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a 页 WYG0165-078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春王正月考辨疑
            明 张以宁 撰
冬不可以为春辨(附改正朔不改月数/)
或曰前代诸儒曰冬不可以为春曰建子非春亦明矣今
 以周正建子之月为春何邪曰此非愚之臆说子朱子
 晚年之定说也非子朱子之创说吾夫子告颜子为邦
 之明说也是何也春夏秋冬四时之名也正至十二一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b 页 WYG0165-0788b.png
 年十二月之数也时与月固二者也然而月系于时言
 时可以该月言月不能以该时也使夫子之告颜子而
 曰行夏之正则于商周之时犹有疑也今吾夫子明曰
 行夏之时则夏之时以建寅之月为春为正吾夫子
 之已言也有夏之时则有商周之时夏以建寅之月为
 春为正则商以建丑之月为春为正周以建子之月为
 春为正夫子之未言也而言固已在其中矣圣人之言
 简奥固无疑也前代诸儒曰以夏时冠周月则既亦以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a 页 WYG0165-0789a.png
 时与月为二矣顾犹于此未之深察何也盖尝论之自
 子丑以至戌亥月行之所会其在天者有恒度斗杓之
 所建其在地以应乎天者有定分此其千万古而不可
 易者也若其始于春而终于冬始于正而终于十二者在
 天固未尝先有如是之名与数也亦在乎古者帝王受
 命改物之迭用三统者从而命之从而数之耳考之前
 史则黄帝始造甲子而建子至颛顼始建寅而唐虞
 夏因之逮于商复建丑周复建子月既为正而时亦随之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b 页 WYG0165-0789b.png
 以为春姑论春之为义则春者蠢也言阳气之蠢而
 动也子丑寅三阳之月也故三代迭用之以为春非
 若建亥纯阴之月之不可以为春也然而商周之春
 天施而地化之义也若夫人事之纪则当以夏时之
 春为正农事之耕耘收藏田政之蒐苗狝狩祭典之
 祠礿烝尝皆不能不以夏时何也麦稻之荐鱼鲔之
 献与夫羔豚之行膏香之膳四时不同必以时物故
 也于是商周之时以之而发号施令于天下以之而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a 页 WYG0165-0789c.png
 纪年书事于国史虽皆用当代之正而其于此数者
 则立正岁以用夏时所谓犹自夏焉者也商制虽无
 可徵而周制之见于周书周官者班班可考也第以
 正月正岁既有二者参差不齐之未便而夏正之用
 于前代者既久则夫闾阎田野之閒已习之话言犹
 有因循而不能改者亦不能以归一不若夏时之尽
 善而夫子所以欲从之也故谓建子建丑之为春虽
 可而有未顺如朱子之说则可而直以谓建子建丑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b 页 WYG0165-0789d.png
 之为冬而不可以为春得无过于已甚者乎窃尝思
 之周之正月夏十一月也春秋不修之前鲁史于此
 当若何而书之也不书为春则书为冬二者必居一
 于此矣若如冬不可为春之说则是鲁史旧文本书
 冬于正月之上至夫子修春秋欲寓行夏时之意始
 改为春而以夏时冠周月也且夫春者始也(律历志/正春皆)
 (始也何休曰/春者时之始)书以首时今犹疑其不可而冬者终也
 顾可以为首时乎而况隐公元年一经之首二百四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4a 页 WYG0165-0790a.png
 十二年之月日皆由此而起而乃书冬于正月之上
 曰冬正月于义既不可矣而人之谓斯辞也何居是
 则鲁史旧文之不如是也决矣以为至夫子而改之
 也则春秋为尊王而作夫子生周之世而改周之时
 于义尤不可也以是言之帝王之世是惟不改正朔
 则已如其改正朔也则月之数既已改矣而时之名
 独能不与之而俱改乎是则周固以子为春为正鲁
 史奉正朔而书之夫子修春秋亦因鲁史旧文而书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4b 页 WYG0165-0790b.png
 之又何疑乎曰然则冬不可以为春何为而有是疑
 也曰人之常情信于其所习见者而疑于其所未尝
 习见者盖自吾夫子言夏时于前而汉武帝用夏时
 于后以寅卯辰之三月为春不以子丑之月为春者
 不翅千有馀年于兹矣今而一旦复推原其始之迭
 用三统以子丑之为春者以说经则夫人人之习见
 于天气和煦之为春者已久而疑觱发栗烈之非春
 则亦事理之常无足异者虽贤者犹不能无疑也曰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5a 页 WYG0165-0790c.png
 先儒皆曰春秋为周月但疑时之非春耳而后之传
 书者以为改正朔不改月数又并与月而疑之何邪
 曰三代之改正朔欲人君之居正故于一月不书一
 而书正正者年之始月改正即改月也自正而数至
 于十二非月数而何也既改月矣则周以子为正而
 夜半为朔商以丑为正而鸡鸣为朔夏以寅为正而
 平明为朔朔者月之始日既改朔则已改月矣二者
