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a 页 WYG0679-084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二百二十二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孝经(一/)
今文孝经
  一卷
   存
 荀爽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b 页 WYG0679-0841b.png
 隋书孝经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
 贞出之凡十八章而长孙氏江翁后苍翼奉张禹皆
 名其学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而长孙有
 闺门一章其馀经文大较相似篇简缺解又有衍出
 三章并前合为二十二章至刘向校经籍以颜本比
 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
 陆德明曰孝经者孔子为弟子曾参说孝道因明天
 子庶人五等之孝事亲之法亦遭焚烬河间人颜芝
卷二百二十二 第 2a 页 WYG0679-0841c.png
 为秦禁藏之汉氏尊学芝子贞出之是为今文长孙
 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苍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
 之各自名家凡十八章
 徐彦曰孝经者尊祖爱亲劝子事父劝臣事君理关
 贵贱臣子所宜行故孔子云行在孝经也
 朱子曰孝经与尚书同出孔壁是后人缀辑程沙随
 说向时汪端明亦尝疑此书是后人伪为者 又曰
 孝经疑非圣人之言且如先王有至德要道此是说
卷二百二十二 第 2b 页 WYG0679-0841d.png
 得好处然下面都不曾说切要处如论语中说孝皆
 亲切有味都不如此 又曰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
 本经其后为傅文然皆齐鲁间陋儒纂取左氏诸书
 之语为之至有全然不成文理处傅者又颇失其次
 第殊非中庸大学二傅之俦也
 郑耕老曰孝经一千九百三字
 胡寅曰孝经非曾子所自为也曾子问孝于仲尼退
 而与门弟子言之门弟子类而成书
卷二百二十二 第 3a 页 WYG0679-0842a.png
 晁公武曰何休称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则孔
 子自著也今首章云仲尼居则非孔子所著矣当是
 曾子弟子所为书
 陈骙曰孝经三才章首似摭子产言礼之辞圣治章
 末似删北宫文子论仪之语事君章曰进思尽忠退
 思补过此乃士贞子諌晋景公之辞圣治章曰以顺
 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此乃季文
 子对鲁宣公之辞圣人虽远稽格言不应雷同若此
卷二百二十二 第 3b 页 WYG0679-0842b.png
 冯氏曰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语乃称字是书当
 成于子思之手
 方岳曰孝经非纯圣人书文公疑之矣不惟文公致
 堂先生疑之不惟致堂玉山先生疑之
 何异孙曰论语是七十子门人所记孝经止是曾子
 门人所记
 孙本曰颜芝今文以恬笔斯𨽻漆书于帛非有断章
 错简乃孔曾全经也文景置博士且令卫士通习矣
卷二百二十二 第 4a 页 WYG0679-0842c.png
 逮昭帝时鲁三老复献古文而成帝命刘向典校经
 籍除其繁惑夫既经向校定则世所传者乃刘向之
 今文而非颜芝今文矣司马贞削闺门章而更其次
 序则石台所刻又非刘向今文矣世所传今文直解
 即石台本也是后名专门者数十百家分裂尤甚又
 去石台今文远矣世安得有真今文也
 朱鸿曰鲁论语二十篇古论语二十一篇齐论语二
 十二篇齐鲁间记者各以其意而记之古文孝经二
卷二百二十二 第 4b 页 WYG0679-0842d.png
 十二章今文孝经一十八章齐鲁间记者亦各以其
 意而记之非顿殊也今若不分章第今古何殊学者
 于圣言但当默识心融身体力行可也奚必论篇数
 多寡章次先后也哉
 虞淳熙曰王俭七志孝经为初何休二学孝经居一
古文孝经
  汉志一篇
   存
卷二百二十二 第 5a 页 WYG0679-0843a.png
 孝经钩命决曰六经册长尺四寸孝经册长尺二寸
 刘向曰古文字也庶人章分为二也曾子敢问章为
 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
