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三宋陳振孫
  春秋
春秋一卷
 每事一行廣徳軍所刋古監本
春秋一卷
 朱熹所刻於臨漳四經之一其於春秋獨無論著惟以左氏經文刻之
春秋古經一卷
 禮部侍郎眉山李燾仁父所述
春秋左氏傳三十卷
 自昔相傳以為左丘明撰其好惡聖人同者也而其末記晉知伯反䘮於韓魏獲麟後二十八年去孔子没亦二十六年不應年少後亡如此又其書稱虞不臘矣見於甞酎及秦庶長戰國後制故疑非孔子所稱左丘明别是一人史官者其釋經義例雖未盡當理而具得當時事實則二傳之比也
春秋公羊傳十二卷
 齊人公羊髙稱受經子夏傳子至元孫夀漢景帝時乃與弟子胡母子都著於竹帛董仲舒亦傳之說題辭云傳我書者公羊髙也此亦傅㑹之言蓋鄭康成亦有公羊善讖之說徃徃讖文者多宗之
春秋榖梁十二卷
 魯人榖梁一名字元始亦稱子夏弟子荀卿申公蔡千秋江翁五傳宣帝好之遂盛行於世
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
 鎮南大將軍京兆杜預撰其述作之意序文詳之矣専修丘明之傳以釋經後世以為左氏忠臣者也其弊或棄經而信傳於傳則忠矣如經何
春秋釋例十五卷
 杜預既為集解别集諸例地名譜第厯數
 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唐劉蕡為之序
春秋公羊傳解詁十二卷
 漢司空掾任城何休卲公撰休為太傅陳蕃敗坐禁錮作解覃思不窺門十七年又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廢疾黨禁解拜議郎終諌議大夫其書多引讖緯其所黜周王魯變周文從殷質之類公羊無明文盖為其學者相承有此說也三科九㫖具疏
春秋榖梁傳集十二卷
 晉豫章太守順陽范寗武子甞謂王何之罪深於桀紂著論以排之仕為中書侍郎其甥王國寶憚之乃相驅扇因求外補抵罪赦免以為春秋榖梁氏無善釋故為注解其序云升平之未先君稅駕於吳帥門生故吏兄弟子姪研講六籍三傳父汪為徐兗二州北伐失利屏居吳郡時也之後始成此書所集諸家之說皆記姓名其稱何休曰及鄭君之者所謂發墨起廢疾也稱卲曰者從弟也稱泰曰雍曰凱曰者其諸子也范晷孫晷良吏傳自至泰五世皆顯於時父子祖孫同訓經傳行於後世可謂盛矣泰之子蔚宗亦著後漢書以不誅死其家始亡
三傳釋文八卷
 唐陸徳明
春秋左氏傳正義三十六卷
 唐孔穎達等撰自晉宋傳杜學義疏者有沈文阿蘇寛劉炫沈氏義例麤可經傳極疎蘇氏不體本文惟攻賈服劉炫好規杜失比諸義疏猶有可觀今據以為本其有疎漏以沈氏補焉
春秋公羊傳三十卷
 不著撰名氏唐志亦不載廣川藏書志云世傳徐彦不知何據然亦不能知其定出何代意其在貞元長慶後也景徳中侍講邢昺校定傳之
春秋榖梁傳疏十二卷
 唐國子四門助敎楊士勛國語二十一卷
 自班固志蓺文有國語二十一篇左丘明所著至今春秋並行號為外傳今攷二書相出入而事辭或多異同文體不類意必非出一人之手也司馬子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又似不知所謂唐啖助亦甞辨之(案晁公武讀書志云班固藝文志國語二十一篇隋志二十二卷唐志二十一卷今書篇次漢志同盖厯代儒者析簡併篇互有損益不足疑也)
 啖助姓名(隨齋批注)國語二十一卷
 吳尚書僕射侍中吳郡韋昭撰采鄭衆賈逵虞翻唐固五家為之注子正孫皓以忤㫖誅死吳志避晉諱作韋曜國語補音三卷
 丞相安陸宋庠公序以先未有為國語音近世傳舊音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唐人簡陋不足名書因而廣之悉以陸徳明釋文為主所不載則附益
春秋繁露十七卷
 膠西廣川董仲舒撰案隋唐及國史志卷皆十七崇文總目凡八十二篇館閣書目十卷萍鄉所刻亦財三十七篇今乃樓攻媿得潘景憲本卷篇皆與前志合然亦非當時本書也先儒疑辨詳矣其最可疑本傳載所著書百餘篇清明竹林繁露玉杯之屬今總名繁露玉杯竹林則皆其篇名此決非其本真通典御覽所引皆今書所無者尤可疑也然古書存於世者希矣姑以傳疑存之可也又有寫本十八卷但有七十九篇攷其篇次皆合但前本楚莊王第一卷首而此乃在卷末别為一卷前本雖八十三篇闕文三實七十九篇
左氏膏肓十卷
公元800年
