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057-006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说断卷三
             宋 傅寅 撰
导岍(今珑州吴山/县吴岳是)及岐(在今凤/翔岐山)至于荆山(在今耀/州富平)
 班氏曰吴山在扶风汧县西古文以为汧山(陆氏曰/岍字又)
  (作汧一名吴岳九域志曰吴岳顶有五峰按后魏/孝文于汉汧县地置长蛇县唐贞观九年更名吴)
  (山今属/陇州)北条荆州在冯翊怀德县南(光武省怀德/不知并入何)
  (县今按后汉志荆山在云阳当是分其地入云阳/通典曰晋移北地郡之富平县于今京兆富平县)
卷三 第 1b 页 WYG0057-0069b.png
  (西角怀德城有荆山按隋志皆言荆山在京北富/平夫西汉在怀德东汉在云阳自晋以来则在富)
  (平信土地分隶变迁不易稽考今富平云阳俱隶/耀州 案此条引班氏地理志止及岍山荆山不)
  (及𡵨山者盖因已见/治梁及岐条下也)
 孔氏曰更理说所治山川首尾所在治山通水故以
  山名之三山皆在雍州
 唐孔氏曰上文每州说治水登山从下而上州境隔
  绝未得径通今更从上而下条说所治之山本以
  通水举其山相连属言此山之傍所有水害皆讫
卷三 第 2a 页 WYG0057-0070a.png
  也因冀州在北故自北始从北导岍至敷浅原旧
  说以为三条地理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翊怀
  德县南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是旧有三
  条之说也故马融王肃皆为三条导岍北条西倾
  中条嶓冢南条郑元以为四列导岍为阴列西倾
  为次阴列嶓冢(案以上刻本所阙今/从永乐大典本增入)为次阳列岷
  山为正阳列郑元创为此说孔言当为三条也岍
  与嶓冢言导西倾不言导者史文有详略以可知
卷三 第 2b 页 WYG0057-0070b.png
  故省文也
 王氏曰导山者导山之涧谷而纳之川也
 苏氏曰孔子叙禹贡曰禹别九州随山浚川盖言此
  书一篇而致意也既毕九州之事矣则所谓随山
  与浚川者复申言之随山者随其地脉而究其终
  始也何谓地脉曰地之有山犹人之有脉也有近
  而不相连者有远而相属者虽江河不能绝也自
  秦蒙恬始言地脉而班固马融王肃治尚书皆有
卷三 第 3a 页 WYG0057-0070c.png
  三条之说郑元则以为四列古之达者巳知此矣
  北条之山首起岍岐而逾于河以至太岳东尽碣
  石以入于海是河不能绝也南条之山自嶓冢岷
  山至于衡山过九江以至敷浅原是江不能绝也
  盖禹之言卓然见于经者非地脉而何自此以下
  至敷浅原皆随山之事也
 叶氏曰导山者浚两山之川属之大川以同入于海
  者也言导岍而不言导西倾二山皆在雍以岍见
卷三 第 3b 页 WYG0057-0070d.png
  之也言导嶓冢而不言导岷山二山皆在梁以嶓
  冢见之也九州之山独记雍梁荆扬豫冀而不及
  青徐兖三州者盖三州皆在东河之东与四列不
  相通青徐之山惟岱而兖无山此三州之水惟河
  则或不必随山以为治也
 林氏曰此一段文义本甚明白以先儒有三条四列
  之说必欲以众山首尾相属故其说多牵强而不
  通夫观书者必视其书之所由作然后其义易晓
卷三 第 4a 页 WYG0057-0071a.png
  禹贡之书本为治水而作其言所导之山盖主于
  决怀襄之水而为言也何取于山条列哉
 张氏曰山而谓之导者以向者洪水滔天首尾不辨
  今水患既除使山川复其本性随山之势穷极其
  首以遂其风土之宜此言导之意也岂特导水云
  乎哉
   禹之言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是先
   大而后小也至此则先言导山而后导川又先
卷三 第 4b 页 WYG0057-0071b.png
   小而后大何也盖治水之法由下而上故其言
   先大而后小也此则总论水之形势脉络由上
   而下故其言先小而后大也或曰自导岍以至
   敷浅原皆以山为言不言水也予以为水独何
   欤曰畎浍之水不胜其记故禹即山以表之亦
   犹诗人言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托山以表田也
   今图岍岐等山及诸水以观之则凡畎浍距川
   自可意见若夫条列之说地脉之说决怀襄之
卷三 第 5a 页 WYG0057-0071c.png
   说遂风土之说皆无足取也
逾于河
 孔氏曰此谓梁山龙门西河
 唐孔氏曰逾于河谓山逾之也
 张氏曰北条荆山首自岍岐东绝西河而北虽河不
  能隔断也
 吕氏曰人逾非山逾
   非山逾亦非人逾禹所记之言然耳盖在河之
卷三 第 5b 页 WYG0057-0071d.png
   西导此等山过河之东与北则导彼等山非导
   岐荆既毕而后始涉河以导壶口也冀州既载
   壶口治梁及岐是治水越河而西经文明甚学
   者将信经文乎将从臆说乎
壶口雷首(在今河中/府河东县)至于太岳
 孔氏曰三山在冀州太岳上党西
 班氏曰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南(晋志曰夷齐居其/阳所谓山阳山按)
  (隋开皇十六年祈蒲坂置河/东县大业初并蒲坂入河东)
卷三 第 6a 页 WYG0057-0072a.png
   壶口在汾之北雷首在汾之南而太岳又在壶
   口之东北也以形势求之既背以地理计之又
   远条列首尾之说其可从乎经凡言至者非治
   此而后至彼也亦所记之文然耳若曰治汾之
   北则壶口南则雷首又壶口之东北亦至太岳
   也学者因余说而复经文始知余之不妄
底柱(在今陜州陜县河/水中屹立若柱然)析城(在今泽州/阳城县)至于王屋(在今/孟州)
 (王屋/县)
卷三 第 6b 页 WYG0057-0072b.png
 孔氏曰此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北东行
 杜氏曰陜州陜石县有底柱山大唐贞观中太宗巡
  幸命魏徵勒铭见存(本朝熙宁六年省/陜石县为镇入陜)
 班氏曰析城山在河东濩泽县西南(濩音乌虢切案/唐志天宝元年)
  (更濩泽县/为阳城)王屋山在河东垣县东北(案通典绛州/垣县汉旧县)
  (也东北有王屋山又云洛州王屋县有王屋山垣/与王屋俱有其山则王屋当是汉垣县地也垣今)
  (复隶绛州即垣曲/是王屋隶孟州)
   以地势东北观之当言底柱王屋而后析城今
卷三 第 7a 页 WYG0057-0072c.png
   反记杞城于王屋之上何也析城在底柱之东
   北太行在王屋之东南自西南以及东北自西
   北以及东南亦所记之法然耳非可以山之首
   尾求也太行当连王屋为句孔氏以属常山误
   矣
