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a 页 WYG0986-014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渊鉴𩔖函卷一百六十
  礼仪部七(辟雍/) (太学/)
   辟雍一
 原说文曰辟雍天子飨饮处也 五经通义曰天子立
 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
 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 又曰诸侯
 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頖宫 孝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b 页 WYG0986-0148d.png
 经钩命决曰天子临辟雍亲割牲以尊三老 白虎通
 曰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
 璧圆又以法天于壅水侧象教化流行也辟之言积也
 积天下之道德也雍之言壅也壅天下之残贼故谓之
 辟雍也 增诗曰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
 亦保笺宫谓辟雍宫也又曰于乐辟雍 又曰振鹭于
 飞于彼西雍先儒谓辟雍在西郊故曰西雍 原礼记
 曰天子辟雍诸侯頖宫 增礼统四方攸同皇王辟雍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a 页 WYG0986-0149a.png
注辟雍教化天下也 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
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
国之西郊注右学大学也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也在
国中王宫之东疏熊氏云文王之时犹从殷礼辟雍大
学在郊刘氏以为周之小学为辟雍在郊 礼象曰辟
雍居中其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
月令论清庙太庙明堂大学辟雍异名而同事 大戴
礼盛德篇明堂外水曰辟雍 史记封禅书丰鄗有天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b 页 WYG0986-0149b.png
子辟池索隐曰即周天子辟雍之地正义曰周文武丰
鄗皆置辟雍故秦立祠 三辅黄图云文王辟雍在长
安西北四十里亦曰辟雍 汉礼志成帝时犍为郡于
水滨得古磬十六枚刘向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以风
化天下成帝下公卿议会向卒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
雍按行长安城南营表未作及王莽为宰衡遂兴辟雍
 平帝元始五年诏曰刘歆等四人使治明堂辟雍令
汉与文王灵台周公作洛同符 原景十三王传河间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a 页 WYG0986-0149c.png
献王德修学好古造次必于儒者武帝时来朝献雅乐
对三雍宫 元始中作明堂辟雍大朝诸侯 增光武
中元元年初起辟雍注汉官仪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车
驾临辟雍从北门入三月九月皆于中行乡射礼 原
明帝永平二年上始率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
大射之礼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
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增张纯
传以圣王之建辟雍所以崇礼义既富而教者也乃按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b 页 WYG0986-0149d.png
七经谶明堂图河间古辟雍记孝武泰山明堂制度及
平帝时议欲具奏之未及上会博士桓荣言宜立辟雍
章下三公太常而纯议同荣帝乃许之 阳嘉二年行
礼辟雍奏应钟始复黄钟 原甘露二年明帝幸辟雍
命群臣令赋诗侍中和逌尚书陈骞等作诗稽留有司
奏免 增晋纪武帝泰始六年幸辟雍行乡饮酒礼
北史太和十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建明堂辟雍尊三
老五更又开皇子之学 唐归崇敬传皇太子欲临国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4a 页 WYG0986-0150a.png
学行齿胄礼崇敬以学与官名皆不正乃建议古天子
学曰辟雍在礼为泽宫前世或曰璧沼璧池亦言学省
汉光武立明堂辟雍灵台号三雍宫晋武帝临辟雍行
乡饮礼别置国子学以殊士庶永嘉南迁惟有国子学
北齐立国子寺隋大业中更名国子监今声明之盛辟
雍独阙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以祭酒为太师氏位三
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品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
五经博士有诏集百官议皆以省禁非外司所宜名周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4b 页 WYG0986-0150b.png
官世职者称氏国学非世官不得名太师氏大抵惮改
作故无施行者 宋崇宁元年初建辟雍外圆内方为
屋一千八百七十二楹宰臣言奉诏立学官贡士仍建
外学于王国之南待其岁考行艺升之太学增上舍二
百人内舍六百人处上舍内舍于太学处外舍于外学
十二月为文宣王殿三年十一月幸太学遂幸辟雍
大观二年正月朔御制辟雍记 原桓谭新论曰王者
作园池如璧形实水其中以圜壅之名曰辟雍言其上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5a 页 WYG0986-0150c.png
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始 增蔡邕明堂
论曰辟雍外圆内方拟王者动作法天地圜水四周譬
德广四海也不知泮水象诸侯行不当方德不当广乎
其释辟雍虽明而于泮水则碍 三辅决录曰辟雍水
四周于外象四海也 朱子曰王制论学曰天子曰辟
雍诸侯曰泮宫说者以为辟雍大射行礼之处也水旋
丘如璧以节观者泮宫诸侯乡射之宫也其水半之盖
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故振鹭之诗振鹭于飞于彼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5b 页 WYG0986-0150d.png
西雍说者以雍为泽盖即旋丘之水而其学即所谓泽
宫也盖古人之学与今日不同孟子所谓序者射也则
学盖有以射为主者矣苏氏引庄周言文王有辟雍之
乐遂以辟雍亦为乐名而曰古人以乐教胄子则未知
学以乐而得名欤乐以学而得名欤则是又以为习乐
之所也张子亦曰辟雍古无此名其制盖始于此故周
有天下遂以名天子之学而诸侯不得立焉记所谓鲁
