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353-078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元史纪事本末卷二
            明 陈邦瞻 撰
   科举学校之制
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诏议立科举法不果行元
自太宗下中原用耶律楚材议命朝臣历诸路考试以
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
听得东平杨英等若干人皆一时名士而廷议或以为
卷二 第 1b 页 WYG0353-0782b.png
非便事复中止至元初丞相史天泽学士王鹗屡请帝
以科举取士诏令中书议定程式又请依前代立国学
选蒙古人诸职官子孙百人教习俟其艺成然后试用
皆未及施行至是丞相和尔果斯与留梦炎等复言天
下习儒者少而由刀笔吏得官者多帝曰将若之何对
曰惟贡举取士为便凡蒙古之士及儒吏阴阳医术皆
令试举则用心为学矣帝可其奏继而许衡亦议学校
科举之法罢诗赋重经学定为新制会和尔果斯罢事
卷二 第 2a 页 WYG0353-0783a.png
遂止
二十四年闰二月初置国子监以耶律有尚为祭酒初
太宗设总教国子监之官至元初以许衡为祭酒而侍臣
子弟就学者才十馀人衡既去教益废而学舍未建师
生寓居民舍国子司业耶律有尚屡以为言始立国子
监设监官增广弟子员遂以有尚为祭酒 设江南各
路儒学提举司时江南诸县各置教谕二人又用廷臣
议诸道各置提举司设提举儒学二人统诸路府州县
卷二 第 2b 页 WYG0353-0783b.png
学祭祀钱粮之事未几复从僧格等言钩考江南学田
所入羡馀贮集贤院以给有才艺之士
二十六年秋八月始置回回国子学
二十七年春正月敕从臣子弟入国子学 立兴文署
掌经籍版及江南学田钱榖
二十八年春正月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
学选老成之士教之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
所与好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凡师儒之命
卷二 第 3a 页 WYG0353-0783c.png
于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于礼部及行省
及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录教谕路州县及书院置

成宗元贞元年三月增置蒙古学政以肃政廉访司领
之 秋七月诏申饬中外有儒吏兼通者各路举之廉
访司每道岁贡二人省台立法考试中程者用之所贡
不公罪其举者
大德八年增蒙古国子生三百员选宿卫大臣子弟充之
卷二 第 3b 页 WYG0353-0783d.png
武宗至大元年召吴澄为国子监丞先是许衡为祭酒
学者兴起久之渐失其旧澄至诸生以次授业日昃
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
覆训诲之
四年夏四月敕国子监师儒之职才才德者不拘品级
选用初帝命李孟领国子学谕之曰国学人材所自出
卿宜数课诸生勉其德业又尝谕省臣曰昔世祖注意
国学如博果密等皆蒙古人而教以成材朕今亲定国
卷二 第 4a 页 WYG0353-0784a.png
子生为三百人仍增陪堂生二十人通一经者以次补
伴读著为式至是孟等言方今进用儒者而老成日以
凋谢四方儒士有成材者请擢任国学翰林秘书太常
或儒学提举等职俾学者有所激劝帝从之
仁宗皇庆元年二月以吴澄为司业澄用宋程颢学校
奏疏胡瑗六学教法朱熹学校贡举私议约之为教法
四条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未及行
又尝为学者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
卷二 第 4b 页 WYG0353-0784b.png
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弊必偏于言语训
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议者遂以澄为
陛氏之学非许氏尊信朱子本意然亦莫知朱陆之为
如何也澄一夕谢去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俄拜
集贤直学士以疾不赴
二年冬十月中书省臣上言科举事世祖朝屡尝命下
成宗武宗寻亦有旨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夫取
士之法经学实修已治人之道词赋乃摛章绘句之学
卷二 第 5a 页 WYG0353-0784c.png
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今臣等所拟
将律赋省题诗小赋皆不用专立德行习经科以此取
士庶可得人帝然之 十一月下诏曰惟我祖宗以神
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设官分职徵用儒雅崇学校为育
材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规模弘远矣朕以眇躬获
承丕祚继志术事祖训是式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
科目要其本末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
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爰命中书参酌古今
卷二 第 5b 页 WYG0353-0784d.png
定其条制其以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兴其贤者能
者充试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朕将亲策焉
科场每三岁一次开试举人从本贯官司于诸色户内
推举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弟朋友服其信义
经明行脩之士以次敦遣其或徇私滥举并应举而不
举者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体察究治考试程式蒙古
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
用朱氏章句集注其义理精明文词典雅者为中选第
卷二 第 6a 页 WYG0353-0785a.png
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第
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
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已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
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
程氏朱氏为主已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
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第二
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古赋诏诰用古体章表四
六参用古体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
卷二 第 6b 页 WYG0353-0785b.png
藻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
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
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
及第二甲皆正七品三甲皆正八品两榜并同 时朝
廷方以科举取士说者谓治平可立致集贤修撰虞集
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
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今天下
学官猥以资格授强加之诸生之上而名之曰师耳有
卷二 第 7a 页 WYG0353-0785c.png
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于学校无益也如此而望师道
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无所见闻父兄所以导其子
弟初无必为学问之实意师友之游从亦莫辨其邪正
然则所谓贤材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可望之理哉为
今之计莫若使守令求经明行修成德者身师尊之至
诚恳恻以求之其德化之及庶乎有所观感也其次则
求夫操履方正而不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义师
说而不敢妄为奇论者众所敬服而非乡愿之徒者延
卷二 第 7b 页 WYG0353-0785d.png
致之日讽诵其书使学者习之入耳著心以正其本则
他日亦当有所发也其次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者其
议论文艺犹足以耸动其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抵者矣
延祐七年十二月复以齐履谦为国子司业初履谦与
吴澄俱在国学既罢去学制稍废至是复以履谦为司
业乃酌旧制议立升斋积分之法每季考其学行以次
第升既升上斋踰再岁始与私试辞理俱优者一分辞
平理优者为半分岁终积至八分者为高等礼部集贤
卷二 第 8a 页 WYG0353-0786a.png
岁选六人以贡帝从其议
二年三月廷试进士赐呼都克托里张起岩等及第出
身有差 夏四月赐进士恩荣宴于翰林院又赐会试
下第举人七十以上从七品流官致仕六十以上府州
教授馀并授山长学正
泰定帝泰定二年闰正月诏以近岁公卿大夫子弟与
凡民之子入学者众其学官及生员五十馀人已给廪
膳者二十七人外助教一人生员二十四人廪膳并令
卷二 第 8b 页 WYG0353-0786b.png
给之学之建置在于国都凡百司庶府所设译吏皆从
本学取以充之
顺帝元统二年三月诏科举取士国子学积分学校官
选有德行学问之人以充
至元元年十一月诏罢科举初彻尔特穆尔为江浙平
章会科举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不能平及复入中书
