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a 页 WYG0072-0026a.png

诗补传卷一 宋 范处义 撰
国风
周南(召南/说附)
昔者先圣孔子诲人以经固莫详于诗而圣人之论
诗又以二南为大故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
墙面而立也与盖不学墙面古之格言先圣谓人而
不为二南之学辟之面墙而立岂能知齐家治国平
卷一 第 1b 页 WYG0072-0026b.png

以大之者以其所陈皆文王正始之道自家而国自
国而天下此古今不易之理也历观古之帝王道统
之传虽曰一揆前乎文王或世远而事罕传或世衰
而事已驳求其王者与后妃两尽其道莫若文王大
姒故取之为万世表准然必立周南为王者之法立
召南为诸侯之法其来已久疑自周公制礼作乐即
定风雅颂为乐章之名故周官有六诗及豳雅豳颂
卷一 第 2a 页 WYG0072-0027a.png

安得有是言以关雎为周南以鹊巢为召南亦周之
旧故仪礼有乃合乐周南关雎召南鹊巢之说岂非
周之旧典与盖关雎言后妃能不妒忌故和乐而知
好贤鹊巢言夫人能不妒忌故均一而安于拙真可
以为王者诸侯之配宜冠诸篇首为王者诸侯齐家
之矜式其二南诸篇皆述后妃夫人风化之效本其
所得之地而录之彼区区欲分周南召南以为圣贤
卷一 第 2b 页 WYG0072-0027b.png

南同谓之国风则其旨深矣盖文王之时纣犹在上
文王遵养自晦不居其圣故能蒙大难而无害小心
事商不改其初此乃文王之盛德后之录诗者原文
王之心故虽存王者之事于周南特婉其名谓之国
风且与召南同齿于一国岂非得文王之心与夫以
文王之一身且以大姒为配而二南乃分为王者后
妃诸侯夫人何哉盖文王之圣备道全美无施不宜
卷一 第 3a 页 WYG0072-0027c.png

于文王故为后妃为夫人亦无不可者文王既谦退
避纣故录诗者以文王之事托之后妃以诸侯之事
托之夫人虽曰大姒之贤足以当此亦所以全文王
自晦之迹也其诗得之周南之地则系之周公得之
召南之地则系之召公盖旦奭二公皆姬姓文王分
岐为二公采地旦封周谓之周公奭封召谓之召公
至武王克商又分二公为左右成王时复分陜以东
卷一 第 3b 页 WYG0072-0027d.png

周公召公之称既已见于武王克商之始国语亦以
周召毕荣为文王之臣则周召固常辅佐文王因以
其事托之岂非文王不居其圣之意与且周南召南
既为天子诸侯之法固不能无天下一国之辨然其
诗或得于周南或得于召南皆陈文王大姒风化之
效固难以优劣论如周南言道化行召南亦言王道
成周南言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召南亦言天下纯被
卷一 第 4a 页 WYG0072-0028a.png

周召系于所得之地为疑及观召南存召公之诗且
有听讼教明之实邶鄘卫皆卫诗而系以邶鄘国风
然后信录诗者果以所得之地名之也二公采地不
出岐周岂得而优劣哉然周公止称公召公乃称伯
岂召公后常典治南国之诸侯乎说者谓周公主内
治召公长诸侯盖本诸此孔子尝谓老聃曰丘治六
经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子西亦曰孔丘述三
卷一 第 4b 页 WYG0072-0028b.png

王之迹亦必及周召以见先圣人属意于此学者可
不考论其故哉抑尝考国风终于美周公二雅终于
思召公则圣人删诗之际盖伤衰乱之极非周召不
能救也盖与首二南同意
关雎后妃之德也(雎七/胥反)
文王未尝称王而大姒曰后妃虽曰后世之追称然
二南之诗盖所以立万世王者诸侯之法故其言后
卷一 第 5a 页 WYG0072-0028c.png

子有后有夫人又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然
则天子之配曰后诸侯之配曰夫人则周南加妃之
字于后以明其配所以别天子之夫人耳召南之夫
人则无所嫌故直谓之夫人也后妃之德则诗之所
陈者是也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
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风并/如字)
卷一 第 5b 页 WYG0072-0028d.png

