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a 页 WYG0678-060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一百二十八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周礼(九/)
冯氏(时可/)周礼别说
  一卷
   存
施氏(天麟/)周礼通义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b 页 WYG0678-0609d.png
  二卷
   存
 陆嘉淑曰青阳人字振庵隆庆辛未进士
 黄虞稷曰崇祯乙亥刋行王锡衮序之
徐氏(即登/)周礼说
  十四卷
   存
 即登自序曰周礼一书圣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
卷一百二十八 第 2a 页 WYG0678-0610a.png
 何儒者之疑信参焉无论宇文周新莽王安石窃附
 之而未效即如议建都于洛诰疑列爵于周官诋理
 财于太宰或谓其略于大而详于细或谓其详于制
 度而不及道化严于职守而阔略于人主之身往往
 疑其非圣人之书此盖外涉其藩而未入其扄其不
 知无惑已昔扬子以众言之淆乱折诸圣而曰在则
 人亡则书今周公往矣周礼之书固在也冠各官之
 篇首不曰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乎是故治教礼政刑事
卷一百二十八 第 2b 页 WYG0678-0610b.png
 六典分之为各职治之法也合之为民极治之本也
 极也者诗所云四方之极洪范所谓皇建其有极用
 敷锡厥庶民者也此自尧舜执中以来圣圣相承以
 治天下而周公用之辅相成王以致太平是书也其
 公已试之成法耶若谓出于汉儒之附会岂惟非刘
 歆所能恐董贾亦莫之能也愚故断周礼为圣人之
 书不必考其六典之详而惟于为民极之一言决之
 也予之说非能有加于训诂之旧而推信其为周公
卷一百二十八 第 3a 页 WYG0678-0610c.png
 之书则据兹经文断自已见而不敢徇诸儒疑似之
 论也后之欲损益周礼以复古治者其尚考信于斯
郝氏(敬/)周礼完解
  十二卷
   存
马氏(应龙/)考定古本周礼
  六卷
   未见
卷一百二十八 第 3b 页 WYG0678-0610d.png
 黄虞稷曰应龙字伯先安丘人万历壬辰进士官礼
 部主事
周氏(京/)周礼句解
   未见
 黄虞稷曰沂州人万历癸丑进士
陈氏(林/)周礼文物大全图
   未见
郭氏(良翰/)周礼古本订注
卷一百二十八 第 4a 页 WYG0678-0611a.png
  六卷
   存
 良翰自序曰余既辑周礼古本注成作而叹曰六经
 何不幸亡于秦也而周礼独不以秦而亡也不用亡
 用亦亡周礼之不幸也六官秦亡其一耳自汉李氏
 上之河间河间补以考工考工记出而冬官亡矣其
 后俞廷椿王次点丘葵吴澄何乔新五家或谓冬官
 错简于五官取其类冬官者以为冬官而五官亡矣
卷一百二十八 第 4b 页 WYG0678-0611b.png
 又谓五官互有错简并取五官之肖五官者以参伍
 于五官而六官俱亡矣总之五官不离古文者近是
 或曰然则考工记在所必削乎曰节取其辞冬官无
 庸赘五官无加损也吾之论周礼止于此爰以弁周
 礼古本
 陆元辅曰万历间莆中郭良翰道宪辑其发凡云周
 礼自汉唐注疏至今无虑数十家顾五官补本椒丘
 何氏最后而纷割为尤甚只为缺少冬官不知冬官
卷一百二十八 第 5a 页 WYG0678-0611c.png
 可以不补五官必不可淆五官自存冬官自缺何必
 强臆以乱成经乎
孙氏(攀/)古周礼释评
  六卷
   存
 梅鼎祚曰孙先生攀士龙获周礼古本成释评大校
 释以训经惟善则择评以證故有疑则阙要以整齐
 异同考见得失成一家之言其用心良苦先生少游
卷一百二十八 第 5b 页 WYG0678-0611d.png
 乡校声著甚于载籍靡所不博然竟穷厄以老届申
 公被徵之年卿大夫未有论荐者可叹也
 攀自序曰盖先王制治之法莫备于周其书则周礼
 也六典建官伦要章矣中若九夫经野则黄帝之井
 牧九畿分国则禹贡之弼服五刑丽民则虞舜之象
