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a 页 WYG0680-002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二百二十七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孝经(六/)
白氏(贲/)孝经传
   佚
 元好问曰贲汴人自号决寿老自上世以来至其孙
 渊皆以经学显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b 页 WYG0680-0027b.png
    按中州集载贲诗一首题曰客有求观予孝
    经传者感而赋诗其诗句云跋涉经险阻钻
    研阅寒温仰观及俯察万象入见闻不劳施
    斧凿笔下生烟云高以君唐虞下以觉斯民
    盖高自矜诩若是惜乎其不传也
许氏(衡/)孝经直说
  一卷
   未见
卷二百二十七 第 2a 页 WYG0680-0027c.png
    按连江陈氏一斋书目有之作孝经注
吴氏(澄/)孝经章句
  一卷
   存
 澄自序曰夫子遗言惟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所述醇
 而不杂此外传记诸书所载真伪混淆殆难尽信孝
 经亦其一也窃详孝经之为书肇自孔曾一时问答
 之语今文出于汉初谓悉曾子门人记录之旧已不
卷二百二十七 第 2b 页 WYG0680-0027d.png
 可知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壁中得古文孝经
 以为秦时孔鲋所藏昭帝时鲁国三老始以上献刘
 向卫宏盖尝手校魏晋以后其书亡失世所通行惟
 今文孝经十八章而已隋时有称得古文孝经者其
 间与今文增减异同卒不过一二字而文势曾不若
 今文之从顺以许慎说文所引及桓谭新论所言考
 證又皆不合决非汉世孔壁中古文也宋大儒司马
 公酷尊信之朱子刋误亦据古文未能识其何意今
卷二百二十七 第 3a 页 WYG0680-0028a.png
 观邢氏疏说则古文之为伪审矣又观朱子所论则
 虽今文亦不无可疑者焉疑其所可疑信其所可信
 去其所可去存其所可存朱子意也故今特因朱子
 刊误以今文古文校其同异定为此本以俟后之君
 子云
 张恒后序曰吴先生隐居临川山中大臣荐之授文
 翰之职未行促命下驿遣上京师会有求为代者先
 生即南还今年夏次广陵郡学访道诹经者日至恒
卷二百二十七 第 3b 页 WYG0680-0028b.png
 往受业焉恒尝问孝经何以有今文古文之别先生
 曰古文孝经二十二章与今文孝经为二魏晋而后
 不存隋人以今文孝经增减数字分析两章又伪作
 一章名之曰古文孝经其得之也绝无来历左验隋
 经籍志及唐开元时集议显斥其妄邢炳正义具载
 详备可考司马温公有古文孝经指解盖温公资质
 厚重于孝经今文尚且笃信则谓古文尤可尊也而
 不疑后出之伪朱子见识高明孝经出于汉初者尚
卷二百二十七 第 4a 页 WYG0680-0028c.png
 且致疑则其出于隋世者何足深辨也而刋误姑据
 温公所注之本非以古文优于今文而承用之也恒
 又问孝经果可疑乎先生曰朱子云孝经出于汉初
 左氏未盛行之时不知何世何人为之也窃谓孝经
 虽未必是孔门成书然孔鲋藏书时已有之则其传
 久矣礼家有七十子后弟子所记二戴礼记诸篇多
 取于彼其间纯驳相杂公榖左氏等书称道孔子之
 言者亦然孝经殆此类也亦七十子之后之所为耳
卷二百二十七 第 4b 页 WYG0680-0028d.png
 中有格言朱子每于各章注出而小学书所纂孝经
 之文其择之也精矣朱子曷尝尽疑孝经之为非哉
 学者岂可因后儒之傅会而废先圣之格言也他日
 先生之子文谓小年读孝经时先生整齐诸说归于
 至当附入已见补其不足畀文(阙/)之恒于是借观旧稿
 就欲笔受请于先生先生曰此往年以训稚子不欲
 传之故未尝示人也恒再三请乃许既得录本而求
 者沓来应之不给同门诸友请为锓木以公其传而
卷二百二十七 第 5a 页 WYG0680-0029a.png
 所闻师说并记于其后
 杨士奇曰吴文正公考定孝经刋于新淦刘氏卷首
 有吾乡刘云庄先生序此书因朱子刋误而以古今
 文校定之训释明切贤于旧注远甚
 朱鸿曰吴子章句经一章传十二章其内合五刑一
 章去闺门一章删去古文二百四十六字
