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684-066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竹云题跋卷二
           吏科给事中王澍撰
  王右军十七帖
唐摹硬黄十七帖前明神庙时藏临邑邢太仆子愿家
子愿手自钩摹刻石来禽馆为天下十七帖第一比之
世俗流传本少一十五行盖脱失也此宋拓全本为锡
山秦氏所摹不唯与世俗流传本天地悬隔并与唐摹
卷二 第 1b 页 WYG0684-0662b.png
亦微不同如吴之为□养之为□不之为□楼之为□
笔法全异余见十七帖不下百数来禽馆刻本外唯此
为最爰取耻庵王孙所赠白宋笺精摹一本流示子孙
十七帖多言蜀中事自昔相传以为蜀郡太守书黄伯
思云淳化第八卷有周益州送此邛竹杖帖十七帖中
亦有去夏足下所致邛竹杖皆至帖则知此盖与周益
州者益州名抚字道和穆帝永和三年桓温攻成都李
势降以抚为益州刺史益州平封建成公在官十年卒
卷二 第 2a 页 WYG0684-0663a.png
则知此廿许帖多与益州书虽未必尽然要之与益州
者居半也又世传右军帖多吊唁语此卷唯有老妇疾
笃等一二帖馀皆无之昭陵当时收右军帖最多每以
丈有二尺为卷因类其谈蜀事者为一卷而以他帖词
语蕴籍者足成之遂为右军烜奕有名之书以卷首有
十七字故名十七帖非数止十七也
淳化帖右军凡三卷伪作十居三四元章辨别淄渑较
若凫雁固缘识力之精然孔子七十从心不踰阳货虽
卷二 第 2b 页 WYG0684-0663b.png
貌似然苟非匡人未有不一望立辨者右军虽凤翥鸾
翔实则左规右矩唐文皇所谓烟霏雾结状欲断而还
连凤翥龙蟠迹似奇而反正者于十七帖便可见之来
者但以此为之准绳称量淳化即真伪可一见而决何
事一波一磔研同索异始标定力乎
草书如何守正圆中规方中矩如何尽变无圆而不矩
无方而不规如何用力从规矩入从规矩出如何尽变
一步不离步步纵合至于能纵合斯谓从心不踰右军
卷二 第 3a 页 WYG0684-0663c.png
化不可为其底蕴不过些子颠素只此些子差所以永
堕异趣
  王右军王略帖
东观馀论云晋穆帝永和十二年秋桓温破姚襄于伊
水遂入洛时将以谢尚镇之属病不行此帖所叙桓公
摧败羌贼及喜仁祖小差正当时也是时逸少去会稽
内史已岁馀方遁迹山水间宜不复以世务经怀而此
书乃叹宣武之威略悲旧都之始平忧国悲时志犹不
卷二 第 3b 页 WYG0684-0663d.png
息盖素心如此惜其一愤远去使才猷弗光于世独区
区遗翰见宝后人览之深为兴叹长睿此跋深得右军
之心无复加矣
董氏戏鸿所刻右军书多据曹之格宝晋帖入石此帖
亦本曹氏而米老标题既有异同帖后杨少师等题识
又俱脱去今年秋余到维扬从涂氏借得宝晋本细意
临摹收之积书岩帖中以补戏鸿之阙
此右军真迹米老据舷欲堕乞得于韩持国者也既自
卷二 第 4a 页 WYG0684-0664a.png
为之赞又请诸同志者交为之赞一赞不已且再三赞
之又特自书其后其珍重爱玩之意缠绵切至可见矣
世俗刻本但存米赞刘泾黄诰等赞皆无之不知后五
赞亦米老书也康熙乙丑馆于毗陵从市上得宋拓全
本惊喜之至不殊米老得右军真迹时尝为友朋临之
忽已二十年计所临者不可胜数未知与此优劣何如

  唐僧怀仁集王右军书圣教序
卷二 第 4b 页 WYG0684-0664b.png
古良常王氏秘玩圣教序有明内府故物天下行书第
二吾家法书第一嘉靖间初归顾汝和中舍有文五峰
两跋继归王酉室吏部有文待诏唐解元等跋明季为
孟津王觉斯所收后归卞令之少司寇司寇殁家业中
落遂为吾友夏光禄金辂所得康熙后壬寅秋八月光