 刑大而天地幽而鬼神远而要荒微而昆虫草木无
 不为之经画即焚鞠沈橭之属亦不废焉厄经秦火
 周官五篇得之煨烬之馀失冬官一篇遂以考工补
卷一百二十八 第 6a 页 WYG0678-0612a.png
 之临川俞寿翁著复古编谓冬官不亡杂出五官之
 中永嘉王次点因之清源丘吉甫临川吴幼清又因
 之国朝旴江何司寇复加易置虽若于六官无缺而
 非圣经之初矣晋安柯氏又以地官遂人以下属于
 冬官黜秋官硩簇氏剪氏赤茇氏蝈氏壶涿氏庭氏
 六官于考工记而考工记不入其书然乡属司徒而
 遂属司空抑又悖矣考工记特以记语而诸君子不
 附于经则轮舆陶冶弓车庐梓诸人果可废耶夫周
卷一百二十八 第 6b 页 WYG0678-0612b.png
 礼者郑康成谓周公致太平之迹唐太宗以为真圣
 人作则无论冬官之逸与否而周公之心法可睹矣
 王介甫误用以基宋祸胡氏父子遂力诋周礼非周
 公之书岂非过欤曩世宗皇帝尝允辅臣之请命天
 下棘闱策士用周礼一道独不可钦遵德意而究心
 矣乎宋朱周翰氏依郑本为句解犹有未备窃自忘
 固陋遍阅诸家黜者逆之还纳者送之返释而评之
 便考镜尔即未能备一脔于周鼎而愚者千虑或有
卷一百二十八 第 7a 页 WYG0678-0612c.png
 谅焉
应氏(廷育/)周礼辑说
   未见
袁氏(表/)周礼直解
   未见
王氏(志长/)周礼注疏删翼
  三十卷
   存
卷一百二十八 第 7b 页 WYG0678-0612d.png
 黄虞稷曰志长字平仲昆山人其书删节注疏之繁
 而附以后儒之论以备圣经羽翼
 叶培恕序略曰周公相孺子王爰辑周礼蔚然备一
 代之观所以显文谟承武烈者在于是盖用人理财
 之权宫府教养礼乐兵农生杀之柄如身使臂臂使
 指百执事上之六官六官上之宰相宰相上之至尊
 谁有不釐之弊不播之利哉第补亡复古补遗考注
 诸家虽有弋获终等说铃鹿城王平仲先生有周礼
卷一百二十八 第 8a 页 WYG0678-0613a.png
 删翼一编窃慕乎公之相孺子王也昔孔子因诸侯
 之去冬官籍作春秋以辅之裨左丘明布凡例而藏
 诸读春秋者谓周公之礼在是则周礼一书诚今日
 救时之策矣
 志长自序曰古先哲王治天下之规模莫备于周之
 六官今试考之太宰总掌六典其所治不出邦国官
 府万民天为万民而作之君君为万民而设之六官
 然则民事之外无王事矣古之王者以民之富为富
卷一百二十八 第 8b 页 WYG0678-0613b.png
 以民之强为强民或一不帅教而屏于乡不啻已之
 探汤焉推而敬天亦敬其能生万民尔敬群臣亦敬
 其能安万民尔三代之所重无有过于民者矣六官
 之书不免纤屑然苟得其重民之意以求之则用意
 精而操术简全经固可以一言蔽也自经学失传古
 圣王之意漫灭于语言文字之中于是后有渎乱之
 讥甚至题以伪妄而弃之纵习其文词不过摭拾饾
 饤以增华借润而已矣又乌能探精意于千载之上
卷一百二十八 第 9a 页 WYG0678-0613c.png
 举而措之跻斯民于成周太和间哉或曰古之人操
 此以祸天下者多矣夫新莽之祸于汉也金陵之祸
 于宋也悖其旨也岐伯俞跗之书后世恒挟之以杀
 人而谓岐伯俞跗乃古之雄于杀人者岂可哉故曰
 治术之卑则经术之谬也予自甲戌废归读是编凡
 再录郑贾之文删之又旁及后儒诸书苟足发明重
 民之微意者必缀于后非是勿取也邑侯叶公见而
 称善书成相釐正之遂授之梓
卷一百二十八 第 9b 页 WYG0678-0613d.png
孙氏(元化/)周礼类编
  四卷
   未见
 陆元辅曰明巡抚都御史嘉定孙元化初阳撰分类
 使人易览周家三百礼仪粲然在目今抄本存余家
张氏(睿卿/)周礼约注
  二卷
   未见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0a 页 WYG0678-0614a.png
陈氏(仁锡/)周礼句解
  六卷
   存
 仁锡自序曰粤溯禹会涂山玉帛万国汤黜夏归商
 者三千周盖千八百国会孟津者八百及春秋冠带
 十二未几合为七并于秦周诸侯尽矣诸侯尽而周
 亡周亡礼亡孟子周末人也公田私田说已不详幸
 其书出于文景之代文帝召魏文侯时老乐工因得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0b 页 WYG0678-0614b.png
 春官大司乐章景帝子河间献王好古学购得周官
