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a 页 WYG0173-001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上
   纲领一(此篇论春秋经传源流/)
 班氏固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杜氏预曰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
  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孟
  子曰楚谓之梼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
  也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b 页 WYG0173-0013b.png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韩子所见盖周
  之旧典礼经也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
  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旧章仲尼因鲁
  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
  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刋
  而正之以示劝戒其馀则皆即用旧史史有文质辞
  有详略不必改也故传曰其善志又曰非圣人孰能
  修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a 页 WYG0173-0013c.png
陆氏德明曰古之王者必有史官君举则书所以慎言
 行昭法式也诸侯亦有国史春秋即鲁之史记也孔
 子应聘不遇自卫而归西狩获麟伤其虚应乃与鲁
 君子左丘明观书于太史氏因鲁史记而作春秋上
 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褒善黜恶勒成十二公
 之经以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
 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为之传明夫子不以空言
 说经也春秋所贬损人当世君臣其事实皆形于传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b 页 WYG0173-0013d.png
 故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
 故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之传邹氏无师夹氏有录
 无书故不显于世汉兴齐人胡母生赵人董仲舒并
 治公羊春秋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吕步
 舒皆仲舒弟子嬴公守学不失师法授东海孟卿及
 鲁眭弘弘授严彭祖及颜安乐由是公羊有严颜之
 学弘弟子百馀人常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彭祖授
 琅邪王中中授同郡公孙文及东门云安乐授淮阳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a 页 WYG0173-0014a.png
 泠丰及淄川任翁丰授大司徒马宫及琅邪左咸始
 贡禹事嬴公而成于眭孟以授颍川棠溪惠惠授泰
 山冥都又疏广事孟卿以授琅邪筦路筦路及冥都
 又事颜安乐路授大司农孙宝 瑕丘江公受谷梁
 春秋及诗于鲁申公武帝时为博士使与董仲舒论
 江公呐于口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义
 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卫太子复
 私问谷梁而善之其后浸微唯鲁荣广皓星公二人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b 页 WYG0173-0014b.png
 受焉广尽能传其诗春秋蔡千秋梁周庆丁姓皆从
 广受千秋又事皓星公为学最笃宣宗即位闻卫太
 子好谷梁乃召千秋与公羊家并说上善谷梁说后
 又选郎十人从千秋受会千秋病死徵江公孙为博
 士诏刘向受谷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复死乃徵周庆
 丁姓待诏使卒授十人十馀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
 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谷梁同异
 望之等多从谷梁由是大盛庆姓皆为博士姓授楚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a 页 WYG0173-0014c.png
 申童昌曼君初尹更始事蔡千秋又受左氏传取其
 变理合者以为章句传子咸及翟方进房凤始江博
 士授胡常常授梁萧秉为讲学大夫 左丘明作传
 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
 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
 苍苍传洛阳贾谊谊传至其孙嘉嘉传赵人贯公贯
 公传其少子长卿长卿传京兆尹张敞及侍御史张
 禹禹数为御史大夫萧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荐禹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b 页 WYG0173-0014d.png
 徵待诏未及问会病死禹传尹更始更始传其子咸
 及翟方进胡常常授黎阳贾护护授苍梧陈钦汉书
 儒林传云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
 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始刘歆从
 尹咸及翟方进受左氏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
 歆歆授扶风贾徽徽传子逵逵受诏列公羊谷梁不
 如左氏四十事奏之名曰左氏长义章帝善之逵又
 作左氏训诂司空南閤祭酒陈元作左氏同异大司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5a 页 WYG0173-0015a.png
 农郑众作左氏条例章句南郡太守马融为三家同
 异之说京兆尹延笃受左氏于贾逵之孙伯升因而
 注之汝南彭汪记先师奇说及旧注太中大夫许淑
 九江太守服虔侍中孔嘉魏司徒王朗荆州刺史王
 基大司农董遇徵士燉煌周生烈并注解左氏传梓
 潼李仲钦著左氏指归陈郡颍容作春秋条例又何
 休作左氏膏肓公羊墨守谷梁废疾郑康成针膏肓
 𤼵墨守起废疾自是左氏大兴汉初立公羊博士宣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5b 页 WYG0173-0015b.png
 帝又立谷梁平帝始立左氏后汉建武中以魏郡李
 封为左氏博士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及封卒因不
