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算经卷上(南陵徐乃昌/校勘经籍记)
   汉 赵 君卿 注
   北周汉中郡守前司隶臣甄鸾重述
   唐朝议大夫行大史令上轻车都尉臣李淳风等奉敕注释
   明 赵 开美 校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唐/寅)
(曰经/文也)
 周公姓姬名旦武王之弟商高周时贤大夫
 善算者也周公位居冢宰德则至高尚自卑
卷一 第 1b 页
 巳以自牧下学而上达况其凡乎(唐寅曰此/赵注也)
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
 包牺三皇之一始画八卦以商高善数能通
 乎微妙达乎无方无大不综无幽不显闻包
 牺立周天历度运章蔀之法易曰古者包牺
 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
 地此之谓也
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将尺寸而度
 邈乎悬广无阶可升荡乎遐远无度可量
卷一 第 2a 页
请问数从安出
 心昧其机请问其目
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
 圆径一而周三方径一而匝四伸圆之周而
 为勾展方之匝而为股共结一角邪适弦五
 政圆方邪径相通之率故曰数之法出于圆
 方圆方者天地之形阴阳之数然则周公之
 所问天地也是以商高陈圆方之形以见其
 象因奇耦之数以制其法所谓言约旨远微
卷一 第 2b 页
 妙幽通矣
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圆规之数理之以方方周匝也方正之物出
 之以矩矩广长也
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推圆方之率通广长之数当须乘除以计之
 九九者乘除之原也
故折矩
 故者申事之辞也将为勾股之率故曰折矩
卷一 第 3a 页

以为勾广三
 广圆之周横者谓之广勾亦广广短也
股修四
 应方之匝从者谓之修股亦修修长也
径隅五
 自然相应之率径直隅角也亦谓之弦
既方之外半其一矩
 勾股之法先知二数然后推一见勾股然后
卷一 第 3b 页
 求弦先各自乘成其实实成势化外乃变通
故曰既方其外或并勾股之实以求弦实之
 中乃求勾股之分并实不正等更相取与互
 有所得故曰半其一矩其术勾股各自乘三
 三如九四四一十六并为弦自乘之实二十
 五减勾于弦为股之实一十六减股于弦为
 勾之实九
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
 盘读如盘桓之盘言取而并减之积环屈而
卷一 第 4a 页
共盘之谓开方除之其一面故曰得成三四
 五也
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
 两矩者勾股各自乘之实共长者并实之数
将以施于万事而此先陈其率也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禹治洪水决流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
 势除滔天之灾释昏蛰之厄使东注于海而
 无浸溺乃勾股之所由生也
卷一 第 4b 页
勾股圆方图 弦实二十五朱及黄
       朱实六黄实一
卷一 第 5a 页
卷一 第 6a 页
卷一 第 7a 页
  勾股方圆图注
 赵君卿曰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
 之即弦也案弦图又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
 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
 黄实加差实亦成弦实以差实减弦实半其
 馀以差为从法开方除之复得勾矣加差于
 勾即股凡并勾股之实即成弦实或矩于内
 或方于外形诡而量均体殊而数齐勾实之
 矩以股弦差为广股弦并为袤而股实方其
卷一 第 7b 页
 里减矩勾之实于弦实开其馀即股倍股在
 两边为从法开矩勾之角即股弦差加股为
 弦以差除勾实得股弦并以并除勾实亦得
 股弦差令并自乘与勾实为实倍并为法所
 得亦弦勾实减并自乘如法为股股实之矩
 以勾股差为广勾弦并为袤而勾实方其里
 减矩股之实于弦实开其馀即勾倍勾在两
 边为从法开矩股之角即勾弦差加勾为弦
 以差除股实得勾弦并以并除股实得勾弦
卷一 第 8a 页
 差令并自乘与股实为实倍并为法所得亦
 弦股实减并自乘如法为勾两差相乘倍而
 开之所得以股弦差增之为勾以勾弦差增
 之为股两差增之为弦倍弦实列勾股差实
 见弦实者以图考之倍弦实满外大方而多
 黄实黄实之多即勾股差实以差实减之开
 其馀得外大方大方之面即勾股并也令并
 自乘倍弦实乃减之开其馀得中黄方黄方
 之面即勾股差以差减并而半之为勾加差
卷一 第 8b 页
 于并而半之为股其倍弦为广袤合令勾股
 见者自乘为其实四实以减之开其馀所得
 为差以差减合半其馀为广减广于弦即所
 求也观其迭相规矩共为反覆互与通分各
 有所得然则统叙群伦弘纪众理贯幽入微
 钩深致远故曰其裁制万物唯所为之也
 释圆方勾股注
  按君卿注曰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
  方除之即弦
卷一 第 9a 页
  臣鸾曰假令勾三自乘得九股四自乘得
  十六并之得二十五开方除之得五为弦
  也(寅曰五五二十五/弦实四面之一也)
  注云按弦图又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二
  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
  黄实(寅曰勾股相乘/其数一十二也)
  臣鸾曰以勾弦差二倍之为四自乘得一
  十六为左图中黄实也(寅曰甄氏止注以/勾股十二字之义)
  臣淳风等谨按注云以勾股之差自乘为
卷一 第 9b 页
  中黄实鸾云倍勾弦差自乘者苟求异端
  虽合其数于率不通(寅曰勾股之差其数/一也自乘得一一如)
(一)
  注云加差实亦成弦实
  臣鸾曰加差实一并外矩青八得九并中
  黄十六得二十五亦成弦实也
  臣淳风等谨按注云加差实一亦成弦实
  鸾曰加差实并外矩及中黄者虽合其数
  于率不通(寅曰加差实之一于前文所言/朱实四之上朱实之四为二十)
卷一 第 10a 页
(四加一为弦/实二十五也)
  注云以差实减弦实半其馀以差为从法
  开方除之复得勾矣
  臣鸾曰以差实九减弦实二十五馀十六
  半之得八以差一加之得九开之得勾三
  也
  臣淳风等谨按注宜云以差实一减弦实
  二十五馀二十四半之为十二以差一从
  开方除之得勾三鸾云以差实九减弦实
卷一 第 10b 页
  者虽合其数于率不通(顾应祥曰以差实/一减弦实二十五)
  注云加差于勾即股
  臣鸾曰加差一于勾三得股四也
  注云凡并勾股之实即成弦实
  臣鸾曰勾实九股实十六并之得二十五
  也
  注云或矩于内或方于外形诡而量均体
  殊而数齐勾实之矩以股弦差为广股弦
  并为袤
卷一 第 11a 页
  臣鸾曰以股弦差一为广股四并弦五得
  九为袤左图外青也
  注云而股实方其里
  臣鸾曰为左图中黄十六
  注云减矩勾之实于弦实开其馀即股
  臣鸾曰减矩勾之实九于弦实二十五馀
  一十六开之得四股也
  注云倍股在两边为从法开矩勾之角即
  股弦差
卷一 第 11b 页
  臣鸾曰倍股四得八在图两边以为从法
  开矩勾之角九得一也
  注云加股为弦
  臣鸾曰加差一于股四则弦五也
  注云以差除勾实得股弦并
  臣鸾曰以差一除勾实九得九即股四弦
  五并为九也
  注云以并除勾实亦得股弦差
  臣鸾曰以九除勾实九得股弦差一
卷一 第 12a 页
  注云令并自乘与勾实为实
  臣鸾曰令并股弦得九自乘为八十一又
  与勾实九加之得九十为实
  注云倍并为法
  臣鸾曰倍股弦并九得十八者为法
  注云所得亦弦
  臣鸾曰除之得五为弦(寅曰以法十/八除实九十)
  注云勾实减并自乘如法为股
  臣鸾曰以勾实九减并自乘八十一馀七
卷一 第 12b 页
  十二以法十八除之得四为股也
  注云股实之矩以勾弦差为广勾弦并为
  袤
  臣鸾曰股实之矩以勾弦差二为广勾弦
  并八为袤
  注云而勾实方其里减矩股之实于弦实
  开其馀即勾
  臣鸾曰勾实有九方在右图里以减矩股
  之实十六于弦实二十五馀九开之得三
卷一 第 13a 页
  勾也
  注云陪勾在两边
  臣鸾曰各三也(寅曰倍/之得六)
  注云为从法开矩股之角即勾弦差加勾
  为弦