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太行在今怀州河内县/常山在今定州曲阳县)
 孔氏曰此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沧海百川经
  此众山禹皆治之不可胜名故以山言之
卷三 第 7b 页 WYG0057-0072d.png
 唐孔氏曰太行去恒山太远恒山去碣石又远故傅
  云此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沧海言山傍之
  水皆入海山不入海也又解治水言山之意百川
  经此众山禹皆治之川多不可胜名故以山言之
  也谓漳潞(郦氏云潞/即浊漳)汾洓(桑氏云洓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筛谷南过)
  (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闻喜今隶解州/解故城在河中桑泉唐天宝改桑泉为临晋)在壶
  口雷首太岳经底柱析城济出王屋淇近太行恒
  卫滹沲𣸦易近恒山碣石之等也
卷三 第 8a 页 WYG0057-0073a.png
 班氏曰东太行山在河内山阳县西北又曰太行山
  在野王县西北(案山故城城在修武县西北熙宁/六年省修武为镇入武陟隋志云)
  (河内汉曰野王开皇十年改名河内/武陟俱隶怀州当二县俱有其山)
  恒山在常山郡上曲阳县西北
   此与冀州恒卫既从大陆既作之文相表里也
   不惟此也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
   首至于太岳与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
   至于岳阳一事体而互发明也底柱析城至于
卷三 第 8b 页 WYG0057-0073b.png
   王屋太行与覃怀底绩于衡漳漳亦一体而互
   发明也学者试深求之当自识经文之妙入于
   海言恒山碣石四傍之水皆以小附大东入于
   海也
西倾(在今洮/州临洮)朱圉(在今秦州伏/羌城傍近)鸟鼠(在今熙州渭/源堡傍近)
 孔氏曰西倾朱圉在积石以东鸟鼠渭水所出在陇
  西之西三者雍州之南山
 班氏曰西倾山在陇西临洮县西南(案唐志洮州临/潭县有西倾山)
卷三 第 9a 页 WYG0057-0073c.png
  (通典云山在临潭/西南吐谷浑之界)朱圉山在天水冀县南(案隋志/冀城县)
  (注云后周曰冀城唐志云秦州伏羌县本冀城武/德二年更名通典云伏羌秦汉冀县又云上邽县)
  (有朱圉山俗名曰白严山九域志云建隆二年置/伏羌寨熙宁三年以寨为城又古迹云古上邽县)
  (本邽戎邑知上邽经/唐末五代废之矣)鸟鼠同穴山在陇西首阳县
  西南(通典云渭州渭源县汉首阳县也后魏改之/唐志云渭源鸟鼠山一名青雀山五代职方)
  (考云唐末渭州临吐番爟于泾州平凉置渭州而/县废则今渭非古矣今熙州有渭源堡当是古渭)
  (源县/之地)
至于太华(在今华州/华阴县)
卷三 第 9b 页 WYG0057-0073d.png
 孔氏曰相首尾而东
 唐孔氏曰鸟鼠东望太华太远故傅云相首尾而东
  也
 班氏曰太华山在京兆华阴县南
熊耳(在今商/州上洛)外方(在今西/京登封)桐柏(在今唐/州桐柏)至于陪尾(在今安/州安陆)
 孔氏曰四山相连东南在豫州界洛经熊耳伊经外
  方淮出桐柏经陪尾凡此皆先举所施功之山于
  上而后条列所治之水于下互相备
卷三 第 10a 页 WYG0057-0074a.png
 班氏曰洛水出宏农上雒县冢领山熊耳山在卢氏
  县东伊水所出(经云导洛自熊耳如固所纪洛水/非出熊耳乎余谓冢领即熊耳一)
  (山连延同此一名后世又从而别为冢领之号耳/通典曰虢州卢氏有熊耳山商州上洛有冢领山)
  (熊耳山今二县俱隶二州正连境又通典记上洛/之山既曰有冢领又曰有熊耳是一山连延古同)
  (一名无疑矣洛则/出今之所谓冢领)古文以颍川崇高县崇高山为
  外方山(颜氏曰崇高崇字通典曰洛州登封县汉/崇高也太唐永徽中置嵩阳县武太后改)
  (为登封有中/岳嵩高山)桐柏山南阳平氏县东南(隋志云淮/安郡桐柏)
  (县梁置曰淮安也开皇初郡废更名县曰桐柏有/桐柏山以隋志考之桐柏汉平氏县地也今复隶)
卷三 第 10b 页 WYG0057-0074b.png
  (淮安即/唐州)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古文以为陪
  尾山(通典云安州安/陆有古陪尾山)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即雍州终南惇物至
   于鸟鼠之役也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即豫
   州伊洛瀍涧与夫导淮之役也图而观之凡畎
   浍之水或入于河渭或入于伊洛或入于淮皆
   可以形势见也学者知此味其肯徒章句乎
导嶓冢(在今秦/州界)至于荆山(在今襄州/南漳县)
卷三 第 11a 页 WYG0057-0074c.png
 孔氏曰漾水出嶓冢山梁州经荆山荆山在荆州
 唐孔氏曰荆州以荆山为名知荆山在荆州也
 班氏曰嶓冢山在陇西西县(案晋改西县为始昌不/知始昌后废于何时通)
  (典秦州上邽县注云有汉西县城一名始昌在今/县西南有嶓冢山今上邽已废九域志古迹云有)
  (古上邽县当/在天水县界)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通典/云襄)
  (阳南漳县汉临沮也有荆山又云汉临沮故城在/江陵郡当阳县北唐志亦曰南漳本临沮隋志曰)
  (西魏初置重阳县后周置沮州寻废改重阳曰思/思安开皇十八年曰南漳是临沮自西魏方更置)
  (不/一)
卷三 第 11b 页 WYG0057-0074d.png
内方(在今荆门/军长林县)至于大别(在今汉/阳军界)
 孔氏曰内方大别二山名在荆州汉所经
 班氏曰章山在江夏竟陵县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
  (后汉志引荆州记曰山高三十丈周回百馀里五/代职方考曰复州竟陵晋改曰景陵通典曰江陵)
  (长林县有章山今景陵隶安州长林隶荆/门以地势观之今其山不复景陵有矣)大别山
  在六安安丰县西南(安丰今/隶寿州)
 唐孔氏曰地理志无大别郑元云大别在庐江安丰
  县杜预解春秋云大别阙不知何处或曰大别在
卷三 第 12a 页 WYG0057-0075a.png
  安丰县西南(郑杜之说即据班氏所志而唐孔氏/以为地理志无大别此检阅不详之)
  (失/也)左傅云吴既与楚夹汉然后楚乃济汉而陈自
  小别至于大别然则二别近汉之名无缘得在安
  丰如预所言虽不知其处要与内方相接汉水所
  经必在荆州界也
 苏氏曰二别山皆在汉上
   此梁荆导汉之役也内方在荆门则大别居汉