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宫者盖射以择士云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6a 页 WYG0986-0151a.png

  辟雍二
原行礼(辟雍诗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注武王于镐京行辟雍之礼自四方来观者)
(无不/归服) 班政(终军书建三宫之文质彰厥职/之所宜注三宫班政有文质也) 于乐(诗/于)
(乐辟雍注文王知鸟兽得所以为音声于政通故合/乐以详之于喜乐乎诸在辟雍者言感中和之至也)
乃营(文选造舟清池维水泱泱乃/营三宫谓明堂辟雍灵台也) 左制(文选左制辟/雍在明堂之)
(左/) 中圜(详辟/雍一) 明帝践(后汉明帝践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 献王
(汉武帝时事/详辟雍一) 赞典礼(曹植七略云赞典礼于辟雍/讲文德于明堂删流俗之华)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6b 页 WYG0986-0151b.png
(谈综孔氏/之旧章) 整法驾(王沈辟雍颂云天子亲整法驾抚/玉辂幸于雍宫亲拜三老五更出)
(于南门/之外) 圣皇涖止(详后班固/辟雍诗) 皇王教化(见礼统详/辟雍一)
 养老之制(王沈辟雍颂序云唐虞三代咸崇辟雍养/老之制也亲降万乘之尊执弟子之礼自)
(春秋以来礼乐昏废惟/东京之后始创其义) 道德之富(辟雍海流/道德之富) 增群
臣赋诗(详辟/雍一) 天子亲割(详辟/雍一) 召会任延(汉任延为/颍川守永)
(平二年召/会辟雍) 召拜承宫(汉明帝永平中临辟/雍召拜承宫为博士) 圜桥观
听 临雍赋诗(俱详辟/雍一) 诸王来会(汉永平二年冬诸/王来会辟雍事毕)
(归/藩) 儒者为荣(汉伏恭永平四年帝临辟雍于/行礼中拜为司空儒者以为荣)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7a 页 WYG0986-0151c.png
  辟雍三
原赋后汉李尤辟雍赋曰太学既崇三宫既章灵台司
天群曜弥光太室宗祀布政国阳辟雍岩岩规矩圆方
阶序牖闼双观四张流水汤汤造舟为梁神圣班德由
斯以匡王公群后卿士具集攒罗鳞次差池杂遝延忠
信之纯一兮列左右之貂珰三后八蕃师尹群卿加休
庆德称寿上觞戴甫垂毕其仪跄跄是以乾坤所周八
极所要夷戎蛮羌儋耳哀牢重译响应抱珍来朝南金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7b 页 WYG0986-0151d.png
大辂玉象犀龟 晋傅休奕帝幸辟雍乡饮酒赋曰时
皇帝枉万乘之尊兮以幸辟雍卤簿齐列群官正容侍
卫参差阶戟百重乃延卿士乃命王公是日也定小会
之常仪兮飨殊俗而见远邦连三朝以考学兮览先贤
之异同
增诗汉班固辟雍诗曰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圣王涖止
造舟为梁皤皤国老乃父乃兄抑抑威仪孝友光明
原颂陈徐陵皇太子临辟雍颂曰臣闻天大王大详于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8a 页 WYG0986-0152a.png
道德之言天文人文显于爻象之说是以大君革命黔
首所以庇焉圣人创物文籍所以生焉咸由此道制为
民极莫不对越上灵裁成庶𩔖济世育德昭彼昆虫皇
帝世膺下武体兹上德握天镜而渡河图执玉衡而运
乾象皇太子耀彼重离光兹匕鬯仪天以文化成天下
侍中国子祭酒新安王宗室羽仪衣冠准的惟善为乐
造次必儒粤以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受诏弘宣发论
语题摄齐升堂抠衣即席对扬天人开辟大训清言既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8b 页 WYG0986-0152b.png
吐精义入神副德爰动音辞锋起问难泉涌辨纷纶之
异定伦理之疑玉振锵锵云浮雨布介王奉系圣踪驰
辨秀出信令张禹惭其师法何晏忸其训诂穆穆焉洋
洋焉此实虞朝之盛德生民之壮观者也臣抑又闻之
鲁颂聿兴史克宣其懿晋雍大启王廙逞其词所以述
休平之风扬君上之德陵以下才敢为颂曰皇运勃起
膺图受命紫盖东临黄旌南映积仁累德重明叠圣四
海无浪三阶已平储驾戾止和鸾有声弘风讲肆崇儒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9a 页 WYG0986-0152c.png
肃成丹书贵道黄金贱籯洙泗兴业阙里增荣
增铭汉李尤辟雍铭曰惟王所建方中圆外清流四匝
荡涤浊秽
  太学一
原杜氏通典曰有虞氏大学为上庠小学为下庠 夏
后氏太学为东序小学为西序(次序先王之/道而学之) 殷制太
学为右学小学为左学又曰瞽宗(王制曰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宗)
(尊也瞽无目之名以喻童/蒙又云瞽矇之所尊也) 周制太学为东胶小学为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9b 页 WYG0986-0152d.png
虞庠(胶之言纠也所以纠收学士也郑注祭义云/周有四郊之虞庠也以小学为虞庠之制)又曰
天子曰辟雍(崔灵恩云学制有二一云制与明堂同体/五室四堂在一基之上四方堂则以其方)
(名学中央堂谓之太学一云凡立学之法有四郊及国/中在东郊曰东学并方名之在国中谓之大学故郑注)
(祭义曰周有/四郊之虞庠)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
适子国之俊秀皆造焉(王子王之庶子也/群后公及诸侯)乐正崇四术
立四教(乐正乐官之长掌国子之教幼者教之于小学/长者教之于大学尚书传曰年十五始入小学)
(十八始/入大学)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也)
(秋冬阴也书礼/者事事亦阴也)师氏掌以美诏王(马融曰美美道也告/王以善道师者教人)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0a 页 WYG0986-0153a.png
(以事而谕诸/德也美音美)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马融/曰德)
(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至德者中德/也郑元曰至德中和之德覆帱持载含容者也)二曰敏
德以为行本(敏德仁义/顺时者也)三曰孝德以知逆恶(马融曰教/以孝德使)
(知逆恶之不可为也郑元曰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也)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
父母(善事父母之/行尽其爱敬)二曰友行以尊贤良(马融曰教以朋/友之行使择益)
(友/)三曰顺行以事师长(马融曰师德所/不如也长老者)凡国之贵游子
弟学焉(王公之子弟游/无官司者也)凡学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
羽籥皆于东序(干盾也戈勾孑戟也干戈万舞象武用/动作之时学之羽籥籥舞象文用安静)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0b 页 WYG0986-0153b.png