  臣鸾曰加差二于勾三则弦五也
  注云以差除股实得勾弦并
  臣鸾曰以差二除股实十六得八勾三弦
  五并为八也
卷一 第 13b 页
  注云以并除股实亦得勾弦差
  臣鸾曰以并除股实十六得勾弦差二
  注云令并自乘与股实为实
  臣鸾曰令并八自乘得六十四与股实十
  六加之得八十为实
  注云倍并为法
  臣鸾曰倍勾弦并八得十六为法
  注云所得亦弦
  臣鸾曰除之得弦五也
卷一 第 14a 页
  注云股实减并自乘如法为勾
  臣鸾曰以股实十六减并自乘六十四馀
  四十八以法十六除之得三为勾也
  注云两差相乘倍而开之所得以股弦差
  增之为勾
  臣鸾曰以股弦差一乘勾弦差二得二倍
  之为四开之得二以股弦差一增之得三
  勾也
  注云以勾弦差增之为股
卷一 第 14b 页
  臣鸾曰以弦差二增之得四股也
  注云两差增之为弦
  臣鸾曰以股弦差一勾弦差二增之得五
  弦也
  注云倍弦实列勾股差实见弦实者以图
  考之倍弦实满外大方而多黄实黄实之
  多即勾股差实
  臣鸾曰倍弦实二十五得五十满外大方
  七七四十九而多黄实黄实之多即勾股
卷一 第 15a 页
  差实也
  注云以差实减之开其馀得外大方大方
  之面即勾股并
  臣鸾曰以差实一减五十馀四十九开之
  即大方之面七也亦是勾股并也
  注云令并自乘倍弦实乃减之开其馀得
  中黄方黄方之面即勾股差
  臣鸾曰并七自乘得四十九倍弦实二十
  五得五十以减之馀即中黄方差实一也
卷一 第 15b 页
  故开之即勾股差一也
  注云以差减并而半之为勾
  臣鸾曰以差一减并七馀六半之得三勾
  也
  注云加差于并而半之为股
  臣鸾曰以差一加并七得八而半之得四
  股也
  注云其倍弦为广袤合
  臣鸾曰倍弦二十五为五十为广袤合
卷一 第 16a 页
  臣淳风等谨按列广袤术宜云倍弦五得
  十为广袤合今鸾云倍弦二十五者错也
(寅曰勾广一袤/九股广二袤八)
  注云而令勾股见者自乘为其实四实以
  减之开其馀所得为差
  臣鸾曰令自乘者以七七自乘得四十九
  四实大方勾股之中有四方一方之中有
  方十二四实有四十八减上四十九馀一
  也开之得一即勾股差一
卷一 第 16b 页
  臣淳风等谨按注意令自乘者十自乘得
  一百四实者大方广袤之中有四方若据
  勾实而言一方之中有实九四实有三十
  六减上一百馀六十四开之得八即广袤
  差此是股弦差减股弦并馀数若据股实
  而言之一方之中有实十六四实有六十
  四减上一百馀三十六开之得六即广袤
  差此是勾股差减勾弦并馀数也鸾云令
  自乘者以七七自乘得四十九四实者大
卷一 第 17a 页
  方勾股之中有四方一方之中有方十二
  四实者四十八减上四十九馀一也开之
  得一即勾股差一者错也(寅曰大方之中/有四弦实故四)
(其勾实得三十六减之馀六十四开其馀/得八为勾之广袤差四其股实得六十四)
(减之馀三十六开得六为股之广袤差所/谓广袤差者勾广一而袤九股广二而袤)
(入广袤相/减之馀也)
  注云以差减合半其馀为广
  臣鸾曰以差一减合七馀六半之得三广
  也
卷一 第 17b 页
  臣淳风等谨按注意以差八六各减合十
  馀二四半之得一二一即股弦差二即勾
  弦差以差减弦即各袤广也鸾云以差一
  减合七馀六半之得三广者错也(寅曰以/勾之广)
(袤差八减广袤合十馀二半之为勾之广/以股袤差六减广袤合十馀四半之为股)
(之广二注/皆未莹)
  注云减广于弦即所求也
  臣鸾曰以广三减弦五即所求差二也
  臣淳风等谨按注意以广一二各减弦五
卷一 第 18a 页
  即所求股四勾三也鸾云以广三减弦五
  即所求差二者此错也(寅曰甄鸾/述说终此)
周公曰大哉言数(唐寅曰此/经文也)
 心达数术之意故发大哉之数(唐寅曰此/赵注也)
请问用矩之道
 谓用表之宜测望之法
商高日平矩以正绳
 以求绳之正定平悬之体将欲慎毫釐之差
 防千里之失
卷一 第 18b 页
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
 言施用无方曲从其事术在九章
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
 既以追寻情理又可造制圆方言矩之于物
 无所不至
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物有圆方数有奇耦天动为圆其数奇地静
 为方其数耦此配阴阳之义非实天地之体
 也天不可穷而见地不可尽而观岂能定其
卷一 第 19a 页
圆方乎又曰北极之下高人所居六万里滂
沲四隤而下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万里是
为形状同归而不殊涂隆高齐耽而易以陈
 故曰天似盖笠地法覆槃
方数为典以方出圆
 夫体方则度影正形圆则审实难盖方者有
常而圆者多变故当制法而理之理之法者
 半周半径相乘则得方矣又可周径相乘四
 而一又可径自乘三之四而一又可周自乘
卷一 第 19b 页
 十二而一故圆出于方(典实/也)
笠以写天
 笠亦如盖其形正圆戴之所以象天写犹象
 也言笠之体象天之形诗云何蓑何笠此之
 义也
天青黑地黄赤天数之为笠也青黑为表丹黄
为里以象天地之位
 既象其形又法其位言相方类不亦似乎
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
卷一 第 20a 页
 言天之高大地之广远自非圣智其孰能与
 于此乎
智出于勾
 勾亦影也察勾之损益加物之高远故曰智
 出于勾
勾出于矩
 矩谓之表表不移亦为勾为勾将正故曰勾
 出于矩焉
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唯所为耳
卷一 第 20b 页
 言包含几微转通旋环也
周公曰善哉
 善哉言明晓之意所谓问一事而万事达
昔者荣方问于陈子
 荣方陈子是周公之后人非周之本文然
 此二人共相解释后之学者谓之章句因从
 其类列于事下又欲尊而远之故云昔者时
 世官号未之前闻
曰今者窃闻夫子之道
卷一 第 21a 页
 荣方问陈子能述商高之旨明周公之道
知日之高大
 日去地与圆径之术
光之所照
 日旁照之所及也
一日所行
 日行天之度也
远近之数
 冬至夏至去人之远近也
卷一 第 21b 页
人所望见
 人目之所极也
四极之穷
 日光之所远也
列星之宿
 二十八宿之度也
天地之广袤
 袤长也东西南北谓之广长
夫子之道皆能知之其信有之乎
卷一 第 22a 页
 而明察之故不昧不疑
陈子曰然
 言可知也
荣方曰方虽不省愿夫子幸而说之
 欲以不省之情而观大雅之法
今若方者可教此道邪
 不能自料访之贤者
陈子曰然
 言可教也
卷一 第 22b 页
此皆算术之所及
 言周之法出于算术之妙也
子之于算足以知此矣若诚累思之
 累重也言若诚能重累思之则达至微之理
于是荣方归而思之数日不能得
 虽潜心驰思而才单智竭
复见陈子曰方思之不能得敢请问之陈子曰
思之未熟
 熟犹善也
卷一 第 23a 页
此亦望远起高之术而子不能得则子之于数
未能通类
 定高远者立两表望悬邈者施累矩言未能
 通类求勾股之意
是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穷
 言不能通类是情智有所不及而神思有所
 穷滞
夫道术言约而用博者智类之明
 夫道术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唯深也故
卷一 第 23b 页
 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是
 以其言约其旨远故曰智类之明也
问一类而万事达者谓之知道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故
 谓之知道也
今子所学
 欲知天地之数
算数之术是用智矣而尚有所难是子之智类

卷一 第 24a 页
 算术所包尚以为难是子智类单尽
夫道术所以难通者既学矣患其不博
 不能广博
既博矣患其不习
 不能究习
既习矣患其不能知
 不能知类
故同术相学
 术教同者则当学通类之意
卷一 第 24b 页
同事相观
 事类同者观其旨趣之类
此列士之愚智
 列犹别也言视其术鉴其学则愚智者别矣
贤不肖之所分
 贤者达于事物之理不肖者闇于照察之情
 至于役神驰思聪明殊别矣
是故能类以合类此贤者业精习智之质也
 学其伦类观其指归唯贤智精习者能之也
卷一 第 25a 页
夫学同业而不能入神者此不肖无智而业不
能精习
 俱学道术明不察不能以类合类而长之此
 心游目荡义不入神也
是故算不能精习吾岂以道隐子哉固复熟思

 凡教之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而悱之然
 后启发既不精思又不学习故言吾无隐也
 尔固复熟思之举一隅使及之以三也
卷一 第 25b 页
荣方复归思之数日不能得复见陈子曰方思