 固相因而为一也今曰改正朔矣而又曰不改月数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5b 页 WYG0165-0790d.png
 何也盖其意以为但改正月不改馀月而自寅以起
 数寅常为正月卯常为二月至于子丑常为十一十
 二月而三代常若是也若如其说则是以为三代皆
 不改正朔而载籍皆不可信也载籍皆不可信也则
 夫子当周之世而何为曰行夏之时春秋于子丑寅
 月独何为而书王也其说不可通矣况乎改月明见
 于孟子而朱子已主其说以为集注矣何蔡氏之于
 师说而忘之也至其曰四时改易尤为无艺则又甚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6a 页 WYG0165-0791a.png
 矣设使当周之时但有正月而无正岁以兼用夏时
 则诚如蔡氏之言矣今既有正岁以立人事之纪则
 又奚有改易时令以俶扰天纪之事者乎疑其未闻
 朱子晚年之说而然也且如其说则与先儒又有甚
 不同者是周之正月乃夏之正月春秋而皆用夏时
 与月又有甚不可者矣又曰子安知春秋之不为夏
 时夏月也曰春秋因鲁史而作若如其说则是春秋
 于惠公薨没之年必截去其十一十二之两月以入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6b 页 WYG0165-0791b.png
 于隐公之元年移去年所书十一十二月之事以为
 元年正二月之事于即位改元之大者举失其实自
 此而后每年之间皆差两月而二百四十二年之事
 一一举失其实圣人因鲁史以作经据事直书其不
 如是也决矣此大节也而既定矣则于其大雨震电
 大雨雪以及春无冰之类而强为之说者皆不足辨
 也已曰然则先儒之未尝详考而深究于此何也曰
 史氏专于纪事汉儒杂于谶纬先儒学接孔孟重明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7a 页 WYG0165-0791c.png
 经而贵穷理是以有疑于彼未及详考而深究之耳
 昔成都箍桶者言未济男之穷为三阳失位程子亟
 称之朱子谓此出火珠林伊川不读杂书故为所动
 亦犹是也
或又曰朱子语录尝以春王正月为千古不决之疑今
 乃以为无疑何也曰朱子之于语孟先有精义有或
 问其后始专用功于集注论语为政以德章晚始改
 定而大学诚意章直改至于绝笔故朱子每教学者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7b 页 WYG0165-0791d.png
 专看集注且休看或问而语录之书乃其平日与朋
 友问荅讲明而门人裒集而为编者多早岁中年未
 定之论盖丧欲速贫葬欲速朽犹圣人有为之言而
 程子语录朱子亦辨之于中庸或问而愚所引三条
 乃朱子晚年之定论此愚所以不敢从前说而从其
 后说非愚之说亦朱子之说也建安熊氏(禾/)记考亭
 书院曰朱子晚年涵养深厚有莫能窥其涯涘者此
 善言朱子也惟深于四书之学者知之或又曰夫子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8a 页 WYG0165-0792a.png
 既告颜子以行夏之时故春秋以夏时冠周月而于
 此假之以立义其说不亦善乎曰是说诚有理矣然
 以经文考之而窃不能无疑焉盖若如是说则是夫
 子未修春秋之前鲁史所书之旧文于元年之下正
 月之上巳书为冬而不为春矣至夫子修春秋见周
 十二月之不可为春也乃始改冬字以为春而以之
 冠于周月之上也则夫冬之一字不可书于经以首
 年而夫子周人必不改周之正朔愚既辨之于前矣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8b 页 WYG0165-0792b.png
 又况考之周官则周之正岁犹用夏时者特以授时
 田狩烝享数者之不能不用夏时故但以夏时行事
 而其时与其月皆仍用周制而未之改也今若谓以
 夏时冠周月则是夫子既已改周之制又明知十一
 月之本非春而但虚立春之一字加于其上名实相
 戾愚恐圣人作经以垂百王之定法又决不如是也
 由是言之则夫子之告颜子者俟其得时得位则行
 夏之时以立百王之大法盖祖述尧舜之意而中庸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9a 页 WYG0165-0792c.png
 引夫子之言曰非天子不制度既不得时得位则用
 周之时以遵一王之时制又吾从周之意也二者固
 不得比而同之也曰然则先儒何为而有是说也曰
 汉唐以来未有是说也先儒见夫夏时之合于人事
 之纪而商周以子丑为春之有未善也是以有冬不
 可为春之疑又见夫子有行夏之时之一语也是以
 有夏时冠周月之说而传春秋者率从其说然而终
 不能以释然而无疑是以朱子最为尊信程子者而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9b 页 WYG0165-0792d.png
 亦不能无疑焉盖至于晚年而论始定也详味其所
 谓故欲改用夏时之一语则欲之云者志于为而不
 遂于为之辞明夫子未曾改周制也此愚所以不敢
 从朱子之前说而从其后说非愚之臆见亦朱子之
 意也虽然又有说焉夫书春于王年月之上者固鲁
 史之旧文非夫子之所改而书王于正月之上者则
 非鲁史之旧文乃夫子之所加也夫子曷为而加之
 也左氏之传曰王周正月夫子之加之也以尊周也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0a 页 WYG0165-0793a.png