省首议罢科举及论学校庄田租可给宿卫士衣粮动
当国者以发其机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于是御史吕
卷二 第 9a 页 WYG0353-0786c.png
思诚等列其罪状不报而思诚出为广西佥事时罢科
举诏已书而未用玺参政许有壬争之丞相巴延怒曰
汝风台臣言彻尔特穆尔耶有壬曰太师擢彻尔特穆
尔在中书御史三十人不畏太师而听有壬岂有壬权
重于太师耶巴延意稍解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才
人觖望巴延曰举子多以赃败有壬曰科举未行时台
中赃无算岂尽出于举子巴延曰举子中可任用者惟
参政耳有壬曰若张伯诚马伯庸辈皆可任大事如欧
卷二 第 9b 页 WYG0353-0786d.png
阳玄之文章亦岂易及巴延曰科举虽罢士之欲求美
衣美食者自能向学有壬曰为士者初不事衣食巴延
曰科举取人实妨选法有壬曰今通事知印等天下凡
三千三百馀名今岁自四月至九月白身补官受宣者
亦且七十三人而科举一岁仅三十馀人科举于选法
果相妨乎否也巴延不听翊日宣诏特令有壬为班首
以折辱之有壬惧祸不敢辞治书侍御史布哈诮有壬
曰参政可谓过桥拆桥者矣有壬以为大耻移疾不出
卷二 第 10a 页 WYG0353-0787a.png
六年十二月诏复行科举时科举既辍翰林学士承旨
库库从容言曰古昔取人才以济世用必由科举何可
废也帝纳其言复诏行之国子监积分生员三年一次
依科举例入会试中者取一十八名 初世祖下云南
以赛音迪延齐为行省平章政事时云南俗无礼仪男
女往往自相配合亲死则火之不为丧祭子弟莫知读
书者赛音迪延齐始教民跪拜之节婚姻行媒死者为
之棺椁奠祭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置学田其后
卷二 第 10b 页 WYG0353-0787b.png
赛音迪延齐子库克新相继为行省右丞复请下云南
诸路遍立孔子庙选经学之士为之教官而文风始兴
元世学校之盛远被遐荒亦自昔所未有云
 史臣曰元初太宗始得中原辄用耶律楚材言以科
 举选士世祖既定天下王鹗献计许衡立法事未果
 行至仁宗延祐间始斟酌旧制而行之取士以德行
 为本试艺以经术为先士袖然举首应上所求者皆
 彬彬辈出矣然当时仕进有多岐铨衡无定制其出
卷二 第 11a 页 WYG0353-0787c.png
 身于学校者有国子监学有蒙古字学回回国学有
 医学有阴阳学其策名于荐举者有遗逸有茂异有求
 言有进书有童子其出于宿卫勋臣之家者待以不
 次其用于宣徽中政之属者重为内官又荫叙有循
 常之格而超擢有选用之科由直省侍仪等入官者
 亦名清望以仓庾赋税任事者例视冗职捕盗者
 以功叙入粟者以赀进至于工匠皆入班资而舆隶
 亦跻流品诸王公主宠以投下俾之保任远夷外徼
卷二 第 11b 页 WYG0353-0787d.png
 授以长官俾之世袭凡若此类殆所谓吏道杂而多
 端与矧夫儒有岁贡之名吏有补任之法曰椽吏令
 史曰书写铨写曰书吏典吏所设之名未易枚举曰
 省台院部曰路府州县所入之途难以指计虽名卿
 大夫亦往往由是跻要阶受显爵而刀笔下吏遂至
 窃权势舞文法矣故其铨选之备考核之精曰随朝
 外任曰省选部选曰文官武官曰考数曰资格一毫
 不可越而或援例或借资或优升或回降其纵情破
卷二 第 12a 页 WYG0353-0788a.png
 律以公济私非至明者不能察焉是皆文繁吏弊之
 所致也
   郊议
成宗大德六年三月合祭昊天上帝皇地祗五方帝于
南郊遣左丞相哈喇哈逊行事先是国俗代有拜天之
礼衣冠器用皆从其初宪宗二年秋始以衮冕拜天于
日月山其冬又用孔氏子孙元措议合祭昊天后土始
大合乐作牌位以太祖睿宗配世祖中统二年夏亲征
卷二 第 12b 页 WYG0353-0788b.png
北方躬祀天于旧檀州之西北洒马潼以为礼皇族外
不得与尽如国俗至元十二年冬以受尊号遣使豫告
天地下太常检讨唐宋金旧仪于国阳丽正门东南七
里筑台设昊天上帝皇地祗位二行一献礼自后国有
大典礼皆即南郊告谢焉十三年夏以下江南遣使告
天地中书下太常议定仪物以闻制曰其以国礼行事
三十一年帝即位夏始为坛于都城南七里遣司徒谔
都岱率百官为大行皇帝请谥南郊为告天请谥之始
卷二 第 13a 页 WYG0353-0788c.png
至是年三月乃合祭昊天皇地祗五方帝于南郊遣左
丞相哈喇哈逊摄事是为摄事天地之始
九年二月复定郊祀礼丞相哈喇哈逊等言祈天保民
之事有天子亲祀者三曰天曰祖宗曰社稷今宗庙社
稷岁时摄官行事祭天国之大事也陛下虽未及亲祀
宜如宗庙社稷遣官摄祭岁用冬至有司豫备仪物至
期以闻制下翰林集贤太常礼官皆会中书集议议曰
周礼冬至圜丘惟祀昊天上帝至西汉元始间始合祭
卷二 第 13b 页 WYG0353-0788d.png
天地历东汉至宋千有馀年分祭合祭迄无定论时既
不同礼乐亦异王莽之制何足法也今当循唐虞三代
之典惟祀昊天上帝其方丘祭地之礼续议以闻又按
周礼坛壝三成近代增四成以广天文从祀之位今宜
去其一成以合阳奇之数每成高八尺一寸以合乾之
九九坛设丙巳之地以就阳位又古者器用陶匏席用
藁秸以祀天唐宋而后礼乐玉帛日益繁缛宋金多循
唐礼今欲脩严非仓卒所能备举宜取唐制损益而行
卷二 第 14a 页 WYG0353-0789a.png
之既而太常复议尊祖配天之仪省臣曰自古汉人有
天下率尊祖以配天今宗庙已有时享郊祭止天为宜
中丞何玮曰严父配天不易之制也不从是岁郊祀配
位遂省
武宗至大二年冬十月复议郊祀礼尚书省臣及太常
礼官言郊祀者国之大礼今南郊之礼已行而未备北
郊之礼尚未举行今年冬至南郊请以太祖圣武皇帝
配享明年夏至北郊以世祖皇帝配帝皆是之
卷二 第 14b 页 WYG0353-0789b.png
三年春正月议北郊从祀朝日夕月礼博士李之绍蒋
汝砺议曰按方丘之礼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
其丘在国之北礼神之玉以黄琮牲用黄犊币用黄缯
配以后稷其方坛之制汉去都城四里为坛四陛唐去
宫城北十四里为方坛北角三成宋至徽宗始定为再
成历代制虽不同然无出于三成之式今拟取坤数用
六之议去都城北六里于壬地选善地于中为方坛三
成四陛外为三壝仍依古制于外壝之外治四面稍低
卷二 第 15a 页 WYG0353-0789c.png
下以应泽中之制宫室墙垣器皿色并用黄其神州地
祗以下从祀自汉以来历代制度不一至唐始因隋制
以岳镇海渎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各从其方从祀
今盍参酌举行九月太常礼院复下博士检讨仪物是
年十一月有事于南郊以太祖配五方帝日月星辰从祀
仁宗延祐元年夏四月太常寺复请立北郊帝不从北
郊之议遂辍
英宗至治二年九月韶议南郊祀事中书平章玛鲁御
卷二 第 15b 页 WYG0353-0789d.png
史中丞曹立礼部尚书张野学士蔡文渊袁桷邓文原
太常礼仪院使王纬田天泽博士刘致等会都堂议一
曰年分按前代多三年一祀天子即位已及三年常有
旨钦依二曰神位周礼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冬
至圜丘所祀天皇大帝也又苍璧礼天注云此礼天以
冬至谓天皇大帝也在北极谓之北辰又云北辰天皇
耀魄宝也又名旲天上帝又名太一帝君以其尊大故
有数名今按晋书天文志中宫钩陈中一星曰天皇大
卷二 第 16a 页 WYG0353-0790a.png
帝其神耀魄宝周礼所祀天神正言昊天上帝郑氏以
星经推之乃谓即天皇大帝然汉魏以来名号亦复不
一汉初曰上帝曰太一曰皇天上帝魏曰皇皇帝天梁
曰天皇大帝惟西晋曰昊天上帝与周礼合唐宋以来
坛上既设昊天上帝第一等复有天皇大帝其五大帝
与太一天一等皆不经见本朝大德元年中书圆议止
依周礼祀昊天上帝至大三年圆议五帝从享依前代
通祭三曰配位孝经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
卷二 第 16b 页 WYG0353-0790b.png
天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此郊之所以有配也汉唐已
下莫不皆然至大三年冬十月三日奉旨十一月冬至
合祭南郊太祖皇帝配圆议取旨四曰告配礼器曰鲁
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注告后稷也告之
者将以配天也告用牛一宋会要于致斋二日宿庙告
配凡遣官牺尊豆笾行一献礼至大三年十一月冬至
日以质明行事初献摄太尉同太常礼仪院官诣太庙
奏告圆议取旨五曰大裘冕周礼司裘掌为大裘以共
卷二 第 17a 页 WYG0353-0790c.png
王祀天之服郑司农云黑羊裘服以祀天尚质也弁师
掌王之五冕注冕服有六而言五者大裘之冕盖无旒
不联数也礼记郊特牲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祭
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十有二旒则天数也陆佃曰
礼不盛服不充盖服大裘以衮袭之也谓冬祀服大裘
被之以衮开元及开宝通礼鸾驾出宫服衮冕至大次
质明改服大裘冕而出次宋会要绍兴十三年车驾自
庙赴青城服通天冠绛纱袍祀日服大裘衮冕圆议用
卷二 第 17b 页 WYG0353-0790d.png
衮冕取旨六曰匏爵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以
象天地之性也注谓陶瓦器匏用酌献酒开元礼开宝
礼皆有匏爵大德九年正配位用匏爵有坫圆议正位
用匏配位饮福用玉爵取旨七曰戒誓唐通典引礼经
祭前期十日亲戒百官及族人太宰总戒群官唐前祀
七日宋会要十日纂要太尉南向司徒亚终献一品二
品从祀北向行事官以次北向礼直官以誓文授之太
尉读今天子亲行大礼止令礼直扄管勾读誓文圆议
卷二 第 18a 页 WYG0353-0791a.png
令管勾代太尉读誓刑部尚书莅之八曰散斋致斋礼
经前期十日唐宋金皆七日散斋四日致斋三日国朝
亲祀太庙七日散斋四日于别殿致斋三日于大明殿
圆议依前七日九曰藉神席郊特牲曰莞簟之安而蒲
越槁秸之尚按蒲越槁秸藉神席也汉旧仪高帝配天
绀席祭天用六䌽绮席六重成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
夫谭以为天地尚质宜皆勿修诏从焉唐麟德二年诏
曰自处以厚奉天以薄改用裀褥上帝以苍其馀各视
卷二 第 18b 页 WYG0353-0791b.png
其方色宋以褥加席上礼官以为非礼元丰元年奉旨
不设国朝大德九年正位槁秸配位蒲越冒以青缯至
大三年加青绫褥青锦方圆议合依至大三年于席上
设褥各依方位十曰特牲郊特牲曰郊特牲而社稷太
牢又曰天地之牛角茧栗秦用骝驹汉文帝五帝共一
牲武帝三年一祀用大牢光武采元始故事天地共犊
隋上帝配帝用犊二唐开元用牛宋正位用苍犊一配
位太牢一本朝大德九年苍犊二羊豕各九至大三年
卷二 第 19a 页 WYG0353-0791c.png
马纯色肥腯一牲正副一鹿一十八野猪一十八羊一
十八圆议依旧仪神位配位用犊外仍用马其馀并依
旧日已行典礼十一曰香鼎大祭有三始烟为歆神始
宗庙则𤋲萧裸鬯所谓臭阳达于墙屋者也后世焚香
盖本乎此而非礼经之正至大三年用陶瓦香鼎五十
神座香鼎香盒案各一圆议依旧仪十二曰割牲周礼
司士凡祭祀帅其属而割牲羞俎豆又诸子大祭祀正
六牲之体礼运云腥其俎熟其殽体其犬豕牛羊注云
卷二 第 19b 页 WYG0353-0791d.png
腥其俎谓豚解而腥之为七体也熟其殽谓体解而爓
之为二十一体也体其犬豕牛羊谓分别骨肉之贵贱