 五篇武帝求遗书上之藏于秘府诸家诸儒皆莫之
 见哀帝时刘歆校理秘书始著于录以考工记补冬
 官之阙焉以冬官非阙而补之者昉宋俞廷椿氏其
 后王次点氏丘葵氏吴澄氏何乔新氏继之互有增
 损大都剜地官之似以补冬官大司徒之文十去八
 九小司徒则尽去之柯氏作释原割遂人以下四十
 职以补冬官较五家尤谬五家本何氏最后爰书具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1a 页 WYG0678-0614c.png
 而报当故以何氏本行之仍吴兴训隽之旧余乃句
 为之解自外属𨽻本属书旧𨽻某官自本属作外属
 亦书旧𨽻某官补冬官者凡目之下各书某出而古
 本暸然宜复
张氏(采/)周礼合解
  十八卷
   存
 采序曰周礼废兴贾氏序之详矣其后陈俞诸家取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1b 页 WYG0678-0614d.png
 大司徒之半复尽取小司徒以补冬官夫冬官即非
 考工可塞然使襞裂五官以示完备何啻断鸿颈剥
 琴纹贻议有识故有谓冬官不亡散见五官者其说
 为传疑然使冬官既亡守兹阙文亦可无愧郑杜而
 今制不列学官科举之士无属悠悠漫漫未得专说
 余拟合郑注贾疏严定取舍其后儒撰述虽意见纷
 纭亦岂尽无裨益则以次辑缀汇为全编而岁月因
 仍忽复不果所以然者从来用周礼乱天下无过王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2a 页 WYG0678-0615a.png
 安石彼尝注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熙宁中设经义
 局自为周官义十馀万言而杨中立先生亦有周礼
 辨疑一卷以攻安石此二书邪正治否判若苍素得
 此以供采录则紫阳先生所谓周礼广大精密不可
 遂云无与心性事也乃家乏藏书此二书杳无从索
 借则又耻为经生章句聊尔姑置适贾人以友人所
 纂周礼注疏相示余既卒业而叹曰嗟夫周礼为诸
 儒襞裂几令人不及见古本节目今是书也行康成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2b 页 WYG0678-0615b.png
 之学将还旧观且其于诸儒移置者仍为标指以著
 讹谬则益令正经显白但于汉唐注疏外有参考众
 家釐益整散者则不得直名注疏因题曰周礼合解
 亟劝广布使通经之子知古本所繇曰然则冬官其
 遂亡乎曰贾氏引秦禁挟书而其政酷烈与周官反
 疾恶特甚欲灭绝之故周官最后出余以为冬官之
 亡又不尽系秦禁孟子曰诸侯去其籍今按冬官所
 属皆应经理亩浍度地量居则当井田不行冬官已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3a 页 WYG0678-0615c.png
 先漫没盖战国时固不可诘况于汉武之世又况于
 今日乎故余谓阙冬官以安古本犹之春秋纪夏五
 无怪也
孙氏(承泽/)周礼举要
  二卷
   存
郎氏(兆玉/)注释古周礼
  六卷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3b 页 WYG0678-0615d.png
   存
 兆玉自序曰周礼者犹唐之有贞观显庆礼也未见
 诸行事而豫拟为他日之用虽一时经制实万祀典
 衡故其书直可补五经为六也不善用者蹶天下事
 又乌足为周公病哉今日者学尚浮夸设皋比握铅
 椠者一切典礼率等于疣赘莫之推考余腐心久之
 乃广稽往牒博摭群说命儿子纠讹釐舛以校杀青
 而周官威仪翼之星日庶黩乱阴谋之谤无从置喙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4a 页 WYG0678-0616a.png
 矣
沈氏(羽明/)周礼汇编
  六卷
   存
钱氏(𠷓/)周礼说
  一卷
   存
周礼答疑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4b 页 WYG0678-0616b.png
  三卷
   存
 𠷓自序曰周礼出最后复藏秘府哀帝时刘歆始著
 于录略而诸儒并出共排自林孝存以为武帝知其
