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684-025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金石文考略卷五
             嘉兴李光映撰
后魏孝文皇帝吊殷比干墓文
 右后魏孝文吊比干文其首已残阙惟元载字可识
 其下云岁御次乎阉茂望舒会于星纪十有四日日
 惟甲申按尔雅云岁在戌曰阉茂又郑康成注月令
 仲冬者日月会于星纪后魏书孝文以太和十八年
卷五 第 1b 页 WYG0684-0256b.png
 十一月甲申经于比干墓亲为吊文树碑而刋之是
 岁甲戌其说皆合其未尝改元而称元载者孝文以
 是岁迁都洛阳盖以迁都之岁言之也(金石录/)
 今在汲县北十五里比干墓上魏书刘芳传高祖迁
 雒路由朝歌见殷比干墓怆然悼怀为文以吊之芳
 为注解表上之即此文也
 此碑字多别搆如蔑为蔑蔽为菊为葬实为
 子为萁子往为住厥为邅为亶颠为辛为亲因
卷五 第 2a 页 WYG0684-0257a.png
 为因桴为□翱为曳为电芙蓉为容葩为
 摇为𣿖飖虑为螭为蠄裔为裔带为□䜣为
 为浏为溜俯为府阖为驺虞为□随为
 为辔吸为歙窥为睇为不可胜记颜氏家训言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
 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
 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
 颇行伪字前上为草能旁作长之类是也朝野翕然
卷五 第 2b 页 WYG0684-0257b.png
 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尔后坟籍略不可看
 北朝丧乱之馀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
 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
 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今观此碑
 则知别体之兴自是当时风气而孝文之世即已如
 此不待丧乱之馀也江式表云皇魏承百王之季世
 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错谬𨽻体失真俗学鄙习复
 加虚巧谈辨之士又以意说炫惑于时难以釐改后
卷五 第 3a 页 WYG0684-0257c.png
 周书赵文深传太祖以𨽻书纰缪命文深与黎景熙
 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刋定六体成一万馀言于世
 盖文字之不同而人心之好异莫甚于魏齐周隋之
 世别体之字莫多于此碑杂体之书莫过于李仲璇
 而后之君子旋觉其谬自唐时国子监置书学博士
 立说文石经字林之学而颜元孙作干禄字书张参
 作五经文字唐玄度作九经字样天下之文始渐归
 于一矣顾以此碑出于千岁之远而与孔壁之文兰
卷五 第 3b 页 WYG0684-0257d.png
 台之典同什袭而宝之岂不可笑也哉虽然此碑不
 传则唐人正字之功不得而著乎千载也存之以示
 后人使知趣舍云尔(金石文字记/)
后魏太公望表
 汲县古朝歌地相传师尚父旧居也遗碑一表一表
 在县治西南隅晋武帝太康十年三月尚父裔孙卢
 无忌来为汲令刻石在县西北三十里庙中北魏孝
 静帝武定八年四月立石司农卿穆子容正书(曝书/)
卷五 第 4a 页 WYG0684-0258a.png
 (亭集/)
 水经注曰县故汲郡治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
 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常钓于此也今其文曰般溪
