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卷十九 第 1a 页 WYG0677-020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十九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易(十八/)
周子(惇颐/)易通(即通/书)
  一卷
   佚
 东都事略周惇颐字茂叔舂陵人以荫为将作监主
卷十九 第 1b 页 WYG0677-0200d.png
 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后通判永州擢广南东路转
 运判官移提点刑狱以病求知南康军病剧上南康
 印分司南京惇颐酷爱庐阜买田其旁筑室以居号
 曰濂溪倡明道学著通书行于世
 胡宏序曰通书四十章周子之所述也周子名惇颐
 字茂叔舂陵人推其道学所自或曰传太极图于穆
 修修传先天图于种放放传于陈抟此殆其学之一
 师欤非其至者也希夷先生有天下之愿而卒与凤
卷十九 第 2a 页 WYG0677-0201a.png
 歌荷筱长往不来者伍于圣人无可无不可之道亦
 似有未至者程明道先生尝谓门弟子曰昔受学于
 周子令寻仲尼颜子所乐者何事而明道先生自再
 见周子吟风弄月以归道学之士皆谓程颢氏续孟
 子不传之学则周子岂特为种穆之学而止者哉粤
 若稽古孔子述三五之道立百王经世之法孟轲氏
 辟杨墨推明孔子之泽以为万世不斩人谓孟氏功
 不在禹下今周子启程氏弟子以不传之妙其功盖
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677-0201b.png
 在孔孟之间矣人见其书之约也而不知其道之大
 也见其文之质也而不知其义之精也见其言之淡
 也而不知其味之长也顾愚何足以知之然服膺有
 年矣试举一二语为同志者起予之益乎患人以发
 策决科荣身肥家希世取宠为事也则曰志伊尹之
 所志患人以知识见闻为得而自画不待价而自沽
 也则曰学颜子之所学人有真能立伊尹之志修颜
 子之学者然后知通书之言包括至大而圣门之事
卷十九 第 3a 页 WYG0677-0201c.png
 业无穷矣故此一卷书皆发端以示人者宜其度越
 诸子直与易书诗春秋语孟同流行乎天下是以叙
 而藏之遇天下之善士又尚论前修而欲读其书者
 则传焉
 朱子跋曰通书者濂溪夫子之所作也夫子姓周氏
 名惇颐字茂叔自少即以学行有闻于世而莫或知
 其师传之所自独以河南两程夫子尝受学焉而得
 孔孟不传之正统则其渊源因可槩见然所以指夫
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677-0201d.png
 仲尼颜子之乐而发其吟风弄月之趣者亦不可得
 而悉闻矣所著之书又多放失独此一篇本号易通
 与太极图说并出程氏以传于世而其为说实相表
 里大抵推一理二气五行之分合以纪纲道体之精
 微决道义文辞利禄之取舍以振起俗学之卑陋至
 论所以入德之方经世之具又皆亲切简要不为空
 言顾其宏纲大用既非秦汉以来诸儒所及而其条
 理之密意味之深又非今世学者所能骤而窥也是
卷十九 第 4a 页 WYG0677-0202a.png
 以程氏既殁而传者鲜焉其知之者不过以为用意
 高远而己熹自蚤岁即幸得其遗编而伏读之初盖
 茫然不知其所谓而甚或不能以句壮岁获游延平
 先生之门乃始得闻其说之一二比年以来潜玩既
 久乃若粗有得焉虽其宏纲大用所不敢知然于其
 章句文字之间则有以实见条理之愈密意味之愈
 深而不我欺也顾自始读以至于今岁月几何倏焉
 三纪慨前哲之益远惧妙旨之无传窃不自量辄为
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677-0202b.png
 注释虽知凡近不足以发夫子之精蕴然创建大义
 以俟后之君子则万一其庶几焉
邵子(雍/)古周易
  八卷(宋志无见周/易会通因革)
   未见
 宋史雍字尧夫河南人事北海李之才受河图洛书
 宓牺八卦六十四卦图象探赜索隐妙悟神契玩心
 高明以观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远而古今世变
