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164-057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属辞卷七     元 赵汸 撰
  存策书之大体第一之七
   一百内师公将称公大夫称名氏微者不言将
隐七年秋公伐邾
庄二十六年春公伐戎
僖二十一年冬公伐邾 二十二年春公伐邾 三十
三年夏公伐邾
卷七 第 1b 页 WYG0164-0576d.png
文七年春公伐邾
宣四年春公伐莒 十八年春公伐把
哀七年秋公伐邾
庄二年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馀丘
僖三十三年秋公子遂帅师伐邾
文十四年春叔彭生帅师伐邾
宣十年秋公孙归父帅师伐邾
襄二十年秋仲孙速帅师伐邾
卷七 第 2a 页 WYG0164-0577a.png
昭十年秋七月季孙意如叔弓仲孙貜帅师伐莒
哀元年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二年春王二月季孙
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六年冬仲孙何忌
帅师伐邾
桓八年秋伐邾
 以上公伐者九大夫伐者九微者伐一皆小国凡君
 将不言帅师古者君行师从言君将则师行可知大
 夫将言帅师师重与大夫等也微者不言将者大夫
卷七 第 2b 页 WYG0164-0577b.png
 非卿名氏不登于策公羊传曰将尊师少言将将尊
 师众言某帅师君将不言帅师书其重者此策书之
 法通内外言之唯将卑师少称人外与内异以本国
 之史不可复言某人故内微者不言将详见辞从主
 人篇笔削之法外师虽君大夫将有变文称人者唯
 内师悉从其恒称盖外变文以示义则内从其恒称
 以见实乃外可变而内不可变者凡内师兼他义者
 此不序三家既分公室其三卿并将俱出则特书月
卷七 第 3a 页 WYG0164-0577c.png
 以见异常
庄十年二月公侵宋
定六年二月公侵郑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 二月
公侵齐
成六年秋仲孙蔑叔孙侨如帅师侵宋
襄二十四年春仲孙羯帅师侵齐
定八年秋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侵卫
 以上公侵者四大夫侵者三齐大鲁小宋卫皆敌国
卷七 第 3b 页 WYG0164-0577d.png
 虽有怨仇及盟主之命皆言侵与加兵小国异辞非
 史文矣赵伯循曰凡侵伐不书胜败杀掠而还也陆
 氏曰主人不出战也今案公亲将以犯大国故书月
 以甚之
庄九年夏公伐齐纳子纠
 以上公伐齐者一凡潜师掠竟曰侵声罪致讨曰伐
 此策书之法通内外言之笔削之法外侵伐悉从其
 恒称内师加小国皆言伐加大国皆言侵盖外从其
卷七 第 4a 页 WYG0164-0578a.png
 恒称以见实则内变文以示义乃内可变而外不可
 变者也当齐无君庄公兴师以纳子纠故直言伐详
 见变文篇
   一百一内胜外师言败胜败相当言战大崩言败绩
    微者战言及
隐十年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
庄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夏六月公败宋
师于乘丘(蒙上/事月) 十一年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
卷七 第 4b 页 WYG0164-0578b.png
僖元年九月公败邾师于偃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
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挐
文十一年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
昭五年秋七月戊辰叔弓帅师败莒师于鼢泉
 以上内败外师者八凡败皆不书侵伐以地之内外
 见之也败诸外者我既侵伐彼国而又败其师败诸
 内者彼来侵伐我而为我所败不待书侵伐而可见
 矣外相败及战亦同凡大夫败外师日而公不日者
卷七 第 5a 页 WYG0164-0578c.png
 国君不以善将为功殊之于大夫也其日者皆甚之
 既以臣会伐而公又败宋师以自为功既得志于乘
 丘而又禦之于鄑以深其怨皆甚其事也
庄九年夏公伐齐纳子纠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
我师败绩
 以上鲁君伐齐纳其公子及齐师战败绩者一时齐
 桓已立但言及齐师战者鲁纳子纠不正桓之为君
 也
卷七 第 5b 页 WYG0164-0578d.png
桓十七年夏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奚
 以上微者及战一传曰齐人侵鲁疆疆吏来告公曰
 疆埸之事姑尽所备事至而战又何谒焉则及齐人
 战者疆吏也此微者将不言其人之例
僖二十二年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以上公及外微者战一传曰公及邾人战于升陉我
 师败绩经不言公与败绩但书及战同微者乃笔削
 之法此与乾时及战皆蒙上文而此独为笔削者彼
卷七 第 6a 页 WYG0164-0579a.png
 是一事再见史有恒例此并两事为一役非复史文
 矣说见变文篇
   一百二内围国邑及外师围国
成三年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
昭十三年春叔弓帅师围费
定六年冬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杜氏曰何忌/不言何阙文) 十
年夏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 秋叔孙州仇仲
孙何忌帅师围郈
卷七 第 6b 页 WYG0164-0579b.png
 以上内围其邑者五凡内邑必叛而后围之不书内
 邑叛说见后篇
昭二十六年夏公围成
定十二年十二月公围成
 以上公自围其邑者二昭公失国季孙以成拒师内
 叛也定公令不行于大夫孟氏不肯堕成亦与叛无
 异时三家分鲁而有之鲁君拥虚器之日久矣昭围
 成不月异在国也详见第六篇
卷七 第 7a 页 WYG0164-0579c.png
哀三年冬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邾
 以上内大夫围国者一
庄八年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
 以上及外师围国者一变公言师乃笔削之旨
  一百三内入国邑公及诸侯入国
隐二年夏五月无骇帅师入极(蒙外入/国月)
桓二年九月入把
僖二十七年秋八月乙巳公子遂帅师入把
卷七 第 7b 页 WYG0164-0579d.png
 以上内大夫入国者二微者入国一皆恃众凌寡以
 俘掠为暴也凡内臣入国不日僖公不念姑姊妹而
 入其甥国故书日
襄十二年春王二月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郓(蒙伐我/围台月)
 以上内大夫救内邑遂入外邑者一
哀七年秋公伐邾八月己酉入邾以邾子益来
 以上公因伐而入国者一伐邾乃季孙肥之意时公
 制于三家非有君将之实也
卷七 第 8a 页 WYG0164-0580a.png
隐十一年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以上公及诸侯入国者一入国书公及蒙上文会时
 来与桓十二年及伐蒙上文会盟武父同例凡入国
 者皆破其国都制其民人迁其重器但不有其地故
 不言灭郑既有许地而不言灭者以许叔居许东偏
 奉许宗祀也
   一百四公会伐会侵会围会而及战
桓十六年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卷七 第 8b 页 WYG0164-0580b.png
庄五年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
宣七年夏公会齐侯伐莱
 以上公会诸侯伐者三(桓公党乱庄公为仇人役宣/公事齐也桓之会伐书月从)
 (其恒法与/盟会同)
庄二十六年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僖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
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
成三年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 十年夏公
