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七
卷三十七 第 1a 页 WYG1413-010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三十七目录
  杜预集题词
   左传之有杜元凯六经之孔孟也当时论者犹
   以质直见轻岂真贵古而贱今乎子云太玄不
   遇桓谭几覆酱瓿元凯释左非摰虞亦莫知其
   孤行天地也杜集绝无诗赋意者其雕虫邪彼
   惟弥纶经传自托获麟下者则薄之诚不欲以
卷三十七 第 1b 页 WYG1413-0103b.png
   此有名也元凯尝言三不朽庶几立功立言其
   事皆践汉兴佐命如酂侯刀笔高密书生不免
   望尘而拜章奏尔雅悉西京风制经术既深凡
   文皆馀耳不期工而工此学者粪本之说也武
   库平吴功堪庙食释左一书复悬日月之间为
   世传习其于圣经为后先疏附也成劳过扬玄
   矣储君降服议礼兴讥是将通世变以就古人
   檀弓变礼不辞作俑未可与素冠之诗同相笑
卷三十七 第 2a 页 WYG1413-0104a.png
   也
 目录
  奏
   律令注解奏
   黜陟课法略
   秦川军事
   奏事
   又
卷三十七 第 2b 页 WYG1413-0104b.png
   又
   又
  疏
   论水利疏
   又疏
  表
   陈伐吴至计表
   再上伐吴表
卷三十七 第 3a 页 WYG1413-0104c.png
   请署羊祜辟士表
   举贤良方正表
   又
   又
  议
   皇太子释服议
   答卢钦魏舒问
   皇太子谅闇终制奏
卷三十七 第 3b 页 WYG1413-0104d.png
   又
   祥祫议
  书
   与王浚书
   与子贶书
   岁终帖
   亲故帖
  序
卷三十七 第 4a 页 WYG1413-0105a.png
   春秋左氏传序
   律序
  论
   春秋长历论
  说
   春秋长历说
  谱
   宗谱
卷三十七 第 4b 页 WYG1413-0105b.png
  令
   遗令
  杂文
   酒论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三十七目录
卷三十七 第 5a 页 WYG1413-010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三十七
             明 张溥 辑
 杜预集
  奏
   上律令注解奏
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故文约而例
直听省而禁简例直易见禁简难犯易见则人知所避
卷三十七 第 5b 页 WYG1413-0105d.png
难犯则几于刑厝厝刑之本在于简直故必审名分审
名分者必忍小理古之刑书铭之钟鼎铸之金石所以
远塞异端使无淫巧也今所注皆网罗法意格之以名
分使用之者执名例以审趣舍伸绳墨之直去析薪之
理也
   上黜陟课法略
臣闻上古之政因循自然虚已委诚而信顺之道应神
感心通而天下之理得逮至淳朴渐散彰美显恶设官
卷三十七 第 6a 页 WYG1413-0106a.png
分职以颁爵禄弘宣六典以详考察然犹倚明哲之辅
建忠贞之司使名不得越功而独美功不得后名而独
隐皆畴咨博询敷纳以言及至末世不能纪远而求于
密微疑诸心而信耳目疑耳目而信简书简书愈繁官
方愈伪法令滋章巧饰弥多昔汉之刺史亦岁终奏事
不制算课而清浊粗举魏氏考课即京房之遗意其文
可谓至密然繇于累细以违其体故历代不能通也岂
若申唐尧之旧去密就简则简而易从也夫宣尽物理
卷三十七 第 6b 页 WYG1413-0106b.png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去人而任法则以伤理今科举优
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在官一年以后每岁言优
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因讣偕以名闻如此
六载主者总集采案其六岁处优举者超用之六岁处
劣举者奏免之其优多劣少者叙用之劣多优少者左
迁之今考课之品所对不钧诚有难易若以难取优以
易而否主者固当准量轻重微加降杀不足复曲以法
尽也已丑诏书以考课难成听通荐例荐例之理即亦
卷三十七 第 7a 页 WYG1413-0106c.png
取于风声六年顿荐黜陟无渐又非古者三考之意也
今每岁一考则积优以成陟累劣以取黜以士君子之
心相处未有官故六年六黜清能六进否劣者也监司