卷十九 第 5a 页 WYG0677-0202c.png
 微而飞走草木之性情深造曲畅庶几所谓不惑而
 非依仿象类亿则屡中者遂演宓牺先天之旨著书
 十馀万言行于世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
 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川团练推官皆
 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卒赠秘书省著作郎元
 祐中赐谥康节
 程子曰先生之学得之李挺之挺之得之穆伯长推
 其源流远有端绪今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槩可见矣
卷十九 第 5b 页 WYG0677-0202d.png
 而先生纯一不杂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
 张岷曰先生覃思于易经夜不设寝日不再食三年
 而学以大成大名王豫天悦博达之士尤长于易闻
 先生之笃志爱而欲教之既与之语三日得所未闻
 始大惊服卒舍其学而学焉北面而尊师之卫人乃
 知先生之有道也
 邵博曰古易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系辞五说卦
 六序卦七杂卦八其次序不相杂也予家藏大父手
卷十九 第 6a 页 WYG0677-0203a.png
 写百源易实古易也百源在苏门山下康节读书之
 处
 王炎曰邵氏之学长于古易夫文王之演易不专为
 占筮用也静而正心诚意动而开物成务易皆具焉
 惟以占筮论之则古人如管辂郭璞关朗之徒足以
 尽易之道矣不特邵氏能之也
 魏了翁曰众人以易观易而滞于易先生以易观心
 而得于心其方圆图皇极经世诸书消息阴阳之几
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677-0203b.png
 贯融内外之分盖洙泗后绝学也
 黄震曰易言天地定位者天尊而上地卑而下其位
 一定而不可易易取其象于卦为乾坤凡二者为天
 地之气之统宗譬诸父母虽若无所施为实主宰乎
 一家而居其尊者也山泽通气者山泽一高一下水
 脉灌输而其气实相通通之为言贯也易取其象于
 卦为艮兑雷风相薄者雷风一迅一烈气势翕合而
 其形实相薄薄之为言逼也易取其象于卦为震巽
卷十九 第 7a 页 WYG0677-0203c.png
 水火不相射者水火一寒一热宜若相息灭而下然
 上沸以成既济之功乃不相射不相射者言不如射
 者之相射(音/石)害也易取其象于卦为坎离凡六者皆
 天地之气之为譬如六子迭相运用而悉出于父母
 者也圣人设此章以释八卦之义似不过如此而已
 历汉唐以至本朝伊洛诸儒未有外此而他为之说
 者惟邵康节得陈希夷数学创为先天之图移易卦
 之离南坎北为乾南坤北曰此取易之天地定位也
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677-0203d.png
 然易曰离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
 之卦也则离南坎北经有明文矣天地定位于经未
 尝明言其为南北也何以知其此为先天之卦位言
 徒以卦言位或彼或此犹固未可知今以事理之实
 可见者考之则风一从南即盎然以温风一从北即
 冷然以寒南方属夏其热如此北方属冬其冻如此
 离南坎北信乎其如今易经之言矣康节移之以位
 乾坤将何所验以为信耶康节既移乾坤于南北又
卷十九 第 8a 页 WYG0677-0204a.png
 移艮以居西北移兑以居东南曰此取易之山泽通
 气也然易曰艮东北之卦也又曰兑正秋也则艮居
 东北兑居正西经有明文矣若山泽通气特言其通
 气而已于经未尝明言艮为西北兑为东南也康节
 何所考而指此为先天之卦位若以事理之实而考
 之山必资乎泽泽必出乎山其气相通无往不然岂
 必卦位与之相对而后气可相通耶康节既移东北
 之艮于西北遂移震于东北而移巽于西南曰取易
卷十九 第 8b 页 WYG0677-0204b.png
