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二
卷四十二 第 1a 页 WYG0606-055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唐会要卷四十二
             宋 王溥 撰
  历
武德元年五月太史令唐俭丞傅奕上言东都道士傅
仁均能为历算于是下诏令仁均与俭等议造唐历是
岁九月历成仁均奏新术七事其一曰昔洛下闳以汉
武太初元年岁在丁丑更历起元元在丁丑今大唐以
卷四十二 第 1b 页 WYG0606-0555d.png
戊寅年受命甲子日登极所造之历即上元之岁岁在
戊寅命日又起甲子以三元之法一百八十去其积岁
武德元年戊寅为上元之首则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
珠合于今日其二曰尧典云日短星昴以殷仲冬前代
造历莫能允合臣今创法五十馀年冬至辄差一度则
却检周汉千载无违其三曰经书日蚀毛诗为先十月
之交朔日辛卯臣今立法却推得周幽王六年十月辛
卯朔蚀即明其中间并皆符合其四曰春秋命历序云
卷四十二 第 2a 页 WYG0606-0556a.png
鲁僖公五年壬子朔旦冬至诸历莫能符合臣今造历
却推僖公五年春正月壬子朔旦冬至则自斯以降并
无差爽其五曰古历日蚀或在于晦或在二日月蚀或
有望前或在望后臣今立法月有三大小则日蚀常在
于朔月蚀常在于望却检鲁史并无违爽其六曰前代
造历命辰不从子半命度不起虚中臣今造历命辰起
子半命度起于虚六度命辰得中于子符阴阳之始会
历术之宜其七曰前代诸历月行或有晦犹东见朔以
卷四十二 第 2b 页 WYG0606-0556b.png
西朓臣今以迟速定朔永无此病疏奏上善之擢拜仁
均员外散骑常侍寻改太史令明年遂施行戊寅元历至
武德三年大史奏正日望及二月八日朔当蚀比不效
其后中书令封德彝奏言历诏吏部郎中祖孝孙考其
得失孝孙使算学博士王孝通以甲辰历法驳仁均所
缪仁均援引答难孝孙乃略去尤疏阔者馀依仁均旧
时武德六年九月诏大理卿崔善为考正历数善为所
改凡三十馀条至贞观元年将仕郎李淳风又奏驳太
卷四十二 第 3a 页 WYG0606-0556c.png
史𠪾十有八事诏下善为课二家得失其七改从淳风
馀一十一条并依旧也
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初(太史令傅仁均定/历以癸亥为朔旦)
下公卿八座详议公卿已下奏曰伏见李淳风表犹古
历分目于子半勘得今岁十一月甲子朔子初一刻冬
至故太史令傅仁均欲苟异张曹玄法减馀稍多子初
为三刻用乖天正又南宫子明薛颐等并云自初及半
日月全未相风子午之法推校春秋已来晷度薄蚀事
卷四十二 第 3b 页 WYG0606-0556d.png
皆符合奏敕付所司集众详加考定谨与国子祭酒孔
颖达等一十一人尚书八座参议得失惟仁均定朔事
有微差淳风推校理尤精密请从淳风议至十八年太
史丞李淳风与司历使士通等上言故太史令傅仁均
武德初定历代已来日月薄蚀或差于朔望者此由一
月大一月小晦朔或致参错应所制法三大三小日月
之蚀必在朔望今依仁均造法一十九年为一章以定
朔望之期然次年九月后四月频大即仁均之术于古
卷四十二 第 4a 页 WYG0606-0557a.png
法有违诏令集诸解历者详之不能定其后制令所造
历还依傅仁均平朔法迄于麟德元年至二年十月二
十日以袐阁郎李淳风所撰麟德历颁于天下诏曰朕
仰观九曜傍总五家去其繁衍裁以要密古所未通今
即备载而改之初占历岁推甲子得于天正合朔之夜
应以嘉祥五纬若连珠二曜如合璧此授农升平可致
昔洛下闳汉历律云后八百岁当有圣人受之自此以
来将年八百矣当仁朕亦何让宜即宣布永为诏范可
卷四十二 第 4b 页 WYG0606-0557b.png
名曰麟德来年以后行用之又太史瞿昙罗上经纬历
法九卷诏令与麟德历参行
弘道元年十二月太史颁历是月当小尽去八月有敕
来年正月宜用朔故加癸未焉三十日癸未
神功二年闰十月二十六日制改正月为闰十月腊月
二日为正月一日腊月诏曰顷者所司造历以腊月为
闰稽考史籍便紊旧章遂令岁之中晦仍见月重更寻
讨果差一日可以本月为闰十月来月为正月是岁得
卷四十二 第 5a 页 WYG0606-0557c.png
甲子合朔冬至
神龙元年太史丞南宫说奏麟德历加时浸疏乃诏更
