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a 页 WYG0679-03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一百七十三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春秋(六/)
魏高贵乡公左氏音
  七录三卷
   佚
 陆德明曰曹髦字士彦魏废帝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b 页 WYG0679-0346b.png
王氏(朗/)春秋左氏传注
  隋志十二卷(唐志十卷/)
   佚
春秋左氏释駮
  七录一卷
   佚
董氏(遇/)春秋左氏传章句
  隋志三十卷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a 页 WYG0679-0346c.png
   佚
乐氏(详/)左氏问
   佚
 魏略详字文载少好学建安初闻南郡谢该善左氏
 传乃从南阳步诣该问疑难诸要今左氏乐氏问七
 十二事详所撰也黄初中徵拜博士
王氏(肃/)春秋左氏传注
  隋志三十卷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b 页 WYG0679-0346d.png
   佚
稽氏(康/)春秋左氏传音
  隋志三卷
   佚
麋氏(信/)春秋说要
  隋志十卷
   佚
理何氏汉议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a 页 WYG0679-0347a.png
  隋志二卷
   佚
榖梁传注
  隋志十二卷
   佚
 陆德明曰信字南山东海人魏乐平太守
韩氏(益/)春秋三传论
  隋志十卷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b 页 WYG0679-0347b.png
   佚
 隋书魏大长春秋韩益撰
曹氏(耽/)春秋左氏音
  七录四卷
   佚
孙氏(炎/)春秋例
   佚
杜氏(宽/)春秋左氏传解
卷一百七十三 第 4a 页 WYG0679-0347c.png
   佚
唐氏(固/)春秋榖梁传注
  隋志十三卷(释文序录/十二卷)
   佚
春秋公羊传注
   佚
 吴录固字子正
 吴志丹阳唐固修身积学称为儒者著国语公羊榖
卷一百七十三 第 4b 页 WYG0679-0347d.png
 梁传注讲授常数十人权为吴王拜固议郎黄武四
 年为尚书仆射
士氏(燮/)春秋传注
  隋志十一卷
   佚
 吴志士燮字彦威苍梧广信人少游学京师事颍川
 刘子奇治左氏春秋补尚书郎迁交趾太守耽玩春
 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趾士
卷一百七十三 第 5a 页 WYG0679-0348a.png
 府君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
 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
 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
 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
张氏(昭/)春秋左氏传解
   佚
 吴志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
 孙策命为长史复为权长史魏封权吴王拜昭绥远
卷一百七十三 第 5b 页 WYG0679-0348b.png
 将军封由拳侯权既称尊号更拜辅吴将军班亚三
 司改封娄侯在里宅无事乃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
 语注
鲜于公春秋公羊解序
  隋志一卷
   佚
刁氏春秋公羊例序
  隋志五卷
卷一百七十三 第 6a 页 WYG0679-0348c.png
   佚
杜氏(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隋志三十卷
   存
 晋书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起家尚书郎拜镇南
 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以功进爵当阳县侯预既
 立功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
卷一百七十三 第 6b 页 WYG0679-0348d.png
 备成一家之学比老乃成秘书监挚虞赏之曰左丘
 明本为春秋作传而左传遂自孤行释例本为传设
 而所发明何但左传故亦孤行预尝称王济有马癖
 和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
 左传癖
 预自序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
 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异同
 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
卷一百七十三 第 7a 页 WYG0679-0349a.png
 为所记之名也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
 方之志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于册小事简牍
 而已孟子曰楚谓之梼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