 之雷风相薄也然易曰震东方也又曰巽东南也则
 震居东方巽居东南经有明文矣若雷风相薄特言
 其相薄而已于经未尝明言震为东北巽为西南也
 康节何所考而指此为先天之卦位若以事理之实
 考之震惟居正东巽惟居东南逼近而合故言相薄
 若远而相对安得相薄而东北为寅时方正月又岂
 雷发之时耶康节既移离坎之位以位乾坤乃移离
 于正东移坎于正西曰取易之水火不相射也然南
卷十九 第 9a 页 WYG0677-0204c.png
 方为离北方为坎经文万世不磨水火不相射特言
 其性相反而用则相资耳于经未尝明言离为东方
 之卦坎为西方之卦也康节又何所见而指此为先
 天之卦位说者虽指火为日遂以离为东指水为月
 遂以坎为西然按说卦先言离为火然后言离为日
 独言坎为水而未尝言坎为月盖日乃太阳之精非
 特可以离言月乃太阴之精非特可以坎言月虽阴
 而其出必于东日虽阳而其没必于西周流运转昼
卷十九 第 9b 页 WYG0677-0204d.png
 夜不停非若水火之定位于一方者比也又可借日
 月以代水火为言耶易画于伏羲演于文王系于孔
 子传之天下万世惟此一易而己未闻有先天后天
 之分也虽曰未有天地已有此理然而作易始于伏
 羲不言先天康节特托易以言数诸儒未有以此而
 言易者也晦庵以理学集诸儒之大成原圣人因卜
 筮而作易始兼以康节之说而详之若据门人所录
 语类乃因康节之先天而反有疑于文王孔子之易
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0677-0205a.png
 及有疑于伊川之易传且有疑于易经此章八卦之
 位然按晦庵先生答王子合书明言康节言伏羲卦
 位近于穿凿附会且当阙之以此槩彼门人所录其
 一时之言尔抑录之者未必尽当时之真耶盖易所
 言者道而康节所言先天者数也康节虽贤不先于
 文王孔子也康节欲传伊川以数学伊川坚不从则
 不可以其数学而反疑伊川之易学又可知也学者
 且当以晦庵亲答王子合之言为正毋以门人记录
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677-0205b.png
 晦庵之言为疑 又曰邵子无易解不过观物经世
 先天图 又曰邵易不藐之为象数则惮其难知
 董真卿曰邵子古周易八卷与晁氏说之本同
 朱升曰邵子发明易之数而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人
 之至妙邵子固以理而妙是数矣
 王袆曰自周秦以来伏羲之图鲜或传授而沦落于
 方技家孔子于系辞说卦固尝言之学者不察也邵
 子始发挥之盖邵子得之李挺之挺之得之穆伯长
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0677-0205c.png
 伯长得之陈希夷所谓先天之学也自先天之学明
 人知有伏羲之易而学易者不断自文王周公始矣
 王廷相曰易虽有数圣人不论数而论理要诸尽人
 事尔故曰得其义则易数在其中故邵子以数论天
 地人物之变弃人为而尚定命以故后学论数纷纭
 废置人事别为异端害道大矣
 杨慎曰易图先天始于希夷后天续于康节盖康节
 因孔子易传难明因希夷之图又作后天图以示人
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677-0205d.png
 如周子因孔子易有太极一句而作太极图朱子所
 以不明言者因其出于希夷而讳之恐人疑其流于
 神仙也
 杨时乔曰希夷所传诸图旧秪存图而已康节始以
 圆者为天方者为地次序为横图乃皆还之于易自
 此而说卦自天尊地卑至天地定位诸书辞变象数
 之学皆粲如指掌不然孰从而知所为位所为象数
 哉
卷十九 第 12a 页 WYG0677-0206a.png
郑氏(夬/)周易传
  通考十三卷(读书志玉海俱作十二卷宋志不列/易传别著时用书二十卷明用书九)
  (卷易传辞三卷易/传辞后语一卷)
   佚
 司马光劄子曰伏见并州盂县主簿郑扬庭自少及
 长研精易道撰著所传成易测六卷不泥阴阳不涉
 怪妄专用人事指明六爻求之等伦诚难多得臣不
 敢蔽辄取进呈
卷十九 第 12b 页 WYG0677-0206b.png
 沈括曰江南人郑夬字扬庭曾为一书谈易其间一
 说曰乾坤大父母也复姤小父母也乾一变生复得
