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719-069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性理精义卷七
  学类一
    小学
  程子曰古之人自能食能言而教之是故大学之法以
   豫为先盖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则当以格言至
   论日陈于前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者日复
  一 日虽有谗说摇惑不能入也若为之不豫及乎稍
卷七 第 1b 页 WYG0719-0694b.png
  长意虑偏好生于内众口辩言铄于外欲其纯全不
   可得已○古人虽胎教与保傅之教犹胜今日庠序
  乡党之教古人自幼学耳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而
  不见异物故易以成就今人自少所见皆不善才能
  言便习秽恶日月销铄更有甚天理○人多以子弟
  轻俊为可喜而不知其可忧也有轻俊之质者必教
   以通经学使近本而不以文辞之末习则所以矫其
  偏质而复其德性也
卷七 第 2a 页 WYG0719-0695a.png
朱子曰古者初年入小学止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
 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
 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古人都
 从小学中学所以大来都不费力如礼乐射御书数
 大纲都学了及其长也便止理会穷理致知功夫而
 今自小已失补填实难但须庄敬诚实立其基本逐
 事逐物理会道理就切身处理会旋去理会礼乐射
 御书数○问大学与小学不是截然为二小学是学
卷七 第 2b 页 WYG0719-0695b.png
 其事大学是穷其理以尽其事否曰只是一事小学
 是学事亲学事长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其所以
 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古人于小学存养已
 熟根基已深厚到大学只就上面点化出精彩如今
 全失了小学工夫只得教人以敬为主收敛身心却
 方可下功夫或云敬当不得小学某看来小学却未
 当得敬敬是彻上彻下工夫虽作到圣人田地也放
 下敬不得○刘元城有言子弟宁可终岁不读书不
卷七 第 3a 页 WYG0719-0695c.png
 可一日近小人此言极有味○问女子亦当有教自
 孝经之外如论语止取其面前明白者教之如何曰
 亦可如曹大家女戒温公家范亦好○作小学题辞
 云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凡此厥
 初无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见爱亲敬兄忠君弟
 长是曰秉彝有顺无强惟圣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
 末万善足焉众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颓其纲安此暴
 弃惟圣斯恻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支小学之
卷七 第 3b 页 WYG0719-0695d.png
 方洒扫应对入孝出恭动罔或悖行有馀力诵诗读
 书咏歌舞蹈思罔或逾穷理修身斯学之大明命赫
 然罔有内外德崇业广乃复其初昔非不足今岂有
 馀世远人亡经残教弛蒙养弗端长益浮靡乡无善
 俗世乏良材利欲纷拿异言喧豗幸兹秉彝极天罔
 坠爰辑旧闻庶觉来裔嗟嗟小子敬受此书匪我言
 耄惟圣之谟
问教小儿以何为先吕氏祖谦曰先教以恭谨不轻忽
卷七 第 4a 页 WYG0719-0696a.png
 不躐等读书乃馀事今日之有资质者父兄便教以
 科举之文不容不躐等皆因父兄无识见至有以得
 一第便为成材者
真氏德秀曰小学之书先载胎教之法而后以内则之
 文继之列女传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
 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
 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
 形容端正才过人矣此言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
卷七 第 4b 页 WYG0719-0696b.png
 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也合列女传与内则二篇观之
 则小学之教略备矣
吴氏澄曰古之教者子能食而教之食子能言而教之
 言欲其有别也而教之以异处欲其有让也而教之
 以后长因其良知良能而导之而未及乎读诵也教
 之数教之方教之日与夫学书计学幼仪则既辩名
 物矣而亦非事夫读诵也弟子之职曰孝曰弟曰谨
 曰信曰爱曰亲行之有馀力而后学文今世童子甫
卷七 第 5a 页 WYG0719-0696c.png
 能言不过教以读诵而已其视古人之教何如也然
 古人岂废读诵哉戴氏记拾曲礼遗经句三言或四
 言管氏书载弟子职一篇句四言或五言六言皆韵
 语句短而音谐盖取其读诵之易而便于童习也古
 书阙而教法泯俗閒教子率以周兴嗣千文李瀚蒙
 求开其先读诵虽易而竟何所用
  总论为学之方
伊川程子始游太学试颜子所好何学论论云圣人之
卷七 第 5b 页 WYG0719-0696d.png
 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
 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
 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至与曰然学之道如何曰
 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朱子/解云)
 (真为本体静为未感下文所谓未发即静之谓也所/谓五性即真之谓也然则仁义礼智信乃所谓未发)
 (之蕴而性/之真也与)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
 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
 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
卷七 第 6a 页 WYG0719-0697a.png