 何休公羊墨守三書鄭康成鍼膏起廢發墨守以排之休見之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今其書多不存范寗榖梁集解載休之說而鄭君釋之當是所謂起廢疾者今此書並存二家言意後人所録館閣書目闕第七卷今本亦正闕宣公而於第六卷分文十六年以後為第七卷並合之其十卷止於昭公亦闕定哀固非全書也而錯誤未可未有他本可正
汲冢一卷
 汲郡魏安釐王所得古簡杜預得其紀年知為魏國史記以攷證春秋别有一卷純集疏左氏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義皆與左傳同名曰師似是鈔集人名也今此書首叙周及諸國世系又論分野律吕為圖又雜録諡法卦變杜預所言純集卜筮不同似非當時本書
春秋集傳纂例十卷辨疑七卷
公元775年
 唐給事中吳郡陸質伯淳撰初潤州丹陽主簿趙郡啖助叔佐春秋洋州刺史河東趙匡伯循從助及伯循傳其學助攷三傳舍短取長又集前賢注釋補以己意為集傳集注又撮其綱目為統例助卒與其子異繕録以詣伯循損益隨而纂㑹之大歴乙卯歲書成本名憲宗改焉故其書但題陸淳助之學以為左氏叙事雖多解意少公傳經密於左氏至趙陸則直謂左氏淺于公榖誣謬實繁皆孔門後之門人但公榖守經左氏通史其體異爾丘明夫子以前賢人史佚遲任之流焚書之後學者見傳及國語俱題左氏遂引以為丘明且左傳國語文不倫叙事多乖定非一人所為也蓋左氏廣集諸國之史以解春秋子弟門人見事迹多不入傳或復不同故各隨國編之以廣異聞自古豈止一丘明姓左乎案漢儒以來春秋者惟宗三傳三傳之外卓然有見千載之後者自啖氏始不可没也唐志有集注二十卷不存然纂例辨疑中大畧具矣又有微旨二卷未見梁陸澄七世孫仕通顯王叔文憲宗東宫㑹卒不及然則其與不通春秋之義者相去無幾
春秋折衷三十卷
 江西觀察判官廬陵陳岳撰以三傳異義折衷是非而斷於一岳唐末十上春官晚乃辟江西從事
春秋加減一卷
公元818年
 稱元和十三年國子監奉勅不著人校定偏旁及文多寡五經文字類此作小䙡冊才十餘板前有睿思殿書籍印末稱臣校正承平時禁中書不知何為流落在此
春秋名號歸一二卷(案原本不著卷與宋史藝文志同今據文獻通攷補書)
 偽蜀馮繼先撰凡左傳所載君臣名氏字諡互見錯出故為此圖一之周一魯二齊三晉四楚五鄭六衛七秦八宋九陳十蔡十一曹十二吳十三邾十四杞十五十六滕十七薛十八許十九雜小國二十
春秋二十國年表一卷(案解題自周而下所列止十八國盖有脱字)
 不知何人作周而下次以魯蔡曹衛滕晉鄭齊秦楚宋杞陳吳邾莒薛小邾按館閣書目有年二卷元豐中楊彦齡撰自周之外凡十三國仍總記蠻夷戎狄之事又按董氏藏書年表撰人周至吳越十國又有附庸國别為表凡征伐朝覲㑹同
 書今此表止記即位及卒皆非二家書也
春秋尊王發㣲十五卷
 國子監直講平陽孫明復明復太山之陽以春秋教授不惑傳注不為曲說真切簡易於諸大夫功罪攷時盛衰推見王道治亂得於經為多石介而下師事歐陽文忠為作墓誌潁川常秩譏之曰明復春秋商鞅之法謂其失于刻也
春秋口義五卷
 胡翼之撰至宣十二年而止戴岷隱湖學甞續之不傳
春秋十卷權衡十七卷意林一卷說例一卷(案宋史藝文志春秋十五卷權衡十七卷說例十一卷意林二卷文獻通攷亦謂春秋權衡意林三書三十四卷此本篇目疑有脱誤)
 集賢院學士清江劉敞原父撰始為權衡以平三家得失然後衆說斷以己意而為之傳傳所不盡者見之意林其傳用公榖文體說例凡四十九條
春秋經社要義六卷
 龍圖閣學士髙郵孫覺莘老胡安定游門
 弟子千數别其老成者為經社最少儼然其間衆皆推服殆其時所作也
春秋經解十五卷
 孫覺撰其自序三家之說榖梁最為精深以為本雜取二傳及諸儒之說長者從之其所未安則以所聞安定先生者斷之楊龜山之後海陵周茂振跋云先君春秋孫先生甞言王荆公初欲釋春秋以行於天下莘老之書已出一見而忌之自知不復能出其右遂詆聖經而廢之曰此斷爛朝報也不列於學官不用貢舉
春秋皇綱五卷明例隱括一卷
 太常博士王哲撰至和中館閣書目通義十二卷未見
春秋㑹義二十六卷
 郷貢進士江陽杜諤獻可撰自三傳啖趙諸儒迄於孫氏經社凡三十餘家集而繫之時述以己意有任貫者為之序嘉祐中人也
春秋二卷
 程頤撰畧舉大義不盡為說襄昭後尤畧序文
公元1057年
 寧二年所作盖其晚年
左氏一卷
 專辨左氏六國時人明驗十有一事王安石撰實非也
春秋邦典二卷
 唐既濟潛亨撰(案原本脱濟字今據宋史藝文志增入)質肅之姪自號真淡翁與其子愗問答為此鄒道鄉為之序
左氏鼓吹一卷
 彭門元緒
春秋集傳十二卷
 蘇轍撰專本左氏不得已乃取二傳啖趙蓋以一時談經不復信史失事實故也
春秋十二卷
 劉絢質夫二程門人其師亟稱之所解明簡切