 一阳坤一变生姤得一阴云云至乾六变生归妹本
 得三十二阳坤六变生渐本得三十二阴乾坤错综
 阴阳各得三十二生六十四卦夬之为书皆荒唐之
 论独有此变卦之说未知其是非予后见兵部员外
 郎秦玠论夬所谈骇然曰何处得此法玠曰尝遇一
 异人授此历数推往古兴衰运历无不皆验尝恨不
卷十九 第 13a 页 WYG0677-0206c.png
 能尽其术西都邵雍亦知大略己能洞知吉凶之变
 此人乃形之于书必有天谴此非世人所得闻也
 邵伯温曰先君易学微妙玄深不肖所不得知也其
 传授本末则受易于李之才挺之挺之师穆修伯长
 伯长师陈抟图南先君之学虽有传授而微妙变通
 则其所自得也平时未尝妄以语人惟大名王天悦
 荥阳张子望尝从学又皆蚤死秦玠郑夬尝欲从先
 君学先君以玠颇好任数夬志在口耳多外慕皆不
卷十九 第 13b 页 WYG0677-0206d.png
 之许玠尝语夬以王天悦传先君之学夬力求之天
 悦不许天悦感疾且卒夬赂其仆于卧内窃得之遂
 以为已学著易传易测明范五经明用数书皆破碎
 妄作穿凿不根尝以变卦图示秦玠夬窃天悦书入
 京师补国子监解试策问八卦次序夬以所得之说
 对有司异之擢在优等既登第以所著书投贽公卿
 之门后以赃罪窜秦谓必有天谴恐指此秦既知夬
 窃书乃谓夬何处得此法又谓西都邵某闻大略近
卷十九 第 14a 页 WYG0677-0207a.png
 乎自欺矣然谓得之异人盖指希夷而言也
 晁公武曰姚嗣宗谓刘牧之学授之吴秘秘授之夬
 邵雍言夬窃其学于王豫沈括亦言夬之学似雍云
 吴仁杰曰郑夬以序卦为文王六十四卦杂卦为伏
 羲六十四卦其说非是
 马中锡曰夬著书谈易变曰乾一变生复得一阳二
 变生临得二阳三变生泰得四阳四变生大壮得八
 阳五变生夬得十六阳六变生归妹得三十二阳坤
卷十九 第 14b 页 WYG0677-0207b.png
 一变生姤得一阴二变生遁得二阴三变生否得四
 阴四变生观得八阴五变生剥得十六阴六变生归
 妹得三十二阴乾坤错综阴阳各三十二乾坤大父
 母也复姤小父母也归妹者归宿之地也一时无人
 解其旨独秦玠者知之谓所亲曰此天地之秘藏西
 都邵雍稍知粗迹已能洞达吉凶之变郑君何敢笔
 之于书当必有天谴吾因达是动遭坎轲恐亦不久
 于世矣已而郑与秦果俱死此即焦延寿所谓四千
卷十九 第 15a 页 WYG0677-0207c.png
 九十六卦者耶
张子(载/)横渠易说
  宋志十卷
   存
 东都事略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学古力行笃学好礼
 为关中士人所宗世所谓横渠先生者也举进士为
 祁州司法参军神宗召见除崇文检书以疾求去筑
 室南山下敝衣疏食专精治学召还同知太常礼院
卷十九 第 15b 页 WYG0677-0207d.png
 复以疾请归道病卒
 宋史先生之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
 晁公武曰载居横渠故以名书其解甚略系辞差详
 程珌曰宋兴百年名儒辈出胡安定得其义邵康节
 得其数程明道伊川得其理周濂溪得其体张横渠
 得其用然后易之道大明于天下
 董真卿曰横渠易说三卷发明二程所未到处
 吕楠曰横渠易说简易精实于发经开物修身教人
卷十九 第 16a 页 WYG0677-0208a.png
 甚切当为先生之书无疑窃谓易本为人事而作虽
 历四圣其究一揆非专说天以道阴阳也故孔子以
 君子行此四德解乾元亨利贞示诸卦爻皆此例尔
 今以质诸易说益笃信焉
 杨时乔曰今本止六十四卦无系辞实未全之书
王氏(安石/)易解
  宋志十四卷(通考作/二十卷)
   佚
卷十九 第 16b 页 WYG0677-0208b.png
 晁公武曰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庆历三年进
 士熙宁三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明年再入
 相九年罢卒谥文介甫三经义皆颁学宫独易解自
 谓少作未善不专以取士故绍圣后复有龚原耿南
 仲注易三书偕行于场屋
 杨时曰荆公于易只是理会文义未必心通易不比
 他经须心通始得
 黄震曰荆公释易中字义甚详卦名解始于刚柔始