 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故曰性其情
 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
 之故曰情其性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
 而诚则圣矣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
 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
 则知其性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故洪范曰思曰
 睿睿作圣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
 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
卷七 第 6b 页 WYG0719-0697b.png
 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
 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故颜子所事
 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尼
 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
 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此
 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视听言动皆礼矣所异于圣
 人者盖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颜子
 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故曰颜子之与圣人相
卷七 第 7a 页 WYG0719-0697c.png
 去一息孟子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
 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颜子之德可谓充实而有
 光辉矣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
 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所谓化之者入于神而自
 然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之谓也孔子曰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踰矩是也或曰圣人生而知之者也今谓可
 学而至其有稽乎曰然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反
 之也性之者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学而知之者也
卷七 第 7b 页 WYG0719-0697d.png
 又曰孔子则生而知也孟子则学而知也后人不达
 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
 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词为工荣华其言
 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张子
 问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明道程子曰所
 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
 外牵已而从之是以已性为有内外也且以性为随
 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
卷七 第 8a 页 WYG0719-0698a.png
 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
 可遽语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
 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
 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
 从尔思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
 也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人之
 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
 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
卷七 第 8b 页 WYG0719-0698b.png
 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
 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
 氏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
 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
 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当
 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
 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
 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
卷七 第 9a 页 WYG0719-0698c.png
 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发而
 难制者惟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