 复补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奏上左氏乃立于
 学官仍行于世迄今遂盛行二传渐微左氏今用杜
 预注公羊用何休注谷梁用范宁
啖氏助曰古之解说悉是口传自汉以来乃为章句如
 本草皆后汉时郡国而题以神农山海经广说殷时
 而云夏禹所纪自馀书籍比比甚多是知三传之义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6a 页 WYG0173-0015c.png
 本皆口传后之学者乃著竹帛而以祖师之目题之
 予观左氏传自周晋齐宋楚郑等国之事最详晋则
 每一出师具列将佐宋则每因兴废备举六卿故知
 史策之文每国各异左氏得此数国之史以授门人
 义则口传未形竹帛后代学者乃演而通之总而合
 之编次年月以为传记又广采当时文籍故兼与子
 产晏子及诸国卿佐家传并卜书及杂占书纵横家
 小说讽谏等杂在其中故叙事虽多释意殊少是非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6b 页 WYG0173-0015d.png
 交错混然难證公羊谷梁初亦口授后人据其大义
 散配经文故多乖谬失其纲统然其大指亦是子夏
 所传
欧阳氏修曰昔周法坏而诸侯乱平王以后不复雅而
 下同列国吴楚徐并僭称王天下之人不禀周命久
 矣孔子生其末世欲推明王道以扶周乃聘诸侯极
 陈君臣之理诸侯无能用者退而归鲁即其旧史考
 诸行事加以王法正其是非凡其所书一用周礼为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7a 页 WYG0173-0016a.png
 春秋十二篇以示后世后世学者传习既久其说遂
 殊公羊高谷梁赤左丘明邹氏夹氏分为五家邹夹
 最微自汉世已废而三家盛行当汉之时易与论语
 分为三诗分为四礼分为二及学者散亡仅存其一
 而馀家皆废独春秋三传并行至今初孔子大修六
 经之文独于春秋欲以礼法绳诸侯故其辞尤谨约
 而义隐微学者不能极其说故三家之传于圣人之
 旨各有得焉太史公曰为人君者不可不知春秋岂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7b 页 WYG0173-0016b.png
 非王者之法具在乎
郑氏樵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有未经夫子笔削之
 春秋有已经夫子笔削之春秋孔颖达曰春秋之名
 无所经见惟昭二年韩起来聘见鲁春秋晋语司马
 侯对悼公曰羊舌肸习于春秋悼公使之傅其太子
 楚语申叔时论傅太子之法亦云教之以春秋由此
 观之是周之典礼不存惟鲁春秋为列国所重皆在
 夫子未修之前旧有春秋之目则韩起之所见与叔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8a 页 WYG0173-0016c.png
 向叔时之所学者乃周公伯禽以来上自天子下至
 列国礼乐征伐等事无不备载皆周之盛时为王之
 典章此杜预所谓周之旧典礼经是也今汲冢琐语
 亦有鲁春秋记鲁献公十七年事诸如此类皆夫子
 未生之前未经笔削之春秋也孟子云王者之迹熄
 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此鲁史记东迁以后事已
 经夫子笔削之春秋也或谓春秋之名取赏以春夏
 刑以秋冬或谓一褒一贬若春若秋或谓春获麟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8b 页 WYG0173-0016d.png
 成书谓之春秋皆非也惟杜预所谓年有四时故错
 举以为所记之名此说得之汲冢琐语记夫子时事
 自为夏殷春秋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以至晏子虞
 卿吕不韦陆贾著书皆曰春秋盖当时述作之流于
 正史外各记其书皆取春秋以名之然观其篇第本
 无年月与错举春秋以为所记之名则异矣或曰春
 秋之名如此而圣人作经之意则何如曰圣人之意
 其有忧乎古者诸侯之国各自有史书成而献于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9a 页 WYG0173-0017a.png
 王命内史掌之以别其同异考其虚实而知其美恶
 周自东迁以来威令不振诸侯无所禀畏而史官有
 虚美隐恶者百世之下众史并作予夺不同善善恶
 恶不足以惩劝圣人因鲁史记以闻见其事笔而为
 经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约于一万八千言之间使后
 世因列国之史断以圣人之经则史之不实者即经
 以传其实经之所不载者即史以知其详此则圣人
 之意而左氏取之以为传也吁春秋一经造端乎鲁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9b 页 WYG0173-0017b.png
 及其至也为周造端乎一国及其至也为天下造端
 乎一时及其至也为万世吾于此见之
朱子曰周衰王者之赏罚不行于天下诸侯彊陵弱众
 暴寡是非善恶由是不明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夫子
 因鲁史而修春秋代王者之赏罚是是而非非善善
 而恶恶诛奸谀于既死𤼵潜德之幽光是故春秋成
 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作春秋当时亦须与门人讲
 说所以公谷左氏得一个源流只是渐渐讹舛当初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0a 页 WYG0173-0017c.png
 若是全无传授如何凿空撰得 问公谷传大概皆
 同曰所以林黄中说只是一人只是看他文字疑若
 非一手者或曰疑当时皆有所传授其后门人弟子
 始笔之于书耳曰想得皆是齐鲁间儒其所著之书
 恐有所传授但皆杂以己意所以多差舛其有合道
 理者疑是圣人之旧 左氏不必解是丘明如圣人
 所称煞是正直底人如左传之文自有纵横意思史
 记却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或云左丘明左丘其姓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0b 页 WYG0173-0017d.png
 也左传自是左姓人作又如秦始有腊祭而左氏谓
 虞不腊矣是秦时文字分明
吕氏大圭曰或问春秋鲁史也诸侯亦有史乎曰案周
 礼小史掌邦国之志说者曰如春秋传所谓周志国
 语所谓郑书之属是也外史掌四方之志说者曰昔
 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是也曰夫子之修史也
 何以主鲁曰夫子鲁人也春秋鲁史也以鲁人而修
 鲁史固其宜也而何疑之有且夫子尝曰我欲观夏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1a 页 WYG0173-0018a.png
 道是故之杞而不足證也我欲观商道是故之宋而
 不足證也吾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此夫
 子修春秋之意也
马氏端临曰案春秋古经虽汉艺文志有之然夫子所
 修之春秋其本文世所不见而自汉以来所编古经
 则俱自三传中取出经文名之曰正经耳又曰易有
 彖象本与卦爻为二而王弼合之诗书有序本与经
 文为二而毛苌孔安国合之春秋有三传亦本与经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1b 页 WYG0173-0018b.png
 文为二而治三传者合之先儒务欲存古于是取其
 已合者复析之命之曰古经然彖象之与卦爻序之
