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九十七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a 页 WYG0680-079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二百九十七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通说(三/) (说经下/)
 明孝宗曰六经载圣人之道宜讲明体行务臻实用
 朱升曰大哉六籍之功乎立天地之心植生民之命
 措斯人于至治传是道于无涯先圣后圣因时而起
 制作传述其事不同而此心此理则未尝异也是故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b 页 WYG0680-0795b.png
 诗者人情之宣也书者政事之纪也礼者列义理之
 序而乐者陶天地之和也易者上古圣人所以开物
 成务而春秋者夫子所以正王道而明大法者也圣
 人之道载于经圣人之心无穷经之理亦无穷也
 王祎曰载籍以来六经之文至矣凡其为文皆所以
 载道者也阴阳之变化载于易帝王之政事载于书
 人之情性草木鸟兽之名物载于诗君臣内外之名
 分人事之善恶载于春秋尊卑贵贱之等声容之美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a 页 WYG0680-0796a.png
 以建天地之中和载于礼乐此其为道实至著至久
 与天地同化而同运者而皆托于文以见呜呼此固
 圣人之文也与世有作者舍圣人则无所为学其为
 文也苟以载夫道虽未至于圣人之文其必不谬于
 圣人者矣 又曰圣人之文厥有六经易以显阴阳
 诗以道性情书以纪政事之实春秋以示赏罚之明
 礼以谨节文之上下乐以著气运之亏盈凡圣贤传
 心之要帝王经世之具所以建天衷奠民极立天下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b 页 WYG0680-0796b.png
 之大本成天下之大法皆于是乎在是故世之学者
 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易以求其变本之书以求其
 质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乐以求其通本之礼以
 求其辨夫如是则六经之文为我之文而我之文一
 本于道矣 又曰六经者圣人致治之要术经世之
 大法措诸实用为国家天下者所不可一日或废也
 孔子尝曰我欲托诸空言不如载诸行事之深切著
 明也后世学者因以谓圣人未尝见诸行事而惟六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a 页 WYG0680-0796c.png
 经是作顾遂以空言视六经而训诂讲说之徒又从
 而浮词曲辨淆乱之于是圣人致治经世之用微矣
  又曰治易必自中庸始治书必自大学始治春秋
 必自孟子始治诗及礼乐必自论语始易以明阴阳
 之变推性命之原然必本之于太极太极即诚也而
 中庸首言性命终言天道人道必推极于至诚故曰
 治易必始于中庸也书以纪政事之实载国家天下
 之故然必先之以德峻德一德三德是也而大学自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b 页 WYG0680-0796d.png
 修身以至治国平天下亦本原于明德故曰治书必
 始于大学也春秋以贵王贱霸诛乱讨贼其要则在
 乎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而孟子尊王道卑霸烈
 辟异端距邪说其与时君言每先义而后利故曰治
 春秋必始于孟子也诗以道性情而论语之言诗有
 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曰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礼以谨节文而论语之言礼自乡党以
 至于朝廷莫不具焉乐以象功德而论语之言乐自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a 页 WYG0680-0797a.png
 韶武以及翕纯皦绎之说莫不备焉故曰治诗及礼
 乐必始于论语也此四子六经相通然也 又曰圣
 人之经儒者之传诸子百家之著述历代太史之纪
 录以及天文地理阴阳律历兵谋术数字学族谱之
 杂出敷落旁行虞初稗官燕谈脞语之并兴其为说
 不同为教亦异而其为书类皆学者所当读而通之
 者也虽然学问无穷岁月有限诚有不能遍观而尽
 识者而惟圣人之经则弗可以莫之究也先王之道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b 页 WYG0680-0797b.png
 所以立天下之大本先王之制所以成天下之大业
 皆于是乎在乃厄于秦谶纬于汉圣远言湮愈传而
 愈失时异事易愈变而愈非其流弊遂有不可胜言
 者矣宋河南程子关中张子者出始克实践精讨而
 圣贤明德之要帝王经世之规所以垂宪后世者乃
 大有所发明其后朱文公张宣公吕成公一时并兴
 而当其时如永嘉薛氏郑氏陈氏叶氏闽中林氏永
 康陈氏后先迭出各以所学自成其家大抵均以先
卷二百九十七 第 5a 页 WYG0680-0797c.png
 王之道为己任以先王之制为必行而所以立天下
 之大本成天下之大业者咸粲然方册间矣学者之
 于经不可徒诵其文而已也必将求其道以淑诸身
 明其法以用于世而所学始不徒为空言也
 宋濂曰圣人之言曰经其言虽不皆出于圣人而为
 圣人所取者亦曰经经者天下之常道也易书春秋
 用其全诗与礼择其纯而去其伪未有不合乎道而
 不可行于世者也故易诗书春秋礼皆曰经五经之
卷二百九十七 第 5b 页 WYG0680-0797d.png
 外论语为圣人之言孟子以大贤明圣人之道谓之
 经亦宜其他诸子所著正不胜谲醇不逮疵乌足以
 为经哉 又曰文当以圣人为宗古之立言简奇莫
 如易又莫如春秋序事精严莫如仪礼又莫如檀弓
 又莫如书书之中又莫如禹贡又莫如顾命论议浩
 浩而不见其涯又莫如易之大传陈情托物莫如诗
 诗之中反覆咏叹又莫如国风铺张王政又莫如二
 雅推美盛德又莫如三颂有阖有开有变有化脉络
卷二百九十七 第 6a 页 WYG0680-0798a.png
 之流通首尾之相应莫如中庸又莫如孟子孟子之
 中又莫如养气好辨等章人能致力于斯得之深者
 固与天地相始终得其浅者亦能震荡翕张与诸子
 较所长于一世盖文之所存道之所在也文不系道
 不作焉可也 又曰孔子传易孟子释诗加数言而
 其意炳如辞不费也辞之费经之离乎汉儒训经使