禄病持以质药遂以白金百二十铢易之碑凡一千九
百有二字剥蚀者七微损者六拓时模糊及裱工剪损
余以金笔补之者又七凡二十字馀皆完好无阙赞曰
卷二 第 5a 页 WYG0684-0664c.png
右军为书凌今轹古圣教一出剧迹咸聚仰配兰亭有
目共睹维此宋本圣教之冠幽光油然生香不断数千
百年神明呵护以及于余罔有尘污亦愿寸灵默持此
帖授受得所永绝灰劫即如仆身享此帖焉于万斯年
宣和书谱载怀仁书二圣教居首题语云圣教序有二
本一褚遂良书一则僧怀仁集羲之诸行字所成也二
本皆为后学宗楷学羲之书者必自怀仁始黄长睿东
观馀论云书苑言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宏
卷二 第 5b 页 WYG0684-0664d.png
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右军剧迹咸萃
其中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者纤微克肖书苑
之说信然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
无高韵因是目其书为院体由唐吴通微昆弟已有斯
目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然学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
字未尝俗也二书之推重如此自唐以来士林甚重此
碑匪直兴福寺隆阐法师等碑为显效其体即李北海
张司直苏武功亦皆从此夺胎自有院体之目于是光
卷二 第 6a 页 WYG0684-0665a.png
焰遂杀以故宋元以来黄米诸巨手皆弗道乃独宣和
书谱黄长睿始为吐气耳至有明宏正间士大夫始复
重此碑购求一本往往倾囊倒箧以为难得虽已断者
购之犹数十金盖至于今二三百馀年而圣教石刻遂
至断阙剥蚀几于无字可寻矣此本榻法精良古香满
纸字画芒铩纤毫毕具自余在京时十馀年所见宋拓
圣教凡百十本未有及此者信圣教中绝品也按刘轲
大遍觉法师碑玄奘俗姓陈氏河南缑氏人年十三出
卷二 第 6b 页 WYG0684-0665b.png
家于洛隋季依高祖于晋阳贞观三年往游西域得大
乘等经六百五十七部十九年还京师敕就宏福寺翻
译二十年进所翻经表请题序序成于庆福殿令宏文
馆学士上官仪对群僚读之二十二年夏高宗又御制
述圣记十二月始自内出高宗咸亨三年建碑自贞观
廿二年至咸亨三年凡历二十五年搜罗移拓不知费
几许工夫几许心力乃得完正其前唯定武兰亭文皇
所刻自大内者渊浑肃穆风力少胜其他一切右军石
卷二 第 7a 页 WYG0684-0665c.png
刻无与匹者盖当时右军墨迹尽归内府收藏既富摹
拓复工冠冕艺林模楷百代有以也
怀仁集圣教以兰亭为主而辅以官奴其馀增损裁成
悉以为准故一一中规中矩为千古行书之宗董宗伯
据舍利塔碑款有习右军书之语以为集之为习正合
定为怀仁自运窃谓怀仁若果能作如此书便当远出
欧褚诸公上不应寂寂无闻乃观戏鸿所刻怀仁书两
种笔弱韵微比于圣教譬若珷玞之于美玉不可同年
卷二 第 7b 页 WYG0684-0665d.png
而语矣又况碑中字有相同者有合成者有拆开者非
出钩摹必不能纤微惟肖如此评者遂谓如许右军剧
迹咸萃其中不知右军之在唐初犹文董之于今日虽
集十圣教亦无不足若以今日观右军论故宜尔矣
圣教序不知断自何时仆在京师尝于闽中许氏借观
赵文敏临本凡断处字皆阙则知自元以前盖已断矣
断者不足言其未断者的为宋拓无疑也余见未断本
以百数唯高平杨氏静海高氏北平胡氏吴门缪氏所