春秋得法志例論三十卷
 蜀州晉原主簿遂寧馮正符信道撰其父堯民希元為鄉先生(案堯民原本誤作先民今據文獻通攷改正)正符三上禮部不第教授梓遂十年著此書及詩易論語何郯首以其春秋論上之熙寧末中丞鄧綰薦之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王安石待之厚其書首王魯素王之說及杜預三體五例何休三科九㫖怪妄穿鑿正論
春秋後傳二十卷補遺一卷
 陸佃補遺者其子宰所作也宰字元鈞游之父
春秋列國諸臣傳五十一卷
 賢良眉山王當子思元祐中復制科嘗以蘇軾薦(案文獻通攷作以蘇轍薦)試六論首選廷對切直或欲黜之宣仁后曰以直言取士不可以直言棄此仁宗故事也乃置下第堂除簿尉所傳諸臣皆本左氏有見於他書者則附其末繫之以贊諸贊論純正文辭簡古經傳亦多所發明
春秋通訓十六卷五禮例宗十卷
 直秘閣吳興張大亨嘉父撰其自序言少聞春秋趙郡和仲先生某初蓋嘗作例宗論立例之大要先生曰此書自有妙用學者罕能領㑹多求之繩約中廼近法家者流苛細繳繞亦何用惟丘明識其用然不肯盡談㣲見端兆使學者自得之予從事斯語十有餘年始得其彷彿通訓作所謂去例以求經畧㣲文而視大體者也東坡一字和仲所謂趙郡和仲東坡乎然例宗攷究未為詳洽
春秋十二卷三十卷三十卷(案宋史藝文志春秋二十卷)
 葉夢得撰各有序其序讞曰以春秋用法之君而已聽之有不盡其辭則欺民有不盡法則欺君
 凡啖趙三家之失為辨疑劉氏廣啖趙之遺為權衡二書正其差誤而補其疏畧目之曰讞其序攷曰君子不難於攻人之失而難于正已之是必有得乃可知其失必有是也乃可斥其非自其讞推之知吾之所正為不妄也而後可以觀吾攷自其攷推之知吾之所擇為不誣而後可以觀吾傳其序傳左氏傳事不傳是以詳於史而事未必實以其不知經也公榖傳義不傳是以詳於經而義未必當以其不知史也乃酌三家求史與經不得於事則攷於義不得于義則攷於事更相發明以作傳夢得自號石林居士明敏絶人藏書至多博鑒彊記故為書辨訂攷究無不精詳然其取何休之說以十二公為法天之大數則所未可曉也
春秋經解十六卷本例例要一卷(案宋史藝文志經解十二卷本例例要二十卷)
 涪陵崔子方彦直紹聖中春秋取士子方三上書乞復之不報不應進士舉黄山谷稱之曰六合佳士崔彦直其人不游諸公然則其賢而有守可知矣其學辨三傳是非而專以日月為例則正蹈其失而不悟
春秋指南二卷(案宋史藝文志十卷)
 張根知常撰專以編年旁通該括諸國之事如指諸掌又為解例亦用旁通其他辨疑雜論諸篇畧舉要義多所發明
春秋本㫖二十卷
 知饒州丹陽洪興祖慶善撰其序言三代各立一王之法其末皆有弊春秋經世之大法通萬世而亡弊又言春秋本無學者行事之迹以為例猶天本無度歴者即周天之數以為度又言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學者求于義則其失迂而鑿獨求于例則
 其失拘而淺若此類多先儒所未發其解經義精
 而通矣興祖嘗為程瑀論語解序忤秦檜貶昭
 州以死
春秋三十卷通例一卷通㫖一卷
 徽猷閣待制建安胡安國康侯紹興中經筵所進也事按左氏義採公榖之精大綱孟子㣲㫖多以程氏之說為證近世春秋者皆宗之通旨者所與其徒問答其他議論條例凡二百餘章其子寧輯一書
春秋正辭二十卷通例十五卷
公元1096年
 知盱眙軍東平畢良史少董良史東京留守屬官東京再陷留敵中三年著此書已而得歸表上之
息齋春秋集注十四卷
 禮部侍郎髙閌抑崇撰(案文獻通攷作髙閲誤)其學專本
 程氏序文可見
夾漈春秋十二卷一卷地名十卷(案宋史藝文志春秋攷亦作十二卷)
 鄭樵之學大抵工于攷究義理迂僻
春秋經解十二卷指要二卷
公元1173年
 知常永嘉薛季宣士龍指要譜例于前其序專言諸侯無史天子外史四方之志而職于周之太史隱之時始更周歴而為魯史季宣博學通儒不事科舉陳止齋師事季宣死當乾道九年年四十九其為此書實紹興三十二年盖甫二十歳云
春秋集傳十五卷
 監察御史王葆彦光朱翌新仲為作周益
 公之婦翁也其說多用胡氏
春秋集解十二卷(案宋史藝文志三十卷)
 呂祖謙撰自三傳而下諸家之說各記其名氏然不過陸氏及兩孫氏兩劉氏蘇氏程氏許崧老胡文定數家而已大畧杜諤㑹義而所擇頗精却無自己議論(案趙希弁讀書志第云東莱先生所著長沙陳邕和父為之序而不書其名盖吕氏望出東莱三世以為成公特其最著者耳而宋史藝文志春秋集解三十卷直書成公姓名世遂因之攷吕祖謙年譜凡有著述必書獨春秋集解不書疑世所傳三十卷即本中所撰也朱子亦云吕居仁春秋明白正與某詩傳相似)
左傳類編六卷