 之山明灵所托般即磻之异文也
 水经注又言县民故会稽太守任宣白令崔瑗曰太
 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今临此国宜正
 其位以明尊祖之义遂立坛祀又言城北三十里有
 太公泉泉上有太公庙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汲
卷五 第 4b 页 WYG0684-0258b.png
 令立碑于其上此碑是无忌所立无字作无而自称
 为太公之裔孙然则崔卢二姓皆出太公其后人之
 门第可谓盛矣
 表云其纪年曰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盖寿百一十
 馀岁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谓尚书顾命称齐侯吕伋
 则成王之末伋已嗣太公为齐侯以太公为康王时
 卒者非矣开宝中诏修先代帝王祠庙而以鬻熊配
 文王召公配武王周公康叔配成王太公毕公配康
卷五 第 5a 页 WYG0684-0258c.png
 王盖因此碑而误(三条金石文字记/)
后魏脩孔子庙碑
 李仲璇为兖州都督脩孔庙建碑事在兴和三年史
 官称之是时高欢与宇文泰方确斗关洛而东魏又
 当迁都之际仲璇乃能改脩孔庙崇尚文儒贤矣碑
 正书时作篆笔间以分𨽻形容奇怪考古书法大小
 篆谓之篆东汉诸碑减篆笔有批法者谓之𨽻以篆
 笔作𨽻书谓之八分亦谓之𨽻正书谓之今𨽻亦谓
卷五 第 5b 页 WYG0684-0258d.png
 之楷然则如此碑篆耶分耶古今𨽻耶(石墨镌华/)
 右曲阜县脩孔子庙碑兖州刺史李仲璇撰文并书
 孝静帝兴和三年十二月立石杏坛之下碑尚完好
 杂大小篆分𨽻于正书中盖自太武始光间初造新
 字千馀颁之远迩以为楷式一时风尚乖别此江著
 作式所云世易风移文字改变俗学鄙习炫惑于时
 者也曩观太原风峪高齐时镌石柱佛经亦多类是
 斯亦穿凿失伦矣仲璇魏书有传自兖州还除将作
卷五 第 6a 页 WYG0684-0259a.png
 大匠卒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曝书亭/集)
 魏书李仲璇传除车骑大将军兖州刺史仲璇以孔
 子庙墙颇有颓毁遂脩改焉即此碑也其文一行之
 中有篆有分有𨽻有草杂乱无伦而或者以为奇然
 则作诗者亦当一句骚一句汉魏一句选一句律而
 后为奇也此愚之所不解也引礼记梁木其摧作良
 木尤误(金石文字记/)
后魏鲁郡太守张猛龙碑
卷五 第 6b 页 WYG0684-0259b.png
 猛龙为鲁郡太守郡人立碑而颂之正书虬健已开
 欧虞之门户碑首正书大字十二尤险劲又兰台之所
 自出也猛龙不见史册据碑讳猛龙字神而金石
 录有刘乾碑讳乾字天魏人名字如此亦异矣(石墨/镌华)
 右魏鲁郡太守张猛龙碑建自正光三年其得列孔
 林者以当日有兴起学校之功也吾于是乎有感孔
 子之道若日月然万物宜无不向照乃或叛而之佛
 老何与盖诛赏者治世之权圣人者是非所从出也
卷五 第 7a 页 WYG0684-0259c.png
 春秋之作所以诛乱臣贼子者至矣天下之人非者
 常多是者常少惧无逃于圣人之诛独佛老以无所
 可否之言畅其清净寂灭之旨为恒情所乐闻而圣
 人者乱世之所恶也元魏之俗事佛尤甚斩山以为
 窟范金以为像九层之台万金之液竭民力事之及
 其既成靡不刋石勒铭以纪功德斯时也又安知圣
 人之道哉猛龙为西平武公轨八世孙方晋之朝士
 崇尚庄老独武公在凉州徵胄子五百人立学校春
卷五 第 7b 页 WYG0684-0259d.png
 秋行乡射礼而猛龙克循祖父之教脩圣人之学于
 举世不为之时使讲习之音再闻于阙里噫可传也
 余留大同问拓拔氏故都观所凿佛宫穹碑巨碣已
 无存者而斯碑在孔氏之庭历千年不坏虽更历千
 年知莫有徙而去之者此余所为感也呜呼为政之
 君子可以知所务矣(曝书亭集/)
