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a 页 WYG0679-057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一百九十五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春秋(二十八/)
程氏(端学/)春秋本义
  三十卷
   存
春秋三传辨疑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b 页 WYG0679-0575b.png
  二十卷
   存
春秋或问
  十卷
   存
 端学自序本义曰孔子何为修春秋明礼义正名分
 辨王霸定夷夏防微慎始断疑诛意其书皆天下国
 家之事其要使人克己复礼而已三代盛时礼义明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a 页 WYG0679-0575c.png
 名分正上明下顺内修外附民志既安奸伪不作孔
 子生于此时春秋无作也周纲堕诸侯纵大夫专陪
 臣窃命四夷内侵人道悖于下天运错于上灾异荐
 臻民生不遂孔子既不得出而正之则定诗书正礼
 乐赞周易而常道著矣复修春秋即事以立教而其
 所书皆非常之事人知其事之非常则常道有在夫
 知非常则知己之所当克知常道有在则知礼之所
 可复故春秋不书常事属辞比事使人自见其义而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b 页 WYG0679-0575d.png
 已孟子曰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此之
 谓也若邵子谓录实事而善恶形于其中朱子谓直
 书其事而善恶自见者盖有以识夫笔削之意若董
 子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者又此经
 之大旨也三传者之作固不可谓无补于经也然而
 攻其细而捐其大泥一字而遗一事之义以日月爵
 氏名字为褒贬以抑扬予夺诛赏为大用执彼以例
 此持此以方彼少不合则辗转生意穿凿附会何范
卷一百九十五 第 3a 页 WYG0679-0576a.png
 杜氏又从而附益之圣人经世之志泯矣后此诸儒
 虽多训释大抵不出三家之绪积习生常同然一辞
 使圣人明白正大之经反若晦昧谲怪之说可叹也
 已幸而啖叔佐赵伯循陆伯冲孙泰山刘原父叶石
 林陈岳氏者出而有以辨三传之非至其所自为说
 又不免褒贬凡例之敝复得吕居仁郑夹漈吕朴乡
 李秀岩戴岷隐赵木讷黄东发赵浚南诸儒杰然欲
 扫陋习而未暇致详也端学之愚病此久矣窃尝采
卷一百九十五 第 3b 页 WYG0679-0576b.png
 辑诸传之合于经者曰本义而閒附已意于其末复
 作辨疑以订三传之疑似作或问以较诸儒之异同
 廿年始就犹未敢取正于人盖以此经之大积敝之
 久非浅见末学所能究也尝谓读春秋者但取经文
 平易其心研穷其归则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之义小
 大相维首尾相应支离破碎刻巧变诈之说自不能
 惑圣人恻怛之诚克己复礼之旨粲然具见而鉴戒
 昭矣则是编也虽于经济心法不能窥测然知本君
卷一百九十五 第 4a 页 WYG0679-0576c.png
 子或有取焉耳
 张天祐序曰四明时叔程先生以春秋一经诸儒议
 论不一未有能尽合圣人作经之初意于是本程朱
 之论殚平生心力辑诸说之合经旨者为本义以发
 之订三传之不合于经者为辨疑以正之又推本所
 以去取诸家之说者作或问以明之书成而先生卒
 翰苑诸公欲进于朝由是移文浙东宪司俾锓梓以
 传远遂牒本道帅府于槩管七路儒学出帑以助之
卷一百九十五 第 4b 页 WYG0679-0576d.png
 至正三年夏五月命工因循未克就五年冬十一月
 佥宪索公士岩巡历至郡久知是书能折衷诸说辨
 析精详深得圣人之旨不可缓也委自监郡与天祐
 提督刊梓愚不敏仰承所托朝夕视事不一月而工
 毕实是年之十二月甲子也天祐备员府幕与先生
 之兄敬叔父交且久今又获见此书之成故乐而道
 之也然此特记其岁月云尔若夫此书之发挥圣经
 嘉惠后学则亦不待赘述
卷一百九十五 第 5a 页 WYG0679-0577a.png
 张萱曰元至正閒四明程端学本程子之学折衷百
 家而为之说
 宁波府志程端学字时叔庆元人至治元年进士官
 国子助教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在国学时慨春秋
 在六籍中未有一定之论乃取前代百三十家折衷