卷十九 第 17a 页 WYG0677-0208c.png
 交之屯展转次第用序卦之法而论其次颇有牵强
 处
顾氏(棠/)周易义类
  宋志三卷
   佚
 陈振孙曰叔思未详何人序言先儒论说甚众而其
 旨未尝不同卦爻或有不同而辞意未尝不一各立
 标目总而聚之
卷十九 第 17b 页 WYG0677-0208d.png
 胡一桂曰周易义类三卷以先儒论易不同因取其
 辞说同者分目而聚之凡九十五条
 吴中人物志棠字叔思与张仅几道皆为王安石门
 下士安石作三经义仅棠与焉
沈氏(季长/)周易新义
  通志二卷
   佚
 长编纪事季长钱唐人王安石妹婿也判国子监
卷十九 第 18a 页 WYG0677-0209a.png
    按曾氏元丰类稿有贵池县主簿沈君夫人
    元氏墓志子三人曰季长越州司法参军
王氏(逄/)易传
  通考十卷
   未见
 王安石作墓志曰逢字会之太平州当涂县人以进
 士起家权南雄州军事判官留为国子监直讲于书
 无所不观而尤喜易作易传十卷乾德指说一卷复
卷十九 第 18b 页 WYG0677-0209b.png
 书七卷名士大夫多善其书者
 晁公武曰逢尝为国子直讲著易传十卷其学宗王
 弼
 董真卿曰逢为王介甫客官国子直讲易传十卷宗
 王弼
司马(光/)易说
  宋志十卷(又三/卷)
   佚
卷十九 第 19a 页 WYG0677-0209c.png
 晁公武曰司马光君实陜州夏县人初以父荫入官
 举进士甲科除馆阁校理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御
 史中丞后除枢密副使力辞而去元祐初拜门下侍
 郎继迁尚书左仆射卒谥文正易说杂解易义无铨
 次盖未成书也
 朱子曰尝得温公易说于洛人范仲彪炳文尽随卦
 六二之半其后缺焉后数年好事者于北方互市得
 版本始亦喜其复全然无以考其真伪也
卷十九 第 19b 页 WYG0677-0209d.png
 陈仁子序曰九师兴而易道微易之微岂专九师咎
 哉彖翼而下旁薄深广留七分者亡几田丁施费脉
 脉师授俾勿坠龙龟图书或左用之而不悟京房守
 纬数其失也泥韩康伯谈名理其失也浮二千年间
 易道伥伥如蒙雾行述而不论河汾犹难之历越五
 闰真人御宇王泽萃钟异人间出希夷抉羲画而成
 于邵濂溪泄周经而融于程以至汇为汉上而尚变
 演为考亭而尚占支析为合沙而尚象三圣玄蕴剖
卷十九 第 20a 页 WYG0677-0210a.png
 抉靡遗而读者瞭然如生三代之世晚得温公易说
 一编视诸老犹最通畅今流传人间世稿虽未完其
 论太极阴阳之道乾坤律吕之交正而不颇明而不
 凿猎猎与濂洛贯穿中间分刚柔中正配四时微疑
 未安学者宜心会尔易之作圣人吉凶与民同患之
 书也非隐奥艰深而难见也谈易而病其隐且艰非
 深易者也参习是编易道庶其明乎
吕氏(大防/)周易古经
卷十九 第 20b 页 WYG0677-0210b.png
  通考二卷(书录解/题十卷)
   存
 大防自序曰周易古经者彖象所以解经始各为一
 书王弼专治彖象以为注乃分缀卦爻之下学者于
 是不见完经而彖象辞次第贯穿之意亦缺然不属
 予因案古文而正之凡经二篇彖象系辞各二篇文
 言说卦序卦杂卦一篇总一十有二篇
 晁公武曰吕大防字微仲京兆蓝田人皇祐初中进
卷十九 第 21a 页 WYG0677-0210c.png
 士哲宗即位召知制诰翰林学士拜尚书左仆射兼
 门下侍郎绍圣初谪授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未
 踰岭卒古经凡十二篇别无解释
 尤袤与吴仁杰书曰顷得吕东莱所定古易一编朱
 元晦为之跋尝以板行乃与左右所刋吕汲公古经
 无毫发异而东莱不及微仲尝编此书岂偶然同耶
 陈振孙曰吕大防微仲所录上下经并录爻辞彖象
 随经分上下为六卷上下系二卷文言说卦各一卷
卷十九 第 21b 页 WYG0677-0210d.png
 胡一桂曰古易之乱肇自费直继以郑玄而成于王
 弼古易之复始自元丰汲郡吕微仲嵩山晁以道继
 之最后东莱先生又为之更定实与微仲本暗合而
 东莱不及微仲尝编此盖偶未之见也
 董真卿曰吕氏周易古经上经第一下经第二上彖
 第三下彖第四上象第五下象第六系辞上第七系
 辞下第八文言第九说卦第十序卦第十一杂卦第
