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四十一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二百四十一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
   羣經(三)
陸氏(徳明)經典釋文
  唐志三十卷(分見諸經序錄一卷)
   存
公元643年
 徳明自序曰夫書音作作者多矣前儒撰著光乎篇籍其來既久誠無閒然但降聖已還不免尚質文詳畧互有不同漢魏迄今遺文可見或專出已意或祖述舊音各師成心製如面加以楚夏聲異南北語殊是非其所輕重其所後學鑽仰罕聞指要筌蹄所寄惟在文言差若毫釐謬便千里夫子有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斯富哉言乎大矣盛矣無得而稱矣然人稟二儀淳和五行秀氣雖復挺生天縱資學知道唐堯師於許由周文學虢叔上聖且猶學而況其餘乎至於處鮑居翫所先入染絲斵梓功在初變器成采定難復改移一薫一蕕十年有臭豈可易哉豈可易哉予少愛墳典留意藝文志懐物外而情存著述粤以癸卯之歲承乏上庠循省舊音苦其太簡微言乆絶大義愈乖攻乎異端競生穿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既職司其憂寕可視成而已遂因暇景救其不逮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訪異同挍之蒼雅撰集五典孝經論語老莊爾雅等音合爲三帙三十卷號曰經典釋文古今並錄括其樞要經注畢詳訓義兼辯質而不野繁而非示傳一家之學用貽後嗣令奉以周旋不敢墜失與我同志亦無隠焉但代匠指南取笑博識述而不作其所亦何傷乎云爾
 舊唐書太宗陸徳明經典音義美其宏益學者歎曰徳明雖亡此書可傳習賜其家布帛百匹
 崇文總目徳明國子愽士以先儒作經典音訓不列注傳全錄文頗乖詳畧南北異區音讀罕同乃集諸家之讀九經論語老莊爾雅者皆著其飜語增損
 晁說之徳明因古諸儒音韻之學著爲釋文惠學者深矣
 晁公武經典釋文三十卷陸徳明撰釋易書三禮三傳孝經論語爾雅老莊頗載古文諸家同異徳明博極羣書
 陳振孫唐陸徳明撰自五經三傳古禮之外孝經論語爾雅莊老解文義廣諸家不但音切也或言陸吳人吳音其實未必然前世藝文志列於經解中興書目始入之小學非也
顔氏(師古)匡繆正俗
  唐志八卷(内說經四卷)
   存
公元651年
 顔揚庭進表曰臣聞纎埃不讓嵩華所以極天涓流必納溟渤所以紀地况乎業隆學海義切爲山進簣崇高委輸潤澤恭惟皇帝陛下誕膺睿圖光臨大寳隆周比迹逺邁成康炎漢儔功近超文景時和玉燭龍圖於長河道包金龜書浮於清洛羽陵蠧簡俾備蓬山汲冢舊文咸歸延閣一言可善屢動宸衷九術不遺每廻天睠亡父先臣師古甞撰匡繆正俗稾草半部帙未終以臣釁犯幽靈奄垂捐棄攀風罔及陟岵增哀臣敬奉遺文謹遵先範分爲八卷勒成一部百氏紕謬未可六典荒訛於斯矯革齎詣奉表以聞輕觸威嚴伏深震悚永徽二年十二月八日
 崇文總目唐祕書監顔師古撰采先儒當世之言參質譌繆而矯正之未終篇而師古沒其子始上之詔錄藏祕閣
 晁公武師古世俗之言多繆訛故質諸經史刊而正之永徽中子揚庭上
 陳振孫莆田鄭樵有刊謬正俗八卷汪玉山言揚庭表以爲稾草半部帙未終則是書初非定本也今前後乖刺極多玉山集中所辯甚詳
趙氏(英)五經對訣
  唐志四卷
   佚
 唐書注英龍朔中
劉氏(貺)六經外傳
  唐志三十七卷
   佚
 舊唐書玄子愽通經史明天文律厯音樂醫算之術終起居郎修國史六經外傳三十七卷
裴氏(僑卿)微言注集
  唐志二卷
   佚
 新唐書開元中鄭縣
顔氏(眞卿)五經要畧
  通志二卷
   佚
李氏(適)九經要句
   佚
熊氏(執易)九經化綂
  五百卷
   佚
 李肇熊執易九經之義爲化綂五百卷四十年乃就未及上獻卒於西川武相元衡欲寫進其妻薛氏慮墜失至今藏於家
凌氏(凖)六經解圍
   佚
 栁宗元富春凌君字宗一爲崇文館書郎累遷翰林學士連累和州連州六經解圍人文未就
張氏(參)五經文字
  唐志三卷