(之时学之诗云左/手执籥右手秉翟)春诵夏弦太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
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周/立)
(三代之学学书于有虞氏之学典谟之教所兴也学舞/于夏后氏之学文武中也学礼乐于殷之学功成治定)
(与已同也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阳用/事则学之以声阴用事则学之以事者也)大学之礼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尊师重道不使处臣/位武王践祚召师尚)
(父问焉曰昔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其端不可见与师/尚父曰在丹书王欲闻之则齐矣王齐三日端冕师尚)
(父亦端冕奉书而入负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师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而西折而南东面而立师)
(尚父西面/道书之言)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业必先/王经典)古之教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1a 页 WYG0986-0153c.png
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术当为遂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
(朝夕坐于门侧之堂谓之塾周礼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党属于乡遂在远郊之外)比年入
学中年考校(中间也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三岁大比乃考焉)一年视离经辨
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
友谓之小成九年知𩔖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
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
道也王制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
以防民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1b 页 WYG0986-0153d.png
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司徒(地官卿掌/邦教者)命乡
简不率教者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
学不变王亲视学(亦谓使习礼以化之也不变王又亲/临视重弃贤者之子孙也此习礼皆)
(于大/学也)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率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
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中年考校而又不变转/徙其居觊其见新人有)
(所化/也)不变移之郊(郊乡界之外/也稍出远之)不变移之遂(遂郊外也/大夫掌使)
(习礼/也)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远方九州之外也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学从此)
(缺/矣)周礼曰大司乐职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郑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2a 页 WYG0986-0154a.png
康成注云成均五帝之学成均之法者其遗礼可法也
 又云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
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
九数郑注云养国子以道者以师氏之德行审谕之而
后教之以艺也 又云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
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 礼记云大司成论说在东序
郑注云论说课其义之深浅才能优劣 增学记曰君
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道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2b 页 WYG0986-0154b.png
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尚书大
传使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适子十有三年始入小
学见小节焉践小义焉二十入大学见大节焉践大义
焉故入小学知父子之道长幼之序入大学知君臣之
义上下之位故为君则君为臣则臣为父则父为子则
子 大戴礼注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此
太子之礼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适子
十三入小学二十入大学此王子入学之期内则曰十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3a 页 WYG0986-0154c.png
年就外傅谓公卿以下教子于家也 礼大司乐合国
之子弟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
子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 地官师氏教国子三德
(至敏/孝)三行(孝友/顺)居虎门之左司王朝使其属守王之门
外保氏教国子六艺六仪使其属守王闱(宫中之/巷门) 大
戴礼保傅篇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
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
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3b 页 WYG0986-0154d.png
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差而下不踰矣帝入
大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达
其不及则德知长而治道得矣 原汉高帝未遑庠序
之事至孝文时颇登用(言少用文/学之士也)孝景不任儒诸博士
