谨恐惧易流入于非
 礼所当主敬存诚使无一毫之私也周子明不至则
 疑生义甚深远与圣人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
 之旨相为发明盖逆诈亿不信即疑也先觉即明也
 诚至生明自然无疑人惟不能先觉故往往以逆亿
御览经史讲义 卷首 第 61b 页 WYG0722-0231d.png
 私心待人然亦有居心浑朴不存逆亿之见而于是
 非情伪皆不能先觉者此又何益岂可与自诚明同
 语乎必如此其义始备钦此
 
 
 
 
御览经史讲义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