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中庸集编卷下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a 页 WYG0200-008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中庸集编卷下    宋 真德秀 撰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由
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
入者也人道也诚别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或问诚明之说曰吕氏性教二字得之○自诚明谓之
性诚实然之理此尧舜以上事学者则自明诚谓之教明此性而求实然之理○辑略程子曰君子之学必先
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吕氏曰自诚明性之者也自明诚反之者也性之者成
德而言圣人之所性也反之者自志学而言圣人之所教也一本云谓之性者生之所固有以得之谓之教者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b 页 WYG0200-0082d.png
由学以复之)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
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
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
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天下至诚
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a 页 WYG0200-0083a.png
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
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此自诚而明者之事也○或问至诚尽性诸说如何曰程子
论赞天地之化育而曰不可以赞助言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曰只穷理便是至于命则亦若有可疑者盖
尝窃论之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语其分则未尝不殊此自然之势也盖人生天地之间禀天地之气其体即
天地之体其心即天地之心以理而言是岂有二物哉故凡天下之事虽若人之所为而其所以为之者莫非
天地之所为也又况圣人纯于义理而无人欲之私则其所以代天而理物者乃以天地之心而赞天地之化
尤不见其有彼此之间也若以其分言之则天之所为固非人之所及而人之所为又有天地之所不及者其
事固不同也但分殊之状人莫不知而理一之致多或未察故程子之言发明理一之意多而及于分殊者少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b 页 WYG0200-0083b.png
盖抑扬之势不得不然然亦不无小失其平矣唯其所谓止是一理而天人所为各自有分乃为全备而不偏
而读者亦莫之省也至于穷理至命尽人尽物之说则程张之论虽有不同然亦以此而推之则其说初亦未
尝甚异也盖以理言之则精粗本末初无二致固不容有渐次当如程子之论若以其事而言则其亲疏近远
深浅先后又不容于无别当如张子之言也吕游杨说皆善而吕尤确实○或曰中庸之尽性即孟子所谓尽
心否曰尽心是就知上说尽性是就行上说或曰能尽得真实本然之全体是尽性能尽得虚灵知觉之妙用
是尽心曰然尽心就所知上说尽性就事物上说○问至诚尽人物之性是晓得尽否荅曰非特晓得尽亦是
要处之尽其道若凡所以养人教人之政与夫利万物之政皆是也故下文云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矣
若只晓得尽如何得与天地参○尽人性尽物性性只一般人物气禀不同人虽禀得气浊善底只在那里有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a 页 WYG0200-0083c.png
可开通之理是以圣人有教化去开通他使复其善底物禀得气偏了无道理使开通故无用教化尽物性只
是所以处之各当其理且随他所明处使之他所明处亦只是这个善圣人便是用他善底如马悍者用鞭策
亦乘得然物只到得这里此亦是教化是随他天理流行发见处使之也如虎狼便只得陷而杀之驱而远之
○尽己之性如在君臣则义在父子则亲在兄弟则爱之类己无一之不尽尽人之性如黎民时雍各得其所
尽物之性如鸟兽草木咸若如此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圣人赞天地之化育有不恰好处被圣人做得都
好丹朱不肖尧则以天下与人洪水汎滥舜寻得禹而民得安居桀纣暴虐汤武起而诛之○赞天地之化育
人在天地中间虽只是一理然天人所为各自有分人做得底却有天做不得底如天能生物而耕种必用人
水能润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熯物而薪爨必用人财成辅相须是人做非赞助而何○辑略程子曰赞天地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b 页 WYG0200-0083d.png
之化育自人而言之从尽其性至尽物之性然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言人尽性所造如是
若只是至诚更不须论所谓人者天地之心及天聪明自我民聪明止谓只是一理而天人所为各自有分○
又曰至诚可以赞化育者可以回造化○又曰赞者参赞之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之谓也非谓赞
助只有一个诚何助之有○张子曰二程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只穷理便是至于命亦是失于太快此义尽
有次序须穷理便能尽得己之性既尽得己之性则推类又尽人之性既尽得人之性须是并万物之性一齐
尽得如此然后至于天道也其间煞有事岂有当下理会了学者须是穷理为先如此则方有学今言知命与
至于命尽有远近岂可以知便谓之至也○吕氏曰人受天地之中其生也具有天地之德柔强昏明之质虽
异其心之所然者皆同特蔽有浅深故别而为昏明禀有多寡故分而为强柔至于理之所同然虽圣愚有所
中庸集编卷下 第 4a 页 WYG0200-0084a.png
不异尽己之性则天下之性皆然故能尽人之性蔽有浅深故为昏明蔽有开塞故为人物禀有多寡故为强
柔禀有偏正故为人物故物之性与人异者几希惟塞而不开故知不若人之明偏而不正故才不若人之美
然人有近物之性者物有近人之性者亦系乎此于人之性开塞偏正无所不尽则物之性未有不能尽也己
也人也物也莫不尽其性则天地之化几矣故行其所无事顺以养之而已是所谓赞天地之化育者也如尧
命羲和钦若昊天至于民之祈因夷隩鸟兽之孳尾希革毛毨氄毛无不与知则所赞可知矣天地之化育犹
有所不及必人赞之而后备则天地非人不立故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此之谓与天地参○游氏曰万物
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故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千万人之性一已之性是也故能尽其性则能
尽人之性万物之性一人之性是也故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同然皆得者各安其常则尽人之性也同
中庸集编卷下 第 4b 页 WYG0200-0084b.png
然皆生者各得其理则尽物之性也至于尽物之性则和气充塞故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夫如是则天复地载
教化各任其职而成位乎其中矣○问天下将乱何故贤者便生得不丰厚侯曰气之所钟便如此曰有变化
之道乎曰在君相斡旋之力耳若举贤任能使政事治而百姓和则天地之气和而复淳厚矣此天下所以有
资于圣贤有赖于君相也子思曰赞天地之化育正谓是也若曰治乱自有数而任之则何赖于圣贤哉子思
所以言赞化育也书亦曰祈天永命如此而已)