将亦随而弹之若令上下公相容过此为清议大颓亦
无取于黜陟也
   秦川军事
臣尝闻边人说虏专以骑为寇穿堑不如作马埳马埳
法坑方三尺错平穿之虏骑非下马平治则终不得入
卷三十七 第 7b 页 WYG1413-0106d.png
又其外蹊要路亦可随作坞施枪埳中讫薄覆其上如
此则虏当筑地而行不敢辄往来也
   奏事
窃惟籍田令本以籍田千亩十顷之田计其案行周旋
不过数里凡宗庙粢盛御用膳羞及群神之调于是取
所籍户口足以当一县一邑所供至重事贵临履也
   又
臣前在南闻魏兴西北山有野牛野羊牛之大者二千
卷三十七 第 8a 页 WYG1413-0107a.png
斤羊之大者数百斤试令四求今者各得一枚并头角
蹄按其形不与中土相似然是野兽中所希有
   又
药杵臼澡槃熨斗釜瓮铫槃钨鋗皆亦民间之急用也
   又
被敕以臣造新律事律吏杜景李复等造律皆未清本
末之意者也
  疏
卷三十七 第 8b 页 WYG1413-0107b.png
   论水利疏
臣辄思惟今者水灾东南特剧非但五稼不收居业并
损下回所在停污高地皆多硗塉此即百姓困穷方在
来年虽诏书切告长吏二千石为之设计而不廓开大
制定其趋舍之宜恐徒文具所益盖薄当今秋夏蔬食
之时而百姓已有不赡前至冬春野无青草则必指仰
官榖以为生命此乃一方之大事不可不豫为思虑者
也臣愚谓既以水为困当恃鱼菜螺蚌而洪波汎滥贫
卷三十七 第 9a 页 WYG1413-0107c.png
弱者终不能得今者宜大坏兖豫州东界诸陂随其所
归而宜导之交令饥者尽得水产之饶百姓不出境界
之内旦暮野食此目下日给之益也水去之后填淤之
田亩收数钟至春大种五榖必丰此又明年之益也臣
前启典牧种牛不供耕驾至于老不穿鼻者无益于用
而徒有吏士榖草之费岁送任驾者甚少尚复不调习
宜大出卖以易榖及为赏直诏曰孳育之物不宜减散
事遂停寝问主者今典虞右典牧种产牛大相通有
卷三十七 第 9b 页 WYG1413-0107d.png
四万五千馀头苟不益世用头数虽多其费日广古者
匹马丘牛居则以耕出则以战非如猪羊类也今徒养
宜用之牛终为无用之费甚失事宜东南以水田为业
人无牛犊今既坏陂可分种牛二万五千头以付二州
将吏士庶使及春耕榖登之后万头责三百斛是为化
无用之费得运水次成榖七百万斛此又数年后之益
也加以百姓降丘宅土将来公私之饶乃不可计其所
留好种万头可即令右典牧都尉官属养之人多畜少
卷三十七 第 10a 页 WYG1413-0108a.png
可并佃牧地明其考课此又三魏近旬岁当复入数千
万斛榖牛又皆当调习动可驾可皆今日之可全者也
   又疏
诸欲修水田者皆以火耕水耨为便非不尔也然此事
施于新田草莱与百姓相绝离者耳往者东南草创人
稀故得水田之利自顷户口日增而陂堨岁决良田变
生蒲苇人居沮泽之际水陆失宜放牧绝种树木立枯
皆陂之害也陂多则土薄水浅潦不下润故每有水雨
卷三十七 第 10b 页 WYG1413-0108b.png
辄复横流延及陆田言者不思其故因云此土不可陆
种臣计汉之户口以验今之陂处皆陆业也其或有旧
陂旧堨则坚完修固非今所谓当为人害者也臣前见
尚书胡威启宜坏陂其言恳至臣中者又见宋侯相应
遵上便宜求坏泗陂徙运道时下都督度支共处当各
据所见不从遵言臣按遵上事运道东诣寿春有旧渠
可不繇泗陂泗陂有遵地界坏地凡万三千馀顷伤败
成业遵县领应佃二千六百口可谓至少而犹患地狭
卷三十七 第 11a 页 WYG1413-0108c.png
不足尽力此皆水之为害也当所共恤而都督度支方
复执异非所见之难直以不同害理也人心所见既不
同利害之情又有异军家之与郡县士大夫之与百姓
其意莫有同者此皆偏其利以忘其害者也此理之所
以未尽而事之所以多患也臣又按豫州界二度支所
领佃者州郡大军杂士凡用水田七千五百馀顷耳计
三年之储不过二万馀顷以常理言之无为多积无用
之水况于今者水潦瓮溢大为灾害臣以为与其失当
卷三十七 第 11b 页 WYG1413-0108d.png
宁泻之不滀宜发明诏敕刺史二千石其汉氏旧陂旧
堨及山谷私家小陂皆当修缮以积水其诸魏氏以来
所造立及诸因雨决溢蒲苇马肠陂之类皆决沥之长
吏二千石躬亲劝功诸食力之人并一时附功令比及
水冻得粗枯涸其所修功实之人皆以俾之其旧陂堨
沟渠当有所补塞者皆寻求微迹一如汉时故事豫为
部分列上须冬东南休兵交代各留一月以佐之夫川
渎有常流地形有定体汉氏居人众多犹以无患今因
卷三十七 第 12a 页 WYG1413-0109a.png
其所患而宣写之迹古事以明近大理显然可坐论而
得臣不胜愚意窃谓最是今日之实益也
  表
   陈伐吴至计表
自闰月以来贼但敕严下无兵上以理势推之贼之穷
计力不两完必先认上流勤保夏口以东以延视息无
缘多兵西上空其国都而陛下过听便用委弃大计纵
敌患生此诚国之远图使举而有败勿举可也事为之
卷三十七 第 12b 页 WYG1413-0109b.png