 与经毛孔王三公虽以之混为一书尚未尝以己意
 增损于其间苟复析之即古人之旧矣独春秋一书
 三传各以其说与经文参错而所载之经文又各争
 异盖事同而字异者及邾仪父盟于蔑于眛之类是
 也事字俱异者尹氏君氏之类是也元未尝书其事
 而以意增入者孔子生孔丘卒是也然则自三传中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2a 页 WYG0173-0018c.png
 所取出之经文既有争异又有增益遽指以为夫子
 所修之春秋可乎然择其差可信者而言之则左氏
 为优何也盖公羊谷梁直以其所作传文搀入正经
 不曾别出而左氏则经自经而传自传又杜元凯经
 传集解序文以为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则是左
 氏作传之时经文本自为一书至元凯始以左氏传
 附之经文各年之后是左氏传中之经文可以言古
 经矣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2b 页 WYG0173-0018d.png
吴氏澄曰春秋经十二篇左氏公羊谷梁各有不同昔
 朱子刻易诗书春秋于临漳郡春秋一经止用左氏
 经文而曰公谷二经所以异者类多人名地名而非
 大义所系故不能悉具窃谓三传得失先儒固言之
 矣载事则左氏详于公谷释经则公谷精于左氏意
 者左氏必有案据之书而公谷多是传闻之说况人
 名地名之殊或因语音字画之舛此类一从左氏可
 也然有考之于义确然见左氏为失而公谷为得者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3a 页 WYG0173-0019a.png
 则又岂容以偏徇哉汉儒专门守残护阙不合不公
 谁复能贯穿异同而有所去取至唐啖助赵匡陆淳
 三子始能信经驳传以圣人书法纂而为例得其义
 者十七八自汉以来未闻或之先也观赵氏所定三
 传异同用意密矣惜其予夺未能悉当间尝再为审
 定以成其美其间不系乎大义者赵氏于三家从其
 多今则如朱子意专以左氏为主倘义有不然则从
 其是左氏虽有事迹亦不从也一断诸义而已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3b 页 WYG0173-0019b.png
  纲领二(此篇论春秋大旨经传义例/)
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
 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
 惧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
 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
 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
 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4a 页 WYG0173-0019c.png
庄氏周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也圣人议而不辩又曰
 春秋以道名分
公羊氏高曰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何以终
 于哀十四年曰备矣君子何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
 正莫近诸春秋
董氏仲舒曰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
 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诸侯讨大夫以达
 王事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4b 页 WYG0173-0019d.png
 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
 是非定犹预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
 也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
 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
 秋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司马氏迁曰孔子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十
 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
 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5a 页 WYG0173-0020a.png
 会实召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
 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
 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
 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
 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范氏宁曰该二仪之化育赞人道之幽变举得失以彰
 黜陟明成败以著劝诫拯颓纲以继三五鼓芳风以
 扇游尘一字之褒宠踰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5b 页 WYG0173-0020b.png
 朝之挞德之所助虽贱必申义之所抑虽贵必屈故
 附势匿非者无所逃其罪潜德独运者无所隐其名
 信不易之宏轨百王之通典也
王氏通曰春秋之于王道是轻重之权衡曲直之绳墨
 也舍则无所取衷矣又曰春秋其以天道终乎故止
 于获麟
孔氏颖达曰年时月日四者史之所记皆应具文而春
 秋之经或时而不月月而不日亦有日不系月月而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6a 页 WYG0173-0020c.png
 无时者或史文先阙而仲尼不改或仲尼备文而后
 人脱误桓十七年五月无夏昭十年十二月无冬既
 得其月时则可知仲尼不应故阙其时独书其月当
 是写者脱漏其日不系于月或是史先阙文若僖二
 十八年冬下无月而有壬申丁丑虽欲改正无以复
 知其时而不月月而不日者史官之文亦或自有详
 略案经传书日者凡六百八十一事自文公以上书
 日者二百四十九宣公以下亦俱六公书日者四百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6b 页 WYG0173-0020d.png
 三十二计年数略同而日数向倍此则久远遗落不
 与近同且他国之告有详有略若告不以日鲁史无
 由得其日而书之如是则当时之史亦不能使日月
 皆具仲尼从后修之旧典参差安能皆使齐同去其
 日月则或害事之先后备其日月则古史有所不载
 自然旧有日者因而详之旧无日者因而略之既有
 详略不可以为褒贬故春秋诸事皆不以日月为例
啖氏助曰左氏比馀传其功最高博采诸家叙事尤备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7a 页 WYG0173-0021a.png
 能令百代之下颇见本末因以求意经文可知谷梁