  右第二十二章(言天道也)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
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其次通大贤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
中庸集编卷下 第 5a 页 WYG0200-0084c.png
致推致也曲一偏也形者积中而发外著则又加显矣明则又有光辉发越之盛也动者诚能动物变者物从
而变化则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盖人之性本无不同而气则有异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其次则
必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著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而
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或问致曲之说曰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自其性而言之则人
自孩提圣人之质悉已完具以其气而言之则惟圣人为能举其全体而无所不尽上章所言至诚尽性是也
若其次则善端所发随其所禀之厚薄或仁或义或孝或弟而不能同矣自非各因其发见之偏一一推之以
至乎其极使其薄者厚而异者同则不能有以贯通乎全体而复其初即此章所谓致曲而孟子所谓扩充其
四端者是也○问致曲是就偏曲处致力否曰如程子说或孝或弟或仁或义所偏发处推致之各造其极也
中庸集编卷下 第 5b 页 WYG0200-0084d.png
曰如此恐将来只就所偏处成就曰不然或仁或义或孝或弟更互而发便就此做致曲工夫○又问其次致
曲与易中纳约自牖之意亦略相类纳约自牖是因人之明而导之致曲是因己之明而推之是如此否先生
曰正是如此○问其次致曲注所谓善端发见之偏如何曰人所禀各有偏善或禀得刚强或禀得和柔各有
一偏之善若就他身上更求其他好处又不能如此所以就其善端之偏而推极其全恻隐羞恶是非辞逊四
端随人所禀发出来各有偏重处是一偏之善○问前夜与直卿论致曲一段或问中举孟子四端扩而充之
直卿以为未妥既是四端安得谓之曲曰四端先后互发岂不是曲孟子云知皆扩而充之则自可见若曰只
有此一曲则是夷惠之偏如何得该遍圣人具全体一齐该了而当用时亦只时发一端○问圣人用时虽发
一端然其馀只平铺在要用即用不似以下人有先后间断之异须待扩而后充曰然又问颜曾以下皆是致
中庸集编卷下 第 6a 页 WYG0200-0085a.png
曲曰颜子体段已具曾子却是致曲一一推之至荅一贯之时则浑合矣曰所以必致曲者只是为气禀隔必
待因事逐旋发见曰然又问程子说致曲先于偏胜处发似未妥如此则专主一偏矣曰此说甚可疑须于事
上论不当于人上论○问中庸致曲先生曰只为气质不同故发见有偏如至诚尽性则全体著见次于此者
未免为气质所隔只如人气质温厚其发见者必多兴仁仁多便侵却那义底分数气质刚毅其发见者必多
兴义义多便侵却那仁底分数○问其次致曲曰伊川先生说得好将曲专做好处所以云或仁或义或孝或
弟就此等处推致其极○曲能有诚一句犹言若曲处能尽其诚则诚则形形则著也盖曲处若不能有其诚
则其善端之发见者或存或亡终不能实有诸已故须就此一偏发见处便推致之使有诚则不失也又问明
动变化伊川以君子所过者化解动字是和那变化二字都说在里面否曰动是方感动变化则己改其旧俗
中庸集编卷下 第 6b 页 WYG0200-0085b.png
然尚有痕迹在化则都消化了无复痕迹矣○辑略程子曰其次致曲者学而后知之也而其成也与生而知
之者不异焉故君子莫大于学莫害于画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学而不止此汤武所以圣也○又曰致曲
者就其曲而致之也○又曰人自孩提圣人之质己完只先于偏胜处发或仁或义或孝或弟去气偏处发便
是致曲○又曰曲偏曲之谓非大道也就一事中用志不分亦能有诚如养由基射之类是也诚则形诚后便
有物如参前倚衡如有所立卓尔是也形则著又著见也著则明是有光辉之时也明则动诚则动人也君子
所过者化岂非动乎或曰变与化何别曰变如物方变而未化化则更无旧迹自然之谓也庄子言变大于化
非也)

  右第二十三章(言人道也)

中庸集编卷下 第 7a 页 WYG0200-0085c.png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
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
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见音现○祯祥者福之兆妖孽者祸之萌蓍所以筮龟所
以卜四体谓动作威仪之间如执玉高卑其容俯仰之类凡此皆理之先见者也然唯诚之至极而无一毫私
伪留于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焉神谓鬼神○或问至诚如神之说曰吕氏得之矣其论动乎四体为
威仪之则者尤为确实○程子用便近二之论盖因异教之说如蜀山人董五经之徒亦有能前知者故就之
而论其优劣非以其不用而不知者为真可贵而贤于至诚之前知也至诚前知乃因其事理朕兆之己形而
得之如所谓不逆诈不亿不信而常先觉者非有术数推验之烦意想测度之私也亦何害其为一哉○辑略
中庸集编卷下 第 7b 页 WYG0200-0085d.png
程子曰人固可以前知然其理须是用则知不用则不知知不如不知之愈盖用便近二所以释子谓又不是
野狐精也○又曰蜀山人不起念十年便能前知○吕氏曰诚一于理无所閒杂则天地人物古今后世融彻
洞达一体而已兴亡之兆犹心之有思虑如有萌焉无不前知盖有方所则有彼此先后之别既无方所彼即
我也先即后也未尝分别隔碍自然达乎神明不特前知而已○一本云至诚与天地同德与天地同德则其
气化运行与天地同流矣兴亡之兆祸福之来感于吾心动于吾气如有萌焉无不前知况乎诚心之至求乎
蓍龟而蓍龟告察乎四体而四体应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者也此至诚所以达乎神明而无间故曰至诚
如神动乎四体如传所谓威仪之则以定命者也)

  右第二十四章(言天道也)