制务从完牢若或有成则开太平之基不成不过费损
日月之间何惜而不一试之若当须后年天时人事不
得如常臣恐其更难也陛下宿议分命臣等随界分进
其所禁持东西同符万安之举未有倾败之虑臣心实
了不敢以暧昧之见自取后累唯陛下察之
   再上伐吴表
羊祜与朝臣多不同不先博画而密与陛下共施此计
故益令多异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利
卷三十七 第 13a 页 WYG1413-0109c.png
其一二止于无功耳其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
不出已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故守之也自顷朝廷事
无大小异意蜂起虽人心不同亦繇特恩不虑后难故
轻相同异也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诘责
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已来讨贼之形
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
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
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
卷三十七 第 13b 页 WYG1413-0109d.png
   请署羊祜辟士表
    (祜开府累年谦让不辟士始有所命会卒不/得除署故参佐刘侩等笺诣预预表上不许)
祜虽开府而不备僚属引谦之至宜见显明及扶疾辟
士未到而没家无胤嗣官无命士此方之望隐忧载怀
夫笃终追远人德归厚汉祖不惜四千户之封以慰赵
子弟心请议之
   举贤良方正表
按苏赞布行于草野著德于闾阎放心直意若得珥笔
卷三十七 第 14a 页 WYG1413-0110a.png
丹墀推访格言必有谔谔匪躬之节
   又
若得言论端委太学错总艺文垂缨玉陛论道紫宫诚
帝宫之瑰宝清庙之伟器
   又
长史刘侩修治洛阳以东运渠通舟尝用赤马
  议
   皇太子服制议
卷三十七 第 14b 页 WYG1413-0110b.png
    (泰始十年武元杨皇后崩及将迁于竣阳陵/依旧制既葬帝及群臣除丧即吉先是尚书)
    (祠部奏从博士张靖议皇太子亦从制俱释/服博士陈逵议以为今制所依盖汉帝权制)
    (兴于有事非礼之正皇太子无有国/事自宜终服有诏更详议预议云)
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之丧始同齐斩既葬除丧服谅闇
以居心丧终制不与士庶同礼汉氏承秦天下为天子
修服三年汉文帝见其下不可久行而不知古制更以
意制祥禫除丧即吉魏氏直以讫葬为节嗣君皆不服
谅闇终制学者非之久矣然竟不推究经传考其行事
卷三十七 第 15a 页 WYG1413-0110c.png
专谓王者三年之丧当以衰麻终二十五月嗣君苟若
此则天子群臣皆不得除丧虽志在居笃更通而不行
至今世主皆从汉文轻典处制者非制也今皇太子
与尊同体宜复古典卒哭除衰麻以谅闇终制于义既
不应不除又无取于汉文乃所以笃丧礼也
   答卢钦魏舒问
    (时尚书仆射卢钦尚书魏舒问预證据/所依预答云于是钦舒遂命预造议奏)
传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此谓天子绝期唯有三年丧
卷三十七 第 15b 页 WYG1413-0110d.png
也非谓居丧衰服三年与士庶同也故后世子之丧而
叔向称有三年之丧二也周公不言高宗服丧三年而
云谅闇三年此释服心丧之文也叔向不讥景王除丧
而讥其燕乐已早明既葬应除而违谅闇之节也春秋
晋侯享诸侯子产相郑伯时简公未葬请免丧以听命
君子谓之得礼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传曰吊丧不
及哀此皆既葬除服谅闇之證先儒旧说往往亦见学
者未之思耳丧服诸侯为天子亦斩衰岂可谓终服三
卷三十七 第 16a 页 WYG1413-0111a.png
年耶上考七代未知王者君臣上下衰麻三年者诸下
推将来恐百世之王其理一也非必不能乃事势不得
故知圣人不虚设不行之制仲尼曰礼所损益虽百世
可知此之谓也
   皇太子谅闇终制奏
侍中尚书令司空鲁公臣贾充侍中尚书仆射奉车都
尉大梁侯臣卢钦尚书新沓伯臣山涛尚书奉车都尉
平春侯臣胡威尚书剧阳子臣魏舒司尚书堂阳子臣
卷三十七 第 16b 页 WYG1413-0111b.png
石鉴尚书丰乐亭侯臣杜预稽首言礼官参议博士张