卷七 第 9a 页 WYG0164-0580c.png
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二会伐皆/为下事月) 十三年
夏五月公自京师遂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
邾人滕人伐秦 十六年秋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
人伐郑 十七年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
侯曹伯邾人伐郑 冬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曹伯
齐人邾人伐郑
襄九年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
伯把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伐郑 十年秋公会晋侯宋
卷七 第 9b 页 WYG0164-0580d.png
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把伯小邾
子伐郑 十一年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
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把伯小邾子伐郑 秋公会晋
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把伯
小邾子伐郑
 以上公会伯国伐者十有二起齐桓伐徐终晋悼伐
 郑凡公会伐不月会伯主伐外裔则月自京师遂会
 伐则月
卷七 第 10a 页 WYG0164-0581a.png
哀十年春公会吴伐齐 十一年夏公会吴伐齐(为日/战月)
 以上公会吴伐者二鲁挟吴以敌齐春秋将终也
定四年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
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把伯小邾子
齐国夏于召陵侵楚
 以上公会侵一会侵蔡已见上此为王臣合诸侯伐
 外裔月
僖六年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
卷七 第 10b 页 WYG0164-0581b.png
 以上公会伐国围邑一桓公讨郑逃首止之盟
襄十八年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
邾子滕子薛伯把伯小邾子同围齐
 以上公会围一悼公末年齐已贰于晋伐我围成悼
 公卒复伐鲁不已言同盟诸侯所同疾非但盟主之
 意也从史文
桓十二年冬十一月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十二月
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十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
卷七 第 11a 页 WYG0164-0581c.png
郑伯己已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
师败绩
 以上公会而及伐且战者一会而及战者一皆鲁郑
 同恶相济之事凡公出会例月战败例日刘炫云公
 会纪郑始行即书其战之日则战罢乃告庙是也会
 纪郑战不言地说见变文篇
   一百五大夫会伐会侵会围会而及战
隐四年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十年
卷七 第 11b 页 WYG0164-0581d.png
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
庄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
文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
人伐沈沈溃
宣十一年夏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
成八年冬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人邾人伐郯
襄十四年夏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括郑
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把人小邾人伐秦(为/下)
卷七 第 12a 页 WYG0164-0582a.png
(日葬/月) 十六年夏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宁殖宋人伐

 以上大夫会伐者八其事别见后篇内大夫不书族
 说在辞从主人篇凡内臣会伐不月溺以会仇雠抗
 王命月得臣以沈溃月
僖四年冬十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
许人曹人侵陈
 以上大夫会侵一以伯主侵与国月
卷七 第 12b 页 WYG0164-0582b.png
襄元年春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宁殖曹人莒人
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
 以上大夫会围一会有宋人复言围宋彭城说见特
 笔篇
成二年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
齐帅师会晋却克卫孙良夫曹公子首及齐侯战于鞍
齐师败绩
 以上大夫会而及战一齐间晋而伐鲁战败卫师鲁
卷七 第 13a 页 WYG0164-0582c.png
 四卿各以师会以一战胜齐为功故曹无书大夫将
 者于是特书公子首观传言公会晋师于上鄍赐晋
 三卿五大夫命服而季文子以鞍之战立武宫则当
 时之情可见矣
   一百六微者会伐言及
桓十七年秋及宋人卫人伐邾
僖四年秋及江人黄人伐陈
 以上内微者及外微者伐国二凡内师无不与谋而
卷七 第 13b 页 WYG0164-0582d.png
 出会者故君大夫将皆言会必微者而后言及盖会
 以合谋君与国卿之事也及则受成命于国微者之
 事也义与内盟称及称会者不同经书及伐唯此二
 事桓十二年及郑师伐宋蒙上文公会盟庄八年师
 及齐师围郕讳公书师不入此例说在变文篇
   一百七内救公会救公会臣及救臣会救
僖十八年夏师救齐
襄十二年春季孙宿帅师救台 二十三年秋叔孙豹
卷七 第 14a 页 WYG0164-0583a.png
帅师救晋(为下/卒月)
 以上内救三书师救者将卑师众也凡事实错见后
 篇者不尽释后仿此
庄二十八年秋公会齐人宋人救郑
成七年秋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把
伯救郑
襄五年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齐世子光救

卷七 第 14b 页 WYG0164-0583b.png
 以上公会救三
僖十五年春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
 以上公会臣及救一齐桓公盟诸侯于牡丘遂次于
 匡使诸侯之大夫救徐故内大夫言及蒙上文诸侯
 之会言之
文九年春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
 以上内大夫会救一
   一百八公追
卷七 第 15a 页 WYG0164-0583c.png
庄十八年夏公追戎于济西
僖二十六年春公追齐师至酅弗及
 以上公追二啖氏曰追者寇已去而蹑之也书法详
 略说见后篇
   一百九师次会次
庄三十年夏次于成
襄二十三年秋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榆(为下日/卒月)
 以上师次一大夫帅师次一杜氏曰次在事前次以
卷七 第 15b 页 WYG0164-0583d.png
 待事也次在事后事成而次也今案凡次皆以无成
 事书书救晋者为次雍榆言故实不成救也成十六
 年传我师次于督扬不书者公会尹子晋侯伐郑以
 成事书也师行近者历月远或踰三时如悉书次将
 不胜书矣
僖十五年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