以为众俎也七体谓脊两肩两拍两髀二十一体谓肩
臂臑膞骼正脊脡脊横脊正胁短胁代胁并肠三胃三
拒肺一祭肺三也宋元丰三年详定礼文所言古者祭
祀用牲有豚解有体解豚解则为七以荐腥体解则为
二十一以荐熟盖犬豕牛羊分别骨肉贵贱其解之为
体则均也皇朝马牛羊豕鹿并依至大三年割牲用国
卷二 第 20a 页 WYG0353-0792a.png
礼圆议依旧仪十二曰大次小次周礼掌次王旅上帝
张毡按唐通典前祀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外壝东
门之内道北南向宋会要前祀三日仪鸾司帅其属设
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内道北南向小次于午阶之东西
向曲礼曰践阼临祭祀正义曰阼主阶也天子祭祀履
主阶行事故云践阼宋元丰详定礼文所言周礼宗庙
无设小次之文古者人君临位于阼阶盖阼阶者东阶
也惟人主得位主阶行事今国朝太庙仪注大次小次
卷二 第 20b 页 WYG0353-0792b.png
皆在西盖国家尚右以西为尊也圆议依祀庙仪注续
具末议一曰礼神玉周礼太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注禋之言烟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积柴实牲体
焉或有玉帛正义曰或有玉帛或不用玉帛皆不定之
辞也崔氏云天子自奉玉帛牲体于柴上引诗圭璧既
卒是燔牲玉也盖卒者终也谓礼神既终当藏之也正
经即无燔玉明證汉武帝祠太乙胙馀皆燔之无玉晋
燔牲币无玉唐宋乃有之显庆中许敬宗等修旧礼乃
卷二 第 21a 页 WYG0353-0792c.png
云郊天之有四圭犹宗庙之有圭瓒也并事毕收藏不
在燔列宋政和礼制局言古祭祀无不用玉周官典瑞
掌玉器之藏盖事已则藏焉有事则出而复用未尝有
燔瘗之文今后大祀礼神之玉时出而用无得燔瘗从
之盖燔者取其烟气之臭闻玉既无烟又且无气祭之
日但当奠于神座既卒事则收藏之二曰饮福特牲馈
食礼曰尸九饭亲嘏主人少牢馈食礼尸十一饭尸嘏
主人嘏长也大也行礼至此神明已飨盛礼俱成故膺
卷二 第 21b 页 WYG0353-0792d.png
受长大之福于祭之末也自汉以来人君一献才毕而
受嘏唐开元礼太尉未升堂而皇帝饮福宋元丰三年
改从亚终献既行礼皇帝饮福受胙国朝至治元年亲
祀庙仪注亦用一献毕饮福三曰升烟禋之言烟也升
烟所以报阳也祀天之有禋柴犹祭地之瘗血宗庙之
裸鬯历代以来或先燔而后祭或先祭而后燔皆为未
允祭之日乐六变而燔牲首牲首亦阳也祭终以爵酒
馔物及牲体燎于坛天子望燎柴用柏四曰仪注礼经
卷二 第 22a 页 WYG0353-0793a.png
出于秦火之后残阙脱漏所存无几至汉诸儒各执所
见后人所宗惟郑康成王子廱而二家自相矛盾唐开
元礼杜佑通典五礼略完至宋开宝礼并会要与郊庙
奉祠礼文中间讲明始备金国大率依唐宋制度圣朝
四海一家礼乐之兴政在今日况天子亲行大礼所用
仪注必合讲求大德九年中书集议合行礼仪依唐制
至治元年已有祀庙仪注宜取大德九年至大三年并
令次新仪与唐制参酌增损修之侍仪司编排卤簿太
卷二 第 22b 页 WYG0353-0793b.png
史院具报星位分献官员数及行礼并诸执事官合依
至大三年仪制亚终献官取旨是岁太皇太后崩有旨
冬至南郊祀事可权止
文宗至顺元年冬十月辛酉帝始服大裘衮冕亲祀昊
天上帝于南郊以太祖配盖自世祖混一六合至是凡
七世南郊亲祀之礼始克举行焉
   庙祀之制
世祖至元十七年十二月甲午始迁太祖以下神主于
卷二 第 23a 页 WYG0353-0793c.png
太庙国俗祖宗祭享之礼割牲奠马潼以蒙古巫祝致
辞帝即位之元年设神主于中书省用登歌乐遣笔且
齐致祭焉笔且齐译言典书记者二年从中书署奉迁
神主于圣安寺之瑞像殿四年诏建太庙于燕京至元
元年冬奉安神主于太庙初定太庙七室之制皇祖皇
祖妣第一室皇伯考伯妣第二室皇考皇妣第三室皇伯
考伯妣第四室皇伯考伯妣第五室皇兄皇后第六
室皇兄皇后第七室凡室以西为上以次而东二年冬
卷二 第 23b 页 WYG0353-0793d.png
享于太庙尊皇祖为太祖三年秋始作八室神主设祏
室丞相安图巴延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配享功臣增
祀四世各庙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时
定乃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议制谥及庙号定为八室
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圣武
皇帝皇祖妣光献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
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卓沁皇伯妣巴图彻尔默色第
四室皇伯考察罕台皇伯妣伊苏娄第五室皇考睿宗
卷二 第 24a 页 WYG0353-0794a.png
景襄皇帝皇妣庄圣皇后第六室定宗简平皇帝钦淑
皇后第七室宪宗桓肃皇帝贞节皇后第八室是年奉
安神主于祏室岁用冬祀如初礼四年初定一岁十二
月荐新时物六年冬时享毕复命国师僧荐佛事于太
庙七昼夜始造木质金表牌位十有六设大榻金椅奉
安祏室前为太庙荐佛事之始十三年改作金主太祖
主题曰成吉思皇帝睿宗题曰太上皇伊克诺延皇后
皆题名讳十四年秋诏建太庙于大都博士言古者庙
卷二 第 24b 页 WYG0353-0794b.png
制率都宫别殿西汉亦各立庙东都以中兴崇俭故七
室同堂后世遂不能革非礼遂以古今庙制画图贴说
以闻至是始告迁于太庙命承旨和尔果斯太常卿塔
尔楚托果斯等以祏室内栗主八位并日月山板位圣
安寺木主俱迁奉太祖睿宗二室金主于新庙奉安遂
大享焉撤旧庙毁之
十八年春博士李时衍等言历代庙制俱各不同欲尊
祖宗当从都宫别殿之制欲崇俭约当从同堂异室之
卷二 第 25a 页 WYG0353-0794c.png
制尚书段诺海及太常礼官奏曰始议七庙除正殿寝
殿正门东西门已建外东西六庙不须更造馀依太常
寺新图建之遂为前庙后寝庙分七室
二十一年三月太庙正殿成奉安神主
三十年冬十月袝明孝太子主于庙先是皇太子珍戬
卒太常博士议曰前代太子薨梁武帝谥统曰昭明齐
武帝谥长懋曰文惠唐宪宗谥宁曰惠昭金世宗谥允
恭曰宣孝又建别庙以奉神主准中祀从之遂谥曰明
卷二 第 25b 页 WYG0353-0794d.png
孝太子作主用金至是袝于太庙后追尊帝号庙号裕

成宗大德元年制享太庙增用马
十一年武宗即位追尊皇考为皇帝庙号顺宗太祖室
居中睿宗西第一室世祖西第二室裕宗西第三室顺
宗东第一室成宗东第二室
武宗至大二年正月以受尊号恭谢太庙为亲祀之始
 十二月亲享太庙奉玉册玉宝加上太祖圣武皇帝尊
卷二 第 26a 页 WYG0353-0795a.png
谥曰法天启运光献皇后曰翼圣睿宗景襄皇帝曰仁
圣庄圣皇后曰显懿其旧制金表神主以椟贮两旁自
是主皆范金作之如金表之制
英宗至治元年正月始以四孟月时享亲祀太庙先是
延祐七年冬十月帝命太常礼官与中书翰林集贤等
议亲祀礼制曰此追远报本之道也无以朕劳而有所
损焉其一遵典礼十一月帝躬谢太庙备法驾服衮冕
以行礼至仁宗室辄欷㱆流涕左右莫不感动至是遂
卷二 第 26b 页 WYG0353-0795b.png
行四孟亲享之礼谓群臣曰朕缵承祖宗丕绪夙夜祗
慄无以报称岁惟四祀使人代之不能致如在之诚实
所未安自今以始岁必亲祀以终朕身 五月中书省
臣礼官上言前代庙式多寡不同晋则兄弟同为一室
正室增为十四间东西各一间唐九庙后增为十一室
宋增室至十八东西夹室各一间以藏祧主今太庙虽
分八室然兄弟为世止六世而已世祖所建前庙后寝
往岁寝殿灾请以今殿为寝作前殿十五间中三间通
卷二 第 27a 页 WYG0353-0795c.png
为一室以奉太祖神主馀以次为室庶几情文得宜从之
三年六月议定太庙夹室时以太庙夹室未有定制诏
台院礼官定议博士议曰按尔雅曰室有东西厢曰庙
注夹室前堂同礼曰西夹南向注曰西厢夹室此东西
夹室之正文也贾公彦曰室有东西厢曰庙其夹皆在
序是则夹者犹今耳房之类也然其制度则未之闻东
晋太庙正室一十六间东西储各一间共十有八所谓
储者非夹室欤唐贞观故事迁庙之主藏于夹室西壁
卷二 第 27b 页 WYG0353-0795d.png
南北三间又宋哲宗亦尝于东夹室奉安后虽增建一室
其夹室仍旧是唐宋夹室与诸室制度无大异也五帝
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今庙制皆不合古权宜一时
宜取今庙一十五间南北六间东西二间准唐南北三
间之制垒至栋为三间壁以红泥以准东西序南向
为门如今室户之制虚前以准厢所谓夹室前堂也虽
未尽合于古于今事为宜从之
泰定帝泰定元年正月奉安仁宗及慈圣皇后神主先
卷二 第 28a 页 WYG0353-0796a.png
是盗入太庙盗仁宗及后金主命重作至是奉安太常
礼官以失守议罪有差 四月更定太庙室次初博士
刘致建议周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昭处于东穆处于
西所以别父子亲疏之序而使不乱也国朝取唐宋之
制定为九世遂以旧庙八室而为六世昭穆不分父子
并坐不合礼经新庙之制一十五间东西二间为夹室
太祖室既居中则唐宋之制不可依惟当以昭穆列之
父为昭子为穆则睿宗当居太祖之东为昭之第一世
卷二 第 28b 页 WYG0353-0796b.png
世祖居西为穆之第一世裕宗居东为昭之第二世兄
弟共为一世则成宗顺宗显宗三室皆当居西为穆之
第二世武宗仁宗二室皆当居东为昭之第三世昭之
后居左穆之后居右西以左为上东以右为上也如此
则昭穆分明秩然有序不违礼经可为万世法若以累
朝定制依室次于新庙迁安则显宗跻顺宗之上顺宗
跻成宗之上以礼言之春秋闵公无子庶兄僖公代立
其子文公遂跻僖公于闵公上史称逆祀及定公正其
卷二 第 29a 页 WYG0353-0796c.png
序书曰从祀先公然僖公犹是有位之君尚不可居故
君之上况未尝正位者乎国家虽曰以右为尊然古人
所尚或左或右初无定制古人右社稷而左祖宗国家
宗庙亦居东方岂有建宗庙之方位既依礼经而宗庙
之昭穆反不应礼经乎至是中书省臣以致议上言太
庙太祖皇帝居中南向睿宗世祖裕宗以次祔西室顺
宗成宗武宗仁宗以次祔东室今议者言国家建太庙
遵古制古尚左今尊者居右为少屈非所以示后世太
卷二 第 29b 页 WYG0353-0796d.png
祖居中南向睿宗宜袝左一室世祖祔右一室裕宗祔
睿宗室之左显宗顺宗成宗兄弟也以次祔世祖室之
右武宗仁宗亦兄弟也以次祔裕宗室之左英宗祔成
宗室之右臣等以其议近是谨绘室次为图以献惟陛
下裁择从之
文宗天历元年诏毁显宗室
顺帝元统二年十月始议以珍格皇后配飨武宗时议
三朝皇后升祔未决巴延以问太常博士逯鲁曾曰先
卷二 第 30a 页 WYG0353-0797a.png
帝朝既以珍格皇后无子不为立主今所当立者明宗
母邪文宗母邪对曰珍格皇后自在武宗朝已膺宝册
则文明二母皆妾今以无子之故不得立主而以妾母
为正是为臣而废先君之后为子而追封先父之妾于
礼不可昔燕王慕容垂即位追废其母后而立其生母
为后以配享先王为万世笑岂宜复蹈其失乎集贤学
士陈颢素疾鲁曾乃曰唐太宗册曹王王明之母为后
是亦二后也奚为不可鲁曾曰尧之母为帝喾庶妃尧
卷二 第 30b 页 WYG0353-0797b.png
立为帝未闻册以为后而配喾皇上为大元天子不法
尧舜而法唐太宗邪众服其议巴延亦是之遂以珍格
皇后配武宗
后至元六年诏毁文宗室