靖等议以为孝文权制三十六日之服以日易月道有
污隆礼不得全皇太子亦宜割情除服博士陈逵等议
以为三年之丧人子所以自尽故圣人制礼自上达下
是以今制将吏诸遭父母丧皆假宁二十五月敦崇孝
道所以风化天下皇太子至孝著于内而衰服除于外
非礼所谓称情者也宜其不除臣钦臣舒臣预谨按靖
逵等议各见所学之一端未统帝者居丧古今之通礼
卷三十七 第 17a 页 WYG1413-0111c.png
也自上及下尊卑贵贱物有其宜故礼有以多为贵者
有以少为贵者有以高为贵者有以下为贵者唯其称
也不然则本末不经行之不远天子之与群臣虽哀乐
之情若一而所居之宜实异故礼不得同易曰上古之
世丧期无数虞书称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其后无文至
周公旦乃称殷之高宗谅闇三年不言其传曰谅信也
闇默也下逮五百馀岁而子张疑之以问仲尼仲尼答
云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
卷三十七 第 17b 页 WYG1413-0111d.png
三年周景王有后世子之丧既葬除丧而乐晋叔向讥
之曰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王虽弗遂宴乐已早亦
非礼也此皆天子丧事见于古文者也称高宗不云服
丧三年而云谅闇三年此释服心丧之文也讥景王不
讥其除丧而讥其宴乐已早明既葬应除而违谅闇之
节也尧崩舜谅闇三年故称遏密八音由此言之天子
居丧齐斩之制菲杖绖带当遂其服既葬而除谅闇以
终之三年无改父之道故百官总已听于冢宰丧服已
卷三十七 第 18a 页 WYG1413-0112a.png
除故称不言之美明不复寝苫枕土以荒大政也礼记
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又云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又云
端衰丧车皆无等此通谓天子居丧衣服之节同于凡
人心丧之礼终于三年亦无服丧三年之文然继体之
君犹多荒宁自从废谅闇之制至令高宗擅名于往代
子张致疑于当时此乃贤圣所以为讥非讥天子不以
服终丧也秦燔书籍率意而行亢上抑下汉祖草创因
而不革乃至率天下皆终重服旦夕哀临经罹寒暑禁
卷三十七 第 18b 页 WYG1413-0112b.png
塞嫁娶饮酒食肉制不称情是以孝文遗诏敛毕便葬
葬毕制红禫之除虽不合高宗谅闇之义近于古典故
传之后嗣于时预修陵庙故敛葬得在浃辰之内因以
定制近至明帝存无陵寝五旬乃葬安在三十六日此
当时经学疏略不师前圣之病也魏氏革命以既葬为
节合于古典然不垂心谅闇同讥前代自泰始开元陛
下追尊谅闇之礼慎终居笃允臻古制超绝于殷宗天
下歌德诚非靖等所能原本也天子诸侯之礼当以具
卷三十七 第 19a 页 WYG1413-0112c.png
矣诸侯恶其害已而削其籍今其存者唯士丧一篇戴
圣之记杂错其间亦难以取正天子之位至尊万几之
政至大群臣之众至广不同之于凡人故大行既葬祔
祭于庙则因疏而除之已不除则群臣莫敢除故屈已
以除之而谅闇以终制天下之人皆曰我王之仁也屈
已以从宜皆曰我王之孝也既除而心丧我王犹若此
之笃也凡等臣子亦焉得不自勉以崇礼此乃圣制移
风易俗之本高宗所以致雍熙岂惟衰裳而已哉若如
卷三十七 第 19b 页 WYG1413-0112d.png
难者更以权制自居疑于屈伸厌降欲以职事为断则
父在为母期父卒三年此以至亲屈于至尊之义也出
母之丧以至亲为属而长子不得有制体尊之义升降
皆从不敢独也礼诸子之职掌国子之倅国有事则帅
国子而致之太子唯所用之传曰君行则守有守则从
从曰抚军守曰监国不无事矣丧服母为长子妻为夫
妾为主皆三年内宫之主可谓无事揆度汉制孝文之
丧红禫既毕孝景即吉于未央薄后窦后必不得齐斩
卷三十七 第 20a 页 WYG1413-0113a.png
于别宫此可知也况皇太子配贰之至尊与国为体固
宜远遵古礼近同时制屈除以宽诸下协一代之成典
君子之于礼有直而行曲而报有经而等有顺而去之
存诸内而已礼云非玉帛之谓丧云惟衰麻之谓乎此
既臣等所谓经制大义且即实近言亦有不安今皇太
子至孝蒸蒸发于自然号咷之慕匍匐殡宫大行既奠
往而不反必想像平故彷徨寝殿若不变从谅闇则东
宫臣仆义不释服此为永福官属当独衰麻从事出入
卷三十七 第 20b 页 WYG1413-0113b.png
殿省亦难以继今将吏虽蒙同二十五月之事宁至于
大臣亦夺其制昔翟方进自以身为汉相居丧三十六
日不敢踰国典而况于皇太子臣等以为皇太子宜如
前奏除服谅闇制
   又
    (于是太子遂以厌降之议/从国制除衰麻谅闇终制)
谅闇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而惟文称