 汉魏碑多𨽻书此独楷书而笔法古劲酷似钟太傅
 非后代可及姓名不可考矣书法高古中复有秀逸
卷五 第 8a 页 WYG0684-0260a.png
 之致为后来楷字之祖碑虽模糊细玩神理犹可因
 画沙而知锥之锐也(魏儒鱼跋/)
后魏温泉颂
 正书 今在临潼县
北齐磨崖报德碑
 天保六年释仙书
北齐平定州磨崖碣
 皇建三年
卷五 第 8b 页 WYG0684-0260b.png
北齐少林寺碑
 正书 今在本寺大殿前刻佛像与相里寺碑制略
 同书法甚劣斋作□(金石文字记/)
北周豆卢恩碑
 史恩附兄宁传曰永恩今据碑盖以字行耳碑称保
 定二年赠柱国大将军涪陵郡公史称赠少保幽冀
 等五州诸军事幽州刺史谥曰敬似当以碑为正碑
 在咸阳恩墓前𨽻书令尹王公家瑞求得之余摹一
卷五 第 9a 页 WYG0684-0260c.png
 纸多不堪读而王公所刻金石遗文尚存强半盖从
 碑下录之耳(石墨镌华/)
 右周少保豆卢恩碑康熙岁戊子观于稼堂潘氏书
 屋恩本前燕支庶姓慕容氏与兄同州刺史封楚国
 公赠太保宁先后立功碑云恩字永恩北史后周书
 俱缺其名止书其字永恩附见宁传惜也后幅漫漶
 不能卒读矣宇文建国用苏绰卢辩辈议礼谥法不
 轻假人即宗子维藩弗隐恶德如晋公护曰荡齐王
卷五 第 9b 页 WYG0684-0260d.png
 宪曰炀卫王直毕王贤曰刺赵王招曰僭陈王纯曰
 惑越王盛曰野代王达曰奰纪王康曰厉而豆卢兄
 弟或易名以昭或易名以敬诚厚幸矣稼堂曰昭乎
 哉子之言也盍书之于是乎书(曝书亭集/)
北周西岳华山神庙之碑
 八分书 万纽于瑾造 赵文渊书 天和二年
 碑在华阴县西岳庙中
 碑文万纽于瑾造赵文渊书按瑾唐瑾赐姓史称其
卷五 第 10a 页 WYG0684-0261a.png
 著碑颂数十万言此其一也而文辞殊无超拔其称
 赵文渊云雅有钟王之笔笔势可观宇文泰时命文
 渊与黎季明等刋定六体尝至江陵书景福寺碑梁
 主称之又以题榜功增封邑除郡守后虽外任每须
 题榜辄复追之窦众赋云文渊孝逸独慕前踪至师
 子敬如欲登龙有宋齐之面貌无孔薄之心胸然则
 文渊书在当时固自知名此碑天和二年造正其书
 路寝等榜后也故官称赵兴郡守云碑字小变𨽻书
卷五 第 10b 页 WYG0684-0261b.png
 时兼篆籀正与仲璇孔庙碑同亦褚河南圣教欧阳
 兰台道因之所由出也江陵景福寺碑不知存否此
 则完好无一字磨泐固文渊之幸哉文渊史避唐祖
 讳作文深(石墨镌华/)
 右周天和二年脩西岳碑赵文渊𨽻书当南北分争
 之时即此文章字画足以见其景像此古人所以拟
 金石之刻犹人之面貌也然是碑好事家罕收简翁
 能搜之渊泉其勿轻以示人哉(苍润轩帖跋/)
卷五 第 11a 页 WYG0684-0261c.png
 其结衔曰使持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
 督司宗治内史临淄县开国公万纽于瑾造此文车
 骑大将军仪三司县伯大夫赵兴郡守白石县开国
 男南阳赵文渊字德本奉敕书余所见碑撰人书人列
 名者始此其阴为唐刻华岳精享昭应之碑而左右
 旁各有题名别见于后
 万纽于瑾者唐瑾也后周书本传时燕公于谨勋高
 望重朝野所属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
卷五 第 11b 页 WYG0684-0261d.png
 结为兄弟庶子孙承其馀论有益义方文帝叹异者
 久之赐瑾姓万纽于氏又云封姑臧县子以平江陵
 功进爵为公而不言临淄者史阙也李昶乐运传并
 云临淄公唐瑾
 又曰赵文深字德本少学楷𨽻雅有钟王之则笔势
 可观当时碑榜唯文深及冀俊而已太祖以𨽻书纰
 缪命文深与黎景熙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刋定六
 体成一万馀言行于世及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
卷五 第 12a 页 WYG0684-0262a.png