至正三年冬十月亲祀太庙帝行礼至宁宗室问曰朕
宁宗兄也理当拜否太常博士刘闻对曰宁宗虽弟其
为帝时陛下为臣春秋时鲁僖公闵公兄也闵公先为
君宗庙之祭未闻僖公不拜陛下当拜乃下拜 按元
卷二 第 31a 页 WYG0353-0797c.png
世宗庙之事本末因革大槩如此凡大祭祀尤贵马潼
将有事敕太仆司挏马官奉尚饮者革囊盛送焉其马
牲既与三牲同登于俎而割奠之馔复与笾豆俱设将
奠牲盘酹马潼则蒙古大祝诣第一座呼帝后神讳以
致祭年月日数牲斋品物致其祝语以次诣列室亦如
之礼毕则以割奠之馀撒于南棂星门外名曰抛撒茶
饭盖以国礼行事尤其所重云
   律令之定(补/)
卷二 第 31b 页 WYG0353-0797d.png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夏五月颁行至元新格元初未有
法守百司断理狱讼循用金律颇伤严刻右丞何荣祖
家世业吏习于律令乃以公规治民禦盗理财等十事
缉为一书名曰至元新格上之帝命刻板颁行使百司
遵守既而王晖上政事书首言议宪章以一政体曰法
者辅治之具一日阙则不可君操于上永作成宪吏承
于下遵为定式民晓其法易避而难犯若周之三典汉
之九章是也今国家有天下六十馀年小大之法尚无
卷二 第 32a 页 WYG0353-0798a.png
定议内而宪台天子之执法外而廉司州郡之法吏是
皆司理之官而无所守之法犹有医而无药也至平刑
议断旋施为理未免有酌量准拟之差彼此轻重之异
臣愚谓宜将累朝圣训与中统迄今条格通行议拟参
而用之与百姓更始如是则法无二门轻重适当吏安
所守民知所避而天下治矣帝曰善
成宗大德三年春二月命何荣祖更定律令荣祖上书
言臣所定者三十馀条一条有该三四事者帝曰古今
卷二 第 32b 页 WYG0353-0798b.png
异宜不必相沿但取宜于今者召元老大臣聚听之未
及颁行而荣祖卒既而郑介夫上言律者至公大定之
制也皋陶作士明于五刑穆王训书罚属三千纲举目
张井然不紊故百官奉法各知所守而不敢踰百姓视
法各知所避而不敢犯自三代而下国家立政必以刑
书为先历观古今未有无法而能一朝居者也今天下
所奉以行者有例可援无法可守官吏因得以并缘为
欺如甲乙互讼甲有力则援此之例乙有力则援彼之
卷二 第 33a 页 WYG0353-0798c.png
例甲乙之力俱到则无所可否迁调岁月名曰撒放使
天下黔首蚩蚩然狼顾鹿骇无所持循始之所犯不知
终之所断是陷之以刑也欲强其无犯得乎内而省部
外而郡守抄写格例至数十册遇事而难决则检寻旧
例或中无所载则旋行议拟是百官莫知所守也民间自
以耳目所得之敕旨条令杂采类编刋行成帙曰断例
条章曰仕民要览各家收置一本以为准绳试阅二十
年间之例校之三十年前半不可用矣更以十年间之
卷二 第 33b 页 WYG0353-0798d.png
例校之二十年前又半不可行矣是百姓莫知所避也
孔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今者号令不常有
同儿戏或一年二年前后不同或纶音初降随即泯
没遂致民间有一紧二慢三休之谣上无道揆下无法
守不闻如是可以立国者京都为四方取则之地法且
不行况四方之外乎如往年禁酒而私酝者比屋有之
酒益薄价益高而民益困又如禁牛而私宰者愈多辇
毂之下十家而八又如奸盗杀人必不可赦而每岁放
卷二 第 34a 页 WYG0353-0799a.png
图噜木以此人心轻于犯法又如婚姻聘财明有官庶
高下折钞之例而今之嫁女者重要财钱品官富人或
索七十锭市庶之家不下二三十锭更要表里头面羊
酒等物与估卖躯口无异又如买卖田宅旧有先亲后
邻之例而今民业多归势要虽亲与邻不得占执告到
官府无力与辨业在豪家终为所有推此数端天下槩
可知矣今有司每视刑名为重而婚田钱债略不省察
殊不知百姓负冤上无所诉是开官吏受赃之路也审
卷二 第 34b 页 WYG0353-0799b.png
囚决狱官每临郡邑惟具成案行故事出断一二便为
尽职不知大辟以下刑名公事甚不少也路县官吏未
饱其欲每闻上司官至则将囚徒保候审录既毕仍复
收禁此皆无法之弊也又兼衙门纷杂事不归一十羊
九牧莫之适从普天率土皆为王民岂可家自为政人
自为国今正宫位下自立中政院匠人自𨽻金玉府校
尉自归拱卫司军人自属枢密院诸王位下自有宗正
府内史府僧则宣政院道则道教所又有宣徽院徽政
卷二 第 35a 页 WYG0353-0799c.png
院都护府白云宗所管户计诸司头目布满天下各自
管领不相统摄凡有公讼并须约会或事涉三四衙门
动是半年虚调文移不得一会或指日对问则各司所
管互相隐庇至一年二年事无杜绝遂至于强凌弱众
暴寡贵抑贱无法之弊莫此为甚昔先帝时尝命修律
未及成书近议大德律所任非人讹舛尤多今宜于台
阁省部内选择通经术明治体练达时宜者酌以古今
之律文参以先帝建元以来制敕命令采以南北风土
卷二 第 35b 页 WYG0353-0799d.png
之宜修为一代令典使有司有所遵守生民知所畏避
国有常科吏无敢侮永为定制子孙万世之利也诸色
衙门投下头目除管领钱粮造作外无问大小词讼俱
涉约会者并令有司归问庶使政归一体狱无久淹可
谓成物之简能太平之要道矣
仁宗皇庆元年三月诏以格例条画有关于风纪者类
集成书名曰风宪纪纲
英宗至治二年十一月御史李端言世祖以来所定制
卷二 第 36a 页 WYG0353-0800a.png
度宜著为令使吏不得为奸治狱者有所遵守从之
三年二月命完颜纳丹曹伯启等纂集累朝格例而损
益之凡为条三千五百三十有九名曰大元通制颁行
天下其书之大纲有三一曰诏制二曰条格三曰断例
凡诏制为条九十有四条格为条一千一百五十有二
断例为条七百十有七其五刑之目凡七十至五十七
谓之笞刑凡六十七至一百七谓之杖刑其徒法年数
杖数相附丽为加减盐徒盗贼既决而又镣之流则南
卷二 第 36b 页 WYG0353-0800b.png
人迁于辽阳迤北之地北人迁于南方湖广之乡死刑
则有斩而无绞恶逆之极者又有凌迟处死之法焉伯
启又言五刑者刑异五等今黥杖徒役于千里之外百
无一生还者是一人身被五刑非五刑各底于一人也
法当改丞相虽是之卒不果行
   运漕(河渠/海运)
世祖至元十七年二月浚通州运河
十九年十二月始海运初朝廷粮运仰给江南者或自
卷二 第 37a 页 WYG0353-0800c.png
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流至中滦陆运至淇门入御
河以至京师又或自利津河或由胶莱河入海劳费无
成初宋季有海盗朱清者尝为富家庸杀人亡命入海
岛与其徒张瑄乘舟抄掠海上备知海道曲折寻就招
为防海义民巴颜平宋时遣清等载宋库藏诸物从海道
入京师授金符千户二人遂言海运可通乃命总管罗
璧暨瑄等造平底船六十艘运粮四万六千馀石由海
道入京然创行海洋沿山求㠗风信失时逾年始至朝
卷二 第 37b 页 WYG0353-0800d.png
廷未知其利仍通旧运立京畿江淮都漕运司二各置
分司以督纲运
二十年复海运是年用王积翁议令阿巴齐等广开新
河然新河候潮以行船多损坏民亦苦之而蒙固岱言
海运之舟悉至于是罢新河复事海运立万户府二以
朱清为中万户张瑄为千户蒙固岱为万户府达噜噶
齐未几又分新河军士水手及船于扬州平滦两处运
粮命三省造船二千艘于济州河运粮盖犹未专于海
卷二 第 38a 页 WYG0353-0801a.png
道也
二十四年始立行泉府司专掌海运增置万户府二总
为四府是岁遂罢东平河运粮
二十五年内外分置漕运司二令在外者于河西务置
司领接海运
二十六年开会通河从寿张县尹韩仲晖等言开河以
通运道起项城县安山渠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
西北至临清引汶水以达御河长二百五十馀里中建
卷二 第 38b 页 WYG0353-0801b.png
闸三十有一以时畜泄河成渠官张礼孙等言开魏博
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闻诏赐名会通河
 丘浚曰臣按会通河之名始见于此然当时河道初
 开岸狭水浅不能负重每岁之运不过数十万石非
 若海运之多也是故终元之世海运不罢国初会通
 河故道犹在今济宁在城闸洪武三年晓谕往来船
 只不许挤塞碑石故在北岸可考也二十四年河决
 原武漫过安山湖而会通河遂淤往来者悉由陆以
卷二 第 39a 页 WYG0353-0801c.png
 至德州下河我太宗皇帝肇造北京永乐初运粮由
 江入淮由淮入黄河运至阳武发山西河南二处丁
 夫由陆运至卫辉下御河水运至北京厥后济宁州
 同知潘叔正因州夫递运之难请开会通旧河朝廷
 命工部尚书宋礼发丁夫十馀万疏凿以复故道又
 命刑部侍郎金纯自汴城北金龙口开黄河故道分
 水下达鱼台县塌场口以益漕河十年宋尚书请从
 会通河通运十三年始罢海运而专事河运矣明年平
卷二 第 39b 页 WYG0353-0801d.png
 江伯陈瑄又请浚淮安安庄闸一带沙河自淮以北
 沿河立浅铺筑牵路树柳木穿井泉自是漕法通便
 百年于兹矣臣惟运东南粟以实京师在汉唐宋皆
 然然汉唐都关中宋都汴梁所漕之河皆因天地自
 然之势中间虽或少假人力然非若会通一河前代
 所未有而元人始创为之非有所因也元人为之而
 未大成用之而未得其大利至国朝益修理而扩大
 之前元所运岁仅数十万而今日极盛之数则踰四
卷二 第 40a 页 WYG0353-0802a.png
 百万焉盖十倍之矣昔宋人论汴水以为大禹疏凿
 隋炀开浚终为宋人之用以为上天之意呜呼夏至
 隋隋至宋中经朝代非一谓天意颛在宋臣不敢知
 若夫元之为此河河成而不尽以通漕盖天假元人
 之力以为我朝用其意岂不彰彰然明矣哉
二十七年五月省臣马之贞言霖雨崩岸河道淤浅宜
加修浚奏拨放罢输运站户三千专供其役仍俾采伐
木石等以充用岁委都水监一官巡视且督工易闸以
卷二 第 40b 页 WYG0353-0802b.png
石而视所缓急为先后从之
二十八年并海运四府为都漕运府一从朱清张瑄之
请也止令清瑄二人掌之其属有千户百户等官分为
各翼以督岁运
二十九年开通惠河以郭守敬领都水监事初守敬言
水利十有一事其一欲导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过双
塔榆河引一亩玉泉诸水入城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
南入旧河每十里置一闸以时畜泄帝称善复置都水
卷二 第 41a 页 WYG0353-0802c.png
监命守敬领之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之倡置闸之
处往往于地中得旧时砖木人服其识逾年毕工自是
免都民陆挽之劳公私便之帝自上都还过积水浑见
舳舻蔽水大悦赐名曰通惠
 丘浚曰臣按通州陆挽至都城仅五十里耳而元人
 所开之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其间置闸坝凡二十
 处所费盖亦不赀况今废坠已久庆丰以东诸闸虽
 存然河流淤浅通运颇难且积水潭即今海子在都
卷二 第 41b 页 WYG0353-0802d.png
 城中禁城之北漕舟既集无停泊之所而又分流入
 大内然后南出其启闭蓄泄非外人所得专者言者
 往往建请欲复元人旧规然亦未睹其果便利也
成宗大德五年以畿内岁饥增明年海运粮为百二十
万石
八年增海运米为百四十五万石
十年中书省奏常岁海漕粮百四十五万石今江浙岁
俭不能如数请仍旧例湖广江西输五十万石并由海
卷二 第 42a 页 WYG0353-0803a.png
道达京师从之
武宗至大四年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时江东宁国池