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
卷三十七 第 21a 页 WYG1413-0113c.png
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
   祥祫议
易曰上古之代丧期无数自殷高宗谅闇三年不称服
丧三年而称谅闇三年此释服心丧之谓大戴篇曰昔
武王崩成王十三而嗣立周公居冢宰摄政明年六月
既葬周公冠成王而朝于祖以见诸侯命祝雍作颂是
三年之内时明矣故今礿祀烝尝于是行焉昔仲尼之
制春秋也因鲁史以明王法丧中之祥祫讥贬之文著
卷三十七 第 21b 页 WYG1413-0113d.png

  书
   与王浚书
    (帝初令浚下建平受杜预节度浚至西陵预/与浚书浚大悦表陈预书及浚将至秣陵王)
    (浑遣信要令暂过论事浚举/帆直指报曰风利不得泊也)
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释吴
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
旷世一事也(秣陵通鉴/作建业)
卷三十七 第 22a 页 WYG1413-0114a.png
   与子贶书(预子锡无/名贶者)
知汝颇欲念学令同还车到副书可按录受之当别置
一宅中勿复以借人
   岁终帖
十一月十四日预顿首岁忽已终别久益兼其劳道远
书问又简间得来说知消息中省次若言面(米云/真)
   亲故帖
亲故数移转想祖父白具云也祖父如足下来言小大
卷三十七 第 22b 页 WYG1413-0114b.png
云具绝汝亲亲也有信数附书信以慰吾心也(黄伯思/法帖刋)
(误云道远书问又简閒得来说非当时尺牍中语或是/江左人书不时亲故帖误也数附书信以慰吾心亦近)
(世流俗语耳/此帖米云伪)
  序
   春秋左传集解序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
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
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周
卷三十七 第 23a 页 WYG1413-0114c.png
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诸侯亦各有
国史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孟子曰楚谓之梼
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韩宣子适鲁见
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
与周之所以王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周德既
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
记注多违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
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
卷三十七 第 23b 页 WYG1413-0114d.png
所存文之所害则刋而正之以示劝戒其馀则皆即用
旧史史有文质辞有详略不必改也故传曰其善志又
曰非圣人孰能修之盖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左丘
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刋之书也故传或先经以
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随
义而发其例之所重旧史遗文略不尽举非圣人所修
之要故也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必广记而备言之其文
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叶䆒其所穷优
卷三十七 第 24a 页 WYG1413-0115a.png
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河之浸膏