中庸集编卷下 第 8a 页 WYG0200-0086a.png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也之道音导○言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
当自行也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
子诚之为贵(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故必得是理然后有是物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
无有矣故人之心一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也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
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诚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
已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
宜也(知去声○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彼矣仁者体之存智者用之发
是皆吾性之固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或问二十五章之说曰
中庸集编卷下 第 8b 页 WYG0200-0086b.png
自成自道如程子说乃与下文相应游杨皆以无待而然论之其说虽高然于此为无所当且又老庄之遗意
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之义亦唯程子之言为至当然其言太略故读者或不能晓请得而推言之盖诚
之为言实而已矣然此篇之言有以理之实而言者如曰诚不可掩之类是也有以心之实而言者如曰反诸
身不诚之类是也读者各随其文意之所指而寻之则其义各得矣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者以理言
之则天地之理至实而无一息之妄故自古至今无一物之不实而一物之中自始至终皆实理之所为也以
心言之则圣人之心亦至实而无一息之妄故从生至死无一事之不实而一事之中自始至终皆实心之所
为也此所谓诚者物之终始者然也苟未至于圣人而其本心之实者犹未免于间断则自其实有是心之初
以至未有间断之前所为无不实者及其间断则自其间断之后以至未相接续之前凡所云为皆无实之可
中庸集编卷下 第 9a 页 WYG0200-0086c.png
言虽有其事亦无以异于无有矣如曰三月不违则三月之间所为皆实而三月之后未免于无实盖不违之
终始即其事之终始也日月至焉则至此之时所为皆实而去此之后未免于无实盖至焉之终始即其物之
终始也是则所谓不诚无物者然也以是言之则在天者本无不实之理故凡物之生于理者必有是理方有
是物未有无其理而徒有不实之物者也在人者或有不实之心故凡物之出于心者必有是心之实乃有是
物之实未有无其心之实而能有其物之实者也程子所谓彻头彻尾者盖如此其馀诸说大抵皆知诚之在
天为实理而不知其在人为实心是以为说太高而往往至于交互差错以失经文之本意正犹知爱之不足
以尽仁而凡言仁者遂至于无字之可训其亦误矣○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上句是孤立悬空说这一句
四旁都无所倚靠盖有是实理则有是天有是实理则有是地如无是实理则便没这天也没这地凡物都是
中庸集编卷下 第 9b 页 WYG0200-0086d.png
如此故云诚者自成盖本来自成此物到得道自道便是有这里人若不自去行便也空了问既说物之所以
自成下文又云诚以心言莫是心者物之所存主处否曰诚以心言者是就一物一面说也故凡物必有是心
有是心然后有是事下面说诚者物之终始是解诚者自成一句不诚无物己是说著自道句了盖人则有不
诚而理则无不诚者恁地看觉得前后文章相应○问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两句语势相似而先生之解
不同上句工夫在诚字上下句工夫在行字上先生曰亦微不同自成若只做自道解亦得某因言妄意谓此
两句只是说个为己不是为人其后却说不独是自成亦可以成物先生未荅久之复曰某旧说诚有病盖诚
与道皆泊在诚之为贵上了后面却便是说个合内外底道理若如旧说则诚与道成两物也○诚者自成也
下文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此二句便解上一句实有此理故有是人实有此理故有是事○诚有主事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0a 页 WYG0200-0087a.png
而言者有主理而言者盖不诚无物是事之实然至于参赞化育则便是实然之理○诚者物之终始犹言体
物而不可遗○诚者物之终始以理而言不诚无物以人而言○诚者物之终始来处是诚去处亦是诚诚则
有物不诚则无物且如而今对人说话若句句说实皆自心中流出这便是有物若是脱空诳诞不说实话虽
有两人相对说话如无物也且如草木自萌芽发生以至枯死朽腐归生皆是有此实理方有此物若无此理
安得有此物○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如读书半版以前心在书上则此半版有终有始半版以后心不在
焉则如不读矣○问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实有是理而后有是物否荅曰且看他圣人说底正文语脉
盖诚者物之终始却是事物之实理始终无有间断自开辟以来以至人物消尽只是如此在人之心苟诚实
无伪则彻头彻尾无非此理一有间断则就问断处即非诚矣如圣人至诚便是自始生至没身首尾是诚颜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0b 页 WYG0200-0087b.png
子不违仁便是自三月之初为诚之始三月之末为诚之终三月以后便不能不间断矣日月至焉只就至焉
时便为终始至焉之外即间断而无诚无诚即无物矣不诚则心不在焉视不见听不闻是虽谓之无耳目可
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做万物看亦得就事物上看亦得物以诚为体故不诚则无此物终始是彻头
彻尾底意或问中云自其间断之后虽有其事皆无实之可言何如曰此是说不诚无物如人做事未做得一
半便弃了即一半便不成问游氏云四时之运己即成物之功废先生曰只为有这些子如无这些子其机关
都死了再问为其至诚无息所以四时行百物生更无已时此所以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也先生曰然○问不
诚无物曰诚实也且如人为孝若是不诚恰似不曾诚便是事底骨子○不诚无物不诚虽有物犹无物如禘
自既灌而往者诚意一散如不祭一般○不诚无物人心无形影惟诚时方有这物事今人做事若初间有诚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1a 页 WYG0200-0087c.png
意到半截后意思懒散慢做将去便只是前半截有物后半截无了○诚者物之终始指实理而言君子诚之
为贵指实心而言○诚者非自成己而已此自成字与前面不同盖怕人只说自成故言非自成已乃所以成
物成已便以仁言成物便以知言故成已成物固无内外之殊但必先成已然后能成物此道之所以当自行
也○成已仁也是体成物知也是用学不厌知也是体教不倦仁也是用○问成已仁也成物知也成物如何
说知曰须是知运用方成得物问时措之宜是颜稷闭户缨冠之义否曰亦有此意须是仁知具内外合然后
有个时措之宜又云如平康无事时是一般处置仓卒缓急时又有一样处置○问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以某
观之成己却是知成物却是仁曰颜子克己复礼为仁非成己而何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非成物而何○
辑略程子曰诚者自成如至诚事亲则成人子至诚事君则成人臣不诚无物诚者物之终始犹俗语彻头彻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1b 页 WYG0200-0087d.png
尾不诚更有甚物也○又曰圣人言忠信者多矣人道只在忠信不诚则无物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
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又曰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
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志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今小道异端亦
必诚而后得而况欲为君子者乎故曰学者不可以不诚虽然诚者在知道本而诚之耳○又曰成己须是仁
推成己之道成物便是知○又曰性之德者言性之所有如卦之德乃卦之缊也又曰性不可以内外言○又
曰时措之宜言随时之义若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吕氏曰诚者实而已矣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也
故君子必明乎善知至则意诚矣既有恻怛之诚意乃能竭不倦之强力竭不倦之强力然后有可见之成功
苟不如是虽博闻多见举归于虚而已是诚之所以为贵也诚虽自成也道虽自道也非有我之得私也与天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2a 页 WYG0200-0088a.png
下同之而已故思成己必思所以成物是所谓仁智之道也性之所固有合外内而无间者也天大无外造化
发育皆在其间自无内外之别人有是形而为形所梏故有内外内外一生则物自物已自己与天地不相似
矣反乎性之德则安有物我之异内外之别哉故具仁与智无已无物诚一以贯之合天地而施化育故能时
措之宜也○又曰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学不厌所以成已此则成已为仁教不倦所以成物比则
成物为智何也夫尽性以成已则仁之体也推是以成物则智之事也自成德而言也学不厌所以致吾知教
不倦所以广吾爱自入德而言也此子思子贡之言所以异也)

  右第二十五章(言人道也)