 见周之正朔犹行于天下也见春正月者周一代之
 春正月而非百王所同之春正月也著之于经而垂
 之于后世也使后之世苟有作者之览于斯也必将
 举百王所同之春正月而行之也此朱子所谓春秋
 亦据事直书而善恶自见者也则亦无俟于改鲁史
 之旧文而其欲行夏之时之意而隐然自见于是言
 者甚明也是一言也而数义具焉圣人之言简而奥
 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者也夫子书之于前汉武行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0b 页 WYG0165-0793b.png
 之于后至于今而莫之能改也圣人之所以为万世
 帝王之师也此固亦其一也乎曰然则孟子尝曰春
 秋天子之事矣夫子之改周制或未可知也曰东迁
 而后时王之赏罚不行于天下故夫子因鲁史作春
 秋褒善贬恶垂戒后世而乱臣贼子惧孟子之言但
 言其褒贬之大权以之为天子之事非谓改正朔也
 春秋为尊王而作文公四不视朔则讥之闰月不告
 月则讥之夫子周人也而乃自犯不韪乎且孟子之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1a 页 WYG0165-0793c.png
 书明著改月当战国之时犹用时王之制岂有当春
 秋之世而改周之正朔乎且黜周王鲁之说杜预固
 已非之矣
或又曰春秋传言人君踰年即位改元故蔡氏于伊训
 之元祀以为太甲踰年即位之元年十二月者改元
 之年十二月也胡氏传引之以为月不易之證其果
 然欤曰愚于书引伊训已言其略矣今考杜氏左传
 注曰嗣子定位于初丧而改元必须踰年者继父之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1b 页 WYG0165-0793d.png
 业不忍有变于中年故说春秋者谓元年公即位为
 踰年即位改元也然考于书顾命康王之诰则有不
 同乙丑成王崩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
 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
 恤宅宗翼室者路寝旁左右翼之室也恤宅宗者为
 居忧之主也王崩在于路寝而殡焉则嗣王居忧之
 所亦在焉延入翼室者将定嗣子之位以主丧然后
 即嗣君之位以继统故延入于此而俟之也丁卯命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2a 页 WYG0165-0794a.png
 作册度越七日癸酉郑元曰癸酉大敛之明日也天
 子七日而殡伯相命士须材自狄设黼扆缀衣以至
 一人冕执锐立于侧阶陈设既备王乃麻冕黼裳由
 宾阶隮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即位者君臣各
 就其位于下文总言之也御王册命曰皇后凭玉几
 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
 用荅扬文武之光训则太史陈成王顾命康王受之
 而即位也曰嗣训曰临君周邦即嗣君之位明矣其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2b 页 WYG0165-0794b.png
 始也迎入以为居忧之主则称子钊明其定嗣子之
 位也及其由宾阶升以即位则称王而自此以下皆
 称王明其即嗣君之位也不言王即位者蒙上入即
 位之文也古者君既即位之后则史官纪事即书此
 为嗣君之始年以计其历年之久近此不言元年者
 周官诸篇或书时或书月日皆不书年也又当居丧
 不言之时未有事可书故不表年以首事也自乙丑
 至于癸酉方及九日谓之踰年即位改元可乎周制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3a 页 WYG0165-0794c.png
 犹尔商人尚质不若周之弥文必不待踰年而后即
 位改元也可知矣曰然则踰年即位改元见于春秋
 而孔氏正义于书以为周制果然乎曰元年公即位
 书于春秋此固周制也第以康王之诰观之则非周
 家盛时之制也何也传春秋者曰即位者告庙临群
 臣也又曰百官听于冢宰告庙临群臣皆摄也若据
 康王之诰则王崩而嗣子就位以为丧主至受顾命
 乃更吉服而受册以即位然后受同以祭而其礼皆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3b 页 WYG0165-0794d.png
 杀于祭焉其曰三宿者进爵也三祭者祭酒也三咤
 者奠爵也上宗曰飨者传神命以飨告也曰酢者报
 祭也曰哜者以酒至齿也不立尸不饮福以在丧也
 曰庙门者路寝之门以殡在焉谓之庙非在国之左
 之宗庙也曰卿士邦君者与于庙中之祭者非朝觐
 会同之群臣诸侯也与传所谓告庙临群臣者异矣
 及其礼毕乃释冕而反丧服焉谓之反丧服者明其
 初由丧服而更吉服今又自吉服而还凶服故谓之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4a 页 WYG0165-0795a.png
 反也既反丧服而谅阴不言至于三年之丧毕乃始
 出而告庙而临群臣不复摄于冢宰矣此其见于书
 者可知已窃意世德下衰之后总百官者不皆得伊