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其发凡以言
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
修之以成一经之统体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
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
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启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
然亦有史所不书即以为义者此盖春秋新义故传不
言凡曲而畅之也其经无义例因行事而言则传直言
卷三十七 第 24b 页 WYG1413-0115b.png
其归趣而已非例也故发传之体有三而为例之情有
五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义起于彼称族尊君命舍
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之类是也二曰志而晦约言示
制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曰及之类是也三曰婉而
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辟璧假许田之类是
也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
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五曰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亡
欲盖而章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推此五体以
卷三十七 第 25a 页 WYG1413-0115c.png
寻经传触类而长之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
正人伦之纪备矣或曰春秋以错文见义若如所论则
经当有事同文异而无其义也先儒所传皆不其然答
曰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非如八
卦之爻可错综为六十四也固当依传以为断古今言
左氏春秋者多矣今其遗文可见者十数家大体转相
祖述进不成为错综经文以尽其变退不守丘明之传
于丘明之传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说而更肤引公羊榖
卷三十七 第 25b 页 WYG1413-0115d.png
梁适足自乱预今所以为异专修丘明之传以释经经
之条贯必由于传传之义例总归诸凡推变例以正褒
贬简二传而去异端盖丘明之志也其有疑错则备论
而阙之以俟后贤然刘子骏创通大义贾景伯父子许
惠卿皆先儒之美者也末有颖子严者虽浅近亦复名
家故特举刘贾许颖之违以见同异分经之年与传之
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又别集
诸例及地名谱第历数相与为部凡四十部十五卷皆
卷三十七 第 26a 页 WYG1413-0116a.png
显其异同从而释之名曰释例将令学者观其所聚异
同之说释例详之也或曰春秋之作左传及榖梁无明
文说者以为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丘明为素
臣言公羊者亦云黜周而王鲁危行言孙以避当时之
害故微其文隐其义公羊经止获麟而左氏经终孔丘
卒敢问所安答曰异乎余所闻仲尼曰文王既没文不
在兹乎此制作之本意也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
已矣夫盖伤时王之政也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今
卷三十七 第 26b 页 WYG1413-0116b.png
麟出非其时虚其应而失其归此圣人所以为感也绝
笔于获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也曰然则
春秋何始于鲁隐公答曰周平王东周之始王也隐公
让国之贤君也考乎其时则相接言乎其位则列国本