卷二 第 8a 页 WYG0684-0666a.png
藏铓铩宛然足为圣教甲观然比之此本则如珷玞之
于美玉矣右军书登无上神品圣教序为右军书中无
上神品此拓又圣教中无上神品余家藏古拓三十馀
种以此为长行则随行倦则作枕从我所好玩而老焉
平生志愿足矣
款称奉敕润色乃润色经文非润色其字也当时既敕
元奘就宏福寺翻译遂下诏令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
燕国公于志宁中书令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黄门侍
卷二 第 8b 页 WYG0684-0666b.png
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义甫杜正伦看阅随事润色盖
恐译经时文义或有未安故特敕于志宁等润色之唐
代事佛最谨佛典特为矜重故宰相必带译经润色使
衔至宋初犹因之未改盲人不解此义遂谓右军书法
一坏于怀仁之钩摹二坏于于志宁等之润色岂不可

集右军书为碑者自唐以来不可一二数若吴文断碑
绛州夫子庙碑周孝侯碑皆绝有名于时唯吴文碑风
卷二 第 9a 页 WYG0684-0666c.png
力遒隽为不失右军手意馀者皆不足观然吴碑虽摹
拓至精而严谨有馀风度不足比于圣教则气象之大
小相悬千里矣当时去右军未远真迹捆萃极于天府
又得怀仁妙手积二十馀年之工宜其直入神解足称
右军嫡嗣下此相去滋远但从石本摹取辗转移拓愈
远而愈失真矣
郭引伯称圣教谓较定武兰亭相去千里不免推许太
过定武瘦不剩骨肥不剩肉和明肃括无美不臻为右
卷二 第 9b 页 WYG0684-0666d.png
军石刻第一圣教风神朗畅过于定武然所以不及定
武者正在此矣此中消息未可明言非心解人未易窥
此秘者至于南宋兰亭诸刻以及淳化大观方之圣教
譬犹高曾之视子孙尊卑阔绝不敢仰视矣
定武兰亭因山谷老人一语遂自宋至今珍逾拱璧圣
教以有院体之目终宋之世无齿及者然定武名重当
时至万方毡蜡千手覆刻了乏形似当南宋时石已毁
废不可究诘圣教序至今岿然犹在关中天假院体一
卷二 第 10a 页 WYG0684-0667a.png
语为千载留神迹嘉惠后学泃不可谓不幸然自明以
来锤击之声昼夜不绝行且剥落殆尽为今日之定武
兰亭矣慨念神迹日湮得此墨王焉敢不倍加珍重
兰亭覆刻南宋以来多至数千圣教才数十种耳然兰
亭虽转相摹仿数百年来人皆珍之独圣教覆本了乏
胜趣良由兰亭千载矜重摹刻时不敢苟且故至今无
下拓圣教则唯贾人率意重刻为衣食资既乏胜情又
鲜妙手所以笔趣顿置了不足观又兰亭定武本存于
卷二 第 10b 页 WYG0684-0667b.png
世者绝少但得旧拓便交相矜尚圣教宋本往往多在
人间虽有佳刻亦不为重况刻又不佳乎
圣教真伪至难辨鉴赏家多以深字水傍作两啄者目
为原本然吾见覆本多矣其水傍作两啄者亦不少以
此定真伪究不足据惟佛道崇虚道字首二笔中断遍
检覆刻皆绝无有以此为定百无一失要之此亦只为
初学者立法耳看得熟时便一展卷如别黑白正不俟
研同索异始能识别也
卷二 第 11a 页 WYG0684-0667c.png
往在京时客有持宋经生书圣教序来者末有圣教后
记载有玄奘求序表谢序表及文皇两手敕其序玄奘
颠末与刘轲所撰大遍觉法师碑不异辄命蒋生师渊
录之已而又谓师渊若以此仿怀仁之集右军书以丽
圣教之后亦足为翰墨一奇师渊于是博搜遍考竭两
月移拓之力乃就时余方患赤眼连绵数载未得临写
及眼病少已而余改官吏部朝夕承事乾清门又不暇
以为然辄以笔砚携入官署但有一隙便精意作数十
卷二 第 11b 页 WYG0684-0667d.png