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具官谓备/员而已)武帝立后延儒者数百
(自汉兴言易有淄川田生言书有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于燕则韩太傅婴言礼则鲁高)
(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而公孙宏为丞相封侯天下靡然向风矣)制曰盖闻
导人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废乐崩朕甚悯焉故详延天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4a 页 WYG0986-0155a.png
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详悉也方道也有/道及博闻之士也)其令礼官劝
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举遗谓经典遗/逸者求而举之)
常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
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因旧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太常择
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昭帝举贤良文
学增博士弟子员数百人至成帝时刘向请兴辟雍设
庠序帝下公卿议会向病卒成帝末增弟子员三千人
岁馀如故及王莽为宰衡欲耀众庶遂兴辟雍增元士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4b 页 WYG0986-0155b.png
之子得受业如弟子甲乙之科 光武建武五年十月
幸鲁初起太学车驾还宫幸太学赐博士弟子各有差
 增建武七年朱浮以国学既兴宜广博士之选上书
曰先建大学造立横舍车驾亲临观飨旧事策试博士
必广求详选惟贤是登 十九年拜桓荣为博士车驾
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辨明经义有
蕴藉特加赏赐又诏诸生雅歌击磬尽日乃罢 樊准
上疏曰光武受命中兴投戈讲艺息马论道孝明垂情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5a 页 WYG0986-0155c.png
古典游意经艺每享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四方
欣欣多召名儒以充礼官其馀以经术见优者布在廊
庙朝多皤皤之良华首之老每宴会则论难衎衎共求
政化详览群言响如振玉期门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
经博士议郎一人开门徒众百数化自圣躬流及蛮荒
匈奴遣伊秩訾正大车渠来入就学 章帝元和二年
五月赐博士员弟子在大学者布人三疋令郡国上明
经者口十万以上五人不满十万三人 和帝永元十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5b 页 WYG0986-0155d.png
二年三月赐博士员弟子在大学者布人三疋 安帝
延光三年三月祀孔子及七十二子于阙里壬戍还京
师幸太学 顺帝即位翟酺为将作大匠六年九月缮
起太学上言孝文始置五经博士武帝大合天下之书
孝宣论六经于石渠学者滋盛光武中兴起大学博士
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卷为海内所集明帝时辟雍始成
欲毁太学太尉赵熹以为太学辟雍皆宜兼存故并传
至今而顷颓废至为园采刍牧之处宜更修缮诱进后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6a 页 WYG0986-0156a.png
学帝从之乃以永建六年缮起太学更拓房室学者为
酺立碑铭于学云 阳嘉元年七月以太学新成试明
经下第者补弟子增甲乙科员各十人 原质帝本初
元年诏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弟就学每春秋
辄于乡射月一会有劝勉进用之端于是游学者增至
三万馀生自本初后二十四年高生皓首见拔者少桓
帝建和初诏诸学生课试补官元嘉二年诏曰书生汝
南胡宪陈留恭幸爽或六十以下常以月朔会辟雍垂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6b 页 WYG0986-0156b.png
白安贫童子颍川王通经拜太子舍人因试宪等补郎
舍人后皆限六十以上七十以下年有增减不应得试
(易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令五十在试科是应天地之数也)永寿二年复课
试诸生补郎舍人献帝建安中侍中鲍衡奏按王制立
大学小学自王太子以下皆教以诗书而升之司马谓
之贤者任之以官故能致刑措之盛立太平之化也今
学博士并设表章而无所教授兵戎未戢人并在公而
学者少可听公卿一千石六百石子弟在家及将校子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7a 页 WYG0986-0156c.png
弟见为郎舍人皆可听诣博士受业其高才秀达学通
一艺太常为作品式从之(晋挚虞决疑云汉初置博士/而无弟子后置弟子五十人)
(与博士俱共习礼仪又增/满五百人汉末至数千人) 增献帝初平四年十月太
学行礼车驾幸永福城门临观其仪赐博士以下有差
 原魏文帝黄初五年立太学于洛阳时慕学者始诣
大学为门人满二岁试通一经者称弟子不通一经罢
遣弟子满二岁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满三岁试通三
经者擢高第为太子舍人舍人满二岁试通四经者擢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7b 页 WYG0986-0156d.png
其高第为郎中郎中满二岁能通五经者擢高第随才
叙用每试不通者各随后辈复试试通如前补用 增
成帝阳朔二年诏曰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
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
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则学者无述焉为下所
轻非所以尊道德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丞相御
史其与二千石中二千石杂举可充博士位者卓然可
观 太和二年诏曰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其高选博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8a 页 WYG0986-0157a.png
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 四
年诏曰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
进趣不由典谟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其