 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文深之书遂被遐弃文深惭恨
 形于言色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
 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至于碑榜馀人犹莫逮
 王褒亦每推先之宫殿楼阁皆其迹也其书历官与
 此碑悉同其以渊为深者避唐讳耳
 又达奚武传武之在同州也(后周改华/州为同州)时属天旱高
 祖敕武祀华岳岳庙旧在山下常所祈祷武谓僚属
 曰吾备位三公不能燮理阴阳遂使盛农之月久绝
卷五 第 12b 页 WYG0684-0262b.png
 甘雨天子劳心百姓惶惧忝寄既重忧责实深不可
 同于众人在常祀之所必须登峰展诚寻其灵奥岳
 既高峻千仞壁立岩路崄绝人迹罕通武年踰六十
 唯将数人攀藤援枝然后得上于是稽首祈请陈百
 姓恳诚晚不得还即于岳上藉茅而宿梦见一白衣
 人来执武手曰快辛苦甚相嘉尚武遂惊觉益用祗
 肃至旦云雾四起俄而澍雨远近沾洽高祖闻之玺
 书劳武赐杂䌽百匹按武以保定三年出为同州刺
卷五 第 13a 页 WYG0684-0262c.png
 史天和三年转太傅则此碑正其在州时立也(四条/)
 (金石文字记/)
摄山栖霞寺碑
 此碑江总纂韦霈书(霈隋文/帝时人)金陵六朝遗刻惟始兴
 安成二碑在花林田中此虽陈时所立然初本燬于
 会昌后又重立而石复断僧人契先再依古本写之
 则今立于殿庑者是已碑内言明徵君初居此与度
 法师讲经遂舍宅为寺继而欲造无量寿佛未成而
卷五 第 13b 页 WYG0684-0262d.png
 没子仲璋继之又言朗法师在寺梁帝遣十僧受法
 又言萧眕遁迹兹山死葬法师傍又言楚靳尚神受
 戒则今山顶有庙者是已但萧公之墓都不可寻而
 遗刻益己剥尽则江总持所谓辞题翠琰字勒银钩
 贤于乐饵过客宜留者亦有时而泐耶(苍润轩帖跋/)
 栖霞寺碑文及铭梁尚书江总持撰至宋沙门怀则
 始集右军书勒之石亦圣教序遗法也结体极婉润
 逼真第钩捺处不得其行笔之妙耳总持江字佛弟
卷五 第 14a 页 WYG0684-0263a.png
 子阿难为总持第一故云祝京兆游栖霞诗所谓宋
 刻梁文江令字者是也总持平生好佞其佞佛亦尔
 已落绮语障中是何功德哉(弇州山人稿/)
 正德丙子余以应试始至南畿若清凉牛首灵谷雨
 花台及聚宝门外诸胜处无不游而摄山则未一到
 嘉靖癸卯岁得交于云浦盛君君雅有栖山之志寄
 余栖霞二大字围竟五尺许妙甚然无书者姓名或
 是蔡君谟笔甲子之岁偶得栖霞寺碑乃陈韦霈书
卷五 第 14b 页 WYG0684-0263b.png
 后为宋僧怀则翻刻字画全拟怀仁集右军书体而
 篆额题刻云僧有朋暇日雨窗因手制成册是岁乙
 丑九月霜降后三日谢湖老懒漫记于嘉趣堂(珊瑚/网)
 栖霞寺江令碑署名陈侍中尚书令宣惠将军参掌
 选事菩萨戒弟子江总持王阮亭尚书游摄山记称
 此碑书法弈弈不减圣教序又云江令名总史不称
 以字行而此署总持岂后人重书笔误耶余于康熙
 甲午寓栖霞寺数月遍览诸石刻寺僧为余言江令
卷五 第 15a 页 WYG0684-0263c.png
 碑自王公称之拓者甚众固知名家鉴赏之足重也
 署字之疑自当从阙(心斋笔记/)
僧智永千字文
 有项元汴记
 又宝墨轩本有徐渭朱之蕃李待问曹溶孙承泽魏
 裔介张陛诸跋
 智永传其家逸少法无一笔不合此刻于大观间精
 良可宝也南部新书永居长安西明寺写千文八百
卷五 第 15b 页 WYG0684-0263d.png
 本但是律召调阳乃真迹盖草圣召字似吕故俗本
 误作律吕调阳徐散骑亦误为吕夫以闰馀对律召
 是其义也今本正作召字(石墨镌华/)
 智永书圆劲古雅无一笔失度妙在于藏锋敛态耳
 余少时任尚书郎曾见绢本真迹于山阴董氏妙墨
 深入肤理滃郁欲飞真神物也生时一字敌五万今
 当不知何如耳(弇州山人稿/)
 智永尝书千文八百本散在江南诸寺今尚有墨迹
卷五 第 16a 页 WYG0684-0264a.png