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
 以上公会而遂次者一诸侯不亲救徐故书次
卷七 第 16a 页 WYG0164-0584a.png
襄元年夏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人把人次于鄫
 以上内大夫会次一传曰次于鄫以待晋师
   一百十内大夫会城
襄二年冬仲孙蔑会晋荀罃齐崔杼宋华元卫孙林父
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戚遂城虎牢 二十九
年夏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仪郑公
孙段曹人莒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城把
昭三十二年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
卷七 第 16b 页 WYG0164-0584b.png
卫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把人小邾人城成周
 以上内臣会而遂城者一会城者二曰遂城者会与
 城异地也城虎牢本孟献子之请晋悼能用谋也城
 把晋平公为其母悼夫人故城成周奉天子之命以
 纾诸侯之戍
   百十一王师令必及鲁而后书
桓五年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
庄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卫 十四年春齐人陈
卷七 第 17a 页 WYG0164-0584c.png
人曹人伐宋夏单伯会伐宋
 以上诸侯从王伐国者一王人救者一王臣会伐者
 一据传隐五年王使尹氏武氏伐翼王命虢公伐曲
 沃桓四年王师秦师围魏之类皆不见于经者事在
 西方令不至于鲁也陈氏以为笔削之旨误矣隐九
 年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时郑伯为王左卿士王臣
 不出王师不行故但书公会齐侯郑伯翚帅师会齐
 郑伐宋而已至三国从王伐郑始见于经而不书天
卷七 第 17b 页 WYG0164-0584d.png
 王以诸侯伐郑者王命不至于鲁三国以从王伐郑
 来告也齐人合诸侯抗王命以纳朔鲁亦与焉于是
 救卫之令始及于鲁齐桓伐宋图伯请王命以示大
 顺史乃得而书之王人书字说见特笔篇
   百十二外师加鲁四境言某鄙直逼国都言伐我
庄十九年冬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
僖二十六年夏齐人伐我北鄙
文十四年春邾人伐我南鄙 十七年夏齐侯伐我西
卷七 第 18a 页 WYG0164-0585a.png

成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
襄八年夏莒人伐我东鄙 十年秋莒人伐我东鄙
十二年春莒人伐我东鄙围台(为下入/郓月) 十五年夏齐
侯伐我北鄙围成 秋邾人伐我南鄙 十六年春齐
侯伐我北鄙 秋齐侯伐我北鄙围郕 十七年秋齐
侯伐我北鄙围桃 高厚帅师伐我北鄙围防 冬邾
人伐我南鄙 十八年秋齐师伐我北鄙 二十五年
卷七 第 18b 页 WYG0164-0585b.png
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
定七年秋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八年夏齐国夏帅
师伐我西鄙
 以上外师伐鲁境者十九齐宋陈一齐十二邾三莒
 三凡外师伐鲁史无不书者比其事而考之则曲直
 自见无与于书法故不复详唯襄十年秋七月楚子
 囊郑子耳伐我西鄙不书者盖伐宋之师声言伐鲁
 志在还兵取萧鲁不受兵故不书于策杜云其义未
卷七 第 19a 页 WYG0164-0585c.png
 闻陈云不悉书皆昧于存策书大体之义
僖二十六年春齐人侵我西鄙
文七年夏狄侵我西鄙 十五年秋齐人侵我西鄙
冬齐侯侵我西鄙
襄十四年夏莒人侵我东鄙
 以上外师侵鲁境者五僖二十六年书公追齐师至
 酅弗及则凡言侵者皆潜师攻掠而去明矣
哀八年春吴伐我 十一年春齐国书帅师伐我
卷七 第 19b 页 WYG0164-0585d.png
 以上外师伐我者二吴次于泗上行成景伯以城下
 之盟为耻齐师在清鲁人欲背城而战皆伐鲁之国
 都故直言伐我
   百十三外师来战
桓十年冬十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
 以上三国之君来战于鲁地者一凡诸侯相侵伐或
 攻掠或求成不必皆战其战则以主及客以中国及
 夷狄皆以应兵见之此不以鲁及三国战直言三国
卷七 第 20a 页 WYG0164-0586a.png
 之君来战乃笔削之旨说在变文篇
  百十四内伐国取田邑言伐言取不用师但言取有
    来归之者言入已灭之国言取不绝其祀不
    言灭
隐十年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以上公败外师取二邑者一翚既会郑伐宋公又亲
 败宋师故郑人得入二邑以归于我经所以但书鲁
 取而一败二取皆书日以异之
卷七 第 20b 页 WYG0164-0586b.png
僖二十六年冬公以楚师伐齐取榖 三十三年夏公
伐邾取訾娄
 以上公伐国取邑者二
宣十年秋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
哀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
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
 以上鲁臣伐国取邑者一取田者一昭十年三卿伐
 莒而取郠不书杜氏曰公见讨平丘鲁讳之定六年
卷七 第 21a 页 WYG0164-0586c.png
 公侵郑而取匡不书杜氏曰匡归之晋以非邻国不
 能有之故也
昭元年三月取郓
 以上取外邑不言伐者一言易也不用师徒故但书曰
 取也郓莒鲁之塞邑也传曰莒鲁争郓为日久矣是
 也然则二十六年公在乾侯取阚其不言伐何也
 阚内邑也传曰叔孙昭子如阚是也取内邑故亦
 不言伐也
卷七 第 21b 页 WYG0164-0586d.png
僖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
成二年秋取汶阳田
襄十九年春取邾田自漷水
 以上取田者三济西田受之伯主故不系曹汶阳田
 本我地故不系齐杜氏曰晋使齐还鲁故书取不以
 好得故不言归邾田在漷水北传曰晋人执邾悼公
 以其伐我故取邾田自漷水归之于我
隐八年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庚寅我入祊
卷七 第 22a 页 WYG0164-0587a.png
 以上外来归邑书我入者一郑来归祊将以易许田
 也非师不言入此言入者公羊传曰难也祊在泰山
 之下去郑远而近鲁必郑人不能有而后归于鲁鲁
 恐其民不服故以兵入焉祊归我而许田未易岂非
 以其难与
僖二十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文七年春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须句
宣四年春公伐莒取向
卷七 第 22b 页 WYG0164-0587b.png
 以上公伐国而取其所灭之小国者三须句风姓国
 邾人灭之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僖公伐邾取须句
 而反其君其后邾又灭之故文公伐邾取须句寘文
 公子焉向姜姓国隐二年莒人入向其后为莒灭不
 见于经传凡灭国有取而有之者则不书灭以存亡
 继绝之义责归于取之者也故须句不书邾灭向不
 书莒灭而皆以书取见义恶其为灭国者受恶而始
 灭之罪不待申言也在存策书大体中为变例之七
卷七 第 23a 页 WYG0164-0587c.png
 须句始反其君为附庸则犹未绝其祀故从内取国
 例后寘文公子则遂县之故书日以异其事
昭四年九月取鄫
 以上取已灭之国一传曰莒乱著丘公立而不抚鄫
 鄫叛而来故曰取然犹书莒灭鄫者讥在晋也以鲁
 觌鄫世子于晋悼公列鄫人于会而莒卒灭鄫与向
 须句异矣郑灭许吴灭徐楚人皆能继而存之使列
 于诸侯可以中国而不如夷狄乎或用二传之说谓
卷七 第 23b 页 WYG0164-0587d.png
 昭以前鄫未亡非也
宣九年秋取根牟
成六年春取鄟
襄十三年夏取邿
 以上取小国三传曰邿乱分为四师救邿遂取之此
 所以不言伐赵伯循曰凡得国而不言灭者不绝其
 祀也案根牟鄟传不言其故皆曰易也盖以鄫与邿
 推之
卷七 第 24a 页 WYG0164-0588a.png
僖十七年夏灭项