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
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 刘馥正始中上疏曰
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馀年成者盖寡由博士选轻
诸生避役高门弟子耻非其伦学者有名而无实设教
而无功宜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8b 页 WYG0986-0157b.png
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十五皆入大学明
制黜陟 魏志王肃传自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
分崩人怀苟且纪纲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元年之后
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备博
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申告州郡有欲学者皆遣
诣太学太学始开有弟子数百人至太和青龙中中外
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多求诣太学太学诸生有
千数而诸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9a 页 WYG0986-0157c.png
竟无能习学冬来春去岁岁如是正始中有诏议圜丘
普延学士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馀人虽复分布见
在京师者尚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
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馀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
相从饱食而退嗟夫学业沉陨乃至于此是以区区私
心常贵乎数公者各处荒乱之际而能守志弥笃者也
(数公谓董遇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详等七人为儒宗) 原晋武帝初太学生
三千人太始八年有司奏太学生七十馀人才任四品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19b 页 WYG0986-0157d.png
听留诏曰已试经者留之大臣子弟堪受教者令入学
其馀遣还郡国咸宁二年起国子学(法周礼国子贵游/子弟国子受教于)
(师者/也)惠帝元康三年以人多猥杂欲辨其泾渭于是制
立学官品第五品以上得入国学 增王导上书曰自
顷皇纲失统颂声不兴将二纪矣先进忘揖让之容后
生惟金鼓是闻干戈日寻俎豆不设先王之道弥远非
所以端本靖末也今若择朝之子弟并入于学选明博
修礼之士而为之师化成俗定莫尚于斯帝从之征南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0a 页 WYG0986-0158a.png
将军戴邈言庠序废宜向道崇儒以励风化琅琊王从
之始立大学 原东晋元帝时太常贺循上言尚书被
符经置博士一人又多故历纪儒道荒废学者能兼明
经义者少且春秋三传俱出圣人而义归不同自前代
通儒未有能通得失兼而学之者也况今学义甚颓不
可令一人总之今宜周礼仪礼二经置博士二人春秋
三传置三人其馀则经置一人合八人太常车胤上言
按三汉旧事博士之职惟举明经之士迁转各以本资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0b 页 WYG0986-0158b.png
初无定班魏及中朝多以侍中常侍儒学最优者领之
职虽不同汉氏尽于儒士之用其揆一也今博士八人
愚谓宜依魏氏故事择朝臣一人经学最优者不系位
之高下常以领之每举太常共研厥中其馀七人自依
常铨选太兴初欲脩立学校惟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
文孔氏毛诗周官礼记论语孝经郑氏春秋左传杜氏
服氏各置博士一人其仪礼公羊榖梁及郑易皆省不
置博士(太常荀崧上疏曰昔武皇帝崇儒术以贾马郑/杜服孔王何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1a 页 WYG0986-0158c.png
(十九人二十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犹选张华刘/实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二)
(博士旧员十有九人今五经合九人准古计今犹未中/半九人以外犹宜增置周易有郑氏注其书根源诚可)
(深惜仪礼所谓曲礼也郑元于礼特明皆有證据昔周/之衰孔子作春秋左丘明子夏造膝亲受孔子没丘明)
(撰其所闻为之传微辞妙旨无不精究公羊高亲受子/夏立于汉朝多可采用谷梁赤师徒相传诸所发明或)
(是左氏公羊不载亦足有所订正臣以为/宜各置一人以传其学遇王敦难不行)孝武帝太元
初于中堂立行太学于时无复国子生置太学生六十
人国子生权铨大臣子孙六十人事讫罢(其国子生见/祭酒国子单)
(衣角巾执经一/卷以代手板)自穆帝至孝武并以中堂为太学太元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1b 页 WYG0986-0158d.png
九年尚书谢石请兴复国学以训胄子颁下州郡普脩
卿校帝纳其言明年选公卿二千石子弟生增造庙房
屋百五十五间而品课无章君子耻与其列国子祭酒
殷茂上言臣闻旧制国学生皆取冠族华胄比列皇储
而中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诏虽褒纳竟不施行
增袁瑰成帝咸康三年上疏曰若得给其宅地备其学
徒博士僚属粗有其官则臣之愿也疏奏成帝从之国
学之兴自瑰始 原宋武帝诏有司立学未就而崩文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2a 页 WYG0986-0159a.png
帝元嘉二十年立国学二十七年废明帝太始中初置
总明观祭酒一人有元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
增通鉴元嘉十五年豫章雷次宗好学隐居庐山尤明
三礼毛诗以处士召至建康为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
授置生百馀人帝雅好文艺十六年使丹阳尹何尚之
立元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
文学并次宗儒学为四学帝数幸次宗学馆令以巾褠
侍讲资给甚厚又除给事中不就久之还山又筑室于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2b 页 WYG0986-0159b.png
钟山西为招隐馆使为太子诸王讲自华林东门入延
贤堂就业时国子学未立朱膺之庾蔚之并以儒学监
总诸生 原齐高帝建和四年诏立国学置学生可五
十人取王公以下子孙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家去都
二千里为限帝崩乃以国讳废学武帝永明三年诏立
学乃省总明观召公卿以下子弟置生二百二十人其
