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WYG0017-010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童溪易传卷十     宋 王宗传 撰
(巽下/艮上)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彖曰
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
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东坡曰器久而不用则蠹生谓之蛊人久宴溺而疾
 生之谓蛊天下久安无为而弊生之谓蛊易曰蛊事
 也夫蛊非事也以天下为无事而不事事则后有不
卷十 第 1b 页 WYG0017-0102b.png
 胜事矣此蛊之所以为事也刚上而柔下巽而止此
 合二体之材而言蛊也夫刚上艮也柔下巽也艮少
 男也男至少而居上巽长女也女虽长而在下刚柔
 上下各正其位宜若已安已治矣当是时也在下者
 有巽顺而无违忤在上者有止息而无动作则祸乱
 之萌乃生于已安已治之中遂至于败瑰而不可胜
 矣此刚上而柔下巽而止所以成蛊也虽然饬蛊之
 道不在乎他在乎上下之志交通而无壅如器欲常
卷十 第 2a 页 WYG0017-0102c.png
 用体欲常劳天下欲常事事则不弊而治矣夫上下
 之志既巳大亨则往有事乎蛊虽涉大难而亦利矣
 何往而不通乎故曰利涉大川往有事也于蛊而言
 涉大川者盖天下之深患极弊常伏于人情无所事
 事之地大川蛊之大者济天下之大难饬天下之大
 蛊非上下之志大亨其可乎且夫天道之运行往来
 推迁而至于不穷者此所谓大亨也故能终则有始
 而无愆伏之弊圣王之饬蛊也尽始终先后之道如
卷十 第 2b 页 WYG0017-0102d.png
 天之行则弊革而患除矣故有取于先甲三日后甲
 三日之说夫甲者数之始也于其造事之始也反复
 思虑蕲以善其始此先甲三日之谓也于其既造事
 之后也则反复思虑蕲以善其终此后甲三日之谓
 也程曰先甲谓先于此究其所以然也后甲谓后于
 此虑其将然也一日二日至于三日言虑之深推之
 远也究其所以然则知救之之道虑其将然则知备
 之之方善救则前弊可革善备则后利可久此古之
卷十 第 3a 页 WYG0017-0103a.png
 圣王所以新天下而垂后世也然则饬蛊之道固人
 事也而天理实在是矣何谓天理曰其所以终而有
 始行而不穷者是也夫惟不穷是故无弊此蛊之卦
 德所以贵于元亨欤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山之为物以止静为体风之为物以散动为用夫以
 山之止静宜若无事矣而下有风则草木为之挠乱
 坎窍为之叫号则又有事焉此有事生于无事之地
卷十 第 3b 页 WYG0017-0103b.png
 者然也故为蛊之象君子以为天下之事常伏于无
 事之地也故平时暇日其于民也务振作其气使之
 力其所谓相生相养之道而无废惰自安之人其在
 巳者务涵养其德使之日新又新而无逸豫自止之
 意则君子之所事孰有大于此二者中庸曰成物智
 也成已仁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蛊之君
 子其知合内外之道而尽时措之宜乎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象曰干父之蛊意
卷十 第 4a 页 WYG0017-0103c.png
承考也
 东坡曰蛊之灾非一日之故也必世而后见故爻皆
 以父子言之明父养其疾至子而发也朱翊善曰蛊
 之患非一世譬如人嗜酒色饵金石传气于子孙者
 溃为痈疽死与不死在治之如何耳秦皇汉武穷兵
 黩武一也秦亡而汉存者始皇无子而武皇有以干
 之故也姑以武昭之事言之孝昭以八岁即皇帝位
 承武帝彫弊之后此正蛊之初而以六之柔弱之才
卷十 第 4b 页 WYG0017-0103d.png
 居之也其元年则遣使者行郡国举贤良问疾苦其
 二年则遣使者赈贷贫民其六年则采贤良文学之
 议罢盐铁㩁酤元平之元年又诏罢不急官减外徭
 减口赋钱凡此皆因武帝既弊之事而力干之也武
 皇得不与始皇同科者赖有此子尔故曰考无咎曰
 考云者谓得其所以有终之道也向使武皇非有孝
 昭则大汉之业其能复存而有终矣乎天下万世之
 议其萃于武皇矣乌得无咎厉终吉者夫以柔弱之
卷十 第 5a 页 WYG0017-0104a.png
 才当干父之初苟不日怀兢畏自危自厉如恐不胜
 则迨其终也安能吉乎故当此之初必以危厉自警
 终乃获吉也夫以意而承考与事事而承考不同也
 事有可否理有是非故时有损益不可以尽承之也