 以上灭小国者一夷而县之故直曰灭先儒或谓内
 讳灭言取者误矣灭不书月者间伯主有事与莒灭
 鄫同不言师说在变文篇
   百十五外取我田邑言取虽我归之亦言取讳易田
    言假
宣元年六月齐人取济西田
昭二十五年十二月齐侯取郓
卷七 第 24b 页 WYG0164-0588b.png
哀八年夏齐人取欢及阐
 以上外取我田邑者三礼国亡大县邑公卿大夫士
 皆厌冠哭于大庙三日君不举此取田邑所以必书
 于策济西郓皆言取者一为鲁讳赂一见季孙据国
 叛君下言公至自齐居于郓则齐取郓以居公可见
 矣故皆书月以别于欢阐其书伐书取自从外伐取
 例见后篇
桓元年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
卷七 第 25a 页 WYG0164-0588c.png
 以上外以璧假田者一桓公篡位而脩好于郑卒易
 祊田许田多于祊故进璧以请史言璧假讳易许田
 也公羊传曰讳取周田也许田本鲁朝宿之邑在王
 畿之内故曰周田
   百十六外灭国必书不绝其祀言取迫之使服曰降
    移其民人社稷曰迁
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 十三年夏六月
齐人灭遂
卷七 第 25b 页 WYG0164-0588d.png
僖二十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燬灭邢
襄六年秋莒人灭鄫 十年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
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把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于
柤夏五月甲午遂灭偪阳
定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姓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
杀之 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速帅师灭许以许男
斯归
 以上诸侯灭小国者七入春秋楚灭汉阳诸姬在齐
卷七 第 26a 页 WYG0164-0589a.png
 桓未伯前晋灭耿霍魏在桓伯后告命皆不及于鲁
 故史不书而齐桓灭谭灭遂在经为灭国之始陈氏
 因谓不书晋楚灭国蔽罪于伯主其失与二传均矣
 凡侵伐围入有笔削者事有轻重也用兵之罪莫大
 于灭国者事不相蒙当各正其罪非笔削所加也凡
 灭国不日灭吾同宗之国则日会而遂灭日以其君
 归日间伯主有事而灭小国日凡灭国不言君奔者
 死于位也言以归者服之也会而遂灭不言以归略
卷七 第 26b 页 WYG0164-0589b.png
 之也诸异义皆非
宣十五年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
 十六年春王正月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
襄六年十二月齐侯灭莱
昭十七年八月晋荀吴帅师灭陆浑之戎
 以上中国灭外裔者四莱姜姓子爵定公十年
 传称莱人为俘盖东方之国也虽君不日以
 其君归则日案昭二十年晋灭肥以肥子绵皋归二
卷七 第 27a 页 WYG0164-0589c.png
 十一年灭鼓以鼓子䳒鞮归皆不书者鲜虞肥鼓皆
 白狄也尝服属于晋既而肥鼓皆叛晋属鲜虞非赤
 狄潞氏甲氏之比故告命策书皆主伐鲜虞而不及
 肥鼓之灭其族微也
僖五年秋楚人灭弦弦子奔黄 十年春狄灭温温子
奔卫 十二年夏楚人灭黄
文四年秋楚人灭江 五年秋楚人灭六
宣十二年冬十二月戊寅楚子灭萧
卷七 第 27b 页 WYG0164-0589d.png
昭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
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 八年冬十月壬午楚
师灭陈 十一年冬十一月丁酉楚师灭蔡执蔡世子
有以归用之 二十四年冬吴灭巢 三十年冬十二
月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
定十四年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人帅师灭顿
以顿子牂归 十五年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胡子豹

卷七 第 28a 页 WYG0164-0590a.png
 以上外裔灭中国十三国畿内国一侯国二小国十
 吴楚本非外裔以其国于蛮荒僭王窃号远而绝之
 故其初皆以号举吴虽尝称爵然伐灭之事皆举号
 徐本古之建国以其先尝僭王故春秋外之然天子
 既讨其罪不绝其封则亦不可槩以外裔论也故见
 灭从中国例文十二年楚人围巢杜注谓巢吴楚间
 小国成七年传言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则巢自见围
 后从楚也杜氏于围巢传注以为群舒之属于灭巢
卷七 第 28b 页 WYG0164-0590b.png
 注曰楚邑也皆误刘氏曰巢伯爵国也本书序巢伯
 来朝故从中国例案定五年楚灭唐不书者唐微国
 久服于楚不得列于诸侯邲之役传始见唐侯而经
 不书柏举之役从蔡侯吴子伐楚以此见灭无为之
 告诸侯者故虽侯爵不得比萧赖也兴灭国继绝世
 圣人盖常言之苟见于策无不录也凡外裔灭中国
 小国不月近偪大国则月必大国而后日虽大国之
 附庸日狄灭温书而晋灭虞虢不书为变例之八说
卷七 第 29a 页 WYG0164-0590c.png
 见下篇
僖二十六年秋楚人灭夔以夔子归
文十六年秋楚人秦人巴人灭庸
宣八年夏楚人灭舒蓼
成十七年冬楚人灭舒庸
襄二十五年秋楚屈建帅师灭舒鸠
昭十三年冬吴灭州来
 以上蛮荒相灭者六成七年吴入州来传曰蛮之属
卷七 第 29b 页 WYG0164-0590d.png
 于楚者吴尽取之则州来楚属也凡外裔相灭不月
 详略之义著矣
僖三年夏徐人取舒
 以上取国一义与内取国同
庄八年夏郕降于齐师 三十年秋七月齐人降鄣
 以上降国二以兵迫之使服故不言取不绝其祀故
 不言灭
庄十年三月宋人迁宿
卷七 第 30a 页 WYG0164-0591a.png
闵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
 以上迁国二彊移其民人社稷于他处而取其地曰
 迁谷梁传曰迁者犹未失其国家以往者也
庄元年冬齐师迁纪郱鄑郚
 以上以师迁人三邑一徙其民取其地也
   百十七凡土功无不书都邑备制曰城不备制曰筑
隐七年夏城中丘 九年夏城郎
桓五年夏城祝丘 十六年冬城向
卷七 第 30b 页 WYG0164-0591b.png
庄二十九年冬城诸及防 三十二年春城小谷
僖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文七年三月甲戌取须句遂城郚 十二年冬季孙行
父帅师城诸及郓
宣八年冬城平阳
成四年冬城郓 九年冬城中城
襄七年夏城费 十三年冬城防 十五年夏季孙宿
叔孙豹帅师城成郛 十九年冬城西郛 城武城
卷七 第 31a 页 WYG0164-0591c.png
定六年冬城中城 十四年冬城莒父及霄 十五年
冬城漆
哀三年夏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 四年夏城
西郛 五年春城毗 六年春城邾瑕
庄二十八年冬筑郿
 以上鲁城邑二十一城中城二城西郛二城卫邑一
 筑邑一中城杜氏以为鲁邑宋儒本谷梁非外民之
 说以为鲁国都城春秋二百四十馀年鲁人无不脩
卷七 第 31b 页 WYG0164-0591d.png
 筑其国都城郭之理成城中城而后襄城西郛定城
 中城而后哀城西郛宋儒说是也小谷左氏以为管
 仲之邑宋儒以为鲁邑本鲁人孙明复之说以鲁地
 有小谷而管仲所食乃齐之谷也据传昭十一年申
 无宇曰齐桓公城谷而寘管仲则非鲁人所城之小
 谷明矣城楚丘迁卫也凡伯主之令以内辞书故特
 月以别之春城者五夏城者七冬城者十五筑者一
 城诸及防城诸及郓在十二月系事之下跨二时也
卷七 第 32a 页 WYG0164-0592a.png
 传曰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火见而致用水昏
 正而栽日至而毕谓建戌之月角亢晨见东方毕农
 务而戒事心星晨见而致筑作之物建亥之月定星
 昏中而树板干日南至而毕功盖周家使民以时之
 制春秋之世鲁人日不暇给不能及閒暇脩其保障
 遇有外忧然后城要害以备难或为惧齐或为惧晋
 或备莒邾或帅师而城或彊家专邑而城之或争外
 邑而城之故虽非时而不得顾虽得时亦不足称也
卷七 第 32b 页 WYG0164-0592b.png
 然冬月兴功为多而独无书秋城者则犹不以盛暑