 意深公羊辞辩随文解释往往钩深但以守文坚滞
 泥难不通比附日月曲生条例义有不合亦复彊通
 或至矛盾不近圣人夷旷之体又不知有不告则不
 书之义凡不书者皆以义说之列国至多若盟会征
 伐丧纪不告亦书则一年之中可盈数卷况他国之
 事不凭告命从何得书但书所告之事定其善恶以
 文褒贬耳左氏言褒贬者又不过十数条其馀事同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7b 页 WYG0173-0021b.png
 文异者亦无他解旧解皆言从告及旧史之文若如
 此论乃是夫子写鲁史耳何名修春秋乎故谓二者
 之说俱不得中
赵氏匡曰啖氏依公羊家旧说云春秋变周之文从夏
 之质予谓春秋因史制经以明王道其指大要二端
 而已兴常典也著权制也故凡郊庙丧纪朝聘蒐狩
 昏取皆违礼则讥之是兴常典也非常之事典礼所
 不及则裁之圣心以定褒贬所以穷精理也精理者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8a 页 WYG0173-0021c.png
 非权无以及之故曰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
 可与权是以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然则圣人当机
 𤼵断以定厥中辩惑质疑为后王法何必从夏乎问
 者曰然则春秋救世之宗指安在荅曰在尊王室正
 陵僭举三纲提五常彰善瘅恶不失纤芥而已又曰
 褒贬之指在乎例缀叙之意在乎体所谓体者其大
 槩有三而区分有十所谓三者凡即位崩薨卒葬朝
 聘会盟此常典所当载也故悉书之随其邪正而加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8b 页 WYG0173-0021d.png
 褒贬此其一也祭祀婚姻赋税军旅蒐狩皆国之大
 事亦所当载也其合礼者夫子修经之时悉皆不取
 故公谷云常事不书是也其非者及合于变之正者
 乃取书之而增损其文以寄褒贬之意此其二也庆
 瑞灾异及君被杀被执及奔放逃叛归入纳立如此
 并非常之事亦史册所当载夫子则因之而加褒贬
 焉此其三也此述作之大凡也所谓十者一曰悉书
 以志实二曰略常以明礼三曰省辞以从简四曰变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9a 页 WYG0173-0022a.png
 文以示义五曰即辞以见意六曰记是以著非七曰
 示讳以存礼八曰详内以异外九曰阙略因旧史十
 曰损益以成辞知其体推其例观其大意然后可以
 议之耳或曰圣人之教求以训人也微其辞何也荅
 曰非微之也事当尔也人之善恶必有浅深不约其
 辞不足以差之也若广其辞则是史氏之书耳焉足
 以见条例而称春秋乎
周子曰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19b 页 WYG0173-0022b.png
 也乱臣贼子诛死者于前所以惧生者于后也
邵子曰春秋皆因事而褒贬岂容人特立私意哉人但
 知春秋圣人之笔削为天下之至公不知圣人之所
 以为公也如因牛伤则知鲁之僭郊因初献六羽则
 知旧僭八佾因新作雉门则知旧无雉门皆非圣人
 有意于其间故曰春秋尽性之书也 春秋为君弱
 臣彊而作故谓之名分之书 五霸者功之首罪之
 魁也春秋者孔子之刑书也功过不相掩圣人先褒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0a 页 WYG0173-0022c.png
 其功后贬其罪故罪人有功亦必录之不可不恕也
程子曰天之生民必有出类之才起而君长之治之而
 争夺息导之而生养遂教之而伦理明然后人道立
 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圣贤世出随时有作顺乎
 风气之宜不先天以开人各因时而立政暨乎三王
 迭兴三重既备子丑寅之建正忠质文之更尚人道
 备矣天运周矣圣王不复作有天下者虽欲仿古之
 迹亦私意妄为而已事之谬秦至以建亥为正道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0b 页 WYG0173-0022d.png
 悖汉专以智力持世岂复知先王之道也夫子当周
 之末以圣人不复作也顺天应时之治不复有也于
 是作春秋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谓考诸三王而不
 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
 人而不惑者也先儒之传曰游夏不能赞一辞辞不
 待赞也言不能与于斯耳斯道也惟颜子尝闻之矣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其准的
 也后世以史视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1a 页 WYG0173-0023a.png
 大法则不知也春秋大义数十炳如日星乃易见也
 惟其微辞奥义时措从宜者为难知也或抑或纵或
 予或夺或进或退或微或显而得乎义理之安文质
 之中宽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权衡揆道之模
 范也夫观百物然后识化工之神聚众材然后知作
 室之用于一事一义而欲窥圣人之用心非上智不
 能也故学春秋者必优游涵泳默识心通然后能造
 其微也 春秋有重叠言者如征伐会盟之类盖欲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1b 页 WYG0173-0023b.png
 成书势须如此不可事事各求异义但一字有异或
 上下文异则义须别 诗书载道之文春秋圣人之
 用诗书如药方春秋如用药治病圣人之用全在此
 书所谓不如载之行事深切著明者也 五经之有
 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也律令惟言其法至于断例
 则始见其法之用也 春秋之书百王不易之法三
 王以后相因既备周道衰而圣人虑后世圣人不作
 大道遂坠故作此一书此义门人皆不得闻惟颜子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2a 页 WYG0173-0023c.png
 得闻常语以四代礼乐是也 春秋诸侯不禀命天
 王擅相侵伐圣人直书其事而常责夫被侵伐者盖
 兵加于己则引咎自责或辩谕之以礼又不得免焉
 则固其封疆上告之天子下诉之方伯近赴于邻国
 必有所直矣苟不胜其忿而与之战则以与之战者
 为主责己绝乱之道也 春秋之文一一意在示人
 如土功之事无小大莫不书之其意止欲人君重民
 力也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2b 页 WYG0173-0023d.png
胡氏安国曰古者列国各有史官掌记时事春秋鲁史
 耳仲尼就加笔削乃史外传心之要典也而孟氏𤼵
 明宗旨目为天子之事者周道衰微乾纲解纽乱
 臣贼子接迹当世人欲肆而天理灭矣仲尼天理之
 所在不以为己任而谁可五典弗惇己所当叙五礼
 弗庸己所当秩五服弗章己所当命五刑弗用己所
 当讨故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
 明也空言独能载其理行事然后见其用是故假鲁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3a 页 WYG0173-0024a.png
 史以寓王法拨乱世反之正其大要则皆天子之事
 也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知
 孔子者谓此书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为后