 周召毕之臣而大位奸之伺也其防不可以不密于
 是乃以昔者三年服终之事移之于踰年之始以从
 中制观隐公之元年出而盟邾于蔑陵夷至于闵公
 以丧服未阕而吉禘于庄公则先王之丧制废坏已
 久不复知有三年之丧达于天子之义可知已不然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4b 页 WYG0165-0795b.png
 子张何以疑而有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之问而夫子
 荅以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言古之人皆然明今之
 人不然也若是则踰年即位出于东迁之世非周之
 盛时又可知已曰康王君臣之冕服即位蔡氏既引
 苏氏之说以为失礼而著之传矣今乃引之以为据
 (阙/)之以为说何也曰康王君臣非特冕裳之为吉服
 也在礼凶事设洗于西阶西南吉事设洗于东阶东
 南今太保上宗皆由阼阶(东阶/也)盖以盥洗在东故由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5a 页 WYG0165-0795c.png
 便升而不嫌于为主以吉礼而行吉事矣是义也见
 于朱子荅潘子善书以为正王之尊重君臣之礼愚
 已言之于引书之伊训矣若如朱子之说则天子之
 礼异于诸侯而苏氏所引左传郑子皮之事乃列国
 交际之常礼不得而例于大君正始之义矣康王君
 臣夫岂于周公方薨未久之际而遽为失礼之事者
 哉若又以商制而言之则伊训之祗见厥祖犹康王
 之受顾命于庙也侯甸群后咸在犹康王之诰卿士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5b 页 WYG0165-0795d.png
 邦君入即位也商周之礼大槩则同但如汉书所言
 祀先王于方明以配上帝者文质不同故损益不能
 无异也故愚尝因朱子之说而思之以天子之至尊
 宗社之至重万邦四海观望之至众天下不可一日
 无统也何以必待踰年而后即位改元乎若必待踰
 年而后即位改元也则其未即位改元之前史官之
 纪年书事当以是年属之谁乎将属之前王邪则前
 王既即世不可属之前王也将属之后王邪则后王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6a 页 WYG0165-0796a.png
 未即位改元不可属之后王也使其不幸前王之崩
 在于岁首则是一年之间天下而无统也可乎不可
 也是故蔡氏于书之传有曰人君即位而史官即书
 元年以计其在位之久近常事耳自秦惠文始改十
 四年为后元年汉文帝亦改十七年为后元年自后
 说春秋者始以改元为重其说是矣然观春秋之所
 书则自东迁之周固已以是为重而其来有渐矣由
 是而言踰年改元出于春秋之世非周盛时之制也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6b 页 WYG0165-0796b.png
 明矣古之人君崩年即位史官书之以为元年非踰
 年即位改元亦明矣曰然则非盛周之礼夫子何为
 而书之于春秋也曰书与春秋皆古史之文也夫子
 因而定之修之耳朱子于春秋谓圣人亦据其事而
 书之使后世见其善恶是也永嘉陈氏曰古者君薨
 既殡嗣子即位于柩前虽踰年恒称子必类见然后
 列于诸侯东迁之始诸侯始踰年而即位改元非周
 制也自隐至文六君惟桓文书即位亦惟桓文书锡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7a 页 WYG0165-0796c.png
 命不惟类见之礼废虽请命亦废成公以后皆书即
 位亦无锡命矣似亦有见于此也但其以诸侯改元
 为僭天子之礼则亦过矣
或又曰周时周月载籍岂无异说岂能会而一之乎曰
 以朱子晚年之论定之何为而不可一也其有一二
 不能一者则亦皆有其说矣考之诸经皆是周时周
 月惟易说卦言兑正秋也则言其理非若史纪事也
 诗七月用夏正则以七月陈王业公刘治豳之事公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7b 页 WYG0165-0796d.png
 刘夏之诸侯故用夏正也易之临用商正则以文王
 因忧患作爻辞文王商之臣子故用商正也礼记明
 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用商时商月
 则其说具于前之引礼记矣又曰是则然矣诗之采
 薇曰春日迟迟采蘩祁祁为夏之二月明矣而谓之
 春又何也曰诸经皆无异辞独此一章有不合者盖
 周正之改虽其发号施令以新天下之耳目纪年书
 事著于史官之记述而前之夏正迭用已久故民间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8a 页 WYG0165-0797a.png
 之话言犹不能忘而称道之犹七月之诗前言何以
 卒岁后又言曰维改岁二者不同吕氏曰见三正之
 通于民俗尚矣是皆述民俗之话言非史官之纪事
 也又曰左传卜偃曰其九月十月之交乎绛县人曰
 臣生之月正月甲子朔皆言夏正之月而不改又何
 也曰此则礼记注所谓后世之辞也盖自汉武而后
 人皆习见于夏时之久与人话言不举夏正以明之
 则无以见是月之为周正也不特左传为然史记汉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8b 页 WYG0165-0797b.png