 农事方殷时劳民也左氏唯以书时书不时断之可
 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矣凡城必有郛郭楼橹之制
 郿下邑非要害制不备故曰筑与筑囿同凡会城皆
 别见
庄三十一年春筑台于郎 夏筑台于薛 秋筑台于

成十八年秋筑鹿囿
卷七 第 33a 页 WYG0164-0592c.png
昭九年冬筑郎囿
定十三年夏筑蛇渊囿
 以上筑台者三筑囿者三庄公一岁中三筑台成公
 盛暑筑囿其纵欲劳民可知昭定拥虚器而筑囿三
 家分鲁而以此娱其君也策书实录而鉴戒明矣
庄元年秋筑王姬之馆于外
 以上筑馆者一鲁与齐为不共戴天之雠又丧未毕
 而主其昏王姬至鲁久矣而齐侯有疑不敢亲迎故
卷七 第 33b 页 WYG0164-0592d.png
 为筑馆于外比事考之则当时之情可见
   百十八浚川
庄九年冬浚洙
 以上浚洙者一洙水在鲁城北下合泗乾时战败故
 深之以备齐
   百十九堕毁
定十二年夏叔孙州仇帅师堕郈 季孙斯仲孙何忌
帅师堕费
卷七 第 34a 页 WYG0164-0593a.png
文十六年秋毁泉台
 以上书堕邑者二毁台者一观上书围郈围费则堕
 二邑之故可见观上书夫人薨则毁台之故可见于
 毁泉台见春秋用民力必书啖氏曰毁全除之也堕
 但损之令不周
   百二十新作门观新厩
僖二十年春新作南门
定二年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
卷七 第 34b 页 WYG0164-0593b.png
庄二十九年春新延厩
 以上门观书新作者二厩书新者一言新见有旧言
 作见有加于前不言作者仍旧制也僖公改作南门
 不与诸门同雉门两观僭天子而不能革故皆书新
 作延厩坏而更之故言新不言作观其所书之时则
 时不时可见传曰凡启塞从时杜氏谓门户道桥谓
 之启城郭墙堑谓之塞皆官民之开闭不可一日而
 阙故特随坏时而治之僖公新作南门非治坏故传
卷七 第 35a 页 WYG0164-0593c.png
 以土功之制讥之盖左氏但知土功之不时而不知
 改作之非制经于雉门两观特书月异之也凡脩旧
 不书楚宫宜书作而不书者史讳之也
   百二十一时田用夏时越礼则书
桓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庄四年冬公及齐人狩于禚
 以上书公狩者二传曰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此周制
 四时田猎之名也周书曰周公正三统之义作周月
卷七 第 35b 页 WYG0164-0593d.png
 至于敬授民时巡狩烝享犹自夏焉此田祭皆从夏
 时之證也杜氏曰传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
 是诸国各有常狩之处鲁狩地大野是也此田猎有
 常地之说也其礼既有常时其地又有常处故虽公
 狩不书郎非常狩之地禚在齐境以越礼故书公羊
 传曰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远
 也其时田之名虽言之不详所谓常事不书实史法
 也自僖文而后历五公蒐狩违礼皆不书者大夫专
卷七 第 36a 页 WYG0164-0594a.png
 国公不复知军政时田得失无足议故虽违礼不书
 为变例之九
昭八年秋蒐于红 十一年夏大蒐于比蒲 二十二年
春大蒐于昌间
定十三年夏大蒐于比蒲 十四年秋大蒐于比蒲
 以上书蒐一书大蒐四蒐者春田之名周之春夏寅
 卯辰之月兴之为得礼秋兴之非礼也昭十一年五
 月齐归薨而大蒐叔向闻而讥之曰鲁公室其卑乎
卷七 第 36b 页 WYG0164-0594b.png
 君有大丧国不废蒐国不忌君君不顾亲能无卑乎
 殆其失国是时三家分鲁假春蒐之礼以耀武示彊
 又与非时非地之蒐不同故悉书之定十四年比蒲
 之蒐经书邾子来会公则凡大蒐皆公在可见而不
 书公者师乘非复公有史不虚饰也
   百二十二火田
桓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以上火田一杜氏曰讥尽物故书
卷七 第 37a 页 WYG0164-0594c.png
   百二十三观鱼
隐五年春公矢鱼于棠
 以上观鱼一谷梁传曰鱼卑者之事也鱼渔通杜训
 矢为陈本传言陈鱼而观之言陈渔人之事而观之
 也公谷经作观鱼文异事同叶氏朱子训矢为射本
 淮南时则训季冬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射鱼传曰
 君举必书于此可见策书之体
   百二十四大阅治兵异常
卷七 第 37b 页 WYG0164-0594d.png
桓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阅
庄八年春王正月甲午治兵
 以上书大阅者一治兵者一周制天子因四时之田
 而教民以武事春曰振旅夏曰茇舍秋曰治兵冬曰
 大阅天子诸侯四时之田名既不异则教民以武事
 其礼亦同史所不书桓公以畏齐郑之故大阅于建
 未之月庄公以事仇之故治兵于子丑之春与因田
 习武之义不同故特书之僖文以后凡阅治皆不书
卷七 第 38a 页 WYG0164-0595a.png
 义与时田同
   百二十五军制作舍
成元年三月作丘甲
 以上书作丘甲者一周制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
 为甸军政起于井而成于甸故周官谓甸为乘其车
 人卒伍之数皆以甸为率也鲁至成公以齐难故创
 制益兵遂毁甸赋而以丘赋与郑子产作丘赋同故
 曰作丘甲不曰赋者其制以甲士为主也然损益之
卷七 第 38b 页 WYG0164-0595b.png
 数不可考矣
襄十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
昭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
 以上书作三军者一舍中军者一吴氏曰周制万二
 千五百人为一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用
 众之法无过家一人凡一成之地六十四井出赋公
 田外有五百一十二夫是为一旅之众二十五成有
 二十五旅是为一军之众大国之地百成除二十五
卷七 第 39a 页 WYG0164-0595c.png
 成为大夫采邑等用其七十五成之众即三军也鲁
 地方百里其初封之时有三军后舍其一军止有二
 军作三军者复旧制也然其时三家专国非有意于
 复旧也但借改作之名而分公室之民为私家之民
 分民既定则复舍中军矣
  百二十六加赋税
宣十五年秋初税亩
哀十二年春用田赋
卷七 第 39b 页 WYG0164-0595d.png
 以上书初税亩者一用田赋者一通一井言之曰田
 去公田言之曰亩税亩者以亩为率也古者井田之
 法十取其一虽曰井九百亩八家同养公田为九一
 而助然八家庐舍各二亩半于公田中取之已去二
 十亩故谷梁谓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家各私
 百亩公田十亩而已则其实亦十一也至宣公又履
 其私田之亩复十取其一故哀公曰二吾犹不足则
 十取二自宣公始也田赋者以田为赋也哀公时既
卷七 第 40a 页 WYG0164-0596a.png
 以二为不足故用一井之田为率以敛财物韦氏杜
 氏皆谓赋其马牛盖以古者赋与税异也然韦氏本
 贾侍中云周制十六井赋戎马一疋牛三头一井之
 田而欲出十六井之赋陈氏亦谓使井出丘赋皆本
 左传孔子云以丘亦足矣以丘对田为说杜氏谓上
 赋之法因其田财通出马一疋牛三头今欲别其田
 及家财各为一赋则是以田对财为说未知孰是但
 外传又载孔子云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
卷七 第 40b 页 WYG0164-0596b.png
 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大而议其老幼其岁
 收田一井出稯禾秉刍缶米不过是也此与左传自
 不同则当时加赋之制不可考矣
   百二十七分器失得
定八年冬盗窃宝玉大弓 九年夏得宝玉大弓
 以上宝玉大弓书盗窃者一书得者一公羊传曰国
 宝也丧之书得之书苏子由曰宝玉大弓鲁之分器
 也
卷七 第 41a 页 WYG0164-0596c.png
   百二十八肆大眚
庄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
 以上肆大眚一吴氏曰肆大眚则罪之不当赦者亦
 赦之也故书
   百二十九书乱亡不由赴告
昭二十八年夏王室乱
僖十九年冬梁亡
 以上王朝乱一国亡一不由赴告据昭二十二年传
卷七 第 41b 页 WYG0164-0596d.png
 叔鞅归言王室乱说见辞从主人篇
   百三十阙文
隐二年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程子曰阙文也春秋未/有外大夫在诸侯上者)