字积力久之乃以成册携之而南过淮阴程生莼江荔
江以为得未曾有遂为余勒石而攫墨本以去还念前
劳不忍遽舍附记于后要之亦一段胜事矣
毡蜡之法宋时最精往见俨斋大司农家所藏大观帖
数本墨光如鉴古香满纸叹为帖中墨王唯余此本足
相妃匹屈指平生所见宋拓古帖不下千种皆无有及
此者曩年刻得米老西园雅集记自以宣德镜光笺小
华山人龙柱墨穷日之力毡拓六十馀次自意致精及
卷二 第 12a 页 WYG0684-0668a.png
较此拓尚觉墨色浅淡即其他更不足论已
旧史玄奘传玄奘年五十六以显庆六年卒显庆六年
即龙朔元年也由龙朔元年上推五十六当生于隋炀
帝大业二年刘轲三藏法师塔铭则云玄奘十三出家
显庆五年二月五日卒年六十九由显庆五年上推六
十九当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二年以仁寿四年出家唐
高祖武德元年乃从高祖于晋阳太宗贞观三年自请
于帝往游西域于时年三十八历十七年以贞观十九
卷二 第 12b 页 WYG0684-0668b.png
年还京师年五十四又十五年当高宗显庆五年年六
十九卒于故玉华宫肃成院其徒令检以三藏传记请
为塔铭比于史书故当无误可据若据史书五十六年
之语则十三出家当在高祖武德元年与其所称大业
末出家者自相矛盾矣文皇之序降于贞观廿二年八
月文皇以是年二月幸玉华宫十月乃还则此序自玉
华宫出也又塔铭称天皇大帝居春宫以廿二年夏六
月制述圣记则亦当以八月同降自玉华宫故于述圣
卷二 第 13a 页 WYG0684-0668c.png
记之末总而记之曰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出也又
本传显庆元年奉敕润色经文者凡六人碑只五人无
杜正伦本传又有助加翻译三人碑亦无之当由史误
序记虽皆有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
夏之语然当贞观时所翻经论尚未就惟西域记十二
卷先成文皇及高宗先作记序赐之显庆初乃更令于
志宁等详加润色踵而成之耳翻经润色皆由奉敕集
书则怀仁所自为故自贞观廿二年至咸亨三年历二
卷二 第 13b 页 WYG0684-0668d.png
十五年乃成不称奉敕也后记不知出自何人手盖亦
唐人所作宋经生所书余以康熙六十年见自京师中
有玄奘求序表谢序表及文皇两敕皆世所未有因属
蒋生师渊仿怀仁例集右军书经年乃就及余司封吏
部官居多暇乃临一本以之而南过淮阴程生莼江取
以勒石乃更临一本藏之
  王右军快雪帖
右军快雪帖米老所收与赵魏公所跋各是一本虽字
卷二 第 14a 页 WYG0684-0669a.png
迹相同要之定非一帖不独赵本下有君倩二字为可
證其非是也又董思白言快雪帖相传为右军正书此
在真行之间米亦有此论则快雪帖已有三本矣果据
何者是乎正书旧有以霜寒帖误作快雪之语可不复
论米赵两本必有唐人双钩一本以其廓填精妙不可
辨识故米赵二公据以为真耳
  王右军裹鲊帖
裹鲊帖乃右军晚年书笔力沈劲独最他帖故薛绍彭
卷二 第 14b 页 WYG0684-0669b.png
赞有右军为书暮年更妙裹鲊一出众帖咸少之语真
迹在北平孙少宰承泽家刻石知止阁又雍正二年承
事乾清门竹斋佟太保示余赵文敏所临三本一款子
昂二款松雪道人三帖皆精妙几可夺真遂发兴以孙
氏所刻真迹临得一纸以赵本临得三纸三年夏京师
霖雨公事毕一步不能出杂取旧纸以意书之聊用破
闷凡二百许纸四年南还于扬州涂氏借观宝晋宋本
后刻薛绍彭赞及米元章札极精妙又临一纸余于裹
卷二 第 15a 页 WYG0684-0669c.png