饶建康等处运粮率令海船从扬子江逆流而上江水
湍急又多石矶石走沙涨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
江西之粮运至真州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水所
宜于是以嘉兴松江秋粮并江淮江浙财赋府岁办悉
充运海漕之利盖至是博矣先是江浙省臣言曩者朱
清张瑄海漕米岁四五十万至百十万时船多粮少顾直
卷二 第 42b 页 WYG0353-0803b.png
均平比岁赋敛横出漕户困乏逃亡者有之今岁运三
百万漕舟不足遣人于浙东福建等处和雇百姓骚动
本省左丞沙布迪音言其弟哈齐勒及玛哈木丹德尔
澉浦杨家等皆有舟且深知漕事乞以为海道运粮都
漕万户府官各以己力输运官粮万户千户并如军官例
承袭宽恤漕户增给雇直庶有成效尚书省以闻请以
玛哈木丹德尔为遥授右丞海外诸番宣慰使都元帅
领海道运粮都漕运万户府事设千户所十每所设达
卷二 第 43a 页 WYG0353-0803c.png
噜噶齐千户等官俱从之
仁宗延祐二年二月省臣言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由会
通河以达于都多踰期不至诘其故皆言始开河时止
许行百五十料船近来权势之人并富商大贾贪嗜货
利造三四百料或五百料船于此河行驾以致阻滞往来
舟楫今宜于沽头临清二处各置小石闸一禁约二百
料以上之船不许入河违者罪之
顺帝至正二年春正月开京师金口河时中书参议博
卷二 第 43b 页 WYG0353-0803d.png
啰特穆尔都水傅佐建言起自通州南高丽庄一百十
馀里创开新河一道深五丈广十五丈放西山金口水
东流合御河接引海运至大都城内输纳是时托克托
为中书右丞相奏行之廷臣多言其不可托克托排群
议务在必行左丞许有壬因条陈其利害言成宗大德
二年浑河水发为民害大都路都水监将金口下闭闸
板五年间浑河水势浩大郭太史恐冲没田薛二村南
北二城又将金口以上河身用砂石杂土尽行堵闭文
卷二 第 44a 页 WYG0353-0804a.png
宗至顺初因都水监郭道寿言金口引水通京城至通
州其利无穷令工部官并河道提举司及耆老相视皆
言水由二城中多窒碍又卢沟河自桥至合流处从来
未曾有渔舟上下此即不可行船之明验也且通州去
京城四十里卢沟止二十里若可行船当时何不于卢
沟立马头百事近便却于四十里外通州为之又西山
水势高峻亡金时在都城之北流入旷野纵有冲决为
害亦轻今则在都城西南与昔不同此水性本湍急若
卷二 第 44b 页 WYG0353-0804b.png
加以夏秋霖潦涨溢则不敢必其无虞宗庙社稷之所
在岂容侥倖于万一乎又地形高下悬绝若不作闸必
致走水浅涩若作闸以节之则沙泥浑浊必致淤塞每
年每月专人淘洗是终无穷尽之时也且郭太史作通
惠河时何不用此水而远取白浮之水引入都城以供
闸坝之用盖白浮之水澄清而此水浑浊不可用也此
议方兴传闻于外万口一辞以为不可若谓为成大功
者不谋于众人言不足听则是商鞅王安石之法当今
卷二 第 45a 页 WYG0353-0804c.png
不宜有此议上托克托终不纳兴工四阅月而毕起闸
放金口水流湍势急沙泥壅塞船不可行而开挑之际
毁民庐舍坟茔夫丁死伤甚众又费用不赀卒以无功
既而御史纠劾建言者博啰特穆尔傅佐俱伏诛是年
令江浙行省及中正院财赋总管府拨赐诸人寺观之
粮尽数起运仅得二百六十万石及汝颖倡乱湖广江
右相继陷没而方国珍张士诚窃据浙东西之地贡赋
不供海运之舟不至京师
卷二 第 45b 页 WYG0353-0804d.png
至正十九年遣巴延特穆尔徵海运于江浙诏张士诚
输粟方国珍具舟二贼互相猜疑巴延特穆尔与行省
丞相多方开谕之始从命得粟十有一万石后三年复
遣官往徵拒命不与 初海运之道自平江刘家港入
海经扬州路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万里长滩开洋沿
山隩而行抵淮安路盐城县历西海州海宁府东海县
密州胶州界月馀始抵成山计其水程自上海至杨村
马头凡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后朱清张瑄等言其路
卷二 第 46a 页 WYG0353-0805a.png
险恶复开生道自刘家港开洋至撑脚沙转沙觜至三
沙洋子江过大洪又过万里长滩放大洋至青水洋又
经黑水洋过成山过刘岛至芝罘放莱州大洋抵界河
口其道差为径直最后殷明略又开新道从刘家港入
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东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转
西至刘家岛又至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当
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视前二
道为最便云然风涛不测粮船漂溺者无岁无之间亦
卷二 第 46b 页 WYG0353-0805b.png
有船坏而弃其米者然视漕河之费则其所得盖多矣
 岁运之数 至元二十年四万六千五十石至者四
万二千一百七十二石 二十一年二十九万五百石
至者二十七万五千六百一十石 二十二年一十万
石至者九万七百七十一石 二十三年五十七万八
千五百二十石至者四十三万三千九百五十石 二
十四年三十万石至者二十九万七千五百四十六石
 二十五年四十万石至者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五十
卷二 第 47a 页 WYG0353-0805c.png
五石 二十六年九十三万五千石至者九十一万九
千九百四十三石 二十七年一百九十五万五千石
至者一百五十一万二千八百五十六石 二十八年
二百五十三万七千二百五十石至者二百二十八万
一千六百一十五石 二十九年一百四十万七千四
百石至者一百三十六万一千五百一十三石 三十
年九十万八千石至者八十八万七千五百九十一石
 三十一年五十一万四千五百三十三石至者五十
卷二 第 47b 页 WYG0353-0805d.png
万三千五百三十四石 元贞元年三十四万五百石
 二年三十四万五百石至者三十三万七千二十六
石 大德元年六十五万八千三百石至者六十四万
八千一百三十六石 二年七十四万二千七百五十
一石至者七十万五千九百五十四石 三年七十九
万四千五百石 四年七十九万五千五百石至者七
十八万八千九百一十八石 五年七十九万六千五
百二十八石至者七十六万九千六百五十石 六年
卷二 第 48a 页 WYG0353-0806a.png
一百三十八万三千八百八十三石至者一百三十二
万九千一百四十八石 七年一百六十五万九千四
百九十一石至者一百六十二万八千五百八石 八
年一百六十七万二千九百九石至者一百六十六万
三千三百一十三石 九年一百八十四万三千三石
至者一百七十九万五千三百四十七石 十年一百
八十万八千一百九十九石至者一百七十九万七千
七十八石 十一年一百六十六万五千四百二十二
卷二 第 48b 页 WYG0353-0806b.png
石至者一百六十四万四千六百七十九石 至大元
年一百二十四万一百四十八石至者一百二十万二
千五百三石 二年二百四十六万四千二百四石至
者二百三十八万六千三百石三年二百九十二万六
千五百三十二石至者二百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十
三石 四年二百八十七万三千二百一十二石至者
二百七十七万三千二百六十六石 皇庆元年二百
八万三千五百五石至者二百六万七千六百七十二
卷二 第 49a 页 WYG0353-0806c.png
石 二年二百三十一万七千二百二十八石至者二
百一十五万八千六百八十五石 延祐元年二百四
十万三千二百六十四石至者二百三十五万六千六
百六石 二年二百四十三万五千六百八十五石至
者二百四十二万二千五百五石 三年二百四十五
万八千五百一十四石至者二百四十三万七千七百
四十一石 四年二百三十七万五千三百四十五石
至者二百三十六万八千一百一十九石 五年二百
卷二 第 49b 页 WYG0353-0806d.png
五十五万二千七百一十四石至者二百五十四万三
千六百一十一石 六年三百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五
石至者二百九十八万六千一十七石 七年三百二
十六万四千六石至者三百二十四万七千九百二十
八石 至治元年三百二十六万八千七百六十五石
至者三百二十三万八千七百六十五石 二年三百
二十五万一千一百四十石至者三百二十四万六千
四百八十三石 三年二百八十一万一千七百八十
卷二 第 50a 页 WYG0353-0807a.png
六石至者二百七十九万八千六百一十三石 泰定
元年二百八万七千二百三十一石至者二百七万七
千二百七十八石 二年二百六十七万一千一百八
十四石至者二百六十三万七千五十一石 三年三
百三十七万五千七百八十四石至者三百三十五万
一千三百六十二石 四年三百一十五万二千八百
二十石至者三百一十三万七千五百三十二石 天历
元年三百二十五万五千二百二十石至者三百二十
卷二 第 50b 页 WYG0353-0807b.png
一万五千四百二十四石 二年三百五十二万二千
一百六十三石至者三百三十四万三百六石
 史臣曰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
 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自巴延献海运之策
 而江南之粟分为春夏二运盖至于京师者岁多至
 三百万馀石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畜之富岂非一
 代良法与丘浚曰臣按海运之法自秦已有之而唐
 人亦转东吴粳稻以给幽燕然以给边方之用而已
卷二 第 51a 页 WYG0353-0807c.png
 用之以足国则始于元焉史称当舟行风信有时自
 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虽有风涛漂溺之虞然
 视河漕之费所得盖多故终元之世海运不废我朝
 洪武三十年海运粮七十万石给辽东军饷永乐初
 海运七十万石至北京至十三年会通河通利始罢
 海运臣考元史食货志论海运有云民无挽输之劳
 国有储畜之富以为一代良法又云海运视河漕之
 数所得盖多作元史者皆国初史臣其人皆生长胜
卷二 第 51b 页 WYG0353-0807d.png
 国时习见海运之利所言非无徵者臣窃以为自古
 漕运所从之道有三曰陆曰河曰海河漕视陆运之
 费省什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什七八盖河漕虽
 免陆行而人挽如故海运虽有漂溺之患而省牵率
 之劳较其利害盖亦相当今漕河通利岁运充积固
 无资于海运也然善谋国者恒于未事之先而为意
 外之虑今于国家无事之秋寻元人海运故道别通
 海运一路与河漕并行江西湖广江东之粟照旧河
卷二 第 52a 页 WYG0353-0808a.png
 运而以浙西东濒海一带由海道运使人习知海道
 一日漕渠少有滞塞此不来而彼来是亦思患预防
 之先计也
   治河(穷河/源附)
世祖至元三十三年十月河决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康