理乙巳历至景龙中历成诏令施用及睿宗即位寝废不行
开元十六年八月十六日特进张说进开元太衍历命
有司行用之(先是九年太史频奏日蚀不验诏沙门一/行刋定律历上本颛顼下至麟德泊十五)
(年一行遂奉诏旨成之因编以勒成一部经章十卷长/历五卷历议十卷立成法天竺九历二卷古今历书二)
(十四卷凡例奏章/一卷凡五十二卷)
乾元元年六月十七日颁山人韩颖等所造新历每节
卷四十二 第 5b 页 WYG0606-0557d.png
后加旧历四刻代宗用郭献之五纪历
德宗用徐承嗣贞元历
元和二年二月司天造新历成献之诏名元和观象历
  浑仪图
贞观初李淳风上言灵台候仪是后魏遗范法制疏略
难为占步上因令淳风改造浑仪铸铜为之至七年三
月十六日直太史将仕郎李淳风铸浑天黄道仪成奏
之置于凝晖阁其制度以铜为之表里三重下据准基
卷四十二 第 6a 页 WYG0606-0558a.png
如十字末树鳌足以表四极焉第一仪名六合仪有天经双
规金浑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备二十八宿十干三辰经纬三
百五十五度第二仪名三辰仪圜径八尺有璿玑规黄道规
月游规天宿短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第三
仪名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玉衡游筒而贯约拒地轴傍转
于内又玉衡在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
器之晷度因撰法象志七卷以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
开元八年六月十五日左金吾卫长史南宫说奏浑天图空
卷四十二 第 6b 页 WYG0606-0558b.png
有其书今臣既脩九曜占书须要量校星象望请造两枚一
进内一留曹司占验许之至九年太史频奏日蚀不效诏
改新历沙门一行奏云今欲创历立元须知黄道进退请更
令太史测候星度有司云承前唯依赤道推步官无黄道
游仪无由测候时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待制于丽正书
院因起游仪本样甚为精密一行乃上言曰黄道游仪古
有其术而无其器以黄道随天运动难用常仪格之故昔
人潜思皆不能得今梁令瓒创造此图日道月交莫不自
卷四十二 第 7a 页 WYG0606-0558c.png
然契合既于推步尤要望就书院更以铜为之庶得考验星
度无有差舛从之至十二年造成又上疏曰舜典云在璿玑
玉衡以齐七政说者以为取其运转者为枢持正者为衡皆
以玉为之用齐七政之变知其盈缩进退七政之所在即古
太史浑天仪也自周室衰微畴人丧职其制度仪象莫有传
者汉兴丞相张苍首创律历之学至武帝诏司马迁等更造
汉历乃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晷度与
古不同故唐都分天部洛下闳运算转历今赤道历度则其
卷四十二 第 7b 页 WYG0606-0558d.png
遗法也后汉永元中左中郎将贾逵奏曰臣前上傅安等用
黄道度日月弦望多合近太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与天合
愿请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辰晷度与待诏星象考校奏可
得典星待诏姚崇等十二人皆曰星图有规法日月实从黄
道官无其器不知施行甘露二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
以图仪度日月行考验天运日月行赤道至牵牛东井日
行十五度至娄角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此前代所共知
也是岁永元四年也明年始诏太史造黄道铜仪冬至
卷四十二 第 8a 页 WYG0606-0559a.png
日在斗十九度四分度之一与赤道仪定差二度史官
以校日月弦望虽密近而不为望日铜仪黄道与度运
转难候验是以少条其事其后刘洪因黄道浑仪以考
月行出入迟速而后世理历者不遵其法更从赤道命
之以验贾逵所言差谬益甚此理之大惑也今灵台铁