之以精熟矣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穷知不能
得愿终请说之
 自知不敏避席而请说之
陈子曰复坐吾语汝于是荣方复坐而请陈子
说之曰夏至南万六千里冬至南十三万五千
里日中立竿测影
  臣鸾曰南戴日下立八尺表表影千里而
  差一寸是则天上一寸地下千里今夏至
卷一 第 26a 页
  影有一尺六寸故其万六千里冬至影一
  丈三尺五寸则知其十三万五千里
此一者天道之数
 言天道数一悉以如此
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
 晷影也此数望之从周城之南千里也而周
 官测影尺有六寸盖出周城南千里也记云
 神州之土方五千里虽差一寸不出畿地之
 分先王知之实故建王国
卷一 第 26b 页
者股也正晷者勾也
 以为股以影为勾股定然后可以度日之
 高远正晷者日中之时节也
正南千里勾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
 候其影使表相去二千里影差二寸将求日
 之高远故先见其表影之率
日益表南晷日益长候勾六尺
 候其影使长六尺者欲令勾股相应勾三股
 四弦五勾六股八弦十
卷一 第 27a 页
即取竹空径一寸长八尺捕影而视之空正掩

 以径寸之空视日之影长则大矩短则小
 正满八尺也捕犹索也掩犹覆也
而日应空之孔
 掩若重规更言八尺者举其定也又曰近则
 大远则小以影六尺为正
由此观之率八十寸而得径一寸
 以此为日之率
卷一 第 27b 页
卷一 第 27b 页
  之为六十寸以两表相去二千里乘得十
  二万里为实以影差二寸为法除之得日
  底地去表六万里求从至日八万里者
  先置表高八尺上十之为八十寸以两表
  相去二千里乘之得十六万为实以影差
  二寸为法除之得从表端上至日八万里
  也
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
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从所旁至日
卷一 第 28a 页
所十万里
 旁此古邪字求其数之术曰以表南至日下
 六万里为勾以日高八万里为股为之求弦
 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邪至日之所
 也
  臣鸾曰求从邪至日所法先置南至日
  底六万里为勾重张自乘得三十六亿为
  勾实更置日高八万里为股重张自乘得
  六十四亿为股实并勾股实得一百亿为
卷一 第 28b 页
  弦实开方除之得从王城至日十万里今
  有十万里问径几何曰一千二百五十里
 八十寸而得径一寸以一寸乘十万里为
  实八十寸为法即得
以率率之八十里得径一里十万里得径千二
百五十里
 法当以空径为勾率竹长为股率日去人为
大股大股之勾即日径也其术以勾率乘大
 股股率而一此以八十里为法十万里为实
卷一 第 29a 页
 实如法而一即得日径
故曰日晷径千二百五十里
  臣鸾曰求以率八十里得径一里十万里
  得径千二百五十里法先置竹孔径一寸
  为十里为勾更置邪去曰十万里为股以
  勾十里乘股十万里得一亿为实更置日
  去地八万里为法除实得日晷径千二百
  五十里故云日晷径也
  臣淳风等谨按夏至王城望日立两表相
卷一 第 29b 页
  去二千里表高八尺影去前表一尺五寸
  去后表一尺七寸旧术以前后影差二寸
  为法以前影寸数乘表间为实实如法得
  万五千里为日下去南表里又以表高八
  十寸乘表间为实实如法得八万里为表
  上去日里仍以表寸为日高影寸为日下
  待日渐高候日影六尺用之为勾以表为
  股为之求弦得十万里为邪表数目取管
  圆孔径一寸长八尺望日满筒以为率长
卷一 第 30a 页
  八十寸为一邪去日十万里日径即千二
  百五十里以理推之法云天之处心高于
  外衡六万里者此乃语与术违勾六尺股
  八尺弦十尺角隅正方自然之数盖依绳
  水之定施之于表矩然则天无别体用日
  以为高下术既随乎而迁高下从何而出
  语术相违是为大失又按二表下地依水
  平法定其高下若北表地高则以为勾以
  间为弦置其高数其影乘之其表除之所
卷一 第 30b 页
  得益股为定间若北表下者亦置所下以
  法乘除所得以减股为定间又以高下之
  数与间相约为地高远之率求远者影乘
  定间差法而一所得加表日之高也求邪
  去地者弦乘定间差法而一所得加弦日
  邪去地此三等至皆以日为正求日下地
  高下者置戴日之远近地高下率乘之如
  间率而一所得为日下地高下形势隆杀
  与表间同可依此率若形势不等非代所
卷一 第 31a 页
  知率日径求日大小者径率乘间如法而
  一得日径此径当即得不待影长六尺凡
  度日者先须定二矩水平者影南北立勾
  齐高四尺相去一丈以二弦候牵于勾上
  并率二则拟为候影勾上立表弦下望日
  前一则上畔后一则下畔引则就影合与
  表日参直二至前后三四日间影不移处
  即是当以候表亦望人取一影亦可日径
  影端表头为则然地有高下表望不同后
卷一 第 31b 页
  六术乃穷其实 第一后高前下术高为
  勾表间为弦后复影为所求率表为有所
  率以勾为所有数所得益股为定间 第
  二后下术以其所下为勾表间为弦置其
  所下以影乘表除所得减股馀为定间
  第三邪下术依其北高之率高其勾影合
  与地势隆杀相似馀同平法假令邪下
  而南其邪亦同不须别望但弦短与勾股
  不得相应其南里数亦随地势不得校乎
卷一 第 32a 页
  平则促若用此术但得南望若北望者即
  用勾照南下之术当北高之地 第四邪
  上术依其后下之率下其勾影此谓回望
  北极以为高远者望去取差亦同南望此
  术弦长亦与勾股不得相应唯得北望不
  得南望若南望者即用勾影北高之术
  第五平术不论高下周度日用此平术
  故东西南北四望皆通远近一差不须别
  术 第六术者是外衡其径云四十七万
卷一 第 32b 页
  六千里半之得二十三万八千里者是外
  衡去天心之处心高于外衡六万里为率
  南行二十三万八千里下校六万里约之
  得南行一百一十九里下校三十里一百
  一十九步差下三十步则三十步大强差
  下十步以此为准则不合有平地地既平
  而用术尤乖理验且自古论晷影差变每
  有不同今略其梗槩取其推步之要尚书
  考灵曜云日永影尺五寸日短一十三尺
卷一 第 33a 页
  日正南千里而减一寸张衡灵宪云悬天
  之晷薄地之仪皆移千里而差一寸郑玄
  注周礼云凡日影于地千里而差一寸王
  蕃姜岌因此为说按前诸说是数并同其
  言更出书非直有此以事考量恐非实矣
  谨按宋元嘉十九年岁在壬午遣使往交
  州度日影夏至之日影在表南三寸二分
  太康地理志交趾去洛阳一万一千里阳
  城去洛阳一百八十里交趾西南望阳城
卷一 第 33b 页
  洛阳在其东南较而言之令阳城去交趾
  近于洛阳去交趾一百八十里则交趾去
  阳城一万八百二十里而影差尺有八寸
  二分是六百里而影差一寸也况复人路
  迂回羊肠曲折方于鸟道所较弥多以事
  验之又未盈五百里而差一寸明矣千里
  之言固非实也何承天又云诏以土圭测
  影考校二至 三日有馀从来积岁及交
  州所上验其增减亦相符合此则影差之
卷一 第 34a 页
  验也周礼大司徒职曰夏至之影尺有五
  寸马融以为洛阳郑玄以为阳城尚书考
  灵曜日永影一尺五寸郑玄以为阳城日
  短十三尺易纬通卦验夏至影尺有四寸
  八分冬至一丈三尺刘向洪范传夏至影
  一尺五寸八分是时汉都长安而向不言
  测影处所若在长安则非晷影之正也夏
  至影长一尺五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一
  寸四分向又云春秋分长七尺三寸六分
卷一 第 34b 页
  此即总是虚妄后汉历志夏至影一尺五
  寸后汉洛阳冬至一丈三尺自梁天监巳
  前并同此数魏景初夏至影一尺五寸魏
  初都许昌与颖川相近后都洛阳又在地
  中之数但易纬因汉历旧影似不别影之
  冬至一丈三尺晋姜岌影一尺五寸宋都
  建康在江表验影之数遥取阳城冬至一
  丈三尺宋大明祖冲之历夏至影一尺五
  寸宋都秣陵遥取影同前冬至一丈三尺
卷一 第 35a 页
  后魏信都芳注周四术云按永平元年
  戊子是梁天监之七年也见洛阳测影又
  见公孙崇集诸朝士共观秘书影同是夏
  至之日以八尺之表测日中影皆长一尺
  五寸八分虽无六尺近六寸梁武帝大同
  十年太史令虞邝以九尺表于江左建康
  测夏至日中影长一尺三寸二分以八尺
  表测之影长一尺一寸七分强冬至一丈
  三尺七分八尺表影长一丈一尺六寸二
卷一 第 35b 页
  分弱隋开皇元年冬至影长一丈二尺七
  寸二分开皇二年夏至影一尺四寸八分
  冬至长安测夏至洛阳测及王邵隋灵感
  志冬至一丈二尺七寸二分长安测也开
  皇四年夏至一尺四寸八分洛阳测也冬
  至一丈二尺八寸八分洛阳测也大唐正
  观二年己五五月二十三日癸亥夏至中
  影一尺四寸六分长安测也十一月二十