 于其所不便者量其可否度其是非从而行止之而
 不失乎损益之宜此其子道也若事事承之以为孝
 此则六四裕父之蛊而非所谓干蛊者也此岂特厥
 考之咎欤其咎抑有归矣
卷十 第 5b 页 WYG0017-0104b.png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二阴位也而属内卦之中体九阳德也而居内卦之
 中位则以刚明之才而干内庭之事之象也故曰干
 母之蛊夫干父之蛊易干母之蛊难父与母人子之
 所尊而敬亲而爱之所在也固宜遵命从令之不暇
 然以王季为父以太任为母则为文王者可以无忧
 其或作之于前者未能无后日之弊则承之于后者
 可无果敢救弊之道欤又况至难干者母之蛊也将
卷十 第 6a 页 WYG0017-0104c.png
 以干之使之不违乎道果无其术乎九二实巽之体
 也九虽刚也而其体性则顺巽也巽以入之从容辅
 导以驯诱之渐反其恶以之于善使其势不激而力
 无劳焉则无矫拂伤恩之害故曰不可贞以言非直
 正之也亦非不正之也优游不迫使之身正而事治
 若出于自然而非矫拂迫促之也故曰得中道也鲁
 庄公之有威仪技艺也然而不能防闲文姜故诗人
 为之赋猗嗟也其卒章曰四矢反兮以禦乱兮盖其
卷十 第 6b 页 WYG0017-0104d.png
 不及中道也郑庄公以叔段之故也遂寘武姜于城
 颍而誓之而激颍考叔之肉諌而公亦曰尔有母遗
 伊我独无盖伤其过于中道也然则干母之蛊欲其
 不失正又欲其不可直以正之非九二之得中道不
 可也君子之事君其当阃密之寄也亦然尽其道者
 则唐之魏郑公是也故太宗忘其正直而反以为妩
 媚焉可不谓之善干其蛊矣乎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
卷十 第 7a 页 WYG0017-0105a.png

 九三之才视二为刚过而不中矣然此乃干父之蛊
 用力之地不得不然也昔者曾子问于孔子曰敢问
 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天
 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
 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
 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
卷十 第 7b 页 WYG0017-0105b.png
 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
 孝乎九三之刚过父之争子也其事父也不从其令
 而以争事焉此小有悔也然其争也所以免父于不
 义也谓之非孝可乎此君子之所予也故曰无大咎
 三下体之终也故又曰终无咎也然则小有悔者九
 三之不获已而终无咎者九三之所愿欲也欤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昔者尝读太史迁史记至秦本记而知始皇之所以
卷十 第 8a 页 WYG0017-0105c.png
 失者盖不胜计也末年以游豫之失遂亡厥躯而骊
 山阿房之役民不堪命在后之似所宜鉴而惩之也
 胡亥今日即位明日与赵高谋曰先帝循行郡县以
 示威强服海内今宴然不巡行即见弱矣乃东行郡
 县至会稽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
 以彰先帝成功盛德还至咸阳又曰先帝谓咸阳朝
 廷小故营阿房今释阿房弗就则是彰先帝举事过
 也其令复作阿房宫如始皇计呜呼此蛊之六四所
卷十 第 8b 页 WYG0017-0105d.png
 谓裕父之蛊也夫当斯时也不能干其蛊而增裕之
 何也太史迁曰胡亥极愚骊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
 前策又称诵其言曰凡所以为贵天下者肆意极欲
 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呜呼彼以罢先君之所为之
 为失也而不知裕父之蛊之未为得也夫始皇成功
 盛德何在而举事之过正在巡行与营筑也今而刻
 所立石复营阿房乃所以益彰其过也岂能少损其
 过之万一欤其视初之意承考也殆异也此无他六
卷十 第 9a 页 WYG0017-0106a.png
 阴也四亦阴也阴暗而无睹此史迁所谓极愚也故
 曰往见吝又曰往未得也谓其以阴暗无睹之才凡
 有所往皆见鄙吝于人有失而无得不然何以有极
 愚之谥欤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夫君子之创业垂统以贻诸后人也未必有弊也亦