 异同著春秋本义三十卷三传辨疑二十卷或问十
 卷用经筵官请命有司取其书板行天下
 黄虞稷曰端学慨春秋一经未有归一之说遍索前
卷一百九十五 第 5b 页 WYG0679-0577b.png
 代说春秋凡百三十家折衷同异湛思二十馀年作
 本义以发圣人之经旨复作辨疑以订三传之疑似
 作或问以较诸儒之异同又纲领一卷所以著作之
 意也
黄氏(清老/)春秋经旨
   未见
 闽书黄清老字子肃邵武人累官应奉翰林文字同
 知制诰国史院编修官出为湖广行省儒学提举学
卷一百九十五 第 6a 页 WYG0679-0577c.png
 者号为樵水先生
 苏天爵作碑曰闽有名士黄清老由进士起家累迁
 奉训大夫湖广等处儒学提举著春秋经旨若干卷
 四书一贯若干卷学者争传习之
俞氏(师鲁/)春秋说
   未见
 徽州府志俞师鲁字唯道婺源人至治中荐授广德
 路学教授改松江府知事
卷一百九十五 第 6b 页 WYG0679-0577d.png
戚氏(崇僧/)春秋纂例原旨
  三卷
   未见
春秋学讲
  一卷
   未见
 黄溍作墓志曰君讳崇僧字仲咸金华人从乡先生
 许公讲道于东阳之八华山博通经史旁及诸子百
卷一百九十五 第 7a 页 WYG0679-0578a.png
 家吕公汲创义塾聚族人子弟使就学委君主教事
 扁其室曰朝阳人称之曰朝阳先生
冯氏(翼翁/)春秋集解
   佚
春秋大义
   佚
郑氏(杓/)春秋解义(或作表义/)
   佚
卷一百九十五 第 7b 页 WYG0679-0578b.png
 闽书枃字子经福州人泰定中辟南安儒学教谕
袁氏(桷/)春秋说
   佚
邓氏(淳翁/)春秋集传
   佚
 袁桷序曰因褒贬而传春秋焉圣人之馀意也悉贬
 而遗其褒焉非圣人之本旨也粤自周室既迁史列
 于诸侯典策之藏世莫得见而纪载之法号称近古
卷一百九十五 第 8a 页 WYG0679-0578c.png
 故凡是非善恶之实天灾时变之著直书而不隐逮
 于战国执简侍史者犹守而未坠然而攻劫凌据之
 侈相寻而莫之顾实由夫外史之职不行于邦国其
 史之存于国者又将日幸沦弃而无所传證故益得
 以逞其骄而恣其所行若是者二百馀年矣圣人始
 出然后因其史之本文而修明之别为之书以信于
 后善乎孟子之言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若
 是则春秋其果为褒贬哉三家之传事与义例轇轕
卷一百九十五 第 8b 页 WYG0679-0578d.png
 殽紊刻者若法吏博者若辨士上下二千馀载各执
 所嗜介不相并而玩猎搜择髣其音声益遗其形传
 愈疏而经益湮矣夫因义例以明圣人之意惧义与
 例不得而尽广其记闻不烛于理则事益无以自附
 春秋之道幽而明无传而著论至于是良有以也自
 唐以来合三传者始各以其长自见然而求于外者
 必谨于内纯明粹精非自外至焉者耳先王之典礼
 旧章具于传记悉心以推之闇而日章坠而复完则
卷一百九十五 第 9a 页 WYG0679-0579a.png
 礼者又春秋之标准也邵武邓淳翁慨不行于今特
 立己任纂而为编复因胡氏七家而增广之余尝谓
 审乎人情酌乎事变非春秋其谁准感而通天下之
 故则易之用其与是相并始于春秋而终于易者邵
 子之学也淳翁学首于是必有其本敢因以订诸
吴氏(暾/)麟经赋
  一卷
   佚
卷一百九十五 第 9b 页 WYG0679-0579b.png
 严州府志暾字朝阳淳安人泰定中登第仕峡州路
 经历方道睿师之
林氏(泉生/)春秋论断
   佚
 吴海志墓并状曰公讳泉生字清源居永福章山治
 春秋独得微旨天历庚午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
 福清州事迁永嘉县尹调漳府推官升奉政大夫知
 福州事擢翰林待制退居召入为翰林直学士卒谥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0a 页 WYG0679-0579c.png
 文敏公文辞名海内选于春秋为四方学者所宗其
 著述有春秋论断
刘氏(闻/)春秋通旨
   佚
 江西通志刘闻字文庭安福人天历进士官太常博
 士迁翰林院编修进修撰出知沔阳府
方氏(道睿/)春秋集释
  十卷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0b 页 WYG0679-0579d.png
   未见
 浙江通志方道睿字以愚淳安人逢辰曾孙至顺二
 年进士授翰林编修调嘉兴推官再调抗州判官洪
 武初再召不起
李氏(昶/)春秋左氏遗意
  二十卷
   佚
 元史类编李昶字士都东平人累官吏部尚书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1a 页 WYG0679-0580a.png