年秋中悉集东昏侯永元初诏依永明旧事废学时有
司奏国学太学两存焉(领国子助教曹思文上表曰古/之建国君人者必教学为先将)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3a 页 WYG0986-0159c.png
(以节其邪情化人成俗今制书既下而废学先闻将恐/观国之光有所阙也若有国讳宜废昔汉武立学爰洎)
(元始百馀年中未尝暂废其间岂无国讳永明以德太/子故废斯非古典寻国之有学本以兴化致理故记云)
(天子出征受命于祖受成于学今之国学即古之太学/天子入国学以行礼也太子入国学以让齿也太学之)
(与国学斯是晋代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然贵贱士庶/皆须教国学太学两存之也时立学太尉王俭复依晋)
(代国子生单衣角/巾执经代手板也) 增宣武时复诏营国学树小学于
四门大𨕖儒生以为小学博士员四十人虽黉宇未立
而经术弥显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
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馀人小者犹数百州举茂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3b 页 WYG0986-0159d.png
异郡举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 梁武帝天监四年
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又置胄子律博士 五年置集雅
馆以招远学 又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
皆入学幸国子学策试胄子赐训授之司各有差 陈
天嘉以后稍置学官虽博延生徒成业盖寡其所采掇
盖亦梁之遗儒 齐时师保凝丞皆赏勋旧国学博士
徒有虚名惟国子一学生徒数十人耳胄子以通经进
仕者惟博陵崔子发广平宋游卿而已 周武帝保定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4a 页 WYG0986-0160a.png
三年幸太学以太傅燕公于谨为三老而乞言焉天和
九年诏诸胄子入学但束修于师不劳释奠释奠者学
成之祭自今永以为式 原隋文帝开皇中国子寺不
𨽻太常自前代皆属太常也 增炀帝即位后开庠序
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徵辟儒生远近毕至使
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以奏闻于
时旧儒多已凋亡惟信都刘士元河间刘光伯拔萃出
𩔖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诸经义疏缙绅咸宗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4b 页 WYG0986-0160b.png
师之既而外事四夷戎马不息师徒怠散盗贼群起方
领矩步之徒亦转死沟壑经籍湮没于灰烬矣 原唐
贞观五年太宗数幸国学遂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国学
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
十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无何高丽百济
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之内八
千馀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置弘文馆于上台生徒三
十人置崇文馆于东宫生徒二十人(皆以皇族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5a 页 WYG0986-0160c.png
(大功以上亲散官一品中书门下平章事六尚书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正三品供奉官三品子孙京官)
(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子孙为之并尚书省补)西京国子监领六学(生徒皆/尚书省)
(补/)一曰国子学生徒三百人(分习五经一经六十人以/文武官三品以上及国公)
(子孙从二品以/上之曾孙为之)二曰太学生徒五百人(每一经百人以/四品五品及郡)
(县公子孙及从三/品之曾孙为之)三曰四门学生徒千三百人(分经之/制与大)
(学同其五百人以六品七品及侯伯子男之/子为之其八百人以庶人之俊造者为之)四曰律学
生徒五十人(取年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以八品/九品子孙及庶人之习法令者为之)五曰
书学生徒三十人(以习文字/者为之)六曰算学生徒三十人(以/习)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5b 页 WYG0986-0160d.png
(计数者/为之)凡二千二百一十人州县生徒有差凡诸学皆
有博士助教授其经艺每岁仲冬郡县馆监课试其成
者长吏会属寮设乡饮之礼 增高宗龙朔二年东都
置国子监明年以书学𨽻兰台算学𨽻秘阁律学𨽻详
刑 中宗神龙二年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
学皆行束修之礼礼于师国子太学各绢三匹四门学
绢二匹俊士及律书算学州县各绢一匹皆有酒脯其
束修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 诏宗室三等以下五等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6a 页 WYG0986-0161a.png
以上未出身愿宿卫及任国子生其学业成而堪贵者
宗正寺试送监举如常法三卫番下有愿入学者听附
国子监太学及律馆习业藩王及可汗子孙愿入学者
附国子学读书 明皇开元五年始令乡贡明经进士
见讫国子监谒先师学官开讲问义有司为设食清资
五品以上官及朝集使皆往阅礼 七年又令弘文崇
文国子生季一朝参又敕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
品子若庶人以二十一以下通一经及未通经而聪悟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6b 页 WYG0986-0161b.png
有文词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即诸州贡举省试不
第愿入学者听 天宝十二载敕天下罢卿贡举人不
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选代宗广德二年诏曰古
者设太学教胄子虽年谷不登兵革或动而俎豆之事
不废顷年戎车屡驾诸生辍讲宜追学生在馆习业度
支给厨米 国子监成以鱼朝恩行内侍监判国子监
事中书舍人常衮言成均之任当用名儒不宜以宦者
领之不听命宰相以下送朝恩上 宪宗元和二年置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7a 页 WYG0986-0161c.png
东都监生一百员自天宝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永泰