 其实一也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
 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韩子所
 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
 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旧章仲
 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
卷一百七十三 第 7b 页 WYG0679-0349b.png
 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
 害则刋而正之以示劝戒其馀则皆即用旧史史有
 文质辞有详略不必改也故传曰其善志又曰非圣
 人孰能修之盖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左丘明受
 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刋之书也故传或先经以始
 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辨理或错经以合异随
 义而发其例之所重旧史遗文略不尽举非圣人所
 修之要故也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必广记而备言之
卷一百七十三 第 8a 页 WYG0679-0349c.png
 其文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叶究其
 所穷优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
 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
 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其微显阐幽
 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诸
 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
 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然亦有史所不书即以为义
卷一百七十三 第 8b 页 WYG0679-0349d.png
 者此盖春秋新意故传不言凡曲而畅之也其经无
 义例因行事而言则传直言其归趣而已非例也故
 发传之体有三而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显文见
 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
 缘陵之类是也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参
 会不地与谋曰及之类是也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
 训以示大顺诸所讳辟璧假许田之类是也四曰尽而
 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
卷一百七十三 第 9a 页 WYG0679-0350a.png
 献捷之类是也五曰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亡欲盖而
 章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推此五体以寻经
 传触类而长之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
 人伦之纪备矣或曰春秋以错文见义若如所论则
 经当有事同文异而无其义也先儒所传皆不其然
 答曰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非
 如八卦之爻可错综为六十四也固当依传以为断
 古今言左氏春秋者多矣今其遗文可见者十数家
卷一百七十三 第 9b 页 WYG0679-0350b.png
 大体转相祖述进不成为错综经文以尽其变退不
 守丘明之传于丘明之传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说而
 更肤引公羊榖梁适足自乱预今所以为异专修丘
 明之传以释经经之条贯必出于传传之义例总归
 诸凡推变例以正褒贬简二传而去异端盖丘明之
 志也其有疑错则备论而阙之以俟后贤然刘子骏
 创通大义贾景伯父子许惠卿皆先儒之美者也末
 有颍子严者虽浅近亦复名家故特举刘贾许颍之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0a 页 WYG0679-0350c.png
 违以见同异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
 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又别集诸例及地名谱第
 历数相与为部凡四十部十五卷皆显其异同从而
 释之名曰释例将令学者观其所聚异同之说释例
 详之也或曰春秋之作左传及榖梁无明文说者以
 为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明为素臣言公羊
 者亦云黜周而王鲁危行言孙以辟当时之害故微
 其文隐其义公羊经止获麟而左氏经终孔丘卒敢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0b 页 WYG0679-0350d.png
 问所安答曰异乎余所闻仲尼曰文王既没文不在