 是非亦可以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朱子解曰定性者存养之功至而得性之本然也性/定则动静如一而内外无间矣天地之所以为天地)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以其定乎君子之学亦以求/定而已矣故廓然而大公者仁之所以为体也物来)
 (而顺应者义之所以为用也仁立义行则性定而天/下之动一矣所谓贞也夫岂急于外诱之除而反为)
 (是憧憧哉然常人之所以不定者非其性之本然也/自私以贼夫仁用智以害夫义是以情有所蔽而憧)
 (憧耳不知自反以去其所蔽顾以恶外物为心而反/求照于无物之地亦见其用力愈劳而烛理愈昧益)
卷七 第 9b 页 WYG0719-0698d.png
 (以憧憧而不自知也艮其背则不自私矣行无事则/不用智矣内外两忘非忘也一循于理不是内而非)
 (外也不是内而非外则大公而顺应尚何事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怒大公而顺应天理之极也众人之)
 (喜怒自私而用智人欲之盛也忘怒则公观理则顺/二者所以自反而去蔽之方也夫张子之于道固非)
 (后学所敢议然意其强探力取之意多涵泳完养之/功少故不能无疑于此程子以是发之其旨深哉)
 (案学者所以复其性也离乎性以言学非圣贤之学/也二程好学论定性书二篇备言此意太极西铭而)
 (外此二篇者乃传道之微/言故取以冠为学之首)
 ○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便
 是约处易之乾卦言圣人之学坤卦言贤人之学惟
卷七 第 10a 页 WYG0719-0699a.png
 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至于圣人
 亦止如是更无别途穿凿系累自非道理故有道有
 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不
 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心所蔽则欿然而馁却甚小
 也思无邪无不敬只此二句循而行之安得有差有
 差者皆由不敬不正也
 (案系累则不能廓然大公无敬以直内之故也穿凿/则不能物来顺应无义以方外之故也始言敬后言)
 (无不敬皆敬之事始言明理后言思无邪皆义之事/此条即定性书之意而直指出敬义两字尤使学者)
卷七 第 10b 页 WYG0719-0699b.png
 (知所用力之/方故以相附)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敬义夹持直上达
 天德自此○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
 精惟一所以至之允执厥中所以行之○今之学者
 有三弊溺于文辞牵于诂训惑于异端苟无是三者
 则必求归于圣人之道矣○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
 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所造有浅深则由勉与不勉
 也○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则大本已
卷七 第 11a 页 WYG0719-0699c.png
 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则是伪也今之学者大抵为
 名为名与为利清浊虽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螟
 蛉蜾蠃本非同类为其气同故祝则肖之又况人与
 圣人同类者大抵须是自强不息将来涵养成就到
 圣人田地自然气猊改变○始于致知智之事也行
 所知而极其至圣之事也
张子曰慕学之始犹闻都会纷华盛丽未见其美而知
 其有美不疑步步进则渐到画则自弃也观书解大
卷七 第 11b 页 WYG0719-0699d.png
 义非闻也必以了悟为闻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少
 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
 虚此颜子之所以进也○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
 质不尔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之奥○未能立心
 恶思多之致疑既知所立恶讲治之不精讲治致思
 莫非术内虽勤而何厌所以急于可欲者求立吾心
 于不疑之地然后若决江河以利吾往逊此志务时
 敏厥脩乃来故虽仲尼之才之美然且敏以求之今
卷七 第 12a 页 WYG0719-0700a.png
 持不逮之资而欲徐徐以听其自适非所闻也○吾
 学既得于心则脩其辞命辞无差然后断事断事无
 失吾乃沛然精义入神者豫而已矣○学者大不宜
 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虚而
 为盈约而为泰亡而为有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
 学人有耻于就问便谓我胜于人病在不知求是为
 心故学者当毋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一作/命)
 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卷七 第 12b 页 WYG0719-0700b.png
杨氏时曰为已之学犹饥渴之于饮食非有悦乎外也
 以为弗饮弗食则饥渴之病必至于致死人而不学
 则失其本心不足以为人其病盖无异于饥渴者此
 固学之不可已也然古之善学者必先知所止知所
 止然后可以渐进伥伥然莫知所之而欲望圣贤之
 域多见其难矣
胡氏宏曰立志以端其本居敬以持其志志立乎万物
 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而后义可精
卷七 第 13a 页 WYG0719-0700c.png
朱子曰成已方能成物成物在成己之中须是如此推
 出方能合义理圣贤千言万语教人且从近处作去
 若有大处开拓不去即是于小处不曾尽心中庸说
 细处只是谨独谨言谨行大处是武王周公达孝经
 纶天下小者便是大者之验须是要谨行谨言从细
 处作起方能充得如此大○学者只是不为已故日
 间此心安顿在义理上时少安顿在閒事上时多于
 义理却生于閒事却熟○若不见得入头处𦂳也不
卷七 第 13b 页 WYG0719-0700d.png
 可慢也不得识得路头须是莫断若断了便不成待
 得再新整顿起来费多少力如鸡抱卵看来抱得有
 甚煖气只被他常常抱得成若把汤去汤便死若抱
 才住便冷○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