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睦州十
五处调民夫二十馀万分筑堤防
二十五年五月河决汴梁太康通许杞三县陈颍二州
卷二 第 52b 页 WYG0353-0808b.png
皆被其害
成宗元贞元年七月河决把县蒲口先是河决汴梁发
丁夫三万塞之至是蒲口复决乃命廉访使尚文相度
形势为久利之策文言长河万里西来其势湍猛至盟
津而下地平土疏移徙不常失禹故道为中国患不知
几千百年矣自古治河处得其当则用力少而患迟事
失其宜则用力多而患速此不易之定论也今陈留抵
睢东西百有馀里南岸旧河口十一已塞者二自涸者
卷二 第 53a 页 WYG0353-0808c.png
六通川者三岸高于水计六七尺或四五尺北岸故堤
其水比田高三四尺或高下等大槩南高于北约八九
尺则堤安得不坏水安得不北也蒲口今决千有馀步
迅疾东行得河旧渎二百里至归德横堤之下复合正
流或强湮遏上决下溃功不可成揆今之计河西郡县
宜顺水性远筑长垣以禦泛滥归德徐邳民避冲溃听
从安便被患之家量于河南退滩地内给付顷亩以为
永业异时河决他所者亦如之亦一时救患之良策也
卷二 第 53b 页 WYG0353-0808d.png
蒲口不塞便时河朔郡县及山东宪部争言不塞则河
北桑田尽化鱼鳖之区塞之便帝从之是后蒲口复决
障塞之役无岁无之而水北入河复故道竟如文言
二年七月汴梁等处大雨河决漂归德数县田庐禾稼
诏免田租一年遣尚书诺海御史刘赓等塞之自蒲口
首事凡筑七十六所
大德十年正月发河南民十万筑河防
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河决归德又决封丘
卷二 第 54a 页 WYG0353-0809a.png
仁宗皇庆二年六月河决陈亳雎三州开封陈留等县
没民田庐
泰定帝泰定二年二月以河水屡决立行都水监于汴
梁仿古法备捍仍命濒河州县正官皆兼知河防事
五月河溢汴梁 七月河决阳武漂民居万二千五百
馀家寻复坏乐利堤发丁夫六万四千人筑之
三年四月修夏津阳武河堤三十三所役丁夫七千五
百人
卷二 第 54b 页 WYG0353-0809b.png
顺帝至元元年十二月河决封丘
至正四年正月河决曹州发丁夫万五千八百修筑之
是月河又决汴梁 五月大霖雨黄河溢平地水二丈
决白茅堤金堤曹濮济兖皆被灾 十月议修黄河淮
河堤堰
五年七月河决济阴
八年二月立行都水监于郓城以贾鲁为大监鲁修河
道察地形备得要害为图上二策其一议修筑北堤以
卷二 第 55a 页 WYG0353-0809c.png
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二议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
道其工数倍会鲁迁中书右司郎中不果行
九年正月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专治河患 五
月白茅河东注沛县遂成巨浸
十一年四月开黄河故道初黄河决丞相托克托集群
臣廷议言人人殊贾鲁复申前议以为必塞北河疏南
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于是遣工部尚书成
遵与大司农图噜行视河议其疏塞之方以闻遵等自
卷二 第 55b 页 WYG0353-0809d.png
济濮汴梁大名行数千里掘井以量地之高下测岸以
究水之浅深博采舆论以为河之故道断不可复且曰
山东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众于此地恐他
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时托克托先入贾鲁之言闻
遵等议怒曰汝谓民将反耶自辰至酉论辨终莫能入
明日执政谓遵曰修河之役丞相意已定且有人任其
责公勿多言幸为两可之议遵曰腕可断议不可易遂
出遵为河间盐运使诏开黄河故道命贾鲁以工部尚
卷二 第 56a 页 WYG0353-0810a.png
书充河防使发河南北兵民十七万自黄陵冈南达白
茅放于黄固哈济等口又自黄陵西至杨清村合于故
道凡二百八十里自其兴功凡五阅月诸埽堤成河复
故道超授鲁集贤大学士赐金带银币诏赐托克托世
袭达尔罕之号以淮安路为其食邑命立河平碑其诸
都水监有司官皆以功迁赏有差先是河南北童谣云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及鲁治河果于黄陵冈
得石人一眼而汝颖之兵起 时命翰林学士承旨欧
卷二 第 56b 页 WYG0353-0810b.png
阳玄制河平碑既成玄又自以为司马迁班固记河渠
沟洫仅载治水之道不言其方使后世任事者无所
考信乃从鲁访问方略及询过客质吏牍作至正河防
记欲使来世罹河患者按而求之其言曰治河一也有
疏有浚有塞三者异焉酾河之流因而导之谓之疏去
河之淤因而深之谓之浚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谓之塞
疏浚之别有四曰生地曰故道曰河身曰减水河生地
有直有纡因直而凿之可就故道故道有高有卑高者
卷二 第 57a 页 WYG0353-0810c.png
平之以趍卑高卑相就则高不壅卑不潴虑夫壅生溃
潴生堙也河身者水虽通行身有广狭狭难受水水溢
悍故狭者以计辟之广难为岸岸善崩故广者以计禦
之减水河者水放旷则以制其狂水隳突则以杀其怒
治堤一也有创筑修筑补筑之名有刺水堤有截河堤
有护岸堤有缕水堤有石船堤治埽一也有岸埽水埽
有龙尾栏头马头等埽其为埽台及扫卷牵制薶挂之
法有用土用石用铁用草用木用杙用絙之方塞河一
卷二 第 57b 页 WYG0353-0810d.png
也有缺口有豁口有龙口缺口者已成川豁口者旧常为
水所豁水退则口下于堤水涨则溢出于口龙口者水
之所会自新河入故道之潨也此外不能悉书因其用
功之次第而就述于其下焉其浚故道深广不等通长
二百八十里百五十四步而强功始自白茅长百八十
二里继自黄陵冈至南白茅辟生地十里口初受广百
八十步深二丈有二尺已下停广百步高下不等相折
深二丈及泉曰停曰折者用古算法因此推彼知其势
卷二 第 58a 页 WYG0353-0811a.png
之低昂相准折而取匀停也南白茅至刘庄村接入故
道十里通折垦广八十步深九尺刘庄至专固百有二
里二百八十步通折停广六十步深五尺专固至黄固
垦生地八里面广百步底广九十步高下相折深丈有
五尺黄固至哈济口长五十一里八十步相折停广垦
六十步深五尺乃治凹里减水河通长九十八里百五
十四步凹里减水河口生地长三里四十步面广六十
步底广四十步深一丈四尺自凹里生地以下旧河身
卷二 第 58b 页 WYG0353-0811b.png
至张赞店长八十二里五十四步上三十六里垦广二
十步深五尺中三十五里垦广二十八步深五尺下十
里二百四十步垦广二十六步深五尺张赞店至杨青
村接入故道垦生地十有三里六十步面广六十步底
广四十步深一丈四尺其塞专固缺口修堤三重并补
筑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通长二十里三百十有七步
其创筑河口前第一重西堤南北长三百三十步面广
二十五步底广三十三步树置椿橛实以土牛草苇杂
卷二 第 59a 页 WYG0353-0811c.png
稍相兼高丈有三尺堤前置龙尾大埽言龙尾者伐大
树连稍系之堤旁随水上下以破齧岸浪者也筑第二
重正堤并补两端旧堤通长十有一里三百步缺口正
堤长四里两堤相接旧堤置桩堵闭河身长百四十五
步用土牛草苇稍土相兼修筑底广三十步修高二丈
其岸上土工修筑者长三里二百十有五步有奇高广
不等通高一丈五尺补筑旧堤者长七里三百步表里
倍薄七步增卑六尺计高一丈筑第三重东后堤并接
卷二 第 59b 页 WYG0353-0811d.png
修旧堤高广不等通长八里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豁
口四处置桩木草土相兼长四十七步于是塞黄陵全
河水中及岸上修堤长三十六里百三十六步其修大
堤刺水者二长十有四里七十步其西复作大堤刺水
者一长十有二里百三十步内创筑岸上土堤西北起
李八宅西堤东南至旧河岸长十里百五十步颠广四
步趾广三之高丈有五尺仍筑旧河岸至入水堤长四
百二十步趾广三十步颠杀其六之一接修入水西岸
卷二 第 60a 页 WYG0353-0812a.png
扫堤并行作西扫者夏人水工徵自灵武作东扫者汉
人水工徵自近畿其法以竹络实以小石每埽不等以
蒲苇绵腰索径寸许者从铺广可一二十步长可二三
十步又以曳埽索绹径三寸或四寸长二百馀尺者衡
铺之相间复以竹苇麻苘大繂长三百尺者为管心索
就系绵腰索之端于其上以草数千束多至万馀匀布
厚铺于绵腰索之上槁而纳之丁夫数千以足踏实推
卷稍高即以水工二人立其上而啮于众众声力举用
卷二 第 60b 页 WYG0353-0812b.png
小大推梯推卷成埽高下长短不等大者高二丈小者
不下丈馀又用大索或五为接索转致河滨选健丁操
管心索顺埽以立踏或挂之台中铁猫大橛之上以渐
缒之下水埽后掘地为渠陷管心索渠中以散草厚覆
筑之以土覆其上复以土牛杂草小埽稍土多寡厚薄
先后随宜修叠为埽台务使牵制上下缜密坚壮互为
掎角埽不动摇日力不足火以继之积累既毕复施前
法卷埽以厌先下之埽量水浅深制埽厚薄叠之多至
卷二 第 61a 页 WYG0353-0812c.png
四埽而止两埽之间置竹络高二丈或三丈围四丈五
尺实以小石土牛既满系以竹缆其两旁并埽密下大
桩就以竹络上大竹腰索系于桩上东西两埽及其中
竹络之上以草土等物筑为埽台约长五十步或百步
再下埽即以竹索或麻索长八百尺或五百尺者一二
杂厕其馀管心索之间俟归入水之后其馀管心索如
前薶挂随以管心长索远置五七十步之外或铁猫或
大桩曳而系之通管束累日所下之埽再以草土等物
卷二 第 61b 页 WYG0353-0812d.png
通修成堤又以龙尾大埽密挂于护堤大桩分折水势
其堤长二百七十步北广四十二步中广五十五步南
广四十二步自颠至趾通高三丈八尺其截河大堤高
广不等长十有九里百七十七步其在黄陵北岸者长
十里四十一步筑岸上土堤西北起东西故堤东南至
河口长七里九十七步颠广六步趾倍之而强二步高
丈有五尺接修入水施土牛小埽稍草杂土多寡厚薄
随宜修叠及下竹络安大桩系龙尾埽如前两堤法唯
卷二 第 62a 页 WYG0353-0813a.png
修叠埽台增用白阑小石并埽上及前游修埽堤一长
百馀步直抵龙口稍北栏头三埽并行埽大堤广与刺
水二堤不同通前列四埽间以管结成一大堤长二百
八十步北广百一十步其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
至泽腹高二丈五尺通高三丈五尺中流广八十步其
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通高
七丈并创筑缕水横堤一东起北截河大堤西底西刺
水大堤又一堤东起中刺水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通
卷二 第 62b 页 WYG0353-0813b.png
长二里四十三步亦颠广四步趾三之高丈有二尺修
黄陵南岸长九里百六十步内创岸上堤东北起新补
白茅故堤西南至旧河口高广不等长八里二百五十
步乃入水作石船大堤盖由是秋八月二十九日乙巳
道故河流先所修北岸西中刺水及截河三堤犹短约
水尚少力未足恃决河势大南北广四百馀步中流深
三丈馀益以秋涨水多故河十之八两河争流近故河
口水刷岸北行洄漩湍激难以下埽且埽行或迟恐水
卷二 第 63a 页 WYG0353-0813c.png
尽涌入决河因淤故河前功遂隳鲁乃精思障水入故