 人缘经以求义优柔而自得之有见乎尔也近世传
 文或累千言学者复求传中之传离经远矣造端者
卷二百九十七 第 6b 页 WYG0680-0798b.png
 唐之孔颖达乎 又曰五经自孟氏后无兼通之者
  又曰世求圣人于人求圣人之道于经斯远已我
 可圣人也我言可经也弗之思耳
 戴良曰仁义礼智皆人所固有圣人因人之所固有
 而为之教焉喜怒哀乐之情人之所固有也以其固
 有之情而美刺之于是乎有诗诗者人之情也情虽
 易放而辞让之心则其所固有也以其固有之心而
 为之节文于是乎有礼礼者敬也敬则自处卑矣以
卷二百九十七 第 7a 页 WYG0680-0798c.png
 其自卑之势而又有书书者上所以通乎下之言也
 上下既通然后以其吉凶悔吝之机而作易焉易作
 而春秋继之盖至于春秋则人之固有者举亡之矣
 然亦以其是是非非而为之断焉圣人为教之备如
 此
 朱右曰贯三才而一之者文也羲轩之文见诸图画
 唐虞稽诸典谟三代具诸易书诗礼春秋故易以阐
 象其文奥书道政事其文雅诗发性情其文婉礼辨
卷二百九十七 第 7b 页 WYG0680-0798d.png
 等威其文理春秋断以义其文严然皆言近而指远
 辞约而义周固千万世之常经不可尚已
 胡翰曰六艺之文易也书也诗也春秋也礼乐也乐
 亡而礼仅存其三曰仪礼也周礼也礼记也汉儒槩
 而言之以为六艺史迁曰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穷年
 不能究其说累世不能通其学圣人之言岂越(阙/)
 是哉火于秦汨于汉加之传注日以滋蔓故习于训
 诂者溺于专门流于术数者拘于灾异否则辞章而
卷二百九十七 第 8a 页 WYG0680-0799a.png
 已学者诚以身体之以心会之则圣人之道不在于
 书而在吾身吾心矣
 刘迪简曰汉儒多分章句有破碎五经之患宋儒详
 衍义说有傅会五经之患
 刘三吾曰六经载道之书也四书明理之书也易以
 道阴阳书以道政事诗以咏性情春秋以正名分礼
 以谨节文乐以宣功德道无乎不在也大学其入道
 之户庭乎中庸其造道之阃奥乎论语无非教人操
卷二百九十七 第 8b 页 WYG0680-0799b.png
 存涵养之要孟子无非教人体验扩充之功故求道
 必自六经始求六经必自四书始
 季应期曰穷经以致其用反躬以践其实不如是读
 书奚益
 王绅曰圣人垂训方来于六经尤著六经非圣人之
 所作因旧文而删定者也易因伏羲文王之著而述
 之大传所以明阴阳变化之理书因典谟训诰之文
 而定之所以纪帝王治乱之迹春秋因鲁史之旧而
卷二百九十七 第 9a 页 WYG0680-0799c.png
 修之所以明外霸内王之分诗因列国歌谣风雅之
 什而删之所以陈风俗之得失礼所以著上下之宜
 乐所以导天地之和皆切于日用当于事情而为万
 世之准则也其于取舍用意之际似宽而实严若疏
 而极密故学者舍六经无以为也 又曰圣人因自
 然之道著为自然之文故因其变化之理而成易因
 其训诰之体而成书因其治化之迹而成诗因其褒
 贬之法而成春秋因其(阙/) 之(阙/)而成礼因其和畅
卷二百九十七 第 9b 页 WYG0680-0799d.png
 之用而成乐此六经之文所以终天地亘古今而不
 易者以其出于自然也
 方孝孺曰五经者天地之心三才之纪道德之本也
 善学者学诸易以通阴阳之故性命之理学诸诗以
 求事物之情伦理之懿学诸礼以识中和之极节文
 之变学诸书以达治乱之由政事之序学诸春秋以
 参天人之际君臣内外之分而学之大统得矣然不
 可骤而进也盖有渐焉先之大学以正其本次之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0a 页 WYG0680-0800a.png
 子之书以振其气则之论语以观其中约之中庸以
 逢其原然后六经有所措矣 又曰三五之道具六
 经乎六经委弃曷作程乎易辨治乱政之祯乎书著
 训谟道之英乎礼以范俗乐和以成乎诗以荡邪善
 之萌乎春秋赏罚人伦之城乎措之孔易施之孔明
 乎 又曰圣人尝言诵诗三百不达于政虽多亦奚
 以为是学诗可以为政也岂惟诗为然传称书以道
 政事汉儒春秋断大政则书与春秋亦政事所自出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0b 页 WYG0680-0800b.png
 也易以冒天下之道举而措之民谓之事业则可为
 政者莫大乎易记礼者谓班朝治军涖官行法教训
 正俗分争辨讼非礼皆不可则礼又政之本也 又
 曰圣人之言不可及上足以发天地之心次足以道
 性命之原陈治乱之理而可法于天下后世垂之愈
 久而无弊是故谓之经 又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孔子八圣人之言行文章具在六经故后之学圣人
 者舍六经无以为也 又曰经者治天下之具也岂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1a 页 WYG0680-0800c.png
 直文辞云尔哉 又曰齐桓公欲取鲁仲孙湫曰鲁
 犹秉周礼未可伐也则古者以治经与否观国之兴
 废也周原伯鲁不悦学闵子马曰学犹殖也不学将
 落原氏其亡乎则以学经与否观家之存亡也经之
 于人其重也如此 又曰明乎春秋者得其断明乎
 易衍者得其中明乎诗书者得其正明乎礼乐者得
 其文 又曰法时乎易取政乎书主敬乎礼体和于
 乐雅言以诗制事以春秋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1b 页 WYG0680-0800d.png
 练子宁曰经所以载道士之欲明圣贤之道者必急
 于治经经既治则天下之理有不足明而天下之事
 有不足识者矣
 王达曰古者作为六经以教后世易以通幽明开物
 成务书以纪政事著道统之传诗以道性情俾人知
 感创春秋示法戒严内外之辨礼以正行乐以和心
 总而计之不过数十卷简易精切莫踰于兹君子诚
 欲求道舍此而他求可乎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2a 页 WYG0680-0801a.png
 胡俨曰经者常行之典所以载道也尧舜禹汤文武
 周公孔子之法言大训存焉曰易诗书礼乐此五经
 之见于白虎通者曰易书礼诗春秋此五经之见于
 法言者曰诗书礼乐春秋此五经之见于艺文志者
 其见于经解者曰诗书乐易礼春秋为六经曰七经
 者于易书诗春秋而益以三礼曰九经者于七经而
 益以孝经论语至于十经则又于五经而加以五纬
 也夫经之名与数虽不一所以载道则一耳君子穷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2b 页 WYG0680-0801b.png
 理以达道力学以致用必以读书为本读书者必以
 经为之本
 林文曰自夫子之删述颜曾思孟之授受六经之道
 焕然大明如日中天有志于学者诵其经而究其心
 则圣人之道不可胜用矣