中虽置西监生而馆无定员于是始定生员西京国子
馆生八十人太学七十人四门三百人广文六十人律
馆二十人书算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太学十五
人四门五十人广文十人律馆十人书馆三人算馆二
人 后唐天成三年正月中书门下奏以祭酒之资历
朝所贵爰从近代不重此官况属圣朝方勤庶政须弘
雅道以振时风望令宰臣一员兼判国子祭酒敕宜令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7b 页 WYG0986-0161d.png
宰臣崔协兼判其年八月十一日宰臣兼判国子祭酒
崔协奏请国子监每年祗置监生二百员候解送至十
月三十日满数为定又请颁下诸道州府各置州学如
有乡党备谙文行可举者录其事实申监司方与解送
但一身就业不得影庇门户兼太学书生亦依此例不
得因此便取公牒辄免本户差役又每年于二百人数
内不系时节有投名者先令学官考试校其学业深浅
方议收补姓名敕宜依 宋初增修国子监学舍修饰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8a 页 WYG0986-0162a.png
先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东西
廊之板壁 仁宗庆历二年侍讲王洙言国子监每科
场诏下许品官子弟试艺给牒充广文太学律学三馆
生或至千馀人即随秋试及科场罢则生徒散归考官
倚席若此但为游士寄应之所殊无国子肄习之法国
子监详定请自今试补学生听读五百日方许取解又
国子监惟七品以上子孙试补八品以下至庶人子弟
不与致容伪妄请仿唐制立四门学示国家育才之广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8b 页 WYG0986-0162b.png
诏可 四年判监王拱辰等言首善自京师汉太学二
百四十房千八百馀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
间今国子监才二百楹不足以容学者请以锡庆院为
太学从之明年三司言更造锡庆院乏财费多乃复以
太学为锡庆院 皇祐末以胡瑗为国子监讲书专管
勾太学数年进天章阁侍讲犹兼学正瑗在学时每公
私试罢掌仪率诸生会于首善令雅乐歌诗乙夜乃散
诸斋亦自歌诗奏琴瑟声彻于外瑗在湖学教法最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9a 页 WYG0986-0162c.png
备始建太学有司请下湖学取瑗之法以为太学法至
今为著令 神宗熙宁元年增太学生员庆历中尝置
内舍生二百人至是又增置一百寻诏以九百人为额
 四年侍御史邓绾言国家治平百馀年虽有国子监
仅容释奠斋庖而生员无所容至于太学未尝营建止
假锡庆院廊庑数十间生员才三百人请以锡庆院为
太学仍修武成王庙为右学乃诏尽以锡庆院及朝集
院西庑建讲书堂四诸生斋舍官掌事者直庐略具自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29b 页 WYG0986-0162d.png
主判官外益至直讲总而为十员率二员共讲一经委
中书选差或主判官奏举生员釐为三等初入学为外
舍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员以百内舍二百外
舍不限员各以其经从所讲官受学月考试举业优等
上中书其正录学谕以上舍生为之经各二员学行卓
异者主判直讲复保上中书审察奏除官先有职掌者
已受官仍与旧职俟直讲教授有阙次第选用 哲宗
元祐六年岑象求等言国学设师生而禁其谒见无从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0a 页 WYG0986-0163a.png
叩问礼部详度许从长贰请益仍立讲训考课之式私
试既不锁宿则是日讲说亦不废 徽宗崇宁元年命
将作少监李诫即城南门外相地营建外学是为辟雍
蔡京又奏古者即内外皆有学周成均盖在邦中而党
庠遂序则在国外臣亲承圣诏天下皆兴学贡士即国
南建外学以受之俟其行艺中率然后升诸太学凡此
圣意悉与古合今上其所当行者太学专处上舍内舍
而外学则处外舍生太学上舍本额一百人内舍二百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0b 页 WYG0986-0163b.png
人今贡士盛集欲增上舍至二百人内舍六百人外舍
三千人外学为四讲堂百斋斋列五楹一斋可容三十
人士初贡至皆入外学经试补入上内舍始得进处太
学太学外舍亦令出居外学俟学成奏行之其敕令格
式悉用太学见制国子祭酒总治学事外学官属司业
丞各一人稍减太学博士正录员归外学仍增博士为
十员正录为五员学生充学谕者十人直学二人俟贡
士至为之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立考选法 诏取士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1a 页 WYG0986-0163c.png
皆从学校三舍废科举法 大观三年提举淮东常平
徐畈言荫补入官人须𨽻学及一年不犯上三等罚方
许就铨试尝再入等即免铨试公私试尝为第一人比
铨试推恩从之 高宗建炎初诏即驻跸所置国子监
立博士二员以随驾之士三十六人为监生 十三年
始建太学置祭酒司业各一员博士三员正录各一员
养士七百人上舍生三十员内舍生百员外舍生五百
七十员凡诸道住本贯学满一年三试中选不犯第三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1b 页 WYG0986-0163d.png
等以上罚或虽不住学而曾两预释奠及齿于乡饮酒
者听取应充弟子员是岁秋季始开补就试者五千人
自后春秋两补三舍旧法凡四百十条绍兴重修视元
丰尤密 王㬇知临安府括民间冒占白地钱岁入十
二万缗有奇为太学养士之费 孝宗隆兴三年黄伦
以两优释褐自绍兴建学至是始有两优用崇宁恩例
授承务郎国子录 光宗绍熙三年礼部侍郎倪思请
混补以徕多士诏两省台諌可否于是礼部尚书赵汝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2a 页 WYG0986-0164a.png
愚等合奏曰伏奉诏书讲论混补之法盖有根本之论
稍师古始而言我国家恢儒右文列圣一揆内自京师
外至郡县皆有学庆历以后文物彬彬几与三代同风
迨至崇宁创行舍法诚得党庠遂序之遗意故一时学
者粗知防检非冠带不敢行于道路遇乡曲之长及学
校之职则敛容而避之习俗诚美矣而其失也在于专
习经义崇尚老庄废黜春秋绝灭史学又罢去科举遂
使寒酸之士进取无他途事理俱违旋行废革炎祚中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2b 页 WYG0986-0164b.png
兴始建太学于行都行贡举于诸郡然奔竞之风胜忠
信之俗违亦惟荣辱升沉皆不由乎学校至于德行道
艺惟取决于糊名苟为雕篆之文无复进修之志视庠
序如传舍目师儒如路人季考月书尽成文具臣请远
稽古制近酌时宜不烦朝廷建官不劳有司增费惟重
教官之选仍假守贰之权仿舍法以育才因大比而取
士考终场之数定所贡之员期以次年试于太学庶几
士修实行不事虚文渐复淳风仰裨大化有三舍之利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3a 页 WYG0986-0164c.png
而无三舍之害其诸州教养课试升贡之法下有司条
上思议遂寝时朱熹门人或问三舍法如何熹曰欠去
根头理会若太学无非望之恩又于乡举额窄处增之
则人自安乡里矣 宁宗庆元二年以国子生员多伪
滥制自今职事官期亲釐务官子孙乃得试补凡监学