 长进○或问东莱谓变化气质方可言学曰此意甚
 善但如鄙意则以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若不读书
 穷理主敬存心而徒切切计较于昨非今是之閒恐
 亦劳而无补也○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
卷七 第 14a 页 WYG0719-0701a.png
 勉行底功夫方得○严立功程宽著意思久之自当
 有味不可求欲速之功○易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
 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语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
 为有焉能为亡学问之后断以宽居信道笃而又欲
 执德弘者人之为心不可迫促也人心须令著得一
 善又著一善善之来无穷而吾心受之有馀地方好
 若只著得一善第二般来又未便容得如此无缘心
 广而道积也○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豪析又曰愈
卷七 第 14b 页 WYG0719-0701b.png
 细密愈广大愈谨确愈高明○日用之间随时随处
 提撕此心勿令放逸而于其中随事观理讲求思索
 沈潜反覆庶于圣贤之教渐有默相契处则自然见
 得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而吾之所谓学者舍是
 无有别用力处○穷理涵养要当并进盖非稍有所
 知无以致涵养之功非深有所存无以尽义理之奥
 正当交相为用而各致其功耳○为学之道莫先于
 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
卷七 第 15a 页 WYG0719-0701c.png
 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夫天下
 之事莫不有理有以穷之则自君臣之大以至事物
 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而无纤芥之疑
 善则从之恶则去之而无豪发之累此为学所以莫
 先于穷理也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
 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
 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法顺之者为君子而吉
 背之者为小人而凶其粲然之迹必然之效盖莫不
卷七 第 15b 页 WYG0719-0701d.png
 具于经训史册之中欲穷天下之理而不即是而求
 之则是正墙面而立尔此穷理之所以必在乎读书
 也若夫读书则其不好之者固怠忽閒断而无成好
 之者又不免乎贪多而务广虽复终日勤劳不得休
 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趋迫逐而无从容涵泳
 之乐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厌哉诚能鉴此而
 反之则心潜于一久而不移自然渐渍浃洽心与理
 会而善之为劝者深恶之为戒者切矣此循序致精
卷七 第 16a 页 WYG0719-0702a.png
 所以为读书之法也若夫致精之本则在于心而心
 之为物至虚至灵神妙不测一不自觉而驰骛飞扬
 以徇物欲于躯壳之外虽其俯仰顾盻之閒盖已不
 觉其身之所在而况能反覆圣言参考事物以求义
 理至当之归乎诚能严恭寅畏常存此心使其终日
 俨然不为物欲之所侵乱则以之读书以之观理将
 无所往而不通以之应事以之接物将无所处而不
 当矣此居敬持志所以为读书之本也○横渠未能
卷七 第 16b 页 WYG0719-0702b.png
 立心恶思多之致疑此说甚好便见有次第处若是
 思虑纷然趋向未定未有个主宰如何讲学○涵养
 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
 次之不涵养则无主宰既涵养又须致知既致知又
 须力行亦须一时并了非谓今日涵养明日致知后
 日力行也要当皆以敬为本敬只是提起此心莫教
 放散则心便自明就此便穷理格物见得当如此便
 是不当如此便不是既见了便行将去今且将大学
卷七 第 17a 页 WYG0719-0702c.png
 来读便见为学次第
 (案敬即涵养盖上文分言三事而归之于/涵养须用敬也非三事之外又有所谓敬)
 ○迁善改过是脩德中𦂳要事如通书中云君子乾
 乾不息于诚便是脩德底事下面便接说迁善改过
 意正相类○荅吴晦叔书曰夫泛论知行之理若就
 一事之中而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然合夫知之浅深行之大小而言则非有以先成乎
 其小将何以驯致乎其大者哉盖古人之教自其孩
卷七 第 17b 页 WYG0719-0702d.png
 提而教之以孝弟诚敬之实及其少长而博之以礼
 乐诗书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
 以知其义理之所在而致涵养践履之功也及其十
 五成童学于大学则其洒扫应对之閒礼乐射御之
 际所以涵养践履之者略已小成矣于是不离乎此
 而教之格物以致其知焉致知云者因其所已知者
 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极其至也是必至于
 举天地万物之理而一以贯之然后为知之至而所
卷七 第 18a 页 WYG0719-0703a.png
 谓诚意正心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至是而无所
 不尽其道焉今就其一事之中而论之则先知后行
 固各有其序矣诚欲因夫小学之成以进夫大学之
 始则非涵养践履之有素亦岂能居然以杂乱纷纠
 之心而格物以致其知哉故大学之书虽以格物致
 知为用力之始然非谓初不涵养践履而直从事于
 此也又非谓物未格知未至则意可以不诚心可以
 不正身可以不脩家可以不齐也但以为必知之至
卷七 第 18b 页 WYG0719-0703b.png
 然后所以治已治人者始有以尽其道耳若曰必俟
 知至而后可行则夫事亲从兄承上接下乃人生之
 所不能一日废者岂可谓吾知未至而暂辍以俟其
 至而后行哉○涵养致知亦何所始但学者须自截
 从一处作去程子谓学莫先于致知是知在先又曰
 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则敬又在先从此推去只管
 如此○致知敬克己此三事以一家譬之敬是守门
 户之人克己则是拒盗致知是去推察自家与外来
卷七 第 19a 页 WYG0719-0703c.png