序三百篇皆然而关雎为特详盖经之首篇并陈三
百篇之大义也如易之乾坤二卦彖象文言比他卦
为悉备玩味大序之文殆与文言相类非经圣人之
手其孰能之序诗者谓后妃有关雎之德为正家之
本故其动化天下效见于夫妇皆得其正天下夫妇
皆正则比屋可封矣易曰正家而天下定此之谓也
其诗谓之风盖取风之义天之所以动化万物者莫
卷一 第 6a 页 WYG0072-0029a.png

王者后妃之风化故举王畿之内六乡之人王畿之
外六服之国为言用之乡人者谓近而用以化六乡
之人用之邦国者谓远而用以化六服之国申言风
教之义谓化之所始既有感动之理则教之及人必
有丕变之效宜近而六乡之人远而六服之国胥效
胥然也说者以乡饮酒礼乃合乐周南关雎召南鹊
巢为用之邦国且大序之首上下皆论风化遽以歌
卷一 第 6b 页 WYG0072-0029b.png

邦国牵合之甚今不取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
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
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言诗出于人心方其心无所感则志亦无自而生
迨其有感而动则志于是有所往昔人所谓在高山
在流水是也故由其有感而在心则谓之志由其既
卷一 第 7a 页 WYG0072-0029c.png

其情之发越不能自默惟其感之者既至则直言不
足以畅其情于是作于声气而嗟叹见于容止而舞
蹈记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
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诗之出于人心者如此乌得
而已邪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
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卷一 第 7b 页 WYG0072-0029d.png

真情之发越既由于政之所感故其形于言者始则
单出而为声终则杂比而为音谓之音则播之金石
丝竹矣实能写人情之喜怒哀乐故审其音之安乐
则知政之和审其音之怨怒则知政之乖审其音之
哀思则知民之困夫民至于困则无政之可言矣非
审乐知政之君子不足以语此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卷一 第 8a 页 WYG0072-0030a.png

矢诗以歌之是是非非有不可掩者天地之高厚鬼
神之冥漠若难于感动而歌诗以祀之产祥降嘏有
不可诬者盖诗原于人心之诚正无一毫之私伪故
形于美刺则吟咏而不厌播之声音则对越而无愧
曰莫近于诗谓诗之道贯通乎幽明为不远矣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此言先王设采诗之官求民间之诗被之弦歌其用
卷一 第 8b 页 WYG0072-0030b.png

动于中彼夫妇不以正合者闻诗人所陈夫妇之道
必能反经而遵礼矣彼孝敬有亏于身者闻诗人所
陈孝敬之行必能知悔而有成矣彼人伦有陷于薄
者闻诗人所陈人伦之懿必能相率而归厚矣上而
感格于君心知教化在于谨始必能端本自反而教
化美矣下而感格于庶民知风俗贵于不偷必能省
身自愧而风俗移矣诗之感人其效之速有如此者
卷一 第 9a 页 WYG0072-0030c.png

六曰颂
此论诗之体有六本之风化者风也铺陈其事者赋
也取物为况者比也因感而兴者兴也正言其实者
雅也扬揄其美者颂也有一篇之中具数体者有一
篇之中专用一体者后之分国风雅颂为四诗者其
义亦若此而已六诗见之周官其来旧矣所谓教六
诗者其亦教六义与
卷一 第 9b 页 WYG0072-0030d.png

之者足以戒故曰风(风刺之/风去声)
此论变风之体也上言风风也教也谓正风也变风
之作亦由上以不善化其下故下陈其诗以讽其上
既曰讽矣则主乎文辞不务正諌使言之者可以免
罪闻之者自知警戒以其言有感发动化之妙故与
正风同谓之风也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
卷一 第 10a 页 WYG0072-0031a.png

上既论变风之体此则论风雅所由变至于王道已
衰礼义已废政教已失国自为政家自为俗则乱极
矣此变风变雅俱作之时也盖风之变始于周公之
陈王业是时雅犹未变也雅之变始于厉王之小雅
尽废序变雅者首及之盖变风原于讽其上变雅原
于王道衰诗人心乎爱君风雅之所同然变风变雅
俱作之时则周既衰矣此序诗者所以详言之也
卷一 第 10b 页 WYG0072-0031b.png

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
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此言诸国之史所以录变风之诗者以其明见国家
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坏哀刑政之苛虐以至于此
然其诗皆吟咏情性之真以申讽谏之义非通达世
故之变不忘旧俗之美何以及此是以存而不敢废
因知变风之作盖当乱世而其言皆发于真情而无
卷一 第 11a 页 WYG0072-0031c.png