   存
公元643年
 參自序易繫辭曰上古結繩以理後代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理萬人以察蓋取諸夬夬決也王庭孚號決之大者決以書契也逮周禮保氏養國以道教之六書象形指事㑹意形聲轉注假借六者造字之本也雖蟲篆變體古今異文離此六者則爲謬惑王者天下必使車同軌同文教人八歲小學文有疑者則必闕而求之春秋之末保氏教廢無所取正各遂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蓋夫子少時人猶有闕疑之問後亡斯道歎其不知而作之也蕭何漢制亦有著法太史學童諷書九千字乃得爲吏以六體試之吏人上書字或不正輒有舉劾皆正史遺文可得焯知者劉子政父子中祕書史籀以下十家序爲小學次於六藝末後漢許叔重集收籀篆古文諸家之學就𨽻爲訓注謂之說文蔡伯喈亦以滅學之後經義分散儒者師門各滯所習傳記交亂訛僞相蒙乃請刋定五經備體刻石立於太學門外謂之石經學者得以取法遭離變難僅有存者後有吕忱又集說文之所漏畧字林五篇補之今制國子監書學博士立說文石字林之學舉其義歲登下之亦古之小學自頃考功禮部課試貢舉務於取人之急許以所習爲通人苟趨便不求當否字失六書猶爲小事五經文蕩而無守矣十年夏六月有司職事之病上言其狀詔委國儒官勘挍經本送尚書省幸承詔㫖得與二三儒者分經鉤考而共决之互發字更相難極以前古字後代稍益之故經典音字多有假借陸氏釋文南徂徧通衆家學分音訓特爲詳舉固當以此正之卒以所刋書於屋壁未如蔡學之精密石經堅久慕古之士且知所歸然以經典六十餘萬既字帶惑體音非一讀學傳授義有所存離之若有失合之則難並至當之餘但朱發其傍而已猶慮歲月滋久官曹代易儻復汙失其本眞乃命孝廉生顔傳經收集互體受法師以爲定例一百六十部三千二百三十五字分爲三卷說文體包古今先得六書之要有不備者求之字林其或古體難明衆情驚懵者則以石經之餘比例爲助石經湮沒所存者寡通以經典釋文相承𨽻省引而伸之不敢專也近代字様多依四聲傳寫之後偏傍漸失今則采說文字林諸部以類相從務於易了不必舊次自非經典文義所在雖切於時不集錄以明爲經不爲字也其字非常體偏有所合者詳其證據各以朱字之俾夫觀省無至多惑大厯十一年六月七日司業張參
 林罕大厯中司業張參五經文字三卷一百六十部
 陳振孫唐國子司業張參大厯中刻石安太學
 崇文總目參拜詔與儒官正經典乃取漢蔡邕石經許愼說文吕忱字林陸徳明釋文命孝亷生顔傳經抄撮疑互取定儒師部爲一百六十非緣經見者皆畧而不集
 顧炎武張參五經文字據說文字林刋正繆失甚有功學者
唐氏(玄度)九經字様
  唐志一卷
   存
公元837年
 唐㑹要開成二年八月國子監奏得覆定石經字體翰林待詔朝議郎權知王友上柱國緋魚袋唐玄度狀凖太和七年十二月五日覆定九經字體今所詳覆多依司業張參五經文字爲凖其舊字歲月將久㸃畫參差傳寫相承漸致乖誤今並依字書參詳改正訖諸經之中别有疑闕舊字様未載者古今體異𨽻變不同如總據說文即古體驚俗若依近代文字傳寫乖訛今與挍勘官同商較是非取其適中纂錄爲新加九經字様一卷經典相承與字不同者具引文注解今刋削有成請附於五經字様末用證紕誤從之
 玄度序曰臣聞秦焚詩書塞人視聽興典籍以廣聰明伏以龜鳥之文去聖彌逺㸃畫訛變遂失本源陛下運契黄虞道崇經籍人文成俗鳥跡乖方由是微臣上請許於國學創立石經仍令小臣覆定字體謬當刋挍誓盡所知大厯中司業張參掇衆字之謬著爲定體號曰五經文字專典學者有賴焉臣今參詳頗有條貫傳寫歲久失舊規今刪補穴漏一以正之又於五經文字本部之中採其疑誤舊未載者撰成新加九經字様一卷凡七十六部四百廿一文其偏傍上下本部所無者乃纂爲雜辨部以綂之若體畫全虧者則引文以證解於雅言執禮誠愧大儒而辨體觀文式遵小學聲韻謹依開元文字避以反言但紐四聲定其音㫖條目已舉刋削有成竭愚以資後學
 林罕開元中唐玄度五經文字所不載者復作新加九經字様一卷凡七十六部
公元946年
 陳振孫曰唐沔王友翰林待詔唐玄度撰補張參所不開成中上之二書當在小學類以其專爲經設故附見於此往宰南城出謁有持故紙鬻於道右得此書乃古京本五代開運丙午所刻也遂爲家藏書籍之最古者
公元775年