  九丙寅冬至中影一丈二尺六寸三分长
卷一 第 36a 页
  安测也按汉魏及隋所记夏至中影或长
  短齐其盈缩之中则夏至之影尺有五寸
  为近定实矣以周官推之洛阳为所交会
  则冬至一丈二尺五寸亦为近矣按梁武
  帝都金陵云洛阳南北大较千里以尺表
  令其有九尺影则大同十年江左八尺表
  夏至中影长一尺一寸七分若是为夏至
  八尺表千里而差一寸弱矣此推验即是
  夏至影差降升不同南北远近数亦有异
卷一 第 36b 页
卷一 第 36b 页
卷一 第 36b 页
  日高图注
 赵君卿曰黄甲与黄乙其实正等以表高乘
 两表相去为黄甲之实以影差为黄甲之广
 而一所得则变得黄甲之袤上与日齐按图
 当加表高今言八万里者从表以上复加之
 青丙与青已其实亦等黄甲与青丙相连黄
 乙与青已相连其实亦等皆以影差为广
  臣鸾曰求日高法先置表高八尺为八万
  里为袤以相两表相去二千里为广乘袤
卷一 第 37a 页
  八万里得一亿六千万里为黄甲之实以
  影差二寸为二千里为法除之得黄乙之
  袤八万里即上与日齐此言王城去天名
  曰甲日底地上至日名曰乙上天名青丙
  下地名青戊据影六尺王城上天南至日
  六万里王城南至日底地亦六万里是上
  下等数日夏至南万六千里者立表八尺
  于王城影一尺六寸影寸千里故王城去
  夏至日底地万六千里也
卷一 第 37b 页
法曰周长八尺勾之损益寸千里
 勾谓影也言悬天之影薄地之仪皆千里而
 差一寸
故曰极者天广袤也
 言极之远近有定则天广长可知
今立表高八尺以望极其勾一丈三寸由此观
之则从周北十万三千里而至极下
 谓冬至日加卯酉之时若春秋分之夜半极
 南两旁与天中齐故以为周去天中之数
卷一 第 38a 页
荣方曰周者何陈子曰古时天子治周
 古时天子谓周成王时以治周居王城故曰
 昔先王之经邑奄观九隩靡地不营土圭测
 影不缩不盈当风雨之所交然后可以建王
 城此之谓也
此数望之从周故曰周
 言周都河南为四方之中故以为望主也
者表也
 用其行事故曰由此捕望故曰表影为勾
卷一 第 38b 页
故曰勾股也
日夏至南万六千里日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
日中无影以此观之从南至夏至之日中十一
万九千里
 诸言极者斥天之中极去周十万三千里亦
 谓极与天中齐时更加南万六千里是也
北至其夜半亦然
 日极在极北正等也
凡径二十三万八千里
卷一 第 39a 页
 并南北之数也
此夏至日道之径也
 其径者圆中之直者也
其周七十一万四千里
 周匝也谓天戴日行其数以三乘径
  臣鸾曰求夏至日道径法列夏至日去天
  中心十一万九千里夏至夜一日亦去天
  中心十一万九千里并之得夏至日道径
  二十三万八千里三乘径得周七十一万
卷一 第 39b 页
  四千里也
从夏至之日中至冬至之日中十一万九千里
 冬至日中去周十三万五千里除夏至日中
 去周一万六千里是也
北至极下亦然则从极南至冬至之日中二十
三万八千里从极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径四十
七万六千里此冬至日道径也其周百四十二
万八千里从春秋分之日中北至极下十七万
八千五百里
卷一 第 40a 页
 春秋之日影七尺五寸五分加望极之勾一
 丈三寸
  臣鸾曰求冬至日道径法列夏至去冬至
  日中十一万九千里从夏至日道北径亦
  十一万九千里并之得冬至日中北极下
  二十三万八千里从极至夜半亦二十三
  万八千里并之得冬至道径四十七万六
  千里以三乘径即冬至日道周一百四十
  二万八千里
卷一 第 40b 页
从极下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径三十五万七千
里周一百七万一千里故日月之道常缘宿日
道亦与宿正
 内衡之南外衡之北圆而成规以为黄道二
 十八宿列焉日之行也一出一入或表或里
 五月二十三分月之二十一道一交谓之合
 朔交会及月蚀相去之数故曰缘宿也日行
 黄道以宿为正故曰宿正于中衡之数与黄
 道等
卷一 第 41a 页
  臣鸾曰求春秋分日道法列春秋分日中
  北至极下十七万八千五百里从北极北
  至其夜半亦然并之得春秋分日道径三
  十五万七千里以三乘径即日道周一百
  七万一千里求黄道径法列从北极南至
  夏至日中一十一万九千里以从极北去
  冬至夜半二十三万八千里并之得黄道
  三十五万七千里从极南至冬至日北至
  夏至日夜半亦黄道径也以三乘径周得
卷一 第 41b 页
  一百七万一千里也
南至夏至之日中北至冬至之夜半南至冬至
之日中北至夏至之夜半亦径三十五万七千
里周一百七万一千里
 此皆黄道之数与中衡等
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有
日光
 春秋分者昼夜等春分至秋分日内近极故
 日光照及也
卷一 第 42a 页
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无
日光
 秋分至春分日外远极故日光照不及也
故春秋分之日夜分之时日所照适至极阴阳
之分等也冬至夏至者日道发敛之所生也至
昼夜长短之所极
 发犹往也敛犹还也极终也
春秋分者阴阳之修昼夜之象
 修长也言阴阳长短之等
卷一 第 42b 页
昼者阳夜者阴
 以明暗之差为阴阳之象
春分以至秋分昼之象
 北极下见日光也日永主物生故象昼也
秋分至春分夜之象
 北极下不见日光也日短主物死故象夜也
故春秋分之日中光之所照北极下夜半日光
之所照亦南至极此日夜分之时也故曰日照
四旁各十六万七千里
卷一 第 43a 页
 至极者谓璇玑之际为阳绝阴障以日之时
 而日光有所不逮故知日旁照十六万七千
 里不及天中一万一千五百里也
人望所见远近宜如日光所照
 日近我一十六万七千里之内及我我自见
 日故为日出日远我十六万七千里之外日
 则不见我我亦不见日故为日入是为日与
 目见于十六万七千里之中故曰远近宜如
 日光之所照也
卷一 第 43b 页
从周所望见北过极六万四千里
 自此以下诸言减者皆置日光之所照若人
 目之所见十六万七千里以除之此除极至
周十万三千里
  臣鸾曰求从周所望见北过极六万四千
  里法列人目所极十六万七千里以王城
  周去极十万三千里减之馀六万四千里
  即人望过极之数也
南过冬至之日三万二千里
卷一 第 44a 页
 除冬至日中去周十三万五千里
  臣鸾曰求冬至日中三万二千里法列人
  目所极十六万七千里以冬至日中去王
  城十三万五千里减之馀即过冬至日中
  三万二千里也
夏至之日中光南过冬至之日中光四万八千

 除冬至之日中相去十一万九千里
  臣鸾曰求夏至日中光南过冬至日中光
卷一 第 44b 页
  四万八千里法列日高照十六万七千里
  以冬夏至日中相去一十一万九千里减
  之馀即南过冬至之日中光四万八千里
南过人所望见一万六千里
 夏至日中去周万六千里
  臣鸾曰求夏至日中光南过人所望见万
  六千里法列王城去夏至日中光南过人
  所望见万六千里加日光所及十六万七
  千里得十八万三千里以人目所极十六
卷一 第 45a 页
  万七千里减之馀即南过人目所望见一
  万六千里也
北过周十五万一千里
 除周夏至之日中一万六千里
  臣鸾曰求夏至日中光北过周十五万一
  千里法列日光所及十六万七千里以王
  城去夏至日中一万六千里减之馀即北
  过周十五万一千里
北过极四万八千里
卷一 第 45b 页
 除极去夏至之日十一万九千里
  臣鸾曰求夏至日中光北过极四万八千
  里法列日光所及十六万七千里以北极
  去夏至夜半十一万九千里减之馀即北
  过极四万八千里也
冬至之夜半日光南不至人所见七千里
 倍日光所照里数以减冬至日道径四十七
 万六千里又除冬至日中去周十三万五千

卷一 第 46a 页
  臣鸾曰求冬至夜半日光南不至人目所
  见七千里法列日光十六万七千里倍之
  得三十三万四千里以减冬至日道径四
  十七万六千里馀十四万二千里复以冬
  至日中去周十三万五千里减之馀即不
  至人目所见七千里
不至极下七万一千里
 从极至夜半除所照十六万七千里
  臣鸾曰求冬至日光不至极下七万一千
卷一 第 46b 页
  里法列冬至夜半去极二十三万八千里
  以日光一十六万七千里减之馀即不至
  极下七万一千里
夏至之日中与夜半日光九万六千里过极相

倍日光所照以夏至日道径减之馀即相接
 之数
  臣鸾曰求夏至日中日光与夜半相接九
  万六千里法列倍日光所照十六万七千
卷一 第 47a 页
  里得径三十三万四千里以夏至日过径
  二十三万八千里减之馀即日光相接九
  万六千里也
冬至之日中与夜半日光不相及十四万二千
里不至极下七万一千里
 倍日光所照以减冬至日道径馀即不相及
 之数半之即各不至极下
  臣鸾曰求冬至日光与夜半日不及十四
  万二千里不至极下七万一千里法列冬
卷一 第 47b 页
  至日道径四十七万六千里以倍日光所
  照三十三万四千里减之馀即日光不相
  及十四万二千里半之即不至极下七万
