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二
卷四十二 第 1a 页 WYG0677-0457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四十二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易(四十一/)
郝氏(经/)周易外传
  八十卷
   佚
 经自序曰孔子承三圣之易为之作传凡道德之要
卷四十二 第 1b 页 WYG0677-0457d.png
 性命之理幽明之故生死之说天地人物之在夫意
 言象数之间者莫不充周表著推致其极易于是乎
 集大成圣人大经大法之原而不可加损焉盖数圣
 人之制作孔子复以圣述圣故也后之人德未至于
 圣欲以一已之见求夫数大圣人之意虽弊精极神
 不免于猜揣料量之私不能造夫真是或有见焉而
 不能纯备断然自作则违戾远甚是以纷纷藉藉至
 于今而不已也夫易圣人所以用道之书也伏羲氏
卷四十二 第 2a 页 WYG0677-0458a.png
 按图画卦以述道造书契以开斯文统历数千百年
 至于黄帝尧舜氏而法制始备又历夏商千有馀年
 而文王受命作周重伏羲氏之卦系之辞而命之为
 易圣子周公心传口授分其文而系之辞以断其吉
 凶复六百有馀年而孔子出焉晚年读易而韦编三
 绝以求三圣之意于是退而修经推皇帝王伯之心
 而本乎伏羲终于五霸列为四经而为易作传尊之
 为经以冠夫诗书春秋使天下万世共用一道举画
卷四十二 第 2b 页 WYG0677-0458b.png
 前之固有重后之逆数造无穷之形器坏无穷之形
 器而一易之用不可胜穷矣则伏羲氏述道文王述
 伏羲周公述文王孔子述三圣世代相去若此其甚
 远也圣人之作若此其鲜也以圣述圣若此其恭也
 至孔子而仅为成书犹以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加
 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则易之大不能一
 圣人当一世而为之必数圣人数十百世而仅成以
 孔子之圣不敢自作曲为之述而犹以为未既尽而
卷四十二 第 3a 页 WYG0677-0458c.png
 惧或有过后之人乃欲以一己之私遽述数千载之
 德业四圣人之能事又辄自作为不亦难矣哉且自
 孔子殁曾子子思孟子得其传而著之书虽皆易道
 而不及易中一言继而火于秦虽幸而以卜筮之故
 易之书独存天下之人秪以卜筮视之而其道不明
 也汉兴言易自田何求其所自谓孔子授之商瞿子
 木而授受及何何为传数篇而不传自是学各专门
 原远而末亦分矣扬雄之学最为深刻准易作玄而
卷四十二 第 3b 页 WYG0677-0458d.png
 不述易道东观学者虽盛而秪为传注之学亦各专
 门自私而明夫易道者亦鲜魏正始间王弼以二汉
 之学为之注唐世以为至当而孔颖达为之疏学者
 至今宗之殆亦专门之学也寥寥千载竟无圣人而
 述圣人家异传人异义易道不可复闻矣故王通谓
 九师兴而易道微三传作而春秋散恶其私而专专
 而分分而异卒使圣人之意不可得而见也宋兴大
 儒辈出莫不以阐明易道为己任于是华山陈抟肇
卷四十二 第 4a 页 WYG0677-0459a.png
 开宗统而濂溪周敦颐西都邵雍远探羲文周孔之
 业推演意言象数之本至侍讲程颐大变传注为易
 作传直造先秦布武圣门其诸师友更唱迭和易道
 几明今二百馀年矣学者复各擅其师传立论驰说
 求新角奇诞夸而自圣言义理者不及象数言象数
 者不及义理又往往杂入偏驳小数异端曲学周邵
 程氏之学复昧没而不明其诮王弼蔑正义厚诬妄
 訾悖理伤道者不可胜纪又甚于专门之弊矣反覆
卷四十二 第 4b 页 WYG0677-0459b.png
 坏烂遂至此极世代如是之远圣人不作如是之久
 蠹蚀穿凿如是之众且多又岂一人之专见臆度所
 能蔽之哉则圣人之意终不可得而见矣窃尝以为
 后世虽无大圣人兼综诸圣以述夫圣如孔子之集