见民之性本善不为世变之所移知礼义之归而无
邪僻以见先王礼义之泽在人心者未泯也此为诸
国之史而言故专论变风不及变雅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
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
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
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卷一 第 11b 页 WYG0072-0031d.png

者而名之其为体虽不同皆有其始本于一国之君
有善有否此风之始也言其天下之政有小有大此
小雅大雅之始也美其德之形容而致功之可告神
明此颂之始也诗之为诗无以加此故曰诗之至也
然风者由其下之俗而知其君雅者由其上之政而
知其民颂者由其德而知其功此风雅颂之辨也一
国之有颂亦原于功德惟周颂功德有馀则辞愈约
卷一 第 12a 页 WYG0072-0032a.png

之功德有似武王故那诗亦似执竞中宗高宗功德
不及成汤故诗视那为加详然则颂之名虽同而功
德之优劣亦不能无辨也彼赋比兴之体则无所始
不可以名诗故名诗者于六义之中取其半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
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
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卷一 第 12b 页 WYG0072-0032b.png

为王者诸侯之法安得不别而言之周南以化言召
南以德言盖道德者教化之本教化者道德之效道
则无所不该举其效则德在其中故周南亦曰后妃
之德德则随遇而见举其德则效在其中故召南亦
曰文王之化安有圣贤浅深之辨哉其曰自北而南
者以文王之化自岐周以至于江汉南国之远故以
自北而南言之曰先王之所以教者以周之为诸侯
卷一 第 13a 页 WYG0072-0032c.png

不归之文王诸侯之风则自大王王季已有善教于
其国故以先王所以教言之曰所以教则大王王季
文王皆与焉由诗序之时而言文王亦可谓之先王
也其系之周公召公虽因于所得之地其亦成文王
之志与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
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卷一 第 13b 页 WYG0072-0032d.png

进贤女为己忧而非以色道淫又哀是淑女能思贤
女之进用而惟恐伤之夫好之至之谓乐与乐有子
之意同念之深之谓哀与哀王孙之意同明乎哀乐
之说者可与语关雎之义矣学者于关雎之诗惑于
所作之时故其说不一遂失诗人之本意窃谓大姒
之贤以不妒忌为本故众善皆由之而出而助成文
王齐家以平天下之道为万世法盖基于此故关雎
卷一 第 14a 页 WYG0072-0033a.png

可易言哉然则是诗或作于其时或作于其后皆不
足疑其形容大姒不妒忌之德则一而已
关关雎(七/余)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窈窕幽閒也淑善也逑匹
也诗人谓雎鸠之为物挚而有别异于众禽而关关
和鸣远在河中之洲以为可比后妃遂以喻大姒有
幽閒淑善之德为文王之配曰好逑有相爱好之意
卷一 第 14b 页 WYG0072-0033b.png

也所谓有别者如此
参(初金/下同)差(初宜/下同)荇(蘅猛/下同)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
之
荇接余也流周流也言大姒不妒忌故能求左右之
贤女为己之助寤寐不忘然大姒思求左右之贤女
固非广取女色以助淫乐盖后妃以奉祭祀为重故
汲汲于求助夫贤女之助固不止于祭祀诗人举事
卷一 第 15a 页 WYG0072-0033c.png

成礼则事之小者从可知矣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此言大姒既欲求左右之贤女以助祭祀故于其求
之未得也寤寐服膺而至于中夜废寝辗转以待旦
愈觉夜之悠长也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
右芼(莫/报)之窈窕淑女钟鼓乐(洛/)之
卷一 第 15b 页 WYG0072-0033d.png

菜以助祭祀既以琴瑟相友又以钟鼓相乐无一毫
嫉妒害善之心大姒之德如此可谓盛德也已夫为
君子之好逑而能和鸣有别求左右之贤女而能先
于助祭则心之所乐不至于淫矣思贤女之未得则
反侧忘寝喜贤女之既得则友乐无厌则心之所哀
不至于伤矣大姒不妒忌故冇是心诗人识其心故
有是言序诗者明关雎之义既陈之于大序孔子识
卷一 第 16a 页 WYG0072-0034a.png

通也是诗五章其一章比也馀皆赋也
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
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
天下以妇道也
葛覃之诗何以为后妃之本盖王业之本在知稼穑
艰难内治之本在女功之事夫稼穑之艰难男子所
当知女功之事女子所当习惟贵而为王为后而能
卷一 第 16b 页 WYG0072-0034b.png