 未必无弊也在乎继之者善与不善如何尔且以有
 周论之文王武王之谟烈所以启佑后人也在书既
卷十 第 9b 页 WYG0017-0106b.png
 曰咸以正罔缺矣何蛊弊之云乎其或继之者宜若
 无所事矣而大雅之誉成王也则有凫鹥之什焉而
 曰太平君子能持盈守成也盖曰盈而不持成而不
 守则倾覆随至何太平之云乎以太平君子誉之为
 未足也而又继之以假乐之嘉焉其首章曰假乐君
 子显显令德以假乐君子誉之为未足也而又继之
 以卷阿之作焉卷阿之二章曰岂弟君子俾尔弥尔
 性似先公酋矣夫大雅之誉成王亦云足矣而于最
卷十 第 10a 页 WYG0017-0106c.png
 后卷阿之作则有及于似先公酋矣云者岂非文武
 之谟烈其能以似以续者其在成王乎若然则君子
 之创业垂统以贻诸后人未必有弊也亦未必无弊
 也又得君子如成王者从而承之以其能持盈守成
 也则曰太平之君子以其能宜民宜人也则又曰假
 乐君子以其能求贤用吉士也则又曰岂弟君子夫
 何修而有是誉也哉盖曰有是实则有是誉随之矣
 夫以成王之所谓是实者何也曰持盈守成也曰宜
卷十 第 10b 页 WYG0017-0106d.png
 民宜人也曰求贤用吉士也以六五之象所谓干父
 用誉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九以刚明之才处蛊之终事之外也故此爻独不以
 蛊言而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夫古之人固有功成
 身退知足不辱而处事之外者亦有怀才抱德不偶
 于时而处事之外者亦有洁介自守无意于斯世而
 处事之外者是三槩者其志各不同而其不事王侯
卷十 第 11a 页 WYG0017-0107a.png
 高尚其事则一也功成身退知足不辱而处事之外
 者若伊尹所谓臣无以宠利居成功是也怀才抱德
 不偶于时而处事之外者若孟子所谓我无官守言
 责进退有馀裕是也介洁自守而无意于斯世而处
 事之外者若齐国羊裘男子不屑于谏议而老死于
 富春者是也然则象之所谓志可则也其将奚则欤
 曰伊周孔孟之道时中之道也则之可也富春之道
 时中乎则之过也昔范文正公尝以此爻子富春矣
卷十 第 11b 页 WYG0017-0107b.png
 而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又曰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而君子之论则曰子之可也则之过也
(兑下/坤上)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彖曰临刚浸而
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
凶消不久也
 临有二义以爻之刚柔言之则以浸长之刚而临乎
 浸消之柔以位之上下言之则以在上之位而临夫
 在下者序卦曰临者大也此指浸长之刚以临夫柔
卷十 第 12a 页 WYG0017-0107c.png
 而言也六五曰大君之宜此指在上之位而临夫下
 而言也以刚临柔消长之序然也故君子不可以不
 知天以上临下统属之道然也君子不可以不知人
 知天知人则知尽人以事天而临之义得矣故夫卦
 之所以为临者以二阳刚浸长于下位也故曰刚浸
 而长其在爻则初九九二是也浸渐也一气不顿进
 故一阳而为复而后二阳而为临也夫阳刚之长也
 有渐而不暴则以和悦不忤为德而群阴顺之亦不
卷十 第 12b 页 WYG0017-0107d.png
 相拒违也故曰说而顺其在卦则兑说而坤顺是也
 兑之性既说而二之刚又中此刚之所以不暴也以
 刚中之德而上应乎柔中之主则可以赞成有临之
 治矣故曰刚中而应此又在爻则九二之于六五是
 也夫循天理之自然而无容伪之谓正天之道固难
 名也然可以一言尽者曰正是也刚之浸而长也说
 而无不顺也刚之中而有所应也此所谓循天理之
 自然而无容伪之谓也临之所以能大亨者以是故
卷十 第 13a 页 WYG0017-0108a.png
 也故卦之德曰元亨利贞而彖释之曰大亨以正天
 之道也不知大亨以正为天之道而或以人伪参焉
 则刚之长也必以有渐不暴之为非惬吾意欲人之
 已顺也而已乃不能先以顺刚而每过乎中也则反
 咎乎人之不我应呜呼如此而欲大亨可乎夫以二
 阳浸长未遽消也而易为君子谋则又虑之深而防
 之早故于方长之日也而豫以警之曰至于八月有
 凶盖阳生于复长于临阴生于姤长于遁遁者临之
卷十 第 13b 页 WYG0017-0108b.png
 反也其在月建则自子至未凡八月而二阴长君子
 之道实于此时而消焉故曰有凶夫阴阳相为消长
 循环而不穷盖亦理之固然也而易于此必预以警
 之者无他也于其方长之时而告之以将消之理则