 底事伊川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不言克己
 盖敬胜百邪便自有克如诚则便不消言闲邪之意
 犹善守门户则与拒盗便是一等事不消更言别有
 拒盗底若以涵养对克己言之涵养则譬如将息克
 己则譬如服药去病盖将息不到然后服药将息到
 则自无病何须服药能纯于敬则自无邪僻何用克
 己若有邪僻只是敬心不纯只可责敬故敬则无己
 可克乃敬之效若初学则须是功夫都到无所不用
卷七 第 19b 页 WYG0719-0703d.png
 其极○平日功夫须是作到极时四边皆黑无路可
 入方是有长进处大疑则可大进若自觉有长进便
 道我已到了是未足以为大进也颜子仰高钻坚瞻
 前忽后及至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直是无去处了至
 此可以语进矣
张氏栻曰学者潜心孔孟必得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
 于义利之辨盖圣学无所为而然也无所为而然者
 命之所以不已性之所以不偏而教之所以无穷也
卷七 第 20a 页 WYG0719-0704a.png
 凡有所为而然者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此
 义利之分也自未尝省察者言之终日之閒鲜不为
 利矣非特名位货殖而后为利也斯须之顷意之所
 向一涉于有所为虽有浅深之不同而其徇已自私
 则一而已如孟子所为内交要誉恶其声之类是也
 是心日滋则善端遏塞欲迩圣贤之门墙以求自得
 岂非却行以求及前人乎使谈高说妙不过渺茫臆
 度譬犹无根之木无本之水其何益乎学者当立志
卷七 第 20b 页 WYG0719-0704b.png
 以为先持敬以为本而精察于动静之閒豪釐之差
 审其为霄壤之判则有以用吾力矣学然后知不足
 平时未觉吾利欲之多也灼然有见于义利之辨将
 日救过不暇由是而不舍则趣益深理益明而不可
 已也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
 无适而非利为己者无适而非义嗟乎义利之辨大
 矣岂特学者治己之所当先施之天下国家一也王
 者所以建立邦本垂裕无疆以义故也而霸者所以
卷七 第 21a 页 WYG0719-0704c.png
 陷溺人心贻毒后世以利故也孟子当战国横流之
 时发挥天理遏止人欲深切著明拨乱反正之大纲
 也
吕氏祖谦曰静多于动践履多于发明涵养多于讲说
 读经多于读史功夫至此然后可久可大
陈氏淳曰道之浩浩何处下手圣门用功节目其大要
 不过曰致知力行而己致其知者所以明万理于心
 而使之无所疑也力其行者所以复万善于己而使
卷七 第 21b 页 WYG0719-0704d.png
 之无不备也知不致则真是真非无以辨其行将何
 所适从行不力则所知徒为空言而盛德至善竟何
 有于我哉此大学明明德之功必以格物致知为先
 而诚意正心脩身继其后中庸择善固执之目必自
 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无他说也然二者
 亦非截然判为二事犹之行者目视足履动辄相应
 盖亦交进而互相发也其所以为致知力行之地者
 必以敬为主敬者所以提撕警省此心使之惺惺乃
卷七 第 22a 页 WYG0719-0705a.png
 心之生道而圣学所以贯动静彻终始之功也能敬
 则中有涵养而大本清明由是而致知则心与理相
 涵由是而力行则身与事相安而不复有捍格之病
 矣虽然人性均善而鲜有能从事于斯者一则病于
 安常习故而不能奋然立志以求自拔二则病于偏
 执私主而不能豁然虚心以求实见也盖必如孟子
 以舜为法于天下而我犹未免为乡人者为忧然后
 为能立志必如颜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
卷七 第 22b 页 WYG0719-0705b.png
 若无实若虚然后为能虚心既能立志而不肯自弃
 又能虚心而不敢自是然后圣门用功节目循序而
 进日有惟新之益矣
真氏德秀曰学问之道有三曰省察也克治也存养也
 是三者不容以一阙也夫学者之治心犹其治疾然
 省察焉者视脉而知疾也克治焉者用药以去疾也
 而存养者则又调燮爱护以杜未形之疾者也
许氏衡曰凡求益之道在于能受尽言或议论经旨有
卷七 第 23a 页 WYG0719-0705c.png
 见不到或撰文字有所未工以至凡在己者或有未
 善人能为我尽言之我则致恭尽礼虚心而纳之果
 有可从则终身服膺而不失其或不可从则退而自
 省也
  立志
程子曰孝其所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
 人而已矣○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博
 奕小数不专心致志犹不可得况学道而悠忽安可
卷七 第 23b 页 WYG0719-0705d.png
 得也仲尼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又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圣人有甚事来
 迫切如此文意不难会须是求其所以如此何故始
 得
张子曰有志于学者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
 不可夺志也惟患学者不能坚勇
谢氏良佐曰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
 先有根本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木
卷七 第 24a 页 WYG0719-0706a.png
朱子曰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
 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此
 是真实道理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
 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下文引成覵颜子公明仪所
 言便见得人人皆可为也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
 有进志不足以有为此学者之大病○书不记熟读
 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
卷七 第 24b 页 WYG0719-0706b.png
 人皆是志不立之病直须反覆思量究见病痛起处
 勇猛奋跃不复作此等人见得圣贤所说千言万语
 都无一字不是实语方始立得此志就此积累功夫迤
 逦向上去大有事在○为学虽有阶渐然合下立志
 亦须略见义理大槩规模于自已方寸閒若有惕然
 愧惧奋然勇决之志然后可以加之讨论玩索之功
 存养省察之力而期于有得夫子所谓志学所谓发