家则志在女功之事此推本而言之也在家而志女
功虽未足为异惟大姒能不忘其本故既贵而为后
妃能躬行俭德节抑用度服浣濯之衣则不侈尊敬
师傅则不骄以此而归问安于父母则天下之感化
皆知为妇之道当然也
葛之覃兮施(以/䜴)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胡/郭)
卷一 第 17a 页 WYG0072-0034c.png

覃延也施移也黄鸟仓庚也灌木丛木也言后妃念
在父母家之时其始见葛之延蔓于中谷叶萋萋然
而盛黄鸟飞鸣聚于丛木已动治葛为衣之兴既而
见葛之莫莫然成就遂刈取而濩煮之精者为絺粗
者为绤以是为衣而服之无厌此皆不忘本之言也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户/管)我衣害(曷/)浣害
否归宁父母
卷一 第 17b 页 WYG0072-0034d.png

安于父母其燕服则污治之其礼服则浣洗之初非
好洁其衣服故又问何者当浣何者未浣惟其宜称
以此而归问安于父母可谓无父母贻罹矣夫后妃
之贵可以举动自如必先告之师氏而后言归则尊
敬师傅可知也后妃举动宜盛其车服至用浣濯之
衣不轻改造则躬俭节用可知也后妃之兴此念为
此举足以化天下此其所以为本与是诗三章皆赋
卷一 第 18a 页 WYG0072-0035a.png

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
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
于忧勤也
后妃之善莫先于不妒忌其次则能节俭也二者皆
常情之所蔽溺鲜有不为患者今大姒能求左右之
贤女始则相与供荇菜奉祭祀可谓防之以礼而不
淫终则以琴瑟钟鼓相友乐可谓和之以乐而不伤
卷一 第 18b 页 WYG0072-0035b.png

浣濯之衣而不侈尊敬师傅而不骄能节俭如此故
为葛覃之知本圣人以关雎为经之首而葛覃次之
盖诗所陈谓大姒有此二善以能忘己之私故也私
既忘矣则心之所思无非辅佐君子之事故卷耳又
次之以为后妃之志如此序诗者极言其志谓后妃
能以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者由其忘
己之私志在进贤而险诐私谒之心不萌乎中故其
卷一 第 19a 页 WYG0072-0035c.png

诐私谒之心不生斯能同君子之忧勤矣不能忘私
则险诐私谒之心日炽岂能忧勤以辅佐君子邪且
求贤而进用之审官而任使之臣下之有忧勤者必
知之此国事之所当急者后妃之志能及于是诚可
美也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卷耳苓耳也顷筐欹筐也后妃因采卷耳易得之物
卷一 第 19b 页 WYG0072-0035d.png

叹我所思之贤当量才度德寘之周家之列位既知
求之难又知寘之当所谓求贤审官也序言又当辅
佐君子谓不专于内治也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
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古/横)维以不永伤陟彼
砠(七/余)矣我马瘏(涂/)矣我仆痡(敷/)矣云何吁矣
言后妃思臣下勤劳于道路者始而升崔嵬戴石之
卷一 第 20a 页 WYG0072-0036a.png

怀此役也既而升山脊之高冈马至病而改色我姑
酌彼兕觥以慰勉之使不永伤此役也卒而升戴土
之砠不独马病仆已病矣劳苦至此非觞酒所能慰
释但为长吁而已凡三章所陈皆所谓知臣下之勤
劳也周官酒人之奚为世妇役而酒则有女酒浆则
有女浆则知周家酒浆之用亦内治所当察也因视
内治见采卷耳者之不易得而能知求贤之难则后
卷一 第 20b 页 WYG0072-0036b.png

以卷耳所造之酒浆以劳贤者后妃之志可以想见
不必疑后妃不当自采卷耳亦不必疑后妃不当用
罍觞以劳臣下善学诗者宜以志求之是诗四章一
章兴也馀皆赋也
樛(鸠下/同)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
樛木言后妃有恩意以及下而左右之贤女皆得附
丽进御为君子之助犹木之下曲者葛藟附此木以
卷一 第 21a 页 WYG0072-0036c.png

南有樛木葛藟累(力/追)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
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
只君子福履成之
樛下曲也藟葛之类巨菰也累系也荒奄也萦旋也
木以下曲故葛藟得以附而生后妃以待下故左右
贤女得以附而进君子之有内助如此可谓乐矣所
履之福可以绥而安将而大成而无亏矣不妒忌之
卷一 第 21b 页 WYG0072-0036d.png