 庶乎其知所戒也故曰消不久也朱翊善曰临在复
 泰之中方长而诫之不俟乎极也故尧舜禹三圣人
 相戒必于临民之初过此而无及也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卷十 第 14a 页 WYG0017-0108c.png
 泽上有地地临泽也地临乎泽非徒临之也而以容
 而保之也夫地临乎泽乃所以容保乎泽则泽有所
 恃无流离放溢之虞而有泮涣瀜洄之适矣此泽所
 以钟莫说之性也君子之于民也亦然非徒临之也
 乃所以容而保之使之恃夫我以有得居有渐濡之
 益而心有理义之说也夫渐濡之益理义之说其气
 味深长不可遽已也此所谓无穷之教也教而不思
 有所谓无穷之味焉则人易厌矣此非所可说也然
卷十 第 14b 页 WYG0017-0108d.png
 无穷也又生于无疆容保之道不能有是无疆则教
 亦不能有是无穷也无穷泽之不竭也无疆地之博
 厚也君子之渐濡夫民也如泽之不竭焉故曰教思
 无穷君子之容保乎民也如地之博厚焉故曰容保
 民无疆然则无穷之与无疆其亦相为长久也欤此
 临之要学也
初九咸临贞吉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初九九二当刚浸而长之时皆以阳而应阴自内而
卷十 第 15a 页 WYG0017-0109a.png
 感外所谓以刚而临柔者也故均谓之咸临咸感也
 阴阳之气相感而相应故也初九当君子道长之初
 所居者正位所行者正道而所与相感而相应者又
 皆履正之人当此之时行正莫吉焉故曰贞吉盖四
 与初居相应之地皆以正相与而其势又足以援初
 故初之志得以行其正于此时也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临之为卦在此一爻也夫九二之在临刚德之长也
卷十 第 15b 页 WYG0017-0109b.png
 刚于此时而浸长之势方骎骎焉然刚虽浸长也比
 之众阴其势未敌九二以方长之刚而临众阴众阴
 未遽顺命也当是时也为二之计则奈何曰亦如初
 九之于六四以咸临之可也以咸临之则咸感之道
 无所不通故六五吾应也还以柔中而应乎我六三
 吾同体也说极知忧而不忌嫌乎我上六与吾虽非
 应也又非吾同体也亦必有在内之志而顺乎我矣
 如是则九二之咸为临也施之于吾应而吉施之于
卷十 第 16a 页 WYG0017-0109c.png
 非吾应而亦无不利施之于吾同体而吉施之于非
 吾同体而亦无不利又何未顺命之云乎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
忧之咎不长也
 六三兑之主也以阴柔之才媚说之性下临二刚徒
 以媚说乎同体为事而巳非所宜也故曰甘临无攸
 利夫二刚之长虽曰以渐然刚上变已特旦暮事尔
 徒事媚说彼二刚者岂以其媚说之故而已其长邪
卷十 第 16b 页 WYG0017-0109d.png
 其不见受必矣刚不受媚说则三之技必穷故说极
 而忧生焉虽然刚上变已此三之忧也小人之弃而
 君子之归其所获又大矣岂不能补其前愆邪故曰
 既忧之无咎象曰咎不长也则刚上变已特旦暮事
 尔此易开小人迁善之门而速之入也
六四至临无咎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六四坤体也其曰至临则坤之所谓至哉之至也夫
 临以上临下之谓也阴之下体刚浸而长则以刚临
卷十 第 17a 页 WYG0017-0110a.png
 柔至四则释下体而以上临下也虽然其所以临下
 亦未大有所隔绝也其与下体至相亲故也故曰至
 临以言上下二体莫亲于此也夫四以六居之其与
 初正相应之地也初九之刚其所以浸长而为二也
 四与有力焉盖以谦虚无我而援乎下使下之刚得
 以浸而长则在四宁有过欤故易于此以无咎与之
 象曰位当也则以六居四之谓也或曰六四正也不
 曰位正当也而曰位当也何也曰当临之时大亨以
卷十 第 17b 页 WYG0017-0110b.png
 正大者之事也故不以正予阴也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五君位也在临则所谓君临也然当刚长之时未至
 于刚而亦不纯乎柔柔而履刚而又居中刚柔之得
 中也夫当临之时以刚柔之中而临乎下所谓知柔
 知刚者也故曰知临六五居君临之位凡所谓柔与
 刚者皆属乎有德之下故曰大君临以刚阳为大至
 五亦曰大君云者谓其以上临下而居大宝之位故
卷十 第 18a 页 WYG0017-0110c.png
 也当是时也处此位也纯以柔临之则不可欲以刚
 临之则时势之所未至故其所宜者莫宜乎刚柔之
 得中也夫惟居刚而用柔则在下之刚阳其情有以
 上通吾不忌其长也而从而应之则有临下之治不
 劳而成矣是能居中以有临而又以刚柔之中而行