   上当是汉阳界山也故李氏诗说曰汉水东流
卷三 第 12b 页 WYG0057-0075b.png
   汉阳军触大别山南入于江
岷山(在今茂州/汶山县)之阳至于衡山(在今潭州/衡山县)
 孔氏曰岷山江所出在梁州衡山江所经在荆州
 班氏曰岷山在蜀郡湔氏道县西徼外江水所出(湔/子)
  (田切考晋志巳无此县当是汉末以来废之矣唐/志茂州汶山县有岷山通典亦曰禹导江发迹于)
  (此/)衡山在长沙国湘南县东南(通典曰潭州衡山/县汉湘南县也又)
  (曰衡州湘潭县有衡山今湘潭亦隶/潭州唐志云衡山县有南岳衡山祠)
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在今江州德安/县蒲塘驿前)
卷三 第 13a 页 WYG0057-0075c.png
 孔氏曰言衡山连延过九江接敷浅原言导从首起
  言阳从南敷浅原一名傅阳山在扬州豫章界
 班氏曰傅易山在豫章历陵县南古文以为敷浅原
  (傅读曰敷昜古阳字通典曰江州寻阳县有蒲塘/驿即汉历陵县也驿前有敷浅原原西数十里有)
  (傅阳山据通典傅阳山在敷浅原之西而班氏即/以傅阳山为敷浅原者盖连延数十里止是一山)
  (古今殊号远近异称云耳历陵晋属鄱阳郡后不/知废于何时寻阳今为德化德安二县之地当是)
  (五代时/改析)
   此梁荆扬导江之役也禹之导山惟言雍冀梁
卷三 第 13b 页 WYG0057-0075d.png
   豫荆扬而不及青徐兖三州惟冀特言入海而
   扬止于敷浅原何也盖青徐兖扬四州与冀之
   碣石等处地皆滨海者也碣石入海既北于冀
   见之故南于此四州不言也文省而事该此最
   作经之妙后世史官及之乎
导弱水(来自雍州/西北南外)至于合黎(在今化/外甘州)馀波入于流沙(在/今)
 (化外/甘州)
 孔氏曰合黎水名在流沙东弱水馀波西溢入流沙
卷三 第 14a 页 WYG0057-0076a.png
 唐孔氏曰此下所导凡有九水大意亦自北为始以
  弱水最为西北水又西流故先言之黑水虽在河
  南水从雍梁西界南入南海与诸水不相参涉故
  又次之四渎江河为大河在北故先言河也汉入
  于江故先汉后江其济发源河北越河而南与淮
  俱为四渎故次济次淮其渭与洛俱入于河故后
  言之计流水多矣此举大者言耳凡此九水立文
  不同弱水黑水沇水不出于山文单故以水配其
卷三 第 14b 页 WYG0057-0076b.png
  馀六水文与山连既系于山不须言水积石山非
  河上源记施功之处故云导河积石言发首积石
  起也漾江先山后水淮渭洛先水后山皆是史文
  详略无义例也又淮渭洛言自某山者皆是发源
  于上欲使异于导河故加自耳郑元云凡言导者
  发源于上未成流凡言自者亦发源于上未成流
  必其俱未成流何须别导与自河出昆崙发源甚
  远岂至积石犹未成流而云导河也颜氏郑氏皆
卷三 第 15a 页 WYG0057-0076c.png
  以合黎为山名地理志张掖郡删丹阳县桑钦以
  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张掖郡又有居延泽
  在县东北古文以为流沙如志之言酒泉郡在张
  掖郡西居延属张掖合黎在酒泉则流沙在合黎
  之东与此傅不合案经弱水西流水既至于合黎
  馀波入于流沙当如傅文合黎在流沙之东不得
  在其西也
 杜氏曰合黎水在甘州张掖县界又曰沙州古流沙
卷三 第 15b 页 WYG0057-0076d.png
  地其沙风吹流行在郡西八十里
 苏氏曰合黎山名
 程氏曰弱水即条支妫水是也
   余观程氏所论弱水最为究求之力然取禹贡
   导水之文而熟复之弱水黑水言导而不言所
   导之处盖其由来甚远虽禹亦不能沿流以穷
   其源也弱水用功止自合黎而上合黎而下得
   其馀波入于流沙遂亦不复究其为何如也然
卷三 第 16a 页 WYG0057-0077a.png
   流沙之地大扺居雍州之极西弱水流径雍界
   而西入流沙不见其他折也故知弱水之西流
   而与他川迥异云耳禹在当时足迹之所亲目
   力之所及犹不能用意于非所用意之外而学
   者生于数千载之下居数万里之外而顾执诸
   家异同之言以遐想而意决之殆可谓穷无穷
   而极无极矣杜氏所言地著颇亦可信今且据
   之以见合黎流沙所在而弱水则来自雍州西
卷三 第 16b 页 WYG0057-0077b.png
   北徼外不知其所从出实地也合黎当以为山
   名犹漾水至于大别之类盖皆指山言耳流沙
   当是泽名以其地之沙风吹流行如通典所载
   故泽因名流沙
导黑水(来自雍州/西徼之外)至于三危(在今/沙州)入于南海
 孔氏曰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遇梁州入南海
 唐孔氏曰地理志益州郡计在蜀郡西南三千馀里
  故滇王国也武帝元封二年始开为郡郡有滇池
卷三 第 17a 页 WYG0057-0077c.png
  县县有黑水祠止言有其祠不知水之所在郑云
  今中国无也傅之此言顺经文耳案郦道元水经
  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燉煌过三危山南流入
  于南海然张掖燉煌并在河北所以黑水得越河
  入南海者河自积石以西皆伏流故黑水得越而
  南也
 杜氏曰道元注水经说锐意寻讨亦不能知黑水所
  经之处顾野王撰舆地志以为至僰道(隶戎/州)入江
卷三 第 17b 页 WYG0057-0077d.png
  其言与禹贡不同未为实录至于孔郑通儒莫知
  其所或年代久远遂至湮涸无以详焉三危山在
  沙州燉煌县东南
 程氏曰黑水即叶榆泽是也
   黑水亦出外戎经雍州极境过三危越河南渡
   经梁州西界而入南海此经文可推者也说者
   必欲言黑水所自出惑矣夫禹不言而后世欲
   言之宜其说之不同而徒为是纷纷然也程公
卷三 第 18a 页 WYG0057-0078a.png
   驳郦道元等诸说求汉志益州郡叶榆县(在今/黎雅)
   (西/南)叶榆泽为黑水之正又以滇池县(在今黎/雅西南)
   池泽为黑水之下流盖以滇池泽傍有黑水祠
   为證故也又据郦道元等叙载叶榆入海之地
   在交趾□汵县(今今化外/襄陆等州)为入南海之的信其
   有验也而黑水西河惟雍州则雍州无黑水矣
   故又求唐史东女弱水为黑水之上源东女之
   地正东以及东南皆与今蜀茂雅二州接境则
卷三 第 18b 页 WYG0057-0078b.png
   正在汉益州之北去雍州河廓界地望甚顺东
   女弱水之来即雍州邻境也遂以叶榆一水为
   界梁雍两州以应经黑水西河惟雍州之文信
   其善辩也而东女弱水前此未有黑水之称称
   黑水自程公始其殆可深据乎又孔颖达云滇
   水有黑水祠而不见水程公乃疑更世既久祠
   或移之他地遥设而望祀是盖亦臆度之说也
   又三危山无所證著以三苗遗种在宕昌(即今/化外)
卷三 第 19a 页 WYG0057-0078c.png