王之化自北而南故谓之南也是诗三章皆比而赋
也
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
也
螽斯亦言后妃不妒忌之效与樛木之意同樛木专
美文王所履之福螽斯则言文王则百斯男本支百
世皆原于后妃之不妒忌其效岂浅浅哉
卷一 第 22a 页 WYG0072-0037a.png

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侧/立)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序诗者谓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或谓螽斯
微物诗人何由知其性窃以为凡物之能群聚而不
相残者则知其能不妒忌也孰谓微而不可察哉今
螽斯之群飞诜诜而众多薨薨而有声揖揖而会聚
则性之不妒忌可见也后妃与左右之贤女相处能
如此故其效见于子孙众多振振然奋起而自能有
卷一 第 22b 页 WYG0072-0037b.png

礼岂不为可美乎是诗三章皆比而赋之螽斯七月
作斯螽一也蝗类一母百子或云一生八十一子
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昏姻以时国
无鳏民也
桃夭言后妃不妒忌之效致天下化之男女得以正
昏姻得以时有和协之风无乖离之患宜乎举国无
鳏民也
卷一 第 23a 页 WYG0072-0037c.png

蕡(浮/云)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
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以夭夭言谓其木之少壮也木必少壮则其华灼
然而盛其实蕡然而大其叶蓁然而茂以喻女子及
时而嫁家道既成不独夫妇相宜一家之人亦皆相
宜也天下之风俗如此其美诗人以为后妃之所致
大学所谓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是也然则风
卷一 第 23b 页 WYG0072-0037d.png

气使人尤甚于壮年故少艾之女不闲于妇道窃谓
此说止是过求夭夭二字若壮年自肆乃世俗犯非
礼者之所为岂人人皆然况被周召之化者乎夭夭
正是形容少壮之意
兔罝(子斜/下同)后妃之化也关雎之化行则莫不好德贤人
众多也
二南为风化之首其诗以化天下为成效所谓化者
卷一 第 24a 页 WYG0072-0038a.png

厚愚者灵而惑者解其感发之机与天地同其妙然
诗人多取人之难化者言之以明二南之风化其效
验如此其至兔罝其一也夫雉兔之人皆小民之粗
有膂力不事生业者为之宜其捍格难化今也关雎
之化既行一变而为好德则其时贤人众多可知矣
何谓好德三章所陈是也兔罝捕兔之罟也
肃肃兔罝㭬(陟/角)之丁(陟/耕)丁赳(居/黝)赳武夫公侯干城
卷一 第 24b 页 WYG0072-0038b.png

见施兔罝者肃肃然严整㭬杙之声丁丁然可闻则
非远人之地因是知其人赳赳然勇而难犯移此心
为公侯之捍卫有何不可公侯犹言国君二南美文
王未尝称王序诗者追称之耳
肃肃兔罝施(以/䜴)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好仇言为公侯之善耦是也诗人偶见施兔罝者于
山间之道稍远人迹而肃肃然严整与初无异因是
卷一 第 25a 页 WYG0072-0038c.png

何不可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腹心言公侯之谋臣所谓作朕心膂是也诗人偶见
施兔罝者于中林幽深之处而肃肃然严整不以人
所不闻不见而少解因是知其人赳赳然勇而不欺
移此心为公侯之腹心有何不可盖勇而难犯勇而
有守勇而不欺皆好德之至也兔罝难化之人遽能
卷一 第 25b 页 WYG0072-0038d.png

能众多乎是诗三章皆赋也
芣(浮/)苢(以/)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芣苢之诗所以为后妃之美者盖不妒忌之效能使
一家之和平为天下之和平妇人皆以有子为乐此
岂一朝夕所致哉其化之所被者深矣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
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力/活)之采采芣苢薄言袺(结/)之
卷一 第 26a 页 WYG0072-0039a.png

芣苢马舄即车前子也毛云宜怀任诗人言天下妇
人求宜子之物虽采之非一采犹以为薄凡诗言薄
皆未厌足之意既采之以为已有故掇拾之捋取之
执衽而袺之扱衽而襭之其乐如此可谓不厌矣是
诗三章皆赋也
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
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卷一 第 26b 页 WYG0072-0039b.png