 愤正谓此也若但悠悠泛泛无发端下手处则恐所
卷七 第 25a 页 WYG0719-0706c.png
 谓庄敬持养必有事焉者亦且若存若亡徒劳把捉
 而无精明的确亲切至到之效也○今之为学须是
 求复其初求全天之所以与我者始得若要全天之
 所以与我者便须以圣贤为标准直作到圣贤地位
 方是全得本来之物而不失如此则功夫自然勇猛
 自然接续若无求复其初之志无必为圣贤之心只
 见因循荒废○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
 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
卷七 第 25b 页 WYG0719-0706d.png
 味向前何患不进只患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
 文字终是无得于己
陆氏九渊白鹿洞讲义云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
 不切己观省亦恐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读此不无所
 感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
 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
 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
卷七 第 26a 页 WYG0719-0707a.png
 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科举取士久
 矣名儒钜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场
 屋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
 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汨没于此而不
 能自拔则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
 所向则有与圣贤背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惟官
 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力于国事民隐以
 无负于任使之者哉从事其间更历之多讲习之熟
卷七 第 26b 页 WYG0719-0707b.png
 安得不有所喻顾恐不在于义耳诚能深思是身不
 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
 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
 行之由是而进于场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
 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勤其
 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
 ○学者且当大纲思省平时虽号为士人虽读圣贤
 书其实何曾笃志于圣贤事业往往从俗浮沈与时
卷七 第 27a 页 WYG0719-0707c.png
 俯仰徇情纵欲汨没而不能以自振日月逾迈而有
 泯然与草木俱腐之耻到此能有愧惧大决其志乃
 求涵养磨砺之方若有事役未得读书未得亲师亦
 可随处自家用力检点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所谓心
 诚求之不中不远若事役有暇便可亲书册无不有
 益者
  存养
程子曰学在知其所有又养其所有○不知性善不可
卷七 第 27b 页 WYG0719-0707d.png
 以言学知性之善而以忠信为本是曰先立乎其大
 者也○惟静者可以为学○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
 知而不在敬者今人操心不定视心如寇贼而不可
 制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当知天下无一物是合
 少得者不可恶也○要息思虑便是不息思虑○未
 有不能体道而能无思者故坐忘则坐驰有忘之心
 是则思而已矣○学者先务固在心志有谓欲屏去
 闻见知思则是绝圣弃智有欲屏去思虑则是须坐
卷七 第 28a 页 WYG0719-0708a.png
 禅入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
 不照人心不能不交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
 免此惟是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有主则虚虚
 则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谓物来夺之今夫瓶罂有
 水实内则虽江海之浸无所能入安得不虚无水于
 内则停注之水不可胜注安得不实大凡人心不可
 二用用于一事则他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也事
 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又焉有此患
卷七 第 28b 页 WYG0719-0708b.png
 乎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
 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言敬无如圣人之
 言易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
 之义○敬而无失便是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敬不
 可谓中但敬而无失即所以为中也○动容猊整思
 虑则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既不之东又
 不之西如此则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此则
 只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诚然后能敬未及诚
卷七 第 29a 页 WYG0719-0708c.png
 时却须敬而后能诚○问敬还用意否曰其始安得
 不用意若能不用意却是都无事了又问敬莫是静