 存世宋大观中薛氏以长安崔氏所藏真迹刻石极
 其精善余所收乃当时旧拓不待验律召及有方纲
 摹字而知其妙也董思白云智永为虞世南之师作
 永师书当思永兴用笔乃不笨钝作永兴书当思永
 师用笔乃不板结
 智永千文在宋原有善本欧阳文忠所见本有后人
 妄补者遂去二百六十五字蔡君谟犹曰未能尽去
 岂欧阳公未见善本耶则薛氏之功大矣(二条销夏/记)
卷五 第 16b 页 WYG0684-0264b.png
陈明府脩孔子庙碑
 陈明府名叔毅字子严陈宣帝子为曲阜令修孔子
 庙仲孝俊为文树此碑碑书亦颇有汉魏分𨽻法而
 集古录金薤琳琅俱不载唯金石录有之且都元敬
 谓隋碑少传自云嗜好垂三十年止得皇甫君龙藏
 寺姚辩志江夏砖塔记四种皇甫碑唐刻以是观之
 都才有三种余所收乃四碑并常丑奴志李渊记为
 六而皇甫智永不在其中安得起元敬于九原而誇
卷五 第 17a 页 WYG0684-0264c.png
 示之(石墨镌华/)
 观此碑有五善焉隋帝平陈能内消猜忌外破形骸
 帝子王孙量才擢用一善也叔毅以宫掖昏脆知民
 社为何物而不卑小官效官尽职二善也富贵华靡
 未尝问学而解宗孔氏祗虔致俾与泮水灵光并永
 三善也曲阜北疆乃知崇隆亡陈之裔依依思旧四
 善也宇内虽平乱形已兆乃知浮慕文字华铭佳字
 彪炳翰林五善也世人鄙隋为闰位文为俗主而其
卷五 第 17b 页 WYG0684-0264d.png
 所注厝明主治世或莫及焉是宜好古者之时有取
 也八分虽小有致而醇雅之度已失十七反出唐诸
 分之下存之以备一代之制耳(墨林快事/)
安喜李使君碑
 奉天乡人掘得此碑树之上官村庙前余过观拓二
 纸𨽻书亦自遒逸而碑颇完使君凉武王之后祖景
 超员外散骑侍郎父通逸使持莭东南道都督狄道
 县开国子季父琰之出牧荆郡使君仕开府仪同三
卷五 第 18a 页 WYG0684-0265a.png
 司使持节邛州诸军事邛州刺史安喜县公开皇十
 六年卒十七年树碑皆历历可读而独阙使君名按
 使君与唐同宗官亦不卑隋史无传遂不可考使君
 祖父季父独琰之见魏书耳因知史官缺略如此类
 者不可胜计也(石墨镌华/)
历代三宝记
 费长房撰 和尚满德立
龙藏寺碑
卷五 第 18b 页 WYG0684-0265b.png
 正书 张公礼撰 开皇六年 碑在真定府龙兴
 寺
 右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撰不著书人名
 氏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隋开皇六年建在今镇州
 碑云太师上柱国大威公之世子左武卫将军上开
 府仪同三司使持节恒州诸军事恒府刺史鄂国公
 金城王孝仙奉敕劝奖州人一万共造此寺其述孝
 仙云世业重于金张器识逾于许郭然北齐周隋诸
卷五 第 19a 页 WYG0684-0265c.png
 史不见其父子名氏不详何人也
 右隋龙藏寺碑齐张公礼撰寺已废此碑今在常山
 府署之门书字颇佳第不见其人姓名尔碑以隋开
 皇六年立而张公礼犹称齐按周武帝建德六年虏
 齐幼主高常齐遂灭后四年隋建开皇之号至六年
 齐灭盖十年矣公礼尚称齐何也(二条集古录/)
 龙藏寺即今真定府龙兴寺碑尚存碑书遒劲亦是
 欧虞发源但碑立于开皇六年是时齐灭已久而张
卷五 第 19b 页 WYG0684-0265d.png
 公礼尚称齐官何也又碑称造寺者太师上柱国大
 威公之世子使持节左武卫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
 恒州诸军事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仙史传逸
 之遂无所考(石墨镌华/)
 右隋龙藏寺碑齐张公礼撰而不著书人名氏集古
 录谓寺已废碑在常山府署之门常山即今之真定
 余近以使事过之闻府治东二里龙兴寺有古铜佛
 一躯崇七十二尺阁之覆者崇百有三十尺与太守
卷五 第 20a 页 WYG0684-0266a.png