  故至诚无息(既无虚假自无间断)不息则久久则徵(久常于中也徵验于外也)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2b 页 WYG0200-0088b.png
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此皆以其验于外者言之郑氏所谓
至诚之德著于四方者是也存诸中者既久则验于外者益悠远而无穷矣悠远故其积也广博而深厚博厚
故其发也高大而光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
所以成物也(悠久即悠远兼内外而言之也本以悠远致高厚而高厚又悠久也此言圣人与天
地同用)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此言圣人与天地同体)如此
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见音现○见犹示也不见而章以配地而
言也不动而变以配天而言也无为而成以无疆而言也)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此以下复以天地明至诚无息之功用天地之道可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3a 页 WYG0200-0088c.png
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不贰所以诚也诚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天地之道
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言天地之道诚一不贰故能各极其盛而有下
文生物之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
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
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
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
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夫音扶华藏并去声
卷平声勺市若反○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处而言之及其无穷犹十二章及其至也之意盖举全体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3b 页 WYG0200-0088d.png
而言也振收也卷区也此四条皆以发明由其不贰不息以致盛大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
而后大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
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
以为文也纯亦不已(于音乌乎音呼○诗周颂维天之命篇于叹辞穆深远也不显犹言岂不
显也纯纯一不杂也引此以明至诚无息之意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无二无杂不已
则无间断先后○或问二十六章之说曰此章之说最为繁杂吕氏所谓不已其命不已其德意虽无爽而语
亦有病盖天道圣人之所以不息皆实理之自然虽欲已之而不可得今曰不已其命不已其德则是有意于
不已而非所以明圣人天道之自然矣又以积天之昭昭以至于无穷譬夫人之充其良心以至于与天地合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4a 页 WYG0200-0089a.png
德意则甚善而此章所谓至诚无息以至于博厚高明乃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之事其所积而成者乃
其气象功效之谓若郑氏所谓至诚之德著于四方者是已非谓在己之德亦待积而后成也故章末引文王
之诗以證之夫岂积累渐次之谓哉若如吕氏之说则是因无息然后至于诚由不己然后纯于天道也失其
旨矣大抵圣贤之言内外精粗各有攸当而无非极致近世诸儒乃或不察乎此而于其外者皆欲引而纳之
于内于其粗者皆欲推而致之于精若致曲之明动变化此章之博厚高明盖不胜其繁碎穿凿而于其本指
失之愈远学者不可不察也○问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是徵验发见于外否曰除是久然后有徵验
只一日两日工夫如何有徵验○问悠久博厚高明曰此是言圣人功业自徵则悠远至博厚高明无疆皆是
功业著见如此故郑氏云圣人之德著于四方又致曲章明则动诸说多就性分上理会惟程子云明则动是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4b 页 WYG0200-0089b.png
诚能动人也又说著则明如见面盎背是著若明则人所共见如令闻广誉施于身之类○问悠远博厚高明
章句中取郑氏说谓圣人之德著于四方岂以圣人之诚自近而远自微而著如书称尧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者乎曰亦须看他一个气象自至诚不息不息则久积之自然如此○至诚无息一段郑氏曰言至诚之德著
于四方是也诸家都将做进德次第说只一个至诚己该了岂复更有许多节次不须说入里面来古注有不
可易处○吕氏说有如是广博则不得不高有如是深厚则不得不明此两句甚善章句中虽是用他意然当
初只欲辞简故反不似他说得分晓譬如为台观须是大做根基方始上面可以高大又如万物精气蓄于下
者深厚则其发越于外者自然光明○辑略程子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己此是理自相续不己非是人为之如
使可为虽使百万般安排也须有息时只为无为故不息中庸言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5a 页 WYG0200-0089c.png
一言而尽也○吕氏曰实理不贰则其体无杂其体不杂则其行无间故至诚无息非使之也机自动耳乃乾
坤之所以阖辟万物之所以生育亘万古而无穷者也如使之则非实非实则有时而息矣久者日新而无敝
之谓也徵验也悠远长也天地运行而不息故四时变化而无敝日月相从而不己故朔晦生明而无敝此之
谓不息则久四时变化而无敝故有生生之验晦朔生明而无敝故有照临之验此之谓久则徵生生也照临
也苟日新而有徵则可以继继其长至于无穷矣此之谓徵则悠远悠远无穷者其积必多博者能积众狭厚
者能积众薄此之谓悠远则博厚有如是广博则其势不得不高有如是深厚则其精不得不明此之谓博厚
则高明博厚则无物不能任也高明则无物不能冒也悠久则无时而不养也所以载物覆物成物者其能也
所以章所以变所以成者其功也能非力之所任功非用而后有其势自然不得不尔是皆至诚不贰而已此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5b 页 WYG0200-0089d.png
天地之道所以一言而尽也天地所以生物不测者至诚不贰者也天地所以成者积之无疆者也如使天地
为物而贰则其行有息其积有限昭昭撮土之微将下同乎众物又焉有载物覆物成物之功哉虽天之大昭
昭之多而已虽地之广撮土之多而已山之一卷水之一勺亦犹是矣其所以高明博厚神明不测者积之之
多而已今夫人之有良心也莫非受天地之中是为可欲之善不充之则不能与天地相似而至乎大大而不
化则不能不勉不思与天地合德而至于圣然所以至于圣者充其良心德盛仁熟而后尔也故曰过此以往
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如指人之良心而责之与天地合德犹指撮土而求其载华岳振河海之力
指一勺而求其生蛟龙殖货财之功是亦不思之甚也天之所以为天不已其命而已圣人之所以为圣不已
其德而已其为天人德命则异其所以不已则一故圣人之道可以配命者如此而已)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6a 页 WYG0200-0090a.png
  右第二十六章(言天道也)