 大成苟不以一人自私曲学自蔽专门自圣削去畦
 町芟夷滋蔓排斥一我开示公道合汉魏唐宋诸儒
 之学顺考其往逆徵其来积数千百年之学问数十
 百人之能事契其所见会其所得合天下以一心通
卷四十二 第 5a 页 WYG0677-0459c.png
 天下以一理贯古今以一易圣一而后世百之圣十而后
 世千之溯流求源问津以济乎道则亦庶乎其可也故不
 自揆尝欲论次孔子以来述易而有合于圣人者纂为一
 书而未能也中统元年诏经持节使宋宋人馆于仪真
 留而不遣五六年间颇得肆意经传及被劫杀出居
 别室益旷寂无事乃据所有书及故所记忆者自孔
 子以来迄于今凡训诂论说诸所注释覈其至精去
 其重复义理象数兼采并载巨细不遗不徵其人唯
卷四十二 第 5b 页 WYG0677-0459d.png
 是是与各以世代第其先后凡诸经传子史百氏易
 之自出而不谬圣人必当关涉引用者亦各依世次
 编入其流入佛老异端曲说非圣人意者则尽刋黜
 夫汉魏传注之学则至于魏王氏唐宋论议之学则
 至于宋程氏故备录二氏以为诸家折衷经有所见
 闻者则弥缝其阙而要终之且徵之历代之得失以
 为易之事业穷原极委致诸道易神之本然以为一
 经之纲领疑而不可固必者则存而弗论以俟能者
卷四十二 第 6a 页 WYG0677-0460a.png
 积成八十卷又旁搜远绍创图立说为太极演二十
 卷申明列圣及诸儒馀意共为一百卷易之成俶落
 周世谓之周易近来或单称易及大易等以为题而
 不言周有未当言者故仍称周易孔子为经作传既
 谓之传矣后之人复为传注则皆传外之传也故曰
 外传且示不敢自同于圣人之作也然亦未敢自为
 成书后来继今别有所得当复增入云
 苏天爵名臣事略郝文忠公名经字伯常泽州陵川
卷四十二 第 6b 页 WYG0677-0460b.png
 人中统元年拜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史奉使于宋
 宋人羁于真州凡十六年始得归
 卢挚曰公所处幽所日以立言载道为务撰续后汉
 书著春秋外传易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
 衡贞观删三子一王雅行人志各数十卷
 黄虞稷曰经羁管真州时所作自孔子以来诸家注
 释覈其至精去其重复义理象数兼采钜细不遗积
 成八十卷谓之外传者以孔子为经作传后人著作
卷四十二 第 7a 页 WYG0677-0460c.png
 皆传外之传也示不敢同于圣人之作又旁搜远绍
 创图立说为太极演二十卷申明列圣及诸儒馀意
刘氏(肃/)读易备志
   佚
 名臣事略刘文献公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金兴定
 中进士国初应名授邢州安抚使中统元年拜真定
 宣抚使明年召为右三部尚书兼议中书省事四年
 致仕
卷四十二 第 7b 页 WYG0677-0460d.png
胡氏(祗遹/)易直解
   佚
 王恽祠记曰公讳祗遹字绍闻自号紫山磁之武安
 人由中书郎官历河东山东按察使济宁总管仕至
 翰林学士大中大夫
 又序曰紫山胡公年未强仕应奉翰林洁居官舍者
 几十载致力读书䆒明义理期于远大取易卦辞遍
 书屋壁时不肖忝在言列过而见焉询其故曰吾朝
卷四十二 第 8a 页 WYG0677-0461a.png
 夕洗心将范模四圣人庶几言行适宜而寡尤悔焉
 非特说夫言奇而法也识者以通材有用许之尔后
 郎地官佐省幕总尹大郡提宪外台平生蕴藉见诸
 施设其至公至大之论卓异特达之举固不可枚数
 要之伸吾志行吾道不阿合取容于时不俯仰勉从
 于众可行即行不可即止又其晚节脱屣轩冕笑傲
 林泉进退两间知命随时从容中道盖棺论定皆曰
 紫山旷达英迈士也稽验畴昔谂其得于易者为多
卷四十二 第 8b 页 WYG0677-0461b.png
 初不知其有所著述公殁之三载嗣子伯驰携所著
 易解恳题其端公与仆自弱冠定交气义契合互为
 知己今虽衰懒抚其遗书忍无一言发越潜辉夫易
 圣人忧世书也纯粹精深通贯三才理包万汇其用