 叶仪曰圣贤言行尽于六经四书其微辞奥义则近
 世先儒之说备矣由其言以求其心涵泳从容久自
 得之不可先立己意而妄有是非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3a 页 WYG0680-0801c.png
 薛瑄曰六经四书皆圣贤之言也由其言以得其心
 则在人焉尔 又曰圣贤之书其中必有体要如明
 德为大学之体要诚为中庸之体要仁为论语之体
 要性善为孟子之体要以至五经各有体要体要者
 何一理而足以该万殊也荀扬诸子之书辞亦奇矣
 论亦博矣其中果有体要如圣贤之书乎 又曰舍
 五经四书与周程张朱之书不读而读他书是犹恶
 睹泰山而喜丘垤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3b 页 WYG0680-0801d.png
 彭勖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非孔子删述六经
 垂宪万世则其道无传所谓集群圣之大成也濂洛
 关闽之学非朱子裒集诸子之言而注释六经则其
 学不明所谓集群贤之大成也
 曹端曰六经四子书天下万世言行之绳墨也不可
 不使之先入于心
 刘定之曰群经皆仲尼删述垂训然诗书礼尤切实
 故雅言之观夫孝经每章之末以诗语结焉论语全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4a 页 WYG0680-0802a.png
 篇之终以书事證焉上而至于一拱手之尚左尚右
 下而至于一动足之蹜如躩如既切切执其礼又孜
 孜言其故信乎雅言之在诗书礼也后之学者苟非
 心维其义口诵其文用功无间其何以得温柔敦厚
 之仁于国风雅颂之辞广疏通知远之智于虞夏殷
 周之载成恭俭庄敬之礼于制度品节之间内以淑
 身外以用世哉
 杨守陈曰古者卜筮也而有易歌咏也而有诗纪载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4b 页 WYG0680-0802b.png
 也而有书有春秋行有礼奏有乐皆烝民日用之常
 皇帝王治世之典而天下之道自一而万无弗载于
 是矣
 张宁曰六经四书其言皆弘妙而渊懿周密而精纯
 浑浑焉噩噩焉而相为备具未始致意于文字也
 何乔新曰经以载道道本于心夫子祖述宪章垂六
 经以诏万世易作而吉凶祸福之验该矣书作而治
 乱存亡之戒明矣诗作而吟咏性情之美极矣动荡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5a 页 WYG0680-0802c.png
 天地之中和而为礼乐斧衮二百四十年之善恶而
 为春秋由是二帝三王之道益明于天下然六经心
 学也是故说天莫辨于易由吾心即太极也说事莫
 辨乎书由吾心政之府也说志莫辨乎诗由吾心统
 性情也说理莫辨乎春秋由吾心分善恶也说体莫
 辨乎礼由吾心有天序也导民莫过乎乐由吾心备
 人和也圣人因其心之所有而以六经教之秦汉以
 来心学不传京房溺于名数世岂复有易孔郑专于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5b 页 WYG0680-0802d.png
 训诂世岂复有书诗董仲舒流于灾异世岂复有春
 秋乐固亡矣至于大小戴氏之所记亦多未纯世岂
 复有全礼哉经既不明心则不正国家安得而善治
 乡闾安得有善俗乎 又曰汉宣帝诏诸儒讲经于
 石渠章帝会诸儒讲五经于白虎观如萧望之之经
 术刘向之精忠则讲论于石渠者也如丁鸿之至行
 贾逵之博学则讲论于白虎观者也宋之经筵尤重
 择人文彦博以三朝元老而与经筵程伊川以一代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6a 页 WYG0680-0803a.png
 大儒而为讲官他如贾昌朝范祖禹无非端人正士
 其所以发圣人之经穷典籍之奥者班班可考以水
 喻政得之小旻烹鲜喻治得之匪风此学诗也薄刑
 缓征荒政讲之修德承天视䘲论之此学礼也上承
 下施盖取诸鼎乱极生治盖取诸萃易学明也说命
 三篇特诵三句五子之歌再诵六句书学深也论鲁
 封疆讲郑铸刑此明春秋而知之大学修身中庸入
 德此讲礼记而知之得人如此其有裨于君德岂浅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6b 页 WYG0680-0803b.png
 也哉
 程敏政曰道原于天性于人具于圣人之六经经也
 者圣人修道之教而人所以为穷理尽性明善诚身
 之学者也自性学既微六经常为空言于天下凡师
 之所以授徒上之所以取士者亦徒曰明经而经反
 晦者千馀年至宋两程夫子始得圣学于遗经紫阳
 夫子实嗣其传其说经以诏来学于易于诗皆手笔
 也于书于礼于乐则指授其及门之士而学庸论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7a 页 WYG0680-0803c.png
 四书所以为治经之阶梯者又皆焕乎炳如无复遗
 憾夫然后天下后世之人知明经将以复性而足致
 夫体用一原隐微无间之极功嗟夫六经明晦世道
 之污隆系焉必穷理明善以求经之明尽性诚身以
 求经之所以明则有功于世教岂不盛哉 又曰宋
 末元盛之时学者于六经四书纂订编缀曰集义曰
 附录曰纂疏曰集成曰讲义曰通考曰发明曰纪闻
 曰管窥曰辑释曰章图曰音考曰口义曰通旨棼起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7b 页 WYG0680-0803d.png
 猬兴不可数计六经注脚抑又倍之
 章懋曰圣贤之道载诸经具之吾心而著于日用事
 物人伦之间若大学之敬中庸之诚论语之操存涵
 养孟子之体验扩充一一反之身心实践而力行之
 求之吾心而无慊斯考之圣贤而不谬验之内外而
 无怨矣
 黄諌曰书之可信者经焉耳矣经之外未足尽信也
 桑悦曰易始于皇书始于帝诗始于王春秋始于伯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8a 页 WYG0680-0804a.png
 礼之与乐所以经纬皇帝王伯者也由伯而下弃礼
 绝乐有不可胜言者矣圣人因作春秋以闲世变明
 王道抑霸功以达易书诗礼乐之事业是故存乎易
 以全春秋之变存乎书以全春秋之恒存乎诗以全
 春秋之蕴存乎礼以全春秋之序存乎乐以全春秋
 之和而易书诗礼乐又所以存乎春秋者也六经各
 一其体用论其大分五经者春秋之体春秋者五经
 之用 又曰孔孟既没六经七篇之传所以续其亡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8b 页 WYG0680-0804b.png
 以施教也苟读孔孟之书而不潜心其为人不为徒
 读也邪
 王鏊曰世谓六经无文法不知万古义理万古文字