  大哉圣人之道(包下文两节而言)洋洋乎发育万物
峻极于天(峻高大也此言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也)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优优
充足有馀之意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此言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间也)待其人而后行(总结
上两节)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至德谓其人至道指上两节而言也凝聚
也成也)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
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
所受于天之正理道由也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6b 页 WYG0200-0090b.png
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
自累涵泳乎其所己知敦笃乎其所己能此皆存心之属也析理则不使有毫釐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
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
以不致知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是故居上
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
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倍与背同与平声○
兴谓兴起在位也诗大雅烝民之篇○或问二十七章之说曰程张备矣张子所论逐句为义一条甚为切于文义
故吕氏因之然须更以游杨二说足之则其义始备尔游氏分别至道至德为得之唯优优大哉之说为未善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7a 页 WYG0200-0090c.png
而以无方无体离形去智为极高明之意又以人德地德天德为德性广大高明之分则其失愈远矣杨氏之
说亦不可晓盖道者自然之路德者人之所得故礼者道体之节文必其人之有德然后乃能行之也今乃以
礼为德而欲以凝夫道则既误矣而又曰道非礼则荡而无止礼非道则梏于仪章器数之末而有所不行则
是所谓道者乃为虚无恍惚元无准则之物所谓德者又不足以凝道而反有所待于道也其诸老氏之言乎
误益甚矣温故知新敦厚崇礼诸说但以二句相对明其不可偏废大意固然然细分之则温故然后有以知
新而温故又不可不知新敦厚然后有以崇礼而敦厚又不可不崇礼此则诸说之所遗也大抵此五句承章
首道体大小而言故一句之内皆具大小二意如德性也广大也高明也故也厚也道之大也问学也精微也
中庸也新也礼也道之小也尊之道之致之尽之极之道之温之和之敦之崇之所以修是德而凝是道也以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7b 页 WYG0200-0090d.png
其于道之大小无所不体故居上居下在治在乱无所不宜此又一章之通旨也○大哉圣人之道此一段大
处做大处有细密处做细密处有浑沦处做浑沦处有○或问圣人之道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曰即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便是圣人之道不成须要圣人使他发育方是圣人之道峻极于天只是充塞天地底意思○礼仪
三百威仪三千优优大哉皆是天道流行发见为用处○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一事不可欠阙才阙
一事便是于全体处有亏也佛老之学只说道无不存无适非道只此便了若有一二事著也不妨○经礼三
百便是仪礼中士冠诸侯冠天子冠礼之类此是大节有三百条如始加再加三加又如其坐如尸立如齐之
类皆是其中之小目便有三千条或有变礼亦是小目吕与叔云经便是常行底纬便是变底恐不然经中自
有常有变纬中亦自有常有变○德性犹言义理之性曰然○不尊德性则懈怠弛慢矣学问何从而进○圣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8a 页 WYG0200-0091a.png
人将那广大底收拾向实处来教人从实处做将去老佛之学则说向高远处去故都无工夫了圣人虽说本
体如此及做时须事事著实如礼乐刑政文为制度触处都是体用动静互换无端都无少许空阙处若于此
有一毫之差则便于本体有亏欠处也洋洋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洋洋是流动充满之意○广大似所谓理
一精微似所谓分殊○致广大谓心胸开阔无此疆彼界之殊极高明谓无一毫人欲之私以累于己才汨于
人欲便卑污矣○问致广大章句谓不以一毫私欲自蔽极高明是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岂以上面已说尊德
性是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故于此略言之欤曰也只得如此说此心本广大若有一毫私意蔽之便狭
小了此心本高明若以一毫私欲累之便卑污了若能不以一毫私意自蔽则其心开阔都无比疆彼界底意
思自然能致广大惟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则其心峻洁决无污下昏冥底意思自然能极高明因举张子言曰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8b 页 WYG0200-0091b.png
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温故而知新温故有七分工夫知新有三分工夫其实温故则自然知
新上下五句皆然○敦厚以崇礼厚是资质恁地朴实敦是愈加他重厚此是培其基本○问德性问学广大
精微高明中庸据或问中所论皆具大小之意如温故恐做不得大看曰就知新言之便是新来方理会得那
枝分节解底旧来已见得大体与他温寻去亦有大小之意○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
道其默足以容举此数事言大小精粗一齐理会过贯彻了后盛德之效自然如此○问尊德性而道问学行
意在先择善而固执之知意又在先如何曰此便是互相为用○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是言道体之大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是言道之细处只章首便分两节来故下文五句又相因尊德性至敦
厚此上一截便是浑沦处道问学至崇礼此下一截便是详密处道体之大处直是难守细处又难穷究若有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9a 页 WYG0200-0091c.png
上面一截而无下面一截只管道是个浑沦更不务致知如此则茫然无觉若有下面一截而无上面一截只
管要纤息皆知更不去行如此则又空无所寄如有一般人实是敦厚淳朴然或箕踞不以为非便是不崇礼
若只去理会礼文而不敦厚则又无以居之所以忠信之人可学礼便是敦厚以崇礼○三千三百之仪圣人
之道无不充足其中略无些子空阙处此便是语小天下莫能破也○因言某旧年读中庸都心烦看不得且
是不知是谁做若以为子思做又却时复有个子曰字更没理会处盖某僻性读书须先理会得这样分晓了
方去涵泳他义理后来读得熟后方见得是子思参取夫子之说著为此书自是沈潜反复遂渐得其旨趣定
得今章句一篇其摆布得来直恁么细密○辑略程子曰自大哉圣人之道至至道不凝焉皆是一贯○又曰
中庸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方是说优优大哉又却非如异教之说须得如枯木死灰以为得也○又曰德性
中庸集编卷下 第 19b 页 WYG0200-0091d.png
者言性之可贵与言性善其实一也○又曰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上下下学而上达极高明而道中庸
○又曰极高明而道中庸非是二事中庸天理也天理固高明不极乎高明不足以道中庸中庸乃高明之极
也又曰理则极高明行之只是中庸○张子曰天体物而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
一物之非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无一物之不体也又曰不尊德性则问学从而不道
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又曰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
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皆逐句为一义上言重下语轻尊德性犹据于德德性须尊之道行也问问得者学行
得者犹学问也尊德性须是将前言往行所闻所知以参验恐行有错致广大须尽精微不得卤莽极高明须
道中庸之道○又曰今且将尊德性而道问学为心日自求于问学有所背否于德性有所懈否此义亦是博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0a 页 WYG0200-0092a.png
文约礼下学上达以此警策一年安得不长每日须求多少为益知所亡改得少不善此德性上之益读书求
义理编书须理会有所归著勿徒写过又多识前言往行此问学上益也勿使有俄顷闲度似此三年庶几有
进○又曰致广大极高明此则尽远大所处则直是精约○又曰温故知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绎旧业而
知新益思昔未至而今至之缘旧所见闻而察来皆其义也○吕氏曰道之在我者德性而已不先贵乎此则
所谓问学者不免乎口耳为人之事而已道之全体者广大而已不先充乎此则所谓精微者或偏或隘矣道
之上达者高明而已不先止乎此则所谓中庸者同污合俗矣温故知新将以进吾知也敦厚崇礼将以实吾
行也知崇礼卑至于成性则道义皆从此出矣居上而骄知上而不知下者也为下而倍知下而不知上者也
国有道不知言之足兴知藏而不知行者也国无道不知默之足容知行而不知藏者也是皆一偏之行不蹈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0b 页 WYG0200-0092b.png
乎时中惟明哲之人知上知下知行知藏此所以卒保其身者也○游氏曰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至道之功也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至道之具也洋洋乎言上际于天下蟠于地也优优大哉言动容周旋中礼也夫以三百
三千之多仪非天下至诚孰能从容而尽中哉故曰待其人而后行盖盛德之至者人也故曰苟不至德至道
不凝焉至德非他至诚而已矣○又曰惩忿窒欲闲邪存诚此尊德性也非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则择善不明
矣故继之以道问学尊德性而道问学然后能致广大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充其德性之体使无不该遍此致
广大也非尽精微则无以极深而研几也故继之以尽精微致广大而尽精微然后能极高明始也未离乎方
今则无方矣始也未离乎体今则无体矣离形去智廓然大通此极高明也非道中庸则无践履可据之地不
几于荡而无执乎故继之以道中庸高明者中庸之妙理而中庸者高明之实德也其实非两体也○杨氏曰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1a 页 WYG0200-0092c.png
道之峻极于天道之至也无礼以范围之则荡而无止而天地之化或过矣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所以体道而
范围之也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所谓至德者礼其是乎夫礼天所秩也后世或以为忠信之薄或以为
伪皆不知天者也故曰待其人而后行盖道非礼不止礼非道不行二者常相资也苟非其人而梏于仪章器
数之末则愚不肖者之不及也尚何至道之凝哉○又曰尊德性而后能致广大致广大而后能极高明道问
学而后能尽精微尽精微而后能择中庸而固执之入德之序也○又曰国无道可以卷而怀之然后其默足
以容此明哲保身之道非遵养之有素其何能尔不然虽欲卷而怀之其可得乎○又曰道止于中而已矣出
乎中则过未至则不及故惟中为至夫中也者道之至极故中又谓之极屋极亦谓之极盖中而高故也极高
明而不道乎中庸则贤智者过之也道中庸而不极乎高明则愚不肖者之不及也世儒以高明中庸析为二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1b 页 WYG0200-0092d.png
致非知中庸也以谓圣人以高明处已中庸待人则圣人处已常过之待人常不及道终不明不行与愚不肖
者无异矣)

  右第二十七章(言人道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好去声灾古灾字○以上孔子之言子思引之反复也)
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此以下子思之言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度品制
文书名)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行去声○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
迹之度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天下一统也)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2a 页 WYG0200-0093a.png
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郑氏曰言作礼乐者
必圣人在天子之位)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
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此又引孔子之言杞夏之后徵證也宋殷之后
三代之礼孔子皆尝学之而能言其意但夏礼既不可考證殷礼虽存又非当世之法惟周礼乃时王之制今
日所用孔子既不得位则从周而已○或问子思之时周室衰微礼乐失官制度不行于天下久矣其曰同轨
同文何邪曰当是之时周室虽衰而人犹以为天下之共主诸侯虽有不臣之心然方彼此争雄不能相尚下
及六国之未亡犹未有能更姓改物而定天下于一者也则周之文轨孰得而变之哉曰周之车轨书文何以
能若是其必同也曰古之有天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以新天下之耳目而一其心志若三代之异尚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2b 页 WYG0200-0093b.png
其见于书传者详矣轨者车之辙迹也周人尚舆而制作之法领于冬官其舆之广六尺六寸故其辙迹之在
地者相距之间广狭如一无有远迩莫不齐同凡为车者必合乎此然后可以行乎方内而无不通不合乎此
则不惟有司得以讨之而其行于道路自将偏倚卼臲而跬步不前亦不待禁而自不为矣古语所谓闭门造
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而春秋传所谓同轨毕至者则以言其四海之内政令所及者无不来也文者书
之点画形象也周礼司徒教民道艺而书居其一又有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而大行人之法则又每九岁而
一喻焉其制度之详如此是以虽其末流海内分裂而犹不得变也必至于秦灭六国而其号令法制有以同
于天下然后车以六尺为度书以小篆𨽻书为法而周制始改尔孰谓子思之时而遽然哉○杨氏曰愚无德
也而好自用贱无位也而好自专居今之世无德无位而反古以有为皆取灾之道明哲不为也故继之曰非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3a 页 WYG0200-0093c.png
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盖礼乐制度书文必自天子出所以定民志一天下之习也变礼易乐则有诛焉
况敢妄作乎有其位可以作也然不知礼乐之情则虽作而不足为法于天下矣故有其位无其德亦不敢作
也况无其位乎)