 吕祖謙分類内外事實制度論議凡十九門首綱領數則兼采他書
左氏國語類編二卷
 呂祖謙撰與左傳類編畧同但不載綱領止有十
 六門分傳與國語為二(案宋史藝文志祖謙門人所編)
左氏博議二十卷
 呂祖謙撰方授徒時所作自叙春秋經㫖概不敢僭議而枝辭贅喻則舉子資課試也
左氏三十卷
 吕祖謙撰於左氏一書多所發明不為文似一時講說門人鈔録
春秋比事二十卷
 沈棐文伯陳亮同父為序曰文伯名棐湖州人嘗為婺之校官文辭稱而不聞其以經稱也按湖有沈文伯長卿審齋居士常州秦檜化州不名棐也不知同父何以云然豈别有名棐而字文伯者乎然則非湖人也
春秋經傳集解三十三卷
 林栗撰其學專主左氏而黜二傳故為左氏解表上之
止齋春秋後傳十二卷左氏章指三十卷
 陳傅良樓參政大防為之序大畧左氏其所不書以實其所書公榖梁其所推見其所不書左氏實録矣此章指所以若其發明新說序文畧見之
春秋經辨十卷
 廬陵蕭楚子荆紹聖中貢禮不第蔡京用事與其馮澥書言蔡將為王莽不復仕死建炎中自號三顧隱客門人諡為清節先生胡邦衡師事之以春秋甲科歸拜牀下告之曰學者非但一第可殺不可辱毋禍吾春秋乃佳邦衡志其墓
春秋集善十一卷
 端明殿學士廬陵胡銓邦衡既事蕭楚春秋復學胡文定公安國南遷後作此書張魏公浚之後
春秋攷異四卷
 不著名氏三傳經文之異者
春秋類事始末五卷
 朝請大夫吳興章沖茂深子厚曽孫葉少藴
 之壻
左氏發揮六卷
 臨川吳曽虎臣撰(案原本脱吳字今據文獻通攷補入)取左氏所載事時為之論若史評之類
春秋直音三卷
 徳清方淑智善劉給事一止為作序以學者不通音切故於每字切脚下直注其音蓋古文未有反切音訓者皆如此服䖍如淳文穎輩於漢書音可見
左傳約說一卷百論一卷
 奉議郎新昌石朝英撰又有王道辨一書板行僅存其書於此編之末其為說平平無甚髙論
秋分九十卷
 卭州教授眉山程公說伯剛撰以春秋經傳司馬遷書為年表世譜天文五行地理禮樂征伐官制諸書自周而下及諸小國夷狄彚次之時有所論發明一家之學公說積學苦志早年登科值逆曦亂憂憤以死年三十兄弟三人皆以科第進今中書舍人公許其季也
春秋通說十三卷
 永嘉黄仲炎若晦端平中嘗進之於朝
  孝經
文孝一卷
 凡二十二章今文閨門一章三章分出本亦出孔壁
孝經一卷
 漢鄭康成世傳火之後河間人孝經藏之獻河間王今十八章是也相承康成作注而鄭志目録不載故先儒並疑之古文孔安國不行於世劉炫為作稽疑一篇所謂劉炫安國之本陸澄康成之注者也及唐開元中詔議孔鄭二家劉知幾以為宜行孔廢鄭諸儒非之卒行鄭學三朝五代以來孔鄭注皆亡周顯徳中羅獻别序孝經鄭注者而崇文總目以為咸平中日本國僧奝然所未詳孰是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復袁樞機仲得之刻于京口學宫孔傳不可復見御注孝經一卷
公元745年
 唐孝明皇帝撰并序今世行本也始刻石太學八分書末有祭酒李齊古所上表及答詔且具宰相名銜天寶四載號為石臺孝經乾道中蔡洸鎮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學宫云歐公集古録無之豈偶未之見耶家有此刻為四大以為書閣之鎮按唐志作孝經制
孝經正義三卷
 翰林侍講學士濟陽邢昺叔明眀皇既注孝經元行沖為之疏咸平中以諸說尚多詔與直秘閣
公元1168年
 杜鎬等據元氏本增損定為正義四年上之
文孝指解一卷
 司馬光撰按唐志孝經二十七家今温公序言秘閣所藏止有鄭氏明皇古文三家而已古文有經無傳以𨽻體寫之而為之指解仁宗朝表上之
文孝經說一卷
公元1087年
 翰林學士成都范祖禹淳甫元祐二年經筵所進
孝經一卷
 張九成
孝經刋誤一卷
 朱熹撰抱遺經千載之後而能卓然悟疑辨惑豪傑特起獨立之士何以及此後學所不倣傚而亦不敢擬議
孝經本㫖一卷
 黄榦撰凡諸經傳於言及孝者輯録之為二十有四篇
孝經一卷
 項安世
䝉齋孝經三卷
 禮部尚書四明袁甫廣㣲為鄱憲日為諸生說孝
 經旁及諸子諸生録之以為此編
  語孟類
   前志孟子本列於儒家趙岐固甞以為則象論語矣自韓文公孔子傳之孟軻不得其傳天下學者咸曰孔孟孟子之書固非荀揚以降所可同日語也今國家設科取士語孟並列為經而程氏諸儒訓二書相表裏故今合為一類
論語十卷
 漢有齊魯古文三家今行於世者魯論語也傳授本末何晏序文備矣
論語集解十卷
 魏尚書駙馬都尉南陽何晏平叔
論語釋文一卷
 唐陸徳明
論語注疏解經十卷
 邢昺唐人止為五經疏而不及孝經論語奉詔為之
孟子十四卷