 桓谭曰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馀字
 班固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苍谏
 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惟
 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
 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
卷二百二十二 第 5b 页 WYG0679-0843b.png
 许冲曰古文孝经者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建武
 时议郎卫宏所校皆口傅官无其说
 隋书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
 李士训曰大历初予带经锄瓜于灞水之上得石函
 中有绢素古文孝经一部二十二章一千八百七十
 二言
 王应麟曰古文孝经汉志书序谓出孔壁而许冲上
 其父说文曰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其说不同至
卷二百二十二 第 6a 页 WYG0679-0843c.png
 唐玄宗时议者排毁古文以闺门一章为鄙俗不可
 行
 黄震曰按孝经一尔古文今文特所傅微有不同如
 首章今文云仲尼居曾子侍古文则云仲尼閒居曾
 子侍坐今文云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古文则云子
 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今文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
 所由生也古文则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文之
 或增或减不过如此于大义固无不同至于分章之
卷二百二十二 第 6b 页 WYG0679-0843d.png
 多寡今文三才章其政不严而治与先王见教之可
 以化民通为一章古文则分为二章今文圣治章第
 九其所因者本也与父子之道天性通为一章古文
 则分为二章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古文又分为一
 章章句之分合率不过如此于大义亦无不同古文
 又云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
 姓徒役也此二十二字今文全无之而古文自为一
 章与前之分章者三共增为二十二所异者又不过
卷二百二十二 第 7a 页 WYG0679-0844a.png
 如此非今文与古文各为一书也
 孙本曰昭帝时鲁三老献古文刘向典校经籍以颜
 本比对未免稍加修饰故有除其繁惑之语然则古
 今文稍异者乃刘向为之也世儒疑闺门一章乃刘
 炫伪造不知古文流传本末亦有可据唐司马贞欲
 削闺门章为国讳不得不以古文为伪然闺门章汉
 初长孙氏传今文即有之刘向以颜本考定虽云除
 其繁惑然谓经文大较相同则闺门章未尝削矣岂
卷二百二十二 第 7b 页 WYG0679-0844b.png
 后人所伪为耶是则圣人遗经秦不能燬于火鲁不
 能坏于壁汉不能散于巫蛊六朝不能已于兵革而
 唐乃残阙于殿庭之议司马贞之罪可胜言哉至宋
 王安石从而摈弃之其罪又浮于贞矣幸而孔壁之
 全文至今存也
魏文侯孝经传
   佚
 史记魏世家文侯受子夏经艺
卷二百二十二 第 8a 页 WYG0679-0844c.png
 王应麟曰蔡邕明堂论引魏文侯孝经传曰大学者
 中学明堂之位也
 虞淳熙曰孝经自魏文侯而下至唐宋传之者百家
 九十九部二百二卷由元迄今抑又多矣
    按贾氏齐民要术耕田篇引文侯之言云民
    春以力耕夏以镪耘秋以收敛当是孝经用
    天之道分地之利注也
孔氏(安国/)古文孝经传
卷二百二十二 第 8b 页 WYG0679-0844d.png
  隋志一卷
   佚
 家语后序孔安国为古文论语训二十一篇孝经传
 三篇皆壁中科斗本也
 隋书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
 亡于梁乱陈及周齐惟传郑氏至隋秘书监王劭于
 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序其得丧述其
 义疏讲于人间渐闻朝廷遂著令与郑氏并立而秘
卷二百二十二 第 9a 页 WYG0679-0845a.png