 十二其所次序本末并与东莱定本同但东莱只分
卷十九 第 22a 页 WYG0677-0211a.png
 上经下经而无第一第二字又东莱称彖上传第一
 至杂卦传第十小有不同尔
王氏(岩叟/)易传
   佚
 东都事略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举明经元丰末
 为监察御史元祐六年拜枢密直学士佥书枢密院
 事七年罢为端明殿学士卒赠正议大夫绍圣中坐
 元祐党追贬雷州别驾
卷十九 第 22b 页 WYG0677-0211b.png
鲜于氏(侁/)周易圣断
  宋志七卷
   佚
 东都事略侁字子骏阆州人举进士第元祐初拜左
 谏议大夫以请外除集贤殿修撰知陈州卒
 晁公武曰鲜于子骏景祐中登进士乙科元祐中仕
 至谏议大夫是书本之王弼刘牧而时辨其非且云
 众言淆乱折诸圣故名其篇曰圣断
卷十九 第 23a 页 WYG0677-0211c.png
 陈振孙曰其书本于王弼刘牧而时辨其非又乾坤
 二卦不解爻象欲学者观彖象文言而自得之
 魏了翁曰鲜于子骏裕陵称其文学司马文正公称
 其政事苏文忠公称其文章泰山孙先生称其经术
 其为人大略可概矣
孙氏(觉/)易传
   佚
 游酢序曰易之为书该括万有而以一言蔽之则顺
卷十九 第 23b 页 WYG0677-0211d.png
 性命而已阴阳之有消长刚柔之有进退仁义之有
 隆污三极之道皆原于易而会于理其所遭者时也
 其所托者义也其所致者用也知斯三者而天下之
 理得矣斯理也仰则著于天文俯则形于地理中则
 隐于人心而民之迷日久不能以自得也冥行于利
 害之域而莫知所尚圣人有忧之此易之所为作也
 伏羲象之而八卦成文王重之而六爻具周公系之
 辞仲尼训其义自伏羲至于仲尼则易之书不遗馀
卷十九 第 24a 页 WYG0677-0212a.png
 旨矣盖将领天下于中正之涂而要于时措之宜也
 居则观象而玩辞动则观变而玩占以研心则虑精
 以应物则事举天且助之人且与之而何凶咎之有
 故曰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又曰因贰以济民行此四
 君子之用心也孙公莘老少而好易常以是行已亦
 以是立朝或进或退或语或默或从或违皆占于易
 而后行也晚而成书辞约而旨明义直而事核又将
 于学者共之盖亦先圣之所期岂徒为章句以自名
卷十九 第 24b 页 WYG0677-0212b.png
 家而已此先生传易之意也学者宜以是观之
 晁公武曰高邮孙觉字莘老元丰末自秘书少监除
 右谏议大夫元祐初迁给事中吏部侍郎莘老素与
 王介甫善后为谏官论新法遂绝
邹氏(浩/)易解
   佚
 毗陵人品记邹浩字志完晋陵人登元丰进士颖昌
 教授元祐中擢右正言以谏立刘后忤旨羁管新州
卷十九 第 25a 页 WYG0677-0212c.png
 大观初召还迁左司谏进中书舍人迁吏部侍郎以
 宝谟阁待制知江宁府再谪衡州别驾寻窜昭州五
 年始归以疾卒高宗即位赠宝文阁直学士
 浩自序曰余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讲易讲未终篇俄
 以罪去然易之大旨盖尝潜心矣后十年崇宁二年
 窜处昭州因以循省馀隙北面于易而承教焉始也
 恍若三圣亲以指授然而犹有易也中也卦爻象数
 一念冰释然而犹有易也终也在天而天在地而地
卷十九 第 25b 页 WYG0677-0212d.png
 在人而人在物而物不知何者非易耶不知何者是
 易耶索之而不得也简之而不得也然则昔之作易
 者其谁乎今之学易者其谁乎不知谁之所以谁者
 又其谁乎不得已而喙鸣焉盖作易者以忧患兴而
 学易者以忧患入也作易者以忧患兴经著之矣学
 易者以忧患入未有过于孔子者故曰吾再逐于鲁
 伐木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周围于陈蔡之间亲戚益
 疏徒友益散其所以韦编三绝是乃易之所不得遁
卷十九 第 26a 页 WYG0677-0213a.png
 也五十而学易有易可学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