 之也皋陶之称舜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
 何谓舜罔愆之德亦曰刚柔之中而行之之谓也然
 则所谓简与宽云者居刚而用柔之道也故在舜则
卷十 第 18b 页 WYG0017-0110d.png
 曰罔愆而在六五则曰宜又曰行中之谓也
上六敦临吉无咎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经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上六坤之极也敦厚之德
 则亦莫极乎此也以此为临夫岂有一毫嫌嫉介乎
 其心哉想其乐道从善之诚虽隔宇宙异古今而有
 向慕之志曾不少减也而况同是临之时乎夫临之
 刚浸而长初九九二实在内也而上六之志则有向
 慕而无拂逆此非敦厚其德无有忌嫉而能至是乎
卷十 第 19a 页 WYG0017-0111a.png
 故易于此以吉予之犹之曰上六无忌嫉之心而有
 敦厚之德此吉德之君子也夫舜有天下选于众举
 皋陶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皋伊之进曾何预于
 孔门之子夏也而樊迟见夫子而问智犹不达其举
 直错枉之义而复有问于子夏子夏乃援皋伊而语
 之此所谓隔宇宙异古今而向慕之诚曾不少减也
 而况上六之于九二同是临之时乎其曰志在内也
 宜矣
卷十 第 19b 页 WYG0017-0111b.png
(坤下/巽上)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彖曰大观在上顺而
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昔者尝与先友阮龄元肤议易元肤曰观之卦名音
 官邪官涣反邪子曰如王辅嗣朱子发所释皆云观
 盥而不荐则音官也如胡益之程正叔则取为观于
 下之义则官涣反也以陆德明释文考之于观之卦
卷十 第 20a 页 WYG0017-0111c.png
 名则曰官涣反是也又曰观盥而不荐风行地上观
 与注家释六二所谓处大观之时不能大观广鉴亦
 音官又曰王肃亦以大观在上为音官徐本云中正
 以观天下惟此一字作官涣反夫易中发卦之辞其
 义例亦有二而已矣如泰如随如豫之类则于立卦
 立名之后方举其义曰小往大来曰利建侯行师曰
 元亨利贞如履虎尾如否之匪人如同人于野之类
 则就卦名而设义不复有所閒断也观盥而不荐亦
卷十 第 20b 页 WYG0017-0111d.png
 此例也所谓观盥而不观荐是也夫事神之礼亦岂
 有盥而不荐之理第观盥而不观荐犹夫子所谓禘
 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意也盖取其精诚之至
 在诚而不在物故也故尝谓观盥而不观荐之义为
 长元肤曰子之言然夫观之为卦二阳在上而下为
 四阴之所观然上九又居一卦之外则所谓大观在
 上居中而履正者惟九五也观天观民观我无所不
 用其观焉此所谓大观也故先儒有广鉴之义其视
卷十 第 21a 页 WYG0017-0112a.png
 初之童观二之窥观夫岂相千万而已哉此指九五
 一爻以言观也顺而巽则合坤巽二体以取义也中
 正以观天下此又言九五之德足以观示天下而然
 也徐本云惟此一字作官涣反是也夫万物有自然
 之理大观在上岂能违是乎亦不过顺万物之自然
 而巽以行之云尔庄周曰圣人观于天而不助则顺
 而巽云者不助之谓也夫惟不助故无偏无陂无反
 无侧以此道而建极于上使凡厥庶民皆惟皇作极
卷十 第 21b 页 WYG0017-0112b.png
 而后已此所谓中正以观天下也夫宗庙之礼所以
 致敬也散斋七日致斋三日祭之初迎尸入庙天子
 洗手而后酌酒献尸尸得酒灌地而祭以求神三献
 而荐腥五献而荐熟则盥者洗手之时而未灌之初
 也其精诚之至其在此时可知矣观盥者当此之时
 有得于其所谓精诚之至则其孚诚亦有见于颙然
 而观感之际矣此以诚感诚之道也岂有得之观感
 而不化其诚矣乎若至于荐也则三献五献礼文繁
卷十 第 22a 页 WYG0017-0112c.png
 数虽强有力者亦不能无倦惰之容此夫子所谓吾
 不欲观也然则下之观上也在诚而不在物其为道
 岂不甚简而不烦矣天下之所观者圣人也而圣人
 之所观者天也圣人何取于天哉以其不言之教见
 于四时之自行而无有差忒此所谓神道也神即诚
 也体于心而谓之诚妙于物则谓之神一物也圣人
 之设教于人舍天何观焉其能使下观而化则不言
 之教寓于始盥之时此所谓神道也其曰天下服者
卷十 第 22b 页 WYG0017-0112d.png
 非服圣人也服夫神也或曰昔者夫子尝欲无言子