 王應麟唐大厯十年司業張參纂成五經文字以類相從開成中翰林待詔唐玄度九經字様所不晉開運末祭酒田敏合二者爲一編考正俗體訛謬後周廣順三年六月田敏印板九經五經文字九經字様二部一百三十冊宋朝重和元年十一月言者張參唐玄度所撰五經文字九經字樣辨證書名頗有依據然其法本蔡邕石經許氏說文宐重加修定分部類新定五經字樣從之陶宗儀唐玄度不知何許人文宗時待詔翰林九經字樣辨證繆誤
張氏(鎰)五經微㫖
  唐志十四卷
   佚
公元780年
 唐㑹要建中元年十月濠州刺史張鎰五經微㫖十四卷上之
韋氏(表微)九經師授譜
  唐志一卷
   佚
 唐書韋表微學者師道不如聲樂賤工能尊其師著九經師授譜詆其違
歐陽氏(融)經學分毫正字
  通考一卷
   佚
 崇文總目唐太學博士歐陽融撰辨正經典文字使不得相亂篇帙今闕全篇春秋中帙餘篇悉亡
韋氏(處厚)路氏()六經法言(唐㑹要五經)
  唐志二十卷
   佚
公元822年
 唐㑹要長慶二年四月翰林侍講學士韋處厚路隋撰五經法言二十卷上之
 舊唐書韋處厚納誨之地乃詮擇經義雅言以類相從二十卷謂之六經法言獻之
 唐書穆宗韋處厚翰林侍講學士以帝沖怠不向學與路隋合詩書春秋孝經論語掇其粹要題爲六經法言二十卷上之冀助省覽帝稱善並賜金幣
 處厚進表曰臣聞三皇講道五帝講徳三王講仁五霸講義所講不同同歸理理道之極備於六經質文相變忠敬交用損益時歩不一然釋三綱五常而致雍熙者未之有也自秦火蕩爇孔壁穿蠧曲學異塗專門多惑榮道之軌並馳希聖之堂蓋寡文錯起浮日生簡冊混散篇卷繁積勞神累代弊形於當年其知愈博其得愈少夫然通方士達識之儒且猶不爲也况南面尊師道之契豈不貪而積而遺其(闕)者乎伏惟文武孝徳皇帝陛下精義神授博識天資山峻詞峰泉畜學海休運則混六合不讓思屈已則舞兩階不疑故當希聖肩王轢霸可以區區近躅擬於聖徳哉臣處厚臣隋採合詩書左氏春秋孝經等因其本篇掇其精粹論紀先師微㫖今亦附於篇末總題曰六經法言二十卷獻上取諸身必本於五事通諸物兼暢於三才九族以及百室刑室家以儀於天下聖君良佐之往哲人莊士之前天人相與之際幽明交感之應窮理盡性之辨藥石攻磨之規堯舜禹湯文武理亂之道盡在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義必舉其興可以觀其違可以戒此其所存者至如爻象錯綜陰陽難名比興箴誨幽隱難釋誥命訓諭古今不合威儀數制諸有裦貶揚㩁歸諸史法此其所遺者也商鞅之說秦帝道難行太宗之納魏徴王澤廣被由是言之道無逺近徳無重輕能者挈之如毛羽不能者舉之如嵩岱今逢希代之君當難合之運故不能百家邪說六國縱横秦漢刑名魏晉偷薄盛時歴代帝王皆務纂修魏稱皇覽梁著通畧鄴中則有修文之作江右則有壽光之書但誇耀於見聞非垂謀於理本臣今所貴實異斯作陸賈甚卑之論尚善於高皇方朔雜糅之說猶見知於武帝伏惟陛下機務之暇燕息餘時省覽天下幸甚
李氏(襲譽)五經妙言
  唐志四十卷
   佚
崔氏(郾)高氏(重)諸經纂要(新唐書本傳六經要言志作經傳要畧)
  唐志十卷
   佚
公元825年
 唐㑹要寳歷元年三月高重崔郾進纂要十卷
 舊唐書高重抄撮六經嘉言要道區分事類凡十卷名曰諸經纂要冀人主省覽賜錦銀器
 新唐書敬宗嗣位侍講學士中書舍人謝曰陛下使臣侍講半歲不一問經義臣無功不足以厚恩帝曰朕少閒當請益退與高重五經要言十篇上之以便觀省
慕容氏(宗本)五經類語
  唐志十卷
   佚
 新唐書注字㤗初幽州大中時
李氏(肇)經史釋題
  唐志一卷
   佚
 崇文總目唐李肇撰起九經下至唐代實錄篇帙之凡槩釋其題
 王應麟曰其序云經以學令爲定以藝文志爲編史以史通爲凖各列其題從而釋之
鄭氏(濣)經史要錄
  唐志二十卷
   佚
劉氏(鎔)經典集音
  唐志三十卷
   佚
 新唐書注鎔字正範絳州正平人咸通晉州長史
尹氏(思貞)諸經義
   佚
馬氏(光極)九經釋難
  宋志五卷
   佚
邱氏(光庭)兼明
  宋志三卷
   存
 陳振孫曰唐國子太學博士邱光庭
僧(十朋)五經指歸
  宋志五卷
   佚
 
 
 經義考卷二百四十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