  一千里也
夏至之日正东西望直周东西日下至周五万
九千五百九十八里半
 求之术以夏至日道径二十三万八千里为
 弦倍极去周十万三千里得二十万六千里
 为股为之求勾以股自乘减弦自乘其馀开
卷一 第 48a 页
 方除之得勾一十一万九千一百九十七里
 有奇半之各得周半数
  臣鸾曰求夏至日正东西去周法列夏至
  道径二十三万八千里为弦自相乘得五
  百六十六亿四千四百万为弦实更置极
  去周十万三千里倍之为二十万六千里
  为股重张自相乘得四百二十四亿三千
  六百万为股实以减弦实馀一百四十二
  亿八百万即勾实以开方除之得正东西
卷一 第 48b 页
  去周一十一万九千一百九十七里二十
  三万八千三百九十五分里之七万五千
  一百九十一半之即周东西各五万九千
  五百九十八里半经曰奇者分也若求分
  者倍分母得四十七万六千七百九十即
  一方得五万九千五百九十八里半四十
  七万六千七百九十分里之七万五千一
  百九十一本经无所馀算之次因而演之
  也
卷一 第 49a 页
冬至之日正东西方不见日
 正东西方者周之卯酉日在十六万七千里
 之外不见日
以算求之日下至周二十一万四千五百五十
七里半
 求之术以冬至日道径四十七万六千里为
 弦倍极之去周十万三千里得二十万六十
 里为勾为之求股勾自乘减弦之自乘其馀
 开方除之得四十二万九千一百一十五里
卷一 第 49b 页
 有奇半之各得东西数
  臣鸾曰求冬至正东西方不见日法列冬
  至日道径四十七万六千里为弦重张相
  乘得二千二百六十五亿七千六百万里
  为弦实更列极去周十万三千里倍之得
  二十万六千里为勾重张相乘得四百二
  十四亿三千六百万以减弦实馀一千八
  百四十一亿四十万即股实开方除之得
  周直东西四十二万九千一百一十五里
卷一 第 50a 页
  八十五万八千二百三十一分里之三十
  一万六千七百七十五半即周一方去日
  二十一万四千五百五十七里半亦倍分
  母得一百七十一万六千四百六十二分
  里之三十一万六千七百七十五
凡此数者日道之发敛
 凡此上周径之数者日道往还之所至昼夜
 长短之所极
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
卷一 第 50b 页
 观律数之生听钟音之变知寒暑之极明代
 序之化也
冬至昼夏至夜
 冬至昼夜日道径半之得夏至昼夜日道径
 法置冬至日道径四十七万六千半之得夏
 至日中去夏至夜半二十三万八千里以四
 极之里也
差数及日光所还观之
 以差数之所及日光所还以此观之则四极
卷一 第 51a 页
 之穷也
四极径八十一万里
 从极南至冬至日中二十三万八千里又日
 光所照十六万七千里凡径四十万五千里
 北至其夜半亦然故日径八十一万里八十
 一者阳数之终日之所极
  臣鸾曰求四极径八十一万里法列冬至
  日中去极二十三万八千里复加冬至日
  光所极十六万七千里得四十万五千里
卷一 第 51b 页
  北至其夜半亦然并南北即是大径八十
  一万里
周二百四十三万里
 三乘径即周
  臣鸾曰以三乘八十一万里得周二百四
  十三万自此以外日所不及也
从周至南日照处三十万二千里
 半径除周去极十万三千里
  臣鸾曰求周南三十万二千里法列半径
卷一 第 52a 页
 四十万五千以王城去极十万三千里减
  之馀即周南至日照处三十万二千里
周北至日照处五十万八千里
 半径加周去极十万三千里
  臣鸾曰求周去冬至夜半日北极照处五
  十万八千里法列半道径四十万五千里
  加周夜半去极十万三千里得冬至夜半
  北极照去周五十万八千里
东西各三十九万一千六百八十三里半
卷一 第 52b 页
 求之术以径八十一万里为弦倍去周十万
 三千里得二十万六千里为勾为之求股得
 七十八万三千三百六十七里有奇半之各
 得东西之数
  臣鸾曰求东西各三十九万一千六百八
  十三里半法列径八十一万里重张自乘
  得六千五百六十一亿为弦实更置倍周
  去北极二十万六千里为勾重张自乘得
  四百二十四亿三千六百万以减弦实馀
卷一 第 53a 页
  六千一百三十六亿六千四百万即股实
  以开方除之得股七十八万三千三百六
  十七里一百五十六万六千七百三十五
  分里之十四万三千三百一十一半之即
  得去周三十九万一千六百八十三里半
  分母亦倍之得三百一十三万三千四百
  七十分里之十四万三千三百一十一也
周在天中南十万三千里故东西矩中径二万
六千六百三十二里有奇
卷一 第 53b 页
 求矩中径二万六千六百三十二里有奇法
 列八十一万里以周东西七十八万三千三
 百六十七里有奇减之馀即矩中径之数
  臣鸾曰求矩中径二万六千六百三十二
  里有奇法列八十一万里以周东西七十
  八万三千三百六十七里有奇减之馀二
  万六千六百三十三里取一里破为一百
  五十六万六千七百三十五分减一十四
  万三千三百一十一馀一百四十二万三
卷一 第 54a 页
  千四百二十四即径东西矩二万六千六
  百三十二里一百五十六万六千七百三
  十五分里之一百四十二万三千四百二
  十四
周北五十万八千里冬至日十三万五千里冬
至日道径四十七万六千里周一百四十二万
八千里日光四极当周东西各三十九万一千
六百八十三里有奇
此方圆之法
卷一 第 54b 页
 此言求圆于方之法
万物周事而圆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
或毁方而为圆或破圆而为方方中为圆者谓
之圆方圆中为方者谓之方圆也
卷一 第 55a 页
卷一 第 56a 页
  七衡图注
 赵君卿曰青图画者天地合际人目所远者
 也天至高地至卑非合也人目极观而天地
 合也日入青图画内谓之日出出青图画外
 谓之日入青图画之内外皆天也北辰正居
 天中之央人所谓东西南北者非有常处各
 以日出之处为东日中为南日入为西日没
 为北北辰之下六月见日六月不见日从春
 分至秋分六月常见日从秋分至春分六月
卷一 第 56b 页
 常不见日见日为昼不见日为夜所谓一岁
 者即北辰之下一昼一夜黄图画者黄道也
 二十八宿列焉日月星辰躔焉使青图在上
 不动贯其极而转之即交矣我之所在北辰
 之南非天地之中也我之卯酉非天地之卯
 酉内第一夏至日道也出第四春秋分日道
 也外第七冬至日道也皆随黄道日冬至在
 牵牛春分在娄夏至在东井秋分在角冬至
 从南而北夏至从北而南终而复始也
卷一 第 57a 页
凡为此图以丈为尺以尺为寸以寸为分分一
千里凡用缯方八尺一寸今用缯方四尺五分
分为二千里
 方为四极之图尽七衡之意
吕氏曰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
万六千里
 吕氏秦相吕不韦作吕氏春秋此之义在有
 始第一篇非周本文尔雅云九夷八狄七
 戎六蛮谓之四海言东西南北之数者将以
卷一 第 57b 页
 明车辙马迹之所至河图括地象云而有君
 长之州九阻中国之文德及而不治又云八
 极之广东西二亿二万三千五百里南北二
 亿三万三千五百里淮南子地形训云禹使
 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孺亥步自北极至
 于南极而数皆然或其广阔将焉可步矣亦
 后学之徒未之或知也夫言亿者十万曰亿
 也
凡为日月运行之圆周
卷一 第 58a 页
春秋分冬夏至璿玑之运也
七衡周而六间以当六月节六月为百八十二
日八分日之五
 节六月者从冬至至夏至日百八十二日八
 分日之五为半岁六月节者谓中气也不尽
其日也此日周天通四分一之倍法四以除
 之即得也
  臣鸾曰求七衡周而六间以当六月节六
  月为一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此为半
卷一 第 58b 页
  岁也列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
  通分内子得一千四百六十一为实倍分
  母四为八除实得半岁一百八十二日八
  分日之五也
故日夏至在东井极内衡日冬至在牵牛极外
衡也
 东井牵牛为长短之限内外之极也
衡复更终冬至
 冬至日从外衡还黄道一周年复于故衡终
卷一 第 59a 页
 于冬至
故曰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一岁一
内极一外极
 从冬至一内极及一外极度终于星月穷于
 次是为一岁
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月一外极一内极
 欲分一岁为十二月一衡间当一月此举中
 相去之日数以此言之月行二十九日九百
 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则过周天一日而
卷一 第 59b 页
 与月合宿论其入内外之极六归粗通未心
 得也日光言内极月光言外极日阳从冬至
 起月阴从夏至起往来之始易曰日往则月
 来月往则日来此之谓也此数置一百八十
 二日八分日之五通分内子五以六间乘分