 律历志皆举夏正以明周正辞多不录至于后汉律
 历志纪作历之法步以黄道日名天正其序亦首之
 以十一月而终之以十月皆举夏之月以明周月盖
 晓人之辞当如是也至于礼记亦出汉儒郊特牲曰
 季春出火为焚也亦举夏时以明周时若此者多皆
 所谓后世之辞也左氏于僖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日
 南至不书冬至而曰日南至固以周十一月非冬也
 庄二十九年曰凡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日中者日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9a 页 WYG0165-0797c.png
 之长短与夜中分为春分秋分也不谓之春分秋分
 而谓之日中桓五年又曰启蛰而郊(注夏建/寅月)龙见而
 雩(夏建/巳月)始杀而尝(夏建/酉月)闭蛰而烝(建亥/之月)庄二十九年
 又曰龙见而毕务(注角亢龙星也建戌之月日/在房故角亢晨见于东方)戒事
 也火见而致用(心为大火亥月之初心星次/角亢之后而晨见于东方)水昏正
 而栽(水营室星谓今/十月而昏正)日至而毕(日南/至也)国语单襄公曰
 角见而雨毕(注大辰苍龙之角角星名也辰见东方/建戌之初寒节也雨毕者杀气日至而)
 (雨/尽)天根见而水涸(天根亢氏之间雨毕之后五/日天根朝见而水源竭尽)本见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19b 页 WYG0165-0797d.png
 而木节解(本氐也寒露之后十日阳/气尽草木之节皆理解)驷见而陨霜(驷/天)
 (驷房星也谓建/戌之月霜始降)火见而清风戒寒礼记郊特牲曰郊
 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曰周之始郊日以至则皆书
 于传记之文异于时俗之话言故皆不书时与月所
 以一民视听使之不杂非特修辞务于不相蹈袭而
 然也
或又曰礼记月令秦相吕不韦之书也秦以建亥为正
 而是书时月皆用夏正岂不可为春秋用夏时夏正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0a 页 WYG0165-0798a.png
 之證乎曰秦不师古不可以三代之道例之也不韦
 相秦十馀年其时已有必得天下之势故大集群儒
 损益先王之典礼作为月令名曰春秋将欲以为一
 代兴王之典礼也故其间多不合于先王之制如太
 尉秦官也百县秦制也季秋夏九月也而曰为来岁
 受朔日以建亥之月为岁首也以其为书皆出当时
 群儒之手故犹为彷佛古制而欲行之于天下也至
 于其后徙死始皇并天下李斯作相尽废先王之制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0b 页 WYG0165-0798b.png
 而吕氏春秋亦不用之矣然以建亥为正则其论已
 定于不韦之时特以十月六阴之月三代同以为冬
 不可谓之春以其异于子丑寅三阳蠢动之月故其
 史官之书曰元年冬十月而汉初因之此秦之自为
 制不可以为三代迭用三正之證也
或又曰子谓自汉而后所引夏时与月皆后世之辞或
 民间之话言是矣而周官之书如中秋献良裘季秋
 献功裘中春蚕于北郊中春会男女仲冬斩阳木仲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1a 页 WYG0165-0798c.png
 夏斩阴木中秋教治兵中冬教大阅季春出火季秋
 内火仲春逆暑仲秋迎寒上春季秋之类皆夏之时
 也曰是书有正月正岁月终岁终而时皆用夏时与
 诸书不合则亦自欲为一代之制者也姑以中冬教
 大阅言之月令彷佛古制者也于九月曰是月也天
 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五戎者弓矢殳矛/戈戟五兵也马政)
 (毛色之同异/力之强弱也)命仆及七驺咸驾载旌旐授车以级整
 设于屏外司徒搢扑北面誓之(天子六马并一/总主者为七驺)天子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1b 页 WYG0165-0798d.png
 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命主祠祭禽于四方与周官
 大司马教大阅自群吏戒众庶修战法以下其事大
 同而小异又汉书韩延寿传亦言春秋都试讲武非
 仲冬之事也月令于仲冬之月曰毋起大事以固而
 闭又曰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则大阅又非仲冬
 事也今周官于仲冬言之改周之制明矣汉艺文志
 周官至刘歆始出故其言如此郑玄学周官故于诗
 笺亦閒有一二不同者朱子谓周礼周公所作但当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2a 页 WYG0165-0799a.png
 时行之恐未能尽先儒亦谓周公作而未及施行之
 书且阙冬官其文与易爻辞书大诰诸篇不类疑非
 周公全书也姑著其说于此曰然则冬狩非大阅欤
 曰蒐苗狝狩常礼也左传庄僖伯曰皆于农隙以讲
 武非大阅也大阅天子之礼也鲁大阅僭也故春秋
 讥之
或又曰春秋谓夏十一月为周春正月矣而诗之正月