仪后魏明元时都匠斛兰所造规制朴略度刻不均赤
道不动乃如胶柱不置黄道进退无准此据赤道月行
以验入历迟速多者或至十七度少者仅出十度不足
卷四十二 第 8b 页 WYG0606-0559b.png
以上稽天象敬授人时近秘阁郎中李淳风著法象志
备载黄道浑仪法以玉衡旋规别带日道傍引二百四十
九交以推月游用法烦杂其术竟寝臣伏承恩旨更造
游仪使赤道运行以追列舍之变因二分之中以立黄
道交于轸奎之间二至陟降凡二十四度黄道之内又
施白道月环用究阴阳朓朒之数动合天运简而易从
足以制器垂象永传不朽于是上亲为制铭置之于灵
台以考星度二十八宿及中外官与古经不同者凡数
卷四十二 第 9a 页 WYG0606-0559c.png
十条又诏一行与梁令瓒及诸术士更造浑天仪铸铜
为之若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
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立二轮络在天
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
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转有馀而日月会
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匮以为地平令仪半
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
平地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则自然击鼓每
卷四十二 第 9b 页 WYG0606-0559d.png
一辰则自然撞钟皆于匮中各施轴钩交错关锁相持
既与天道合同当时甚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
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寮无几而铜铁渐涩不
能自转遂收置于集贤院不复行
  测景
仪凤四年五月太常博士检校太史令姚玄辩奏于阳
城测景台依古法立八尺表夏至日中测景有一尺五
寸正与古法同调露元年十一月十一日所得圭长一
卷四十二 第 10a 页 WYG0606-0560a.png
丈二尺七寸
开元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命太史监南宫说及太史
官大相元太等驰传往安南朗蔡蔚等州测候日影回
日奏闻数年伺候及还京与一行师一时校之安南景
北极高二十一丈六分冬至日影七尺九寸四分春秋
二分影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三分(测影/使者)
(大相元太云交州望极缓出地三十馀度以八月自海/中南望老人星殊高老人星下环星粲然其明大者甚)
(众史不载莫辨其名大率去南极二十度已上其星/皆见乃古浑天家以为常没地中伏而不见之所也)蔚州
卷四十二 第 10b 页 WYG0606-0560b.png
横野军北高四十度冬至影一丈五尺八寸九分春秋
二分影六尺六寸二分夏至影在表北二寸九分此正
所为中土南北之极其即兖蔡许河南府滑太原等州
各有使往并差不同一行以南北日影校量用勾股法
算之云大约南北极相去才八万馀里其诸州测影尺
寸如左林邑国北极高十七度(冬至影在表北六尺九/寸定春秋分影在表北)
(二尺八寸五分夏至/影在表南五寸七分)安南都护府北极高二十一度六
(冬至影在表北七尺九寸四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三分)朗州
卷四十二 第 11a 页 WYG0606-0560c.png
武陵县北极高二十九度五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五/尺三分定春秋分影在)
(表北四尺四寸七分夏/至影在表北七寸七分)襄州(常春分影在表/北四尺八寸)蔡州武津