 母以除之得三十以三约法得十六约馀得
 七
  臣鸾曰求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法列半
  岁一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通分内子
卷一 第 60a 页
  得一千四百六十一为实以六间乘分母
  八得四十八除实得三十日不尽二十一
  更置法实求等数平于三即以约法得十
  六约馀得七即是从中气相去三十日十
  六分日之七也
是故 衡之间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三分里
之一即为百步
 此数夏至冬至相去十一万九千里以六间
 除之得矣法与馀分皆半之
卷一 第 60b 页
  臣鸾曰求一衡之间一万九千八百三十
  三里三分里之一法置冬至夏至相去十
  一万九千里以六间除之即得法与馀分
  半之得也
欲知次衡径倍而增内衡之径
 倍一衡间数以增内衡
二之以增内衡径
 二乘所倍一衡之间数以增内衡径即得三
 衡径
卷一 第 61a 页
次衡放此
 次至皆如数
内一衡径二十三万八千里周七十一万四千
里分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度得一千
九百五十四里二百四十七步千四百六十一
分步之九百三十三
 通周天四分之一为法又以四乘衡周为实
实如法得一百步不满法者十之如法得十
 步不满法者十之如法得一步不满者以法
卷一 第 61b 页
 命之至七衡皆如此
  臣鸾曰求内衡度法置夏至径二十三万
  八千里以三乘之得内外衡周七十一万
  四千里以周天分母四乘内衡周得二百
  八十五万六千里为实以周天分一千四
  百六十一为法除之得一千九百五十四
  里不尽一千二百六即而三之为三千六
  百十八以法除之得二百步不尽六百九
  十六步上十之如法而得四十步不尽一
卷一 第 62a 页
  千一百一十六复上十之如法而一得七
  步不尽九百三十三即是一千九百五十
  四里二百四十七步一千四百六十一分
  步之九百三十三
次二衡径二十七万七千六百六十六里二百
步周八十三万三千里分里为度度得二千二
百八十里百八十八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
千三百三十二
 通周天四分之一为法四乘衡周为实实如
卷一 第 62b 页
 法得里数不满者求步数不尽者命分
  臣鸾曰求第二衡法列一衡间一万九千
  八百三十三里少半里倍之得三万九千
  六百六十六里太半里增内衡径二十三
  万八千里得第二衡径二十七万七千六
  百六十六里二百步是三分里之二又以
  三乘之步满三百成一里得二衡周八十
  三万三千里以周天分母四乘周得三百
  三十三万二千为实更置周天三百六十
卷一 第 63a 页
  五度四分度之一通分内子得一千四百
  六十一为法除之得二千二百八十里不
  尽九百二十以三百乘之得二十七万六
  千复以前法除之得一百八十八步不尽
  一千三百三十二即是度得二千二百八
  十里一百八十八步一千四百六十一分
  步之一千三百三十二
次三衡径三十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
步周九十五万二千里分为度度得二千六百
卷一 第 63b 页
六里百三十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二百七

 通周天四分之一为法四乘衡周为实实如
 法得里数不满法者求步数不尽者命分
  臣鸾曰求第三衡法列倍一衡间得三万
  九千六百六十六里三分里之二增第二
  衡径二十七万七千里六百六十六里二
  百步即三分里之二得第三衡径三十一
  万七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步以三乘径
卷一 第 64a 页
  步步满三百成里得周九十五万二千里
  又以分母四乘周得三百八十万八千为
  实以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为法以除
  实得二千六百六里不尽六百三十四以
  三百乘之以法除之得一百三十步不尽
  二百七十即是度得二千六百六里一百
  三十步一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二百七
 十
次四衡径三十五万七千里周一百七万一千
卷一 第 64b 页
里分为度度得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七十一步
千四百一十分步之六百六十九
 通周天四分之一为法四乘衡周为实实如
 法得里数不满法者求步数不尽者命分
  臣鸾曰求第四衡法列倍一衡间三万九
  千六百六十六里三分里之二增第三衡
  径三十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步
  步满三百成里得径三十五万七千里以
  三乘之得周一百七万一千里以分母乘
卷一 第 65a 页
  之得四百二十八万四千里为实以周天
  分一千四百六十一除之得二千九百三
  十二里不尽三百四十八以三百乘之以
  法除之得七十一步不尽六百六十九即
  是度得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七十一步一
  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六百六十九
次五衡径三十九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二百
步周一百一十九万里分为度度得三千二百
五十八里十二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千六
卷一 第 65b 页
十八
通周天四分之一为法四乘衡周为实实如
 法得里数不满法者求步数不尽者命分
  臣鸾曰求第五衡法列倍第一衡间三万
  九千六百六十六里三分里之二增第四
  衡径三十五万七千里满三百成里得第
  五衡径三十九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二
  百步以三分乘径得周一百一十九万里
  又以分母四乘周得四百七十六万为实
卷一 第 66a 页
  以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为法除之得
  三千二百五十八里不尽六十二以三百
  乘之以法除之得十二步不尽一千六十
  八即是度得三千二百五十八里十二步
  一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一千六十八
次六衡径四十三万六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
步周一百三十万九千里分为度度得三千五
百八十三里二百五十四步千四百六十一分
步之六
卷一 第 66b 页
 通周天四分之一为法四乘衡周为实实如
 法得一里不满法者求步不尽者命分
  臣鸾曰求第六衡法列倍第一衡间三万
  九千六百六十六里三分里之二以增第
  五衡径三十九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一
  百步又三乘径得周一百三十万九千里
  又以分母四乘周得五百二十三万六千
  为实以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为法除
  之得三千五百八十三里不尽一千二百
卷一 第 67a 页
  三十七以三百乘之以法除之得二百五
  十四步不尽六即是度得三千五百八十
  三里二百五十四步一千四百六十一分
  步之六
次七衡径四十七万六千里周一百四十二万
八千里分为度得三千九百九里一百九十五
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四百五
 通周天四分之一为法四乘衡周为实实如
 法得里数不满法者求步数不尽者命分
卷一 第 67b 页
  臣鸾曰求第七衡法列倍第一衡间三万
  九千六百六十六里三分里之二增第六
  衡径四十三万六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
  步得第七衡径四十七万六十里以三乘
  之得周一百四十二万八千里以分母四
  乘之得五日七十一万二千为实以周天
  分一千四百六十一为法除之得三千九
  百九里不尽九百五十一又以三百乘之
  所得以法一千四百六十一除之得一百
卷一 第 68a 页
  九十五步不尽四百五即是度得三千九
  百九里一百九十五步一千四百六十一