 黄虞稷曰昶父世弼从外家受孙明复春秋得其宗
 旨昶承家学集诸家之说而折衷之
苏氏(寿元/)春秋经世
   佚
春秋大旨
   佚
 蒋易曰北溪先生字伯鸾又字仁仲福安人弱冠游
 太学连魁三馆时太学生至京师者皆授郡博士先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1b 页 WYG0679-0580b.png
 生归隐于建阳之唐石以春秋四书教授学者著春
 秋经世春秋大旨凡数十万言
吾丘氏(衍/)春秋说
   佚
王氏(惟贤/)春秋旨要
  十二卷
   佚
 宁波府志王惟贤字思齐鄞县人与弟惟义皆以儒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2a 页 WYG0679-0580c.png
 名
万氏(思恭/)春秋百问
  六卷
   佚
 杨维桢序曰六经皆有疑而莫疑于春秋疑而不决
 而欲得笔削之微者盖寡矣此春秋之经有百问也
 予家藏是书凡六卷尝授之无锡孟生季成季成又
 传之于华亭曹君继善之子元朴以其传之不广也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2b 页 WYG0679-0580d.png
 特锓诸梓而徵予为序是书也失其首辞久矣不知
 为何人所著或以为方孝先孝先又不知为何时人
 观其设为问答者往往与予补正之意合实有以释
 是经笔削之疑予令孟生勿秘所授而未及板行于
 世今曹君父子能推所秘于人不遂吾之初心而贤
 于汉儒之私论衡于一已者乎虽然道学是讲者谓
 说书不古虑学者不求诸心而惟口耳之是资夫百
 问之书探圣意之微而欲决诸儒未决之论非见之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3a 页 WYG0679-0581a.png
 卓思之精者能之乎谓资口耳之辨不可也学者于
 春秋苟读而未有疑疑而未求释于心而遽观是书
 又安知百问之不为学者病而著是书者之所虑乎
 然则是书之广传也为益为病则固存乎其人焉
    按春秋百问作于万思恭汪氏纂疏尝采其
    说
曾氏(震/)春秋五传
   佚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3b 页 WYG0679-0581b.png
 李祁序曰春秋经世之书其记约其志详其旨意深
 以远左氏公谷各以其所传闻意见为传不无异同
 自是以来诸儒亦以其说名家至胡氏传出而诸说
 始略有折衷矣国朝设科以胡氏与三传并用立法
 之意至为精详然学者困于翻阅每叹未有能合为
 一书者庐陵樵南曾君震乃集而加次第焉始左氏
 次公次谷次胡氏而取止斋陈氏之说附于后盖陈
 氏之于春秋多所发明贯穿乎王霸之盛衰反覆乎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4a 页 WYG0679-0581c.png
 夷夏之消长又推明左氏不书之旨以观春秋之所
 书此其必不可遗者于是使读者一展卷而诸传皆
 得焉其有便于学者甚大凡胡氏有所引用皆分注
 其下而又别为类编以附于卷其有助于学者甚溥
 或者谓此书无所取舍不能成一家书予谓使曾君
 以一己之见取诸说而取舍之其是非可否未必使
 人人合意是亦曾氏之书而已非天下之书也今备
 列五传使学者自择焉岂非斯文之大全与书成而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4b 页 WYG0679-0581d.png
 锓梓乃复得安成刘鼎安力相其成其有功于斯文
 又甚溥予喜是书之有成而又嘉刘氏之能相之也
 故为记之若夫择诸说之长以求合乎圣人之旨意
 则又存诸其人焉
张氏(枢/)春秋三传归一义
  三十卷
   佚
 黄溍作墓表曰徵士金华张枢子长言学春秋者必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5a 页 WYG0679-0582a.png
 始于三传而其义例互有不同乃辨析其是非会通
 其归趣参以儒先之说裁以至当之论为三传归一
 义
 金华府志张枢东阳人至正初丞相脱脱监修宋辽
 金三史奏辟为长史辞再以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
 国史院编修官召之复辞使者迫之行至武林驿仍
 以病辞归卒
汪氏(汝懋/)春秋大义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5b 页 WYG0679-0582b.png
  一百卷
   佚