 繁霜则四月亦以为正月何欤曰愚按汉律历志于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2b 页 WYG0165-0799b.png
 襄公十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季平子以为惟
 正月朔日有食之于是乎伐鼓用币太史曰在此月
 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说曰正月谓周六月夏四月
 正阳纯乾之月也阴侵阳为灾重非夏之正月也诗
 正月繁霜传亦谓夏之四月纯阳用事正阳之月也
 故谓之正月太史曰是谓孟夏犹虞史官伯夷曰谓
 之孟春见四时之名在于人所命也不特此也十月
 纯阴嫌于无阳而命之曰阳月又曰良月此见月数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3a 页 WYG0165-0799c.png
 之名皆人所命也不特此也律历志曰正春皆始也
 故何休曰春者四时之始是春之名亦有取于始之
 义月令夏之五月而曰麦秋至是秋之为义亦有取
 于收之义故于麦之熟以为秋此又见四时之名亦
 皆人所命也而泥于三阳之月不可以为春可乎又
 不特此也时与月固异年与岁亦不同年者因月纪
 年以计其在位历年之久近故三代之三正皆可用
 以首是年在人所命随时而可改者也岁者尧典所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3b 页 WYG0165-0799d.png
 谓四时成岁月令所谓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
 天数将几终岁且复始在天之运终古而不易者也
 故周官太史正岁时之注曰朔数曰年中数曰岁大
 小不齐正之以闰是也故周有正月起夏十一月有
 正岁起夏正月二者并行而不悖自汉武而后三正
 既不迭用而曰岁曰年始混淆而无复辨之者今所
 谓以建子建寅之月为岁首而不谓之年首者亦皆
 后世之辞也矣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4a 页 WYG0165-0800a.png
或又曰孔氏正义引先儒顾氏(彪/)云止可依经诰大典
 不可用传记小说今乃引汉书汉传以说经何居曰
 行夏之时夫子以之荅颜子之问者夏之时也春王
 正月夫子以之笔于隐公元年者周之时也愚是以
 依鲁论与春秋之旨本之于孔孟以及朱子稽之于
 经史传记而證之以汉刘歆律历志陈宠传汉唐诸
 儒之注疏非疑大典而信小说也且夫古今之时虽
 异而理之在人心不可昩者则同昔张霸之伪书汉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4b 页 WYG0165-0800b.png
 初固尝治以为经引以为说而卒之不可以欺人者
 则以理之所在不可以名实眩也然而在汉之时去
 古未远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历之犹有足徵也刘
 歆用之以为三统历班固取之以为律历志非自为
 臆说也而歆之父向之说曰周春夏冬曰周冬夏秋
 者于春秋正月书春之义尤为明甚与陈宠同刘氏
 父子向治榖梁歆主左氏所传自有不同而于此则
 无异说谓歆不可信也而向独不可信乎朱子注孟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5a 页 WYG0165-0800c.png
 子尚引外国书以为證而于歆独可以人废言乎朱
 子尝曰汉儒最善训诂著书多用其说故愚亦以注
 疏之说皆同而信之也然则元朝之科举于诸经兼
 用古注疏者其亦深有见于此也乎
或又曰朱子之说曷为晚年而始定既定矣而不笔之
 以为书何邪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夫子之教也朱
 子学夫子之学者故其著书立言讲明义理沉潜反
 覆毫分缕析必其了然自信于心而无纤芥之疑者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5b 页 WYG0165-0800d.png
 然后笔之以为书故先儒以谓朱子之学一边作册
 子上工夫一边作心身上工夫故能上接孔孟也至
 于天文地理制度名物则多用汉儒之说而不从其
 悖理害义者若其有疑不能自信于心者则姑阙之
 如鲁论道千乘之国有马氏包氏二说之不同于集
 注但曰千乘之国其地可出兵车千乘者也(项氏家/说以开)
 (方法考之马氏/包氏之说一也)若此类者甚多其他则曰疑有阙文
 误字皆不强为之说也其于伊川程子则尽学其学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6a 页 WYG0165-0801a.png
 而尊信其书不敢轻改其说又必反覆自信于心而
 不敢遽信之也观于集注章句易本义大全文集可
 见已是以于春王正月蚤亦有千载不决之疑至于
 晚年而其说始定也又尝考于朱子之说以谓论孟
 既明则权度在我而六经可不治而明故其著书多
 用功于四书自谓平生精力尽在四书改之又改至
 于绝笔而后已于诸经则书仅订正其首四篇而谓
 其他有不必解者有不可解者诗亦犹书去其小序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6b 页 WYG0165-0801b.png