 皆从经出也即如七月一篇叙农桑稼圃内则叙家
 人寝兴烹饪之细禹贡叙山川脉络原委如在目前
 论语记夫子在乡在朝使傧等容宛然画出一个圣
 人孰谓六经无文法 又曰汉初六经皆出秦火煨
 烬之末孔壁剥蚀之馀然去古未远尚遗孔门之旧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9a 页 WYG0680-0804c.png
 诸儒掇拾补葺专门名家各守其师之说其后郑玄
 之徒笺注训释不遗馀力虽未尽得圣经微旨而其
 功不可诬也宋儒性理之学行汉儒之说尽废然其
 间有不可得而废者好古者不可不考也
 张吉曰学者不读五经遇事便觉窒碍今士子业一
 经岂圣人之言亦有当去取者耶
 石宝曰圣人之道载在六经王者用之以定四海其
 臣用之以弼其治其民用之以亲亲长长幼幼养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9b 页 WYG0680-0804d.png
 送死而无憾何莫非六经之功哉
 王启曰自夫子删述六经而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
 公之道寓于易书诗春秋礼乐如天之不可阶而升
 夫子恐人好高而反失之也故其为教博文约礼之
 外性与天道罕言而论语一书不出问答思辨之间
 当时曾子传其学耑用心于内其作大学则曰格物
 致知犹吾夫子也曾子传之子思其作中庸则曰择
 善思诚犹吾曾子也子思传之孟子其作七篇则曰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0a 页 WYG0680-0805a.png
 知言明善犹吾子思也惜乎其书存其人亡异端之
 说始炽猥以百家之言厕于其间学者莫知所宗幸
 而四子之泽未泯汉董子思所以禁之首请罢黜百
 家以尊孔子其后始置五经博士四子得列讲师而
 百家不致与六经抗衡矣
 杨廉曰先六经而后诸子百氏此读书之要也 又
 曰大学以格物为先格物以读书为先所读之书五
 经四书其本领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0b 页 WYG0680-0805b.png
 杨廷和曰六经自古圣贤正学之心法在焉诸贤之
 所谓学者不出乎是
 顾璘曰六经者礼义之统纪文章之准绳也学者不
 根六经无以成学 又曰孔孟所引诗书多断章取
 义不拘拘于章句盖义理乃其精微文辞特糟粕耳
 至宋儒泥章句立主意虽于文字之际有所发明卒
 使六经之旨拘牵执滞而无曲畅旁通之趣实训诂
 之学为之害也 又曰六经之文非仕与学者限于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1a 页 WYG0680-0805c.png
 禁而不得为也奈何排其户不历其奥乎 又曰六
 经道之纲也苟举其纲万目咸正
 何瑭曰圣贤之道昭在六籍如日星后学愧不能知
 而行之自宋以来儒者之论太多此吾之所深惧也
 王廷相曰六经者道之所寓故仲尼取以训世八索
 九丘连山归藏非不古也道不足以训仲尼则弃之
 故后世无闻
 崔铣曰先王之道存乎经学者倦于行于是乎深性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1b 页 WYG0680-0805d.png
 命之谈亡其本矣夫慕父母者孝子之行也履六经
 者醇士之学也是故经明而习同习同而德立德立
 而化行化行而后天下国家可从而理矣 又曰图
 象繁而易荒矣小序废而诗芜且浅矣左氏轻而春
 秋虚矣喜新变古君子无乐乎斯焉尔
 方鹏曰五经四书一也汉人读之为训诂之学唐人
 读之为辞章之学今人读之为科举之学盖读之者
 同而用之者异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2a 页 WYG0680-0806a.png
 邵锐曰经也者天地之心圣贤之精蕴皆于是乎在
 故经明则道明道明则天极以立地维以张人纪以
 定而天下之能事于是乎毕矣
 王道曰学者读圣人之经于千载之下求圣人之意
 于千载之前必须虚怀观理以求至当归一之趋不
 可横立偏见而反牵引圣言以徇己意也
 薛蕙曰易之言有不同乎书者矣书之言有不同乎
 诗者矣各经之言或先或后或彼或此何必一一强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2b 页 WYG0680-0806b.png
 同乎直要其归观其所以同可耳
 桂萼曰读大学必如亲见孔子曾子读中庸必如亲
 见子思读论语必如亲问孔子于洙泗之上读孟子
 必如亲事孟子于齐梁之间
 王守仁曰经常道也以言阴阳消息之行则谓之易
 以言纪纲政事之施则谓之书以言歌咏性情之德
 则谓之诗以言条理节文之著则谓之礼以言欣喜
 和平之生则谓之乐以言诚正邪伪之辨则谓之春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3a 页 WYG0680-0806c.png
 秋六经者吾心之纪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
 许诰曰六经所载皆圣王治民之道欲求道者舍是
 无所用心矣
 陆深曰书莫尚于经经圣人之书也后有作焉凡切
 于经者咸得附矣
 湛若水曰圣人之治本于一心圣人之心见于六经
 故学六经者所以因圣言以感吾心而达于政治者
 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3b 页 WYG0680-0806d.png
 祝允明曰经业自汉儒迄于唐或师弟子授受或朋
 友讲习或闭户穷讨敷布演绎难疑订讹益久益著
 宋人都掩废之或用为己说或稍援他人必当时党
 类吾不知先儒果无一义一理乎亦可谓厚诬之甚
 矣其谋深而力悍能令学者尽弃其学随其步趋迄
 数百年不悟不疑而愈固太祖皇帝令学者治经用
 古注疏参以后说而士不从也呜呼试阅两汉魏晋
 南北朝隋唐之学其义指理致度数章程何等精密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4a 页 WYG0680-0807a.png
 弘博宋人不见何处及之况并之又况以为过之乎
 此非空言可强辨解也
 黄焯曰六经文之至也不可以拟而续也后之为文
 者舍六经奚以哉
 庞嵩曰孔子集百王大成非不可博取然所删述六
 经而已所信用者周礼而已所传授者论语而已
 杨慎曰宋儒说经其失在废汉儒而自用巳见夫六
 经作于孔子汉世去孔子未远传经之人虽劣其说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4b 页 WYG0680-0807b.png
 宜得其真宋儒去孔子千五百年矣虽其聪颖过人
 安能一旦尽弃其旧而独悟于心乎然今之人安之