(当曰纪侯某伯莒子盟于密陈氏曰子帛裂/繻字盖杜氏意之学者遂以驳左氏误矣)
桓四年(阙秋/冬) 七年(阙秋冬○以上/并阙二时事) 十四年夏五(阙/月)
(字并所系事来盟著例/不月知非止阙月字) 十七年葬蔡桓侯(杜氏曰称/侯盖谬误)
(吴氏曰虽子男之君未有以/谥配爵者或谓能请谥非也)
庄二十四年冬郭公
卷七 第 42a 页 WYG0164-0597a.png
昭十年(阙冬/字) 三十一年冬黑肱以滥来奔(阙邾/字)
定六年冬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何忌阙/何字) 十四年
(阙冬/字)
 以上阙文凡九处三传同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盖夫子平日之言史有阙文尚矣公羊传曰在侧者
 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尔所不知何以为脩春
 秋时语也春秋存策书之大体阙文不革示不唯无
 所损而亦不能益故虽笔削时史而无嫌及其一笔
卷七 第 42b 页 WYG0164-0597b.png
 一削万变不齐而所谓策书大体者自若故曰非圣
 人莫能脩之
   百三十一日月差缪
隐元年王正月(长历正月辛巳朔大衍历正月辛亥朔/大庚申冬至程氏公说曰自三统至钦)
(天正月朔或辛亥或庚戌壬子视大衍历前后差一日/以传五月辛丑十月庚申考之则正月朔非辛亥故杜)
(预迁就以辛巳为朔若从辛巳则冬至不在正月意者/差闰只在今年而杜氏考之不详尔孔氏曰古历十九)
(年为一章章有七闰入章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九/年闰三月十一年闰十一月十四年闰八月十七年闰)
(四月十九年闰十二月此据元首初章若于后渐积馀/分大率三十二月则置闰不必恒同初章闰月僖五年)
卷七 第 43a 页 WYG0164-0597c.png
(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治历者皆以彼为章首之岁杜为/长历置闰疏数无复定准凡为历者闰前之月中气在)
(晦闰后之月中气在朔僖五年正月朔旦冬至则四年/当闰十二月也杜长历僖元年闰十一月五年闰十二)
(月与常历不同者杜以襄二十七年再失闰传云司历/过昭二十年二月己丑日南至哀十二年十二月螽云)
(火犹西流司历过则春秋之世历法错失所置闰月或/先或后不与常同杜唯勘经传上下日月以为长历若)
(日月同者则数年不置闰月若日月不同须置闰乃同/者则未满三十二月频置闰所以异于常历故释例云)
(春秋日有频月而食者有旷年不食者理不得一一如/算以守恒数故历无有不失也故当脩经传日月以考)
(晦朔以推时验未必得天盖春秋当时之历也今案长/历得失孔氏言之已详据传昭二十年二月日南至则)
(冬至差一月在周历不足为异长历于当时之历/未必尽合然杜氏考经之志学者不可不知也) 二
卷七 第 43b 页 WYG0164-0597d.png
年八月庚辰(长历八月壬寅朔无庚辰庚辰七月九/日闰十十二月大衍历是年闰十一月)
三年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 四月辛卯
 八月庚辰 十二月癸未(大衍历二月己亥大三月/己巳小日食庚戌在四月)
(辛卯在五月八月丙申大庚辰在九月十二月甲申大/癸未在明年正月长历己巳二月朔日食孔氏曰汉书)
(律历志载刘歆三统之术以为五月二十五分月之二/十乃为一交以为交在望前朔则日食望则月食交在)
(望后望则月食后月朔则日食交正在朔则日食既前/后望不食交正在望则月食既前后朔不食日食者月)
(掩之也日月之道互相出入或月在日表从外而入内/或月在日里从内而出外道有交错故日食也朔则交)
(会故食必在朔自隐元年尽哀二十七年积三千一百/三十四月唯三十七食杜氏曰日月动物虽行度有丈)
卷七 第 44a 页 WYG0164-0598a.png
(量不能不小有盈缩故有虽交会而不食者或有频交/而食者今案二历所考春秋日食多不入食限者由历)
(法有疏密入食限而日月/复不合者置闰不同故也) 四年王二月戊申(长历戊/甲三月)
(十七日今案前年十二月有癸未则此年/二月无戊申凡若此者明是史文差缪) 五年(长历/闰十)
(二月大衍/历闰八月) 六年五月辛酉(大衍历五月庚辰/大辛酉在六月) 七年
(长历闰/十二月) 八年六月己亥 辛亥 七月庚午 九月
辛卯(大衍历闰四月五月己亥小己亥辛亥在此月六/月戊辰大庚午在此月八月丁卯大辛卯在此月)
 九年三月癸酉 庚辰(大衍历三月甲午小癸酉庚/辰在四月长历是年闰十月)
 十一年七月壬午 十一月壬辰(大衍历闰正月七/月庚戌大壬午在)
卷七 第 44b 页 WYG0164-0598b.png
(八月十一月戊申/大壬辰在十二月)
桓元年四月丁未(大衍历四月丙子大丁未在/五月长历是年闰十二月) 二年
王正月戊申 四月戊申(长历戊申五月十日大衍历/四月庚午大戊申在五月是)
(岁闰九月今案正月有戊/申则四月不得有戊申) 三年七月壬辰朔日有食
之既(大衍历七月癸亥小/八月壬辰大朔日食) 五年正月甲戌(长历正月/甲申朔月)
(内无/甲戌) 己丑(大衍历正月乙卯小己卯/冬至己丑在二月闰六月) 六年八月壬
午 九月丁卯(大衍历八月乙巳大壬午在九/月九月乙亥小丁卯在十月) 七年
二月己亥(大衍历二月壬寅大己亥在/三月长历是年闰十二月) 八年(大衍历/闰三月)
卷七 第 45a 页 WYG0164-0598c.png
 九年五月丁丑(大衍历五月乙未/小丁丑在六月) 十年王正月庚
(大衍历正月乙酉大乙巳冬/至庚申在二月闰十一月) 十一年(长历闰/正月) 十
二年六月壬寅 七月丁亥(六衍历六月辛未大壬寅/在七月七月辛丑小丁亥)
(在八/月) 八月壬辰(长历八月无壬辰壬/辰在七月二十三日) 十一月丙戌
 十二月丁未(大衍历十月乙巳大丙戌在此/月十一月己亥小丁未在此月) 十三
年二月己巳(长历闰正月二月无/己巳大衍历闰七月) 十四年八月壬申
 乙亥 十二月丁巳(大衍历八月戊子大壬申乙亥/在九月十二月丙戌大丁巳在)
(十一月朔及明/年正月二日) 十五年三月乙未 四月己巳(大衍/历三)
卷七 第 45b 页 WYG0164-0598d.png
(月乙卯大乙未在四月四/月乙酉小己巳在五月) 十六年(大衍历/闰四月) 十七年
正月丙辰(大衍历正月乙亥小壬/午冬至丙辰在二月) 二月丙午(长历丙/午三月)
(四日今案五月有丙午六月/有丁丑则二月不得有丙午) 五月丙午 六月丁丑
 八月癸巳(大衍历五月癸酉小六月壬寅大丙午在/六月丁丑在七月八月辛丑大癸巳在九)
(月/) 十月朔日有食之(长历十月庚午朔日食大衍历/十月庚子大十一月庚午小朔)
(日/食) 十八年四月丙子 丁酉(长历四月丁卯朔丙子/十日丁酉五月朔大衍)
(历四月丁酉大丙子/在五月丁酉在六月) 十二月己丑(大衍历十二月癸/巳大己丑十一月)
(二十/六日)
卷七 第 46a 页 WYG0164-0599a.png
庄元年(长历闰十月大/衍历闰正月) 二年十二月乙酉(大衍历十/二月壬子)
(大月内/无乙酉) 三年(大衍历/闰九月) 四年六月乙丑(大衍历六月/癸酉大乙丑)
(在此月长历/是年闰四月) 六年(大衍历/闰五月) 七年(长历闰/四月) 八年王
正月甲午 十一月癸未(大衍历正月壬子大己巳冬/至甲午在二月十一月戊申)
(小癸未在/十二月) 九年(长历闰八月大/衍历闰三月) 十一年(长历闰三/月大衍历)
(闰十/一月) 十二年八月甲午(大衍历八月丙辰/小甲午在九月) 十四年
(长历闰五月大/衍历闰八月) 十七年(长历闰六月大/衍历闰四月) 十八年王
三月日有食之(长历三月癸未朔不入食限大衍历三/月癸丑大四月癸未小五月壬子大日)
卷七 第 46b 页 WYG0164-0599b.png
(食宋刘孝孙同沈氏括曰春秋日食三十六后世历家/推验精者不过二十六本朝卫朴得三十五独庄十八)
(年三月古今/算不入食法) 二十二年七月丙申(大衍历七月戊午/大丙申在八月闰)
(十/月) 二十四年八月丁丑 戊寅(大衍历八月丙午大/丁丑戊寅在九月长)
(历是年/闰七月) 二十五年五月癸丑 六月辛未朔日有食
(大衍历五月壬申大六月壬寅小/癸丑在六月闰月辛未大日食) 二十八年王三
月甲寅(大衍历二月丙辰大闰月丙戌小甲寅二/十九日长历是年闰三月甲寅三月晦日) 二
十九年(长历闰/二月) 八月癸亥(大衍历八月辛未/大癸亥在九月) 九月
庚午朔日有食之(大衍历九月辛丑小/十月庚午大日食) 三十年八月
卷七 第 47a 页 WYG0164-0599c.png
癸亥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大衍历八月辛未大九/月辛丑小癸亥在此月)
(十月庚午大日食闰十/一月长历是年闰二月) 三十二年七月癸巳 八月癸
亥 十月己未(大衍历七月庚申大八月庚寅小十月/己丑小癸巳在八月癸亥在九月己未)
(在十一月长历/是年闰三月)
闵元年六月辛酉(大衍历六月乙酉大/辛酉在七月闰八月) 二年八月辛