 易则明其本义此皆先正乎其大者至于春秋既疑
 三传以一字为褒贬非圣人本意又疑胡氏犹以理
 而穿凿又谓直是夫子亲与某说方敢尽信是以未
 及为传而于春王正月之说虽晚定而未及笔之于
 书也古人谓挍书如扫尘然随扫随有而况著书立
 言于千载辽邈之后众言混殽之中而详考深䆒以
 求真是之归者其工力为尤难伊川程子平生惟易
 传为成书自谓只说得七分而藏之不以示人犹冀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7a 页 WYG0165-0801c.png
 晚年之有进亦犹朱子之意也曰朱子之意固如是
 也鲁斋许先生学朱子者亦谓语孟二书亦有可疑
 学者但当求其旨意以身体之日积月累庶可有益
 至于西山诗说与文公诗传此等疑问姑阙之可也
 今子于此而深辨之无乃涉于躁狂非敦厚含蓄气
 象也乎曰阙其疑者谓疑之不可释者今子朱子既
 有定说而门人据之以为集传则春王正月之疑可
 以释然矣使无朱子之说则以宁何人也而敢自为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7b 页 WYG0165-0801d.png
 臆说乎且朱子于诸经虽有未暇及者亦未尝不深
 致其意也于书属之九峰蔡氏(沉/)于易成之于节斋
 蔡氏(渊/)于仪礼成之于信斋杨氏(复/)而春秋则成之
 于临江张氏是皆有意于更定而其门人继其未卒
 之志也今既有其定说譬如荆榛塞路前之人既已
 薙而开之以任其甚难者矣而后之人乃不廓而广
 之而辞其所差易者焉以一已之嫌疑而废前人之
 功力非君子忠厚之心也是故以宁生朱子之乡读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8a 页 WYG0165-0802a.png
 朱子之书悉用朱子之意而辨众说之疑也非愚之
 说也亦子思子辨之弗明弗措之说也虽然夫子于
 春秋犹曰知我罪我朱子亦以说经而往往囮谤以
 宁虽至愚而虑不及此乎姑辑成编藏之于家不敢
 示人以俟于后也噫朱子乐善无我九京可作以宁
 当下拜函丈之前而请是正焉
愚既为是考寻读庐陵李氏(廉/)春秋会通引新安陈氏
 (栎/)月数于周而改春随正而易之说而从之以为周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8b 页 WYG0165-0802b.png
 自武王灭商之日即改月而史就书为春是则商未
 尝书为春至周武王始改之也若以为商未尝改也
 则商时于正月上文亦将若何而书之其书为春邪
 抑书为冬邪愚已辨于前矣二氏之说足破学者之
 疑惜其犹有未尽释然者盖亦嫌于质疑事而然也
 且又云据胡氏说则周时与月皆未尝改四字乃圣
 人新意如是则又以为周时周月皆依夏时而三代
 未尝改正朔也愚亦辨于前矣兹不复赘而附著于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9a 页 WYG0165-0802c.png
 后云
愚既述是编而安南大夫来见言近世巴州以斋阳氏
 (恪/)有春秋夏时考正一编三十四条亟取观之其说
 谓自尧典定时成岁之后四时十二月之序一定不
 移虞夏商周皆因之春秋时皆夏正之时月皆夏正
 之月谓夏时冠周月之说非是谓加周一字皆左氏
 之罪又谓朱子尝曰改正朔者改岁首耳月不可改
 也愚请擿其理不通而强为之说之大者言之阳氏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29b 页 WYG0165-0802d.png
 于孟子七八月之间旱章说曰按豳诗五榖之中惟
 禾稻最晚十月纳禾稼十月穫稻是也七八月旱申
 酉之月也秋旱则苗槁指禾稻而言也考之朱子诗
 集传曰禾者自田纳于场者榖连藁秸之总名禾之
 秀实而在野者曰稼禾麻菽粟麦是为五榖而禾特
 居其一秫稻菰粱之属皆禾而稻亦特居其一自古
 踰淮以北中土之地皆种五榖以备凶荒而粟榖最
 多稻特其间有者耳惟南方水多寒少则纯种稻故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0a 页 WYG0165-0803a.png
 史记以羹鱼饭稻为吴楚之俗阳氏蜀人也理宗三
 十九年为蜀举首蜀居西南一隅宋南渡后不通中
 原理宗时蜀已丧乱士皆流寓江南故其所见皆江南
 风土也孟子生邹县所告者齐梁之君不可专以苗
 槁为指禾稻之最晚者而言也且若以为榖邪则豳
 风言八月其穫月令言孟秋登榖今中原八月皆收
 禾而种麦无所谓苗也彼固不敢谓之榖也若以为
 稻邪则中原稻既绝少而江南之稻自白露之降苗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0b 页 WYG0165-0803b.png
 不复长亦无所谓浡然兴之之气象矣此其理不通
 而强为之说之一也阳氏于岁十一月徒杠成章说
 曰以时令考之戌亥之月寒未至于酷烈犹可褰裳
 以涉子丑之月冰壮水澌寒冻极矣当此之时而以
 乘舆济人则民必有病涉者故孟子就冻极之时言
 之夫既自以为子月冻极则此时仅成徒杠而民有
 不病涉者乎则其自相牴牾有不可从不若朱子从
 赵岐之说合于周语十月成梁之为善此又理不通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1a 页 WYG0165-0803c.png