 必须见于开物成务之实然通其变必当达其辞达
 其辞欲见诸用者不于先觉躬行实践之实迹而取
 法焉未见能造其窔奥也昔宋名儒刘斯立作学易
 堂记但序日用常行事而曰余学易矣论者以为得
卷四十二 第 9a 页 WYG0677-0461c.png
 体况紫山践履工夫形诸事业复推已所得纂而成
 书启迪后人可谓得圣贤忠恕之道矣学者复能考
 公平昔操履得其端倪以之寻绎隐赜奥妙之旨则
 思过半矣
    按叶氏菉竹堂书目有胡祗遹紫山文集二
    十册
李氏(简/)学易记
  九卷
卷四十二 第 9b 页 WYG0677-0461d.png
   存
 简自序曰伊川先生尝云学易者当看王辅嗣胡翼
 之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贯然后却有用心处时先
 生易传未出也及温陵曾献之集大易粹言传于世
 则学者知有所宗而三家之说不无去取也岁在壬
 寅春三月予自泰山之莱芜挈家迁东平时张中庸
 刘佚庵两先生与王仲徽辈方聚诸家易解而节取
 之一相见遂得厕于讲席之末前后数载凡读六七
卷四十二 第 10a 页 WYG0677-0462a.png
 过其书始成然人之所见不能尽同其去取之间则
 亦不能无少异大抵张与王意在省文刘之设心务
 归一说仆之所取宁失之多以俟后来观者去取也
 仆居莱芜几二载常时所读之易止有王辅嗣与粹
 言而已诸家之说则未之见也六百日之间节取粹
 言凡三度前贤之说或中心有所不安则思之夜以
 继日虽在道路鞍马间与窗下无少异脱有所得随
 即书之以待他年读之验其学之进与否也比迁东
卷四十二 第 10b 页 WYG0677-0462b.png
 平积谬说百馀段及得胡安定荆公南轩晦庵诚斋
 诸先生全书及杨彬夫所集五十家解单沨所集三
 十家解读之谬说暗与前贤之说相合者十有二三
 私心始颇自信今卷中凡无名氏者以兼采诸人之
 意合而为一说不能主名亦或有区区管见辄不自
 揆而厕于其间者其初心将便观览而传于家非敢
 有意传诸人以取著述之名也亲友之间有坚欲求
 观而不能违者或复为人录去予甚患之己未岁承
卷四十二 第 11a 页 WYG0677-0462c.png
 乏倅泰安山城事少遂取向之所集学易记观之重
 加去取焉噫亲友相知相爱由此书获谤获罪于朋
 侪亦由此书他日必有能辨之者
薛氏(玄/)易解
   佚
 程钜夫撰碑曰河南薛玄微之制行立言颖然当世
 缙绅尊之曰庸斋先生家本下邽国初游大同以荐
 得应州教授改河南军储转运使中统初召为平阳
卷四十二 第 11b 页 WYG0677-0462d.png
 太原宣抚不起授提举河南学校亦不起日与女几
 辛愿柳城姚枢稷山张德直太平元好问南阳吴杰
 洛西刘绘淄川李国维济南杜仁杰解梁刘好谦讲
 贯古学且以淑人有易解中庸注圣贤心学编皇极
 经世图说
 鲜于枢曰庸斋先生讳微之华阴人有易解行于世
许氏(衡/)读易私言
  一卷
卷四十二 第 12a 页 WYG0677-0463a.png
   存
 名臣事略许文正公衡字平仲怀庆河内人中统元
 年应召北上授太子太保辞改国子祭酒以疾归三
 年应召北上至元元年辞归二年应召北上诏入省
 议事四年辞归复应召六年奏定官制七年拜中书
 左丞力辞不受八年改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十
 年以迁葬归十三年应召修授时历十五年以集贤
 大学士兼领太史院事十七年历成辞归十八年三
卷四十二 第 12b 页 WYG0677-0463b.png
 月薨皇庆二年诏从祀夫子庙廷
 耶律有尚曰先生著述曰小学大义乃在京教学者
 口授之语曰读易私言是五十后所作(又云时年/四十一)
 孟子标题尝以教其子师可曰四箴说中庸说语录
 等书乃杂出于众手非完书也
 苏天爵曰国家初有中夏士踵宋金馀习以记诵词
 章相誇尚许文正公始以孔孟之书程朱之训倡明
 斯道一时师友讲习若河汾伊洛之盛
卷四十二 第 13a 页 WYG0677-0463c.png
吴氏(澄/)易纂言