 世虑至深远也罪孔子者谓无其位而托二百四十
 二年南面之权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敢肆则戚
 矣是故春秋见诸行事非空言比也公好恶则𤼵乎
 诗之情酌古今则贯乎书之事兴常典则体乎礼之
 经本忠恕则导乎乐之和著权制则尽乎易之变百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3b 页 WYG0173-0024b.png
 王之法度万世之准绳皆在此书故君子以谓五经
 之有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也学是经者信穷理之
 要矣不学是经而处大事决大疑能不惑者鲜矣
 春秋圣人倾否之书 春秋为诛乱臣贼子而作其
 法尤严于乱臣之党 通于春秋然后能权天下之
 事 春秋之法治奸恶者不以存殁必施其身所以
 惩恶奖忠义者及其子孙远而不泯所以劝善 春
 秋之文有事同而辞同者后人因谓之例有事同而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4a 页 WYG0173-0024c.png
 辞异则其例变矣是故正例非圣人莫能立变例非
 圣人莫能裁正例天地之常经变例古今之通谊惟
 穷理精义于例中见法例外通类者斯得之矣
汪氏藻曰六经惟春秋为仲尼作圣人见其所志之书
 也学而不明乎是非何以为人治而不明乎刑赏何
 以为国此书之所以作而为万世法也
朱子曰汉书易本隐以之显春秋推见至隐易与春秋
 天人之道也易以形而上者说出在那形而下者上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4b 页 WYG0173-0024d.png
 春秋以形而下者说上那形而上者去 春秋皆乱
 世之事圣人一切裁之以天理想孔子当时只要备
 二三百年之事故取史文写在这里何尝云某事用
 某法某事用某例耶且如书会盟侵伐不过见诸侯
 擅兴自肆耳书郊禘不过见鲁僭礼耳至于三卜四
 卜牛伤牛死是失礼之中又失礼也如不郊犹三望
 是不必望而犹望也如书仲遂卒犹绎是不必绎而
 犹绎也如此等义却自分明 春秋只是直载当时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5a 页 WYG0173-0025a.png
 之事要见当时治乱兴衰初间王政不行天下都无
 统属及五伯出来扶持方有统属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到后来五伯又衰政自大夫出到孔子时皇帝王
 伯之道扫地故孔子作春秋据他事实写在那里教
 人见得当时事是如此安知用旧史与不用旧史今
 硬说那个字是旧史文那个字是孔子文如何验得
 圣人所书好恶自易见如葵丘之会邵陵之师践土
 之盟自是好本末自是别及后来五伯既衰湨梁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5b 页 WYG0173-0025b.png
 盟大夫亦出与诸侯之会这个自是差异不好 春
 秋是圣人据鲁史以书其事使人自观之以为鉴戒
 耳其事则齐桓晋文有足称其义则诛乱臣贼子若
 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
 恐不是圣人之意如书即位者是鲁君行即位之礼
 继故不书即位者是不行即位之礼若桓公之书即
 位则是桓公自正其即位之礼耳 春秋有书天王
 者有书王者此皆难晓或以为王不称天贬之某谓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6a 页 WYG0173-0025c.png
 若书天王其罪自见宰咺以为冢宰亦未敢信其他
 如莒去疾莒展舆齐阳生恐只据旧史文若谓添一
 个字减一个字便是褒贬某不敢信桓公不书秋冬
 史阙文也或谓贬天王之失刑不成议论鲁桓之弑
 天王不能讨罪恶自著何待于去秋冬而后见乎又
 如贬滕称子而滕遂至于终春秋称子岂有此理今
 朝廷立法降官者犹经赦叙复岂有因滕子之朝桓
 遂并其子孙而降爵乎 春秋所书如某人为某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6b 页 WYG0173-0025d.png
 本据鲁史旧文笔削而成今人看春秋必要谓某字
 讥某人则是孔子专任私意妄为褒贬孔子但据事
 直书而善恶自著今若必要如此推说须是得鲁史
 旧文参较笔削异同然后可见而亦岂复可得也
 或人论春秋以为多有变例所以前后所书之法多
 有不同曰此乌可信圣人作春秋正欲褒善贬恶示
 万世不易之法今乃忽用此说以诛人未几又用此
 说以赏人使天下后世皆求之而莫识其意是乃后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7a 页 WYG0173-0026a.png
 世弄法舞文之吏之所为也曾谓大中至正之道而
 如此乎 程子所谓春秋大义数十炳如日星者如
 成宋乱宋灾故之类乃是圣人直著诛贬自是分明
 如胡氏谓书晋侯为以常情待晋襄书秦人为以王
 事责秦穆处却恐未必如此须是己之心果与圣人
 之心神交心契始可断他所书之旨不然则未易言
 也程子所谓微辞隐义时措从宜者为难知耳 四
 代之礼乐此是经世之大法也春秋之书亦经世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7b 页 WYG0173-0026b.png
 大法也然四代之礼乐是以善者为法春秋是以不
 善者为戒 问孔子有取乎五伯岂非时措从宜曰
 是又曰观其予五伯其中便有一个夺厎意思 林
 问先生论春秋一经本是正谊明道权衡万世典刑
 之书如朝聘会盟侵伐等事皆是因人心之敬肆为
 之详略或书字或书名皆就其事而为之义理最是
 斟酌豪忽不差后之学春秋多是较量齐鲁短长自
 此以后如宋襄晋悼等事皆是论霸事业不知当时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8a 页 WYG0173-0026c.png
 为王道作邪为伯者作邪若是为伯者作则此书岂
 足为义理之书曰大率本为王道正其纪纲看已前
 春秋文字虽觕尚知有圣人明道正谊道理尚可看
 近来止说得伯业权谲厎意思更开眼不得此义不
 可不知 苏子由解春秋谓其从赴告此说亦是既
 书郑伯突又书郑世子忽据史文而书耳定哀之时
 圣人亲见据实而书隐桓之世时既远史册亦有简
 略处夫子但据史册写出耳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8b 页 WYG0173-0026d.png
吕氏祖谦曰孟轲氏有言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
 子惧作春秋说之邪也天下所同闻也行之暴也天
 下所同见也同闻同见而惧者独孔子焉是何也手
 足风痹虽有笞箠顽然而不知痛无疾之人一豪伤
 其肤固已频蹙惨怛中心达于面目矣人皆风痹而
 孔子独无疾宜举世不惧而孔子独惧也春秋成而
 乱臣贼子惧向者不惧而今者惧果安从生哉亦犹
 风痹之人仓佗和缓疗以针石气血流注复知疾痛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9a 页 WYG0173-0027a.png
 疴痒之所在是知非自外至也
饶氏鲁曰春秋虽因鲁史而修之然实却是作盖赏罚
 天子之事时王不能正其赏罚故春秋为之褒善贬
 恶以诛乱贼是以匹夫而代天子行赏罚也此事前
 古所无孔子始创为之
吕氏大圭曰春秋穿凿之患其大端有二一曰以日月
 为褒贬二曰以名称爵号为褒贬春秋以事系日以
 日系月以月系时事成于日者书日事成于月者书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29b 页 WYG0173-0027b.png