 不怪则科举之累先入之说胶固而不可解也 又
 曰六经日用之五榖也人岂有一日不食五榖者乎
 杨天祥曰五经备天地万物之理读之每彻一卷心
 旷神怡视听俱新不出户庭十年遍之矣虽不足以
 喻人亦足以自喻也
 邹守益曰五经四书圣人救世之药方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5a 页 WYG0680-0807c.png
 徐公阶曰经也者圣人以扶人极以开来学其道甚
 大群籍不得并焉
 郑公晓曰宋儒有功于吾道甚多但开口便说汉儒
 驳杂又讥讪训诂恐未足以服汉儒之心宋儒所资
 于汉儒者十七八只今诸经书传注尽有不及汉儒
 者宋儒议汉儒太过近世又信宋儒太过要之古注
 疏终不可废也
 林云同曰天地圣人之蕴尽于六经六经垂宪之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5b 页 WYG0680-0807d.png
 成于夫子
 苏祐曰圣人垂教六籍森列立天人之极达皇王之
 轨究阴阳之变溯声化之原谨名分之微约性情之
 正则皆心之用而经之所由著也虽有易诗书春秋
 礼乐之殊弗外于心苟善治焉其于经不合者寡矣
 孔天胤曰六经者圣人之心也所谓天地之道民物
 之彝宇宙之极而非言语文字云尔也繇是变通之
 而为易经纶之而为书歌咏之而为诗节文之而为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6a 页 WYG0680-0808a.png
 礼和畅之而为乐法制之而为春秋皆自其心出之
 者也
 王崇曰圣人不可得见所可见者圣人之书易书诗
 春秋礼乐是也易言乎其命也书言乎其行也诗言
 乎其思也春秋言乎其识也礼言乎其体分也乐言
 乎其风气也皆圣人之所为文也是故君子能遂义
 不愆于时则庶乎易矣遹德不诡于中则庶乎书矣
 慎动不离于正则庶乎诗矣鉴微不闇于公则庶乎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6b 页 WYG0680-0808b.png
 春秋矣修已不欺于敬则庶乎礼矣轨物不失于和
 则庶乎乐矣
 薛应旂曰圣人作经易以道化书以道事诗以达意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春秋以道义先后圣哲上下数
 千言究其指归无非所以维持人心于不坏也人乃
 任末弃本各出意见竞为训疏支辞蔓说炫博务奇
 门户争高相倾交毁而彼此枘凿后先矛盾遂使学
 者之耳目应接不暇而本然之聪明反为所蔽焉况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7a 页 WYG0680-0808c.png
 乎不遵经而遵传今日之经已为世儒之经非复古
 圣人之经矣正犹读方书而不知治病反以庸医之
 说而乱炎黄之真也其害可胜言哉 又曰汉之穷
 经者易如田何以及施孟梁丘书如伏生以及欧阳
 大小夏侯诗如申公以及辕韩大小毛公礼如高堂
 生以及后苍大小二戴春秋如公羊榖梁以及刘氏
 严氏其诸若马融刘歆郑玄孔颖达诸人转相授受
 而注疏作焉虽其人未必皆贤所言未必皆当然于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7b 页 WYG0680-0808d.png
 秦火之后而非此数人则六经几乎息矣至宋郑樵
 乃谓秦人焚书而书存汉儒穷经而经绝信斯言也
 则是汉儒之罪盖又不止于秦火也然自今观之汉
 去古未远而圣人之遗旨犹或有得于面承口授之
 馀故宋儒释经遂多因之而阙文疑义一以注疏为
 正如九六老变孔颖达之说也文质三统马融之说
 也河洛表里之符宗庙昭穆之数刘歆之说也五音
 六律还相为宫郑玄之说也其择言之广取善之公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8a 页 WYG0680-0809a.png
 要在明乎经而不失圣经之意耳岂得尽如夹漈之
 论哉盖汉儒之学长于数若仪文节度之烦虫鱼草
 木之变皆极其详其学也得圣人之博宋儒之学长
 于理若天地阴阳之奥性命道德之微皆究其极其
 学也得圣人之约合是二者而虚心体认则天机相
 为感触当自默会于燕閒静一之中超然悟于意言
 象数之表而吾心之全体大用可一以贯之而不溺
 于先入之说不蔽于浅陋之见矣尚何有众言之淆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8b 页 WYG0680-0809b.png
 乱哉
 王文禄曰大学之道问学之宏规论语之言践履之
 实理孟子七篇扩充之全功中庸一书感化之大义
 吴桂芳曰惟精惟一者圣人之心而其经纶之迹则
 今六经之所载者备焉圣人非故以迹而示人也盖
 其仁天下之心无穷故不忍以其有尽之身而废天
 下万世可继之治是故六经作焉六经者道法兼备
 圣人虽往而循之者足以立政明之者足以立教此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9a 页 WYG0680-0809c.png
 圣人为万世至深且远之计也故其举之于口笔之
 于书或删或述若易诗书礼乐春秋其为言虽殊然
 皆不离乎彝伦日用之常此吾儒之学所以为万世
 不易之道而与天壤均无敝者也
 林熑曰圣人之道不明诸儒晦之也易诗书春秋礼
 乐圣人所以垂训也自汉以来传经者无虑数百家
 其书学者多有之然圣人之旨愈郁而不章则诸儒
 之过也夫六经之道同条共贯第诸儒言之有同有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9b 页 WYG0680-0809d.png
 不同易以道阴阳而厄之于数至作太玄潜虚以拟
 之其失也拘而不通书以道政事武成之篇孟子疑
 之金縢之册周公或不为此也必曲为之说则其失
 也诬而难信诗以道性情而郑卫之风皆目为淫奔
 所自作何以被之管弦又欲尽废小序则其失也疏
 而起后世之疑春秋以道名分诛乱臣讨贼子其大
 旨固也滕侯以党恶贬其后世许止以不尝药被之
 弑君故其失也凿而多端至于礼乐则汉儒之附会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0a 页 WYG0680-0810a.png
 为已甚矣盖传注愈繁则圣人之经愈晦曰尽废传
 注可乎曰何可废也传注所以明经也与其过而废
 之孰若过而存之
 王维桢曰经者常也言万世可常用也故天有常星
 不见则为异圣人有常言不用则为乖六经各一体
 不相沿也易布卦以经纬相错书序事以都俞造端
 诗纪德以比兴发义礼乐陈器数以问荅成章六经
 之道明哲所不能踰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0b 页 WYG0680-0810b.png
 皇甫汸曰道散于天地而载于书谓之文文以载道