 府先无其书儒者諠諠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旧本
 崇文总目汉侍中孔安国注前世与郑康成注并行
 今孔注不存而𨽻古文与章数存焉
长孙氏孝经说
  汉志一卷
   佚
 隋书长孙有闺门一章其馀经文大较相似
江翁孝经说
卷二百二十二 第 9b 页 WYG0679-0845b.png
  汉志一篇
   佚
 汉书博士江公世为鲁诗宗至江公著孝经说
翼氏(奉/)孝经说
  汉志一篇
   佚
后氏(苍/)孝经说
  汉志一篇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0a 页 WYG0679-0845c.png
   佚
张氏(禹/)孝经说
  汉志一篇
   佚
何氏(休/)孝经训注
   佚
郑氏(众/)孝经注
  七录一卷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0b 页 WYG0679-0845d.png
   佚
马氏(融/)孝经注
  七录一卷
   佚
 黄震曰孝经郑康成诸儒主今文孔安国马融主古
 文
郑氏(玄/)孝经注
  唐志一卷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1a 页 WYG0679-0846a.png
   佚
 康成自序曰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孝为
 百行之首经者至易之称仆避兵于城南之山栖迟
 于岩石之下念昔先人馀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
 焉
 后汉书曰郑玄汉末遭黄巾之难客于徐州今孝经
 序郑氏所作南城山西上可二里所有石室焉周回
 五丈俗云是康成注孝经处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1b 页 WYG0679-0846b.png
    右见太平御览所引考范史无其文则未知
    为袁山崧华峤之书抑薛莹之书与
 唐会要开元七年三月一日敕孝经尚书有古文本
 孔郑注旨趣颇多舛驳令诸儒质定六日诏曰孝经
 德教所先顷来独宗郑氏孔氏遗旨今则无闻其令
 儒官详定所长令明经者习读四月七日左庶子刘
 知几议曰谨按今俗所传孝经题曰郑注爰在近古
 皆云郑注即康成而魏晋之朝无有此说至晋穆帝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2a 页 WYG0679-0846c.png
 永和十一年及孝武帝太元元年再聚群臣共论经
 义有荀茂祖者撰集孝经诸说始以郑氏为宗自齐
 梁以来多有异论陆澄以为非玄所注请不藏于秘
 省王俭不依其请遂得见傅于时魏齐则立于学官
 著于律令盖由肤俗无说故致斯讹舛然则孝经非
 玄所著其验十有二条按郑君自序云遭党锢事起
 逃难注礼党锢事解注古文尚书毛诗论语为袁谭
 所逼来至元城乃注周易都无注孝经之文其验一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2b 页 WYG0679-0846d.png
 也郑君卒后其弟子追论师所著述及应对时人谓
 之郑志其言郑所注者惟有毛诗三礼尚书周易都
 不言郑注孝经其验二也又郑志目录记郑之所注
 五经之外有中候大传七政论乾象历六艺论毛诗
 谱答临硕难礼驳许慎异义发墨守针膏肓及答甄
 子然等书寸纸片言莫不悉载若有孝经之注无容
 匿而不言其验三也郑之弟子分授门徒各述师言
 更相问答编录其语谓之郑记惟载诗书礼易论语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3a 页 WYG0679-0847a.png
 其言不及孝经其验四也赵商作郑先生碑文具称
 诸所注笺驳论亦不言注孝经晋中经簿周易尚书
 尚书中候尚书大傅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凡九
 书皆云郑氏注名玄至于孝经则称郑氏解无名玄
 二字其验五也春秋纬演孔图云康成注三礼诗易尚
 书论语其春秋孝经则有评论宋均于诗谱序云我
 先师北海郑司农则均是玄之傅业弟子也师所注
 述无容不知而云春秋孝经惟有评论非玄之所注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3b 页 WYG0679-0847b.png
 于此特明其验六也又宋均孝经纬注引郑六艺论
 叙孝经云玄又为之注司农论如是而均无闻焉有
 义无辞令予昏惑举郑之语而云无闻其验七也宋
 均春秋纬注云为春秋孝经略说则非注之谓所言
 玄又为之注者汎辞耳非事实其序春秋亦云玄又