以德言原其化之始则以道言德随所遇而见故曰
德广所及道无乎不周故曰被于南国文王之化始
于岐周而行乎江汉之域非德广道被不足以形容
之或疑游女不可求谓化及女子而不及男子窃谓
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乃合男女而言之盖男子无
犯礼之思女子有不可犯之色自然不相求也诗人
止言游女不可求不及男子者盖化及男子为易化
卷一 第 27a 页 WYG0072-0039c.png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
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言南国之木以其乔然上竦故人不可休息其阴女
子以有不可犯之色故人不可求与为乱如汉水之
广不可游泳而行江水之永不可方柎而济也诗人
因江汉以起兴故再三言之泳水厎行也方水中桴
筏也
卷一 第 27b 页 WYG0072-0039d.png

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闾/)之
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
方思
此言文王之化能使人不思犯礼不能使人绝去情
欲故后二章皆述男子之情虽不思与之乱亦欲以
礼为昏姻谓是女子苟能以礼而嫁我当于错薪之
中刈其楚以秣其马刈其蒌以秣其驹盖古者亲迎
卷一 第 28a 页 WYG0072-0040a.png

亦以自警谓我虽有此志终不可得也思有二训考
三百篇之诗如烝然来思尔羊来思之类皆语助也
如孝思维则思无邪之类皆思虑也序言无思犯礼
谓思虑不及也诗言不可求思则为语助耳是诗三
章前一章比兼兴后二章乃赋兼兴也楚荆也蒌蒿
也
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
卷一 第 28b 页 WYG0072-0040b.png

汝坟之诗美思夫之妇人当纣之虐政乃能勉其夫
以正自非文王之道化渐被人心者深何以得此曰
汝坟之国云者盖举国皆如之虽妇人亦然尤足以
见其难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乃/历)如调(张/留)饥遵彼汝
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赪(敕/贞)尾王室如
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卷一 第 29a 页 WYG0072-0040c.png

惄思而心动貌赪赤也鱼劳则尾赤燬火也言妇人
始循汝水之防伐木之枝干以为薪是时其夫从役
犹未久也而未见君子之归己心动而不宁若调饥
之思食及再循汝水之防伐斩复生之肄则夫之从
役更历岁时获见君子不远弃我而归盖幸其来归
也凡妇人之情当夫之远从征役归而见其劳苦之
状必有怨望之语此汝坟之妇人独能勉之以正谓
卷一 第 29b 页 WYG0072-0040d.png

之酷烈然父母在迩所当尽力王事不宜辞避以贻
父母忧此所谓勉以正之言也说者以父母为文王
殆非诗人之本意且岐周去汝坟不可谓迩若妇人
之言以文王为父母则是怨纣而亲文王此文王之
所甚惧也何以谓之勉之以正哉诗人之意谓文王
之化虽及于天下三分之二而率诸侯以事纣之心
未始少异故其道化之行虽妇人之愚亦知父母之
卷一 第 30a 页 WYG0072-0041a.png

朝饥或作輖饥均于改字然朝饥思食固人之常情
輖饥谓饥而又饥意近穿凿不若止用调字盖饥而
心动则当调其气谓忍饥也是诗三章前二章兴也
卒章比而赋之
麟之趾关雎之应也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
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
麟趾之诗所以为关雎之应者盖举其效之至难以
卷一 第 30b 页 WYG0072-0041b.png

文王与纣之时又其难者此序指言衰世则是商之
公子非周之公子也今也关雎之化行一洗旧习信
厚悫谨也有如麟然公子犹尔则天下无复有犯非
礼之人矣序诗者因麟而思盛世麟至之日谓衰世
公子乃能信厚如盛世之时也或者溺于符瑞之说
乃为文王之道化足以致麟非诗之本意且文王与
纣之时事备见载籍未闻麟至之祥而振振乃能奋
卷一 第 31a 页 WYG0072-0041c.png

偷薄今被文王之化既能奋起而有立是以悫谨如
古太平之时也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都/佞)振振公姓于嗟
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诗人以麟有趾而不踶如公子之不妄动麟有定而
不抵如公姓之不忤物麟有角而不触如公族之不
好竞三者皆悫谨之实也宜深嘉屡叹以为真麟也
卷一 第 31b 页 WYG0072-0041d.png

属也诗人正以趾喻公子故序诗者言公子之信厚
亦曰如麟趾之时陆玑疏云麟𪊽身牛尾马足员蹄
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
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
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定字或作定尔雅云题也
是诗三章皆比也
诗补传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