 月事成于时者书时其或宜月而不月宜日而不日
 者皆史失之也 或曰春秋所书皆据鲁史尔所谓
 门人高弟不能赞一辞者其义安在曰有春秋之达
 例有圣人之特笔有日则书日有月则书月名称从
 其名称爵号从其爵号与夫盟则书盟会则书会卒
 则书卒葬则书葬战则书战伐则书伐弑则书弑杀
 则书杀一因其事实而无加损焉此达例也其或史
 之所无而笔之以示义史之所有而削之以示戒者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0a 页 WYG0173-0027c.png
 此特笔也故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
 丘窃取之矣盖用达例而无所加损者圣人之公心
 有特笔以明其是非者圣人之精义
洪氏兴祖曰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犹
 天本无度治历者即周天之数以为度然独求于例
 则其失拘而浅独求于义则其失迂而凿
汪氏克宽曰春秋纪事大而天地日星人伦邦国小而
 宫室器币草木禽虫凡天下万物之理无不具焉能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0b 页 WYG0173-0027d.png
 通是经则理无不穷矣故扬子曰说理者莫辩乎春
 秋
吴氏澄曰子朱子云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
 之可以尽其大而无馀噫读春秋者其亦可以是求
 之矣春秋化工也化工随物而赋形春秋山岳也山
 岳徙步而异状持一槩之说专一曲之见恶足与论
 圣人作经之旨哉
程氏端学曰传称属辞比事者春秋之大法此必孔门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1a 页 WYG0173-0028a.png
 传授之格言而汉儒记之耳而说春秋者终莫之省
 甚可惜也夫属辞比事其大者合二百四十二年之
 事而比观之其小者合数十年之事而比观之又如
 鲁桓见杀于齐而庄公忘父之雠主王姬婚与齐人
 狩文姜之丧未除而如齐纳币书子同生于前至三
 十七年而始娶又如公如齐逆女先至而后夫人入
 其终卒有姜氏弑闵孙邾之乱又如书王人子突救
 卫而卫侯朔入于卫又书公至自伐卫又书齐人来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1b 页 WYG0173-0028b.png
 归卫俘又如书大无麦禾而筑郿告籴于齐而新延
 厩凡春秋之事无不皆然
刘氏永之曰春秋因乎鲁史而笔之传之而王法由诸
 而明乱逆由诸而章也言之重辞之复必有大美恶
 焉此先儒之说也抑尝考之盖史册之实录而其纪
 载之体异焉耳其凡有五有据其事之离合而书之
 者有重其终而录其始者有重其始而录其终者有
 承赴告之辞而书之者有非承赴告之辞闻而知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2a 页 WYG0173-0028c.png
 而书之者此五者其凡也而皆所以纪实也夫首止
 之与葵丘也皆夏之会而秋之盟是离而为二事矣
 故再书焉此据其事之离合而书之者也践土之会
 美矣而盟不异书同日也平丘之会无美焉而盟则
 异书异日也皆实之纪也非美之大而详其辞也将
 书其取鼎也于稷之会则始之以成宋乱此重其终
 而录其始也既书曰宋伯姬卒也于澶渊之会则终
 之以宋灾故此重其始而录其终也会未有言其故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2b 页 WYG0173-0028d.png
 者于兹二者言之特以明其所重也他如书实来则
 先书州公如曹书齐侯伐北燕则遂书暨齐平皆是
 物也子朝之乱叔鞅至自京师而言之未知其孰是
 焉故曰王室乱此非承赴告之辞闻而知之而书之
 者也刘单以王猛居于皇则来告矣敬王居翟泉而
 尹氏立子朝则来告矣此承赴告之辞而书之者也
 皆实之纪也非恶之大而详其辞也曰言之重辞之
 复必有大美恶焉者先儒之过也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3a 页 WYG0173-0029a.png
邓氏元锡曰庄僖之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矣春秋治
 诸侯予其尊王者夺其不尊王者而后王统尊文宣
 而后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矣春秋治大夫予其尊君
 者夺其不尊君者而后王统存桓庄以前列国之大
 夫虽管隰狐赵之勋不见于会盟惟特使而与鲁接
 者则名之以大夫无系乎天下之故也虽先郤栾胥
 之烈不见于侵伐惟鲁大夫之特将则书之以大夫
 惟系于一国之故也大夫之名见于春秋夫子之所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3b 页 WYG0173-0029b.png
 恫也曰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大夫之主盟也自
 垂陇始也大夫之主兵也自伐沈始也陪臣抑又微
 矣春秋之法陪臣之名不经见以为于王统最远也
 是故阳虎入于欢阳关以叛经不书书盗窃宝玉大
 弓曰是盗而已矣南蒯以费叛不书书叔弓围费侯
 犯以郈叛不书书叔孙仲孙围郈盖治陪臣治大夫
 而已矣
陆氏树声曰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盖以春秋所载礼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4a 页 WYG0173-0029c.png
 乐征伐大率皆天子之事而说者遂以为孔子作春
 秋擅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是以匹夫而僭天子
 爵赏刑罚之柄矣夫岂孔子乎
  纲领三(此篇论传注得失及读春秋之法/)
杜氏预曰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刋之书也
 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
 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𤼵其例之所重旧史遗文略
 不尽举非圣人所修之要故也身为国史躬览载籍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4b 页 WYG0173-0029d.png
 必广记而备言之其文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
 终寻其枝叶究其所穷优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
 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
 理顺然后为得也其𤼵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
 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
 通体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据旧例而𤼵义指行
 事以正褒贬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
 之类皆所以起新旧𤼵大义谓之变例然亦有史所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5a 页 WYG0173-0030a.png