 兹乎此制作之本意也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
 已矣夫盖伤时王之政也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
 今麟出非其时虚其应而失其归此圣人所以为感
 也绝笔于获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也
 曰然则春秋何始于鲁隐公答曰周平王东周之始
 王也隐公让国之贤君也考乎其时则相接言乎其
 位则列国本乎其始则周公之祚胤也若平王能祈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1a 页 WYG0679-0351a.png
 天永命绍开中兴隐公能弘宣祖业光启王室则西
 周之美可寻文武之迹不坠是故因其历数附其行
 事采周之旧以会成王义垂法将来所书之王即平
 王也所用之历即周正也所称之公即鲁隐也安在
 其黜周而王鲁乎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此其义也若夫制作之文所以章往考来情见乎辞
 言高则旨远辞约则义微此理之常非隐之也圣人
 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后方复隐讳以辟患非所闻也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1b 页 WYG0679-0351b.png
 子路欲使门人为臣孔子以为欺天而云仲尼素王
 丘明素臣又非通论也先儒以为制作三年文成致
 麟既已妖妄又引经以至仲尼卒亦又近诬据公羊
 经止获麟而左氏小邾射不在三叛之数故予以为
 感麟而作作起获麟则文止于所起为得其实至于
 反袂拭面称吾道穷亦无取焉
 左传后序太康元年三月吴寇始平予自江陵还襄
 阳解始讫会汲郡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2a 页 WYG0679-0351c.png
 皆简编科斗文字发冢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科斗
 书久废推寻不能尽通始者藏在秘府余晚得见之
 所记大凡七十五卷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周易及
 纪年最为分了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
 而无彖象文言系辞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
 之于远国也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
 诸国别惟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
 沃庄伯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2b 页 WYG0679-0351d.png
 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年相次晋国灭独记
 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推挍
 哀王二十年太岁在壬戍是周赧王之十六年秦昭
 王之八年韩襄王之十三年赵武灵王之二十七年
 楚怀王之三十年燕昭王之十三年齐湣王之二十
 五年也上去孔丘卒百八十一岁下去今太康三年
 五百八十一岁哀王于史记襄王之子惠王之孙也
 惠王三十六年卒而襄王立立十六年卒而哀王立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3a 页 WYG0679-0352a.png
 古书纪年篇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
 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即惠王也疑史记误分
 惠成之世以为后王年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
 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
  经推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也文称鲁隐
  公及邾庄公盟于姑蔑即春秋所书邾仪父未
  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又称晋献公会
 虞师伐虢灭下阳即春秋所书虞师晋师灭下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3b 页 WYG0679-0352b.png
 阳先书虞贿故也又称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
 即春秋所书天王狩于河阳以臣召君不可以
 训也诸若此辈甚多略举数条以明国史皆承
 告据实而书时事仲尼修春秋以义而制异文
  也又称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洞泽疑洞当为泂
  即左传所谓荧泽也齐国佐来献玉磬纪公之
  甗即左传所谓宾媚人也诸所记多与左传符
  同异于公羊榖梁知此二书近世穿凿非春秋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4a 页 WYG0679-0352c.png
 本意审矣虽不皆与史记尚书同然参而求之可以
 端正学者又别有一卷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