江氏(直方/)孝经外传
  二十二卷
卷二百二十七 第 5b 页 WYG0680-0029b.png
   未见
 张萱曰元至元中南充江直方摘孝经中指示切要
 条为之说仍集经史子集中嘉言善行合经义者依
 经分类为之羽翼凡二十二卷
程氏(㬎道/)孝经衍义
   佚
 陈栎跋曰吾友婺源松谷程君孝经衍义载经文五
 孝而采尧舜禹汤文武之孝以次及于历代明君贤
卷二百二十七 第 6a 页 WYG0680-0029c.png
 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著其行事以实之庶几人知仁
 孝非徒空言圣贤的有实事而不懈于取法也此意
 古矣文公既成孝经刋误又欲掇取他书可发此经
 之旨者别为外传而未之及勉斋黄公尝继公志编
 之松谷想未之见而所采有暗合者尹和靖谓伊川
 躬行皆是易其作易传只是因而写成耳松谷予同
 门友也丙寅丁卯间松谷学于草窗黄先生之门时
 服其先君子之服予目睹其书衔恤二字于扇蔬食
卷二百二十七 第 6b 页 WYG0680-0029d.png
 终三年平生心敬心服之今读其从孙之跋谓松谷
 尝刲股救亲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哭哀于墓有虎
 食吠犬事予为松谷心友今甫闻之松谷不言而躬
 行尤可敬也松谷此编发明士之孝拳拳有望于吾
 党之士谓讲之明则知之真知之真则行之力固然
 矣愚犹谓知之既至行犹当力降而庶人之孝人虽
 庶也行则士也诗云釐尔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庶
 人能孝非庶人而有士行乎庶人未尝学问天性之
卷二百二十七 第 7a 页 WYG0680-0030a.png
 美自能行之士尝学问必能考圣贤之成法而或有
 愧于庶人之孝行且不可以名人矧可以名士乎愚
 尝欲松谷采真文忠公孝友堂记不知孝者不论知
 孝而不知友非孝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异姓妇人入
 门而贼同气之爱以戚其亲世之犯此者尤可痛也
 由此类推凡亏行辱亲等以次著之庶有益乎松谷
 长予五年今行年七十有七矣夫妇偕老贤子孙满
 前且见曾孙若干人矣一家一宗蒸蒸仁孝抑又生
卷二百二十七 第 7b 页 WYG0680-0030b.png
 理优裕于前人间全福几备膺之天之报仁孝君子
 端不诬也松谷此编以实躬行发实议论盍刋布之
 使家得置一通讲明躬行之其于兴仁兴孝之风岂
 无小补云
钱氏(天祐/)孝经直解
   佚
 程钜夫序曰孝者百行之源五常之本自天子至于
 庶人罔不由之以成德述之有经衍之有传释而通
卷二百二十七 第 8a 页 WYG0680-0030c.png
 之有义疏至近代司马文正公洎晦庵朱先生各明
 备其辞焉圣天子以孝治天下笃意是书表章尊显
 图镂以行自家而国自国而天下将使家曾闵而人
 参骞德至盛也太子淑性天与懿学日新问安视膳
 之暇尤孳孳于此乃一日传教示以钱氏直解俾某
 为之序谓欲传之板本以广斯文某承命伏读义训
 详明质而不野坦然切近易知易行信可尚也太子
 不徒历之于目抑必著之于心不惟善于其身又将
卷二百二十七 第 8b 页 WYG0680-0030d.png
 推以教人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太子可谓能锡
 类者矣记曰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太子可
 谓善继述者矣某文墨虽荒敢勿敬承而为之序夫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后之读直解毋以浅近而忽
 之
 杨士奇曰元延祐中钱天祐著盖以朱子刋误为主
 其黜闺门章及合五刑章与上章为一则从草庐吴
 氏考定本此书当时已板行有程文海序
卷二百二十七 第 9a 页 WYG0680-0031a.png
小云石海涯孝经直解
  一卷
   佚
 元史小云石海涯以贯为氏以酸斋自号仁宗践阼
 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卒追
 封京兆郡公谥文靖
张氏(䇓/)孝经口义
  一卷
卷二百二十七 第 9b 页 WYG0680-0031b.png
   佚