鲊帖爱之深而学之笃如此既自笑而行自喜也
帖凡一十八字致君上玩其笔法当是今字朱竹垞释
作一一作一十九字误也十八字凡五句裹鲊味佳句
今致君句所须可示句勿难句当以语虞令句言裹鲊
味致佳今以致君若复须此可更示我勿欲之而不言
也难当如忿斯难之难去声当以语虞令者言不特我
致君并当以语上虞令亦致君也古人短札古雅简到
乃如此若出今人手不知费如许纸笔矣
卷二 第 15b 页 WYG0684-0669d.png
  王大令洛神十三行
此梁溪安氏所藏唐摹墨迹卲曾训别以油笺摹得一
纸余从京师见之离方遁圆不守绳墨而自作胜概全
得禊序妙处定从子敬真本勾取得之唐人为法度所
窘不能及也或者目为褚公所临褚公天材超越其摹
禊序可谓具体而微及其自运则但有右军之一体尔
此本变化诡异意在法外谓褚公所摹则可谓褚公所
临则不可十三行传本不一要未有能及此者此有天
卷二 第 16a 页 WYG0684-0670a.png
工正未可以人力争也今安氏真本久已失去余仅从
卲本摹之
  王大令论谢太傅表
大令此表世罕传本唯卞司寇所刻帖中有之当时唐
拓本在其家曾于京师瞥得一见忽便持去心甚恨之
今对刻帖追摹一本亦略得其意
  王大令桓山残碑
大令桓山碑止存六字潘驸马跋以为桓温破姚襄是
卷二 第 16b 页 WYG0684-0670b.png
也晋穆帝永和十二年秋八月桓温破姚襄于伊水遂
至洛时晋偏安江左桓温此举中原有克复之机功莫
大焉树碑颂之固其宜也
  索靖月仪章
李嗣真曰靖有月仪三章观其趣尚大为遒竦米元章
谓月仪不能佳只唐人耳无晋人气格董广川所得十
一章称其笔画劲密他人不能睥睨殆唐人临写近似
黄长睿亦以月仪为赝物余窃以月仪为幼安真迹者
卷二 第 17a 页 WYG0684-0670c.png
固非以为唐人书者亦过观其文字卑靡殆齐梁间人
所为即其书虽乏晋人澹古风韵亦无唐人方幅气习
亦应出齐梁间人手余曾见齐梁碑刻数十种笔法峭
劲形貌虽不同精神正与此合以其近似靖书故目以
为靖耳
  杨义和内景经
右临本晋杨羲字义和黄素黄庭真迹曩为吴郡韩敬
堂宗伯所藏吾家损庵先生借摹入郁冈帖康熙丙申
卷二 第 17b 页 WYG0684-0670d.png
三月余得自京师辛丑五月以赠吾友江西裘鲁青者
也按陶隐居真诰翼真检云晋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
子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丹阳句曲山
以上清真经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义使作
𨽻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穆并弟三思上计掾
 二翙许又更起写脩行得道宋徽宗题为王羲之书黄
长睿东观馀论云逸少以晋穆帝升平五年卒是在岁
之辛酉后二年为哀帝兴宁二年甲子始降黄庭于世
卷二 第 18a 页 WYG0684-0671a.png
安得逸少豫书之故米芾以为六朝人书赵孟頫直目
为杨羲书吾家损庵亦云若非杨君始写之本即是许
掾重书然究不能定为何氏之作按真诰云三君手迹
杨书最工不今不古能大能细大较虽祖效郤法笔力
规矩并于二王掾书乃学杨而字体劲利偏善写经长
史章草乃能而正书古拙故不写经也今此经字体閒
旷飘飘有仙气与二许劲利古拙者不合隐居所谓不
古不今乃正得之定当为义和书述书赋称其方圜自
卷二 第 18b 页 WYG0684-0671b.png
我结搆遗名如舟楫之不系混宠辱以若惊故董其昌