乎其始则周公之祚胤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绍开中
兴隐公能弘宣祖业光启王室则西周之美可寻文武
之迹不坠是故因其历数附其行事采周之旧以会成
王义垂法将来所书之王即平王也所用之历即周正
卷三十七 第 27a 页 WYG1413-0116c.png
也所称之公即鲁隐也安在其黜周而王鲁乎子曰如
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此其义也若夫制作之文所
以章往考来情见乎辞言高则旨远辞约则义微此理
之常非隐之也圣人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后方复隐讳
以避患非所闻也子路欲使门人为臣孔子以为欺天
而云仲尼素王丘明素臣又非通论也先儒以为制作
三年文成致麟既已妖妄又引经以至仲尼卒亦又近
诬据公羊经止获麟而左氏小邾射不在三叛之数故
卷三十七 第 27b 页 WYG1413-0116d.png
余以为感麟而作作起获麟则文止于所起为得其实
至于反袂拭面称吾道穷亦无取焉(义起于彼五臣作/起义在彼讳辟善)
(本作避讳若此五臣作若如有/所善作其所公即五臣作公则)
   律序
律者以正罪名令者以序事制二者相须为用也
  论
   春秋长历论
书称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釐百
卷三十七 第 28a 页 WYG1413-0117a.png
工庶绩咸熙是以天子必置日官诸侯必置日御世修
其业以考其术举全数而言故曰六日其实五日四分
之一日日行一度而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有畸
日官当会集此之迟疾以考成晦朔错综以设闰月闰
月无中气而北斗邪指两辰之间所以异于他月也积
此以相通四时八节无违乃得成岁其微密至矣得其
精微以合天道事叙而不悖故传曰闰以正时时以作
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然阴阳之运随动而
卷三十七 第 28b 页 WYG1413-0117b.png
差差而不已遂与历错故仲尼丘明每于朔闰发文盖
矫正得失因以宣明历数也桓十七年日食得朔而史
阙其日单书朔僖十五年日食而史阙朔与日故传因
其得失并起时史之谬兼以明其馀日食或历失其正
也庄二十五年经书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
社周之六月夏之四月所谓正阳之月也而时历误实
是七月之朔非六月故传云非常也唯正月之朔慝未
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用币于社伐鼓于朝此非用币
卷三十七 第 29a 页 WYG1413-0117c.png
伐鼓常月因变而起历误也文十五年经文皆同而更
复发传曰非礼明前传欲以审正阳之月后传发例欲
以明诸侯之礼也此乃圣贤之微旨先儒所未喻也昭
十七年夏六月日有食之而平子言非正阳之月以诬
一朝近于指鹿为马故传曰不君矣且因以明此月为
得天正也刘子骏造三统历以修春秋春秋日食有甲
乙者三十四而三统历唯一食历术比诸家既最疏又
六千馀岁辄益一日凡岁当累日为次而无故益之此
卷三十七 第 29b 页 WYG1413-0117d.png
不可行之甚者班固前代名儒而谓之最密非徒班固
也自古以来诸论春秋者多述谬误或造家术或用黄
帝以来诸历以推经传朔日皆不得谐合日食于朔此
乃天验经传又书其朔食可谓得天而刘贾诸儒说皆
以为月二日或三日公违圣人明文其蔽在于守一元
不与天消息也余感春秋之事尝著历论极言历之通
理其大指曰天行不息日月星辰各运其舍皆动物也
物动则不一虽行度大量可得而限累日为月以新故
卷三十七 第 30a 页 WYG1413-0118a.png
相序不得不有毫毛之差此自然理也故春秋日有频
月而食者旷年不食者理不得一而算守恒数故历无
不有差失也始失于毫毛而尚未可觉积而成多以失
弦望朔晦则不得不改宪以从之书所谓钦若昊天历
象日月星辰易所谓治历明时言当顺天以求合非为
合以验天者也推此论之春秋二百馀年其治历变通
多矣虽数术绝灭还寻经传微旨大量可知时之违谬
则经传有验学者固当曲循经传月日日之食以考朔
卷三十七 第 30b 页 WYG1413-0118b.png
晦也以推时验而皆不然各据其学以推春秋此无异
度已之迹而欲削他人之足也余为历论之后至咸宁
中善算李修夏显依论体为术名乾度历表上朝廷其
术合日月四分之数而微增月行用三百岁改宪之意
二元相推七十馀岁承以强弱强弱之差盖少而适足
以远通盈缩时尚书及史官以乾度与太始历参校古
今记注乾度历殊胜今其术具存时又并考古今十历