 吴师道曰导江张䇓达善鲁斋高弟其学行于北方
 故鲁斋之名因导江而益著
林氏(起宗/)孝经图解
  一卷
   未见(一斋书目有/)
 苏天爵碣曰内丘林君讳起宗字伯始尝作志学指
 南图以为学道之标准心学渊源图以为入圣之极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0a 页 WYG0680-0031c.png
 功又作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诸图孝经图解小学题
 辞发明鲁庵家说共数十卷大抵以程朱之言为主
杨氏(少愚/)续孝经衍义(一作孝经衍孝编杨或作陈/)
   佚
 姓谱少愚青阳人
余氏(芑舒/)孝经刋误
  一卷
   佚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0b 页 WYG0680-0031d.png
陈氏(樵/)孝经新说
   佚
吴氏(迂/)孝经附录
  一卷
   未见
李氏(孝光/)孝经义疏
  一卷又图一卷
   未见(一斋书目有/)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1a 页 WYG0680-0032a.png
 陆元辅曰李季和隐居雁宕山至正七年应诏进孝
 经图说
沈氏(易/)孝经旁训
  一卷
   未见
 王逢曰沈易之名易松江人尝为淮安分省幕吏擢
 理问所知事授徒淇上河南失守由青齐浮海舶以
 归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1b 页 WYG0680-0032b.png
 陈继儒序曰吾乡沈翼之先生自号蔬食野人当元
 至正间喜节侠负奇才公卿不能用退而与庐陵权
 公游得濂洛真传隐居授书出入必依于名教所著
 述甚众孝经旁训其一也此书久秘家塾垂二百馀
 年后有孙茂才士栋梓之而录蔬食先生传附焉昔
 者孔子孝经与春秋相表里后世分为古今文今文
 十八章出于颜芝而郑玄为之注古文二十二章出
 于鲁恭王之坏壁而孔安国为之注其后唐玄宗笺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2a 页 WYG0680-0032c.png
 今文流行而古文几至中绝司马洓水氏专重古文
 撰为指解朱紫阳吴临川重加订训而辞义深奥读
 者辍焉此蔬食野人旁训之所由作也余尝观六朝
 高人名士崇信孝经或以殉葬或以荐灵病者诵之
 辄愈斗者诵之辄解火者诵之辄止盖孝经之不可
 思议如是若使家诵户读童而习之白首而不已焉
 上非此无以举下非此无以学孝感所至能令醴泉
 出异草生犬豕同乳乌鹊同巢盗贼弛兵过而不敢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2b 页 WYG0680-0032d.png
 犯孝子乡则孝经一卷未必非吾儒极灵极变之书
 何至浮屠老子旁行祸福之说于天下经正则庶民
 兴其惟孝经乎若旁训者下颁学官制科不可一日
 不习上进朝廷经筵不可一日不讲此圣王以孝治
 天下之大权舆也惜此书不广传仅以之教家学士
 度大理粲侍御时来相继成名士而士栋又以教士
 声藉甚孝经何负于人哉诗有云君子有榖诒孙子
 蔬食先生可谓得所诒矣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3a 页 WYG0680-0033a.png
王氏(勉/)孝经
   佚
 危素序曰古文孝经出秦火之馀而颜芝子贞所献
 今文孝经十八章已行于世孔安国马融为古文传
 长孙氏江公后苍翼奉张禹乃说今文刘向校书不
 以古文为是故不列于学官刘炫作稽疑不以今文
 为是陆德明谓古文世既不行随俗用郑玄所注今
 文司马贞力主玄注惟刘知几主安国传于是党同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3b 页 WYG0680-0033b.png
 伐异争论蜂起唐玄宗遂注今文刻石长安仍诏元
 行冲撰疏自是以来祖述者几百人宋司马文正公
 言壁藏之时去圣未远作古文孝经指解范太史季
 信州袁正肃公近世导江张氏皆宗司马氏而不从
 颜芝本惟朱文公及会稽俞氏临川吴氏两存之王
 缅之勉注书甚夥晚乃用力于孝经章分句析条纪
 粲然博考诸家之说择其要者梓而录之而大要以