 谓之经六经作而天地之道阐矣天地之文肇矣
 周子仪曰圣人之作经也因人心自然之理而为之
 阐明开发其言明白简切而可深思故因人心之有
 阴阳也而为之赞易因人心之有政事性情也而为
 之删诗书因人心之有名分节文也而为之修春秋
 定礼乐理如是而至圣人之言亦如是而止
 田一俊曰昔者圣人之作经也枢纽造化陶冶性情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1a 页 WYG0680-0810c.png
 纲纪政事宣达中和扶植名分垂恒久之至教泄神
 化之奥旨莫非道也经以载道而后世之书多伪则
 圣人之经紊矣学以致道而后世之儒多杂则圣人
 之学病矣经不可使紊也是故恶夫伪也学不可使
 病也是故恶夫杂也
 冯时可曰六经无浮字 又曰汉儒之于经台史之
 测天也不能尽天而观象者莫能废
 吴中行曰秦人坑燔之后经术熄矣汉儒传经之义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1b 页 WYG0680-0810d.png
 而六经赖以不亡叔世汨溺之馀理学晦矣宋儒穷
 经之理而六经因之益显
 王敬臣曰六经文之本为文者舍六经而效子史本
 之则无如之何
 陈师曰太昊画八卦则易之始也又有网罟之歌则
 诗之始也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则书之始
 也
 章潢曰经常道也以言阴阳消息之行则谓之易以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2a 页 WYG0680-0811a.png
 言纪纲政事之施则谓之书以言歌咏性情之发则
 谓之诗以言条理节文之著则谓之礼以言欢喜和
 平之生则谓之乐以言诚伪邪正之辨则谓之春秋
 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
 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
 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
 欢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
 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2b 页 WYG0680-0811b.png
 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
 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
 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所以尊礼也求
 之吾心之欢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
 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又曰易
 以道人心之中正书以道人心之祗敬诗以道人心
 之和平礼以道人心之品节春秋以道人心之是非
 则是人心为五经之本也 又曰五经圣贤述作不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3a 页 WYG0680-0811c.png
 齐要皆定之孔子以垂教万世易以象教书以身教
 诗以声教礼以理教春秋以名分教若各一其义也
 然道一也
 何洛文曰五经非他圣人之心也圣人之心即天地
 之心古今人所同也故易不过道吾心之时书不过道
 吾心之中诗不过道吾心之无邪春秋不过道吾心
 之公礼乐不过道吾心之序与和使人人各得其心
 之自然则天地常位万物常育五经可以无作而顾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3b 页 WYG0680-0811d.png
 有不能者是以圣人笔之于书俾反求而自得之盖
 非有意于立言而不得不作也
 沈尧中曰道统之在天下由伏羲而尧舜而禹汤而
 文武周公孔子上下数千百年若断若续迄今犹可
 寻绎者经是已伏羲吾得之易尧舜禹汤文武吾得
 之诗书周公得之礼孔子得之春秋合五经而序之
 乃知数圣人之统系存焉
 陈于陛曰圣贤垂世立教莫备于五经五经者天地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4a 页 WYG0680-0812a.png
 自然之文生人日用之具五经之道明则诸子百家
 之说若权设而不可欺以轻重绳陈而不可欺以曲
 直赖以见圣人之心者独此而已
 叶向高曰九经者圣言之至约至博者也
 唐公文献曰经之存于世若日星丽天岳渎亘地学
 者见作者之心于千载之上赖有注疏存焉汉之诸
 儒磨砻以岁月穷殚以心力然后成一家之言其所
 持论皆师门所授搢绅长老之所传闻要以发明圣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4b 页 WYG0680-0812b.png
 学泽于道德者多也自谈者谓汉儒穷经而经绝至
 以训诂支离烈于燔燄抉瑕摘衅掩其弘美往哲羽
 翼之功几不存于世矣
 刘曰宁曰今之谈经者专主濂洛诸儒当秦火既燔
 关洛未起微汉诸儒彼宋人岂真能于梦想羹墙之
 间遂彷佛其意而接其传耶不见夫越人之治丝乎
 汉儒三缫拮据尺栉寸比疏之引之绪井井然理也
 宋人则因之以收组织章甫之效世徒见其为章为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5a 页 WYG0680-0812c.png
 甫也而遂忘拮据之为力可乎哉
 郑瑗曰六经言道而不遗法四书言理而不外事
 胡应麟曰夏商以前经即史也尚书春秋是已周秦
 之际子即集也孟轲荀况是已 又曰尚书经之史
 也春秋史之经也中庸孟子子也而其理则经也
 又曰六经之学广大闳深历世名儒第专其一有专
 于易者有专于书者有专于诗者有专于礼者有专
 于春秋者有专于尔雅者若马融郑康成贾逵王肃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5b 页 WYG0680-0812d.png
 刘炫崔浩孔颖达陆德明数子诸经并释六籍兼该
 义或未精博斯称极宋世钜儒精于析理博匪所先
 新安后出兼综二家既精且博矣 又曰宋初邢炳
 孙奭等尚多以注疏显至闽洛谈理而经学迥别前
 代
 邓黻曰文莫粹于经圣贤以其精蕴而形诸辞辞可
 以已圣贤必无事于作作焉者不得已也
 焦竑曰经者性命之奥政治之枢文章之祖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6a 页 WYG0680-0813a.png