(大衍历八月戊申大辛丑/在九月长历是年闰五月)
僖元年七月戊辰 十月壬午(大衍历七月癸酉小戊/辰在八月十月辛丑大)
(壬午在十一月长/历是年闰十一月) 二年(大衍历/闰五月) 五年(传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卷七 第 47b 页 WYG0164-0599d.png
(大衍历正月癸未小辛亥冬至二十九/日闰月壬子大长历是年闰十二月) 七年(大衍历/闰九月)
(长历闰/十一月) 八年(长历是年又/闰十一月) 九年七月乙酉(长历七/月无乙)
(酉八月甲申/朔乙酉二日) 十年(大衍历/闰六月) 十二年王三月庚午日
有食之(大衍历三月辛未小五月庚/午小日食长历是年闰二月) 十二月丁丑(长/历)
(十二月乙未朔丁丑十一月十二日大衍/历十二月丙申大丁丑十一月十一日) 十三年(大/衍)
(历闰/二月) 十四年八月辛卯(大衍历八月丁巳/小辛卯在九月) 十五年
五月日有食之(长历五月壬子朔不入食限大衍/历四月癸丑大日食五月癸未小) 九
月己卯晦(大衍历九月辛巳小己卯/晦在十月闰月庚申小) 十七年(长历闰/十二月)
卷七 第 48a 页 WYG0164-0600a.png
 十八年五月戊寅(大衍历五月乙未/大戊寅在六月) 八月丁亥(长/历)
(八月癸巳朔丁亥在七月二十四日九月二十五/日大衍历闰七月甲子小丁亥在此月二十四日) 二
十年五月乙巳(大衍历五月癸丑大乙巳/在六月长历是年闰二月) 二十一年
(大衍历/闰四月) 二十四年(长历闰四月大/衍历闰正月) 二十五年(长历/闰十)
(二/月) 二十六年王正月己未(大衍历正月辛巳小壬寅/冬至己未在二月闰九月)
 二十七年八月乙巳(长历八月无乙巳乙巳九月六/日大衍历八月辛未大乙巳九)
(月五/日) 二十九年(大衍历/闰六月) 三十年(长历闰/九月) 三十二
年四月己丑 十二月己卯(大衍历闰二月乙巳小己/丑在三月十二月庚子大)
卷七 第 48b 页 WYG0164-0600b.png
(己卯在/十一月) 三十三年四月辛巳 癸巳(大衍历三月己/巳小辛巳癸巳)
(皆在/此月)
文元年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大衍历二月甲午小三/月癸亥大日食长历闰)
(三月传曰于是闰三月非礼也孔氏曰汉书律历志云/文公元年距僖五年辛亥二十九岁是岁闰馀十三闰)
(当在十一月后今三月已即置闰是嫌闰月大近前也/杜以为僖三十年闰九月文二年闰正月故言于历法)
(闰当在僖公末年误于今年置闰嫌置/闰大近后也大衍历是年闰十二月) 二年王正月
甲子 丁丑(长历闰正月大衍历正月戊子大/己丑冬至甲子丁丑皆在二月) 四年
(长历闰三月大/衍历闰八月) 六年闰月(长历闰十二月程公说曰/案历法是年未应闰经书)
卷七 第 49a 页 WYG0164-0600c.png
(闰月则周闰/有所移也) 七年三月甲戌 四月戊子(大衍历二/月己未小)
(甲戌在此月四月戊/午大闰月戊子小) 八年八月戊申(长历闰七月/八月戊申晦)
九月癸酉(长历癸酉九月朔大衍历/九月甲辰小癸酉十月朔) 十二年(长历闰/十一月)
(大衍历/闰十月) 十三年五月壬午 十二月己丑(大衍历五/月壬午朔)
(大十一月庚辰小己丑在此月长/历五月壬午朔己丑十一月十日) 十四年五月乙亥
(大衍历四月丁酉/大乙亥在此月) 十五年(大衍历/闰六月) 十六年(长历闰/五月)
 十八年五月戊戌 六月癸酉(大衍历闰二月四月/甲申小戊戌在此月)
(五月癸丑大/癸酉在此月)
卷七 第 49b 页 WYG0164-0600d.png
宣二年王二月壬子(大衍历正月甲辰小癸亥冬至壬/子在此月闰十一月己巳小长历)
(是年闰/五月) 三年十月丙戌(大衍历九月甲子/小丙戌在此月) 四年六
月乙酉(大衍历五月庚申/大乙酉在此月) 五年(大衍历/闰八月) 六年(长历/闰五)
(月/) 八年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长历七月乙未朔甲/子三十日皆不入食)
(限大衍历闰五月丁酉小十月甲子朔日食程公说曰/长历自僖十二年至文元年五年一闰者二四年一闰)
(者三失二闰焉又自文十六年至宣/十年四年一闰者三又失一闰焉) 九年九月辛酉
(长历辛酉在八月大衍历/八月庚申小辛酉在此月) 十年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长历四月丙辰朔是年又闰五/月大衍历四月丙辰大日食) 十一年(大衍历/闰正月) 十
卷七 第 50a 页 WYG0164-0601a.png
二年六月乙卯(长历闰五月大衍历六/月癸酉大乙卯在七月) 十二月戊寅
(长历十二月己亥/朔戊寅在十一月) 十三年(大衍历/闰九月) 十五年(长历闰/十一月)
 十六年(大衍历/闰六月) 十七年王正月丁未(长历丁未在/二月初四大)
(衍历正月丁丑小/丁未二月二日) 六月癸卯日有食之(长历六月癸/卯朔大衍历)
(五月乙亥朔日/食六月甲辰大)
成元年(长历闰三月/大衍历同) 二年四月丙戌(长历丙戌/在五月朔) 八
月庚寅(长历九月甲申朔庚寅七日大衍历/八月丙辰小九月乙酉大庚寅六日) 三年(大/衍)
(历闰十/一月) 四年三月壬申(长历壬申在二/月是岁闰七月) 六年(大衍/历闰)
卷七 第 50b 页 WYG0164-0601b.png
(七/月) 七年八月戊辰(大衍历八月丁亥小戊辰/在九月长历是年闰八月) 九年
(大衍历/闰四月) 七月丙子(长历七月乙巳/朔丙子在八月) 十一月庚申(大/衍)
(历十一月甲戌小庚申在/十月长历是年闰十一月) 十年五月丙午(传六月丙/午晋侯卒)
(长历六月庚子朔丙午七日杜氏曰经有日/无月大衍历五月辛未小丙午六月七日) 十二年
(大衍历/闰正月) 十四年十月庚寅(大衍历十月乙巳大闰月/乙亥大庚寅在此月长历)
(是年闰/七月) 十七年九月辛丑(大衍历闰六月庚寅小九/月戊午大辛丑在八月)
 十一月壬申 十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传十一月/壬申声伯)
(卒范氏曰据十二月丁巳朔十一月无壬申长历壬申/在十月五日是年闰十二月传闰月乙卯晦十八年正)
卷七 第 51a 页 WYG0164-0601c.png
(月甲申晦二月乙酉朔晋悼公即位大衍/历闰六月庚寅小十一月丁巳朔日食)
襄二年六月庚辰(传七月庚辰郑伯睔卒长历闰四月/经庚寅五月十九日六月无庚辰庚)
(辰七月九日大衍历闰三月甲/戌小六月壬寅大庚辰在七月) 三年六月戊寅(长历/六月)
(丁酉朔七月丙寅朔戊/寅十三日大衍历同) 四年王三月己酉(传三月陈/成公卒长)
(历三月无己酉大衍历三月壬戌/大己酉在二月是岁闰十二月) 五年(长历闰/四月) 七
年十月壬戌(大衍历闰八月壬申大九月壬寅/小壬戌在此月长历是岁闰十月) 九年
十二月己亥(传十一月己亥同盟于戏十二月癸亥门/其三门闰月戊寅济于阴阪侵郑杜氏曰)
(以长历参校上下此年不得有闰月戊寅戊寅是十二/月二十日疑闰月当为门五日五字上与门合为闰则)
卷七 第 51b 页 WYG0164-0601d.png
(后学者自然转日为月长历十一月庚寅朔己/亥十日大衍历十一月己丑大己亥在此月) 十年
五月甲午(大衍历闰四月丁亥小甲午/在闰月长历是年闰十一月) 十一年(传九/月诸)
(侯悉师以复伐郑甲戌晋赵武入盟郑伯郑子展出盟/晋侯十二月戊寅会于萧鱼杜氏曰经书秋史失之今)
(案经传时月互异者不一或史即赴时书之或传所据/载籍讹舛不与经合若诸侯之会无国不记故传于此)
(年之事自四月己亥以后所书日月甚详经书七月己/未盟于亳城北后有公至自会楚子郑伯伐宋二事则)
(诸侯再伐郑在九月经例不书月传固与经不异郑受/伐乃使良霄如楚诸侯观兵郑东门郑人行成又晋郑)
(交涖盟已不得复在九月况涖盟后始退师为萧鱼之/会岂复一月中事乎盖下文冬字当在会于萧鱼上不)
(知何由/致误也) 十三年(大衍历闰正月/长历闰八月) 十五年八月丁巳
卷七 第 52a 页 WYG0164-0602a.png
日有食之(长历七月丁巳朔/日食大衍历同) 十一月癸亥(大衍历闰/十月乙卯)
(癸亥在/闰月) 十六年三月戊寅 五月甲子(大衍历二月/癸丑小戊寅)
(在此月四月壬子大甲子/在此月长历是岁闰十月) 十八年(大衍历/闰六月) 十九年
七月辛卯 八月丙辰(大衍历七月癸巳大八月癸亥/小辛卯在六月丙辰在七月长)
(历是年闰九月传五月壬辰晦齐/灵公卒杜氏曰光定位而后赴) 二十一年十月庚
辰朔日有食之(大衍历闰二月甲申小九月庚戌朔日/食十月庚辰朔日在黄道角四度弱非)
(食限长历是/年闰八月) 二十三年(大衍历闰/十二月) 二十四年八月
癸巳朔日有食之(大衍历七月甲子朔日食八月癸巳/朔日在黄道星二度弱非食限长历)
卷七 第 52b 页 WYG0164-0602b.png
(是年闰三月孔氏曰二十一年九月十月频月日食此/年七月八月频月日食凡交前十五度交后十五度并)
(是食竟去交远则日食渐少去交近则日食渐多正当/交则日食既若前月在交初一度日食则至后月之朔)