 朱氏为宗嗟乎以此书观之千载之下而欲臆度县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4a 页 WYG0680-0033c.png
 断于众说纷纷之中非笃信精察者不能然也孝之
 为行大矣推而行之其道溥矣王君其善锡尔类者
 乎王君曹南人仕至太医丞老而勤学尤可嘉已
姜氏(失名/)孝经说
  一卷
   佚
亡名氏孝经管见
  一卷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4b 页 WYG0680-0033d.png
   未见
 朱鸿曰万历庚寅季春望后三日过南屏山村肆中
 偶获孝经管见一卷乃至正三年隐士钓沧子撰也
 其语意梗槩率以孝治为先不分章第经传
 钓沧子自序曰说者曰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
 三王之道本于身愚以为二帝三王之建极于身者
 立心极也立心极者端极于孝也孝者良心之切近
 精实者也以其所切近精实者推之则为恻隐为辞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5a 页 WYG0680-0034a.png
 让为羞恶为是非又推之为齐家为治国为平天下
 何莫不是出也已舍是而求适于治无由也故斋慄
 底豫矣而风动四海视膳三朝矣而汝坟遵化善继
 善述矣而四海永清若分羹忍而终成杂霸劫父谋
 而竟至杂夷其功效成验可知梗槩哉是孝立而心
 极建心极建而身极端身极端而治化美大矣哉孝
 之道乎全之可以淑身心扩之可以淑民物根之于
 惟渊惟默之中赋之于形生神发之际不离于须臾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5b 页 WYG0680-0034b.png
 之顷恒完于方寸之间自生民以来无改也奈之何
 一废嬴火再废曲学竹编蝌蚪错杂谬误穿凿考订
 臆说沸腾是以荆公执政卑视此经大廷不以策士
 史馆不以进讲家之长老不以垂训子孙学之师傅
 不以课诲弟子此经非特不为治平之具且蒙习亦
 弁髦之矣嗟夫圣人精神命脉之发将为渊沈覆土
 乎岂人天性之良古今之赋受者殊耶殆不然不灼
 其景瞆者弗睹也不裂其声聋者弗听也不翼其肱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6a 页 WYG0680-0034c.png
 跛者弗行也性虽赋于固有良虽具于本然不有开
 示训导警觉提撕安能复性返良而还其天哉上无
 身先之教下无向化之机治不轶古无异也孔子言
 治未尝不本诸德德仁之发也仁孝之端也然虑天
 下后世君民者有昧乎此故特因敦孝之人以发孝
 旨若专为孝也实指其化民成俗天下之要也不然
 何独于孝之一端而谆谆详告有如此乎愚故曰二
 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身二帝三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6b 页 WYG0680-0034d.png
 王之身极本于心二帝三王之心极本于孝孝乃齐
 治均平之准也惜乎其经之湮泯于异端曲学之私
 也愚不慧读经之次稍有觉悟敢居其一二而发明
 之如测渊于蠡窥天于管焉耳后之君子倘翘起而
 复振之幸无哂其疵焉幸何如哉
 又后序曰夫粟菽非可以甘唇乃其所常食也布帛
 非可以华躬乃其所常服也然常食之中有至味常
 服之中有至美但人莫不食且服也而喜膏粱好文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7a 页 WYG0680-0035a.png
 绣知其味与美者岂不鲜哉孝经废弛日久士尚奇
 诡之学视此若土苴谈而及之反唇而讥掩口而笑
 不以为迂则以为腐冰炭莸薰两不相合愚雅嗜读
 书不求仕进退居山僻蒐究典坟然不喜袭陈说间
 阅孝经少参一二名之曰管见犹云坐井观天也但
 其间有自得之趣辄注辄喜甫成即函之笈笥以自
 珍非欲私之已而不公之人也苟不在孝道中用力
 与不达孔曾之旨者持而语之是强以粟菽易膏粱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7b 页 WYG0680-0035b.png
 布帛夺锦绣乌乎能哉故宁秘之而不发也虽然卞
 氏之璧不终于尘埋赵氏之珠岂久为渊没圣人之