河之方以九月七日癸丑逆流排大船二十七艘前后
连以大桅或长桩用大麻索竹絙绞缚缀为方舟又用
大麻索竹絙用船身缴绕上下令牢不可破乃以铁猫
于上流硾之水中又以竹絙绝长七八百尺者系两岸
大橛上每絙或硾二舟或三舟使不得下船腹略铺散
草满贮小石以合子板钉合之复以埽密布合子板上
或二重或三重以大麻索缚之急复缚横木三道于桅
卷二 第 63b 页 WYG0353-0813d.png
皆头以索维之用竹编笆夹以草石立之桅前约长丈
馀名曰水帘桅复以木榰拄使帘不偃仆然后选水工
便捷者每船各二人执斧凿立船首尾岸上搥鼓为号
鼓鸣一时齐凿须臾舟穴水入并沈遏决河水怒溢故
河水暴增即重更水帘令后复布小归土牛白阑长稍
杂以草土以物随宜填垛以继之石船下诣实地出水
基趾渐高复卷大埽以压之前船势略定寻用前法沈
馀船以竟后功昏晓百刻役夫分番甚劳无少间断船
卷二 第 64a 页 WYG0353-0814a.png
堤之后草埽三道并举中置竹络盛石并埽置桩系缆
四埽及络一如修北截水堤之法第以中流水深数丈
用物之多施功之大数倍他堤船堤距北岸才三四十
步势迫东河流峻若自天降深浅叵测于是先卷下大
埽约高二丈者或四或五始出水面修至河口一二十
步用工尤难薄龙口喧豗猛疾势撼埽基陷裂欹倾俄
远故所观者股栗众议腾沸以为难合然势不容已鲁
神色不动机解捷出进官吏工徒十馀万人日加奖谕
卷二 第 64b 页 WYG0353-0814b.png
辞旨恳至众皆感激赴功十一月十一日丁巳龙口遂
合决河绝流故道复通又于堤前通卷栏头埽各一道
多者或三或四前埽出水管心大索系前埽硾后栏头
埽之后后埽管心大索亦系小埽硾前栏头埽之前后先
羁縻以锢其势又于所交索上及两埽之间压以土石
白阑土牛草土相半厚薄多寡相势措置埽堤之后自
南岸复修一堤抵已闭之龙口长二百七十步船堤四
道用农家场圃之具曰辘轴者穴石立木如比栉薶前
卷二 第 65a 页 WYG0353-0814c.png
埽之旁每步置一辘轴以横木贯其后又穴石以径二
寸馀麻索贯之系横木上密挂龙尾大埽使夏秋
冬春凌𥱼不得肆力于岸此堤接北岸截河大堤长二
百七十步南广百二十步颠至水面高丈有七尺水面
至泽腹高四丈二尺中流广八十步颠至水高丈有五
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通高七丈四尺南岸护堤埽
一道通长百三十步南岸护岸马头埽三道通长九十
五步修筑北岸堤防高广不等通长二百五十四里七
卷二 第 65b 页 WYG0353-0814d.png
十一步白茅河口至板城补筑旧堤长二十五里二百
八十五步曹州板城至英贤村等处高广不等长一百
三十三里二百步稍冈至锡山县增倍旧堤长八十五
里二十步归德府哈济口至徐州路三百馀里修完缺
口一百七处高广不等积修计二里二百五十六步亦
思刺店缕水月堤高广不等长六里三十步其用物之
凡桩木大者二万七千榆柳杂稍六十六万六千带稍连
根株者三千八百藁桔蒲苇杂草以束计者七百一十
卷二 第 66a 页 WYG0353-0815a.png
三万五千有奇竹竿六十二万五千苇席十有七万二
千小石二千艘绳索小大不等五万七千所沈大船百
有二十铁缆三十有二铁猫三百三十有四竹篾以斤
计者十有五万硾石三千块铁钻万四千二百有奇大
钉三万三千二百三十有二其馀若木龙蚕椽木麦楷
扶桩铁乂铁吊枝麻搭火钩汲水贮水等具皆有成数
官吏俸给军民衣粮工钱医药祭祀赈恤驿置马乘及
运竹木沈船渡船下桩等工铁石竹木绳索等匠佣赀
卷二 第 66b 页 WYG0353-0815b.png
兼以和买民地为河并应用杂物等价通计中统钞百
八十四万五千六百三十六锭有奇鲁尝有言水工之
功视土工之功为难中流之功视河滨之功为难决河口
视中流又难北岸之功视南岸为难用物之效草虽至
柔柔能狎水水渍之生泥泥与草并力重如碇然维持
夹辅缆索之功实多盖由鲁习知何事故其功之所就
如此玄之言曰是役也朝廷不惜重费不吝高爵为民
辟害托克托能体上意不惮焦劳不恤浮议为国拯民
卷二 第 67a 页 WYG0353-0815c.png
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劬
瘁不畏讥评以报君相知人之明宜悉书之使职史氏
者有所考證也
 史臣曰议者往往谓天下之乱皆由贾鲁治河之役
 劳民动众之所致殊不知元之所以亡者纪纲废弛
 风俗偷薄其致乱之阶非一朝一夕之故使鲁不兴
 是役天下之乱讵无从而起乎
二十六年二月黄河北徙先是河决小流口达于清河
卷二 第 67b 页 WYG0353-0815d.png
坏民居伤禾稼至是复北徙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民
皆被害
河源古无所见禹贡导河止自积石汉使张骞持节道
西域度玉门见二水交流发葱岭趍于阗汇盐泽伏流
千里至积石而再出唐薛元鼎使吐蕃访河源得之于
穆穆哩山然皆历岁月涉艰难而其所得不过如此世
之论河源者又皆推本二家其说怪迂总其实皆非本真
意者汉唐之时地方未尽臣服而道未尽通故其所往
卷二 第 68a 页 WYG0353-0816a.png
每迂回艰阻不能直抵其处而究其极也元有天下薄
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至元
十七年命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都实既
受命是岁至河州州之东六十里有宁河驿驿西南六
十里有山曰杀马关林麓穹隘举足浸高行一日至
巅西去愈高四阅月始抵河源是冬还报并图其城传
位置以闻其后翰林学士潘昂霄从都实之弟库库楚
得其说撰为河源志临川朱思本又从巴尔济苏家得
卷二 第 68b 页 WYG0353-0816b.png
帝师所藏梵字图书而以华文译之与昂霄所志互有
详略今取二家之书考定其说有不同者附注于下按
河源在土蕃朵甘斯西鄙有泉百馀泓洳散涣弗可逼
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鄂端
诺尔鄂端译言星宿也(思本曰河源在中国西南直四/川马湖蛮部之正西三千馀里)
(云南丽江宣抚司之西北二千五百馀里帝师萨斯嘉/地之西南二千馀里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馀东北)
(流百馀里汇为大/泽曰鄂端诺尔)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为
鄂楞诺尔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迤逦东骛成川
卷二 第 69a 页 WYG0353-0816c.png
号齐必勒河又二三日水西南来名伊尔齐与齐必勒河合
又三四日水南来名呼兰又水东南来名伊拉齐合流
入齐必勒其流浸大始名黄河然水犹清人可涉(思本曰/呼兰河)
(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岭绵亘千里水流五百馀里出/伊尔齐河伊尔齐河源亦出自南山西北流五百馀里)
(始与黄/河合)又一二日岐为八九股名伊逊鄂罗木译言九
度通广五七里可度马又四五日水浑浊土人抱革囊
骑过之聚落紏木斡象舟传髦革以济仅容两人自是
两山峡东广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测朵甘斯东
卷二 第 69b 页 WYG0353-0816d.png
北有大雪山名伊拉玛博啰其山最高译言腾格哩哈
达即昆崙也山腹至顶皆雪冬夏不消土人言远年成
冰时六月见之自八九股水至昆崙行二十日(思本曰/自浑水)
(东北流二百馀里与和啰海图河合和啰海图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馀里与黄河合又东北流一)
(百馀里过玛拉噶之地又正北流一百馀里乃折而西/北流二百馀里又折而正北流一百馀里又折而东流)
(过昆崙山下番名伊拉玛博啰其山高峻非常山麓绵/亘五百馀里河随山足东流过萨斯嘉库济克特地)
河行昆崙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库济及克特二地
相属又一处地名哈喇伯勒齐尔四达之冲也多寇盗
卷二 第 70a 页 WYG0353-0817a.png
有官兵镇之近北二日河水过之(思本曰河过克特与/伊实巴沁河合伊实)
(巴沁今河源自铁豹岭之北正/北流凡五百馀里而与黄河合)昆崙以西人简少多处
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兽有髦牛野马狼狍
之类其东山益高地亦渐下岸狭隘有狐可跳跃而越
之处行五六日有水西南来名纳琳哈喇译言细黄河
(思本曰哈喇河自白狗岭之北/水西北流五百馀里与黄河合)又两日水南来名奇
尔穆苏二水合流入河(思本曰自哈喇河与黄河合正/共流二百馀里过鄂勒博站又)
(西北流经昆崙之北二百馀里与奇尔穆苏河合奇尔/穆苏河源自威成之西北岷山之北水北流即古当州)
卷二 第 70b 页 WYG0353-0817b.png
(境正北流四百馀里折而西/北流五百馀里与黄河合)河水北行转西流过昆崙
北一向东北流约行半月至贵德州地名必齐勒始有
州治官府州𨽻吐蕃等处宣慰司司治河州又四五日
至积石州即禹贡积石五日至河州安乡关一日至达
鲁坑东北行一日洮河水南来入河(思本曰自奇尔/穆苏河与黄河)
(合又西北流与彭赞河合彭赞河源自彭赞山之西北/水正西流七百馀里过扎萨克达实与黄河合折而西)
(北流三百馀里又折而东北流过西宁州贵德州马岭/凡八百馀里与邈水合邈水源自清唐宿军谷正东流)
(五百馀里过阿勒巴站与黄河合又东北流过土桥站古/积石州来羌城廓州沟米站界羌城凡五百馀里过河)
卷二 第 71a 页 WYG0353-0817c.png
(州与页彭河合页彭河源自西倾山之北水东北流凡/五百馀里与黄河合又东北流一百馀里过塔布城银)
(川站与湟水浩亹河合湟水源自祈连山下正东流一/千馀里注浩亹河浩亹河源自删丹州之南山山下水)
(东南流一百馀里注湟水然后与黄河合又东北流一/百馀里与洮河合洮河源自羊撒岭北东北流过临洮)
(府凡八百馀/里与黄河合)又一日至兰州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
吉里州正东行至宁夏府南东行即东胜州𨽻大同路自
发源至汉地南北涧溪细流傍贯莫知纪极山皆草石
至积石方林木畅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盖奇
尔穆苏及贵德州必齐勒也(思本曰自洮水与黄河合/又东北流过达勒达地凡)
卷二 第 71b 页 WYG0353-0817d.png
(八百馀里过丰州西受降城折而正东流过达勒达地/古天德军中受降城东受降城凡七百馀里折而正南)
(流过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与黑河合黑河源自汉阳/岭之南水正西流凡五百馀里与黄河合又正南流过)
(保德州葭州及兴州境又过临州凡一千馀里与察/纳河合察纳河源自古宥州东南流过陜西省绥德)
(州凡七百馀里与黄河合又南流三百里与延安河/源自陕西芦子关乱山中南流三百馀里过延安府)
(折而正东流三百里与黄河合又南流三百里与汾河/合汾河源自河东朔武州之南乱山中西南流过管州)
(冀宁路汾州霍州晋宁路绛州又西流至龙门凡一千/二百馀里始与黄河合又南流二百里过河中府过潼)
(关与太华大山绵亘水势不可复南乃折而东流大槩/河源东北流所历皆西番地至兰州凡四千五百馀里)
(始入中国又东北流过达勒达地凡二千五百馀里始/入河东境内又南流至河中凡一千八百馀里通计九)