  十卷
   存
易叙录
  十二篇
   存
 元史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举进士不第居布水
 谷乃著孝经章句挍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
卷四十二 第 13b 页 WYG0677-0463d.png
 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求贤江南起澄至京师以母
 老辞归钜夫请置澄所著书于国子监以资学者朝
 廷命有司即其家录上左丞董士选荐澄有道擢应
 奉翰林文字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皇庆元年升
 司业俄拜集贤直学士迁翰林学士加资善大夫澄
 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
 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澄所居草屋数
 间程钜夫题曰草庐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卒追赠
卷四十二 第 14a 页 WYG0677-0464a.png
 临川郡公谥文正
 澄自序纂言曰周易上下经二篇文王周公作彖象
 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传十篇夫子作秦焚
 书周易以占筮独存汉志易十二篇盖经二传十也
 自魏晋诸儒分彖象文言入经而易非古注疏传诵
 者苟且仍循以逮于今宋东莱先生吕氏始考之以
 复其旧而朱子因之第其文字阙衍谬误未尽正也
 故今重加修订视旧本颇为精善惟于大义不能有
卷四十二 第 14b 页 WYG0677-0464b.png
 所损益而于羽翼遗经亦不为无小补云
 (阙/)观生跋曰先生著是书几四十年其间稿成改易
 者凡数四壬戌秋书成然未尝以示人明年春观生
 固请锓诸梓以示学者先生慨然许之犹虑传写之
 或差乃命抄写而自督视因正其未安明其句读而
 益加详密写未及半适特旨遣使召入翰林度不可
 辞不数日上道观生随侍至郡城集同志分帙毕写
 将及九江点校才竟若卦图象例陆续刋行因书之
卷四十二 第 15a 页 WYG0677-0464c.png
 成遂志年月于右尝闻诸先生曰吾于易书用功至
 久下语尤精其象例皆自得于心亦庶乎文王周公
 系辞之意又曰吾于书有功于世视易为犹小吾于
 易有功于世为甚大则读是书者其可不知先生用
 意深切而泛视之哉至治癸亥五月
 焦竑序曰易者象也昔圣人赜天下之故穷造化之
 隐而其妙有难以言示者于是拟诸形容若身与物
 皆取而寓之于象象立而易斯见矣盖不求之显则
卷四十二 第 15b 页 WYG0677-0464d.png
 幽不阐不取之近则远不明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
 四爻皆象也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变而辞与
 占皆举之矣郑康成易传九卷一主于象王氏之说
 盛行而郑学始绌至颜延之为祭酒一以辅嗣为师
 非是族也不置学官而目击道存之旨日微陆澄有
 言易自商瞿之后虽有异家一以象数为宗不此之
 求而欲以明易是负苓者之妄人也洛诵之流沿而
 不返近世复有理数并言者是索理于象外而不知
卷四十二 第 16a 页 WYG0677-0465a.png
 其非二物也吴氏幼清洞契于斯作纂言一编总若
 干万言而一决之象超然卓诣绝不为两可之词稽
 疑抉奥契于吾心者抑何多也学者执是以求之则
 可以见羲文之心见羲文之心则能见天地之心矣
 羲文之心即天地之心而天地之心则吾心也见吾
 心则见易矣噫非极深研几者其孰能知之幼清尝
 曰吾于易书用功久而下语精其象例皆自得于心