大书正名曰晋上清真人杨羲字义和书以神仙之迹
不系时代直置右军之前推重可谓至矣独惜其未勒
全文耳曩真迹在余处时曾嘱蒋生师渊摹一本今以
摹本追拟真迹临之知褚登善书法渊源于此大是有
会尔
  梁瘗鹤铭图(以今现存字图之/)
  江阴真宰
卷二 第 19a 页 WYG0684-0671c.png
  丹阳外仙尉
  (夆/)山真君
真侣瘗尔        亠
洪流前固锸        爽垲势掩华亭爰集
唯髣髴事亦微         厥土唯宁波荡
相此胎禽           芈表留
山之下仙家     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
未遂吾羽      也乃 以玄黄
卷二 第 19b 页 WYG0684-0671d.png
               朱
        上白
董广川书跋载南阳张峃字子厚所记瘗鹤铭计其完
书盖九行行之全者率二十五字而首尾不预焉余按
既首尾不预则叙三行铭四行仅七行耳九字盖误今
如张所记以二十五字为准第一行阙二十字第二行
阙一十六字第三行末原文短二字仅阙九字第四行
阙一十七字第五行阙一十三字第六行阙一十六字
卷二 第 20a 页 WYG0684-0672a.png
第七行原文六字今存四字仅阙二字总计存字八十
阙字八十有九共一百六十有九字要之此亦只按其
位次约略计之当时就石书铭字之疏密盖不可知究
未可据以为定也
  瘗鹤铭考
瘗鹤铭旧在焦山西南观音庵下滨海崩崖乱石间春
夏水涨石没不可拓秋冬水落始可摹取康熙壬辰冬
陈沧洲使君閒居京口徙置山上千年古迹久淹于蛟
卷二 第 20b 页 WYG0684-0672b.png
宫鼍穴者一旦复出人间然存字无几又前人考证亦
复互有同异今以出水所存字为准其已经剥蚀转相
传疑者各以次具列疑以存疑盖其慎也
文左行题名一行撰书名号一行序三行铭四行后款
三行凡一十二行原文就崖书石故其行之疏密字之
多寡大小俱不整齐又岁久磨灭不可知其字数宋邵
资政以来诸公以意考证次为全文究竟是非莫辨皆
所谓不知而作吾无取也
卷二 第 21a 页 WYG0684-0672c.png
原石凡四块左第一块二行全字四半字二中上一块
六行全字二十五半字四中下一块三行全字十六半
字一右一块三行全字十一半字二原刻凡六十有五
字左下一块宋人补刻三行全字十四半字一凡一十
五字今共存全字七十半字十凡八十字第一行前人
考次大书瘗鹤铭三字稍偏左旁注有序二字凡五字
张力臣本鹤字犹存今全阙
第二行前人考次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凡十字分
卷二 第 21b 页 WYG0684-0672d.png
两截低四五字书张力臣本犹存撰字上皇字今唯上
字全皇字存上半
序三行前人考次互有同异不可定其字数第一行金
山经𢇮本鹤寿不知其纪下阙一字邵资政张子厚本
壬辰岁得于华下阙一字张力臣本上半原刻犹存岁
得于华四字下半宋人补刻犹存亭甲午岁化于朱方
天其十字今本上四字华字未阙下十字止存一朱字
第二行卲资政张子厚本未遂吾翔下阙一字奚夺下
卷二 第 22a 页 WYG0684-0673a.png
阙一字金山经庋本奚夺下有余仙鹤三字张力臣本
中上石犹存未遂吾翔四字下半宋人补刻犹存之遽
也乃裹以玄黄之币藏于兹十三字今本上四字翔字
不全下十三字止存也乃以玄黄五字第三行卲资政
张子厚本仙家无下阙四字辍耕录作仙家无隐金山
经庋本并无仙家二字竟作故立石旌事今仙家二字
现存经庋本误又邵资政张子厚本我下竹头字不全
下邵作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张作旌其事今旌事篆