 矩则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矣孔子易也易孔子也
 孔子与易虽大智迷矣予未得为孔子徒也然自元
 祐以来黜于襄州窜于新州又窜于永州昭州亲老
 不得养兄弟妻子离散举夫言罪戾者必归焉行年
 四十有五又适近于孔子言加我数年之时也孔子
 于是时前言学易予以是时愿学焉幸而得之以进
 于学则所谓可以无大过者尚窃庶几焉不瞠若乎
卷十九 第 26b 页 WYG0677-0213b.png
 其后也庄子曰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耶予既以夫
 未尝有言者容声于笔端矣于是又为之序
苏氏(轼/)易传
  宋志九卷(通考十/一卷)
   存
 东都事略苏轼字子瞻眉山人试礼部第二中甲科
 除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判官召试秘阁直史馆判官
 诰院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徐州湖州言者摭轼诗谓
卷十九 第 27a 页 WYG0677-0213c.png
 之讪上坐贬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徙汝州哲宗即位
 起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
 寻迁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召为
 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复请外以龙图阁学士知颖
 州徙扬州俄以兵部尚书召还兼侍读寻迁端明翰
 林侍读二学士守礼部尚书绍圣初落职知英州又
 以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贬琼州别驾昌化军
 安置徽宗即位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未
卷十九 第 27b 页 WYG0677-0213d.png
 几提举玉局观寻致仕卒父洵晚读易作易传未究
 疾革命轼述其志卒以成书复作论语说最后居海
 南作书传三书既成抚而叹曰后有君子当知我矣
 苏籀记其祖辙遗书曰公言先曾祖晚岁读易玩其
 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辞皆迎
 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二公述其志东坡受命
 卒以成书初二公少年皆读易为之解说各仕他邦
 既而东坡独得文王伏羲超然之志公乃送所解于
卷十九 第 28a 页 WYG0677-0214a.png
 坡今蒙卦犹是公解
 晁公武曰东坡自言其学出于父洵且谓卦不可爻
 别而观之其论卦必先求其所齐之端则六爻之义
 未有不贯者未尝凿而通之也
 陆游曰苏氏易传方禁苏氏学故谓之毗陵先生
 冯椅曰苏洵作传未竟命轼卒其业朱子有辨苏氏
 易即此书也
 胡一桂曰晁以道问东坡曰先生易传当传万世曰
卷十九 第 28b 页 WYG0677-0214b.png
 尚恨其不知数学耳东坡亦可谓不自欺者矣
苏氏(辙/)易说
  三篇
   存
 宋史苏辙字子由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又代轼为翰林学士寻擢吏部尚书使契丹还为御
 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哲宗朝落职知汝
 州再知袁州责筠州居住又责化州别驾雷州安置
卷十九 第 29a 页 WYG0677-0214c.png
 移循州徙永州岳州崇宁中致仕筑室于许号颖滨
 遗老政和二年卒追复端明殿学士淳熙中谥文定
 
 
 
 
 
 
卷十九 第 29b 页 WYG0677-0214d.png
 
 
 
 
 
 
 
 经义考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