 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
 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夫何言之教其在圣门如
 子贡者犹有所未悟今而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
 下服何也曰服有二有知而服之者有不知而服之
 者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此不知而服之者也如
 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此知而服之者也子贡曰子如
 不言小子何述焉此一子贡也又曰夫子之言性与
卷十 第 23a 页 WYG0017-0113a.png
 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此又一子贡也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风行地上披拂鼓舞无所不暨有游历周览之义故
 为观之象夫省方之礼所以观民也观民则教之所
 由设也其在虞舜之时则当嗣位之初岁二月东巡
 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
 于西岳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各觐其方之后
 协其时日同其器数修其礼物自此以往则五载一
卷十 第 23b 页 WYG0017-0113b.png
 巡守群后四朝其在周官则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
 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
 陟夫先王省方之礼非固为是烦扰也以谓不如是
 则无以观览夫民俗而施设其教条也孟子曰昔者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
 放于琅琊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
 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诸
 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
卷十 第 24a 页 WYG0017-0113c.png
 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
 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夫由晏子之言则先王之观亦不过曰省耕省敛以
 为补助之政云尔故曰为诸侯度此观民设教之大
 旨也其在后世则不然故流连荒亡如秦皇之出游
 汉武之行幸徒为是烦扰而无补于海内之万一矣
 故曰为诸侯忧其视先王观民设教之意不亦远乎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卷十 第 24b 页 WYG0017-0113d.png
 当观之时大观在上以中正之德为天下之所观初
 远于五在六爻之下而以阴眇之才居之则童然识
 见之无取也故曰童观夫童然识见之无取则小人
 之道也无责焉尔矣故曰小人无咎若君子而然也
 则可少矣故曰君子吝以言当大观在上之时不可
 以无所观也
六二窥观利女贞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六二以阴柔之才居坤之正位其与九五正相应之
卷十 第 25a 页 WYG0017-0114a.png
 地也然以阴柔暗弱之才上观九五未必能尽见之
 也故曰窥观如所谓窥豹之一班是也夫女子之贞
 盖不务乎外观也家人曰无攸遂在中馈诗曰无非
 无仪惟酒食是议此女子之贞也盖知有内事而不
 知是外观故也故曰窥观利女贞若夫当观之时处
 大臣之位而与九五居相应之地不能尽见刚中正
 大之道而以女子之贞为贞则是长孙无忌辈之事
 太宗也昔唐太宗尝谓无忌等曰朕欲自闻其失公
卷十 第 25b 页 WYG0017-0114b.png
 等宜直言无隐无忌等曰陛下无失他日又问无忌
 等曰人苦不自知其过卿等可为朕明言之无忌等
 又曰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将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