 顾起元曰汉建初八年诏选高才生受四经乃左氏
 榖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也汉艺文志云学五经乃
 诗书礼乐春秋也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乃书诗礼
 易公羊春秋也扬子法言五经为辨乃易书礼诗春
 秋也唐五经博士乃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
 也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正义乃周易尚书毛诗
 礼记春秋也礼记经解六艺政教得失乃诗书乐易
 礼春秋也史记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乃礼乐书诗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6b 页 WYG0680-0813b.png
 易春秋也庄子天下篇六经与上同汉武表章六经
 乃易书诗礼乐春秋也秦宓曰文翁遣司马相如东
 受七经又傅咸有七经诗隋樊深有七经义纲七经
 论乃易书诗三礼春秋也宋刘敞有七经小传乃诗
 书春秋周礼仪礼礼记论语也经典释文序录九经
 乃易书诗三礼春秋孝经论语也汉书艺文志九经
 唐谷那律称九经库韦表微著九经师授谱后唐挍
 九经镂板于国子监乃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7a 页 WYG0680-0813c.png
 小学也南史周续之通十经乃五经五纬也宋百官
 志国子助教十人分掌十经乃周易尚书毛诗礼记
 周官仪礼春秋左氏公羊榖梁论语孝经也庄子孔
 子翻十二经以说老聃云诗书礼乐易春秋又加六
 纬一说易上下经并十翼也一云春秋十二公经也
 今十三经注疏国子监刋本乃易诗书礼记周礼仪
 礼左氏春秋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也
 高攀龙曰三代而后圣王不作于是孔子出以六经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7b 页 WYG0680-0813d.png
 治天下决是非定好恶使天下晓然知如是为经常
 之道越志者欲有所肆焉民得执常道以格之故乱
 臣贼子不旋踵而诛是六经者天之法律也天下之
 所以治而乱乱而复治者以六经在也 又曰六经
 皆圣人传心明经乃所以明心明心乃所以明经明
 经不明心者俗学也明心不明经者异端也
 陈懿典曰甚哉王通氏之黜汉而自尊其续经之功
 也其言曰九师兴而易道微三传作而春秋散齐韩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8a 页 WYG0680-0814a.png
 毛郑诗之末也大戴小戴礼之衰也书残于古今诗
 失于齐鲁其讼言而攻之也无非欲自尊其所述七
 制之书关朗之易元经礼乐与六籍并而卑訾汉人
 之注疏为不足道也自文中子之言出而训诂家绌
 矣传至宋儒则诋訾汉儒愈力甚且曰秦人焚书而
 书存汉人穷经而经绝则又阴祖通之言而益重汉
 人之罪也嗟夫贬汉所以尊宋也不知秦灰方熸孔
 壁乍起自汉始除挟书律之岁以至于宋其间千有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8b 页 WYG0680-0814b.png
 馀载六籍之文不至于凘灭殆尽以俟后人之讲明
 而表章者伊谁之力也设令遗经散逸异端纵横即
 有宋诸儒何所据以加论著之功续不传之秘哉
 谢肇浙曰宋儒贬经太过者至目春秋为断烂朝报
 信经太过者至以周礼为周公天理烂熟之书不知
 春秋非孔子不能作而周礼实非周公之书也至欧
 阳永叔以系辞非孔子之言抑又甚矣
 钱陆灿曰十三经之有传注笺解义疏也肇于汉晋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9a 页 WYG0680-0814c.png
 粹于唐而是正于宋熙宁中王介甫凭藉一家之学
 创为新义而经学一变淳熙中朱元晦折衷诸儒之
 学集为传注而经学再变再变之后汉唐章句之学
 或几乎熄矣宋之学者自谓得不传之学于遗经而
 近代儒者遂以讲道为能事汉儒谓之讲经今世谓
 之讲道圣人之经即圣人之道也离经而讲道则亦
 宋儒埽除章句者导其先路也宋史儒林与道学分
 而古人传注笺解义疏之学转相讲述者无复遗种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9b 页 WYG0680-0814d.png
 此亦古今经术升降绝续之大端也经学之熄也降
 而为经义道学之偷也流而为俗学辁材小儒敢于
 嗤点六经呰毁三传学术蛊坏世道偏颇孟子曰我
 亦欲正人心君子反经而已矣诚欲正人心必自反
 经始诚欲反经必自正经学始
 赵枢生曰读经者求天地之道于易求帝王之道于
 书求诸侯之道于春秋求大夫士之道于礼求民物
 之道于诗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0a 页 WYG0680-0815a.png
 乔可聘曰六经之义验之于心而然施之行事而顺
 然后为得今人读孔孟书乃祇为荣肥计便是异端
 如何又辟异端
 柴绍炳曰春秋载夏五郭公把子伯甲戌己丑之类
 以其传疑未尝辄加增损论语曰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至宋代儒者多以己意删订经文二程改
 大学朱子作孝经刋误将旧文并省分属经传而删
 其字句夫仲尼不敢改鲁史而程朱改孝经大学此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0b 页 WYG0680-0815b.png
 等事听先儒自为之勿效之也
 顾炎武曰攻定经文如程子改易系辞天一地二一
 节于天数五之上论语必有寝衣一节于齐必有明
 衣布之下苏子瞻改书洪范曰王省惟岁一节于五
 曰历数之下改康诰惟三月哉生魄一节于洛诰周
 公拜手稽首之上朱子改大学康诰曰至止于信于
 未之有也之下改诗云瞻彼淇澳二节于止于信之
 下论语诚不以富二句于齐景公有马千驷一节之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1a 页 WYG0680-0815c.png
 下诗小雅以南陔足鹿鸣之什而下改为白华之什
 皆至当无复可议后人效之妄生穿凿周礼五官互
 相更调而王文宪作二南相配图洪范经传图重定
 中庸章句图改甘棠野有死麇何彼秾矣三章于王
 风仁山金氏本此改敛时五福一节于五曰考终命