以验春秋知三统历之最疏也今具列其时得失之数
卷三十七 第 31a 页 WYG1413-0118c.png
又据经传微旨證据及失闰旨考日辰朔晦以相发明
为经传长历诸经传證据及失闰时文字谬误皆甄发
之虽未必其得天盖春秋当时文历也学者览焉
  说
   春秋长历说(与论/略同)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七分之七有奇日官当会集
此之迟疾以考成晦朔以投闰月闰月无中而北斗邪
指两辰之间所以异于他月积此以相通四时八节无
卷三十七 第 31b 页 WYG1413-0118d.png
违乃得成岁其微密至矣得其精微以合天道则事叙
而不愆故传曰闰以正时时以作事然阴阳之运随动
而差差而不已遂与历错故仲尼丘明每于朔闰发文
盖矫正得失因以宣明历数也刘子骏造三正历以修
春秋日蚀有甲乙者三十四而三正历惟得一蚀比诸
家既最疏又六千馀岁辄益一日凡岁当累日为次而
故益之此不可行之甚者自古以来诸论春秋者多述
谬误或造家术或用黄帝已来诸历以推经传朔日皆
卷三十七 第 32a 页 WYG1413-0119a.png
不谐合日蚀于朔此乃天验经传又书其朔蚀可谓得
天而刘贾诸儒说皆以为月二日或三日公违圣人明
文其弊在于守一元不与天消息也余感春秋之事尝
著历论极言历之通理其大指曰天行不息日月星辰
各运其舍皆动物也物动则不一虽行度有大量可得
而限累日为月累月为岁以新故相涉不得不有毫末
之差此自然之理也故春秋日有频月而蚀者旷年不
蚀者理不得一而算守恒数故历无不有先后也始失
卷三十七 第 32b 页 WYG1413-0119b.png
于毫毛而尚未可觉积而成多以失弦望晦朔则不得
不改宪以从之书所谓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易所
谓治历明时言当顺天之求合非为合以验天者也推
此论之春秋二百馀年其治历变通多矣虽数术绝灭
远寻经传微旨大量可知时之违谬则经传有验学者
固当曲循经传月日日蚀以考晦朔以推时验而皆不
然各据其学以推春秋此无异于度已之迹而欲削他
人足也余为历诸论之后至咸宁中善笇者李修夏显
卷三十七 第 33a 页 WYG1413-0119c.png
依论体为术名乾度历表上朝廷其术合日行四分数
而微增月术用三百岁改宪之意二元相推七十馀岁
承以强弱强弱之差盖少而适足以远通盈缩时尚书
及史官以乾度与泰始历参校古今记注乾度历殊胜
泰始历上胜官历四十五事今其术具存又并考古今
十历以验春秋知三统之最疏也
  谱
   宗谱
卷三十七 第 33b 页 WYG1413-0119d.png
别子者君之嫡妻之子长子之母弟也君命为祖其子
则为大宗常有一主审昭穆之序辨亲疏之别是故百
代不迁若无子则支子为后虽七十无无主妇若殇死
则缞绖加一等以兄弟之列代之殇无为父道兄弟昭
穆同故也死皆为之齐缞其月数各随亲疏为限虽尊
虽出嫁犹不敢降也属绝则为之齐缞三月若始封君
相传则自祖始封君其支子孙皆宗太宗然则继体君
为中宗之尊支庶莫敢宗之是以命别子为宗主一宗
卷三十七 第 34a 页 WYG1413-0120a.png
奉之故曰祖者高祖也言属逮于君则就君属绝于君
则适宗子家也而说者或云君代代得立大宗或云别
子之母弟亦得为祖或云命妾子为别子其嫡妻子则
迁宗于君皆非也别子之弟子孙无贵贱皆宜宗别子
之子孙小宗一家之长也同族则宗之其服随亲疏为
比姊妹出嫁不敢降之五属断服则不宗之矣
  令
   遗令
卷三十七 第 34b 页 WYG1413-0120b.png
古不合葬明于终始之理同于无有也中古圣人改而
合之盖以别合无在更缘生以示教也自此以来大人
君子或合或否未能知生安能知死故各以已意所欲
也吾往为台郎尝以公事使过密县之邢山山上有冢
问耕父云是郑大夫祭仲或云子产之冢也遂率从者
祭而观焉其造冢居山之顶四望周达连山体南北之
正而邪东北向新郑城意不忘本也其隧道唯塞其后
而空其前不填之示藏无珍宝不取于重深也山多美
卷三十七 第 35a 页 WYG1413-0120c.png
石不用必集洧水自然之石以为冢藏贵不劳工巧而
此石不入世用也君子尚其有情小人无利可动历千
载无毁俭之致也吾去春入朝因郭氏丧亡缘陪陵旧
义自表营洛阳城东首阳之南为将来兆域而所得地
中有小山上无旧冢其高显虽未足比邢山然东奉二
陵西瞻宫阙南观伊洛北望夷叔旷然远览情之所安
也故遂表树开道为一定之制至时皆用洛水圆石开
隧道南向仪制取法于郑大夫欲以俭自完耳棺器小
卷三十七 第 35b 页 WYG1413-0120d.png
敛之事皆当称此(达一作远登耕父御览作/耕者祭作 有情作俭)
  杂文
   酒论
重酝醇醴沃土泉清甜苦无常五味相并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