卷二 第 22b 页 WYG0684-0673b.png
铭四字现存张本误张力臣本中上石犹存山之下仙
家五字下半宋人补刻犹存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
曰十一字今本上五字如旧下少故立二字仅存九字

铭四行前人考次异同尤多不可究诘金山经庋本更
颠倒错乱不足论第一行相此胎禽四字现存邵资政
本作相彼胎禽误又邵资政张子厚本浮丘下阙二字
言尔下阙五字去鼓下阙一字表留下阙二字辍耕录
卷二 第 23a 页 WYG0684-0673c.png
浮丘著经下作乃徵前事我传尔铭余欲无言尔其藏
灵陈氏玉烟堂本作乃徵前事出于上真余欲无言纪
尔岁辰俱不足据张力臣本中上石犹存相此胎禽浮
丘六字下半犹存华表留形义五字今本上半止有五
字无丘字下半华字不全止存留表二字第二行邵资
政张子厚本解化下阙五字厂字不全下又阙五字张
本作阙一字微冥下邵张本俱有尔将何之解化六字
辍耕录竟作解化唯宁今唯宁上厥土字现存辍耕录
卷二 第 23b 页 WYG0684-0673d.png
误金山经庋本微冥下有西竹法里宰耳岁辰鸣语解
化浮丘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六句不唯臆造无据
并与原石地位多寡亦迥不相符而张力臣以左取曹
国四字补右割荆门上汪退谷以西竹法里四字补厥
土唯宁上皆属臆造不足据张力臣本中上石犹存唯
髣髴事亦微六字下半犹存厥土唯宁后荡六字今本
上半微字不全馀如旧第三行石本洪流二字现存邵
资政作洪波误扃石下邵张本俱作五字不全又阙八
卷二 第 24a 页 WYG0684-0674a.png
字金山经庋本作我欲无言尔也何明辍耕录作右割
荆门历下华亭皆不足据玉烟堂本作未下华亭亦无
考今石本华亭上爽垲势掩四字现存知邵张诸本之
皆误也汪退谷以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山阴爽垲十二
字为原石定位亦是臆说辍耕录以爰集作奚集乃笔
误不足辨张力臣本中上石犹存洪流前固重五字下
半犹存爽垲势掩华亭爰集八字今本上半存洪流前
固四字重字不全下半如旧第四行邵资政张子厚本
卷二 第 24b 页 WYG0684-0674b.png
瘗尔下阙两字注云或但止于此未可知金山经庋辍
耕录诸本皆有作铭二字按文义此当是至经庋本作
铭下有宜直视之唯将进宁二句荒谬尤甚张力臣本
止存真侣瘗尔四字耳尔字不全今本同
后款邵资政张子厚本止丹阳真宰四字注不知其次
今石三行现存第一行首二字不全下存徵君二字第
二行丹阳外仙尉五字第三行江阴真宰四字皆全则
知邵张皆凭拓本流传未尝亲见石刻故不知其次至
卷二 第 25a 页 WYG0684-0674c.png
金山经庋以仙作僲真宰下多立石二字陈本因之而
于夆山徵君上作上皇山樵人逸少书八字尤谬妄可
笑盖缘润州图经以为王右军书故妄意增入耳
黄山谷以瘗鹤铭为右军书其书遗教经后云顷见京
口断崖中瘗鹤铭大字右军书其胜处乃不可名貌又
云瘗鹤铭断为右军书使人不疑欧薛颜柳书最为端
劲然才得瘗鹤铭髣髴唯鲁公宋开府碑瘦健清拔在
四五间苏子美诗亦有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新传瘗
卷二 第 25b 页 WYG0684-0674d.png
鹤铭之句皆以此为右军书唯黄长睿东观馀论云王
逸少以晋惠帝大安二年癸亥岁生年五十九至穆帝
升平五年辛酉岁卒则成帝咸和九年甲午逸少方三