馆北极高三十度八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三寸/八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
(二寸八分夏至影在/表北一尺四寸四分)许州扶沟北极高三十四度三分
(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一尺五寸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三寸七分夏至影在表北一尺四寸四分)河南
府郜城北极高三十四度七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七寸一分定春秋分)
(影在表北五尺四寸五分夏/至影在表北一尺四寸九分)汴州浚仪大岳台北极高
三十四度八分(冬至影在表北三丈二尺八寸五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五寸夏至影在)
卷四十二 第 11b 页 WYG0606-0560d.png
(表北一尺/五寸三分)滑州白马北极高三十五度三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
(三尺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寸/六分夏至影在表北五寸七分)太原府(常春分影在/表北六尺)
州横野军北极高三十度(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五尺八/寸九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
(六尺六寸二分夏至影/在表北二尺二寸九分)
  地震
贞观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松丛二州地震坏人庐舍
二十年九月十五日灵州地震有声如雷二十三年八
月晋州地震坏人庐舍压死者五千馀人三日震十一
卷四十二 第 12a 页 WYG0606-0561a.png
月五日又震
永徽元年四月一日又震六月十二日又震上以晋州
屡震谓群臣曰朕政教不明使晋地屡有震动侍中张
行成
曰天阳也地阴也阳君象阴臣象君宜转动臣宜
安静今晋州地震弥旬不休将恐女谒用事大臣阴谋
且晋州陛下本封今地屡震尤彰其应伏愿深思远虑
以杜其萌
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令仓部员外郎
卷四十二 第 12b 页 WYG0606-0561b.png
韦伯阳宣慰又令左丞相萧嵩致祭山川所损之家委
随事处置闻奏(先是秦州百姓闻州西北地下殷殷有/声俄而地震廨宇及居人庐舍悉崩毁)
(地裂而复合连时不定计/杀官吏及百姓四千馀人)
至德元年十一月河西地震有声坼裂陷庐舍张掖酒
泉尤甚二年三月河西又震
大历四年二月十六日夜京师地震有声如雷
建中四年三月甲子京师地震生毛或白或黄有长尺
馀者其年五月辛巳夜京师地又震
卷四十二 第 13a 页 WYG0606-0561c.png
贞元二年十一月京师地夕三震巢鸟惊散东都关辅
地并震
四年正月庚戌上御丹凤门宣赦是夕京师地震辛亥
又震丁卯又震庚午又震诏脩政以答天谴癸酉又震
乙亥又震是月金州房州地震尤甚江溢山裂屋宇摧
坏至二月辛未又震甲申又震乙酉又震丙申又震己
未京师又震庚午又震三月甲寅又震四月丙寅又震
八月甲午又震其声如雷上谓宰相曰朕寡德地数震
卷四十二 第 13b 页 WYG0606-0561d.png
当修政道以答灾谴甲午又震
九年四月辛酉京师地震有声如雷河中关辅尤甚坏
屋壁庐舍或地裂涌出水
十年夏四月戊申京师地震癸丑又震
十三年七月乙未司天监奏今日午时地震从东来须
臾而止
元和七年八月京师地震上谓宰臣曰昨者地震草树
皆动摇何祥也宰相李绛曰在昔玄元皇帝以大圣明
卷四十二 第 14a 页 WYG0606-0562a.png
睿通于天人之理因周三川之震云天地之气不
过其序若过其序人政乱也人政乖错则上感阴
阳之气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胜于是有地
震日蚀盖地载万物日为君象政有感伤天地变
异春秋书之示戒用儆后王伏愿陛下勉保虔恭