   (宕州宕/达浪反)疑其当在东女弱水旁凡此皆余所未
   敢执以为实者也余恐学者慕名而轻信昧多
   闻阙疑之理故谆谆若此焉耳非好辩也
导河积石(在今化外鄯/州龙支县界)至于龙门(在今同州/韩城界)
 孔氏曰施功发于积石至于龙门或凿山或穿地以
  通流
 唐孔氏曰释水云河水千里一曲一直则河从积石
  北行又东乃南行至于龙门计应三千馀里释水
卷三 第 19b 页 WYG0057-0078d.png
  云昆崙虚色白李巡曰昆崙山名虚山下地也郭
  璞云发源高处激凑故水色白潜地地中受渠众
  多浑浊故水色黄汉书西域傅云河有两源一出
  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去玉
  门阳关三百馀里广邪三四百里其水停居冬夏
  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
  郭璞云其去昆崙里数远近未详
 司马氏曰禹本纪言河出昆崙昆崙其高二千五百
卷三 第 20a 页 WYG0057-0079a.png
  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
  崙者乎故言九州之山川尚书近之矣
 班氏曰积石山在金城河关县西南羌中龙门山在
  冯翊夏阳县北(今同州韩城县隋开皇/十八年置即汉夏阳也)
 杜氏曰水经云昆崙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
  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
  南流入于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
卷三 第 20b 页 WYG0057-0079b.png
  又南入葱岭山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其一源出
  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
  海又东入塞过燉煌酒泉张掖郡南又东过陇西
  河关县北详水经所作殊为诡诞全无凭据所云
  河出昆崙山者宜出于禹本纪山海经所云南入
  葱岭及出于阗南山者出于汉书西域傅又云出
  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然后南流入葱岭据
  此则积石山当在葱岭之北又云入塞过燉煌酒
卷三 第 21a 页 WYG0057-0079c.png
  泉张掖郡南并今郡地也夫山水地形固有定体
  自葱岭于阗之东燉煌酒泉张掖之间华人往来
  非少去积石数千里未有桑田碧海之变陵迁谷
  移之谈此处岂有河流纂集者不详斯甚又按禹
  导河积石者尧时洪水下民昏垫禹所开决本救
  人患积石之西砂卤之地河流既小地势复高不
  为人患不待疏凿以此施功发迹自积石山而东
  则今西平郡龙支县界山是也(西平郡今化外鄯/州也水经所谓葱)
卷三 第 21b 页 WYG0057-0079d.png
  (岭北积石佑所谓大积石是也自郦道元巳疑非/非禹贡积石禹贡积石宜在蒲昌海下今考班杜)
  (所说一云在河关一云在龙支龙支汉允吾县地/属金城河关亦属金城班杜所言二县虽不同积)
  (石当跨二县界有之矣二县在蒲/昌海东正与郦道元之说相合)固无禹理水之
  功自葱岭之北其本纪灼然荒唐撰经者取为准
  的班氏西域傅所言宜惟凭张骞使大夏见两道
  水从葱岭于阗合流入蒲昌海所以骞傅遂云穷
  河源也案古图书名河所出曰昆崙山宜所谓古
  图书即禹本纪以于阗山出玉乃谓之昆崙即所
卷三 第 22a 页 WYG0057-0080a.png
  出水便云是河也穷究诸说悉皆谬误孟坚又以
  禹贡云导河自积石遂疑河潜流从此方出且汉
  时群羌种虽众多不相统一未为强国汉家或未
  尝遣使诣西南羌中或未知自有河也宁有今吐
  蕃中河从西南数千里向东北流见与积石山下
  河相连聘使涉历无不言之吐蕃自云昆崙山在
  国中西南则河之所出也又按书云织皮昆崙析
  支渠搜西戎即叙又范晔后汉书云西羌在汉金
卷三 第 22b 页 WYG0057-0080b.png
  城郡之西南滨于赐支续汉书曰河关西可千馀
  里有西羌谓之赐支盖析支也然则析支在积石
  之西是河之上流明矣昆崙在吐蕃中当亦非谬
  而不谓之河之本源乃引葱岭于阗之河谓从蒲
  昌伏流数千里至积石方出斯又班生所未详也
  同州韩城绛州龙门二县有龙门山(龙门县今/隶河中府)
  禹所凿三秦记云鱼鳖上之即为龙否则点额而
  还又慈州文城县有孟门山与龙门相对(慈州今/废其吉)
卷三 第 23a 页 WYG0057-0080c.png
  (乡县以隶隰州文城省为镇入吉乡河至今隰州/吉乡孟门山是为入龙门至河中府龙门县汾水)
  (合河之上为门龙门口然则吉乡龙门二县所谓/龙门山者是在河之东者也韩城所谓龙门山者)
  (是在河之西者也两岸俱有其山则西所谓/龙门与东孟门相对之处是在韩城以北)
 程氏曰导河自积石以下未至龙门以上经但一书
  积石不言方向知荒远在所当略也
   按雍州昆崙之戎浮积石则谓河出昆崙山宜
   亦不妄杜言其山在吐蕃中亦不为无所据矣
   然禹不言河源惟记积石耳今吾第论其所记
卷三 第 23b 页 WYG0057-0080d.png
   不必求其所以不言也若夫自积石至于龙门
   计应三千馀里禹记河之所径所以疏阔若此
   者以龙门而上积石而下地高而水不为患禹
   功所不加故不言也程氏荒远之说非
南至于华阴
 孔氏曰河自龙门南流至华山北而东行
 程氏曰河自北狄入中国皆南行至此而极始折而
  东行
卷三 第 24a 页 WYG0057-0081a.png
东至于底柱
 孔氏曰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
 程氏曰河至华阴则巳改为东流不待至底柱乃始
  折东今其曰东至底柱者自改东以后惟底柱可
  可记也
   河自南行至华阴自华阴东行至底柱则东字
   连华阴而言不必曰自改东以后惟底柱为可
   记也
卷三 第 24b 页 WYG0057-0081b.png
又东至于孟津(南西京洛阳/北孟州河阳)
 孔氏曰孟津地名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为津
 唐孔氏曰孟是地名津是渡处在孟地致津谓之孟
  津傅云地名谓孟为地名耳杜预云河内河阳县
  南孟津也在洛阳城北都道所凑古今常以为津
  武王渡之近世以来呼为武济
 杜氏曰河流自华阴至于底柱夹两山之间其流皆
  湍悍至于孟津然后其势稍暖故可以横舟而渡
卷三 第 25a 页 WYG0057-0081c.png
  也
东过洛汭(在今西京/巩县东)
 孔氏曰洛汭入河河处