  右第二十八章(承上章为下不倍而言亦人道也)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王去声○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惟天
子得以行之则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
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上焉者谓时王以前如夏商之礼虽善而皆不可考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也)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3b 页 WYG0200-0093d.png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
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也本诸身有其德也徵诸庶民验其所信从也建立也
立于此而参于彼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迹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谓圣人复起不易吾言者也)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
(知天知人知其理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
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动兼言行
而言道兼法则而言法法度也则准则也)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4a 页 WYG0200-0094a.png
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恶去声射音妒诗作斁○诗周颂振鹭之篇射厌也所谓此者指本诸身以下六事而言○或问二十九章之
说曰三重诸说不同虽程子亦因郑注然于文义皆不通唯吕氏一说为得之耳至于上下焉者则吕氏亦失
之惜乎其不因上句以推之而为是矛盾也曰然则上焉者以时言下焉者以位言宜不得为一说且又安知
下焉者之不为霸者事邪曰以王天下者而言则位不可以复上矣以霸者之事而言别其善又不足称也亦
何疑哉曰此章文义多近似而若可以相易者其有辨乎曰有三王以迹言者也故曰不谬言与其已行者无
所差也天地以道言者也故曰不悖言与其自然者无所拂也鬼神无形而难知故曰无疑谓幽有以验乎明
也后圣未至而难料故曰不惑谓远有以验乎近也动举一身兼行与言而言之也道者人所共由兼法与则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4b 页 WYG0200-0094b.png
而言之也法谓法度人之所当守也则谓准则人之所取正也远者悦其德之广被故企而慕之近者习其行
之有常故久而安之也○问建诸天地而不悖以上下文例之此天地似乎是形气之天地盖建诸天地之间
而其道不悖于我也先生曰此天地只是道耳谓吾建于此而与道不相悖也○问质诸鬼神而无疑只是龟
从筮从与鬼神合其吉凶否曰亦是然不专在此只是合鬼神之理○吕氏曰君子之道必无所不合而后已
有所不合伪也非诚也故于身于民于古于天地于鬼神于后世无不合是所谓诚也非伪也物我古今天人
之所同者也)

  右第二十九章(承上章居上不骄而言亦人道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祖述者远宗其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5a 页 WYG0200-0094c.png
道宪章者近守其法律天时者法其自然之运袭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也)辟如
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
之代明(辟音譬帱徒报反○错犹迭也此言圣人之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
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
大也(悖犹背也天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四时日月错行代明而不相悖所以不害不悖者
小德之川流所以并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川流者如川之流脉络分明
而往不息也敦化者敦厚其化根本盛大而出无穷也此言天地之道以见上文取辟之意也○或问小德大
德之说曰以天地言之则高下散殊者小德之川流于穆不已者大德之敦化以圣人言之则物各付物者小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5b 页 WYG0200-0094d.png
德之川流纯亦不已者大德之敦化以此推之可见诸说之得失矣曰子之所谓兼内外该本末而言者何也
曰是不可以一事言也姑以夫子已行之迹言之则由其书之有得夏时赞周易也由其行之有不时不食也
迅雷风烈必变也以至于仕止久速之皆当其可也而其所以律天时之意可见矣由其书之有序禹贡述职
方也由其行之有居鲁而逢掖也居宋而章甫也以至于用舍行藏之所遇而安也而其袭水土之意可见矣
若因是以推之则古先圣王之所以迎日推筴颁朔授民而其大至于禅授放伐各以其时者皆律天时之事
也其所以体国经野辨物居方而其广至于昆虫草木各遂其性者皆袭水土之事也使夫子而得邦家也则
亦何慊于是哉○大德是敦那化底小德川流出那敦化底出来这便如忠恕忠便是做那恕底恕便是流出
那忠来底如中和中便是大德敦化和便是小德川流自古亘今都只是这一个道理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6a 页 WYG0200-0095a.png
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而同化而乐兴焉圣人做出许多文章制度礼乐都只是这一个道理做出来○辑略
程子曰孔子既知桓魋不能害已又却微服过宋舜既见象之将杀已而又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国祚长短自
有命数人君何用汲汲求治禹稷救饥溺者过门不入非不知饥溺而死者自有命又却救之如此其急数者
之事何故如此须思量到道并行而不相悖处可也○又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只是言孔子川流是日用处
大德是存主处如俗言敦本之意○又曰大德敦化于化育处敦本也小德川流日用处也此言仲尼与天地
合德○张子曰接物是皆小德统会处便是大德更须大体上求寻也○吕氏曰此言仲尼譬天地之大也其
博厚足以任天下其高明足以冒天下其化循环而无穷达消息之理也其用照监而不已达昼夜之道也尊
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并育而不相害之理也贵贵尊贤赏功罚罪各当其理并行而不相悖之义也礼仪三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6b 页 WYG0200-0095b.png
百威仪三千此小德所以川流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此大德所以敦化也○一本云祖述者推本其意
宪章者循守其法川流者如百川𣲖别敦化者如天地一气○又曰五行之气纷错于太虚之中并行而不相
悖也然一物之感无不具有五行之气特多寡不常耳一人之身亦无不具有五行之德故百理差殊亦并行
而不相悖○游氏曰中庸之道至仲尼而集大成故此书之末以仲尼明之道著于尧舜故祖述焉法详于文
武故宪章焉体元而亨利物而正一喜一怒通于四时夫是之谓律天时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使五方之民各安其常各成其性夫是之谓袭水土上律天时则天道之至教修下袭水土则地理之异宜全
矣故博厚配地无不持载高明配天无不覆帱变通如四时之错行照临如日月之代明小以成小大以成大
动者植者皆裕如也是谓并育而不相害或进或止或久或速无可无不可是谓并行而不相悖动以利物者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7a 页 WYG0200-0095c.png
智也故曰小德川流静以裕物者仁也故曰大德敦化言川流则知敦化者仁之体言敦化则知川流者智之
用○侯氏曰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万物所以并育而不相害也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道所以并行而不相悖也)