 末世渎乱不经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
 以为六国阴谋之书或又谓之出于刘歆附益以佐
 王莽歆学奇字于扬雄故字多诞而宋之儒者并为
 驳难成一家之论学者听于其辩流于说而乱于辞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5a 页 WYG0678-0616c.png
 几不能自还以从实矣礼者圣人之作也非世俗之
 所行也宜于古者盭于今近于礼者远于俗以数千
 载之下而论明于数千载之上固已难矣仲尼之作
 春秋也夏五郭公甲戌己丑之属传者以为阙文故
 疑则传疑盖其慎也或以为无其义而有其辞因以
 为非圣人之作奚可哉故著数家之略以申难凡所
 疑者就而答焉
吴氏(任臣/)周礼大(阙/)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5b 页 WYG0678-0616d.png
  六卷
   未见
吴氏(治/)周礼汇断
  五卷
   存
 治自序曰班固艺文志周官六篇则河间献王所上
 五官而附以考工记也可知五官为全经非有阙也
 或曰冬官有阙此周公未成之书也余为之俯仰虞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6a 页 WYG0678-0617a.png
 周历稽行事知司空有官而无职自昔已然溯大禹
 相舜犹系司空召康公以太保而营洛矣仲山甫以
 冢宰而城齐矣召穆公平淮亦命营谢矣皇国父以
 太宰为平公筑台而司城子罕以行朴矣凡春秋筑
 城作邑无虑数千在能者为之未有专属于司空者
 也则周礼六官先王设五职以存体而虚其一职以
 待用耳且命官而谓之冬冬藏也董仲舒亦云阴常
 居大冬积于空虚不用之地而时出以佐阳故谓之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6b 页 WYG0678-0617b.png
 司空曰空与冬圣人之意见矣冬官阙而不补何害
 晚宋俞廷椿作复古编谓冬官错简五官之内于是
 取其近似者补入冬官又五官内剔其不类者各从
 其类夫周官列职其精神脉络环流于三百六十之
 属而无所不通自俞氏之求类也而五官大乱以古
 本校之大非周公之旧矣其后王次点丘葵吴澄最
 后何乔新相继而损益之以补俞氏之未备此五家
 者人各持所见各异其指于是有临川之书有永嘉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7a 页 WYG0678-0617c.png
 之书清源之书崇仁之书椒丘之书呜呼世远文湮
 即有悬疑阙焉可耳形名不相中者作私论以驳辨
 之可耳顾乃视为草稿人肆其笔舞智而纷裂之何
 哉孟子曰惟助为有公田虽周亦助也孟子周末人
 也公田私田说已不详乃引诗而想像言之曰此其
 大略盖慎之也况今去周二千五百馀年岂能有以
 信其必然哉吾是以见古本之不可不存也
 缪泳曰吴治字道舆嘉兴县学生其书藏于家未刋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7b 页 WYG0678-0617d.png
 行
万氏(斯大/)周官辨非
  二卷
   存
 陆元辅曰四明诸生万斯大充宗著崇祯丙子举人
 万泰履安之第六子也从学于黄黎洲究心经学以
 周官为非周公之书举其可疑者辨驳之凡五十五
 则或举吴氏之说或独抒己见皆持之有故言之成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8a 页 WYG0678-0618a.png
 理黎洲极称许之以为不意晚年见此奇特
 黄宗羲曰充宗生逢丧乱不为科举之学湛思诸经
 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
 通经非以经释经则无由悟传注之失所为书曰学
 礼质疑二卷周官辨非二卷仪礼商二卷礼记偶笺
 三卷又辑春秋二百四十卷烬于火
 
 
卷一百二十八 第 18b 页 WYG0678-0618b.png
 
 
 
 
 
 
 
 经义考卷一百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