 同年李君往游其间见殿前一古碑其趺已没土中
 读之乃公礼文盖寺在隋名龙藏欧公谓寺废寺碑
 在常山府署盖未尝亲历其地故误书耳(金薤琳琅/)
 真定府治东龙兴寺隋龙藏故址也寺刱于开皇六
 年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仙立石齐开府长兼
 行参军九门张公礼撰文恒州齐亡后入于周周又
 亡入于隋而公礼仍书齐官君子不忘其故国于称
 名见之矣流传宋太祖曾幸其地寺重建于乾德元
卷五 第 20b 页 WYG0684-0266b.png
 年龙兴之额所由更也然欧阳子著集古录称龙藏
 寺已废遗碑在常山府署之门则嘉祐间碑犹在寺
 外也今入门有殿殿北阁五层广九楹崇十有三丈中
 奉观世音像高七丈三尺臂四十有二土人目为大
 佛寺碑亦具存而终南山释道宣撰神州寺塔录铺
 叙佛像顾不及焉何哉若夫隋之碑存于今者寡矣
 装界而藏诸也可(曝书亭集/)
 碑为隋开皇六年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仙立
卷五 第 21a 页 WYG0684-0266c.png
 而其末乃云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撰齐
 亡入周周亡入隋而犹书齐官盖君子之能不降其
 志而其时之人亦不以为非也其书践阼为践祚何
 人为河人伽蓝为伽蓝怀为坏五台为吾台则理之
 不可通者疑为后人模刻之误又宋欧阳公集古录
 云龙藏寺已废此碑今在常山府署之门此嘉祐八
 年所书而龙藏寺乃乾德元年建据文忠集录之日
 碑尚不在龙兴此其徙置之由已不可问惟其大书齐
卷五 第 21b 页 WYG0684-0266d.png
 官则必非后人之所加也余考颜之推仕历周隋而其
 作家训犹谓梁为本朝盖同此意其时南北分疆兴亡
 迭代为之臣者虽不获一节以终而心之所主见于
 称名之际者固较然不易如此然则今人之不及古
 人者岂独书法之陋文字之讹而已哉(金石文字记/)
 隋人龙藏寺碑其书方整有致为初唐诸人先锋可
 存也至碑立于开皇六年齐已久亡而张公礼犹称
 齐官书者不以为嫌当时不以为禁此尚有古道尤
卷五 第 22a 页 WYG0684-0267a.png
 可纪也(销夏记/)
皇甫君碑
 正书 于志宁撰 欧阳询书 碑在西安府学
 金石录谓常得诞墓志又得此碑与北史及隋书参
 考以正史氏之谬又谓碑于墓志所述亦有不同墓
 志今不得见碑在陜西西安府学不甚缺坏盖欧书
 中之得意者也(金薤琳琅/)
 皇甫君名诞殁于隋而碑立于唐以子无逸贵也于
卷五 第 22b 页 WYG0684-0267b.png
 志宁撰欧阳询书王元美谓比之信本他书尤为险
 劲是伊家兰台发源余谓其劲而不险特用笔之峻
 一变晋法耳可为楷法神品碑旧在鸣犊镇今在西
 安府学戊子余君房督学作亭覆之丙申亭圯压碑
 中断碑故剥二十馀字至是又亡其五十馀字余所
 收乃未断时拓本深宝惜之(石墨镌华/)
 率更书皇甫君碑比之诸帖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
 发源石刻在西安虽小苔剥差可诵耳皇甫君名诞
卷五 第 23a 页 WYG0684-0267c.png
 仕隋死于汉王谅之难者恤典殊不薄后以子无逸
 贵于唐始克树碑噫逝者有知能无麦秀之叹乎(弇/)
 (州山人稿/)
 九成宫铭主书家牛耳旧矣今石已经洗改不如此
 皇甫明公之碑在信本中最为妍润所惜剥漫者多
 工匠不欲示人以阙节文就字遂不可读余收远拓
 未装之纸手自依行间而葺之其坏者存其空地倚
 其上下而承接之粗足见其大槩此石尚可为不完
卷五 第 23b 页 WYG0684-0267d.png
 中之完器也此石立于隋日乃公少年所书宜其文
 采之流丽而神情之畅适与其暮年老笔奉敕矜持
 者不同也况皇甫公以开业之元臣徇狂童之大难
 事可笃伦文应行远又与一方之奇一夕一旦之娱
 者径庭学古又当览其全而甲乙之也(墨林快事/)
 右欧阳询书醴泉铭与皇甫君碑询本在隋末称能