 之下改惟辟作福一节于六曰弱之下使邹鲁之书
 传于今者几无完篇殆非所谓畏圣人之言者矣
 又曰古人之文变化不拘况六经出自圣人传之先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1b 页 WYG0680-0815d.png
 古非后人所敢擅议也 又曰读书不通五经者必
 不能通一经
 (阙/)  曰六经自秦煨烬而后非汉儒专门训诂后
 即有濂洛大儒亦无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在当时
 各自名家至今日而存亡或异然其源流犹可取而
 考證也
 黄虞稷曰五经逮婺源朱子出而学益明双湖云峰
 两胡氏之于易庆源辅氏之于诗九峰蔡氏之于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2a 页 WYG0680-0816a.png
 书勉斋黄氏信斋杨氏之于礼清江张氏之于春秋
 阐明羽翼等于汉儒家法而义理过之
 陆陇其曰诸经皆学者所当用力今人只专守一经
 而于他经则视为没要𦂳此学问所以日陋 又曰
 汉儒多求详于器数而阔略于义理圣人之遗言虽
 赖之以传而圣人之精微亦由之而湮至濂洛关闽
 诸儒出即器数而得义理然后圣人之旨昭若白日
 而六经之学于是为盛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2b 页 WYG0680-0816b.png
    按西汉经师各有家法其授受流𣲖儒林传
    载之详矣其后费直京房之说行而为施孟
    梁丘之易者寡杜林古文兴而为欧阳大小
    夏侯之书者疏毛传广而齐鲁韩诗渐衰左
    传立而严颜春秋几辍范史述儒林不能如
    班氏之备稽之欧阳子赵氏洪氏所录碑碣
    治梁丘易则有重安侯相杜晖慈明治欧阳
    书则有郎中王政季辅郑固伯坚绥氏校尉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3a 页 WYG0680-0816c.png
    熊乔郯令景君又有闾葵龚叔谦治小夏侯
    书则有闾葵廉仲絜治鲁诗则有司𨽻校尉
    鲁峻仲严执金吾丞武荣含和治韩诗则有
    郎中马江元海山阳太守祝睦元德广汉属
    国都尉于鲂叔河从事武梁绥宗费县令田
    君中常侍樊安子佑治严氏春秋则有祝睦
    处士闾葵班宣高暨子让公谦泰山都尉孔
    宙季将巴郡太守樊敏升达祝长严䜣少通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3b 页 WYG0680-0816d.png
    文学掾百石卒史孔和治颜氏春秋则有鲁
    峻此皆史传所不载考古君子续九经师授
    之谱所当补入者也
    又按五经始出多系古文辞义艰晦非得训
    故其何能通博士转相授受不无异同石渠
    虎观讲说纷纶帝临亲决历久而后论定汉
    之经师用力勤而训义艰有功于经大矣而
    又兢兢各守其师说遇文有错互一字一句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4a 页 WYG0680-0817a.png
    不敢移易其尊经也至莫有侮圣人之言者
    平心以揆之汉人亦何罪之有乃宋人之论
    谓诗因序而亡经因穷而绝至以训诂之害
    等于秦火之燔毋乃过与呜呼帖括盛而经
    义微语录多而经义少于是孔子之庑配食
    祧汉而跻宋说经者退而高谈性命者始得
    进矣
    又按五经垂世昔贤方之于海比之日月久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4b 页 WYG0680-0817b.png
    而常新挹而不竭盖合羲农轩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孔子数圣人而成非一人一家之言
    也朱子注论语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为
    之章句配以孟子题曰四书谆谆诲人以读
    书之法先从四子始由是淳熙而后诸家解
    释四书渐多于说经者矣元皇庆二年定为
    考试程式凡汉人南人第一场试经疑二问
    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5a 页 WYG0680-0817c.png
    句集注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若蒙古色目人
    第一场试经问五条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内设问亦用朱氏章句集注则舍五经而专
    治四书矣明代因之学使者挍士以及府州
    县试专以四书发题惟乡会试有经义四道
    然亦先四书而后经沿习既久士子于经义
    仅涉略而已至于习礼者恒删去经文之大
    半习春秋者置左氏传不观问以事之本末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5b 页 WYG0680-0817d.png
    茫然不知经学于是乎日微海其可枯乎日
    月其可晦乎此学者之所深惧也梼昧之见
    斟今酌古谓试士之法学使而下宜经书并
    试先经后书乡会试亦然盖书所同而经所
    独专精其所独而同焉者不肯后于人则经
    义书义庶几并治矣若夫元人之试经义诗
    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
    朱氏为主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6a 页 WYG0680-0818a.png
    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迨明洪武中损益
    之春秋得兼用张洽集注礼记则用陈浩集
    说要仍不废古注疏而永乐诸臣纂修大全
    类攘窃一家之书以为书废注疏而不采先
    与取士程式不恊何得谓之大全乎所当覈
    诸书所本各还原著书之人别事纂修可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6b 页 WYG0680-0818b.png
 
 
 
 
 
 
 
 经义考卷二百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