卷二 第 72a 页 WYG0353-0818a.png
(千馀/里)
   官制之定
世祖中统元年四月初定官制初太祖特穆津起自朔
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诸事草创设官甚简以断事官
为至重之任位三公上丞相谓之大笔且齐掌兵柄则
左右万户而已后以西域渐定始置达噜噶齐于各城
监治之达噜噶齐华言掌印官也及取中原太宗谔格德
依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金人来归者因其故
卷二 第 72b 页 WYG0353-0818b.png
官若行省若元帅则以行省元帅授之世祖即位始大
新制作乃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官制其
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
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
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其牧民
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食有常
禄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
制始备五月立十路宣抚司置宣抚使并副使
卷二 第 73a 页 WYG0353-0818c.png
至元七年春正月立尚书省初议三省并建侍御史高
鸣上言曰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
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
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
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
失政也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
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故曰政贵得人不贵得官不
如一省便帝深然之
卷二 第 73b 页 WYG0353-0818d.png
九年春正月罢尚书省
十五年秋七月诏定武官承袭之制凡有功升秩者原
职令他有功者居之不得令子侄复代阵亡者始得袭
病死者降一等把总百户老死者不袭著为令
十九年十二月诏御史台得自选其属初御史唯用汉
人至是崔彧请参取蒙古人用之又言台察之选止申
中书宁无偏党之弊今宜令本台得自选任既而江淮
省臣有欲专恣而忌台察之言者上议欲以行台𨽻行
卷二 第 74a 页 WYG0353-0819a.png
省诏廷臣杂议兵部尚书董文用曰御史台譬之卧虎
虽未噬人人犹畏其虎也今虚名仅存而纪纲犹不振
更加抑之则风采薾然无复可望此不可行也从之
二十年六月增给官吏俸初诏定官吏赃罪法自五十
贯以上皆决杖除名不叙百贯以上者死崔彧谓今百官
月俸不能副赡养之资难责以廉勤之操宜更议增
庶官月俸所增俸钞唯赋之于民官吏不贪民必受惠
其有以贪抵罪又复何辞遂诏内外官吏俸以十分为
卷二 第 74b 页 WYG0353-0819b.png
差增给五分
三十三年秋七月诏中书省铨定省院台部官属自中
书令左右丞相而下各有定员仍谕安图曰中书省朕
当亲择其馀诸司并从中书增减安图曰比闻圣意欲
倚近侍为耳目如臣所行非法从其举奏今近臣乃伺
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署奏目付中
书施行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尝废格
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帝曰卿言良是后若此者其勿
卷二 第 75a 页 WYG0353-0819c.png
行之
三十年春正月汰冗官先是赵天麟上策曰臣闻设计
张网莫如清简建官置吏切戒繁多夫爵者官之尊也
阶者官之次也品者官之序也职者官之掌也位者官
之居也禄者官之给也吏者官之佐也虽则事非位立
而不办亦有事因位多而益生此圣王所以贵寡不贵
众欲静不欲动也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
用乂周卿分职各率其属厥后职员愈多而治愈不及
卷二 第 75b 页 WYG0353-0819d.png
古矣是以汉光废四百县而下民业定隋文废五百部
而天下政行皆以官不用多而在乎得贤政不在烦而贵
乎省事也今国家立制自王及国王郡王国公以下为
爵自特进崇进至将军大夫校尉郎为阶自正一至从
九为品掌典当行为职各职所居为位各位养廉之资
为禄各司赞佐行文之史为吏其制亦已详矣然而文
武二等分部中外本欲图宁而似乎难宁也臣伏见京
师不急之司院无用之署局及随朝台省院部以下
卷二 第 76a 页 WYG0353-0820a.png
诸有司官吏可兼不兼可并不并亦已有之矣畿外行
省随省诸有司宣慰廉访等司路府州县仓库局监等
诸衙门及各衙门内官吏亦有冗者矣武臣万户所管
不满万人千户所管不满千人之类亦已有之矣臣窃
以冗官之大弊有三一曰选法之弊二曰政事之弊三
曰军民之弊夫文武官吏员数既多当考满之时近春
秋之选资格之簿扰攘纷纭保荐之文交错旁午有司
行文犹且未暇奚暇顾孰果有才孰果有德而考校之
卷二 第 76b 页 WYG0353-0820b.png
也㦲既不遑考校则取准于籍文荐书之所陈布者矣
于是杂流之人进货贿之窦开遂致员多阙少无如之
何经营者早得迁除养高者坐淹岁月此选法之弊也
夫文武官吏员数既多有当决之事而不决有当行之
事而不行问其职则曰我此职也问其施为则曰僚属
非一岂我之所能独主混齐竽而难辨受王命而自安
及乎朝廷闻之遂立稽违期限之罚不亦甚欤此政事
之弊也夫国家用人路广浮滥得升使之临莅在下必
卷二 第 77a 页 WYG0353-0820c.png
不能敷宣政化如是则刻剥之苦役使之烦为害良多
此军民之弊也三弊不绝而徒立法以防之不知法立
而惧法之人奸欺之计亦益生矣伏望陛下察此三弊
凡京师不急之司院无用之局署及天下诸衙门可罢
者悉罢之凡行省随省诸有司宣慰廉访等司路府州
县等一切诸衙门及万户千户所管不及数之类可并
者悉并之凡省台院部以下有诸司之官吏及天下诸
衙门之官吏可减者悉减之然后以慎名器之法择人
卷二 第 77b 页 WYG0353-0820d.png
而用之又以考幽明之法顺理而考之则典选者易见
其人易程其效而选法清矣临政者事有所归职有所
主而政绩成矣在下者省于烦役免于苦刻而民业定
矣民者天下之本民业定而天下不太平者未之有也
上嘉纳之于是省内外官府二百五十五所官六百六
十九员
   尚书省之复
武宗至大二年八月复置尚书省以奇塔特布济克为
卷二 第 78a 页 WYG0353-0821a.png
右丞相托克托为左丞相三宝努约希为平章政事本
巴为右丞孟克特穆尔为左丞王罴参知政事初帝从
托克托嘉珲帕哈哩鼎言欲复置尚书省分理财用御
史台臣言至元中阿哈玛特僧格相继立尚书省综理
财用事败并入中书今四方地震水灾岁仍不登百姓
重困又复立之则必增置有司滥设官吏殆非益民之
事且综理财用在人为之若止命中书未见不可帝曰卿
言良是此二人者愿任其事姑听其行焉至是约希又
卷二 第 78b 页 WYG0353-0821b.png
与本巴言其事帝命与塔斯布哈集议本巴言政事得
失皆前日中书省臣所为今欲举正彼惧有累孰愿行
者臣请乞旧事从中书新政从尚书其尚书省官请
以奇塔特布济克托克托等为之帝并从其议塔斯布
哈言此大事遽尔更张乞与诸老臣更议之帝不从三宝
努言尚书省既立更新庶政变易钞法用官六十四员
其中宿卫之士有之品秩未至者有之未历仕者有之
此皆素习于事既已任之乞勿拘例授以宣敕仍改各
卷二 第 79a 页 WYG0353-0821c.png
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以尚书条画颁示天下敢有沮
挠者罪之 九月帝从约希言钞法大坏乃改造至大
银钞凡十三等每一两准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黄金
一钱随路立平准行用库买卖金银倒换缗钞或民间
丝绵布帛赴库回易依验时估给价随处路府州县设
立常平仓以权物价丰年收籴粟麦米榖值青黄不接
之时比附时估减价出籴以遏沸涌金银私相买卖及
海舶兴贩金银铜钱丝棉布帛下海者并禁之 尚书
卷二 第 79b 页 WYG0353-0821d.png
省言古者设官分职各有攸司方今地大民众事益繁
冗若使省臣总挈纲领庶官各尽厥职其事岂有不治
顷岁省务壅塞朝夕惟署押文案事皆废弛天灾民困
职此之由自今以始省部一切皆令从宜处置大事或
须上请得旨即行用成至治上顺天道下安民心又言
国家地广民众古所未有累朝格例前后不一执法之
吏轻重任意请自太祖以来所行政令九千馀条删除
繁冗使归于一编为定制并从之 时又立资国院于
卷二 第 80a 页 WYG0353-0822a.png
大都山东河南辽阳江淮湖广四川立泉货监六产铜
之地设提举司十九铸钱曰至大通宝者准至大钱十
文与历代钱通用其当五当三折二并以旧数用之既
而御史言至大银钞始行品目繁多民犹未悟而又兼
行铜钱虑有相妨今民间拘收铜器甚急民殊不便乞
与省臣详议不报 尚书省上言三宫内降之旨曩中
书奏请勿行臣等谓宜仍旧行之傥于大事有害则复
奏请中书之务乞以尽归臣等至元二十四年凡宣敕
卷二 第 80b 页 WYG0353-0822b.png
亦以尚书省掌之今臣议乞从尚书省任人而以宣敕
省官委中书从之
三年六月诏尚书省右丞相托克托左丞相三宝努尽
总百司庶务三宝努言省部官不肯恪勤署事敕自今
晨集暮退苟或怠弛不必以闻便宜罪之其到任者或
一再月辞以病者杖罢不叙
四年正月帝崩皇太子罢尚书省托克托三宝努约希
本巴王罴等皆伏诛初皇太子以托克托等变乱旧章
卷二 第 81a 页 WYG0353-0822c.png
流毒百姓凡误国欲悉按诛之延庆使杨多尔济谏曰
为政而首尚杀非帝王治也太子感其言特诛其尤者
既而御史言托克托等既正典刑而党附之徒布在列
司若博啰孟克特穆尔库哩济苏乌玛喇等奸贪害政
今中书方欲用为各省平章参政等官宜加罢黜遂流
孟克等于海南寻复以行尚书省为行中书省有司百
务复归中书 四月罢行至大银钞铜钱资国院及各
处泉货监提举司俱罢应尚书省已发各处至大钞本
卷二 第 81b 页 WYG0353-0822d.png
及至大铜钞截日封贮民间行使者赴行用库倒换杨
多尔济曰法有便否不当视立法之人为废置铜钱与
楮币相权而用古之道也何可遽废耶言虽不用时论
是之
 陈邦瞻曰元世尚书省之设凡三阿哈玛特僧格托
 克托三人相终始初皆以言利当人主意尚书省盖
 专为理财用设也中书何不可理财而必别设一省
 与之并哉由元世任用勋旧诸人皆新进若与之同
卷二 第 82a 页 WYG0353-0823a.png
 官势必出其下不可得志惟别立尚书省而中书之
 权遂夺权夺而诸勋旧束手拥虚位矣此阿哈玛特
 诸人之谋也
 
 
 
 
 
卷二 第 82b 页 WYG0353-0823b.png
 
 
 
 
 
 
 
 元史纪事本末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