 经安得竟废而不行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
 有名世者嗣是而后有以孝治天下之明王在上而
 四海仁人孝子兴起而振作之则必辑录是经发明
 奥蕴将蒐罗而纂集之愚言幸存或亦为刍荛之采
 得备笼中之药物未可知矣今日之言宁非他日之
 用哉若或言悖于道不印圣心不合经意则亦俟后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8a 页 WYG0680-0035c.png
 之仁人孝子教我而已我又何得自知乎
孝经集说
  一卷
   未见
 王祎序曰孝经有古文今文之异当秦燔书时河间
 颜芝藏其书汉初芝子贞出之河间献王得而上诸
 朝长孙氏江翁后苍翼奉张禹之徒皆名其学凡十
 八章所谓今文也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孝经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8b 页 WYG0680-0035d.png
 与尚书于璧中以为秦时孔鲋所藏昭帝时鲁国三
 老始以上献孔安国为之传凡二十二章所谓古文
 也刘向典校经籍实据颜本以比古文除其繁惑以
 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郑玄皆为之注专从今文故
 古文不得列于学官而安国之本亡于梁隋开皇中
 王劭始访得之以示河间刘炫炫遂分庶人章为二
 曾子敢问章为三又多闺门一章以足二十二章之
 数且序其得丧讲于人间时议皆疑炫所自作而古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9a 页 WYG0680-0036a.png
 文非复孔氏之旧矣唐开元间诏诸儒集议刘知几
 请行孔传司马贞力非之独主郑说玄宗自为之注
 用十八章为正先是自天子至庶人五章惟皇侃标
 其目冠于章首至是用诸儒议章始各有名如开宗
 明义等类为之疏者元行冲也至宋邢炳为正义训
 诂益复加详而当世大儒司马温公范蜀公则皆尊
 信古文司马公为古文指解谓始皇三十四年始燔
 书距汉兴仅七年孔氏子孙岂容悉无知者必待恭
卷二百二十七 第 19b 页 WYG0680-0036b.png
 王然后乃出盖始藏之时去圣未远其书最真与历
 世疏远转相传授者不侔且孝经与尚书同出孔壁
 世知尚书之真而疑孝经之异何也迨朱文公为刋
 误亦复多从古文以古文七章今文六章已前合而
 为经删子曰者二引书者一引诗者四凡六十一字
 以馀章为传删先王见教以下六十九字以顺则逆
 以下九十字凡其章之次第文之异同皆用古文为
 据谓经一章者孔子统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
卷二百二十七 第 20a 页 WYG0680-0036c.png
 之孝盖一时之言而后人妄分之其传十四章则或
 者杂引传记以释经文者也而近时临川吴氏复以
 谓隋时所得古文与今文增减异同率不过一二字
 文势曾不若今文之顺以许慎说文所引桓谭新论
 所言考證皆不合决非汉世孔壁中古文爰因刋误
 重以古文今文较其同异焉夫今文最先出自刘向
 郑玄等以及唐世君臣皆知表章之其书固已通行
 古文出稍后而安国之传既亡刘炫之本又以为非
卷二百二十七 第 20b 页 WYG0680-0036d.png
 真至宋二三大儒始知尊信而其书以显岂其显晦
 各系于时之好尚哉今行中书右丞公以古文今文
 及刋误三书虽皆行世而学者皆习而不察乃与儒
 者议汇次其先后且删汉唐宋诸家训注附于古文
 之下刻本以行于是孝经之为书本末具矣呜呼孝
 者天之经地之义而百行之原也自天子达于庶人
 尊卑虽有等差至于为孝曷有间哉五经四子之言
 备矣而教孝必以孝经为先则以圣言虽众而孝经
卷二百二十七 第 21a 页 WYG0680-0037a.png
 者实总会之也是书大行其必人曾参而家闵损有
 关于世教甚重岂曰小补而已
孝经明解
  一卷
   佚
    按是书见国子监书目不著撰人
成斋孝经说
  一卷
卷二百二十七 第 21b 页 WYG0680-0037b.png
   佚
 
 
 
 
 
 
 经义考卷二百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