  分步之四百五
其次曰冬至所北照过北衡十六万七千里
 冬至十一月日在牵牛径在北方因其在北
 故言照过北衡
为径八十一万里
 倍所照增七衡径
周二百四十三万里
卷一 第 68b 页
 三乘倍增七衡周
分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度得六千六
百五十二里二百九十三步千四百六十一分
步之三百二十七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
 过八十一万里之外
或知者或疑其可知或疑其难知此言上圣不
学而知之
 上圣者智无不至明无不见考灵曜曰微式
 出冥唯审其形此之谓也
卷一 第 69a 页
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
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日晷损益寸差千里故
冬至夏至之日南北游十一万九千里四极径
八十一万里周二百四十三万里分为度度得
六千六百五十二里二百九十三步千四百六
十一分步之三百二十七此度之相去也
  臣鸾曰求冬至日所北照十六万七千里
  并南北日光得三十三万四千里增冬至
  日道径四十七万六千里得八十一万里
卷一 第 69b 页
  三之得周二百四十三万以周天分母四
  乘之得九百七十二万里为实以周天分
  一千四百六十一为法除之得六千六百
  五十二里不尽一千四百二十八以三百
 乘之得四十三万八千四百复以法除之
  得二百九十三步不尽三百二十七即是
  度得六千六百五十二里二百九十三步
  一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三百二十七
其南北游日六百五十一里一百八十二步一
卷一 第 70a 页
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七百九十八
术曰置十一万九千里为实以半岁一百八十
二日八分日之五为法
 半岁考从外衡去内衡以为法除相去之数
 得一日所行也
而通之
 通之者数不合齐以法等得相通入以八乘
 也
得九十五万二千为实
卷一 第 70b 页
 通十一万九千里
所得一千四百六十一为法除之
 通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也
实如法得一里不满法者三之如法得百步
 一里三百步当以三百乘而言之三之者不
 欲转法便以一位为百实故从一位命为百
不满法者十之如法得十步
 上下用三百乘故此十之便以位为十实故
 从一位命为十
卷一 第 71a 页
不满法者十之如法得一步
 复十之者但以一位为实故从一位命为一
不满法者以法命之
 位尽于一步故以法命其馀分为残步
  臣鸾曰求南北游法置冬至十一万九千
  里以半岁日分母八乘之得九十五万二
  千为实通半岁一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
  五得一千四百六十一以除得六百五十
  一里不尽八百八十九以三百乘之得二
卷一 第 71b 页
  十六万六千七百复以法除之得一百八
  十二步不尽七百九十八即得日南北游
  日六百五十一里一百八十二步一千四
  百六十一分步之七百九十八
算经卷上
卷一 第 72a 页
卷一 第 1a 页
音义
  假承务郎秘书省钧考算经文字臣李籍撰

(步米切周算经者以九数勾股重差算/日月周天行度远近之数皆得于股表即)
(推步盖天之法也者股也以表为股周天历/度本包牺氏立法其传自周公受之于大夫商)
(高周人志之/故曰周)赵君卿撰(雏免切述也君卿赵/爽字也不详何代人)
(苦回切/大也)廓落(上枯郭切/下历各切)晷仪(居洧切/日影也)度量(上达/各切)
(下录/章切)探赜(上吐南切下上革切赜者含蓄含/蓄者探之可及故易中有曰探𦣱)
(上色白切下于谨切隐者隐匿/隐匿者索之可得故易曰索隐)诡异(上居委/切下于)
卷一 第 1b 页
(冀切诡/谲怪也)浑天(胡昆切浑天者言天地之体譬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周)
(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史官候台所用/铜仪则其法也立八尺圆体具天地之形以正)
(黄道古察发敛以行日月以步五纬精微深/妙不代百易之道也官有其器而无其书)
(居大切盖天之说即周是也其言天似盖/笠地似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
(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
(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常八/万里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前行道为)
(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
(也故曰周又周家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
(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
卷一 第 2a 页
(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见日入下故不见天之形如倚盖故极在)
(人北是其證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灵宪(诈建切/灵宪张)
(衡所述其说/主于浑天)重仞(上直龙切下音/刅八尺曰仞)(于到/切)(户/顶)
(切远/也)
卷上
甄鸾(上之人切下历官切/甄鸾北周司隶校尉)重述(上直龙切下时/律切赵爽既加)
(注释甄鸾又从而/发明故曰重述)善数(色具切/数算也)包牺(上蒲交切/下虚宜切)
历度(徒个/切)而度(大各切/量也)
勾股圆方图(勾古侯切股公土切圆径一而周/三方径一而匝四伸圆之周而为)
卷一 第 2b 页
(勾展方之匝而为股共结一角邪适/五乃圆/方邪径相通之率也勾股圆方图盖以此设学)
(者观之思/过半矣)(胡田切共/结一角也)(朔律切数相/与也又音律)奇耦(上/居)
(宜切下/乌口切)(俱雨/切)(之列/切)更相(上古衡切/下息羊切)共盘(上/渠)
(用切下/蒲官切)昏垫(都念切下也书/曰下民昏垫)(卑政/切)勾股之差
(楚佳切不齐也勾股之差/其数差一谓勾三股四也)量均(力仗/切)为袤(莫候/切长)
(也)偃矩覆矩(偃于宪切仰也覆敷目切俯也矩/表也仰表所以望高俯表所以测)
(深)方属地(殊玉切/下同)滂沲(上普郎切/下唐何切)四隤(徒回/切)
星之宿(思救切二十八宿之度也/礼记月令宿离不忒是也)不省(息井切/省窹也)
(不省言不窹也/犹言不敏也)累思(鲁水/切)累重也(直能/切)才单(德/寒)
卷一 第 3a 页
卷一 第 4a 页
(青/戊)极者(竭忆切诸言极者斥天/中极去周十万三千里)(衣检切/覆也)九隩
(于到切土/可居也)靡地(母被切/无也)(昌石切/指也)缘宿(息救切/二十八)
(宿/也)(乘力切日月亏曰蚀稍小/侵亏如蠹食草木之叶也)适至(施直切/恰也)
(力冉切发/往敛还也)璿玑(上音璇/下音机)(音迨/及也)有奇(居宜切/数之馀)
(也易曰归/奇于扐)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律吕/戍切)
(听陀定切此谓冬夏二至合八能之士以观律/之数而听钟音之清浊也晋律历志曰阴阳和)
(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日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影)
(侯钟律权土炭效阴阳冬至阳气应则灰除是/故乐均清影长极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夏至)
(阴气应则乐均浊影短极蕤宾通土炭重而衡/低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状闻太)
卷一 第 4b 页
(史令封上效/则和否则占)
七衡图(何庚切七衡者七规也谓规为衡者取/其衡运则生规规者正圆之谓也内一)
(衡径二十三万八千里次二衡径二十七万七/千六百六十六里二百步次三衡径三十一万)
(七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步次四衡径三十五/万七千里次五衡径三十九万六千六百六十)