 趙岐云名字則未聞也按史記子輿孔叢子子車
孟子章句十四卷
 後漢太僕京兆趙岐邠卿本名嘉字臺卿避難改名
孟子音義二卷
 龍圖閣學士侍讀博平孫奭宗右撰舊有張鎰丁公著為之音俱未精當奉詔校定撰集義遂討論音釋疏其疑滯備其闕遺既成上之
孟子正義十四卷
 孫奭撰序言為之注者有趙岐陸善經其所訓說小有異同而共宗趙氏今惟據趙注為本
論語筆解二卷
 唐韓愈退之李翺習之撰按館閣書目秘書丞許勃為之序今本乃王存序(案原本脱此句今據文獻通攷補入)云得於錢塘汪充而無許序
東坡論語十卷(案宋史藝文志論語四卷文獻通攷論語十卷)
 蘇軾
穎濵論語拾遺一卷
 蘇轍撰於其兄之說意有未安者凡二十七章
穎濵孟子一卷
 蘇轍撰其少年時所作凡二十四章
王氏論語十卷孟子五卷
 廣陵王逢原令年二十八終于布衣所講孟子纔盡二篇其第三篇二章而止王荆公志其墓不言其所著書而晁氏讀書志云於堯曰篇解曰四海困窮則天不永終矣王氏新經書義取之
龜山論語十卷
 工部侍郎延平楊時中立
謝氏論語十卷
 上蔡謝良佐顯道
游氏論語十卷
 監察御史建陽游酢定夫
尹氏論語十卷孟子十四卷
 徽猷閣待制河南尹彦明紹興中經筵所上孟子解未成不及上而卒自龜山而下皆程氏髙弟
論語釋言十卷
 葉夢得少藴
張氏論語二十卷孟子十四卷
 張九成
致堂論語詳說二十卷
 禮部侍郎建安胡寅明仲撰文定之子也
五峯論語指南一卷
 監南嶽廟胡宏仁仲詳論黄祖舜沈大亷之說宏文定季子
竹西論語感發十卷
 中書舍人江都王居正
論語探古二十卷
 畢良史
論語續解十卷攷異說例一卷
 吳棫其所援引百家諸史出入詳洽所稱欒肇駁王鄭之說間取一二肇晉人隋唐志載論語二卷二卷董逌藏書志釋已亡駁幸存崇文總目及諸藏書無有盖嘗見其書也館閣書目亦不載
玉泉論語十卷
 工部郎官嚴陵喻樗子才沈元用張子韶
 凌彦文樊茂實諸公厚善館職坐與張通得罪秦檜玉山汪端明應辰其壻也
論語二卷
 禮部侍郎章貢曽幾吉父胡文定門人
南軒論語十卷孟子十七卷
 侍講廣漢張栻敬夫
語孟集義二十四卷
 朱熹撰集二程張氏及范祖禹吕希哲吕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周孚先凡十一家初名精義後刻於豫章郡始名集義其所言外自託於程氏而竊其近似言以文異端之說者蓋指張無垢無垢僧宗杲遊故云爾
論語集註十卷孟子集註十四卷
 朱熹大略本程氏學通取注疏古今諸儒之說間復斷以己見晦翁生平講解此為第一所謂毫髪無遺憾者矣
論語或問十卷孟子或問十四卷
 朱熹撰集既成論次取舍所以然别為一書篇首二書綱領讀書者之要法其與集註相表裏學者所當並觀也
石鼓論語答問三卷孟子答問三卷
 戴溪撰岷隱初仕衡嶽祠官石鼓書院山長所與諸生講說者也其說切近明白朱晦翁亦稱其近道
論語通釋十卷
 黄榦撰其書兼載或問發明晦翁未盡之意
論語意原一卷
 不知作者
論語本㫖一卷
 建昌軍教授永嘉姜得平撰
論語大意二十卷
 海陵卞圜
晦庵語類二十七卷
 蜀人以晦庵語録類成處州教授東陽潘墀取其論語一類增益其未備刋於學宫
論語紀蒙六卷孟子紀䝉十四卷
 國子司業臨海陳耆卿夀老撰(案耆卿原本誤作著卿今改正)水心葉適為之序耆卿學於水心者也嘗主麗水簿當嘉定初年成此書
  讖緯
易緯七卷
 漢鄭康成注其名曰稽覽圖辨終備是類謀乾元序制記坤靈其間隂陽直至唐元和中後世術士附益也按七緯之名無乾元序制
稽覽三卷
 與上易緯前三卷相出入而詳畧不同
易通卦驗二卷
 鄭康成
易乾鑿度二卷
 亦鄭氏注
乾坤鑿度二卷
 一作巛鑿度題包羲氏先文軒轅氏演籀蒼頡修晁氏讀書志云崇文總目無之至元田氏書目始載當是國朝依託為之按後漢書緯候之學注言緯七緯也候尚書中候所謂河洛七緯者易緯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辨終備也書緯璇璣鈐攷靈曜帝命運期授也詩緯推度災汜厯樞含神霧也禮緯含文稽命斗威儀也樂緯動聲儀稽耀嘉叶圖徴也孝經緯援神契鈎命決也春秋緯演孔圖元命文耀運斗樞感精符合誠圖攷異郵保乾圖漢含孳佐助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辭讖緯說起哀平王莽之際以此濟其篡逆公孫述之而光武紹復舊物乃亦以赤伏符自累篤好推崇之甘與同志於是佞臣陋士從風而靡賈逵以此左氏曹褒以此漢禮作大予樂大儒鄭康成專以讖言何休不足言矣二百年間桓譚張衡力非之而不能囘也魏晉革命受終莫不傅㑹符命其源實出於此隋唐以來其學