之诫动以利万物绥万方为虑则变异自销休徵
可致
九年三月丙辰巂州地震昼夜八十震坏庐舍死伤者
卷四十二 第 14b 页 WYG0606-0562b.png
百馀人
十五年闰正月京师地震半刻已下
太和九年四月京师地震瓦屋皆堕二年十一月乙丑
京师地震
大中三年十一月京师地震振武天德灵武夏州盐州
皆奏地大震坏军城庐舍云迦镇使及荆南押防秋兵
马小使并压死仪卒死者数十辈
十四年五月庚戌京师地震山谷禽兽惊走
卷四十二 第 15a 页 WYG0606-0562c.png
咸通八年五月丁未河中晋绛上言地大震庐舍压仆
伤人
乾符三年雅州奏自六月地震至七月不止
  日蚀
高祖朝四 武德元年十月壬申朔四年八月丙戌朔
六年十二月壬寅朔九年十月丙辰朔
太宗朝十五 贞观元年闰三月癸丑朔九月庚戌朔
二年三月戊申朔七月乙巳朔三年八月己巳朔四年
卷四十二 第 15b 页 WYG0606-0562d.png
正月丁卯朔六年正月乙卯朔九年闰四月丙寅朔十
一年三月丙戌朔十二年闰二月庚辰朔十三年八月
辛未朔十七年六月己卯朔十八年十月辛丑朔二十
年闰三月癸巳朔二十二年八月己酉朔
高宗朝十二 显庆五年六月庚午朔乾封二年八月
己丑朔总章二年六月戊申朔咸亨元年六月壬寅朔
二年十一月甲午朔三年十一月壬申朔上元元年三
月辛亥朔调露二年四月乙巳朔十一月壬申朔开耀
卷四十二 第 16a 页 WYG0606-0563a.png
元年十月丙寅朔永淳元年四月甲子朔十一月庚申

天后朝十三 垂拱二年二月辛未朔四年六月丁亥
朔天授二年四月壬寅朔如意元年四月丙申朔长寿
二年九月丁亥朔三年九月壬午朔延载元年九月壬
午朔證圣元年二月己酉朔圣历三年五月乙酉朔久
视元年五月己酉朔长安二年九月乙丑朔三年三月
壬戌朔九月庚寅朔
卷四十二 第 16b 页 WYG0606-0563b.png
中宗朝二 神龙三年六月丁卯朔景龙元年十二月
己丑朔
睿宗朝一 太极元年二月丁卯朔
玄宗朝十七 先天元年九月丁卯朔开元三年七月庚
辰朔六年五月乙丑朔七年五月己丑朔九年九月乙
巳朔十二年闰十二月丙辰朔十七年十月戊午朔二十
年二月癸酉朔八月辛未朔二十一年七月乙丑朔二
十二年十二月戊子朔二十三年闰十一月壬午朔二
卷四十二 第 17a 页 WYG0606-0563c.png
十六年九月丙申朔二十八年三月丁亥朔天宝元年
七月癸卯朔五载五月壬子朔十三载六月乙丑朔
肃宗朝二 上元二年七月己未朔既大星见至德元
年十月辛巳朔
代宗朝二 大历三年己巳朔四年正月庚午朔
德宗朝七 贞元三年八月辛巳朔日有蚀之有司准
礼将伐鼓于社未许大常卿董晋奏曰伐鼓于社所以
责群阴助阳光也所宣诏命不合经义奏请不报竟不
卷四十二 第 17b 页 WYG0606-0563d.png
伐鼓六年正月戊戌朔先是有司奏元日太阳亏遂罢
朝会至时不蚀百寮称贺七年六月庚寅先是司天奏
是日太阳亏至时以阴云不见百寮称贺八年十一月
壬子朔日有蚀之上不视朝司天监徐承嗣奏据历数
合蚀八分今退蚀三分计减强半准占君盛明则阴匿
而潜退请宣示朝廷编诸史册诏付所司十年三月壬
寅司天奏四月癸卯朔太阳亏已后五刻食既未后五
刻复满者旧例合宣行太常博士姜公复状奏准开元
卷四十二 第 18a 页 WYG0606-0564a.png
礼太阳亏皇帝不视事其朝会合停敕旨依奏至时阴
云不见百官表贺十二年八月朔十七年五月壬戌朔
宪宗朝五 元和三年七月癸巳上谓宰臣曰昨太史
奏太阳亏及朔日上瞻如言皆验其故何也又素服救
日之仪有何所凭李吉甫对曰日月运行迟速不齐凡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馀日行一度月行十二度有馀
卒二十九日半而与日会又月行有南北九道之异或
进或退若晦朔之交又南北同道即日为月之所掩故
卷四十二 第 18b 页 WYG0606-0564b.png
有薄蚀之变虽自然常数可以推步然日为阳精当人
君之象若君行有缓急即日为之迟速稍逾常制为月
所掩即阴侵于阳亦犹人君行或失中应感所致故礼
记云男教不修阳事不得谪见于天日为之蚀妇顺不
修阴事不得谪见于天月为之蚀古者日蚀则天子素服
而修六官之职月蚀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皆所以
惧天戒自省惕也君人者居物之上易为骄盈故圣人
制礼务乾乾夕惕以奉顺天道苟德备则天人合应百