(六里二百步次六衡径四十三万六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步次七衡径四十七万六千里即)
(其径而三之则各得其周也凡日月运行之图/周七衡周而六间一衡之间万九千八百三十)
(三里一百步以六衡乘之即夏/至冬至相去十一万九千里也)青图画者(胡卦/切界)
(也俗/作画)合际(上胡閤切/下子例切)常处(昌据切/所也)(呈延切/次也)
(上莫饱切下以久切皆辰/名也卯正东也酉正西也)牵牛(上轻烟切下/如字率牛北)
卷一 第 5a 页
(方宿也冬至/日在牵牛)(卢侯切娄西方宿/也春分日在娄)东井(子郢切/南方宿)
(也夏至日/在东井)(记岳切东方宿/也秋分日在角)用缯(慈陵切/帛也)吕氏
(两举切吕氏者吕氏春秋也吕不韦为秦相国/集当世儒士使著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合)
(十馀万言备古今之/事名为吕氏春秋)四海(呼改切吕氏春秋曰/几四海之内东西二)
(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言东西南北之数者将明)
(车辙马迹之所至河图括地象亦云里数而有/君长之州九阻中国之文德及而不治又云八)
(极之广东西二亿二万三千五百里南北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淮南子地形训云禹使大章)
(步自东极至于西极孺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而数皆然)河图括地象(括音/䀨河)
(图括地象/纬书名也)淮南子(并如字汉淮南王/安所著之书也)大章(音泰/人名)
卷一 第 5b 页
六间(古闲切两衡/相去之间也)粗通(徂五切/略也)放此(甫两切效/也下同)
卷下
四和(户戈切调也四和者谓之极子午卯酉得/东西南北之中天地之所合四时之所交)
(风雨之所会阴阳之所和然则/百物阜安草木蕃庶故曰四和)阜安(房缶切/盛也)
(符袁切/茂也)易处(夷益切/交也)盖笠(上居大切/下音立)覆槃(上/方)
(六切下/蒲官切)离地(力智切/去也)障蔽(上之亮切隔也/下必䄃切奄也)日兆
(直绍切日者阳之精譬犹火光月者阴之精/譬犹水光月含影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
(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明/尽月禀日光而成形兆故云日兆月也)(匹陌/切月)
(之明消也康诰曰惟三月哉生魄孔安国曰三/月始生魄月十六日明消而魄生杨子曰既望)
卷一 第 6a 页
(则终魄于东/亦此意也)行列(胡刚/切)极枢(春朱切尔雅曰枢/谓之枨郭璞云门)
(户扉枢也此言极枢者取/其居中而临制四方也)绳系(古诣切/结也)表颠(多/年)
(切顶/也)中折(之列切/屈也)(卢候切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晷漏中星略例)
(曰日行有南北晷漏有长短然二十四气晷差/迟疾不同勾股使然也直规中则差迟与勾股)
(数齐则差急随辰极高下所遇不同如黄道刻/漏此乃数之浅者近代且犹未晓今推黄道去)
(极与晷影漏刻昏距中星四术反覆相/求消息同率施相为中以合九股之变)揆度(上/巨)
(癸切下/大各切)(施只切/散也)朝生(陟遥切/旦也)暮获(胡麦/切)(胡/郭)
(切收/也)葶苈(上音亭/下音历)荠麦(在礼/切)正勾(上音政/下音钩)无令
(离呈切/使也)纤微(思廉切/细也)(音笃/察也)分度(徒固切/数也)经纬
卷一 第 6b 页
(上坚丁切下子贵切/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圆定正(音/政)则复(扶富切/又也)
(如字星/名也)游仪(如字游仪所以望星也真观中/李淳风造四游仪元枢为轴以)
(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规矩又元枢北立北辰/南距地轴旁转于内玉衡在元枢之间而南北)
(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开元九/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以木为游仪一行是)
(之乃奏黄道游仪古有其术而无其器昔人潜/思未能得今令瓒所为日道月交皆自然契合)
(于推步尤要请旨更/铸以铜十年仪成)车辐(方六切所以实论而/凑毂者也以圆度为)
(辐)为毂(古禄切所以受辐也/以经纬之交为毂)二十八宿(息救/切)
(敷救切别也别/置算也下同)地恊(檄颊切/合也)相应(于證/切)参正
(上仓含切/下音正)八节(并如字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
卷一 第 7a 页
(之始是/为八节)二十四气(并如字一岁凡八节节三气/三而入之故为二十四气)
气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并如字损者减/也破一分为六)
(分然后减之益者加也加/以小分满六分得一从分)冬至(并如字至极也/冬至夏至寒暑)
(之/极)启蛰(直立切藏也易曰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左氏传曰启蛰而郊)春分(府/文)
(切分之言中也春分为/阳之中秋分为阴之中)芒种(上莫郎切/下之用切)处暑(昌/据)
(切所/也)时舍(音舍不/用也)虚诞(音但/谩也)一概(古代/切)矛楯(上/莫)
(浮切下食闰切矛所以勾楯所以蔽器不/同不相为用凡言矛楯者况其所趣异也)后天
(并如字月后天者月东行者也此见日月与天/俱西南游一日一夜天一周而月在昨夜之东)
(故曰/后天)故舍(式夜切舍谓二/十八宿之舍也)积后天(资昔切以月/后天分看小)
卷一 第 7b 页
(岁积分则积/后天分也)大岁(徒盖切大岁者十/三月为一岁也)经岁(坚丁/切经)
(常也经岁者通十/二月十九分之七)小月(并如字小月者二/十九日为一月)大月
(徒盖切大月者/三十日为一月)经月(坚丁切经月者以十九/乘周天分则经月之积)
(上曷閤切/下色角切)覆九(敷救切盖/也下同)(音/当)正南方(音/政)
十六头(并如字考灵曜曰分周天为三十六头/头有十度九十六分之十四长日分于)
(寅行二十四头入于戌行十二头短日分于/辰行十二头入于申行二十日头北之谓也)
(苦感切正北/方之卦也)(苏困切东南/隅之卦也)(苦混切西南/隅之卦也)
(吕支切正南/方之卦也)(渠焉切西北/隅之卦也)(古恨切东北/隅之卦也)
(止良切条也十九岁为一章/言馀闰尽为历法章条也)(薄口切蔀之言/齐同日月之分)
卷一 第 8a 页
(也而又众残齐合群数毕满故谓/之蔀四章为一蔀凡七十六岁也)(徐醉切遂/者终也言)
(五行之德一终尽极日月辰终也/二十蔀为一遂凡千五百二十岁)(始九切始/也言日月)
(五星终而复始也三遂为一/首凡四千五百六十岁也)(如字终也言日/月星辰弦望晦)
(朔寒暑推移万物生育终而复始故谓之极/七首为一极凡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也)
凿度(徒固切乾凿/度易纬书也)
音义(终)
卷一 第 8b 页
附算学源流
晋书律历志黄帝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
常仪占月车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造甲
隶首作算数容成总斯六术考定气象建行
察发饮起消息正闰馀述而著焉谓之调历
汉书律历志一曰律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
曰嘉五曰权衡
 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
 之理也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
卷一 第 9a 页
 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度长短者不失毫
 釐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参
 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其法
 在算术乎
附算法歌诀
 开平方法少人通起手先呼九数重百与万
 同并百万二三隔位一相从千同十万和千
 万三四连身九九终除尽虚加一倍回还折
 半复原宗
卷一 第 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