 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名曰师春师春似是抄
 集者人名也纪年又称殷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
 尹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
 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
 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左氏传伊尹放太甲
 而相之卒无怨色然则太甲虽见放还杀伊尹而犹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4b 页 WYG0679-0352d.png
 以其子为相也此为大与尚书叙说太甲事乖异不
 知老叟之伏生或致昏忘将此古书亦当时杂记未
 足以取审也为其粗有益于左氏故略记之附集解
 之末焉
 陆德明曰旧夫子之经与丘明之传各卷杜氏合而
 释之故曰经传集解
 权德舆曰仲尼明周公之志而修经丘明受仲尼之
 经而为传元凯悦丘明之传而为注左氏有无经之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5a 页 WYG0679-0353a.png
 传杜氏又错传分经虑失其根本矣
 晁公武曰晋杜预元凯集刘子骏贾景伯父子许惠
 卿颍子严之注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故题曰经
 传集解其发明甚多古今称之然其弊则弃经信传
 如成公十三年麻隧之战传载秦败绩而经不书以
 为晋直秦曲则韩役书战时公在师复不须告克获
 有功亦无所讳于左传之例皆不合不曰传之谬而
 猥称经文阙漏其尤甚者至如此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5b 页 WYG0679-0353b.png
 郑樵曰杜预解左氏颜师古解汉书所以得忠臣之
 名者以其尽之矣左氏未经杜氏之前凡几家一经
 杜氏之后后人不能措一辞汉书未经颜氏之前凡
 几家一经颜氏之后后人不能易其说纵有措辞易
 说之者如朝月晓星不能有其明也如此之人方可
 以解经苟为文言多而经旨不见文言简而经旨有
 遗自我说之后后人复有说者皆非笺释之手也传
 注之学起惟此二人其殆庶几乎其何故哉古人之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6a 页 WYG0679-0353c.png
 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
 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
 言有不通于今者之难明也能明乎尔雅之所作则
 可以知笺注之所当然不明乎尔雅之所作则不识
 笺注之旨归也善乎二子之通尔雅也颜氏所通者
 训诂杜氏所通者星历地理当其颜氏之理训诂也
 如与古人对谈当其杜氏之理星历地理也如羲和
 之步天如禹之行水然亦有所短杜氏则不识虫鱼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6b 页 WYG0679-0353d.png
 鸟兽草木之名颜氏则不识天文地理孔子曰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杜氏于星历地理之言
 无不极其致至于虫鱼鸟兽草木之名则引尔雅以
 释之颜氏于训诂之言甚畅至于天文地理则阔略
 焉此为不知为不知也其他纷纷是何为者释是何
 经明是何学
 朱子曰杜预左传解不看经文亦自成一书郑笺不
 识经大旨故多随句解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7a 页 WYG0679-0354a.png
 叶适曰杜氏于左传用力深久能使后世浅俗野诞
 之说十去七八始学者由此而进所造益深则于春
 秋大义差不远矣
 陈振孙曰其述作之意序文详之矣专修丘明之传
 以释经后世以为左氏忠臣者也其弊或弃经而信
 传于传则忠矣如经何
 黄泽曰杜元凯说春秋虽曲从左氏多有背违经旨
 处然穿凿处却少 又曰元凯专修丘明之传以释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7b 页 WYG0679-0354b.png
 经此于春秋最为有功但左氏有错误处必须力加
 辨明庶不悖违经旨此所谓爱而知其恶而杜氏乃
 一切曲从此其弊也 又曰推变例以正褒贬信二
 传而去异端此杜元凯所得可以为法
春秋世谱(通志作小公子谱/)
  宋志七卷(通志六卷/)
   佚
春秋释例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8a 页 WYG0679-0354c.png
  隋志十五卷
   未见
 挚虞曰左丘明本为春秋作传而左传遂自孤行释
 例本为传设而所发明何但左传故亦孤行
 崇文总目凡五十三例
 黄泽曰杜元凯作春秋经传集解之外自有释例一
 部凡地名之类靡不皆有此自前代经师递相传授
 所以可信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8b 页 WYG0679-0354d.png
 晁公武曰晋杜预传凡四十部集左传诸例及地名
 谱第历数皆显其同异从而释之发明尤多昔人称
 预为左氏忠臣而预自以为有传癖观此尤信
 陈振孙曰唐刘蕡为之序
 吴莱后序曰春秋左氏汉初本无传者刘子骏始建
 明之欲立学官诸儒莫应然传之者亦已众多贾景
 伯服子慎并为训解及晋而杜元凯又作经传集解
 三十卷释例四十卷且历诋刘贾之违独不言服氏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9a 页 WYG0679-0355a.png
 岂或不见服氏书乎亦不应不见也世族谱本之刘
 向世本地志本之泰始郡国图长历本之刘洪乾象
 历世多言其天文星历为长然说经多依违以就传