 不书即以为义者此盖春秋新意故传不言凡曲而
 畅之也其经无义例因行事而言则传直言其归趋
 而已非例也故𤼵传之体有三而为例之情有五一
 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君命舍族
 尊夫人梁亡城缘陵之类是也二曰志而晦约言示
 制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曰及之类是也三曰婉
 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辟璧假许田之
 类是也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5b 页 WYG0173-0030b.png
 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五曰惩恶而劝善
 求名而亡欲盖而章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
 推此五体以寻经传触类而长之附于二百四十二
 年行事王道之正人伦之纪备矣
荀氏崧曰孔子作春秋左丘明子夏造膝亲受无不精
 究丘明撰所闻为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本继
 末以𤼵明经意信多奇伟儒者称公羊高亲受子夏
 立于汉朝辞义清俊断决明审多可采用董仲舒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6a 页 WYG0173-0030c.png
 所善也谷梁赤师徒相传暂立于汉时刘向父子犹
 执一家莫肯相从其书文清义约诸所𤼵明或左氏
 公羊所不载亦足订正是以三传并行
范氏宁曰春秋之传有三而为经之旨一臧否不同褒
 贬殊致盖九流分而微言隐异端作而大义乖左氏
 以鬻拳兵谏为爱君文公纳币为用礼谷梁以卫辄
 拒父为尊祖不纳子纠为内恶公羊以祭仲废君为
 行权妾母称夫人为合正以兵谏为爱君是人主可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6b 页 WYG0173-0030d.png
 得而胁也以纳币为用礼是居丧可得而婚也以拒
 父为尊祖是为子可得而叛也以不纳子纠为内恶
 是仇雠可得而容也以废君为行权是神器可得而
 窥也以妾母为夫人是嫡庶可得而齐也若此之类
 伤教害义不可彊通者也凡传以通经为主经以必
 当为理夫至当无二而三传殊说庸得不弃其所滞
 择善而从乎既不俱当则固容俱失若至言幽绝择
 善靡从庸得不并舍以求宗据理以通经乎虽我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7a 页 WYG0173-0031a.png
 所是理未全当安可以得当之难而自绝于希通哉
 而汉兴以来瑰望硕儒各信所习是非纷错准裁靡
 定故有父子异同之论石渠分争之说废兴由于好
 恶盛衰继之辩讷斯盖非通方之至理诚君子之所
 叹息也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
 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
 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
 而已矣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7b 页 WYG0173-0031b.png
欧阳氏修曰孔子圣人也万世取信一人而已若公羊
 谷梁左氏三子者博学而多闻矣其传不能无失者
 也孔子之于经三子之于传有所不同则学者宁舍
 经而从传不信孔子而信三子甚哉其惑也又曰传
 之于经勤矣其述经之事时有赖其详焉至其失传
 则不胜其戾也其述经之意亦时有得焉及其失也
 欲大圣人而反小之欲尊经而反卑之取其详而得
 者废其失者可也嘉其尊大之心可也取其卑小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8a 页 WYG0173-0031c.png
 说不可也问者曰传有所废则经有所不通奈何曰
 经不待传而通者十七八因传而惑者十五六日月
 万物皆仰然不为盲者明而有物蔽之者亦不得见
 也圣人之意皎然乎经惟明者见之不为他说蔽者
 见之也
邵子曰春秋三传之外陆淳啖助可以兼治
程子曰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别传之真伪或问左传
 可信否曰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又问公谷如何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8b 页 WYG0173-0031d.png
 曰又次于左氏问左氏即是丘明否曰传中无丘明
 字不可考
刘氏安世曰公谷皆解正春秋春秋所无者公谷未尝
 言之故汉儒推本以为真孔子之意然二家亦是矛
 盾则亦非孔子之意矣若左传则春秋所有者或不
 解春秋所无者或自为传故先儒以谓左氏或先经
 以起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
 异然其说亦有时牵合要之读左氏者当经自为经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9a 页 WYG0173-0032a.png
 传自为传不可合而为一也然后通矣
晁氏说之曰谷梁晚出于汉因得监省左氏公羊之违
 畔而正之至其精深远大者真得子夏之所传范氏
 又因诸儒而博辩之申谷梁之志也其于是非亦少
 公矣非若征南一切申传汲汲然不敢异同也
胡氏安国曰传春秋者三家左氏叙事见本末公羊谷
 梁辞辩而义精学经以传为案则当阅左氏玩辞以
 义为主则当习公谷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39b 页 WYG0173-0032b.png
胡氏宁曰左氏释经虽简而博通诸史叙事尤详能令
 百世之下颇见本末其有功于春秋为多公谷释经
 其义皆密如卫州吁以称人为讨贼之辞也公薨不
 地故也不书葬贼不讨以罪下也若此之类深得圣
 人诛乱臣讨贼子之意考其源流必有端绪非曲说
 所能及也啖赵谓三传所记本皆不谬义则口传未
 形竹帛后代学者妄加附益转相传授浸失本真故
 事多迂诞理或舛驳其言信矣然则学者于三传忽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0a 页 WYG0173-0032c.png
 焉而不习则无以知经习焉而不察择焉而不精则
 春秋之宏意大旨简易明白者汨于僻说愈晦而不
 显矣
朱子曰春秋之书且据左氏当时天下大乱圣人且据
 实而书之其是非得失付诸后世公论盖有言外之
 意若必于一字一辞之间求褒贬所在窃恐不然
 国秀问三传优劣曰左氏曾见国史考事颇精只是
 不知大义专去小处理会往往不曾讲学公谷考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0b 页 WYG0173-0032d.png
 甚疏然义理却精二人乃是经生传得许多说话往
 往不曾见国史 李丈问左传如何曰左传一部载
 许多事未知是与不是但道理亦是如此今且把来
 参考问公谷如何曰据他说亦是有那道理但恐圣
 人当初无此等意如孙明复赵啖陆淳胡文定皆说
 得好道理皆是如此但后世因春秋去考时当如此
 区处若论圣人当初作春秋时其意不解有许多说
 话择之说文定说得理太多尽堆在里面曰不是如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1a 页 WYG0173-0033a.png
 此底亦压从这理来 问春秋胡文定公之说如何
 曰寻常亦不满于胡说且如解经不使道理明白却