 否曰才说静便入于释氏之说也不用静字只用敬
 字才说著静字便是忘也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长也必有事焉便是心勿忘勿正便是
 勿助长○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无事时如
 何存养得熟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
 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今皆废此独
卷七 第 29b 页 WYG0719-0708d.png
 有理义之养心耳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敬以
 直内是涵养意言不庄不敬则鄙诈之心生矣猊不
 庄不敬则怠慢之心生矣○或谓张绎曰吾至于閒
 静之地则洒然心悦吾疑其未善也绎以告程子程
 子曰然社稷宗庙之中不期敬而自敬是平居未尝
 敬也使平居无不敬则社稷宗庙之中何敬之改脩
 乎然则以静为悦者必以动为厌方其静时所以能
 悦静之心又安在哉
卷七 第 30a 页 WYG0719-0709a.png
张子曰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凡所动作则知所
 惧如此一二年閒守得牢固则自然心正矣○心清
 时常少乱时常多其清时即视听聪明四体不待羁
 束而自然恭谨其乱时反是如此者何也盖用心未
 熟客虑多而常心少也习俗之心未去而实心未全
 也有时而失者只为心生若熟后自不然心不可劳
 当存其大者存之熟后小者可略○静有言得大处
 有小处如仁者静大也静而能虑则小也始学者要
卷七 第 30b 页 WYG0719-0709b.png
 静以入德至成德亦只是静
谢氏良佐曰敬是常惺惺法○问敬之猊如何曰于俨
 若思时可见问学为敬不免有矜持如何曰矜持过
 当却不是寻常作事用心过当便有失要在勿忘勿
 助长之閒耳○或问正其衣冠端坐俨然自有一般
 气象某尝行之果如其说此是敬否曰不如就事上
 寻便更分明事思敬居处恭执事敬若只是静坐时
 有之却只是坐如尸也○近道莫如静斋戒以神明
卷七 第 31a 页 WYG0719-0709c.png
 其德天下之至静也
祁宽问如何是主一尹氏焞曰敬有甚形影只收敛身
 心便是主一且如人到神祠中致敬时其心收敛更
 著不得豪发事非主一而何
李氏侗答朱子书曰某曩时从罗先生学问终日相对
 静坐只说文字未尝及一杂语先生极好静坐某时
 未有知退入室中亦只静坐而已先生令静中看喜
 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此意不惟于
卷七 第 31b 页 WYG0719-0709d.png
 进学有力兼亦是养心之要○学问之道不在多言
 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真有所见虽一豪私欲之
 发亦退听矣久久用力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
 耳
朱子曰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古人言志帅心君
 须心有主张始得○尧是初头出治第一个圣人尚
 书尧典是第一篇典籍说尧之德都未下别字钦是
 第一个字如今看圣贤千言万语大事小事莫不本
卷七 第 32a 页 WYG0719-0710a.png
 于敬收拾得自家精神在此方看得道理尽看道理
 不尽只是不曾专一○学者须是培养今不作培养
 功夫如何穷得理程子言动容猊整思虑则自然生
 敬敬只是主一也存此则自然天理明又曰整齐严
 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是无非僻之干此意但涵养久
 之则天理自然明今不曾作得此功夫胸中胶扰驳
 杂如何穷得理○学者须于主一上作工夫若无主
 一功夫则所讲底义理无安著处若有主一功夫则
卷七 第 32b 页 WYG0719-0710b.png
 许多义理方始为我有功夫到时才主一便觉意思
 好卓然精明作功夫固不免有散缓时但才觉便收
 敛将来但得收敛时节多散缓之时少便是长进处
 ○古人直自小学中涵养成就所以大学之道只从
 格物作起今人从前无此功夫但见大学以格物为
 先便欲只以思虑知识求之更不于操存处用力纵
 使窥测得十分亦无实地可据大抵敬字彻上彻下
 之意格物致知乃其閒节次进步处耳○程先生所
卷七 第 33a 页 WYG0719-0710c.png
 以有功于后学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人之心性敬
 则常存不敬则不存○问敬者德之聚曰敬则德聚
 不敬则德散○问心要在腔子里若虑事应物时心
 当如何曰思虑应接亦不可废但身在此则心合在
 此○问静中常用存养曰说得有病一动一静无时
 不养○或问闲邪主一如何曰主一似持其志闲邪
 似无暴其气闲邪只是要邪气不得入主一则守之
 于内内外交相养之道也○问学者于已发处用功
卷七 第 33b 页 WYG0719-0710d.png
 此却不枉费心力曰存养于未发之前则可求中于
 未发之前则不可然则未发之前固有平日存养之
 功矣不必须待已发然后用功也○问未发时当以
 理义涵养曰未发时著理义不得才知有理有义便
 是已发当此时有理义之原未有义理条件只一个
 主宰严肃便有涵养功夫○问谢氏常惺惺之说佛
 氏亦有此语曰其唤醒此心则同而其为道则异吾
 儒唤醒此心欲他照管许多道理佛氏则空唤醒在
卷七 第 34a 页 WYG0719-0711a.png
 此无所作为其异处在此○问涵养于未发之初令
 不善之端旋消则易为力若发后则难制曰圣贤之
 论正要就发处制惟子思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孔孟教人多从发处说未发时固当涵养不成发后
 便都不管○敬不是万虑休置之谓只要随事专一
 谨畏不放逸耳非专是闭目静坐耳无闻目无见不
 接事物然后为敬整齐收敛身心不敢放纵便是敬
 尝谓敬字恰与畏字相似○一学者苦敬而矜持曰
卷七 第 34b 页 WYG0719-0711b.png
 只为将此敬字别作一物而又以一心守之故有此
 病若知敬止是自心自省当体便是则无此病矣○
 大抵心体通有无该动静故功夫亦通有无该动静
 方无透漏惟动时能顺理则无事时能静静时能存
 则动时得力须是动时也作功夫静时也作功夫两
 莫相靠使功夫无閒断始得○中庸所谓尊德性致
 广大极高明盖此心本自广大但为物欲隔塞故其
 广大有亏本自高明但为物欲系累故于高明有蔽
卷七 第 35a 页 WYG0719-0711c.png
 若能常自省察警觉则高明广大者常自若非有所
 增损之也其道问学尽精微道中庸等功夫皆自此
 作尽有商量若此心上功夫则不待商量即今见得
 如此则更无閒时行时坐时读书时应事接物时皆
 有著力处大抵要见得收之甚易而不难也○问武
 侯宁静致远之说曰静便是养得根本深固自可致
 远○荅张敬夫书曰来谕所谓学者先须察识端倪