 似不得为左氏忠臣者南北分裂馆陶赵世业家有
 服氏春秋是晋永嘉旧写华阴徐生往读之遂撰春
 秋义章以教学者是永嘉时犹未尚杜氏青州刺史
 杜坦及其弟骥世传其业故齐地亦多习之坦元凯
 之玄孙也姚文安秦道静初亦学服氏后更兼讲杜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9b 页 WYG0679-0355b.png
 说刘兰张吾贵之徒则又隐括两家同异义例无穷
 呜呼汉初习经者专门而今河洛习传者宗服子慎
 江左尚杜元凯矣晋刘兆始取公榖及左氏说作春
 秋调人而今兰吾贵又会服杜之说矣圣人之道不
 自是而愈散哉自唐孔颍达春秋正义一用杜氏非
 徒刘贾之说不存服义亦不尽见固不若两存之以
 见服杜之为孰愈也今释例具在有刘蕡序蕡太和
 中对贤良策讥切人主斥骂宦者文极激学一本春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0a 页 WYG0679-0355c.png
 秋与汉董生天人三策相为上下蕡亦自拟董生且
 曰昔董仲舒为汉武帝言之未尽者今臣复为陛下
 言之壮哉蕡乎至为此序独不类唐文之衰至此极
 矣
春秋左传音
  七录三卷
   佚
 隋书梁有服虔杜预音三卷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0b 页 WYG0679-0355d.png
春秋左氏传评
  隋志二卷
   佚
春秋经传长历
   佚(惟论存/)
 预自序曰书称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润月定四时
 成岁允釐百工庶绩咸熙是以天子必置日官诸侯
 必置日御世修其业以考其术举全数而言故曰六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1a 页 WYG0679-0356a.png
 日其实五日四分之一日日行一度而月日行十三
 度十九分度之有畸日官当会集此之迟疾以考成
 晦朔错综以设闰月闰月无中气而北斗邪指两辰之
 间所以异于他月也积此以相通四时八节无违乃
 得成岁其微密至矣得其精微以合天道事叙而不悖
 故传曰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
 是乎在然阴阳之运随动而差差而不已遂与历错
 故仲尼丘明每于朔闰𤼵文盖矫正得失因以宣明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1b 页 WYG0679-0356b.png
 历数也桓十七年日食得朔而史阙其日单书朔僖
 十五年日食而史阙朔与日故传因其得失并起时
 史之谬兼以明其馀日食或历失其正也庄二十五
 年经书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周之六
 月夏之四月所谓正阳之月也而时历误实是七月
 之朔非六月故传云非常也惟正月之朔慝未作日
 有食之于是乎有用币于社伐鼓于朝此非用币伐
 鼓常月因变而起历误也文十五年经文皆同而更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2a 页 WYG0679-0356c.png
 复发传曰非礼明前传欲以审正阳之月后传发例
 欲以明诸侯之礼也此乃圣贤之微旨先儒所未喻
 也昭十七年夏六月日有食之而平子言非正阳之
 月以诬一朝近于指鹿为马故传曰不君君且因以
 明此月为得天正也刘子骏造三统历以修春秋春
 秋日食有甲乙者三十四而三统历惟一食历术比
 诸家既最疏又六千馀岁辄益一日凡岁当累日为
 次而无故益之此不可行之甚者班固先代名儒而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2b 页 WYG0679-0356d.png
 谓之最密非徒班固也自古以来诸论春秋者多述
 谬误或造家术或用黄帝以来诸历以推经传朔日
 皆不得谐合日食于朔此乃天验经传又书其朔食
 可谓得天而刘贾诸儒说皆以为月二日或三日公
 违圣人明文其蔽在于守一元不与天消息也余感
 春秋之事尝著历论极言历之通理其大指曰天行
 不息日月星辰各运其舍皆动物也物动则不一虽
 行度大量可得而限累日为月以新故相序不得不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3a 页 WYG0679-0357a.png
 有毫毛之差此自然理也故春秋日有频月而食者
 旷年不食者理不得一而算守恒数故历无不有差
 失也始失于毫毛而尚未可觉积而成多以失弦望
 朔晦则不得不改宪以从之书所谓钦若昊天历象
 日月星辰易所谓治历明时言当顺天以求合非为
 合以验天者也推此论之春秋二百馀年其治历变
 通多矣虽数术绝灭还寻经传微旨大量可知时之
 违谬则经传有验学者固当曲循经传月日日食以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3b 页 WYG0679-0357b.png
 考晦朔也以推时验而皆不然各据其学以推春秋
 此无异度己之迹而欲削他人之足也余为历论之
 后至咸宁中善算李修夏显依论体为术名乾度历
 表上朝廷其术合日行四分之数而微增月行用三
 百岁改宪之意二元相推七十馀岁承以强弱强弱
 之差盖少而适足以远通盈缩时尚书及史官以乾度
 与太始历参挍古今记注乾度历殊胜今其术具存
 时又并考古今十历以验春秋知三统历之最疏也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4a 页 WYG0679-0357c.png
 今具列其时得失之数又据经传微旨證据及失闰
 旨考日辰朔晦以相发明为经传长历诸经传證据
 及失闰时文字谬误皆甄发之虽未必其得天盖春
 秋当时之历也学者览焉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4b 页 WYG0679-0357d.png
 
 
 
 
 
 
 
 经义考卷一百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