卷四十二 第 19a 页 WYG0606-0564c.png
福来臻陛下恭已向明日慎一日又顾忧天谴则圣德
益固升平何远伏望长保睿志以永无疆之休臣等不
胜欣感之至因与同列称贺上深然其言谓吉甫等曰
书传皆言天之交感妖祥应事盖如卿说且素服救日
乃自贬之旨朕自惟不德实惧有以致谴咎载深兢惕
卿等当悉务理匡我不逮也十年八月己亥朔十三年
六月壬子朔
穆宗朝一 长庆二年三月太礼院奏四月一日太阳亏
卷四十二 第 19b 页 WYG0606-0564d.png
准开元礼其日废务皇帝不视事居数日上谓户部尚
书韦绶曰灾可禳福可祷乎对曰可以德禳宋景公善
言而妖星为之退舍是也福不可以求致故汉文帝于
祠祀命有司敬而不祈用能变已成之灾享自致之福
著于史传其理甚明今人或不慎行以祈灾销媚于神
而冀福至神苟有知当因致谴上深然其言
文宗朝三 太和八年二月壬午朔开成元年正月丙
辰朔二年十二月庚寅朔司天奏是日太阳亏至时阴
卷四十二 第 20a 页 WYG0606-0565a.png
雪不见
武宗朝四 会昌三年二月庚申朔四年三月甲寅朔
五年七月丙午朔六年十二月戊辰朔
宣宗朝一 大中二年五月己未朔
昭宗朝一 天祐元年十月辛卯朔蚀在心宿初度十
五分之三
哀帝朝一 天祐三年四月癸未朔蚀在十三度属赵
分太常礼院奏准故事伐鼓于社皇帝素服避正殿百
卷四十二 第 20b 页 WYG0606-0565b.png
官素服各守本局于厅事前重行每等异位向日端立
俟复明而止
  月蚀
高祖朝八 武德元年九月丁巳望二年闰二月己卯
望四年十二月丁卯望六年六月庚申望十二月丁巳
望七年十一月乙卯望八年四月乙卯望九年十月庚
午望
太宗朝十八 贞观二年二月壬辰望三年二月丁亥
卷四十二 第 21a 页 WYG0606-0565c.png
望八月甲申望四年七月戊寅望六年六月丁酉望十
一月乙未望七年五月辛卯望九年九月戊申望十一
年九月丁酉望十三年正月乙未望十四年七月庚戌
望十二月丁未望十五年十二月乙酉望十七年十月
辛酉望十八年十月乙卯望二十一年八月庚申望二
十二年四月乙巳望二十三年十二月乙酉望
高宗朝二十五 永徽元年六月壬午望十二月辛巳
望二年六月丁丑望十一月甲戌望四年十月癸巳望
卷四十二 第 21b 页 WYG0606-0565d.png
五年九月戊子望显庆二年闰正月甲辰望七月辛丑
望龙朔元年十一月丙午望二年五月甲申望麟德元
年九月庚申望乾封二年闰十二月辛未望总章元年
十二月庚申望咸亨元年六月丁巳望三年四月壬戌
望十月癸丑望四年四月庚午望上元二年八月丙戌
望仪凤元年二月甲申望二年七月乙亥望永隆元年
九月乙酉望十二月丁酉望永淳元年三月戊申望二
年九月庚子望
卷四十二 第 22a 页 WYG0606-0566a.png
天后朝十九 文明元年二月丁巳望八月甲午望垂
拱二年七月癸丑望三年十月乙巳望四年六月辛巳
望永昌元年十月甲子望载初元年四月辛酉望天授
二年十月乙酉望长寿二年二月乙亥望證圣元年七
月辛酉望通天二年六月乙酉望圣历二年正月癸未
望三年正月丙寅望九月辛卯望大足元年九月乙酉
望长安二年九月庚辰望三年八月癸酉望四年正月
壬寅望七月戊戌望
卷四十二 第 22b 页 WYG0606-0566b.png
中宗朝三 神龙元年正月丙申望二年十二月甲申
望景龙元年十月己丑望
睿宗朝二 景云二年八月丁巳望太极元年三月乙
卯望八月辛未望
玄宗朝十一 开元二年十二月戊辰望三年十二月
壬戌望四年六月庚申望五年五月甲寅望六年十月
丙子望十年二月丁亥望十一年正月辛巳望七月戊
寅望十二年七月癸酉望天宝三年十一月丁未望
卷四十二 第 23a 页 WYG0606-0566c.png
肃宗朝二 乾元二年二月癸酉望八月丁卯望
代宗朝二 宝应元年十二月庚申望永泰三年三月
辛未望
 苏氏曰载月甚详然仲尼脩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
 星之变必书而月蚀不纪解之者云月诸侯道也外
 蕃象也彼有亏则王者中国之政胜矣故不谓为灾
 或云盖取诗人彼月而蚀则惟其常之义会要亦国
 史之支也学于史宜取法春秋以是皆不书
卷四十二 第 23b 页 WYG0606-0566d.png
 
 
 
 
 
 
 
 唐会要卷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