 就其中多使故事大与做时文荅策相似 左传君
 子曰最无意思因举芟夷蕴崇之一段是关上文甚
 事左传是一个审利害之几善避就底人所以其书
 有贬死节等事其间议论有极不是处如周郑交质
 之类是何议论其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
 子飨之命以义夫只知有利害不知有义理此段不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1b 页 WYG0173-0033b.png
 如公羊说君子大居正却是儒者议论 或有解春
 秋者专以日月为褒贬书时月则以为贬书日则以
 为褒穿凿得全无义理若胡文定公所解乃是以义
 理穿凿故可观 安国春秋明天理正人心扶三纲
 叙九法体用该贯有刚大正直之气 问胡春秋如
 何曰胡春秋大义正但春秋自难理会 胡春秋传
 有牵彊处然议论有开合精神亦有过当处 问胡
 文定据孟子春秋天子之事一句作骨如此则是圣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2a 页 WYG0173-0033c.png
 人有意诛赏曰文定是如此说道理也是恁地但圣
 人只是书放那里使后世因此去考见道理如何便
 为是如何便为不是若说道圣人当时之意说他当
 如此我便书这一字以褒之他当如彼我便书那一
 字以贬之则恐圣人不解恁地左氏所传春秋事恐
 八九分是公谷专解经事则多出揣度 前辈做春
 秋义言辞虽粗率却说得圣人大意出如二程未出
 时便有胡安定孙泰山石徂徕他们说经虽是甚有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2b 页 WYG0173-0033d.png
 疏略处观其推明治道直是凛凛可畏春秋本是严
 厎文字圣人此书之作遏人欲于横流遂以二百四
 十二年行事寓其褒贬一字不敢胡乱下使圣人作
 经有今人巧曲意思圣人亦不解作得 左传是后
 来人做为见陈氏有齐所以言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见三家分晋所以言公侯子孙必复其始左氏是史
 学公谷是经学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
 经学者于义理上有功然记事多误 三家皆非亲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3a 页 WYG0173-0034a.png
 见孔子或以左丘明耻之是姓左丘左氏乃楚左史
 倚相之后故载楚事极详吕舍人春秋不甚主张胡
 氏要是此书难看如刘原父春秋亦好可学云杜预
 每到不通处不云传误云经误曰可怪是何识见
晁氏公武曰三传之学谷梁所得最多诸家之解范宁
 之论最善
郝氏经曰三传之说虽不同要之出于圣人之门而学
 有所自终不外圣人之书法自王通为三传作而春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3b 页 WYG0173-0034b.png
 秋散之言而卢全辈遂谓三传当束高阁而独抱遗
 经陆淳啖助赵匡等因之遂创为之传自是春秋之
 学不专于三传矣
虞氏集曰昔之传春秋者有五家邹夹先亡学春秋者
 据左氏以记事以观圣笔之所断而或议其浮华与
 经意远者多矣是以公谷据经以立义专门之家是
 以尚焉唐啖赵师友之间始知求圣人之意于圣人
 手笔之书宋之大儒以为可与三传并治者明其能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4a 页 WYG0173-0034c.png
 专求于经也然传亡存者惟纂例等书意其传之所
 发明无出于所存之书者清江刘氏权衡三传得之
 为多而其所为传用意奥深非博洽于典礼旧文者
 不足以尽明之是以知者鲜矣
章氏潢曰自汉而下说春秋者无虑数百家皆原于公
 羊谷梁左氏胡氏最晚出得颛立于学官而诸家之
 说几尽废矣安国之作传也总三家纷纭之说而录
 其是汇诸家后出之论而采其长义例炳然衮钺斯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4b 页 WYG0173-0034d.png
 备然以为不诡于圣人之教则可以为尽得圣人之
 意则未也夫经之为言常也圣人之作经也简易明
 白不以微暧难明之辞眩天下也不以操切缴绕之
 文误后世也要以是是而非非善善而恶恶以昭人
 道以达王事如斯而已矣乃胡氏一时进御之言意
 存纳约是故不免激焉而偏索圣人之精义于一字
 笔削之文是故不免覈焉而深故三传立而圣人之
 教分圣人之志则未失也胡氏之传出而圣人之教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5a 页 WYG0173-0035a.png
 尊其得者固多而失者亦不少矣(以上论传注得失/)
程子曰春秋一句即一事是非便见于此乃穷理之要
 学者只观春秋亦可以尽道矣 他经非不可以穷
 理也但论其义耳春秋因其行事是非较著故穷理
 为要春秋以何为准无如中庸欲知中庸无如权何
 物为权义也时也春秋已前既已立例到近后来书
 得全别一般事便书得别有意思若依前例观之殊
 失也春秋大率所书事同则辞同后人因谓之例然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5b 页 WYG0173-0035b.png
 有事同辞异者盖各有义非可例拘也
邵子曰治春秋者不辩名实不定五霸之功过则未可
 言治春秋先定五霸之功过而治春秋则大意立若
 事事求之则无绪矣
张子曰春秋之书在古无有乃仲尼所自作惟孟子为
 能知之非理明义精殆未可学先儒未及此而治之
 故其说多凿
杨氏时曰春秋其事之终欤学者先明五经然后学春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6a 页 WYG0173-0035c.png
 秋则其用利矣 又曰人言春秋难知其实昭如日
 □孔子于五经中言其理于春秋著其行事学者若
 得五经之理春秋诚不难知 又曰伯淳先生尝有
 语云看春秋若经不通则当求之传传不通则当求
 之经某曾问之云传不通则当求之经何也曰只如
 左氏春秋书君氏卒君氏乃惠公继室声子也而公
 羊春秋则书曰尹氏传云大夫也然声子而书曰君
 氏是何义当以尹氏为正此所谓求之经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6b 页 WYG0173-0035d.png
李氏侗曰春秋一事各是发明一例如观山水然徙步
 而形势不同不可拘以一法 又曰春秋所以难看
 者盖以常人之心推测圣人未到圣人洒然处岂能
 无失邪
朱子门人问读春秋之法曰只是据经所书之事迹而
 准折以先王之道某是某非某人是底犹有未是处
 不是底又有彼善于此处自将道理折衷便是只是
 圣人言语细密要人子细斟量考索耳 荅黄仁卿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7a 页 WYG0173-0036a.png
  云所示春秋大旨甚善此经固当以类例相通然亦
  先须随事观理反复涵泳令胸次开阔义理贯通方
  有意味若便一向如此排定说杀正使在彼分上断
  得十分的当却于自已分上都不见得个从容活络
  受用则亦何益于事邪大抵不论看书与日用工夫
  皆要放开心胸令其平易广阔方可徐徐旋看道理
  浸灌培养切忌合下便立己意把捉得太紧了即气
  象急迫田地狭隘无处著工夫也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首上 第 47b 页 WYG0173-0036b.png
 陆氏深曰春秋比诸经尤难读简严而闳大惟其简严
  故立论易刻惟其闳大故诸说皆通圣人笔削之旨
  隐矣事案左氏之的义取公谷之精此两言乃读春
  秋之要法(以上论读春秋之法/)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