 为之注也宁可复责以实注春秋乎其验八也后汉
 史书存于代者有谢承薛莹司马彪袁山崧等其为
 郑玄传者载其所注皆无孝经其验九也王肃孝经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4a 页 WYG0679-0847c.png
 传首有司马宣王之奏云奉诏令诸儒注述孝经以
 肃说为长若先有郑注亦应言及而都不言郑其验
 十也王肃注书发扬郑短凡有小失皆在圣證若孝
 经此注亦出郑氏被肃攻击最应繁多而肃无言其
 验十一也魏晋朝贤论辨时事郑氏诸注无不撮引未有
 一言引孝经之注其验十二也凡此證验易为讨覈
 而代之学者不觉其非乘彼谬说竞相推举诸解不
 立学官此注独行于代观夫言语鄙陋义理乖疏固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4b 页 WYG0679-0847d.png
 不可以示彼后来傅诸不朽至古文孝经孔傅本出
 孔氏壁中语甚详正无俟商㩁而旷代亡逸不复流
 行至隋开皇十四年秘书学士王孝逸于京市陈人
 处买得一本送与著作郎王劭劭以示河间刘炫仍
 令校定而此书更无兼本难可依凭炫辄以所见率
 意刋改因著古文孝经稽疑一篇劭以为此书经文
 尽正传义甚美而历代未尝置于学官良可惜也然
 则孔郑二家云泥致隔今纶音发问校其所长愚谓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5a 页 WYG0679-0848a.png
 行孔废郑于义为允国子祭酒司马贞议曰今文孝
 经是汉河间王所得颜芝本至刘向以此本参校古
 文省除繁惑定为此一十八章其注相承云是郑玄
 所注而郑志及目录等不载故往贤共疑焉惟荀
 昶范晔以为郑注故昶集解孝经具载此注而其序
 以郑为主是先达博选以此注为优且其注纵非郑
 氏所作而义旨敷畅将为得所其数处小有非稳实
 亦未爽经传其古文二十二章元出孔壁先是安国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5b 页 WYG0679-0848b.png
 作传缘遭巫蛊代未之行荀昶集注之时尚有孔传
 中朝遂亡其本近儒欲崇古学妄作此传假称孔氏
 辄穿凿改更又伪作闺门一章刘炫诡随妄称其善
 且闺门之义近俗之语非宣尼之正说按其文云闺
 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繇百姓徒役也是
 比妻子于徒役文句凡鄙不合经典又分庶人章从
 故自天子已下别为一章仍加子曰二字然故者连
 上之词既为章首不合言故是古文既亡后人妄开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6a 页 WYG0679-0848c.png
 此等数章以应二十二章之数非但经文不真抑亦
 传习浅伪至注用天之时因地之利其略曰脱衣就
 功暴其肌体朝暮从事露发涂足少而习之其心安
 焉此语虽傍出诸子而引之为注何言之鄙俚乎与
 郑氏之所云分别五土视其高下高田宜黍稷下田
 宜稻麦优劣悬殊曾何等级今议者欲取近儒诡说
 残经缺传而废郑注理实未可望请准式孝经郑注
 与孔传依旧俱行五月五日诏郑注仍旧行用孔注传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6b 页 WYG0679-0848d.png
 习者稀亦存继绝之典颇加奖饰
 陆德明曰郑注相承以为郑玄按郑志及中经簿无
 惟中朝穆帝讲习孝经云以郑玄为主检孝经注与
 康成注五经不同未详是非
 刘肃曰梁载言十道志解南城山引后汉书云郑玄
 遭黄巾之难客于徐州今者有孝经序相承云郑氏
 所作盖康成胤孙所为也陆德明亦云郑注孝经与
 注五经体不同则刘子玄所證信有徵矣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7a 页 WYG0679-0849a.png
 崇文总目先儒多疑其书惟晋孙昶集解以此注为
 优请与孔注并行诏可今太学所立陆德明释文与
 此相应五代兵兴中原久逸其书咸平中日本僧以
 此书来献议藏秘府
 陈振孙曰世传秦火之后河间人颜芝得孝经藏之
 以献河间王今十八章是也相承云康成作注而郑
 志目录不载故先儒并疑之古文有孔安国傅不行
 于世刘炫为作稽疑一篇序所谓刘炫明安国之本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7b 页 WYG0679-0849b.png
 陆澄讥康成之注者也及唐开元中诏议孔郑二家
 刘知几以为宜行孔废郑诸儒非之卒行郑学按三
 朝志五代以来孔郑注皆亡周显德中新罗献别序
 孝经即郑注者而崇文总目以为咸平中日本僧奝
 然所献未详孰是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复袁