 又曰吾于书有功于世视易为犹小吾于易有功于
卷四十二 第 16b 页 WYG0677-0465b.png
 世为甚大学易者弗刳心于是如含筌而求鱼不可
 得也余藏是本数十年考功大夫陈(龙光/)(进/)(斗/)
 (枢/)三君以通经学古为心梓之以传而余复属友人
 黄应登氏校雠至再其于是役勤矣因并著之万历
 甲寅春日
 黄虞稷曰易叙录因东莱吕氏古易重加修订正其
 文字阙衍谬误者
    按菉竹堂目又有纂言外翼四册
卷四十二 第 17a 页 WYG0677-0465c.png
齐氏(履谦/)周易本说
  六卷
   佚
 元史齐履谦字伯恒大名人至元十六年初立太史
 局补星历生至大三年升授时郎仁宗即位擢国子
 监丞改授奉直大夫国子司业佥太史院事履谦笃
 学家贫无书及为星历生在太史局会秘书监辇亡
 宋故书留置本院因昼夜讽诵深䆒自得其学淹贯
卷四十二 第 17b 页 WYG0677-0465d.png
 尤精经籍著大学四传小注一卷中庸章句续解一
 卷论语言仁通志二卷书传详说一卷易系辞旨略
 二卷易本说四卷春秋诸国统纪六卷
 吴澄序曰易者天地鬼神之奥而五经之原也夫岂
 易䆒哉古魏齐履谦伯恒父笃学穷经其志苦其思
 深其于易也悉去诸儒支蔓之说而存其本著本说
 四卷其辞简其法严能以一字一句该卦爻之义余
 读之而有取焉于乾之乾而曰上乾名下卦名于坤
卷四十二 第 18a 页 WYG0677-0466a.png
 之黄裳而曰不外事无上侵于蹇之来反来连而曰
 反二连三于解之负且乘而曰负四乘二以悔亡为
 功能掩过以元悔为功过俱亡此其训释之善者也
 于屯之二曰辞之逊所以见履之危期之速于以明
 守之坚于讼之三曰食旧德则人莫与争能从王事
 无成则人莫与争功于遁之三与上曰系者情牵于
 私而功业非所勉肥者宏博自大而职事无所屑此
 其文义之畅者也无妄之妄谓史记作望意尤明白
卷四十二 第 18b 页 WYG0677-0466b.png
 则同乎先儒而择之精坎三来之谓之为语辞而不
 训往复彖来复谓一阳始生于冬至之后而谓十月
 微阳已生者不然则异乎先儒而语之当姑举其概
 如此他未暇遍举呜呼伯恒其知易教之以洁静精微
 为贵与然其简严太甚也观者鲜或细玩而详窥兹
 盖未易与寡见謏闻议也或曰齐氏之说与子之说
 易不尽同也予曰然彼之与予同者予固服其简且
 严矣其不与予同者予敢是已之是而必人之同乎
卷四十二 第 19a 页 WYG0677-0466c.png
 已哉亦将因其不同而致思焉则其同也其不同也
 皆吾师也伯恒学孤特行清介所守确乎不移予尝
 为寮友君子人也非止经师而已
 苏天爵撰碑曰公之学博洽而精通自六经诸史天
 文地理礼乐律历下至阴阳五行医药卜筮无所不
 能而于经术为尤甚立言垂训简易明白不蹈故常
 以徇人不求新奇以惊世其于圣贤意旨盖多有所
 发焉
卷四十二 第 19b 页 WYG0677-0466d.png
 黄虞稷曰其书初补注系辞旨略二卷以敷畅本义
 之旨后更其说四卷专释卦爻之旨至于彖象诸传
 夫子所以赞翼卦爻一二疑滞已具说下其馀不全释
潘氏(迪/)周易述解
   佚
 黄虞稷曰迪元城人至元中官国子司业历集贤学
 士
熊氏(凯/)易传集疏
卷四十二 第 20a 页 WYG0677-0467a.png
   佚
 江西通志熊凯字舜夫南昌人以明经开塾四十年
 时称遥溪先生同邑熊良辅受业焉
龙氏(仁夫/)周易集传
  十八卷
   阙
 董真卿曰仁夫字观复庐陵人湖广儒学提举周易
 集传(阙/)书经文用朱子本义至治辛酉自序
卷四十二 第 20b 页 WYG0677-0467b.png
 元史仁夫所著周易多发前儒之所未发
 吉安府志龙仁夫字观复永新人官湖广儒学提举
 著周易集传十八卷立说主本义每卦爻下各分变
 象辞占谓杂卦为古筮书春秋传所引屯固比入坤
 安震杀皆以一字断卦义此类是也孔子存之以为
 经羽翼初非创作其言先儒所未发学者称麟洲先
 生
 经义考卷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