 唐孔氏曰洛入河处河内巩县东也(巩在西京东/一百一十里)
 程氏曰洛既北入河河之南洛之北其两间为汭也
  汭之为言在洛水之内也渭水入河之间亦名为
  汭正其义也河自洛汭以上行地中它水反来注
  河故山水名称迹道古今如一无所讹误以其山
卷三 第 25b 页 WYG0057-0081d.png
  川皆相附著故也自大伾以下不论水道难考虽
  山旧常凭河者亦复不可究辨此非山有移徙也
  河既迁变年世又远人知新河之为河而不知旧
  山之不附新河惟辄并河求之安从而得旧山之
  真欤山静物也且因河徙而讹错如此则降水大
  陆其方向益难究定矣此其并河凡属所为无的
  之因也
至于大伾(今卫州黎阳/县黎山是)
卷三 第 26a 页 WYG0057-0082a.png
 孔氏曰山再成曰伾至于大伾而北行
 唐孔氏曰释山云再成英一成岯李巡曰山再重曰
  英一重曰岯傅云再成曰伾与尔雅不同盖所见
  异也郑元云大伾在修武武德之界(修武今怀州/武陟县修武)
  (镇是其地熙宁六年省入武德今怀州/河内县武德镇是其地熙宁六年省入)张揖云成
  皋县山也(今孟州汜水县/汉谓之成皋县)汉书音义有臣瓒者以
  为修武武德无此山也成皋县山又不一成今黎
  阳县山临河岂不是大伾乎瓒言当然(黎阳今/隶衡州)
卷三 第 26b 页 WYG0057-0082b.png
 杜氏曰卫州黎阳县有大岯山今名黎阳东山又名
  青檀山在县南七里其张揖云成皋山是大伾山
  谬也
 程氏曰黎阳山在大河垂欲趋北之地禹故记之正
  与河将东流而先记华阴之在极(按以下至唐孔/氏至于大陆正)
  (义刻本所阙今从/永乐大典本补入)南者同也若成皋之山既非从
  东折北之地又无险碍如龙门底柱之须疏凿也
  其地西去洛汭既巳绝远东北距降水大陆又为
卷三 第 27a 页 WYG0057-0082c.png
  绝远禹独何为而特于此数数致言耶臣故于瓒
  佑有取正以其理有当焉耳
北过降水(在今冀州/武邑县)
 孔氏曰降水水名入河
 唐孔氏曰地理志云降水在信都县按班固汉书以
  襄国为信都在大陆之南或降水发源在此下尾
  至今之信都故过降水降水乃至大陆若其不尔
  则降水不可知也郑以降谓为降下反反声转为
卷三 第 27b 页 WYG0057-0082d.png
  共河内共县其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县入河此
  近降水也周时国于此地者恶言降水改谓之共
  此郑胸臆不可从也
 杜氏曰贝州经城县有枯绛渠(按唐会要唐天祐三/年八月割贝州经城)
  (隶魏州又按九域志北京即升唐魏州为之熙宁/六年省经城为镇入宗城则枯绛渠今在北京宗)
  (城县/界)北入冀州南宫县界又过信都衡水武邑三
  县界(南宫而下四县/今俱隶冀州)
 程氏曰枯绛渠可證古降所丽与禹河方向正合但
卷三 第 28a 页 WYG0057-0083a.png
  禹河既枯而绛渎亦枯至武邑断绝别无可考郑
  康成以淇水之自卫州入河者为降水其援引證
  误元已自觉之遂改引屯氏河为證郦道元既已
  仍袭其说寻又觉屯河之无降名也因又改易汉
  志屯河名称以应古降既以明误且有大失审究
  者经之叙河曰此过降水是原有降水而禹因河
  役过之其理甚明也今屯河因汉河决溢甫有迹
  道设使汉河真是禹河亦无有因此河决流而反
卷三 第 28b 页 WYG0057-0083b.png
  记此河位置者而况汉河本非禹河而求禹河所
  径于汉河支派则岂非重复之误耶此其误之所
  起不出乎臣之所陈者矣河既改流并河山川皆
  非其故而不知反诸未始改流以前此与中流失
  剑而刻舟以记者正同一误也
至于大陆(当是瀛州/以东之地)
 孔氏曰大陆泽名
 唐孔氏曰汉地理志云大陆在钜鹿县北释地十薮
卷三 第 29a 页 WYG0057-0083c.png
  云晋有大陆孙炎等皆云今钜鹿县北广河泽也
  郭璞云广河犹大陆以地名言之近为是也春秋
  魏献子畋于大陆焚焉还卒于宁杜氏春秋说云
  嫌钜鹿绝(按以上刻本有阙文今/从永乐大典本补正)远以为汲郡修
  (按刻本下衍/郡修二字)武县吴泽也宁(按宁字二本俱无/今从正义补入)
  修武也然此二泽相去甚远所以得为大陆者以
  尔雅广平曰陆但广而平者则名大陆故异所而
  同名焉然此二泽地形卑下得以广平为陆者泽
卷三 第 29b 页 WYG0057-0083d.png
  虽卑下旁带平之之地故统名焉故大陆泽名广
  河以旁近大陆故也
 程氏曰大陆之说杂出不一其始地理志谓在钜鹿
  县未闻其去古河绝远且其地理次序远在古绛
  上流不与经应古历代言地理者皆疑非是为此
  之故益傍东北展转求之故隋氏以赵之昭庆县
  为大陆唐氏先天中创鹿城置陆泽县皆意大陆
  之在其地而为此之名而杜李辈因而实之曰邢
卷三 第 30a 页 WYG0057-0084a.png
  赵深此三州者皆大陆也亦孔颖达所谓广平为
  陆故绵延千里而皆可称谓者是也今远古绝远
  隋唐之名二县以为大陆者或其有据不可得详
  矣始杂疑信而两傅之且以深之陆泽为大陆则
  古河之行乎贝冀者既可用枯绛以应北过降水
  之文其径深而入沧者可以谓之至于大陆也虽
  不能寸寸铢铢较其首末比之汉河所经全无降
  水大陆二名可以傅会其通多矣
卷三 第 30b 页 WYG0057-0084b.png
   余考地理次第降水在冀之东北入河而深在
   冀之正西指深之大陆为经之所指亦与过降
   之文未合夫既谓之大陆则不必专以为泽凡
   广河泽以东其地平广绵延千里皆谓之大陆
   也此所指当是瀛州以东之地而经之恒卫既
   从大陆既作则瀛以西至深赵相之间皆是
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逆河在今沧州之东/北其地巳沦于海)
 孔氏曰北分为九河以杀其溢同合为一大河名逆
卷三 第 31a 页 WYG0057-0084c.png
  河而入于渤海皆禹所加功故叙之
 唐孔氏曰郑元云下尾合名为逆河言相向迎受
 郦氏曰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非禹渎也周定
  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商竭周移也又以汉
  武帝元光三年河又从东郡更注渤海是以汉司
  空掾王横言曰王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
  南出浸(案刻本下有阙文今/从永乐大典本补正)数百里张沂亦云碣
  石在海中盖沦于海水后世儒者知求九河于平
卷三 第 31b 页 WYG0057-0084d.png
  地而不知求碣石有无以为之證王横之言信而
  有拟碣石入海非无理也
 程氏曰王横之言以当时所亲见而破万世传闻之
  惑世之言禹贡者失稽焉臣于是用其说博求诸
  古知其精确可信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汉元