(犹在交之末度未出食竟月行天既匝来及于日或可/更食若前月日在交初二度以后则后月复食无理今)
(七月日食既而八月又食于推步之术必无此理刘炫/以为日月共尽一体日食少则月食多日食多则月食)
(少日食尽则前后望月不食月食尽则前后朔日不食/以其交道既不复相掩故也此与二十一年频月日食)
(理必不然疑古书历世遥远转写失真又曰战国及秦/历纪全废汉来测候天时始造其术刘歆以为五月二)
(十三分月之二十五日一食空得食日而不得加时汉/末会稽都尉刘洪作乾象历始推月行迟疾求日食加)
(时后代脩之渐益微密推步日食莫不符合但无频月/食法故为历者皆一百七十三日有馀而始一交会未)
卷七 第 53a 页 WYG0164-0602c.png
(有频月食者汉书高祖即位三年十月十一月晦日频/食则日有频食之理今案日月交会有常而积久不能)
(无小变动如历家论日短景长日长景短日或失其常/度则虽巧历有不能尽其变者汉文帝三年十月晦十)
(一月晦并日食是汉初三十年中频食者再后此乃未/有此固不可以常理推也孔氏于襄二十四年从刘炫)
(之说以频食为经文转写失真与/隐三年正义自相违失杜注之旨) 二十五年八月己
(传秋七月己巳同盟于垂丘长历八月戊子朔无己/巳大衍历同今案六月有壬子则八月不得有己巳)
 二十六年(传三月甲寅朔长历闰/十二月大衍历闰八月) 二十七年冬十
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传曰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杜)
(氏曰斗当建戌而在申故知再失闰也若是十二月则/为三失闰故知经误文十一年三月甲子至今年七十)
卷七 第 53b 页 WYG0164-0602d.png
(一岁应有二十六闰今长历推得二十四闰通计少再/闰今案传上书六月丁未朔至壬申七月戊寅至乙酉)
(九月有庚辰辛巳则乙亥为十一月朔/长历十一月乙亥朔日食大衍历同) 二十八年十
二月乙未(长历十二月戊戌朔无乙未二十二日己未/恐己误作乙传十二月乙亥朔误大衍历十)
(二月己亥小二十一日己未今案是月有甲/寅则不得有乙未故刘氏以为当是闰月) 二十九
(长历闰八月大/衍历闰五月)
昭元年六月丁巳(大衍历闰正月庚戌大五/月戊申大丁巳在此月) 十一月
己酉(长历十一月乙亥朔己酉十二月六/日传十二月甲辰朔是年闰十二月) 三年(大衍/历闰)
(九/月) 四年(长历闰/四月) 六年(长历闰七月大/衍历闰六月) 八年十月
卷七 第 54a 页 WYG0164-0603a.png
壬午(大衍历十月丙申小壬午在/十一月长历是年闰八月) 九年(大衍历/闰三月) 十
年七月戊子(长历七月庚/寅朔无戊子) 十一年(大衍历闰/十二月) 十二
年三月壬申(长历是年闰正/月三月无壬申) 十三年四月(传五月癸/亥王缢于)
(芋尹申亥氏杜氏曰癸亥五/月二十六日经书四月误) 十四年(大衍历/闰七月) 十五
年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大衍历五月丁巳大朔/日食长历是年闰九月) 十
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大衍历五月丙午朔大日/食黄道娄四度闰月丙子)
(小六月乙巳大非/食限甲戌九月朔) 十八年(长历闰/正月) 二十年(传王二/月日南)
(至三统历正月己丑朔旦冬至杜氏曰是岁朔旦冬至/之岁也时史失闰闰更在二月后故传于二月记南至)
卷七 第 54b 页 WYG0164-0603b.png
(日以正历也大衍历正月辛酉小己丑冬至/闰二月庚申小长历是年闰八月与传合) 二十一
年七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大衍历七月丙子小闰十月/甲戌大十二月癸酉大朔日)
(食黄道箕/四度半彊) 二十二年冬十月(传十一月乙酉王子猛/卒杜氏曰乙酉在十一)
(月/) 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长历十一月小甲戌朔/传乙酉十二日己丑十)
(六日十二月大癸卯朔传庚戌八日闰月癸酉朔传辛/丑二十九日杜氏曰此月有庚戌又以长历推校前后)
(当为癸卯朔书癸酉误孔氏曰庚戌上去癸酉三十七/日若此月癸酉朔其月不得有庚戌又传十二月下有)
(闰月辛丑辛丑是壬寅之前日二十三年传曰正月壬/寅朔二师围郊则辛丑是闰月之晦也又计明年正月)
(之朔与今年十二月中有一闰相去当为五十九日此/年十二月当为癸卯朔经书癸酉明是误也大衍历闰)
卷七 第 55a 页 WYG0164-0603c.png
(十月甲/戌大) 二十四年八月丁酉(大衍历八月甲子小丁/酉在九月今案五月朔)
(乙未则八月不得有丁/酉长历丁酉九月五日) 二十五年九月己亥 十月
戊辰 十一月己亥(大衍历六月己丑小八月戊子小/九月丁巳大十月丁亥小十一月)
(丙辰大己亥在八月戊辰在九月又/己亥在十月长历是年闰十二月) 二十八年四月
丙戌(大衍历闰三月癸酉小丙戌/在闰月长历是年闰五月) 三十年六月庚辰
(大衍历五月庚申大庚辰在此月闰/十二月丁巳小长历是年闰五月)
定元年(大衍历/闰八月) 二年五月壬辰(大衍历四月丁卯大/戊辰在此月长历是)
(年闰/五月) 四年(长历闰七月大/衍历闰四月) 七年(三统历正月己巳/朔冬至殷历庚午)
卷七 第 55b 页 WYG0164-0603d.png
(朔大衍历正月庚子大/己巳冬至闰月庚午小) 八年(长历闰/二月) 九年(大衍历/闰十月)
 十年(长历闰/六月) 十二年十月癸亥 十一月丙寅朔
日有食之(大衍历闰七月戊戌小九月丁酉小癸亥在/此月十月丙寅大日食长历是年闰十一月)
 十四年(长历闰/十二月) 十五年二月辛丑(大衍历正月甲/申小辛亥冬至)
(辛丑在此月闰/三月壬子大) 五月辛亥(长历五月辛亥/朔大衍历同) 九月辛
(长历九月己酉朔无辛巳辛巳十月三日大衍/历同今案八月朔庚辰则九月不得有辛巳)
哀二年(长历闰十一月/大衍历阙) 五年九月癸酉(大衍历闰八/月辛巳小癸)
(酉在闰月长历/是年闰十月) 七年(长历闰/十二月) 八年(大衍历/闰五月) 十年
卷七 第 56a 页 WYG0164-0604a.png
(长历闰/五月) 十一年(大衍历/闰正月) 十二年十二月螽(传仲尼/曰火犹)
(西流司历过也杜氏曰周十二月今十月是岁/应置闰而失不置虽书十二月实今之九月) 十三
(大衍历/闰九月) 十二月螽(杜氏曰实/十一月) 十四年(长历闰/二月)
 以上长历考春秋日月失三十六日朔三晦二其经
 传上下所书日月有可證据者明是史文差缪日食
 不入限者四频月食者二大衍历失一百二十六日
 朔三日食不入限十七先一月者六先二月者二先
 三月者一先五月者一后一月者六闰月一频月食
卷七 第 56b 页 WYG0164-0604b.png
 者二杜氏据左氏传屡讥周历失闰是以长历第前
 却闰月求与春秋日月相符故所失少大衍历自以
 三十二月闰率追算不计与经合否故所失多东周
 历法无传矣刘歆所总六历俱非古法也杜氏谓或
 用黄帝以来诸历推经传朔日皆不合所谓鲁历亦
 不与春秋相符疑来世好事者为之凡经传有七百
 七十九日汉末宋仲子集七历以考春秋鲁历得五
 百二十九失二百五十日是不与春秋相符也大衍
卷七 第 57a 页 WYG0164-0604c.png
 历合朔议曰春秋日食有甲乙者三十四殷历鲁历
 先一日者十三后一日者三周历先一日者二十二
 先二日者九其伪可知矣然大衍历视长历朔每差
 一月亦有差二月者其日月得失本非所以释经也
 传除释经日外别记三百一十六日长历推无月者
 二其不合者六日而已是固不容以闰率议之但长
 历视大衍历少六闰自隐二年至宣十年三失闰自
 成末年至春秋之终复三失闰果若是四时寒暑皆
卷七 第 57b 页 WYG0164-0604d.png
 当反易不但以申为戌而已恐周历虽差未必如是
 之缪案经传有旷数年不书日者前后屡见之长历
 于此既无所据岂能无失至言顿置两闰以应天正
 则臆决尤甚故说者疑焉今姑取其所考日月以證
 史文之误附于阙文后盖三传异师而日月之误不
 殊有非笔削后转写失真者矣并及大衍历者所以
 见周历置闰无准致日月不与天合如传所记日南
 至在二月则虽曰建子而实亥十一月火犹西流则
卷七 第 58a 页 WYG0164-0605a.png
 虽曰建戌而实申也然孔子于十二月螽尝讥司历
 之过而春秋日食不书朔日乃独致辨于交朔之不
 合者闰馀之失易见而交朔之缪难知易见者有不
 胜讥而难知者非验诸日食则莫能得其正也春秋
 存策书之大体诸越礼亡法不待辨而明者皆有笔
 而无削讥之不可胜讥也述作有体要拨乱有先后
 周礼未亡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春秋之义行君臣父
 子中国外裔一反于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脩废举
卷七 第 58b 页 WYG0164-0605b.png
 坠而已
 
 
 
 
 
 
 春秋属辞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