 戴良作志曰汝懋字以敬其先歙人迁睦之青溪今
 淳安县也以荐授丹阳县学教谕升乡郡教授调将
 仕佐郎浙东帅府都事未几授登仕郎庆元路定海
 县尹
梅氏(致/)春秋编类
  二十卷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6a 页 WYG0679-0582c.png
   未见
钟氏(伯纪/)春秋案断补遗
   佚
 戴良序曰春秋案断补遗者大梁钟伯纪先生之所
 著也其意以为学春秋者多惑于传家褒贬之说而
 经旨有不明其能脱去宿弊一以经文为正者又往
 往于笔削精义而或昧焉今故采择诸家格言之合
 于经者附于各条之下閒有未足则以己意补之而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6b 页 WYG0679-0582d.png
 题以今名盖取程叔子传为案经为断语也予读之
 而叹曰昔之传春秋者有五家而邹夹先亡学春秋
 者舍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则无所考徵矣然左氏熟
 于事而或不得其事之实公谷近于理而害乎理之
 正者要不能无至唐啖赵师友者出始知以圣人手
 笔之书折衷诸家之是非而传已亡逸继是而后为
 之传者虽百十馀家其言虽互有得失能不傅会三
 家之说者鲜矣胡康侯得程子之学慨然有志于发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7a 页 WYG0679-0583a.png
 挥而其生也当宋人南渡之时痛千馀年圣经遭王
 临川之禁锢乘其新败雪洗而彰明之使世之为乱
 贼者增惧若夫圣人作经之本意则未知其如何也
 然自当时指为复雠之书而不敢废太学以之课讲
 经筵以之进读至于我朝设进士科以取人治春秋
 者三家之外亦独以胡氏为主本则以三纲九法粲
 然具见于是书而场屋之腐生山林之曲士因而掎
 摭微文破碎大道有可悯念者矣然则学春秋者亦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7b 页 WYG0679-0583b.png
 将何所折衷乎窃尝考求之而得其说矣吾志在春
 秋夫子之自道也春秋天子之事孔子作春秋而乱
 臣贼子惧孟子之所以论春秋也盖方是时王纲日
 紊篡夺相寻孔子不得其位以行其权于是约史记
 而修春秋使乱臣贼子无所逃其罪而王法以明所
 谓拨乱世而反之正此其为夫子之志而天子之事
 也是以邵子有曰春秋夫子之刑书而天门王氏亦
 曰春秋一经无罪者不书惟罪有大小故刑有轻重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8a 页 WYG0679-0583c.png
 耳斯言也盖有得夫孔孟之遗意也是则学者之折
 衷固无出于夫子之自道与夫孟子之所以论春秋
 者矣后之立言岂有加于此哉先生之于是书下既
 不惑于褒贬之说上复不失乎笔削之义外有以采
 择诸家之博闻内有以发乎自得之深意奇而不凿
 正而不迂详而无馀约而无阙庶几善学者焉然其
 推传以达乎经因贤者之言以尽圣人之志则得之
 夫子之自道孟子之所论者为多是可以见其折衷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8b 页 WYG0679-0583d.png
 之所在矣余自幼岁即知读是经而山林孤陋之风
 科举利禄之念或不能无故其所学不过曲士腐生
 之为耳乌睹所谓经之义圣人之蕴哉及识先生于
 浦阳始闻其说而悦之至其成书则未之见焉近来
 淞上亟求是书于所馆先生手录以示且曰使可传
 也幸为我序之嗟乎学春秋者多矣求其得乎孔孟
 之遗意以折衷诸说于千有馀载之下者几何人哉
 故读先生之书譬诸饫刍豢之旨病夏畦之苦而得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9a 页 WYG0679-0584a.png
 一勺之清泉甘露岂不悦哉则夫是书之传固不有
 待于区区之言矣若夫述作之大旨与其编次之岁
 月则不可以不书姑书此以为序庶有以复先生之
 命乎
潘氏(著/)圣笔全经
   佚
 贡师泰志墓曰君讳著字泽民嘉兴人受易于竹冈
 叶氏再从吴朝阳氏受春秋中乡试备榜补吴郡甫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9b 页 WYG0679-0584b.png
 里书院直学寻为广德学录改铜陵教谕以内艰去
 服除调乌程终湖州路儒学正有圣笔全经一编发
 明春秋微旨甚悉
 
 
 
 
 经义考卷一百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