  光三年河水徙从顿邱东南流入渤海(今其地属/澶川清丰)
  (县熙宁六年省入也渤海旧在沧棣之滨因以为/名则今沧滨之海东北则为汉河自乐陵县入海)
  (乐陵今隶沧州在州/南一百二十五里)则是周汉以前河入海故道
卷三 第 32a 页 WYG0057-0085a.png
  不在汉世所指渤海之地矣迁固亲著周汉河徙
  见之纪志而其记禹贡导河语辄自忘之乃曰九
  河逆河入于渤海薛瓒从而證之曰禹贡河口入
  海乃在碣石元光河徙始注渤海禹时不注也然
  则欲知汉河禹河入海之实从碣石求之则可见
  矣九河历世滋久借曰通塞移徙不可主执而碣
  石者通一山冢趾皆石无有移徙摧折之理也汉
  河既不并碣石入海而平地亦无碣石则九河逆
卷三 第 32b 页 WYG0057-0085b.png
  河其与碣石俱沦于海王横之言其巳信(按程氏/说刻本)
  (多阙误今从永/乐大典本校正)
   禹于导山以碣石入海为记所以著其为海畔
   山也于冀州贡道以夹右碣石入河为记所以
   见河口入海正附碣石旁也一时之纪述万世
   得藉以知河道之的其诸以为圣人纪事之法
   欤
嶓冢导漾(发源氏道养山/东经嶓冢山)
卷三 第 33a 页 WYG0057-0085c.png
 叶氏曰汉源出嶓冢源出岷故言嶓冢导漾岷山导
  江淮出胎簪山至桐柏而大渭出南谷山至鸟鼠
  而大洛出冢岭山至熊耳而大因其流之大可以
  为人害者治之而非其源故言导淮自桐柏导渭
  自鸟鼠同穴导洛自熊耳
   漾江之来甚远地且高而源微未能为害禹正
   不必极其源也故止于岷嶓导之淮渭洛之源
   近而为雍豫等州害者非特下流而巳故禹治
卷三 第 33b 页 WYG0057-0085d.png
   之必极其源叶氏之说反之矣不然则禹究心
   于甚远而略于近顾与导弱导黑导河异其功
   用何邪
东流为流(至今阶州将/利县界东流)
 班氏曰养水至武都为汉(按通典武州治将利县汉/武帝置武都郡又按唐志)
  (景福元年更名阶州则今阶州将利盖武都县地/也通典云汉中郡金牛县有嶓冢山禹导漾至此)
  (为汉此亦后世因汉上流所经之山名曰嶓冢亦/转有此名耳非秦州嶓冢也漾水既束即曰汉水)
  (非必至今牛而后汉水也此祖安国至汉中东行/为汉之说耳唐至兴元俯西县注云武德三年析)
卷三 第 34a 页 WYG0057-0086a.png
  (利州之绵谷置金牛宝历元年省金牛/入西县今西县复隶兴元府西一百里)
又东为沧浪之水(在今均州/武当县)
 孔氏曰别流在荆州
 唐孔氏曰传言别流似分为异水按经首尾相连不
  是分别当以名称别流也
 刘氏曰南都赋注云汉水至荆山东别流为沧浪之
  水
 郦氏曰武当(今隶/均州)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
卷三 第 34b 页 WYG0057-0086b.png
  浪洲庾仲雍汉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俗语讹音
  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为沧浪之水是
  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缨沧
  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余按禹贡言导漾水东流
  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
  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有沧浪通称耳缠络鄢鄀
  地连纪郢咸楚都矣渔父歌之不违水地考按州
  傅宜以尚书为正耳
卷三 第 35a 页 WYG0057-0086c.png
 林氏曰张平子南都赋云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
  为墉李善注引左氏傅屈完所谓楚国方城以为
  城汉水以为池则是沧浪即汉水也盖汉水至于
  楚地则其名为沧浪之水也
过三澨(在郢州长/寿县界)
 孔氏曰三澨水名入汉
 桑氏曰荆州沲水在南郡枝江县三澨池之南在邔
  县之北(邔音其已反此县晋犹存后不知废于何/时其地在枝江南枝江今为江陵府松滋)
卷三 第 35b 页 WYG0057-0086d.png
  (县之镇松滋在/府西南八十里)
 郦氏曰尚书曰导汉水过三澨地说曰沔水东行过
  三澨合流触大别山阪故马融郑元王肃孔安国
  咸以为三澨水名也许慎言澨者埤增水边土人
  所止也按春秋左传曰文公十有六年楚军次于
  勾澨以伐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师于漳澨
  定公四年左司马戍败吴师于雍澨昭公二十三
  年司马薳越缢于蓬澨服虔或谓之邑又谓之地
卷三 第 36a 页 WYG0057-0087a.png
  京相嶓曰杜预亦云水济及边地也今南阳(今隶/澄州)
  淯阳(南阳有汉淯阳县/故城在淯水之阳)二县之间淯水之滨有南
  澨北澨矣而诸家之论水陆相半又无山源出处
  之所津途关路唯郑元及刘澄之言在竟陵县界
  (汉竟陵故城在郢州长寿县南五/代晋改竟陵为景陵今隶安州)经云邔县北池
  然池流多矣而论者疑焉亦不能辨其所在
 颜氏曰三澨水在江夏景陵
 林氏曰三澨水名也水经则以为在江陵邔县之北
卷三 第 36b 页 WYG0057-0087b.png
  颜师古则以为在江夏景陵未知孰是
   枝江之地非汉所经三澨不当在其境郑氏等
   谓竟陵是矣
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江汉合于/鄂州之西)
 孔氏曰触山回南入江
 林氏曰汉水既东流为沧浪之水矣于是过三澨水
  所入之处又于是触大别山以与江合也
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卷三 第 37a 页 WYG0057-0087c.png
 孔氏曰汇回也水东回为彭蠡大泽
 程氏曰江汉蠡相会处为彭蠡泽
   三江相会而南不能以敌中北西来之势故中
   北遏南而南相与回旋而为一大泽者其来久
   矣今禹本其所由有泽之因故归之于漾而为
   之言曰东汇泽为彭蠡而于江亦曰会于汇耳
   其实彭蠡一泽三江之水为之也说者未有发
   明此意余故辄及之
卷三 第 37b 页 WYG0057-0087d.png
岷山导江(发源羊膞岭/下东径岷山)
 郦氏曰岷山即渎山而水曰渎水也又谓之汶阜山
  在徼外江水所导也益州记曰大江泉源即今所
  闻始发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大百数犹未足滥