  右第三十章(言人道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
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
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知去声齐侧皆反别彼列反○聪明睿知生知之质临谓
居上而临下也其下四者乃仁义礼知之德文文章也理条理也密详细也察明辨也)漙博渊泉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7b 页 WYG0200-0095d.png
而时出之(溥博周遍而广阔也渊泉静深而有本也出发见也言五者之德充积于中而以时发见
于外也)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
信行而民莫不说(见音现说音悦○言其充积极其盛而发见当其可也)是以声
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
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
亲故曰配天(施去声队音坠○舟车所至以下盖极言之配天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问
至诚至圣如何分曰至圣至诚只是以表里言至圣是其德之发见乎外者故人见之但见其溥博如天渊泉
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至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此其见于外者如此至诚则是那里面骨子经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8a 页 WYG0200-0096a.png
纶大经立大本知化育此三句便是骨子那个聪明睿知却是这里发出去至诚处非圣人不自知至圣则外
人只见得到这处○或曰至诚至圣亦可以体用言否曰体用也不相似只是说得表里○问仁义礼智之智
与聪明睿知想是两样礼智是自然之性能辨是非者睿知是说圣人聪明之德无所不能者先生曰便只是
这个物事礼智是通上下而言睿知是扩充得较大炉中底便是那礼智如睿知则是那照天烛地底睿知聪
明足有临也某初晓那临字不得后思之大槩是有过人处方能服人且如临十人须是强得那十人方得至
于百人千人万人皆然若临天下便须强得天下方得所以道是亶聪明作元后又曰聪明文思又曰聪明时
宪便是大故底要那聪明○问文理密察先生曰此是圣人于至纤至悉无不详密且如一物初破作两片又
破作四片若未恰好又破作八片只管详密文是文章如物之文缕理是条理每事详密审察故曰足以有别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8b 页 WYG0200-0096b.png
○聪察便是知强毅便是勇○溥博渊泉溥周遍博宏大渊深沈泉便有个发达不已底意○辑略程子曰溥
博渊泉而时出之须是先有溥博渊泉方始能时出自无溥博渊泉岂能以时出之○杨氏曰书曰惟天生聪
明时乂易曰知临大君之宜吉则聪明睿知人君之德也故足以有临临而不容不足以得众容而不执不足
以有制执而不敬或失于自私敬而无别或无以方外非成德也溥博如天则其大无外渊泉如渊则其流不
穷渊泉言有本也而时出之则其流不息矣故民莫不敬信而悦服凡有血气之类莫不尊亲则与天同德矣
故曰配天)

  右第三十一章(承上章而言小德之川流亦天道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9a 页 WYG0200-0096c.png
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夫音扶焉于虔反○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
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大本者所性之全体也唯圣人之德极诚无妄故于人
伦各尽其当然之实而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所谓经纶之也其于所性之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而
天下之道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所谓立之也其于天地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见之知
而已此皆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夫岂有所倚著于物而后能哉)肫肫其仁渊渊其渊
浩浩其天(肫之纯反○肫肫恳至貌以经纶而言也渊渊静深貌以立本而言也浩浩广大貌以知
化而言也其渊其天则非特如之而已)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
能知之(圣知之知去声○固犹实也郑氏曰唯圣人能知圣人也○经纶是用立本是体问知天地之
中庸集编卷下 第 29b 页 WYG0200-0096d.png
化是与天地合否荅曰然)