 言夫居大臣之位当观之时其他无所见也而务以
 女子之贞为贞焉陋哉斯见也故曰窥观女贞亦可
 丑也
六三观我生进退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我生云者吾身之动作施为者所谓自内而达诸外
卷十 第 26a 页 WYG0017-0114c.png
 者是也六三当观之时处下卦之上则进也处上卦
 之下则又退也处进退之两閒则宜谁从曰进退者
 时也可以进者可以退者我也反观吾之动作施为
 者如何而后决其进退可也何也以六居三吾之所
 谓自内而达诸外者未能深满吾意故也何也不正
 故也夫六三容有未能深满吾意者而能观我生以
 决其进退何也曰三坤顺之极也处坤顺之极故能
 以至顺之性顺时以进退也夫惟能顺时以进退此
卷十 第 26b 页 WYG0017-0114d.png
 所以未失乎进退之道也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观以远为晦以近为明故观之众阴上观诸五惟四
 为最近焉惟其最近而且体巽以居正得君之深者
 也以五之所以显设而藻饰者在四无不历历而亲
 见之故曰观国之光当是时也若不以宾于王为利
 昧于观者也程曰古者有贤德之人则人君宾礼之
 故士之仕进于王朝则谓之宾尚志尚也当此之时
卷十 第 27a 页 WYG0017-0115a.png
 其所志尚以宾于王为利故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昔汤之三聘伊尹也尹乃幡然而改曰岂若吾身亲
 见之哉谓与乐尧舜之道于异世不若吾身亲见尧
 舜之君之为乐也则六四之观国之光是也孟子曰
 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则尹也得
 君如此向使其初无幡然之志而不以宾于王为利
 焉此岂尹之所观也欤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卷十 第 27b 页 WYG0017-0115b.png
 书之周诰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今
 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书之所谓大监
 即九五之大观也夫监之水则徒见其形监之民则
 凡吾身之动作施为其见诸民者历历可覆矣故一
 嚬一笑系人情之休戚一举一措为天下之安危人
 情之休天下之安则是吾之所以出乎身加乎民者
 得其道也人情之戚天下之危则是吾之所以出乎
 身加乎民者失其道也中庸曰君子之道本诸身徵
卷十 第 28a 页 WYG0017-0115c.png
 诸庶民然当观之时大观在上可不观诸民以察已
 乎此九五之观我生必于其民而观之也王辅嗣所
 谓观民之俗以察已道是也君子无咎者夫尧舜率
 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当
 观之时尧舜在上则君子之化行桀纣在上则君子
 之化息故当此之时人君之动作施为行于上而效
 于下者必君子而后无咎不然则人心一讹民俗一
 坏不可复理矣能无咎乎九五中正以观天下君子
卷十 第 28b 页 WYG0017-0115d.png
 之在上也故曰君子无咎然必云尔者警之也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观以二阳在上而下为众阴之所观九五居中履正
 故为观之主上九以圣人之德处一卦之外而当观
 民之极其将何所取义乎曰以圣人之德处一卦之
 外而当观民之极此所谓省方观民之圣人也夫古
 者以人情之未叶民俗之未一而民隐之未究也故
 其志亦为之未平而有省方巡狩之礼所以恊其时
卷十 第 29a 页 WYG0017-0116a.png
 日正其器数修其礼物又如晏子所谓省耕省敛而
 救其所谓补助之政凡以一民俗求民瘼而协民情
 也此之谓其生谓天下人之动作施为者而周览洞
 究其利害休戚者而为之兴去也及后世则不然巡
 行游幸止为游观之象而流连荒亡劳动骚扰冤苦
 失职者无告而万乘千骑所至徒有供亿之苦此无
 他知有一身之乐而不知以万民为忧故也庸免天
 下万世之议乎故处观其生之任亦必君子而后无
卷十 第 29b 页 WYG0017-0116b.png
 咎何者君子之志不以一身为乐而以万民为忧故
 也使其以一身为乐则无有所谓未平之志者矣
 
 
 
 
 
 童溪易传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