 枢机仲得之刻于京口学官而孔傅不可复见矣
 王应麟曰郑氏注相承言康成作郑志目录不载通
 儒皆验其非开元中孝明纂诸说自注以夺二家然尚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8a 页 WYG0679-0849c.png
 不知郑氏之为小同
    按孝经郑注久逸然犹有仅存者经曰仲尼
    居注云居讲堂也曾子侍注云卑在尊者之
    侧曰侍先王有至德要道注云禹三王最先
    者五帝官天下三王禹始传于殷于殷配天
    故为孝教之始至德孝悌也要道礼乐也以
    显父母注云父母得其显誉也资于事父注
    云资者人之行也用天之道注云谓春生夏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8b 页 WYG0679-0849d.png
    长秋收冬藏分地之利注云分别五土视其
    高下若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麦丘陵阪隰
    宜种桑栗枣棘是也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注
    云行不为非度财为费什一而出无所复谦
    其政不严而治注云政不烦苛也先王以敬
    让而民不争注云若文王敬让于朝虞芮推
    畔于田则下效之诗云赫赫师尹注云师尹
    若冢宰之属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9a 页 WYG0679-0850a.png
    侯伯子男乎注云昔聘问天子无恙五年一
    朝郊迎刍禾百车以客礼待之夜设庭燎庭
    燎者在地曰燎执之曰烛树之门外曰大烛
    于内曰庭燎五年一巡狩劳来别优侯者候
    伺伯者长男者任也言思可道注云言中诗
    书五刑之属三千注云科条三千谓墨劓宫
    割大辟穿窬盗窃者劓贼伤人者墨男女
    不以礼交者宫割(阙/) 人垣墙开人关[门@龠]
卷二百二十二 第 19b 页 WYG0679-0850b.png
    者(阙/)手杀人者大辟教以孝注云天子事三
    老兄弟五更天子有争臣七人注云左辅右
    弼前疑后丞使不危殆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注云孝悌之至则重译来贡哭不偯注云偯
    痛声也食旨不甘注云礼三年之丧食无盐
    酸而食粥早一溢米暮一溢米丧不过三年
    注云再期不肖者企而及之贤者俯而就之
    陈其簠簋注云方曰簠圆曰簋擗踊哭泣注
卷二百二十二 第 20a 页 WYG0679-0850c.png
    云啼号竭情也卜其宅兆注云兆卦也为之
    宗庙以鬼享之注云无遗憾也生民之本尽
    矣三句注云寻绎天经地义究竟人情也行
    毕孝成盖自石台注行后学无读郑注者并
    见亦罕矣故抄撮及之
高氏(诱/)孝经解
   佚
宋氏(均/)孝经皇义
卷二百二十二 第 20b 页 WYG0679-0850d.png
  七录一卷
   佚
王氏(肃/)孝经解
  隋志一卷
   佚
 刘知几曰王肃孝经传首有司马宣王之奏奉诏令
 诸儒注述孝经以肃说为长
卫氏(觊/)孝经故
卷二百二十二 第 21a 页 WYG0679-0851a.png
  一卷
   佚
 闻人牟准曰敬侯所著述注解故训及文笔等甚多
 皆已失坠所注有孝经故
 章樵曰汉儒注释诗书有故此注释孝经之名恐字
 误
苏氏(林/)孝经注
  七录一卷
卷二百二十二 第 21b 页 WYG0679-0851b.png
   佚
 陆德明曰林字孝友陈留人魏散骑常侍
何氏(晏/)孝经注
  七录一卷
   佚
刘氏(邵/)孝经古文注
  七录一卷
   佚
卷二百二十二 第 22a 页 WYG0679-0851c.png
 陆德明曰邵字孔才广平人魏光禄勋一云刘熙
孙氏(熙/)孝经注
  唐志一卷
   佚
    按阮氏七录有孙氏注孝经一卷释文序录
    云不详何人当即熙也
虞氏(翻/)孝经
   佚
卷二百二十二 第 22b 页 WYG0679-0851d.png
 王应麟曰孝经序六家异同今考经典序录有孔郑
 王刘韦五家而无虞翻注隋唐志皆不载
韦氏(昭/)孝经解赞
  隋志一卷
   佚
严氏(畯/)孝经传
   佚
 陆德明曰吴严畯著孝经传
卷二百二十二 第 23a 页 WYG0679-0852a.png
 
 
 
 
 
 
 
 
卷二百二十二 第 23b 页 WYG0679-0852b.png
 
 
 
 
 
 
 
 经义考卷二百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