  右第三十二章(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亦天道也前章言
至圣之德此章言至诚之道然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则亦非二物矣此篇言圣人
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以加矣)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
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
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衣去
声絅口迥反恶去声闇于感反○前章言圣人之德极其盛矣此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而下文又推之以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0a 页 WYG0200-0097a.png
至其极也诗国风卫硕人郑之丰皆作衣锦褧衣褧絅同襌衣也尚加也古之学者为已故其立心如此尚絅
故闇然衣锦故有日章之实淡简温絅之袭于外也不厌而文且理焉锦之美在中也小人反是则暴于外而
无实以继之是以的然而日亡也远之近见于彼者由于此也风之自著乎外者本乎内也微之显有诸内者
形诸外也有为已之心而又知此三者则知所谨而可入德矣故下文引诗言谨独之事)诗云潜虽
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
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恶去声○诗小雅正月之篇承上文言莫见乎
隐莫显乎微也疚病也无恶于志犹言无愧于心此君子谨独之事也)诗云相在尔室尚
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相去声○诗大雅抑之篇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0b 页 WYG0200-0097b.png
相视也屋漏室西北隅也承上文又言君子之戒谨恐惧无时不然不待言动而后敬信则其为已之功益加
密矣故下文引诗并言其效)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
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假格同鈇音夫○诗商颂烈祖之篇奏进也承
上文而遂及其效言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敬无有言说而人自化之也威畏也鈇莝斫刀也钺斧也)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周颂烈文之篇不显说见二十六章此借引以为幽深玄远之意承上文言天子有不显之德而诸侯法之
则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笃厚也笃恭言不显其敬也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渊微自然之应中庸之极
功也)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1a 页 WYG0200-0097c.png
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
矣(輶由酉二音○诗大雅皇矣之篇引之以明上文所谓不显之德者正以其不大声与色也又引孔子之
言以为声色乃化民之末务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则犹有声色者存是未足以形容不显之妙不若烝民之诗
所言德輶如毛则庶乎可以形容矣而又自以为谓之毛则犹有可比者是亦未尽其妙不若文王之诗所言
上天之事无声无臭然后乃为不显之至耳盖声臭有气无形在物最为微妙而犹曰无之故惟此可以形容
不显笃恭之妙非此德之外又别有是三等然后为至也○或问卒章之说曰承上三章既言圣人之德而极
其盛矣子思惧夫学者求之于高远玄妙之域轻自大而反失之也故反于其至近者而言之以示入德之方
欲学者先知用必于内不求人知然后可以谨独诚身而驯致乎其极也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而其所以平者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1b 页 WYG0200-0097d.png
无声臭之可寻此至诚盛德自然之效而中庸之极功也故以是而终篇焉盖以一篇而论之则天命之性率
性之道脩道之教与夫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者于此可见其实德以此章论之则所谓淡而不厌简
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者于此可见其成功皆非空言也然其所以入乎此者则无他焉
亦曰反身以谨独而已矣故首章已发其意此章又申明而极言之其旨深哉其曰不显亦充尚絅之心以至
其极耳与诗之训义不同盖亦假借而言若大学敬止之例也诸说如何曰程子至矣吕氏既失其章旨又不
得其纲领条贯而于文义尤多未当如此章承上文圣诚之极致而反之以本乎下学之初心遂推言之以至
其极而后已也而以为皆言德成反本之事则既失其章旨矣此章凡八引诗自衣锦尚絅以至不显惟德凡
五条始学成德疏密浅深之序也自不大声色以至无声无臭凡三条皆所以赞夫不显之德也今以不显惟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2a 页 WYG0200-0098a.png
德通前三义而并言之又以后三条者亦通为进德工夫浅深次第则又失其条理矣至以知风之自为知见
闻动作皆由心出以知微之显为知心之精微明达暴著以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为人敬信之以货色亲长达
诸天下为笃恭而天下平以德为诚之之事而犹冇声色至于无声无臭然后诚一于天则又文义之未当者
然也然近世说者乃有深取乎其知风之自之说而以为非大程夫子不能言者盖习于佛氏作用是性之谈
而不察乎了翁序文之误耳学之不讲其陋至此亦可怜也游氏所谓无藏于中无交于物泊然纯素独与神
明居所谓离人而立于独者皆非儒者之言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则又审于接物之事而非
简之谓也其论三知未免牵合之病其论德輶如毛以下则其失与吕氏同杨氏知风之自与吕氏旧本之说
略同而其取證又皆太远要当参取吕氏改本去其所谓见闻者而益以言语之得失动作之是非皆知其有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2b 页 WYG0200-0098b.png
所从来而不可不谨则庶乎其可耳以德輶如毛为有德而未化则又吕游之失也侯氏说多疏阔惟以此章
为再序入德成德之序者独为得之也○问衣锦尚絅章首段虽是再序初学入德之要然也只是说个存养
致知底工夫但到此说得来尤密思量来衣锦尚絅之意大段好如今学者不长进都缘不知此理须是闇然
而日章曰中庸后面愈说得向里来凡八引诗一步退似一步都用那般不言不动不显不大底字直说到无
声臭则至矣○问知风之自答曰凡事自有个来处所以与微之显厮对著○问知微之显先生曰只是收敛
向内工夫渐密便见得近之可远风之自微之显君子之道固是不暴著于外然曰恶其文之著亦不是无文
也自有文在里淡则可厌简则不文温则不理而今却不厌而文且理只缘有锦在里○中庸末章恐是说只
有收敛近里如此则工夫细密而今人只是不收向里做时心便粗了然而细密中却自有光明发出来中庸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3a 页 WYG0200-0098c.png
一篇始只是一中间却事事有末后却复归结于一○不大声以色只是说至德自无声色今人说恭了便不
用刑政不用礼乐岂有此理古人未尝不用礼乐刑政但自有德以感人不专靠他刑政耳○问不显其德案
诗中例是言岂不显也今借引此诗便真作不显说如何曰是个幽深玄远意是不显中之显此段自衣锦尚
絅闇然日章渐渐收敛到后面一段密似一段直到圣而不可知处曰无声无臭至矣○因问孔子空空颜子
屡空与中庸所谓无声无臭之理荅云以某观论语之意自是孔子叩鄙夫鄙夫空空非是孔子空空颜子箪
瓢屡空自对子贡货殖而言始自文选中说颜子屡空空心受道故疏论语者亦有此说要之亦不至如今日
学者直是悬空说入玄妙处去也中庸无声无臭本是说天道彼其所引诗诗中自说须是仪刑文王然后万
邦作孚诗人意初不在无声无臭上也中庸引之结中庸之义尝细推之盖其意自言谨独以脩德至诗曰不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3b 页 WYG0200-0098d.png
显惟德百辟其刑之乃笃恭而天下平也后面节节赞叹其德如此故至予怀明德以至德輶如毛毛犹有伦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盖言天德之至而微妙之极难为形容如此今为学之始未知所有而遂欲一蹴至
此吾见其倒置而终身迷乱矣○辑略程子曰学始于不欺暗室○又曰不愧屋漏便是持敬气象○又曰不
愧屋漏则心安而体舒○又曰云云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言敬无如易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之义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又曰圣
人脩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何有不至此体信
达顺之道聪明睿知皆由是出以此事天飨帝○又曰道一本也知不二本便是笃恭而天下平○又曰君子
之遇事无巨细一于敬而已矣简细故以自崇非敬也饰私智以为奇非敬也要之无敢慢而已语曰居处恭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4a 页 WYG0200-0099a.png
执事敬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然则执事敬者固为仁之端也推是心而成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又曰毛犹
有伦入毫釐丝忽终不尽○又曰圣人之言依本分至大至妙事语之若寻常此所以味长释氏之说才见得
些便惊天动地言语走作却是味短只为乍见如中庸言道只消道无声无臭四字总括了多少释氏非黄非
白非咸非苦言语○又曰中庸之说其本至于无声无臭其用至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复归于无声无臭此
言圣人心要处与佛家之言相反尽教说无形迹无色其实不过无声无臭必竟有甚见处大抵语论间不难
见如人论金曰黄色此人必是不识金若是识金者更不言设或言时别自有道理张子厚尝谓佛如大富贫
子横渠此一事甚当○张子曰闇然修于隐也的然著于外也○游氏曰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
可及者其惟人所不见乎言慎独也○杨氏曰君子之道充诸内而已故闇然而日章小人务外而不孚其实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4b 页 WYG0200-0099b.png
故的然而日亡此衣锦所以尚絅而恶其文之著也淡疑于可厌简疑于不文温疑于不理淡简温所谓闇然
也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则闇然而章矣此充养尚絅之至也○又曰道不可须臾离也以其无适而非道
也故于不闻不睹必恐惧戒慎焉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其充此之谓乎○又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盖道本乎天而其卒也反乎天兹其所以为至者乎○又曰孟子言大人正已而物正物正物自正也大人只
知正已而已物自然正此乃笃恭而天下平之意○侯氏曰不愧屋漏与慎独不同○又曰自衣锦尚絅至无
声无臭至矣子思再序入德成德之序也○又曰子思之书中庸也始于寂然不动中则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及其至也退藏于密以神明其德复于天命反其本而已其意义无穷非玩味力索莫能得之)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5a 页 WYG0200-0099c.png
本复自下学为已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
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
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覆
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5b 页 WYG0200-0099d.png



















  中庸集编卷下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6a 页 WYG0200-010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朱子集注序说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
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
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
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
孟子合今从之)为司职吏畜蕃息(职见周礼牛人读为樴义与杙同盖系养牺牲
之所此官即孟子所谓乘田)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6b 页 WYG0200-0100b.png
进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
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有闻
韶问政二事)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有季
孟吾老之语)孔子遂行反乎鲁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
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
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九年庚子孔子
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
卒不行(有荅子路东周语)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7a 页 WYG0200-0101a.png
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
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十二年癸卯使仲
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
之不克十四年乙已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
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齐人归女乐以
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
(鲁世家以此以上皆为十二年事)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
(孟子竹颜雠由)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有颜渊后及文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7b 页 WYG0200-0101b.png
王既没之语)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有矢子路及未见好
德之语)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有天生德语及微服过宋事)又
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
能用(有三年有成之语)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
子孔子欲往亦不果(有荅子路坚白语及荷蒉过门事)将西见赵
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灵公问陈不对而
行复如陈(据论语则绝粮当在此时)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
召孔子其臣止之乃召冉求(史记以论语归与之叹为在此时又以孟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8a 页 WYG0200-0101c.png
子所记叹辞为主司城贞子时语疑不然盖语孟所记本皆此一时语而记有异同耳)孔子
如蔡及叶(有叶公问荅子路不对沮溺耦耕荷蓧丈人等事史记云于是楚昭王使人聘
孔子孔子将往拜礼而陈蔡大夫发徒围之故孔子绝粮于陈蔡之间有愠见及告子贡一贯之语
案是时陈蔡臣服于楚若楚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安敢围之且据论语绝粮当在去卫如陈之时)
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
(史记云书社地七百里恐无此理时则有接舆之歌)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
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有鲁卫兄弟及荅子贡夷齐子路正名之语)
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8b 页 WYG0200-0101d.png
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已而孔子年六十八
(冇对哀公及康子语)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乃叙书传礼记(有杞宋损益从周等语)删诗正乐(有语大师及乐正之
语)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有假我数年之语)弟子盖三千
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弟子颜回最贤早死后唯曾参得传孔子之道)
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冇莫我知之叹)孔子作春秋(有知
我罪我等语论语请讨陈恒事亦在是年)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
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9a 页 WYG0200-0102a.png
上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唯子贡庐于冢上凡
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伯鱼生伋字子思作
中庸(子思学于曾子而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
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出孔
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
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
中庸集编卷下 第 39b 页 WYG0200-0102b.png
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
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
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
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
久但觉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