十二至永和七年辛亥岁年四十九始去会稽而閒居
不应三十二年已自称真逸董广川亦云其时未尝至
朱方华阳又非其郡邑所望不得以此为称以是考之
此铭决非右军书明矣
欧阳永叔初谓此铭是顾况书云华阳真逸乃顾况道
卷二 第 26a 页 WYG0684-0675a.png
号铭其所自作又云不敢遂以为况以碑无年月不知
何时疑前后有人同斯号者也董广川云顾况卒于贞
元末当元和七年为壬辰九年为甲午良已不及若上
推壬辰为天宝十一载况尚儿稚其号华阳子盖自贞
元以后皆不合于此余于崖上得唐人诗诗在贞观中
已刻铭后则铭之刻非顾况时可知据此则欧阳以为
顾况者决非也
黄长睿断然以此铭为陶隐居书云审定文格殊类陶
卷二 第 26b 页 WYG0684-0675b.png
宏景陶宏景自称华阳隐居今曰真逸者盖其别号又
其著真诰但云己卯而不著年名其他书亦尔今此铭
壬辰岁甲午岁亦不书年名此又可證壬辰者梁天监
十一年也甲午者十三年也隐居以天监七年东游海
岳权驻会稽永嘉十一年始还茅山十四年乙未岁其
弟子周之良仙去为之作传则十一年十三年正在华
阳矣马子岩陶九成皆以长睿之说为然然余按前款
云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则隐居乃撰文之人不得
卷二 第 27a 页 WYG0684-0675c.png
遽以为隐居所书又可知矣
汪退谷中允云书撰姓氏本无可考既非右军亦非宏
景即华阳真逸与华阳隐居偶同道号亦秖可悬拟为
宏景之文不当直定为宏景之书其书者固自称为上
皇山樵何从知其姓氏而一时道流皆各自别衔如真
宰仙尉徵君即铭辞所谓真侣是也诸君并高世慕道
匿迹逃名更安可强指其人退谷此论信可谓老眼无
花直举数百载聚讼一笔扫尽当时此铭就石作书行
卷二 第 27b 页 WYG0684-0675d.png
之疏密字之大小且不能齐一即其为书未必匠意可
知又石理粗顽刻时恐未能尽善兼之千载以来水汩
石泐不免锋颓颖秃非复当时旧观自欧阳公黄山谷
盛称之于是鹤铭声价比于兰亭遂至诸家刻舟求剑
殆同聚讼窃谓此铭当时既不著年号又不列姓名深
自晦匿不欲稍见盖不唯处乱世之末流匿迹逃名唯
恐不密而诸君之高世慕道鸿飞冥冥其所矜尚盖已
可知又安从得其姓氏即果得之亦迥非诸公之志况
卷二 第 28a 页 WYG0684-0676a.png
百千聚讼究属茫昧竟不如疑以传疑犹为得其本来
也至其书法虽已剥蚀然萧疏淡远固是神仙之迹退
谷所谓字体宽绰具古𨽻锋棱虽刓精光莹著分两正
得或者推许太过竟谓笔法之妙可为书家冠冕殆过
也黄长睿言石顽难刻且为水泐故字无锋颖若拙笔
书者然昧者从而仿之深可一笑可谓知言者矣
此铭旧在焦山下崖江流乱石间非俟霜降水涸布席
仰卧即不可拓故人间难得近日沧洲使君拽致山上
卷二 第 28b 页 WYG0684-0676b.png
拓之为易然正恐自此以后无鹤铭矣沧洲为功于鹤
铭甚大其为害于鹤铭亦复不小余恐其非久即毁以
雍正六年秋七月特遣从事孙龙往焦山拓一本并沧
洲新刻石亦拓以来行将手自装界书跋于后以垂永
久铭后题识唐有王瓒诗宋陆放翁题名瓒诗在铭侧
小石放翁题在未至铭数十步崖上皆未及拓他日舟
至焦山定当手自拓之又润城蒋亦廑于北固得米老
题字云仲宣法芝米芾元祐辛未孟夏观山樵书凡十
卷二 第 29a 页 WYG0684-0676c.png
有六字亦左行字类鹤铭乃从来未有者老友蒋拙存
以一纸赠余特附列铭后以为绝观
 
 
 
 
 
 
卷二 第 29b 页 WYG0684-0676d.png
 
 
 
 
 
 
 
 竹云题跋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