 寖㣲矣攷唐志猶存九部八十四卷今其書皆亡
 惟易緯僅存如此及孔氏正義或時援引先儒蓋甞欲刪去之以絶偽妄矣使所謂七緯者皆存猶學者所不道况其殘缺不完於偽之中又有偽者乎姑存之以備凡目云爾唐志數内論語十卷七緯無之太平御覽論語摘輔像撰攷讖者意其是也御覽又有書帝驗期禮稽命春秋命歴孝經左右
 契威嬉拒等皆七緯所無要皆不足深攷
  經解
白虎十卷
公元79年
 漢尚書郎班固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㑹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白虎議奏盖用宣帝石渠故事石渠議奏不傳班固傳稱白虎通徳論令撰集其事云凡四十四門
經典釋文三十卷
 唐陸徳明撰自五經三傳古禮之外孝經論語爾雅莊老解文義廣采諸家不但音切也或言陸吳人吳音其實未必然案前藝文志列於經解中興書目始入之小學非也
五經文字三卷
 唐國子司業張參大歴中刻石安太學
九經字様一卷
公元946年
 唐沔王友翰林待詔唐元度撰補張參所不開成中上之二書却當在小學類以其專為經設故亦附見於此(案文獻通攷唐元度五經字様唐書藝文志不載蓋以其就張參五經文字校正九經字様為新加者此因與張參書並附見故云二書)徃宰南城出謁有持故紙鬻於道者得此書乃古京本五代開運丙午所刻也遂為家藏書籍之最古者
聖通六十卷
公元978年
 知制誥渤海胡旦周父撰易十七書七詩禮記十六春秋十其第一卷目録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第一人恃才輕躁累坐擯斥晚尤黷貨持吏短長為時論所薄然其學亦博矣
羣經音辨七卷
 丞相真定賈昌朝子明康定中侍講天章閣
 上凡五門題曰羣經不當小學
七經小傳三卷
 劉敞前世經學大抵祖述注疏其以己意言著書行世倡之惟春秋既有成書詩書三禮論語見之小傳公羊左氏國語三則附焉故曰七經
河南經說七卷
 程頤繫辭一書一詩二春秋一論語一改大學一程氏之學易傳全書餘經具此
龜山經說八卷
 楊時撰易三詩春秋孟子各一末二卷經筵講義
無垢鄉黨少儀咸有一徳論語孟子拾遺一卷
 張九成
六經七卷
 東嘉葉仲堪思文重編案館閣書目六卷昌州布衣楊甲鼎卿所撰撫州教授毛邦翰増補之易七十今百三十書五十五今六十三詩四十七今同周禮六十五今六十一禮記四十三今六十二春秋二十九今七十二然則仲堪蓋又以舊本増損定者
 福唐俞意掌教建安同里劉游楊鼎卿所編増益刋之洪景盧作序(隨齋批注)
麗澤論說集録十卷
 吕祖謙門人所録平日經之語末三卷則為史說雜說東莱於諸經亦惟讀詩記書說成書而皆未終也
齋經十二卷
公元1163年
 宣教郎廣安游桂元發隆興癸未進士類試第二人三郡學官改秩制置司機宜以没
項氏家說十卷附録四卷
 項安世九經皆有論著其第八卷以後說文
 史政學附録孝經中庸詩篇丘乗圖則各為一
 書重見諸類
山堂疑問一卷
 起居郎簡池劉光祖徳修慶元中謫居房陵與其講說諸經因筆記之以其所問于詩為多遂取呂氏詩記盡觀之而釋以己意附疑問之後
六經正誤六卷
 柯山毛居正誼甫校監本經籍之誤所欲刋正者魏鶴山為之序而刻傳之大抵偏傍疑似者也
西山書記三十九卷
 真徳秀景元撰其書有甲乙丙丁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處大抵本經格言而述以己意今但有三十七卷二卷乙丙未見
六家諡法二十卷
 翰林學士判太常寺周沆等編六家周公春秋廣諡沈約賀琛扈䝉也今按周公汲冢書諡法春秋杜預釋例所載也廣諡不著名氏沈約一卷賀琛四卷扈蒙一卷祖述古法増廣字國寳山隂梁尚書左丞日用幽州人國翰林學士此書嘉祐末編集英宗初始
嘉祐諡三卷
 太常禮院編纂眉山蘇洵明允與編六家法因博采諸書為之為論四篇以序其去取之意諡法解經無預前志皆以入此類今姑從之其實合在禮注
政和定諡法六卷
 禮制局詳議官蔡攸承詔修定全書八十卷大率六家之舊為沿革統論一卷參照二十六卷看詳三十五卷増立十卷合而修定六卷今惟修定六卷存而以沿革繫之篇首館閣書目亦闕參照二十六卷
鄭氏諡法三卷
 鄭樵上卷五篇中卷諡三篇下卷後論四篇
  小學
   自劉歆小學六藝後世因之以為文字訓詁有關經藝故也至唐志所載書書斷之類亦厠其中則龎矣蓋其所書法工拙正與射御同科今並削之而列於雜藝不入經録
爾雅三卷