  觞东南下百馀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关亦谓之
  为天谷也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
  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
  彭阙江水自此以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
卷三 第 38a 页 WYG0057-0088a.png
  岷山在氐道而天彭阙亦在氐道而天彭以上江
  水至微则禹于岷山导江其山当天彭阙之东也
东别为沱
 孔氏曰江东南流沱东行
 唐孔氏曰以上云浮于江沱潜汉其次自南而北江
  在沱南知江东南流而沱东行
又东至于沣(当在溪/沣之境)
 孔氏曰沣水名
卷三 第 38b 页 WYG0057-0088b.png
 唐孔氏曰郑元以此经自导弱水以下言过言会者
  皆是水名言至于者或山或泽皆非水名故以合
  黎为山名澧为陵名郑元云今长沙郡有澧陵县
  其以陵名为县乎孔以合黎与澧皆为水名弱水
  馀波入于流沙则本源入合黎矣合黎得容弱水
  知是水名楚辞曰濯余佩兮澧浦是澧亦为水名
 郦氏(刻本作/颜氏)曰澧水出武陵充县西至长沙下巂县
  西北入江
卷三 第 39a 页 WYG0057-0088c.png
 颜氏(刻本作/郦氏)曰澧水在荆州
   江水别而为沱其经流则东至于沣也汉孔氏
   云澧水名郦水云澧水出武陵充县西至长沙
   下巂县西北入为江楚辞曰濯余佩兮澧浦颜
   师古谓澧在荆州苏氏亦谓澧水在荆州历观
   诸儒所说则以澧为水名非无所据也然郑氏
   谓此经自导弱水以下言过言会者皆是水名
   今长沙郡有澧陵县其以陵名为县乎郑氏此
卷三 第 39b 页 WYG0057-0088d.png
   言似亦有理故曾氏曰澧郑氏以为澧陵在今
   水不至澧陵故先儒疑焉皆以为澧水夫春秋
   至豫章在江北汉淮之间汉之浔阳江夏在江
   北后世皆在江南乌知禹之时澧陵非江水所
   至之地乎以曾氏此说观之则知郑氏以为陵
   名有合于经文然经文曰导弱水至于合黎馀
   波入于流沙则是合黎必有受水之处而郑氏
   以其曰至于遂以合黎为山名苟以合黎为山
卷三 第 40a 页 WYG0057-0089a.png
   名则安能受弱水所入之势而溢其馀波于流
   沙乎此又不能无疑也余按下文九江澧水既
   与其一则其非水明矣
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孔氏曰江分为九道在荆州东陵地名
 唐孔氏曰九江之水禹前先有其处禹今导江过历
  九江之处非是别有九江之水
 陈氏曰九江即荆州九江孔殷是也东陵在荆州所
卷三 第 40b 页 WYG0057-0089b.png
  以得名九江者以大江之水自禹之前已有此九
  道洪水作害水失故道今禹自岷山导江复过前
  所谓九江者以至东陵此皆江之故道非别有九
  江之水江水既过九江又至于东陵也(东陵古荆/州地今隶)
  (鄂州九域志云太平兴国二年析鄂州永/兴县置永兴军三年改兴国治永兴县)
 苏氏曰迤迤逦也
 林氏曰迤者斜出之辞也江汉一水皆是西来至其
  合处则其势迤靡而相属故汉水自发源嶓冢皆
卷三 第 41a 页 WYG0057-0089c.png
  东流至其将与江合也则稍折而南盖江水是发
  源岷山皆东流至其将与汉合也则稍折而北盖
  江在汉南汉在江北汉稍南江稍北则其势相属
  故会于彭蠡而复东也汇者彭蠡之泽也不言会
  于彭蠡者盖蒙上东汇泽为彭蠡之文且见其与
  汉水共注北泽也汉孔氏以东迤为一句而以北
  字属于下谓北会于汇故其说以谓迤溢也东溢
  分流都共北会为彭蠡郑氏又以东迤者为南江
卷三 第 41b 页 WYG0057-0089d.png
  夫既以迤为溢而又以东溢为分流展转相训乃
  成义其文势不相属非经意也据经文言北江中
  江是自彭蠡而东方分为二江郑氏以东迤为南
  江则是自东陵而下已分为三矣此说犹不与经
  合汉江二水既合于彭蠡矣然后由彭蠡分出为
  中江入于海此言东为中江入于海而上文言导
  汉东为北江入于海有北江中江则是必有南江
  矣即扬州所谓三江既入是也
卷三 第 42a 页 WYG0057-0090a.png
   江至东陵始与汉合而经于东陵之下记其东
   行斜迤而北者著其与汉既合之形势也继曰
   会于汇者著其同为彭蠡泽也经之文明洁如
   此何得不信犹惑于孔郑之凿说乎
导沇水(出今孟州王/屋县王屋山)东流为济(在今孟州/济源县)入于河(在今/孟州)
 (温/县)
 孔氏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在温西北平地
 唐孔氏曰地理志云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东南
卷三 第 42b 页 WYG0057-0090b.png
  至河内武德县入河傅言在温西北平地者济水
  近在河内孔必验而知之见今济所出在温之西
  北一十馀里温是古之旧县故计温言之
 杜氏曰绛州垣县汉旧县也东北有王屋山沇水所
  出又曰洛州王屋县有王屋山沇水所出又曰沇
  水是王屋山顶崖下澄渟不流至济源县西二里
  平地潜源重发名济水东流经温县入河
   按隋志王屋县旧曰长平后周改曰王屋当是
卷三 第 43a 页 WYG0057-0090c.png
   汉垣县地不知何时析置长平耳今王屋隶孟
   州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馀里
 曾氏曰止者为漾流者为汉止者为沇流者为济自
  其水之所自出而言之则曰漾曰沇故其导之也
  则必指其水之所自出而言之故系之以其川渎
  之通称以此二水流自漾沇而出及其既流而出
  则曰汉曰济以至于入江入河入海皆受汉济之
  名而漾与沇但可以名其始出之水而巳
卷三 第 43b 页 WYG0057-0090d.png
 张氏曰沇济一也发源为沇既流为济且漾水东流
  为汉江水东别为沱漾水流为汉漾水既为汉则
  汉水之名熄矣故为汉之后不复名为漾沇水流
  为济沇水既为济则沇之名熄矣故为济之后不
  复名为沇至江水东别为沱乃其支流耳江水之
  名自若也(按地志曰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东/南今绛州垣曲县山也始发源王屋山)
  (顶峰下曰沇水既见而伏东出于今孟州济源县/一源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不测西源周回六百)
  (八十三步其深一丈合流温县县/是为济水历虢公台西南入于河)
卷三 第 44a 页 WYG0057-0091a.png
溢为荥