生皆给绫牒若告谒在外遇科举则试于漕司 元太
宗六年以冯志常为国子学总教命侍臣子弟十八人
入学 世祖至元八年正月始下诏立京师蒙古国子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3b 页 WYG0986-0164d.png
学教习诸生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选子弟俊秀者入
学然未有员数 至元十四年立国子学而定其制设
博士通掌学事分教三斋凡读书必先教经小学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博士助教
亲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亦以次而传习之次之抽签
令诸生复说其功课对属诗章经解史评则博士出题
生员具稿先呈助教俟博士既定始录附课簿以凭考
校 至顺二年制举童子皆以天资颖悟超出儿辈或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4a 页 WYG0986-0165a.png
能默诵经文书写大字或能缀缉辞章讲说经史并令
入国子学教育之惟张泰山尤精篆籀陈元麟能通性
理叶留耕问以四书大义则对曰无过事父母能竭其
力事君能致其身时人以远大期之 原班彪奏曰臣
闻师曰太学明堂辟雍者礼乐之府诗书之林也 增
三辅旧事曰汉太学在长安门东书社门立五经博士
员弟子万馀人学中有市有狱光武东迁学乃废 黄
图曰礼小学在公宫之南太学在城南就阳位也去城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4b 页 WYG0986-0165b.png
七里王莽为宰衡起灵台作长安门宫南去提三百步
起国学于郭内之西南为博士之宫寺门北出正于其
中央为射宫门西出殿堂南向为墙选士肄射于此中
此之外为博士舍三十区周环之此之东为长满仓北
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
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书传记笙磬乐相与买卖雍
雍揖让或论说槐下其东为太学宫寺门南出置令丞
吏诘奸宄理词讼五博士领弟子员三百六十六经三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5a 页 WYG0986-0165c.png
十博士弟子万八百人主事高弟侍讲各二十四人学
士同舍行无远近皆随檐雨不涂足暑不暴首 司马
氏曰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孔子曰辞达
而已矣然则史者儒之一端文者儒之馀事至于老庄
虚无固非所以为教也夫学者所以求道天下无二道
安有四学哉 东坡苏氏曰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
嘘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
中其取士议政可谓近古然卒为党锢之祸何也曰此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5b 页 WYG0986-0165d.png
王政也王者不作士自以其私意行之于下祸败固宜
 致堂胡氏曰东晋请建学校者惟戴邈与袁冯三君
子恳恳言之而终不能革清谈之俗还孔孟之教任是
责者其庾亮乎 朱子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自
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
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
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
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脩已治人之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6a 页 WYG0986-0166a.png
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太学二
原右学(殷/制) 东胶(周/制) 学官(汉立太/学之官) 书府 教胄子
(虞书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注胄子国子也) 纠学士(通典东胶所/以纠收学士) 养俊
(魏文侯孝经传曰太学中学/也庠言养也所以养俊德也) 示敬道(学记曰太学/始教皮弁祭)
(菜示敬/道也) 博士掌教(刘馥疏曰宜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
师氏诏王(详学/一) 教学为先(古者建国/教学为先) 入学以齿(皆/以)
(长幼为序不/以尊卑为差) 承师问道(详大戴礼/见学一) 化民成俗(详学/一)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6b 页 WYG0986-0166b.png
 增教养(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论说(礼记大司/成论说在)
(东/序) 光武立学(东观汉记光武/五年初起太学) 裴頠刻经(晋惠帝时/裴頠奏脩)
(太学刻/写石经) 三代学(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四代学(见/礼)
(记详/学一) 汉设学(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 唐广学(太宗广/学舍千)
(三百/区) 补弟子(后顺帝纪/详学一) 增游学(顺帝感翟酺之言/乃更脩黉宇凡所)
(造搆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馀人) 圜桥门(详学/一) 祭瞽
(详学/一) 营国子监(建隆三年始营国子监置学舍诏/有司增脩祠宇塑绘先圣先儒之)
(像车驾/临幸) 广锡庆院(庆历四年王拱辰言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请以锡庆院为太学)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7a 页 WYG0986-0166c.png
 (葺讲殿备/乘舆临幸) 原传习雅言 讨论大义 扬先儒之风
  知要道之善 既阐文明之教咸五登三 将令儒
 学之徒闻一知十
   太学三
 原铭后汉李尤太学铭曰汉遵礼典崇兴六艺修周之
 礼扫秦之弊褒建儒宫广置异记开延学者劝以爵位
 增表宋苏轼贺驾幸太学表辇回原庙既崇广孝之风
 幄次儒宫复示右文之化礼行一日风动四方臣闻五
御定渊鉴类函 卷一百六十 第 37b 页 WYG0986-0166d.png
 学之临三代所共盖天子不敢自圣而盛德必有达尊
 在汉永平始举是礼虽临雍拜老有先王之规而正坐
 自讲非人主之事岂如允哲退托不能奠爵伏兴意默
 通于先圣横经问难言各尽于诸儒恭惟皇帝陛下文
 武宪邦聪明齐圣大度同符于艺祖至仁追配于昭陵
 爰举旧章以兴盛节臣早尘法从久侍经帏永矣驰诚
 想闻合语于东序斐然作颂行观献馘于西戎
御定渊鉴𩔖函卷一百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