 弘農太守河東郭璞景純注按漢志爾雅二十篇今書惟十九篇志初不著撰人名氏序亦但稱興於中古隆於漢氏而已至陸氏釋文始謂釋詁為周公所作其說盖本於魏張揖所上廣雅表言周公制禮以道天下爾雅一篇以釋其義今俗所傳三篇或言仲尼所増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孫通所補或言沛郡梁文所攷皆解家所先師口傳疑莫能明也
爾雅釋文一卷
 唐陸徳明
爾雅十卷
 邢昺等撰其叙云為注者劉歆樊光李巡孫炎雖各名家未詳備惟郭景純最為稱首其為義疏者惟俗間孫炎髙璉皆淺近奉勑校定景純為主共其事者杜鎬而下八人
爾雅一卷
 漢志有此書亦不著名氏唐志有李軌一卷館閣書目孔鮒撰盖即孔叢子十一篇也曰廣詁廣言廣訓廣義廣名廣服廣器廣物廣鳥廣獸凡十章又廣量衡為十三章當時好事者抄出别行
急就章一卷
 漢黄門令史游唐秘書監顔師古注其文多古語古字古韻足觀
方言十四卷
 漢黄門郎成都揚雄子雲晉郭璞注首題輶軒使者絶代語末載答劉歆書具著書本末其畧云天上計孝亷内郡衛卒㑹者雄常三寸弱翰油素四尺以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摘次之於槧葛洪西京雜記子雲好事懷鉛提槧從諸計訪殊方絶域之語盖本書所云也
釋名八卷
 漢徴士北海劉熙成國撰序云名之於實各有類義百姓日稱不知所以然意故天地隂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䘮紀下及民庻應用之器即物名釋義(案此句原本脫去今據文獻通攷補入)凡二十七篇
廣雅十卷
 魏博士張揖撰凡不在爾雅者著於篇仍用爾雅舊目館閣書目云今逸但存音三卷今書十卷而音附逐篇句下不别行隋志稱博雅避逆煬名也又有埤蒼三蒼訓詁雜字古文字訓凡四書見唐志今皆不傳
 博雅隋曹憲因揖之說附以音解避煬帝名更之以為博焉(隨齋批注)
爾雅新義二十卷
 陸佃撰其於是用力勤矣自序以為雖使郭璞擁篲清道跂望塵躅可也以愚觀之大率不出王氏之學與劉貢父所謂不徹三牛三鹿戲笑之語殆無以大相過也書云玩物喪志斯其為喪志也宏矣頃在南城傳寫凡十八卷曽孫子遹刻於嚴州二十卷
埤雅二十卷
 陸佃撰曰釋魚釋獸以及鳥蟲木草而終之以釋天所以為爾雅之輔也此書夲號物性門類初嘗以釋魚釋木二篇上之朝編纂將就永裕上賔不及再上既注爾雅遂成此書其於物性精詳援引甚博而亦多用字說
爾雅三卷
 鄭樵撰其言爾雅出自漢代箋注未行之前憑詩書以作爾雅則百箋注皆可廢爾雅應釋者也箋注不應釋者也言語稱謂宫室器服草木蟲魚鳥獸之所命不同所不識者故為訓釋義理人之本有無注釋注釋則人必生疑反舍經之言而泥注解之言或者復舍注解意而泥已之意以為經意此其為說雖偏而論注釋之害則名言
爾雅三卷
 不著名氏館閣書目李邯鄲唐李商隠采蜀語為之當必有據
說文解字三十卷
 漢太尉祭酒汝南許慎叔重凡十四篇序目一篇分上下卷凡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雍熙中右散騎常侍徐鉉奉詔校定唐李陽氷排斥許氏為臆說末有新定
 義三條音切則以唐孫愐韻為定
字林五卷
 晉吕忱太乙山僧雲勝注案隋唐志皆七
 卷三朝國史志惟一卷董氏藏書三卷其書集說文之漏畧凡五篇雜揉錯亂未必完書
玉篇三十卷
 梁黄門侍郎吳興郡顧野王希馮唐處士富春孫彊増加大約說文以後反切音未備但云讀若某其反切後人所加多疏樸脫誤梁時四聲之學盛行故此不復直音矣其文字増多雅俗雜居非若說文精覈也又以今文篆字易以舛訛世人篆體通今文易曉故說文遂罕習要當求其本原可也
廣韻五卷
 隋陸法言撰(案陸法言本名切韻孫愐修之唐韻陳彭年修之廣韻相因而作實各自成書此以廣韻法言撰與下文共為撰集句弗貫疑有脱誤)開皇初劉臻八人同詣法言共為撰集長孫訥言為之箋注唐朝轉有増加開元中陳州司法孫愐著成唐韻本朝陳彭年重修中興書目不知作者國史志有重修廣韻皇朝陳彭年等景祐集韻亦稱真宗陳彭年丘雍等因陸法言韻就為刋益今此書首載景徳祥符勑牒以大宋重修廣韻為名然則彭年所修也
說文解字繫傳四十卷
 南唐校書郎廣陵徐鍇楚金撰為通釋三十篇部叙二篇通論三篇袪妄類聚錯綜疑義系述一篇集賢學士右内史舍人不及歸朝而卒與兄鉉齊名或且過之而鉉歸朝通顯故名出上此書援引精博小學未有能及之者
說文韻譜十卷
 徐鍇撰又取說文以聲韻次之便于檢討為作
佩觽三卷
 國子周易博士洛陽郭忠恕恕先撰觽者所以解結忠恕嗜酒狂縱數犯忤物得罪其死時頗異世傳以尸解