 而强为之说之二者也阳氏又于此条引其父存斋
 之说得之于朱子高弟涪陵㬊氏(渊/)亚夫者以为朱
 子孟子集注成于淳熙四年其时年四十有八后知
 周改岁首不改月为确论尝欲改注孟子而其书已
 行于天下矣是又不然朱子尝自谓平生精力尽在
 四书中庸第一章言一篇之体要论语为政以德章
 得于心而不失者皆晚年始改定而大学诚意一章
 直改至于绝笔而后已其时朱子四书非不行于天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1b 页 WYG0165-0803d.png
 下也故谓朱子于诸经有未及改定者则可谓朱子
 于四书有未及于改定决不可也以是观之则朱子
 于集注知改月之为是不可改而不改彼谓欲改注
 而以其书已行于天下而不改之者非深知朱子之
 学者也夫改月之说为是则其所谓改正朔只改岁
 首而谓于月不可改者意其必非朱子之言也盖改
 正即改月改朔已改月愚已详辨于前矣而时始于
 春终于冬数始于一终于十国之大政事大号令大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2a 页 WYG0165-0804a.png
 朝会皆于改正朔之岁首行之以新天下之耳目安
 有书为冬十一月而可以为一岁之首者乎以愚所
 述朱子之三说于是编之首者而揆之故意其必非
 朱子之言也若又随其所条而辨之则大雨震电大
 雨雪者一月两大异也今独以大雨雪为异则大雨
 震电不必书矣春秋谨严书法不如是也冬十月雨
 雪以为一月雪犹可也冬大雨雪以为亥子丑三月
 皆大雪则书春宋灾者为寅卯辰三月皆火灾乎不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2b 页 WYG0165-0804b.png
 如是之甚也其书无冰不于凿冰收冰冰方壮盛之
 时而谓于开冰攽冰之日书法失本末重轻矣春秋
 亦不如是也其论启蛰而郊知有祈榖上帝之郊而
 不考于圜丘祀天之郊也其论宋灾陈灾者知有大
 火昏见于建辰之月而不察大火有旦见于建丑之
 月也其论冬孛于大辰以为火已伏而不知火虽伏
 而火之次故在也四者之说愚已详陈于前引左传
 矣至于其以秋无麦苗为八月种麦之时无麦之苗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3a 页 WYG0165-0804c.png
 则冬无麦禾亦以为无麦之禾可乎以日南至为非
 冬至之日至则朱子于孟子集注何以言千岁之日
 至乎以陨霜杀菽为菽之晚熟而在田岂有禾稼皆
 收而八月可烹之物独至十月而犹在田者乎以取
 麦取禾为非芟蹂则后世隋人困陈亦用此策盖临
 期不能尽得故先时芟蹂之也其引一日之子时则
 说亦未当只可以明日比明年以旦比朔也其引汲
 冢之书则汲冢明为伪书谤诬圣贤坏伤名教其引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3b 页 WYG0165-0804d.png
 秦汉之史则自秦而后不同三代不可以为證也其
 引董仲舒之策则董子治公羊学但言春者天之所
 为未尝言春秋之春为夏正之春又其引屈宋之辞
 则屈宋楚人也楚不难于僭周之王号而难于改周
 之正朔乎皆未足以为證其馀则大抵皆强为之说
 以求其通而卒不通也愚亦不悉辨也矣又况朱子
 于七月之诗明言周公述后稷公刘之事则后稷公
 刘夏之臣子用夏之正朔昭然可知今其所引以为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4a 页 WYG0165-0805a.png
 朱子之言者乃如此故愚意其必非朱子之言不然
 则其中年以前方疑未定之时之说也且其所引㬊
 氏之言则亦祖于蔡氏改正朔不改月数之说耳且
 蔡氏身为朱子门人其父西山先生为朱子之老友
 同居建阳一邑也犹且未及闻朱子之定说而有不
 改月数之说况于㬊氏亦蜀人寓江南于朱子必非
 朝夕亲炙者宜其亦未及闻而遽执未定之说以为
 确论也昔当宋氏之世朱子之学大行固有一登其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4b 页 WYG0165-0805b.png
 门即称朱氏弟子者朱子于来者不拒也而于党禁
 方兴之际荅吴伯丰书有曰且得朝廷与某大开炉
 鞴鼓扇一番则亦有深意矣噫固矣哉阳氏之说经
 也若如其说则书冬十一月于一岁之首以冬而先
 于春以十一月先于正月天道节而四时成一年十
 二月先后之序果如是乎彼自以为以天道观圣经
 其果然乎愚见世之人多悦于名而不察其实也非
 惟不足以考夏时之正而愈以滋学者之疑是以不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5a 页 WYG0165-0805c.png
 得已辨其非以附于后若近代诸儒众说之不同者
 愚固不暇辨且不敢云
后世唐武后天授元年十一月朔日南至改用周正以
 十一月为正月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不改
 时月亦未尝书十一月为岁首至肃宗又以子月为
 岁首以斗建纪月行之仅一年而止耳并附于此
 
 
春秋春王正月考 辨疑 第 35b 页 WYG0165-0805d.png
 
 
 
 
 
 
 
 春秋春王正月考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