 书入唐为太宗写九成宫愈翩翩自许然询亦王魏
 之类也故诞因欧书留名至今而询竟以笔扎丧节
卷五 第 24a 页 WYG0684-0268a.png
 今二本并装一函观者因书法而爱名教可也(苍润/)
 (轩/)(跋/)
 题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衔
 曰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上柱国黎阳县开
 国公于志宁制银青光禄大夫欧阳询书皇甫君以
 仁寿四年九月卒而不书立碑年月按旧唐书于志
 宁传贞观三年累迁中书侍郎太宗命贵臣殿内宴
 怪不见志宁或奏曰敕召三品以上志宁非三品所
卷五 第 24b 页 WYG0684-0268b.png
 以不来太宗特令预宴即加授散骑常侍行太子左
 庶子累封黎阳县公则此碑贞观初立也其不书年
 者不以隋臣而蒙唐号也
 隋字作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
 铭王知敬李卫公碑高宗李英公碑天后顺陵碑于
 敬之华阳观王先生碑裴漼少陵寺碑皆然当日金
 石之文二字通用自司马温公作通鉴以后始壹用
 隋字而水经注涢水东南径隋县西随字作隋则知
卷五 第 25a 页 WYG0684-0268c.png
 此自古人省笔之字谓文帝始去辵而为隋者未必
 然也
 杜氏通典武德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宫总万机下令
 曰依礼二名不偏讳今具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
 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讳避此碑中有世子
 及民部尚书字(三条金石文字记/)
 渤海公以险劲易王体故碑石照耀四裔大小皆合
 宜右军世传皆小楷霜寒帖稍展至笔阵图则疑非
卷五 第 25b 页 WYG0684-0268d.png
 真再传为千文为庙堂碑确守绳墨稍广拓非欧不
 能余尝评欧书化度第一皇甫碑与温恭公伯仲临
 池积年必领其妙余幼不学书酷喜藏历代金石览
 此益重自弃之叹(清容居士集/)
 隋光禄大夫皇甫君碑唐于志宁文欧阳询书骨气
 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
 规矩观此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非所谓不踰矩者
 乎初学者师此以立本而后入虞入永入钟王有所
卷五 第 26a 页 WYG0684-0269a.png
 持循而成功不难也(东里集/)
 皇甫君隋人而碑则立于唐欧阳询书其笔带有汉
 人分法是率更得意书王元美云比之诸碑尤为险
 劲是伊家兰台发源信然兰台道因碑笔笔带批得
 之家学也(销夏记/)
左光禄大夫姚辩墓志
 正书 虞世基撰 欧阳询书 大业七年
 右隋左屯卫大将军姚辩墓志铭虞世基撰欧阳询
卷五 第 26b 页 WYG0684-0269b.png
 正书志称辩精于边事屡立大功盖老将也其官至
 大将军而死谥恭公爵亦尊矣而隋史不为立传向
 非率更之书后世不复知有辩此古人墟墓之文所
 以必托之名笔岂无意耶(金薤琳琅/)
为子祷疾疏
 此唐高祖也记称郑州刺史李渊为男世民目患先
 于此寺求仙蒙仙恩力其患得损敬造石碑像一铺
 愿此功德资益弟子李渊一心供养后署大业二年
卷五 第 27a 页 WYG0684-0269c.png
 正月八日按是时太宗才九岁耳而史称高祖为谯
 陇岐三州刺史不曰郑州此亦可以证史之阙(石墨/)
 (镌华/)
 
 
 
 
 
卷五 第 27b 页 WYG0684-0269d.png
 
 
 
 
 
 
 
 金石文考略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