景祐集韻十卷
 直史館宋祁鄭戩修定學士丁度李淑典領
 訓皆本說文凡例見於序說文所無則引他書為解字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比舊増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一(案五萬三千二句原本脱去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類篇四十五卷
 丁度等既修集韻奏言今添字多與顧野王玉篇
 不相參協乞委修韻官别為類篇集韻並行
 寳元治平成書王洙胡宿范鎮司馬光始上之熙寧中頒行凡十五篇分上中下說文為本而例有九云
 只十四篇四十二卷言稱十五篇恐是目録三卷亦與(隨齋批注)
禮部韻畧五卷條式一卷
 雍熙殿中丞丘雍景徳龍圖閣待制戚綸所定景祐知制誥丁度重修元祐太學博士增補其曰畧者舉子詩賦常用字書聲韻之畧也
復古二卷
 興道士張有謙中篆書専本許氏說文一㸃畫不妄錯林中書攄魏國夫人墓道書之魏字從山以為非有曰世俗以從山者為巍不從山者為魏非也其實二字皆當從山蓋一字二音說文所無手可斷字不可易也不能晚著此書専辨俗體之訛手自書之陳了齋為之序
韻補五卷
 吳棫撰取古書易書而下以及本朝歐蘇凡五十種其聲韻與今不同者皆入焉朱侍講多用其說於詩傳楚辭注其為書詳且博矣又有毛詩補音一書别見詩類大歸若此以愚攷之古今世殊南北異語言音聲誠有不得盡合者古之為詩學者多以諷誦不専竹帛竹帛所傳不過文字聲音不可得而傳也又漢以前未有反切之學許氏說文鄭氏箋注但曰讀若而已其于後世四聲七音豈能盡合反切之學自西域入中國至齊梁間盛行然後聲病之說詳焉韻書肇于陸法言于是音同韻異若東冬鍾魚虞模庚耕清青登蒸之類斷斷乎不可相雜若此豈惟古書未之有漢以前亦未之有也陸徳明燕燕以南韻心有讀南作尼心切者陸以為古人韻緩不煩改字此誠名言今之讀古書古韻者但當隨其聲之叶而讀之若來之為釐慶之為羌馬之為姥聲韻全别不容不改聲韻相近可以叶讀則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汾沿反官字必欲作俱員反天字必欲作鐡因反之類則贅矣
字始連環二卷
 鄭樵大畧六書惟類聲之生無窮音切之學自西域入中國而古人音制字乃與韻圖脗合
梵書一卷
 鄭樵
石鼓文三卷
 鄭樵撰其說以為石鼓出于秦其文有與秦斤秦權合者
 本文函殹兩字秦斤秦權有之遂以石鼔為秦物先文簡論而非之其說甚博(隨齊批注)
嘯堂集古録二卷(案文獻通攷嘯堂作嘯臺)
 王俅子弁李邴漢老序之稱故人長孺之子未詳何王氏也皆錄古彛器款識自商迄秦凡數百章今文釋之疑者闕焉
鍾鼎篆韻一卷
 不著名氏館閣書目此書有二家一七卷一一卷七卷紹興中通直郎薛尚功所廣一卷政和中主管衡州露仙觀王楚也則未知此書之為王楚否尚功鍾鼎法帖十卷刻于江州當是其篆韻之所本也
前漢古字韻編五卷
 侍郎宣城陳天麟季陵撰取漢書所用古字今韻編入
班馬字類二卷
 參政嘉禾婁機彦發撰取二史所用古字假借通用者以韻類洪邁景盧作序
漢隸字源六卷
 婁機撰以世所存漢碑三百有九韻類其字魏碑附焉者僅三十之一首為碑一卷每字先載經文而以漢字著其下一字數體者並列之皆以碑目之次第其所從出亦洪邁
 序謂洪文恵公五種書釋纘圖續皆成唯韻書未就婁忠簡繼為之(隨齊批注)
干禄字書五卷
 婁機唐顔元孫干禄字書其姪真卿書之刻石興為世所寶辨正通俗三體目以干禄舉子所資也機熟小學嘉泰中教授資善景獻時為惠國公問字畫之異因為此書續唐舊故干禄之名既而悟其非所以施於朱邸也則干禄百福之義傅㑹
修校韻畧五卷
 秘書省正字莆田劉孟容說文字林干禄五經文字九經字様佩觽復古編等書修校
韻畧分毫補注字譜一卷
 進士耒陽昌朝撰附前韻之後永嘉教授臨安錢厚所刻也竊謂小學當論偏傍尚矣許叔重以來諸書是也韻以畧稱止施於禮部貢舉本非小學全書於此而校其偏傍不足以天下之字而欲使科舉士子盡用篆籀㸃畫試卷不幾于迂而
 可笑矣哉進退無據謂之贅可也
釋文互注韻畧五卷
 以監本増注而釋之
押韻釋疑五卷
 進士廬陵歐陽徳隆易有開撰凡字同義異字異義同者皆辨之尤便於場屋
字通一卷
 彭山李從周肩吾
切韻一卷要圖一卷
公元1140年
 汴陽謝暉撰紹興十年
 直齋書録解題卷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