 孔氏曰济水入河并流十数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
  里溢为荥泽在敖仓东南
 唐孔氏曰济水既入于河与河相乱而知截河过者
  以河浊济清南出还清故可得而知也
 班氏曰轶出荥阳北地中
 杜氏曰溢为荥在郑中荥泽县(按隋志开皇四年置/广武县仁寿元年改)
  (名荥泽当是析古荥阳地置之今按九域志荥阳/在郑州西六十里荥泽在郑州西北四十五里如)
卷三 第 44b 页 WYG0057-0091b.png
  (孟说敖仓又在荥阳之西/北则是荥泽在敖仓东南)
 许氏曰济入河伏流南出
 苏氏曰济水既入河而溢为荥禹不以味别安知荥
  之为济乎
 郑氏曰导汉水至于大别南入于江经文止于此而
  巳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皆脱文也导
  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经文亦止于此而巳河南
  有水亦名为济河北之济与河南之济相乱故知
卷三 第 45a 页 WYG0057-0091c.png
  溢为荥以上当有导某水一二句后世传者失之
 林氏曰荥阳以东本无济道禹既导济以入河河济
  相合其流寖大使皆决于河之故道则必有汎滥
  之患禹于是自河决之以为荥泽而东出于陶邱
  北以入于海是亦所以分杀其势而济之溢为荥
  也河洛杂矣非复济水也惟此书为治水而作故
  载者如此
 程氏曰降水逆行其初盖有不尽入河散漫自恣者
卷三 第 45b 页 WYG0057-0091d.png
  今也积石以东收汎水而入之河既巳多矣其在
  豫也伊洛瀍涧悉以水会河既盈而济继之故溢
  而注荥也
东出于陶丘北(在今曹州/定陶县界)
 孔氏曰陶邱邱再成
 班氏曰禹贡陶邱在济阴郡定陶西南陶邱亭
 郭氏曰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邱
 杜氏曰汉济阴郡城今曹州济阴县是也亦汉定陶
卷三 第 46a 页 WYG0057-0092a.png
  县也故定陶城在东北(按九域志太平兴国三年/以济阴县定陶镇置广济)
  (军熙宁四年废军以定陶县/隶州在州东北三十七里)
 程氏曰济入于河而对溢为荥以东出于陶邱之北
  者一时适然之事也以其异故变文而记之曰溢
  曰出者禹贡书例之所无也
又东至于菏(在曹州/定陶界)
 孔氏曰菏泽之水
 班氏曰菏泽在定陶东
卷三 第 46b 页 WYG0057-0092b.png
 杜氏曰菏泽在今曹州济阴县城东北九十里(今济/阴东)
  (北之地既柝为定陶县/则菏泽在定陶界也)
 程氏曰乐史寰宇书云济阴有山是为菏山菏水西
  自考城来属(考城今/隶东京)而考城者于汴京为东于济
  阴为西而济之正源未尝一径考城亦可以见菏
  水之自为一派而济来会之甚明也水经以此水
  为五丈沟而五丈沟者即近世命为五丈河而开
  宝中改命以为广济河者其是也太平兴国中割
卷三 第 47a 页 WYG0057-0092c.png
  定陶一镇为军而名广济则又因水以为之名此
  正菏水首末也
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孔氏曰北折而东
 班氏曰沇水东至琅槐入海
 郦氏曰山海经曰济水绝钜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
  北者也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
  乡故县也(按琅槐属千桑郡后汉郡国志巳无/此县是光武所并省博昌唐隶青州)
卷三 第 47b 页 WYG0057-0092d.png
    导沇辩
   弱黑二水来自雍州塞外至远而不可穷故禹
   言导而不言其所自起至于沇水源出中国且
   去帝都不远而禹之所书顾与弱水同例何也
   郦杜二子皆有沇水潜行之说意者禹疑其水
   之异而略于记欤曰非也甚远者不能书甚近
   者不必书而沇源在在帝都之南所以不书也
   圣经书法之妙大抵如此
卷三 第 48a 页 WYG0057-0093a.png
    荥泽辩
   济既入河与河相乱而其溢为荥也禹安知其
   为济哉孔颖达谓以其色辨东坡谓以其味别
   而许敬宗则以为入河伏流而出郑渔仲则以
   为简编脱误林少颖则以为禹分杀水势而程
   泰之则又以为水会于河既多河盈而济继之
   故溢而注荥也纷纷之论将孰从而折衷乎余
   尝思之程氏之见比诸公为胜夫河自积石而
卷三 第 48b 页 WYG0057-0093b.png
   来所受水为不一而至于历华阴而东行则又
   有伊洛等水会之河之盈可知矣然河自孟津
   以来其地稍平其势稍缓而加以水之满盈则
   其流宽徐益与底柱而上不同矣沇水自北而
   南势锐而流捷衡河横度固当时所有之事也
   今时水潦骤集山流横突溪涧其势状尚可辨
   视况于济之衡河南出荥口浩博禹何待于区
   区色辨味别而后知邪然其入河而出不能无
卷三 第 49a 页 WYG0057-0093c.png
   河水之混而大槩则济耳若其天时有变河流
   荡激之际荥口欲其纯受济水不能也此可以
   理而推不必过为之惑林氏谓分杀水势者谓
   沇入河而河溢故禹决荥渎以杀之而荥实非
   济也然禹记兖州疆境指济为东南所据禹岂
   应乱名实如是乎许氏伏流之说谓其源之或
   潜而意之耳郑氏简编脱误之说求其说不得
   而姑为之说耳凡此皆学者所当明辨毋容其
卷三 第 49b 页 WYG0057-0093d.png
   汨乱经文亦庶乎为羽翼六经之一端也
 杜氏曰济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不复截河南过今东
  平(郓/州)济南(齐/州)淄川(淄/州)北海(青/州)界中有水流入于海
  谓之青河实菏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盖因旧名
  非本济水也(莽末济涸见/后汉郡国志)
 程氏曰春秋闵二年卫侯及狄人战于荥泽郑氏曰
  今塞为平地荥阳民犹谓其地为荥泽郦道元所
  言亦与郑合然则荥泽在春秋时既可以战则巳
卷三 第 50a 页 WYG0057-0094a.png
  不复受河而郑氏之于东汉郦道元之于后魏所
  见皆同则可以知荥本无源因溢以为源河口有
  徙移则荥之受河者随亦枯竭然杜佑以莽末济
  不截河而南于是凡济水下流悉弃不录且谓汉
  以前郡国之以济名者济南济北济阳济阴皆命
  名者失于详考(按刻本句有脱误今/从永乐大典本校正)其说直谓荥
  泽既塞则不复有济矣此其说不审之甚者也以
  理推之荥既塞矣自荥至海地亘千里水行其间
卷三 第 50b 页 WYG0057-0094b.png
  自成川脉盖数州之水循溢荥下流故道而行者
  自若也岂独菏汶哉
 
 
 
 
 
 禹贡说断卷三