 之发然后可加存养之功则某于此不能无疑盖发
卷七 第 35b 页 WYG0719-0711d.png
 处固当察识但人自有未发时此处便合存养岂可
 必待于发而后察察而后存耶且从初不曾存养便
 欲随事察识窃恐浩浩茫茫无下手处而豪釐之差
 千里之缪将有不可胜言者来教又谓言静则溺于
 虚无此固所当深虑若以天理观之则动之不能无
 静犹静之不能无动也静之不能无养犹动之不可
 不察也但见得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敬义夹持不容
 閒断之意则虽下静字元非死物至静之中盖有动
卷七 第 36a 页 WYG0719-0712a.png
 之端焉固非远事绝物闭目兀坐而偏于静之谓但
 未接物时便有敬以主乎其中则事至物来善端昭
 著而所以察之者益精明尔来教又谓某言以静为
 本不若遂言以敬为本此固然也然敬字功夫通贯
 动静而必以静为本故某向来辄有是语今若易为
 敬虽若完全然却不见敬之所施有先有后则亦未
 得为谛当也至于来教所谓要须动以见静之所存
 静以涵动之所本动静相须体用不离而后为无渗
卷七 第 36b 页 WYG0719-0712b.png
 漏也此数句卓然意语俱到谨以书之座右出入观
 省
张氏栻曰收敛则失于拘迫从容则失于悠缓此学者
 之通患于是二者之閒必有事焉其惟敬乎拘迫则
 非敬也悠缓则非敬也但当常存乎此本源深厚则
 发见之际察之亦必精矣
真氏德秀曰往昔百圣相传敬之一言实其心法盖天
 下之理惟中为至正惟诚为至极然敬所以中不敬
卷七 第 37a 页 WYG0719-0712c.png
 则无中也敬而后能诚非敬则无以为诚也气之决
 骤轶于奔驷敬则其衔辔也情之横放甚于溃川敬
 则其堤防也故周子主静之言程子主一之训皆其
 为人最切者而朱子又丁宁反覆之学者倘于是而
 知勉焉戒于思虑之未萌恭于事物之既接无少閒
 断则德全而欲泯矣
魏氏了翁曰敬字之义甚大孔门说仁处大抵多有敬
 意如四勿二如之类是也左传敬德之聚能敬必有
卷七 第 37b 页 WYG0719-0712d.png
 德此义极精自圣学不明人多以擎跽曲拳正坐拱
 默之类为敬至周程以后如诚字敬字仁字方得圣
 贤本指其所谓主一无适之谓敬此最亲切
  省察
程子曰人为不善于幽隐之中者谓人莫已知也而天
 理不可欺何显如之或曰是犹杨震所谓四知者乎
 曰几矣虽然人我知之犹有分也天地则无二知也
 ○学始于不欺暗室
卷七 第 38a 页 WYG0719-0713a.png
朱子曰天理人欲之分只争些子故周先生每说几字
 然辨之又不可不早故横渠每说豫字○问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以下是存养功夫莫见乎隐以下是
 检察功夫否曰说道不可须臾离是说不可不存是
 故以下却是教人戒谨恐惧作存养工夫说莫见乎
 隐莫显乎微是说不可不谨故君子以下却是教人
 谨独察其私意起处防之只看两故字便是方说入
 身上功夫也圣人教人只此两端○用之问戒惧不
卷七 第 38b 页 WYG0719-0713b.png
 睹不闻是起头处至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又用𦂳一
 紧曰不可如此说戒谨恐惧是普说言道理偪塞都
 是无时而不戒谨恐惧到得隐微之閒人所易忽又
 更用谨这个却是唤起说戒惧则无个起头处只是
 普遍都用○问涵养功夫实贯初终而未发之前只
 须涵养才发处便须用省察功夫至于涵养愈熟则
 省察愈精矣曰此数句是○未发已发只是一件功
 夫无时不涵养无时不省察耳谓如水长长地流到
卷七 第 39a 页 WYG0719-0713c.png
 高处又略起伏恐惧戒谨是长长地作到谨独是又
 提起一起又如骑马自家常常提掇及至遇险处便
 稍加提控○天下只是善恶两端譬如阴阳在天地
 閒风和日暖万物发生此是善底意思及群阴用事
 则万物彫瘁恶之在人亦然天地之理固是遏抑阴
 气勿使常胜学者之于善恶亦要于两夹界处拦截
 分晓勿使纤恶閒绝善端动静日用时加体察久之
 自然成熟○静中私意横生此学者之通患此当以
卷七 第 39b 页 WYG0719-0713d.png
 敬为主而深察私意之萌多为何事就其重处痛加
 惩窒久之纯熟自当见效○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
 谓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谓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
 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念虑之萌固不可以不谨
 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问凡人之心不存则亡
 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
 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
 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
卷七 第 40a 页 WYG0719-0714a.png
 自知近见如此不知如何曰道理固是如此○不待
 接物时方流入于私欲只未接物时此心已自流了
 须是未接物时也常剔抉此心教他分明少閒接物
 便不至于流上蔡解为人谋而不忠云为人谋而忠
 非特临事而谋至于平居静虑思所以处人者一有
 不尽则非忠矣此虽于本文说得太过然却如此今
 人未到为人谋时方不忠只平居静虑閒思念时便
 自怀一利便于己将不好处推与人之心矣须是于
卷七 第 40b 页 WYG0719-0714b.png
 此处常常照管得分明方得○人贵剖判心下令其
 分明善理明之恶念去之若义利若善恶若是非毋
 使混淆不别于其心譬如处一家之事取善舍恶又
 如处一国之事取得舍失处天下之事进贤退不肖
 蓄疑而不决者其终不成○敬义功夫不可偏废彼
 专务义而不知主敬者固有虚憍急迫之病而所谓
 义者或非其义然专言主敬而不知就日用閒念虑
 起处分别其公私义利之所在而决取舍之机焉则
卷七 第 41a 页 WYG0719-0714c.png
  恐亦未免于昏愦杂扰而所谓敬者非其敬矣所谓
  集义正是要得看破物欲之私却来认得天理之正
  事事物物头头处处无不如此体察触手便作两片
  则天理日见分明所谓物欲之诱亦不待痛加遏绝
  而自然破矣
 张氏九成曰一念之善则天地神祗祥风和气皆在于
  此一念之恶则妖星厉鬼凶荒札瘥皆在于此是以
  君子慎其独也
卷七 第 41b 页 WYG0719-0714d.png
 黄氏干曰理义之精微心术之隐奥所差甚微而天理
  人欲之分君子小人之判自此而决不可不察也
 许氏衡曰耳目闻见与心之所发各以类应如有种焉
  今日之所出者即前日之所入也同声相应同气相
  求未尝少差不可不慎也
 
 
御纂性理精义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